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2024-06-21

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精选8篇)

1.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篇一

监狱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改造罪犯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定生产方式长期作用意识形态的反映,传统文化的形成是具有独立性的,且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调节作用。监狱实施传统文化建设,运用传统文化对监狱罪犯进行教育是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举措。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就很难延续发展,加上中国作为一个有着礼仪之邦美德之称的文明古国,更应该灌输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也将利于罪犯形成正确的改造导向,使得其能够恢复理性。

【关键词】监狱

传统文化

教育改造

如何对罪犯进行改造,矫正其恶习,使得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所做作为是错误的,能够重新做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通过各种方法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实现量变到质量的变化,要求监狱的干警掌握法学、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还应该掌握传统的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对罪犯进行教育,实现罪犯真正改造的目的。文章就如何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对监狱罪犯进行教育进行探究。

监狱罪犯改造教育现状分析

经济的发展突出了当前教育改造罪犯的落后[1]。思想观念以及方法在保障罪犯改造教育上也有待发展。由此对新的教育方法和模式的需求也越加的迫切。从目前监狱罪犯教育改造的现状看仍然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多表现为“重监管轻教育”[2]。教育改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时间的投入,更应该重视科学的教育模式,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改造。另外,教育方式的选择上,监狱对罪犯的改造依然停留在说教上,没有真正的深入罪犯内心的内容,属于强制性的进行灌输,没有进行交流互动,难以调动罪犯自我改造的意识。最后,社会参与罪犯改造活动不多,仍然需要加强。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和仁义,在罪犯教育的改造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重塑罪犯的道德。一些监狱罪犯因为主观改造的意识缺乏,在监狱中甚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投机改造,但对本质上的思想改造却予以忽略。少数的罪犯尽管刑满释放,但仍然会重蹈覆辙,忽视道德伦理。目前教育已经向着合理化发展,关注教育主体,通过个体和集体教育的方式引导罪犯能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对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及生活规范等进行深入的改造,具有重要意义[3]。

传统文化教育在监狱罪犯改造中的实践

2.1 运用传统文化教育载体进行教育改造

监狱应该开展丰富的载体拓展教育平台,加强传统教育文化的吸引力,发挥其最佳教育效果。多运用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多措并举进行罪犯教育改造。具体为:

以传统道德文化书籍等为载体。通过社会等渠道筹集资金购置图书,主要为宣扬中国传统美德文化的书籍。或者同当地的书店等联系在监狱内部实施流动图书超市。监狱还可以通过一些慈善部门捐赠书籍,鼓励罪犯多看健康积极向上的书籍杂志。

以宣扬传统道德文化的影视作品为载体。从现有时代特点出发,购买一些宣扬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的光碟或者通过投影设备等让罪犯观看,促使其道德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一些地方可以设监狱教育台,播放诸如《庄子》《论语》等文化教育片,对其进行熏陶。要求罪犯懂理的同时还应该正确的进行引导,能够帮助其以辩证的方法理解其中内涵,能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以监狱内部的传媒文化介质为载体。利用监狱内部的宣传栏、广播站等设施,提高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使得罪犯能够耳濡目染,让其在浓厚的传统道德教育氛围中进行改造。

以互动教育辅助为载体。定期组织文化道德教育活动,让罪犯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参与者。比如,开展应“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的辩论赛,举行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竞赛等等。

2.2 整合资源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带动工作

结合目前时事形势的政策对罪犯进行教育。例如,建国周年大庆的日子里,推出了爱我中华的倡议,监狱也可以推出“我为国家字号,为国增辉”的文化活动。

结合民族文化交融进行教育。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延伸各民族文化交流,让不同民族罪犯进行沟通,利用民族文化深度的交流对罪犯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

结合传统的文化节日进行教育。比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和端午等,通过各单位和渠道的人力财力支持举办各种活动,让罪犯在快乐的节日中感受节日的浓浓情愫,感受节日带来的喜悦,通过节日来感召罪犯在监狱积极改造,争取能够早日出来同亲人相聚:清明节安排即将出狱的罪犯为自己祖先先辈们扫墓培养其对先辈们的感恩之心;春节开展文艺活动,在娱乐的节日气氛中普及人文道德知识;为罪犯讲解二十四节气,传播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培养其劳动意识。

思考

传统文化对罪犯的价值在于对其思想感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其思想意识实现对其灵魂重塑的目的[4]。因而,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一种精神性的体现,也是一种缓慢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改造工程。

对罪犯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将其改造成懂法守法的公民,能够转化罪犯的不合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和合一[5]。儒家中涉及到的仁义礼等思想体系,主张的羞恶之心等对预防犯罪有一定的效果。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人性本善,这在预防犯罪的问题上也能具有重要作用。可见,传统文化宣扬的各种道德观念,对于罪犯改造能起到显而易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姝.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罪犯改造中的5W问题[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3:19-20.[2]刘晓丽.浅议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罪犯思想[J].学理论,2011,17:137-138.[3]陈书成.优秀传统文化介入罪犯教育改造分析[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04:33-36.[4]王钰.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改造罪犯“道德观”之浅见[J].社会心理科学,2012,12:22-32.[5]王平,林乐鸣.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罪犯教育感化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10:107-112.

2.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篇二

第一,“读经热”:海内外上下共热,读经典已成共识

自1995年赵朴初等九位老先生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关于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议案以来,诵读经典就自发从民间开展起来,形成了持续至今的“读经现象”。

1999年4月3日,《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上海召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座谈会,集当时各界顶级专家于一堂。近年来,很多中小企业在员工培训中引入《弟子规》《孝经》,开展感恩教育、孝道教育等;幼儿园流行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海内外成立了许多私塾,如德国汉堡致谦学堂,大陆的在谦学堂、得谦学堂等。让青少年接触、诵读一部分中华基本典籍篇目,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第二,“读经乱”:形式多样,分歧巨大,成效难测

单就形式而言,大学有国学院和国学总裁班,其中以北大哲学系的乾元国学班设立最早,也最具影响力。私塾、学堂、书院在大中城市悄然开展,虽有个别已关闭,但大多数处于自行运营的状态。伏羲班教学实验呈星火燎原之势。源自台湾地区的慈济读书会在福建和广东地区悄然登陆。中华传统美德论坛频频举办,参与人数众多。“感动中国”“孝行天下”等电视栏目也在增多。

在读经的途径方式上,有复古派的,以恢复古代书院为目的;有学院派的,以进行知识的传播为主;有教化派的,集资赠阅劝善类图书,开展劝善类讲座;有江湖派的,径直将营销学、励志学、心理学与传统文化杂糅到一起,针对当下人的困惑,进行密集宣讲,出版影像制品,个别人被奉为“大师”。不同的形式、主张、途径,造成的效果不同,各人感受和评价也不一样。

第三,“读经难”: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核心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教化,立足于立德树人,不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重点。如何使之课程化,既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又能符合中国文化的教化功能,如何具有生命体验,便成为当下必须解决的核心难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从欧美传过来的认知心理学,占据了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界的主流地位。所谓学习者不了解、不感兴趣的,就不要教给他,否则就是违反孩子的认知过程,违反教育教学规律。这个心理学原则如果不可动摇,势必造成教师和学生对经典的距离感,让青少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一定是错误的了。

由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于经典本身缺乏整体和细致的了解,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课程目标定位不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还是将其融入其他学科当中,它与语文、品德、历史、艺术、体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并列还是隶属?物理反应还是化合反应,甚至如映射反应(照射源与受照射)?它有没有语文等其他学科取代不了的独特的教学内容、教学功能和评估方式?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3.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技工院校传统文化思考

[FL(K2]技工院校学生是广大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成为社会经济建设中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目前在校的学生都是90后,从小就接触大量的西方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却很不够,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传统文化断层,导致学生诸多问题的出现。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幸福、职业院校办学声誉,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久发展和长治久安。为此,本人提出技工院校加强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 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分析

职业院校生源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入学基本没有门坎,学生几乎是被“请”进学校。尽管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投资越来越大,但是 “学生越来越难管”。部分学生缺乏爱心、孝心、责任心,贪玩、厌学、傲慢、懒惰,自我约束能力差、受不了挫折、公德意识淡化、行为散漫等。这系列问题集中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通过调查分析主要是市场经济、问题家庭、网络环境及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所致。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抵制家庭、社会不利因素,为学生树立旗帜鲜明的道德准则,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修身立德,近十几年来的“国学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精神复兴意识的觉醒,顺应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立德树人”的客观需求,完善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

二、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JP2]2012年11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有一段话:教育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偉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必须以育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纯正完美的心灵。“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这根本出发,学校德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交往,引导他们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指导他们关爱他人也自尊自爱,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任务。长期以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因此,德育如何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这一切变为了现实。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做人为根本,让学生心善、语善、行善,成为一个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这对技工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JP]三、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课程设置

技工院校应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中渗透儒家文化的内容,对学生普及教育,并力求在教学中把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同时开设第二课堂如开展朗诵会、征文、演讲比赛、“日行一善,周积十善,争做百善标兵”活动等。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点滴渗透,实实在在落实德育,从而培养学生以仁爱之心爱人、爱万物、爱祖国、尽社会责任。

(二)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JP3]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师资,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首先在教师中学习推广,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言传身教的人格力量。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做到了再说到,是圣人;说到了再做到,是贤人;说到了做不到,是骗人” ;孔子的教育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是圣人。我们很多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为什么?问题在教师本身,说到做不到。“按我做的去做”,可能是一句话、一件事就改变了学生的命运。通过教师的示范,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融人到学生的人格之中,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素质,以此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三)扎实开展“三礼”教育

古老而文明的伟大祖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三礼”即“有礼貌、知礼节、懂礼义”,这是当代教师文明素质的体现,是新时代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所谓“礼貌”是指人与人交往之中应有的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是指人们互相交往之中应该遵循的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和在公共场合应该遵循的仪式;“礼义”是指崇礼行义、廉洁知耻的道德准则,包括孝亲尊师、宽容友爱、诚实守信,坚持正义、廉洁公正、知荣知耻(如“八荣八耻”)等。讲“三礼”,是对师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因此,开展争做“三礼”教师和“三礼”学生活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和发展,是《弟子规》教育生活化和常规化的体现,必将促进广大师生文明素养的形成。

(四)创新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品格道德完善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一是注重修身、仁爱、律己、孝道、奉公等个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完善的思想道德。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的修身、律己思想自古成为人们的行为守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孝道思想为世人所推崇和遵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公无私地奋斗拼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思想、行为、态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二是注重明辨是非、自强不息等独立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理性的思想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摒弃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学会“扬弃”,懂得兼容并包和有所选择,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对是与非、好与坏有清醒的认识、不盲从。同时,“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教育学生要想成功、有所作为,还应该向那些自强不息的古人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理想。

(五)践行《弟子规》,培养好习惯

《弟子规》是儒家经典的精华,是矫正学生不良习惯的金钥匙。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能否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就是能否获取人生幸福的关键。学校应把学习践行《弟子规》作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并贯穿于德育工作全过程,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抓好弘扬的培育民族精神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校要成立学习《弟子规》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策划、实施;通过学习记忆、理解行动、内化提升、典型引领等阶段实施教育;从师生互相尊重、鞠躬开始,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人生的价值观,厚德博学,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张莉.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教育的启示[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

4.大学生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 篇四

罗宇 2010441759

重庆科技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科10-0

1摘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寻求发展的必要前提。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当他们面对危险因素时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安全 教育。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

2.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3.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

4.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大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的,很少是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传授的。

5.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是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自身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防患于未然。

2.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防灾抗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掌握必备的安全防范技能,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经受得住挫折是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考验,当他们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往往会表现出无知与无奈;不知道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劳动保护、劳动争议仲裁等。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终身受益。

三、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法律知识教育

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例如:《宪法》、《刑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等作用,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应通过各种法律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律知识教育,应与公检法执法机关建立共建关系,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校纪校规教育

校纪校规教育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教育,但对大学生来说,目前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有的学校管理不严、要求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没有认识到纪律的严肃性,没有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校规校纪及法律知识的学习,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对大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把法律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新生一进校,就要认真开展以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熟悉校纪校规,特别是涉及日常行为安全的规范。平时,也应随时随地进行校纪校规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3.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统计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表现形式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情绪色彩和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开展日常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管理,从管理上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工作。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安全教育工作由各校党办、学生处、保卫部门负责,团委、教务处、公寓管理部门、网络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层层抓落实。班主任、辅导员、专兼职老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都应参与安全教育工作,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2.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中

校级安全教育课领导机构要由各高校主管安全工作的书记、校长担任主要领导,保卫、教务、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下设教研室,具体负责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工作。高校要将这一课程的实施纳入教学评估中去,及时督促检查安全教育课的落实情况,经常性地选派

教师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开展安全教学研究,将成型的科研成果推广开来,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要明确责任,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计划,统一教育内容,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应统一编制高校安全教育的教材,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课时,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3.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为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或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确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组织进行授课,考评教学效果等。其次是理顺安全教育体制。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整个的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开展工作。再次是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第四是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主要是系统的课堂教育与各种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

4.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仅靠保卫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要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此外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等。

五、结语

5.加强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 篇五

留学生人数的迅速

增加,向留学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课题、更高的要求。怎样适应全球出现的汉语热形势,在留学生人数增加的同时,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为弘扬中国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是当今高校一个重要课题。

一、重视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

重视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是中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方针使然。《大纲》明确指出,汉语言专业留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掌握基本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根据这项原则,决不能为了增加语言学习时间而减少中国文化的课时。虽然中国文化不是其他专业留学生的专业,但是在对他们的教育之中,不能疏忽中国文化的内容。因为接受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国与各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如果不学习中国文化,今后回国之后又如何宣传中国文化呢?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社会价值等等,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有时会让留学生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文化冲突。尤其是那些刚刚跨出高中校门、第一次远离家庭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开始时,对留学生活期望很高,充满了憧憬,但是对于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新的环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今,身处异国,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衣食住行诸般事情都得靠自己独立处理,这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能够让留学生尽快地熟悉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风俗习惯,从而实现入乡随俗,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中国文化课上,留学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增长见识。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认识作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提高留学生的人文素养,增长他们的知识。《论语》早就指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且,加强中国文化教育,进而向世界推广,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和国外友好,是中国的国策之一。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了解中国,文化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因为文化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中国文化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频频精彩亮相,对世界了解中国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看,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我们要更多地向世界介绍中国,通过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①

不同国家由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进程、文化风俗、社会制度,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影响着其国民的价值观、心理意识、生活方式等。不同的文化本来可以共同存在,互相交流,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增进人民的友谊。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缺少了解、误解以及其他的种种原因,敌视东方中国,否定、排斥中国文化,进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冲突。如何才能消除由于文化隔阂、误解而产生的冲突呢?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留学生在留学中国期间,尽可能地多了解中国,今后发挥促进中国与留学生本国友好交往的桥梁作用。

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这已经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早在1895年春,康有为就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推举儒学大师像基督教教士那样传道全世界,发扬中华优秀之文化,竞争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余秋雨说:“通过文化艺术作品的海外传播,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是我们学艺术人的责任。因为,‘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②因此,向留学生传授中国文化,让留学生接受中国文化,把他们培养成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对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发展友好关系一定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6.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篇六

惠民县实验幼儿园

内容提要:

乡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石,而要想使一个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加强对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和不可缺少的,为此我园立足实际,面对现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教学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大胆尝试,有得有失。以下是对此的几点思考,仅供同仁鉴证。

关 键 词:

乡土文化 思考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刚要》中特别提出了科学领域的知识明显地具有“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期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二十多年的幼教工作,发现好多大人及孩子孩子喜欢一些外来的诸如肯德基,汉堡包等吃的以及圣诞节,情人节一类洋节,而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却不再那么重视,没有太多的了解。而回到家中,好多孩子把大部分时间时间用于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加上现在住楼房好多大人也觉得不大方便,所以不大出来,找小朋友玩的越来越少了,孩子们接触的网络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但他们生活的天地却越来越小,所以对国粹和民族的东西知道的越来越少,我感觉民族文化和特有的乡土文化逐渐在下一代身上迷失。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著名的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了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搬到实践中”的教育思想。惠民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历史名人辈出,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兵圣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其《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汉代大文学家东方朔才华横溢、诙谐善辩,所著《答客难》是其名篇。开一代画风先河的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精于山水,擅长壁画,《游春图》是其传世名作。还有元代杰出剧作家康进之,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李之芳等名人先贤都诞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魏氏庄园,泰山行宫等名震古迹。胡集书会,皂户李泥娃娃更是远近闻名。更有焕然一新的惠民老城,还有大年陈的苹果和蜜桃,李庄的网厂等一批生机无限的新气象。如果这些资源被我们幼儿园的充分利用,将更能丰富幼儿的经验和拓展幼儿的视野吗,也能很好地实践《纲要》中所倡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

为此,我们幼儿园进行了园本课程《乡情诗韵》的开发,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何运用好乡土文化对幼儿进行教育呢?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认真选择适合幼儿特点乡土文化。

乡土教育从娃娃抓起,必须是一种包含自然性、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模式,除了培养乡土意识之外,生活教育、人格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我园从惠民的风土,人情,建筑,历史文化,传说等几个方面搜集素材,以便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更好地教育。因为我们幼儿园的的教育面对的是是3-6岁的幼儿,因此在乡土文化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接受能力去认真选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如惠民文化中的《孙子兵法》等虽然有名但幼儿却不大好理解,我们让孩子知道就可以了。而像皂户李泥娃娃,麻店西瓜,胡集书会,惠民老城的变化等乡土文化既便于孩子参与又通俗易懂,于是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的组织和利用则大大提高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能更好地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例如:我将麻店西瓜运用到中班的美术教学中,首先让幼儿猜谜语:“看起来是个红的,吃起来是个绿的,吐出来是个黑的”,引出好吃的西瓜。并让幼儿看视频,了解麻店镇是全县有名的西瓜之乡,西瓜育苗,种植已成为该镇的主要致富项目,远销各个省市,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划分了好几节课,培养幼儿的各种技能,如:学习撕,贴圆形的西瓜,毛线粘贴画,画西瓜等,以及体育游戏《切西瓜》小朋友都很喜欢玩。

在日常教学方案中充分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常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文化。实际上,乡土教育资源和素材是随手拈来的。我园老师们还根据大班上学期教材《泥娃娃》分别设计了手工课和音乐课让幼儿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以及让幼儿了解泥娃娃的做工工艺并亲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美好的情感。有序组织系统化的乡土教育,我幼儿园按照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的时序,结合地方传统美食、节日活动,构建有韵律节奏的乡土文化教育。

二、积极创设富含乡土文化的幼儿园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应根据办园理念和培养目标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环境,注意精心营造浓厚的家乡文化氛围,从不同的角度向幼儿展示家乡的艺术文化,在建筑外观、室内装饰、家具、用具(竹编篮子等)、绿化等各个环节都要重视营造地方特色、乡土风味的幼儿园环境。首先是校园环境的创设,特别是门厅,橱窗及楼内走廊的布置,主要介绍惠民的建筑,人物,风土人情,传说等,以此来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其次是班内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根据本班实际教学情况,积极引导孩子及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制作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绘画,玩具,录制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乐曲,进而从多角度多层次来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

我们编辑整理乡土教材资源书刊,老师们人手一册,粘贴悬挂本地剪纸、绣花、风景摄影、诗歌书画,摆放一些民间乐器、工艺美术品。每年植树节前后,安排亲子活动,种植乡土树种参与幼儿园改造。安排春播、夏播、秋播,种植本地主要农作物。

我县是产棉大县,我们走廊里有棉花粘贴画,如栩栩如生喜羊羊,雪人,雪景,小白兔等孩子作品。刮画惠民美景,幼儿制作了惠民宾馆,魁星阁,步云桥等。我县的大年陈蜜桃远近闻名,还盛产很多水果,家长自己制作的各种布艺水果,孩子都很喜欢玩。

三、利用多种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乡土文化教育。

1.创编通俗易懂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儿歌,印成小册子以备上课使用。这些儿歌大多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既能丰富展现惠民的乡土文化又便于幼儿接受。我创编了儿歌《网厂之歌》,《二月二》,《古城新貌》,《土豆歌》等儿歌。,如:

土豆歌 荷兰土豆数林樊,家家户户种得欢。酸辣土豆脆又香,土豆炖肉糯又面。“地下苹果”有营养,大家快来尝一尝!

古城新貌 串串红灯映夜空,片片彩树唤彩虹。

今日又逢佳节至,千家万户喜盈盈。大华圣豪人攒动,百家商铺生意兴。喜观今朝古城变,共同庆贺抒豪情!

2.艺术方面,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编简单的,朗朗上口的歌曲。我园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家长帮助搜集整理园本资料,开家长会,亲子运动会等活动互动。还带领幼儿参观了孙子兵法城等惠民景点,我园路东书老师根据带领幼儿观看孙子兵法城十三大殿的排兵布阵创编的舞蹈《骑兵阵》获得了山东省“小飞天”少儿舞蹈大赛一等奖。

3.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请进来主要是指将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引进幼儿园。我们主要采取家园共建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家长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较大限度的挖掘乡土文化又能使孩子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中也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另外,我们还以皂户李泥娃娃为素材,请老艺人来校讲授传统工艺,增加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自己的作品在合适的节日送给爸爸和妈妈。

7.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篇七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范围受限

当前,各高校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主要是针对于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那些在入校后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在校期间未能入党的学生大多时候都被排除在教育对象的范围之外,使高校党员教育培养受到局限性,也遏制了部分同学入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际来讲,不论是否已经入党,都应该作为重点教育对象,拓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范围,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形式单一

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以党校课程和党支部大会集中学习为主,通常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发言讨论的形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学生兴趣不足,参与度不高,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教育环境不佳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功利主义化倾向日益严重。浮躁、急功近利、贪图享乐等消极思想对当前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诚信和廉洁思想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所占比重较低,文化环境的建设有待加强。因此,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至关重要。

二、利用传统文化,发挥教育价值

(一)加强党校课程建设

党课是对高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党性培养”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形成教学主线,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诠释共产党的党性原则,用最有民族意蕴的形式和风格去诠释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慕课”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带来了新的途径。可以建设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党校微课,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有选择性地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形式,“微型党课”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大学生党员所关心的话题,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党员身边的事例,有利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转化为大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

(二)深挖传统文化教育之精神

在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深挖传统文化思想价值,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探求其中之精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思想,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魅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孔子关于“忠义”的道德思想,孟子提到国家时的“浩然之气”还有汉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都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此外,一些经典的诗文、著作中也都展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向学生宣扬这些经典,可以加深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是民族精神的独特体现。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袭,大学生面对复杂的文化现象时缺乏判断力,民族文化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必须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学生党员社会实践

儒家思想强调“行”的重要性,“君子学以致其道”、“行义以达其道”,“学”目的在于“行道”,通过“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修身的目的不但是通过“学”获得“知”,更重要的是“行”,通过亲身实践,去锻炼去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中庸》中曾转述孔子之言:“力行近乎仁”,可见孔子又特别强调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各高校除了依靠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党员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成自身的道德认知,并通过实践将自己的道德意识表现出来,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使学生做到思想和行动上都要真正入党,做到知行合一。

摘要: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要起到表率和时代先锋的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要有更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当前,部分高校在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应予以重视并加以改进。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思想和道德理念,为当前学校党员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修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李宁.中国传统美德丛书:修身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传统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20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华优秀博大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当今的青少年遗忘。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被忽视的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中华传统美德,彰显历史杰出人物事迹的优秀课文,如孔子的《论语》、屈原的《离骚》、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阅读是眼睛和心灵共同的享受,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交流,情感在自由旅行,徜徉在字里行间,穿梭于时光之中,体验着历史的悠远,体验着文中人的悲喜,体验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是,当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已然被高考束缚,为了答题获得高分,绝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依赖于课内资源,认为完成所要求的训练任务,学生就能在考试时得高分,使用相同的教材、单一的思维去教学,太过注重答题技巧的传授,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没有读完文章的情况下就完成题目解答,古文的阅读尤其如此,完全没有真正阅读的意味。此种“唯题目解答是瞻”的教学忽略了阅读教学的真正意义,对学生的文学意识和素养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实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欲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1.彰显教学内容中传统文化推崇的精神

语文阅读教材可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依托,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以将一些经典的古文作为素材,去取代华而不实的题材,让学生能深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文化认识和意识,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例如在《论语》的导读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分析孔子思想中的“仁”。孔子的仁政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展开阐述,他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看法,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为人处世,“仁”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也是社会上人与人相处之道。此外,他还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希望通过建设充满仁爱的社会来治理国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仁爱”思想中所提倡的“爱人、礼让、尊亲、同情”等优秀文化。通过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去影响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或者挑选出一些此类古文作为阅读训练素材,让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里,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懂得人生的道理。

2.将传统文化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后通过写作加深对文章的思考,其效果好于教师的讲解或者学生自己单纯的阅读。学生通过笔端表现出的阅读感受不仅印象更加深刻,理解和思考也会更加透彻,从而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完成《陈情表》《论语》的学习后,让学生就文章的读后感想进行写作;逢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时让学生自行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去查阅节日史,并搜索一些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拿到班上进行节日古文学习讨论,然后选择一篇或几篇自己颇有感触的文章写一篇感想,体裁不加限制,能表达自己情感即可。如此,便可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能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并付诸笔端,既达到有效训练阅读的目的,丰富阅读量,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写作能力。

3.高扬传统文化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只是课本中的几篇古文,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例如屈原在《离骚》中树立的美政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作者对自我品性与价值的高度肯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是在君王不信任自己、党人围攻自己、弟子背叛自己、众人不理解自己的艰难处境下,仍然忧患国家、君王、国民,而不为自己的荣辱担忧,这种社会责任感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自我意识,也是我们需要树立的楷模。通过阅读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这是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蕴,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积累和文学素养,有效地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

上一篇:风险隐患试题下一篇:施工管理工作报告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