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知识

2024-06-22

治安管理知识(精选8篇)

1.治安管理知识 篇一

管理知识——如何运用知识赚钱

每天,对你生意至关重要的知识“走”出你的大门,很多永不再回来:员工跳槽、客户来了又走——他们的知识和他们的人一起离去。这种信息外流会徒耗你的时间、金钱和客户。

你需要一个知识管理体系,若能成功运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客户、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或使企业运营更为顺利。当然这不是什么新观点,然而很少有公司能够建立成功的知识管理体系,创立就非常难——而要保持有效运转就更难。

那么创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先看看在知识管理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企业是怎么做的。

对知识管理体系进行价值定位

你必须明确通过知识管理体系希望达成什么目的。绝大多数的知识管理无非有以下三种目标:增进与客户的亲密度、产品更快推向市场、优秀的经营成绩。例如在高科技行业,产品上市时间往往是供应商之间关键的差异因素,所以这是这些企业知识管理的关注焦点。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经营重点不在产品推陈出新的企业——如雪佛龙公司,其知识管理体系的目标就放在经营业绩上。

选择适当的流程

绝大多数知识管理可分为三种类型:

自我导向型

公司提供数据库技术,员工使用数据库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其工具可以包括一个指示系统,引导使用者找到一位专家,甚至是一个搜索引擎。这些数据库有赖于用户的主动性,在捕捉显性信息方面,它们是出色的、低成本的系统,但它们无法掌握员工脑中的隐性知识。

知识网络型

咨询公司尤其广泛地使用知识网络。例如指标咨询公司在商业再造领域有着首屈一指的地位,它尽可能掌握从再造项目中获取的知识,以便更容易地应对接踵而来的下一个再造项目。像指标咨询这样的公司发现,员工很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对于花费大量时间来更新网上信息却不太主动。

推动传播型

这是一种全方位服务的方式。除了拥有前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外,它还包括了安排专人兼职或全职进行知识管理,整合最佳实践经验或在全公司范围内鼓励知识传播。该主导人员会用最佳实践解决商业上的困境,以此方式为企业经营提供帮助,他们也向别人展示如何参与知识共享和交流。采用这种全面推动型知识管理的企业包括了德州仪器、阿莫科和雷神。运用“学习史料”

公司拥有两种类型的知识。第一种是显性的或者外部的,由对流程和步骤的认识组成,包括书本、文件、制度和流程手册以及数据库等。技术工具在编制这些重要知识以及提供开放的接口方面非常有用。另一种类型的经验知识比较难以编制成文,它存在于企业所有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的脑子里,是组织机构记忆的一部分,组织知识学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施乐特级教授野中郁次郎将其定义为“隐性知识”。

亚瑟·克莱纳与乔治·罗思合著的《汽车问世:变革管理中的人力方面》,重点讨论了“学习史料”,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传授企业的隐性知识,否则这些隐性知识终将失传。克莱纳将运用“学习史料”的方法描述为“借电启动团队”和“帮助那些不懂得如何从下层获取知识的高管”。他们将故事传授知识的手段规范化了,将员工组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彼此讲授自己开发项目的故事,交流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习史料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企业更认真地考虑学习机制,将集体的经验解读并达成共识,进而发展成企业的记忆。”

寻找并任用合适的员工

推动知识管理的人一般来自企业内部:他们可能是内部咨询人员、变革领导者、团队领导人或者标杆管理协调人。比尔·巴克是雷神公司的“标杆管理和知识移转能手”,他介绍说雷神公司要求其管理人员选定应该参与知识管理的员工。为了保持均衡,公司选取的人是从各个业务领域、不同地域选择的。

投资培训知识型员工

数据捕捉和数据共享技术非常重要,但它们只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员工需要一个系统让信息流动起来。一个例证是,报社给记者提供信息管理技术,帮助记者在报道中避免重复劳动。“新闻记者每天跑新闻,及时创造出知识产品,不能滞后也不能错漏,这必须依靠团队协同”。企业员工也要用同样方法进行培训以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在企业界,如朱克曼所言:“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毫不犹豫,但对个人技能的培养却捉襟见肘,原因就在于管理层认为知识管理系统完全是技术活儿。”雷神公司的巴克同意这一点:“推动知识管理的人需要特定的技能,在捕捉和传播信息方面必须加以训练。”

员工们需要学会如何描绘和解释清楚流程,同时在向其他人咨询有关最佳实践经验时,要学会最适当的提问方式,例如,问“为什么”通常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会让被提问者产生防备的心理。

确保技术能够支持你的数据库

能够支持知识管理体系中信息技术部分的软件程序有很多。巴克告诉我们,雷神公司要求的软件是可以使不同领域的员工广泛适用,因此它选取了LotusNotes系统。来自全公司的信息团队成员在系统中扮演了知识编辑者的角色,增加关键字,并对原始资料进行再加工,使得信息内容更容易被搜索。LotusNotes知识库可以通过雷神公司的内部互联网进入,员工可以通过一个标准化图书馆以及最佳实践知识库搜索所要的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最佳实践上传。

专注于公司战略

在雪佛龙公司,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中心主题是“联结”。内部咨询顾问杰夫·思戴姆克自称为“知识管理传道士”,他在知识管理中采用四种不同的联结模式。“我们用类似雅虎那样图形或门户搜索工具,把员工和公司拥有的显性知识——如在企业内部互联网上的知识——联结起来。我们运用黄页或专家定位器一类的工具,将员工和那些能帮他们回答和解决问题的人联结起来。这就是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和最佳实践团队一起做的事情,并且逐渐把它变成了一项日常工作。最终,我们要寻找途径,把我们的知识和员工融合进企业的工作流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去。”以下是一些建议:

获得高层管理者的认可

知识管理需要长期的努力,这就意味着,如巴克所说的,“你需要承诺——来自高层管理者的信任”。如果没有得到高管的认可,“你将无法得到完成知识管理工作所必要的资源、人才和工具,或者无力改变企业文化,也就没法让员工实现知识共享”。

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

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思戴姆克建议,要保证长期成功,你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问题上。“对于雪佛龙而言,最关键的驱动力是有效降低成本”。所以,首先就要花工夫搞清企业的关键流程、产品和服务是什么,要让这些变得更有效率,什么样的知识是必需的。

把知识管理看成赛跑

在雷神公司的知识赛跑中需要跑三圈,第一圈是捕捉知识;第二圈是解释知识;第三圈是传播知识。巴克说道:“整个赛跑就看速度快慢,我们必须在这场比赛中赢得胜利。” 效果评估

根据《假如我们明白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一书作者卡拉·欧戴尔和小杰克逊·格雷森的观点,在知识传播方面,效果评估是发展最为滞后的一个领域。在效果评估的领域有两大阵营:“培育派”认为,在弄清知识的产生和分享机制之前,就先搞效果评估是本末倒置,会让你犯错误;而“数量派”则认为,效果评估对于“决定投资方向和时间”极为重要。雪佛龙公司则属于后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它一直在发展和推广最佳实践经验,并让自己的几个数量指标都得到了改进。雪佛龙公司运营成本年均下降20亿美元。虽然不能完全归因于知识管理,“但最佳实践的创新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能源消耗是最佳实践关注的领域之一,我们过去七年里在这方面节省了10亿多美元,另外安全记录也显示事故和伤害下降了50%”。根据作者的观点,其他公司虽然在有形收益方面没有那么明显的效果,但它们感觉在客户关系领域获益良多。

更多内容请见《知识管理》原著

[作者简介]

《哈佛管理前沿》和《哈佛管理通讯》是全球知名的管理期刊,隶属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六大支柱产品之一——《哈佛通讯》,这两本杂志由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资深编辑和顶尖顾问群共同编辑。本书正是由以上两本刊物的资深编辑及顾问共同编选完成的。

2.治安管理知识 篇二

1 文献综述

1.1 知识城市概念的提出并完善

《SGS Economics and the Eureka Project》(2002)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知识城市概念,认为知识城市的产品中应该以技术和脑力创造的价值为主,城市在教育、培训和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Edvinsson认为知识城市是一个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的城市,这一定义重视知识创新但没有强调知识应用。Ergazakis把知识城市定义为通过不断促进知识管理过程,以基于知识的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这一定义以知识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源基础,但没有考虑知识对其他资源的作用。Francisco认为知识城市是那些通过研发、技术和智慧创造新产值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城市,这一定义强调知识对城市经济的作用,忽视了知识对城市其他方面的影响。Yigitcanlar等认为知识城市是综合性城市,它在物质环境和体制制度方面都既能发挥城市科技园的职能,又是市民宜居之所,这一定义综合考虑人与环境和谐问题,但忽视了知识城市应有之义。综合前人的研究,知识城市应该是通过全面的社会知识管理,创新知识并充分挖掘知识的无尽价值,既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又使人与自然充分融合,和谐共存的城市。

1.2 知识城市的主要特征

Haines通过对伦敦创建知识城市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强大的知识开发和运用能力是知识城市的本质特征。Edvinsson强调城市知识化、网络化、虚拟化、人文多样性和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城市特征。王东等认为,知识城市具有数字城市、创新城市、金融城市、人文城市和智本城市(即以人才等智力资本为基础的城市)等5个显著的特点。从城市功能来看,知识城市应该具备知识集聚和扩散的强大能力、知识创新和利用的强大能力;从城市基础设施来看,知识城市应该具有高速传输的信息系统、快速畅通的交通系统、开放稳健的金融系统和宜人居住的环境系统。

1.3 知识城市的衡量指标

2004年9月,西班牙巴塞罗那“E100圆桌会议”上发布的《知识城市宣言》指出衡量知识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广大市民有分享知识的有效途径;(2)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占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3)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符合欧洲制定的通用标准;(4)普及的通信技术成为市民获取知识手段之一;(5)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城市的中心教育战略;(6)拥有一份知名度高的报纸,市民阅读水平达到欧洲平均水平;(7)大中小学网络系统成为指导市民欣赏文化艺术平台;(8)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9)城市街道具备文化服务功能;(10)拥有足够的空间、绿地以供社区和“公民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建立起市民之间、政府官员与市民之间面对面的直接关系;(11)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便捷工具和手段。这个指标体系的原稿是基于欧洲城市发展平均水平制定的标准,可以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城市借鉴,但不是世界通用标准。Kaieteur 知识管理研究所提出了衡量“知识城市”的10个基本原则,即:知识目的、知识对称性、知识商务、新增长的介质、富余经济(相对于稀缺经济)、知识民主、知识融合、无边界的知识资本、基于知识的城市管理、推动知识分享的网络。Carrillo采用8类资本作为衡量知识城市的指标,即:身份资本(identity capital)、智力资本(intelligence capital)、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关系资本(relational capital)、个人人力资本(human Individual capital)、集体人力资本(human Collective capital)、物质工具资本(instrumental material capital)、知识工具资本(instrumental knowledge capital)。刘洁和徐苏宁建立了包括知识传播、知识培育、知识应用和城市环境4大方面的指标体系,共有29项具体执行指标。邵大伟等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潜力、知识技术从业者、文化与交流及地缘区位的知识城市的评价体系,并且做了实证分析。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既有相同之处,也出现了较大差异,但可操作性都还不强。

1.4 社会知识管理研究

社会知识管理是一种宏观层次的知识管理,知识城市、知识社区等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区域内的知识共享、创新和应用需要相应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因此催生了社会知识管理职能。陈搏等在社会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宏观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即:建立一个各种组织或个体互相交易知识,促进知识创新的有效体系。在国外文献中,社会知识管理是指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管理(R.A. Costa 等)。段宇锋和刘伟对政府部门开展社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分析。陈搏分析了学习型党组织与社会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提高执政党的社会知识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文献可知,目前对知识城市的研究还缺乏城市管理主体在知识城市建设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而城市中的知识存在于个体、团体、组织和知识化的物体上,需要城市管理主体将这些知识统筹管理才有可能真正建立知识城市,本文就想在此方面展开一些基础研究。

2 社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既是知识城市建设的资源之一,又是管理的对象之一。Campbell对城市间学习的系统和过程进行了研究, 指出城市不仅要致力于知识的获取, 也要重视知识的管理, 并且学习过程本身与学习成果同等重要。知识城市建设主体对社会知识进行全面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知识管理是制定知识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实施工具

“知识城市”本身是一座城市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认真做好知识发展的战略规划,将战略目标具体化为长期计划目标和年度计划目标,通过计划的实施引导社会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应用,最终实现“知识城市”的战略目标。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墨西哥的蒙特利尔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等城市都制定了城市知识发展的战略。制定知识发展的战略,要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社会知识质量和数量现状的优势与劣势,而只有通过社会知识的积极管理才能掌握其优势与劣势。因此,社会知识管理既是制定知识发展战略的基础,又是实施知识发展战略的工具。

2.2 社会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民主的基本途径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居民被知识“武装”后,开放性、透明度、责任心和感召力将会代替恐惧、玩世不恭、虚伪等,知识鸿沟便会经常出现在“谁知道”的问话之中,这样城市居民的身份会渐渐改变,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也将发生渐变和提高,特别是对民主的诉求将会有新的内涵。通过社会知识管理,对市民的知识需求进行预测、规划,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成本将适当的知识推送到有知识需求的市民,有利于缩小市民之间的知识差距,体现知识的价值,实现在知识获取、共享、转化和应用等方面的权力平等,进而提高知识民主化的水平。

2.3 社会知识管理是整合全社会知识并实现全面创新的前提

建设知识城市的目的是将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规划相结合,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为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可持续的城市大环境,从而为城市打造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社会知识管理通过建立社会知识库和知识共享平台,提高知识流动速度;激励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挖掘并扩大知识应用的价值等方式,将全社会的知识进行整合,推动各个行业、各个组织、各个成员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发展。

3 社会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

社会知识管理是泛指对整个社会的知识进行管理,但如果与知识城市建设相结合,社会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则如图1所示。

3.1 社会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社会知识管理的主体涉及整个社会不同行业、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社会成员,既涵盖了各种组织的知识,又包括了个人的知识;社会知识管理的客体既有嵌入在人脑中的知识(隐性知识),又有物化在电脑、机器设备、模型和纸质文件等中的知识(显性知识),因此,社会知识管理者管理的是一个大系统,需要以系统论作为其管理基础。

在社会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显性知识的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的获取、储存、扩散、整合等过程管理需要以信息管理理论为基础。

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的研究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社会知识管理是高于企业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的宏观层次的知识管理,但也是以企业知识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因此,虽然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主要是以企业知识和个人知识为管理研究对象的,但是将构成社会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社会知识管理的主体是社会成员,人具有社会性,人际关系网络对知识的共享、创新等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知识获取、共享或转移发生在整个社会的联系系统中;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社会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将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置于社会学的视野下开展研究,以探察科学知识的生产及其与其他社会建制的关系。因此,社会学理论是探讨对整个社会知识全面管理方法的基础。

除了以上理论之外,社会知识的学习研究需要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基于利益的社会知识共享行为分析需要以博弈论为基础;知识作为市场经济中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源,在市场中被交易,相应交易机制建立的研究需要以商品价值理论、市场交易理论和知识产权保护理论为基础。

3.2 社会知识管理的方法体系

社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系统,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如何适当运用成熟的管理方法将是提高社会知识管理绩效的关键。

(1)建立社会知识库。

社会知识库以城市图书馆网络为基础,利用云计算技术将社会知识资源和硬件资源相结合集中起来供社会成员共享。

(2)建立知识交易平台。

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知识创新者为创新知识付出了劳动成本和其他费用,应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通过知识交易平台,让知识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觉完成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这是社会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国内已经有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城市探索建设知识交易平台,深圳的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文化博览暨交易会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

(3)提供召开座谈会、学术沙龙的场所。

知识工作者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即头脑风暴法,这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为知识工作者提供这种场所,将为跨行业(因为知识工作者来自不同的行业)的知识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问卷调查。

社会知识管理是社会全体成员参与的管理,管理者需要经常了解社会成员的意愿,以及对知识创新、共享、整合和应用等工具运用的意见。问卷调查正是获得这些信息的主要方法。

(5)网络培训。

知识获取和共享的技术工具不断创新发展,社会成员要熟练运用这些工具,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利用网络技术对社会成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已经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制度,培训的内容包括技能培训、网络基础知识、地方计划培训项目、学校资源共享、在线图书馆使用,等等。

(6)产业技术路线图法。

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概括、总结和创新的知识管理过程,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引导知识创新的方向,激发产业合作创新知识的意愿,减少重复创新的资源耗费。

3.3 各级政府对社会知识实施管理的着力点

市级政府对社会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知识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制定上。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在所有的知识领域展开突破性知识创新投入,只能根据城市知识基础的优势和劣势,选择自己最有可能获得创新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投入。政府要对全社会的知识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需要充分发挥各领域的专家的智慧,因此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专家团队库,并且定期组织专家对社会知识管理建言献策。

市级政府制定知识发展战略,区级及以下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就是要落实知识发展战略。区级政府要建立各种行业的知识库,收集并整理知识;建立知识交易平台,引导知识供需双方进行知识交易;建立知识创新激励制度,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街道级政府要调动社区居民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建立居民培训制度,促使居民掌握相关知识;组织知识共享活动,拉近专家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落实知识创新激励政策,让创新者获得合理的创新回报。社区级政府承担居民培训工作,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并收集社区知识创新者的创新信息反馈到城市知识库和知识交易平台。社区级政府是知识扩散和知识收集的重要终端,并将收集的显性知识反馈到区级政府的知识库,推荐所在区的各行业专家进入市级政府的专家团队库。

4 结论与展望

3.知识立方:知识管理新模式 篇三

时值开年,头年奖金发放完毕后,一般都是跳槽的高峰期,而奔雷公司盘子不大,薪酬水平最多处于50分位,成熟人才自然被同行企业大量“收割”。软件行业的流失率本来就高,小企业甚至超过50%,奔雷公司的流失率在30%-35%之间,应该处于正常值。

雷景华知道避不开“劫数”,但他怕的是,每年的“劫数”后,奔雷公司往往要恢复半年左右,运营才能恢复原有水平。奔雷公司是处于初生期的企业,这几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营销上四处出击,全力接单,根本不可能考虑内部资源(人才)是否跟得上。此时,员工频繁往返于各个项目,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而一旦有员工流失,项目就基本瘫痪,新人要接替工作,又只有从头学起,如此一来,复原期自然过长。

复原期长的问题也只是冰山一角,市场的压力早就倒逼到了奔雷公司。市场营销部就多次指责软件开发部门产品不力,引来客户投诉。客户一来埋怨产品交货期长,二来埋怨产品维护升级不力。开发和维护人员不变还好,一旦人员流动,为老客户开发或维护产品都必须由新技术员重新沟通获得对方信息。市场营销部骂得最凶的还是产品的开发成本。没有强势品牌,自然希望从价格上找优势,无奈奔雷的产品开发成本实在太高,销售根本没有市场操作的空间。

每次这些问题拿到台面上,雷景华都是批评软件开发部门,但这一年里,EMBA课程和外部咨询机构的启发逐渐让他明白,所有问题的症结是知识管理。正因为员工的个人知识没有被组织提取,形成可以被所有人分享利用的“组织知识”,人人只有自起炉灶,知识没有标准化,管理知识的规模效应没有发挥出来,才会有这一系列的问题。

正当雷景华开始思量如何解决,“劫数”就如期而至。不能再等了!他叫来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姚松,不由分说地分下了任务。

瘫痪的知识管理

作为资深HR,姚松明白知识管理的工作实际就是“两化”。一是“标准化”,即用一个标准模板把员工的各类“知道但无法表达”的隐性知识提炼出来;二是“联动化”,就是发掘知识片段之间的关系,设置方便知识分享和利用的“线索”。被“线索”串起来的标准化知识片段就形成了企业的“知识库”。

雷景华给了姚松3个月的项目周期。姚松苦不堪言,知识管理本来就是一个长周期的事,不仅知识库里的知识片段需要积累,要上规模才能见效益,而寻找串联知识的线索也需要时间,更何况提炼出的知识也需要检验……他理解民企老板“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习惯,雷景华要立竿见影,他也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姚松冥思苦想,想到用“案例库建设”来暗度陈仓。这样做也有他的道理,要软件开发部门重新去构架自己的知识,这么大的工程,人家忙于业务哪里会搭理你?况且,所有部门尽管对接不同行业和专业的客户,但他们的知识中有很大一块是公用部分,针对这块知识,大家提交上来的东西如果五花八门,又该听谁的?知识管理的规范流程就是要组织专家反复讨论、设计,但雷景华显然没有给他姚松这个时间。

还是做案例好!姚松的逻辑是,案例是最直观,最能够被模仿的,实际上就是大量知识的载体,关键是,按照标准模板上报的案例,根本就不用进行二次处理和检验,直接就可以快速聚合形成“知识库”,根本不用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都是平行的),至于“线索”,设置简单的“关键词”进行联动即可。奔雷业务模块的组织结构是由几个开发部门直接对接几个行业,于是,姚松开始督促他们按照模板提交“标准化知识”。而模板是人力资源部在访谈了几个技术人员后制定的。

不料,模板下发后却遭遇了各开发部门的强烈不满,虽然考虑做案例可以减少软件开发部门的负担,但大家还是纷纷埋怨自己忙于业务的同时还要完成人力资源部的“作业”,有的开发部门还直接扔回了狠话,“要交你们的作业也可以,耽误了订单交货,你们要负责任!”碰上一些愿意配合的,也老是反馈说模板不对,用起来别扭。好不容易在多次沟通后回收了几个开发部门的“作业”,姚松赶紧组织下属进行编号,并上传到了公司的内网上。而后,人力资源部又在公司内进行了宣传,号召大家多多利用“知识库”降低开发成本。

从此,姚松就天天关注“知识库”的下载量。头几天,下载量还比较大,可几天一过,下载量急剧走低,直到门可罗雀。姚松心有不甘,连忙亲自打电话到每个开发部门询问原因。原来,上传“知识库”的案例虽然直观,但其背后却包括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软件)和行业知识(如银行业、移动通讯业),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解决模式,再加上软件工程师们自己的开发习惯,案例变得过于独特,根本不能模仿。想使用关键词搜索,截取能够利用的知识片段,但一个关键词反馈回来几个案例,个个自成一派,走的是不同路径,根本不兼容,到底模仿哪个?等把这些案例都读通了,黄花菜都凉了!更有部门反馈,有的案例根本是绕了弯路,模仿等于是自讨苦吃。

打造“知识云”

姚松前思后想,自己发动开发部门贡献知识肯定没错,只是自己提供的“案例模板”好像反而限制了他们,但如果不加限制,大家提交的东西又怎么整合呢?换个思路,如果放开限制,让他们自由互动呢?姚松突然想到,自己最近在某商业杂志上看到过一个发动员工一起“维基”完成工作的例子,这种现象被作者称为“人力资源云转型”。“维基”本来就是网络上的知识管理模式,用到企业里应该也可以吧!

姚松聘请了长期研究“人力资源云转型”现象Moo博士作为项目顾问。Moo博士为他分析了项目:“你的项目走入了两个误区。第一,知识管理不等于‘案例库建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使知识库里的知识片段能够最大程度上被广泛使用,这里,就需要提炼出‘元知识’。‘元知识’是最基础的流程、方法、技巧等,再特殊的项目也是由一个个单位的‘元知识’组成的。所以,提炼‘元知识’,并建立‘元知识’之间的‘线索’才是关键。你们做案例库,并没有提炼‘元知识’,反而让‘元知识’包裹在特殊的项目环境里,变得不可利用。第二,你们设置了自上而下的‘知识库’建设模式,如你所见,这种模式中,知识上规模慢,无法纠错,难以设置串联的‘线索’……所以,新模式必须双向互动,而且能够随时互动。”

“就是说做在知识管理上做‘维基’是可行的?”姚松忍不住接话。“对,最好的‘知识库’应该是朵‘知识云’,由大量的‘线索’串联起众多的‘元知识’,而‘维基’是打造这朵‘知识云’的必由之路……

Moo博士与姚松一番交流后,奔雷公司很快就上线了“知识管理平台”软件,开始打造“知识云”。

首先,从顶层设计“知识构架”。姚松在各开发部门分别抽调了业务尖子组成了项目小组,并赋予他们“知识体系构架师(设计师)”的职责。“知识系统构架师”经过研究,搭建出横向和纵向的知识构架,横向上是专业知识,纵向上是行业知识。这些构架比较开放,维基贡献者可以自由上传任意形式的知识片段,而后再并为不同知识贴上标签,这些知识可以来自亲自操作的项目,也可以来自自己查阅文献,甚至可以来自从别人学到的经验……

其次,在平台上设置“运行规则”。技术尖子被赋予了第二个身份——“平台管理者(裁判员)”。在平台上,当两个以上的维基贡献者针对同一知识点上传了不同内容时,这就形成了一次“冲突”,这是后续操作的基础。一是“平台管理者”可以根据“冲突”找出正确的知识,实现纠错。二是平台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冲突”提取出“元知识”。有的知识包裹在不同的解决方案里,具有不同的项目特征,但是“元知识”都是一样的,倘若不同的解决方案都运用了“某块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是相对解决方案更基础知识,多次的“冲突”后,就可以提炼出“元知识”。三是维基贡献者上传知识后提出的“标签建议”也存在“冲突”,加上知识使用者在使用平台过程中留下的浏览痕迹(由平台软件记录分析),就可以实现“联动化”,确保使用者在搜索知识时的精确性。

这些操作中,“平台管理者”主要履行的就是对上传知识进行审核编辑的工作。由于搭建的是一个开放平台,“平台管理者”仅仅需要汇总分析“维基”上来的信息,并基于自身的技术储备进行甄别,“审核编辑”的工作自然变得更加容易。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知识管理平台”是一个可以溯源的系统,维基贡献者在每段贡献的知识下都会留下自己的身份痕迹。于是,在知识使用者需要对一段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时,其就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直接找到知识的维基贡献者。

最后,奔雷为知识上传和知识使用都设计了激励机制。维基贡献者上传知识、纠正知识、提取标签、解答问题等行为都被设置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在这些行为之外,根据知识的使用频率、标签的搜索频率、使用知识后的评价和解答问题的评价也会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所有的激励措施都很实在,直接与薪酬和晋升相关。对于知识使用者来说,则是在绩效指标中锁定了“交货期”和“开发成本”两个指标,道理很简单,越多使用“知识库”也就越能减少开发时间和成本。

随后,在奔雷的“知识管理平台”上,已经不用姚松求爹爹告奶奶地催促大家“交作业”了,员工们纷纷维基上了各类知识,居然在1个月之内就基本搭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借由“知识云”,软件开发者也接收到了强大的支持,接到开发订单后,其可以直接选择合适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知识以形成开发框架,再加入少部分项目的特有调整,一个定制软件就很快形成了,这大大提高了交货速度,降低了开发成本。而因为这朵“知识云”,奔雷在这次人员流失的“劫数”后,似乎也没有经历太长的复原期。更有意思的是,随着“知识管理平台”的持续运行,几个月后,员工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这根“拐杖”。姚松以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盯紧重点人才,避免“挖角”,现在却发现这些人越来越被“知识管理平台”粘住。一个和他私交甚密的技术精英告诉他,现在工作轻松了,完成的业务量却更多了,收入渐涨,哪有必要挪来挪去的?另外,就算挪到其他地方,没了这个“知识管理平台”,也很难保证有现在的工作效率……看着奔雷的变化,听到了一个个利好,雷景华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知识立方的逻辑

这是我观察到的真实案例。

现有知识管理的模式多半是自上而下构建体系,即由知识管理的责任部门制定一个企业整体知识构架的框架,并根据框架同时下发模板,并由员工提交知识片段。这种模式存在两个弊端。

其一,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单向的,这就意味着无法纠错和更新。无法纠错,是因为知识管理的权威方不具备纵览全局的知识,正如姚松和人力资源部在收集了知识后并不能进行审核和甄别。无法更新,是因为这种模式搭建的知识库是依靠管理者的命令,拥有知识的业务部门并没有强大内驱力去更新知识,结果自然是把上传知识看作是“交作业”,能躲就躲。

其二,知识缺乏体系性,仅仅是知识片段的无序聚合。正如姚松收集了一些知识片段,并为这些知识片段编号入库,但各种知识片段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模糊的,A知识片段与B知识片段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包含,可能是被包含,可能是交叉,可能是根本没有关系,但究竟如何,谁也说不清楚。而且,知识片段是仍然孤立的,相互之间的联系被忽略了。

所以,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除了耗时耗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还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姚松的第一次尝试失败就是这些缺陷的生动注解。还好,雷景华急于马上出成绩,见效果,这反而逼得姚松走向了“维基打造知识云”的新模式!

奔雷公司打造“知识云”的过程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知识管理新模式,我把这种模式称为“知识立方”,这种模式克服了传统模式的两个固有缺陷。

第一,这种模式依靠一个互动式的企业2.0平台,在员工的互动中收集了知识。除了快速,其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员工的互动和“平台管理者”的审核,能够实现平台上知识的自我纠错,员工互动越频繁,在同一类知识上的冲突就越多,也越有利于“平台管理者”甄别出正确的知识。另外,由于设置了与薪酬和晋升直接相关的激励制度,更加强了员工为平台贡献知识的内驱力,而一旦员工具备了内驱力,就保证了“知识库”是“活水”。

第二,这种模式为知识片段之间建立了联系。一方面先是通过顶层设计为整体知识进行系统构架,划分大的模块,再由员工在互动中(由“平台管理员”)把大模块分解成小模块,以此类推,直到提炼出不能分解的“元知识”。另一方面是依靠“标签管理”为知识片段甚至“元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形成了使用知识的“线索”。“标签”同样是在互动中产生,一是标签建议的互动,二是知识使用者的浏览回馈,这确保了对于知识片段或者“元知识”的定位能够越来越精准。

知识立方是一种为打造“知识云”而建立的开放、灵动的立体知识构架,其本质上是一个方便所有员工随时贡献、分享知识的构架。构架上,贡献的知识会被拆解精炼为一个个知识片段或“元知识”,这些单元好似“小方块”,共同搭建成为“大立方”。而借由“标签管理”,知识的使用者可以使得“小方块”在立方上以一定的轨迹运动,形成相互之间的新组合,并被轻易搜索使用。

4.治安管理知识 篇四

基本知识

“为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而工作”的安全文化,这要成为每名员工特别是

一线员工的行为准则。

当利润、产量、进度、成本等与HSE要求发生矛盾时,都必须让位于HSE。

安全生产是底线,也是高压线。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生命最为宝贵”的理念。

“三不”要求 :“不允许任何一个问题说不清,不放过任何一个低标准,不原谅任何一个小差错。”

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原由

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风险度很高的行业 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特点; 生产过程高温、高压、连续性; 生产装置大型化;

承包商、供应商现场作业。

工艺过程复杂,工艺条件要求十分严格;

国内外事故原因对比 国外石油化工企业:

阀门管线泄漏占比例最大(35%),其次是设备故障; 消防措施不力,100起事故中12起为消防水泵无法启动; 人为因素(操作失误〕占有事故原因的15.6%.中石化:

人为因素占有事故原因的65%,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违章指挥与操作,操作人员素质低。

意外事故的一般原因

       

安全承诺及意识差

没有把安全责任作为员工的职责 运行及维护程序缺陷 培训不充分 组织不好

缺乏沟通交流

对错误的防范 措施不够 商业目标优先于安全目标

     事故事件发生根源

不安全设备、设施、设计; 人的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作业环境; 安全管理缺陷。

 HSE的含义

 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 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是HSE管理核心所在。

 HSE管理体系的含义

 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专门管理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及环境影响;

 HSE管理体系是指: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HSE方针所需要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职责、惯例(作法)、程序、过程和资源。

石油业HSE管理体系的发展

            

 八十年代后期,国际石油业事故频发 1987年,瑞士SANDEZ大火

1988年,英国北海油田的帕波尔•阿尔法平台事故 1989年,EXXON公司VALDEZ泄油事故

许多大石油公司相继提出HSE管理体系

(美国、英国、挪威、荷兰等)1996年1月,ISO/TC67的SC6分委会发布ISO/CD14690-《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幻灯片16 国外一些大石油公司HSE管理体系 BP 的HSE管理体系(13个要素)壳牌公司HSE管理体系(7个要素)美国石油学会EHS管理体系(13个要素)挪威国家石油公司HSE管理体系(13个要素)ISO/CD14690 -《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7个要素)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

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健康、安全与环境体系《程序文件》经公司HSE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于2003年09月26日批准发布,于2003年09月26日起实施。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的十要素:

(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职责(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台(3)风险评估和隐患治理整顿(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体制(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6)运行和维修(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体制(8)检查和监督(9)事故处理和预防(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石化公司HSE程序文件

 承诺方针与目标管理程序、HSE企业文化管理程序、组织机构与职责管理程序、资源配置管理程序、能力评价管理程序、培训管理程序、供应商管理程序、工程项目分包和劳务分包评价管理程序、HSE信息交流与协商管理程序、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风险评价与削减措施管理程序、法律法规要求管理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程序、HSE方案管理程序、项目(过程)HSE策划管理程序、设备管理程序、交通管理程序、安全监督管理程序、环境保护管理程序、消防管理程序、变更管理程序、应急管理程序、施工过程管理程序、监测和测量管理程序、记录管理程序、不符合与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事故管理程序、内部审核管理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 中石化集团公司 HSE目标:

 追求最大限度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 中石化集团公司HSE方针是: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最大的受益者首先是我们企业的广大员工。

HSE文化

 HSE文化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 HSE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安全、环保思维方法、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理念文化和行为文化。HSE文化的建立与维护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责任。

 公司HSE文化的系统包括:公司的HSE方针和目标;全体员工重视安全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为保证生产安全对职工的培训以及调动其积极性制定的规章制度;为保护职工健康、安全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以及企业以人为本、职工视企业为家、团结奋进的进取精神。

HSE管理体系理念

 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的权利 

几个基本观念: 

1、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的权利)

2、安全绝不仅仅是安全部门的事,而是涉及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头等大事。

3、事故带来的后果和社会效应已超过事故本身。

4、安全已成为重大社会经济决策的核心问题。

5、安全已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

HSE管理的基本原则

       

1、人本原则

2、适度原则

3、效益原则

4、预防为主原则

5、首长负责制原则

6、管生产必须管HSE原则

7、“三同时”原则

8、“HSE一票否决权”原则

化被动为主动预防                 

化被动为主动预防风险,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有效地识别隐患和险情是HSE管理的核心和精髓 养成遇事先考虑危险的思维习惯

学习和掌握风险识别和危险评价的方法

不间断地进行风险识别和危险评价,让它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风险评估是所有HSE要素的基础,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预防为主:

危害识别

应急预案

培训、意识

设计和建设

承包商供应商选择

事故处理和预防

运行控制、维护

变更管理

检查监测

      动态管理

风险评价是不间断的、动态的过程 随生产经营的变化而变化

各种管理控制措施是不断完善、修订的过程 目标指标不断变化 管理方案是动态变化的      持续改进

HSE绩效持续改进

HSE风险评估准则持续改进 HSE管理体系文件持续改进 HSE意识的持续改进

必须确立的两个基本观念

1、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2、一切事故都可以从管理上找到原因

 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的隐患。

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

 防线前移,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从被动转向主动,从事后处理走向积极预防。

 进行科学的安全评价,控制和消除危险。(把危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

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

 认真落实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责任,特别是要按照“七想七不干”的工作要求,落实员工“不干”的权利和责任,即: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

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好处

1、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

2、促进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

3、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4、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保障生存质量 

5、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6、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改善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

7、为吸引外资和合作伙伴创作条件 

8、有助于企业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

9、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的结合

实施HSE管理体系对职工的好处

1、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开始想问题,想后果,从而能够更好地识别我们身边的危险

2、可以规范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并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安全人”。

3、可以减少和消除事故的发生

4、最终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我们每一位员工的生命和健康。

炼油分部实施HSE管理的体会

     

5.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知识管理 篇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企业现在的管理人员越来越重视企业员工的学历和知识储备,每年都会安排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充电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本文介绍了企业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性,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征和知识经济下企业知识管理勉励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知识创造财富,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人真正的最可靠的财富,你可以没有钱,但你不可以没有知识,要不然会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在未来,目前的企业发展模式一定会产生改变,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知识管理一定会超越目前企业发展的模式。知识一定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动力,是一个企业的首要资源,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知识管理一定会在将来成为引领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沿。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第一,知识经济的概述。

知识经济是指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是知识经济的根本,高科技的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内容,可以处理高科技信息的人才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知识管理所需要的。知识经济属于脑力劳动,与目前的生产情况不同,知识经济没有传统生产工具的磨损现象,知识有可以反复使用、也可以增值的特征。所以知识经济必将引领时代潮流。

第二,知识经济的规律。

传统的经济和知识经济在创造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经济是企业根据收入的递减、成本的递增的规律来运转的;知识经济是根据收入递增、成本的递减的规律来运转的,从根本上就有明显的不同。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必将引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

第一,知识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

物质技术设施薄弱。企业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方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价值,在目前情况下,要想真正的实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管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物质技术设施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对于目前的企业来说,它的物质技术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对于物质技术薄弱的问题我们要拿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建立相关的知识部门,完善物质技术设施,派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知识管理部门的运作。促进企业向好的方向发展。

企业知识文化的落后。目前的企业属于工业社会时期的企业结构,企业不注重员工的知识储备和企业文化,只要求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忽视了企业员工的情感和创新,忽略了企业员工的内在价值和创造力,由于企业的文化和结构的落后,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企业知识的落后。根据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建立一整套的知识结构,通过更好的知识管理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储备,提高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速度,为了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鼓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为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

鼓励制度老套。有的企业的鼓励制度还和之前一样,按时间发工资或者按生产数量发工资,老套的鼓励制度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企业对知识的共享和创造。由于员工的文化水平低,当他掌握别人不懂的技术时不会告诉其他人,阻碍了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这样的情况还很多,这种现象就阻碍了企业对于知识的传播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的鼓励制度进行改善,增加企业的收入,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充电。提高员工对知识的学习态度,知识属于无形资产,知识的越广泛传播越能说明知识得到了共享和发展,对知识越有利,建立完善的信息结构,保证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对于企业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组织结构不完善。现在的企业组织结构还是复杂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进行解决,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知识的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信息实现公开化,建立简单的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次,通过网络的发展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增加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如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对企业实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新目标。本文要想真正实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就要加强信息的传播和创造,实现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本文介绍了企业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性,分析了知识经济的特征和知识经济下企业知识管理勉励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6.治安管理知识 篇六

一、落后的图书馆运行策略,将知识管理与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结合起来,对知识模块加以整合。另外,基于新技术的知识地图运行方法也可以改变原来管理耗时、效率低的不足,创新融入信息技术,在为学生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查询的效率,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知识地图;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应用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多以区域划分为主要形式,书籍信息也是按照类型集中管理的。这种方法只能够让查询者找到书籍所在的区域,要确定找到哪一本书,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如今,信息技术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运用知识地图的查询模式,则能够摆脱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通过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以地图的方式划分书籍的区域,并对庞大的数据系统加以管理,从而更好的整合信息,推动高校图书馆建设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知识地图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述

知识地图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数据管理方法,这种管理主要应用在知识工程、情报管理之中,且能够用地图的方式加以划分,随着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该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此同时,有知识学者发现,知识地图还具有自身的特殊优势,它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挖掘隐含的信息。高校图书馆一直是藏书量较大的地方,且学生、教师的查询次数和阅读总量较多,将知识地图应用到其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方便读者,体现各种资源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做好及时的信息查询。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的重点,它也是将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的一种手段。高校图书馆书籍信息和资料的整合,依靠的就是知识地图的广泛使用,只有挖掘出隐形与显性的知识,才能合理的做好书籍管理,在人机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帮助人们获取信息。

二、知识地图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图书馆中的书籍信息基本上都是显性知识,基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的构建和应用,必须要确保全面搜集,整理好各类信息和资源。具体而言,在图书馆的知识地图构建上,要保证全员参与,技术人员和管理者都要切实加入建设行列,对地图进行规划,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想法。实际的应用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分析阅读人群的需求、习惯,建立大方、简单、全面的知识地图,并突出数据信息技术大容量的特点,建立庞大的数据系统框架,分类划分知识结构模型。知识整理人员需结合高校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将知识地图中的各个信息进行区域划分,将概念信息与概念知识进行组织,将理科与理科书籍进行组织,按照年代、类型、专业领域等进行归类分档,并注重各个知识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减少知识出现孤岛状况。当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知识地图的设计要简单和一目了然,读者只要能够通过地图获得正确的导航,查找到信息的源头即可;其二,要提高知识获取的时效性,不断更新地图中的信息,及时加入新知识;其三,知识地图保持简洁的同时需要能够充分包含所有知识类型,使其做到简单而全面。

三、知识地图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积极效果

(一)对高校知识资源建设带来的作用

高校知识地图的建设能够使学校各个专科信息、科学信息、学习信息等资源得到有效总结,改善以往高校图书馆管理出现的信息混乱和信息盲目查询等现象,高校在建设知识地图后,知识查询者可通过知识地图结构来获得信息资源方向,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发生质的改变。

(二)提高知识的获取效率

知识地图的应用和推广,改变了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单一模式,加快了图书馆的运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另外,知识地图还具有导航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对书籍加以分类,缩短查询的时间,提高书籍的使用效率。

(三)丰富了图书馆知识取得的方法

知识地图的优势相当明显,不仅体现在图书馆知识的管理中,还体现在查询功能的使用上,它能够科学合理的布局信息资料,并运用Push技术充分体现信息之间的关联,将图书信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与此同时,它能够打破信息的孤岛状态,便于学生和教师查询资料,实现信息的共享。

(四)协助高校建立科学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知识地图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整合到了一起,可以量化的存储信息,对数据做好精细划分。知识地图的构造实质是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现有的各个知识资源进行总结,并且能够对图书馆各个资源做出合理处理与划分,通过计算机技术平台将各个类型资源进行形象呈现,从而对图书馆复杂的知识系统做出明确导向,使读者在查询图书馆知识时,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信息的存储位置。结束语总而言之,知识地图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最快的定位资源信息,促进图书馆建设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7.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分析 篇七

一、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显性知识和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 使隐性知识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Lundvall认为, 很多情况下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更是一种集体共有性的知识。

1. 知识经济时代, 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资本管理突显

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 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 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

当前, 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 知识管理 (K M) 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知识管理系统 (KMS) 作为将KM从理念落实到实践的实施平台问题一直处于K M研究的热点。受传统信息管理思维惯性的影响, 现有的K M S模型大多只关注显性知识的管理, 对明晰化程度较低的隐性知识却未予重视,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 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 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完整循环。而组织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组织创新的知识链理论, 个人创新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 个体拥有知识,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外化的隐性知识, 其次, 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或是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学习,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在其知识结构更新重组的过程中, 如果有外界的适当刺激, 则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由以上的两个理论可以看出, 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 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

从研究现状上看, 管理学将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资源, 更多地表现为与企业员工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学家更着重研究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 以及其转化为显性知识, 进而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的问题。

3. 隐性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

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 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 8 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进一步指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智力管理, 无论中国企业愿意也好, 不愿意也好, 迟早要做的。这一步走得早, 就会主动;走得晚, 就会落后、掉队。”智力只能来源于企业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和运用。

二、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隐性知识载体的个体化与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的冲突

但通常情况下, 企业员工的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难以为他人所共享, 从而难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转换为企业知识, 成为一种企业能够共享的、可以指导行动的企业知识资产便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 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 隐性知识的管理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隐性知识有效管理的不利因素, 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拥有者、组织成员和组织本身。

首先, 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来看, 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有着很多独特的且不易管理的特质, 这使得组织必须采用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念来管理隐性知识。第一, 隐性知识具有存在依附性,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 是每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 隐性知识具有流动性。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易变性。第三, 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 它通常都存在于十分复杂的语义环境 (背景) 中, 这种语义环境 (背景) 中包含着极大数量的信息及发生作用的条件, 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和复杂性, 必然会给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交流传播带来困难。

其次, 从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来看, 由于拥有者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上有着各种心理障碍, 所以影响了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交流传播。第一, 对自我知识的垄断意识。隐性知识, 拥有者不愿将自己的知识主动或是完整的明示出、传播开, 与组织内其它成员交流共享, 也不愿向他人学习自身所没有的知识。第二, 知识价值的认知差异性。每个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第三, 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看法。第四, 对知识范围的错误看法, 在组织内还会有一些成员对其所拥有知识的范围有一种错误的求全看法。

再次, 从组织本身的管理来看, 组织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因素会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 组织的管理技术支持。无论是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传播都需要拥有便于使用的技术工具和可以友好交流的平台。第二, 组织的管理机制支持。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和拥有者的心理障碍, 所以需要组织内部提供一些可以鼓励人们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表达出与他人共享的机制, 从制度上帮助组织更好的将其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管理好, 利用好。第三, 组织的管理文化支持。在组织内部不仅硬性的技术和制度可能给隐性知识管理带来影响, 同时组织的文化也会给隐性知识的管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难点, 没有明确的知识责任人。在很多企业中没有一个专业的、明确的知识管理者, 谁是真正的责任人很难说清楚。这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 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脱离商业目标。没有实实在在的商业目标, 实行知识管理是徒劳的。

第三个难点, 如何让员工参与进来。知识管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忽视了人和文化问题。

三、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1. 对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难题, 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逐一解决

首先, 就隐性知识本身而言, 虽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播上存在困难, 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隐性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类比和原型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 通过与相似的知识或是事物间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和澄清, 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 并最终可以变为一种真正的显性知识。

其次, 可以通过一种信息技术来为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提供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

再次, 针对隐性知识拥有者和组织内部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组织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和营造知识共享文化来实现。

隐性知识的管理是涉及了组织管理中诸多方面的, 需要组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组织中蕴含的隐性知识, 真正使隐性知识发挥出其知识创新的作用。

2. 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

对现有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这一思路最终可归结到企业知识文化的创建和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1) 知识文化的创建

企业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 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学习:主动学习和成长, 以创新精神挑战不可能之事;

和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 以创造充实的工作和人生;

行动: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知识共享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反思:不仅总结成功经验, 也要形成失败经验反思机制;

生态:企业内形成了网络式的知识分享环境, 知识社区成为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 知识文化的建立有赖于知识文化变革推动, 从“文化变革推动”来看, 核心在于有效的“员工转变促成”。“员工转变促成”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 而不是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员工转变促成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种阻力, 分别是不知道、不能够和不愿意。

金字塔的底层是“不知道”, 这意味着员工对转变缺乏充分的认识, 即没有行动也没有方向, 这就需要通过清晰的共识和沟通确立明确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可的目标, 激起广大员工同现状告别的愿望和决心;中间层是“不能够”, 这就需要在组织上强化团队、全员参与, 特别是管理层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推动团队, 制订清晰的变革管理计划, 并有效地实施和监控计划来给予充分的支持;还需要进行培训以让员工改变心态和获得必要技能, 以保证组织的变革和员工的成长和谐、同步地进行;金字塔的顶层是“不愿意”, 因为变革意味着需要放弃某些旧的习惯、模式和方法, 这就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加以约束, 同时人力资源部应辅以配套的跟进措施, 制定有效的措施激励, 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变革活动中去。

(2) 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或被传递后才能发挥其作用。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知识密集型企业隐性知识充分开发利用的方式:

创建知识社区。结合网络社区的优势与特色, 沿用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 建立知识的讨论空间。知识社区能让内部员工选择特定的专业领域, 与其他具有相同专业的员工, 频繁地互动进而达到知识的充分共享。

开展专业内、专业间的交流会。跨专业交流会:针对员工特殊知识结构需求而专门定制的交流研讨会。通过跨专业领域的研讨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将项目小组优秀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加以推广。即使知识密集性工作具有非标准化、不易复用的特点, 但这并不说明其业务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需原创或都不能借鉴。

隐性知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的主体和核心。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 使知识能最大程度得到复用, 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

3. 对隐性知识的针对性管理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大方面。

4. 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

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是指在工作与学习中进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符号化。动态传递与沉淀以不重复劳动, 不影响劳动效率为前提, 这种机制要求企业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或有效的沉淀手段做支持。

隐性知识管理重点就是如何将隐性知识的创造过程加以效率化, 可运用的策略手段包括:形成一致性的企业文化与共识、开放性的组织气氛、运用多媒体网络来增加人际沟通的效率、项目型的团队管理、良好的教育训练与学习机制、更完善的周边配套等。

摘要: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 知识管理, 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从隐性知识的内涵出发, 基于对隐性知识显性化存在的问题、主要障碍的深入分析, 提出了若干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 以促进组织中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以及创新。

关键词:知识员工,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吴霞:隐性知识的管理理论和应用工具, http://www.iechina.org/Article/HTML/253.html]

[2]冷晓彦: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述评, 情报科学, ISSN1007-7634·—2006-6, p944-947, http://www.sinointel.org/?action-viewnews-itemid-719]

[3]《牛津管理评论》ICXO.COM (日期:2004-02-2609:34) ]

[4]张建华:KM中隐性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情报科学·—月刊·—ISSN1007-7634·—2006-5, p762-766, http://www.dhbc.net/datalib/qikan/2007/2007_03/qikan.2007-02-02.8114842858]

[5]钱磊:利用对话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 , http://www.chinakm.com/share/list.asp?id=2540]

8.治安管理知识 篇八

社会发展至今,从单一劳动到多工种劳动,从手工劳动到脑力劳动,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竞争的结果。从旧经济过度到新经济,其实质是从生产有形的商品经济变成生产和应用知识的经济,而新经济下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管理方法。

知识管理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研究人员以及美、日一些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提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运用于产品开发和企业各过程,可以创造更大价值,提升竞争力。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国际社会及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协议,当然,这些法规和协议目前主要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他们同时也引入知识管理,真正做到技术的全面保护,知识的全方位应用。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角度简要探讨如何更好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构建整个知识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企业寻找一条战略规划和实际运用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全面的了解,有重点分阶段实施,从而达到较好效果的体系,对知识管理和产权管理的具体内容不作过多研究。

知识管理的“伞形理论”

知识管理的“伞形理论”指的是以知识管理为目标,为实现知识管理而必须考虑的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知识产权的管理,管理方法、工具及其它因素对知识管理效果的影响。其关键是企业的制度、知识产权的管理、管理方法及工具与知识管理最终效果直接相关,同时也彼此影响,其核心是知识的价值利用及保护。其结构图如图1。

知识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收集、整理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工具等知识文档,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分类、分享、应用和创新,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实现价值型知识的运维管理,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组织整体知识水平。

知识产权管理“伞形理论”正是基于以上定义而创立的理论,便于理解和使用。主要包括企业的知识管理理念,知识产权的管理及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所使用的工具三大部分。概述如下:

1、知识管理理念包括企业知识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制度。企业知识管理制度主要确定企业的知识资产和制定员工应用知识的激励制度,从而体现管理者对知识的重视并鼓励员工积极利用及学习知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水平和员工自身知识的积累;企业文化制度是指企业共享文化、团队文化和学习文化,避免独占,加强协作和学习。企业知识管理制度的制定一般和企业的业务主体关联较大,以知识输出作为成果的企业一般知识管理为重点,而非知识输出为成果的企业更倾向于单纯的业务管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2、知识产权管理是知识管理非常关键的部分,21世纪已从所谓传统经济、能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其核心就是“知识”,加强企业自身技术秘密、专利及其它知识产权的管理是知识型企业应该重点要考虑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并建立与之匹配的流程、管理的软硬件系统等体系架构,下面将详细介绍。

3、知识管理的方法及工具主要包括知识管理的具体管理制度,制定面向全企业的知识管理相关制度是企业在知识积累、共享、保护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没有好的制度,知识管理就会残缺,就不能形成合力,往往是各部门各自为阵,自建体系,以保密为借口对资源利用的人设置障碍,久而久之,企业就缺乏活力,资源浪费,协作精神丧失,这才是一个企业特别是知识型企业走向衰落的起源。

知识管理的工具就是为满足知识管理所应具备的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硬件和软件,以逐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搭建相互融通,方便管理与利用信息系统或称之为知识库。图2构建了一般研发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架构,诚然,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和企业知识管理理念密切相关,与知识管理制度紧密联系。好的理念和制度就会建立好的知识管理系统,要有创新的思维,协作的精神,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去构建,才能真正发挥系统的作用;否则就会产生一个企业各信息系统,数据库很多,各部门各专业都在建,系统构建模式各异,但是各系统没有联系,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查阅困难,利用更不谈,因为没有什么太大价值,最后有的就弃用,大部分变成僵尸系统。作为企业管理者和系统规划者应该意识到系统的建设不是为现在而是为未来,为了让后面的人和工作能够更好的根据信息的积累利用,少走弯路,提高决策率,这是企业在利用信息系统管理各类知识的时候,在战略规划时就应该通盘考虑的。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权限管理及角色分配

知识管理员有系统管理权限,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企业用户权限及定义角色,并对角色进行权限设置,权限设置应全面,支持查阅、复制、修改、上传、下载、删除、审核、驳回等子类,保证文档安全。

(2)知识信息的录入与审核

支持用户知识信息的单条录入及批量导入功能,具有知识录入的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录入人不得编辑和移动录入信息,保留知识管理员修改的权限。具有知识信息录入的编辑功能,具有文本、字体、图片编辑的常用功能,自定义生成索引目录,简单易用,操作人性化。

(3)知识分类管理

根据各业务的梳理,能够在后台进行业务分类设置,个人上传的信息可以在用户端自行设置分类,但优先在已经设定的分类里面选择。不同的用户和角色可以根据分类分别设置权限。

(4)知识关联性

系统内的知识点存在相似或内容关联的,系统应支持系统关联功能,自动根据分类、关键词识别、汇总和统计,方便查阅,提升信息利用效果。

系统在建设初期根据需要,各专业、业务可能会先行构建自己的业务系统,因此,作为知识管理部门应提前和信息部门沟通,及早规划,从整个知识管理系统角度匹配合适的信息构建策略,各系统信息传递,数据接口要充分考虑。图3简单展示了知识管理核心系统信息接口图。

(5)强大的检索功能

支持分类检索、快速检索、高级检索,支持模糊查询、相似度分析、相关度排序和点击率排序。

可支持知识库的个人检索设置,根据需要具有自动检索结果信息推送功能。

(6)知识统计报表功能

支持整个知识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知识统计报表功能,能够柔性设置统计类目,自定义报表格式,生成和导出报表,根据业务属性的不同支持统计分析功能,自定义分析项目,根据需要或内置模板生成分析报告。

(7)其它功能

搭建知识交流互动平台,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提问解惑;支持知识公告管理、模板管理、柔性流程自定义设置、信息推送、个人积分管理、知识排行管理等。

基于知识管理体系下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

以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支撑自主创新,基于知识管理体系下,健全创新驱动的企业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知识创新型企业的迫切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和系统建设两个方面。

1、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

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是做好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保证,是实现知识产权管理目标的前提,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

2、组织机构的建立

组织机构的建立应考虑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主要从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保护、利用四个方面考虑。作为以知识型企业来说,技术秘密、关键图纸、企业标准、各数据库数据等企业核心技术应重点保护,而专利作为公开文件一方面挖掘自身核心技术申请专利加以保护,同时应重点从利用角度出发,加强全球专利数据的检索,专利情报的收集与分析,为自己研发生产提供专业支撑。

(1)设置原则

·全盘规划,分步实施。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在知识管理的目标下重点规划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使三者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全员参与。知识产权涉及企业各业务领域和各业务环节,应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组织机构设置

本文不考虑企业规模大小,业务多少,构建知识管理组织体系,但只从知识产权基本业务角度重点描述职责,具体如何采用视企业自身情况增加删减。

(3)知识产权管理单元描述

·业务、法律事务管理。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管理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法律诉讼,专利跟踪,保护监控,知识产权贸易管理工作。

·产权挖掘、申报管理。各类知识产权挖掘,含企业保密的核心技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申报工作,技能培训。

·专利分析利用。建立专利分析利用平台,包括专利检索查阅、专利分析平台,一方面产品研发利用专利分析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规避侵权别人专利,提出规避建议。做好专利分析利用工作是知识型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随着产品国际化,知识竞争的白热化,逐步建立以专利分析专业人才引导的专利数据处理工作将愈发重要。

·知识产权系统建设、管理:构建与知识管理相匹配的知识产权系统,将特定的产权和知识区别出来,既突出重点,又不离开知识管理的统一范畴。

3、管理制度的制定

管理制度是保障,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视涉及企业知识产权类别而定,制定制度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国家法规政策,业务流程。有法律权属的知识产权制度都要考虑国家相关规章制度,涉及申请、奖励、保护、转让等。

(2)企业技术秘密相关制度的建立。此类知识产权属企业核心技密,不能泄密,制度的建立主要从挖掘提炼、评定、内部保护等方面考虑。

(3)制定激励机制。知识产权来源与研发,来源与企业的员工智慧,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更好挖掘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技术有极大帮助,同时也是员工随着企业的发展个人价值提升的表现。

4、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构建

知识产权系统建设除了要具有知识管理系统的统一要求外,要能够实现企业内部涉及的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提案、企业审批、国家申报、价值评估、产权密级评定、产权交易等系列活动的管理,能够实现不同阶段的保密要求的管理;要充分考虑知识产权信息的维护内容,共享,评估等的方便性,企业技术秘密的特殊保密需求,角色授权,查阅授权的具体事项。

结束语

上一篇:汽车售后服务顾问应如何做好服务工作下一篇:家长qq群管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