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8必选案例分析

2024-09-13

模块8必选案例分析(共10篇)

1.模块8必选案例分析 篇一

1、老师没有发现上网和玩游戏的同学,也没有发现一直没有完成基础自测的同学,你觉得原因是什么?谈谈你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答:我觉得这位老师过分依赖教师机上的监视器,同时也过于相信学生的自觉性。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自控力不强,老师不能像教大孩子一样,坐在教学机旁边让学生跟着电脑学。同时,屏幕上只能一次调看一个孩子的情况,不能同时监测到所有的孩子,所以老师在上面根本就发现不了下面学生的情况。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会采用很多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出一个学习好的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他做完了可以帮助没有做完的学生,同时可以监督小组成员的行为。二是可以下来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辅导和监督的作用。三是加强多媒体的管理,如计算机上不装游戏、QQ等娱乐项目,同时也要设有限装功能,学生自带U盘也不能安装。

2、“电子称象”课中,老师和学生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哪些功能?

答:教师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屏幕广播、屏幕监控和遥控指导等功能,学生应用了“电子举手”功能、交互式学习等功能。

3、你觉得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分别在哪里?

答:我觉得这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动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设计“自学测试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设计“课文游戏互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实践,理解了课文内容,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当然,从听课反馈来看,本节课存在着很严重的不足就是老师没有监管好学生,课堂是让学生学习的,如果学生不能完全参与到课堂中,那这节课还是失败的。这节课就出现学生玩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没有被老师发现,有些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程等。

4、你认为什么样的课程活动适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答:认真分析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它比较支持的课程是:学习内容中包含有大量的诸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资源,学生在普通教室不能很好利用上述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的课程。我认为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都必须采用网络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只有那些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揭示相关规律的内容才适合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只有选材适当,恰当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效,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学生在自测和游戏的时候,电脑对学生的操作有一定的反馈,您认为这是否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

答:我认为不能取代老师对于学生的反馈,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们始终仅仅是工具,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电脑的反馈往往都是程序化的,反馈的针对性不会很强。比如:学生的一道测试题做错了,计算机能给的反馈恐怕是“你做错了,请再仔细读题,试一试,相信这次你能成功”,而老师反馈的话可能会更详细的指出错因在哪里,应该怎样避免这类错误。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存在一种情感的沟通和共鸣,缺失了老师的评价,这种沟通也就淡了。所以说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的过程。

2.模块四2必选案例分析 篇二

答:(1)对于那些标志性特征不明显的图片,如果不是很多,胡老师可以在“图片收藏片文件,可以选择右键菜单中的“排列方式”按“日期”对文件进行排列,这样能够快速判断出胡老师自己最新下载的图片。

(2)首先可以说胡老师的这个习惯不太好,不要把下载的资料顺便放在默认的目录中。要实现制定好位置,并建立详细的资料文件夹。对于混乱的文件夹现在胡老师要在图片收藏文件中建立子文件夹“寻宝记资料”,然后再“寻宝记资料”文件夹中再建立以各个景点为文件名的子文件夹,最后把新下载的不同景点的图片移动到新建的对应文件夹中,这样也便于胡老师今后的查找和使用。

2.胡老师希望选的照片都是纯粹的风景照,有人的照片还把人处理掉了,你是否赞同他的做法,为什么?

答:我赞成胡老师的做法,因为胡老师在构思这节课时已经想好了使用什么样的图片。并且风景照中的人物形象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长相上,而忽略风景的本身,这种对素

材再加工处理也是教师应该掌握基本技能,不是拿来主义,所以我赞同胡老师自己动手处理素材。1.对于那些标志性特征不明显的图片,胡老师怎么判断是不是自己下载的呢?他应该怎样做才能将现在混乱的文件夹中的图片有序的组织起来?

3.胡老师用超级解霸从光盘上剪辑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段视频插入PPT中,但是在试放的时候没有声音,这可能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答:胡老师用超级解霸从光盘上剪辑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段视频插入PPT中,但是在试放的时候没有声音,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一,静音了,或是影响没连接或没打开,属于物理连接上的问题。二,可能是插入的视频文件格式不对,PPT支持的视频文件格式有MPEG、QuickTime和AVI,格式不对就会出现错误。三,胡老师只截取了视频,没有截取音频。这些都可能造成没声音的情况出现。

4.胡老师是在百度图片上搜索教学图片,你有没有更快地收集到可用教学图片的办法?答:胡老师是在百度图片上搜索教学图片的,我也习惯在这样的专业搜索引擎中搜索,这里的资源比较广泛,但没用的也较多,需要筛选。我们还可以去专业的网站和专题网站上去下载,这样保证资源的可利用性,效率也会较高。或者利用专业的数据库进行检索,不过这个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可能实施起来比较麻烦。

5、根据胡老师的课程设计,你会怎样选择设计这堂课的课件?请画出你开发课件的流程,包括所设计的课程结构图。

答:在通过本模块的案例“知识点”导读学习后,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我将使用FrontPage来做。在主页中设计三个链接:旅游资源的种类、旅游资源的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资源的种类下设“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个二级网页,自然景观包含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和生物景观,而人文景观包含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和风土民情景观。旅游资源的价值下设“美学价值、科学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四个二级网页。每个二级网页的下级网页中展示具体内容和素材。

3.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 篇三

2.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来分析?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4.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5.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答:1.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王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大部分。

我认为王老师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对应卢姆的认知领域,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应动作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应情感领域。进一步分析,王老师知识和技能目标中的“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主要代表作”、“简要了解创作背景:安史之乱”两点对应“知道”层次,“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对应“理解”层次,“活学活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对应“运用”层次,“分辨出古诗文中的实写部分和虚写部分”对应“分析”层次。

2.王老师运用了层级分析法,先后分析了三维目标。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word、PowerPoint软件以及windows自带的“画图”进行辅助。各自特点:

(1)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可以很方便地画出相应的层级结构图。

(2)PowerPoint软件更直观展示成果。

(3)word软件,在文字处理上,它有优势,可以弥补思维导图的不足。

4.王老师的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以下几点:起点能力水平分析、学习动机分析、学习态度分析。

王老师的思考和调整有的放矢,收效甚好。王老师根据对这群学生起点能力水平的分析(即知识面窄和抽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学习态度和动机的分析(求知欲很强的特点),对导入的故事调整为同学们熟悉的题材,并且课堂形式主要采取问答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5.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规范的。

首先,王老师目标表述中所使用的动词符合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其次,王老师对目标的阐述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的灵活性、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第三,王老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阐述采用了ABCD模式。

4.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篇四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使用了以学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设置折纸这一活动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紧接着引出乘方运算,再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分析和探究,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于此同时还运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模式。陈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讲解、多媒体、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任务,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如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并从折纸中发现问题,在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折纸问题”,那么“折纸问题”概念就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2)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教师充分利用密切联系实际的折纸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达到发展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3)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体现在:陈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并从中发现折纸问题。通过多媒体操作操作和教师的板书引导,如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抛出问题,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令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

4)启发式教学策略。体现在:课中教师能从小学已学知识入手,逐步深入讲解,令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从而引出幂的符号规律探究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通过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点。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 我觉得陈老师这样的设计很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很好的做到了为教学目标服务。因为这样能很直观地看出“10 个 2 相乘, 20 个 2 相乘,30 个 2 相乘,50 个 2 相乘,100 个2 相乘

” 2的n次方的结果,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利于学生学,若让学一一用笔算出来太浪费时间,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只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数很大就可以了,但没有具体数字学生可能还是很迷茫,这时我们就可借助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的结果,让学生有个更直观的印象。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提高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我认为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的优点:陈老师的教学自始至终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切近生活又容易操作,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其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同时,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

2、问题设计的优点: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知识拓展的优点:所设计的问题适用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采取了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 50 ㎝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如此反复操作 10 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以后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5.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doc 篇五

答: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评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家长评价是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过程性评价;老师评价是对学生、家长评价的总结和扩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2、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哪些评价工具?

答: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使用了两种评价工具,分别为量规评价和档案袋。

3、你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哪些原则?

答:我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教学评价设计的六大原则,即目标性原则,关联性原则,过程与结果统一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4、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

答:新课程评价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五大理念:评价的目的——促进发展;评价的内容——综合化;评价的标准——分层化;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5.你如何看待杨老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方案?你认为有哪些优点和待改进的地方?

答:我认为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关注了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设计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我认为优点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了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以评促学”符合新课程评价的理念。

6.活动1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篇六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陈老师的课堂环节包括了以下几部分:

(1)呈现先行组织者:即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的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通过在“

一、情境,引入新知”板块中请大家动手折一折,引入了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通过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 , 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倍”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

(2)呈现新学习内容: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要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 ;陈老师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就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

(3)知识的整合协调: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每个要点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关系;向学生提问,以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够超越所呈现的现成信息。

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猜猜看和谁大?”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二)发现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操作,发现每次折叠的层数以倍数的形式增加,从而认识新的运算——乘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比老师强调地讲100遍的效果还是要好。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并在动手的过程中观察纸的厚度是成倍的增加,从而得出如果折n次纸的层数是 层。紧扣了课题。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猜想中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学生满脸的不相信的表情,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实际上,该放手时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更应让学地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这节课通过折纸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陈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讲解、多媒体、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任务,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能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目的,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并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点。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策略。

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 , 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

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该情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白纸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发展学生,实现教学的目的。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陈老师在让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折纸问题”,那么“折纸问题”概念就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概念的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其中陈述性组织者体现在学生创设情境,列出算式后,教师讲述: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比较性组织者体现在: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规律。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由小学已经学过的边长为 a 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 · a, 简记作 a2 , 读作 a 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 a 的正方体的体积为 a · a · a,简记作 a3 , 读作 a 的立方(或三次方),进入到更一般的情况,帮助学生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例如:陈老师让学生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练习3 :说出下列负数的幂的符号

(1);(2);(3);(4)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属于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教师把给学生练习也归结为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又何须代劳呢?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课堂在小高潮不断的情况下达到一个大的高潮,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多么想参与啊!谁说数学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这样的组织形式不是让学生在乐趣中增加数学知识吗?

(4)、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体现: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板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

例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体现在学习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后进行幂的符号规律探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其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策略。

(5)、启发式教学策略

在这节课中教师能适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开启思路;通过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点。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 50 ㎝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 2 倍后对折 , 如此反复操作 10 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陈老师运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我觉得是很可取的。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我觉得本节课陈老师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即折叠纸的学习情景,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问题设计“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整数、0、负数的乘方运算加以比较,使学生对乘方的知识不但得到了巩固还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拓展方面也是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7.模块8必选案例分析 篇七

1、学校先给一个“人与自然”的大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自主选题,你是否认同这种做法,为什么?

“人与自然”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探究这种课题学生很感兴趣且有话可说;让学生自主选题、自己调查、亲身感受,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能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体现学校以生为主体的培养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这一主题的选取又体现了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让学生的学习研究不脱离于社会生活,这样才有实际意义,才真正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

2、学校的“亮灯工程”是否必要?你认为学校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 我认为学校的“亮灯工程”非常有必要。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这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做课题研究毕竟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学校的机房、图书馆、实验室,那是学生常去的地方,学校应该支持、鼓励。有必要的话可以多开展专家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让老师一起参加,做引导,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自然科学实验,使学生的研究活动能胜利进行。

3、在寒假里“团队之星”小组成员是怎样交流的?他们与专家是怎样交流的?信息化工具为教学交流带来了哪些好处?各有什么优点?

我认为寒假里“团队之星”小组成员用互联网交流最方便,创设QQ群,能快捷、方便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有什么资料也可以利用资源共享相互分享,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相互写信。与专家可以当面交谈,也可以给他们发邮件。QQ群可以实时聊天、群邮件、群共享等功能传阅资料,在线讨论的便利,通过电子邮件,专家们给了他们很多在图书馆和网上找不到的信息。网上查询可以找到在图书馆找不到的资料,扩大了搜索的空间,获得更大的信息量。信息化工具为教学交流带来了方便、快速、费用低廉和不受时间地区地限制等好处。

4、案例中,“团队之星”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经过了哪些步骤?

我认为“团队之星”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有:选好主题,建立小组,查阅资料,做开题报告,专家指导,修改方案,组织实施,发放问卷,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成果,交流收获。

5、请谈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在哪些方面给予指导?

8.模块8必选案例分析 篇八

015班C组李占营

1、邹老师提出应使学生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你怎么看待这个想法?

答:我同意邹老师的想法。因为:(1)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是脱离老师的视野和指导的,他们需要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调研,而老师不可能做到全程关注,对于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都无法完全了解。学生自己最清楚整个学习过程,最清楚自己的收获与进步。因此,需要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中来。(2)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评价也与老师、与学校的评价不同,会是一种新的评价。(3)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4)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之一是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还可以是家长、社区或有关部门等。因此,学生应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之中。

2、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采用了哪些评价工具?

答: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采用的评价工具有:教师评价表、学校对学生评价表、课题评估表和激励性评价。

3、方案中的评价表格多以量化形式出现,有的老师提出要加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你怎么看待这个想法?在写评语时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答:(1)我赞同在评价方案中加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评价量化表格形式容易统计,但所反馈的信息是有限的。为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也能更全面的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把量化表和评语相结合。加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这对学生有很好的指引性作用。评语可以具体的指出优缺点,给出更具体的建议,更能准确地评价学生,评价结果更直观,学生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足,哪些需加强,对于今后的学习会更有帮助。

(2)我认为在写评语时应该注意:①评语应考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②评语时应该客观、公正,以鼓励、激励性语言为主,注重学生在参与过程的表现,尽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作出中肯的评价。③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及需要改正、提高之处,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特别注意语言措辞,要用委婉的容易让人接受的语言。④评语要给出具有指引性作用的建议。

4、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评价?你觉得是否全面?还需要补充哪些?

答:(1)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从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两方面进行了评价:

第一、教师评价,包括: ①开题报告,要求教师从课题的来源、选题的原则、研究的方案三个角度进行评价。②研究过程,主要是对科学精神、研究态度、学习习惯、价值观、研究方法与能力等角度对学生生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评价。③课题报告(论文),教师从论文结构、内容与拓展等方面,从科学性、新颖性以及学生独立完成的程度方面给予评价。

第二、学校评价,包括: ①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和教师评价的结果,按照表中规定的权重计算出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总评分值。②课题评估表:学校研究型课程学术委员会在评定学生的成绩时,将对其中的优秀课题进行初选,并将初选出的课题交给研究型课程学术委员会作进一步的评定。③激励性评价: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课题研究予以奖励。

(2)我觉得上述几个评价还不够全面。因为这只是老师和学校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而研究性学习强调评价主体应是多元化的。我认为还需要补充:教师评价中,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三步(开题报告、研究过程和课题报告)的各步内,都加入指导教师的定性的描述性评价。此外,还应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课题小组的评价。

5、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你认为在学生探究的不同阶段各应该对哪些内容进行评价?有哪些收集信息的来源?

答:(1)研究性学习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一个学生获得的发展。

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我认为主要应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价:①开题报告阶段,包括课题的提出、选题内容以及研究方案。②课题研究阶段,包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程度。③课题报告阶段,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以及研究成果的表述,如结题报告课件制作、相关论文、研究成果展示等。

9.模块五可选案例分析 篇九

答:激励学生写作文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品张贴起来,可以建设班级作文网站;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编成班级作文集;可以组织写作比赛;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可以建立班级的小文学社;可以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

2、如果你是陶老师,你会在作文博客中设置哪些栏目呢?你自己会在作文博客中写一些什么内容呢?

答:如果我是陶老师,我会在作文博客中设置以下栏目:素材集锦、语海拾贝、美文共赏、作文之星、精彩语句、写作技巧、趣味语文等栏目。我自己会在作文博客中介绍一些写作技巧,提供作文范例,评析学生作文,给学生答疑解惑。

我自己还会在博客中写心得,介绍一些写作网站、名言警句等。

3、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的评论非常简单,随意写一个字,如“好”、“顶”、“恶”等,或者写一些大而无当的话,如“不怎么样”、“写得不错哦”、“向你学习”等等,怎样保证学生有质量的给其它同学评价呢?

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不会评价,所以要加强评论引导,老师可以在博客中提供评价的范例,或在课堂中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客观正确地评价。另外,博客都要求网络实名登录,这样是谁给的评价能一目了然;同时老师也可根据评价给评价者奖励,这样每一名评价者都能正确给别人评价,也希望得到别人高质量的评价。

4、你认为陶老师的作文博客有效吗?你对陶老师的作文博客有何建议?

答:我觉得陶老师的作文博客非常有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我的建议是:(1)博客的内容上可以增设更多的栏目,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平台。

(2)可以让别的班的同学也参与进来,让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自己班同学的作文,也可以从别的班同学身上吸取优点。(3)在博客管理方面,可以让一些学生也参与进来,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4)让家长也参与进来效果可能会更好。

5、对于案例最后谈到的陶老师遇到的几个难题,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答:问题一:如何保证学生健康上网?解决方法:家校联合,引导学生增强自制力,自觉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的绿色上网,在家可以安装监控软件,也可以安装网页过滤软件,让学生能够健康上网。

问题二:怎样有效的帮助没电脑或不喜欢上网的孩子,不让他们掉队,不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呢?解决方法:在班上开展一帮一活动,让没有电脑的同学到有电脑的同学家上网。也可以建议学校定时开放机房,让家里没有电脑的孩子能上网学习。问题三:怎样才能有效的管理这些网友留言呢?解决方法:可以在博客上设置留言为审核后可见,这样让那些无聊的留言不可见。

6、你觉得除了案例中谈到的作文教学之外,博客还可以在教学中有哪些应用?

10.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doc 篇十

答:王老师了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鲁姆目标层次的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王老师的第一步知识和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应的是布卢姆目标层次的知道,理解层次。知道是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理解是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里有杜甫的认知,字词的学习,以及课文的实写与需写部分。

王老师的第二步过程与方法对应的是布卢姆目标层次的运用和分析层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在教学设计里体现为获得方法和培养鉴赏能力。

王老师的第三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应的是布卢姆目标层次的综合和评价层次。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设计里有体会各种疾苦的感情及关注民生。这正是综合能力的形成部分。

2.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答:王老师在分析《石壕吏》的教学目标时运用的是层级分析法。要求学生由易到难逐层学习,循序渐进。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完成一大部分,只有基本技能中?的实写和虚写需教师点拨指导,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主体部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度又增加了,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解决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答:个人认为,还可以采用常用的Office自带Powerpoint制作课件,也可以采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课件。通过他们制作出的课件,不光可以画出示意框图,还可以增加一些自己找到的与教学案例相关的图片,可以添加相应的背景音乐,同时,每一个小内容的过渡与衔接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动画效果来实现,这样极大的营造了课堂教学氛围,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求知欲,使整个课堂更加生动、丰富。

4.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答:这种调整体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可利用性分析,从学习态度来说,学习者对所学内容水平和态度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或喜好都有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需要和生活相贴近

上一篇:行政内勤工作总结xx下一篇:以我爱大海为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