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答题万能模板

2024-09-23

高考政治答题万能模板(精选6篇)

1.高考政治答题万能模板 篇一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关心,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模板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

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读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处”(引言包括题头、属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哪一类;正文包括表格的标头、图片内的清晰字迹;括号内的注解;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等限定词,同时对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处包括文章的出处;出现的年代时间;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是答原因还是影响意义等将试题“对号入座”);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根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还有时空等限定词;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①找材料间的联系。主要是指有两则材料以上,问依据材料一、二作答的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主要是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高中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

2.高考政治答题万能模板 篇二

首先, 解答高考文综政治图表类问答题要做到“三审”: (1) 审标题。明确时间范围 (要知道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等) 和答题方向 (标题是图表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 (2) 审图表 (分析图表数据) 。横比纵比找规律和趋势 (横比找差异, 纵比找趋势, 纵横比较找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 , 然后对比较结论进行全面归纳和总结是关键。 (3) 审表注。图表注释是图表信息的延伸, 是图表内容的补充, 必须高度重视。

其次, 解答高考文综政治图表题要结合设问要求解答试题: (1) 回答“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信息”类设问, 不仅要答出现象, 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通过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数据, 要能够看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再如通过我国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数据, 要能够看出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2) 回答“图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类设问, 一般要从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对立统一的联系、前后相继的联系等角度思考问题。

例一: (2013·浙江文综卷)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见附表1)

材料二:

注: (1) 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 美国的2.3倍, 欧盟的4.5倍, 日本的8倍。 (2) 近年来, 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 (如颗粒物) 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问题: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第一步审标题:明确时间范围和答题方向。材料一是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材料二是2006-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

第二步审图表:横比纵比找规律和趋势是关键。材料一纵向比较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 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材料二横向比较反映了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碳) 排放量在下降。

第三步审表注: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例二: (2007·全国文综卷)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见附表2)

材料二:据统计, 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还是依赖进口, 如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

问题:根据材料一、二, 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第一步审标题:明确时间范围和答题方向。材料一是2001—2005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贸易。

第二步审图表:横比纵比找规律和趋势是关键。材料一纵向比较反映了2001—2005年在我国制成品国际贸易中, 贸易总额逐年增加;横向比较反映了其中化学类产品是逆差, 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保持顺差, 我国制成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顺差;透过现象看本质:存在贸易不平衡现象。材料二反映了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 核心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附表

3.从一道试题看高考政治答题技巧 篇三

2011年湖北文综卷尤其是政治试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很好地贯彻了教学及考试大纲的要求,而且与去年相比,试题呈现了稳定性的特征。

这种稳定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试题结构、试题长度、试题难易程度1、阅读量与信息量等几个方面。可以说做到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稳字当头”。

2.重视基础而不忽视能力,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众所周知,湖北卷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有的题目直接来自课本,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38题的第(1)问:“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实际就是对课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虽然湖北卷是面向大纲区的,但只要你细细研究近几年湖北的高考试题,你不难发现试题在给大纲区的教学考试以正确引领的同时,也在逐步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试题呈现出的创新性、灵活性和“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在不忽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同时,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

3.试题不回避热点,呈现明显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以能力立意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2011年高考湖北文综卷政治试题部分,尤其是第38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同时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也为我们2012年的备考指明了方向。

下面仅以第38题为例,对2011年高考湖北文综试题进行解读。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过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 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8分)

(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12分)

答案(1)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1.西藏和平解放的伟大意义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伟大首都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驱逐了帝国主义在西藏的残余势力,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和统一,打破了西藏社会长期停滞落后的局面,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播下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为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基础。从此,翻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 开辟了西藏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新时期,在西藏发展史、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西藏和平解放的巨大成就

经过60年的不懈奋斗,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巍然矗立在世界之巅。经济发展实现飞跃,政治文明开天辟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建设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社会局势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3.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

(1)60年峥嵘岁月,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西藏60年的历史巨变,饱含着党中央的深情关怀,西藏始终在祖国大家庭中繁荣发展。西藏60年的发展进步,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

(2)西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是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西藏,任何搞“西藏独立”、分裂中国的图谋都必然注定失败。达赖集团开历史倒车、梦想恢复封建农奴制度的图谋绝不会得逞,鲜艳的五星红旗将永远在西藏高高飘扬。60年的发展进步,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60年的沧桑巨变,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60年的历史进程,满载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60年的辉煌成就,镌刻着西藏各族人民的不懈追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新西藏。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会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4.小结

通过以上背景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西藏的和平解放有着深远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西藏人民的事情,也是全中国人民的事情,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西藏成立60周年都格外关注,因此,它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不足为怪!

一道高考试题的质量如何,设问非常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设问就是试题的题眼,设问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试题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因为通过设问我们就能够看出它要考查考生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何去考查,这些知识点考查的价值有多大;它要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怎么去考查这些能力;它要考查考生的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去考查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纵观本道高考试题的设问,我觉得它主要呈现以下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设问方式比较单一。该题的三个设问:“作用”“意义”“原因”,可以说都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设问的,没怎么涉及“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知识设限比较具体。该题的三个设问,尤其是第(3)问,“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设限更为具体,要求考生学会运用一个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准确熟练掌握具体基础知识的能力。

三是设问都注意了结合材料。该题共给考生呈现了两段材料,对两段材料的使用,有分有总,使用充分,这有利于培养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要解答好本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审清模块。这是解答好本题的前提和基础。本题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从三个不同的模块进行设问的。答题时考生如果审错了模块,那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既浪费了自己答题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答题的宝贵空间,到头来却一分不得,给自己的成绩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也影响自己理想目标的实现。不过本题的三问只要考生稍加注意,要想判断出分属于哪个模块还是不成问题的。

二是审题要细致。比如第(1)问,题目实际又提出了两个小问题:(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2)结合材料一 ,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在高考阅卷的时候,发现不少考生只答了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而漏答了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从而导致了不应该失的分失了。其实,在题目中也有警示词“并”,只是部分考生审题不细,没看到罢了。

三是答题要全面辩证。比如第(1)问,在答有关“作用”型的题目时,一定要对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答积极作用,又不要忘了消极作用,当然又不能过于教条,该题从出题来看是不需要答消极作用的。

4.初中政治答题万能公式 篇四

初中政治答题万能公式:主观题

一、评析类:(最关键因素:运用所学知识(关键词或短语),结合材料)

(一)观点简析

答题步骤:

(1)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正确的,错误的)

(2)是正确的,因为,(教材中的观点,结合材料)。但是 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教材中的观点,结合材料)。

(3)总结表态。所以我们既要……,又要……

二、联系类:

(一)双向联系:

(1)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二)初中政治答题万能公式之单向联系题

思路: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相应关键词,再联系到问题中所限定的观点。

方法:对于这类观点并非来源于书本所学知识的,直接用“材料+观点+解释(作用)+这一观点”方法答题即可。

注意:一个材料可能对应两个或以上关键词,也可能两个以上材料对应同一关键词,注意合并同类项。

(三)多个知识间的联系:

初中政治答题步骤:

(1)总述三者的共同点及共同作用

(2)分别论述一个方面对另外两个方面的作用(一般三个方面)。材料+观点A+A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B和C;材料+观点B+B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A和C;材料+观点C+A观点的作用(解释)+有助于(促进了)观点A和B;

(四)知识结构解读

答题步骤:答题时一方面要准确,同时力求全面。

(1)初中政治答题万能公式之整体概述。从大括号到小括号;(2)分别叙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3)解读时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感受启示类

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总结表态

(2)按照材料+观点(关键词)+阐述+总结(表态或者回到题目中提问)格式进行回答

初中政治答题万能公式:辨析题

首先,在初中政治辨析题题目上,或所给的观点本身,一般不是能够轻易做出简单正误判断的。其次,从解题思路上,重在对观点本身的分析,然后再对观点做出判断。评判与判断不同,判断只是说出是对还是错,而评判要说明对的道理和错的原因。

在分析简答题时。我们已经就辨析式简答题做出了一定的阐述,在此则对可能在说明题类型中出现的辨析题,或通俗地说,辨析题作为大题如何解答。一般在简答题中有一至两道案例分析式题目、分析题或说明题(即习惯称的大题)中有一道。案例分析,即是对事例(一般是行为)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分析的一种题目。

1、认真审题,不急于判断

2、紧扣考点,层层分析

3、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初中政治答题万能公式:时事政治题

1.把握难度

中考的时事考查内容毕竟建立在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上,尽管时事政治在中考中的分值不断增加,考查题型日益多样化,但从难度系数角度看,一般都分布在基础性试题之中,难度系数不大。因此,对于时事政治的内容要以基本了解为主,回避理论探讨和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

2.把握“范围”

我们这里所说的初中政治范围,主要是指可以密切联系教材的时事政治有哪些。除了个别重大时事,即使和教材关系不大也要重点复习外,与教材联系不紧密的或只是勉强联系的,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粗略了解,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去演练与此有关的习题。

3.把握联系

把握好时事与教材的联系,既可以巩固初中政治基础知识的复习,又可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时事政治中只单一联系教材某一知识和观点的内容很少,复习中尽量从多角度地挖掘可以联系教材的地方。从中考命题趋势看,时事政治往往都有从综合角度考查的习题,尽管难度不大,但把握不好和初中政治教材的联系也容易出错。

4.把握重点

5.高考政治答题万能模板 篇五

一.综合题分析方法和技巧

(1)细审“题干”,抓住“关键词”“修饰词”“限定词”

描述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说出

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阐述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 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例析

“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评价

“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分析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语言格式:有利:

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

1、因为..所以(导致)..2..比较

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以A比B...意义

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 影响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判断

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变化

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 关系

思路:A导致B导致C..。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 结构

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2)列出“模板”

(见下文)

(3)仔细“筛选”

根据限定词筛选; 根据所在地区筛选; 根据地理事物特性筛选; 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筛选。

(4)酝酿“语言”

“先自然,后社会经济” “先主要,后次要”

“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

(5)书写答案

“地理语言(避免大白话)” “套装语言(不用自造语句)” “逻辑语言(不得互相矛盾)”

“精炼语言(不要同样意思,反复罗嗦诉说)”“一语中的(语言不绕弯子)” 二.常见答题模板

地形地势

1、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 ②经纬度位置;

③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④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⑤经济和军事位置;

⑥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

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3、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 哪里高,哪里低。

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4、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

5、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①等高线的分布 ②河流流向

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6、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7、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河流较多,植被茂密;

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

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 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

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

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气候

1、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纬度高低(决定因素)。

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②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③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⑤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⑥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⑦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规律:(1)气温日较差

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地表性质等有关。

①气温日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②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③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

④气温日较差与海拔的关系: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2)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或称气温年振幅。其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气温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②气温年较差与海陆的关系:离海越远,年较差越大。

原因: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与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

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地势高,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弱,气温不太低。

④天气:晴天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阴雨天多的地区,如新疆比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年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年较差比裸地的年较差小。

3、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②天气系统因素——

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③洋流因素:

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④海陆位置:

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⑤地形地势:

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

4、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

①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

②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5、西风带的风力夏季弱冬季强:

(可用于解释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的原因之一)因为冬季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大,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夏季反之。

6、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②降水少。

③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7、海洋性气候特征:

①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冬暖夏凉。

②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

8、干湿度影响因素:

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

9、雾、霜的影响因素:

(1).湿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库附近);(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尘埃(道路边、市区内、建筑工地、矿区)

10、风力的影响因素:(1)气压梯度力大小;(2)距高压中心远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开阔、海面上);(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狭管效应、高原上)

河流

1、河流的水文特征:

①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②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③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④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⑤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⑥凌汛

2、河流的水系特征: ①发源地、长度、入海口 ②流向;

③流域面积大小;

④落差大小(水能); ⑤河道曲直情况; ⑥支流和支流形状; ⑦有无湖泊沟通。

3、河流水量大的原因:

①地处什么气候区,降水丰富; ②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广。③支流众多,水系庞大。

4、河流的补给:

雨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5、河流与地下水和湖泊水的补给关系:

丰水期河水补给给地下水和湖泊水,枯水期反之。

6、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流量变化与气温有关,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7、河流有凌汛的条件: ①由低纬向高纬流。②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地球的运动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②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东非高原等)

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中亚、西亚、北非、美国西部内陆、澳大利亚中西部等)④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2、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①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反之则雪线高)

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

②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②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

③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

4、地质作用分析:内力+外力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拉伸、挤压)、岩浆活动(火山)、变质作用等三个方面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5、怎样分析理解不同海区盐度的差异成因?

①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②在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洋流的影响和径流稀释作用。

影响因素 影 响 气候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海区的封闭度

影响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

6、怎样分析赤潮成因? ①温度和降水:

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②风和海流:

赤潮的形成、分布、集聚和分散直接受到水体运动的影响,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是这个原因。(风小,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③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不断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人海洋,过度的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7、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分析: ①纬度位置——决定了山麓基带类型

②相对高度——决定了水热状况变化的程度(以上两点决定自然带数量)③阳坡、阴坡——影响植被分布的高度

④迎风坡、背风坡——影响降水多少与雪线高度

能源

1、能源按来源分类:

①来自地球内部:地热和核能。②来自天体引力:潮汐能。

③来自太阳辐射:上述三种以外的,均是。

2、水能:

优点:清洁,可再生,发电成本低,积累多,收益大。缺点:季节变化大。

①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②水电站的作用: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供水、防凌、减淤。③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a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容量大)

b地质条件: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上游 中游 下游 其它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 c淹没区大小(移民和搬迁;文物淹没;农田淹没)

3、核能:

优点:能源巨大,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

4、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常规能源缺乏(储量、种类);(2).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1).消耗量大(人口、工业、农业);(2).利用率低(浪费);(3).能源消耗快速增加;

(4).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5).石油储备体系健全。治理措施

(1).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2).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3).控制高能耗工业;(4).能源循环使用;

(5).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6).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人口与城市

1、人口分析要素:

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人口变化趋势、人口迁移方向和原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巴西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墨西哥高原);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②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③河流(供水、水运功能); ④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①交通条件; ②政治因素; ③军事因素; ④宗教因素; ⑤科技因素; ⑥旅游因素

4、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大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②乡村和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③交通发达。

5、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

④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⑤社会秩序混乱

6、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7、卫星城的作用: ①分担大城市的职能。

②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③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④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8、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便利的交通条件;

②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③广阔的市场; ④地价

中心商务区(CBD):市场最优,零售、高端、耐用品(人口密集、消费者众多)大型批发中心: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9、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①地形(山区、平原)

②地质(地质构造、岩石特点)

③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大雾、大风、台风飓风)④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

①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适用于:地方公路)②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高速公路)

③远离重要文物古迹(震动、尾气污染等)4.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植被破坏、避免噪音污染扰民

10、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①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②加强地区交流和联系,促进当地和沿线的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当地资源外运,所需产品运入 ④巩固国防、民族团结

农业与工业

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①土地(地形、土壤)

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③水源(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 ②交通

③国家政策 ④劳动力数量

⑤科技(基因、保鲜、冷藏等)⑥工业基础

注意:

①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②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③从春、夏、秋、冬等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季节时段)分析。

2、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水域条件:水深、岸陡、避风 ②陆域条件:地质、地形、坡度 社会经济条件:

①经济腹地条件(服务范围大小、客货流量大小)②城市依托(城市规模大小)

③交通联系(与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联运)④政策条件

3、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①地形(水流速度)

②气候(流量,季节变化,结冰期)

③河道(宽度,水深度)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数量密度、经济水平,运输需求量

4、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降水、蒸发、风力)②地形(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5、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①大陆架情况(面积广阔、海水浅)

②水温情况(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搅动)③河口处(丰富的营养盐类)④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

6、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天气晴朗,降雨稀少,大气透明度高;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影响初始发射速度,影响燃料消耗和发射成本

(3).地势:平坦开阔,便于跟踪和搜救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不造成伤亡和破坏(2).交通:交通便利(沿海、沿铁路)(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和保密需要

7、隧道的选址条件:

①地质构造(在背斜处、避开断层):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天然穹形构造,不易塌方。②岩石性质(坚固、不破碎、不松软)

③长短(造价成本)

8、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长途汽车站

(1).站前路况(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沿主干道)(3).地价和土地面积 市内公交站(1).与其他站台近且错位;(2).距道路交叉口近;(3).靠近商业点;

(4).避开十字路口

9、飞机场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排水); ②地质:地基稳定; ③气候:少云雾。社会经济条件:

①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②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 环境要求:

距市区有一定距离,附近不能有学校、医院(疗养院)、养殖场不能有高大建筑物和山峰。

10、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①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②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③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

④交通因素: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 ⑤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 ⑥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

⑦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⑧历史因素:工业基础

⑨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⑩环境因素: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城区。

11、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有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协作配套条件

12、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a.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b.因地制宜,合理、综合开发各类资源; c.消除污染,减少三废排放;

d.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 e.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f.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13、产业转移方向、原因: 劳动密集型工业 高耗能高污染工业 发达地区→落后地区

城市→乡村;东部沿海→中西部内陆;→中国大陆;欧美→港澳台、日韩→中国大陆;中国→非洲、拉丁美洲 原因

劳动力和土地廉价;自然资源丰富;转移污染;环保成本低

14、产业结构评价、调整方向: 结构评价

结构比例;结构变化(演化)、对比相关地区结构;优劣评价(当地发展阶段、当地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调整方向

低耗能低污染;调整三大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

旅游

1、旅游条件的评价:

①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②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④地区接待能力; ⑤环境承载量。

2、旅游价值的评价:

①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景区的等级、称号)②集群状况(数量多、密集)

③地域组合状况(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旅游景观丰富;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④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合(不雷同)

3、区域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答题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

4、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然后针对该区的优势条件,针对性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5、农业区开发问题(如东北农业开发)分析思路: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治理。

6、问某地有什么生态环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荒漠化(干旱地区)。

③土壤盐碱化(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④滥砍乱伐森林。⑤草场退化。

⑥物种减少(或生物的多样性减少)。⑦湖泊萎缩。⑧湿地减少。⑨滑坡、泥石流。

7、我国各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①东北:森林减少、黑土冲刷(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②西北(含内蒙古):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③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⑤南方山区:水土流失。⑥西南:地质灾害多。

⑦青藏高原:土地荒漠化、湿地减少,湖泊萎缩、草场退化、物种减少。⑧宁夏、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土壤盐碱化和荒漠化。

要答好地理题,你一定要熟记以下地图,这是做题的基础:

1、经纬网,各大洲和各主要国家和各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图,因为这些年高考很多都是只画经纬线出来让考生来做题的。

2、世界地形图。注意各主要经纬线经过地形区的地形剖面图。

3、世界气候分布图。

4、世界海陆轮廓图,包括主要河流、湖泊、海洋、海峡、岛屿、半岛分布图。

5、世界洋流分布图。

6、世界自然带分布图。

7、板块构造图。

8、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及其气候类型。

9、世界主要工业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分布图。

10、中国各地形区的经纬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秦岭,台湾岛,海南岛,北回归线、25°N、30°N、40°N、45°N、90°E、105°E、110°E、115°E、120°E、125°E穿过的地形区)。

11、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12、中国地形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分界线、温度带、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13、各种光照地球图的判读方法。

6.政治高三答题模板 篇六

政治高三答题模板1

专题一:民生问题

经济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1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2 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

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3 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4 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5 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要重视教育事业的政治生活依据

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做好文化领域民生工作的文化生活措施

①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②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优秀文化作品。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首要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政治高三答题模板2

专题二: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文化生活角度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1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的原因

高分必备:

①文化的作用。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角度2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生活措施

高分必备:

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④建设社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业。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角度3 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生活依据

高分必备: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文化的作用,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政治生活理由应该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作答

政治高三答题模板3

专题三:从食品安全问题看诚信危机

经济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1 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经济生活原因

高分必备: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③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④社义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未真正建立。

角度2 重视产品质量的经济生活原因

高分必备:

①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卖出商品,实现其价值。②企业只有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③消费者重视质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价值,维护合法权益。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际声誉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角度3 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和道德经济。”

高分必备:

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技术,改进管理,提高个体劳动率,有利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科技管理进步。②市场经济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其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来规范引导。③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角度4 推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的原因

高分必备:

①城市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拉动经济增长。③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证讲诚信的企业获得更多商机。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政治原因

①政府未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未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市场监管不力。③未切实履行文化职能,社会诚信意识缺乏。④未坚持依法行政,未正确行使权力。

诚实守信的文化生活意义

上一篇:初一学生作文:秋韵下一篇:会计电算化教案 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