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强国》观看心得体会

2024-09-11

关于《教育强国》观看心得体会(共10篇)

1.关于《教育强国》观看心得体会 篇一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教育普及。观看影片,我们既看到了新中国教育经历的曲折、坎坷,同时也为7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欢欣鼓舞。以下是文库网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观看影片《教育强国》心得体会文本》,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

2021年观看影片《教育强国》心得体会文本【一】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 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20xx年党的xx大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2021年观看影片《教育强国》心得体会文本【二】

2019年11月6日晚上,林芝市第一中学党总支办公室组织全体党员老师在三楼会议室观看教育强国专题片。该片以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有效探索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就。

党员教师观后表示,要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激励自己成为优秀教师。

2021年观看影片《教育强国》心得体会文本【三】

11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教育强国》播出。该专题片共4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专题片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展示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专题片的热映,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xx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奇迹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提升课程质量,增强课程吸引力,努力培养合格的、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初期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学习,改变了个人命运,国民素质整体提高。”江西省玉山县xx小学校长xx说,“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我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跨越式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教体局局长许俊良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教育理念,心怀教育梦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新中国教育温暖而有力量的回忆。”河北省石家庄市xx小学校长杜xx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赋予了今日教育人前所未有的重任。使命在肩,我们要立足当下,不忘教育初心,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副书记说:“经过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我们成为教育大国,正奔跑在教育强国的路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征程中,书写教育工作者的华章,不负人民教师的称号。”

“我们要用心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扎根乡村教育的江西省上饶市村小学教师尤xx说。

“观看专题片,我们既看到了新中国教育经历的曲折、坎坷,同时也为7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欢欣鼓舞。未来,我们将回归教育本源,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振师道尊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征途上走好愈加坚定的步伐。”安徽省宁国市xxx党委书记、局长xxx说。

2021年观看影片《教育强国》心得体会文本【四】

11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教育强国》播出。该专题片共4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专题片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展示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专题片的热映,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xx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奇迹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提升课程质量,增强课程吸引力,努力培养合格的、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初期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学习,改变了个人命运,国民素质整体提高。”江西省玉山县xx小学校长xx说,“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我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跨越式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教体局局长许俊良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教育理念,心怀教育梦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新中国教育温暖而有力量的回忆。”河北省石家庄市xx小学校长杜xx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赋予了今日教育人前所未有的重任。使命在肩,我们要立足当下,不忘教育初心,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副书记说:“经过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我们成为教育大国,正奔跑在教育强国的路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征程中,书写教育工作者的华章,不负人民教师的称号。”

“我们要用心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扎根乡村教育的江西省上饶市村小学教师尤xx说。

“观看专题片,我们既看到了新中国教育经历的曲折、坎坷,同时也为7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欢欣鼓舞。未来,我们将回归教育本源,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振师道尊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征途上走好愈加坚定的步伐。”安徽省宁国市xxx党委书记、局长xxx说。

2021年观看影片《教育强国》心得体会文本【五】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 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20xx年党的xx大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2.观看教育强国观后感500字精选 篇二

推荐大家观看学习强国活动的视频学习理论,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是由上海东方卫视拍摄的一档时政谈论栏目,目前已经出品14集,每一集都有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进行的现场主旨演讲,还有观众提出的涉及政治的敏感问题。

现场气氛让人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眼下真是言论自由以及国民的爱国心、民族自信心都空前高涨,张教授在演讲中从不讲过激言论,心平气和,有理有据,让人感到大学者学术的严谨(西方学者更像一群巫师,治学极不严谨,举不出任何例证,经常诅咒中国要崩溃,可事实是中国越来越富强、稳定,西方却走向衰落,甚至 呈现崩溃苗头),学识的渊博,理论的扎实,事实证据的充分、可信、有趣。例如张教授讲为什么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动不动被西方资本席卷一空,而中国每次都能成功躲过一劫?张教授给出的答案是邓小平睿智地做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英明决策,改革开放前期禁止西方资本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因为中国当时资本力量弱小,无力对抗西方资本,政府动用行政权力强行保护。这个答案真是让人豁然开朗。

3.关于《教育强国》观看心得体会 篇三

上完这一堂课,我的心里十分激动,因为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疫情的知识,这一堂课,对我也有很大触动。通过这节课的观看我相信大家对疫情也有所了解,在没有上这场课之前我对疫情只是略知一二,现在我知道了疫情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以前我认为疫情只是一场传染病,一段时间就会过去的,现在我知道如果疫情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会越发严重,而且传染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而现在我国的疫情已经控制的很不错了,患病的人数也在渐渐的少了,可是如果我们一懈怠下来,患病的人数也会增加,现在奋战在前线的白衣天使们依然辛苦。看到这,我的心有点酸了,看着他们不断治疗好患病的人,我们的心里也是很欣慰的。护士姐姐们剪去自己最心爱的长发。这一举动感动了多少人啦,当她们摘下口罩时,她们的脸颊却印满了一个个印子,坑坑洼洼的,真令人心疼!在这些白衣天使中,再熟不过的就是钟南山院士啦,他被称为最美第一逆行者,他曾经参加非典的战斗,后,他又参加了新型冠状肺炎,他是最值得拥有这个名称的人。当然,每一位抗击疫情的普通人都值得致敬!每一位白衣天使更值得致敬。

在众多白衣天使中,我知道一位姐姐,她的举动让我十分感动,她的名字叫贾娜,她在照顾病人的时候不小心染上了病毒,她被治疗好以后没有在家修养,而是继续回到自己的岗位,回到患者的身旁。这一举动感动了多少人的心啦!所有白天使们,志愿者们,为抗击疫情而付出过的人们,你们都是好样的!我们用中国速度十天建立了雷神山医院,这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都完成了,我坚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定会胜利,只要全国14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4.关于《教育强国》观看心得体会 篇四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欲望就容易膨胀,一遇到诱惑就容易乱了方寸,就容易被诱惑的绳索绊倒。因此,在价值观上,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时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办事,要讲贡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不断提高自身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把握时代脉搏,时时刻刻与上级保持一致,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过好权力利益关、思想道德关、监督管理关和廉洁自律关,时时注重学习,处处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从思想深处筑起党纪国法和道德意识防线。

二、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强化廉洁意识

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灵魂。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少数领导干部在金钱、官位、名利的诱惑下,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等现象。

三、以案为鉴,防微杜渐,长鸣警示之钟

5.关于学习强国心得体会的优秀 篇五

学习是一种习惯,需培养,更需坚持。刚开始,我把每天打卡学习当成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应付差事,获得积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累积,我渐渐发现,打开“学习强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每天打开手机第一件要做的事,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夫妻间相互督促、谈话交流的共同话题。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习强国”的学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和学习内容,让我们能够及时、全面且方便地了解到时事动态外,还可以通过学习积分机制让党员之间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化激发了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有形的推动“学习强国”学习与无形的坚持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强化自己的履职担当能力。

要学习、会学习,通过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每一位党员干部永恒的课题,只有坚持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更新新理念,将实践创新演绎为理论创新,用理论创新再不断指导实践工作,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我来说,“要学习”是我对个人的自我宣战。

兴趣是的老师。学习强国里包含的知识板块比较多,除了时事新闻和新思想这两个每日必看的板块外,我还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选取党史、法纪、时评等内容进行学习,通过兴趣带动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无论是政治工作还是生产管理工作,仅凭个人经验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强国”让我在无形的知识储备中支撑、指导着有形的工作,让我通过个人学习与提升加强了自我修养,实现了自我突破。

6.观教育强国心得体会 篇六

每一生命,他有宽度、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这个生命大概是一个人、大概是一个团队、大概是一个组织、大概是一段历史、大概是一段传奇。在巨大的文明,想要让其像春天一样花团锦簇,永葆活力。他必然具备可持续性。犹如细胞代谢一样,一代又一代的吸取各类营养,使持续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营造可持续性,首先必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稳健生命力的根基要紧跟时事世事。紧跟时事世事,就必要网罗时事发生的讯息,要具备枪垠的、正确的学习力。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无数的信息从不合的渠道冲击着意识形态,鱼龙稠浊。此刻,正必要一个正向的引导,引导正确的代价看、正确的人生看、正确的世界看,“学习强国”app的呈现,满足了社会代价的需求,扶正了道德风向标,浩然正气的引导巨大的民族走向中兴,走向巨大。

在每一天的学习傍边,“学习强国”会让内心静如处子,会对国事、人物、科技、自然产生新的认知,有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触动,对付本身三看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学习强国”的内容富厚,能量积极,会对工作的进行起到正确的辨证引导。它以读到的意见,新颖的逻辑思维,让你很理性的观待眼前的生活,多一份殷实而不完满,不完满的那部分便是向往,是对将来的等候。并让你笃信,将来可期。渐渐地会发明,科学的思想、舆论可以或许指导实践,实践不仅可以查验真理,还可以继承升华思想。

我相信,“学习强国”可以或许带给情况欣欣向荣。共识、协同化会越来越高。用它带给你意识形态的改变,辨证的阐发手中的工作,生活,人生会加倍的厚重、有宽度、有抱负、有信念、有质量。

7.教育强国梦心得体会 篇七

作为一名在校的年轻党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字,那就是“新”!

一、新的动态,随时掌握

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变化每时每处,学习的节奏也同样在加快,过去的我们往往关注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官微来了解我们国家的新动态,去学习各种新思想、新政策、新理论,但在不同的界面间浏览切换中,哪怕细思苦想,也难免存在局限性:建不起宏观框架,理不顺内在逻辑关系,一不留神就错过了重点要闻。但是通过“学习强国”这一平台,“推荐”“要闻”等版面显眼醒目地出现在界面上,并且时时更新。这样,哪怕在等车的间隙,都可以打开手机浏览要闻,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和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的联系。

二、新的架构,综合全面

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不仅有笔酣墨饱的文字新闻,也有各类各样的图片歌曲,更有精心制作的视频影音,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宣传的用心:不是所谓的内容倒灌、形式主义,而是在真真切切地想方设法让大家领悟学习的内容。比如,“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18集视频,无数次让我看得心潮澎湃,虽然我的年龄不能让我重新完整经历这个过程,但通过这个如同电影版具有故事性的记录视频,我仿佛跟随党的步伐又重新经历了这一程一程的风风雨雨,这激发了我的使命担当感。

三、新的感受,浸润有味

曾经的我们,多是津津有味地翻阅纸质文章,或者是活跃在微信公众号里,学习是零散化的、碎片化的。但自从有了“学习强国”这一平台,更多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点开文章,能与更多党内的同志们在文章末尾以评论的形式交流观点,别人的许多新观点也给了自己无限启发;积分制度符合了我们年轻人的心理,积分虽只是形式,但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学习打卡与排名增强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每天打开平台学习既成为了一种期待,也成为一种习惯。

学习的平台已经创新,党员同志更要前进!中国共产党掌舵领航、指明方向,我们更要以实干为导向。在“学习强国”平台中,学习是手段是方法是形式,强国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和目的。愿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深化个人修养,不畏难点弱点,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科技兴。高科技人才是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变量”,只有在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抢占科技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扩大高科技人才“增量”。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我国高科技人才的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为此,要进一步扩大高科技人才“增量”,使人才增长速度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相吻合、相协调。要切实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在育才、引才、聚才中的主导作用,深化校企间合作,实施高科技人才开发工程,共建高科技人才孵化基地。要充分利用项目招标引才、岗位特需引才、海外筑巢引才、亲情乡情引才等途径,加强高科技人才地区间的交流互动,积极探索引进国内外“高精尖”人才新路径。

提升高科技人才“质量”。

本次大会上有一个词被反复提及,那就是“高水平”,例如,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等。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先导,更是关键。而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愿景”。为此,要着力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且具有改革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队伍。要紧扣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实际需要,聚焦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性别比例、地区分布等方面,加强研判,统一规划。要进一步严明高科技人才准入门槛,划定高科技人才职称评定标准,充分发扬高科技人才“传帮带”制度,为提升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质量提供基本遵循。

盘活高科技人才“存量”。

8.关于教育强国观后感600字精选 篇八

教育是立国之本,从1949年到1977年,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前进,中国教育事业同样开辟了新的历史、取得突出成就。

从制定《共同纲领》到召开第一届全国教育大会确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开展扫盲运动,让亿万中国人开始了读书识字的新生活,成就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整顿调整中小学校、从1952年开始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向苏联和东欧派出留学生,为国家建设源源不断的提供急需人才……一系列重大事件,记录着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中国教育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克服困难,取得快速发展的辉煌历程。

最后,何新宇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观后感言。她说道:“我记得一些非常生动的画面,战士行军时背包上写有文字,方便后面的人学习识字,农民们在插秧时边劳动边看着小木板上的字学习识字,这些生动的画面都记录着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因为这机会也是在各位先辈的奋斗下才获得的,来之不易。我们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科技和技术的人才的后备军,我们有义务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实和壮大自己,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9.关于《教育强国》观看心得体会 篇九

11月6日,三亚学院亮相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受到关注和报道。

专题片《教育强国》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4集,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提到:“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20xx年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酒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妍苏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三亚学院还紧跟时代发展培育高端旅游人才,“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层面,更要积极面向未来,关注数字教育,关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关注智慧旅游。”三亚学院旅酒学院执行院长柴勇说。

三亚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该校还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酒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党员教师观《教育强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二】

11月6日,三亚学院亮相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受到关注和报道。

专题片《教育强国》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4集,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央视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提到:“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20xx年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酒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妍苏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们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三亚学院还紧跟时代发展培育高端旅游人才,“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层面,更要积极面向未来,关注数字教育,关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关注智慧旅游。”三亚学院旅酒学院执行院长柴勇说。

三亚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该校还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酒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党员教师观《教育强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三】

在剧集、影片等文艺作品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祖国70华诞之际,纪录片作为内容产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亦以真实的史料、现实的成就展现着各行各业在这70年中的风雨兼程,聚焦工、农、学、军、医等每一垂直领域,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美好图景。

《教育强国》便是主旋律纪录片中专注教育这一领域的作品之一,它以文化教育的历史进程为起点,由点到面、由低到高,从扫盲到国培、从211工程到国外办学,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以教育这一立国之本、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衬托和展现祖国70年全景发展宏图。

以对比展现进步

70年风雨兼程,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教育强国》从黑白的史料影像素材到当代中国校园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以「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章节客观、全面、深刻的向观众展现了这一历史性的进步。

识字率的广泛提升与文化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可以为这一大历史进程最主要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历了超过100年战乱不平、风雨飘摇的岁月后,当时的5.4亿人民中80%是文盲,文盲人口达4亿。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各类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识字活动在国土之上蓬勃发展。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的三项文字改革任务也在同步进行。

汉语作为字符语言家族中的一员,以其书写的复杂、印刷的不便、非拼音文字的记忆困难,一直是语言教育、传播的一大挑战,可以说汉语的自学和扫盲难度极高。不同于其他拼音文字,在学会基本字母或字符的发音后,可自行拼读识词。汉语若无专业人士教读识字,是无法自学成才的。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从80%下降到52%。上亿人口的脱盲,是新中国教育发展之路的辉煌,也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仅完成扫盲是远远不足的,国家的富强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各业复兴的奠基石,国家的未来离不开新生代的教育,基础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加强尤为重要。

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通过接收和改造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取缔农村私塾,将各级各类性质的学校全部改为公办学校,使得中国中等学校和小学学生数量翻了两倍以上。

也是在同时代,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受美国监管22年的燕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一一成立。形成了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综合大学,由行业管理的专门学院和师范院校并行的高等教育大格局。

教育体系的完整建立,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从文盲大国到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从「211」工程到「双一流」大学挑战科学难题,中国教育在这70年中完成的屡屡创举均被《教育强国》一一呈现,在70年前后对比中,显得更为让人惊叹与骄傲。

以偏远凸显普及

在第三章「春风化雨」中,《教育强国》用一整章笔墨展现了中国教育的普及面,如何填补教育短板,实现偏远地区的教育公平。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在纪录片中表示,「推动教育公平,加快教育发展,乃至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中西部,重点在中西部,难点也在中西部。」

基础设施和资源的缺失与不足是阻挡实现教育公平的难题之二,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资金在偏远贫困地区实施通路建设、校舍改建、营养改善计划。

享受到福利的小学生们在采访中表示,以前需要爬悬梯翻大山才能到学校的路线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用山上木材搭建的简易方桌变成了多媒体的教室;29个省1631个贫困县的3700万多学生享受了营养改善计划,公平教育如春风化雨吹遍贫困山村的每个角落,让偏远的山村有了更多的希望。

偏远地区的师资方面,当地政府采用多媒体一体机实现县城与乡镇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如片中提及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90%以上的学校,通过网络教学,补齐了英语、美术、音乐等课程,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样的学习资源。国家也在陆续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意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国培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1400万欠发达地区教师参与,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全覆盖,将新的教育方法、理念注入乡村教师队伍中,推进教育资源平衡发展。

除辐射到全国每一个县村中,中国教育的普及面还凸显在人群辐射的广度,基础教育面向每一个孩子,继续教育帮助每一个有志求学的人。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彭霞光在片中采访表示,自2017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来,要求适龄特殊儿童、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在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指导下,2018年,全国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66.6万,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公平的入学机会。

从片中一张张的鲜活面孔中,我们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普及面,它不仅在地域辐射的广度与深度,更在人群覆盖的多元与复杂中。

以多元成就未来

如今的中国教育,正往多元的方向发展深化,意在阶段的完善与内容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领域。

首先,在学前教育方面,2018年,国家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的学前教育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的普及目标,这表明中国将于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完成教育整体普及水平提高的一大成就。

同时,由浙江安吉县幼儿园所独创的安吉游戏,点亮孩子天性,让孩子从游戏中幼儿获得经验、表达见解、完善规则、不断挑战自身潜能。引来了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到访考察,已成功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在世界舞台的名片之一。

其次,中小学教育阶段,着重人才培养的多维性和整体性,早在1986年,北京八中的《北京八中学生素质大纲》便提出了包含「有爱国主义情感」「有自信、自教、自强和意志品质和能力」「有体育爱好,掌握一项健身项目」在内的23项学生素质的期望目标和70多条实施办法。

如今的中小学,不断深化劳动、体育、艺术和高科技等层面的素质培养,以劳动激发学生感恩生活的精神,拓宽学生们的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的空间中,「新劳动教育」将城市中的孩子带回田野种地实践,感受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教育不再只停留于课本的文化知识,更重在提升人格的全面素养。

种类繁多的艺术类课程和艺术社团被加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们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让心灵接受文化艺术的灌溉。

各类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和课程也在祖国大地的中小学中花开遍地,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1.91%、优良率达30.57%。这标志着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学校紧跟前瞻高科技发展,努力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校园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最后,在走出国门领域,中国基础教育的品质通过PISA等冠军得到了国际的认可,60名教师远赴英国帮助英国学生培训数学;高等教育,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意味着中国高校专业与学士学位质量与国际接轨;职业教育的「鲁班工坊」通过「一带一路」与联手14个国家,将中国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平台化的模式输出。

正如「面向未来」章节结尾所言「七十年砥砺奋进,中国教育始终在孜孜求索,执着前行。七十年前进的轨迹,是通往未来的方向。」中国教育70年间不断缔造的一个个历史性跨越,背后是制度优势在支撑,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

党员教师观《教育强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四】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尤其是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00年、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时代印记,了解发展轨迹,依托画面的生动展现和数据的直观呈现,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为取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创新改变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强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记录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激励。

“历史影像”与“人物采访”交相辉映

跳脱出单纯的知识科普和历史讲述,纪录片《教育强国》在叙述形式上开拓创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剧歌曲、新闻纪录片、纪实画面,以及教育行业各类代表人物的访谈,架构和串联起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史实画面的再现带领观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的学习面貌和青年的伟大志向。延安秧歌剧《夫妻识字》中唱道:“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展现了毛泽东时代青年的伟大理想,“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的使用,实现了对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生动复盘。例如,伴随着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踏上快车道的发展局面。“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现形式与人物采访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新闻纪录片《xxx快速识字法》,用纪实影像讲述了成都军区文化教员xxx发明识字方法的史实。对于这种不到30天就能让一个文盲学会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识字方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昭文解释:“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个字上头注上音符,然后根据拼音来认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访苏联看望留学生的纪实画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场景回忆,再现真实历史时刻。

还有,新疆叶城第三中学的德育教师xxxx给同学们上课的纪实画面,搭配对党支部书记肖卫军的采访,生动讴歌像xxxx一样的青年教师,义无反顾投身祖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勇气和选择。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分析道,未来一代培养应该实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结合时,引出上海市东中学实验课上高一学生合作制作“程控升降机械手”的案例,帮助印证当下教学实践与未来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见证者解说,彼此互为补充,在变换表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影片内容。从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读者、教育体制的体验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发感知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与中国自信。

借教育事业“典型人物”彰显时代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发展相互勾连。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年代的国家使命,彰显着那个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强国》中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观众可以以小见大,管窥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样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当时年仅19岁的xxx踊跃加入,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xxx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1977年,从宁夏戈壁草原来到北京的xxx抓住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契机,追回了曾经丢失的学习时光,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我的证书是10001号。第一个‘1’代表科学院,最后‘1’代表第一个。”1983年5月27日,参加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马xx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他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保安队的队长助理张xx通过努力,在12年的时间里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他说:“我是41岁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当时的想法,一个是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想,我能不能冲一下,别人为什么行,我为什么不行呢?”从分辨不出几何图形,到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邹彬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艺术品”,实现了中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平台。

从应国家发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到恢复高考制度后年龄参差不齐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8位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再到不局限年龄和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我们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也愈发感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教育强国》记录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铭刻着属于一代代人的荣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肩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使命,未来应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中国将更加和世界接轨、与国际齐肩,稳步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党员教师观《教育强国》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五】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尤其是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00年、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时代印记,了解发展轨迹,依托画面的生动展现和数据的直观呈现,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为取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创新改变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强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记录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激励。

“历史影像”与“人物采访”交相辉映

跳脱出单纯的知识科普和历史讲述,纪录片《教育强国》在叙述形式上开拓创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剧歌曲、新闻纪录片、纪实画面,以及教育行业各类代表人物的访谈,架构和串联起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史实画面的再现带领观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的学习面貌和青年的伟大志向。延安秧歌剧《夫妻识字》中唱道:“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展现了毛泽东时代青年的伟大理想,“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的使用,实现了对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生动复盘。例如,伴随着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踏上快车道的发展局面。“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现形式与人物采访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新闻纪录片《xxx快速识字法》,用纪实影像讲述了成都军区文化教员xxx发明识字方法的史实。对于这种不到30天就能让一个文盲学会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识字方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昭文解释:“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个字上头注上音符,然后根据拼音来认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访苏联看望留学生的纪实画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场景回忆,再现真实历史时刻。

还有,新疆叶城第三中学的德育教师xxxx给同学们上课的纪实画面,搭配对党支部书记肖卫军的采访,生动讴歌像xxxx一样的青年教师,义无反顾投身祖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勇气和选择。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分析道,未来一代培养应该实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结合时,引出上海市东中学实验课上高一学生合作制作“程控升降机械手”的案例,帮助印证当下教学实践与未来培养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见证者解说,彼此互为补充,在变换表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影片内容。从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读者、教育体制的体验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发感知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与中国自信。

借教育事业“典型人物”彰显时代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发展相互勾连。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年代的国家使命,彰显着那个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强国》中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观众可以以小见大,管窥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样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当时年仅19岁的xxx踊跃加入,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xxx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1977年,从宁夏戈壁草原来到北京的xxx抓住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契机,追回了曾经丢失的学习时光,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我的证书是10001号。第一个‘1’代表科学院,最后‘1’代表第一个。”1983年5月27日,参加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马xx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他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保安队的队长助理张xx通过努力,在12年的时间里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他说:“我是41岁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当时的想法,一个是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想,我能不能冲一下,别人为什么行,我为什么不行呢?”从分辨不出几何图形,到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邹彬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艺术品”,实现了中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平台。

从应国家发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到恢复高考制度后年龄参差不齐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8位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再到不局限年龄和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我们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也愈发感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10.党员关于学习强国心得体会 篇十

使用“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以来,作为一名党员和社会工作者,我深深感到开发使用这个学习的平台的重要性,可以说是非常及时,非常实用,该平台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是推动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抓手。

要说学习“强国”,中国肯定是榜上有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来了。用好学习的平台,引导好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培育学习新风尚,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学习至关重要。

每天早晨和睡前,我都要将“学习强国”打开,在视频学习里的“新闻联播”收听新闻时政,了解国内外大事。我还喜欢做题,每日答题、专项答题、每周答题我每题必做,通常我都是先把题从头到尾全做完,遇到不会的就对照答案解析,分析对错,找出要点,填写正确答案,最后提交。我还喜欢挑战答题,挑战答题里面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广泛,想通关的方法只有苦练。

通过一天天的不间断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学习强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面的信息平台,在这里,有要闻、新思想、时政综合、传统文化、名家讲座、名曲欣赏、古诗欣赏等等,可以说,这里处处都是正能量,处处都有新风尚。同时,通过学习我深刻了解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为我们祖国的伟大感到骄傲!

作为一名党员,我还经常登陆学习的平台进行政治理论知识、党员教育、党史和时政综合新闻等内容的学习,以此来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政治素质。在自主学习的同时,我时不时还与其他党员进行学习感悟的交流,增强和巩固学习效果,共同学习,共同进行。“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不但让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深刻认识,更提升了自身素质,点燃了学习热情,明白了作为党员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学生时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为自己争取一个好成绩。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学习首先要明白要学些什么,怎么学来提高自己,其次要知道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更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鼓励引导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学习的大军中来,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丽篇章!

我们都是幸运儿,生活在一个和平和谐的时代,我们的伟大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尤其是通过这些日子以来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国家在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利用好“学习强国”这一平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党性素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同时加强与其他党员的沟通交流,通过比、学、赶、帮、超,与大家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我们现在的学习热情很高,如果学习不认真,不思考所学的内容,正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将平台放在一边不管不问,一味地自己空想,不就是“思而不学则殆”吗?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平台给我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所学在耻执法工作中去实践,进一步巩固法治耻的丰硕成果。

学习无止境,“学习强国”正当时。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方面不断加强护理业务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坚持思想政治学习,保持好的工作作风,争取将工作做得更细致,随着护理学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

上一篇:用分析法证明下一篇:我校召开秋季开学教职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