李吉林老师

2024-06-24

李吉林老师(精选10篇)

1.李吉林老师 篇一

读李吉林老师的《寓言的教学》有感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浪潮一般滚滚而来,它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到了每一个教育者的生命里面,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有新的挑战和改变。认真阅读了课改进行时:情境教育(江苏小学语文)里面的文章,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即: 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的一篇---《寓言的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历史悠久,从我国先秦至今二千多年间,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寓言作品。在我们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吸收了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矛与盾》”等很多中国古代寓言的精品。这些寓言丰富了教学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们生动的课堂内容。但是寓言故事总是有其寓意的,如果只照本宣科,难免会拘束限制学生的思维,将“创新”意识扼杀在我们的课堂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寓言不仅仅要站在寓言本身所揭示的道理中,而要深挖教材,拓展教材。所以,我们要让学习寓言的课堂成为学生释放灵性,激活创造潜能,点燃思维火花的场所。看李吉林老师教《狐狸和乌鸦》:运用情境教学,强调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寓言中的角色。再看他教的《刻舟求剑》:教学时,他用可移动的硬纸板制作的船给学生进行演示,与学生担当寓言角色相结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后,再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儿童思维活动产生飞跃。这样活灵活现的教学,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怎会不喜欢?

李老师在寓言教学中所提倡的改写寓言剧也让我很受启发。以前在讲《矛和盾》时,我也尝试过这种方法,但效果不是太理想。因为孩子们在编写剧本时对格式掌握不太好,挑同学表演时,同学们演的不到位,甚至有人笑场,无法将表演进行下去。看了李老师的文章后,我进行了反思:是我给学生创设的情境不好,准备的不到位。如:表演时需要的旁白,道具,对学生表演的角色的指导等。因为这些可以增添趣味性和真实感,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需要。我们一定要不怕麻烦,不怕失败,尽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直接阅读古文原著,也是一种好方法。学习时,先让学生自读古文,自学注释;再让同座两人讨论,试着解释、翻译;然后结合学生回答,把关键词语讲清;最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表演。尽力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积累丰富的语言。

最后,我想说一点题外的话:我来自河南省一所农村的小学。我们这里各方面的条件很一般,最近一两年才对新课改有了初步的认识。就我们学校来说,大部分是一些50岁以上的老教师,他们接受新事物比较年轻人来说是慢了点。如:电脑。而现在很多的培训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就比如这次的国培学习,他们也想参加,但能力有限。因此新课改的好多精华他们无法享受。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所服务的课堂和学生。真诚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新老相结合,互帮互助,共同把新课改这张宏伟蓝图描绘的越来越美!

2.李吉林老师 篇二

一、当讲则讲, 追求教学语言的简洁性

把话说到儿童的心里去, 这是教师们应该追求的高境界。对于这一点, 首先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简洁。语言修养较高的教师, 课堂用语必然会字字精确、句句顶用, 没有一字多余, 没有一句“赋闲”。听这样的课, 绝对是一种享受。但在我们的课堂上, 有些教师“口无遮拦”, 往往在不经意间话就多了起来。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过多使用课堂提问。

教师们的课堂提问有的是特意设计的, 有的则是不良的教学习惯使然。有专家统计发现, 一位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里提问达120多次。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 我们看到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 很热闹,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但实际内容却并不丰富, 因为许多提问根本没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当然学生也就没有获得多少提高。

对此, 李吉林老师的把关很严。比如, 这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里原先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 你看见过月亮吗?在哪儿看到过月亮?”

乍一看, 这样的导入很自然, 似乎无可厚非。但稍一推敲就会发现,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 “你看见过月亮吗?”这个提问没有价值。他们肯定见过月亮了。因此, 李老师将原先的导入语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小朋友们, 我们都喜欢看月亮。你在哪儿看到过月亮?”

这么一改, 简洁明了的导入语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活动课的主题上来,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说月亮的兴趣, 真可谓“一语中的”。可见, 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提问需要下真工夫。教师务必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 针对相关教学内容, 并按照语言简洁性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

二、历练语言, 讲究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 因此, 教师要做到用语准确。这种“准确”必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的传授要准确;二是课堂的教学用语要准确;三是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掌握、认知的扩展。这从李老师一贯的治学态度以及她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比如, 这位教师将第一条教学目标表述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李老师将其修改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激发他们探索天体奥秘的热情。”在这句话中, 虽然只是将“大自然”改为“天体”, 却证明了李老师用语的准确性。显然, 月亮只是天体的一个代表, 而不是自然界的代表。追求语言的准确, 就须像李老师这样字斟句酌。

再看本次教案修改中的另一个例子。

该教师在第二部分“望月说月”中描述道:“月亮像我们小朋友一样, 会慢慢长大。”李老师将这一句改为:“月亮很有趣, 它很会变。每个月的月初它的身子窄窄的、瘦瘦的, 然后慢慢变大, 变得越来越胖, 在十五的时候就会变成圆圆的了, 然后它又慢慢变瘦变小。不管是圆月还是弯月, 都是那么美。”

对于月亮的盈亏现象, 用拟人的手法说成“长大、长小”是不科学的。因此, 李老师将其改为“月亮很有趣, 它很会变”, 这样, 既符合了儿童的心理, 又揭示了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课堂上, 如果我们教师经常使用不够准确、规范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就会造成学生错误的理解或产生新的疑点。长此以往, 还会影响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 我们无论是在哪一个环节, 都应该使用规范到位的语言。

三、说儿童的话, 追求情境创设的连续性

李老师经常说, 我们给学生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情境, 这样学生才能在这个连贯的情境里美美地想、乐乐地学。不过, 我们教师在具体操作时, 往往会因为某些环节间的过渡语表达得不够到位, 把原本连贯的情境给生硬地割断了。

比如, 在这位教师设计的“问月奔月”环节中, 情境描述道:假如现在就是中秋节的晚上, 太阳落山了, 天渐渐暗了下来, 一轮金黄的圆月悄悄地爬上树梢, 升上了夜空, 银色的月光洒满大地。我们坐在小河边入神地望着月亮, 你有什么想法或是愿望想对月亮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月亮? (多媒体:背景、音乐)

这段情境描述在我们看来挺有意境。但是, 作为儿童教育家的李老师非常敏锐地发现了其中隐藏的两个问题, 并进行了修改。

1. 把“假如现在就是中秋节的晚上, 太阳落山了, 天渐渐暗了下来, 一轮金黄的圆月……”改为“再过一个星期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假如现在就是中秋节的晚上, 抬头望, 一轮金黄的圆月……”李老师指出, 已经说了中秋节的晚上了, 怎么又出现了太阳, 天色暗下来了呢?这属于逻辑错误。学生听了这样的语言, 肯定是要给搞糊涂的。

2. 将“我们坐在小河边入神地望着月亮, 你有什么想法或是愿望想对月亮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月亮?”改为“我们坐在小河边入神地望着月亮, 你有什么想对月亮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月亮?”这位青年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本意是想启发学生问月。李老师指出, 前面的意境渲染得挺美的, 学生也基本可以被带入情境了, 忽然问一句“你有什么想法?”, 就把情境给割断了。如果这么一问, 课堂肯定会沉闷下去。而换个问法:“你有什么想对月亮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月亮?”, 就贴近了儿童心理, 就能激发学生发问的兴致了。

关于创设情境, 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来创设。要保证情境创设得成功, 关键在于教师的语言, 教师要把话说到儿童的心里去。比如, 上例中, 教师突然问“你有什么想法?”, 就是忘记了儿童。这么一个违背儿童心理特点的提问, 就割断了原本连贯的情境。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学生的心里去呢?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心里要有学生, 要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 设计我们的教学语言。这样, 我们才能说儿童的话, 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入情入境。

3.李吉林老师 篇三

书的封面上印有李吉林老师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衣着朴素,略显苍老,脸上挂着淡淡的却充满慈爱的微笑,眉宇间透着一种宁静却强大的力量。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没有枯燥乏味的语言,没有高深晦涩抽象的理论。它有着小说一般的情节,散文一般的结构,诗歌一般的语言,让人在朴实无华的言辞中感受到李吉林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对孩子的无限热爱,对我们每一名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指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一、爱孩子,爱教育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我想说,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

——李吉林

女师毕业时,李吉林年仅18岁。浑身还冒着稚嫩之气的她被学校安排当六年级的班主任,当时班上孩子比她也小不了多少,对这个小班主任产生了质疑。为了和孩子们拉近距离,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李吉林在课堂上想方设法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课间勇敢地走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玩耍嬉戏。很多学生喜欢上了她,小升初的成绩挺不错,而且学生毕业时对她依依不舍。她的工作往前迈了一步,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没有用教师的“威严”压服学生,而是用爱、用真挚的爱去沟通,去融合他们。

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占据了李老师的心灵。情境教学的一切理念都是从孩子出发的,都是为了儿童更愉快地学习。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

中,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的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纯净的爱,才能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孩子,融入孩子。情境教育的“缩短心理距离”就是在这一点一点的关注中、一次一次的融入中提炼出来的真实感受。

“我爱儿童,一辈子爱。如今我已不是儿童,但喜似儿童,我只不过是个长大的儿童。我多么喜欢自己永远像儿童!因为我是他们的老师和朋友!”

李吉林老师爱孩子爱得由衷,爱得纯净,所以更加执著地爱着儿童教育,孩子也自然而然“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二、爱读书,爱反思

“我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

“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很多问题。”

——李吉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某种意义上讲,“成功”往往和“曲折”联系在一起。李吉林也不例外,她的成功之路也布满荆棘险滩,但无论是童年时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还是十年浩劫时的残酷打击,李吉林总是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寻求一丝安静却无比强大的

力量。

“文化大革命”对李吉林的迫害是刻骨铭心、真真切切的。之前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被无情地否定并加以抨击。不知道能不能回到心爱的讲台,不知道能不能继续热爱的职业,面对那些稚气、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些无助和迷茫一度让李吉

林内心极度苦闷和惶恐。在颓废的心绪悄悄滋生时,是高尔基《童年》里的一句话让黑暗中的李吉林看到了一丝光亮。“我并不期待别人的救助,也不指望有什么偶然的幸运,我的意志变得逐渐顽强起来,生活条件越来越苦难,我就觉得自个儿越加坚定,甚至越加聪明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人是在不断反抗周围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李吉林用这句话激励自己,终于在沉沦与奋发之间走向奋发。生活依旧苦难,但李吉林始终坚持从书中汲取一种不屈的力量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

李老师对求知的渴望让我震撼。她常说,“我是个中师生”,但是她的大學生活比任何真正上过大学的人都要精彩,因为“她的大学在小学”。在小学工作期间,她始终不忘充实自己。她曾借来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在学校小楼上苦读;她规定自己每天读书三小时;她抓住每一个出差学习的机会,向全省、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名教师虚心请教,并借来书籍刻苦自学,为后来情境教学的实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此外,她还一直与学术界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如张焕庭、刘佛年、杜殿坤等诸多学者都成为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支持者、认同者、指导者或研究者。

读书和反思是相辅相成的。李老师非常善于思考,在她的教学和研究中,她的思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种种心得,在反思中产生顿悟,情境教学也在反思中得以发展。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应该少一分抱怨,多一份热爱;应该少一分知足,多一分进取。李吉林老师这种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促成了她现在的卓

越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4.学习李吉林老师心得体会 篇四

李吉林老师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她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被她热爱教育事业、爱生如子、精心育人,特别是克服困难、乐观向上、勇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李老师的模范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用生命诠释着的师者的崇高风范,其理想信念、思想品质、道德追求、精神境界是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老师以学生为本,视学术为生命,用真心和大爱谱写了一名人民教师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学习李老师的事迹,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学生的那句话:“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学生。”话虽短,却震撼了我的心,表达了学生对一名普通老师的无限热爱和高度认可,这是对一名教师的至高评价。

这些年我在做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爱的力量。老师送给学生爱,学生回报老师爱。爱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总会发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师德的核心就是“爱”。

一、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

二、情境教育为学生扩大了视野,李老师积极探索野外情境课堂。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学生平时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三、做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我震撼的不光是李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还有她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她对学习的热情令人感动,她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很幸运地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有这样好学不倦的前辈,促使我更要鞭策自己紧紧追随。不但自己要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还应将“学无止境”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也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人。

情境教学大致分为四个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二、带人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我仔细看下来,发现原来情境教学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只不过,我们没有和情境教学结合起来,很好地进行利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中能否始终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把师生关系放在同一个平台。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学过也都尝试过,关键是我们能否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李吉林老师的成功在于她的坚持。勤能补拙,李老师坚持走自己的路,她成功了,我们比她年轻,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去改变一切,关键在于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发展自己的特色,谁都能成为李吉林老师。

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

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我这样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5.学习李吉林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篇五

武进区庙桥小学沈建文 这几天,学习了人民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事迹,我收获颇大。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俗话说,不怕百招会,就怕一招精。李吉林老师把情景教学法运用的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我一辈子也成不了李吉林老师,但我一定会以李吉林老师为榜样,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李吉林老师情景教育的受用者、继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

李老师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是:她不仅用力去做教育,而是用心做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成长,而是与学生教学相长,共成长。

我深切的感受到李老师的这颗心里首先包含的是对学生浓浓的师爱。这种爱与父母的疼爱是不同的,是“要对孩子们一生发展和幸福负责的爱”,这种爱基于对学生的悉心观察。当学生需要温暖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给学生温暖,而李老师却说不要直接给他温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对他说“你可以去打柴,不会打我教你怎么打。”你可以给他作示范,绝对不要代替他去做应由他自己去做的事。“对学生一辈子负责的爱”才是师爱的最高境界。我恍然觉得我过去对学生的爱与李老师师爱比层次太低了。“对学生一辈子负责的爱”才是师爱的最高境界。

李老师从事情境教育探索,没有刻意追求成名成家;她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想到会形成一个学术体系,但是她创立了;开始并不是一心要做一个什么家,但是最后她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李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家,主要是因为长期扎根校园,扎根课堂,坚持操守,忍耐寂寞,对教育、对孩子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爱。她坚持每天阅读、背诵中外名家的诗篇、著作,摘抄就做了厚厚的几大本。为了搞教育科研,她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边学习边思考,做了不少卡片。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大学在小学”。她把教

育当做天职和内在需求,当做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她在长期教改实验中逐步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个在国内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取得较好教育效果并且颇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知识,愿意学习,还需要教师先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心与心交流与碰撞。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不能光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发生影响,从李老师身上我体会到了许多,这些影响会潜移默化的融入我的教育教学生活,把爱传递给学生。

穿越李老师70多年走过的不平凡的岁月,我感受到了她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和诗意人生。她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情境教育”理论如一盏明灯指引着老师们在教学的道路上前行;她宽厚仁爱、甘为人梯,热忱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教育事业中的中流砥柱;她挚爱儿童,称呼自己是“长大的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的思想和实践是对“师爱”最好的诠释,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起去野外踏青„„校园内外,到处留下了她和孩子们的身影。

6.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有感 篇六

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我收获巨大。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创造的乐趣中,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情景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既然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乐于学,那么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创设情境呢?

值得我们思索和探讨的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主动进行大量阅读的兴趣。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结合,从而生起对语文的热爱。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我终于明白,只有在情境中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让他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在学生单薄的文化构架上添砖加瓦,远比教师塞给学生事件、人物深刻。教学不仅为了习得知识,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如果能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转化为内心的精神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就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

7.李吉林老师 篇七

关键词:情境教学,新课改,问题,常态运行

2001年我国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新课改影响比较大的就有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学法。李吉林教育思想在她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实践成果主要展现在其丰富独特的教育业绩里。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教学自身拥有的特点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契合,对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一、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先生是全国特级教师,她长期工作在中小学教育的第一线,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她借鉴我国古代“境界学说”,吸收了传统的读写和直观教学等因素,创立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重要的模式,尤其是新课改之后,情境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 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情境教学法冲击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情景交融中获得发展。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建构命脉是以儿童为主体,情感渗透于其中。

情境教学的五个要素为:诱发学生的主动性、 强化感受性、发展思维、激发情感和增强实践性。 从情境教学的五要素可以看出,情境教学侧重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境教学主要是以指导和观察为重点,结合学生的自身感受,更贴近生活,容易理解,更易接受。情境教学不是呆板的讲授,而是在观察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怀疑精神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情境教学的每一个过程都渗透着教育意义,而不是进行呆板地说教。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实际的联系,知识和生活严重脱节。情境教学弥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新课改与情境教学法的相遇

新课改理念打破了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指导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建构。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新课改提出了避免只强调知识与技能,要围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新课程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突出以下特点如: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加强思想道德的引导,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从这些特点来看,新课改亟需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极大地促进三维目标的整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于探究的精神,使新课改的内容回归生活,使学生面对生活的能力不断提高。

从情境教学过程来看,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情境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 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育操作模式,这就要求优化结构、优化途径、优化过程。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强化主体,缩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以实物展示情境,以图片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此构成的情境教学的操作体系,与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目标相呼应,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高度一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三、新课改下情境教学法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用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以达到新课改的目标。现阶段情境教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关注。

1.过分追求外部情境,课堂效率偏低。

一些学校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形式上实施情境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外部情境,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能不能接受,还忽视了将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学习这一要点。教师提供的情境不是在精心选择和设计之下形成的,缺少层次感,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创设的情境往往仅满足单一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情境同时也要为认知教学、情感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这一点。当然,情境的构建不仅要靠外在事物的铺垫,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心兴趣,使学生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自主的探索,实现最优的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有些教师过分注重外在环境的创设,一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十分有限,而外部情境铺垫耗废了大量的有效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内心兴趣的激发时间就会不足,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2.过分注重内心激发,偏离教学目标。

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相疏离,而如果教学情境一旦发生与教学疏离的情况, 创设的情境就会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不仅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服务于教学的作用,甚至会演变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情境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内心兴趣,使其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兴趣话题的引导,而忽视了教材知识的导向,严重地背离了教学目标。虽然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但是很多时候都会偏离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越来越缺乏激情,甚至放弃了学习。情境教学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在情境中学习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不是兴趣话题的探讨, 而是将学生的兴趣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果过分重视兴趣的激发而忽视教学目标,这就极大的背离了情境教学的初衷,导致情境教学与教育目的相分离。

3.过分教条主义,对情境教学理解不全面。

过分教条主义表现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有的甚至与生活实际相悖,教师将随意编造的情境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是真实的,同时也符合实际生活,但情境中的活动、 游戏等都是借助多媒体设备虚假的仿造,最后只会导致纸上谈兵的效果,不利于以情境推动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只是表面的行动,而是要求教师真正深入地理解此教学法,将其正确地应用到教学中,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但在情境教学实际操作中所设计的情境并没有内涵,仅仅满足于简单、草率的展示图片、过于形式化的做做游戏。这样,不但不能够真正起到优化教学、深化教学的效果,导致情境只能成为课堂的装饰或者摆设,而不是对所讲新知识的一个导入,最终不能达到最初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新课改下情境教学法的常态运作

为了使情境教学更有效的推动新课改目标的实施,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个要点,情境教学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为教师服务。

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课堂的教学时间十分宝贵,只有在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下,才能够保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安排等的有序完成。教学时间得到合理分配是良好教学的重要保障,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能够把握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十分重要。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创新、激发学生兴趣的特点,不仅要涉及新信息、新情境、新问题,还要侧重于运用不同设备的特点去展现不同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还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的效果。教师将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阻碍学生视野的拓展,而应是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平台。情境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加注重合理的分配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自由学习时间,从而确保情境教学的有效展开,最终保证最优教学质量和效率。

2.创设情境要与目标、内容一致。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不同的特点和差异,比如:性格、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情境作用的发挥。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可以采用真实情境的设计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丰富的的想象力,可以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此外,情境教学指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到兴趣点后,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些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偏向于过分迁就学生的兴趣而严重偏离教学目标,这些所谓的情境不但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无实质作用,还会阻碍教学的整体进程。 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要充分注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设定教学情境,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最优化。此外,教师还要及时从教学情境中提炼教学要点,切勿让学生沉迷于教学情境里,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

3.情境的创设要多样化、全面化。

8.李吉林老师 篇八

我们的教育应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所谓“真实的世界”并不全都是现实的,而是也包括对现实的超越;除现实之外,还有期盼、有童话、有梦想。

在课堂的真实情境中,既应当包括“美”的成分,也可以包括“丑”的成分。对于“丑”的揭露、批判与拒斥。也是对于“美”的追求的一条重要途径,有时甚至是一条更重要的途径。

情境教育注重“情”,应当理解为不仅注重“师生之情”,而且也注重“生生之情”。要培育和发展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情意。

情境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一个必要的前提,这就是清理当下、怀疑既有、反思现状,即不光要有“正思”,而且还要有“反思”。

帕金斯元课程理论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赵慧臣等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7期上撰文,介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帕金斯的元课程理论。帕金斯认为的课程有课程和元课程两种层次:“课程由知识的内容和概念组成,而元课程是由学习的思雏技能和策略组成。”他提出应提供侧重于思维发展的元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思雏工具系统。元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理解学科的高阶知识。元课程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思维模式,明白它在学科中的特点、地位和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它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2、有效使用思维语言。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术语和概念,让思维和学习有了重要的区分,能够帮助进行高效思维。3、养成良好的思维品性。包括动机、义务、勇气、持久稳固的认知行为和思维习惯等。4、获得整合的智力模式。元课程通过整合视觉的或概念的模型让思维看得见。为学习者提供理解概念的鸟瞰图。5、学会学习。元课程理论认为需要教关于记忆、理解和使用知识方面的基本思维技能,即讲授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6、为迁移而教。元课程强调知识应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让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情景中创造性使用。元课程并不是附加在课程中的,而是作为理念融合与渗透于原有的课程中,可以通过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实现。

根据元课程理论,帕金斯开发设计了与学生思维发展相关的课程。课程被证明效果明显。

思想政治课中的

“哈佛模式”教学

案例教学研究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一大特色,所以人们习惯把“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哈佛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刘金书在《素质教育大参考》(沪)2009年第2期上撰文,介绍如何依据政治课的特点,结争教学实践,给案例教学“哈佛模式”赋于新的内涵,构建出“案例+合作+探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案例”既可以是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展示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学中的模拟情境、角色扮演、虚拟公司等虚构的案例。合作主要是指在案例讨论、学习、拓展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而探究是指给出一个“说法”,即探讨、研究、分析案例到底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什么法理,什么观点,什么价值观,或者什么意义,你思考到了什么。

这种模式教学形成“案例一理论一案例”的过程,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或者是形成“理论一案例一理论”的模式,掌握理论需要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是为了掌握理论,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在案例中学习、判断、合作、探究、创新、讨论、启发、归纳、实践的效果。

以游戏精神

改进学校德育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杨启华在《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实效性低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活动是成人的意愿和设计,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德育活动的内容多源自于成人的视阈,空洞、抽离;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制度化与表演化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德育活动的虚假与对学生的规训;德育活动追求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与情感体验,使发展与享乐对立。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以游戏精神改进学校德育活动。

这里说的“游戏”采用荷兰学者胡伊青加的描述性界定,即“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l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游戏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种不断生成自我、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而其中,最核心的是自由的精神。以游戏精神改进德育活动即在于以自由之精神培养自由之个体。

9.李吉林老师 篇九

想想自己也已教学十余年,相比之下,却是浑浑噩噩地度过。现在我认识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多么的浅薄,在随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立志做到终身学习。第一:学习越早开始越好。趁早学习,学习得越早,获得的新知会越多,也不会闭塞,就如韩愈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教师来说,有助于教学,对于孩子来说,有助于成长。岳飞在《满江红》里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别等到白了头,到那个时候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每天注意自己的文学积累。不光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系统学习教育专业的一些最新的知识和系统的理论等。第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事业,爱学生,爱文学。让自己的爱心深深地扎根于语文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壤,用自己的爱心将学生心里求知的种子培育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李老师讲“爱会产生智慧,爱与智慧改变人生”。这里主要讲“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比如给他们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肯定的抚摸,一句热情的问候……我们只有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关爱,学生才能快乐地学习、幸福的成长,同时也能引领我们的专业成长。

第三,拓宽自己的学习范围。不光学习语言方面的知识,还要不断涉猎美术、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通才。当老师的才华足以折服每一个学生的时候,当学生很崇拜一个老师的时候,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了,而变成了一种享受。所以,当学生觉得老师的课枯燥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了。所以教师的学习不但是终生的,还应该是宽泛的。

第四,对自己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要不断地去实践和应用。李老师的成长案例使我领悟到: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要善于反思,并且这种“思”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去磨练和反思,就边反思边学习、求教,才能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取得很好的成绩。就拿自己来说,很多时候,自己也想实践,但总是担心,害怕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所以总是一拖再拖,总害怕万一实践结果不好,教学成绩受到影响怎么办,总是有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努力克服这种心理,不要怕失败,要勇于实践。最后,虽然我们还达不到著书的境界,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对自己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能一一记录下来,并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将自己努力的成果写出来,和同行的人进行交流,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

10.读李吉林有感 篇十

东城三小 陈柳梅

美好的东西总让人感觉短暂,愉快的暑假生活似乎是一晃而过,值得留恋。回顾刚刚过去的暑假生活,感觉比较有意义的就是利用闲睱时间,断断续续地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拜读完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一书,指出“讲究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作为一名经验不足,而又渴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语文教师,此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李吉林老师认为,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尝试、体验、感悟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开始对情境教学进行了探索,在经历了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四个阶段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情境教学操作体系。即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学操作模式。

我最感兴趣的是情境教学对作文教学方面的引导。李吉林老师倡导作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在教学描写自然现象的作文时,就先组织学生在相应的季节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去观察,然后进行作文;在教学描写人物的作文时,就先组织学生去细心观察人物一段时间内的活动,从中选取最能反映人物的特点或品质的事来写。李老师还提出在作文教学时,要首先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如: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角色来遇到生活中要使用请假条、留言条、表扬信等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的愿望。作文教学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李吉林老师提出在作文教学时,要多一些启发,多一些联想,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想象、诱发创新,让学生多练说,多交流,多指导,多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更给了我大量直观感性的帮助,书中的例子均出自小学语文教材,李老师用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完成了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中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散文、诗歌、童话的教学,以及作文教学。那精巧的构思,新颖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辛勤耕耘在教坛的老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之深。

李吉林教师教给我的不仅是新的教学理论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她刻苦钻研,兢兢业业的人格魅力。我要学习这种精神,争取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从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李吉林老师的教育历程,更有她的人格魅力——她是怎样在教学改革的风雨中努力前行,怎样在学生中发现爱和进行爱的,从中我感受到研究的方法和态度,感受到研究的快慰与欣喜。其中书中介绍了运用情境教学的一些经验更是显得尤为的珍贵,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情境在课堂中的运用及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情境教育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从儿童无假、儿童爱美、儿童有情、儿童好问的心理发展实际出发,把识字、读书、作文的训练融入精心创设的境界。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的操作模式,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在课堂中交织、融会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品德素养。

在情境教学中,李吉林将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美的活泼生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她的学生二年级时人均识字数为2680多个,达到四年级的识字水平,课堂阅读量是一般班级的6倍!五年下来,李吉林实验班的43个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33人,作品达75篇,升学考试时,55.8%的学生作文成绩优秀。这个比例是当时整个区的优秀率的12倍。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项实验,李吉林曾经半夜起床,孤身一人骑车,赶在黎明前到达白天选好的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实景设计;人们也不知道,为了让孩子们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写好作文,她顶着烈日,到郊外、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为了孩子,为了情境教学,十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多少个夜晚,孩子醒来,她还在灯下,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为了孩子,年过半百的李吉林还在寒假里苦学不辍,在炎暑中笔耕不息…… 作为一个对教育有着独到领悟和对儿童有着挚爱深情的专家,她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是儿童的知心人。她不止一次地强调,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最富创造性、最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分析研究——因为人永远不能等同于物。真正的教育实验研究应当植根于教育的现实中,应该是“现实的研究”也即“思量着做”和“做着的思量”,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具体丰富的教育活动之中,这样,教育乃至教育改革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李吉林大胆地运用语文情境教学实验和思索的成果去开拓新的疆域。她首先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一改枯燥、空洞的说教,而以生动的道德情境、具体的道德形象,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达到动情而晓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触及、润泽幼小的心灵。接着是向音体美学

科渗透,获得成功后,李吉林又向自己比较陌生的数学学科挺进。她与数学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如何把儿童带入探究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其应用性。这样,从一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进入了各科教学,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挑战,李吉林高瞻远瞩,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她认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野外教育活动,联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体联动,可以构成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在其间积极主动地活动,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特有的统整性、涵摄性的教育效应,实现儿童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李吉林教改实验试点的班级已达1000多个,情境教育的种子已播遍华夏大地。

情境教育的产生和成熟,是李吉林老师以及她的同事们积极钻研、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向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展示了高度的育人智慧和完美的育人艺术。情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情境教育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发展的体系,它仍将从多个方面吸取营养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的欢迎。

李吉林老师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她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走近李吉林老师,感悟情境教学

我十分喜欢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她是情境教学的开拓者,我想做一个情景教学的践行者。想沿着李老师为我们铺好的路继续前行,甚至能铺出更宽更长的路。以前并没有深入研究过李吉林老师,只是享受着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创设的情境,享受着学生投入其中学习语文的乐趣。今天我认真看完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景教学的视频讲座”,感受着五十多年来李老师对小学教育事业的钟情,感受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坚持。1956年,她走进了小学。这一进竟是50多年,她自己都吃惊她的毅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执著。尤其在那场民族浩劫中,因为“种修正主义黑试验田”的罪名,而遭受10年的折磨。10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屈辱中,她仍然舍不得离开课堂和她的学生。1978年秋,改革的春风赶走了冬日的阴霾。她无比珍惜这劫后余生的年代,决心一切重新开始,主动放弃驾轻就熟的三至五年级不教,毅然走到一年级孩子中间。一年级对于孩子来说是新奇的,也是神圣的。但面对传统的、封闭的教学现实,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失望和漠然。她内心十分不安。为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她义无反顾,开始了新的航程。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们编写“补充阅读”。一学期一本,5年10本。虽说是自己土制的小读本,粗糙的印刷还存留着油墨的香味。但是在当时,它却提早了孩子们的阅读,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说这套土制的“补充阅读”是现在风行的各种读本的最早的尝试,也是延续至今的苏教版“补充阅读”的雏形。就是凭着这么一份对事业的追求,对孩子的爱,李老师把心交给了小学教育事业。我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面对挫折和困难,李老师从未放弃;面对鲜花和掌声,李老师也从未自满。可以说,没有李老师对事业的热情和执著,就没有今天的情境教育。在平时工作中,我常常和我们的老师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教育工作,究竟是一份职业,还是一种事业?如果把教育工作仅仅看成一份职业,那么我们只是停留在“为了生存”的层次上;如果我们像李老师那样,把教育工作看成崇高的事业,不为得失所困,不为名利所累,不觉工作之苦,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那么我们自己,才会拥有绚丽多彩的美妙人生!

细细聆听李老师的讲座,我更被李吉林老师“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所感染。李老师曾多次把孩子比喻成小鸟,她说:“情境教育就是给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丽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这是我心中的小鸟之歌。”“多少次、多少回,小鸟之歌在我心中鸣响。歌声中,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动不已。此情此境,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饱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里,写着明天的诗句。儿童,是我心灵的寄托。一切为了儿童,是我教育理念的核心。正是‘为了儿童’,使我成为一个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多情的诗人。” “为了儿童”,已经成为贯穿李吉林老师生命的一根红线,已经成为照亮情境教育,照亮她整个人生的一支火炬,正是在这里,我们才可以真正领略她的人生意义和人生境界。

李老师“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同样给我不少启迪: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任务,不是恩赐,不是同情,不是怜悯,而应当是发自内心的纯粹的师爱。我们老师要带着对学生的满腔热爱,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捕捉他们的认知规律。只有洋溢真情的教育,才是“美、智、趣”的教育,才是德行、智慧和审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李吉林老师“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我们把“为学生的一生奠基”作为学校的校训,把“让学生快乐成长”作为我们的办学追求。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生机无限的课堂,一步步引领学生浸润在书籍的海洋中,丰厚文化底蕴,涵养健全人格,润泽学生的童年,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我们知道,目前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幸福指数并不高。我也曾经扪心自问,我快乐吗?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这个职业吗?其实,这样的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从别人的口中听到我的学生对我的喜欢,对我的想念,我们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赞誉,我的心中就会溢满幸福。

李吉林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可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是她宽广的胸怀和执着的追求。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热情,我们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记得费玉清在《这一路走来》歌中唱道:这一路走来,风风雨雨,执著的心不变,坚持最后的力量,一次一次向前闯,只为明天的希望。我想,只要我们像李老师那样,不倦地学习,不停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我们就能扬起希望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学习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感想

宿豫中学 周志虎

近日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让我真正地大开眼界,对自己的许多教学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否定了先前的一些偏见,好好地给自己上了一课。通过学习,我收获巨大。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创造的乐趣中,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事实上,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俗话说,不怕百招会,就怕一招精。学习的具体体会如下:

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继承祖国文化,值得每一位教师思索和探讨。在学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各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可是现在许多孩子对祖国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并且也没有关心、了解的兴趣。《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历史观,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我曾满怀信心地憧憬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爱上历史。然而我发现学生背人物、背年代只是在完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非常被动,有些家长也不太理解老师为什么不多讲讲课本内的知识,让孩子再多考点分数。我为此感到非常苦恼,却总是找不到良方。在学习中我了解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主动进行大量阅读的兴趣。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结合,从而生起对语文的热爱。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我终于明白,只有在情境中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让他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在学生单薄的文化构架上添砖加瓦,远非教师塞给学生事件、人物那样简单,教学不仅为了习得知识,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如果能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爱上学习,爱上阅读,体验到徜徉在精神世界的快乐,他自然会自己构建一座美感和文化内涵兼具的精神殿堂。当学习变成一次次充满快乐的审美旅程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这个队伍,去更深入地挖掘祖国文化这座“金矿”,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转化为内心的精神财富。

二、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

三、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四、情景教学法作为教师谁都懂,关键是我们如何的运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中能否始终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把师生关系放在同一个平台。我们是否认真的想过,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法在一年级适用,到了四、五年级是否同样有效。我们没有试着去分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没有及时的去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学过也都尝试过,公开课的时候我们不是运用的很好吗。关键是我们能否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李吉林老师的成功在于她的坚持。正如我们学生的感叹,老师要是都像公开课一样给我们上课那该多好啊!但我们又会说,那该多累啊!累,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教学中坚持自己好的教学特色,让自己偶尔改变自己的方式当然累,想一想,当把公开课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教学特色,久而久之,学生、老师便会形成默契,当师生的配合形成班级特色后,就不会累了,累是因为我们懒于去思考,懒于改变自己。勤能补拙,李老师坚持走自己的路,她成功了,我们比她年轻,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去改变一切,关键在于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发展自己的特色,谁都能成为李吉林老师,谁都能超越李吉林老师。

上一篇:《认识位置》教学设计下一篇:初中散文:美丽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