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

2024-10-21

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共9篇)

1.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 篇一

考点提示

1、秦汉时期的政治: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郡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秦汉时期的经济

3、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秦始皇

复习建议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般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角度,考查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基本特点。复习时要注意把握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一般高考会考查解决这两对矛盾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思想,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要将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进行掌握。

知识清单

 

秦朝

两汉

时间

秦朝(公元  ①  年~公元前2)

西汉(公元前202~9年)

东汉(25~2)

时代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②  制、  ③  制、  ④  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加强(  ⑥  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政和战乱又严重破坏经济

通过统治者对政策的调整(  ⑦  ),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丝绸之路开辟

文化

通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⑤  ,加强了思想控制

经过董仲舒的发展,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  ⑧  思想

参考答案:

1、①前221,②皇帝,③三公九卿,④郡县,⑤焚书坑儒,⑥推恩,⑦休养生息,⑧正统。

考点聚焦

考点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至高无上的皇帝制

秦王嬴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以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百官;又设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设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图所示:

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秦始皇统治前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4.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为郡最高行政长官,上承中央命令,下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影响:①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②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割据状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注: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官吏任用原则上。分封制下的诸侯世袭,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征派赋役、建立武装等大权,这为其分裂割据准备了条件。而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就消除了地方的独立性。这种官吏任用原则的改变,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分权变为中央集权,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二)秦始皇

1.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功)

2.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中国基本疆域。(功)

3.统一文字(小篆)、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以巩固国家统一。(功)

4.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导致民怨沸腾。(过)

5.严刑峻法。(过)

(三)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1.王国问题的解决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地方王国实力壮大,威胁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以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分割土地为侯,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注:除“推恩令”外,还有酎金夺爵和附益法也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酎金夺爵: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公元前1,汉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附益法:不许诸侯招结宾客,以限制诸侯王与士人的交往,并且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2.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以尚书令、侍中等官职参与国家大事,形成内朝,以削弱外朝丞相权力。

3.选官制度:察举制

这套制度包括征辟和察举等内容。“征”是指皇帝征召,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指公府、州郡辟除(由中央和地方高官辟为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二者合称“征辟”,如《张衡传》载“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察举是两汉选拔官吏最主要的方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东汉时,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如袁绍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

【典型例题】

1、《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错误。

答案:A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讲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呼?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柳宗元对这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发展变化,考查阅读理解材料,运用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的主题是周以前没有君臣之分,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这样就有了君臣之别。解题时抓住“殷以前……君臣之分未定”,“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即可,其影响可以迁移教材知识回答。

(2)材料二的主题是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这样有利于全国的统一。问题问柳宗元的态度如何,很明显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他是持肯定态度的。

(3)第三问要求回答顾炎武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评价,通过“将复变而为封建呼?曰:不能”可知,他是反对分封制的,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又指出了郡县制的弊端——“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即郡县制容易导致皇帝集权。

(4)第四问考查学生概括史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材料观点与所学知识结合,并概括出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趋势——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分权。

答案:

(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如答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可酌情给分)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郡县制。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

(3)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容易导致集权与专制皇权。但顾炎武也反对分封制。

(4)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但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的膨胀;加强皇权,抑制相权。

考点二、经济:恢复与繁荣

(一)农业

1.农具和技术:

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耦犁到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赵过还推行先进的撒播方法——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2.水利工程:漕渠、白渠、龙首渠等;王景治理黄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近8。

(二)手工业

1.冶铸业:两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2.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包括斜纹提花在内的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能够织出绫、锦、罗、绢、纱等二十多个花色品种。

(三)商业

1.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2.西汉开始,陆、海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丝绸远销亚、欧。

陆上丝绸之路

(四)经济政策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典型例题】

1、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答案:B。

2、在古代,抑制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但是如《汉书食货志》中所言:“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出现这种背离现象的原因是( )

A.古代法律不健全

B.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封建制度不健全

D.古代官商一体

解析:题干中“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只能说明“贱商令”的执行力度不够,不能说明法律不健全,A项错误;题干中“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的现象说明了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商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现象与封建制度健全与否无关,C项错误;古代中国并未出现官商一体的现象,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三、文化

(一)思想

1.汉初的“无为而治”

背景:战争之后,经济残破。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治国原则:“无为而治”。

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2.儒学成为正统

背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也潜伏危机;“有为”成为时代需要。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统治。他还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以儒家标准选拔人才,设“五经”博士,在中央设太学,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教授青年子弟。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科技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有纸。1,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

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汉朝史籍中提到“珠算”。

3.天文历法

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两汉时期使用浑仪确定天体坐标。

4.农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铁犁牛耕基本普及的条件下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

5.医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誉为“万世宝典”。

(三)文学

出现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气度。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典型例题】

1、《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材料的意思是“改变纪年、服色和制定礼乐制度,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不同,但顺天应人的想法是相同的,都最终归一个大治的目的”,体现了他“春秋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后,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在此之前儒学地位低下,所以谈不上“巩固儒学地位”,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道德原则,是为“大一统”服务的,是维护“大一统”的手段,B项错误;在西汉中期,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C项正确;“将哲学理论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特征,D项错误。

答案:C

2.中考历史考点总复习知识点 篇二

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成语?影响?(①②)

东晋VS前秦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①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②南方的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原因?(①②③④)

①统一时机不成熟——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不充分,民族矛盾严重,内部不团结——最主要原因;

③苻坚轻敌,指挥不当;

④战火烧到南方,不得民心;

⑤东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指挥有方。

3、淝水之战后北方哪个民族兴起?政权?统治范围?

鲜卑族 北魏 黄河流域/北方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①②) 影响?(①②)

1)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5、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现?(①②③④)

①生产生活上:各民族互相学习。

②政治制度上: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③经济文化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④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偏见逐渐减少。

6、民族大交融的影响?(①②③)

3.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 篇三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内外服制度是主要政治制度。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为强化王权,商王垄断神权。

2、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王族功臣和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地方诸侯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2)影响:土地人口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3)类型:同姓亲族建立的封国,如晋、鲁、卫等;功臣、姻亲建立的封国,如齐国;商代降族建立的封国,如宋国。

(4)分布特点:王族占据战略要地及富庶地区,是分封制的主体,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5)分封制的作用

(A)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国家。

(B)消极作用:诸侯在封地内有权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扩大统治区域等,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3、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点,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 社会等级。

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 篇四

2、更名田和固定丁赋: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土地归耕种者所有,曰“更名田”; 17,清政府规定康熙五十年(127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3、摊丁入亩——⑴内容: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⑵、作用:这是我国封高温导热油泵建社会赋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物品种推广(棉花推向江北;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粮食产量大增);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三、手工业的进步

工具革新;技术提高、种类增加;分工细密;规模扩大、产量提高;新生产关系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四、资本主义萌芽

①、产生:明中后期,在江南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②、标志: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③、发展:清代规模扩大;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④、特点:缓慢,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⑤、缓慢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剥削沉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市场狭窄;地主商人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资金缺乏,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海外贸易。⑥、影响:标志封建制度在经济上走向衰落。

五、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品经济活跃: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商贸城市;出现了如北京、南京等数十座商贸城市;江浙地区农村工商业市镇兴起。

5.高考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篇五

1.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表现:①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②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③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2.严守中立——(1)原因: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清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帝国主义一方面认为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潮流的目的,必须另谋其他办法;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间的矛盾冲突复杂尖锐,即使同一集团之间在对华政策上也很难一致行动。(2)实质:扶植新的代理人;通过袁世凯这个新代理人来偷梁换柱,窃取革命成果,达到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这才是帝国主义“严守中立”政策的真正目的和实质。(3)结果:迫使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大臣。

3、南北议和——(1)双方代表:南方代表伍廷芳、北方代表唐绍仪。(2)地点:上海英租界。(3)实质:“南北议和”实质上是在帝国主义的干预操纵之下,中国各方面政治力量共同生产的一个怪胎。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通过南北议和,帝国主义帮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通过南北议和,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政府就范。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临时政府成立——(1)时间:191月1日。(2)地点:南京。(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4)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2、临时政府内外政策——(1)内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文化教育;改革社会风气。(2)外交: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讲是反帝的,他们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反帝。但革命党人在帝国主义面前又表现出软弱性,企图以承认不平等条约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实际是一种幻想。他们在纲领和实际斗争中都没有明确的反帝内容,缺乏反帝斗争的勇气,是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典型表现。

3、《临时约法》——(1)制定时间:1912年春。(2)颁布者:孙中山(南京临时参议院制订)。(3)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革命党人企图用约法的条文来约束袁世凯)·有驳回权和附属权。(4)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5)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6)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

1、孙中山被迫退让的原因:(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各国采用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3)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的软弱。(4)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2、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标志着统治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孙中山辞职,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1)推翻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制订了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结果: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务,更主要的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的。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妥协。(表现在纲领、农民(土地)、政党、军队等方面)

6.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 篇六

A卷 全国卷

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截至2015年,我国已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回答1~2题。

1.(2016·课标Ⅲ,15)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参与国经济带来的益处是()①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丰富且价格实惠的外国商品 ②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变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下降 ③生产要素流动变快,参与国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 ④企业对区内投资增加,投资收益率随之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6·课标Ⅲ,16)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意义主要在于()①改变我国对外交往方式,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③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提高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 ④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6·课标Ⅱ,15)近年来,服装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2015年7月,我国某服装企业现金收购意大利一家著名服装公司51%的股权,利用其品牌、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该收购可以助力企业()①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 ②改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③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品市场 ④丰富品牌组合,满足差别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6·课标Ⅰ,38(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材料一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

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材料二 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2015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开展跨国产能合作的中国产业,既有以轻工、家电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钢铁、平板玻璃为主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又有以通信设备、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同时还带动了通讯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埃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第一期吸引了68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园区。合作区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年纳税约2亿埃镑,为当地创造了2 000多个工作岗位。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

B卷 地方卷

5.(2015·天津文综,4,4分)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近期一种方便手机自拍的“神器”——自拍杆的市场需求大量增加。深圳的一家生产企业最多时一天就能卖出三四万个,其中70%销往巴西。在巴西市场上,中国产品的自拍杆因便宜好用,一度占到市场份额的99%。这段材料表明()A.供求与商品价格相互影响

B.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C.独特的技术是占有市场份额的决定性因素 D.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呈反向变动

6.(2015·江苏单科,11,2分)2014年我国企业共发生81宗海外并购,交易额达356.1亿元,比2013年分别增加22.7%、30.1%。在海外并购所涉及的行业中,制造业以极大优势居于首位。对该经济现象的正确解读是()①海外并购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②海外并购可以有效规避国际经济风险 ③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具有全面优势 ④跨国公司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有力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6·江苏单科,10)大飞机是国之重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中止大飞机研制,转为与国外合作组装生产,但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并没得到核心技术。九十年代后期我国转向自行研制,经过十多年攻坚,大飞机终于在2015年成功下线。材料启示我们,发展战略性产业应()A.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B.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C.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 D.把跨国公司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载体

8.(2015·安徽文综,2,4分)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 196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对外直接投资1 029亿美元,与利用外资并驾齐驱。这表明我国()①保持了进出口贸易平衡,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②可以主导国际金融市场,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 ③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就

④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好利用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5·海南单科,6,2分)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全面开放国内快递市场,对符合许可条件的外资快递企业,按核定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发放经营许可。在我国快递业务量快速增长、整体规模跃居世界前列的背景下,允许外资企业开展国内快递业务有利于()①细分国内快递市场,稳定中资企业快递业务的市场份额 ②建立对等开放的国际快递市场,为中资快递企业“走出去”创造机遇 ③利用外资快递企业品牌和资金优势,整合国内中小快递企业 ④加大市场竞争,促进国内快递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15·海南单科,8,2分)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值占商品进出口总值的十分之一左右,且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十余年中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这种状况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企业提供的服务大部分不可参与贸易

B.我国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竞争力弱 C.服务贸易个性化强,容易遭遇贸易壁垒

D.我国服务市场条块分割严重,市场不统一

11.(2014·安徽文综,1,4分)读图。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甲乙两国充分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分工与贸易。据此可以推断()

①甲国出口粮食比出口肉类优势大 ②乙国出口粮食比出口肉类优势大 ③甲国出口肉类比出口粮食优势大 ④乙国出口肉类比出口粮食优势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15·江苏单科,35(2),6分]材料 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是我国出口商品中的两类。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面临着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起步较晚,其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13.[2014·海南单科,2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2008年以来,包括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二十国集团(G20)日益成为继八国集团(G8,由美、日等发达国家组成)之后全球重要的经济合作平台,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中,发展中国家更加平等地与发达国家对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占全球的45%。

材料二 根据2008年的改革方案,发展中国家在IMF(187个成员国)中的投票权比例从40.5%上升为42.1%,发达国家则相应地由59.5%下降为57.9%。其中,投票权居前10位的国家中有4个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投票权合计占14.18%,中国的投票权为3.65%,居第六位,美国的投票权为16.74%,居第一位且拥有对重大决策的否决权。

根据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概括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并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2016·武汉市4月调考,14)在2015年全球并购热潮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量上升37%,交易总金额上升84%,有114笔并购交易的单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其中,科技与金融服务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投资热点。据此可推断()①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显著提高 ②参与全球并购是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提高效益的主要措施 ③中国企业对科技与金融服务在未来的增长有较高预期 ④中国在当前全球产业大转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016·南昌十所省重点中学二模突破,15)2015年,再工业化、结构调整将会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但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将会对新兴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发达国家高负债及主要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移也将对世界经济构成一定不利影响。材料说明了()A.全球经济复苏对发展中国家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B.加剧经济不稳定性,一国经济波动影响全世界

C.美国政策能促进消费需求,从根本上刺激全球经济复苏 D.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3.(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15)2015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7%。同期,纺织品、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占出口总值的20.7%。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①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 ②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 ③人民币贬值趋势增加 ④国内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016·广东茂名一模,14)2015年11月21日,李克强提出,愿与东盟及其它各方共同努力,力争2016年内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RCEP的目标主要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我国积极参与RCEP谈判旨在()①主导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繁荣稳定 ②促进本区域资源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③改善我国与东盟贸易结构,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带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湖南六校联考,1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由中国提出创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在全面投入运营后,亚投行将运用一系列支持方式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包括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以振兴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在内的各个行业的投资。亚投行的设立带来的经济意义是()①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②给我国营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③有助于加强亚洲各国生产的相互协作,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④有利于化解我国产能过剩与超额的外汇储备问题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6.(2016·江西冲刺二,13)2015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7%,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同期,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占出口总值的20.7%。这表明()①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②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强国

③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重大成效 ④我国由进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大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16·安徽“江淮十校”4月联考,14)2016年是《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之年。我国正不断加速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下列成绩单中,体现我国产能和装备“走出去”的是()①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硬岩掘进机首次出口到欧洲市场

②2015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 540.7亿美元 ③我国企业通过境外投资设厂逐步构建了全球营销网络 ④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外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达1.55万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16·广西来宾二模,15)中国高铁正以速度最快、成本最低、运营里程最长等优势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2016年中国将推进更多的海外铁路基础建设项目,包括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美国西部快线、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等。中国高铁推进更多的海外铁路基础建设项目有利于()①主导国际市场,充分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 ②国际经济合作,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③贯彻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对外贸易风险 ④加快“走出去”步伐,助推我国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6·安徽A10联盟模拟,15)2015年12月20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生效即日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税。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最长20年过渡期后,中韩之间货物贸易将基本上跨入“零关税时代”。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在于()①拓宽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②加大竞争力较强的韩国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力度 ③巩固中国在推进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④降低进口韩国货物成本,给中国消费者更多实惠与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6·湖北七校2月联考,3)近年来,中国高铁在全球市场接连斩获订单,在海外迅速掀起了“高铁热”,中国高铁技术已经成为国际新形象和新“名片”。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已经开工建设,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正式启动,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美国西部快线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这表明()①我国进一步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 ②高铁“出海”是我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的新举措 ③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

平,优化外贸结构 ④我国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1.(2016·广东佛山质检一,25)目前,C919大型客机已有来自国内以及德国、泰国、美国等国内外21个用户,总订单数达到了517架。据此,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应该()①在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 ②以贸易双方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③贯彻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谱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④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争取国际事务中的更多话语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2016·河南周口一调,4)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遭遇欧盟贸易调查最多的国家,2013年以来,欧盟裁定对我国产品征收反倾销、反补贴关税8起,同时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4起。截至目前,欧盟委员会正在进行的30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中,有19起直接针对我国产品。对此,我国企业应该()①加强自主研发,提高相关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②建立和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发布预警信息 ③依靠内需,规避贸易全球化带来的贸易摩擦 ④运用世界贸易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13.[2016·四川宜宾三诊,38(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放发展的中国,正为自身的进步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续写着新的篇章。

材料 截至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在内的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意味着中国迈向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自贸区是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推进器,是用开放倒逼制度改革,为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四个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各有特色。上海自贸区:面向全球,侧重金融中心;广东自贸试验区:强调粤港澳合作,促进粤港澳一体化;天津自贸试验区:体现京津冀协同,实现制造业转化;福建自贸试验区:侧重两岸产业融合,推动海上“一带一路”的建设。

结合材料和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设立自贸区的作用。

14.[2016·四川资阳一诊,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4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很多装备和产能质优价廉,综合配套能力强,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相关国家加快发展、扩大就业,而且可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机遇。

中国装备走得出、产能合作能共赢,必须清理取消束缚对外投资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和收费,依照商业原则,创新工程总承包等多种“出海”模式,突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做好国内产能与国外市场的对接,更好契合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我国企业怎样抓住国际产能合作加速发展?

7.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 篇七

主政治

[训练目标] 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3.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小题精练

1.“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A.独立自治 C.封闭保守

B.小国寡民 D.彼此隔绝

2.(2016·天津滨海新区五校联考)“(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商业流通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3.(2016·广安二模)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了“陶片放逐法”制度;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表明古代雅典()A.公民享有立法权和决策权 B.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法律针对意欲独裁者而定 D.重视维护公民合法利益

4.古雅典城邦的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极力发展梭伦构想的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A.五百人议事会 C.陶片放逐法

B.民众法庭 D.平民保民官

5.(2016·福州一模)公元前4世纪,雅典官员在任职前要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还要在一年的任期内接受公民大会10次的信任投票,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这些规定的直接作用是()A.维护民主制度 C.实现轮番而治

B.体现法治精神 D.防止权力滥用

6.(2017·德州联考)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 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最能够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是()A.公民大会的运行机制 C.陶片放逐法

B.法庭审判人员的产生办法 D.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7.(2016·厦门一模)古雅典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屡屡在作品中批评和讽刺当权人物,晚年他

夸耀自己因此而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但每次总是被判无罪。据此可以推断,当时雅典()A.城邦民主陷入危机 C.名人享有一定特权

B.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D.创作自由不受限制

8.(2017·宜宾调研)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废除了陶片放逐法,限制了抽签产生的公职人员的职权,规定了担任轮值主席一职者的财产和身份标准。这些举措()A.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由盛转衰 B.直击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C.推动雅典国家机构最终形成 D.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

大题优练

9.古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二 „„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假如你生活在雅典的民主制全盛时期,作为一名合法公民,你能享受到哪些权利?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答案精析

1.B [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希腊城邦都独立自治的特点,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可知城邦的特点是小国寡民,故B项正确;城邦为了自身的生存,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或者是贸易,不能体现其封闭保守,C项错误;各个城邦之间联系密切,不彼此隔绝,故D项错误。] 2.D [材料论述的是商业流通是政治的经济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中“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说明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由商业发展决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海外贸易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说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 3.D [“陶片放逐法”是为防止出现个人独裁,保证公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而制定的,而“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故D项正确。] 4.C [五百人议事会主要是打破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民众法庭是梭伦时期设立的,故B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时期针对破坏民主的野心家制定的,目的是维护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平民保民官是罗马时代的官职,与希腊无关,故D项错误。] 5.D [据材料“雅典官员在任职前要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还要在一年的任期内接受公民大会10次的信任投票,在任期结束时还要接受账目审计”可知要防止权力滥用,故D项正确。] 6.D [根据所学可知,雅典公民大会允许所有合法公民参加公民大会,与材料观点一致,不能作为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故A项错误;雅典法庭审判人员由抽签选举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轮番而治的特点,也不能作为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故B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也不能作为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故C项错误;雅典社会存在阶级差别,奴隶没有民主权利,最能作为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故D项正确。] 7.A [根据材料“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但每次总是被判无罪”可知,体现了司法成本的巨大浪费与低效,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法制建设是否完善,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制法律至上,不存在名人特权和自由不受限制,故C、D项错误。] 8.B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如轮番而治、抽签选举等导致雅典民主由盛而衰,故A项错误; 材料“废除了陶片放逐法„„的财产和身份标准”针对雅典民主政治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不合理之处,故B项正确;雅典民主国家机构在克利斯提尼时期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财产和身份标准”不能改变贵族专权的状况,故D项错误。] 9.(1)材料一:人民主权;材料二:轮番而治。

(2)享有公民大会的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权进入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3)积极性: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多数人的决策往往更全面、正确;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民主权利保证了公民的自由,造就了大量的思想家、艺术家;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民主政体形式和运行机制。

8.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 篇八

战争

[训练目标]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意义;国民大革命的成果与教训。2.“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红军长征的原因、意义。3.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小题精练

1.(2016·济宁一模)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 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C.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2.(2016·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2016·南通、扬州、泰州二模)“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4.(2016·成都二模)国民党曾制定《商民运动决议案》,称:“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该决议案最有可能制定于()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B.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2017·乐山模拟)“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D.城市中心道路

6.(2016·天津红桥一模)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开辟了以农村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开始形成于()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遵义会议的召开

8.(2017·包头质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写道:“这一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此语评论的是()A.北伐战争 C.辽沈战役

大题优练

9.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遵义城头霞光闪》

B.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 请回答:

(1)材料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答案精析

1.B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与材料中“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相符,故B项正确。] 2.C [根据材料信息“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可知是指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项正确;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而且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故A项错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属于国共内战,故B项错误;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主要矛头是日本侵略者,故D项错误。] 3.B [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与材料中“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相符,故B项正确。] 4.B [据材料“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和“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国民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 5.A [1927年,中共以俄为师,发动三次武装起义,计划占领大城市,结果都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故A项正确;“国共合作道路”与城乡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抗日,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城市中心道路”是俄国式的道路,是中共要否定的对象,故D项错误。] 6.C [1927年4月,蒋介石开始屠杀共产党员,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基本失败,故A项错误;创建人民军队与党员构成变化没有关联,概念混淆,故B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实行,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与材料中党员中“工人下降”“农民上升”到极端数值相符,故C项正确;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材料中分别是“1927年、1928年”不符,故D项错误。] 7.C 4 8.B [北伐战争虽然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失败,故A项与材料“激动人心”不符,故A项错误;红军长征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其形成的长征精神至今为人们钦佩,故B项正确;辽沈战役、渡江战役与题中的“远征”不符,故C、D项错误。] 9.(1)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9.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 篇九

2017年全国卷试题特点及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备考方

一、试题特点

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高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难度适中,实现了预期考试效果。试题主要特点如下:

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如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一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认识: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又如全国Ⅰ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再如全国Ⅰ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党史、国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本年度高考历史试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全国Ⅱ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国家的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如全国Ⅱ卷第30题,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了党在抗日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正确性。再如全国Ⅲ卷第46题,创设的情境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积累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历史试题注重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弘扬,如全国Ⅱ卷第47题叙述了孔子弟子颜回的生平及其安贫乐道、尊师重教的高尚品格,饱含了儒家文化中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又如全国Ⅲ卷第30题叙述了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的“紫石英事件”,否定了近代以来列强的在华特权,彰显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再如全国Ⅱ卷第31题涉及恢复高考后的教育发展情况,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典型试题,都有助于学生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进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完善考查途径,提升考核效果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考查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基础性而言,历史试题设计切实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必须结合所学,如全国Ⅰ卷第24题以分封制为依托,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Ⅱ卷第34题考查美国政体等,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综合性体现在试题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体系,如全国Ⅰ卷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方法。创新性体现在增强试题情境的挖掘度和设问的开放性,如全国Ⅱ卷第42题以钟表的演变为主题,要求考生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较好地考查了信息整合、提炼概括和阐述论证的能力。

5.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凸显高考选拔功能

本年度高考历史命题在保证试卷结构、考试内容、相对难度稳定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突破,不断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试题整体设计进一步明确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素养和宽阔的视野,能够在知识积累、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全国Ⅰ卷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后的考查内容,引导中学历史教学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修订,历史学科更加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全国Ⅰ卷第26题,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学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又如全国Ⅲ卷第27题转引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历史叙述,强调只有对历史叙述进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性。对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史学方法传授、概念辨别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备考方略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高考复习进入年后阶段,时间也过去了一大半,离高考只剩三个多月了,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年后的大二轮如何复习了!在这关键期,如何合理高效地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宝贵的时间?怎样才能实现鲤鱼跃龙门为人生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大方略,科学备考,引领您的二轮复习走向成功!

方略一 通史时序,抓特征

全国卷的高考考纲和试题编排,都是按照通史时序编排,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其实,政治是历史的骨架、经济是历史的血肉、思想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这种分割模式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二轮复习首先要抓通史时序,要抓通史阶段特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在通史之上的内在逻辑,这是适应当今高考的必由之路。

本书以通史为主线,必修部分从古至今、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每一讲首先抓通史时序,以时间为轴,融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科技。使学生易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同时,从综述到分述,高度概括阶段特征。这样形成一个通史的基本框架,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明确历史重大事件的演变过程。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提一条线,一串一大片,从而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方略二 整合教材,抓基础

注重基础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咬定基础不放松,一定会旗开得胜。最后的复习,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放松对基础的巩固。基础知识来于教材,要做到无论提及哪一个知识点,都能准确说出其所属的册、章、节、目,复述相关的结构、纵横的网络。

首先,从必修到选修的顺序进行“地毯式”阅读。阅读时应有整体意识,要宏观把握。阅读时应有细节意识,要精读教材,知微见著,进行精细化处理。例如,标题的再现、细化、深化,课前提示相关内容,正文、注释、插图、引文等。阅读时应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读书,以问题统领教材知识。要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要按历史逻辑思路设想问题,确保概念内涵的准确性与外延的完整性。

其次,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整合教材。即按照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的顺序推进。将中国近现代史置于世界近现代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理解人类文明的整体演进历程。

特别提醒同学们,无论如何阅读教材,都要注意方略一提到的时序性。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必要元素。新课程下的高考尽管不再直接考查时间的记忆,但仍然注重考查运用时间背景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略三 有的放矢,抓重点

二轮复习一定要有针对性,力求在最后三个月获得最大大收获。

一要关注知识结构中的关键点和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例如,针对人文精神要关注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形成的不同特质;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要从全球化起步(新航路开辟),发展(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市场经济体

制在全球范围的普遍建立等)三个阶段去把握它的发展过程;针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要把握两大转折点,一是秦朝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二是民国初年,由君主制到共和制,由官僚政治到民主政治。

二要辨别易错易混点。例如,书法艺术要抓住如下几个易错点:甲骨文不是最早的汉字;书法常用的五种字体;草书出现的时间;不同时期书法的特征等。

三要强化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将几年的高考试题归类,总结出高频考点,然后对高频考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如宗法制、宋明理学、中体西用、辛亥革命、人文精神、新航路开辟、布雷顿森林体系、两极格局等。

四要关注历史研究的新动向。例如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置于与现代化的背景下进行解读、社会治理和乡村社会的管理问题、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化模式的演变、能源战略与新能源的开发问题等。

五要关注社会热点。一是从历史角度进行现实思考,关注周年热点,对其重新进行审视和评价。如今年是戊戌变法100周年,我们要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二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关注社会热点。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危机,再如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环境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

方略四 熟悉史法,抓活用

考查史法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常态,特别是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上这样的题比以往多了一些,所以我们对史法要活学活用。例如,对史料应清楚什么是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学会将史料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加以理解,放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进行解读,使所获取的历史信息要符合材料原意,还要考虑史料的时间、背景和作者(立场、动机、倾向)等因素,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对史实应清楚如何发现史实,叙述史实,迁移史实;对史观要能较熟练地使用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同时能够在唯物史观的总统领下,科学地分析历史现象,以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史论必须明白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形成“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孤证不立”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对史识要能够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合理的评判,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表达;要从相同点中提取规律性认识,从不同点中提取积极因素(认识),从对具体问题的认识推导出对一般性问题的认识,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启示,从发展趋势中提炼出认识;要熟悉历史研究的步骤即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

方略五 精练习题,抓拓展

精选各地模拟试题进行综合训练是考前复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再就是往年高考真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

练习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高考真题上经常涉及的而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要向教材外拓展,多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

历史知识,比如中国古代史上经常考到的税收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经济结构变动问题。本书的每个单元最后,提供了大量的课外拓展知识。

在最后的阶段,每天至少练12道选择题和1道大题,注意时间控制,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可采取专项突击训练。练习提取信息的速度、准确度,练习解题的策略方法,练成解答试题的技术能手;练习对试题的感觉,提高应变能力。

另外,还要多给自己一些思考和“反刍”的时间,通过练习,由题判断考点,并确定专题所在、节目所在,以此训练构建微观知识网络的能力。通过练习,破除平常复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拓展解题思路,达到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效果。

方略六 回归错题,抓反思

将失误减少到最低就是胜利,所以我们要经常通过反思来降低失误率,而反思的有效方法就是回归错题。

反思错题,要对错题分析,找出错在哪里,并认真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不简单的总结为马虎,要分析的细致一些,如审题不细致、思维不缜密、迁移能力不够、信息提炼不全、方法不适用、解题不规范等。要对错题归类整理。勤翻看错题本,对以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清点、补正,防止再次出错。

方略七 得分有道,抓技巧

考前复习要注意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和运用。要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审题方法与技巧。选择题要求“四审四思四习惯”。

四审题干,明确题目要求:一审时间空间,明确考查的范围;二审设问词,明确考查的方向;三审题干关键字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四审指示代词,审准代词的含义。

四思选项,确定最后答案。一思是否符合历史史实,二思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三思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四思是否是最佳选项。

四个习惯,提高正确率。一是标注题干和题肢的关键信息,二是耐心、细致地把整道题目读完,三是“自信做题”,四是不随意修改答案。

非选择题答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读三找三界定”。

材料要“三读”:第一遍要“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要“细读”,结合材料出处,完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内涵,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要“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组织答案要“三界定”:一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进行作答;三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

二是题型类别和思路。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套路、思路。平时要积累题型及套路。例如,“变化”类:一是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二是由什么变为什么;三是呈现什么趋势,出现什么新情况等。组织答案时常用到的句式有“由„„到„„”,“越来越„„”、“剧增”、“骤减”、“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

方略八 颗粒归仓,抓规范

高考考试时间有限,改卷过程仓促,只有规范答题,才能快速准确地抓住分数。解答过程中应先答会做的,对于不会做的题目要敢于放弃,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审题要细,答题要快,修改要慎重。谨记遇到会做的题要仔细,遇到麻烦的题要冷静。

答题要规范化。

一要简洁:使用学科语言,注意行文的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把最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前面。

二要完整:建议先列出提纲,避免答题的随意性,导致答偏或漏答。三要发散:敢于突发奇想,大胆发散思维。四要综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五要拓展:视野要开阔,注意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

六要工整: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不经思考不答题。不经检查不交卷。

上一篇:photoshop教学反思下一篇: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