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难点

2024-11-11

社会治理的难点(精选8篇)

1.社会治理的难点 篇一

乡镇难点村的治理方案

根据《xx委组织部关于抓紧上报“难点村名单及治理方案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难点村”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提高我镇村级管理整体水平,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难点村”基本情况

对照省委关于难点村的界定标准,我镇高皇村属于“班子建设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类型村。高皇村总人口1700人,耕地面积2080亩,8个村民小组,36名党员,该村由于村干部不团结,宗族势力较大,村党组织号召力不强,导致该村三年未能发展党员,村级集体经济瘫痪。

二、目标要求

力争用3年时间,使现有“难点村”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提高该村干部群众民主法制素质,解除宗族势力对级公共事务的影响,健全并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消除“发展党员空白”现象;促进各项工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镇党委成立把“难点村”治理领导小组,把“难点村”治理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党委副书记是“难点村”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村支部书记是“难点村”治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加强村领导班子力量,镇党委从政府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到村任挂职支部书记,从本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中选拔一名干部充实到村班子中去。

2、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

引导村民根据市场需求和本村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

3、健全制度,综合治理

完善村级管理机制,坚决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化解群众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依法打击村黑恶势力,维护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4、强化问责,加强督查。

治理工作组加强督导,每月一次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建立“难点村”治理台帐,实行销号制度,做到治理工作不达标,工组不离村。镇党委将严格按照整顿工作责任制办事,切实落实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镇领导小组要在镇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负起调查研究、掌握动态和具体指导的责任,要根据工作的进程,适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措施,注意防止和纠正工作中带倾向性的问题,保证治理工作有序向前发展。

2.社会治理的难点 篇二

1 露天废弃矿山治理的必要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实行调动各方积极性, “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为主线的鼓励矿业发展的政策, 中小矿产资源的开发审批权下放至地方政府, 形成全民办矿的格局。同时, 由于矿产领域法律法规相对薄弱, 国内矿产开采一度呈现“多、小、散、乱”的局面, 成为当前矿产领域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为解决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国务院于2005年8月出台了《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 (国发【2005】28号) 。为进一步规范各地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国务院于2006年12月转发了国土资源部等十二部委制订的《对矿山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 (国发办【2006】108号) , 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9月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141号) 。文件下发以来, 各地积极开展矿山整合工作, 在优化矿产开发布局,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和矿山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矿产资源整合过程中, 部分地方仅仅对露天矿产进行了简单的关闭, 而前期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整治。许多露天废弃矿山岩石裸露, 不仅与周边自然环境极不协调, 影响城市规划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 而且部分露天废弃矿山还存在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 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些“矿产资源型”城市在资源耗尽或者矿山在大规模关闭之后, 地区经济面临转型, 开展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是将矿业纳入循环经济体系, 对关矿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援助, 如通过对废弃矿地的地貌进行合理改造, 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利用, 将为这些地区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城镇化依然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 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矛盾异常突出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开展废弃矿山治理可将已被破坏且荒废的工矿用地进行复垦或生态重建, 使其恢复生产功能, 发挥应有的使用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地压力。

2 露天废弃矿山治理存在的难点

随着露天废弃矿山治理工作的全面推进, 各种深层次的难点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部分地区甚至对废弃矿山治理产生了否定的看法。具体来说, 露天废弃矿山治理存在以下难点:

2.1 治理资金缺口大

治理资金不足是阻碍各地露天废弃矿山治理推进的最主要困难之一。露天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当前仍以政府投资为主, 对此, 各级政府都感觉到巨大的经济压力。虽然国家目前已经启动部分“两权价款”资金推动废弃矿山治理工作, 但目前仅有几亿元的投入, 这与露天废弃矿山治理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 国家投入资金仅仅是导向性投入。同时, 由于露天废弃矿山治理投入资金巨大, 投资回报周期较长, 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很多民企和外企对进入该领域持谨慎态度。

2.2 利益主体多元

在露天废弃矿山治理过程中, 部分项目涉及矿山整合、土地征用、施工便道、水电供应等一系列牵涉原矿主利益的问题, 部分项目还涉及属地群众、企业、军事设施的安全和利益, 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遭遇原矿主或村民的阻工, 协调时间长、难度大, 施工队伍进入不了现场或者进入现场之后长期窝工的现象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推进, 甚至错过最佳绿化季节, 增加施工难度和治理成本。同时, 在治理过程中, 项目属地基层政府由于利益分配问题通常不愿主动配合, 职能部门协调不够, 没有真正形成合力, 给本来就困难不断的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3 治理层次较低

露天废弃矿山治理不仅包括消除废弃矿山遗留下来的险情, 还包括生态恢复, 最后还要对废弃的土地进行复垦或者适当的开发建设。总体来看, 目前全国各地露天废弃矿山治理总体层次较低, 大多数露天废弃矿山治理仅仅停留在消除地质灾害险情方面, 还未全面上升到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或开发建设方面。对于一些开展土地复垦的地区, 存在着仅仅简单回填便恢复利用, 忽视复垦土地质量和复垦效果的现象。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所采取的治理措施通常过于简单化和模式化, 未能做到因地制宜, 针对性不强。对于废弃矿山治理过程中产生的余量资源, 处置处理重视程度不够, 通常就地堆放或者简单加以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

3 露天废弃矿山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露天废弃矿山治理工作从无到有, 管理从无章可循到逐步规范, 目前全国废弃矿山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地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然而, 我国露天废弃矿山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更好克服露天废弃矿山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切实提高废弃矿山治理工作的实效, 将成为该项工作深层次开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露天废弃矿山治理遇到的上述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创新治理模式, 最大限度释放制度红利

露天废弃矿山治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治理技术要求高, 工序复杂、周期长、投入大、完全依靠政府短期内无法实现治理目标。为此, 各地可以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治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 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开展矿山整合、制定总体治理规划、编制治理方案、组织治理工程的招投标和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而专业的资源环境治理公司则承担废弃矿山环境治理的统筹规划工作, 成为废弃矿山治理工作的主体, 具体负责治理工作的质量和进度。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 能够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在专业技术、资金运作、人力资源以及制度创新方面的优势, 有效解决废弃矿山治理少技术、无人才、缺资金等诸多难题, 将废弃矿山治理工作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行为, 最大限度释放创新红利。

3.2 拓展融资渠道, 为治理提供融资保障

露天废弃矿山治理属于偿还历史旧账的问题, 各地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充分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建立起“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扶持、社会资金投入”的废弃矿山治理融资渠道, 为废弃矿山治理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在露天废弃矿山治理活动中, 可以考虑的融资渠道包括以下几种: (1) 原矿山企业缴纳的治理保证金; (2) 列入部、省级项目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 (3) 利用工矿废弃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试点等政策, 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收益; (4) 将属于建设规划区内的废弃矿山宕底平平整恢复为建设用地, 通过土地开发利用获得收益用于矿山治理; (5) 在不破坏环境且有利于恢复治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 对治理过程中产生可回收资源等进行公开处置的收入。

3.3 构建“开发式治理”的模式, 实现废弃矿山的功能化和资源化

3.“三三制”股权结构治理难点研究 篇三

公司合资背景及股东概况

“杭维柯”是1996年注册成立的,三家股东分别是意大利菲亚特集团下属依维柯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依维柯”)、南京跃进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跃进”)和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齿”)。公司注册资金20 001万元人民币,由三家股东各出资6 667万元人民币。该企业的三大股东平均持股,形成“三三制”的特殊股权结构。

“依维柯”是意大利菲亚特集团旗下专业生产卡车、客车和特种车辆的著名大型企业,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40位,是最早向我国出口汽车并与我国企业合资的国际著名企业之一,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维柯”)就是其与“跃进”合资建成的中外合资企业,所生产的依维柯中型客车,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有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投资效益极佳,被国际工商界作为在华投资的成功典范之一。此次再投资,主要兼顾两个经济目标:既可以在中国深度开辟市场,又可以适时向其在世界各地的汽车经营和生产厂商提供质优价廉的配套产品,降低其在欧美市场上的汽车配件成本。

南京跃进汽车集团是生产轻卡类汽车的著名国有大型企业,年综合生产能力15万辆,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它与“依维柯”合资组建“南维柯”,生产依维柯中型客车取代原跃进卡车,成功地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跃进”意欲通过该合资项目,利用“杭齿”现有生产条件,为“南维柯”生产的依维柯中型客车提供变速器总成,提高依维柯整车的国产化率,降低成本,节约外汇。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传动装置和粉末冶金专业制造企业之一,其船用齿轮箱的产量和出口居全国第一,是中国机械行业百强企业。其旗下的汽车变速器分厂以生产轻卡和轿车类汽车变速器为主,在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杭齿”参与合资的初衷是想通过与外商合作,对既有汽车变速器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同时借助依维柯品牌,借鉴吸收外商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合资后的“杭维柯”因为有较成熟的生产基础,开业后很快便形成生产能力,取得较好经济效益。至2002年,公司已形成年产6万台变速器的能力,实现依维柯汽车变速器国产化率达100%,1998年起进入浙江省纳税大户序列,并为“南维柯”节约外汇6 300多万美元。截至2002年,“杭维柯”的产值、利税、销售额累计分别达到65 125万、9 676万和62 280万元。

三个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杭维柯”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经历了1999年至2000年期间相对缓慢甚至大幅下降的被动经营局面。

从1997年到1998年,是“杭维柯”的初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杭维柯”获得了较快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存在的,但以下因素促成了企业的积极面大大超过消极面。

第一,中国的资源禀赋特征是众所周知的:⑴劳动力丰富廉价;⑵在一定意义上说,土地要素也不成问题,到处都有愿意以土地换资本的交易主体;⑶资本短缺。

“杭维柯”是以数亿元人民币计的资本注入而启动生产的,稀缺的资本要素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迅速得到有效配置。在产品销售不构成主要问题的条件下,企业的资本优势立即显示出来,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很高。由于“杭维柯”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人均资本额大幅度提高,因而劳动生产率也随之大幅度提高,表现为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这种结果既合乎市场经济的逻辑,也为“杭维柯”的实践所证明。

第二,基于宏观经济面的有利,“南维柯”的中型客车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量持续稳定上升,直接带动了以“南维柯”为目标市场的“杭维柯”的快速起步和发展。“杭维柯”在1997年即以12 988台的年产量和7 032万元的年产值,实现了第一年的开门红。到了1998年,更是以年产量40.3%的增长速度和年产值49.6%的增长速度实现了投产以来的第一次腾飞。合资取得了初步成功。

第三,企业是经济组织,在普遍意义上,利润额是衡量企业制度效率和经营成果的关键指标。问题在于,有时利润会掩盖缺陷,可谓“一俊遮百丑”。“杭维柯”这一阶段经营的真实情况就类似于“以俊遮丑”:不是治理结构没有问题,而是利润掩盖了问题;不是股东之间不存在分歧,而是共同的利益掩盖了分歧;不是决策机制天生成熟,而是在短期内不可能暴露其天生缺陷。总之,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利润延缓了矛盾的显现。

1998年底到2000年是企业经营状况全面下滑的时期。买方市场的存在,诱使更多汽车制造商加入中型客车市场的竞争行列,为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加剧了市场竞争。到了1999年,多年一贯制面孔的依维柯中型客车,逐渐被更轻便实用、性价比更优的车型所取代。

依维柯中型客车的市场份额开始缓慢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杭维柯”的发展。“南维柯”开始减少对“杭维柯”汽车变速器的订货。如果说公司1999年经济表现不佳,仅反映在产值与销售等指标的微量下滑,利润指标仍保持了较高增长率,那么到了2000年,“杭维柯”各项经济指标则出现全面下滑,以至于到年底出现较大幅度负增长,尤其是利税竟下跌了52%。

导致“杭维柯”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依维柯”和“跃进”极力压低变速器售价;另一方面“杭齿”则竭力抬高变速器零件的加工费用。结果,三家股东均不同程度向“杭维柯”转嫁各自负担,使之不堪重负。实际上,三方股东在合资企业运行的3年里,分别通过出售知识产权、购置进口设备、压低变速器总成售价、以及提高厂房租金、动力供给价格和零件加工价格等方式,从“杭维柯”获取大量收益,几乎收回全部投资。当市场趋于疲软时,“杭维柯”更是成了各方股东止损的工具。

在股东基本收回投资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带来的企业利益损失不会给投资者造成切肤之痛,但企业如果垮掉,受害最深的将是企业的众多职工,他们将失去懒以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经营者最不愿看到的情况。

当然,这种前景在既有的治理结构下既可能成为现实,也可能由于经营者的创造性工作加以避免。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分析,委托-代理理论所要解释的问题,包括了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给企业经营者以符合股东利益的经营自主权。当“杭维柯”遇到困境时,这种安排显得非常重要。事实上,当依维柯中型客车的市场份额遭受挫折、股东又难以就开发新产品达成共识时,在总经理领导下,公司投入大量精力对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掌握了大量市场信息,通过努力,终于与新的客户达成合作意向,分别争取到美日MR6370家用轿车变速器90%的订单和奇瑞AQ015家用轿车变速器50%的订单。

有了来自市场的新订单,“杭维柯”的股东终于下决心投入资金,一方面进行设备扩能改造,一方面抓紧新品上马生产。2001年至2002年,公司共销售奇瑞AQ015汽车变速器35 211台,销售美日MR6370汽车变速器27 371台,各项经济指标呈明显上升态势,“杭维柯”终于又一次抓住市场机遇,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三制”股权结构下的企业决策控制机制

因为“三三制”的股权结构不能造就一个可识别的最大资产利益责任主体,每个股东既不能“搭便车”,也无法独立做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三三制”的股权结构在涉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决策时,显得尤为困难。显然,“等股等权”的股权结构对“杭维柯”的长远发展构成主要挑战,决定因素是股东之间以及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用博弈理论解释,一种是合作博弈,就是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为了获得合作的超额收益,追求的是1+1大于2的结果;另一种是非合作博弈,即当企业内部个体与整体之间存在目标差异、如企业经营状况欠佳时,为了避免损失的扩大,企业中各主体首先将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采取行动,最现实的选择就是以损失整体利益换取自身利益。就广泛情况而言,企业出现这类状况并非不正常,只要存在一种机制,能及时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就能够最大程度避免非合作博弈。事实上,只要博弈是重复的,市场是规范的,那么,经验积累将有利于形成合作博弈。

从“杭维柯”的实践看,“三三制”股权结构如何影响股东之间的博弈格局?当股东之间发生非合作博弈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其纠偏机制是什么?

首先,股东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将削弱其决策能力,降低决策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股东对企业未来的预期,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造成“杭维柯”股东之间非合作博弈的原因是缺乏特殊股权结构下的有效利益协调机制。“三三制”股权结构决定了各方股东的交易地位相当,目标差异较易增加他们之间利益协调的难度,提高协调成本,削弱合作愿望。与一般股份制企业相比,“三三制”股权结构更易引发股东之间的非合作博弈。

其次,当股东的决策能力弱化以后,其非合作博弈的基础随之弱化。在这种情况下,股东会转而追求获得一个满意的利润额,只要企业利润大于这个满意利润指标,股东就没有兴趣再行干涉经理人员日常经营活动。

再次,不同的控制权安排会带来不同的资金收益和个人收益。尤其是当经营者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同步增长时,经营者控制权得到强化是符合企业效率目标的。这就是说,既然股东控制权弱化意味着管理权与决策权向经营者集中,在经营中必然导致决策管理效率的提升。只要能满足股东方给定的企业最低资本增值和利润指标的约束条件,这种重心下移的控制权安排就是较为符合实际的治理结构,因为经营者毕竟拥有最丰富的经营信息资源,它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容易为股东所接受。

最后,决策控制权下移在理论上也有较为成熟的解释,尽管该理论解释是由外国人完成的。据悉,日本学者青木昌彦的研究表明,日本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就是一种向经营者大幅度转让剩余控制权的制度安排。这种剩余控制权表现在日本的公司向股东支付固定比例的股利,这一比例平均约为10%左右,而在支付股利之后的剩余则全部由经营者支配。该模式为经营者在合同规定的约束条件下提供了最大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经营者的才能,也大大节约了股东对经理人的监督成本。

“杭维柯”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企业控制权的下移,有效提高了“三三制”股权结构的公司经营效率。事实上,当博弈重复时,上一次的经验必然会强化经理人员的决策权,客观上造成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员依据市场变化灵活经营企业的氛围,进而将一种创新的经营模式固化形成一种新制度。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及大量实践经验证明:无论何种治理模式,评价的标准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否能够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其下限是所创造的经济收益大于治理成本。凡是能形成最符合企业有关各方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治理结构就是该企业对一项制度安排形式的最佳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似乎都存在着一种发展趋势,即朝着股权弱化、经营者权力强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判断是能够为“杭维柯”逐年来的发展实践所证明的。

4.李主任难点村治理 篇四

团风县民政局局长 李津川 副局长 高聪明]

“难点村”治理是近年来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团风县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通过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的方式,包扶不达标不撤兵,14个难点村的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善。该县在完善治理举措方面的经验,给人启发。

“难点村”的“难”主要表现在:有的村级组织不健全,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有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无村级主导产业,负债大,群众致富无项目;有的村级发展规划不明,没有长期目标,不能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和特色;有的村级基础设施差,村级无办公场所,群众出行难,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差;有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不到位,财务、事务公开流于形式,政策法规不落实,群众意见大等等。

“难点村 ”虽然是少数,但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集中力量抓紧抓好“难点村”的治理,是一件惠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团风县的治理工作实践从完善治理举措入手,多管齐下,不达标不撤兵。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做好“三个转变”。一是变“上级推动”为“主动出手”,二是变“落实政策”为“主动满足群众需要”,三是变“事后介入”为“事前主动防范”。要将群众上访需要解决的诉

求变为干部主动进村接访,找准问题症结,挖出病根,化解矛盾,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完善“四个步骤”。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难点村”治理工作,县级是关键,乡镇是基础,团风县实行县委常委带“四大家”领导包乡镇、乡镇班子成员和驻村国家公务员包村、相关部门包扶、工作专班包治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即畅通村民意见上达渠道,在村组设立“意见建议箱”;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在乡、县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开好“两委”联席会、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了解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把治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强督办检查。采取派工作督导组、召开专题督办会议、建立督查通报制度等形式,做到治理工作不达标,帮扶工作组不离村。四是严格考核制度。“难点村”专项治理考核由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负责,每半年对治理转化情况采取随机抽查方式进行复核,考核评分80分以上为合格,以考评推进治理工作。

实行“五个到村”。即工作方案到村,领导责任到村,工作专班到村,帮扶项目到村和整改目标到村。团风在全县总体方案指导下,按照一村一案,实行分类指导,做到因症施治。每个“难点村”派驻一支工作队,由一个部门牵头,牵头部门派一名副局级以上干部任组长,具体负责“难点村”

治理工作。治理着重从强班子、强制度、强经济方面着手,给每个“难点村”5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派一名干部驻村,建一个主导产业或村级农业基地,制定一个长远规划。通过治理,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发生明显变化,确保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治理工作有成效。

搞好“四个结合”。即坚持“难点村”治理工作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坚持“难点村”治理工作与“双强工程”建设和“民企联村”相结合;坚持“难点村”治理工作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坚持“难点村”治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大力实施强基固本、强村富民“双强工程”,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探索对接互助形式,鼓励县内的民营企业结对帮助“难点村”发展经济。着力理顺群众情绪,疏导干群矛盾,加强党务村务公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使村级党风廉政建设达到“五有”目标,即廉政教育有载体、民主管理有制度、便民服务有平台、干部监督有网络、群众活动有阵地。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扶贫开发与现代农业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拓宽“难点村”治理思路,提高治理水平。

发挥“五个作用”。一是发挥涉农资金的作用,发展村级经济。二是发挥项目帮扶作用,基础设施项目向“难点村”

倾斜。三是发挥县直部门结对帮扶的作用。四是发挥“民企联村”的作用。五是发挥本村能人的作用。

建立“六事制度”。一是群众说事。在村部开辟说事室,接待村民前来述事,并及时交给相应的村干部处理。二是干部访事。村干部定期联系一定数量的村民、村民代表、党员,开展个别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情况。三是会商议事。每月召开一次两委联席会议,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对村里的一些重要事情及时进行讨论研究,实行民主决策。四是便民办事。对村民反映的问题、事情,做到分类记录、分类处理,能够及时解决或解释。五是跟踪督事。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下设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财务监督小组,对村务、财务、事务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六是公开评事。定期召开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党员组成的评事会议,由村“两委”干部对其分管工作或集体决议后的重大工作的执行情况及工作进度进行通报,并接受会议代表询问,负责对问题进行答复和处理。

推行“四种机制”。一是建立“五议三公开”民主议事机制。在“难点村”治理过程中,我们认真落实领导班子议事规则、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在村级大力推行“五议三公开”制度,即决策村级事务时由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勤廉督导员参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对提交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的事项实行“三公

开”,即决定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对涉及需要筹资筹劳的公益性事业,严格落实“一事一议”制度。二是建立村级财务“双代管”和民主理财机制。选强选优村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从源头上防止村干部经济违纪违法问题的产生。全面推行村级财务资金“双代管”,实行村级工程项目建设及资产资源经营处置招投标。建立村集体资产台账,完善监管办法,防止资产流失。三是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机制。深入推进党务、村务和事务公开,凡是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都坚持及时公开、完全公开,并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四是建立村干部述职述廉考评机制。

坚持“三个不动摇”。一是坚持治理目标不动摇。我们要求,“难点村”的治理要达到“五有”目标,即村级组织建设有成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有制度、村级党风廉政建设有措施、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保障、村级社会管理有秩序。二是坚持保障群众的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监督权等“四权”不动摇。三是坚持注重治理实效不动摇。根据“难点村”形成的不同原因,充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多管齐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通过上述手段,我们要求对于“难点村”的治理,要实现一个“总体目标”,即是村级组织建设有成效,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有制度,村级党风廉政建设有措施,村级经济可

5.“难点村”治理工作总结[模版] 篇五

在开展科学发展观治理活动中,我镇**村被确定为“难点村”,一年多来,通过各方面的工作,难点基本得到了治理。

**村原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三个村合并后,当时的两委班子不团结,缺少凝聚力;由于地处圩区,经济发展落后;村级债务较大;无活动场所;水利基础设施较弱。

就如何对该村进行治理,镇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进行治理。一是制动与县委办联系,形成结对;二是下派一名干部到村任挂职书记;三是积极申报设置由村改为村社区;四是抓阵地建设;五是补基础还欠账;六是盘活资产,逐步偿还。

由于镇委、政府的措施得力,一年来,该村治理成果十分显著,挂职书记化解矛盾,谋发展。在县委办的支持下,村建成了200多平米的活动阵地;镇投入28万元,用于村砂石和排涝站建设,现已竣工;经县民政局验收,农村社区已建成;村“两委”班子已进行了充实调整。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活动有较大增强。今年在**高速绿化带大汇战中,400多亩的土地扭转,一周内就完成了任务,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市委领导的认可。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6.涂家垴镇难点村治理工作汇报 篇六

涂家垴镇位于鄂州市南部,梁子湖西南畔,水陆交通便捷,森林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广大,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态自然环境,是由原涂家垴镇与原公友乡于2001年合并而成,总面积14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十分之一,辖27个行政村,1个中心社区,3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万余人,是我市唯一的全省重点扶贫开发乡镇和鄂州市重点建设的十个特色镇之一。

自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镇认真贯彻省市区关于开展“难点村”治理整顿工作文件及会议精神,积极协调各方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难点村”治理整顿和转化工作。

一、“难点村”治理措施

成立工作专班。我镇党委高度重视“难点村”治理工作,把“难点村”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加强领导和整顿,镇党委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詹华胜同志为组长、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倪麟同志为副组长的“难点村”治理工作专班,专班迅速进入角色,开展整顿,经过认真的摸排和比对,镇党委把张远村确定为“难点村”整顿对象。

深入调查研究。工作专班首先进行了调查走访,走访对象分别为老党员、老村干、群众代表以及隔阂户,全面了解该村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其次是分别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谈心,化解矛盾,消除误会。第三是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化解存在的矛盾,形成共识。最后我镇确定了该村问题所在:一

是班子不团结,战斗力不强;二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改变,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三是村级债务较重,无集体收入来源。

制定治理方案。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镇制定了张远村“难点村”治理方案,划定时间表,明确措施落实,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难点村”治理: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村两委战斗力;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解决“难点村”根源。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到有重点有计划,有责任有落实。

选准工作思路。“难点村”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常抓不懈,又要立竿见影,更要统筹兼顾。为此,我镇确定了“以加强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以发展经济为重点,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保障”的工作思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难点村”治理成效

1、着力组织基础,提升了基层组织战斗力。我镇以加强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下大气力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抓好,着力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精气神,提高责任意识,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是选好“领头人”,由于该村支部书记,不能认真履职,缺乏群众威望,镇党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挑选年富力强、具有一定开拓精神的村主任成为张远村新的“领头人”; 二是配好“战斗员”,镇党委又选择两名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与村主任搭成新班子; 三是开好“学习班”,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新班子认真抓好中心组理论学习,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加强党员的学习教育和培训,强化无职党员定岗定责,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四是上好

“交心课”,班子成员之间、班子和群众之间定期、不定期地交心和谈心,班子成员学会了在工作中交心,在实干中成长,注重相互沟通,调动班子成员和无职党员的积极性,为村发展建言献策。

2、着力建章立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新班子能够认真制定并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坚决兑现奖惩。无论是镇党委的全面考核,还是村内阶段性工作,都明确分工,落实到人,明确完成时间,用制度来管人管事,较好地解决拖拉扯皮和相互推诿。全面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把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作为日常事务抓实抓好,有效解村务不公开或假公开,管理不民主或假民主等问题。开好村民代表大会、党员议事会,村内大事协商决定,村里的收支、村室建设、惠民政策落实、计划生育等事项及时通过公开栏、广播进行公开、宣传,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获得了干部群众的支持。村里的工作有了较大起色,计划生育、一事一议、党建、新农合及新农保交费、土地流转、扶贫推进、农业开发等工作都在近一阶段走在了全镇的前列。

3、着力实事办实,密切了干群关系。新班子把为村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工作来做,通过努力,新班子在今年的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为100%一是解决了“发展难”,利用山地资源丰富以及水面面积广阔的特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流转山林2670亩,新建百亩以上的苗圃基地8个,置换土地1237亩,开挖500亩精养鱼池12个,现代农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二是解决了“增收难”,立足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去年10月,武汉中域有限投资有限公司在瞭望台地区进行蓝莓种植和深加工,并开发农

村生态游市场,为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8万元。今年5月,福建大金湖生态景观园艺有限公司在姜家荡“两高一优”水产示范区进行海水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澳洲龙虾和石斑鱼,可望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三是解决“行路难”,去年6月,村党支部筹资50余万元按照“畅通工程”标准,硬化了4.6公里的村组道路,3个小组近500人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状况,农用物资运输和农产品交易更加便捷;四是解决“吃水难”,去年8月,新班子多方筹集资金43万元投入建设的张远村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完工,自来水开通的那一刻,数百村民兴高采烈的拥到村委会门前,高兴的心情无以言表。五是解决“上厕难”问题,去年11月,新班子多方筹集资金32万元建设的5个公共厕所投入使用,新建28口沼气池也同时发挥作用,环境净化了,能源节约了,山村更美了。

7.社会治理的难点 篇七

1.1 原因分析

a、不少非法行为具有“短时性”的特点, 如:上跨、下穿高铁的道路上通行超载、超高车辆;运输危化品车辆临时在高铁桥梁下泊车等。上述非法行为除现场蹲点外, 很难被巡查发现。

b、机械化的使用使得临近高铁的挖土、装卸、建房等非法施工作业快捷、迅速。等到铁路部门巡查发现, 再派人制止, 非法作业可能已经完成。

c、高铁线路在夜间进行养护维修作业的特点, 使得铁路单位对高铁外部环境的巡查工作很难跟养护维修作业同步进行, 降低了巡查密度, 扩大了通查线路的周期。

d、高铁建设完成后, 大部分施工便道恢复农耕, 很多地段没有道路可通行, 地面巡查只能靠步行, 增加了巡查的时间成本。

1.2 建议对策

a、对具有“短时性”特点的路外非法行为, 建议现场取证后, 向地方政府寻求帮助, 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道路上设置警示铭牌。

b、对已经发生违法事实的非法施工行为, 应严格要求其停止扩大施工, 在铁路单位现场安全监督的情况下, 恢复坏境原貌。不听劝阻的, 应函告地方政府寻求帮助。

c、合理制定巡查计划。在人员、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利用无天窗点工作日, 进行专人专项的地面巡查作业。

d、合理分配巡查力量, 对容易发生非法行为的地段加大巡查密度;远离人居、没有道路等受社会活动影响较小的地段例行巡查, 减少时间成本, 提高巡查效率。同时对沿线居民进行有奖举报的宣传, 对举报非法行为属实的个人或单位进行物质奖励, 调动高铁沿线居民共同维护高铁外部环境安全的积极性。

2 治理违法行为难

2.1 原因分析:

a、非法行为的主体多为路外单位或个人, 铁路运输站段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对非法行为只能耐心解释、劝阻, 缺乏有效执法方法。如:京沪高铁、合蚌客专开通前, 段巡查发现多处建设时期没有拆除干净的房屋, 多次上门找到房屋主人劝其自行拆除, 无果。

b、部分非法行为的产生是利益驱使的结果。如:京沪高铁、合蚌客专建设时期未拆完的非法房屋, 不少是无人居住的简易房屋。当地居民得知高铁线路要从村子里通过的时候, 为多争取点补偿款, 纷纷在高铁旁边建设简易房屋, 没得到补偿款前, 是不会配合拆除房屋的。

c、高铁建设前期即存在的正规危化品场所因规划、营业、安全手续齐全, 迁移协调工作很困难。如:京沪高铁、合蚌客专线路上的数处中石化、中石油及个人柴油加油站。

d、高铁征地少 (线路部分地界宽度为18米) , 安保区的范围要超过征地地界的范围。劝阻铁路地界外土地使用权人的违反《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的使用土地行为很难。如:高铁沿线居民在自己村集体用地上栽种树木, 有的乔木高度达到高铁轨面, 有的虽然较底, 但还有成长空间。若危树得不到及时处理, 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 是高铁运输安全的重大隐患点。由于《土地法》、《林业法》、《铁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部分条款相冲突, 给不在铁路用地上 (安全保护区内) 的危树处理带来不少困难。当地居民认为在自己土地上种树是天经地义事, 铁路部门要砍伐, 必须做出赔偿。部分沿线居民认为铁路单位“有钱”, 往往漫天要价, 提不合理要求。

2.2 建议对策:

a、站段作为铁路运输单位, 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高铁外部环境。铁路单位和职工, 应从自身做到不参与危害高铁运输环境的行为。对路外单位、个人的非法行为, 要及时劝阻并取证。不听劝阻的, 及时向地方政府寻求帮助。如:京沪高铁建设时期未拆完的房屋, 段多次向地方政府函告安保区内民房的危险性并拍照、做示意图说明情况, 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到现场核查。虽然协调的过程很艰辛, 但最终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 还是拆除了安保区内民房。

b、对于临时搭建的以获得补偿为目的的非法临时房屋, 高铁建设单位一般是不予补偿的。这类非法房屋虽然暂不住人, 但是不拆除、不盯控, 后期必将当做储物库利用, 最担心的是储存农业机械油料、稻草等易燃物的储物库房。这类非法房屋在未拆除前, 应加强监控、盯控力度, 稍有人为活动就上前劝阻, 同时加大同地方政府的协调力度, 寻找有利时机拆除。

c、京沪高铁开通前, 段管内高铁线路附近发现两处危化品场所, 分别是中石化加油站和一处个人加油站。个人加油站因营业手续不足, 在地方政府安监部门的牵头下按非法加油站予以取缔;中石化加油站拥有正规合法的证件, 在高铁建设前即建成营业, 协调迁移难度相当大, 最后在铁路单位补偿了大量资金的情况下, 予以关闭。

d、善于改变工作思路, 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在法规与法规之间有碰撞时, 勇于坚持维护高铁安全大局的立场。如合蚌客专开通前为处理危树, 建设单位同意给予伐树补偿, 但仍有群众嫌价格低, 不愿配合伐树。不得已, 建设单位联合地方政府利用后半夜有利时间点对危树进行了清除。

3 违法行为易反复

3.1 原因分析

a、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如:段管内城郊和广大农村地区, 居民喜欢将稻草、麦秸等易燃农作物堆积到高铁桥梁下, 铁路人员劝阻了就搬出桥底, 巡查空期又搬进桥底。当地居民住在高铁旁边, 搬个稻草走几步路就可以, 而铁路巡查人员要走几十里路来巡查劝阻, 疲于奔命。

b、高铁线路结构是置于公共场所的, 是位置固定的, 而它面对的群体是时刻变化的, 非法行为的主体也是时刻变化着的。如:高铁线路通行城镇地段, 很多车辆将高铁桥下当成了天然停车场。重型货车、危化品运输车等车辆汇集桥下, 铁路人员上前劝阻, 他们开走了, 说不定又到别的桥梁下停泊, 或者后面来的车辆接着停泊, 防不胜防。

3.2 建议对策

a、除了铁路单位要加强非法行为重灾区段的线路巡查外, 更要联合当地政府一同向沿线居民宣传维护高铁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在易发生堆积稻草和停泊车辆的高铁桥梁地段张贴宣传标语和埋设警示铭牌。

b、在高铁桥梁下方用栅栏或者绿化景观封闭。有形的隔离可以改变部分群众因“方便”而养成的“坏习惯”, 如:在高铁桥下堆草、堆垃圾、泊车等。

4 结束语

8.社会治理的难点 篇八

[关键词]高校 后勤社会化改革 战略思维

[作者简介]邓易元(1972- ),男,重庆开县人,重庆工学院后勤处副处长,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后勤教育管理研究工作。(重庆40005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64-02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由政府主导,以社会承担为主,高校选择办学所需要的市场化的后勤服务体系。①一方面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改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称为“外引进”;另一方面,为使现有校内后勤部门由封闭走向开放,转化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产业化、社会化的经济实体,从而形成多元化、全方位支持的、企业化管理的、市场化运作的后勤保障系统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服务水平,这称为 “内调整”。“外引进为主、内调整为辅”推行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经验,但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即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使得在实践中操作中,出现了至今仍然是困扰高校后勤社会化甚至是高校改革的难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三个难题”:“甲方乙方”相互关系确定的制度安排问题,“乙方”性质确定及“过渡期”安排问题,“过渡期”人、财、物的管理方式设计问题。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问题的思维成因

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事业单位的环境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始终处于“探索”或“冒进”状态。不论是哪种状态,始终没能仔细分析造成三大难题的思维基础。笔者认为,造成“三大难题”的思维基础有:一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学校的对外环境主要指配套政策和地理位置。在政策的总体影响上各校几乎相同,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有关税务、工商、物价、财政等关键部门的政策是否配套,直接影响该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进程。地理位置主要指学校校区坐落于发达的城区还是闭塞的乡镇。一般说来,若是前者,学校可能方便从社会上得到各种服务,就不需要自己来办;若是后者,学校不自己办,社会难度很大。二是学校的内部条件。学校的内部条件主要指学校的经济实力、校内师生的购买能力、学校的规模、学校的自主权、学校内部的人文环境因素等。学校的经济实力决定着高校在改革中是否由“社会”来提供服务。校内师生有效的购买能力形成市场,社会化改革缺少了这样的市场基础就会寸步难行。学校内部的人文环境因素影响着公众的认知能力,影响着人们的观念问题,以及对改革措施的理解力度、支持程度和一致性程度。三是推行改革的风险因素。风险是指在一定环境、时期内,在目标的期望值约束下,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可能发生的差值,差值越大风险越大,差值越小,风险越小②。任何改革均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要推行改革,必须寻找到引起风险主要因素,方可对症采取措施,减少潜在风险带来到风险后果。

三、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点问题的思维抉择——战略思维

如上所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个难题”制约着改革的深入,严重影响着改革的力度,要想解决好这些难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要继续保持站在高校改革时代潮流的前端,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就必须像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③,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1.战略思维。“一般而言,战略定义为: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规律性的或全局的谋划。”④战略具有目标性、对应性、长期性、全局性等显著特征。战略实施不仅需要制定战略目标、战略方针、确立战略重点、落实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更需要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战略谋划的智慧,是关于经济、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战略的构思过程。战略思维的核心就是能够把握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要求我们能够使用系统、辩证、创新的思维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科学地针对关系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有预见的理性思维活动。在战略思维过程中,主体既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又要把主体的目的性、价值取向加以充分的展现。

2.战略思维方法。战略思维方法是思维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则,是思维运动获得成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思维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思维方法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战略思维运用科学的战略方法。科学的战略思维方法需要将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辩证统一起来,将超前思维和反馈思维辩证统一起来,将创新思维和常规思维辩证统一起来,将集体思维和个人思维辩证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战略思维价值观。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战略思维价值观,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理性价值和人文价值、现实价值和目标价值、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以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解决难点问题的战略思维支撑。(1)加强思维理论研究,寻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科学理论支撑。科学的理论是正确决策的思维基础,这需要理论界加强对“后勤社会化”的概念、范畴、基本的理论框架有完整的表达。只有当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根本的转变,改革才能走得顺、走得远,最起码要让改革的参与人(包括上层的设计人和基层执行人)弄清为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某学者在解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文件中,得出高校后勤社会化应具有三重目标,即直接目标、远期目标、潜在目标。它的直接目标是缩小办学资金刚性支付范围,部分解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缓解教育经费供需矛盾;远期目标是剥离非生产性资产,按照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使高校后勤服务系统融入社会经营系统;潜在目标是弱化单位低效率的平均主义,按市场经济原则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2)政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在出台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路时,要避免“一刀切”、不把表面状态列为考核指标的做法,而应积极鼓励各校做切合本校实际的尝试。后勤改革步骤的方案设计要坚持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合适的就是好的。(3)学校各方要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报以理解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进改革。学校是将后勤社会化改革思维进行创造性推广的直接实施者。学校要消除导致改革困难的深层原因,学校各方皆要有耐心去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加之学校除后勤外的系统没有进行全面的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先锋。因此,若干当事人既是改革者又是被改革的对象,在正确处理这两个角色的错位或矛盾时,本人要多一分勇气和大度,旁人要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战略思维抉择

基于战略思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做出科学的战略抉择。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未来的战略思路。后勤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业务工种繁多,其战略目标必然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经济效益,又包括社会效益;既包括定性目标,又包括定量目标。高校后勤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依托学校,与学校发展同步发展,以优质价廉的服务、高效经济的保障,保证学校快速发展的正常有序,满足师生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并适度开拓社会市场。高校后勤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1)以“学”为本战略。大学,关键在一个“学”字。作为高校后勤,必须“以学为本”,“学”包括学校、学者和学生。以学为本的含义是指“时为学所用、钱为学所花、物为学而在、人为学者先”。 “时为学所用”是指我们管理服务所用的工作时间,是否有利于学校、学者、学生的发展;“钱为学所花”是指有限的后勤运行经费是否有效地运用在学校发展建设、学者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上;“物为学而在”是指后勤的有形设施、设备和无形文化精神是否为学而生、为学而在;“人为学者先”是指后勤人必须牢记以“学”为核心,把“学”的利益永远摆在前面。(2)“人才强企、教育兴企”战略。后勤队伍建设的水平决定着后勤的何去何从与兴衰成败,也决定着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实现。“人才强企、教育兴企”战略的实施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观点。要创造一种服务教育、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思想氛围,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选拔、培养、考核职工的标准,重学历而不唯学历、重岗位而淡化身份。要牢固树立“只有开心的员工,才能照顾好每一位师生”的理念,善待员工就是善待集体善待学校、学者和学生。(3)创“学”字号品牌战略。作为大学的后勤服务实体,首先要围绕大学的根本职能进行自身服务的定位。高校后勤无论怎样社会化,其根永远是在学校。高校后勤要充分利用“大学”这个品牌,在服务内容上下功夫,在服务的效应上动脑筋,创造“学”字号服务品牌。(4)提升组织自动力战略。组织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外界环境的帮助,即外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内部具有永动力,即组织的自动力。组织自动力的提升,需要更新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需要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组织获得自动力的源泉。要建立岗位博弈机制,从心理上激发全体员工的内在潜力。要有稳定的人才流动途径。后勤实体要适应社会和学校的发展进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像远程抄表、远程控制、机械作业、自动控制、网络传递等,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5)组建虚拟组织战略。后勤实体现在是一个大而全的实体,尽管体系庞大,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学者和学生的需要。为此,需要通过组建后勤服务虚拟组织,联系校内外或其他高校后勤同行和社会同业组织,根据项目需要,搭建不同的虚拟组织,以实现服务信息、人财物技术资源的共享。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后勤在组建虚拟组织时,要牢牢把握虚拟组织的核心层和主动权,方能不被淘汰。

2.战略目标的实现途径。为实现高校后勤发展战略目标,就要选择实施的途径。由于高校后勤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复杂系统,在途径的选择上,也呈现多样性或多途径同时并举。但是,为适应国家、学校“十一五”发展的需要,实现后勤实体“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进行观念的创新,重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文化伦理建设。

一是观念创新。它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主要的创新观念如下:首先,建立和谐的思维方式。根据社会发展进步、客观条件的变化,学校后勤以“和谐”的思维、“中和”的思想,用调和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满意的效果。其次,创立“e”服务观。所谓“e”服务观就是网络化服务观。信息时代人们对服务的需求已经由“解决温饱”跃进“小康时代”,而这种“e”服务观正是为满足人们对服务的快捷性、对服务的高技术含量和高品位性应运而生的。最后,强化育人观。高校后勤工作需要强化育人观。服务和育人两者互为关联,相互促进。在服务过程中,以优质的服务、热情的态度、文明的风尚,在精神和道德上给我们的服务对象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在接受服务时得到良好的教育。处理好服务与育人的关系,要求重新审视“质量观”。质量观的内涵首先是我们对学校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所能起到的直接、间接作用在哪里,其次是我们的保障产品、服务产品的质量以及育人工作的质量如何体现。

二是创建新的组织管理体系。创建新型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学校与后勤实体间的责权关系,学校的甲方在对后勤实体实施保障管理和服务方面,应该强化指导协调和服务,后勤实体应该在组织、人、财、物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经营,需要放权,但它应该成为后勤集团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保证经济行为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学校和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建设“强化管理、放权经营”的新型组织模式。在后勤实体内部构架上,要充分体现战略需要和业务需要,为适应虚拟组织建设而构建核心层。核心层的基础是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和关键人才,这是设计新型组织的依据。其次是要引进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决定后勤实体生存发展的关键是其管理服务工作质量,要进行相关标准的认证,提升质量控制能力,减少质量的差异性,保证后勤管理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再次要建立适于后勤灵活运转、指挥有力、环节精练的扁平组织形式,即通常所说的“A组织模式”。它是实体管理权的分配体系、指挥权的分配体系、协调权的分配体系,在这个框架下垂直领导,分工合作,责任明确,协调有力。

三是加强后勤文化伦理建设。高校后勤承担着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保障和培养人才需要的后勤保障,在高校这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环境中,更需要丰富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后勤文化既能凝聚员工力量,又能陶冶学生情操,起到育人的效果,因此,加强后勤文化伦理建设是实现后勤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后勤实体要不断更新企业的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企业精神,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建设后勤文化,要特别关注后勤伦理建设,正确引导后勤员工对市场行为的认知。后勤伦理是指在后勤保障、服务和经营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所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有诚信,需要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在经营行为上有伦理上的制约。正如人们常说的,“维持法律的执行需要法律之外的精神加以约束”,这种精神就是伦理。

[注释]

①郑善学.后勤社会化改革[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51.

②(美)詹姆斯·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从激励到控制[M].黄长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③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1.

上一篇:公司元旦晚会策划下一篇:区委常委会议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