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024-08-29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共8篇)

1.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篇一

政治生活《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案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两个框题的学习,学生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除了中国共产党外,我国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在国家中的地位如何?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这种关系和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何不同?这些都是第三框的内容。由此可见,第三框是本课的最终归宿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

3、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所显示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1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歪曲、破坏这一制度的言论和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应该比较熟悉,但对我国的政党制度比较陌生。从能力方面看,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会把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进行比较,因此要充分调动、引导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

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查阅民主党派的历史资料

2、搜集关于当地民主党派或民主人士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事例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有关问题。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二)进行新课

一、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教材用两个镜头形象而具体地展示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与被领导及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

二、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1、我国除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教师活动:联系实际,回答我国有哪八个民主党派?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活动:总结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并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情况。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我国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当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

(6)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首先,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人民政协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党派身份参加,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

其次,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大团结、大联合的产物。人民政协的全部工作都突出体现了这两大主题。

再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职能。它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标志。履行这三种职能是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活动。

三、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参政,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表现。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进行民主监督,广泛参政议政,调动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切实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多党合作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民主党派由40多万名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报效祖国的热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民主党派通过多种形式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实践证明,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出:我国既然存在多党,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2、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实行怎样的制度制度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多党制。我国近代史上页曾有过多党制的尝试,其结果证明它在中国行不通。

有人主张在我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实质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后果必然是人民政权的丧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造成社会倒退,人民遭殃。,这是我们坚决不允许的。

(三)课堂总结

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新阶段的八大民主党派的基本情况及性质,重点理解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政党政党的优越性,让学生澄清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九、板书设计

一、共商国是 同舟共济

二、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1、八个民主党派的名称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3、我国政党制度的地位

4、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2)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3)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4)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5)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6)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三、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2、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环环设问,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学生思考问题,探寻问题的答案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中西比较,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强化学生对我国制度的认识,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篇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这三个方面的特色,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 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市场规则很不完善、政府改革尚未完成。政府作为发展管理主体面临各种矛盾和问题, 政府主导的管理活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也有较高的效率,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生态问题、贫富分化、社会保障等。近年来许多公众批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难以培养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的大学教育无用且失败, 也给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带来挑战。

2 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面临的问题

2.1 行政管控学术, 高校与政府关系没有厘清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与中国特色中的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 这两个层面的问题事实上都体现出我国大学制度的中央集权和国家管控。中国政治思想一直以来都是强调“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而延续到高校便是中央管控下的行政, 行政管控下的学术;这个体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高校行政与学术两股力量之间张力的根源。因而, “中国特色”并非仅仅是转型中国的经济、政治特点, 更是各个领域的某种延续, 现代大学制度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我国独特的政治制度, 深深地影响大学的管理。在我国各个高校和学院中, 行政为主、等级特权、形式主义等“官场习惯”还不同程度存在, 有的还相当严重。高校本崇尚自由、学术、独立, 但目前行政管控学术, 大学与政府关系不畅导致权力埋没了学术, 规则影响了效率。理想的行政与学术关系是行政服务于学术, 行政促进学术, 但许多高校资源掌握在行政人员手中, 课题经费是否批准在于院长、书记甚至官员的一句话, 而这些行政官员并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 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学术问题。面对学术问题, 单纯依靠政府职能不但不能解决, 反而浪费资源、降低效率。由于政府和高校的性质不同,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在高校中会产生巨大的低效与浪费现象, 这也是高校教授、学生的无奈之处。

2.2 偏向理论, 缺乏实践——以中日对比为例

日本是最注重教育质量的国家之一, 其教育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项目。面对全球化的冲击, 日本采取实践性极强的教育方针, 日本高校专业的选择和课程的设置, 以国家、社会发展趋势为大方向, 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输出人才。

以机械行业的标志性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如日本鹿儿岛大学, 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同时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部分。就专业教育课程而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包括必修、专业选修A类和专业选修B类, 前者大部分是机械工程类别, 后者为工程学类别。学生修满学分方可毕业。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理论教学中, 学生必修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如数学、物理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 、专业必修课 (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备等) 、专业选修课。在实践教学方面, 这部分课程体现在实验、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 就课程实验而言, 实践性、操作性较弱, 难以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尽管三大部分在教学中所占的时间不少, 但实效不强, 实验课和毕业设计往往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任务, 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日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十分明确, 实用性强。学校高度重视专业教育, 提供良好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支持, 学校帮助学生完成大量的实践课程并提供实习资源, 在帮助、锻炼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而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 即使是高校理工科专业也缺乏实用性。

2.3 全球化、信息化带来了思想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656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大专以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网民将近1.2亿。在大学生群体中, 网络普及率接近百分之百, 大学生成为网络世界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以手机上网为显著特色, 大学生几乎人人、时时、处处接触网络, 他们可随时、随地甚至可以随意对网络事件进行反应。

市场经济因政府的表态获得合法性, 经济体制改革逐见成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 我国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变化着, 许多西方观念深入人心, 自由化思潮、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原本处于主流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新的挑战。以星巴克咖啡、必胜客披萨等经济产品为形式的全球化交流在高校中占据了一定的精神领地。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的同时, 大学生接触到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 对我国历史和党团知识缺乏充分理解, 面对政治格局多元化的国际环境, 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时期体现出的强大主体地位, 许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任远不如从前,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 甚至对中国是否是社会主义抱有疑惑。

3 改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议

3.1 厘清行政管控边界, 促进学术自由

改变“大行政、小学术”的管理模式, 为了维护稳定和支持高校运作, 政府组织、党政机关渗透高校内部难以避免, 但不可掌管高校的方方面面。高校内部问题放大到政府权力层面, 会导致政府资源难以应对专业的学术需求。

实际上, 高校与政府最好的关系是政府适当退出, 厘清行政系统的管控边界。高校自身有消融能力, 学校内的大多数教师、学生、项目都能在基本的行政框架下运转, 政府需要做的, 就是退出全能管理, 提供资源, 培育高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简政放权已成为各个体制改革的新风向。根据经济社会的具体要求制定高校发展规划和质量指标, 改善政府对高校的宏观管理, 适当退出, 才能真正促进学术自由, 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3.2 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促进学校发展

中国特色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改革开放”中, 三十几年来,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带来高校师生精神“全球化”的挑战。

我国高校鼓励教职员工、大学生正眼看世界, 学习各国先进文化知识。当今中国的大学制度主要还在行政、课堂上建立, 面对网络化、全球化的一些消极影响, 作用甚微。

因此,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显得更为必要。当代教师及大学生的工作、成长环境与前几代人完全不同, 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 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教育工作最核心的意义在于教育和引导人们,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政治觉悟, 更好地全面发展。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看法, 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需要学习、指导和实践。

当然,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意味着压制思想自由,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全球化环境中的“以人为本”, 旨在使人自由、全面、健康发展, 注重在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培养和教育, 突出人的主体作用, 培养、发展他们的能力、视野和信念。

3.3 构建大学精神, 营造大学“公共领域”

现代大学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 完善制度建设首先应当从人入手。大学精神包括如独立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治自律的行为规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等, 是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心灵维度。与政府通过法律、市场通过规律的硬性或者强制力调节不同, 价值和精神的软作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

“公共领域” (public sphere) 最早由美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 提出。根据哈贝马斯的解释, “公共领域”是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 凸显的是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自由互动。公共领域之所以是公共的, 是因为它并不通过政府强制建设, 而是在社会成员的广泛辩论和自由发言中形成。在这个领域中有各种诉求、反对和支持, 有别于国家力量而独立存在。 (1) 中国社会今天还面临许多问题, 我们的公共空间和大众媒体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敏感领域还不能涉及, 只能说, 中国社会的理性思考能力逐渐改善, 迫切需要一个自主和健全的公共空间。大学是知识分子和高素质学生活跃的地方, 高校应是培养公共领域的第一个摇篮, 我们在等待自由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和独立思考的大学精神的重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rdxx/201307/t20130717_40663.htm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人民日报, 2010-07-30:13-15.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4]张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政策涵义[J].高教领导参考, 2011 (12) :5-6.

[5]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世纪的话题[J].复旦教育论坛, 2011 (9) :24-26.

[6]吴桂山.初探新媒体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J].学周刊, 2013 (16) .

3.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篇三

1.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其原因;

3.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

2.学会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

3.认同我国的政党制度。

【教学过程】

一、辩论导入

课代表主持课堂辩论:正方——多党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反方——多党制不利于社会稳定。(略)

教师点评:正方立足于多党制有利于防止执政党的蜕变。有多个政党加强监督,增强执政党的危机意识,有利于社会稳定。反方则认为多党竞争争夺选民必然将选民的利益分歧公开化,激化社会矛盾;各政党在选举中为了迎合选民的需求甚至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潜藏着不稳定的因素;多党轮流执政政权频繁更替不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社会的稳定。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待,不要一味甚至盲目地羡慕。

过渡:任何一个组织,大到国家、政党,小到学校、班级有两种状态是大家不赞成的——独裁和极端民主。每一个国家都有意识形态,关键是统一全社会的思想,那怎样才能在两个极端中寻找到平衡点呢?中国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制度就是个平衡点。

二、自主学习

请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概括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某一方面及原因。(略)

教师结合学生谈到的相关内容点拨。

(1)关系:友党关系,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你知道美国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吗?友党关系具体表现为“一个参加三个参与”。

(2)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组织上是独立的。

(3)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十六字方针是历史上形成的。

(4)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要求,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法律地位平等。那政治地位平等吗?(法律上是平等的,但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5)机构: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重要机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在政协里,各个党派、各个阶层、各个界别、各个民族、各个宗教的政协委员,按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要求,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人民政协属于国家机关吗?(政协是具有最广泛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因为其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性质决定职能是理解政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过渡:每年3月份都召开“两会”,你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哪个先开吗?(一般先开政治协商会议。)那你知道为什么先开政治协商会议吗?(广泛充分地听取社会各界代表的意见。)

三、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协商的结果只是决策参考,可以参考也可以不参考,协商意义不大。有人认为:民主不在于最后的表决,而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充分的讨论。对此,你怎么看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一方面,协商不等于决策,但通过对话、商讨、妥协和审议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参与民主政治,寻找到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另一方面,没有选举的协商可能演变成一种你来我往、议而不决的表演游戏,甚至别有用心的人还可能借用协商结果的不确定性把协商变成一种拖延战术。可见,选举民主中有协商,但重在选举;协商民主中有选举,但重在协商。

我国政党制度所强调的合作共事、民主协商,倡导的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充分体现了“和合”文化的精髓。执政党和参政党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双向监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和衷共济。

四、总结提升

其实,协商和选举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20世纪90年代,随着选举民主受到挑战,西方也开始兴起协商民主理论。

任何一种民主形式都需要有其生根发芽的土壤,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对协商比较认同,政治协商会议比人民代表大会更早,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相继而生: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协商民主的开始。协商民主发展至今,不仅指的是人民政协,近年来的听证会、对话会、论证会、恳谈会等都是其新形式。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重要形式和民主制度写进报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民主政治的两种形式,既有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又有自身的局限与不足,二者相结合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中国特色。

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足,但不能因为其存在不足而否认其是适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必须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政党制度。

五、课后延伸

请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采访学校教师中的部分民主党派成员、政协委员,请他(她)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最后撰写一篇走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

一气呵成上完这节课,我清晰地感受到这节课巧妙地处理了三个关系:

知与信的关系。这一课的内容对学生而言不是难懂而是不信服,设计的时候我的着力点就是如何通过问题的思辨和理性分析让学生“信服”,短短的课堂辩论学生懂得了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平衡点的探索结果。学生开始理性地认识和看待我国的政党制度。

详与略的关系。我国政党制度的五点内容固然是这节课的重点,如果逐一分析不仅课堂效率不高而且重点不突出。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基础上概括出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交流其认为最重要的某一方面及原因,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学生没有谈及多党合作的机构时,我巧妙地一语过渡到了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合作探究环节,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详略得当而且过渡不露任何痕迹。

深度与广度的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从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分析到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重要形式和民主制度写进报告;从协商民主与我国人民政协相继而生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选举民主受到挑战,西方也开始兴起协商民主理论。一个饱满的立体的课堂呈现在眼前,学生跨越了时空,提升了学科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专家点评

一个教学设计的根本价值不在于它写得有多么规范,而在于它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既能体现教学的逻辑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夏群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曾参与南京市的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

首先,寻找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它将一个意识形态的话题,一个似乎只能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课题,转化为一个学生可以辩论、可以探究、可以交流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将教材所代表的国家立场,转化为学生生活中可以经验到的事实。比如:“班级中的独裁和极端民主”是学生所经验的,当我们把这两种小社会层面的状态,推及更大的范围,推及政治的层面,学生就有了对政党制度的间接体验,就有了参与的空间、讨论的空间。

其次,用民主的方式来组织政党制度的教学。如果真理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是真理的化身,那么学生就只能顶礼膜拜地接受了。它的课堂语言特征是:教师自身完全排除了“我认为”,只用“我们认为”等复数形式来表述真理,这样的课堂也只能是“专制”的。相反,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可以有不同观点的碰撞,可以相互合作探究,以理服人,在质疑中寻求共识,这就是民主的课堂。民主方式的教学,其本身就是对民主的政党制度的最好诠释。

第三,辩证思维方式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比如多党制和一党制、独裁与极端民主、多党制的利与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等,特别是民主的形式与民主的内容的关系。在这些辩证关系中,学生体会到:政党制度的选择,其关键在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正像鞋与脚的关系一样,鞋的好坏关键看是否适合脚。

基于以上三点,我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4.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篇四

一、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现实可能性首先,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由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国有经济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细胞,是国有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论断,作为上层建筑中最主要内容的政党制度必然要反映到生产关系中,反映到国有企业中,因此,在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建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国有企业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种必然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探索以二者结合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国家的执政党,国有企业是工人阶级的集中地,国有企业职工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阶段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国有企业的党组织是我党各级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基础稳固,才能保证党的整体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考验。如果在国有企业放弃了党的领导,放弃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就成了无本之木,架空于人民群众之上,党的执政地位就必然受到威胁。因此,在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建工作,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党执政的重要保证。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中,由于片面强调经济自由化,一味照搬西方企业制度,放松了党的建设,放弃了党的阵地,使党在国有企业的领导地位被严重削弱,有的党组织完全涣散,特别是苏共这样强大的党,丢掉了党对国有企业的绝对领导,失去了党的力量根本源泉的广大工人阶级的支持,从而自毁根基,大厦一夜倾倒。当然,这里面也有其他体制上的原因,但放弃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其三,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可能性。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一剂企业发展的灵丹妙药,这不仅可以从前苏联的国企私有化后,建立了西方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中可窥一斑;而且也可以从现代欧美一些国际大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前一段时间美国安然公司、世信公司等国际一流大企业出现的严重造假行为,使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中委托代理的诚信出现危机,现代企业制度不是绝对完美的,存在的一些弊端。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总体上,现代企业制度仍然是目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先进模式,关键是如何将我国的国企党建工作与之结合,在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同时,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努力克服弊端,完善制度。这个结合点正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可能性。其四,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党建工作的定位。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指出上层建筑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发生积极作用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西方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私有化和竞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最佳福利模式,集体、共有可以创造出更大地福利,但前提是人的行为要得到很好的统一。两者的思想结合到我们现实的国有企业中就是,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必需,而且在经济上也可以保证和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中央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原则下,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主要实现形式,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但这并表明企业可以不要党的领导,国有企业党组织没有作用、没有地位。事实上,党组织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大有可为。一是可以在保证、支持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二是可以在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上显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可以承担监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约束企业行为和保护职工根本权益的任务;四是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调整职工心态、保持企业稳定的积极作用。其五,党对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出的思路。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措施。1989年8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企业党组织处于政治核心地位,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在企业内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问题。1997年1月,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从9个方面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及企业党的工作作出了部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并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并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相结合;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等等。

二、企业在探索中的具体做法和反映出的实际问题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加快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对新时期党建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在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中,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办法,有的已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制度:(1)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党组织定位,保证党组织在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一些省属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制定了企业党组织职能定位制度,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了改良。通过制度建设,首先明确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即发挥“把握方向、保驾护航、凝心聚力、促进发展”等作用,以此来保证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其次是明确党组织进入经营管理层。目前大部分省属企业主要实行党政领导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或“一肩挑”的方式,基本上实行的是党委成员和董事会、经理层人员的重叠,使党组织的意图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得以体现。其三是明确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范围,即对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经营计划、重大投资项目、干部任免、改革改制、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董事会必须提前通报并充分听取党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党组织特别是企业党委充当了董事会的“董事会”,增加了一层防护网和过滤网,从而进一步保证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符合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符合企业自身和职工群众的利益。(2)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保证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些企业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上,注意由说教式转为引导式,由务虚转向务实,由灌输转向辅导,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其中远洋运输公司的做法非常具有感染力,公司有14条远洋轮船,由于海运的国际流通性,为使远洋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较早地与国际接轨,从而增强竞争力,公司将政委职责范围,由原来专职从事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管事和服务员的工作,既是党务工作者,又是具体事务工作者,从而减少了轮船上的人员,节约了开支,降低了成本。政委的工资收入比一般船员要高出一倍,但是其从事的工作量却大大超过船员的工作量,船员的一日三餐伙食采购、餐具清洗、船务卫生等都是政委的职责范围,政委的工作时间基本上要比船员多出一倍。政委的吃苦耐劳和身先士卒,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船员的尊重,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说服力,从而使轮船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体现,保证了党对“流动国土”的坚强领导。一些省属企业在抓思想政治工作中,注意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强团队精神,弘扬企业理念,融思想政治工作于企业文化的精髓中;与工团工作相结合,以党建带工建、团建,以工建、团建促党建,加强企业与职工、与党员的联系与沟通,疏通思想,增强凝聚力;与组织活动相结合,通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生动活泼的活动,提高职工参与率,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活动中等。(3)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与市场化选用人制度相结合。一些企业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明确企业党组织的具体职责,赋予企业党组织对重要经营管理岗位负责人人选的推荐权、考察权、建议权,把好选人用人的第一关。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通过党委会、党政碰头会、民主生活会、中心组学习制度等,始终坚持领导人员学习教育制度;一些企业出台了干部管理的具体规定,加强领导班子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坚持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经常化、形式多样化,采取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经营业绩与党风廉政双考核、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情况公开、厂务公开等制度,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防止腐败发生。(4)结合职代会、工会工作,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障作用,推进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一些企业党委加强对职代会、工会工作的领导,通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实现员工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通过工会关心维护职工权益,提高职工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通过建议“职工之家”,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企业党务通过督促企业实行“阳光工程”,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起到了保障作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起到了监督制约作用。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切实感觉到,目前国有企业在改革改制的过程中,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党建工作问题不少,甚至很尖锐:一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与国际接轨,就不应该强调党建工作,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弱化;有的人认为在混合所有制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企业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是决策机构,企业党组织管好党员就行了,没有必要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有的认为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以后,企业党务干部应当完全兼职化、党组织活动完全业余化。二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正处在探索阶段,企业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途径和方法都不明确,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难以实现。三是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的结合在一些企业难以落实。一些企业党委只负责管理党务干部,很难履行对企业内部各级、各类干部的教育、培养、考察、监督职责,特别是对行政中层干部的任免,往往是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动议,然后由党委组织部门去考察,走程序。四是在一些企业,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和作用出现被削弱的现象。有的企业轻视职代会的作用,把职工参与管理特别是参与重大决策当作一种形式,只是走走过场,个别的甚至连过场也不走,影响了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五是企业党建工作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缺乏创新。在市场经济下,相当一部分同志注重实惠,空洞的大道理没有说服务力,企业党组织面对国企改革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意识不够,仍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工作方法上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党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说服力。六是党务工作者地位较低,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在企业以生产经营为内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总原则下,党务工作者的地位日趋下降,一些企业将不能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放到党务工作岗位,造成了党务工作者队伍素质和地位的下降。一些有能力的党务工作者,得不到从事业务工作的机会,培训和发展机会较少,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后备力量培养。

三、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当前我们要积极创新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机制,使党建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适应、相协调,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我们根据党组织的特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原则,作了一些制度设计上的设想,试图在党建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中找到锲入点。

1、党的组织机制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体现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其中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股东选出,经理层由董事会选择,董事会行使决策权,经理层行使执行权,监事会行使监督权。在这个结构中,党组织的定位、党的组织机制如何设置,是二者结合的关键点。因此,首先要建立国有企业党的组织机制。根据一些企业探索成果和党中央的决议要求,我们认为,企业党组织定位是企业的政治核心,主要职责是把握方向、保驾护航、凝心聚力、促进发展,切实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国有资产安全和和职工合法权益。企业经营管理层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主要职责是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保障股东利益。“两个核心”如果形成“两张皮”,就会增加企业党政之间协调的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建议要制定有关法律保证党政“一张皮”。在企业领导班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既懂党务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法定程序,使党委成员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党委成员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层交叉任职,使企业的党组织与公司法理结构重叠。其次对党组织的工作机构,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坚持精简、高效、协调原则,设置党务工作机构和配置工作队伍,同时将企业党、政、工、团工作相结合,在允许的情况下,一兼多职,机构一职多能,既保证党的工作正常开展,又保证企业经营成本的合理降低。

2、党委决策机制与董事会决策。现代企业制度中董事会行使决策权,党中央又明确指出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要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我们认为,党委参与决策,主要是增加一道“过滤器”,起到科学决策的作用。要从制度上明确的界定党委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范围,我们认为主要是对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经营计划、重大投资项目、干部任免、改革改制、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董事会必须提前通报并充分听取党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董事会中党委成员要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发表意见,党委会和董事会意见不统一,要加强协调,可以采取党政联席会议的方式。从党委决策机制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党委会称作董事会的“董事会”。

3、党的用人机制与人才市场化选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作为法人是一个拟制的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行为,享有权利义务能力。公司采取市场化选用人机制,股东会选择董事,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层,经营管理层选择其他职工干部。国有企业股东代表来源于国有资本,因此首先可以从企业领导班子的选用上体现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他们必须由上级党的组织部门考察选任;对董事会拟聘任的经理及经理提名的副经理和部门负责人,要明确企业党组织考察权和建议权,企业党组织同时具有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推荐权,为企业选好人用好人把好关。

4、党的监督机制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企业拥有生产经营管理自主权。从最近美国一些国际大公司所发生的经营管理层造假事件中可以看出,法人治理结构中在监督制约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如何保证经营管理层道德完善,防止以损害股利益为前提实现其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个难题。我们认为,企业党组织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企业党组织相当于一层“防护网”,一是通过党的思想教育,提高领导人员觉悟,营造经营管理人员内心自我约束机制;二是通过党的监督处罚条例制度,从制度上进行监督约束;三是通过领导工会、职代会工作,实现企业厂务公开,增加企业透明度,使职工能够民主参与、民主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恰好起到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民主监督。

5.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篇五

主义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统率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分别立足于政治、实践、理论、制度规范等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整体诠释,就其功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提,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加以阐述,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旗帜统领下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框架,为我们从整体和学理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一、三者的内在共性

第一,世界观、方法论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即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都始终根植于、立足于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都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概念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也是三者能够相互贯通、形成统一整体的根本依据所在。

第二,目标指向一致。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还是制度,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指向的一致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具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指向,避免中国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从而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第三,实践基础一致。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共同的实践基础,来自实践的需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旗帜确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并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每一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基于道路的具体实践,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实践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四,理论品质一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也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维度的理论展开中。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一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横向和纵向展开而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制度层面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可见,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三者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在形态上是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位一体”。这三者是有区别的。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的是“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标的实践路径,因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路标。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重的是“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引导,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方向盘。我们既要反映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要从本质上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内容逻辑和发展逻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的是“制度保障”。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最终都应固化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只有形成一种制度,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才能避免左右摇摆,也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得到有效保障。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明我们已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进入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自觉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的规则体系,因而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制度保障。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保障沿着正确路标和方向行进的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以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十种基本关系”,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三、三者的内在逻辑关联 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具有诸多理论共性,正是这些理论共性使得三个理论维度展开的理论成果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所维系、所联结。不仅如此,由于存在诸多理论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还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彼此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验证。

第一,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

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制度形态展现,它是相对于其他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之中,且是以具体的实践来体现,以最终实践的结果并且经由高度理论化的抽象来展现。道路和理论体系是旗帜的现实表达,它们分别从实践和理论层面丰富了旗帜的内涵。如果说,旗帜强调的是方向性,道路强调的就是实践性,理论体系强调的便是指导性,制度强调的便是科学性,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第二,相互依存。道路、理论、制度三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其一,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十分注重吸取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并使之成为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之所以具有不同的理论重心和阶段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总结不同时期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成果,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需求。其二,理论体系为具体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这一理论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立足中国现实国情,符合上述要求的理论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党设计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第三,相互促进。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每一个关口的突破,都离不开理论上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中国才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而且,随着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会更加显著地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另一方面,实践推动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成为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理论或实践上的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破解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这些规律的科学归纳和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创新。鉴于此,习近平同志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第四,相互验证。所谓相互验证是说不同的理论维度所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整体的多个面,或谓之不同表现形态。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言,道路以实践形态表现理论体系和制度,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以科学化的理论形态表现道路。创新实践中包含了理论的指导和制度的规定,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又包含了对道路探索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高度综合和统一,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熔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6.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篇六

(一)概念性质

行政复议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制度。

《信访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第2条对信访的界定,可以视为对行政信访的界定。行政信访是信访的一种形式.区别于党委、人大、法院、检察院的信访。”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行政复议制度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行政救济的法律途径和一种兼有司法特点的行政裁判制度,在性质上则是一种行政层级监督法律制度。行政复议制度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制度内容全部由法律明确规定,法律性是其制度生命。信访制度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有关国家机关表达自己利益要求、监督国家机关工作的制度,在性质上则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制度,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了表达意愿的合法途径和平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信访制度作为一种“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民主政治制度,其制度追求在于实现更广泛的民主性。

(二)主体

行政复议申请人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施行结果的利害关系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信访人的范围则比较宽泛,既可以是行政管理相对人,也可以是与行政行为无关的人员。凡是提出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求、反映情况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是信访人。信访针对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或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也包括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甚至还包括村委会、居委会及其成员。

(三)受理范围

行政复议的受理事项范围是比较明确的。而《信访条例》规定的信访事项的范围基本涵盖了所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信访受案范围非常宽泛。信访人不仅对行政行为可以提出投诉请求,也可以对各级党委、人大、法院、检察院通过信访提出意见,甚至对企业事业单位有意见,也可以通过信访反映情况。而且,行政复议仅仅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理,对抽象行政行为只能是附带性审查,信访则不受此限。

(四)优先等级 《行政复议法》中没有有关优先等级方面的规定,而《信访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也就是说,在投诉请求既属于信访也属于行政复议受理范围的情况下,还是应当优先适用行政复议来解决。从这个角度比较,行政复议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而信访所发挥的是在无法启动诉讼、仲裁、行政复议之后的拾遗补缺作用。

(五)办理方式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及相关规定,办理行政复议事项的方式是由行政复议机关直接受理申请人的行政复议申请,并由该受理机关做出行政复议决定,行政复议制度的办理方式具有“直接救济性”。

根据《信访条例》第二十一条“对依照法定职责属于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工作部门处理决定的信访事项,应当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及相关规定,办理信访事项的方式主要是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由有权机关来办理,信访制度的办理方式具有“间接解决性”。

(六)办理程序

行政复议实行一级复议制(国务院裁决除外),对具体行政行为经过行政复议后,申请人就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再向上一级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上一级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而根据《信访条例》第三十四条“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 第三十五条“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的规定,信访制度实行三级审查制度,即处理、复查、复核。

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的程序由法律严格规定,分为申请、受理、审理、决定、执行等;而关于信访案件办理的程序性规定并不十分严格。

(七)处理结果

经审理,行政复议机关对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要做出维持、撤销、确认违法、变更、责令限期履行、驳回行政复议申请等行政复议决定。行政复议申请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信访人对信访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请求复查、复核。但是,信访复核为终局结论,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八)时效期限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制度的时效期限是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而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并没有严格的时效期限限制。因此,许多超过行政复议时效期限的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都会选择信访途径。

虽然行政复议制度和信访制度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在运行机制上有所区别,但都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有关部门提出投诉请求或反映情况,由有关部门依法解决争议或问题的工作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和信访制度是并行不悖的处理社会矛盾问题的不同途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两种制度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许多矛盾纠纷已经并将继续以行政争议的形式反映出来。要做到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依法、及时、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必须实现行政复议制度和信访制度的统一协调、有效衔接。

三、对信访处理意见能否提起行政复议的问题

行政主体针对信访人提出的具有不同内容的信访诉求,其作出的信访处理意见的内容与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实践中,大多数信访处理行为都属于行政机关对上访或者申诉问题作出的没有产生新的权利、义务的重复处理、解释性答复行为,该类行为是针对原行政处理行为的复查、解释,是对先前行政行为已确定的行政法律关系状态的确定或者理由说明,形式上也不表现为行政处理决定所要求的程序性、规范性,更不能对抗原行政处理决定。这些“意见”需要经过法定的行政程序转换,上升为行政处理决定,才能撤销或者变更原来的行政行为。该类行为未形成新的行政法律关系,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产生新的影响,不视为具体行政行为。

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了名为信访处理意见实为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比如下面案例:申请人朱某,认为自己符合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条件,向某市房管局提出补贴申请,某市房管局以信访答复的形式,告知朱某不具备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条件,不批准其补贴申请。朱某不服某市房管局的信访答复,向某市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一种观点认为,不应受理朱某的行政复议申请。因为:根据《信访条例》第三十四条“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 第三十五条“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的规定,信访案件应通过专门的信访渠道解决,考虑到信访人己经拥有了通过信访复查、复核渠道解决问题的权利,不应允许信访人中途变更救济途径,再进入行政复议程序。

笔者认为:朱某的行政复议申请属于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因为:一项行政复议申请是否属于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关键看其申请的事项是否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它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法律约束力。

2、具体行政行为是对特定人与特定事项的处理。

3、具体行政行为是单方行政职权行为。

4、具体行政行为是外部性处理行为。本案中,某市房管局的信访答复是国家行政机关对特定的公民的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是对朱某的具体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的外部性处理行为,实为具体行政行为。

综合以上分析,界定信访处理意见的可复议性的具体标准就是:信访处理意见是否实际构成了具体行政行为,如实际构成了具体行政行为,就属于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

四、对信访机构不作为能否提起行政复议的问题

案例:尚某因与某医院存在医患纠纷,到某市药监局进行信访。尚某在信访请求书中提及三项请求,而某市药监局的信访处理意见只对其中两项进行了答复,还有一项有关要求某市药监局责令对方进行经济赔偿的要求没有进行答复。于是,尚某以某市药监局不作为为由,向某市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受理尚某的行政复议申请。因为: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九项及第十一项的规定,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这两项规定可以看作行政相对人针对行政主体的不作为申请行政复议的法律依据,也可以作为因信访不作为而启动行政复议的法律依据。同时,对信访不作为启动行政复议程序,还可以利用行政复议监督、督促信访机构积极履行职责。

笔者认为:申请人以信访机构不履行《信访条例》规定的登记、受理、协调、督办等法定职责为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均不应予以受理。因为:《行政复议法》规定了全面审查原则,既审查实体又审查程序,既审查依据又审查主体,既审查事实又审查证据,既审查合法性又审查合理性,如果允许对信访机构的不作为提起行政复议,势必将很多不符合行政复议范围或者行政复议条件、时效的信访案件引入行政复议渠道,变相的违反了《行政复议法》有关行政复议受理范围、条件及时效的规定。

五、行政复议后能否进行信访的问题

案例:潘某对某市规划局作出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服,向某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经审理,某市人民政府依法维持了某市规划局作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具体行政行为。潘某没有依法在起诉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是在超过起诉期限后,向信访机构提出了信访请求。

一种观点认为:信访机构应当受理潘某的信访请求。因为:诉讼程序并非信访程序的前置程序,是否提起诉讼,是当事人自身的权利,既然是权利,就是可以放弃的,以当事人自愿放弃诉讼权利为由而剥夺其提出信访的权利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无论何种原因,只要已过诉讼时效,相对人无法通过诉讼程序获得救济时,信访机构都应当受理其信访请求。

笔者认为:信访机构不应受理潘某的信访请求。因为,根据《信访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不予受理。”和《行政复议法》第五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潘某本应当在起诉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其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没有进行行政诉讼,信访机构依法不应受理。综合以上分析,对于行政复议后又进行信访的当事人,如果当事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符合行政诉讼范围、条件的,信访机构不予受理,但应告知当事人进入行政诉讼程序。不符合行政诉讼范围、条件的,信访机构应予受理。

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区别

行政复议与信访同作为行政救济制度,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复议的受案范 围、参加主体、受理时限、处理程序、处理结果等由法律严格规定;而对于信访就相对 规定的比较宽泛,法定性不是非常严格。因此,行政复议与信访是两种不同的行政救济 制度。

1.主体不同。行政复议申请人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施行结果的利害关系人,即认为具体 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除国务院以外 的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复议审理的对象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行政复议审查的客体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行政复议机关及其工作机构是县 以上人民政府和所属的工作部门。而信访人的范围则比较宽泛,既可以是行政管理相对 人,也可以是与行政行为无关的人员。凡是提出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求、反映情况的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是信访人。信访针对职务行为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而且包括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或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也包括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任命的人员,甚至还包括村委会、居委会及其成 员。信访反映问题所指的对象不仅是职务行为,还可以是个人行为,信访审查的对象可 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信访机构既可以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设立,也可 以在各级党委、人大、法院、检察院设立。

2.受理范围不同。《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范围仅仅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理,而对抽象行政行为只能是附带性审查,其只限于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所侵犯的相对人合法 权益。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及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 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而《信访条例》规定的信访事项的范围 基本涵盖了所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信访受案范围非常宽泛,信访人不仅对行政 行为可以提出投诉请求,也可以对各级党委、人大、法院、检察院所作出的行为通过信 访提出意见,甚至对企业事业单位的行为有意见,也可以通过信访反映情况。信访事项 符合行政复议、仲裁和行政诉讼等法定受理条件的,信访机构不应受理,信访人应依法 向行政复议机关、选定的仲裁机构、人民法院等法定机关提出。

3.受理时限不同。《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为知道或者应 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具有严格的时效,行政复议只对法定时限内的具 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而《信访条例》对信访事项的时限未做具体规定,没有明确的时 效。信访人对近期和远期的信访事项都可以提出信访。

4.办理程序不同。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的程序由法律严格规定,分为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履行等,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到作出决定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90天。行政复议 原则上实行一级复议制,对具体行政行为经过行政复议后,申请人就同一具体行政行为 再向上一级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上一级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而办理信访 案件的的基本程序是受理、处理、复查、复核等。《信访条例》对办理信访案件的期限 虽然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对信访终结意见不服没有明确规定信访人的接续救济途径,所 以对信访案件期限的规定就显得约束力不强。对信访案件的办理,实行三级审查制度,即处理、复查、复核。对有些信访案件,经过一级处理就可能解决问题,有些信访案 经过三级处理后,也不一定解决问题,信访人还需选择其他救济途径依法主张权益。5.处理结果不同。行政复议的结论为维持、撤销、变更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行 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行政复议当事人必须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行 政复议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后仍不服的,只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 能继续要求在行政机关内部获得处理。而对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信访人可以请求 复查、复核,上级行政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仍然可以继续处理。信访复核为终极结论,即 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 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6.接续救济途径不同。行政复议申请人在对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后仍不服的,可以依法向 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继续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对省部级行政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 行为实行原级行政复议而作出的决定不服,可以向国务院申请最终裁决。而信访人对信 访机构作出的信访复核意见不服的,《信访条例》没有规定接续的救济途径。因此,致 使信访人容易到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我市公布六起信访典型案例

本报讯(记者佟涛)为进一步增强全民依法信访意识,规范信访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近日开展的信访宣传月活动中,我市公布了六起信访典型案例。

一、安某某、韩某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安某某,定州市东旺镇后营村人。韩某某,定州市东旺镇李村店人。今年2月4日,二人煽动83名农民到保定市政府门口聚集,大吵大闹,两次围堵、冲击市政府门口,一次堵塞道路,严重影响了市政府机关的办公秩序及道路交通秩序。二人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二款之规定,构成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今年6月18日,定州市人民法院判处安某某三年有期徒刑缓期五年执行;判处韩某某三年有期徒刑缓期三年执行。

二、王某某、问某某扰乱公共秩序案。今年6月25日,圣瑞公司集资人员王某某、问某某等人到市政府上访过程中,不到指定接待场所反映问题,而是将东风路阻断,致使车辆不能通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新市区公安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对王某某、问某某二人行政拘留七日。

三、张某破坏生产经营案。2009年7月10日至16日,安新县大王镇中六村新当选的村主任张某组织村民杨某某、尚某某等人煽动群众围堵污水处理厂大门,迫使污水处理厂停产数天,并冲击县委、县政府机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及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安新县人民法院以破坏生产经营罪,分别判处张某、杨某某、尚某某等7人有期徒刑。

四、张某某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案。张某某,易县坡仓乡苑岗村人。今年2月以来,张某某以反映土地纠纷为由,多次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总理驻地、使馆区等非信访场所非正常上访。经保定市人民政府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批准,以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决定对其劳动教养一年。

五、刘某、刘某某、吴某某聚众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案。刘某、刘某某,清苑县冉庄镇人,吴某某,望都县辛街村人。今年5月22日,刘某、刘某某、吴某某等人聚众在望都县107国道十字路口打条幅、堵国道,造成大量来往车辆受阻,交通瘫痪20分钟。望都县公安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之规定,依法对三人各行政拘留十五日。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性 篇七

一、根本制度

在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是政体, 也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性, 主要体现在, 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决定着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其他各种具体制度。特别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 它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 并且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司法机关的审判权、检察权等, 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授予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也是类似的关系。因此, “不仅国家的行政制度、审判制度和检察制度, 而且国家的机构制度、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 也都源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受其统领和制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具有根本性地位。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二、基本制度

(一) 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 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此基础上,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 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原来的单一公有制的结构转变成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重申并完善了这一制度。

(二) 基本政治制度

现阶段,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不谋求国家的政治权力, 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 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党派的关系是,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各民主党派是同共产党合作的亲密友党。关于民族问题,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状况复杂的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 是我们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新中国成立前后, 我国共建立了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 全国先后建立了3 0个自治州、124个自治县 (旗) 。在少数民族散居地区, 还建立了1700多个民族乡 (镇)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是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发展, 全国各地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 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重点推进。”这是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举措。目前, 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

三、具体制度

邓小平同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 最重要的是, 在理论上, 小平同志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个层次。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是正确的、优越的, 是我们的历史选择, 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 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具体制度是对基本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和展开, 是基本制度的具体形式、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客观地讲,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 有不少方面是需要改革的。对这些具体制度的改革, 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 更好更快地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胡锦涛在继承了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个层次划分的基础上, 又有所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 胡锦涛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构为三个层次。一是根本制度, 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二是基本制度, 包括三个方面, 基本政治制度, 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 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三是具体制度, 如建立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基本制度是对根本制度的进一步丰富和展开, 具体制度是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在这三个层次解构的基础上, 胡锦涛抽象归纳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全新的命题, 由此,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大厦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它必将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路指南。

参考文献

8.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篇八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政党制度具有形成过程中鲜明的历史特色和结构上突出的功能特色。进入新时期,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我国政党制度需要进一步发挥其特色的优势,优化各项功能,完成历史交给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政党制度;特色;优势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43-03

从中国第一个政党的产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再到在这一制度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中国的政党制度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进入新时期,面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执政党与参政党的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是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问题。

一、新形势下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环境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面临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政党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新时期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机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发布,为这一制度在新时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的发布,对我国的政党制度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进行了新的部署,也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出小康社会的显著标志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共十八大又对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了新的部署,提出努力完成“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艰巨任务的目标。在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一方面,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希望自身权利得到保障的政治诉求愿望也愈发强烈,政治参与热情逐渐高涨。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能够整合各阶层利益,有效表达合理诉求,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八大指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国政党制度可以统筹和兼顾各方面利益,表达各阶层需求,全面充分调动社会群体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对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政党制度强调共存和包容,具有显著的“和而不同”的特点,注重协商和民主,尤其是各党派间良好的亲密友党关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由我国政党制度合作、协商等理念而派生的保障稳定的政治环境、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构建社会民主化等功能也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起到了必要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的政党制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下显现出重要的意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中共十八大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新的部署,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党际关系保证了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有效进行,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新时期中国政党制度要继续加强和完善这一重要内容,保障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中共十八大同时指出,要“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这对中国政党制度进一步发挥政治协商的作用,尤其是对各民主党派进一步提高参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要求下,执政党和参政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能力,发挥作用,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局面。

(二)国内外形势变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挑战

在我国政党制度迎来进一步发展时机的同时,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也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际方面,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存在着不同的政党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速,地区间的竞争趋势也愈发明显。西方国家为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一直极力将其自身的文化价值推广成为所有国家的普遍价值,将其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鼓吹成为最科学和民主的制度,同时对其他国家的民主制度进行抨击。在苏联解体后,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多党制的政党制度,这使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国家试图以价值观念灌输的方式对我国进行西化,阻碍和影响我国发展的意图也愈发明显,其以西方的民主观念对我国的民主制度进行全盘否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

国内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方面,各种利益关系的不断出现使社会阶层的结构日趋复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等各阶层间的利益差距逐渐扩大,某些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了我国政党制度发展的阶级和阶层基础的巩固;另一方面,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国内某些自由主义者否认我国政党制度的合法性,试图以我国政党制度的改变作为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切入点,为我国政党制度进一步地发展带来了严重阻力。

二、我国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现状

对于我国政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政党制度特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除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执政党和参政党自身建设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执政党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永葆先进性,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但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2004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中共十八大也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同时强调,“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二)参政党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多年来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思想建设方面,各民主党派高度重视,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状况稳定、积极,理论水平日益提升。在组织建设方面,各民主党派成员规模不断扩大,年轻化趋势日益呈现,学历层次、专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各民主党派定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不断修改章程、健全制度;领导班子交接顺利完成,干部培养和选拔有序进行。在制度建设方面,参政党不断丰富和完善组织制度、领导与决策制度、工作运行制度和选举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参政党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保证了广大干部和党员参与党内生活,有效地增强了参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在参政能力建设方面,各民主党派始终将其作为自身建设的根本,高度重视自身的参政议政水平和民主监督水平;近年来,民主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和各级政府中的比例逐渐增大,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中共组织的各类协商会和座谈会,为国家的各项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在各级政协中提交议案,反映人民群众关心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自身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各民主党派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民主党派间的组织发展和民主党派自身在各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某些基层组织较为涣散,组织活动较为单调,部分组织中高素质的后备干部较为匮乏;其次,民主党派的理论建设较为薄弱,一些党派成员理论学习较为匮乏,理论创新不足,思想意识不够坚定,影响了各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最后,各民主党派的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机制不够健全,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各民主党派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特色优势的对策

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形成特色、结构特色和功能特色,充分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特色的优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和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方面,按照十八大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全党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严明党的纪律等方面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尤其要在反对腐败方面态度坚定,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民主党派方面,要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自身政治联盟特点和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下,不断加强自身参政能力建设。思想和理论建设方面,要围绕核心、健全制度、联系实践、创新载体,坚持自我教育与组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加强政治引导和品德培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握住民主党派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理论相类似与存在差异的地方,抓住理论发展的规律,提升参政党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组织建设方面,要在成员发展上要注重吸收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保持自身特色,在干部发展上要做好新老交替,努力加强领导干部建设,同时注重后备干部培养,联系群众方面牢固基础,保证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系统性、方向性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保持党派特色的情况下学习借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重点突出制度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健全和优化参政党的组织制度、领导与决策制度、工作运行制度、选举制度,提升制度的科学化水平。

(二)优化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功能

面对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变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的挑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中国政党制度需要进一步优化特色功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优化政治参与与民主监督功能。进一步扩大政党制度的包容性,完善政治参与与民主监督机制,提供必要制度和法律保障,引导公民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相监督,增加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机关担任职务的比例,保证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的作用。

优化社会整合与利益整合功能。认真研究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阶层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客观分析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变大的趋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资源整合功能,加强民主党派与成员的联系,提高活跃程度,尽可能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注重开展思想工作,运用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工作,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牢固阵地。

优化维护稳定与保障安全功能。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坚定不移地将十六字方针作为发展党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优化政治诉求形式,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有效表达;进一步发展政治协商,保障各项权力的高效运行。

(三)增强社会公众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认同

要保证中国政党制度的顺利运行,加强社会公众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同同样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国政党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是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要加强社会公众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首先要强化社会公众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强化对我国政府和权力运行机制的认同;此外,要加强对公众的历史和现实教育,认清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当前国际与国内社会形势,认清我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另一方面,我国政党制度中有执政党和参政党之分,对政党制度的认同也就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认同和参政党参政能力的认同。社会公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关键就在于其能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参政党的认同,则是参政党能否发挥其政党功能,起到参政、监督、利益表达、维护稳定等作用,能否代表其所联系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从而服务大局,与执政党一起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作用。

(四)比较借鉴国外政党制度经验

相对于其他国家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的政党制度,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政治上的领导与接受领导、政权上的执政与参政、政党关系中的诤友关系等显著特征,在社会各项事业中显现出政治参与与民主、监督社会整合与利益整合、维护稳定与保障安全等特色功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以我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殊性而否认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合理成分,盲目排斥其他国家政党制度的优秀经验和有效做法,要通过比较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政党制度,取其精华,不断完善和优化我国的政党制度。

对于借鉴国外竞争型政党制度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党际监督机制,强化我国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功能。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以竞争的方式“轮流坐庄”,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监督和批判来获取更多人对自身的支持和拥护,以取得政权。在严格的监督下,执政党能够“居安思危”,严格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高效执政。在我国,各民主党派代表着其联系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意见,其知识水平高,民主意识强,能够较为客观地分析和反映一些问题。民主党派虽不以获取政权为目的,但为保证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同样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监督。“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各民主党派要强化监督意识,敢于批评和发出不同的声音,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保障机制,保证民主党派监督行为的畅通。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4]魏晓文.当代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5]唐棣宣 吴光会.小康社会的政治生态变化与我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优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

上一篇:形容成熟男人的语句下一篇:结婚典礼新婚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