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推荐名著阅读教案

2024-09-29

七下推荐名著阅读教案(6篇)

1.七下推荐名著阅读教案 篇一

七下语文“名著阅读”背诵资料 2012.3.19

班级

姓名

《童年》

一,请推荐《童年》这部小说: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

》、《

》)。小说讲述的是______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____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________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童年》的阅读感受:

《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_______,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_______。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____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_____场景蒙上了一层________的色彩,读起来令人_____但又不过于____,使人在黑暗中看到____,在邪恶中看到_____,在冷酷无情中看到________,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________的巨大力量。

三、童年精彩片段。

(一)精彩片断二,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__________。

(二)精彩片断十三,1、写“我”在母亲死后与_______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对外祖父的________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例如:①、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_____。②、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____。③长明灯的油也是_________。

2、写出了外祖母的_______,例如:①该她出钱买的全是_____;②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_____。

四、人物性格特征:

1、阿廖沙。

阿廖沙的外祖母,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____和____,并逐渐成长为一个____、______、_____和充满_____的人。

2、外祖母。

慈祥善良、________、热爱生活,对谁都很_____,有着_____一般的_______,如一盏_____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

3、外祖父。

外祖父吝啬、____、专横、____,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____工人,暗放______,怂恿帮工_____。

《昆虫记》

一、《昆虫记》的主题:谱写昆虫_____的诗篇。

二、《昆虫记》的主要内容:本书生动地介绍了昆虫的____和____,并且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________,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_____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_____之情。

三、举例说明昆虫的生活和习性:

例如:

____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

____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_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四、作品简介:《 昆虫记 》的作者是_____,本书被誉为“_________”。在这部书中,法布尔根据亲自观察来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_____和_____生动地揭示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

五、推荐作品:

《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______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数人,其非凡的成就受到_______。它的行文_______,语调________,充满了盎然的____,本书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_______。昆虫的____、习性、______、婚恋、_____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_____的思考,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____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____之情,是不朽的传世经典。

2.七下推荐名著阅读教案 篇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鉴于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量化,各地区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它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逐步强化。近年来浙江省各地中考试题中,就名著导读内容命题的趋势变化,更是对“真实阅读、回归经典”的强烈呼吁。所以名著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未来发展的精神需求而且是中考检测的储备需求。经典名著的人文阅读有利于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这是因为大量的阅读积累提高了阅读能力。

鉴于此,笔者探索实践了名著推荐与阅读课的教学策略。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巧妙推荐,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具有迫切的求知心理和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阅读名著之前,教师巧妙地呈现一些与名著有关的相关信息,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其阅读期待,这样就会获得阅读效益的最大化。如在推荐沈从文的《边城》时,笔者尝试设计了一个猜人物环节:“有一个神秘的作家,他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他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他在旧部队拿过枪杆子,后来却拾起笔杆子,他仅仅是个小学毕业……”这样的神秘推荐,会引发学生的阅读冲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筛选对比,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现如今,很多经典名著已被影视剧代替。文学原著在影视作品中被改编和再阐释,容易抑制学生的阅读兴趣。直观的图像感知代替不了文字的浸润熏染。因此,可以把图像化的低幼化的感性和文字化的理性进行对比,以经典阅读为纲,建构学生高品位的阅读品味。

例如在《水浒传》的阅读中,教师有意识地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细读原著中的三拳的描写。学生会发现,原著描写得更精彩,分别从味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比喻,生动富有表现力。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鲁智深的除暴安良,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是视频上表现不出来的。因此,教师有必要筛选对比,通过对文字的品咋抚摩,建构学生有品位的阅读生活。

三、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据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名著阅读处于浅表层,只是浮光掠影式的了解,没有进入深入的思考。缺乏思维参与的快餐化的阅读,仅能感知浅表化的明示信息,缺乏应有的深度。因此,在名著阅读课上,不妨几个关键的思考点,在探究领悟中锻炼思维,从而领略文本的厚重内涵。

如在《骆驼祥子》的名著阅读课上,教师不再局限于内容的感知和认识,而是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就不再读这本书,回答不了,认真读一个星期,再回答问题。问题是这样的:(1)骆驼祥子的骆驼有什么含义?(2)祥子的理想是一门心思攒钱买辆自己的车,但最终理想还是没有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几起几落?(3)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这样的问题设置,既感知了文本,又对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孙绍振教授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四、以点带面,还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名著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当然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的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这首先体现在书目的选择上。教材只是个例子,因此,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应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给学生列出“推荐书目”以供参考。例如“名人”单元推荐《名人传》、《渴望生活——凡·高传》、《童年》等,“动物”单元推荐《聊斋志异》、《昆虫记》、《自然史》等,“旅游”单元推荐《格列佛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千年一叹》等,“凡人”单元推荐《平凡的世界》、《凤凰琴》、《边城》、《白洋淀纪事》、《围城》、《唐吉诃德》等,这样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点”,在四周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要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自己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多种读书交流活动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为此,教师不怕耽误课时,影响教学进度,采用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撰写读书报告、书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其中最精彩的是互动式读书交流会。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在单位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还必须接受学生围绕该书的质疑,完成答辩。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并将极大地激发其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3.人教版七下诗文名著 篇三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3.:现在却经常是忧郁。(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木兰诗》)6.,暮宿黄河边,不闻爹娘唤女声。(《木兰诗》)

7.旦辞黄河去,不闻爹娘唤女声。(《木兰诗》)

8、《木兰诗》中描写战事频繁而惨烈,木兰经历了漫长的战斗岁月而最终英雄般凯旋的两句诗是:。

9、,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10、,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11、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2、,寒光照铁衣。(《木兰诗》)雄兔脚扑朔。(《木兰诗》)

13.策勋十二转。(《木兰诗》)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14《口技》在展示口技艺人描摹失火救火场面后,表现“宾客”异常激动、惊惧的语句是“”。

一、直接默写

1.山际见来烟。吴均《山中杂诗》)2.,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深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

4.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5.谁家玉笛暗飞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7.,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8.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逢入京使》)

9.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滁州西涧》)10.,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11.,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2.,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3.荷笠带斜阳。(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14.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15.有约不来过半夜。(赵师秀《约客》)

16.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17.,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二、理解默写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且富有情趣的诗句 1

是:。

2.《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诗句是:。

3.李白《峨眉山月歌》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4.《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5.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6.参差《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7.《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8.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涵对无声息者一丝同情的诗句是:。

9.《滁州西涧》中用以动写静手法描写雨景,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抒发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诗句是:。

10.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诗句是:。

11.刘长卿《送灵澈散人》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诗句是:。

12.赵师秀《约客》诗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可爱景色,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诗句是:。

13.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诗句是:。

14.《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三、语境型默写:(根据下列语境,写出相应的诗文语句)

1、南亚海啸牵动着全球民众的心!灾害发生后,国际红十字会及各国派遣的救援人员十万火急地奔赴灾区。用《木兰诗》中“,”一句来形容最为恰当。

2、站在长城脚下,遥想秦汉以来的战场: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想到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征夫们期待的仅仅是“回家”二字!就像《木兰诗》中所写的“,”。

3、小明暑假参加科技夏令营,眼界大开,增长了知识。回校后与同学谈起收获,同学打趣地说:“你就像《孙权劝学》中的吕下阿蒙,真是‘,’啊”。

4、我只喜爱那生长在涧边的幽幽青草,在茂密的树丛上黄莺频频鸣叫,把声音分送给野外各种有耳无耳的生物。挑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划线句子化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溟溟中消逝了。划线句子化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句话化用的诗句是

7、六朝山水诗在大谢、小谢手中时,大多还是繁缛之作,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曾只用短短四句诗,已经很有唐人五绝的风味。就境界而言,写出了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请写出这首诗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学相互影响的的著名例子极多,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许多描写自己 “辋川别业”的诗歌,都兼在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两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其中一首名句是“。”

9、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 公里的平羌小三峡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乐山)及经水陆出川的交通要道,峡区河道蜿蜒。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站在此地你会想起李白哪句诗“。”

10、“插柳”和“折柳”都是我国的民俗,其中“折柳”有三重含义:一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诗经》中“惜我往矣,杨柳依依”和无名氏《送别诗》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句子,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汉代文物专著《三横黄图》上有关“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的记述和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说的即是此意。三表祝愿,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11、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有一幅叫“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马上”,匆促之意也。唐诗有“”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

一、《童年》

《》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列宁称他为“”。《童年》讲述的是(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昆虫记》

1.(2012·黑龙江黑河)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他的《》被鲁迅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2.(2012·湖北襄阳)名著阅读。

经典名著总是令读者回味无穷。同学们爱读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因为这部名著被誉为“”,全书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充满了对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3.(2012·浙江湖州)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地方时,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么有力的“掌”重重地打击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上段选自名著《》,他为我们展现大自然的小生灵们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2013 湖南长沙卷)

同样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同样经历了痛苦与磨难。作家写的《童年》是通过阿廖沙眼中痛苦与丑恶的家庭生活,再现了l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的成长为线索,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2分)

(2013 湖南湘潭卷)

5.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又搬到外祖父那里。

“怎么啦,小强盗?”他用手敲着桌子,迎面对我说。“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养你吧!”

“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难题吗?”

“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道:

“我和她完全各过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

阅读上述文字,你能从人物的对话中推断出,“我”的外祖父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文中的“我”是外国文学名著《___________》的主人公,名叫______________。(2分)

2013 辽宁沈阳卷)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作品。(1分)

①雅乎夫舅舅的萨沙②慈善的工匠格里戈里

③主人公私自染了桌布,遭到暴打

④母亲去世后,主人公不得不出外谋生

作品:《》

(2013 四川乐山卷)

23.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4分)请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来。„„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①这段文字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_________》中,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

②本选段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螳螂___________ 时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螳螂____________的特点。

(2013 四川凉山卷)

八、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4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3分)

他用所有的财富换来了一所坐落于小镇上的旧民宅。他给这个居所取了一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他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整日辛勤种植。终于,百花争妍,灌木成丛,一座百虫乐园建成了。从此,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不知疲倦地从事着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终于硕果累累。

材料中的“他”是,国人,代表作品是。

答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将军百战死万里赴戎机朔气传金柝于是宾客

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竹中窥落日 2.独坐幽篁里 3.明月来相照4.影入平羌江水流 5.散入春风满洛6.何人不起故园情 7.故园东望路漫漫8.凭君传语报平安9.上有黄鹂深树鸣10.春潮带雨晚来急 11.岐王宅里寻常见 12.苍苍竹林寺13.青山独归远 14.青草池塘处处蛙

15.闲敲棋子落灯花 16.至今已觉不新鲜17.各领风骚数百年

答案: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7.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1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语境型默写(或化用型默写)

1、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7、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8、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答案:《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阿廖沙 答案:法布尔《昆虫记》答案:昆虫的史诗 生命

答案:《昆虫记》(《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

2)高尔基保尔•柯察金5.(1)自私冷酷(2)童年(3)阿廖沙(答对一空计1分,答对两空即可计2分)23.(4分)①《昆虫记》;《绿色蝈蝈》。(每空1分)②准备捕食蝗虫时;机警从容。(每空1分)

4.高中生名著阅读推荐书目 篇四

重点推荐

1、书名: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2、书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3、书名:《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4、书名:《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

简介: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散文写成美文不易,写出点历史文化意味更难。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也许可以让人二者兼得。

5、书名:《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简介: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自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去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须乎尊贵的虚饰。

6、书名:《活着》作者:余华

简介:“《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余华)

7、书名:《周国平散文》作者:周国平

简介: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但无疑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这本自选集将引领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

8、书名:《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

简介: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美国著名小说家内斯特·海明威(Hemingway Ernest)(1895-1961)的创作,风格独特,文字简洁,在欧美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195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精通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小说写一个古巴渔民连续84天捕不到鱼,好容易逮到了一条大鱼,却被鲨鱼吃掉。作品体现了不怕失败的“硬汉子”精神。书中“人可不是造出来打垮的。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已成传世名言。

9、书名:《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

简介:从这一百零三首诗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是怎样的热爱

自己的有着悠久优秀文化的国家,热爱这国家里爱和平爱民主的劳动人民,热爱这国家的雄伟美丽的山川,从这些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提灯顶罐,头巾飘扬的印度妇女;田间路上流汗辛苦的印度工人和农民,园中渡口弹琴吹笛的印度音乐家,海边岸上和波涛一同跳跃喧笑的印度孩子,以及热带地方的郁雷急雨,丛树繁花……我们似乎听到那繁密的雨点,闻得到那浓郁的花香。

泰戈尔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喷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孩子的喜爱。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海波一样,荡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

10、书名:《羊脂球》作者:莫泊桑

简介:《羊脂球》里虽然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搏斗,只有妓女羊脂还需和一些有产者同坐马车的一段经历,但是极为生动地烘托出了战争的气氛,刻画了各具特色的人物,面对普鲁士军官的无理要求,羊脂球自尊自强,不甘屈服,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凛然正气,不料却被那些伪善的同胞推入了火坑。他人为了迫使羊排球就范,个个软硬兼施,巧舌如簧,连道貌然的修女也和他人沆瀣一气,正因为如此,本书才成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堪称楷模的名篇。1880年,莫泊桑以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从此佳作不断,和契诃夫、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11、书名:《巴黎圣母院》作者:维克多·雨果

简介:《巴黎圣母院》是一本极有价值而又影响深远的世界著名的小说。作者雨果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大师。小说的故事,是围绕巴黎圣母院而展开的。小说描写的是15世纪的少女爱丝米拉达的悲惨命运。作品通过她的遭遇来表现善于恶、美与丑、真诚与虚伪、平民与权威的斗争,全书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曲折。身穿神服、满口仁义道德的副主教,原来是狠毒的伪君子;相貌奇丑、耳聋背驼的敲钟人,却有一颗侠义高贵的心;英武潇洒的军官,原来是损人利己的爱情骗子;身份低微、被人看不起的“吉卜赛”女郎,却具有善良纯洁的品格,且极富同情心。

12、书名:《欧·亨利作品选》作者:欧·亨利

简介: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拓展阅读

13、书名《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

14、书 名 《毛主席诗词选》作 者 毛泽东

15、书名 《呐喊》作 者 鲁迅

16、书名《朱自清散文》作 者 朱自清

17、书名《雅舍小品》作 者 梁实秋

18、书名 《家》作 者 巴金

19、书名《被遗忘的大屠杀》作 者 张纯如

20、书名 《边城》作 者 沈从文

21、书名《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22、书名《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葆存

23、书名《史记选》作者司马迁

24、书名《火与冰》作者余杰

25、书名《雷雨》作 者 曹禺

26、书名 《围城》作 者 钱钟书

27、书名《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28、书名《牛氓》作者伏尼契

29、书名《古都雪国千只鹤》作者川端康成30、书 名《哈姆雷特》作 者 约翰·莎士比亚

31、书名 《堂·吉诃德》作 者塞万提斯

32、《朦胧诗选》, 阎月君等选编

33、《汪国真诗选》,作者汪国真。

34、《席慕容诗选》,作者席慕容。

35、《唐诗选》, 马茂元选注

36、《宋词选》, 胡云翼选注

37、《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38、《论语今读》, 李泽厚

39、《中外名人传记丛书》

4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分类

1、参考教材所推存的书目。广东教材上推荐了《家》、《三国演义》等。

2、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中国文化及国人心理的名著,如《论语今读》、《红楼》、《水浒》等。

3、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如《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苏东坡传》等。

4、教育学生不忘历史,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如《被遗忘的大屠杀》、《唐诗选 》、《宋词选》等。

5、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和世界,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周国平散文选》、《火与冰》、《活着》、《文化苦旅》等。

6、拓展学生视野,精选国外名著,如《泰戈尔诗选》、《牛牤》、《欧·亨利作品选》等。

5.管理学名著及阅读书籍推荐 篇五

《经理人员的职能》[美]巴纳德

作者简介:

巴纳德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是近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巴纳德在哈佛大学读完经济学后,于1909年进入AT&T,先后担任多种管理职务,后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

巴纳德理论总的特征是组织论的管理理论,即以组织为基础分析和说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其理论结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巴纳德开创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经西蒙、马奇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管理流派。

内容提要:

巴纳德把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建立了一个有关组织的定义和概念的逻辑体系。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理论,以及经理人员的三项基本职能:

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2.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

3.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巴纳德此书表述抽象,晦涩难懂,但并不影响本书作为现代管理学经典名著的地位。

《管理实践》[美]彼得•德鲁克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与管理人员共同工作的经历撰写成本书,其目的是为身居管理要职的人们提供一种指导,使他们能够考察自己企业的工作绩效,找出薄弱环节,提高所负责单位的业绩和工作效率。着重阐述了企业管理的职能,目标和作用,内中特别强调了对人的管理。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和管理学专家。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1929年去伦敦任新闻记者,1937年后定居美国,曾在美国几家国际性大公司担任管理顾问,并在纽约大学、贝宁顿学院等高等学府执教、教授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撰写出版了数十部经济学、管理学著作。彼得•德鲁克著有《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九十年代的管理》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石”,《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德鲁克同时还是多家有影响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的专栏作者。

《有效的管理者》[美] 彼得•德鲁克著 屠端华译 工人出版社 1989出版

本书作者序:

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事实一,人们有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是树立榜样。那些不知道怎样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的管理者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光有聪明、勤奋或者知识渊博,还不足以说明一个人就有合理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另外一种东西,是一种不同的东西。但是要变得有效也不需要非凡的才能、特殊的颖悟和专门的训练。作为管理者所应具有的有效性只要求我们干某些事,某些相当单间的事。其中包括一点点练习,这些练习本书已经给出并有所讨论。但这些练习决非天生的。我干了四十五年的管理顾问,为许许多多管理者提供咨询,这些管理者来自各种各样组织:大企业小企业、政府部门、工会、医院、大学、公共服务部;包括美国的、欧洲的、拉丁美洲的、日本的等等,但是我从来没有遇上过一位天生有效的管理者。所有这些人都必须练习自己的有效性,直到有效性成了他们的习惯为止。而且所有的人只要坚持使自己成为有效的管理者都能成功。有效性可以学会,但只有学才能会。„.„.《管理行为》 [美]赫伯特•西蒙 著杨跞等 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作者简介:

赫伯特•西蒙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他由于“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内容提要:

赫伯特•西蒙的《管理行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其次是决策过程理论。

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少具备完全理性的假定前提,人们常需要一定程度的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也就是说,个人或企业的决策都是在有限度的理性条件下进行的。完全的理性导致决策人寻求最佳措施,而有限度的理性导致他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

西蒙认为,企业或任何组织机构内部的活动都可以分为经常性的和非经常性的两类,前者的决策为程序化决策;后者的为非程序化决策。日常的活动不管如何复杂都可以分解为最简单的行动步骤,加以程序化。当企业中产生新的和修正旧的程序的创新过程时,需要进行非程序化决策,就要依次地经过全部决策过程。西蒙将全部决策过程大致概括为:判定问题,确定目标,然后寻求为达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比较并评价这些方案的得失。在这些方案中进行选择,并作出决定,在执行决定中进行核查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的目标。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因此,他的决策理论不但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也适用于一切正式组织机构的决策。

《追求卓越》[美]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 著龙向东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托马斯•彼得斯,生于美国巴尔的摩市曾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和商学博士学位,目前负责自己创立的顾问公司(Palo Alto Consulting Center),对同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他曾任麦肯锡等公司顾问,并长期为《华尔街日报》撰稿。

罗伯特•沃特曼,生于美国丹佛市曾获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曾在麦肯锡顾问公司任职约二十多年。他发表了许多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文章并被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内容简介:

为了探询管理艺术的玄门幽秘。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他们把样本筛选确定为43家企业作 为基本分析样本。样本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其中有我们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跨国公司它们,般都进入了世界500强,如IBM通用电器、惠普、通用汽车、3M、麦当劳、宝洁、沃尔-马特、爱克森、波音等等。作者发现尽管每个优秀企业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也就是八大基本属性。这些属性久经考验造就了企业的辉煌成功。每一个企业不论其大小,只要真正贯彻了这八大基本属性。就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这八大基本属性是: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该书被誉为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国内外多所大学管理专业和MBA将其列为必读教材。发行量高达九百万册。

《第五项修炼》 [美]彼德•圣吉著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7-1 出版作者简介:

彼得•圣吉出生于芝加哥,1970年于史丹福大学完成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读研究所,旋即被佛睿思特教授的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新观念所吸引;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至今十余年来,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在其中,人们得以由工作中得出生命的意义、实现共同愿望的“学习型组织”。

内容提要:

《第五项修炼》这部巨著便是美国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和伙伴们的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者奖,以表彰其开拓管理新典范的卓越贡献。《第五项修炼》提出最先进的“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管理科学新技术,通过“五项修炼”及其工具,不断学习,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并采用电脑模拟系统,使网络时代的新企业能立于不败之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管理学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经问世,便赢得了西方管理学界的极高赞誉。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评论说:“《第五项修炼》一书为人类找出了一条新路。

其他阅读参考书籍:

1、[美]约翰•科特《变革的力量》

2、[美]约翰•科特《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

3、[美]里贾纳•E•赫获琳杰 《非营利组织管理》

4、[英]罗布•戈菲 等《人员管理》

5、[英]理查得•科克 《80/20法则》

6、[中]梁能 《公司治理结构》

汇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学者与国内知名专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

7、[美]彼得•德鲁克 《旁观者》

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回忆录。

8、[美] 罗伯特.F.哈特利 《管理得与失》

国际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MBA阅读参考书。

9、[英]查尔斯•汉迪 《超越确定性》

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与诙谐的文笔展示了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

10、[美]小乔治•斯托尔克 《企业成长战略》

八个不同的例子揭示了不同的成长战略

11、[美]彼得•德鲁克《未来的管理》

未来管理者的阅读书籍

12、[美]彼得•德鲁克 等《公司绩效测评》

一个公司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它对公司无形资产的测评能力。

14、[美]彼得•杜拉克 《杜拉克论管理》

杜拉克(德鲁克)几十年来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精选

15、[美]加里• 哈默《战略柔性》

哈默关于管理战略的重要代表作

16、[英]索尔《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的生存取决于核心竞争力

17、[美]亨利•明茨伯格《领导》

关于管理者、领导者的八篇名家论文

18、[美]赫塞尔本 《未来的领导》

19、[日]今井正明 《现场改善》

6.七下推荐名著阅读教案 篇六

拟题人:马建军 班级: 小组: 姓名:

《童年》

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外祖母痛苦的面孔都变了样儿,说:“全都分给他们吧,他也好落得耳根清净,分吧!”

本文选自《童年》,文中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残暴的人,外祖父与两个舅舅争吵的原因是为了争夺家产。这一幕批判了俄国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2、阅读下面选自《童年》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险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约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文中的“我”是阿廖沙,这段文字对外祖母的宽厚善良和“我”的懂事能干进行了细致描绘。读完这段文字你的感受是在黑暗苦难的环境中,仍要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感受到我与外祖母之间的浑厚的祖孙情。

《昆虫记》

(一)在玻璃罐底部,我放了一个纸袋,作为它的居所。为了观察它的一举一动,我把玻璃罐放在卧室桌子上。它很快便习惯了囚徒生活,最终也习惯了到我手上吃现成的小飞虫。用上颚的毒牙杀死猎物后,它并不满足,还会吮吸死虫的头:它用触须把飞虫肉片塞进嘴里嚼碎,把渣子吐出来,并把住处清扫干净。几乎每次进餐后,它都要整理一下仪容,譬如用前腿上的跗节把触须和上颚里里外外清洗干净。做完这一切之后,它又重归安静。傍晚和深夜是它外出散步的好时候。我经常听到它不耐烦地抓挠纸袋的声音。

1、文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布尔。

2、文段中的“它”指的是塔蓝图拉毒蛛,请你写出它的一种习性:每次进餐后,它都要整理一下仪容。

(二)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臵,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各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面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为,螳螂现在需要的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1、在作者的笔下,螳螂捕食有什么特点?

威武打猎,突袭,纺丝不动,等待时机,迅速果断,一击命中,运用心理战术,盯人战术等。

2、螳螂捕食善用的战术是什么?

运用心理战术:以动作威胁对方,以外型及声音威胁对方,以眼神威胁对方,使其产生恐惧心理。

(三)它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膀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般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背上,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上下起落着。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它把自己的整个身

体全都放臵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那时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

1、文中的它指的是螳螂,请你写出它的一种习性:螳螂还是一种自食其同类的动物,甚至还具有它丈夫的习性。

2、请你写出和选文中“它”相关的两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当车。

《伤仲永》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

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三、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孙权劝学》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

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臵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臵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三、译文

上一篇:冬季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园区产业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