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2024-06-2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共10篇)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单纯的知识获取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口语交际作为一种基本的言语交际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纵观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我们发现仍然有一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也直接导致学生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想展示的才能没有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学生便对口语交际课丧失兴趣,更不要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口语交际教学,促进学生积极能力的提升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很多都存在胆小、声音轻、说话不规范、怕说错话、怕被老师批评、怕被笑话等情况,有时即使想说也不知道怎样说。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改善,学生便会逐渐失去交际兴趣,有的甚至还会形成怯场心理,再也不敢大胆说话。鉴于此,广大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自我介绍、介绍喜欢的节目、郊游感想等就是很好的选择,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大多有话可说,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奇闻异事等,这样同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说”。

二、注意训练的层次和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定口语交际训练的“序”,形成阶段性教学计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时刻谨记这一原则,将口语交际教学分成了朗诵复述、评论与对话、演讲与辩论三个主要阶段,结果表明,这样的训练效果十分明显,真正实现了学生从“张口说话”到“先想后说”再到“现想现说”的提升。首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说”,更要鼓励学生“多说”。其次,严格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范围,让学生稍做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再次,让学生现想现说并且适时接话。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当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加强学生

第 1 页第 1 页 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合作,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适时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实践表明,创设一定的口语交际情境,有利于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创设恰当的交流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比如,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以“当我独自在家时„„”为主题,让学生先体验“家”(也就是教室)的寂静,然后想一想:假如现在已经是深夜,家里空荡荡的,你会想些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这时候传来“咚咚咚”的敲门声,你又会怎样做?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闭上眼睛思考、想象,很快就进入了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了一把“深夜有人敲门”时的紧张感受。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很快便畅所欲言地说了起来。

四、开展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机会,不要仅局限于教材中安排的,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交流的机会。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如讲故事、背诗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鼓励学生多与人接触、交流,丰富自身的交际语言,如安排学生去敬老院、商场等场所主动与人交流,从中学会如何得体地说话。

五、改进口语交际评价方式

现在的口语交际评价取向,很多时候停留于“当众说话”,满足于“说得好”,而不关注交际的效果。殊不知,“说得好”只是第一步,会说话不等于会交际,语言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关注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的语言是否得体,行为是否得体。具体来讲,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评价时,教师既要评价学生听说的内容、评价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交际时的行为和态度。比如,有的学生能言善辩,但经常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说话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并不是一种得体的交际。除了具备必要的积极能力,学生还必须要有恰当的语气和真诚的态度。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对此给予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成为有礼貌的、讲文明的现代公民。此外,评价还要关注全体,不仅要看谁说得最好,还要看谁比

第 2 页第 2 页 以前说得好,追求教育公平,让“沉默的大多数”同样有机会得到锻炼和肯定。总而言之,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口语交际训练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能力训练,具有长期性、延续性和复杂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努力创新口语交际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架桥铺路。

第 3 页第 3 页

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二

刚拿到新教材时,我就被图文并茂、充满童趣的一篇篇课文所吸引。读完整本教材,就不得不感叹教材编写者的用心良苦——表面好玩好看的教材包含着

然而对于大量的生字,学生记得快,忘得更快。更何况,学生的识字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怎么办?

一、每天写一句话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一年级的重头戏,它最直接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能为初学儿童打下坚实的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它贯穿着一年级教学的始终。不过它的内容多而且枯燥,虽然老师为这部分的教学付出了很多心血,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在写一句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这无疑是对拼音的一种复习。更值得一提的是,这

二、每天写一句话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记住他们所学过的字。根据记忆的规律,学生对学过的字,如果只是当时读一读,写一写,可能只是当时记住了。而每天写一句话他们每天就要用到一些字。这时,他们是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了,这样对生字的记忆自然会深刻得多。而那些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还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一些字——一些他没学而他要用的字——自然,这样又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我很欣慰地看到,从每天写一句话后,我班学生的听写成绩在慢慢提高。

三、每天写一句话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为以后写日记、写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一切写作的源泉是生活,让学生每天写一句话,学生就必须更多、更仔细地去观察他们周围的事物,而生活会回赠给孩子们更多的东西,这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作为教师的我,对学生的每一次写作会加以鼓励、表扬。我不会去修改他们的语言——我要保留学生童趣的语言,但我会要求学生改正每一个错误的拼音和汉字。这样,我班学生写出了“我听见小狗在说话”“我把好吃的东西和好玩的东西发给金鱼”这样的话语,更有学生写出了《

四、每天写一句话有助于课堂教学。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形象理解,形象记忆,所以我讲一篇课文时,我希望能带学生去做一做课文中讲的事情,去看一看课文中的景色;上识字课时,我又想让学生看一看实物。但这样做很费时间,而且不一定行得通。而让学生写一句话的办法帮了我。在学习《小小的船》之前,我让学生写他们想做的一件事,这样,学“我在小小的船里坐”时,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这是一句想像的话语了。在上《菜园里》之前,我又让学生写他们在自家厨房里看到了什么蔬菜,等到我上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让他们讲一讲他们看到的蔬菜,整节课的教学目的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也解放了老师的嘴巴。而这样做,最让我有成功感的口语课。小学生爱说话,不过是在课后说,到了让他们说话的口语课,发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即使开口说了,也是人云亦云。自从每天写一句话后,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发言了。在上《这样做不对》时,当我问:“小朋友们想一想,那个戴红领巾的姐姐会说什么呢?”有个学生说:“那个姐姐会说:‘你们是不是不认识牌子上的字啊?

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三

(一)、口语交际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

《语文标准解读》指出: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坚持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领会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要上好口语交际课,应该做到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用流畅的语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做到:

1、精心准备是前提。教师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学生要准备有关的说话内容。做到了这一步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教学时应对自如。

2、情境创设是先导。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氛围,让学生充满表达的欲望,达到“欲言”的目的。

3、学生参与是关键。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绝对不是一个班级中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课,而应是集体参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课。因此,就要求在一堂课中要充分利用课堂环境,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练习。

4、说法辅导是基础。要达到“畅”的目的就需要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口语交际课中还要注意方法的传授,其中包括观察的方法、思维的方法、谈话的技巧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得到螺旋式的提高。

5、恰当评价是动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将恰如其分的赞赏评价贯穿于你的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育从重视知识到“育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交往活动。

1、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考的结果最终都会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养成敢于表述自己意见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过程中,要求逐步递进。先从要求学生发言声音响亮开始,达到这一要求后还要消除学生发言的顾虑,即鼓励学生勇于发言不怕说错。然后要求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提高自己的发言质量。学生不断地尝试,教师不断地给予肯定、欣赏。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的激发,便会向老师所希望的方向不断进步。期望到最后形成不受任何环境影响、不需附加任何条件都能大方、自然地表达自己看法,有助于学习的习惯。

2、积极开展交往实践活动:

⑴ 课堂上,重视四人小组的讨论学习。每星期换一次座位,使学生协作、交往的面更广了,能和许多同学“搭档”,使他们学着听取、补充意见,使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⑵ 编排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学完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自导课本剧、音乐剧、集体舞、力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并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培养起学生的交往能力,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打好基础。

(3)参加班级比赛。如辩论赛,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及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的舞台。使学生在比赛中发展个性,扩大知识面,创新意识和言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培养。

3、协调课任老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任老师的信任、鼓励、关心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作用。充分发挥各课任老师的这种作用,可以使课堂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比超的良好氛围。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有自信心,心里才会有安全感,学习才有积极性,从而增强与他人交往的兴趣。

4、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学生要真诚热情,让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表达出对学生的期待,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废除一些过细的规范和限制,解放学生的脑、口、手、脚,让学生获得参与学习的自由, 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想读就读,想写就写,从而使教学氛围趋于民主和谐。

(三)、作文交流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文评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作”靠“评”来完善,评改是学生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而高年级生也已初步具备了评改的能力。本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作文写评能力的宗旨,平时我对学生的优秀习作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交流评改。我认为这样一来可让学生欣赏别人的好作文,二来也可以在“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开始学生并不是十分适应,可能是传统的学习观念束缚他们,认为作文的讲评是老师的事,现在让他们来评不知该从何下手。于是我在进入初中第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先作示范:对一篇习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讲评:①文章字数是否达到要求;②字迹是否工整;③文章写作是否紧扣中心;④文章的详略安排是否妥当„„经过我的示范与提示,学生对评价作文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开始跃跃欲试了,再加上我的鼓励,学生的劲头可真不小。这样一做,真是一举多得啊!

(四)、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也能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1、改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实行“小班主任制度”和“值日班长制度”,使每个学生在自己上岗的那一天充分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发挥其个性。从实践、记录到总结,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要认真去思考怎样与同学更好地交往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这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往舞台,创造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2、除原有的班委会职务外,还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状况,因地制宜设置合适的职务和岗位。例如“环境管理员”、“安全监督员”以及各类兴趣小组组长等,使每一个学生既是集体的一员,又是管理者,从组织体制上确立每一个成员的主体地位。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比活动。平时对学习、纪律、劳动等方面实行评分制度,两周评比一次,对得分最多的小组发给“流动红旗”。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互相取长补短,合作互助。

(五)、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真正得到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必须依赖于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校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在学校生活环境中,注重正确的师生交往。那么,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让学生敢与老师交流、交心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家庭交往实践式,即学生正确地与家庭成员交际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则。生活中,也可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信任的教师或同学,就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分别同他们作一次深入的说话,争取从他们那里得到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3、社会交往实践式,即让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的课堂。教师应该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包括:①考察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②服务活动。如组织慰问、做好事等活动;③联欢活动。如与校内外朋友联欢等。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使他们在每一次社会交往实践中都会产生新的启迪,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四

语文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启发心智、推动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千百年来,发挥着巨大功效和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本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科学的语文教育必须以“人本”视界来透视教育功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能,拨开心灵之窗,获得为人之本的幸福。

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促进活生生的、具体的人的发展是语文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因而,人本理念应成为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核心内涵。语文教育是人的发展的精神本源与价值基础,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本价值,有赖于语文教育目标理念、语文教学策略理念和语文教学方法理念的重建。

近年来,我发现语文教学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并不科学甚至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比如,语文教育培养过分追求统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个性有差异的“多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语文教育过分注重眼前的应试,忽视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语文教育充满功利性,过分追求考试成绩,把孩子作为追求教学成绩的工具等等。其实,这些正是语文教育人本功能缺失的表现。在应试的冲击下不仅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精神性被忽视甚至连作为语言学科的工具性价值也被扭曲成了纯粹的考试工具。教师们大多是胸中有分目中无人。他们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训练能力和升学、考试的机器却不见一个个充满自尊、自强、自律和自胜意识的独立特行的人。因此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当务之急是重建语文教育的价值理念还原语文课程的人文本性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开启人的灵性、开发人的潜能、体悟生命意义、完善个性人格的生命场。所以,科学的语文教育应该呼唤“人本功能”的回归。

一、语文教育贵在发现

语文教育的人本功能首先在于发现。发现不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要求。尊重和关爱学生是从发现学生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增强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语文教育首要问题是了解,进而发现学生,并在发现中加深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高效统一。

1、在语文中发现生活之美。语文是真善美使者,语文是高悬在假恶丑身上的达摩克利器剑,语文是我们生活的朋友……生活处处布满语文编织的神奇的五彩网,处处可以发现语文富有魔幻的脚印。语文,曾经出现在朱自清的和风细雨中;语文,曾经在老舍笔下的济南之冬逗留过;语文,曾经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语文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语文是一种人生悲欢离合的讲述;语文用它优美的话语充实着我们的心灵……草坪上有这样一个牌子:“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多么有趣的一句话啊!一个”成长“和一个”打扰“体现出多么可笑的语句呀!这一个可笑的语中告诉我们:不要在践踏小草。有一个旅游胜地的告示牌上写着: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这句话幽默的告诉我们:不要乱扔东西,不要拿走这里的东西。本来要很严肃的警告语,但是,让他这样一写变得多么生动、有趣啊!生活中,语文时时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生活是一本写不完也看不完的书,它有无限的精彩与快乐。吕叔湘曾经说过:学会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生活处处都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是在生活中体验的,在生活中实践的,语文是每一个人通过学习而发现的。学习语文能使人提高写作能力,更可以体验生活;学好语文,不仅是要学好汉字,练一手好字,还要加深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处世方法;学好语文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那些幽默的语句常常能画龙点睛的体现出语文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语文教育就是要引领学生用慧眼去仔细观察,发现生活离不开语文。感悟语文体现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2、在语文中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中,语文时时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语文曾经在老舍笔下的济南之冬逗留过,语文曾经出现在朱自清的和风细雨中,“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朝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啊,多么优美的句子呀,朱自清运用了多么美妙的词语,向我们展现出春风优美的身段。我们闭上眼睛,春风的“面貌”就完美展现出来,这情景有多美好啊!《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身边的语文问题,以体会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语文联系生活实际,在体验中学习能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是有本之木。语文教育应在学习中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感悟得到升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3、在教学中善于引领发现。语文曾经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语文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语文是一种人生悲欢离合的讲述,语文用它优美的话语充实着我们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贵的特质。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心理倾向,在不同的学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以呵护的心态,充满着爱,接近学生,和他们交流、沟通,真正了解并发现学生的美好与可贵之处,使教育真正适合并能服务于学生。教师一定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努力发现并掌握好兴趣这只无形的手。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常思考:学生的兴趣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感兴趣?又怎么利用好并进一步激发兴趣?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供适合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在制作适合学生口味的文化美食,这种美食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精湛的“烹饪技艺”,也需要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味觉需求,这样才能适应并激发学生更多的需求。否则,学生会因厌食而营养不良,教师会因不能适销对路做无用功而无法体现自身价值。学生本人就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正像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所说:“学校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当老师的发现与学生的自主发现方向一致的时候,教育才能发挥最优化。所以,语文教师的重大任务不仅仅体现在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发现学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通过实施教育、科学引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发现才是一种真正的更高层次的发现,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提升,是主体认知和主体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实现自我发现,才能真正发现自我,才能设计谋划自己的道路,知晓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语文教育的发现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师的发现和学生的自我发现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学生在觉悟的基础上自主的培养发现能力方面。这是教育的发现功能由外到内,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培养发现能力是教师的发现和学生自我发现的目的和归宿。这是发现的更高形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探寻客观世界奥秘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培养发现能力,应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参与能力。要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归根到底是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是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标志之一。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主实践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内化为能力,从而更好地去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我。

二、语文教育智在体验

语言文字的美是其内在的情感美、理念美、道德美的外化是思想和灵魂的外化。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也就是感悟人性之美,引导学生写出美的语言文字就是学生人性美的勃发。

1、让学生从课文中认识人性美。课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我们要教育学生从课文中体味情感美,人性美,比如《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搭石》《故乡的云》中描写的人情之美,《送汪论》《送元二使安西》中抒发的朋友离别之情,《狼牙山五壮士》中抒发的革命之情,《白杨》《游山西村》中抒发的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都激动人心。我们要让学生在这些名作中去体会其中的人性美,发掘情感美。

2、让学生从课文中体验自然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从而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润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比如《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火烧云》一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课文《五彩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五彩池美丽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也只有通过细心体会,才能使读者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3、让学生在课文中感悟音韵美。文学语言还具有音乐美。这是由语言的发音性造成的。文学在使用语言时,一般都讲究发音悦耳,即要求语音的韵律和谐,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只要诵读一下《牧童》《绝句》《清平乐·村居》等优秀诗篇,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文学还有一种“内在的韵律”,那就是情绪的自然流动。文学语言的音韵美,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诵读,在朗朗书声中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学生怎样才能发现音韵美呢?那就要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一是多多投入审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现美的能力;二是扩大知识面,渊博的知识无疑有助于我们发现客观事物的美;三是丰富生活阅历,阅历越广,体验越多,就越能发现美。当然,课文中蕴涵的美绝不只是这几种,语言的审美内涵是丰富而生动的,它还有形象美、神韵美、空灵美、朴拙美、理趣美……不一而足。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甚至抛弃这些美学因素,那将是莫大的遗憾!语文教学应该以语言的魅力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师生那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师生那亲切的对话中,在师生那共同的探究中,在师生对语言的理解中,充实到师生的学习状态之中,濡化到师生的思想情感之中,融入师生的精神世界之中。语文人本渗透应该体现出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应该体现出一种语文式的审美体验,应该体现出一种语文式的生命活力!

三、语文教育追求改变

语文教育的发展,核心是以人类的智能结构为基础和出发点,实现人类智能的提升和发展。语文教育妙在引领学生改变。语文教师应在发现学生的潜质与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发挥人本教育的改变功能,促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合乎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发挥,从而实现培养能够做到“情绪管控好、智力拓展优、发展空间大和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的目标。

语文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语文教育的真谛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沿着希望和具体目标,超越自我,塑造出一个新自我。这也是一个涅磐重生的再造过程。所以,语文教育就是创设条件,建构学生潜能自我开发的环境,使其潜能发挥最大化。语文教师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应世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从“只关心分数”到“全面关心人的成长”的根本转变;实现从“也就这几年”到“必须教育、影响其一生”的根本转变,只有如此,才能为师生营造一个科学和谐的育人氛围。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改变教学方式,追求民主和谐的课堂,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改变教育评价,注重过程,注重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发展作用,实现评价杠杆作用。

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是由“他改”经“自改”到“改他”的渐进和转化。犹如佛学所说的由“度己”到“度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成效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是一种教育层次的提升和教育效果的升华,是教育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服务于社会的创造人的转化,是教育的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是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充分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教学终究要回归于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哲学,而哲学的主要追求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探寻与追问,是人与整个世界关系的共性概括。教师要带着“多棱镜”,以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变化,善于发现孩子的可爱、看到孩子的可变以及都会得到良性发展的可能。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应当具有自己的个性;只有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所以,语文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就是要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特长不能视为其个性,个性是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的综合体,语文教育应使学生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的发展的人。

四、语文教育重在服务

语文教育的各项功能是一个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它们相互协作并处于一种良好的结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不把学生置于“人”的位置不以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宗旨就往往促使教师仅从某种需要的角度考虑和制定语文教学策略。这样就会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削减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功效。在我们的生命里任何美丽的时刻和美丽的状态无疑都须得包涵、交流、理解、默契、认同这样一些重要因素。而这样的一些因素只能靠悟性的灵通和表达的精确来获得。而灵通的悟性和精确的表达就要靠语文的学习和修养来获得了。灵通的悟性的获得,要经过外显的相对客观的语文因素向学习主体的内化,要经过学习者与言语作者的心灵碰撞,精确的表达的获得则是语文学习者心灵世界的外化。任何的教学计策和谋略如果不能与学生的心灵相通、不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独特的琴弦,就不可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任何的语文养料如果不能与学生的思想、情感及道德意识相互渗透与融合,就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力量和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或研究研究潜力至关重要,所谓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等提法,无不提到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大爆炸、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等,这些的背后,指向的就是“学习或研究潜力”。只有“学习或研究潜力”强大,才能适应社会、文化、技术等发展或变革,才能成长、成才。现代语文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如何服务于孩子成才(适应社会、文化等发展,能有效服务于社会)。

语文教育要改革评价机制,有必要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性内部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诊断教育效果,调节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学习的作用。长期盛行的以分数为指标的外部评价越来越显示出致命的弱点,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一方面迫使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整体人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滋长了学生的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获取高分,而获得了高分就意味着某门功课最终完成,无需再继续深入钻研了,对分数的追求掩盖了真正的求知、认识与发展。同时,分数是由教师给出的,学生被排除在评价过程之外,既没有评价的义务,也没有评价的积极性。最终成为分数的“奴隶”,丧失了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这种评价方法要加以改革。要运用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是使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五

一、变繁琐分析为精讲精炼

一堂语文课,教师为了讲得精彩,往往在课前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总以为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我问你答”、“我讲你听”就是最佳的课堂设计,其实,在教育所设计的问题中,有的确实是学生想知道,但有的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对学生课前已经知道的,我们也在一股脑儿地讲。一节课下来,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讲得神采飞扬,也讲得口干舌燥,可结果学生所得无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精讲,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题眼或文眼引导学生质疑,在学生读懂题目,生疑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文章两三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已经理解的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感悟、练习。

二、变多次沉默为多处精彩,让沉默的不再沉默,让精彩的更精彩 语文教学之所以质量不高,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精彩”了少数,“沉默”了多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中下生,切莫只盯着几个尖子生。我们设计教学环节,就应该把目光锁定在全体学生身上,学习字词,朗读课文,说话训练等都尽可能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刚接一个新班,首先抓好朗读训练,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读书做到字正腔圆。每节课都要重视读,每天早读课都要训练读,范读、领读、齐读、个别读、分组竞赛读,评出“朗读之星”,让读书氛围浓烈起来。其次要抓好写字等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实际上就是面向多数,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精彩”的少数更“精彩”。

三、变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为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追求教学的完美境界是应该的,但教学的完美境界是不足取的。教学中,教无重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走过场的现象依然存在。一节课如何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一课一得”,那就要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效学习,学得扎实。

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六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的正轨,束缚了其生命的灵性。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观察想象,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改革在翻新花样上做足了文章,但创新精神严重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重“结果”不重“过程”,难以收到实效。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我的一些做法是:

1.想象作文

通过教学情境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心灵、梦”几个词语进行想象创作等。

2.活动作文

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或者写某个老师上课的过程。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也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写作对象而欣喜不已。

二、表达真情,张扬个性,让学生做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创新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张扬个性,做自己的主人。我的一些做法是:

1.特色语言,表达真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作文也如此,“言之无物,行而不远”(孔子)。独具特色的语言要求在准确、简洁、流畅、鲜明、生动、形象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果一个学生能用“烧焦的豆腐皮”来形容妈妈饱经沧桑的脸,那么他对妈妈的情感一定是很深很真挚的。

2.独树一帜,张扬个性

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想写。曾经有一堂作文课,大部分学生都说没有灵感,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置之不理,能写也要写,不能写也要写,还美其名曰:“好作文就是逼出来的。”丢个作文题目给学生,逼迫学生写作文的做法是极不负责的。为此,我做了大胆的决定,让学生随心的流淌去写作文,就写此刻你想什么。后来有个学生写了所有最后一节课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上课铃声响开始写起,写了他听课的一系列心理状态:肚子饥饿的状态、老师喋喋不休找不到重点的状态、同学们左顾右盼、窃窃私语的状态。一直写到下课铃声响起后大家争先恐后奔向食堂的状态。那节课,是这个学生,也是全班学生写作最积极最投入的一次。写作,就应该适时引导,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所想。

三、千篇不一律,千人寻独面,让作文教学真正走向创新 1.创新的思维——从想象到求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2.创新的具体环节——龙眼、凤头、豹尾

龙眼:即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就像龙的眼睛,眼睛有神,龙会飞,标题有神文添彩。拟好标题的要求是简洁、新颖、生动、切合文意,能使人一看到标题就有读文欲。

凤头:即文章的开头。文章的开头就像凤的头,凤头美好招人看,文头亮丽引人读。文章的开头要简洁,入题要快,语言要有文采,能使人一看开头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可引用诗词歌词开头。也可以设置悬念开头。还可以利用排比、写景状物开头等。

豹尾:即文章的结尾。文章的结尾应像老虎的尾巴那样,结实、有力。可采用卒章显志法,即末尾点明文章的中心。也可用抒情议论句直接点名主旨来结尾。还可以同写开头一样采用排比增强气势、与前文相呼应等方法来结尾。

7.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七

1、课始引进音乐,奠定课堂教学情感的基调。

音乐是极具渲染性的艺术。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够聆听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乐曲,是很快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坡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课堂教学良好的情感基调的。

《卢沟桥烽火》一文记叙的是:“九•一八”事变 六年后,日本侵略者亡我之心不死,故意挑起事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妄图吞并全中国。课堂一开始,我就先播放了抗日名曲——《松花江上》。学生们听到那催人泪下、撕裂肺腑的旋律,竟有不少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伤心的叹息,甚至流下了激愤的泪水。歌曲播放完毕,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背景介绍,而是利用音乐熏染带来的悲情,让学生径直接触文本:“同学们,你们再来读读《卢沟桥烽火》,想必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自觉地投入到了读书的活动中,没有了老师一丁点的强迫。

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读得入情入境,甚至达到了“人与书合”的境界。这就很好地实现了由“要我读”转变成了“我要读”,避免了出现“强迫吃食”的尴尬场景。由于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主动阅读,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就很高了。

2、课中引进音乐,深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众所周之,小学生年龄偏小,学习持久性是有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需要不断地被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进音乐,完全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倦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泉映月》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切的体悟,化解学习和体验的难度,我适时地打开收录机,播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直接聆听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以期获得最感官的信息。

结果,在悠扬的二胡曲的引领下,学生幼小的心灵很快就与阿炳的心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下来,他们自然就学得积极,感受得深刻,讨论得热烈。避免了教者口干舌燥的讲解,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课末引进音乐,升华课堂教学的主题。

常言道:“写文章要做到凤头豹尾。”同样,好的课堂结束,也能达到回归整体、升华主题的功效。合理运用音乐来结束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良策。

8.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八

“课程资源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及至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和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摘自《走进新课程》

“找到了一把通往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生的朗读训练一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强调:“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课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在我的课堂中一直很重视读的训练,但我总觉得学生仅仅读好教材中的这些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那么教材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而言,它也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教材看成是学生朗读训练的全部内容的话,显然是有背初衷的。于是我认为,朗读训练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天空。基于种想法,我就打算在班上搞一系列朗读竞赛活动,设想如下:

朗读进程材料来源组织形式评价方式

童话、故事类从自己喜欢的读物中选择一篇。个人表演朗读由学生自己选出评委,自己评价自己的朗读。

诗歌、散文类在外界帮助和小组内合作下多渠道搜集材料。小组合作朗诵由各组选派一位评委参与评定,并在征集各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作出评定结果。

古典名著类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选择精彩段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表演读、说评书等)。通过向家长、老师、学校汇报展示,从而得到多方面的评价。

这种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的学生说:“这才是我们真正喜欢的活动,我们愿意做这种作业。”接下来一段时间学生都在讨论着如何搞好这次朗读活动,大家暗地里都较着劲,谁也不愿意在这次活动中落后,走廊上,操场中、教室里,我总能看到学生捧着书本的身影,也能听到学生读书的声音,还不时的有学生跑到的身边向我提出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这时我心里暗自觉得庆幸,这难道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学习氛围吗?第一轮朗读竞赛活动结束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比平时高出了一大截,这帮小家伙认真起来还真让我吓得一大跳。我正打算鸣锣收兵,班上的“小捣蛋鬼”邹文祺站起来说:“老师,您让我们再比一次吧?下次我一定能赢得大家的掌声。”话音刚落,其它同学也叫了起来,“老师我们还想比。”我也就难违众人所愿,作为个顺水人情,“好,我们以后就再搞几次。”我真为自己的决定感到高兴,虽然这种活动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但它实实在在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比耗掉大量的时间去搞些枯燥的语言训练强多了。现在,走进教室,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摆着一本或几本课外书,小家伙们不再比谁的衣服漂亮,谁的玩具特别,而是比谁的课外书好看。读课外书已经成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本能需求,朗读比赛成了打开学生通往更广阔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不仅学到了,也喜欢上了比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和鲜活的课外读物,从而补充了教材资源的不足。并且学生通过自觉的阅读还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总能惊异的感觉到,这些调皮的小家伙现在上课时的眼神专注了很多,这让我隐约的认为,这也许是所谓良性的连锁反应吧!

“由教材拓展开来,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我们不能忽视教材的作用,关键是我们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语文学习就是通过教材来指导和拓展学生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发散点,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的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应该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语文教学的资源。

1、“老师,席慕蓉的文章真美,我们还想读她的文章。”

这是我在教四年级的一则积累?运用,其中有一篇席慕蓉的文章《贝壳》,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深深的被席慕蓉的精美文笔和她那独有的生命意识所打动,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了这篇作品,也产生了对作者本人的一种渴求。同时,我也不禁担心,这种含蕴深刻的文章就学生现有的水平而言,能看得懂吗?课堂上,我引着学生去细细的品读文句,深情的为学生范读文章,学生听完后有种似懂非懂的神情,但毫无疑问都被文章深深的打动了,范读之后学生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本读了起来,虽然读的不足以感人至深,但学生的那种专注投入的神情足以令人拍案叫绝。接着我又让学生欣赏了贝壳精美的图片,然后说说自己由贝壳或文章中的语句感悟到了什么。没想到这些幼稚的小家伙的心里竟然藏着这么深刻的语言,从赞叹贝壳精美的外表,到感叹贝壳生命的短暂,从人的生命长短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作者的文章谈到作者的人生,最后又谈到对自己的生活的反思和憧憬。语文学习就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和碰撞中进行着,这一堂课中我不知经历了多少的感动与欣喜,从中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教学相长”。下课铃声响了,我正欲结束这一堂课的教学,班上的“快嘴”陈文秀掩不住内心的激动站起来说:“老师,席慕蓉的文章真美,我们还想读她的文章。”其它同学也纷纷投了赞成票,看着小家伙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憾了。课后,我赶紧给自己补课,找来了席慕蓉的文集读了起来,并向学生推荐了如《严父》、《成长的定义》等一批作品,以后每当学生从课外书中找到席慕蓉的作品都会兴奋的拿给我看。我很高兴我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文学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是否还有很多这样的大门等着我们去为学生打开呢?

2、“老师,你就让我们写出来吧!”

这是在教四年级的29课《赤壁之战》时发生的事情,学生最初喜欢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因为文章的情节很生动,在学生钻研了这篇文章之后,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和用兵作战的谋略更感兴趣,小家伙们对“火烧曹营”这个计划设计的如果周全赞不绝口,又被黄盖的足智多谋而折服,同时也深知曹操骄傲自大,麻痹大意带来的危害。结束该课时,我借鉴教参的建议,打算让学生说说周瑜和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会如何总结这次战役。没想到我话音刚落,“点子大王”姜俊鹏就站起来说:“老师,你就让我们写出来吧!”我一听,这个主意不错,问了问大家的意思,都表示赞同,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续写就展现在我的眼前,虽然和原版的《三国演义》有所出入,但也充分的展示了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作文评改课上,我首先对同学们的创作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后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三国演义》原著中的周瑜和曹操后来怎样了吗?”当我把《三国演义》中接下来的这段故事讲给学生听之后,学生们都笑了,这笑声里包含着对自己原有想象的否定,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事隔几天,我发现很多同学的桌子上都摆上了各种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一篇《赤壁之战》引出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精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恐怕也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是我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个缩影,怎样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教材中的语文资源,通过教材把学生引向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语文资源就会丰富起来。正如古人所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语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更爱语文。”

用编者的话来说,我们的教材入选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都是来自大家名作,学生欣赏这些文章自然是受益非浅。但每当我看到学生写的习作再和课本范文一比便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也不知道学生每天读着这优美的范文写着稚嫩的习作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于是我便想,教材中的文章从选裁上而言,大部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是有一段的距离,无论是写作的技巧还是从语句的运用都是我们学生现有的水平所无法达到的,生活和文本之间存在着隔阂。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教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特别是写作的选材上,教材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习作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要写出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可是学生天天看得,读得都是遥远的生活,领略到的也是成人化人、艺术化的写作风格,学生即使跳得再高他也摘不到半空的桃子啊!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还没有真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

1、“这是谁的文章呢?”

仔细翻阅学生的习作,虽然语言上并不是非常精炼,构思上谈不到如何的巧妙,思想上也有待商榷,但它向我们展示的是活生生的生活,是我们能够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心感受到的,这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看了几篇好习作,我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很想把它推荐给其它同学。课堂上当我把文章打出来,同学们纷纷问道:“这是谁写的文章。”我也故弄玄虚的说:“希望这个秘密能在我们这堂课结束时再揭开。”习作的作者也就心领神会了,于是同学们都认真的投入到对文章的阅读中去了。当同学们看得心有所动,都想说两句的时候,我就让他们来评一评这篇文章,这时同学一个个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从语句到描写,布局到思想,无不说的条条是道,我也就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帮忙改一改。之后,我又问学生,你能不能说说文章值得你欣赏的地方。同学们也毫不吝啬的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给予了赞誉之词,并像赏析课文一样的去赏析这篇文章中的精彩语段。最后我让学生猜猜这是谁的文章,有的说是那个作家的,有说是老师写的,有说是作文书上选的,当我把作者请上讲台时,台下立刻就响起来热烈的掌声,同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这堂后,我发现班上的同学对作文的态度发生的变化,作文不再是凭空的捏造和机械的摘抄,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然后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以后我们的阅读课又多了一项内容,品析同学们自己的文章,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更让学生从这类贴近真实生活的文章中学会了一颗体验生活的心,学会了用语文的眼光看待生活,让生活了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源。

2、“我们也能出书了。”

每次经过学生集体批改后的文章我都保留着,学生在平时写作训练中创作的优秀作品我也是视为珍品。一个学期下来,竟然收获颇丰,有二三十篇,我便突发奇想:我是否也能帮学生出本书呢?利用学校的优越条件,精心挑选了十余篇学生作品,装订成册也就成了班上的第一本班级刊物。学生拿着这本书是如获至宝,每一篇文章都是细细品读,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一本书是如此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家长也纷相传阅,赞赏有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赏析能力,写作信心,都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有的同学竟然说:“真想不到,我们也能出书了,将来长大了,我一定要出一本真正的书。”这时的语文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理想追求,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也就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语文课本了。

9.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九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等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小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对作品中的美感很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文章中的那种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且有动感的画面图式,然后再创设出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或是氛围,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得学生与作品形成审美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这样的阅读就是毫无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仔细地去阅读文章,然后再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和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时,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好习惯,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段子记录下来。动笔的方法有很多种,诸如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或者是在文章中作出相应的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在阅读中更加省力、高效,而且还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三、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和人们的交际需要密切联系着的。基于此,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也应该是将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不断地激发出来,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不能只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需要紧密联系日常的生活实践,特别是听说读写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着的一些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其活化为一盘盘美食甘味让学生去品尝,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的目的,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并且还能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获取知识,积极地使用所学的这些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例如,在教学作文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的这个问题,自始至终都围绕着作文选材进行有效的讲读,让学生意识到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阅读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等都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这样教学会生动活泼,学生也会学得津津有味。

四、延伸语文阅读课堂,认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故事是每一个学生都爱听的,听到教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也都个个精神抖擞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也早已经把学生的思绪带到另一个境界当中。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教师这个时候留下悬念,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读物,然后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现身说法的教学方式激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将学生对读书的渴望彻底地激发出来,这样也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否得当,让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10.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模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篇十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多媒体呈现出来的画面感更强,生动形象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心情更为愉悦,这样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使他们愿意去钻研,乐于去学习语文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比起传统的教学最突出的优势是它更容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鲜活的教学环境,视频技术的应用使静止的知识灵动起来,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吸引力的作用是巨大的,多媒体使语文知识有时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时又像一幕幕变幻多样的图像,这些由静到动的色彩变换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比如在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明媚和细雨清风,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由此将学生带入到课文内容当中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变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适当地拓宽教学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通过图像和声音动画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时间差距和空间差距,把教学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在学会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得、分析和处理消化语文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图像、声音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位感官的综合调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课堂单一的听觉体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创造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授语文知识,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江畔独步寻花》这首绝句时,教师根据这首绝句强烈的画面感让学生总结其中出现的景物,然后,根据诗句的描述来加以自由发挥,用画笔描绘出这一景象,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结合诗中内容和自己的适当想象进行创作,创造能力被完全激发出来,既掌握了教学内容,又感受到了的语文的美。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递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这样单调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这种教学弊端,它把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画面和知识通过图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得到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起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一些难点的知识就会在轻松的心态下不知不觉被掌握。通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把学生在课上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复习和巩固,不但能够使学生很快掌握教学内容,还能更好地巩固,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教学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参与语文教学的意识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出课文内容,然后结合画面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来畅所欲言,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共识。通过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由最初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个讨论交流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条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组织和安排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做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了解基本的语文知识,课上再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出学生需要的各种教学信息,学生结合这些学习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分析、探究,最终达到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要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变为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适时加以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四、结语

上一篇:班组周优秀员工、加把劲员工评选办法下一篇:手绘t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