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两委”和谐班子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2024-09-09

农村“两委”和谐班子建设经验交流材料(10篇)

1.农村“两委”和谐班子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

创新组织形式 建设和谐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能够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促进和谐能力的村干部创造性地工作,贯彻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同时,更需要农民主体地位的凸显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寻让农民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的新的组织形式,让农民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个体的主动性发挥得更充分,使新农村建设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更符合农村实际。最近,我们在潘口乡小漩村新农村建设中,就新农村建设组织形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根据近郊农村和城镇具有不少相似点这一实际,在小漩村曾家油坊成立一个社区。并在社区中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一、基本做法及成效

潘口乡小漩村曾家油坊社区位于小漩村5组。通村水泥路水十路纵贯全组,有一条长年不断流的溪流从深山发源,顺水十路注入堵河。57户、227人集中居住在水十路两侧。这里交通便利,环境静谧和谐,适宜人居。由于近郊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较一般村要好。57户中有10户农村经济示范户和产业致富带头人,其中有3户从事装潢,5户搞建筑,2户营销农富产品;有21户把土地租赁给外地民营业主发展花卉苗圃基地,收取土地租金和在花卉苗圃基地务工创收。全组80%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经济比较发达。2006年小漩村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之一后,乡党委、政府在县帮扶单位的帮扶下,以5组为小漩村的示范点,搞“三改一建”和硬化1390米的环组路工程,按照村庄规划建新居,维修旧房。由于上级财政和帮扶单位投入资金有限,很多农民只是看着干部干,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致使很多工程推动缓慢。在此情况下,成立小漩村曾家油坊社区,让村民自己讨论自己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社区章程。社区章程规定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议事监督委员会的职责以及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中,明确规定所有理事均在社区不是村干部的居民中选举产生,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规定其职责。理事会由五人组成:理事长一人,基础设施建设理事、环境卫生管护理事、矛盾纠纷调处理事、计划生育理事各一人。理事会会长统筹社区新农村建设所有事宜,其余理事根据各自的职责分管相应事宜。每名理事都有相应的职责、权利。因为社区章程是全社区居民共同讨论制定的,所以人人认真学习、严格遵守。这样一来,社区新农村建设都由群众说了算,建设项目、筹措资金、群众纠纷、项目实施、工程质量等均由理事会主持,由群众自己出点子建设自己的家园。由于5组硬化环组路缺口部分资金,社区成立前居民处于观望状态,迟迟不能动工。而社区成立后,由基础设施建设理牵头,11户直接受益户每户主动集资50元拉石料垫路基,环组路硬化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现在,由于有了社区居民“理事”,村庄整治、房屋拆迁、环境绿化、改水、改厕、改厨等有人管事、有人理事,很多老大难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二、创新组织形式的思考

思考一:新农村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在造福农民群众的同时,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仅仅是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演独幕剧,即使是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不被人民群众所接纳,那么这种建设也是失败的。只有农民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会实现。因此,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农民积极性的激发,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思考二: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找到有效组织形式。村支两委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引领人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担负着全村整体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支两委虽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具体到一个组、一个院的新农村建设诸如村庄整治、环境绿化、“三改一建”等事宜,即使在同样一个工作目标下,村干部远不如理事执行这些事物产生的效果好。原因在于前者总会带给群众行政干预的意味,而后者却代表了人民群众自身的愿望。思考三:创新新农村建设组织形式可进一步缓解干群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后,广大农村干部的管理理念由管理转向服务,管理方式由直接转向间接,工作的主向由抓大生产转向抓大市场。传统干预越位型的行政方式已经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帮、扶、助”补位型行政方式。行政方式的转变加上政务、财务的公开透明,农村干群矛盾得到根本性缓解。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项目、建设质量、资金筹措方式都由人民群众自己说了算,必将会进一步缓解干群矛盾。

三、今后工作的思路

一是理事会必须根据区域合理设置。潘口乡合村并组后每个村至少是由两个村合并而成,有的村甚至由三个村合并而成。理事会的设置不能呆板地按照现行的行政村、组去设置,而是要根据便于村民相互沟通交往、议事办事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现行的行政村、组可以设置一个理事会,也可以设置多个。二是理事的设置可以根据当地风俗以及实情设置。比如,在封建迷信、乡风比较差的地方就可以设置“移风易俗理事”,在赌博等不良的文娱活动盛行的地方可以设置“文明新风理事”等。三是在理事会章程上,村民集体要进一补明确自我约束机制与奖惩措施,使对村民的奖惩有章可循。

在新农村建设中,只要尊重农民的愿望和首创精神,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建设家园、帮助农民建设家园的良好环境,让农民建设和谐新村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新农村建设就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2.和谐社区建设交流发言材料 篇二

在推动社区党建工作中加快和谐社区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交流发言提纲

***党委书记***

2011年8月20日

尊敬的李书记、李县长,各位领导: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为进一步发挥我镇社区基层党组织作用,***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镇社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拓展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为促进砚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下面,我就***认真贯彻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一、落实“三有一化”,社区阵地建设实现新突破。

我镇社区党的建设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落实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和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三有一化”为重点,以强化社区服务、凝聚、管理、维稳“四大功能”为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五好”基层党组织,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是选好配强社区班子,为“有人管事”提供保障。在社区班子配备中,镇党委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创新社区干部选拔用人机制,大胆将一些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会管理的同志选配到社区“两委”班子中来,先后选拔了12名的优秀人才进入到社区班子中,切实增强了社区班子政治引领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和维护稳定能力。

二是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为“有钱办事”提供来源。我镇各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克服发展瓶颈,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盘活现有闲置房地产、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吸引外来老板投资和发挥社区综合资源优势等措施,不断改善社区市场投资环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走上了正规化进程。由于规划到位,工作落实,社区依托集体经济每年仅管理费一项,就可为社区增收27.68万元。经济收入的宽裕,不但优化了社区办公条件,同时也为下设支部和居民小组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强社区场所建设,为“有场所议事”提供条件。为保障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建设,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凝聚力,通过社区自筹资金,号召党员群众投工投劳,于2009年底全部建成了秀源社区等四个4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使社区党员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议事场所。同时,围绕各套组织作用的发挥,我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党支部活动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工青妇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健身室等的社区综合活动场所的规划工作。

二、抓队伍建设,社区自治工作实现新突破。

社区在忙,班子都坚持理论学习,把学习胡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在社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放在重要位置上,切实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

一是开展“双培双带”建设工作,完善社区党员干部培训机制。社区党委定期组织各支部党员干部,深入到社区工作开展得好的地方、组织外出考察和利用党员远程教育设备等方式认真开展社区干部教育工作,在全社区党员干部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努力把我们的党员干部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共同带动社区居民和群众发家致富。由于组织到位,我镇各社区每年均能组织社区36名干部到外地学习。2011年累计培训党员干部588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次。

二是构建和谐社区,建立健全共驻共建机制。社区工作委员会成立后,镇党委积极带领社区,与驻社区单位进行联系,制定驻区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办法,明确驻区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的责任和义务,从人力、物力、资金、场所等方面支持社区开展工作,促进共驻共建。通过共驻共建,***四个社区分别与驻区13家单位成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结对共建、联建、帮建,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为和谐社区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三是坚持党群共建,发挥群团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江那各社区通过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在社区的机构,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适当放宽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条件,降低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及时办理备案手续,并在活动场地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积极探索各套组织建设与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认真研究群团组织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切实维护社区居民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抓日常事务管理创新,在发挥作用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快农事“e”网通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站服务机制。在学习胡总书记“七.一”中,我镇充分发挥社区服务职能,在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进一步明确服务项目,规范办理,提供优质服务,对群众申请办理的事项,实行“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社区,为居民开辟了一条方便快捷的办事“绿色通道”,深受社区广大民群众的好评。到目前为止,我镇四个社区已完善了农事“e”网通办公自动化系统等设施配备建设,5月9日以来,累计为群众在线办理业务144件,办结32件,正在办理的112件。

二是及时排查调处,强化社区综治维稳功能。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在维护社区稳定工作中,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开展经常性的社区矛盾排查、调解活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堆积、激化。同时,社区通过完善治安联防机制,加强与政法、公安等部门的配合联系,采取社区干部分片包保、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办法,组织和动员群众开展社区治安群防群治,加强治安复杂地段的防范工作,及时掌握重点人员、重点群体的动向,确保社区平安。截至目前,社区党委结合工作实际,设置了财务监督岗、市容市貌岗、思想教育岗、治安维护岗等4个岗位,56名无职党员结合工作要求进行了设岗定责,每年年初进行承诺,年底以支部为单位进行履职考核。

三是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社区按照分类建档、科学管理的原则,初步制定完善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通过整合公安、计生、卫生、民政、社会保障等各类数据资源,不断完善数字乡村、网上党支部、农事“e”网通等咨询平台便捷渠道,信息覆盖率达100%,实现了信息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无障碍共享,为砚山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农村“两委”和谐班子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三

辽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按照市直机关2007年党建工作要点的要求,市发改委的党建工作紧紧抓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五次党代会精神这条主线,以服务和促进全市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为根本,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和谐机关活动。通过创建和谐机关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全体机关干部和谐发展的意识,初步达到了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宗旨意识进一步牢固、道德修养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改善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委“和谐机关”创建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做好战前动员,为活动开展打牢思想基础

统一思想熟悉是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基础,学习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是开展好活动的前提和条件。为了让每个机关干部都能深刻理解这次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年初我们就召开了全委机关干部大会,组织学习了《市直机关2007年党建工作要点》和《xxx同志在市直机关年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两个文件,一把手亲自就开展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追性进行了深刻阐述。通过两个文件的学习和聆听主要领导的辅导,使每个机关干部充分熟悉到了:创建“和谐机关”是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构建和谐辽源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和谐辽源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xx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全面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着力解决机关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时不我待,是实现全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要求。经过学习和辅导、思想发动,使每个机关干部都提高了对开展活动熟悉,增强了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为“和谐机关”建设做好了思想预备。

二、建立组织机构、规范规章制度,为活动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为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我们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机关党委书记为副组长、班子其它成员为组员的发改委“和谐机关”建设领导小组,安排机关党委书记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专门抽调一名工作人员协助组长工作。制订了《市发改委“和谐机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以讲学习、讲制度、讲作风、讲民主、讲奉献“五讲”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方案,同时制订了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方案》中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有工作进度时间表。

一个机关的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每个人是否有章可循、做事是否有据可依,这是机关规范有序运行的前提,也是“和谐机关”建设的前提。为使委全委作风建设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我们对机关《发改委工作会议制度》、《发改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作了补充、修改和完善,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在机关真正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全体机关干部形成了有制度、纪律约束下的科学的统一和谐。

三、灵活学习方式,为活动开展提供智力支撑

针对发改委工作任务比较重的特点,我们除采取了集中辅导、个人自学等方式外,我们拟定了必学书目和选修书目,汇编了《十六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集锦》等发改委“和谐机关”创建活动学习材料,统一印制了学习笔记本,使每个干部都能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握党的最新理论精华,全体机关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得到了提高。

除主要领导作了二次辅导、自学要有学习笔记外,我们采取间周三在会议室领导集中自学及间周五与全体干部一起学的办法来保证领导带头学。结合“和谐机关”建设,利用周六休息时间,班子成员同全体干部一起组织了“市发改委和谐机关建设演讲会”,会议由一把亲自主持,邀请主管市长、机关工委做评委,有12名同志登台演讲,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并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方式灵活、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学习方式,夯实了全体干部和谐的思想基础,也更加密切了干群关系,使整个发改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合力。

在强化理论武装,全面提高机关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我们突出了发展的主题,以加强机关干部的能力建设。我们要求每个机关干部在学习政治理论的同时,把学习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结合自己承担的业务工作,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认真研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认真研究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向,达到学习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目的,提升全体机关干部的发展能力。以学习、工作促和谐,以和谐、能力促发展。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中心工作保驾护航

将全体干部的作风建设置于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下,来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觉性,坚持廉政教育预防在先。每有重大工作任务,我们都采取预防措施,防腐于未然。如有项目要评审、审批、申报资金等等,我们都将《市发改委关于xxxxx过程中有关纪律的规定》送到承办人和项目单位手中,双方签字,上边有举报方式和举报电话等。

为了能够有效地在干部中

开展警示教育,我委新购置了电视机、DVD等电子设备,组织观看了警示教育录像片《权钱交易的代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使机关干部及时受到了警示教育。从而增强了宗旨观念,改进了工作作风,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巩固了先进性教育成果。

五、“和谐机关”建设促进了中心工作的发展

在整个主题教育中,由于一把手靠前指挥,事

4.农村“两委”和谐班子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心得交流材料

从今年5月以来,局组织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作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更是将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作为一名水利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我的梦就是“强水利、美生态、富百姓,建设放心水、平安水、高效水、生态水”。

通过学习,体会是“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要实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优良美好、水生态安全可靠的目标,必须作好“三门功课”。这“三门功课”一是转变观念。要真正树立人水和谐新理念,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各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一切涉水行为中,做到水利传统功能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讲求科学。水资源是十分紧缺、敏感、动态的系统,如何兴利除弊、平衡各方、把握好度,需要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维护好河流的健康生命,保持水生态的可持续

性。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战备性工程,涉及面很广,要突出重点。

二、在做人做事中要树立正确的“度、健、知、实”观念。一是度。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说过:“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摆晃,幸福也是其中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二是健。个人要有良好的健康身体和健康心理。三是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做到“知畏止行、知足常乐、知德守正”。四是实。在做人上要诚实,在做事上要踏实,在作风上要求真务实,在方法上要实事求是。

5.康县新农村 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总体发展思路,努力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这次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向兄弟县区学习的难得机会,更对我们的工作是一次鞭策和促进。尤其上午观摩了两当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刚才又听取了兄弟县的经验介绍,使我们受益非浅,深受启发。下面,我就康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以汇报:

近年来,按照省、市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我们坚持从康县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康县特色资源优势,把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具体化,提出了“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的具有康县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把深入扎实开展乡村清洁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坚持以点带面推进,积极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基础条 1

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风民俗有了新的气象,文明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康县实际,明确创建目标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康县建设新农村重点要做好“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的文章,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村,通过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村庄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改变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感恩意识和文明意识,把群众之间、邻里之间相互理解配合、和睦相处的氛围营造的更浓;通过重点村的产业发展,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全面促进农村发展、社会和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村庄、树立文明健康新风尚、培育思想进步新农民、创造健康向上新生活、探索城乡一体化新路子、提高农业农村工作新水平为目标,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综合整治、保护优先、长效管理”的思路,以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创建为重点,坚持分三步走战略,第一年抓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年启动产业配套工程,第三年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集中用三年时间,把遍布全县21乡镇占近三分之一的118个重点村建成影响带动全县的示范点,把江武路、康阳路、白望路、小康路、寺长路、康云路、河两路沿线建成文明长廊。

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在全县打造一半以上生态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增收渠道顺畅、乡村文化繁荣的生态文明村,以后逐年扩大,覆盖全县。

二、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康县特色

我们始终秉承规划先行、统筹建设的原则,按照因地制宜、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制定出台了全县乡村清洁活动的总体规划。结合学习借鉴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根据我县各村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等不同类别和特点,在充分挖掘各村文化民俗内涵、充分体现康县生态特色的基础上,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按照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标准,编制了阳坝宋沟、庄科、长坝段庄等19个精品村和48个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及房屋风貌改造设计,编制了51个达标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了不同的建筑风貌、创建方式和建设标准。县上对各重点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逐一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发文批复,允许开工建设,共下发规划审批文件118份,做到了没有规划不设计,没有设计不审批,没有审批不建设。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积极推行“五个一点”、“八个渠

道”的资金筹措办法,即县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从上级财政专项、环保、以奖代补、借贷、本级财政、社会捐助、单位帮建、灾后重建八个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强项目资金整合,通过规划整合项目,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凡是用于农村建设的农业、林业、扶贫、环保、交通、水利等各类项目资金原则上全部整合到乡村清洁活动中来,向重点村倾斜。为了规范资金筹集、使用、报批、拨付和管理,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康县乡村清洁活动资金筹集及管理办法》和《康县机关单位125帮扶计划》等规范性文件,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有效破解了乡村清洁活动资金筹集难题。

四、创新工作载体,夯实发展基础

我们把开展以“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活动作为康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是围绕“建生态村”,加快基础建设。我们抢抓灾后重建、对口援建、扩大内需三大机遇,把乡村清洁活动与农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三年灾后重建,全县农村34966户住房重建和10136户维修加固的全面完成,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我们以解决群众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等“六难”问题为突破口,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四化四改四结合六有六配套”工程,“四化”: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房屋亮化;“四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庭院;“四结合”:即把乡村清洁活动与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生态旅游开发、灾后重建后续项目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六有”:即村有场(垃圾场)、社有池(垃圾池)、户有箱(垃圾箱)、人有厕、畜有圈、机有棚(农机和柴草棚);“六配套”:即把乡村清洁活动与村级组织活动及农民教育培训阵地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便民小超市、医疗卫生服务、惠农政策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相配套,努力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硬化进村主干道路93660米,入户道路89603米,完成空地绿化34747平方米,完成乡村道路绿化24670米,栽植绿化树木71744棵,拆除危房8859间,亮化房屋10468间,屋顶改造368户,庭院改造2820户,改灶、改厕、改圈4808户,清理垃圾6858方,新修护坡2744米,新建桥梁31座,新建排水渠5294米,整修村级组织活动室92座,修建人饮工程62

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一个个设施齐全的生态文明村基本建成,有力加快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是围绕“做文明人”,加强精神文明创建。为破除农村不良陋习,改变群众生产生活习惯,树立科学、文明的新风尚,我们结合农村灾后重建成果的宣传,采取巡回演讲、爱国主义电影展映、感恩征文,唱红歌等方式,在全县扎实开展了感恩主题教育,营造人人知恩、人人感恩的良好氛围。在乡村清洁活动中,我们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家庭》活动、“十大孝亲敬老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了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同时,我们注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整合宣传、文化、体育等项目,新建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125个,配送图书17.57万余册,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80个,安装健身器材108套,修建文化墙375面5600平方米,篮板13副,球台40副,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休闲健身、求知增智的生活环境。

三是围绕“走富裕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配套工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劳务输出等一系列措施,逐步调整传统单一的增收模式,有效增加农民收

入。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桑、优势产业、重点突破”的开发思路和“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壮大龙头、健全市场、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核桃、茶叶、蚕桑三大主导产业,统筹发展花椒、畜牧水产养殖、中药材、蔬菜等区域重点产业,积极引导发展其它地方特色产品。通过扩基地、状规模,兴企业、深加工,创品牌、建市场等措施,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提质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共建成农业特色产业种植基地91.69万亩,其中核桃52.12万亩、茶叶4.83万亩、桑园3.92万亩、中药材4.21万亩、蔬菜2.61万亩、花椒24万亩;食用菌生产规模10万架,年出栏畜禽83.8万头(只);中华大鲵存塘数量6万尾。建成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1个,建成农产品专业市场3个,特色农产品总量26038吨,特色农业总产值29517.38万元,农民人均农业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10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5%。在劳务输出上,加大政府引导,强化技能培训,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向长期转变,由分散流动向固定企业和用人单位转

变,不断增加劳务输转收入。同时,还组建养殖、中药材种植、劳务输出、建筑、购销运输等群众增收产业互助组,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计划,人人有增收项目的致富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增长。

五、完善工作机制,不断促进工作落实

一是靠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为了切实加强对乡村清洁活动的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四大班子有关领导和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县直相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县乡村清洁活动的组织协调等日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全县上下形成了统筹有力、推动有方、协调有序、建设有效的良好局面。制定出台了《康县城乡环境卫生清洁活动及文明长廊建设实施方案》和《康县乡村环境清洁活动及文明长廊建设考核办法》、《康县乡村环境清洁活动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验收及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工作目标、方法措施上形成了乡村清洁活动的一整套建设体系。同时,为了调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县上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村制度,县四大班子34位县级领导分别联系帮扶2-3个示范村和重点整治村,不定期深入督促指导工作,对在乡村清洁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行现场办公,现场协调解决,促进了乡村清洁活动的顺利开展。县直机关单位在帮扶工作中,全面落实“125”帮扶工作计划,即一个部门帮助解决1个项目建设资金,帮列2个建设项目,帮扶5户示范户,县派出了500多名干部组成80多个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活动,工作队吃住在村上,为乡村清洁活动献计献策,帮助村上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和宣传发动,解决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督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县上采取成立了专门督查组,组织人大代表视察、半年经济分析会观摩、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对各乡镇、各单位乡村清洁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序、一月一通报”,通过定期督查,以文件、简报和会议等形式进行逐月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督办通知,限期要求整改,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进行通报批评。共编发建设简报50期,通报30期,各类宣传稿件100多篇。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将乡村清洁活动纳入乡(镇)和县直单位目标管理考核。

二是发挥群众作用,增强建设动力。群众是开展乡村清洁活动的主体,也是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在房屋风貌

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美化、文化娱乐场所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的作用,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科学的、符合农村发展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政策,制定了《康县财政一事一议奖励资金补助标准》,明确了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房屋亮化、休闲广场、绿化美化、文化墙建设等各类工程的补助标准和具体要求,通过奖补激励机制,有力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清洁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乡镇、村社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清洁活动的认识,我们以乡(镇)、村社为单位,分别组织乡镇干部、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分期、分批赴四川、陕西等周边县区及县内先进村社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乡村清洁活动带来的新变化,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乡村清洁活动中来。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县上从县委讲师组、党校、农广校等单位抽调专门力量,深入全县21个乡镇350个村开展了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和农村适用法律法规宣讲活动、科技知识和农村适应技术的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在康县电视台、康县新闻网、《康县报》等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以图像、文字、图片等形式,对乡村清洁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利用宣传车、悬挂标语横幅、村

级大喇叭广播等多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清洁活动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通过有力的宣传,努力营造了乡村清洁活开展的良好氛围,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健全长效机制,巩固创建成果。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乡村清洁活动成果巩固的长效体制机制,把建设、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激励机制建立上,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经考核验收达到创建标准的精品村、示范村和达标村,由县委、政府进行授牌,实行挂牌管理,并给予资金奖励,对精品村一次性奖补资金20-30万元,示范村10-20万元,达标村2-5万元,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上,坚持建管并重,采取边建设、边管理的办法,不断巩固建设成果。各村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和保洁制度,建立垃圾填埋点,配臵了保洁工具,组建了保洁队伍,使保洁工作能够长期坚持延续。如:太石乡水口村、望关乡徐罗村等村建立了卫生管理、环保清洁及垃圾处理制度,对村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并设立“环境卫生评比公示栏”,定期公布每个家庭卫生状况的检查结果。徐罗村还成立了理事会,定期对农户房前屋后“三乱”进行检查评比,按照清洁、较清洁、不清洁

分红绿蓝三种颜色张贴在农户墙上,作为星级文明户评选依据;王坝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户”,发出倡议书,让学生督促帮助家长整理家庭环境卫生,逐步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不断用群众的监督巩固乡村清洁活动成果。目前全县已有100多个行政村已组建了专业保洁队伍,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村庄卫生实现了全天保洁,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促使农村环境保洁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

6.农村能源建设经验材料 篇六

云南省**县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推广“曲流布料”先进沼气技术以来,目前全县13个乡(镇)169个村已有34000口沼气池,占全县总农户的42,实现了村村有沼气。由于该县沼气建设面广、质量技术高、总量居全省县级之首,**能源站被省领导称为云南农村能源第一站,连续几年被省林业厅表彰为沼气建

设先进单位,并赢得了2001年、2006年全省农村能源工作会两次到**召开的殊荣。

适宜的资源条件是农村沼气建设的基础。**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有“思茅的粮仓”之称。农村家家户户发展种、养殖业,丰富的桔秆、畜禽粪便为建沼气池提供了天然的原材料。较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桔秆、粪便转化为沼气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一家一户庭院式的畜禽养殖,为沼气池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按每户建立一口沼气池算,全县可建沼气池8万多口。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复苏,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农户建沼气池提供了资金保障。据2005年统计,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500元左右。

真抓实干是沼气建设的关键。历届县委、县政府均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把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实。集中表现在“两个重视”、“三个争取”、“六个结合”上。“两个重视”。一是重视能源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工作上协调配合。二是重视县农村能源工作队伍的建设,通过不断调整充实、培训,县能源站由1984年成立之初只有两三个人的状况,发展到今天拥有20名在职在编的农村能源工作队伍。在全县农村中组建了一支取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上岗证的104人组成的农村沼气池建设能手。“三个争取”。即争取领导、争取群众、争取资金。县能源站靠扎实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成效,取得了领导的肯定与支持,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争取到了国家、省级、市级项目资金。据统计,**县“十五”期间共争取到国债项目沼气池5520口,扶持资金600万元,争取到省、市项目沼气池20950口,扶持资金1043万元。“四个统一”。即按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检查验收。2005年,国家财政部工作组在事先不通知县里的情况下,亲临农户家中随机抽取验收考评,**县沼气池建设达标率居全省前列。“六个结合”。即农村沼气池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单位挂钩扶贫相结合、与产业建设项目相结合、与工程移民项目相结合、与易地扶贫项目相结合、与外援项目相结合,以上六个结合共建沼气池7000多口。

巨大的效益是农村沼气建设的根本诱因。

1、直接的经济效益。全县3400口已建成使用的沼气池,使用沼气灶做饭烧水,每年可节约18.32万立方米烧柴,把节约出来的木材变成商品材或纤维原材料,价值7200万元;沼气池废料出池后,仍可作为还田还地的优质有机肥,按一口沼气池一年的废料能替代300公斤化肥计算,全县因沼气池使用一年就能减少化肥用量1万吨左右,价值1200万元。每口沼气池每年为每户农户带来2500元左右的经济收益。

2、广泛的社会效益。一是可以节省农村劳动力,据统计,全县因沼气的使用可以减少农户砍柴工183万个。二是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即建一口沼气池,同时改厕、改圈、改厨)建设,改变了农村过去那种畜粪遍地流、蚊虫苍蝇满天飞、猪鸡随意放的脏、乱、差的面貌,村容村貌整洁了,人们的卫生习惯变好了,精神生活提高了,条件稍好一点的农户家中还配套建设了太阳能淋浴室,劳动一天的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洗上热水澡。三是伴随着农村沼气建设规模的扩大,必然带动运输业、建材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为当地解决部分劳动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县每年因沼气建设为全县农民技术工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为300辆农用车解决运输难等问题。四是农村沼气的建设协调缓解了一些农村矛盾。诸如农民烧柴与依法护林的矛盾,农户间畜禽相害的矛盾等。

3、长远的生态效益。森林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保护森林,也就保障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县长年气候四季如春、山青水绿、原始生态林密布,是世界黑冠长臂猿及几百种国家珍稀动物的栖息地,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仍高达66.8,居全省、全市之前列,不能不说这与全县大力兴建农村沼气池,每年少砍烧柴用树木有关。

综上所述,**农村能源建设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充分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大兴沼气建设,让农民真正得实惠的举措,可谓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

7.农村家庭无障碍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七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土地开发等项目不断实施,很多农村实现了街道亮化、房子美化、但无障碍设施却很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无障碍设施。残疾人生活在家庭,每时每刻会碰到各种家庭事务;每天或经常要出门、购买生活必需品等,如果设施上有障碍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外出活动。与社会上的公共建筑、道路相比,家庭和村内无障碍设施对他们关系更大。在村内和家庭建设完善、全面的无障碍设施,可以给残疾人提供方便,使他们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同时,这一建设工程也进一步体现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

在市进行无障碍家庭改造是第一次,在农村进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先例更少,缺乏可借鉴的经验,XX区农村残疾人占绝大多数,进行农村家庭的无障碍改造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有益探索。

改造项目上灵活把握。按照上级要求,此次改造要按一定比例为聋哑残疾人家庭安装闪光门铃。根据农村实际,农村家庭中一般不安装门铃,也没有安装的必要,因此,我们把改造重点放在了肢体和盲人家庭改造上,根据农村路况条件和盲道不健全的实际,适当降低了盲人家庭的比例,加大肢体残疾家庭的比例。共改造肢体残疾人家庭36户,为4户盲人配发盲杖。

改造方式上因户制宜。农村卫生条件现对较差,残疾人家庭相对贫困,厕所条件更差,不具备改造条件,因此,我们把改造重点放在坡道安装,发放轮椅上,最终目的是通过改造使残疾人能够走出屋子,到达庭院,到达村内街道。农村家庭住宅结构千差万别,有临近村内道路的商品房,有新农村规划中建设的新房,有年代较老的土坯房,有的残疾人家庭还没有地面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更增加了出行的难度。改造时,有的修建坡道,有的进行地面硬化,有的修长坡道,有的修短坡道,有屋内到庭院的坡道,有庭院到村内街道的坡道。通过改造,36户肢体残疾人都实现了自己或在家人帮助下在家庭内自由通行,并能走上街道与邻居谈天,有的还开始在街上摆摊做小生意。满庄镇陈桂英家庭非常困难,房屋为上世纪60年代所建,地面未硬化,院内饲养了几只羊,即使在晴天也是泥泞不堪,我们对其进行地面硬化后,家里明显干净了很多,他们非常满意。

8.四好农村路建设经验材料 篇八

创新模式

精准细严

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xx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全县幅员面积xxxx平方公里,人口xx万,辖xx个乡镇、xx个行政村。199x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x年被确定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全国xx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2076.654公里,农村公路列养里程1933.137公里,其中:县道2条58.34公里,乡级路49条812.786公里;村级路149条1055.874公里、专用公路6条

6.137公里。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借助国家通乡通村公路改造计划、公路路网改造计划和交通扶贫计划等工程实施的有利契机,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总目标,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创建,自2000年以来,连续17年获得“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优秀单位”荣誉称号。通过持续不断抓建设、抓管理、抓养护、抓运营,全县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覆盖广度进一步提高,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三农”作用进一步突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聚焦深度贫困,着力解决发展短板。加快完成剩余自然屯通硬化路任务,尽可能带通更多的自然屯,推动交通建设项目向贫困村屯倾斜。

二是聚焦突出问题,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县、乡、村、屯四级投入责任,不断增强农村公路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规范化、专业化、市

场化,切实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三个到位”抓建设,开启县乡共建新模式

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黄金期,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是规划建设到位。秉承“超前谋划、稳步推进”的原则,采用“争取上级补贴一点,县乡财政投入一点,群众投工替代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通村公路、扶贫公路和安全生命防护等工程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公路通行条件,路网布局更加合理,全县农村公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显著,“四好农村路”建设迈上新台阶,交通扶贫工作成为新亮点,客运网络建设呈现新局面,物流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客运一体化有了新发展,交通运输安全防护工作得到新提升,服务农业现代化、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广

大农民便捷出行、生产生活资料进城下乡、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农村地区平安创建的能力明显增强,有力支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杨传堂强调,要在完善“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顶层设计、补齐农村交通运输扶贫工作短板、完善农村公路等基

2、和运营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农民出行和物资运输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

面临突出问题

XX

县“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较,依然存在基础不牢固、养护任务重、资金不足、安全设施少等制约我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建设方面:一是投资与需求差距大。XX

县境内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河谷深切,群众居住较为分散,自然灾害频发,属典型的“车轮子经济”模式。以公路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建设任务繁重,单位造价相对较高,例如我县境内的财神至河镇公路改造项目,总投资(含隧道)需

23000

万元,上级补助资金

7280

万元,需县级自筹

15720

万元,上级计划和补助投资不足,建设资金严重短缺,融资贷款难度较大,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同时县级层面自筹资金建设的公路项目较多,单位造价较高,单个项目动辄上亿元(例如六曲至财神

公里总投资

3.1

亿元);同时提前实施融资贷款建设的通村水泥路上级计划资金将扣还贷款,并需逐年支付利息;县级资金压力较大。路面宽度为

3.5

米的通村公路完善提质项目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产业发展和老百姓的出行需求,安全隐患和各类矛盾日益凸显。二是计划与需要差距大。按照规划,“十三五”收官前,我县高速、省道改造、村村通、组组通工程都将全面完成,交通面貌进一步“日月换青天”。但作为村组公路和省道、高速公路连接的县乡公路目前暂无相应的投入和规划,全县县乡道总里程

1632.1

公里,十三五期间上级下达计划实施的里程仅有

公里,仅占总里程的5%;远远不能满足我县脱贫攻坚需求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为同步建设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县乡公路,让县乡道不再成为制约交通发展的“瓶颈区”,急需同步建设改造县乡道。

管理方面:虽然成立乡镇交通管理站,但管理人员基本为兼职人员,养护人员缺乏,无法形成长效管护机制。农村公路线长

面广,现有的路政巡查人员和经费投入与农村公路执法巡查的需求不匹配,巡查力度和频度不够。治超“省道治理硬,县乡村道治理软”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村思想麻痹,放任超限超载车辆通行,造成许多农村公路损毁严重。未经许可从事道路运输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群众缺乏自觉性,公路边乱堆乱放、打场晒粮等侵占公路现象时有发生。

养护方面:县道、乡道划拨的养护资金不足,且资金的使用情况无监督。当前执行的划拨公路养护补助标准已经过时,严重影响公路的养护成效。少数乡镇责任心不强,管护落实不到位。村道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现象仍普遍存在。应急资金缺乏,农村公路抢险抢修力不从心。受我县恶劣地理条件和建设投资的限制,部分乡村公路坡陡弯急,交通安保设施仍然欠账较大。近年来,交通实现跨越发展,从最初看路通不通,到而今看路通了质量好不好、安不安全、美不美观,最终体现在老百姓满不满意上。已完成的安保设施部分已破损、很多等级较低的道路弯急坡陡,而车流量日渐增大,农村客运班线日趋增多,安保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安全通行要求,“十三五”期间,上级下达的安保工程计划仅有

473.092

公里,全县急需建设的安保工程还有

783.684

公里。

运营方面:我县多山区,农村公路坡度大、弯道多,而且路

面较窄,虽已实现村通客车率

100%,但行驶路线条件不佳、安保设施不能完全满足行驶安全要求。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子女进城就读,以及农村私家车的增加,农村客运市场逐渐萎缩,很多客运班车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已经停运。农村客运班车主要是在县乡主道上运营,离县乡主道较远的村民需步行较长距离才能到达候车点。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四、对策建议

XX

县“四好农村路”建设,需进一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通过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推进我县“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突破瓶颈,进一步建设好农村公路。

加强党委、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科学规划、依法实施,使“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相适应。建议加大上级部门在农村公路投资中的比例,缓解县级财政压力。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资金筹集机制。我县近年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路建设及

PPP

等模式,缓解了部分公路建设压力;建议上级部门适当提高每年农村公路建设指标,加快农村公路重建改造速度,推荐继续采用“建养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加大县乡公路的计划下达力度,在“十三五”期间按照县乡公路总里程

35%以上的标准,倾斜下达深度贫困县县乡道改造计划

570

公里,确保尽快形成“四好农村路”的大环境,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依法治路,进一步管理好农村公路。

按照依法治路总要求,明确农村公路管理主体,逐步完善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和建制村村道管理议事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增加公路管理配套资金投入,配足人员和车辆,各乡镇成立专职的巡查队伍,加强巡查检查力度,加大巡路频率,清除各种路障,打击超限超载,维护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路政执法力度。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乡村公路环境整治活动,彻底清理乱堆乱放现象,消除隐患。加强沿线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爱路护路意识的教育培养。

三是完善体系,进一步养护好农村公路。

分级分段明确养护主体,层层落实主体责任。根据养护总里程,按

公里配备

2名路政人员,调配编制充实管养人员;做好路产路权执法,营造形成“四好农村路”的“建管养运”并重的良好局面。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年适当提高公路养护补助标准。对日常保洁、绿化等非专业项目,鼓励通过分段承包、定额包干等办法,吸收沿线群众参与。加大农村公路应急资金的投入,确保水毁、崩塌等道路能得到及时的修复。加强与保险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公路养护人员购买意外保险。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公路养护法律法规等

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是创新机制,进一步运营好农村公路。

建立客运班线通行条件联合审核机制,因地制宜,在村通班车全覆盖的基础上,优化行驶路线、整合资源。加快完善全县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结合偏远山村留守老人居多,出行难的实际,加大对农村客运班车的补助力度,同时相关税费予以减免,降低运输成本。针对开通旅游专线进行倾斜补助,带动我县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积极谋划,规范管理,提升农村物流业水平。

四好农村路”

建设汇报材料【篇二】

x月x日,区委书记xxx、区长xx一行调研农村“四好农村路”。区领导xxx、xxx、xxx、xxx参加活动。骆志勇、胡凯一行先后对路口至祠岗、戚家岭至孙镇、砂子岗至霸城山、王家店至李家湾、路口至太平寺公路及城东公路延伸线等“四好农村路”路线选线进行实地调研。在详细了解项目规划和推进情况后,骆志勇强调。

3.要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思路,以“月日,全国“四好农村路”运输服务工作现场会在湖北竹山召开,回顾总结农村

交通运输服务工作,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今后一个时期“四好农村路”运输服务工作再动员、再部署。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全力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强农惠农富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保障。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出席会议并致辞。杨传堂指出,“十二五”期以来,农村交通运输工作成。

4、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予以大力支持。两年多来,近个省级党委和政府把“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点,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制度创新和系统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主抓、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和xxx年,共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万公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下达的万公里任务,截止到月底已完成万公里。同时,农村好农村路”建设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效率推进,全面加强农村交通。

5、进全面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区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规划好、建设好农村公路,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优化公路设计,科学编制公路规划;要坚持站位高远,高标准谋划推进项目;要坚持查违控违,新建农村公路要加大路政巡查,对道路规划控制区内的建房要迅速采取措施,绝不允许建一间房毁一条路;要坚持质量为本,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使其尽早发挥效益。

6、产业扶贫路建设,路宽全部达到m至m,路肩边沟和安保工程配套,错车台、候车亭、招呼站、标牌标识齐全,绿化达标。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工作的综合协调推进,为该县农村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保障。(全文完)年月日在提高黄州首位度,建设强富美善都市区的过程中,老百姓对于改善农村交通环境的愿望也日益迫切,相关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克服困难,敢想敢干,同时

积。

7、相关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作为,主动担当,克服困难,敢想敢干,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职能部门争取政策、项目支持;要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每一个项目前期都要配备专业团队进行全程服务,制定规划方案,做好科学论证,为全区“四好农村路”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黄州区将全面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公里,在xxx年年内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示范带好农村路”建设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效率推。

8、发实施方案,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镇、村实绩考核,通过制度创新和系统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主抓、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对照“公路上等级、路网趋优化、管养全覆盖、通行提能力、安全有保障、环境更优美”的总体要求,至今年月,该县已完成对走竹路、横茅路和大黄线等农村公路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完

成了公里通村条,以点带面,实现每个行政村和规模以上自然村建好一条村部出口的“四好农村路”。主要涉及有堵城镇叶。

9、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规划好、建设好农村公路,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规划先行,进一步优化公路设计,科学编制公路规划;要坚持站位高远,高标准谋划推进项目;要坚持查违控违,新建农村公路要加大路政巡查,对道路规划控制区内的建房要迅速采取措施,绝不允许建一间房毁一条路;要坚持质量为本,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使其尽早发挥效益。公路建设、管理、养护。

10、极向上级有关职能部门争取政策、项目支持;要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每一个项目前期都要配备专业团队进行全程服务,制定规划方案,做好科学论证,为全区“四好农村路”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黄州区将全面提档升

级“四好农村路”公里,在xxx年年内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示范带套建设全部到位,成为该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蕲春县今年把提升农村公路的通畅和客车通达水平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予以大力推进。县政府印。

9.农村“两委”和谐班子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九

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农村沼气正常使用和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事关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和广大建池农户的切身利益,是当前农村沼气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08年开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涪城区农能办将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沼气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目前,全区已形成区有沼气综合服务总站、乡镇有沼气综合服务中心、村有沼气综合服务网点,上下贯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功能齐全的农村沼气三级综合服务体系。在这8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区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走了不少的弯路,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我区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粗浅经验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从2008开始实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至今,全区共建立区级沼气服务总站1个、乡镇沼气综合服务中心12个、村级沼气服务网点92个。如果三级服务体系全部达到正常运转的理想 状态,沼气服务体系的后期服务能力能够做到对全区140个村进行全面覆盖。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区级沼气服务总站和12个乡镇沼气综合服务中心运行基本正常;92个村级沼气服务网点中,能正常运行的有40个、半运行状态20个、未运行的有32个。

(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内容

以沼气项目村为依托,建立村级沼气技术服务网点,每个网点配备2-3名技术服务人员,具备为300-500户沼气用户服务的能力,按照“六个一”的标准进行网点硬件设施建设,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

1、固定的服务场所。经营沼气配件,存放服务装备,接待服务农户。

2、原料发酵贮存池。安装秸秆粉碎机,收集、发酵和储备原料,既为不养殖农户和临时缺料农户提供发酵原料,又随时处理有机生活垃圾。

3、进出料设备。包括专用沼气抽渣车、农用三轮车、真空泵、储液罐等,用于运输沼液沼渣,为农户提供进出料服务。

4、检测设备。包括甲烷检测仪,便携式酸碱仪等科学检测仪器。

5、维修工具。包括防爆灯、防护服、维修工具等。

6、沼气配件。包括灶具、净化器、脱硫剂、管路、三通接头、开关、纱罩等,保证维修更换的需要。

(三)农村沼气服务体系运作模式

按照最初的设想,我区沼气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有沼气技术服务协会式、菜单式、全托式服务模式。但在实践中,由于农户的思想观念陈旧以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等原因,协会式和全托式都难以实际推行。所以,目前我区农村能源服务体系主要模式是菜单式。即网点公布沼气服务菜单,明码标价,农户需要什么服务内容就直接与服务人员联系。

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一)服务对象分散,服务量大,服务成本高

1、我区沼气池拥有量4.5万口,分布于12个乡镇,服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参差不齐。因此,服务效果也不一致,尽管有许多技术人员尽心尽力地服务,但比起外出打工来说,收入还是很低的,影响了服务的积极性。

2、传统的服务模式是服务技术人员在门市上或者家里等用户上门或打电话要求服务,而大多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都懒于或者不知道找哪个找技术人员来排除,干脆听之任之,导致沼气使用率不高。

(二)服务网点运行困难

1、老百姓购买服务意识不高。沼气的正常使用必须与养殖 3 相结合,由于涪城区乡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农户的分散养殖率低,造成发酵原料少,沼气池的正常使用率低,加之区域内基本都安装了天然气,农户对沼气池的是否正常使用不大关心,技术人员因经费得不到保障,也不愿主动上门服务。

2、农村能源后期服务收费偏低。由于农村户用沼气池的零配件价值低,服务半径长和分散,技术人员往往跑几公里路去换一个小零件,只能收入几块钱,连油费都不够,有时碍于情面,就干脆不收。长此以往,网点难以维持生存。

3、服务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我区户用沼气建设已基本饱和,售后服务以及维修又挣不到钱,网点服务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许多技术人员都外出打工,一些服务网点根本没有人开展服务。

三、针对目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的探索

(一)健全机构,确保有人做事

我们积极向区委、区政府领导汇报,区编委将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服务管理和安全的职责职能纳入了乡(镇)人民政府,具体明确到了农业服务中心(绵涪编委发[2015]11号文件),各乡镇确定了一名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为乡镇农能站长,具体负责本乡镇农村能源事务。

(二)整合资源,稳定服务机构

在“两个确保”(确保服务能力、确保服务半径)的基础上,结合地域、资源等客观现状,以乡镇为单位,对沼气村级服务网 4 点进行整合归并,收缩部分人力资源短缺、服务对象不足,难以维持正常经营服务的村级服务网点,改变以往“区―乡―村”三级服务模式,在一个乡(镇)统一设置中心服务网点,全区共设置中心服务网点12个,集中财力,充分保障乡(镇)级服务网点建设。

(三)积极落实资金,确保有钱服务

积极争取区政府将农村户用沼气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内容,解决向乡镇沼气中心服务网点购买基本服务资金。涪城区政府领导同意从2016年起,把购买农村能源基本服务费用纳入区财政预算。

(四)开展“政府+农户购买沼气服务”试点工作

针对涪城区由于农户进城务工多、沼气发酵原料不足、部分沼气池疏于管理、农户缺少“花钱购买服务”的理念、网点服务人员流失严重等原因导致的服务效果不理想的实际情况,我办结合美丽新村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按照“政府推动、协会搭桥、部门参与、提升效益”及“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原则,分别在涪城区关帝镇和石洞乡开展“政府+农户购买沼气服务”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公益类政府购买沼气基本服务的综合新生服务模式。经过一系列工作措施的落实,试点乡镇的户用沼气池正常使用率提高了大约20个百分点。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辖区内沼气用户档案,每季度定期进行回访,及时掌握农户 5 沼气池使用动态;二是以服务协议的形式,明确甲乙双方的职责,提供不同类别服务,(如菜单式:按标明的服务项目和收费价格分次结算,全托式:全年缴160元,包进出料和沼气池正常使用12个月),由农户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三是为尚未铺设沼液输送管道的农业园区运送沼渣沼液,开展有偿服务(运送一车沼液100元);四是承诺24小时到场服务的时限,让农户知晓沼气池不能正常使用就找服务网点处理。

四、经验总结及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

综上所述,涪城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建设虽基本完成,但仍存在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困难,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能源工作的正常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服务模式是按照市场化运作,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根据农户需求什么、技术人员就服务什么,服务范围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技术人员上门换件和服务收取的费用不够车辆油钱和通讯费用,严重影响到技术人员的服务积极性。不少村级服务网点难于维持生存,不少技术人员不得不外出务工,网点服务人员大量流失。

8年的探索和实践说明,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如果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将难以取得进一步发展。而相对于经济效益来说,农村沼气建设带来的更多是公益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沼气服务体系要取得继续发展,必须走公益化的路子。通过在关帝镇 6 和石洞乡开展“政府+农户购买沼气服务”试点工作,由政府购买沼气基本服务,服务人员的收入得到有效保障,服务效果良好,沼气使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探索和推行公益类政府购买沼气基本服务的综合新生服务模式,将是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经过试点和调研,就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收缩规模,集中财力

针对目前村级沼气服务网点部点分散,技术服务人员流失严重,服务效果欠佳的状况,在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覆盖范围的情况下,应适当收缩村级服务点,稳定、巩固好乡镇沼气服务中心,完善其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落实好牵头领办人,固定专业服务人员。

(二)积极推行公益类政府购买沼气基本服务模式 以公益类政府购买沼气基本服务的模式,是由政府财政出资购买沼气的基本服务,农户购买其他服务。基本服务的内容是:技术服务人员每年上门服务3--4次,开展使用情况检查,对沼气管路、灶具进行日常维护保养,排除不需要更换配件的小故障,宣传沼气安全管理使用知识,指导农户开展好“三沼”综合利用。

10.乡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十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六村建设”描绘新农村

(2006年11月23日)

中共XX镇委员会

2006年以来,XX镇党委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结合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和深化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以“六村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建领村强基础。

一是优化村党支部班子结构。“用好一个人,带好一个村”。XX镇以深化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理顺村“两委”关系,配齐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今年以来,调整村总支书记1人,补充总支委员5人,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3个,撤并党支部2个。

二是增强党员队伍能力。为增强农村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上下功夫”,即在“四培双带”上下功夫,把12名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68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在素质培训上下功夫,对14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了重点培训,对其余党员进行了全面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在实践锻炼上下功夫,通过党员带头办“田园学校”、上“科技党课”、建“示范基地”等形式,有效增强了800余名党员在农村第一线的发展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村组干部激励机制。为切实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村组干部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监督管理、权益保障等制度和抓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四是把开展“六村建设”工作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坚持用“六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检验村班子,考察村干部,并作为评选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主要依据,形成了农村党员干部自觉在“六村建设”中接受教育、转变作风、展示先进的良好氛围。

产业富村建支柱。

紧紧依托XX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发展绿特产业,走“以蚕桑为主导,香兰菜、苎麻、经济林果、甜苦竹等产业共同发展”的1+X结构调整模式,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

在蚕桑产业发展上,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威信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在回龙村唐家湾和新田两个村民小组试点种植蚕桑,按照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嫁接、当年见效的目标发展建成“一步成园”桑园208亩,夏秋两季已养蚕18盒,产茧622.8公斤,单产34.6公斤,蚕茧收入1.25万元。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先后4次组织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306人到四川珙县孝儿、底洞等乡镇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反复召开群众会,交流学习体会,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秋播已落实宜桑地块3200亩,并已全部育苗完备。10月底,全县蚕桑生产工作会议在XX召开后,落实2007年春播桑园面积2900亩,到2007年新建桑园可达6000亩以上,为XX在3年之内桑园突破10000亩,产茧上万担,收入达到2000万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苎麻产业上,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在文兴村建成苎麻基地100亩。通过示范带动,今年全镇种植苎麻面积达300亩,加上原有苎麻面积,全镇共有苎麻1000亩。今年已收购苎麻16.5万斤,实现产值62万余元。

在香兰菜产业上,充分利用秋冬季农闲地和该产业“短、平、快”的优点,引进四川香兰菜公司到XX投资建厂,建香兰菜加工点4个(其中今年新建2个)。今年,全镇春秋两季香兰菜种植面积突破4500亩,可实现产值200万元以上。其中,马鞍村团山村民小组村民李文玉今年种植香兰菜15亩,收入10000元以上。

在甜苦竹和经济林果产业上,巩固现有5000亩甜苦竹和5000亩经济林果,强化科技培训,加大管护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今年,甜苦竹产业实现笋产量20万斤,产值20万元,经济林果实现产量40万斤,产值40万元。

科技兴村出成效。一是强化科技普及培训。镇党委从强化科技意识和科学理念入手,依托党校、农广校等培训渠道,同时开辟田园学校、农民课堂、科技党课等新途径,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分类培训,对农科队伍强化科技更新,对村组干部强化科技武装,对农民群众强化科技普及。目前,全镇农科人员为农服务的意识、措施普遍增强,80%以上的村组干部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1000余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

强化科技推广应用。为了使科技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我镇紧紧围绕巩固传统粮畜产业和打造绿色特色产业基地两大产业发展目标建成了13个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应用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新机具,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镇2个“六村建设”示范村初步实现有企业带动、有基地覆盖,成为科技推广应用的典范。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围绕做大做强绿色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强、扶持政策好、科技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优势,直接带动3000余户农户发展绿特经济。二是积极筹建“支部+协会”的营销模式,带领农民闯市场,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推动部门帮扶。今年以来,政府部门捆绑使用和争取公司投入项目资金56万余元,带动农户自主投入37万余元,激活了城乡市场。

民主管村聚民心。用制度规范村务。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建立健全了村“两委”议事、表决和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村“两委”协调运转;坚持民主管村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建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听证等制度,推进村务规范运行;坚持整体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推行民主评议、民情恳谈等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用体制保障民权。一是坚持农民当家作主,实行村集体资产由村民理财小组管理,建设项目由村民派代表全程监督管理;二是坚持“一事一议”,研究村务请村民听证,村级重大事项交由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投票表决,执行结果由村民评判议决。

用法治规范综合治理。结合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送法到村组活动,推动村干部和农民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巩固深化平安创建成果,扎实

开展禁毒防艾工作,严厉打击以“六H彩”为主的赌博活动。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巩固和创建活动,发动群众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控网络。

依法治村保平安。依法治村重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和印发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对护林防火、人口与计划生育、道路交通安全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使法制宣传教育进村入户。今年以来,利用广播、有线电视宣传100余次,出板报32期,书写宣传标语56条,印发宣传资料6000余份。

依法治村靠服务。一是法庭到农村设立临时法庭巡回审理民事案件。今年以来,XX法庭到农村设立临时法庭巡回审理民事案件15起,现场旁听人数超过2000余人次。二是派出所在各村建立警务站,把派出所的办公场所搬到第一线,不仅方便群众办事,还为群众节省了开支。

依法治村靠制度。建立健全依法治村制度,制度明确规定:亮出一块牌子,让村民明白村委会谁值班;制定一套规划,公示发展目标;展示一张图表,介绍村委会职责和服务功能;开辟一个专栏,告示村务开展情况和财务收支状况;设置一个意见箱,听取群众反映;建立一套档案,有完备的议事记录和工作报告资料;固定一个村民议事地点,方便村民议事和听政。

依法治村保平安。把民兵应急分队组建成护村队,村与村签订书面协议,相互联保,轮流值班,一星期一循环,做到白天有人看,晚上有人转,小事有人问,大事有人管,户户都平安。建立了镇、村、组三级调解网络,调解成功率达99%,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民事、刑事案件的发生。

文化活村促和谐。强化活动阵地建设。在继续巩固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1万余元,对XX村文化活动室进行改造,为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开展文艺进村活动。一是组织文化站等部门工作人员对富有XX特色的花灯歌舞等地方戏种进行搜集整理,创新编排了《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等节目为群众演出。二是组建农村业余文娱演出队,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巡回到村组进行演出,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同时,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已组织各类文艺演出26场次。

开展“三清五改”活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全镇认真开展“三清五改”活动,有效改善了镇容镇貌、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XX村沙坝滩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试点通过开展该项活动,村容村貌已焕然一新。

通过 “六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找到了XX镇党建工作与服务三农的契合点,找到了以党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达到了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服务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发展的目的,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形成了党员受教育“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前有引力,后有推力”的促进机制。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上一篇:2016年福建省化工工程师专业基础考点:衍射考试试卷下一篇:法院法官竞聘个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