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共11篇)
1.量一量 篇一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引入新课,这点做得比较好,学生也很顺利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我利用两张一大一小的白纸,提出疑问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前面刚学过的比较面积的方法:剪拼、摆实物、画格子,紧接着我提出用摆实物或画格子的方法我们要注意什么?大小一样(因为上节课学生已经找到这一点)然后我出示三种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问学生你觉得用哪种图形来摆好呢?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选择正方形,一学生说因为正方形没有空隙,简便,我马上补充到也就是说正方形能密铺,而且操作简单方便!也乘势表扬了该学生,你真能干,和我们数学家想的一样!然后再引出用正方形来定义面积单位。此环节,我觉得我的提问到位,学生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并且回答问题干脆利落,也没有费多少时间。这是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所以有效的教师提问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在教学的过程中放手不够。在教学完1 cm2后,教学1dm2,1m2应放手,让学生根据1 cm2的内容来类比出1dm2,1m2的定义、写法以及读法,不应由老师来包办。教师只是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到用1 cm2来测量课桌桌面的大小太麻烦了,麻烦在测量次数太多,所以要有更大点的面积单位1dm2,以及用1dm2来测量黑板面的面积也是太麻烦了,所以要用更大的面积单位1m2,彻底让学生感知到测量的需要而出现更大点的面积单位,是为方便我们解决问题。而且在1m2时没让学生感知到位,虽然用了四根长一米的直尺来摆出1m2,但学生没有真实的感知到1m2到底有多大,可以马上请几个学生在1m2的地面上站一站,看能站多少个学生,再利用课本上的情景1m2 大小的地面能画多少个脚印,那样学生更能感知到1m2到底有多大。
3、板书没有跟上。一怕书写定义浪费时间,二是以为课件出示就可以不用板书定义了,所以没有及时将1cm2的定义书写在黑板上,也导致了学生不能根据1cm2的定义来定义1dm2以及1m2,更不能知道这三个面积单位的定义其实是类似的,只是个别的单位换一换就可以。
教学是一条长长的路,在教学的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以及学习。
2.量一量 篇二
片段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回忆一下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米、厘米。
师:同学们记得非常牢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节测量课。说到测量,你们知道在测量时我们一般会用到哪些长度单位吗?
生1:厘米、米。
生2:我还知道有千米。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连“千米”这个长度单位都知道,那么谁知道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1:要把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清楚物体的右端是对准几。
生2:如果测量绳子,还要把绳子拉直。
……
师:小朋友们知道得真多!那么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测量吧!
评析:从学生已学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制造认知冲突,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片段二: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感知身体上的长度
师:老师想更多地了解大家,想知道你们的身高、肩宽、脚长、一步长、一度长等,怎样才能知道?
生:测量。
师:说得好,现在小组合作测量身体上的长度。(板书课题:量一量)
师:操作要求:请每组同学先分一下工。然后再测量,量一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记住测量的结果。
小组合作实践测量,积累直接经验。
师:你们是怎样量的,给大家汇报演示一下。
各组代表汇报交流,合理表示测量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多媒体完成表格中的图示和测量结果。)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生活中,我们的身高和一庹长长度基本相同,而一步长和肩宽长度基本一样。恭喜大家,发现了我们身体的奥秘!
评析:小组合作测量,派代表汇报小组测量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与小组的凝聚力。通过这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表示未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建立所测物品的直观形象,感知身体的长度,为后面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提供不同的长度“单位”。
片段三: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师:身体尺之间有着这么神奇的关系,运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天然尺的长度,红红和她的小伙伴们来到了动物园,看到了一条6米长的大鳄鱼,同学们你能用刚刚认识的天然尺来比一比鳄鱼的长吗?(板书课题:比一比)小组同学可以在一起讨论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代表汇报,再评一评、补一补。)
代表交流汇报:
生1:我们组用庹长来比,鳄鱼大约有5个小朋友手拉手那么长。(找5个同学在讲台上验证一下,直观感受6米长。)
生2:我们组用肩宽来比,20个小朋友并肩站着大约有鳄鱼那么长。
以尺长为标准,(5)名同学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以肩宽为标准,(20)名同学肩并肩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生3:我们组用一步长来比,1人走20步大约有鳄鱼那么长。
……
师:哪一组想评一评其他组的方法,再说一说改进意见?
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看法,并补充自己的建议。
师:看来用了身边的天然尺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新事物的长度了。
师:下表是10米长的巨蟒、6米高的长颈鹿、1米30厘米高的企鹅、12厘米长的壁虎……你能像刚才一样选择一种动物来描述它们的身高或身长吗?
生1:我选择的动物是壁虎,壁虎大约有一拃长。
生2:我选择的是企鹅,用身高来比,企鹅和我的身高差不多。
生3:我选择的是巨蟒,用60厘米长的课桌来比,16张课桌拼在一起差不多有巨蟒那么长。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补充,如:
师:同学们描述得太棒了!通过刚才的描述大家对这些动物的身高或身长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知道如何选择测量工具。
评析: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运用了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比一比”中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交流中互学、互补、互评,实现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的数据与自我的感知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总评:1.尊重教材与合理引入学生生活情境的关系。本课设计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如先从学生已学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安排妥帖,处理巧妙而自然。
2.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本课设计对全课教学活动做了较周密的设计,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做了较充分的估计。如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汇报交流、小组互补、互评,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和教学中如何应对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同时,全课的设计又是灵活的、机动的,层次井然,留有较大的空间,留待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调整。
3.动手操作与课件演示的关系。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生动,课件演示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对测量的认识。如测量的图示、测量结果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测量的视角表象。课件演示直观清晰、一目了然,再现操作活动中的生活场景,如“身高”“肩宽”“一拃长”“一步长”“脚长”“一庹长”等,学生理解形象,印象深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量一量》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63-0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2—44页“量一量”。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认识面积单位1厘米2、1分米2和1米2,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②、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实际测量中体会认识各种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1厘米2、1分米2、1米2教具各一个。
学具:1厘米2纸片各一个,直尺,每人一张画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方格纸,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实际测量,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同学们快到5.12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了,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制作一些贺卡送给汶川的小朋友,你们乐意吗?这是我准备制作贺卡的材料,他们的大小相同,可他们的表面看上去有多大,你们知道吗?请同学们拿到贺卡后,在小组内用老师发给你们的方格纸,小组合作铺一铺贺卡表面占了几个方格?
2.有的是24个格子,有的却是6个格子。为什么一样的贺卡材料,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
3.我们怎样做才能让答案统一?
4.你们真聪明,要统一正方形的大小。
5.究竟正方形要多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发明了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今天,我们将一起认识“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用制作贺卡渗透思想教育,由铺贺卡材料活动出现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体会到形成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亲历过程,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
(1)看一看1平方厘米。(出示1cm2的正方形)
师:它看上去大还是小?
师:这个很小的图形,它的面积是1cm2,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1cm2的图形,看一看它是什么形状的,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是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
(2)画一画1平方厘米
用铅笔在纸上画一画1平方厘米,画完后拿出1cm2的模型对照一下,同桌之间再相互指正。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孩子的智慧生在手指尖上。通过动手描画1平方厘米,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对1平方厘米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
(3)找一找1平方厘米
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4)写一写1平方厘米
其实1厘米2还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它写下来,想知道吗?(教师板书1厘米2 1cm2)
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读一读。
读作:1平方厘米
(5)用面积为1cm2 的方格纸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cm2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学习1厘米2?
总结:用了“看一看”、“测一测”、“摸一摸”、“想一想”、“画一画”、“扎一找”、“估一估”等方法。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实现了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己去获得新知识。通过小结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为后面自己尝试打下基础。
2、设计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1cm2的方格去量我们课桌表面有多大?
(2)在量的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觉?面积单位大小,量起来很麻烦,想要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去度量,老师建议大家用平方分米(板书)
(3)那平方分米又该怎么规定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习1平方厘米的方法,自己设计一个1平方分米,完成手中问题导学单上的内容。
问题导学单
边长( )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你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请自己设计一个1平方分米。
(4)反馈结果。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儿童的思维与学习不是被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的探索建构的过程。1平方厘米以介绍引导为主,到了1平方分米,放手让学生操作,把自主权还给学生。
3、探究1平方米
(1)刚才我们用1厘米2了解了数学课本的大小,用1分米2知道了课桌有多大,如果用1分米2的方格量黑板表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要求或建议?
(2)1分米2太小,谁能发明一个更合适的面积单位?
(3)我们就用这个正方形去量黑板表面的面积,(出示1米2)能说说它有多大吗?请两位同学合作来量量它的边长,大声告诉大家你们的测量结果。
(4)能像概括1厘米2、1分米2那样,也试着说说1米2吗?
(5)概括并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谁还想补充什么?
(更简单的写法:1米2、1 m2)
(6)估一估:黑板表面的面积约为()m2
(7)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 m2
(8)在这张1米2的白纸上,请同学们估一估上面大约能站多少个人?上来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对于"m2"这个较大的面积单位选择"量一量"、"估一估"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2、1分米2、1米2,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有个词语叫"学以致用"我们一起去用一用吧!
三、实践应用,感受成功。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2、dm2、 m2)填空。
(1)教室地面的面积约为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为6()
(3)练习本的面积约为2()
(4)单人床的面积约为2()
2、写出下列各图形的面积。(1小格表示1 cm2)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度过40分钟,想想在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请告诉老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仔细思考,你们一定能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难题。
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摆拼这个方法可行吗?你能想出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吗?如果能,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学家,把你的方法打电话告诉老师,也让老师分享你成功的快乐。
设计意图:一堂课的收尾,可以是"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回顾,也可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展望。这节课的收尾显然是属于后者,为新课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使这节课"完而未完",产生余音在耳.袅袅不绝的效果。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厘米2cm2)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分米2 dm2)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米2 m2)
4.《量一量》教案 篇四
《量一量》选自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中的第二课。本课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交流各自测量结果,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使每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的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身边事物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并测量。
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以数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实际的动手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表象;在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新知识变成了学生具体的经验和体验,使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的必要性。体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2、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以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3、在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和抽象概括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动手测量,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课前,教师发给学生每个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三张正方形纸,边长分别为5厘米、2厘米、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片)
1、摸一摸: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觉其面积的大小,同时复习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量一量:用信封中的纸片作为测量封面面积的面积单位,分小组自己选择适当的图形,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并记录在表格里。
测量时选用的图形
测量时选用的图形的个数
测量结果
我发现…
......
3、议一议:
(1)先预测什么图形选为测量单位更简便合理一些,说说自己的理由。
(2)小组汇报本组选用的测量工具以及测量结果,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3)小组讨论交流:从统计表中获得那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发现很多信息,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抓住本课教学目的组织讨论:为什么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最多,选择圆的最少?
4、教师小结:选择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主要原因是:正方形能密铺整个图形,测量是做到不重叠、不遗漏,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设计意图:把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测量单位与统计活动相结合,体会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的合理性,同时也充分地发展空间观念。)
5、讨论:用正方形作为测量单位测量相同数学书的封面,为什么量出不同的数值?
6、师生共同小结:统一面积单位才能量出同样的结果,猜想测量课本封面面积是一般选用怎样的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对不同测量结果的交流、讨论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二:认识1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1、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讲解。
2、举例: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1、通过举例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同时,被说到的物体可以成为估测面积的参照物。2、对1平方厘米有了具体认识后,让学生估量数学书封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既是对前面教学环节的呼应,也是学以致用。)
活动三:认识1平方分米、1平方米,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1、测量课桌面的大小,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合适吗?为什么?
2、认识1平方分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讲解。
3、举例: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先估计,再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继续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桌面面积的时候,学生会感到面积单位太小,量起来很麻烦。于是产生认识更大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此时,把1平方分米介绍给学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让学生举例、估量课桌面的面积,这都有利于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
5、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解决,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引导讲解。
问题一:度量房间等更大物体面的面积时,该用什么面积单位?
问题二:1平方米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前面学习知识的经验,再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指导下开展数学活动,教师只需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活动四:课堂总结,梳理新知。
师生交流: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新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拓展学生对面积单位及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提高。)
活动五。学习致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约。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封面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设计意图:能否正确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反映出学生对各种面积单位是否已经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分小组或自己选择意见物体,先估计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在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量一量,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比一比看谁估计的最接近?
5.量一量的教学反思 篇五
2、本课教学中我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积的意义,我补充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不断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时,也处处设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3、在教学常用的面积单位时,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去认识1平方厘米,清晰地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教学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学生就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推导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6.《量一量 比一比》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88页和8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3感受数学在日让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具准备:米尺 软尺 卷尺 皮尺 纸尺 测量的记录单。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教学过程
一游戏情境 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请大家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看大屏幕上有一个古体字,你知道它是什么字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
出示:尺这个字 教师给予肯定。
原来是个尺字,谁来说说:“尺是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汇报:尺是用来度量的 尺是用来量东西的
总结:尺是用来度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工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用尺量一量 比一比。
教师板书课题:量一量 比一比 二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1认识身上的尺
想想古人为什么把尺字的字形写成这样呢?
学生汇报
同学们都说这个字形像一个人在量东西,说的好,聪明的古人没有尺,但是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尺来测量。想想身上哪些地方也可以当成尺呢?
小组讨论 推荐汇报(在汇报的同时,学生要演示怎样用身体的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展示课件:一庹 一zha 一步 一脚 一掌 这几种都是我们常用的。
同学们,中国古人经常会用到这些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外国人是怎样做的呢?教师举例:古埃及人用手臂 成年人用走几步来测量(课件展示)2活动起来 探索“量”的方法
第一次量:现在我们就用身上的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用哪把尺?
师生共同确定用zha 学生测量后汇报:zha数
教师书写在黑板的表格里,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出疑问。
每个人量出来的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交流得出结论:因为每个人手的大小不同,结果就不相同。
过渡语:教师引导:我们量的都是一样大的课桌,如果我们想要相同的度量结果,想想我们该用什么去量?学生说用尺。
第二次量:运用尺去测量 教师对尺做简要的介绍:有学生尺 米尺 纸尺 软尺 卷尺 钢板尺 皮尺 测量轮,教师出示尺的历史及用法。(课件展示)
学生观察尺子,汇报对尺子的了解,包括怎么用。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1m=100cm A测量小纸条,每人都测量。
B测量桌子用哪把尺?引导学生测量,并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书写汇报结果。
小结:如果你用尺来量,你会发现结果原来一样,所以全世界人们用尺去量同样的东西,结果是一样的。
第三次测量:测量身上的尺和周边的熟悉物体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根据表格填写数据,强调先估一估,再去测量,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差多少,准不准?
例如:桌子的高度 伸开手臂一庹的长度 小同学身高 肩宽 黑板的长 讲台的长 教室的长等等
学生汇报,教师要给予肯定,在学生测量时,教师要给予指导。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和高度,发展长度观念。A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2)借助熟悉的标准来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的价值。(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B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7.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量一量》 篇七
红沙河小学 樊新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
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长短直尺、卷尺、三角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粗?××有多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8.量一量 篇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9.量一量 篇九
设计:金晓萌(天津市河北区昆纬路第一小学)
指导:黄珊(天津市河北区昆纬路第一小学)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页 【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长度到面积的一次扩展。教材依次介绍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在介绍面积单位时,除了让学生注意观察,还要让学生举出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接近哪个面积单位。这样既加深理解面积的含义,又加深每个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同时,在教学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时,要为进一步学习间接计量面积的方法做准备。
【学生分析】
在教学这课的时候学生对面积的概念通过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已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面积单位的教学也要通过让学生用眼睛判断大小,用图形重叠比较大小,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确定大小,在说明比较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这样有序安排,在学习过程中从不断地设置认知冲突,创设情景,巧设疑问,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感知材料,获得知识。
【学习目标】 1.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整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的代表抽出纸片并高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群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激趣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及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学生们都知道要想比赛公平就需要纸的面积要统一的基础上,追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三种纸他们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吗?到底相差多少吗?同学们现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比较一下。(小组动手操作,测量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当学生在学习中已经产生了问题或产生了对新知的需求,处于努力想去探求知识的思维状态时,我们要因势利导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形成对新知的认知。)
小组代表可能汇报的内容
组一,把三种纸叠在一起就能清楚地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了。大纸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他们相差得面积。
组二,在纸上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纸的面积是几个格子。每张纸相差几个格子的大小就是他们相差得面积。
组三,在三种纸上画同样大的圆圈,画的圆圈越多说明纸就越大,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但是你们想一想我们在看测量他们的面积大小的时候,我们是用什么样的图形测量比较准确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正方形,因为正方形他们在排列的时候空隙比较少,而圆形在排列的时候空隙较大,所以用正方形测量比较准确。
教师追问:那在画格子比较的时候有的同学画的格大,有的画的格小,这样你们说大纸比小纸多几个格子的面积就不准确了。
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
A、拿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B、我们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C、同桌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D、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²(2)认识1平方分米
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课桌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可能感觉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揭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请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请学生说一说,用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测量数学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面积单位的换算。)
(3)认识1平方米
小组讨论:如果要量操场的面积有多大,我们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
教师引出1平方米的大小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接近1米²?
请同学估算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小结
10.《估一估量一量》教学设计 篇十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 m 3 cm,1 m 30 cm,1.3 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 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 m 3 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12&&&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 m 10 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1.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量一量 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幼儿运用工具实践操作的能力。
3.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记录材料:幼儿人手一份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块桌布,引导幼儿猜想桌布的长短。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我还需要再来裁几块这样正方形的桌布,但我还不知道这块桌布的边到底有多长,所以今天就请小铺来帮我量一量这桌布的边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用吸管测量桌布的正确方法
教师:“你想到用哪些工具来量这块桌布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其实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根一样长短的筷子,请你来量一下这块桌布的边有多长?”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试一试,只有一根筷子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数的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纸上。”
3.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总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1)幼儿讲解自己测量的方法。
教师小结:从头开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缝隙,这样才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量一次数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长。
(2)教师: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用一样长短的筷子测量了桌布,次数是多少?你从这张表里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同样长短的同一工具在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的时候,它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探索、测量。
1.请幼儿观察各种测量工具,引导幼儿比较各种测量工具的长短。
(1)教师:“等一会我们还要来量,还是这块桌布,但请你们要换工具了?换什么样的工具呢?换了工具后测量的结果会怎样呢?在测量前我们先看一下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
(3)幼儿第二次操作。幼儿选择两种长短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教师重点指导测量有困难的幼儿。
(三)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展示记录单,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
教师:“你刚才用的是哪种工具来测量的?短的测出来时多少?长的测出来时多少?”
2.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记录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教师:“看看你的记录表,再看看黑板上大的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用的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用的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四)游戏:量一量
教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如果量黑板,你想量的次数多一点该用什么工具?想要节省时间,快一点的话测量的次数少一点,该用什么样的工具?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测量了好多次,我们不但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还发现了测量的规律,当我们用同一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长度的东西时,测量的结果是一样。当我们用不同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场长度的东西时,工具越长,次数就越少。工具越短,次数就越多。
教师:回家后,你再去试试,我们用相同长度的工具去测量不同长度的东西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活动延伸:
1.丰富区域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充足的物品,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学习。
【量一量】推荐阅读:
大班数学量一量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