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

2024-10-06

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精选8篇)

1.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 篇一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来介绍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土高原》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黄土高原的民俗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后果,知道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形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3、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和治理措施。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教学的重难点

从内容来看,本章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所学区域的显著特征,而黄土高原正是由于自然条件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最显著特

征。所以,在本课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生对黄土高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大多是通过图片、影片等资料了解到的,所以在讲解学习本区域所存在的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学生的认识可能不那么直观、深刻,所以确定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包括八年级上下两册书)特别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由于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及思维深度、发散思维等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确定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PPT课件并设计相应学案,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采用合作探究式,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实际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法分析:

1、通过资料分析整理,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堂问题研究,采用逆向思维的思路,组织学生从已学黄河相关知识及其存在问题,探究其成因,解决治理措施,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修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于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基本理念,我校提出地理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实事引导型”教学模式:实事情境导入——实事案例探究——规律原理总结——实事实践应用——反馈。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分四个步骤:

(一)实事情境导入

(二)实事案例探究,规律原理总结

(三)实事实践应用

(四)课堂总结反馈

通过相关习题进行针对性反馈:

1.你能说出水土流失的含义吗? 2.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月份,而且多 雨。

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

4.黄土高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 频繁发生。

5.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改善。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评价

在课堂评价中本人重视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除了读图分析,口头表达,书面测验等常见形式,还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学习。

1、在课堂小组活动反馈中,本人重视学生自评,学生间的互评,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得出的结论时,对学生地理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的领悟和运用水平作出相应评价,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

3、在每个活动中,判断学生能否用口头文字说明图文资料反映的相关内容,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

4、在课堂小结中,要求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从而判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关心程度以及学生形成的环境道德意识水平。七. 课程资源开发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要实现而且也必须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业:以《我眼中的黄土高原》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 篇二

一、实施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属城郊的薄弱校, 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理性认知能力较弱, 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 但他们纯朴、活泼、热情。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如何努力建立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了解学生、熟悉他们,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 借助学生容易理解概念、规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作为支架, 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这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 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 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创设有利的情景和平台, 以更好的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跃思维, 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地理, 学的懂地理, 不断地能从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时, 才会形成对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从生活中来, 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 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体会学习地理的价值。现以《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 进行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季风和季风气候概念、特点、原因、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主要包括阅读示意图 (季风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冬夏季风的形成图) , 气候直方图 (气温、降水量逐月变化图) 等, 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 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评价, 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想法。让学生明白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 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 (寒潮、旱涝等) 的祸首,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如果就课论课, 上述教学没有什么问题, 但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我认为:厦门处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区, 季风气候显著是厦门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切入点。因此, 我在设计《季风气候显著》一节教学时, 选择了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

本节课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的内容较多, 为了每一次的活动和探究都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趣味盎然。首先, 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 分析学情, 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本节一堂课对学习的基本要求、学生具备哪些学习本节知识的生活经验, 寻求教学中三者之间的教学着力点。其次, 把生活化体现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激趣、质疑, 引入新课, 为区分季风与季风气候的概念做好学习铺垫;用即时的时令和节气, 启发学生认识季风气候的存在,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季风气候的感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各家的父母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影响, “评说”季风气候的功与过。最后, 让学生现学现用, 学以致用。

三、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

1、从乡土地理入手,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 是他们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 多看勤看,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讲述季风概念前, 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近段时间, 学校操场上国旗是飘向什么方向的?厦门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 国旗的飘向都一样吗?学生联系了初一年学过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 分组进行实地观察, 并查阅相关资料, 最终找到了厦门盛行风向变化的规律。

有了学生的预先观察, 教师在课上引入乡土地理教材——《厦门地理》中的厦门盛行风向示意图 (图1) , 学生就能轻松判读, 理解了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生活中的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一些有趣、有价值的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发生、发展过程,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了兴趣, 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

2、精心预设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促进新知的生成

教师对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学习预期要十分了解, 才能精心预设课堂, 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有效地融合、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促进新知的生成。在学习季风的特点时, 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图2) , 回答:“冬季风和夏季风各用什么颜色的箭头表示, 它们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风向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温度和湿度) ?”

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较难准确的回答, 这时教师如能给学生点拨, 让学生从图中冬 (蓝色) 、夏 (红色) 季风箭头标志颜色的差异, 体验蓝色是冷色调, 说明温度较低、较冷, 发生在冬季;红色是暖色调, 说明温度较高、较热, 发生在夏季。再让学生观察冬夏季风的吹向,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根据我们生活经验可推断:冬季从陆地吹来的风, 水汽含量少, 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风风向相反, 从海洋吹向陆地, 夏季从海洋吹来的风中将夹带大量潮湿的水汽, 温度较高, 容易带来降水。

接着引入近段时间寒潮 (冬季风) 频频南下, 我们虽然生活在厦门, 也时常感受到大风、降温的天气现象, 体验到嘴唇变干、脸颊干裂、容易口渴, 很快明白了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点。为进一步加深印象, 巩固知识, 教师引用生活中的谚语:“一个人如果好吃懒做, 会怎么样呢?”。许多学生会说:“只能喝西北风了, 或就没有收获了”。教师追问:“西北风给我们的是什么感觉呢?”学生可能会说:“那可是寒冷、刺骨”等答案。教师反问:“为什么喝的是西北风, 而不喝东南风呢?”学生立即明白了, 吹东南风舒服多了。在教师引导、调控下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 它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活跃课堂, 开拓思路, 提高能力。

3、创设生活化情景, 巧用图像化语言, 化解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周围世界, 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浓缩到情景中, 通过课堂看世界。教师教学时, 除用好教材, 还要能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效的, 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增长的事物或情景,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新知的支架, 才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于缺少相关学科知识铺垫的初二学生来说, 季风的形成原因特别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理解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一现象呢?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景:夏季游泳时的体验告诉我们, 海洋上的水温低于陆地上气温。当陆地气温较高时, 空气受热膨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解释热力环流这一难点时, 从闽南 (厦门) 人喜欢喝茶, 家里泡茶时都有一个随手泡 (电热壶) 引入, 让学生观察水壶烧开时“热气”不断上升, 引导学生联想到“受热上升”的实例。同时教师边讲授, 边迅速画出了陆上空气受热上升, 近地面风从海洋流过来补充的热力循环的简笔图 (图3) , 简单直观的简笔画, 将抽象的地理规律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化语言, 让人过目不忘, 学生掌握了夏季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相反) 的原因, 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创设生活化情景,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模式, 教师把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 转化为学习的背景, 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体验、联想、活动、探究, 达到想像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4、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 尝试课堂表演, 帮助学生领会地理原理

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 让地理事物和现象“动”起来、“活”起来, 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手段。讲授锋面雨的形成和锋面雨带的推移时, 教师如果只干巴巴的讲述冬夏季风相遇容易形成降水, 由于不同月份冬夏季风势力变化, 会进进退退, 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形成降水, 学生听起课就会感觉太无味了。此时借助Power Point等软件进行动态模拟演示锋面雨和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 不但非常方便、快捷, 而且可以增强直观感, 便于学生的理解领会。

教师还可以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两个学生上台, 一人扮演夏季风, 一人扮演冬季风, 让他们相对站立, 伸出两手, 推一推、比一比谁更有劲, 当其中一人力气更大时, 另一人就被推着走, 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当两人力气相当、势均力敌时, 雨带就相对稳定在一地不走, 形成的雨量不太大, 但是降雨时间较长的“梅雨”天气。学生由此就容易理解冬夏季风正常进退, 雨带推移形成风调雨顺的情景, 或反常进退形成雨带滞留, 导致南北方旱涝灾害。贴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表演, 不但为学生创设一种具体生动的情景氛围, 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教育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 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主体的自我发展。

5、让地理回归生活, 为生活服务

让地理回归生活, 为生活服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 从我们三餐的主食 (大米) 入手, 从“水稻”字义上理解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 (水田) , 喜欢湿热的气候, 而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 雨热同期, 水热条件配合得当的特点, 就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和我国农作物的耕种。

根据地理学科的较强时效性, 及时融入时事和身边的地理素材, 让地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2010年国庆期间, 海南大暴雨的原因?即冬季风迅速南下, 抬高暖湿性质的夏季风, 形成的锋面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或冬季风大规模南下 (寒潮暴发时) , 厦门当地种植的香蕉正处于成熟时节, 遭受冻害, 造成香蕉欠收, 影响蕉农的收入。或每年3、4月间厦门阴霾 (冬季风南下带来的粉尘) 的天气等。学生通过“评说”季风气候的功过, 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基本素养。

为更好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在拓展练习中, 提供给学生一组房地产楼盘广告, 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应用所学到的季风知识来辨别、选择好的楼盘和楼层。只有学生意识到地理存在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 生活离不开地理, 才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地理的价值, 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 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思想和方法, 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 为生活服务, 达到学以致用。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生活化, 是教师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填补了传统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鸿沟, 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接受地理、爱上地理、学会地理。为使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教师仍需转变观念, 不断学习、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43。

[2]丁健:《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2009, 4:10。

[3]蹇广勇:《让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 《地理教育》, 2009, 3:30。

[4]杜海霞:《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 《教育战线》, 2009, 4:89。

[5]刘怀青:《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 《地理教育》, 2010, 1-2:19。

[6]姚宗锦:《关注生活感悟地理》, 《地理教育》, 2009, 2:30。

3.八年级地理会考如何复习才有效率 篇三

八年级的地理会考是规模化的考试,因而不会出现偏难、偏怪的题型,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要格外重视。

在复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引导学生通过目录,写出每一章中的主干知识和分支知识,然后检查是否有错误存在,并及时更正。这样做,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刚刚梳理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帮助学生将所巩固的知识逐渐在脑海中形成知识链,系统性更强,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在考试中便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二、结合图像及地图的使用,使复习生动化

在地理复习中,教师千篇一律地讲解是极其枯燥的。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地图联系极其紧密的科学,会考中对地理图形的考查题型还是常见的。适当地运用地球仪及地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复习“水循环”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逐一讲解水的运动,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水”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

同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填图,进行地理图表专题复习,让学生针对一些常见的地理图表,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水循环等图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画出正确的图形,充分提高学生识图、读图、作图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问答,让知识活起来

在会考复习中,频繁、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问,能将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有效调动起来,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

复习中的提问不同于一般课堂上的提问,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要能涵盖多个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们知识联想与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复习中国地理时,提出问题:“怎样证明中国之大呢?有多少种方法?”这问题乍一看是考查中国领土疆域大小的单一问题,但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国疆域大小、国土面积世界排名、邻国数目、海岸线长度、南北跨度、温度带分布等多方面进行阐述。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

四、复习要结合生活实际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尤其是在会考复习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会考复习中加强知识与生活的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会考中才不会乱了阵脚。

例如在讲述地质灾害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等后,教师结合2013年雅安地震、黑龙江洪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地理学分析,将所复习的知识投入应用,并对学生的错误分析做出一定的更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会考中出现类似题型时学生就能应对自如了。

五、及时查漏补缺

地理会考复习进入后期,很多学生对之前学习的知识遗忘得较多,即使没有遗忘也会心存困惑,产生不自信的心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查漏补缺,弥补知识上的空缺和不足。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地理课程,对每个章节进行简要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备注。其次,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查漏补缺,并适时对章节知识进行考查。最后,在学生查漏补缺工作的尾期,进行综合知识的考查,并增加考查强度,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检测中弥补知识上的空缺。

六、积极鼓励,增强训练,增加信心

八年级学生在准备会考时,因缺乏类似的大型考试经历,会产生极度焦虑或者没有信心的状态。因而,作为教师,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教师在复习中要对学生多加鼓励。教师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嘉奖,因而在复习阶段,教师应多以赞扬为主,同时指出学生知识上的不足,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会积极努力,这也能极大地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躁不安。

其次,多加训练,做好应试准备。地理会考毕竟是考试,因而一定要在平时加强训练,丰富学生的考场体验,使学生能在真正上考场时做到不慌乱。同时,地理会考中是要填写答题卡的,对学生来说,提前训练,能减小考场上涂错、涂乱的几率。

总之,八年级地理会考一方面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心态的考查。因而在会考复习时,学生要做到提高复习效率,抓紧时间查漏补缺,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在考试中不慌不乱。

4.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 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滚动字幕打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板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文明的摇篮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

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分析“风成说”证据。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 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 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

二、风吹来的黄土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本插图6.29“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把三种地貌给学生做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读图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①地形。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②降雨。降水变率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溶于水。

④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加深认识,让学生阅读图,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差。

2.人为因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 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成因有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黄土高原因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布置作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 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 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30页活动

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 决这一问题?(进行水土保持)

板书:

四、水土保持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 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 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过渡:同学们,既然要进行建设,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分组讨论 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保持水土,采取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一个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布置作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 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 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5.八年级音乐《青藏高原》教案 篇五

【课题】 锦绣山川——《青藏高原》 【课型】 歌曲教学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年级】 八年级 【教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青藏高原》。掌握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

2、学习分析和演唱歌曲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情绪和音乐风格,理解歌曲内容。

2、采用分段学唱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歌曲各段旋律特点,3、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演唱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感受祖国锦绣山川之美,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民族大团结。

【教学重点】能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青藏高原》,体验高亢嘹亮的高原风格歌曲的演唱特点。

【教学难点】提高学习分析歌曲的能力并能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教学准备】 课件 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同学生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营造轻松学习氛围。(教师语:同学们好!很高兴今天回到自己的母校,20多年前我也是这里的一名学生,有缘和八年六班的同学相聚在这里,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相信,我们今天都会有出色的表现,是吗?学生回答。好,首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国庆晚会片段,学生欣赏。(老师在讲台上观看学生的表情)2、师生交流,学生语言表述,教师总结。(教师语:56个民族欢聚在北京,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传达着美好的祝福,尤其藏族人民更是热情激昂,青藏铁路这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那里送去了幸福和安康,让我们乘着歌声到那里看看辽阔的草原,庄严雄伟的布达拉宫。给大家演唱一首《青藏高原》

三、歌曲教学

(一)感受歌曲,师生互评

1、教师播放课件伴奏,演唱歌曲。演唱结束后用哈达向大家问候。(教师语:扎西德勒!祝大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洁白的哈达象征着纯洁,真诚,我真诚的请同学为我的演唱,给予评价,让我在更大进步)激励学生评价,教师为敢于第一个做出评价的学生,戴上哈达。

3、学生演唱,教师评价,(教师语:我也期待大家的歌声,这是首通俗歌曲,但很大气很高雅,很多美声民族歌手把它作为表现实力的一首歌曲,看出你们很喜欢这首歌曲,大家也唱唱。)

(二)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找出优点和不足,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学生语言表述,老师总结。(怎样唱好这首歌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边说边板书课题,把学生说的内容加以归纳,写到黑板上,学生一目了然,并且明确了努力的方向,通过学习能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有感情演唱这首《青藏高原》)

(三)分段学唱歌曲 掌握学习方法

1、引子部分和结束句的学习把引子部分作为视唱发声练习,指导学生用自然、统一的声音唱准五度和八度跳进音,掌握歌曲高亢嘹亮的风格特点。并引导学生对高亢的山歌风格和辽阔的青藏高原美丽风光的联想

方法步骤:A教师课件出示引子部分旋律,学生先听赏这部分的演唱,明确旋律是山歌风格,藏族特有的长调特点悠长久远。(教师语,展示你们实力的时候到了,这部分是歌曲的引子部分,用怎样情绪演唱,学生说,教师总结高亢而嘹亮,体现了长调特点,虽无语言意义,只有呀,啦。索,但问天式的演唱,悠长而久远。大家一定有高的畏惧感,我们可以从山脚下爬起,从低的调高开始)

B教师示范,提示学生做微笑动作,笑肌抬起,使气息上下连贯,做好演唱准备。(首先请大家做出微笑动作,这样会使你的气息上下连贯,并有效的扩展了音域,牧民歌手唱歌时就非常注意气息的连贯和流畅,高位置头部共鸣。)

C教师用琴从A调开始向上移调进行发声练习。先提示学生用“啊”演唱,最后填词演唱。

D用结束句作为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唱好延长音。

2、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和相关文化,为理解和表现歌曲奠定基础。本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小竞赛活动,题目为《青藏高原我知道》提示学生从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歌曲作者、创作背景等方面说说,教师从中向学生自然渗透相关知识内容。

3、第一乐段明朗亲切

引导学生轻声演唱,注意歌曲的吐字和归韵和歌曲表达的意境,掌握歌曲明朗的慢板速度。

方法步骤 A教师提出演唱要求。(教师语:大家唱的很好,热情而大方,我们再接再厉,学习第一乐段,听听第一乐段我们应用什么情感来表达)

B听赏第一乐段。为学生播放谭晶的无伴奏演唱。

C学生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学习方法。教师总结(这段歌曲明朗而亲切,我们唱的时候注意吐字清楚,归韵到位。)

D 教师伴奏,学生齐唱,教师做出评价,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第二乐段。

4、第二乐段豪放而富有激情

这段节奏宽广舒展、旋律音调起伏幅度更大,旋律走向似连绵起伏的山峰,引导学生掌握变换拍子和一字多音的演唱。

方法步骤 A 学生听赏,教师提出问题 歌曲调式和节拍是怎样的?

B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C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歌曲调式为羽调式,节拍为变换拍子并示范演唱,指导学生准确演唱第二乐段。

(四)整体演唱歌曲,把握整体风格。

1、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将全曲完整演唱一遍。(教师语:“功到自然成,让我们完整演唱这首歌曲展示一下我们的风采,让我们的歌声飘到青藏高原,唱出圣洁和美丽,庄严与神圣”。教师伴奏,学生演唱。)

2、欣赏不同版本演唱的《青藏高原》,鼓励学生唱出自己的风格特点。(教师语:演唱者都会把握自己的演唱风格,让我们欣赏他们的表演。)

3、鼓励学生单独演唱歌曲,表现出自己的演唱风格。

四、课堂伸延,欣赏黄土高坡片段。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歌曲。对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做以反馈,对下节课学习起个延伸作用。(我们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辽阔和美丽,让我们再到黄土高坡一起感受那里的民族感情气质)

6.八年级下册地理 篇六

农业: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是小麦、大豆、大白菜、葱、荠菜、韭菜、麻、等作物的原产地,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我国的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子水果等农产品居全国第一位,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条件还比较差,基础设施如仍比较薄弱【土地盐碱化沙漠化】,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培育了新的农业基地,建立了许多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城郊农业也发展起来。

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春小麦春季播种,秋季收获。

我国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有纤维作物【棉花、麻】油料作物【大豆芝麻花生,动物纤维,蚕丝羊毛】糖料作物【甘蔗甜菜】饮料作物【茶咖啡】药用作物【人参丹参】经济作物具有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性强的特点。

畜牧业分布: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草场资源丰富。四大牧区:新疆牧区【伊犁马、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青海牦牛】西藏牧区【西藏牦牛、藏南绵羊】内蒙古牧区【三河牛、三河马】宁夏滩羊。

我国东部以饲养畜禽为主。四川、湖南、河南是我国生猪的主要产区。

工业: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也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

我国煤炭、冰箱、钢铁、棉布、电视等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重工业集中在辽宁中南部地区,轻纺工业则集中分布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等沿海地区。中国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资源丰富技术雄厚】京津唐【综合性,技术雄厚】沪宁杭【综合性,最大,交通技术好,资金充足】珠江三角洲【轻工业为主,交通技术好】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准格尔、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贵州的六盘水,江苏的徐州,安徽的淮北、淮南神府----神府鄂尔多斯煤田等。黑龙江的大庆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山东的胜利油田,河南与山东交界处的中原油田、河北的华北油田、新疆的克拉玛依,未来10年内,新疆将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生产的‘龙头’

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在沿海有鞍山本溪、京津唐和上海等,长江沿岸有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在黄河流域的有包头太原等

我国纺织工业形成主要包括棉、毛、丝、棉纺织、和化纤,其中,以棉纺工业最重要.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地是主要纺织工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从产品结构上看,呈多元化发展。四大密集区:以北京中关村为中心的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沿长江为中心的密集区,以深圳为中心的东南沿海高新技术密集区,以西安杨凌为中心的眼亚欧大陆桥密集区。

沿海航线;一福建厦门为界,北方以大连和上海为中心,南方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远洋航线以上海、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广州、湛江为据点。

北京: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温带季风气候,降雨7.8月份,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长城。以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迅速发展。

华北门户天津:包括塘沽港、塘沽新港、市区海河天津港,优越的交通位置,当地的海盐资源、华北平原的棉花资源,天津本身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以纺织工业和盐化学工业为经济支柱的工商业城市,电子工业、汽车、医药、旅游得到发展。海河经产泛滥: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下游开辟新喝道。

燕赵沃野河北:黄河之北,1976.7.28唐山大地震,中南部属于华北平原,耕地多、光照条

件好,是我国小麦棉花的主要产区,地表排水不畅,土地盐碱化严重,春寒秋涝

辽海重地辽宁:南抱渤海,东濒黄海,鞍山本溪一带,蕴藏着上百亿铁矿,鞍山市是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治炼基地,有钢都之称,沈阳的重型机床和飞机制造业发达。

齐鲁大地山东:对虾、扇贝、鲍鱼的产量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著名的海盐产区,黄海明珠

【青岛】

富饶水乡江苏:地势最低平的省份,苏南地区至长江以南部分,我国乡镇企业的摇篮【苏州、无锡、常州】,太湖是第三大淡水湖,水资源污染严重。

东方明珠上海: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腹地,使上海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城市,汽车、电子、航天航空,世界上的著名大港。1990年,国家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腾飞,浦东新区是上海最大的增长点。

钱塘江畔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岛屿最多的省区,国家级风景区数量居首位,上有浙江下有苏杭,盐官【观潮】,形成以杭州为中心、以温州和宁波沿海开放城市为先导的发展格局。沿海产量最高的渔场:舟山渔场,大黄鱼、小黄鱼、乌贼。

东南侨乡: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

祖国宝岛台湾: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高山族是主要少数民族,西隔台湾海峡(金属矿、石油)与福建相望,台南平原面积最大,浊水溪是岛内最长的河流,亚热带湿润气候,樟树、红桧、扁柏,水稻小麦甘蔗,香蕉菠萝柑橘,桃园机场,高雄最大港口二大城市,支柱产业:旅游业。赤嵌楼。

岭南热土 广东:前店后厂,生产总值首位。

香港:多低山丘陵,大规模填海造地,重要金融中心,制造业为支柱产业,亚太地区交通运输中心,购物天堂。

海上花园 澳门: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经济支柱:博彩、旅游、工业、建筑业。大三巴牌坊。

锦绣壮乡 广西:西江最大河流,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铁路枢纽,科斯特地形。天涯海角 海南:中高周低,呈放射状流入南海,热带季风气候,天然橡胶、椰子、胡椒、咖啡、腰果、剑麻、槟榔,菠萝蜜、芒果,莺歌海盐场。

雪原林海 吉林:东南部长白山地,西北部是辽阔的松辽平原,玉米、水稻、高粱。

7.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 篇七

关键词:八年级地理;教学生活化;探讨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八年级地理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地理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生活相互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与生活结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八年级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当前,在初中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仅仅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信心逐渐丧失,最终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生活存在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事物,以此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将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效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八年级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要想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观察中不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自身所了解的地理开始,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亲切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环境进行观察,以便于让学生养成多看、勤看的习惯。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风向”的内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校旗杆上的国旗进行观察,以此来了解国旗飘扬的方向,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所观察的现象来查阅资料,不断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2.将教材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变动

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为了有效促进教学生活化,教师要将新的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转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将生活中的内容有效融入教材中,以此来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产生新知识。

3.利用图像代替语言讲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利用图像创设情境,不断代替语言讲解,以此来丰富教学形式,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整理地理知识,创设出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对生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利用语言进行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生动的图像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利用生动的图像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有效运用表演形式

教师可以有效设置情境表演模式,以此进行教材的模拟以及生活化,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有效模拟生活中的情境,让地理知识生活化促进学生学习与进步。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锋面雨的内容讲解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形式,将教材讲解的锋面雨形成做成动画,动态模拟锋面雨的形成,以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这样将会促进教师的讲解,方便学生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带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晓娟.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5(7):40-41.

8.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八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为明显的差异。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

1、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2、红壤的形成和改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以分为四大地理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 ——北方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出示自学提纲: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

(1)熟读图5. 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读图5.1结合中国地形图完成P3的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1)读图5.2及《地图册》北方地区政区图,完成P4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3)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粮食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城市。

四、学生自学、讨论。

五、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如课本图5、1所示)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的年降水量线相一致?

(400毫米降水量线相一致)

(3)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及其位置范围。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4)北方地区的特点:

(北方地区气候冬、夏季节差异大,平原面积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易于机械化耕作,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各地的 和 的差异来划分的。

2、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

是 。

3、四大地理单元中,海拔最高的是地区;平原分布最广的是地区;跨经度最广的是气温最高的是 地区。

4、完成地理地图册和地理填充图。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了解干旱的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肥沃的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划分为哪些?

2、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3、青藏地区与其它3个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了解干旱的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出示自学提纲:

(1)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了解干旱的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3)完成P6活动题

3、学生讨论、自学

4、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1)、北方地区包括的省区、平原和高原:

(有10个省区,高原有: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平原有: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2)、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东北平原的黑土地肥沃,耕地辽阔,适宜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植被

以针叶林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3)、了解干旱的黄土地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土地是黄色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耕地都是以旱地为主,但水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完成P6活动题

(5)、提出问题:分析北方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气候主要是以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节差异大,平原面积广大,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山西。)

上一篇:环保卫生校园教案下一篇:事业单位面试个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