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

2024-09-30

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精选8篇)

1.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 篇一

中南大学推行硕士综合评价考核录取 提升质量

4月19日上午,20中南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在校本部国际报告厅召开。校领导、二级学院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负责人和秘书、研究生培养基地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生院全体人员等260多人参加大会。

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少军传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和年全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关于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精神,学位办主任饶秋华、培养办主任陈立章、招生办主任郭学益、学科办主任李亮等分别对学校学校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做了简要总结,并对2011年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如下部署:

一、贯彻执行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精神,开好新一轮985工程局面,完成绩效考评,全面落实任务,做好预算申报;完成211工程三期全部投资计划,开展项目监理和校内自查,做好迎接总结验收准备工作。

二、根据国家颁布的新学科目录,分析学科基础与发展目标,通过学科规划论证、学校顶层设计、专家评议审核,做好一级学科调整和二级学科设置工作。同时,做好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准备工作。

三、结合学校一级学科调整与二级学科设置,加强巩固已有重点学科,形成新的重点学科增长点,按照一级学科宽口径,挖掘、整合和生成资源,通过分类分层次建设,发展壮大“国家-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体系,提升整体水平。

四、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加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评选工作;结合教育部和湖南省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加强学校研究生论文质量监控;全校动员,迎接湖南省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过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规范和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重点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积极争取成为首批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六、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优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联盟”工作,加强与联盟高校对口院系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直博生、硕博连读、高水平博士生导师自主选拔等博士生招生制度,推行“硕士生综合评价考核录取”,提高学校研究生生源质量;根据教育部精神和兄弟院校做法实施推行博士生招生指标分配和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查制度。

会上,黄伯云校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是学校上水平的根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选择我校作为高校代表发言表明了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对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分析了当前学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鼓励大家抓紧机遇,将学校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做大做强,为创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宏伟目标而做出贡献。

最后,李桂源副校长做总结发言,他针对新的学科目录调整与学科建设发展,强调各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齐抓落实,在一级学科评估与省级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中突出特色、保证质量。二级学院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到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互推联盟过程之中,建立起联盟大学相应二级学院的对接工作,抓紧推进“985”与“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进展,开创我校研究生教育新篇章,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2.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 篇二

一、试点工作初现成效并彰显公平

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自2003年实施以来 (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 , 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试点工作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 饱受社会诟病。作者认为, 江苏省开展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工作, 虽不能把自主招生出现的问题完全规避, 但试点工作还是初步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并彰显了高考的公平。

(一) “掐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原来自主招生的模式, 高校给中学分配指标, 中学“校长推荐”, 这就可能产生高校与中学、中学与申请学生之间的博弈,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现象。而各中学为了回避矛盾, 更是为了理论上的“公平”, 毕竟要进行全校公示, 使被推荐学生的成绩所占比重就会加大。而从符合推荐条件的申请学生中选择成绩优异的予以推荐, 与学生参加高考区别不大。由于取得高校入选资格的考生, 在5月份就要选择一所高校填报志愿, 这自然会导致考生选择的余地变窄, 也使高校很容易掐尖。

而江苏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是综合考生高考成绩、高校考核结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以及自身培养的特色要求等五个方面内容, 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 “分不够特长凑”, 而成绩优异的考生若没有什么特长, 往往不符合高校报名条件, 这样就避免了高校的掐尖, 促进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 从2015年起, 考生是“知分”填志愿, 这就让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二) 考生的学业负担得到一定缓解

自主招生是给予考生更多的机会, 但无形中也增加了考生的学业负担, 无论是“北约” 、“华约” 还是“卓越”, 联盟的存在无疑是对考生时间、精力、学业负担以及中学教学秩序的挑战。而随着教育部的一纸文件, 考生的精神压力得以解脱, 特别是对学业有专长的特殊考生来说, 无疑是个福音。而高考后进行测试, 更是减轻了考生的学业负担, 特别是学生的心理负担, 使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备战高考了。而教育部规定的“原则上不笔试”, 更是给了学科专家们更大的选择空间, 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人才选拔上的话语权。

江苏的综合评价在综合上述政策的基础上, 对于“文化有基础, 学科有特长”的考生, 则政策优势更为明显, 凸显了对“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的积极探索。其具体的做法是, 可以对高考成绩达到本二批次省控线的入选考生, 进行综合评价, 择优录取, 从而给中学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使中学有精力和有“魄力”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 学生们将不再是“一考定终身”, 而是多了一次选择进入大学的机会。

(三) “唯分数论”得到些许改观

高考差一分, 考生与心仪的高校或喜欢的专业就会失之交臂。而综合评价给了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更多的机会与选择。从各个高校报名条件来看, 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尤为看重;从“优录”条件方面看, 不再只是唯高考分数, 而是高考分数只占一定的比例。这对于文化分数低一些的考生, 甚至按高考成绩只能读“本二”学校的考生来说, 就有机会实现学校等级之间的跨越, 进入自己喜欢的本一高校。而江苏省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试点的特点是, 将这些考生放在本一批次前投档, 这对于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来说, 无疑是增加了一次录取机会, 可以从长远的意义上激励学生的创新意愿和信心。

江苏的综合评价试点实践了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的可能。比如江苏大学在录取时, 高考成绩是乘以60%, 考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学的综合评价、专家面试等综合分乘以40%, 二者相加后对考生进行排序, 择优录取。这种录取模式某种意义上是对“唯高考分数论”的突破, 是一种创新的行为。

(四) 高考公平得到彰显

自2007年以来, 国家采取多项措施, 努力缩小了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而江苏省的改革方案, 相对于全国高考录取而言, 具有更加合理和超前的意蕴。因为在江苏的“综合评价”中, 考生只要符合报名条件, 就可以自主地申请, 高校也不再给中学分配指标, 这充分体现了高考的机会公平。而从各校的录取政策来看, 也开始了从高考分数的公平向综合能力的转变, 由原来的“绝对公平”, 向真正意义上的相对公平方向转变, 让真正有学科特长、创新有潜质的优秀学生, 在高校人才选拔中得到认可, 获得进入自己理想大学的机会。而教育部关于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 也给高校加上了“紧箍咒”, 不再给中学和高校暗箱操作的机会, 来自国家层面的“阳光高考”政策, 则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考试招生的机会公平和结果公正。

二、难点依旧, 改革仍待深入

江苏省属高校的综合评价试点在原有自主招生的基础上, 2015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 自主招生试点十余年, 仍是“试点”, 说明还有诸多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 作者认为, 江苏的试点工作仍存在一些理论和规范方面的问题, 尚待认真研究后妥善解决, 从而推动高考改革的深入。

(一) 诚信体系还需构建

在诚信缺失的当代, 如何保证考生提供材料的真实可信, 是高考工作必须解决的前提性问题。在以往的高考中, 由于考生的获奖、评优等信息, 来自于不同的行业与部门, 其中的一些重要数据, 高校和中学不能共享, 从而为学生评价和高考录取带来难题。而现实高考中出现的奥赛、市级优秀学生等证书造假现象, 表明在学生“特长”方面的弄虚作假现象依然存在, 有些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另外, 个别考生个人提供的成绩, 有些中学提供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成绩, 与考试院提供的数据并不符合, 反映了在学生评价问题上, 还存在标准不统一的现象。还有, 部分考生存在侥幸心理, 出具不实材料, 甚至有的中学还帮助其造假, 为其提供虚假证明等现象, 给材料审核增加了难度, 甚至会导致录取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二)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待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中学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高校也只是予以象征性地参考。而其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现实的中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其可信度没有建立起来。而如何保证中学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德、智、体、美水平, 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 能够作为高校综合评价录取的重要参考, 以及怎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确实是当下需要解决与关注的问题。对比国外大学录取学生的经验, 中学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减少高校的许多“求证性”工作。为此, 高校应组织相关人员, 认真研究这项工作, 为在制度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提供理论引导和支持。

(三) 高校人才选拔体系尚待形成

考试招生是一项对科学性要求极强的工作, 而加强考试招生中的科学性[1], 则是我省以及我国高考工作应该重视的问题。科学性在招考中主要体现, 在于制度设计、招生目标和标准设定、综合招考选拔指标体系制定、命题和面试等许多具体环节[2]。由于开展综合评价的高校其综合选拔体系尚未形成, 致使面试试题的测试目标、测试标准、测试功能、测试结果都颇受质疑。问题主要表现在试题之间的关联度、相对独立性相对模糊, 其所要测试的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不够清晰。另外, 高校面试教师的权威性也存在问题。现在通常的做法是, 招生部门请相关学院推荐教师参与面试, 而面试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素养、学业境界, 则缺乏相关的政策性规定, 致使面试在许多时候只是走形式, 达不到真正选拔人才的作用。而国外大学的经验是, 由高素质的教师组成面试小组, 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发展潜力、人格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绝不存在“关系”、“偏好”、“权力”方面的迁就, 从而既提高了高校的威信, 又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风气, 增强了大学对社会文明的促进意义。

综合评价属于国家教育考试的范畴, 组织严密的研究生等国家考试尚出现过泄题问题, 更何况人防、技防等相对条件落后, 经验不足的高校, 而且一般是高校直接操作, 存在的风险较大, 高校承担巨大压力, 特殊类型考试是如履薄冰。这种现象对高校而言, 既是挑战, 也是树立自己信誉和威望的机会, 江苏的高校应该在此方面为全国高校做出榜样。

(四) 高校教师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尚需加强

江苏的省属高校在综合评价中, 各高校基本不再进行文化课的考试, 而是加大专家面试的权重, 发挥高校学科专家的作用, 各高校均遴选大批专家参与综合评价的面试考核。但当前存在一个问题, 大学教师与中学教育的脱节, 每年总会有“神题”甚至是被考生笑称“三八”的题目出现。高校自主招生也好, 综合评价也罢, 好多决策基本出自行政机构之手, 教师参与较少, 在招考中的自主性未能充分发挥。只是命题与面试环节根据学校需要才出现, 没能深入其中, 真正地去主宰考生的命运。当然也是大环境的影响, 毕竟“公平”至上。其实公平是前提, 科学选材才是根本, 只是目前大家太追求“公平”了, 怕坠入是非之地而惹非议, 成为舆论关注的对象。而高校面试最大的问题是, 由于高校存在行政化现象, 真正的有学问的教师可能不屑于跟风和呼应, 往往被边缘化, 而真正有学问的教师与”随波逐流“的教师在学生评价问题上差别很大, 而所谓的专家多为后者, 那面试就很可能徒有形式, 难以起到真正选拔人才的作用。

(五) 机会公平仍需推进

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是综合评价改革的难点之一。部分高校综合评价报名条件明显不利于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考生, 面试内容与形式对农村学生也存在不公平, 如北京某著名985高校2015年自主招生面试题因“考虑不周”, 被指对农村考生不公平。虽然“阳光招生”了, 监管力度也加大了, 但从人大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来看, 危害综合评价公平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

江苏的中学有国家级示范高中、首批四星级高中以及其他层次的中学, 而各类学校的教学条件又差别很大, 因而不同学校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重心不同, 造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实际结果, 是公平的名义下的不平等。而最近有研究表明, 北京大学等“985大学”的新生中, 出身农村家庭的新生比例过低 (22%) , 且有继续下降趋势[3]。虽然符合条件的考生均可报名、诸如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有“自强计划”等, 但从总体来看, 农村学生处于劣势。江苏的综合素质评价有所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比如, 江苏大学2015年通过综合评价资格审查的1221人中, 城镇952人, 农村269人, 农村占比22%;在最终录取该校的168人中, 农村生源39人, 占23%。

三、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思考

(一) 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目前江苏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工作, 某种意义上各个高校还是碎片化的, 没能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人才选拔体系。而高校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才机制, 就需要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 需要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高度去做好试点工作。这不仅需要从高校人才选拔的政治高度开展工作, 更需要站在促进教育进步的角度, 把招生考试作为推进教育进步的活动, 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质性进步。为此, 高校要科学设计面试的内容, 依据高校自身人才选拔要求, 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提高命题的质量, 促进高考方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保证综合评价录取试点的正确导向, 以及建立高校的社会公信力及优良传统和良好声誉。因此, 在报名条件的设计上, 一定要考虑区域因素, 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地区要有所倾斜。

(二) 拥有良好的招生心态

良好的招生心态, 是做好招生工作的思想和精神基础。而我国高校在招生心态问题上的误差, 从2015年国内两大著名985高校在招生竞争中网上的口水战可见一斑。虽为著名高校, 却在1分2分上比高低, 分分必争, 原因只是为了“面子”, 为了自身学校的对外形象。但最终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社会形象与声誉反而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教育境界和观念方面的差距, 其需要修炼的素养还很多。

江苏的综合评价录取试点, 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招分”到“招生”的转变。由于基本的制度设计比较合理, 使各个学校都能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来设定报名条件以及录取优惠政策, 无法进行同质化的竞争, 因而高校之间没有了分分计较的土壤, 这不仅避免了高校之间、特别是同层次高校之间的不正当生源竞争, 而且为高校心平气和的做好自己的招生工作,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 构建健全的问责机制

问责是高校招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高校健康进行的重要条件。今年某著名985高校的预录取, 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然而最终却不了了之, 没有大众想要看到的结果, 致使招生的问责机制饱受质疑。而教育部明确规定的26个“不得逾越”的红线, 竟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 这说明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或不敢为, 是导致高校招生被社会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能通过对一件典型事件的处理, 来树立高考的严肃性和权威, 产生实在的警示作用, 那明年的高考怎么办?极可能还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所以, 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 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江苏的综合评价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只要过本二线就可以升入“一本”高校, 其诱惑力非同一般。因而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 其意义也非常巨大。由于目前组织中学生各类竞赛的条线较多, 学生获奖的数据不能共享, 致使考生材料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对数据进行整合, 加大对造假的惩治力度, 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对于性质恶劣的, 甚至可以取消当年高考录取资格。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氛围, 则不仅是做好招生工作的需要, 而且是高校完成教书育人职责的需要, 绝对不可等闲视之。

(四) 增强考核结果的公信力

综合评价录取的考核在高考后进行, 且须在高考出分前公示完毕,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任务, 有效选拔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考生, 考验着各高校的重视程度以及组织者的智慧。高校要加大教师的参与面, 无论是命题、还是面试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与专业特长。特别是参与面试的教师, 应该是有真才实学的学者, 因为“以优秀的人才, 吸引优秀的人才”, 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宝贵经验, 也是招生面试的真谛。如果不是由优秀的教师进行面试, 面试就可能没有意义, 只是多了一道形式。另外, 面试试题要具科学性且体现公平性, 这也考验着高校专家的智慧。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所有工作要经得起社会的质疑, 进一步提升考核结果的公信力, 也为积极稳妥推进综合评价录取改革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 提升招生考试人员的水平与素质

贯彻落实上级文件以及高校招生实施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需要高素质的招考队伍。只有精准把握教育部关于自主招生的文件精神、只有全面理解江苏省综合评价改革的精髓, 才能科学制定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选拔标准, 才能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一起对江苏招考人员的培训, 进一步提升队伍的理论水平;设立“江苏省教育考试招生研究课题”, 促进了招考人员对教育考试的深入研究, 充分发挥“科研兴考”的作用;每年一届的教育考试招生优秀科研论文和调研报告的评选, 更是极大调动招考人员结合工作开展研究的热情。这些均对招考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个人素质是很大的提升与促进。

结束语

无论是自主招生, 还是江苏的综合评价, 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者的顶层设计, 更需要各高校积极推进并及时总结与完善, 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人才选拔中的主导作用, 要把该项工作当做高校自身人才选拔的政治任务来做。笔者认为, 经过上下联动、共同推进, 党和人民充分信任的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一定会建立。

参考文献

[1]陆卓谟.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09 (2) :73-74.

[2]王根顺, 孙玉凤.高校自主招生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15-117.

3.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 篇三

关键词:县域经济;内陆地区;综合评价体系

近年来,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内陆地区整体较为落后,且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如何构建合理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来准确评价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成为提高区域发展质量的关键。

一、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关指标体系简析

1.“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教授英格尔斯提出现代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世界发展指标为基础,以六个关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为依据,以美国上世纪60年代发展水平为标准,提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等11 项指标以及相应的标准来评价现代化进程。

该指标体系比较简明,数据容易获得,度量简单,可操作性强,是现代化评价的经典方法。但该体系也有不足,比如把现代化的门槛定得较低,使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发展阶段容易被英格尔斯指标所误导,或者容易从这个纯粹的传统工业化时代指标中得出非真实的结论(谢立中,2003)。

2.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于1996年创建、并进行了三次调整和修改。该指标体系从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分别按驱动力—状态—响应概念设计模型。其中驱动力指标代表人类活动、过程和模式对可持续发展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即表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状态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况;而响应指标是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作的选择和反应,即显示社会及其制度机制为减轻诸如资源破坏等所作的努力。(逯元堂,2003)

该指标体系可操作强,用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监测并具有预警作用,清楚地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社会、环境、经济、制度等领域的发展问题。但该体系以国家为评价对象,对于指标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界定的不够清晰。

3. 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于1989 年提出,由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4 个一级指标、20 个二级指标、314 个三级指标构成。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通过外向经济与内向经济、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财富禀赋与有效运行过程的平衡、个体冒险创新与社会协调凝聚力四大平衡关系,着力评价国家整体现状水平和发展的潜力,以此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公平和自由的市场条件下,生产和销售经受国内外市场检验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4. 人类发展指数体系

人类发展指数(HDI)也叫人文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该指数通过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的预期寿命、教育和经济水平三个基本方面的平均成就来反映不同国家在人类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二)国内相关指标体系简析

1.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由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于2000 年提出,采用客观数据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选择的县域经济数据对全国所有县市进行分等级分类型评价。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具有综合性的经济总量指标,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但该体系仅限于经济方面的评价,不能反映社会、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2.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指标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

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指标发展指数测评指标体系又称“百强县”指标体系,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各县(市)统计部门上报的统计资料,按照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共33 个指标,分别计算出发展水平指数、发展活力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

3.“现代化”指标体系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依据现代化的内涵和信息时代的特点,设计了由3 个“表征集合”、8 个“水平指数”和21 个“基层指标”构成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该体系具有原则正确、简明可测、数据容易获得、度量比较直接等优点。但该体系中定性指标占一定比例,从而主观判断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

4.“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999 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五大方面组成,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5个等级,共219个指标。其中,总体层表达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系统层由生产、发展、环境、社会、智力支持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状态层是在每一个系统内能够代表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变量层从本质上反映状态的行为、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要素层采用可测的指标及指标群,对变量层的数量等表现进行度量。

该指标体系简单、易于获取,同时层次分明,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时间和空间排序、权重分配及评分度量。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指标的选取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指标庞杂等缺点,使得不同区域难以用同一指标进行对比,使用的数据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根据《中国行政区划简册(2014)》,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数为2853个,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行政区划有个17个地级市,137个县市区,其中市辖区48个,县级市29个,县60个。除了沿海的7个市外,内陆地区包括10个内陆市,即济南、济宁、枣庄、泰安、淄博、聊城、德州、临沂、菏泽、莱芜。鉴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大多指的是市辖区以外的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区域经济,本文的研究范围只包括县及县级市,不包括市辖区。除市辖区外,内陆地区有56个县市。

近年来,山东通过实施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战略,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县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3年内陆地区56个县市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704.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10.07亿元,经济总量稳步提高,但内陆地区56个县市的整体水平不高,强县数量较少。

全省县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8%,内陆地区56个县市平均为35.23%,略低于平均水平。全省县域实现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52亿元,内陆地区56个县市875.82亿元,占34.32%,其中全省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域单位有33个,内陆地区56个县市只有6个。全省116个县域单位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有17个,内陆地区56个县市中就有13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的有17个,内陆地区56个县市中仅有2个。可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整体较为落后

(二)综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意味着若干指标构成一个系统,其中每一个指标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某一个层面,使评价体系呈现出结构层次性,反映每个层次的状况。同时作为整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又能得到总的评价结果,从而能够客观反映县(市)经济运行的特点。

2.可比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尽量采用可比性较强的相对量指标和区间具有共性特征的指标。同时,必须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以确保时空上的可比性。

3.代表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一类指标能够较好代表县域经济发展的某一个层面,地区间指标值差异大小可以区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指在选择指标时还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选择现行统计报表中可以取得资料的指标,保证指标所包括的内涵可以进行定量描述。否则指标过多、过细,会给资料的搜集、整理带来很大困难。构建县域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挑选一些已经建立了政府和部门常规统计制度、拥有比较健全统计资料、易于计算、容易取得的指标。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衡量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情况的指标,以反映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该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经济发展要素、21项具体指标,见表1。

其中,经济发展基本指标反映的是各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模、水平、城镇化建设及产业结构现状。社会生活指标反映的是县域地区人民收入和消费的情况,用消费、投资、医疗保障等因素描述人民的现实生活。发展潜力指标反映的是县域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发展潜力,用资源建设、文化科技教育及金融财政支持等因素描述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通过以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谢立中.关于所谓“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几点讨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逯元堂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J].自然生态保护,2003(11).

4.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 篇四

综合素质优秀、身心健康、专业意向明确并具有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资格的考生。

二、招生计划和专业

我校20在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计划招生10人

注1:Z911专业组的4个专业共用7个招生计划,Z912专业组的2个专业共用3个招生计划。

注2:学生入学后进入海宁国际校区学习(四年),在规定年限内达到所学专业毕业(学位)要求者,将获得浙江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学士学位证书或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荣誉学士学位证书(Degree of Bachelor of science(HONS)。学费标准:12万元/人·学年。

三、报名与选拔程序

1.网上报名:考生可登录特殊类型招生报名平台-综合评价报名系统(网址:bm.chsi.com.cn/),完成网上注册后登录报名,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填写、提交信息并打印《浙江大学2019年上海市综合评价招生申请表》。每位考生只能填报一个专业。网上报名时间:2019年4月23日-5月10日。

2.考生不需要邮寄任何纸质申请材料,但须在参加我校体验营现场递交纸质申请材料。所有申请材料按下列要求在线提交,并确保上传的各项材料清晰可读,上传的申请表应为原件,论文和专利不得作为申请材料上传。若报名材料不符合要求,我校不予受理。

a.《申请表》中“成绩信息”必须经中学教务处审核认定、加盖中学公章,考生本人签名后将申请表扫描(拍照)上传。

b.《个人陈述》(直接在对话框内填写)。个人陈述主要阐述高中阶段考生的学科特长表现(获省级(含)以上学科竞赛奖励情况),参与科学研究、创新实践情况,参与社会服务、社团活动情况,获省级(含)以上个人荣誉情况,报考浙江大学理由,对报考专业认识度和个人未来发展规划等内容。字数不超过800字。

c.各类获奖证书原件(指省级(含)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省级(含)以上个人荣誉证书)、参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证明扫描(拍照)后上传。

3.初审:我校组织专家对合格报名材料进行审核,初审结果分为通过、不通过两档。考生可于5月30日通过报名系统查询初审结果。

4.志愿填报:考生参加高考并填报综合评价批次志愿,具体填报方式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规定为准。每位考生只能填报一个专业志愿,填报的专业志愿必须符合选考科目要求。

5.校园体验营:依据高考投档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及第一专业志愿(以在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填报的第一专业志愿为准),按院校专业组招生计划数的1:1.5比例确定体验营受邀名单(同专业组末位高考同分考生都予以投档)。学校将通过面谈方式考察学生的科学精神、专业意向、创新能力及综合素养,并提供国际校区全方位体验。

时间:2019年6月下旬;地点: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海宁市海州东路718号)。

考生凭有效身份证,携带申请材料参加体验营活动。体验营活动安排将另行通知,请考生密切关注我校本科生招生网的相关公告。

四、录取办法

1.高考投档成绩不得低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划定的“自主招生控制线”。

2.按考生综合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及第一专业志愿录取。综合成绩的组成为:高考投档成绩占60%,学校测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10%。综合总分=高考投档成绩÷6.6×60%+学校测试成绩(满分100分)×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其中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折算如下10门科目成绩: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科技,每门科目合格计10分,不合格或无成绩计0分。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上海市将统一向我校提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及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

3.若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再依次以高考投档成绩、学校测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排序录取。

4.学校本科生招生工作小组按招生计划审定综合评价录取入选名单,经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审核后正式投档录取。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其他高校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上海市后续各批次志愿填报和录取。

五、其他

1.我校2019年上海市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招生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实施,工作方案、实施办法、资格认定等报校本科生招生工作小组审定。

2.综合评价初审结果、入选资格名单、录取名单均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开平台及学校本科招生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对综合评价招生工作全过程监督,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

3.按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进校后按学校相关规定允许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之间互转专业,但不能与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之间互转。

六、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1A126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310058

咨询电话:0571-87951006(招生办),0571-8757(海宁国际校区)

传真号码:0571-88981979

监督举报电话:0571-88981497(纪检部门)

电子信箱:zsc@zju.edu.cn

浙大本科生招生网址:zdzsc.zju.edu.cn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网址:www.intl.zju.edu.cn/zh-hans


5.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 篇五

征集志愿录取后,各科类均超额完成了招生计划,顺利完成了招生任务。据统计,今年第一批本科院校实际共录取考生8.2万多人,一本录取人数比上年增加1万多人,一本院校录取率达到11.2%,比去年提高1.64个百分点。

近年来,广东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大学,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等18个学科入选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南方科技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等3所入选重点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了办学水平,调整优化了一本院校结构,进一步增加了广东优质高等教育的学位。

此外,由于广东重点高校录取率偏低和外省户籍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高考,教育部适当增加了投放广东一本招生计划;广东适当控制本科院校出省计划,积极争取外省院校多投放广东计划;加强与院校沟通,争取多录广东考生等多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广东一本院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录取率逐年提高。

但由于历史原因,广东高等教育基础较薄弱,同时近年广东省考生人数连续多年都处于高位,已成为全国考生大省,因此,与其他先进省市相比仍有差距,优质高等教育学位竞争仍然激烈。

6.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 篇六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有关要求,制定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一、重要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是基于学生成长发展事实对学生学业修习状况、核心素养和日常行为表现,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的系统评价,是培育学生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方向性,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坚持指导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成长过程,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指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坚持客观性,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

坚持公正性,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强化有效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公平公正。

三、评价内容

(一)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是学生日常操行、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

(二)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国家课程(必修和选修)的修习情况、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校本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

(三)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完成情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四)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基于学生对艺术课程的修习,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素养和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五)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是基于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修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

四、记录程序

(一)写实记录。从高一新生入学起,每一名学生都要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客观记录能够体现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典型事实材料,并及时整理完善。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网络管理平台。

(二)整理遴选。每学期末,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遴选能反映其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标志性成果等有关材料,由学生向学校提出入档申请。

(三)公示审核。学校成立审核小组,对学生提报入档的材料进行核查,审核结果连同相关材料在教室内、校园网等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经审核、公示无异议的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所有入档材料均须学生、审核小组成员签字确认。签字确认的原始材料要保存至学生毕业后2年。

(四)上传确认。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将学生每学期的入档材料、学生的简要自我陈述和教师对学生的简要评语上传至省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一旦上传,任何人不得修改。

(五)形成档案。省教育厅将学校按学期报送的学生入档材料与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进行汇总,为每个学生形成综合素质档案。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的成长记录,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的突出表现;学生的简要自我陈述报告和教师对学生的简要评语;典型事实材料及相关证明。

(六)查询。在省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中设定查询功能,高中学校、学生及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可按照设定权限进行查询。

五、材料使用

高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引导学生在记录成长事实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建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通过定期展示集中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主要特点和突出表现,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要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重要参考。高等学校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提出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使用办法应提前2年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时,高等学校应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在考生分数相同时,作为优先录取和优先安排专业的依据。本科高等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招生、高职(高专)单独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可依据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材料形成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或成绩,并在考生录取总成绩中占一定权重。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成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领导小组,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定期组织培训、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高中校长和教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要加强督导,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信息平台。建立山东省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为高中学校记录评价信息、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使用提供服务。

(三)实施常态管理。高中学校要成立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学校党团、学生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密切协作。要明确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制定具体评价方案及实施细则,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布,纳入高一年级学生入校教育内容。要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严禁搞集中突击。

(四)建立健全诚信机制。高中学校要建立健全个人诚信承诺制度、公示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加强监督。建立申诉与复议制度,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内容存有异议的,可向学校举报或申诉,学校要对所反映内容重新进行审核认定。学校要详细记录各项举报、申诉,认真办理,并将办理情况及时反馈给举报人或申诉人。

(五)建立抽查通报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进行抽查。省教育厅每年抽查学校比例不少于5%,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学校比例不少于25%(每县市区不少于1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对所辖学校至少检查一次。抽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六)完善保障机制。要统筹校内外资源,为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条件保障。高中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配备必要设施设备和工作人员,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当地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课程。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学生、社会宣传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改革的有关政策和育人理念,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七)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高中学校、教师、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7.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 篇七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从地貌学上看,小流域是一个侵蚀地貌单元。小流域的面积范围尚无统一标准,如美国水土保持学界把面积小于1 000km2的流域称为小流域,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国家把面积100km2以下的山区流域称为小流域,在我国以前小流域一般指面积为10~30km2的比较完整而独立的自然集水区域[1],2014年水利部最新行业规范中将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小流域界定为面积小于50km2的集水范围。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可以根据各小流域的特定条件,由局部到整体渐进式地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各地多年的实践经验也证明,集中连续地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拦截泥沙效益显著,有效缓解水旱灾害,水土保持效果显著,有巨大的生态效益;还可增加区域土地生产力,优化用地结构和产业布局,显著提高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和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因此,我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丘区水土保持内涵的拓宽与发展,水土保持已由控制土壤侵蚀提升为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经营[1]。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小流域治理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中叶就开始尝试小流域治理的对策和措施,经过不断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即将一个中大流域划分为若干个小流域,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在全面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逐渐开展农林牧等综合治理,从而可以实现对整个江河的水土流失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理论,并陆续在全国范围展开实践。如何有效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多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混合评价三类,而且分析方法已从过去以定性为主、单因素、单目标的评价,转向多目标、多因素、多层次和多指标的综合定量评价。目前,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加权或加乘综合指数法[9]、关联度分析法[9]、层次分析法[3,4,5,6,7]、主成分分析法[6]、模糊综合评判方法[8]等。近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多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评价的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评价方法等内容,研究区域范围涉及较广不仅包括北方土石山区[9]、川中丘陵区[10]、喀斯特岩溶地区[11]、黄土高原区[12,13,14]、东北黑土区[15]和江西红壤区[4]等。

2008年12月,广东省开始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相关工作。复杂地质地貌条件导致小流域类型也同样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小流域很难进行比较。以小流域治理规划确定的效益目标为基础,如何兼顾广东行业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适当的评价目标?通过何种综合评价方式,才能符合广东省小流域的现实情况,而又可以体现小流域治理前后或者不同小流域之间治理效果的差异?广东指标体系的选取采用哪些原则、哪些方法才能筛选出能反映治理的时间、空间动态变化、涵盖不同治理措施、反映广东小流域治理模式的特色效益指标?这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值得研究。本文基于广东省小流域的特点,通过分析国内关于多个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文献,依据国家及广东省的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提出了构建广东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评价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提供依据。

1 广东省小流域特征

广东省共有1 182条小流域,分散于全省15个市69个县,其中流域面积在10~100km2的728条、流域面积在100~300km2的437个,流域面积在300km2以上的17个[16]。而在《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11-2020年)》中,广东省规划治理945个,为了在广东全省覆盖主要的其小流域类型,其面积设定为200km2以下,其中梅州214个、茂名101个、肇庆93个、湛江85个(图1),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居多。

图1广东省预计治理的小流域数量及面积比例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广东省小流域有自身显著的特点:①小流域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广东省地势是北高南低,有明显的自然区域分异。在地貌上从北到南形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类型,逐级递降向南海倾斜,其中,山地约占总面积的21%,丘陵41%,台地13%,平原25%,构成了广东的基本地貌格局;②洪涝灾害严重,自1990-2007年全省小流域地区山洪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约23.36亿元经济损失和约80人伤亡,人员伤亡总数约占全省因台风洪涝灾害总伤亡人数近八成[16];③地质灾害频发,山地灾害呈现出来山洪暴发、山泥倾泻、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灾害形式;④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广东省山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17],广东省43个山区县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3 294.56km2,占土地面积的12.58%,占丘陵山地面积的14.24%。

广东省小流域之所以有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是地质原因引起的。广东省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经历了多次不同性质的地壳运动,形成了纬向(东西向)构造,经向(南北向)构造以及华夏系、新华夏系、山字形等构造形迹。全省的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比较突出,这些断裂带规模巨大。高温多雨导致岩石的强烈风化也为小流域多种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源。而由气候和人为干扰共同主导的外因更加剧了广东省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广东省地处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汛期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且台风暴雨频繁。广东的暴雨强度很大,出现大暴雨(日雨量≥150mm)和特大暴雨(日雨量≥300mm)的站点,分别占全省的97%和38%,往往造成山洪暴发。而广东省小流域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忽视生态环境,大量植被覆盖良好的土地被用做采石取土或开发建设,这也是导致区域水土流失和多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2 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标选取的原则

不同作者提出了不同了指标选取原则,如康玲玲(2002年)[18]归纳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提出科学性、整体性、目的性、重点性、动态性、普适性等6项原则;又如王琦(2010年)[19]提出了原则较为具体,如符合土壤侵蚀学和水土保持学基本原理、能用具体数值表达、指标客观存在无重叠、与分析尺度相匹配、避免地方性限制等5项原则;景可(2010年)[20]提出主效益原则和可量化的直接效益原则;焦金玉等(2011年)[8]提出了系统协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易得性原则、综合完备性原则等5项原则;孙昕等(2009年)[4]针对评价方法提出了科学性、合理性、定量性、实用性和普适性等5点原则,而针对评价指标提出了全面性、系统性和获取可行性等3项原则。

如上文所述,广东省小流域最大的特点是洪涝灾害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及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在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过程中,结合国内相关文献,以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通用可比性和主效益为主要的选取原则,以适应广东省自身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这5个指标的选取原则均有其内涵:①科学性,主要是指评价指标的选取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以及可证实;②系统性,主要是指尽量兼顾到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能够反映有机整体的指标体系;③可操作性,主要是指评价指标可以量化且容易获取;④通用可比性,主要是指评价指标核算方法统一,在不同流域范围内可以进行比较;⑤主效益和直接效益原则,主要是指不同小流域范围内的主要治理目标不同,尽可能突出主效益和直接效益,避免次效益喧宾夺主。

3 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标选取方法

为了实现效益评价的目标,需要制定具体的指标选取原则和方法,除了参照国内大量文献以外,还参考了国内主要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水利行业的技术规范,以及其他技术资料和统计资料。众多文献中已有多种选取方法(理论推导法、专家选取法、文献频数法、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法)等[19,21]。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需要通过选择出适合本地的指标的不同的方法组合。本文主要通过参照国标法、文献频数法、实力选取法、理论推导法和专家选取法等5种方法来进行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3.1 参照国标法

流域治理效益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于1995年颁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的国家标准[22],2008年颁发了修订版本GB/T15774-2008[23]。由于国标确定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标准,指标数量非常庞大,现已由旧国标的43个增加到50个,在实际使用中很难获得所需全部资料,且未必每个治理项目都需要全部的指标。另外,新国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评价过于简单,无法获得一个综合效益值,不利于决策制定[1]。

3.2 文献频数法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考虑全省的区域差异性和广东省小流域调研的实际情况综合选定指标。国标中效益指标多达50个,其他研究中也提出众多的指标,最多有30个指标[8],最少也有7个指标[24],一般14~18个指标。很多指标需要实地采样,分析测验,数据获取难度较大,且很多通过文献选取的指标并不适合当地的情况。

3.3 实例选取法

实例选取法是指以实例作为出发点,通过具体小流域的相关研究与分析,总结出适合特定小流域的评价指标。实例选取法的优点是评价指标比较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可比性、易得性),但是其缺点是在没有理论支撑的情况下,选取指标时较为盲目,且指标之间不够独立,会出现效益重复计算或者不符合理论分析的情况。

3.4 理论推导法

理论推导法,通过分析研究区的地质、气候、土壤、植被、水文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等特征,结合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学科特点,进行理论上的逻辑推理,进而选取可定量化的相关指标。但是理论推导法的最大缺点,便是缺乏可操作性。通过理论推导的方法获得的指标体系经常在理论上行得通,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些选取的指标要么太过理想化而难以测量,要么实际花费过大,还需要其他手段辅助用以保证选取指标的合理。

3.5 专家选取法

水利、水保、生态等行业的专家等往往是小流域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者与实施者,他们具有更加丰富的从业经验,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过程与机理,在面对诸多研究指标体系往往对不同指标的内涵具有更深的理解,更能够理清纷繁复杂的指标体系中的逻辑关系,且能够判断这些具体指标的可量化性、易得性和可比性等选取原则,进而保证具体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等选取原则。

4 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标选取具体过程

4.1 一级指标的建立

目前,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都围绕国家标准展开。根据全国大多数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标建立的研究,发现第一级的效益评价体系主要以3个效益为主,分别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广东省小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洪灾及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在《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11-2020年)》(未公开发表)中,针对这些问题,相应地布设了防洪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并安排了配套资金,防洪工程投资占总投资的49%,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占25%。因此在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评价指标选择中主要突出防洪和水土保持的特点。根据主效益原则,将生态效益进一步划分为防洪减灾效益和水保生态效益,得到的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中的第一级效益为防洪减灾效益、水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4个效益体系。

4.2 二级指标的建立

(1)实例选取法。开展此研究时首先自下而上开展案例研究,以广东省最先开展且最为典型的瑶安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体系的构建工作,依据广东省清远瑶安小流域的自身区域环境特征和主要治理工程和治理对象,本着综合治理指标选取的各种主要原则,考虑到全省数据的获取方便,根据《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导则》[25]中要求填报的数据中筛选适合效益评价的指标,初步确立了一套11个指标的体系(见图3第一轮)。

(2)文献频数法与参照国标法。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上查询,得到相关的文献数量为76篇,其中综述3篇,其余73篇均为研究应用与实例分析。通过进一步筛选相关文献,剔除部分仅用定性方式探讨的文献数量,最终得到32篇密切相关文献(见图2)。在这32篇文献的研究地点分布全国各地,其中有26篇文献的研究地点位于北方地区,仅有5篇位于南方地区,分别是川中丘陵区小流域[10]、云南西山小流域[26]、涪陵区小流域[27]、南方红壤区小流域[4]和长江流域[28],而完全没有来自广东省小流域的文献信息(见图2)。在这些文献中,生态效益出现最多的指标是土壤侵蚀模数(22次)、林草覆盖率(17次)、水土流失治理程度(7次)、地表径流模数(7次)、土壤有机质(5次)和增加生物多样性(5次);社会效益出现最多的指标是包括人口指数(11次)、恩格尔系数(8次)、人均粮食(8次)、产投比(7次)、收入增长率(6次)、耕地利用率(6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6次)、人均基本农田(6次)、农产品商品率(5次)、人口密度(5次)、产业结构调整(4次);经济效益出现最多的指标是包括人均收入(14次)、劳动生产率(11次)、土地生产率(9次)、投入产出比(7次)、基本农田(7次)、人均基本农田(4次)、农业总产值(3次)、投入农业总产值(3次)。

图2文献中出现的全国小流域综合治理效应评价分布点

(3)理论推导法。结合实例选取法和文献频数法获得的指标,再根据科学性原则、可定量原则、易得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等,剔除相应指标。如根据科学性原则,剔除明显不符合广东省小流域特征的指标参数,如生态效益中的25°以上坡耕地面积(广东省小流域多数都在低山丘陵分布)、石漠化强度(只适合石漠化地区的小流域)、牲畜圈养率(广东省农业过程中主要以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不以圈养牲畜为主)等。进而根据可定量原则,再进一步剔除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如保水保土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观念改变、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指标难以量化,无法做出可靠的结果。之后,根据可获得性和可比性原则,继续剔除一系列难以获取或难以进行比较的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生物多样性等相关指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等,有些指标虽然单点测量较为容易,但土地类型多样、异质性较大、指标变化较慢等特点,使得单点难以代表整个小流域情况,如果需要测定,必然大大增加评价成本。另外,《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导则》[20]出台后,广东各地市均投入了大量成本制定了当地的小流域治理规划,相应填报了提供的资料收集表格。该表格可以作为治理前的基础资料,为了节省人力和财力,也为了前后数据的一致,最后根据易得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选取表格中较常出现且容易获取的指标,最终确定25个指标(见图3第二轮指标体系)。

(4)专家选取法。将第二轮初步选取的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发放给相关专家,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结合全省数据的可获取性、对比性和独立性,剔除或增加部分指标。在专家选取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指标的功能会有多种,比如人均收入的增加,有些研究放入社会效益中,有些研究放入经济效益中,为了避免同一效益计算会出现重复测度,将与经济发展挂钩的直接效益放入经济效益中,在社会效益中不列入间接效益计算。最后,第二轮的指标体系中剔除了防灾减灾效益中的削减洪峰效率、水保生态效益中的径流模数和输沙模数、经济效益中的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效益中的人口密度等5个指标,并在经济效益中加入了人均GPD这一指标,最终确定为21个指标(见图3第三轮)。

5 结语

8.广东省综合评价录取 篇八

关键词:杜英属 观赏特性 评价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3-0000-00

收稿日期:2012-01-05

修回日期:2012-03-12

杜英属(Elaeocarpus)植物是华南地区山地次生林中建群种类之一,在华南地区分布广泛,是山林中常见的异色叶植物。杜英属植物树形通直优雅,树冠层次分明,四季皆有可观之景:春季新叶长出,光鲜亮丽;光亮夺目,盛夏季节枝头群花盛花开放,色彩淡白素雅多姿,花感绚丽;果实成熟后形如珍珠,色如翡翠,呈泽碧绿或蓝紫色,状如翡翠十分可爱;秋季杜英林红绿交错,老叶在脱落前呈现鲜艳夺目的红色,秋季山里的杜英林红绿交错的景象,煞是美观,是一类非常适合作为用于园林开发建设的乡土树种。

笔者通过野外调研和分析,筛选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选出11种广东省杜英属植物,对其观赏特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杜英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杜英属植物简介

杜英属隶属于杜英科(ELAEOCARPACEAE),杜英属的拉丁属名“Elaeocarpus”由来源于拉丁词“elaion”与“karpus”组合而成,两词分别为“橄榄”与“果实”之义意,表明属内植物果实形似橄榄[1]。全世界共有杜英属全世界共有200余种,我国有38种和6变种,多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均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叶互生,稀对生,具柄。花两性或两性花与雄花并存,单生或排成总状花序。萼片4~-6枚;花瓣4-~6片,顶端常撕裂;雄蕊多数,药隔顶端常伸出成喙状或芒刺状;核果或蒴果。广东省内野生分布的杜英属植物有20种和2变种,均为乔木[2-~3]。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B020303008)

作者介绍:廖浩斌(1987-),男,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资源学研究。Email:darkliao@126.com

注:冯志坚为通讯作者。Email:fengzj@scau.edu.cn

1.2 试验材料

在前期调研和分析基础上,从广东省野生分布的20种杜英属植物中初步筛选出11个分布广泛,数量较多,观赏性状明显,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种类(见表1)进行评价。筛选出的11个种均在广东省有较大数量分布,种源较易获取,且在种植难度上差异不大,故本文针对种间的观赏特性差异重点进行评价。

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广东省野生分布的杜英属植物有20种和2变种,本项目选择其中野生分布数量较大、具有明显观赏性状、种源较易获取的种类,再结合具有明显观赏性状且栽培管理技术较易等条件进行筛选,初步筛选出11个在有较大园林应用方面有较大潜力的种类(见表1),随后重点针对它们其种间的观赏特性差异进行分析与评价。

1.3 试验方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是将客观的综合各客观的定性指标综合起来并使之和使得各个指标定量表达的方法,适合用于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问题的解决。本项目便是本次试验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主要做法是:在总结前人的观点和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建立杜英属观赏特性评价体系结构,共分为目标层(A)、标准层(P)和最底层(D)三层(见表2)[4-6]。

2 结果与分析

2.1 判断矩阵的构建及与其一致性检验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1-9比例标度法,建立了A-P广东省杜英属植物观赏特性评价体系判断矩阵(表3)。由计算得出,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R.为0.0289,低于一致性指标的最大值0.1,因此该矩阵可以采用。再通过计算可知判断矩阵中的对应特征向量W及其排名(表4)。

以上表格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1-9比例标度法,对广东省的杜英属植物进行了观赏特性方面的评价。结果表明,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1-9比例标度法,对广东省的杜英属植物进行了观赏特性方面的评价。其中在目标制定时,根据影响杜英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其主要观赏特性的生物学因子主要是:,杜英属植物观赏特性较为重要的季相变化、,新老叶、,花感、,树冠等权重比例较大。

2.2 评价指标与评分标准

笔者通过研究不同文献对观赏树木观赏特性的分析、评价把握,结合专家的意见,并根据杜英属植物较为突出的观赏特性进行调整后,拟出了广东省杜英属植物观赏特性三分制评分指标和评分标准(表5)。

2.3 广东省杜英属植物观赏特性评价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按照表5的评分标准,对11个已筛选的杜英属植物的指标进行评分,评价方法为:评价值=∑MPn·WPn。按此方法对杜英属进行观赏特性评价的结果为见表6。

由表可知,最后得出综合评价分值大于2.5分的种类有:绢毛杜英、中华杜英和显脉杜英共3种,分值在2.0~小于2.5分大于2.0分之间的种类有:山杜英、杜英、毛果杜英、日本杜英共4种,分值小于2.0分的有:秃瓣杜英、水石榕和圆果杜英等3种。分值较高的3个种的杜英属植物都是新叶叶色光亮明显,老叶鲜红不落,花感、果感密集,花型美观,果型圆润、色泽鲜艳,树形美观,能充分表现季相变化的种类。

我省园林常用的毛果杜英、杜英与水石榕在此评价体系中本次评价中排名相对较低靠后。这主要是由于此本次综合评价体系中对在植物的季相表现、花感果感等方面的权重较大,而毛果杜英与水石榕季相变化不明显、,果实不饱满且颜色暗淡、,杜英花感较弱,等等原因,故得分较低。但这些种也有其应用于园林的明显优势,如,的一些特点如毛果杜英板根明显、,树干通直;、水石榕耐水湿能力极强,、杜英适合多种种植环境,管理粗放等,在园林应用上面有其特殊的利用方式等等。

3 结论与讨论

园林植物如果配置利用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鲜明的植物的季相,就能给人以时令的直观感受启示,增强审美效果季节感,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变化与美感。但华南地区的园林植物几乎为常绿树种,较难表现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就算引进了一些在而一些在北方有明显季相变化的植物,如乌桕(Sapium sebiferum)等,它们到了华南地区也会表现为常绿,很难看到叶色变化等特征。而杜英属植物作为华南地区的乡土树种的杜英属植物,春、夏、秋三季的树冠颜色变化明显(图1),以如绢毛杜英为例,其春季抽芽新叶上覆盖有被有银白色亮毛(图2);夏季盛花时期会有嫩绿色小花满布枝底,十分可爱,花相密满,花感比较强烈;花期过后会有累累硕果盛果挂满树冠,果形如珍珠而色如翡翠(图3),满树玛瑙翡翠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秋后老叶不落,变为鲜红不落,点缀于与树冠之间,红绿交错的景观犹胜盛花[7]]。,季相植株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变化十分明显,在华南地区种植将能表现良好的季相有着很好的景观效应。除绢毛杜英外,中华杜英、显脉杜英等也都均具有这些特征,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杜英属植物还具有物还由于其独特的花感和果感,表现在,盛花盛果期花果数量庞大,密布于整个树冠,具有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尤以果色最妙,而深蓝色的果色在园林树木中非常少见,也很美妙应用于风景林中是十分优良的观花观果类树木。此外,一些杜英属植物如毛果杜英、绢毛杜英等在树干下部会出现独特的板根现象,配置于在水景园道附近别有一番风味[8~-9]。

参考文献:

[1 丁广奇, 王学文. 植物学名解释[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6.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3]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主编. 广东植物志(第一卷)[M]. 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1.

[4] 张亚琼, 张伟,等. 层次分析法在野生花卉切花植物选择中的应用[J]. 湖南农业科学, 2011, (7):107-110.

[5] 何秋华, 石东扬,等. 广西园林藤本植物的筛选研究[J]. 广西植物, 30, (2):237-241.

[6] 秦建桥, 冯志坚,等. 广州地区乡土红叶植物资源调查[J]. 广东林业科技, 2009, 25, (1):52-57.

[7] 周瑾, 谢波. 杜英在淮安城市绿化中引种栽植的潜力探讨[J]. 农家之友(理论版), 2008, (09):61-63.

[8] 陈定如. 尖叶杜英与水石榕[J]. 广东园林, 2007, (02):80.

上一篇:会计报表编制试题答案下一篇:礼宾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