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24-09-11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通用13篇)

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学生的新发现、新创造,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主动学习创造思维 想象

现在社会人才的成长主要决定因素,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应该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来评判,也就是一个人的成功是20%的智商加80%的创造力,由此可知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几点本人的浅见:

一、着重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变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抓住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时引入学具。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启迪创造思维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足学生时间去发现和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分数应用题“妹妹比哥哥矮1/6,妹妹是哥哥身高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妹妹比哥哥矮1/6,哥哥比妹妹高1/5,妹妹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妹妹的6/5倍,妹妹是兄妹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妹俩身高之和的6/11。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创新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如教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根50厘米长的铁丝,让每个学生用这条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没有剩余铁丝),比比看,谁围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其周长都固定是50厘米,这种一题多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对学生的新发现、新创造,我总是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实施创新教育,我相信,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够大胆改革,大胆实验,认真总结,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创新,造就一个又一个的创新人才。

2.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二

一、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发挥想象力

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发挥想象力

4.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四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则根据时代的要求为教学带来了突破性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电子通信技术的人机交互智能平台,教师在白板上的所有操作,都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反馈到计算机中,并投影在电子交互白板上,迅速实现人与白板、计算机、投影仪之间的信息交换。尤其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巧妙地应用电子白板,它的各种功能可以充分激活小学的英语课堂教学。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激发小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创设有趣的游戏情景、丰富低年级早期阅读课程活动的形势。

关键词:白板技术;低年级英语教学;创新应用

一、电子白板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怎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呢?让他们感受阅读也是一种游戏,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愉悦。经过我们长期的研究实践,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充分发挥低年级早期阅读课程活动的游戏性。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设计在一定得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较好的适应了小学生活动中教师“边动、边说、边演示”的行为习惯,满足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不仅可以书写勾画,还可以对图片、符号等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值得一提的是让小学生与白板进行互动,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索兴趣,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一)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激发小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

应用倒计时、骨子、擦除、图层、透明、探照灯等效果和技巧,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如利用倒计时功能开展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比一比那个小组或是个人最先胜出,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又培养了小学生抓紧时间做事情。又如,在活动中利用擦除功能设计一个“显示镜”。把“显示镜”移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孩子可以透过一样东西看到其内部特征,也就是说可以看到外面看不到的东西,原来呆板的教学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再如当他们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事先不出示问题,而是在举手后,利用交互式白板的骨子功能随机抽题,这样,新奇有趣的提问形式就能调动小学生情绪,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就会高涨。

在低年级《Is it a pear ?》的引入环节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探照灯功能,激发小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What this ?”教师移动探照灯神秘的提问。小学生通过观察和上下联系,猜到pear,这时候教师展示完整水果图画,继续激发小学生兴趣“What fruits here? Let’s have a look!”教师此时移动探照灯,“Is it an apple ?“Is it a banana ?”每照到一个地方就问一问学生。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激发他们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为活动增添神秘性,这样有游戏性的活动更能够吸引低年级小学生,符合低年级年龄特点。

(二)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创设有趣的游戏情景

在交互白板教学系统活动挂图、桌面注释和桌面操作三种工作模式的支持下,教师可更加灵活方便地在活动挂图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随意切换,方便快捷地打开应用程序和调用各种媒体资源;可直接在桌面上书写、标记、突出显示、擦除等。

在早期阅读课程活动《张开大嘴打哈欠》中,这是一本儿歌类的读本,读本中的儿歌是前后衔接的,每一页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第二个的第一句的内容,非常有意思的读本,但是儿歌内容很长,里面有很多形象的事物小学生有的是感知过的,有的可能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或是具体形象的事物需要老师再次呈现,唤起小学生已有经验。教师可更加灵活方便地在活动挂图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随意切换,方便快捷地打开应用程序和调用各种媒体资源;可直接在桌面上书写、标记、突出显示、擦除等。儿歌中出现了火车、大象、救护车、萤火

虫、蚱蜢、青蛙、壁虎、蜗牛、水牛、河马、小宝贝,这么多的形象内容怎样将其收尾相连,引导小学生感受儿歌幽默风趣的情感呢?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与此活动相结合,将儿歌中出现的内容以图片的形式按顺序逐一呈现。在说道某一事物的特征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标记,书写,擦出等突出观察特征。教师提问:“火车开的声音是什么声音啊?”当孩子回答的同时将火车图片拉出来。教师继续提问:“火车好长好长,还有什么是好长好长的啊?”当孩子回答的同时教师同样将大象图片拉出来,先拉住大象的鼻子,大象的鼻子慢慢覆盖住长长的火车,给小学生的感受是:大象的鼻子就像火车一样长,充分的让小学生感受到儿歌首尾相应的句式。当儿歌说道救护车喷水的时候,通过活动挂图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随意切换的功能,切换到计算机暴风音乐程序,直接播放DVD,白板中真的驶来一辆救护车,车上的红灯一闪一闪的发亮光,好像把小学生也带入到这本书中的游戏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创设有趣的游戏情景。

(三)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丰富低年级早期阅读课程活动的形势

早阅课程虽然材料也很丰富,有大书、小书、光盘、图片,书架,阅读围裙等,但是这些也无法满足小学生的需求,毕竟图片是静止的,大书再大也无法让全班小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光盘虽然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将书中静止的变为动态的,但是教师无法根据目标进行重复播放某一段落或是两个段落进行对比播放。看来只有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才能够更加丰富低年级早期阅读课程活动的形势。对于现在知识渴求量大的小学生来说,仅仅靠我们的讲述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了。电子白板的出项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关于各方面的知识,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尤其是在早期阅读方面,使小学生对某一个故事内容能够深入的感受和了解,从而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使早期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其独特的附件功能让教师在活动中不但可以像在传统黑板上那样在白板上书写勾画,还可以进行图片和声音以及视频上的编辑,对所有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当“黑板”填满内容后只需要新建另一个“黑板”即可,节省了大量翻找图片,固定图片,擦除书写痕迹的时间,教师可以把所有要用的有关图片、视频、动画、音乐放在附件中,教师只需很轻松地在白板上双击图标,有趣的画面就会呈现在孩子

例如:二年级故事课文《How many》中,故事中反复的使用了重复句型,让“How many…are there ?”的相似情节一再重复上演。这种重复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用到的手法,可以让孩子们熟悉和练习造句,方便他们据此推测出下边的情节。因此,我将故事中的重点放在了观察画面和学习句型上。运用白板的神奇墨水功能和放大某一选定对象功能,引导小学生对画面进行细致观察,其次,我还运用电子白板的触电功能,采用了集体、个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学生与白板之间的互动等形式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给予孩子语言表达的机会,大图画书与白板紧密结合,相互互补,也让活动增色不少。最后,我还积极关注活动的细节。如:在引导小学生观察蛇的肚子怎么样时,运用白板的遮罩动作来帮助小学生理解。对于孩子的精彩表现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我也激情四溢,越讲越起劲。

三、实践总结及反思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最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电子白板这项技术开展小学生早期阅读活动,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小学生早期阅读教学模式,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小学生、教师、电子白板三者互动,并力求使每个小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将活动游戏化,将游戏生活化,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把探索尝试的机会留给每一位小学生,而一反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

第二,整个教育过程以小学生自主游戏、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为主导,充分地体现了让小学生“自己尝试!发现!成功!”的认知过程。

第三,教学的目的不是在于传授表现技能知识,而是在于激发小学生阅读愿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四,追求多领域的知识渗透、全方位的立体感知,使小学生在优化的、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中形成各具个性色彩的自我。

然而我们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技术,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技术只是教育的手段,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才是教学的核心。只有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运用好先进的教学技术,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唯《一种新的课堂信息化解决方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10.2、丁兴富,《交互电子白板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3、《小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全国幼师工作协会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5.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五

王铁学区中心学校 王 宁

论文摘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智力开发阶段。创新精神及思维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论文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创新教育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模式已延续了多年的历史,这种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的线性教育模式,适宜于工业化时期的社会对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变化,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因其学科教学模式本身的固有缺点,其负面作用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教育等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需要和价值观,形成关系融洽、情感自然的学习情景。最重要的是,课堂上应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氛围中大胆探索,敢于突破,提高能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能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偏离常规的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轻松愉快地自学探究、自主创造。

2、尽量多的让学生接触好作品

让学生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和儿童画,并经常有意识地收集经典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如果没有条件,教师可以把作品拍摄回来,有空就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构思、构图、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通过接触、欣赏,使学生感受到优秀美术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美,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手法;使学生在审美中拓宽创新思路和设想,开阔审美视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3、变“灌输”为“交流”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即变“灌输”为“交流”,让学生去交流、去探求、去发现。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教师的传授、灌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4、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探索性、挑战性,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缜密的习惯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超常规,敢于言他人所未言,做他人所未做的事。

5、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为学生美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宽阔的思路。因此,美术教学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知识的扩展。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着色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绘画造型、布局及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多练脑和练笔,如经常根据一幅作品让学生思考构思、布局、设色等,经常画一些简单的物体,这些物体或重在立意,或重在构思,或重在设色,或重在布局等。以强化和提高熟练程度,为创新作好铺垫。

总之,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儿童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热爱和关注学生,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在教学中真正树立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创新思维才能得到不断弘扬。

参考文献:

[1]王贵钦.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汪英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论点精粹.2005.6

[3]黄蕾.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绘画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研究.2008.51

[4]耿会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剪切板.2005.18

[5]朱钧.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与管理》.2005.3

6.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六

【摘要】:广场舞蹈与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健康,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课上,通过形体与舞蹈方面的学习,得到锻炼,塑造形体,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艺术家丹纳曾经称赞“体育教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不仅把人体练得强壮,行动迅速,有抵抗力,而且还求其对称典雅”。作为研究人与体育运动审美关系的体育,正是对体育运动中,客观存在中的大量美的现象为依据,科学地阐明体育的审美特征,揭示体育美的本质、根源和规律。【关键词】: 广场舞蹈 小学 美育 体育教学

我校新街小学将广场舞蹈编排到小学生的课间操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于2011年初我校部分班级开始选取广场舞蹈表演中的部分动作作为全校学生体育课间操的必修课。“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体育教学方面有更多更有趣的选择,另一方面,这也是在孩子中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作为学校特色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广场舞蹈操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现在全校100多名学生个个都能够自如地表演部分广场舞蹈动作。孩子中还有不少人因为学习广场舞蹈操而对舞蹈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面就学校广场舞蹈操能否实施以及利与弊作一些分析

一、学校舞蹈教学受限原因

属于视觉艺术范畴,体、音则不包括在艺术领域中。所以,舞蹈教学有它的独立内涵和本质意义。但是舞蹈教学是否一定要独立开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若要单列开课,牵涉到学校现行教学的整个系统要调整;还牵涉到师资、教材、设备、考核,标准许多实际问题。鉴于历史上在中小学中未单设舞蹈课,现实又有许许多多的限制和条件,所以国家对舞蹈教育有提倡而无具体规定就是可以理解的问题了。

二、群众文化活动活跃呼唤学校舞蹈教学

在现实的群众文化艺术生活中,跳起来、舞起来,扭起来的舞蹈活动几乎遍及城乡的公园、广场、社区空地,成为居民健康生活的精神食粮品种之一,已融入群众的鲜活生命形式中了。然而在我们中小学里,舞蹈教学与活动却显得非常薄弱,只有在“五四”、“六一”、“元旦”等节日时才能见到几个舞蹈节目,参与者只是极少数的“有舞蹈天分”的学生在表演。对于大多数青少年而言则无缘舞之蹈之,只能暗叹自己不如别人了。社会研究舞蹈活动的蓬勃开展,呼唤着中小学舞蹈教学的实施。舞蹈的功能意义是人的生命本质教育的永恒内容,这似乎无须论证。

广场舞蹈有着自己的表演形式和结构特征。当今的广场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运用并综合了各个舞蹈种类的舞蹈。广场舞是一种表演形式,不是一个舞种,广场舞有着自身的特点。(1)特殊性

鲁迅曾经说过,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直接性。失去了“直接性”,必然影响损害“美的享受”。广场舞蹈不是在剧场表演,剧场表演舞台幕布把观众和演员隔离开来;分为舞台表演区和观众欣赏区,使观众和演员分开。而广场舞蹈是在观众当中表演,演员至少有三个面对着观众直接表演,演员和观众能直接交流。舞台和观众是一体的,观众和演员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使观众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这是广场舞的第一个特征。(2)简洁欢快

由于广场舞蹈表演形式的特殊性,表演现场三面或四面都是观众,表演舞台和观众是整体的,表演现场人头攒动火暴热闹。这就使得大多数广场舞蹈的表演内容一定是热情欢快的,用舞蹈术语讲就是“情绪舞”。这种表演形式决定广场舞蹈不可能表现悲悲切切的内容或非常有意境的作品。这是因为广场舞蹈的特殊表演环境来决定的。所以说内容简洁欢快是广场舞蹈的第二个特征。(3)集体性

广场舞蹈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以集体舞出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红火热闹。广场舞蹈一定是在广场上表演,表演场地一般都比较宽阔,表演人数不能太少。所以广场舞蹈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在宽阔的场地中表演大多都不用独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形式来表演。所以集体舞是广场的第三个特征。

(4)因陋就简

广场舞蹈是在广场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同时广场舞的表演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时间可长可短,完全体现主客观的意愿和需要。广场这个表演环境不可能有很好的布景舞美来体现很复杂的表现内容。所以广场舞蹈无论是在表现内容上,舞蹈结构上都不能搞得过于复杂,只能*饱满的情绪和队形的变化来博得观众的喜爱。所以因陋就简是广场舞蹈的第四个特征。

(5)表演性

广场舞是利用舞蹈来抒发情感的艺术,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广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广场艺术,更呈方兴未艾之势。广场舞蹈是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由于广场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在娱乐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健身作用,因此广场舞成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舞蹈。正适合学校舞蹈教学。

当代广场舞融入现代舞蹈意识、行为和形式,从而形成具有现代广场舞蹈的风格。随着人们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加和广场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广场舞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广场舞在沿着继承、创新、发展的健康轨道向前迈进的同时,又以崭新的姿态为21世纪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发挥着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如今的广场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肯定,在各大城市的各大广场,都会有跳广场舞的人们,其中不乏有年轻人。这表示全民健身时代的来临,大家都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也为广场舞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三、广场舞具有锻炼的价值

广场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经常进行排舞练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退,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作用。

(1)健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2)健脑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在排舞的练习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记忆、概念记忆,而且还要运用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记忆力会以很慢的速度减退,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正常现象。通过排舞练习以及对大脑神经的不断刺激,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

(3)健美

广场舞的练习是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中,用心灵共舞,把细腻的情感注入舞姿中,并以高超的舞蹈技艺形神一致地表现出各种动与静的姿态,塑造出各种美妙的意境组合,体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创设出体育与艺术、健康与力量高度结合的意境,给人们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因此,广场舞练习对形态、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参加排舞练习是一项很好的形体训练,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强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群,以及增加骨骼的骨密度,具有十分积极的健美作用。

在学校开展广场舞蹈内容的教学,运用各种形体操、韵律操来使学生减轻体重,重塑形体,运用各种形式的舞蹈、基本功练习来塑造身体的美感,从而达到形体健美的标准。但是,目前我们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美育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广场舞蹈教学有多方面的作用,它能够完善自我、健身、健美。广场舞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形体”美的概念的认识,提高他们形体美的鉴赏力和对追求“美”的意识。广场舞蹈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与“形体”与“舞蹈”有关的艺术类别和提高欣赏能力。此外,广场舞蹈教学还能使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亲身的感受和体会,建立良好的身体形态。通过广场舞蹈教学,更使学生懂得内在美与外在美及行为美的重要。

学校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体育课中进行广场舞蹈的创新教学收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广场舞蹈深层次的认识。在体育课中进行广场舞蹈内容的创新教学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在未进行过广场舞蹈内容创新教学之前学生对此项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喜欢程度和期望水平也一般,但经过学习后,学生能基本掌握,而且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说明广场舞蹈创新教学非常注重教学的效果,而且效果明显,对学生身心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但在与此同时也要注重不断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需要丰富多样,喜欢尝试各种新事物,广场舞符合他们身长发育时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内容设置根据学生需要的同时切勿一味的追赶流行,只有打好重要的基础,才能更好的领悟与掌握新事物。

学生学习广场舞蹈创新教学后的收获。形式多样的广场舞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丰富课余生活、培养能力、改善体形。广场舞蹈从身、心、能力三方面培养了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们受益良多,学于此、乐于此、得于此,这就是创新教学的目的所在。广场舞蹈创新教学的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相比较,对学生的影响有其独到之处。本人认为“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教学手段多样、新颖”创新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且效果良好,学生接受的程度也很高,特别是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同学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四、对今后广场舞蹈教学的发展趋势的看法

对今后广场舞蹈教学的发展趋势上,同学们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认为“学生应有较大的选择学习空间去展现自我”;有些则认为“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定期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讲座”;还有些认为“应增加多媒体技术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等。证明学生对广场舞蹈教学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关注的,给予其期望也是非常高的。

五、学校舞蹈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那么,舞蹈教学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呢?这就需要探讨研究,从改革的思路上去寻求实施的办法。

1、在改革的道路上,广场舞蹈教学应向哪一个方向去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广场舞蹈内容教材的选用上,大胆创新教材内容。在严格规范的传统形体舞蹈教学的基础上,做一些传统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风格的结合,符合时代的潮流。美是新颖的、创造性的,是不断追求的产物。“创新则兴,守旧则衰”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广场舞蹈教学,建议在体育课广场舞蹈教学内容上选用新教材、新内容、新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提高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2、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情况,分成不同层次的组别,还可以尝试在体育课的小范围中进行阶段性选修,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发挥出他们更大的潜力。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例如:坚韧不拔的意识品质,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和帮助及集体主义的精神培养。

3、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美育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绵薄之力。

4、在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范围内可作开放多元化的思考,舞蹈教学因需因地进行,有师资条件的可插入音乐课教学中,教学内容由老师自选自定,允许音乐课内列入一定比例课时到室外,到体育场馆、大厅、空地去进行舞蹈教学,为方便管理,学校领导可审查教学计划,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成绩与音乐课合并为结构分。对此,教育主管领导予以倡导、支持和鼓励。

5、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舞蹈活动。在学校支持下,组织跨班级的舞蹈队或组起示范和引领作用;组织年级的演示表演,节日或庆典活动时台上有小型舞蹈节目,台下有班级表演,台上台下互动;鼓励学生自觉组织小组,支持教师给予必要指导;适当时机亦可请校外舞队来校表演,校内走出去;还可校内校外联欢„„

试想,如果一个学校舞蹈活动开展得好,学生有生气有活力,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定会内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校的教育氛围散发出清新宜人的气息,谁敢说这个学校不好,没有特色吗?

参考文献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七

一、创设气氛, 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上, 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 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环境。比如, 学完《跳水》一课, 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话音刚落, 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老师, 我认为那孩子当时的确很危险, 跳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还有别的办法。”“是吗?说来听听。”我用惊异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说。“我认为孩子可以用双脚和双手分别勾在一起, 倒挂在衡木上交替前移取下帽子, 再按原路返回。”他充满自信地说。听了他的意见, 我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很有新意, 而且你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接着, 我组织学生分析孩子当时的心理情况、体力情况, 讨论比较哪种办法更合理。通过讨论, 学生认识到孩子当时吓呆了, 反应迟钝, 只能听从指挥, 不会想到别的办法。再有, 孩子爬上桅杆, 已经很累了, 如果倒挂在衡木去取帽子会很危险。所以, 跳水是最合理、最安全的办法。课堂上要让学生多问,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二、巧设问题, 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必须凭借课文, 紧扣语言, 挖掘教材中分布广泛的创新因素, 巧设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教师的问题提得好, 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 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 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创新精神, 要千方百计地去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1. 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 而且这种兴趣往往又是不稳定的, 不持久的,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 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月光曲》中, 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 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 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发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 (1) 贝多芬默认了; (2) 贝多芬谦虚; (3) 贝多芬怕被人知道, 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4)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 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5) 贝多芬急着把《月光曲》弹出来, 顾不上说话。学生的这些设想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 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巧设问题, 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例如, 在初读《草原》之后, 我让学生把第一自然段和插图相结合, 想想草原美丽的景色, 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体学生沉思过后, 有学生讲道:“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 湛蓝的天空, 碧绿的草地, 清鲜的空气, 鲜明的颜色对比, 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从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一会儿又下来。想到草原像绿色的地毯锈上了能移动会变化的花朵, 那动态的美让人陶醉。”一个学生抢着说:“草原一望无际, 草长得茂, 绿得浓, 被风一吹, 多像泛起微波的海面。”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3. 问题有利于学生迸发求异的火花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 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因此,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 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迸发求异的火花。既要鼓励求异, 又要重视求佳, 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8.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八

一、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本身要创新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自己必须在创新方面做出很好的榜样。教师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明确在新理念下的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带领学生亲自去体验数学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传授知识的切入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真谛。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逐个完成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抽象性,使其富有教育意义、富有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二、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创新教育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从学生的内心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实践证明:数学学习过程越开放、活泼,学生思维就越活跃,大脑的思维发展也就越灵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活动中轻松快乐地掌握知识。主体性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参与。例如在教“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根据实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教师篮球比赛中,张老师投中15个球,李老师投中19个球,王老师投中22个球,他们三个谁的命中率较高呢?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创造,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老师给的材料大胆尝试测量物体周长。在测量圆的周长时,有的同学是用绳子绕圆一周后测绳长,有的同学想到了把圆滚动一周,然后测量滚过的轨迹。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最后,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制订统一的目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差生消化不了,而优生却吃不饱。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个性发展。

总之,教学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我们要从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等方面着手,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创新落实在教学的始终。

9.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篇九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素材,创造创新空间

教材仅仅是提供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依据。要创新教学,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设计感性材料,为学生架桥搭梯。如在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后,联系日常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雨伞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没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雨伞呢?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素材:长是4,宽是2长方形;边长是3的正方形;边长是4的等边三角形。要求学生分别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并从中探究出规律。学生经过一番计算后发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以圆的面积最大。这样雨伞就可用最省的材料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充分遮挡烈日、暴雨,保护人们。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思维品质的发展。除了利用教材上的例子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便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角的认识”后可设计:“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后,还剩下几个角?”在此教师可先作讲解说明,然后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找答案,不一定要找到全部结果,只要能给学生以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给创新方法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课堂上应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说。”课堂上有时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其学会了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两步方程: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解法一:根据“松树棵数+柏树棵数=120”列方程解。从条件“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可设柏树栽了x棵,那么松树栽了4x棵,列式为:4x+x=120,从而解答出松树和柏树的棵数。解法二:根据“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得出松树和柏树棵数的总棵树是4+1=5份。柏树:120/5×1=24(棵),松树:120/5×4=96(棵)。从而解答出松树和柏树的棵数。这样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继续探求多种解法,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多想出智慧,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各种创新作业形式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练习设计形式可以多样化: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

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

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评价体制要创新

10.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

一、创设情境,诱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

(一)创设兴趣情境,为学生奠定创新基础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先导。教师如果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环境,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自然地发展,循序渐进,进而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创设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就会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受年龄、身心发育等条件的制约,教师单纯的讲解可能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融于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心愉悦地合作交流,那么效果会好很多。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与学生喜爱的`游戏、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开发智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可以说是一石三鸟。例如在学完乘法口诀后,为帮助学生牢记口诀,我在复习课上采用了一个小游戏:“口诀接龙”,即教师先随便报两个1位数,如“2”和“8”,指名学生口答其相乘的积“16”(口诀:二八一十六);再让他提问下一位学生:用所得的“1”和“6”相乘得多少,第二位学生口答“6”(口诀:一六得六);接下去,第二位学生又提问第三位学生:两个“6”相乘得多少,如此循环,学生兴趣很浓。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授课开始时,首先教师要围绕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做好课前设计,认真创设出有标向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后,会带着问题,跟随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重点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需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有所深入,循序渐进。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利用教具、学具,动用心、眼、手等各种感官参与、探究,使学生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规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教师要围绕难点,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系统性和规律性等方面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着力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由此及彼,拓宽知识层面,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和内容的印象。

二、给学生搭建时空平台,放手让学生探索、实践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灵感和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于他们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关注,而兴趣和关注又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趣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带着问题思考,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创新。只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精心分析教材,做好“顶层设计”,很多知识和问题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就可以掌握和解决的。教师要切实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供创新的时间,让学生勇于表现,乐于表现

叶澜教授说“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告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名向导,要避免“一言堂”唱独角戏,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配合。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去研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对于自主探索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要以“权威人物”身份来下结论,不要急于否定学生,而是要珍视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在没有压力和拘束的氛围中快乐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辩论,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似是而非的知识辩清了,这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留出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力,我们要挖掘,不要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一定要放手给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思维理解后,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会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产生探索数学奥妙的浓厚欲望,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创新的思想。比如在讲授“认识钟表”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探究它的秘密,然后自制钟面,做得好的学生用橙子做钟面,还连接了电路,形象地展示了钟表的工作原理。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在学习时遇到有关钟表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11.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近几年,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深化教育改革等工作,使“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培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所有的学科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自主思考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之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数学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

一、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1.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逻辑意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逻辑意识当作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这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有效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能够利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分析,成功将所掌握到的数学知识加以实际应用。

2.数学教学要注重与实际联系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数学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也就使得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教学可利用的教学素材,将其成功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例如超市出现促销或者打折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将这一类型的活动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增加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中应采取的创新教学方式

1.教师要适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

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中明确提出,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这个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也要做到。这就要求小学的数学教师,要按照教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来设计、制订教学计划,整个教学计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目标,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只有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人教版数学教材有充分的了解,准确对教材进行把握,领会到教材编写者的真正目的,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执行。现阶段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得学生习惯被动接受教育,而不是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形成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落到实处,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不再将数学看做是枯燥的公式和数字,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自主投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

2.营造恰当、生动的课堂氛围

之所以要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提倡“创新”,是因为创新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未知的知识,并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学习。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其中,那么所谓的创新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恰当、生动的教学氛围能够成功将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建立恰当、生动、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展思维,增强逻辑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第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全新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小学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尊重,打造全新、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恰当、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学习。第二,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以及时间。创新教学下的小学数学活动,要求教师要预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作为一名指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和深化,我国小学的数学教育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小学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恰当、生动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也谈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篇十二

教师明确的教学目标, 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 课前制定怎样的的教学目标, 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转变固有的观念, 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理念。在制定教学教学目标时, 一方面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 踏踏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程度要求。另一方面就是要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 突破自我的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拓宽思维, 大胆质疑, 方法多样, 激烈争辩, 仔细观察。通过这两个方面确立的教学目标, 既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要求的完成,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 还主动权给学生, 让学生从被动的学过度到主动的学, 创新意识是在学生掌握学法, 主动接受知识, 积累知识, 从而探求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引导一定要注意方法, 要引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兴趣,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陌生,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符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 使学生容易从学习内容中受到启发, 从而展开富于想象的空间, 还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和涵盖度要适中, 这样可以使学生喜欢从学习内容的各个角度去积极思考, 发散思维。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 让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先达到懂和会, 找到学习内容中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然后在自学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里,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寻找能否有其他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2. 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

创新教学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从而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去主动思考。但一定要注意学生如一时未能独立发现问题, 教师应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 通过交流的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 这样就可以将不同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数学知识结构, 而且能比较纷杂的数学思想更加清晰和条理化, 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共同探索, 相互学习, 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合作交流学习可以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学习方法上还可以互相借鉴、交流信息, 在知识方面可以相互补充, 使学生具有善于与人合作精神, 共同提高, 从而可以达到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

3. 重视课堂练习。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课堂联系中, 就要求教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练习是考察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 也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所以说教师的选题是非常重要的, 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 不局限于一种途径, 尽可能地提出满足题目要求的多种解答, 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正确的评价会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在评价中一定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此来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 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 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 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13.分析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篇十三

摘 要: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高年级,这个时期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给小学语文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这些新的方法大大的提高了小学教学的效率,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了小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创新,实现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教学,我们必须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94-01

小学语文教学受到老师及家长们的关注,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很多,本文主要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研究,提出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的创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培养更多更全面的综合型学生。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作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教学中不可以盲目的进行创新研究,要通过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应分析,才可以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当。小学生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很多语文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是倾听者,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不能产生兴趣,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其次,教学内容及选材在选择上存在不合理。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小学生本身特点,也很难理解相关语文材料内容及其思想感情。课堂中对于学习的模式不新颖。到目前为止,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只有通过问题才可以找出可行的方法。

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现的途径

1、在作业中创新

对于学生来说,减负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但是现实中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了吗,如何减负教师们也在研究探讨,减少作业量就可以达到减负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学生在写作业的同时老师也在批作业,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不高效率的工作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往往是以完成为目的,达不到真正的学习目的,有些小同学甚至用抄袭的方式来完成。因此如何留作业变得至关重要,作业不单单是写,也可以做,题材要有新意,多留动手和写作结合的,可以把作业时间放宽,让他们通过作业学习到知识也学习到生活的方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里,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这样也就达到了教学的创新。

2、联系生活实际创新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知识的学习是具体的、形象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正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结合生活情景,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语文的概念,有实践生活体验,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但生活中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与生活关联的知识,这需要通过老师的创造和观察能力,善于从我们的生活中提炼出来语文相关知识,就像老师在教他们一些知识的的时候,常常用举例子的方式,进行互动,引导教学。这也正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学以致用,从生活出发学习到的知识在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这也是每个教师想要看到的结果。所以教学中必须要联系生活实际。

3、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

阅读占据语文学习的重要位置,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大胆的读出来。通过大声的朗诵,教师可以判断出学生对于课文的预习情况和理解能力,如果对课文理解不足在朗诵的时候必然会不连续,读的时候无法读出课文的情感,学生只有把握文章的整体含义才可以更好的理解重点学习内容和对学习知识的分析,在朗读前可以让学生听一段学习录音,通过听朗诵录音读出来的方法,结合自己的读课文方式,找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在读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播放背景音乐,让他们深深的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一段话背起来,加深学生理解,也可以在课堂上举行小规模的朗诵比赛,让学生们自己当阅读朗诵评委,在展现自身朗诵水平的时候也可以有效的找出自身的不足。如今网络已经非常发达,作为高年级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掌握也很全面,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打造阅读课堂。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体现的就是对课堂的设计和优化,们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的进行反问和思考,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只有通过教学创新才可以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发现自身不足,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理念和水平,形成教学中创新思维,通过从结合教学实际经验和自我学习的效果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向荣,高红牢.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0(12)

[2] 韩金祥.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上一篇:绿化养护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详解试用期工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