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创新精神

2024-09-01

徽商创新精神(通用3篇)

1.徽商创新精神 篇一

试论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徽商及徽商精神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了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徽商精神 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1.徽商精神

1.1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徽商的起家大多比较艰辛,艰苦奋斗精神使他们有后来“几遍禹内”的辉煌历史。徽商在创业时期,始终坚持不懈,“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最终“挟一缗而起巨万”,跻身于富商大贾的行列,这种毅力至今尤为新徽商所尊崇。

1.2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在艰难创业及长期经商的过程中,徽商始终本着一条原则,即讲求诚信。徽商注重商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在全国享有很高的信誉。如清初婺源商人潘元达经商吴楚间“以信义著”,休宁商人吴天衢在广东“以信义交易”。徽商勤俭节约,诚信服人,反映了其商业战略上的远见,不被眼前利益迷惑,是徽商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1.3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举族经商是徽商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色。纵观徽商的发展史,正是有着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才使得徽商在与其他商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屹立商海几百年而不倒。

1.4乐善好施的公益精神。徽商在成功之后,普遍回馈社会,热衷私塾、广设义学、捐修官学、倡建书院,促进了儒商一体,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对古代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徽商还积极支持和大力捐助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如建立族田、义田及宗族祠堂等。

概而言之,今天我们重温徽商的发展历程,主要就是要学习其诚意敬业、开放创新的职业精神;诚实守信、以义生利的经济意识;儒商结合、富而后教得经营之方和乐善好施、济世助人的社会情怀。

2.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感。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兴衰。将徽商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必然要涉及到对徽商及徽商文化全面地认知和了解,而要了解徽商文化,必离不开对中国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和熟知。因此,从研究徽商文化着手,可以直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感,对于青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现实意义。

2.2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徽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交融形成的商业文化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徽商文化又是中国儒学与商业结合的最佳典范,他吸取了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文化涵养,重视文化层次和做人品味,重视诚实守信和重义行善,融合了历史上丰富的商业经营理念最终形成并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凝聚力。将徽商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可以充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融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3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就是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国情,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富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将徽商文化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形成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实现古为今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知重教、尊重人才的人本氛围。

2.4有助于现代企业精神的研究与塑造。历史上徽商铸造的儒商精神,把实践儒学道德规范作为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对当今企业家行商富有启迪意义。徽商所体现出的重义、诚信、行善等优秀品质在现今社会依旧弥足珍贵,对于现代企业精神的塑造和企业家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可贵的借鉴作用,对于新徽商的崛起也有着启迪作用。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推广徽商精神,对于引领青年学子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树立诚实守信、务实开放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3.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则与途径

3.1原则

3.1.1坚持文化传承为己任。一方面,徽商文化是安徽人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徽州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瑰宝,是安徽历史的骄傲。高职院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对于传承徽商文化,光大徽商精神有着天然的责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财经管理类专业大多移植于西方,是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实践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使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相结合,能够塑造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1.2坚持多学科融合。研究徽商精神,必离不开对徽商文化的研究,徽商文化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和文化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扩大研究视野,积极开展多学科融合,针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性,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体系上进行研究探讨与整合,进而形成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3.1.3坚持文化陶冶和技能培养并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所谓的高技能并非是单纯的经商赚钱之能,而是职业人文的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二者有机融合。在当前经济转型期,高职院校教育必须重视“以人为本”,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陶冶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坚持文化陶冶和技能培养并重,培养有责任感、有素养、富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1.4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现今的高职院校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纯理论式教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注重“知行统一”,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授知,让学生学习了解徽商发展的历史、特性、经营之道、理财思想等;另一方面要将徽商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实践教学如实习、实训中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3.2培养途径

3.2.1实地调研。教育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凸显其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安徽作为徽商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着天然的徽商文化底蕴和文化古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过去简单的口头式教育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地调研,实地观摩徽商曾经奋斗过的古迹,可以身临其境,切身感悟徽商的发展历程,接受徽商伟大精神世界的洗礼,比起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方式,实地调研有着明显的教学优势。

3.2.2多向交流。当前,学界对于徽商及徽商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因而对于徽商文化的很多研究成果难免也存在争论,比如徽商的精神内涵、徽商文化的社会价值、徽商文化与其他商帮文化的区别等等,都是学界争论和研究的重点。多向交流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老师传授、学生倾听的方式,由老师提出争论的主题,交由学生自己去研究思考,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以及开展学术讨论的方式,学思结合、调学结合,再向老师进行反馈,形成互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广泛性,可以深入全面地加深学生对徽商文化的了解,以及形成自己对徽商精神的独特见解。

3.2.3对比研究。研究徽商精神的目的并不简单在于学习古人如何追求利润之道,而在于传承文化精髓,吸取前人优点,为今所用,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过程中,要进行古今对比,通过对古徽商沧桑与辉煌历史全面系统的研究,深入理解徽商“以德治商”、“以信立商”的从商理念,找出与现代新徽商从商经营之道之间的传承点,实现古今文化融合,探索出当今学子应当传承的精神财富。同时,要进行横向类比,扩展研究,将徽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进行比较,引领学生增强对现代企业搏击商海仍离不开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念,启发学生对徽商精神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兴趣和灵感,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精神育人、文化育人和素质成人。

3.2.4兴趣社团引领。古代徽商之所以能够屹立商海几百年而不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徽商的集体观念,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徽商总是能够抱成团,共同奋斗。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也要培养这种集体协作精神。要积极主动引领学生成立一些研究徽商文化的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同时给予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借助学生社团这一在高校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组织力的学生自治组织,使得学生能够开展调研、讲座、展览、讨论、座谈、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3.2.5信息技术辅助。徽商留给后人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崇文重教,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相统一。今人在徽商文化教育方面也应秉承这一传统,借助现代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将徽商文化完美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子。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将徽商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古民居建筑、徽派绘画、徽式教育及人文故事等图片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有关徽商戏曲和影视剧的观摩,深入研究徽商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饮食起居以及服饰特点,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效果,拓宽学生对徽商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和多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克明主编.徽商发展报告――2007[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08.

[2]陈学文.明清徽州商人之成功[J].浙江学刊,2001(06).

[3]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63―64.

[4]张晓晴.徽商文化融入高职商科学生商业素质教育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 高职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及其校本培养方式论文

★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心得

★ 试论胜任力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论文

★ 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工作初探论文

★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探讨论文

★ 知识管理中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培养论文

★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 高职院校学生情商能力的培养

★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理念论文

★ 高职院校如何发展篮球教学论文

2.徽商创新精神 篇二

一、徽商诚信精神的渊源

(一) 根本原因——儒家思想文化的积淀

从根本上说, 徽商是中国典型的一代儒商, 与其他商帮最为明显的区别“诚信精神”与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徽商源于皖南徽州地区, 而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升华与发展, 徽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感染了徽商, 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诚信精神。徽商吴南坡说过, “宁奉法而折阅, 不饰智以求赢”, “人宁贸诈, 吾宁贸信, 终不以五尺童子饰价为欺。”主张诚信为本, 坚守以义取利, 是徽商一贯的儒商品格, 也是其获得了良好市场信誉的重要原因。

(二) 发家特点——“小本起家”的资本积累方式

古徽州地处“吴头楚尾”, 属边缘地带, 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 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 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多地乏等自身的环境因素迫使徽州人选择走出去的战略, 出门经商。徽商中出自地主缙绅之门者是绝少数人, 大多数出身于贫下之家。开始的小商小贩式经营决定了他们不能依靠雄厚的资本金迅速致富, 而只能依靠信用积累获得生存资本。诚信经营在他们起初的资本积累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 “贾而好儒”的精神追求

徽商植根于厚实新安文化土壤之上, 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儒家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 讲究义利之道, 讲究诚信商德, 不欺妄奸诈, 货真价实。他们善于把握商机, 权衡大道, 在商海竞争中技高一筹。他们大多在致富后重视文化建设, 捐资兴学, 修方志, 邀讲学, 培养子弟读书入仕, 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 孕育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自明清以来, 徽商创造了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的辉煌业绩, 同时形成了一种儒商精神, 树立了一代儒商的形象。

二、徽商诚信精神与保险业诚信建设的相通性

(一) 从行业的发展起源上看, 两者都迫切需要信誉积累

保险业的经营特点是一种大量的无形风险, 通过大数法则积累保险基金, 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负责赔付。因而保险业是典型的负债经营性行业, 需要通过众多的长期的投保人的保费积累资金, 这与以小本起家作为资本积累方式的徽商是十分相似的, 两者都需要靠长期的信誉资本来积累资金, 以谋求生存发展。

(二) 从行业的经营风险上看, 无形的道德约束作用不可抹灭

徽商起源发展于明清时代, 市场经济刚刚处于萌芽之中, 发展缓慢。此时商业的发展没有市场经济有关法制的保障, 商业合同的订立与执行, 主要还是取决于对有关道德原则的遵循, 诚信经营无非是最规范的商业理念。而保险经营的是风险这种无形的服务商品, 经营的是一种责任与保证, 诚信是保险业经营发展的基石, 是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从徽商和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 这种无形的道德约束至关重要。

(三) 从行业的特殊性来看, 保险业诚信建设是徽商诚信精神的延伸

现代保险业的经营不光是靠诚信这种无形的道德力量来约束, 更是融入了“法”的因素。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功能, 担负着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因而各国都把“诚信原则”作为重要的法律条款在保险立法中明确固定下来。最早将诚信写入法律范畴的是《英国1960年海上保险法》, 而我国《保险法》第五条也同样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已经从道德范畴上升为用法律加以规范的市场交易规则。

三、我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的分析

诚信本源于道德伦理领域, 然后在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扩展, 最终成为经济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诚信已经是经济主体间在长期博弈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规则, 它内化为市场交易准则和秩序, 外化为法律法规等制度。然而在保险业的发展中, 诚信不断处于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与摩擦中, 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目前, 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不仅体现于保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关系人, 还体现于保险中介人。

(一) 从保险供给者的角度来看

在我国, 保险供给者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 并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的缺乏及保险业务的专业性, 使保险消费者难以了解保险公司的真实情况, 如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偿付能力等, 客观上为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占有率, 恶意诽谤其他公司, 支付给代理人过高佣金, 过分降低保险费率, 严重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声誉;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欺骗保险消费者, 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 , 使得部分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二) 从保险中介人的角度来看

保险中介人包括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保险中介人为了招揽业务, 获取经济利益, 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阻碍或诱导投保人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等。在我国, 由于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人员数量众多, 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 诚信缺失问题十分严重。不少代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 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 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 误导投保人, 严重侵犯了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权利, 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三) 从保险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保险消费者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一般而言, 保险消费者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投保时和索赔时: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隐瞒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 影响了保险公司是否承保以及承保费率;有些被保险人和受益人谎称发生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或者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 甚至人为制造保险事故, 故意造成保险财产的损失及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事故, 来获得保险金。

四、如何铸就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

徽商诚信精神铸就了徽商几百年长久不衰的神话, 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启迪与思考, 我国保险业该如何从徽商的诚信精神中汲取养分?我们要使得诚信这一传统道德理念得以传承, 更要赋予当今时代的特色与气息, 将徽商长久经营中所形成的诚信精神融入到我国现代保险业的经营活动中, 解决保险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实现保险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诚信理念, 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在市场经济中, 信用是一种财富, 良好的信用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政府应该加强社会各行各业的信用建设, 制订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和运行规则, 培育信用市场, 同时要建立征信机构考核和筛选机制, 推动权威性的征信机构的形成和壮大, 为社会提供良好的诚信氛围。同时全社会 (特别是保险公司) 应高度重视诚信问题的教育与宣传, 将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使诚信精神渗透到保险各方的意识中, 为诚信行为创立思想基础。

(二)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健全的诚信法律制度, 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只有法律保障产权的明晰, 才能真正奠定诚信的约束基础;只有通过法律约束, 建立和完善诚信者的利益保障机制及失信者的惩罚机制, 才能促使保险市场主体的行为更加符合诚信的要求, 才能保障保险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 健全保险监管机制, 推行违信惩罚制度, 增大失信的成本

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市场的监管主体, 代表政府实施监管职责, 应通过监管加大执行力度, 鼓励、引导诚信行为, 并与司法机关配合, 依法惩治失信行为, 促进保险诚信制度的建立。各地保险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 规范保险市场秩序, 执行失信惩罚, 增加失信成本, 促进保险业的良性发展。

(四) 改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 完善保险营销机制

我国保险法第七十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取股份有限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推进我国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险营销机制, 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关系, 高度重视诚信导向, 树立诚信意识, 强化诚信行为, 促进保险营销员的诚信建设, 为保险业诚信建设增添活力。

(五)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诚信建设作用

公众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参与和监督保险诚信建设, 是防止和纠正保险失信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闻媒体对保险诚信建设的总体规则、目标及标准组织公开讨论和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 及时报道保险企业与公众就诚信热点问题进行的对话, 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同时当保险市场上的某种不正之风处于萌芽状态时, 通过舆论监督的及时介入, 以引起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和监管机关的重视, 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以防止失信现象的蔓延, 起到预警之效。对保险市场中的一些有损被保险人利益的现象, 或严重的违规行为, 采取揭露、呼吁等手段进行旁敲侧击, 促使其改弦更张, 为整个行业的诚信建设予以正确的舆论导向。

摘要:诚信作为几千年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 既是徽商经营理念的核心内容, 也是传统商业道德的重要规范, 更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商业道德体系的必要因素。保险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保险业的深入发展, 保险业诚信问题显现十分突出, 严重影响到保险业的良性发展。如何引导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 如何规范保险业的诚信问题, 笔者试图从徽商精神中汲取养分, 思考保险业的诚信问题。

关键词:徽商,诚信,保险业

参考文献

[1]、谢永平.明清东南城镇经济与徽商资本的积累.《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

[2]、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安徽历史学报》, 1959年01期

[3]、潇潇生.徽商:肩挑诚信走天下.《中国石化》, 2006年第卷第1期

[4]、张海鹏, 王廷元.《徽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

[5]、魏名国.徽商与诚信.《安徽日报》, 2004年02月27日

[6]、何峰, 徽商与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光明日报》, 2005年12月20日

[7]、卢保东, 保险业的诚信建设需要法律保障, 《中国保险报》, 2008年08月25日

3.浅析徽商精神 篇三

【关键词】徽商 ; 吃苦精神 ; 开拓精神 ; 诚信精神 ; 重儒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80-01

徽商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我国比较有名的,徽商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们自己内部的独特精神,都是他们传成以及继续发扬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占据着一个大的地位。

一、徽商的吃苦精神

徽商精神精神的形成,与徽州独特的地理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徽州是一个山区,山峦叠嶂,川谷崎岖。多山的地理环境,必然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不便,乃至生存的困难。另外一方面,人口又在不断增加,环境和生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哪里呢?就是走出徽州,去经商。徽州有一首流传很久的民谣:“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经商意味着漂泊,或者在山岭间跋涉,或者闷坐舟中。遇到旅店就寄宿,三餐茶饭伴愁眠。更有甚者,是他们在经商途中充满了风险。亏折、赔本,当然是从商难免的“功课”,而身家性命也往往有不测的危险。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明清小说的描写就可以了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写一个徽商来到燕子矶弘济寺,看到寺院楼阁颓坏,愿意出三十两银子为之修缮,岂知寺僧起了坏心,将他杀害,将他携带的500余两银子据为己有。小说当然不是历史,但是,它们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映。在信息不畅通、行政管理有着大量空白地带的社会,图财害命的案件经常发生,徽商携带金银,难免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徽商的开拓精神

当第一批徽州人经商成功以后,第二批、第三批徽州人陆续地走出了徽州的山岭。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了,他们所走的路也越来越远了,早在明代,他们的足迹就遍及全国各地。

万历年间的《歙志》记载道:

“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为两京、江、浙、闵、广诸省;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故邑之贾,岂惟如上所称大都会皆有之,即山陬海澨、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但云大贾则必据都会耳。”

万历年间的《休宁县志》说,徽商“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

随着商业的扩大,徽州人已经不满足于在中国之内发展自己的商业了。他们开始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发展起海外贸易。

三、大智若愚——徽商的诚信精神

遵循儒家文化传统又非常精明的徽商,大多数都很讲究诚信,并且留下了不少的记录。

“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久之,四方争趣坡公。每入市,视封识为坡公氏字,辄持去,不视精恶长短。歙县岩镇出了不少商人,吴南坡是其中的一位。他有自己的经商格言,那就是“人宁贸诈,吾宁贸信”。凭着这个信条,他在市场上获得了自己的信誉,人们只要看到他的标记,不管实际质量的好坏和斤两的多少,都抢着购买。“人宁贸诈,吾宁贸信”,这八个字可为吴南坡的“金针”,也是很多徽商发财的“金针”。

胡荣命,字希禹,(黟县)西川人。仁厚长者,贾于江西吴城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赀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徽商胡荣命经商50余年,不义之财不取,碰上需要行善的事情就捐助,所以在苏州很有点名气。由于他经营有道,他的店名已经成为一个金字招牌。当他晚年不再经商后,有人要以重价买他的店名,他却拒绝了。他的道理是:你如果诚实,就可以赢得顾客,何必借我的店名?不靠自己诚实赢得顾客,却想借别人的店名发财,这种想法和行为已经不诚实了,如果把自己的店名卖给这样的人,最后必将损了自己店名的声誉。

这可能是经商成功的一条潜隐而具有支配性的规则。遵循这个规则,也许在一个月乃至一年内难以有大的经济效益,但也许2年、3年下来,信誉逐渐建立,财源就该滚滚而来了。在这个层面上看,诚信确实不仅仅是传统伦理的问题,而是战胜商场的大智慧、大策略了,借用老子的话,就是“大智若愚”。

四、“贾而好儒”——徽商的重儒精神

地处江南群山中的徽州,浸润着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

从中原迁徙到徽州的移民无疑都携带着儒家文化的基因。他们保持着宗族的组织结构,传承着儒家文化的血脉。

儒家思想,是积淀于徽商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因子;徽商的文化性格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审察有关徽商的文献记载,他们的文化性格就凸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的身上有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徽商传记里,有很多的“事父并继母极孝”、“母早故,事父与祖母极孝”之类关于“孝”的记载,有很多的“周急济荒”、“赴人之急”、“慷慨尚义”乃至“见义勇为”之类的评价,有很多的“重然诺,敦信义”“待人接物,诚实不欺”之类的描述。总之,他们是道德君子,他们是伦理的化身。——他们是完全符合儒家文化标准的人。

由于徽州教育一直很发达,不少人小时候都读过书,但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上经商的道路。清代婺源县的董邦直就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徽商的人生道路:先“业儒”——读书,后不得不经商,在经商的同时仍然读书不辍,最后在文化上还小有建树。他弟兄五人,本来都读书,但家庭生计需要他经商,在奔走之余,他没有丢掉书籍和爱好,借着经商足迹,他广交名流,自己也不断创作,编有诗集四卷、词集三卷。徽商是商人,但他们醉心于文化;他们是商人,却曾经读书。他们有很重的商人气,但也不乏书卷气。

五、写在最后

徽商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背影。他们不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精明、嗜钱如命的威尼斯商人。他们是商人,似乎又不是商人。除了比别人有钱,他们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传统文化中的个体。他们的身上,积淀着太多的传统文化的成分。与其他地方的商人相比,传统文化在徽商身上的烙印更深,更明显。

参考文献

[1]《徽商——正说明清第一商帮》潘小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古歙岩镇东堪头吴氏族谱·吴南坡公行状》

[3]《同治〈黟县三志〉卷六〈人物·尚义〉》

上一篇:硕士求职简历表下一篇:投递员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