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

2024-08-13

中法战争(共9篇)

1.中法战争 篇一

一、关于清政府的乘胜即收

中法战争后期,1885年3月下旬,在越南战场上中国军队取得了镇南关———谅山战役的胜利,而清政府却在这之后不久接受了议和的条件,决定乘胜即收,结束战争。对此,一般观点认为这是清政府的“投降卖国”行为。这样的评价有一定道理,但其实清政府这样做是有客观原因的,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看中法战争的整个军事形势。在越南战场上,镇南关———谅山战役的胜利虽然影响很大,但客观地说只是一个阶段性胜利。它不意味中国军队已经占有优势,也不表明中国军队此后可以继续打胜仗。事实上,从战争开始后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军队在越南战场多次失利,一退再退,越南大部分地区被法军占领。镇南关———谅山战役的胜利只是阻止了法军侵入中国境内,而越南大多已被法军占领的事实并没有改变。在台湾及东南沿海战场上,法军在1884年8月挑起第二阶段的战争,消灭了福建水师,集中兵力进攻台湾,一度占领基隆。法军还封锁了台湾海域,给台湾军民的抵抗造成严重困难。清政府派出的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是淮军宿将,在台湾组织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粮饷军械缺乏,外援断绝,形势危急。刘铭传数次向朝廷奏报困难局面,请求支援,清政府十分忧虑。1884年10月31日工部尚书翁同龢等人奏折中称:“臣等细阅前后电报,刘铭传以百战之余,乃至有呼天之语,敌舰外逼,军火渐穷,土匪内讧,人心摇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矣。”[1]显然,从中法战争的整个军事形势看,中国处于劣势。1885年4月10日军机处向两广总督张之洞传旨说:“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2]这表明清政府对中法整个战局的把握比较准确,其担忧是有一些道理的。

其次看中国的周边环境。当时,中国虽然只在南方同法国交战,但在北方地区却面临俄国、日本的现实威胁。俄国在1881年的中俄伊犁交涉中没有得到满意的利益,便趁此机会想捞些便宜,或发发怨气。1884年9月10日军机处电告出使俄、英大臣曾纪泽:“奉旨:闻法人有与俄、倭密约,明年法犯北洋,俄犯吉林,倭攻朝鲜,以图牵我兵力之说。自系法人虚声。俄国有无举动,著曾纪泽密察,随时电闻。”[3]9月13日,李鸿章电告译署:“俄新闻馆言:中国伊犁背约,将来法攻中国,俄亦欲夺疆土。日前俄有兵船一帮,在烟台装粮煤、洋钱甚多,不知何往。”[4]这些表明了清政府对俄国威胁的警惕。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制定“大陆政策”,将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是日本扩张的首要目标。1882年7月,日本在朝鲜策动了“壬午兵变”,侵朝野心暴露无遗。中法战争爆发,日本认为这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于是进行了一系列阴谋活动。1884年9月,法国驻日公使先基维支与日本自由党领袖板垣退助协商,决定法国以私人贷款形式提供100万日元,资助日本在朝鲜扩张的费用。日本侵略势力经过积极准备,于1884年12月在朝鲜发动“甲申政变”,企图将朝鲜置于其控制之下。政变虽然未能成功,但朝鲜,以及中国北洋地区的形势骤然紧张。同时,日本国内一些侵略分子狂妄叫嚣“征韩”,意在使中国腹背受敌,顾此失彼,只是由于日本当权者考虑到日本当时的海上力量尚不足,故未轻举妄动。

因此可以认为,乘胜即收是清政府鉴于中法战场的军事形势,以及中国的周边环境,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委屈求全的对策。客观现实的严重性使清政府害怕夜长梦多,不敢再让战争拖延下去,以免无法脱身。由此看来,乘胜即收与“投降卖国”不能相提并论。

二、李鸿章与乘胜即收的关系

过去有些论著抨击了清政府乘胜即收的政策,并且认为乘胜即收是李鸿章主谋决定的,将李鸿章视为卖国贼。这个评价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李鸿章对中法冲突总的说来持主和思想,但是在战事激烈的时候他也有主战的言论和行动,必须具体分析。

1883年2月,法国茹费理第二次组阁,决定发动侵越战争。法国政府召回驻华公使宝海,推翻了宝海与李鸿章刚刚达成的《李宝协定》,改派驻日公使脱利古来华重开谈判,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在与脱利古谈判时,李鸿章态度较为强硬,据理驳斥脱利古的无理要求。

谈判先在上海后到天津,前后进行了4个月,法国见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于是悍然发动了中法战争。1883年12月11日,法军在越南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12月27日,李鸿章呈上《遵旨妥筹边计折》,表明了主战立场。他写道:“谋画之始,断不可轻于言战,而败挫之后,又不宜轻于言和。”“卒之虚骄务名者恒败,而坚忍多略者恒胜;足以知制敌之奇,终在镇定,伏愿朝廷决计坚持,增军缮备,内外上下,力肩危局,以济艰难。不以一隅之失撤重防,不以一将之疏挠定见,不以一前一却定疆吏之功罪,不以一胜一败卜庙算之是非,与敌久持,以待机会,斯则筹边制胜之要道矣。”[5]但是非常遗憾,中国军队在越南战场打了败仗,退回边境地区。1884年4月,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向清政府提出五点议和条件。清政府表示同意,命李鸿章与福禄诺谈判,李、福于5月11日签订了《李福协定》,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战争。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虽然清政府对法宣战,但当权的慈禧和奕譞仍不忘找机会谋求妥协,1885年初,授权总税务司赫德通过驻伦敦代表金登干与法国外交部交涉谈和。这时的交涉是秘密进行的,李鸿章并未参与。1885年2月17日赫德在致金登干的信中写道:“我把事情全抓在我自己手里,并尽量保守秘密,连李鸿章都不知道实情,而且没法碰到它。”[6]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结束了战争。由此可知,最后条约虽然是李鸿章签订的,乘胜即收却是慈禧决定的,李鸿章只是政策的执行者。

参考文献

[1]清季外交史料 (卷48) , 第17页.

[2]中法战争 (第6册) .新知识出版社, 1955年版, 第385页.

[3]中法战争 (第5册) .第537页.

[4]李鸿章全集 (第1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第278页.

[5]中法战争 (第5册) , 第258页.

2.中法战争 篇二

关键词:中法战争;谅山事件;据地为质;封锁

一、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爆发后,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军官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李、福交涉之时,清政府力图维持宗主地位、屏蔽滇桂门户。同年4月,上谕就要求李与福谈判,“既不别贻后患,仍不稍失国体,是为至要。”[1]李则致信总理衙门称:“伏查四月初十日密谕各节,内越南职贡照旧一节,已隐括于第四款‘法国现与越议改条约,决不插入伤碍中国体面’字样之内。……通商一节,已包括在第三款,‘毗连越南北圻边界,所有法、越与内地货物听凭运销之内’,既云边界,必不准深入云南内地明矣。……其第二款‘北圻华军调回边界’云云,查桂军退扎谅山,滇军退扎馆司、保胜,皆近边界。此约倘蒙许可,只须密饬边军屯扎原处,勿再进攻生事,便能相安,亦不背约。”[2]

李之说法自属敷衍,但清政府据李所述,认为《李福协定》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基于保藩固边的考虑,清政府仍驻军北圻边境,等待与法国议订详约。法军在《协定》签订后仍继续推进,6月23日进抵谅山,驻防清军予以阻止,两军交火,法人败绩,是为谅山事件。谅山事件发生后,法国要求清军退兵、支付赔款,并考虑夺占沿海口岸作为质押。为保证这一计划的顺利实现,法军开始对目标口岸进行封锁。

二、据地为质,谅山事件

在法国的“据地为质”计划中,福州、基隆是首选目标,而福州更是重中之重。在法国看来,福州不仅是重要通商口岸,而且拥有马尾船厂,占据福州可以逼迫清廷妥协。基隆则具有重要商业价值,基隆煤矿的全年产量为55000吨,按照20法郎1吨的价格,总值达1100000万法郎。法国考虑在索赔未果的情况下,利用基隆的商业利益作为补偿。

基于这种考虑,谅山事件爆发伊始,法军就对福州、基隆进行封锁。7月13日,法舰驶入闽江,“泊马尾,不准华船入口”,监视口内福建水师。7月22日法舰驶抵基隆,8月2日封锁口岸,“禁阻战略物资在基隆卸船。”

面对法军重压,清政府认定谅山事件咎在法国,深恐屈就法人之胁迫而演成列强纷起宰割之局,因此同意撤兵但坚拒赔偿。中方代表曾国荃同法使巴德诺开始谈判,巴索赔2.5亿法郎,并以中国允偿为商谈之先决条件。曾为促成和局,表示可以付给法国“五十万银两,约三兆半佛郎,名义是救助谅山的死难者”,但是不惟法国拒绝接受,清政府也拒绝承认。

8月21日,兵费交涉破裂后,法国开始实施“据地为质”计划。它本拟占据福州,后为避免西方列强的反对,改为占据马尾船厂。8月23日,法军进攻船厂,但孤拔“可使用的登陆水兵只不过六百人;而中国方面则有数千步兵,或者如人所传说,他们已在船厂埋藏了地雷”。法军封锁福州一月有余,终未如愿“据地”。茹费理与巴德诺、孤拔就“质押”地点展开讨论,巴、孤主张直接北上封锁渤海湾,夺取旅顺、威海卫,阻断海运漕粮。茹经过权衡,9月下旬决定首先攻取基隆、淡水。

10月1日,法军攻占基隆城区,但未能入据矿区。巴德诺表示:“人家即让与我一城,我们且无力占领。”9月26日,法舰抵淡水进行封锁,不久又进行登陆,为清军挫败,是为“淡水大捷”。法舰封锁基隆、淡水,在海峡两岸造成紧迫氛围。10月12日,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奏称:“闻各船俱不敢再装兵械,无复有接济之望。”然而法国迄未宣战,不能阻止清政府租用中立国船只运送军队或军需品。法舰“蝮蛇号”曾在淡水截获载运勇械的“华安号”,但因挂用英旗,仍行放回。

在这种情形下,法国为了维持并扩大对基隆的占领,决定封锁台湾,阻绝来自大陆的接济。孤拔的封锁部署如下:以六舰位于基隆海面,以三舰位于淡水海面,以一舰泊马祖,以二舰往返基隆、马祖间。不过,法军为能继续利用香港获取补给,而承诺不在公海搜查船只。

不过,孤拔仅计划以八至十艘军舰来执行封锁任务,数量上的严重不足注定这种封锁难有成效。1885年1月7日,法军宣布重新封锁台湾。尽管法舰封台迄近半年,经屡次增加兵力,截至1885年3月最多达35艘,但在大部分时间战舰数量不足,对于封锁台湾西岸数千余里的海岸线,显然不敷使用。

三、封锁

首先是公海搜查。1884年12月,英国承认中法存在战争状态而宣布严守中立,香港不再允许法舰购煤修船,而法国也认为台湾封锁未达预期效果,因此从1885年2月开始在公海上检查船只、查禁军火,不再限于台湾西岸。法舰数量终究有限,只能调用有限舰只搜查公海,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其次是阻禁漕粮。早在1884年7月,巴、孤就提议占据旅顺、威海卫作为质押,断绝北运漕粮,但没有得到茹费理的支持。1885年1月,法国计划实施北上方案,封锁渤海湾。巴、孤则强调法军兵力有限,欲使封锁产生效力,必须查禁海运漕粮。2月21日,法国决定禁阻由沪起运的漕船,并于26日正式实施。法军宣布将米作为战时禁制品,禁止运往广州以北各口。几经波折,法国终将封阻漕粮付诸实施,但已与最初的北上方案相距甚远。不过4月初两国即告停战,6月13日法军正式解除封锁,因而这一举措未对清政府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法国还对北海进行封锁,以切断入越清军之补给。1885年3月7日法国宣布封锁北海,禁止军需物资入港,14日正式实施,一直持续到5月22日。其实,清政府向北圻输送军火并不抵达北海,而是从广州溯西江至龙州,再分别转运滇、桂两军。法军封锁北海并不会影响北圻清军的军需供应,自然不会构成实质威胁。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罗亚尔.中法战争(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中法礼仪文化区别 篇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以礼待人,这是所有家长教小孩子的话。法国也是一个讲文明重礼貌的国家,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中国传统的礼仪是对长辈叩首请安,平辈中拱手作揖或打千问安,现代礼仪则是握手问好。西人则是拥抱亲吻,已人人习知。但比较一下中西在公共场合的不同礼仪,仍能见出一些文化传统的分野。

法国人重视社交礼仪。无论购物办事,不相识的人,总要先互道您好,笑脸相向,离开时道声“再见”。开门出地铁口,前面的人出了门,总要继续侧身用手撑着门让后面的人出来,后面的又重复同一动作,以方便他人。进电梯出电梯亦如是。如遇女士,男士会侧身请女士先进或者先出,这已是公共场所的礼貌习惯。下班换班,下班的人总要一一向同事道声再见。接班的人也会依次与正在上班的同事先打招呼。笔者有次去卢森堡公园的上议院参观,亲见一男子换班,即先与其他值班同事一一握手,然后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样的礼仪无疑加强了集体观念,我以为是值得仿效的。这或许是西方人独到的礼仪,中国人也有独到的礼仪,那就是尊老爱幼。无论在地铁或公共汽车上,如遇有老迈的人或年幼小孩,中国人大多会自然起立让座。稍留心你就会发现,如是老太太,会欣然接受,并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你。若是老先生,则摆手婉拒。也许是老太太理解成“女士优先”的礼仪。公共汽车上有给老弱病残的专座,空间多些。你可常看到一些年青法国人坐在那儿,遇有老弱病残,并不理会,旁若无人。这种场合,中国人一般是看不下去的,因为这不符合中国人的礼仪。家人聚会,中国人习惯是先请老人坐下,方才落座。遇有出行,或请长辈先行,或前呼后拥。敬老尊老,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世代相袭的礼仪。西人在这些方面并不考虑,满屋子人,各人自择座位。一家三代人出行,也并没有长辈在前在后的问题,各人随性。

4.张老师--中法关系讲稿 篇四

一、中法关系简要回顾---以利益为纽带不断发展的中法关系 1.远古时期的中法关系

中法交往历史悠久。13世纪马可波罗的东游,促成了中西方的首次接触;公元1275年,中国人列班#扫马(蒙古汪古部人),从大都(今北京)出发,沿丝绸之路南线,经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罗马到达巴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菲利浦四世的接见。约1600年,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中欧文明发生第一次碰撞。到十七世纪中期,法王路易十四利用英国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中暂时的低沉,取得西欧霸权地位,开始向海外大肆掠夺殖民地“此时的中国,还是一个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统一!繁盛!强大的封建国家”这使正在实施炮舰政策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在这样的情况下,1658年和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先后向两次中国清王朝派遣了8位传教士,揭开了法国传教士来华的历史,一方面是希望这些传教士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打进清王朝内部,窥伺中国的朝政;另一方面就是企图通过传教活动,设立天主教堂,培植中国信奉天主教教徒,使中国天主教化,进行文化渗透

1702年,福建莆田县人黄嘉略远渡重洋,定居巴黎,向法国人传授汉学,被路易十四任命为国王的汉语翻译,成为到西方传播中国文明的第一个中国人

2.屈辱中发展的近代中法关系

中法关系从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遣使蒙古帝国缘起至1840年前,基本上以科技文化交流为主,以经贸往来为辅”在此期间,中法两国之间尚无激烈对抗事件发生,中法两国之间的利益纽带尚不明显,国家关系也不成熟“但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法关系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利益成为近代中法关系的纽带

1840一1901年的战争时期 《黄埔条约》中法国为天主教(包括基督教)攫取了在通商五口自由传教的特权,结束了中国严格执行了近百年的行商制度

《北京条约》教育成为条约特权,条约又将各国公使驻京作为特权确定下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为进占云南!两广,将其蓄谋已久的殖民中国传统藩属国越南的计划付诸实施,越南请清政府援助,法国不满,中法战争爆发”通过中法战争,法国加强了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取得了与英国在中国西南竞争的基地和势力范围“中日甲午战争后,法国利用法俄同盟关系,干涉日本还辽有功,将其在华利益扩展到采矿权、筑路权、贷款权和强行租地等方面”首先取得了对清政府的第一笔贷款权。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法关系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并促进了法国教会及其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国内民族矛盾更为凸现,同时教会教育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就经济贸易关系而言,在这一时期中法经贸关系显著扩展,法国对华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商业贸易稳步增长,中国对法贸易也逐年上升”就文化交流而言,这一时期中法文化初步融合,西方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在1906年后基本没有以激烈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法国的历史以及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初步研究,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初步融合的过程,也是初步融合的结果。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政局不稳,戊戌变法的余波未过,辛亥革命又燃起熊熊大火,袁世凯称帝未果,北洋政府奴颜脾膝,各帝国主义列强虎视耽耽,均想将中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种变化的背景下,法国也迫切想培养出一批亲法的精英分子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辛亥革命后,法国的对华政策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利益偏向,使其中立政策的内容一直以反对革命势力、支持反革命势力为中心“但由于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法国的主要精力转向欧洲,无暇顾及中国,因此,从一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法关系基本维持在平稳发展的框架之中

3.曲折发展的现代中法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东西两大阵营的对立,法国追随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封锁的政策5”戴高乐将军于1958年重新执政,对法国的对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维护法国的主权和民族独立,争取法国的大国地位“1962年3月,法国同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埃维昂协定》,结束阿尔及利亚殖民统治,从根本上扫清了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1963年10月,戴高乐派法国前总理富尔访华,并就中法建交问题开始谈判,周恩来总理同富尔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以及“一个中国”等问题达成共识”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第一个西方大国,中法建交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国关系由此揭开崭新的一页“

二、中法建交中的台湾问题 1.建交中中法两方中的各自需求

中国方面:有利于打破中国外交孤立(孤立,中苏交恶,)法国的国际地位在战后虽较战前有明显下降,但仍是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在欧洲事务、亚非的殖民地等问题上仍能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戴高乐的外交独立自主与美国关系出现了明显裂痕,同时而戴高乐上台后,法国与苏联在在核武器及裁军问题上有明显矛盾,曾经一度升温的法苏关系也最终恶化,两国之间的矛盾再次凸显。

有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主要是由于法国在非洲殖民地和多欧洲国家的影响力使得法国的支持变得很重要。

中法之间贸易的重要性(西方对华禁运)。按照中国官方统计:1956-1962年对法国进出口总额同1949-:1952年相比,进口增长12倍,出口增长15倍。从1962年开始两_之问技术人员的往来大大增加。:

法国方面的需求与考虑:中法建交是戴高乐政府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中的惨败,依靠美国援助在欧洲事务上受牵制,)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法国政局逐渐稳定,其经济也完成了恢复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戴高乐政府开始在外交上奉行一套被称之为“戴高乐主义”的外交方针,其主要内容包括争取外交独立自主,恢复法国的国际地位,并试图改变雅尔塔体系下的欧洲格局,在未来一体化的欧洲发挥领导作用。中法建交将是戴高乐发展中法关系,借以发挥东西方之间枢纽作用,进而实现“戴高乐主义”构想的第一步。考虑到中国同阿临时政府的密切关系和对阿尔及利亚局势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对于民族解放运动一贯加以公开支持的政策,同中国进行外交对话,并建立中法之间正式的外交关系,有助于避免中国对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的支持,并且还可以通过中国这条渠道推动与阿尔及利亚方面的谈判,并最终帮助法国处理阿尔及利亚问题,也有利于法国保护自己在非洲等地的利益。法国工商业界到开辟新的市场的需求。2.中法建交中的台湾问题

随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结束,中法建交曾经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的到了解决, 双方再次重启了建交进程,分别在北京和巴塞尔进行了有关建交的谈判。但在这

--阶段的谈判中,如何处理台湾问题又称为双方争议的焦点。中国坚持要求将同 台湾断交作为中法建交的先决条件,而法国方面则反对为建交设任何先决条件。最终通过多次谈判,特别是通过中国方面的两次重要的变通和妥协,中法建交最 终得以实现。

富尔于1963年10月22 到达北京,他对中方表示他里对媒体声称本次来华足私人访问,仍实际上他是代表法国,并强调此次来华负有特殊使命,要与中国关于中法正式建交进行全面的会谈,希望先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两次正式会谈,之后希望谒见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并提交戴高乐的亲笔信.最终,周恩来和陈毅同富尔达成了以下共识:,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1949年中华民国的延续,法国只承认有一个中国.双方仍有明显分歧,富尔反对由法国主动提出与台湾断交,他建议中国先无条件同法国建交,之后再发布一个公开声明,表示法国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方面自然会撤回驻法外交人员,并同法国断交。而中国方面认为法国先同台湾断交是中法建交的前提。

而法国方面更多的关注公开声明和主动断交给法国的国际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这些举措会让国际社会认为法国急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而采取了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举措,而戴高乐时期的法国外交非常重视独立自主,独立自主 外交政策是中法两国在当时的一个重要共同点,这也是双方能在冷战大背景下抛 幵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1963年11月2日, 对下列三点达成了默契

:(一)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只承认屮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屮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屮华民国”政府。

(二)法国支持屮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谓“屮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三)在屮法建立外交关系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撤回它驻在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法国也相应地撤回它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除此之外,中国方面还允许台湾在短期内在法国继续保留少量的人员,但能承认其外交官身份。

这个方案的出台,意味着中国政府为了尽早实现建交,在两个最有争议的问题„-建交附加的公开声明和法国率先同台湾完全断交上做出了重大让步,以此为基础,双方达成了关键的三点默契,实际上就是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法国方面以不公开的保证代替了中国最初提出的公开声明和实际行动.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分别发表了简短的公报宣布建交,而台湾方面在不久之后宣布同法国断交,双方分别撤回了派驻在对方处的外交人员,法国和台湾的官方联系至此基本中断,这也标志着中法建交中的台湾问题在当时得到了解决。3.从台湾问题看中国外交政策

屮国在处理屮法关系时,史倾向千现实主义和灵活性。这集屮体现在对台湾问题的处理上,相比于屮方在1963年10月最初提出的建交方案(法国在建交前先同台湾断交,并公开声明反对“两个屮国”政策,由法国先照会中国),双方最终实际采取的建交方案更为精简(双方同时发表一个简短的建交公报,法方不必采取实际措施同台湾断交,也不需要法方发表任何声明,改由中方自己发表声明对“ 一个中国”加以强调)。

三 法国戴高乐时期对华外交政策 1.法国对华外交的背景

戴高乐主义:法国对华外交的理论基础:60年代法国对外政策体现在戴高乐主义的三大内容与实践上:以独立核力量为支柱的独立防务建设;以法德轴心为动力!法国领导地位为根本的欧洲联合;以借苏抗美为目的缓和谅解合作为特点的东方政策及第三世界政策”冷战期间,戴高乐通过退出北约!推动欧洲联合!与中国建交为代表的独立外交政策,扩大了法国的外交空间,强调了法国的独立自主地位,使法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

戴高乐政府对中国的判断与认识:A.承认中国是早晚的事只待时机成熟,戴高乐说:特别不可能想象有不包括中国在内的战争与和平“因此,撇开中国,就绝不可能设想签订一项关于东南亚国家的中立协定” B.其次,法国官方更加注意研究中国国情,通过各种渠道密切关注中国内外政 策的发展变化,关注中国与其它国家关系的进展,从中获取调整对话政策所需的各种依据;1961年2月,外交部亚大司的一份调研报告对承认中国的可能性再次进行了深入分析,列出承认中国的8大理由

1.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后,中法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对立己经消除“ 2.中苏都支持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法国与苏联保持着正常关系,因此阿尔及利亚问题不应成为法中建交的阻碍

3.许多非洲国家己经实现了独立,中法在这方面的分歧越来越少” 4.尽管法台关系友好,但是在国际问题上台湾己不能代表中国“ 5.中国在不结盟运动中地位很高,不少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准备向中国派驻外交使节” 6.美苏关系已经缓和,美国也必将着手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如果美国走在法国前面,那么法国将失去在大国之间合纵连横的优势地位“ 7.中国己逐渐成为法国在亚洲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但目前还需要通过第三国 与中国做生意” 8.法新社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新华社也向巴黎派出了常驻记者,两国之间可以实现更重要的接触“尽管承认新中国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加,但由于阿尔及利亚问题仍未解决,法国政府没有马上将承认中国提上议事日程

逐渐收敛两个中国言论政策 2.戴高乐对华政策的深度考量

首先,中法建交是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向美国霸权挑战的重大行动,有其 深层和长远的战略考虑,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等问题,根本上服从于法国国家利益.中法建交是戴高乐谋求超越集团对抗!在美苏把持的国际体制之外寻求事实上的盟友,冲击两极格局的战略行动

利用中国因素,可以能为其掣肘美苏的重要筹码”戴高乐一方面同塑联缓和外交以牵制美国,另一方面同中国建交来牵制苏联“法中两国在独立自主,反对大国霸权主义这一点上取得共识,戴高乐从战略高度出发,将同中国建交看饭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一环,中法建交可使法国成为能同中!美!苏三家直接对话的惟一的西方大国,大大扩展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可利用刚刚露头的中美苏三角关系,借助中国抗衡美国和牵制苏联,开拓法国外交的新局面。

另外,戴高乐也希望通过中法直接对话,借助中国制约美国,推动越南战争取得法国所希望的政治解决,以利于法国重返东南亚。

戴高乐政府发展对华外交的另一出发点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让法国先进的科技产品占领中国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通过文化交流扩大法国影响也是其对华外交的出发点。

四/ 戴高乐时期的中法关系

外交和爆炸-中法建交

文化大革命与五月风暴对两国关系破坏

5.中法小学生守则对比 篇五

新《守则》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例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中反映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在《守则》中均有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我们民族的最大公约数,要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为准则,落细、落小、落实,入耳、入脑、入心,《守则》的修订便是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版《守则》中有些内容比较宏观,不够具体,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具体操作中,有些要求难以落到实处。在新《守则》的9条要求中,每一条都有四句补充性阐释,包括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等场景性描述,因此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语言高度凝练,表述更加生动,带有诗歌韵律,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和语言特点。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接地气,这是新版《守则》的亮点。

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全面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特性,每代学生亦有不同特质。新《守则》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发展特点,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

相比之前的《守则》,新《守则》将原则性规范要求与细节性行动要点有机融合,突出了实效性和操作性。同时,教育部在印发的通知中也强调:各地可依据修订后的《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守则》的指导性要求与因校而异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品质、规范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新《守则》内容涵盖了学生与国家、学生与自然等多方面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重要维度。在此基础上,新《守则》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点突出“学生个体”层面的内容,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实践、生命安全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贯彻落实。

基础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守则》全面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深刻体现中小学生身心特点,指导性、科学性都比较强,是我国基础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

新《守则》最大的亮点是“立足学生身心实际”,通俗易懂,好学易记,没有空话套话,实践性、体验性强,容易落地落实。同时,它还突出体现了“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广大中小学生的“根本大法”“基本规范”,有针对性、时代性和一定的强制性。

6.中法现代大学教育对比 篇六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制度,改革,发展

1、现代大学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处理好校内外的关系, 校外即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校内即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之间的关系, 形成现代大学法制体系与之相应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促进现代大学理念的落实,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 以保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引领社会发展的现代大学功能的实现。[1]

现代大学制度是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一是大学组织的高度社会化后如何平衡好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二是面对大雪与社会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 大学如何解决好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其核心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2]

对于现代大学制度而言由我们来评价身处其中的制度, 恐怕是一项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实质性工作。经过不断地发展, 改革与完善, 现代大学制度正是在面对现实、克服困难之后, 指引大学走向应该走的路。大学是学习高等理论知识, 进行知识创新、传播, 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更是我们走向社会, 走向美好生活的摇篮。

2、中法大学的高等教育

2.1、中国高等教育

众所周知, 中国教育的弊端在应试教育。现阶段的问题是, 改革开放以来, 可以说应试教育不但没有得到纠正, 反而是愈演愈烈。应试教育会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 缺乏实践精神和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根本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由于面对的是应试教育, 有许多优秀人才, 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平庸之才, 就像工业生产线一样, 产出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 首先是学校的升格。中专升大专, 专科升本科, 学院升大学, 成了普遍的潮流。学校升格的结果是, 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了, 全社会都来培养大学生。造成高级技工、中级技工严重短缺。同时也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低下。其次是大学的合并。结果是, 人为造成许多超级大学、巨型大学。简直像大学的宇宙飞船。大学绝对不像企业、公司那样, 越大越好。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 不是企业那样通过行政层次、行政手段和经济利益机制进行管理。超级大学、巨型大学, 难于管理。内部关系复杂、矛盾复杂, 管理困难、管理混乱。必然造成教育水平低下, 教育质量严重缩水。第三是学校的盲目扩招。盲目扩招导致教育、学校的性质、目的改变。盲目扩招将导致大学毕业生“毕业易, 就业难”。会给社会造成相当大的压力。第四是搞教学基地建设、重点学科建设, 搞各种评比评估。评比和评估成了很多学校长期的中心工作, 教学工作就这样地被“边缘化”了!教育质量怎么能不下降?怎么能不滑坡?

2.2、法国高等教育

法国大学为了适应地方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已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共建的特点, 教学设备主要的仍由国家提供, 但地方政府也给予极大支持, 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来获取一些教学设备, 如向欧盟申请资助。在法国大学的校内机构设置上, 一些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组建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教学和科研部门, 对于教学内容而言, 学校可以自行决定。因此, 法国大学管理体制具有灵活性。一些大学更加注重职业培训, 这种培训其职业能力与规范的“生产工程师”相吻合。

2.3、改革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的各项事业转折的重要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 拓展办学形式”的新阶段。这时提出要发挥现有高等学校尤其是老学校的潜力, 积极提倡大城市, 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和大企业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 扩大招生规模。90年代至今,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结构优化期。

90年代以来, 法国人认为在当今国际社会的大潮中, 所有的挑战无一不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因此, 法国开始逐渐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法国成立专门机构, 采用商业化策略扩大招收留学生, 实行留学生来源多样化政策, 学习的国际化等措施来改革高校, 而这些高校必须根据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新的企业结构, 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展示法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创新。

当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交流是互相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何文明成果, 促进国与国之间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在目前所进行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 我国要自觉掌握交流的目的, 意识到国际交流动机的多重性与复杂性, 了解现状和弊端, 把握交流的方式, 组织交流活动增强本国高等教育实力, 取长补短, 相互借鉴, 发挥积极效应, 去掉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现代大学制度论》方明, 谷成久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2

[2]、《亚非拉十国》王留栓编著学林出版社2001.8

[3]、《国外高等教育调研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陈学飞主编2001.11

[5]、《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7.中法战争 篇七

关键词: 中法联合办学 教学实践 法语教学

一、法语课在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我院中法联合办学项目已经开展十余年,其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法语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其学时约占整个培养方案总学时的20%,法语教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语课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法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法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管理类法语词汇、相关知识和必要的法国文化知识,为进一步赴法学习体育管理专业硕士阶段课程打下语言基础。

二、教学大纲的设计

根据我院办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四年的法语教学不仅包括基础法语教学,还包含以“体育”与“管理”相关课程为依托的专门用途法语教学,进而我院的法语教学涵盖法语基础语法、词汇、听力、口语、法国文化、应试训练和体育管理方向法语等内容。一二年级教学主题为基础法语,三四年级教学主题为法语听说、体育管理法语和应试训练,侧重语言应用能力和专门用途法语能力的培养。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法国合作学校选派其骨干教师到我院进行为期两周的体育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为了更好地与法方硕士阶段培养方案衔接,有必要培养学生专业对体育管理专业的兴趣,启发学生对此专业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思考,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法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基础法语》总共学习576个学时,在前四个学期进行学习。第一学期学习96学时,第二、三、四各160学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法语的基础语法知识和词汇,并为进一步学习法语打下语言基础。

《法语听说》总共学习384学时,在后四个学期进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法语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

《法国文化》总共学习64学时,在第五个学期进行学习,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法国文化相关知识,为进一步赴法留学提供知识储备。

《体育管理法语》总共学习128学时,计划在第六、七、八学期进行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译能力,并掌握必要的体育管理类法语词汇及相关知识。

《应试训练》总共学习64学时,在第八学期进行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针对法语TCF、TEF考试和法国领事馆CELA面试的应试能力,通过模拟题训练及1对1模拟面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

1.语言水平分班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中法班学生经过一年的法语学习后,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大二开始法语课按照学生个人意愿和法语水平进行分班。快班与慢班使用同一教材,慢班放慢新知识讲授速度,并安排一部分课时进行旧知识复习和巩固。

2.周考制督促学生重视法语学习。我院学生普遍的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弱,为了给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实行基础法语课每周考试计分制,即每学完一课(约一周时间)就进行阶段考试。学生可以通过每周的考试形成一个预习学习复习的小循环周期,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点的查学补漏,通过分数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持续跟踪,将每学期每次小考成绩汇总纳入本学期法语课成绩,分值占总成绩的20%。

3.法语课程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自学、中教与外教授课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融合中法两国老师不同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多练、多写,以实现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4.开展晨读实训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法语教师的指导下,高年级法语学习优异的学生带领一、二年级学生朗读当日法语学习内容,同时复习已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说与读的能力,并对养成学生及时预习与复习的学习习惯。

5.实践教学应用于体育管理法语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实际体育管理的法语教学中的实践部分主要采用以下集中形式:体育类文献翻译、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主题辩论和实地教学。

四、考试考核方式

将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成绩评定及考试办法进行细化。将原来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及60%,改为晨读实训成绩、口语考试成绩、写作成绩、平时成绩及期末理论成绩各占总成绩的20%,以此更好地跟踪和监督学生整个学期法语学习的整体情况,其总成绩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法语学习方方面面的表现。

在中法联合办学本科阶段的法语教学中,仍有大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这片文章中仍然不能充分和完善地一一阐述,期待您更好地建议,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中法联合培养本科阶段的法语教学。

参考文献:

[1]Jean-Luc Penfornis.Vocabulaire progressif des affaires et corrigés[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孙辉编,著.简明法语教程(上册)[M].商务印书馆,2006.

[3]孙辉编,著.简明法语教程(下册)[M].商务印书馆,2006.

[4]曹德明,主编.法国文化渐进初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中法高校联手培养卓越工程师 篇八

这也标志着中法双方切实展开卓越工程师的联合培养。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法方院长卓尔清介绍说,学生们到法国后还将选择法方导师。中法两国导师将共同指导该学生。

韩晨是该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在中方导师指导下,她确定了无人机自主导航与远程控制的课题方向,通过学院了解到她的研究方向与巴黎高科国立高等电信学校的Tullio Joseph TANZI教授正在进行的课题相符,便于今年2月前往法国进行毕业设计,后续再回到上海交大进行本科答辩。

“在这里,法国导师要求一发现什么问题就立刻去找他。导师常和他的助手一道来实验室,与我交流科研项目最新进展,帮我解决问题。”韩晨说。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的学生不仅有短期交流机会,每届学生中有30%左右能够通过选拔参加学位交换项目。

“每届学生在大三和大四分别有两次选拔机会。目前共有33位同学分别被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巴黎高等先进技术学院、巴黎高等矿业学校和巴黎高等电信学校四所合作学校录取,在法国学习1.5至2.5年,录取率超过30%”,交大巴黎高科学院副院长李萍认为,这体现了法国顶尖工程师学校对中国优秀生源质量的肯定。

9.中法战争 篇九

但在医事法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体系还存在精细化的空间。

模拟法庭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将其引入医事法学实践教学中,能够补充、完善现有的医事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并实现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一、法学实践课程的现状

医事法学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两部分――理论课和实践课。

实践课包括医学实践和法学实践两个部分。

但各院校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却呈现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医学实践轻法学实践的特点,尤其是法学实践课形同虚设,并没有实际开展。

造成这样的情况原因如下:

(一)法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思路不清晰

在医事法学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的架构十分清晰,而实践课程的设置则显得过于粗放。

除了一部分院校将学生送入临床医学院进行实习之外,法学方面实践训练基本没有。

法学实践课程需要配合医事法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做出整体的安排和设置。

但是纵观目前国内所有开设医事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对此都没有特别清晰的思路,反映在教学实践中,这部分内容就不会完整,甚至是缺失的。

(二)法学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有效参考

在国内,由于对法学部分的实践课程设置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教学积累。

国际上,很多国家该类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思路与我国差别很大。

因此,国外的一些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相符,医事法学的法学实践课程设置没有太多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

(三)重医轻法

医事法学到底是偏医学性质还是偏法学性质仍存在很大争议,但从国内开设医事法学专业的院校性质来看,该专业无疑带有非常浓厚的医学色彩。

这样的倾向影响今后的医事法学人才培养走向和专业设置的倾向。

医学意味越浓,在课程设置中法学课程安排就越薄弱,而在实践课程环节,法学课程就彻底被忽略了,这是重医轻法的结果。

二、模拟法庭融入医事法学实践课程的积极效应

(一)使医事法学课程体系落实得更加彻底

将模拟法庭融入到法学实践课程中,不仅可以弥补医事法学专业实践课程长期存在的落实困难,完善整个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其对学生逻辑思维、专业表达、实务处理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平衡医和法间的关系

我国的医事法学还是医学意味更加浓厚一些,医和法之间的不平衡与该学科设置的初衷相违背。

模拟法庭教学形式的引入能够将这种长期的失衡状态予以纠正,为学科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三)增加职业体验

在医事法学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课程环节,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增加对职业的体验和认识模拟法庭特有的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法律职业的不同类型,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起全面完整的职业观念。

(四)加深对医事法学培养目标的理解

从本质上来看医事法学性质应当与法学性质更为靠近,是一个社会管理方面的`学科。

模拟法庭教学形式的融入,对增强医事法学社会科学的色彩和对正确理解医事法学的培养目标有着深刻的意义。

(五)为全面培养人才提供可能

医事法学的目标是培养既懂医又懂法的复合型人才,模拟法庭是法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将之融入到医事法学的实践教学中,无疑能够为人才的全面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医事法学模拟法庭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医事法学模拟法庭课程的设计与法学模拟法庭课程设计大致相当,只不过需要考虑医事法学专业的特点,增加医疗卫生立法、执法和司法方面的色彩并将之融合在模拟法庭的各个环节之中。

组织者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设计和实施模拟法庭课程。

(一)模拟法庭实践课程开展的时间点

模拟法庭的开展涉及两个时间点,一是在学校已经将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课程开设完毕,学生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

因此,模拟法庭教学不能过早开展。

同时也不能开设太晚,与学生复习考研、出国、找工作和医学实习等相冲突,建议将该课程设置在整个学制的中间阶段。

二是考虑到模拟法庭课程从实施到最后结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不能拖至学期末学生准备考试的繁忙阶段。

因此从开学初就应当着手组织,在学期中就应当组织实施完毕,学生精力投入、专注度都比较好,教学效果最佳。

(二)注重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模拟法庭案例选择至关重要,他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效果,作为医事法学模拟法庭的案例应当结合医事法学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进行选择,根据医事法学课程设置和安排的总体规划,笔者建议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尽量选择与医疗有关的民事纠纷。

民法学是基础的法律学科并且生活化,所涉范围非常广,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民事诉讼程序也较为适中,因此非常适合模拟法庭教学。

考虑到医事法学专业的特点,可以将医疗纠纷纳入到考核范围,让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熟悉专业知识背景,一举两得。

考虑到刑事案件涉及的当事人相对复杂,检察机关、被害人都要出庭,这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所以不建议采用刑事案件。

2.尽量锁定一审程序。

我国采取的是两审终审制,一审程序相对基础,模拟法庭采取一审程序更有助于学生对于我国的诉讼制度和诉讼程序进行深刻地了解和领悟。

一审案件也相对完备,查明事实和运用法律的过程更加完整,给学生的职业体验也更加丰富。

而二审程序由于已经有了一份生效判决,甚至有可能书面审理,情况更为复杂一些,因此不太适宜作为模拟法庭教学的备选程序。

3.简单清晰的案情。

在校大学生没有能力处理非常复杂的案件,因此选择那些法律关系明晰、争议不大、不太复杂的案件符合教学由浅入深的规律。

任何学校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教学活动最为主要的方面使学生掌握法学实践的相应技能。

如果案件过于复杂,学生会在案情上纠缠过多而导致无暇顾及案情分析、证据运用以及诉状写作等实践技能。

4.注意角色分配及其平衡。

真实案件容易出现“一边倒”的局面,而模拟法庭是一种教学活动,要注意原被告双方权利义务、证据分配的平衡,从而保证学生在准备案件过程中都能有发挥的余地。

模拟法庭的案件与真实案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在于模拟法庭的案件来源于真实案件,区别是真实案件的审理注重结果,而模拟法庭的案例注重从过程中透视出法学技能,以教学为目的,因此要进行甄别、调整和设计。

(三)做好庭前准备工作

1.报名组队。

报名组队可以采取限制和非限制型两种。

限制型是限制队伍的数量,组成人数,此种方式有利于组织者在赛事、赛制上进行预先安排,缺点在于报名队伍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既定的方案。

非限制型是对报名队伍数量、组成人数不加限制,优点在于根据实际报名队伍组织赛事,但是缺点在于过于灵活不易掌控。

组队最好采取编号制,不透露队员的组成,这样可以避免信息泄露。

2.组织培训。

模拟法庭是一种课程,必须安排相应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包括开展案例分析、证据运用、诉状写作、庭审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3.赛制。

一般模拟法庭的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

初赛可以采取小组赛或者大循环赛,决出八强。

复赛是淘汰赛,产生决赛的四支队伍。

决赛分为半决赛和决赛,决赛在最后的两支队伍中进行,产生冠亚军,三四名之间可以不比赛直接并列。

4.对阵。

根据报名队伍的数量和初赛的赛制要制作对阵图。

不管何种情况,每支队伍都要出现至少两次,分别代表原告、被告。

所有出场分数合计作为该支队伍的总分,最终确定八强。

5.交换诉状。

学院设有竞赛筹备组统一接受各队伍的原被告两份诉状。

诉状的交换应秘密、单线进行。

交换诉状后不允许修改主要观点或改变诉讼思路,防止对其他队伍制造“突袭”。

6.合议庭组成。

为了兼顾模拟法庭的真实性和教学性双重特征,多年的实践显示组合式的合议庭比较适合模拟法庭。

选择一个真实的主审医疗纠纷的法官作为合议庭的审判长,选择诉讼法和实体法的教师作为审判员共同组成合议庭。

这样既可以照顾到模拟法庭真实案件审理的需要,又可以照顾到教学的需要。

(四)正确认识开庭审理

模拟法庭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既定的案件考察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因此与真实庭审存在很大的差别。

首先,模拟法庭的前提是假定事实已经没有争议。

模拟法庭的案件事实是无法求证的,法官需要转换思路,考察学生对案件事实的掌握和利用情况。

其次,模拟法庭是有时间限制的。

真实案件的庭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开庭,时间并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而模拟庭审一般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因此要着重突出真实庭审的一些环节如举证质证、庭审辩论等。

第三,模拟法庭“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

真实案件最终还是需要做出一个法律结论的,但是模拟法庭重视的是学生在这个庭审过程中的发挥、技能掌握和表现,并不要求有一个判决。

(五)重视庭后评价

如果将模拟法庭看作是教学活动,那么模拟开庭就是一场考核,考察学生在整个案件准备阶段的积累、对知识的运用、对技能的掌握以及临场发挥。

点评既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的总结,并且开庭之后直接评价还具有即时性,使学生立即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隋况,教学效果极佳。

(六)加强归档和制度建设

若想将模拟法庭作为一个长期、持续的教学项目,相应的制度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上一篇:2018上教学工作完整计划下一篇:软基处理硬壳层原理在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