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

2024-11-04

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精选10篇)

1.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 篇一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探悉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评判过程,对教育教学具有监控、反馈和调节的功能,是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生长的重要途径”。评价改革作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一直以来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美术活动的评价也不例外。但从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来看,美术活动的评价获得了教师们的广泛认同,并成为自觉实施频次最高的行为。因此,剖析教师美术活动的中的评价行为,对于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美术教育对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一)实施评价的目的出现偏差

每次美术活动后,教师都要进行讲评,评价已被教师们认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教师实施评价的目的却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实际;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时发展落空了。评价偏离了“发展”的轨道,教育评价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

(二)评价规范划一,忽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规范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实物或教师的范画一致等,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性,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的发展”。表扬的总是少数小朋友,有的小朋友经常受到的是否定性评价,导致局部小朋友无法正确认识自身,发生“我不行”的想法,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无法正常建立。用统一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儿童,久而久之的负面影响,对某些具体个体的儿童而言是无法估量的。

(三)评价内容片面,发展性功能未能全面实现

评价内容的片面首先表示在对幼儿的评价中,目前的评价多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如构图、色彩、比例等,但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却不予重视;其次还表示在偏重幼儿“学”的行为和效果,而忽略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对幼儿的要求多,而却反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和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从而使得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未能全面实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无法得到迅速的提升。

(四)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发展状况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的是现场即时评价,即通常所说的相对评价法。突出表示教师往往依据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出评语,重眼前的作品表示,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忽视个体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绘画能力的前后差异,导致评价的真实性和人文性大大降低。这不只无法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更无法协商幼儿正确地表示自我、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五)评价主体缺失,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改为“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而幼儿则是被评价者,评价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合作者的家长,也长期被置于评价主体之外。幼儿、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一起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仍停留在理念层面。教师经常以自身的意见为主,独自决定作品的好坏与优劣。往往是教师扮演“裁判者”,唱)独角戏。虽然有时也让幼儿参与评价,但由于平时缺乏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幼儿评价基本处于走过场状况。从而导致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是幼儿自

我评价的价值未得以实现。

(六)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随同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都应有评价。但在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中,却很少有教师进行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因此教师往往依据主观猜测和经验,进行预定的公开课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从而导致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很难发起,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缺少对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指导,幼儿得不到和时的点拨,导致评价在激发幼儿兴趣、灵感,开阔幼儿思维、大胆表示自我,使得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也无法真正实现。

(七)评价语言不艺术,缺少激励性

教师在美术活动的评价语言主要问题表示在: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语言不具体,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诸如“画得不错,”“有进步”、“想想春游你看到了什么”、“猫饿了得吃饭,给它添上一个食盆吧”、“你怎么画了个黑太阳”?“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重画!”这类或笼统、或强加、或否定的评价语言都是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南辕北辙的,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战略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1、以评促发展(删除)的发展观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完善。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应与教育目标一致。不只应考虑儿童的过去,重视儿童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应更多地体现对幼儿的关注和关怀,通过不时收集每个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判断其存在的优势与缺乏,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评价,不只要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幼儿的潜能和特长,协商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地生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时的反思实践,改进教学,获得自我生长,体验职业生涯的快乐。

2、科学的幼儿美术教育价值观

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发明才干,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这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传授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初步的表示力的基本目标并不矛盾。两者好比渡船与过河的关系:到达河的对岸是最终目的,而船是过河的工具,是为过河服务的。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协商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身的想法、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和兴趣喜好,提出美术的知识技法和想象发明的进一步要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应以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为动身点,评价中既不能只强调美术技能技巧,也不能不要技能技巧。当出现矛盾抵触时,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和发明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

(二)掌握幼儿美术活动的年龄特点

1、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我的“百种语言”之一。

人自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具有了社会的属性,每个人都有表示自我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幼儿虽然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表达自我,但他们有自身的“百种语言”。心理学家发现: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想象和发明自身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更是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自我表示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表达技能无法与成人世界接轨,在色彩、造型上有时无法还原真实的世界,但却是他们独特视角的反映,是他们童真、童趣和独特个性情感的表达和表示。

2、美术活动是幼儿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的重要过程。

追求快乐和获得自我满足是人的天性,也是人追求一切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童年期也是游戏期,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是幼儿游戏的直接目的。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没有任何功利性,仅

因为 “创作”的过程或形象、色彩的变化结果能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带来身心的愉悦和胜利的自信。

3、美术活动是随同幼儿主动建构的实践过程

幼儿美术活动是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激活思维,引起情绪、情感共鸣,发生美感萌芽的一种活动。为了表示与发明,幼儿不时地对自身的已有经验进行着筛选、比较和加工,同化和顺应心理活动交替进行着,随同着艺术与各领域的连接和沟通,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结构。随着美术活动的反复进行,不时深入,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不时加深,感受美、表示美和发明美的能力不时提高。

(三)注重评价内容全面、多元,关注幼儿发展个体差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只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和人才,还应是一个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通过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于此。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具体说来,在对(添加)知识技能方面(删除)的(添加)评价上(添加)应包括构思、造型、艺术资料运用、构图、表示、着色等指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上则要应注重对幼儿活动中的兴趣性、主动性、自信心等;而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就(添加)应包括幼儿活动的耐久性、习惯、表示方式,创作偏好等。

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协商教师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幼儿,发现幼儿各自的优点,从而让每个儿童都获得胜利的体验,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生长。当然,为了保证将评价内容和评价规范落到实处还必需通过实践和探索将各项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概括关键要素,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四)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注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等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改变评价手段单一的现象。同时,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身的适用的范围和界限。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时,应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和教师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情况中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评价前,教师应通过多种活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时,应注意广泛收集信息,既包括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当时表示出来的行为水平,也包括对幼儿的活动效果或作品的观察和评价,使评价不局限于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表示情况。只有这样,才干真正做到淡化幼儿之间的评比(相对评价),实现幼儿的纵向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与课程规范的比较(绝对评价),强调在多种比较中客观地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坚持评价的结果是现在的、暂时的,通过评价协商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教师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关注评价获取信息的信度、效度和评价的实际作用,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幼儿生长和教师发展的实际作用,克服“走过场”的现象。

(五)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方的主动积极性

现代的美术教学重视引导幼儿走入社会和自然中去探究和体验,观察生活中美的因素,启迪幼儿绘画创作的灵感,强调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幼儿绘画活动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建议发挥被评价者自身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幼儿虽年龄小,经验少,需要成人关心照料之处很多,但依然是独立个体的人,主体精神的培养应从小入手。因此,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评价中,应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幼儿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充分发挥家长、幼儿的主动积极性,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保证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另一方面,使评价各方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有利于教师、家长、幼儿不时地对自身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自身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时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让参与评价的多主体明确评价的规范、内容与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例如,家长对幼儿进行评价,应主要集中在小朋友在家中的美术活动兴趣、习惯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察和评价上;幼儿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规范,在幼儿的互评中则应着重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优点和优点,进而改进自身的行为。其次,教师还应发明条件使评价的多个主体都从中受益。如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能力;让幼儿对同伴进行评价,目的是让幼儿在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缺乏的基础上,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而让家长参与评价能够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小朋友的学习情况与生长过程,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幼儿发展的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小朋友进行教育。

2.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 篇二

一、幼儿有序参与美术活动的必要性

1. 幼儿有序参与美术活动对拓展幼儿思维大有裨益

幼儿期是人脑部发展的黄金期,可塑性极强。五岁的幼儿,脑重可达成年人的95% ,因此,这一阶段是合理全面地开发、拓展幼儿思维最佳时期。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思维,是他们感知信息的重要手段,有序地参与美术活动可以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 幼儿有序参与美术活动能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幼儿的天性是对一切新奇的东西都有极大的兴趣,但是幼儿毕竟不成熟,不可能自觉、有目的地观察,只有幼儿教师积极地引导,幼儿才会有序参与。例如,利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活泼有趣的游戏、吸引人的教学工具等,让幼儿的情绪高涨,才能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对事物进行观察,让幼儿了解色彩的差异等,促使其观察能力与智力的发展。

3. 幼儿有序参与美术活动对丰富幼儿更的想象力至关重要

想象力是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幼儿的智力健康地发展,想象力的培养必不可少。绘画特别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时机,教师通过引导,让幼儿有序地参与美术教育,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手、眼、脑的协调,从而使想象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二、影响幼儿有序参与美术活动的主要因素

1. 兴趣培养的因素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一开始就对美术活动不感兴趣的话,就会不愿参与或者完成作品,这样活动就失去了教育影响的先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去调动幼儿的兴奋点,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这样就能吸引幼儿热情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等才可得到充分的展现。

2. 材料准备的因素

材料的准备是每节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误区: 材料投放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我个人认为材料的投放应该有针对性、适当,每一样都应该是幼儿在活动中可操作和利用的。因此有必要给幼儿提供可自主选择,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对本次活动有用的一些辅助材料,这样才能让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3. 教学方法的因素

传统的美术活动过分强调示范,幼儿依葫芦画瓢,生搬硬套,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于是我们全放手,教学从不示范,技能技巧从不传授,只有范图或实物,让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自由发挥。可结果,幼儿再好的想象力、创造力都表现不出来,动手能力受到了限制,因为他们缺少了技能技巧的支持,怎么也表现不出来。因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一方面要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技巧; 另一方面又要多给幼儿自主创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探索、想象,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

4. 评价的因素

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审美情绪和兴趣。其实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画画技能,它还培养了人多方面的心理素质,如自信心、耐心、专心,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大人在看幼儿的美术作品时,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来评价。

三、正确引导幼儿有序参与美术教育活动的对策

1. 在美术活动中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应该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友善的,教师千万不要动则对幼儿发火,这样势必给幼儿的心理留下阴影。只有在一种充满活力的、有秩序的、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幼儿才会自觉投入美术活动中。

例如: 教师在辅导幼儿学画画的时候,应该顺应他们的童心,饶有兴致地听取幼儿的想法并不时地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描述,然后才是潜移默化地引导。教师应避免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一幅儿童画,否则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与积极性。

2. 让幼儿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条件,提供给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让幼儿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伙伴、不同的老师之间进行多维的互动,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切实地放在幼儿手中。幼儿借助他们不成熟的双手、大脑等感官全方位地参与互动,自主地去探索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为幼儿设计生动、新奇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的兴趣

教师注重设计生动、新奇的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这样不仅可以提供给幼儿表现的机会,也会让幼儿对以后的美术学习充满兴趣。在一次艺术活动 《太阳》 ( 绘画) 活动中,我首先为幼儿提供多种作画工具,包括油画棒、水彩笔、记号笔、颜料、手笔、棉签等,然后问幼儿: “太阳是什么形状的? 太阳是什么颜色的?” 在幼儿中反响热烈,然后趁此机会引导幼儿自由创作,有的幼儿用油画棒为太阳装饰了各种线条,有的幼儿用水彩笔画出 “高兴的太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幼儿都沉浸在无比的欢快之中,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为以后他们更好地自由表达和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赋予幼儿亲身体验的机会

在科学活动 《农田》( 物体与物质)中,我将幼儿带到预先协商好的农田,让他们认识农田里的各种植物,引导幼儿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等多种感官体验,并鼓励幼儿边观察边与同伴讨论。“辣椒长得像灯笼” “黄瓜满身都是刺”,这些都是幼儿最直观的感受,会为他们以后的美术创作积累经验。

5. 正确评价每一个幼儿,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 篇三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大班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10~15分钟左右,在较长时间专注投入创作环节后,幼儿在评价和欣赏环节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许多教师也把精力放在活动准备与引入指导等环节,没能有效挖掘欣赏与评价环节的教育价值。

一、主要问题

1.评价标准不明确

现在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放任式,即只要孩子喜欢,能说出意思就行,而忽视了美术创作语言的积累与提升;另一种是纯技能式,即单纯从颜色搭配、画面饱满、空间比例等方面进行评价。忽视幼儿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和评价的认识不到位。

2.评价主体、对象单一

对幼儿创作过程及作品的解读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然而由于对欣赏与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评价的标准认识模糊,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常常在评价环节充当主角,实行“一言堂”,评价时只注重结果,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忽视幼儿的创作过程,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缺失。教师自以为是的理解,导致的后果就是误读幼儿作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3.评价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教师常常把幼儿美术作品展示出来,请幼儿说说谁的作品最漂亮?喜欢吗?为什么?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抽象,如“画得很好”“画面很饱满”等。缺乏反映不同幼儿作品特点的“特色评价”,幼儿并不知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或作品好在什么地方,评价便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与意义。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策略

1.教师先行策略

教师要学习用“幼儿的眼光”(即在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基础上)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再提出知识、技法及想象、创造等方面的要求,并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与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指标。

2.三结合策略

即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点评有机结合。幼儿自评(即幼儿解说自己的美术作品),目的是让别人了解作品、读懂作品。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如:教师看到琪琪画的脸谱上唇有一个黑点,他的解释是这是特别点上去的美人痣,木偶戏里也有的。这说明孩子观察很细致,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认知经验。

幼儿互评(即幼儿相互间解说对作品的看法)能使幼儿在学习欣赏同伴美术作品的同时,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幼儿不断提高自身艺术表现水平的愿望,特别是当他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成功体验会更加强烈。

教师点评应遵循“艺术无对错”标准来衡量幼儿的一切作品。正如幼儿所说:“我仰头看爸爸,所以爸爸和天一样高。”教师应鼓励其这种大胆、独立、自主的创作精神和态度。要抓住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的个性化表现,运用语言、展示等及时进行激励,使幼儿对点评的内容记忆更深刻,以提高幼儿探索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欲望。

3.奖励性评价策略

教师不仅要关注美术展示中“特别好的”或“特别需要帮助的”幼儿,还要根据每位幼儿在本次活动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及富有个性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坚持正面积极的评价,语言要具体形象而简练,尽量用儿童能接受的语言提出建议。

除了言语的精神奖励外,还可以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如可采用星级评价法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如红旗代表基本完成作品;红花代表构图比较合理、能较好地表现出工具及材料的特点;星星则代表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创造,画面丰富。这种星级奖励方式不仅能让幼儿知道自己怎样做会更好,还能激发他们完整创作的愿望,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绘画主动性和积极性。

4.灵活安排策略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所限,有效的美术活动最好控制在30~45分钟以内。长时间的美术创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幼儿作品质量和一日活动安排,还会对幼儿的学习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教师的评价环节来不及进行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评价时间,如果仅是个别幼儿不能及时完成,可建议其先参与展示与评价,评价的重点在于让幼儿体验成功和进步的快乐,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总之,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方式对幼儿影响重大。教师应牢记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目的,注重保持和延续幼儿的绘画激情,张扬幼儿的个性,小心地呵护幼儿的智慧之花,让幼儿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起英.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 篇四

【摘要】幼儿园在开展美术活动的时候,应该以多种形式开展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供幼儿大胆创作,让幼儿感受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应该带着欣赏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幼儿的作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满足及成功感。

【关键词】幼儿;多种形式开展;大胆创作;多样评价

美术教育对幼儿来说不仅是学习绘画,更多的应该是想象和创造。但很多时候都处于传授教育。教师在上面画,幼儿在下面跟学。这种方式局限了幼儿的思维,导致幼儿画出来的作品大多一致,都是模仿教师,作品缺少创意和想象。

《纲要》指出“教师要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美术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欣赏、评价,激发幼儿的学习乐趣。

一、在美术活动中有效指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美术学习不是一种模式,以往都是教师示范操作,幼儿学习。为什么不打破格局,放开视野?在美术《春天在哪里》中讨论关于春天的话题。你觉得春天到了有哪些改变?幼儿都说:“天气变暖和了。”孩子们只关注到了天气变化。那么,我们一起到户外草坪上,孩子们看着嫩嫩的绿芽,兴奋地说:“老师,你看绿绿的小草露出了小芽”。我们来到树林里:“老师,你看树上开了好多花”。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去发现关于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并用画笔记录下来。那么,春天里我们还可以做哪些活动呢?有的说:“我想去郊游。”有的说:“我想去放风筝……”。这些话题无一不是孩子们感兴趣的,那么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相信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作品中呈现的不仅是发现、想法,更多的是想象和创造。

幼儿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美、感受到的美,这些都是亲身体验,而创造美,更是幼儿结合自身感受加以想象而成,这是传授教学无法代替的。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的说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美术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具有情感性。

在美术活动《给妈妈画幅象》,幼儿拿着妈妈的照片。我先给幼儿讲绘本《我妈妈》,再请幼儿对着照片观察妈妈的样子和特征,再将妈妈的样子和特征讲出来。婷婷说:“我妈妈有着一头黑黑的长发”乐乐说:“我最喜欢妈妈的笑容,弯弯的眼睛就像月亮一样。”幼儿们纷纷讲述着自己妈妈的样子。通过语言交流,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幼儿强烈的情感表达。

3.“游戏”也可以美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如何让游戏融入到美术活动中呢?重复单一的操作材料、枯燥的教学,容易使幼儿失去兴趣。我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将美术活动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及好奇心。如:在美工区提供一些皱纹纸碎纸供幼儿撕贴、提供压花机,让幼儿学习压花,并用压花进行装饰。也可以提供半成品,如:将彩纸剪成漂亮的裙子,让幼儿进行装饰。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要与众不同,提倡个性化。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幼儿选择性的进行绘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绘画操作技能,也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创作能力及艺术情感。

二、用科学、正确、适宜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

美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要结合课程的目标,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操作能力来进行开展。那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该如何科学、正确、适宜地评价幼儿的作品呢?

《纲要》总则中强调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创造和发展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l现他们的优点,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

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的画面,教师不应该用客观的眼光来评价幼儿作品。应该从画面读懂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以及幼儿的作品。

1.采用多种评价的方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应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体,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自评。首先应该让幼儿先进行作品的介绍,然后让幼儿进行自评。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读懂幼儿的画面,也能使幼儿通过自评,认识自我。他评一般是由同伴、家长等进行评价。也是一种让幼儿学习好进步的方法,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的想法,在内外的积极推动下得到发展。

例如:一次涂色活动《火红的太阳》,她画的太阳是蓝色的,在评价时,甜甜把太阳画成了蓝色,我便问她:“为什么太阳变成了蓝色的呀?”“我要给太阳公公换一件蓝色的衣服,这样太阳就可以躲在天空中啦”。对于这样想法独特的幼儿,我们认真倾听她的想法,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千万不要用传统的眼光和观念把他的想法抹杀掉。

2.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孩子的作品,避免横向对比

在评价中教师常常会采用对比法,拿一幅画得好的.与一幅画得不好的作对比。再让幼儿观察哪一幅画得好,哪一幅画得不好。幼儿园《纲要》中指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那么,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尽量避免横向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甚至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利的。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幼儿自身的能力和发展来进行评价。

3.给予鼓励和肯定,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从幼儿心理发展来看,不管是绘画能力强的幼儿,还是绘画能力较差的幼儿,他们都渴望得到鼓励和肯定。无论是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都有一个评价的结果。不管结果是否客观,都应考虑到结果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及影响是否有利。教师的评价不是给孩子的作品下定义,而是应用正确、科学、合理的评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创作,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态度。

5.美术课改的学生评价初探 篇五

关键词:美术课改•过程评价•学生发展

我国新一轮课题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由此,教育评价成为教学常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意义:

1、检验教学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也是对教学工作的自评。从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反映可看出教师的教学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规律。例如从学生作业的“形象”反馈中分析学生掌握美术的状况,反省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改进教学设计。

2、激励学生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评价,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结果和掌握的程度,认识教师对自己学习的肯定、期望与不满,以促进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我发展。

3、利于因材施教 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个体进步的程度和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二、传统美术课中对学生评价存在的缺陷:

1、过分注重教师的主观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自己好恶给出一个等级评价,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业不知好在哪里,更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作品风格趋于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产生迷惑厌学情绪。

2、以传统的标准评判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有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

3、阶段成绩评价以“一画定成绩”。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常是让学生完成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三、美术课改中学生评价的尝试做法

二十一世纪的美术课程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又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1、关注教学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以往美术评价过程中,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自评、互评,对评价结果缺乏深刻地认识,对学习结果的优劣缺乏交流。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抓住这一强烈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美术评价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尽其发展,可激活思维,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有效学习的质量。

(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堂要求,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实践活动情况、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定。

(2)学生互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他人的课堂表现、作业效果进行评价。互评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讲清:不管是谁,只要有进步,就要肯定和表扬,特别对想法独特、表现形式创新的要重点提出鼓励。

(3)师生共评。学生选出互评中发现的有创意的作业进行展示。小组代表先讲理由,由全班学生自由评议,将各人的审美与认知表现出来,教师再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补充评析,使学生认识优点,发现不足,不断完善。

2、注重全面发展,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在美术教育领域内存在着只急于功利,不重视过程的现象。评价者很少去探知学生在画时的想法、情感,去比较画前画后学生能力的进退、差异等。新课程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通过美术教学促使的是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按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的某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应把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可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

(1)课始对学生兴趣产生程度进行评价美术新课程内容趣味性强,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具有比其它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导课激趣阶段,教师可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参与兴趣、学习热情进行评价,有效地让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湖南版二年级美术《美丽的昆虫》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昆虫图片,课始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对教师展示自己带来的各种图片很感兴趣,很想亲自动手操作。教师这时对他们的这一学习热情给以表扬,肯定预习成绩,让他们尝试操作。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促使了教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课中对学生创造表现程度进行评价。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美术课的创新培养以想象力的激发、提高为一重要手段。在学生眼中,整个世界都是童话般的,因此教师应对美术课中学生“奇思妙想”的回答、绘画、制作等进行及时的肯定,允许创造发挥。例如教学《精细的描写——天牛》时,我出示了多幅不同种类的天牛图片供学生欣赏认识。当欣赏到一幅色彩多样、花纹块面明显的图时,一个平时不发言且美术表现力弱的学生说:“这只天牛象京剧脸谱。”我马上赞同了它的想法,当众表扬了他。接着,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学生也想出了许多物形,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美术课中阶段的这些富于想象的创造思维,哪怕是极其细微的,教师也应尊重、肯定。这样,学生的创造兴趣才会得到增强,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3)课尾尊重个体差异,多角度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因而学生中存在一定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在美术创作中,儿童与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甚至不同儿童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学生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有的学生看到的却是一朵朵浪花。这种观点上的差异丰富了儿童的心智,能让我们洞察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内心世界。美术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性特点决定其评价要遵循注意学生表现个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的美术作业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学生都应给予肯定,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心。例如:湖南版小学美术第一册《小小食品店》一课,教材作业要求很宽松,学生兴趣很浓,创造过程无拘无束,作品造型充满了儿童特有的气息,表现了各自内心的感受。对这样的作业,教师不能片面评判谁优谁劣,所以我拟定了四个评价建议:

1、你认为谁的食品既独特又美丽?

2、你自己的食品有什么特点?

3、评评谁的进步大?

4、找找在学习中的收获。通过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表现,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这样人人在赞赏中进步,不仅美术技能增强,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个儿童是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完成美术作品,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个性应持欣赏的态度,对其进行高度评价,这样做对学生自我形象的树立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3、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将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统合。

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部分,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收获两部分,即将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统合。成长记录袋是本轮课程改革所指导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学生在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如平时美术作业、学生心得体会、对每一课题的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结果等材料。资料可以是自己整理的,也可是小组或班级成员合作评估总结的。约一个月让学生从记录袋中取出收集的学习状况数据和资料,根据课程评价标准及学生实际,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指出优势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并让学生、家长或教师填写阶段评价表,作为单次活动的量化评价结果。期末将单次分值累加,再按比例计算出多项活动的综合得分。通过这种全程参与的活动,学生学会了反思,并能判断自己的努力与进步,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也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美术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学生发展的轨迹,真正实现评价的过程性。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正地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6.小班情景化美术教学活动初探 篇六

小班情景化美术教学活动初探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指出:“游戏……可应用于儿童的一切活动……艺术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儿童在艺术特别是绘画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内在需要得到真正满足。” 小班的孩子在绘画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以乱涂乱画和涂鸦为主,满足于自身的动觉所产生的快乐感。如:幼儿喜欢绘画,只是因为笔能在纸上划出各种痕迹,至于要画成什么,他们是从不关心的。在幼儿时期尤其是小班幼儿非常渴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他们缺乏独立从事活动所应具备的经验与能力,这就产生了实践与经验之间的矛盾。游戏活动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形式,因而我尝试着把幼儿所要绘画的内容或主题,转化为游戏,使游戏和绘画融合成一种活动、一个过程,通过游戏和绘画的相互结合来满足他们的愿望和需要。

一、游戏化绘画内容的选择

(一)广而浅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决定了幼儿绘画内容应是广泛而粗浅的。幼儿对有丰富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事物比较乐于表现,也易于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时,要选择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绘画内容,挖掘幼儿能直接感知体验的题材,才能使教育目标恰当地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在活动“好玩的毛线”中,教师带来了一件旧毛衣,当场和孩子们一起拆毛衣,拆下来的毛线弯弯曲曲,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幼儿在拆毛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线条的变化,对画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又让幼儿试着来绕毛线球,感受毛线球由里到外逐渐变大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操作游戏活动之后,孩子们的画面上呈现了丰富的线条组合:有螺旋线——“这是我绕的毛线球”,弯曲的长线——“这是我拆下来毛线,很长很长”

(二)趣而奇

小班幼儿大多喜欢形状新奇,颜色鲜艳的事物,教师在选择“广而浅”内容的同时,要更多的考虑到有趣和新奇。如在进行“欢乐的曲线”教学时,我先请幼儿手持彩带,随音乐有节奏地舞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曲线,并根据幼儿舞动彩带的情形,记录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曲线。然后教师以小鱼的口吻引出情景:请小朋友帮我在池塘里画上清清的河水(~~~~),长长的水草(§),还有我爱吃的小虫子(~)。接着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曲线形态自由地表现。最后请幼儿把彩带的一头塞在裤腰扮演小鱼,游到每个“池塘”看一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家”。这样的美术活动内容既有趣又新奇,让幼儿在动中体验,玩中发展,充分体现了游戏化绘画教学的特征。

二、游戏化绘画材料的投放

小班幼儿的绘画处于涂鸦期,他们的涂鸦实际是他们感知觉和动作有了一定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做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新的动作练习。其根本特点是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而是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活动,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有节奏的、主动地“动”的运动快感,以及对纸上、墙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线条和色块的视觉感官上的满足。小班幼儿的涂鸦是一种直觉本能的活动,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都应有利于幼儿的直觉表现。

玩具汽车是孩子珍爱的玩具,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拥有自己的汽车,静止的汽车在他们手中会立刻驰骋起来,向前开、向后退、直着开、转圈开……当汽车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在“车轮滚画”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将汽车开进了颜料盆“加油”,再驶上了“公路”,顿时,白纸上呈现出一条条彩色的轮胎印,汽车开到哪里,轮胎印便延伸到哪里。孩子们不停地重复着“开汽车”这个动作,看到彩色的轮胎印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别提有多兴奋了。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出一首游戏儿歌:我的汽车会跳舞,跳个直线舞,跳个格子舞,跳个圆圈舞……孩子们边读儿歌边开汽车,活动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看到汽车后的第一个直觉反应便是拿起汽车开,当将汽车轮子蘸上颜料开后,发现汽车可以代替笔进行涂鸦,兴致更高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由感受开始的乱线条,到有规则地进行线条创作:直线、格子线、圆圈线、螺旋线等,在孩子们尽情地玩汽车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线条粗细、形式的变化,色彩的丰富。

三、游戏化绘画教学的指导

(一)绘画常规游戏化

对于刚开始学习画画的小班幼儿,培养良好的绘画常规是十分重要的,而绘画常规的游戏化则是一种适合小班幼儿需要的有效方法。幼儿对蜡笔娃娃充满着好奇,我认为在蜡笔的使用前已把规则讲解得很清楚,可整理时才发现蜡笔娃娃已面目全非:蜡笔丢的丢,断的断,孩子们脸上手上涂满颜色。于是我通过自编儿歌教幼儿正确使用和整理蜡笔。在愉快的气氛中,幼儿朗诵儿歌《蜡笔宝宝》:咔嚓咔嚓,颜色火车开来了,蜡笔宝宝来画画,红的、黄的、绿的。天黑了,回家了,关上大门,呼噜呼噜,睡大觉。目的是让幼儿把蜡笔宝宝当作自己的朋友,懂得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蜡笔。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边学习取放蜡笔。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但自觉地遵守绘画常规,而且非常爱护蜡笔,每次都不忘记检查一下蜡笔宝宝有没有„回家‟。

(二)借助游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借助游戏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是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的,只有在绘画的游戏中,幼儿才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从而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游戏中绘画,绘画中游戏的美好意境。如画网格线:光让幼儿画横线竖线并且交叉,幼儿则信心不足,热情不够,于是在画网格线之前我和幼儿一起观看《黑猫警长》的VCD,在幼儿熟悉故事《猫和老鼠》的基础上,我和幼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猫捉老鼠的情景与捉到老鼠的喜悦,同时还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张印有老鼠的绘画纸,然后引出课题:今天老师和小朋友都来扮演黑猫警长,看看谁的本领最大,捉到的老鼠最多。现在老师先来当黑猫警长(老师在画有老鼠的地方画横线和竖线并组合成网格线),幼儿看到老师捉到了许多老鼠,兴趣盎然,也都

兴致勃勃地画起网格线来了。

(三)运用故事、儿歌进行游戏化教学

在游戏绘画活动中,我还常常将语言渗透在绘画活动中,把绘画主题编成一个个故事或一首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自由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绘画内容,陶冶情操。如画小鸡,我们首先把小鸡编成一首儿歌: 小鸡小鸡真可爱,头儿身体圆又圆,嘴巴尖尖捉虫子,竹叶脚儿地上踩,圆溜溜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呀,哈哈--好大的一条虫子哟!儿歌概括地描述小鸡的特征及基本的绘画步骤,使幼儿知道第一步画什么,第二步又画什么……然后我们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鸡妈妈,把小朋友分成六组,玩“给鸡妈妈找小鸡”的游戏。幼儿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的引导和自己灵巧的小手,帮鸡妈妈找回了许多可爱的鸡宝宝

(在纸上画了许多小鸡)。

(四)让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情景中绘画

运用有趣的情景贯穿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通过情景解释绘画的技能技巧,提出绘画的要求,并且用作指导幼儿绘画全过程及交流评价,能够使幼儿获得游戏和绘画的双重感受。如:把画大大小小的圆说成„大皮球‟„小皮球‟。另外,我们常打破传统的一人一纸一笔一个定位坐着画的形式,通过故事前言--情景创设--表演游戏--自由绘画等程序,让幼儿在情景中体验游戏,在游戏中随意绘画。如:教师准备几张画有主角的背景(大2K)绘画纸说,„大树妈妈的鸟儿越来越多‟„熊妈妈的草地越长越密了‟。画上大树﹑草地﹑房子和一些幼儿熟悉的小动物等,让幼儿先想一想讲一讲,互相交流,然后指导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添画,孩子们乐趣无穷,画面也随之丰富

四、游戏化评价,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游戏化的绘画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我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幼儿学画小鱼时,我们对幼儿说:“谁画的鱼儿最漂亮,小猫就会来钓鱼。”这时幼儿的绘画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为了招徕“小猫”,他们画鱼儿的时候特别认真仔细。评价时,教师一边观察巡视,一边在幼儿的作品旁印上不同数目的“小猫”印章。幼儿一边数,一边兴奋地交流着:“我有三只小猫来钓鱼,你呢?”“我比你更多,我有五只小猫呢。”洋洋小朋友对我说:“老师,今天我这儿只来了一只小猫,明天我画许多许多漂亮的鱼儿,你能多请几只小猫咪吗?”我微笑地朝他点头,表示非常愿意。

就这样,我如法炮制:画瓢虫,我给孩子们印“叶子”;画乌龟,我就给孩子们印“兔子”;画小鸡,我就给孩子们印“小虫子”……运用这种有趣的游戏评价形式后,每一次的作品讲评,幼儿都充满着期待。游戏化的评价避免了单纯的评价作品的好与不好,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充满

着向往和迷恋。

7.幼儿园美术教学方法初探 篇七

1. 照临、 背临相结合。 中小学生一般都是美术的初学者, 学习美术往往都是从临摹开始, 但是临摹不能是“照猫画虎”, 看方画方、见圆画圆的机械模仿。而要让学生灵活拓宽思维, 在临摹中能够受到大师的艺术熏陶, 揣摩大师的技法, 并且边临摹边记忆, 然后进行背临, 既训练学生的记忆和默写能力, 又检验学生在临摹中的学习效果。

2. 临摹、变幻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局部变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比如, 在画素描时, 如果是线造型法的素描, 可不改变其形体结构而变幻成明暗造型法的素描或添画色彩, 素描人物可改临摹成白描人物等。也就是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只解决“像不像”的问题, 还要注重对学生启发、启迪的作用, 在临摹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 照写、默写相结合。 写生是训练学生首先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 用自己的手来付诸表现的最有力方式。但是长期照物写生也往往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实物”、离开实物什么都画不出来的弊病。为了克服这种弊端, 教师不妨在学生的一张写生作业完成后, 再让学生将这张写生作业默写一遍。学生在默写过程中, 没了实物可参照, 迫使他凭记忆、理解来作画, 克服不加思索的描摹对象,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

4. 静物、思考相结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素描写生能力后, 素描静物写生可以不直接布置静物, 教师可以布置口头作业, 让学生凭想象来创作。这样, 学生从构图、设计以及黑白灰关系等, 都是自己独立思考和设计, 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独创精神。

二、速写、默写要坚持常画

1. 以学习和观察为手段理解做画。 经常进行速写和默写是锻炼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和积累素材的最好方法。但是学生画速写和默写的持久性差, 如果想要坚持长久, 教师就要诱发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观察是记忆的基础。因此, 首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自然, 并指导学生临读一些有成就的中外大家的速写作品。再者就是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学习画家们观察事物的虔诚, 如对于别人司空见惯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 画家们能都从其中发现出美的画面, 创造出美的意境;同时还要学习画家们勤奋、刻苦和顽强的作画态度, 等等。

2. 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动手做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画作, 学生会将看到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协调的体育竞技、壮丽的山川河流、有趣的卡通动画等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记忆, 画到自己的速写本里。速写默写就是要坚持多画、常画、认真画, 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会越来越强, 形象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表现技巧、水平和速度也会随之逐渐提高。

三、无题画、有题画要相互变化

随着学生速写、默写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可以出题目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反映现实生活。面对老师出的题目, 一些学生觉得思路太多不知如何是好, 还有些学生一时全无思路, 无从入手。教师这时应及时进行引导, 也可以给学生找一些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 对于命题画《家乡的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表现家乡可以从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思考, 我们的家乡是一座旅游城市, 有世界瞩目的莫高窟等旅游名胜……你们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观察点入手;再有, 我们的家乡民风淳朴, 热情好客, 因为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之一, 所以汇集了各地文化, 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你们也可寻找最具特色的切入点描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命题画难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那么还可以让学生画无题画, 就是学生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不受任何约束, 让他们的思想和画笔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四、画展、集体创作可穿插进行

学生的一些命题画和想象创作画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工整理后参加一些各级各类画展。这样, 学生作画就有了目的性、紧迫感, 促使他们好好画。获奖后, 他们又有了荣誉感和向上的动力, 更加激发他们勤奋创作。

8.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 篇八

一、明确评价目的,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美术活动的评价不能偏离了发展”的轨道,它是此次教育活动的终点却又是下次教育活动起点,在美术评价活动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为以后的美术活动打好更好的基础,使得评价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是真正有价值的活动而非“走过场”环节,起到真正提高幼儿在艺术方面素养的作用。因而不能因评价是美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落空了。

比如:在小班《绕毛线》的绘画教学中,活动目標之一是顺着同一个方向涂色。幼儿的绘画速度不一,对于仅有十五分钟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绘画作品完成后还有的点评环节,可以说时间是不宽裕的。在活动中我没有因部分幼儿完成了绘画活动,在紧迫时间压力下就提前匆匆进入点评环节,而是把美术活动中每一环节做透,对于较快完成作品的幼儿,我请他们和画好的同伴一起说说自己的作品,有的幼儿指着别人的作品说:“你的毛线乱乱的,你看我的,沿着一个方向画”,被指出问题的幼儿回到座位沿着同一方向又画了几笔。较快画好的幼儿自己进行讨论,既避免了消极等待时间隐性浪费,也给画的慢些的幼儿完成作品提供了时间,而之前他们的交流过程,也为点评环节做了铺垫。

二、综合运用评价方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评价方法有多种多样,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的范围和界限,都不是万能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时,应将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取各个评价方法之长,并根据不同的情境与要求,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发挥评价的作用。同时,幼儿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应尽量少进行幼儿间的横向比较,多使用纵向评价,关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比如在绘画教学《我的小汽车》开展前,首先请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玩具汽车,说一说自己的小汽车,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再组织幼儿到马路上观察了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这样对预设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也便于对幼儿经过《我的小汽车》绘画教学后表现出的水平与进步进行纵向评价,从而做到关注幼儿的个性与差异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每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各方的积极主动性

评价主体应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幼儿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而应充分发挥家长、本班幼儿甚至平行班幼儿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讨论得出评价结论。倡导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幼儿虽年龄小,经验少,但依然是独立个体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不容忽视;家长对幼儿的了解比较细致,评价也就比较有针对性;教师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幼儿进行评价,有利于为幼儿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平行班的幼儿年龄差不多,但原有经验水平不同,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有差异,会与本班幼儿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特质,他们的评价使得评价的结论更全面、更丰富。

比如在命题画《人人运动》教学中,我就借用平行班的小朋友,与本班幼儿一起欣赏作品,说一说 “你认为这幅画好在哪里、哪方面改一改会更好”,幼儿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颜色很好看,如果画小一点会更好看呢。”“我喜欢他画的那个踢皮球的人,但腿画的弯一点就更好了。”等等。然后请幼儿将作品带回家,和家人一起欣赏,家长可以把想法直接与幼儿交流,也可以用短信、小纸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这样的多元的评价主体,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从而更愿意主动绘画出富有创意的作品,也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四、评价语言的规范性与激励性,促进幼儿向上发展

教师进行评价时,虽然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幼儿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离不开评价语言规范性与激励性的要求。为此,评价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通过观察、对话,发现并理解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等,尤其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的时候,应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试图理解其意。总而言之,教师应捕捉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大胆作画的热情;同时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或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促进幼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比如,在“雪娃娃”的教学中,有位幼儿给雪娃娃戴上了墨镜,他说:“阳光照在雪上,太亮了会刺眼,给它戴上墨镜就不会了。”我说:“你真贴心”;有位幼儿在雪娃娃旁画了燃烧着火焰的柴堆,他说:“太冷了,有火,雪娃娃就不怕冷了。”我说:“你真好,可是有火雪会融化,还有什么办法让他不冷呢?”幼儿说:“给他穿件衣服,戴上帽子”“还可以让雪娃娃做运动”于是该幼儿在雪娃娃手上画了一个皮球。幼儿对自己作品有非常“奇妙”的解释,作品中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感与人情味,使得幼儿的作品显得格外生动。

总之,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内心和精神表达的一种方式与途径,是具有生命和情感的,它传递出着幼儿眼中的世界。因而,教师对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时,应树立正确的评价观的同时运用规范、激励性的语言,结合使用适宜的评价方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评价,发挥各方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最快乐的成长!

9.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 篇九

活动目标:

1、初步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2、学习画西瓜的方法,以及使用棉签。

3、喜欢参与美术活动。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素描纸若干、黑色水彩笔、棉签、准备好的深绿与浅绿颜料。

2、多媒体课件、视频《猪八戒吃西瓜》、轻音乐1首。

3、教师范画1张、食物西瓜一个。

活动过程与指导:

1、引入语:今天老师请来一位神秘的客人,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猜一猜他是谁呢?

2、出示孙悟空图片问道:“看这是谁!”“孩子们你们好,你们认识我吗?”“你们喜欢我吗?”“为什么喜欢我”

3、孙悟空的本领很大但是呢今天他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小朋友看一看他遇到了什么难题(观看视频猪八戒吃西瓜)引出问题:师问:“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答:“(猪八戒吃西瓜)”。

师问:“猪八戒把西瓜切成了几块?”答:“猪八戒把西瓜切成了4块”。

师问:“最后谁吃了西瓜?”答:“猪八戒”。

4、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学习画西瓜。

5、观察西瓜图片认识西瓜知道西瓜的特点、颜色、花纹。

6、幼儿画西瓜:“那我们一起为孙悟空解决问题吧!我们开始画大西瓜吧!”

7、小朋友边说儿歌边画大西瓜。

8、复习画西瓜的步骤,教师讲解画西瓜轮廓用黑色水彩笔,引导幼儿为西瓜涂色时如何使用棉签。

9、聆听轻音乐孩子们开始画大西瓜。为幼儿制造良好的氛围。

活动拓展:

切开的西瓜:遥远天边,半个月亮,变成小船,星星来坐。

活动评价与鼓励:

小朋友们画的真棒呀。快快让客人老师看一看我们小朋友们画的大西瓜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按一定的顺序画西瓜,画出半圆形切片西瓜。在提出绘画要求的环节,要求太多,与讲解示范重复,没有突出要求重点。指导重难点不突出,在点画西瓜籽可以用棉签,这样幼儿衣服、手指不容易脏,卫生。

10.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价初探 篇十

一、“妈妈肚子里的我”活动过程简述 “妈妈肚子里的我”是在临近感恩节时开展的中班美术活动。活动共分为六个环节:初步欣赏——自由创作——分享评价——再欣赏——再创作——再分享评价。这看起来只是将传统三段式流程整个重复了一次,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即时螺旋上升功能的重复。其中第一次分享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第二次分享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通过对自身进步的肯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以便在未来能够更加自觉地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应用这些经验。从实施后的总体效果来看,幼儿有了更多情感体验、自我表达、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机会。初步欣赏。伴着优美温馨的音乐,教师展示了许多幼儿妈妈怀孕时的照片。这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都比较投入,并不时伴有讨论。之后,教师展示了一张胎儿的侧面照(见图1),并对照图片对胎儿的身体结构(头、身体、四肢)作了介绍。幼儿对这张胎儿照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为幼儿接下来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关于胎儿身体结构方面的经验。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和表现妈妈肚子里宝宝的形态,重点是帮助幼儿对人体基本结构有初步的整体认知。幼儿在教师提供的粉红色圆形纸上作画. 分享评价。教师选取了幼儿所画的不同身体姿势(正面、侧面、倒立)的宝宝,围绕“你画的宝宝在干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和幼儿共同进行一一对应的意义解读(跳舞、爬高、翻跟头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意见。从幼儿第一次完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于宝宝身体结构总体上掌握得不错,对于不同身体动态也有相应的想象、表达(见图2-6)。再欣赏。教师呈现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打呵欠、扭动、倒立等胎儿典型动态定格图(见图7—9)。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上,拓展其对宝宝动态的直观认识,为下面的再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此过程中,幼儿积极思考,与教师和同伴热烈讨论不同的宝宝动态。再创作。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各种形态的妈妈底板上作画。、或站着、或躺着的微笑的妈妈形象为幼儿提供了情境支持,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使其与妈妈之间形成情感上的联结。作画时,大屏幕上循环放映的胎儿动态定格图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表象支持,有助于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作画时会不时地与同伴比较、交流,也会向教师解释其绘画意图。将幼儿前后两次创作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到,第二次创作的作品在身体结构的完整性、身体动态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等方面都要丰富得多。再分享评价。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将“妈妈”送到“大草坪”上晒太阳。之后,幼儿和教师共同围坐在“大草坪”前教师选取了翻跟头、双胞胎、多胞胎、长头发宝宝四幅图进行分享(见图10—13)。在此次分享评价中,除了从身体姿势和作品意义两方面来解读外,教师更加注重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如:“翻跟头的宝宝不要把妈妈踩疼了哦!”“两个宝宝都笑眯眯的好开心!”“多吃东西就能快一陕长大出来见妈妈了!”幼儿开心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余幼儿则认真倾听,有时也会向同伴提问。

二、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分享评价环节作为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土要目的在于对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拓展深化,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探讨分享评价环节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1梳理创作思路 与他人互动能够为幼儿更加关注自己的认知过程提供必要的刺激.幼儿在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形象讲给教师和同伴听的过程中,会努力洞察与反思自己的情绪情感、创作意图和表现能力。本案例中,在回答教师“你画了一个什么宝宝”这个问题时,幼儿会试图回溯并描述自己最初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体验,这也是幼儿对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创作过程的再次梳理。如,当他人回应“你的宝宝还画了鼻子、头发和脚趾呢”时,幼儿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检视自己的想法,继而有意识地作出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幼儿渐渐养成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自我反思并不断完善的良好学习品质,这对于幼儿今后学习的自我管理和监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2分享他人观点 在分享评价环节,通过集体分享讨论,倾听同伴的创作意图,幼儿能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尝试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欣赏作品.在此过程中,幼儿逐渐去自我中心,懂得美术创作并无对错之分以及同一幅作品可以有不同命名和解读,继而慢慢形成一种看待人、事、物的多元价值判断视角。在本案例中,一个幼儿看到教师出示了一幅头朝下的宝宝的画,便大声说:“老师,她的不对,画反了!”在接下来的分享评价环节,教师特意让画倒立宝宝的小作者说说她的想法。原来小作者是有意要画“翻跟头”的宝宝。如此一来,之前从自己立场出发去评判他人作品对错的幼儿便会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不同之处,进一步了解不同人看问题的观点、立场和角度是不同的。3.迁移学习方法 创作表达需要广泛而坚实的方法、策略的积累。幼儿可以获得教师或同伴分享的学习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进一步创作与表达。毋庸置疑,幼儿积累的学习方法越多,越能对自己的创作与表达形成有效的支持,也更有助于自己将好的方法和策略迁移运用到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在本案例的第一个分享评价环节,幼儿了解到,可以把纸倒着或倾斜着画不同姿态的宝宝,可以参考屏幕上宝宝动态定格图来画,可以现场观察同伴的身体来画,还可以想象弟弟妹妹的样子来画。在此基础上,幼儿在进一步创作时对原有经验与新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这是顺应幼儿内心需要自然展开的,而作品质量的提升又会帮助幼儿获得对自我评价的积极体验。幼儿在获得运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后,就会将好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以后的创作中.

上一篇:小升初作文指导:语言如何才生动下一篇:可爱的蝴蝶犬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