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酒文化(通用8篇)
1.四川酒文化 篇一
四川烟草企业文化
我们企业遵循的行业共同价值观是:
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我们企业履行的使命是:
携手客户,构建和谐并进的利益共同体。我们企业恪守的核心价值观是:
人为本,法为准,德为先。
我们企业坚持的发展理念是:
不断超越,领先一步。
我们企业大力弘扬的企业精神是:
以责任奉献社会,以真情回报客户,以创新超越自我。
我们企业追求的理想是:
一个负责任的企业
我们企业倡导的人文环境是:
愉快工作,幸福生活。
我们企业的发展愿景是:
一个以“服务最优、效率最高、利益最佳”赢得竞争优势,在全国行业综合排名前10位,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全国一流的烟草和物流企业。
我们的领导模式和方式是:
“全员参与型”,实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
我们企业奋斗的目标是:
“十一五”实现从“两烟大省”到“烟草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2.四川酒文化 篇二
一、资金筹集方面
就四川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 资金的筹集可以说仍然是各项工作的前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资金, 它关系到组织进行酒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正常运转和经济活动, 所以, 酒文化资源相关组织必须进行合理筹资。近10年来, 我国的企业筹资方式有了巨大改变, 与世界发达国家金融方式方法逐渐接轨, 四川酒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关组织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来源同样是两个方面, 各自形成权益类资金和债务类资金。但相对一般企业管理而来, 四川酒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组织在进行筹资的业务而言, 更具有一定的困难与问题。
(一) 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大部分文化产业, 筹资渠道都有共同的问题,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 几乎谈不上与金融市场相关活动的对接, 渠道狭窄。就目前四川酒文化开发和保护的现状而言, 酒文化相关产业融资以银行为主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单一的筹资渠道相比国外文化强国资金获取与运作的高效率和高能力存在巨大差距, 也使得四川酒文化相关产业在扩大规模能力、加强偿债能力、降低资金风险能力上都相对落后, 使四川酒文化产业的开发和保护的资金筹集相对较难。
(二) 投资主体单一
科学的财务管理思想普遍认为, 多元的投资主体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 尽可能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以实现科学合理的资金结构, 扩大生存发展的空间, 投资的主体可以是政府、国有企业、民营资本、个人和外商资金等等。而目前四川酒文化相关产业在2000年以后才崭露头角慢慢发展起来, 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四川酒文化相关产业在经营管理的理念上更多的在注重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 没有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目标, 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对较小, 从而造成投资主体的单一化, 使得四川酒文化相关产业筹集资金的空间范围相对封闭, 难以建立多元化性质企业。
二、资金使用方面
资金的使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 包括库存现金管理制度、日常资金管理、资金预算、投资决策、财务战略等等。在投资既定的条件下, 管理和使用方式的差异, 直接影响着资金的使用效率, 所以应当把科学管理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四川酒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就比较尴尬, 由于活动过程非完全企业行为, 这就导致资金使用过程中, 不是完全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 而是侧重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资金使用过程中难以实现经济意义上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也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矛盾点。
(一)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将直接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 对于四川酒文化相关产业的组织亦是如此。在一些小型企业中甚至缺乏专业会计, 这在西方文化产业强国中是不可想象的。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健全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内部运作和长远发展, 而四川酒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关活动中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直接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难以说服投资人对该相关产业的直接投资, 也使得四川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受到制约、陷于被动。在对外投资活动中, 建立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 财务部门要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 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做好投资项目的财务预算分析, 保证企业合理投资效益。四川酒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关活动进程中, 可以说是几乎缺乏了对外投资的意识, 更谈不上决策。
(二) 缺乏完整监督机制
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完善的监督机制, 包括完整的财产清查制度、财务资料的完整保存、经济岗位责任制度、日常内部审计等等。四川酒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过程中, 资金的使用情况缺乏完整的制度性监督, 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倡导的完整监督机制。在其活动过程中, 几乎没有完整的财务资料保存机制, 也没有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财产清查形成制度化, 内部监督部门缺失, 缺乏财务专业人才使得财务监督几乎是一纸空文。这也使得经营者私权滥用, 资金实用率低下。自身缺乏监管机制, 难以规范监管行为, 不具备高素质监管队伍的, 更谈不上保护监管者的合法权益。
三、利润分配方面
利润分配是现代企业中所有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须小心处理的工作之一。利润分配是企业将实现的净利润,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 自主进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通常情况下, 现代财务管理思想认为利润的分配必须要在合法的前提下, 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 再进行“合理”分配。“合理”分配要注意兼顾企业和投资人共同的利益, 从根本上说, 企业的利益就是投资人的利益, 但在某些时候两者会出现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净利润分配必须是经营中产生的增值部分, 当企业之前存在亏损的情况就必须要对资本金进行返还, 也就是企业需要对前期亏损进行弥补, 而不是拿出来分配。利润分配涉及到多方利益, 要兼顾多方情绪, 在保持稳定增长之后, 可以将利润分配进行“原则化”, 甚至增加分配比例, 减少留存。当资金使用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 对利润分配方式进行适当调整, 以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使利润分配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而对于四川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进程中, 几乎谈不上利润的分配问题, 即使存在“保护性生产”, 使得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也更多的将产生的经济效益投入到扩大开发和保护活动中去了, 这大大打击了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 也谈不上构建组织内部人员的奖励机制。虽然这是四川酒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初衷, 但利润分配没有成为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 反而制约了资金的筹集, 消磨了投资人的信心, 降低了对人才的吸引, 从长远发展来看, 是不利的。
四、结语
四川酒文化源远流长, 酒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现代科学管理思想中, 财务管理又是重中之重, 对四川酒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分析现状, 找出相关不足之处才可能提出其进一步的完善策略, 进而促进财务管理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建桥.关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 2004, (7) .
[2]杨晓, 石运.内部控制导向视角下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6, (1) .
[3]于彬彬.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 2014, (1) .
3.四川峨边彝族文化旅游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四川峨边 彝族 文化旅游 研究
二十一世纪之初,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地推动下,利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层次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深入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才能够满足旅游者真正的精神需求。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与峨眉、沙湾、美姑等县毗邻。历史上峨边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彝汉等民族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前沿,不同的文化不断交融,历经千年的嬗变,独具特色的峨边彝族文化已深深地植根于这片热土。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峨边彝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本文即对峨边彝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峨边彝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峨边彝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不但扩大了就业机会,也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之下进行。切不可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破坏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一旦破坏了这种核心资源,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也就无从谈起。
(二)基础设施落后,景区的可进入性差,旅游成本高
峨边地区许多景点之间距离较远,路况较差,这无疑会大大提升旅游成本。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发展峨边旅游业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三)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峨边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会持续上升,尤其是专业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目前,峨边彝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都将是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峨边彝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修缮和保护古迹与彝族建筑,赋予传统文化内涵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彝族先辈们在小凉山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古迹遗址,如古寺庙、古桥、古城墙、古驿道、吊脚楼等。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管理和保护,许多古迹遗址都程度不同地遭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近年来,峨边彝族集合公私力量,利用各种手段已经或正在修缮和恢复部分古迹遗址,并通过添置一些必要的附属设施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之真实而完美地呈现于游人面前,成为耐看、耐评的精品景点。与此同时,应加大力度修建具有彝族标志的建筑物或宽敞的瓦板房民居,并按照彝族的规范模式在建筑上配制了精细的雕刻和色彩鲜艳的装饰。游客置身其中,瞬间便获得与内地建筑截然不同的感受,从而更加直观和深入地了解彝族历史及其优秀的建筑文化艺术,最终达到强烈吸引游客的预期效果。
(二)改造和创新服饰、饮食与手工艺品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传统的彝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斑斓,不仅赚尽了游人眼球,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望。峨边地区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大量专门加工和销售彝族服饰的商铺,不仅保持了彝族传统特色,而且常常会融入一些现代的时尚元素。举凡出游,行者必以饱尝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为能事。尽管在峨边可食用的资料并不丰富,但是聪慧的彝族民众却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酿,如坨坨肉、香肠、射地、烤小猪、苏里玛酒等。而今,峨边地区的大小餐馆都在争相开发具有彝族风味和地域特色的风味美食。彝族手工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彝族工匠生产和销售的手工制品工艺细腻、样式考究,往往都是游客收藏和馈赠亲朋的抢手货。
(三)挖掘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民族文化品位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孕育了峨边彝族独特的宗教礼仪和节庆文化。为了加快促进旅游发展,峨边彝族地区正在努力打造彝族年节、火把节、毕摩文化节、毕摩经诵、摔跤赛、情歌对唱、舞蹈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在挖掘和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民族文化品位。着重挖掘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不能盲目跟风。此外,在打造和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去迎合部分游客不良的猎奇心理,从而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参考文献:
[1]普忠良等.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丛书——彝族[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峨边彝族自治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凉山风[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
[3]潘盛之.旅游民族学[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
其金项目:
本文系2010年乐山师范学院青年教师启动项目“改革开放后四川峨边彝族文化变迁研究”(S1058)、2011年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四川小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研究—以马边彝族为例”(11SB0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瑶瑶(1983—),女,吉林辉南人,乐山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与历史文献研究。
4.四川酒文化 篇四
20100523李亚奇化学(师范)2班
摘要: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川菜 饮食文化麻辣 火锅
正文:
川菜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菜之一,在我国烹饪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与文明史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川菜与鲁菜、淮扬菜、粤菜并称中国的四大菜系。有“吃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
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饪原料多而且广。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饪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所产的与烹饪、筵宴有关的许多酒和茶,其品种质量之优异,也是闻名中外的,如宜宾的五粮液、泸州的老窖特曲、绵竹的剑南春、成都的全兴大曲、古蔺的郎酒等,它们对川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肴馔绮错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讲究饮食的传统和川菜烹
饪的发展与普及,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饪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饪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川菜的发展,不光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它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馔佳肴带入四川。特别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以湖广为首,陕西、河南、山东、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也都有入籍的。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同时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川菜的菜式主要由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味菜式四个部分组成。四类菜式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渗透和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各地各阶层甚至对国外,都有广泛的适应性。高级宴会菜式,烹制复杂,工艺精湛,原料一般较多采用山珍海味,配以时令菜蔬,要求品种丰富,调味清鲜,色味并重,形态夺人,气派壮观。普通宴会菜式,要求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经济实惠,朴素大方。大众便餐菜式,以烹制快速、经济实惠为特点,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等菜品。家常风味菜式,要求取材方便,操作易行,如回锅肉、盐煎肉、宫保肉丁、干煸牛肉丝、蒜泥白肉、肉末豌豆、过江豆花等菜式,是深受大众喜爱又是食肆餐馆和家庭大都能够烹制的菜肴。除以上四类菜式外,还有四川各地许多著名的传统民间小吃和糕点菜肴,也为川菜浓郁的地方风味增添了内容和光彩。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尤其在“味”上风格独具,以味型多样、变化精妙、用料之广、口味之厚,为其主要特色。
川菜的特点是“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什么是“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呢?三香指葱、姜、蒜,三椒指辣椒、胡椒、花椒,三料指醋、郫县豆瓣、醪糟。炒菜需有葱、姜、蒜,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三椒却是真理之上的翻新,是味的进一步扩充,四川人尤其把这三椒的花样弄得别出心裁,产生了七滋八味,创造了世界闻名的川味。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麻、辣、香、咸。八味是指:鱼香、麻辣、酸辣、干烧、辣子、红油、怪味、椒麻。九杂是指用料之杂。
川菜的味道,以麻辣见长。且看川菜怎样运用辣味,就能和别的地方比较出它的长处了。辣椒与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壳)、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或蒜头)、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十种不同辣味。
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三个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认的。
众所周知,四川人喜欢吃火锅,其喜欢麻辣在全国有名。滚烫的火锅,丰富的美食,构就了四川饮食文化中的一朵靓丽的奇葩。四川是一个盆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火锅。火锅是一个小盆子,四川乃一大盆也。但凡到过四川的人都知道,蜀中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阴冷潮湿。在寒冷的冬天吃着滚烫的火锅,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预防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的侵袭。火锅中的辣椒,麻椒,三莱,八角等物不仅可以大开口胃,而且对于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火锅是一个大杂烩,其包罗万象,在中华食文化中开创了伟大的先例。肉禽蛋,各种蔬菜,凡是可以用来“烫”的都可以作为火锅的材料。所以四川人称吃火锅叫“汤火锅”。其真可谓大而全,色香味俱全。蜀文化灵秀深邃,表现在火锅和饮食文化上,则颇有些“小桥流水”的意蕴。
总结起来,川菜的魅力在于吃了忘不了,吃了还想吃,工作有了劲头,头脑没了杂念,做人行得正,说话不打弯,办事效率高,活得有滋味。
总之,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川菜的不断发展也使四川饮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1]张征雁,王仁湘著.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5.四川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篇五
研究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一班
关键词:风俗 民族文化 特色 保护
2013年12月02日
一、前言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东部气候湿润,为富饶的成都平原。西部为高原山地,属青藏高原东缘。西南山区干湿季分明。川西北高原长冬无夏,较为干寒。四川省气候复杂多样,自然也就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川西南豪爽的彝家兄弟,川西高原粗狂的藏族汉子,川西北质朴的羌族人家,川南清纯的苗乡少女,还有回、蒙古、土家等十四个世居少数民族兄弟共同居住在四川的山山水水间,高原,山林给予每个民族不同的秉性和性情。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终在这一刻交融,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风俗、礼仪,如同在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中了望,那灿烂如花、美若朝霞的民族服饰,那精美细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工艺,那神秘莫测、敬神礼佛的宗教法器等等,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具有独特、悠长的艺术韵味,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这次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四川的四个民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可以了解到这些古老民族文化摄人心魄的文化之花的一角。
研究时间:2013年11月30日——12月01日
研究地点:四川省博物馆 武侯祠横街
研究人员:李志强 吴超 李俊 申宇罡
二.研究方法
1.参观四川省博物馆
我们课余时间利用网络预约了去四川省博物馆的参观券。通过参观研究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具,了解各民族的风情,写出《四川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报告》。该报告旨在通过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提高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以及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听专业人员的介绍并记录
因博物馆相关工作与人员对四川的少数民族有长时间的较深的研究,因此我们邀请了其中的工作人员为我们做讲解,并记录,这为我们的研究报告提供了更生动更确切的素材。
3.实地走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了解到武侯祠横街是成都的一个藏族聚居地,因此我们又去了这里,观察藏族的民族风情,通过这次走访我们对少数民族风俗、生活、信仰、及保护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4.小组讨论 最终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最终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内容(正文)
民族: 彝族 藏族 羌族
山里彝家(Yi People In The MountainAreas)
彝族是四川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南部川滇交界处的大小凉山地区。我省彝族现在人口约20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彝族的传统信仰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为内容。
勤劳聪慧的彝家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彝族的彩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刻、豆富有本民族特色、无论是漆器还是服饰,红、黑、白三色贯穿其中,代表了彝族崇尚的勇敢、热情、尊贵、和光明。四川神博物馆馆藏众多漆器,与其它彝族文物一起展现了彝族古朴而丰富的民风民俗。
Yi nationality is the minority with the most people in Sichuan.They live in the Large and Small Liangshan Mountain areas at the beundary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Traditional beliefs of Yi people are ancestor worship, nature, and totem worship.All the lacquer panting, folk literature music, dance,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re full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Among which the colorful lacquer were is the utensils with the strongest style of Yi nationality and is also too treasure of Yi culture and art.1.历史渊源: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据人口调查数据,彝族人口有83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人口居第八位。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分布的基本特点,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就有四川,四川也是彝族人口超过10万的重要聚居地。
彝族支系繁多,自称有诺苏、纳苏、聂苏、罗武等称谓。关于彝族的起源,人类学界、民族学界和考古学界的观点是基本统一的,认为彝族是以西南土著民族——昆明族为主体,在与其他部族相互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昆明族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常随着季节的变化
而更换牧场,哪里水草丰美就到哪里去。由此来看,四川彝族,是由南迁徙而来。2.民族文化:
(1)彝族歌舞: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常用乐器有口弦、葫芦笙、彝箫、唢呐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大多数的彝族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火把节上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围着篝火舞蹈已成为彝家旅游的重要一部分。
(2)彝族服饰: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3)饮食: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禁忌: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婚嫁: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多的聘礼
丧葬: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
3.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形态还处于原始宗教的较高级阶段,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迷信鬼怪是彝族的主要信仰。
高原藏族(Tibetan On The Plateau)
他们是高原的子民,悠久的历史文化、虔诚的宗教信仰、赋予他们独特的气质: 纯朴、善良、淡定从容。他们的经典、建筑、戏剧、绘画、民间工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这就是藏族,一个懂得生命意义的民族,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今天居住在四川的藏民约有126万多人,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两州和木里县等地,这里诞生了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这里拥有藏族文化的宝库格印经院。高山、草原上的民风民俗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藏族生活风情画。
Tibetan is a nationality with devout religious believes and high grade culture.Their classic,architecture, drama, painting, arts and crafts are of very high standard.Today, Tibetan people living in Sichua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Ganzi and Aba prefectures and Muli County.The cultural relics of Sichuan Tibetan include exquisite Tibetan costumes, wonderful folk arts and crafts excelling nature and abundant production and living utensils hat outline a unique life scene of Tibetan.1.历史渊源:
藏族的先民自远古时就居住于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6世纪山南雅隆部落首领,成为当地诸部的领袖,号称“赞普”建成自称为“博”的奴隶制王朝。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整个西藏地区,在汉文史籍中称为“吐蕃”。到了元朝,政府把藏族地区的分裂局面统一在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物。这是中央在西藏设官建制的开始。
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联姻。由于与东部中原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使西藏社会逐步有了很大发展。明朝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蒙古等地事
务。对西藏地区正式册封**喇嘛和**额尔德尼,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并任命驻藏大臣。历届民国政府也在中央设立了管理蒙藏事务的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正式建立西藏自治区。如今四川的藏族具名大多从西藏而来。2.民族文化:
(1)民族服饰: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
(2)哈达: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3)饮食习惯:藏族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藏族的典型食品有糌粑、青稞酒、酥油茶等。
(4)民族节日: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3.宗教信仰:
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羌寨人家(Qiang People)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既有关于羌人活动的记载。今日羌族人口约3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信仰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等。羌族的建筑艺术如碉楼、住屋、索桥,有很独特的风格,而民间工艺中的羌绣,则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四川省博物馆中珍藏羌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乐器、宗教器物等等。浓缩了羌族人民纯朴的生活情态,他们的能歌善舞,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求,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羌族质朴而古老的风格。
Qiang Nationality is an ancient Chinese nation and their information has been recorded on the Oracle in Yin and Shang dynasties.Currently,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County.Qiang people believe in ancestor worship and nature worship.They have unique style architectural art which is embodied by the block house, housing and bridge and exquisite talk arts and crafts represented by Qiang embroidery which has a strong artistic expression.1.历史渊源: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羌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古代羌人的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2.民族文化:
(1)日常食俗:羌族的主食有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荞麦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豌豆、杂豆等,佐以圆根叶子和白菜泡制的酸菜。常烹制的食物有王米粥加蔬菜、烤玉米或麦麸馍馍、蒸玉米面、以玉米面为主拌合大米的“金裹银”和以大米为主拌合玉米面的“银裹金”。
(2)羌族建筑: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技艺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房屋、索桥和栈道等最为有名。羌寨的建设既是其建筑技术的具体表现,又作为羌族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一般聚族而居,三五十家聚集成为村落。寨中建有石碉楼,方形,底大上小,高达数丈。石砌楼房利用地形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宛如城堡,蔚为壮观。
(3)羌族服饰: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未婚少女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3.宗教信仰:
羌族的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羌族人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如对羊、猴、龙的崇拜。此外,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羌族地区均有影响,尤以藏传佛教最为显着。
四、结语
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除汉族外,有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缔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统领该民族精神的灵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废弃了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新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在这种迅猛的变迁和转换中,使得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逐渐丢失,民族文化传承有断裂的危险。
为了遏制这种状况,我们认为:
1.加强本民族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认识到民族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深刻的道德精神内涵。
2.用法律手段加以行之有效的保护。但是法律手段仅仅是一种强制手段,如果没有自发的保护意识,法律也只能留下一个死的失去灵魂的民族躯壳。
3.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利用最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物品如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建筑、文物古迹等。我们可以根据现代人们对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将它们开发出来并不断地创新,既能保留传统的精神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6.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简介 篇六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依托具有110多年历史的国家“九八五”工程重点高校四川大学,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和管理决策研究的跨学科、跨院系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2011年9月,中心被国家版权局批准为首个全国版权(产业研究)示范基地。
中心以国家级思想库、智囊团和人才基地为基本定位,以“政产学研”相结合为发展模式,以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跨领域为运作机制,以发挥文化传媒、文学艺术、工商管理、文化旅游、建筑环境、软件工程、外国语言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深入研究世界及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走向,为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与方案,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服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宗旨。
中心由蔡尚伟教授担任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王涛等担任顾问,以博士生导师、多学科高级研究人员与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科研团队,除校内十余位研究员以外,中心还聘请了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电视台、环球活动网等机构的著名教授与专家担任兼职研究员。中心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业机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心高度重视同文化产业业界的联系,与中国出版集团、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中盛万吉文化投资公司、发现东方国际传媒集团等保持了密切的互动与合作。
中心所依托的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重点综合大学,整体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四川大学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郭沫若、巴金、朱光潜、李劼人、徐中舒、缪钺、杨明照、钱穆、吴宓、冯友兰、李宗吾、周汝昌等文化名流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四川大学人文博物馆是全球前十而国内仅有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700余万册,是中国西部藏书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四川大学在《儒藏》编纂、道教研究领域都属国内第一,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佛学研究在佛教界的声望也不可或替,此外,四川大学还完成了《汉语大字典》(世界上收汉字最多最全)、《甲骨文字典》(世界第一部)、《全宋文》(中国最大的断代文章总汇)等里程碑式的文化工程。四川大学对敦煌学、俗文学的研究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川大学的产业经济研究也具有深厚的传统与明显的优势,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招标中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
近年来,四川大学发挥川大文化、产业等研究领域的优势,在文化产业研究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中心发表了论文百余篇,多篇论文在《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整版发表,并被广泛转载。中心主任蔡尚伟教授著的《文化产业导论》《文化产业比较案例》《版权兴市》《电视文化战略》《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等书受到学界、业界好评。四川大学还推出了《21世纪文化产业前沿丛书》,计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动漫产业》《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跨媒介经营》等多部著作,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心主持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电视创新与西部文化的现代化》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与全国各地政府及文化单位进行了广泛合作,由中心提供的文化产业战略研究服务、文化产业规划编制、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日常咨询顾问服务等,为各地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所提供的建议大部分被相关政府部门及文化机构采纳并获实施,反响良好。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心密切关注其发展走向,在全国率先开展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发表了金融危机与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园区、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等论文近30篇,并提出“文化十条”等一系列原创性文化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相关研究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的关注和肯定,最终在有关领导及全国学界与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中心主任蔡尚伟教授与川大校友、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等被文化部机关报《中国文化报》评选为“2009文化产业人物”。此后中心进行的“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研究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版权与城市的研究直接推动了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7.四川茶文化旅游营销策略探讨 篇七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生根萌芽, 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历史上也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过显著的贡献, 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茶马古道就直接带动了川、藏、滇地区乃至印度、西亚、西非红海岸的文化经济发展。茶马古道三条之一的川藏茶马古道, 始于唐代, 东起河南雅安, 西至西藏拉萨。由此可见四川茶文化发展同样历史悠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 中就有记载巴蜀人日常通过煎茶饮食来抵御疾病, 巴蜀人由于地域自然条件而饮食偏辛辣, 饮茶则可以除瘴气, 解热毒。四川茶文化的底蕴如此深厚, 茶文化旅游的潜力也就非常巨大,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 (WTCC) 曾做过一项统计, 在商务旅游、度假休闲、购物消费、探险观光以及文化观赏等五种旅游体验中, 文化观赏已经排在了第一位, 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 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旅游行业的看法, 也对传统旅游体验做出了挑战, 专家学者围绕茶文化旅游做了很多研究。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 (2008) 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归类, 分别有名茶大规模种植区、茶文化历史名胜区、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茶艺表演、茶馆茶楼茶社等人文历史古迹、茶艺术品生产关联产业厂店及经济区等6类;同时也归纳出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三大特性:大众化、区域集中性、丰富多样性, 并据此对我国茶文化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思路。王小丹 (2009) 在对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的基础上, 提出了通过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并借助多样化的旅游宣传渠道扩大宣传等措施, 来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实现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董捷、沈国斐等通过对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提出了将杭州建设为“中国茶都”的设想, 打造茶文化遗存观赏游、茶文化徒步旅行、茶馆茶楼休闲游、茶工艺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上研究针对的是福建、杭州等中国主要茶叶产地, 四川同样作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 可以借鉴其他主要茶文化地区的发展经验, 结合巴蜀自身茶文化资源的特点, 走出一条适合自身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道路。
2 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状况分析
2.1 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和利用现状
四川茶业是四川省的十大优势种植业之一, 截止到2015年, 全省已经达到茶园总面积400万亩, 年产茶叶超18万吨的规模, 并形成了以成都、乐山、雅安、眉山为核心的川西名茶产业带, 以宜宾、泸州为核心的川南早茶产业带, 以广元、巴中、达州、绵阳为核心的川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除此之外, 还有非常著名的峨眉山的禅茶文化、雅安的藏茶文化、青城山的道茶文化、蒙顶山茶文化以及成都的茶馆文化。四川的茶文化旅游经过不断开发, 已经形成了很多著名的茶叶经济圈, 并很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雅安和成都等, 首先看雅安市, 雅安市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可种植面积的50%以上, 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成片的茶叶种植地及种植园, 为雅安乃至四川省茶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资源;然后看四川成都, 成都的茶馆更是四川独特的地域特色, 茶馆遍布大街小巷, 数不胜数, 另外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遗址、茶艺茶俗、茶工艺品和“茶家乐”等茶文化符号已经开发得初显成效。这两个地市代表性反映了四川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2.2 四川茶文化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虽然已经初见成效, 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文化资源特色开发不足, 缺乏龙头品牌支撑。尽管四川茶企众多, 茶馆茶楼遍地, 茶产量每年都在增加, 但是真正品牌知名的茶企却寥寥无几, 绝大部分企业都在争夺中低端市场, 且各自经营并恶性竞争, 缺乏整体交流联动, 造成四川茶叶行业品牌群龙无首的现状, 昔日辉煌的贡茶、名列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中、自古就有“蒙顶山上茶, 扬子江心水”美称的“蒙顶茶”已经逐渐被杭州、福建等茶叶产地的知名品牌、名茶所超越、取而代之。不仅如此, 2011年雅安市评选出的十大茶企, 在国内排名都不高, 加上各茶企分散经营, 对茶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 很难形成茶文化的大规模推广。第二、缺乏有特色, 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活动。目前为止, 四川茶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四类, 即茶庄茶园茶山观光、茶家乐、茶事体验以及一些茶文化旅游节。旅游节期间会举办诸如茶艺表演、茶园采摘等系列旅游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虽然很有地方特色, 但是大都缺乏文化内涵, 参与性和互动性不高, 且持续时间短, 影响力有限, 对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带动显得不足。第三、人才的缺乏。不论是什么文化活动, 它的载体除了特殊的习俗和事物外, 最主要的就是人。茶文化不仅涉及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品茶艺术、茶画茶诗茶艺术品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与民俗、烹饪、歌舞戏曲、工艺美术等紧密联系, 所有这些无论是传承还是发扬光大都离不开相应的人才。可惜,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具有茶文化知识的人才却在不断凋零, 这一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3 四川茶文化旅游营销策略
3.1 准确定位市场, 打造知名品牌
四川茶文化旅游要想在茶行业以及旅游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首先就要定位好四川的茶文化旅游在整个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然后有的放矢地确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四川茶文化尽管历史悠久, 但是近年来的发展却相对落后, 影响力明显不如福建、广东、杭州、安徽等地, 这制约了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四川茶文化旅游在文化旅游市场中仅处于中下游的位置。通过对福建、杭州等茶区的调研发现, 四川茶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被其超越, 主要原因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 没有大型龙头企业做依托。品牌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 品牌的最佳效果就是将形象深入人心, 使消费者、旅游者能清晰地记得某个城市、某个景区特殊的符号标志, 而打造知名品牌就是创造出这种独一无二的符号标志来让购买方、游客去记忆。世界著名的品牌形象大师博比·卡尔德曾经说过“营销战略包含两点:一个是运营优势, 一个是差异化。而品牌就是实现差异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建立, 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茶文化旅游地区的知名度, 而且也能提高其吸引力和竞争力。要想打造出知名品牌, 首先得要有规范的市场为依托, 各个企业相互联动, 相互沟通交流, 使产品规范、企业文化中渗透着茶文化, 然后扩大宣传, 提高知名度。成功的品牌离不开精准的市场定位, 而要准确的定位市场则需要进行市场调研, 清楚地了解到茶文化旅游市场构成, 并细分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特征,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以及竞争者相关状况, 然后再对市场进行细分, 企业在对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目标, 结合自身的能力情况, 占领目标市场, 并最大限度满足目标市场中的消费者。
3.2 创新茶文化旅游的营销模式, 提高知名度
首先是加强对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 让四川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被世人所了解和认可, 这也象征着城市的名片, 代表着城市的形象, 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宣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仅局限于电视广告, 网络宣传等方式, 最近几年兴起的微信等聊天软件也同样可以作为宣传的工具, 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用图片的形式分享在个人主页上, 通过不断地转载与分享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大量的人所了解。其次是实施精品战略, 打造优质的旅游线路。四川的茶馆遍布大街小巷, 各种茶楼、茶社、茶艺馆多不胜数;四川独特的饮食文化, 可以让游客在参观茶楼、观赏戏曲、品茗的同时品尝到各种特色的小吃;四川悠久灿烂、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以及丰富多彩的与茶文化相关的表演活动可让人耳目一新, 把这些具特色和魅力的要素组合起来, 打造成更精细、优质的旅游路线, 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最后是规范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秩序, 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环境。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 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 很容易出现恶性竞争的状况, 导致服务水平下降, 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出现, 这些都会影响到旅游线路的形象。因此, 政府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对市场对企业的监督,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营造出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3.3 大力培养人才战略
四川茶文化旅游走出去的关键在于茶文化这个主题, 而茶文化这个主题要发扬光大则需要大量了解茶文化的人才, 这个人才包含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茶文化发展传承有帮助有贡献的人才, 如了解茶建筑构造的, 了解茶戏曲演唱的, 了解茶制造工艺的, 了解茶艺的, 了解茶器皿制造的等等。政府要大力培养这些人才, 不让这些人才凋零, 因为旅游者想体验的是原汁原味的茶文化。第二、是旅游市场的从业者。从目前来看, 市场上的这些旅游从业者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 网络和电视上也常常能看到欺骗辱骂旅客的情况出现, 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 需要政府来规范整顿, 要想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则必须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行业从业者来带动。第三、是名人效应, 通过借助名人效应来宣传推广茶文化, 挖掘出具有知名度又有茶文化特色的人来做代言人, 提高认知度。
4 结语
在旅游市场快速发展, 旅游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旅游者也更希望能体验到富有内涵的旅游体验, 茶文化旅游作为既有特色又有内涵的旅游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四川茶文化源远流长, 具有丰富的茶资源优势,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旅游竞争力需要不断的开拓营销思路, 转变营销方式, 才能保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活力。
摘要:茶文化旅游是指茶叶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 以茶文化以及衍生艺术形式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 将了解、欣赏茶文化与观光旅游相结合, 让旅游者在获得不同精神文化体验的同时, 通过消费带动茶文化旅游区经济的增长。四川的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历史底蕴非常深厚, 因此开发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经过近几年的开发, 可以看出茶文化旅游的营销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茶文化旅游开发不足, 缺乏茶文化品牌建设;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规划不足, 缺乏整体的统筹;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知名度等。本文通过借鉴国内专家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 根据四川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有针对地提出适合四川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营销策略:明确市场定位并建立知名品牌的产品策略;加强宣传促销, 扩大知名度的营销策略;大力发展人才营销策略。
关键词:四川,茶文化旅游,现状,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朱世桂, 房婉萍, 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36-41
[2]王小丹.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9 (4) .
[3]王汭男.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3 (4) .
8.四川酒文化 篇八
关键词:四川好人 古典哲学 中国戏剧 引用 误读
《四川好人》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一部杰作。《四川好人》讲述了三位神祗到人间寻找好人,在四川找到了善良却贫穷的妓女沈黛。沈黛用神祗们给的钱开了一家烟店,希望从此多多行善。沈黛为他人做了许多好事,但自己却沦落到倾家荡产的地步。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沈黛以表兄隋大的面目出现,彻底作恶,成为了四川的香烟大王。最终,沈黛被迫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是隋大。
布莱希特一生迷恋中国古典哲学,并将其大量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被称作“中国的布莱希特”[1]。在《四川好人》中,布莱希特将故事发生的背景安排在中国的四川,其中的人物也都用中国人的姓氏,可见该剧本与中国及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本文欲从《四川好人》中对中国文化的引用和误读两个方面来分析《四川好人》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四川好人》中对中国文化的引用
(一)《四川好人》与中国古典哲学
1.与庄子的“有用之患”思想
《庄子·人间世》中写道,“宋有荆棘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村弋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2]而《四川好人》恰好也写道,“宋县有个地方叫荆棘林。那儿长着楸树,柏树和桑树。那些围粗一两的树,人们把它砍下来,拿去做狗圈的栏栅……这些树未长成就被锯斧毁掉了,这就是有用之材的下场。”[3]人或物不为世所用,才能终其天年,否则难逃厄运,《四川好人》中说的就是庄子的“有用之患,无用之用”的思想。
2.与墨子的处世之道
布莱希特最为推崇的就是墨子,也积极地接受墨子的哲学思想。在《四川好人》中,杨荪之母见儿子杨荪改变时,感慨说:“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4]这体现了《墨子·非儒下》中的“君子循而不作,执后不言”[5]的处世之道。用在此处实际上是对杨荪的被动处世态度的批判。
(二)《四川好人》与中国戏剧
1.楔子
“楔子”是元杂剧剧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指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在《四川好人》共十场戏中,布莱希特就安排了六个楔子。例如楔子一,即“桥下过场”安 排在第一场戏“小烟店”之后,在这个楔子中买水人老王在梦中与神仙们相见,神仙要求老王回省城看看好人沈德,再向他们报告沈黛的情况。
2.自报家门
中国戏曲人物上场时往往“自报家门”,一出场首先把角色的名姓、家世、来历介绍给观众。在剧本《四川好人》中也使用了这一中国艺术手法。买水人老王一出场,就向观众介绍自己说“我是本地四川省城的买水人”,并引出了与本戏剧情有关的“前因”。
3.评论性插曲、插话
中国戏曲中生、旦、净、丑等角,尤其是丑角往往在剧中发表议论,或对自我或对自己面前的事件进行评论等等。中国戏曲中,剧中的角色或对自我或对自己面前的事件进行评论等等.例如插话,在《四川好人》中当孩子走到垃圾桶那儿拣吃的,沈黛就转向观众,向观众说明更具体的情况。
4.象征表演
象征、虚拟性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一大特点,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舟等。在《四川好人》的第七场中,怀有身孕的沈黛欣喜地牵着小男孩的手走来走去,与他说话、偷樱桃、逃跑等,实际上舞台上并无小男孩这个人,只是虚拟的动作。
5.开放性结局
一般来说,西方戏剧要求剧作都要有完整的结尾,但《四川好人》却采用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该剧结尾用了一首收场诗:“……请你们自己设身处地去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帮助好人去得到一个好的下场。尊敬的观众,去吧,你自己去找结局:这结论笃定美好!笃定,笃定!” [6]
二.《四川好人》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1.《四川好人》之哲学思想
之所以称为四川“好人,这个概念与中国哲学中的“人性论”不无关系。《四川好人》这个故事所表现的“在一个恶的社会里做好人难”的主题与中国古代孟子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一方面,从沈黛这个热心行善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了孟子“人性之善也,犹如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的观点;另一方面,当沈黛假扮成表哥隋大时,又体现了孟子思想的另一面,也就是世界上没有天资不善之人,人的作恶是环境造成的。
不过,孟子的“性善说认为善是人的共性,不善则是外界条件造成的。但是,布莱希特所理解的“性善说”是主人公沈黛——隋达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是简单的人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的产物,而是具备了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色彩和特征。读过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熟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布莱希特,在理解孟子的思想时,很容易从“存在决定意识”,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角度去理解孟子的哲学思想。
由此可见,布莱希特对孟子”性善说“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布莱希特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孟子的人性论进行了改造,使得《四川好人》演绎了一段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现象:在恶的社会里做好人难。
2.《四川好人》之戏曲艺术
中国戏剧既是艺术性的,又是道德教化性的,中国戏曲中具有陌生化效果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声音,形象,意象等形式潜移默化地疏导人的心性。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具有程式性的特点,舞台上的外形,服装,语言,动作,情绪,都是现实中萃取的程式特征。这样,客观上造成戏剧和现实的距离,然而这种距离感可以使观众耳濡目染,受到影响,欣然接受剧中的价值观,达到道德教育的效果。
但在布莱希特看来,中国戏曲的陌生化效果的动机和目的,是陌生和令人疑虑。在《四川好人》中,所使用的“陌生化”是随着程式性和写意性表演产生的,而不是编演者有意追求的,更没有考虑到以促进观众思考为目的。布莱希特所熟悉的西方戏剧的模式,包括他自己的叙述体戏剧,即通过挑战观众的理性教育观众的模式。
所以,布莱希特所理解的戏剧教育是通过激发观众的批判力使他产生改造社会的意识,而中国戏曲的教化则是通过感化,陶冶而陶冶观众的心性。这说明,《四川好人》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戏曲存在着误读。布莱希特在中国戏曲中看不到戏剧的教育意义,因而他不明白中国戏曲的教化功能和陌生化效果有怎样的关系。
3.《四川好人》中和尚的出现
布莱希特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楚和尚在中国的职责和任务,将中国的和尚与基督教中的牧师混为一谈。《四川好人》中,在沈黛和杨荪的婚礼上,安排了和尚师傅来为他们主持婚礼。这一点,是布莱希特对中国文化元素中的和尚的误读。
三.原因分析
1.布莱希特对东方文化充满兴趣
布莱希特经过其最亲密的女合作者和女友伊·霍普特曼了解到中国文化,由此进入东方文化的领域。布莱希特从中国戏曲与戏曲表演艺术中发现了对他的戏剧理论,文艺理论有用的形式因素,如多样性,戏剧的叙述体因素,戏剧的假定性等等。同时,布莱希特也为中国哲学的表达形式所吸引,中国哲学的教育性和教育的艺术性的结合与统一吸引和启发了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在流亡丹麦期间创作了叙事诗《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除开中国哲学,布莱希特对中国诗歌也颇有研究,1951年布莱 希特把十二首译诗汇编在一起,以《中国诗歌译作》为题发表 在他主编的《尝试》杂志第十期上。这十二篇译诗中有七篇是 白居易的,由此可见,布莱希特对白居易十分推崇。在戏剧方面,布莱希特与中国的渊源更加深。他的戏剧有许多都取材于中国,例如《高加索灰阑记》,《杜兰朵公主》等等。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的作品的影响充分反映在他的《四川好人》中,《四川好人》中多有对中国文化的借用。
2.布莱希特的“陌生化”与“间离效果”
陌生化的力量贯穿于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实践中,其核心是,通过对熟悉的东西加以陌生化,使习以为常的食物得到重新认识。布莱希特认为,人们对于整个社会的运转太熟悉了,以至于不能真正了解它;他希望用陌生化的效果刺激观众,引起人们对社会状况的关注,使得人类社会和历史中隐含的矛盾暴露出来;他在自己的戏剧中通过一系列叙事性手法告诉观众,这是在演戏,不是现实生活,这样做使得观众和虚拟情境拉开了距离。
布莱希特把《四川好人》的发生地点搬到中国四川。无非因为中国离欧洲遥远,以便他制造陌生化——间离效果。对布莱希特来说,中国仅是一个思想载体。四川,墨子……它们本身并非目的,即布莱希特并非为了写中国及这些中国人和中国故事。从《四川好人》来看,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布莱希特利用中国题材仅为了“陌生化”,更不能说他世界观上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因此,《四川好人》中不免存在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布莱希特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四川好人》和中国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虽然有很多对中国文化的引用,但因为其自身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四川好人》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参考文献
[1][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2]余匡复.《布莱希特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25-131
[3]张黎.《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04(3):116-128.
[4]谢芳.舒文玲.《四川好人》中的中国文化.[J]安徽文学,2008(9):365.
[5]翟莉轲.《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J]作家杂志,2011(7):96-97.
[6]谢芳.《四川好人》中的中国戏曲艺术.[J]科教文汇,2008:251.
[7]张黎.异质文明的对话——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J]外国文学评论,2007(1):28-38.
注 释
[1]翟莉轲.《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J]作家杂志,2011(7):96-97.
[2]庄子.《庄子·人间世》
[3][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4][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5]墨子.《墨子·非儒下》
[6][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四川酒文化】推荐阅读:
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发展情况09-22
四川重点项目-文化商务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09-15
四川面试 文档06-18
魅力四川06-26
四川职业鉴定06-27
四川商会致辞07-07
四川电大作业答案08-04
最新四川地震感想08-05
四川毕业考察报告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