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制教育课背景(共9篇)
1.小学生法制教育课背景 篇一
法制教育课教案
课题名称: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目标:
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并学会如何实施自我保护。重点难点:
学会如何实施自我保护。教学方法:
例举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导言:
保护未成年人虽然是全社会的责任,但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部门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要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避免身心伤害,还要未成年人自身的配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过程: 1.出示案例:
案例:学生袁帅遭绑架后,机智与歹徒周旋,最后得以逃生。并协助公安机关将歹徒抓获。2.讨论案例:
青少年年龄小,身单力薄,在面对身高力大,用心险恶的犯罪分子,不仅要勇敢斗争,更要强调善于斗争。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机智巧妙地战胜敌人,保护自己。否则,单凭勇敢,鲁莽从事,硬拼硬干,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智勇双全”,才是预防和对付侵害的正确原则。3.怎样预防侵害
学会自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身的安全,尽量减少所受的损害,不要轻易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要错过任何逃生的机会,更不能放弃求生的信念。这就要求当事人应当按照环境的变化,沉着应对,设法周旋,冷静处理,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预防侵害的手段和方法:(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6)心明眼亮,记劳特点。(7)堂堂正正,不贪不沾。
(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教学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案例分析,学生懂得了作为未成年人,当自己身心或生命受到威胁时,应该如何去面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歹徒周旋,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法制教育课教案
独山小学 郑燕琴
课题: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图片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在马路上玩耍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图片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2012年9月3日
2.小学生法制教育课背景 篇二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知识由传统的专业知识逐渐向专业知识加上基本道德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 必须帮助大学生建立中国特色法制观念,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 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基本法制意识, 使得大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纠纷能够通过有效途径良好解决, 在有一定法律基础的条件下, 大学生能够做到懂法守法, 在具有法律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能力, 为祖国未来培养更多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一) 大学生对法律了解不够深入
调查发现, 当前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为课堂教育以及日常网络信息的浏览, 其次就是受到身边一些事件的感染。相比于其他社会阶层民众, 大学生受到法律洗礼的途径更多, 但这并不代表大学生都具备很强的法制意识。一些大学生仅仅从表面知道一些法律知识, 对很多法律的了解并不深入, 对很多社会事件的评价仅仅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 对法制的内涵更不了解。
(二) 大学生缺乏法制信心
目前,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制建设表示肯定, 对我国的未来的法制建设表示有信心,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的法制现状不满意, 特别是对当前司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负面现象表示担忧和不满。
(三) 大学生对法制的价值判断和现实选择存在矛盾
当前大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 普遍认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表现出较高的法律意识, 但是一旦进行现实选择, 大部分学生又把法律置于人情关系和权力之后, 表现出了明显的价值判断与现实选择矛盾的问题。
三、大学生法制观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教育理念
提高大学生的法制建设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实践部分主要通过工作来体现, 理论部分则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进行。法制教育是第一步, 有了一定的法制思想基础才能进行实践工作。大学生由于受到的地域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原因, 基本法制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属性的学生展开科学引导, 并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差别对待。教师需要将教育内容进行分类, 并针对不同大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教育。首先需要让大学生明白提高法制工作的必要性, 通过对比自身与社会上一些人文精神楷模, 让大学生产生紧迫感, 形成一种提升自己的冲动。之后再进行分类教育, 对思想基础较低的大学生进行详细教学, 逐渐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介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不良现象及解决方法, 帮助其不断提高思想高度。
(二) 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若要改变当前的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必须适当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法律的自觉性, 不仅从理论上对法律有一定理解, 还能够通过法律知识对当前社会上一些现象进行分析, 从自己的角度做出准确判断, 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我国当前法治的有效认识。社会实践需要将增加大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并在实践过程中增加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兴趣, 通过一些社会先进人物及先进事迹增加大学生对国家法制建设的信心。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感染大学生, 因此在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虽然我国的社会环境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 作为学校在法制教育中有时我们只能接受社会环境的现实。大学生的基本生活环境是校园, 因此在展开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法制环境, 在学生日常管理、评优、就业推荐等环节中要做到公平公正, 这样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才具有说服力。其次高校应该多应用校园中的一些法制教育宣传基本的法制思想, 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让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洗礼。
四、结语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精选教育内容, 以提高针对性, 采取必要措施, 以增强实效性, 并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美.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模式[J].学术论坛, 2013 (3) :191-192.
3.小学生法制教育课背景 篇三
【关键词】 法制教育 课程定位 目标实现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党建工作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A2014D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熊波,长江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45-02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将“98方案”中独立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一门课程,使得“基础”课成为高校学生学习法律的最主要途径。然而在《基础》课背景下,法制教育面临着学时缩减,师资队伍削弱的局面,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法制教育”的定位“德育教育”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因素。2013年9月,中国科学报刊载的《大学生需要怎样的法制教育》认为“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再次将这一问题引入公众视野。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等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仍然存在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基础》课背景下法制教育定位以及目标的实现进行再思考。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定位及误区
1. 高校法制教育的定位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定位的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而且似乎早有定论。1995年,国家教委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将“民主、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同年,在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层面上,高校法制教育被定性为 “德育”是明确的,在《基础》课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使得这一表现更为明显。那么什么是“德育”?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德育”解释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表述中,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将德育目标确定为: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德育的内容被概括为十个方面,分别是: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4.民主、法制教育;5.人生观教育;6.道德品质教育;7.学风教育;8.劳动教育;9.审美教育;10.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别于“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从《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可以看出,“德育”的重点在于强调 “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说“育人”,法制教育也应该以此为立足点。《基础》课中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可以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的尝试。
2. 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误区
有学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问题在于“把法制教育定性为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而知识教育属于智育范畴”,“应当坚持高校法制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性质,加快教育思想改革步伐,将智育观转变为德育观。”简而言之,就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德育”、“智育”之争。“德育”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本身是具有知识属性的。“知识构成道德的基础,在人的德性培养中,如果缺乏了知识基础,人的德性就会流于空洞的善的意愿和善的情感。”将“德育”与“智育”割裂开来不仅不利于“育人”目标的实现,反而会造成伤害。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应追求“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不应割裂高校思政课德育价值和智育价值的内在统一性。高校法制教育也应努力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以期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二、课程融合对高校法制教育目标的影响
1. 高校法制教育目标
法制教育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法制教育的目标。作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主渠道的《基础》课,在其2013年修订版教材中明确提到,“《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法律素质是指人们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素养和能力。”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等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为根本目标。”综合而言,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整体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使之成为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为了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部、司法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法制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高等学校,该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使学生了解现代法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说,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开展,需要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实现法制教育目标需要强有力的保障和政策支撑,那么作为法制教育重要一环的高校法制教育在课程融合背景下是否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2. 课程融合对高校法制教育目标的影响
如果说高校法制教育被置于“德育课程体系内”是因为 “育人”的价值追求,《基础》课中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 “育人”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法制教育在德育定位背景下的课程融合之中,由于得不到有效保障和支撑,对法制教育目标实现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学时得不到有效保障。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要保证法制教育时间,不得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但实际情况是,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规定,专科院校设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3学分,按照多数学校1学分等于16或18个学时折算,该课程总学时大致为48或54学时,其中还包含着并不一定能够落到实处的实践学时。在高职院校能够具体落实到《基础》课实际理论教学的学时往往为30多学时。在总学时比较有限的情况下,教材中的法制教育能够得到的学时往往是由授课教师根据授课进度和自身知识结构随机掌握。有学者就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直接用于法制教育内容的时间甚至不足10学时。”那么,法制教学到底需要多少基本学时,才能满足其目标要求不得而知。
(2)师资得不到有效保障。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门的法制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班,在其他各类教师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在1995年,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更是明确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高等学校要根据法律基础课教师配置的要求配齐专、兼职任课教师。”但在课程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多由非法律专业且未经过系统培训的思政课教师承担。在法律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在法制教育中存在着不愿讲、不敢讲的情况。缺乏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特别是缺乏法制培训使得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师资难以有效实现法制教育的目标要求。
(3)教学研究难以得到保障。法制教育既不能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又区别于法学教育,需要开展专门的教学研究。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的所设思政课部一般按开设的三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分设不同的教研室,法制教育属《基础》课的一部分,一般属于德育教研室,其工作重心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法制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由谁来具体负责并不明确。且法制教育虽有别于法学教育,但又需要不断吸取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需要与法学研究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在现行框架下,承担法制教育的高职教师作为思政教师缺乏与法学研究平台沟通交流的机会,难以通过沟通(下转第64页)(上接第46页)交流得以提升。由于缺乏专门的团队,缺乏与法学研究沟通交流使得法制教育研究相对滞后,法制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说服力都有待提高,由此影响到了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需要“明确学校法制教育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但在实践当中还未见落实。
(4)法制教育实践环节难以得到保障。虽然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法制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不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鲜活,法制教育的实践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增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鼓励学校组织模拟法庭、法制征文、法制绘画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建章立制过程和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但在课程融合背景下,《基础》课的教学重点、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决定了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往往围绕思想道德教育而展开,法律教育实践环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数量和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进一步影响到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
高校法制教育的价值追求决定了其德育定位,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高校法制教育应努力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当前,以“德育”定位为出发点的《基础》课课程融合,试图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来强化其“育人”效果,但由于在制度设计层面往往针对思想道德教育,使得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保障和必要的支撑,制约了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到了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陈彬.大学生需要怎样的法制教育[J].中国科学报,2013,(9).
[2] 陈大文,孔鹏皓.关于高校法制教育定位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
[3] 宋剑,李国兴.智育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4] 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
[5] 陈大文.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问题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4.小学生法制安全教育 篇四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队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及意义有所认识,在行动上有所落实,努力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
红绿灯在眼前,依法守法保安全。违法事即阻止,维护安定最重要。人民警察为人民,小小少年深知法。违法乱纪不可取,法律面前无人情。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
(二)过程
1.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
我们国家的法制宣传日是几月几日?哪位同学知道。(每年的12月4日)这样的日子,我们应该熟记心中。
2.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每天来学校学习都是受法律保护的。知道是为什么吗?(找学生谈一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是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年龄,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阻止小学生上学,这是每个青少年依法享有的权利。)
3.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身边的法律还有哪些?
我们身边的法律还有和环境相关的法律,和交通相关的,就连孝敬长辈都有相关的法律知识呢。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的来说说吧。(1)环境方面
我们有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的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
保护环境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位同学想谈谈我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如何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呢?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保护环境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还有,不在墙上、路上乱涂乱画等等。我们一定要增强环保意识,学习保护环境的法律,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贡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来分析一下。刘小伟到岳麓山去游玩,在一个亭子休息的时刻,他掏出一把小刀,在亭子的柱子上刻上“刘小伟到此一游”的字样。大家觉得他这样的行为对吗?你有过类似的行为吗? 遇到什么情况拨打 110电话?
“110”系报警电话号码,遇有歹徒拦劫、入室抢劫、被绑架、流氓强暴、行凶杀人等特殊情况,可迅速拨打110电话,寻求警方的紧急救援。110电话台,有公安干警昼夜值班。接电话后,会立即通知警察及时赶赴案发地点,采取必要的行动。
拨打 110电话时,要冷静不要慌乱,最好用普通话,向值班民警说明发生了什么案件以及案发的时间、地点、情况、有什么要求等。但是,不能轻易拨打110电话,一般的并非紧急的情况,用不着拨打110,应该采取其它适当的办法处理。如果视拨打110电话为儿戏,随意拨打,必然扰乱公安部门的工作;乱拔110电话,谎报“军情”,还会受到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要被处以15日以下拘留。
在校内有人向你强要钱物怎么办?
同学们在校内被人强要钱物的情况也有些同学遇到过。向你施加威胁的往往是那种沾染了不少恶习的、出了名的“坏孩子”,有可能你认识他,或是他认识你。他让你给他钱,给他烟,或是要你的其它物品,不然就说要打你,甚至还可能说“以后见你一次打你一次!”他敢在学校里做这种事情,就不怕老师吗?就不怕学校处理他吗?是不是胆子太大了?同学们,并不是他胆子大,而是他在利用你的胆小怕事吓唬你,他觉得你不敢对抗他,不敢声张,不敢告诉老师,怕把事情闹大;他觉得你可能这样想:这次乖乖听他的,免得今后他老找你岔,老欺负你;他还可能觉得他们“坏孩子”圈子里的某些说法可能也影响到了你,那就是“有事不能告诉老师,告诉老师就就不算好汉。其实,他心里是虚得很,他是非常怕老师知道的,有些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那就是学校里的班干部、三好学生就很少遇到这种威胁,因为“坏孩子“知道这些学生和老师关系密切,是什么都会跟老师说的!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有了矛盾,有了冲突,要找老师解决或是请代表政府的有关组织和部门解决!
殷切的希望(我们该如何做)
1、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遵守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敬爱父母、尊重老师、敬老爱幼,艰苦朴素,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遵纪守法,不吸烟、不饮酒、不打架骂人、不赌博、不早恋、不逃夜逃学、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仅向成年人开放的娱乐场所、不观看不良的影视读物、不做其它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4、努力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5.小学生法制教育课背景 篇五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打击校园犯罪,加强自我防卫。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社会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一代一代健康成长。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校园侵权和学生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学习和教学秩序。
一方面,我们应该严厉打击校园犯罪。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加强校园治安环境的整治,提高自我防卫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让犯罪远离校园,应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犯罪滋生的土壤。很多案例表明,校园犯罪的发生有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气候,思想政治工作越薄弱,学生纪律差的学校发生的事件就越多。
学校犯罪是一种见不得光、鬼鬼祟祟的勾当,只能在黑暗中进行。如果我们让阳光照在校园里,犯罪者就会害怕出现。阳光是什么,阳光是学校的公义,阳光是全校同学的正直,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
在打击校园犯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自我防卫:
1、提高法律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了解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只有了解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才能不做违法犯罪的事,也能阻止别人违法。
2、增强打击犯罪的勇气。校园犯罪屡禁不绝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们不团结,缺乏打击犯罪的勇气。面对犯罪暴力的威胁,会束手无策,让他们得逞,原因是他们被犯罪分子的暴力所屈服。
总之,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民主法制建设、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促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深入发展,全社会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6.小学法制宣传教育教育计划 篇六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校基本方针,进一步加强我镇青少年学生的平安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推进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建安全、文明、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的要求,把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为推进依法治国方案的实施和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基本目标:
进一步完善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法律知识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内容,不断完善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基本法律知识普及任务,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主要内容:
法制教育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识能力,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分层次开展,注重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基本教育,加强对《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治安处罚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达到预防和和违法犯罪行为。
四、具体安排: 主要做好下列工作:
1、每学期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的深入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活动。
2、每学期邀请法律辅导员作二次“法制教育”报告会。
3、每学期举办三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4、每月办一期“法制教育”宣传板报(栏)
5、每周六晚上学生与家长一起收看一次“法治”安全教育系列讲座,要求每个学生要作好记录,写好心得体会。
6、每月举办二次“法制教育”征文活动,要法语学生用学到的法制知识看自已身边的事和人,体会法律在维护自我权益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
7、每年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演讲活动,组织学生讲述自已在学法、用法中的感受。
8、每学期开展一次“法治、安全”社会调查。
9、学校利用板报的一角或周一升旗活动时间,总结上周“法制教育”情况,提出本周的要求。
7.大学生法制教育探微 篇七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不同程度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大学生概莫能外。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 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可想象。只有合理解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 才能顺应时代发展, 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2、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中共中央16号文件也指出要“对大学生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由此可见, 法制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16号文件是为了适应已经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因此,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 个体的一切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需要“懂法”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 是培养符合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能为高校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氛围,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一个良性环境。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组织领导“失位”, 缺乏有效机制保障
相关部门都是从“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定义“法制教育”, 学校的“法制教育”属于“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性并未否认法制教育的地位, 而是从更高的角度阐释了法制教育的内涵以及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性。
但是, 大多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认可、不重视, 过分夸大“专业培养”在成才教育中的地位;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导向作用,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辅助性、附属性工作。这种舍本逐末的错误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被忽视, 并且导致了高校法制教育长期受到轻视并逐渐“边缘化”, 造成大学生法律素养不能有效提升。
2、师资队伍建设“缺位”,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法制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 需要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教师应具备法学专业素养, 熟知法学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背景。但如今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 或精通懂法学而疏于教育学、心理学;或虽懂教育学、心理学, 法学专业基础却不慎扎实, 成为制约法制教育开展的瓶颈。直接导致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互动性、生动性, 传统教学方式的法制教育的弊病更加突显。新的“法律基础”法制教育内容不足10学时。学时少与繁多的教学内容形成极大的矛盾, 法制教育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3、学生观念意识“错位”, 功利主义心态较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被迫转型, “什么有用学什么”的实用主义倾向日益严重, 就业成为学习的直接目的, 法制教育自然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错误地疏远法律与自己关系, 对法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生疏, 认为只要不违法、不犯罪, 法律就跟自己没关系。在大多数学生的潜意识中, 违法即犯罪, 就要受到刑事制裁;缺乏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其法治意识中, 强调义务意识, 缺乏权利意识。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改革对策
1、投入专项资金,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和科研力度
当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投入专项资金引进法制教育的高素质人才, 吸引更多的德才兼备的法制教育工作者投入到高等事业中来成为改进和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首要工作。高等学校要着力引进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的法制教育工作者, 带动整体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同时加大科研投入, 加强法制教育理论研究。
2、建立培训机制,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进程
健全的法制教师培养机制, 是队伍建设专业化的重要保证。高校应针对本校法制教育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培训机制。
一是要注重岗前培训。要求新教师接受岗前培训, 使其了解所从事工作性质、任务和方法, 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二是搞好岗中培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 召开工作研讨会定期针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三是制定进修计划, 选送教师深造和学习, 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或者到法院、法律事务所等机构访问交流。
3、多维模式教学,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因素
探索改变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方力量, 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级团学组织的作用, 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 将法制教育合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作用, 将法制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中, 广泛抓住班级班会、团日等活动向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拓宽法制教育的途径。
4、加强法制宣传, 营造大学生法制教育良好氛围
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因素, 学生耳濡目染, 不教而教, 不令则行。一方面, 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宣传。针对不同群体, 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 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制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宣传途径, 普及法律知识;抓住重大节日 (例如12月4日法制宣传日) , 开展系列法制宣传活动, 举办法律常识竞赛、法律讲座、法制宣传周、法制宣传月活动、模拟法庭等活动。另一方面, 坚持依法治校, 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 依法治校, 规范校规校纪, 将国家法律法规运用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方方面面, 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明确区分义务和权利, 使学生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管理部门要按照校风校纪, 有法必依, 赏罚分明, 让学生明确法律法规严格的约束力。
四、结语
8.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篇八
法制课程 把法制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法制教育成为常规课程,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图为柳州市城中区河东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每个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立法制教育课。(图片来源:柳州市城中区教育局网)
普法活动 举办法制知识竞赛是普法活动的重要形式,能引导青少年在竞赛活动中知法懂法,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图为崇左市宁明县人民法院联合县团委在宁明县民族中学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学生积极参与。(图片来源:广西法治网)
法制讲座 学校联合公检法等部门举办法制知识讲座,让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解,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图为百色市田东县近期举办的“少年与法同行,成长涵育文明”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图片来源:田东教育网)
模拟法庭 让青少年亲身体验案件的审理过程,能有效促进青少年深刻、直观地理解法制的内涵,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图为南宁市举办的一次少年模拟法庭展示活动。(图片来源:新华网)
聘任法制副校长 中小学聘请专业人士担任法制副校长,能使学校的法制教育成为常态,提高法制教育的权威性和针对性。图为北海市地角中学校长罗树飞(右)向法院干警杨钉(左)颁发法制副校长聘书。据悉,北海市目前已实现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全覆盖”。(图片来源:广西法院网)
9.小学生法制教育资料 篇九
题目: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也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着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有的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冲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 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祝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面对校园暴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与这一主流相悖的暗流,校园暴力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所说的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案例:
班里的一位男生张某丢了一笔钱,便怀疑是隔壁班的李某学生偷的。于是,张某把李某叫到自己的宿舍,让他交出偷走的钱。李某不承认自己偷了钱。结果,张某就和同宿舍的其他6位学生先是对他进行辱骂,然后就打他的耳光、踢他的身体、撞他的头,接着又逼他喝下满满一瓶白酒,目的是让他酒后吐“真言”。李某被折磨了整整一夜后,只好承认自己偷了钱,并答应双倍偿还。事后,张某警告李某,不准将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家长。
然而,事情还是因李某的伤势过重而很快败露。李某的家长冲进校长办公室,要求对打人的7名学生进行严惩,并向他们和学校索赔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学校随即对张亮等7名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满足了家长的部分要求。
很多学生、家长、老师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校园暴力的人这样议论:“遇到这种事儿,给施暴者一点儿钱就是,犯不着挨顿打。”“对这种人,咱惹不起躲得起,少理他们那一套就是。”“躲避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转学。”“像他们这种„大错没有,小错不断,气死公安,恼死法院‟的人,你反抗又能怎样?弄不好还会越陷越深。”,大多数学生遇到这种事都是乖乖给钱。事后,他们不但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到他们时,他们也不敢出面作证。
前不久,某市公安局破获了一个抢劫团伙,其主犯是一个16岁的在校高中生。自去年2月份以来,这个团伙连续作案30余起,抢劫对象大多数是中小学生,抢劫财物价值共计2000多元。警方到一些学校调查时,发现有些学生曾遭遇过抢劫,但他们中没一个人到公安机关报案,甚至也没人记下被抢劫的详细时间、准确地点以及抢劫者的体貌特征等,这给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带来了很大困难。
实际上,正是受害者这种软弱的态度,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在一些学校里,常有个别为满足自己上网、玩游戏机和吃零食等欲望,强行向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索要“零花钱”的高年级学生。他们一般看准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低年级学生,“成功”之后,就一直盯着这些“软柿子”反复拿捏。假如碰到稍有反抗的,他们就会给他“颜色”看看,直到被欺负者顺从为止。除“零花钱”外,他们还会向学弟、学妹强行索要自己喜欢的文具、手表、自行车等物品。
令人担忧的是,逆来顺受的学生们长期忍气吞声,除使财物遭受更多的损失外,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有的因身体受伤而住院治疗;有的因过分恐惧而精神失常;有的性格发生变化,整天沉默寡言、孤僻古怪……这种伤害对他们来说是终生的。同时,由于精神长期处在恐惧状态中,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情绪不稳、心情压抑、学习积极性锐减。
案例:一群少年虐待一个少年的调查
成都一中专男生被同学施暴一年致轻度低能,受害者性格软弱一味忍受,家长、学校均称不知情。2003年6月25日,四川省交通运输学校2002级1班学生晓建,在抑郁中度过了自己的17岁生日。同学邀他出去庆祝,被他拒绝。
2003年5月23日,家住成都的晓建因长时间被多名同班同学欺侮而离家出走。3天后,在离成都80公里远的邛崃郊区,家人找到了他。“当时他跟在一个背着拾荒大背篓的小男孩后面。我喊他名字,却发现他目光呆滞,斜瞪着前面,好久没有反应,根本不像以前的那个娃了。”晓建的舅舅说。被找回的晓建终于开口说话,却前言不搭后语。到家洗了澡后,他静静站了一会儿,突然掩面痛哭不止。6月2日,华西医大一附院出具诊断报告,晓建智商为59,精神发育迟滞(轻度),属轻度低能。就在找到晓建的当天下午,成都市公安局蔟桥派出所传唤了他同班的9名同学。20天后,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以寻衅滋事罪批捕了其中7人。他们都只有十六七岁。被当地检察官认为“手段特别残忍、令人发指”的这起成都市近年来罕见的校园暴力事件,整整持续了一年。这一年间,晓建从一个正常孩子变成低能少年。其间,老师、学校和家长均称对此事没有丝毫觉察,而晓建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一年暴虐烟头烫,老虎钳夹,烧红螺丝戳,逼自划刀伤,晓建在痛苦中忍受.据同学们反映,晓建在全班50多人里最怯弱胆小,“几乎谁都可以打他,他不敢还手,也绝不敢告诉老师和家人”。时不时遭班上肖可等“歪人”欺负。
从警方的笔录和晓建自己的叙述,我们大致可以看清这个少年在学校这一年时间里受到的伤害:肖可写了封情书叫晓建转交给同校一女孩。晓建怕那女孩骂,不敢送去,肖可说:“今天我放你一马,但你得付我30元放马费,否则一天利息10元。”晓建一直没钱给,肖可几乎天天催,数额也一天比一天多。3月中旬,肖可又要晓建“还钱”,催要未果,便操起乒乓球拍朝晓建脑袋砸去,晓建顿时血流如注。几天后,肖可等人用烟头在晓建身上烫出5处伤疤。再过几天,肖可把椅子上的螺丝卸下,用打火机烧红后,戳在晓建的旧伤上,说是“消毒”。在学校钳工实习课上,“歪人”吴小梁用老虎钳夹住晓建残疾弯曲的左手拇指说:“我帮你把它夹直。”然后猛地捏下去。晓建惨叫一声,泪水、汗水都下来了。5月22日上午,肖可又来催“债”,未果,晓建被肖逼迫在自己右大腿上划了一刀。后经警方测量此伤口长达12厘米。同日中午,在学校食堂二楼俱乐部,肖可等人抱持晓建双手双脚,多次将其身体抛起后使其臀部落在地面上。继而以转圈的形式不断将其摔跌在地。晓建被摔昏迷后,肖可又操起窗框边的一根木条,朝晓建身上挥去:“装死,起来!”在不断的喝彩声中,整个虐待过程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第二天上学途中,晓建把自行车卖了20元钱后,离家出走。晓建说怕母亲伤心,“告诉老师也不管用,自己会被打得更凶”,同学们害怕被报复而选择沉默.今年3月份晓建被肖可用球拍打破头后,在去医院和回家途中,班主任封老师三次问晓建“怎么弄的”,晓建坚持说是自己下楼梯跌倒碰伤的。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晓建没有告诉任何人他被虐的情形。他唯一的反抗方式是,把全班集体照上的7个“歪人”的脸全部划花;但也把自己的脸划了几道痕,“恨自己太没用”。
晓建的父母都是成都一家建筑公司的工人,父亲是继父。10年前,晓建的母亲因患胃癌病退。继父近两年一直在外地工地上干活。晓建母亲说,娃娃很怕羞,不爱说话,很少打闹,胆子小,从小还很自卑。他生下来左手有6个手指,后来做了切除手术,但拇指因此畸形无力,常遭孩子们笑话。晓建的家人介绍说,继父“像亲生父亲那样”对晓建好,但他的教育方式很严厉,比如放学了不能在外耍,做了错事要挨打。晓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生活单调”。
肖可的母亲曾在电话里对当地一家媒体说,“肖可一直是个乖娃娃,只是调皮一些”,他在上初中时也被同学欺负,学校外的“歪人”常抢他的钱,“现在听说他虐待同学我们都很吃惊,我们一直还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作为”。
记者采访了比肖可高两级的同校一名女孩。肖可等人都叫她“姐”,他们相处一年多,关系很好。女孩评价说,他们比较讲义气,多才多艺,本质并不坏,只想体验“处处充大”和“征服”的感觉,以表现自己的分量,但有时昏了头,玩过了火。女孩认为,他们家教不严,经常周六、周日晚上打电话邀她出去玩,一玩就玩到十一二点,有时还上通宵网吧。郭标回去晚了,就遭老爸一顿痛打,而吴小梁似乎没人管,常和附近街头的小混混一块耍。
由于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家庭教育方式不大科学,普遍存在溺爱情况,加上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暴力镜头的影响,孩子们比较容易学坏。
前几年学校里也有两个和晓建相似情况的学生,但他们都及时报告了老师,保卫科马上对施暴者进行训诫教育,对两名学生实施跟踪保护,直至他们顺利毕业。面对校园暴力,他们为什么保持沉默
晓建因为遭受7个同学长达一年的暴虐,从一个经常拿奖学金的好学生沦为“轻度低能”!其中很多行为如果是成年人所为,就已经属于刑事犯罪,从经济上、肉体上、精神人格上都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和侵犯,这样的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教育专家分析说,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一些家长的错误心态使得孩子成了校园暴力的无辜受害者,甚至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忍气吞声型:在得知孩子被人勒索甚至被打时,这些家长都担心得罪坏孩子后自己的孩子会遭到打击报复,告诉孩子要离那伙人远远的,看见他们就跑。
纵容犯错型:一些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欺负别人或勒索人时,往往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是根本就不相信在家看起来特别老实的孩子会当上小“恶霸”,认为是夸大其词,根本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在错误的深渊中越滑越远。
其实关于学生暴力事件,真可谓“屡见不鲜”,足以引起社会的重视,寻求改善的良方。毫无疑问,学生暴力事件,有学校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责任,有作为相对开放社会的条件下学生容易变坏的外部环境影响,但是其中最一重要方面,学生的权利意识的匮乏,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客观的知识、美好的道德信条和严格的行为守则,还应该了解自己享有哪些权利。
人总希望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同学们也不例外,如果知道了自己享有的权利,就要努力维护和享受自己的权利,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一个学生被其他同学欺辱、殴打、勒索,他当然能够感受到这样做对他不公平,这是对他的正当权利的侵害,学校有责任保护他的这一权利。
就上述事件来说,一个学生被长期欺辱,很多学生都知道了,可老师就是不知道,这难道不令人奇怪吗?一般来说,老师如果知道实情,不可能不予以制止,这说明那些知情的学生也没有意识到,那几个野蛮学生的做法是违法的,是应该得到制止的,否则他们自然会报告校方给予援助和处罚施暴者,这就表明权利意识在学生中是普遍缺失的。没有权利意识的人就像一群纯洁而软弱的羔羊,一旦有野蛮的豺狼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没有丝毫的自我保护的可能。
今天,社会大众拥有了宪法条文意义的公民地位,拥有很多的权利,这些因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而获得的权利主要体现在成人领域,在未成年人方面,虽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可是,其法律精神并没有融入到具体的体制层面。比如,在家庭里面,孩子的权利是否得到保护往往取决于父母的觉悟和道德水准,在学校教师是否真的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公民来对待,仅仅是道义上的要求。.以暴制暴的循环
“他们能抱成团儿,我们为什么不能?”“他找人打我,我也找人打他,看谁能打过谁。”“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迟早我会让他在我手里栽跟头!” 这种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长期忍气吞声的学生,这种心理更加明显。在某县的一所郊区中学,一名13岁的初中生甚至向笔者展示了一把一直藏在书包里的大号水果刀,声称这是用来“自卫”的。因为近段时间以来,老是有三五成群的“小混混”在放学路上拦住他们要钱,不给就往死里打。据说,已经有几个学生先后被他们打伤了。
面对校园暴力,受害的学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自然是愚蠢的,因为它不但不能让暴力远离自己,反而会使暴力离自己越来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进暴力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这种恶性循环的链条越长,校园暴力的发展越迅猛,其影响也就越恶劣。
话虽这么说,以暴制暴的所谓“黑道原则“,还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学校,占领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开始“拜把子”,在此之后,如果再受人欺负,他们就不再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而是通过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决。同时,一些学生在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也往往会依赖“拜把子”后形成的团伙力量,变本加厉地在低年级同学身上寻找“补偿”:勒索他们的财物,向他们收“保护费”。
某乡第一初级中学的一名初一男生,他们班的学生在威胁别人时经常说的话是:“再不服气,我就叫人收你的保护费。”一位张姓家长说,一天,他年仅10岁的儿子突然说要加入学校的“××帮”,因为这样不但可以不把自己的零花钱白白给别人,而且还能向别人要零花钱用。张先生因此而担心,这些在校园内外横行无忌的学生帮派,会不会一步步演变成少年“黑社会”。
张先生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法学家皮艺军说:“一般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和黑社会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青少年团伙是典型的黑社会组织的基础,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其外围组织。比如台湾的„竹联帮‟就经常到校园寻找自己的发展对象,他们所寻找的对象一般不是单个的孩子,而是青少年团伙,通过双方的接触,他们很快将青少年团伙发展为黑社会组织的一部分。一旦青少年团伙这种松散的组织被黑社会利用的话,很容易让本来只是不良少年的孩子变成真正的罪犯。”
文化营养的失衡
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但它的不断升级,却是不可否认的,因而也最应引起警惕。事实证明,如今的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它在个别地方甚至正在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
我们不禁要问:校园暴力真的成了教育永远的伤痛?当花季少年成为犯罪分子,不知他们在行凶作恶时,内心有没有过胆怯与恐惧?有没有过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对暴力的崇尚甚至膜拜?谁又该为他们制造的罪恶承担责任?
如今,暴力文化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部分成年人不可缺少的享受,在此情况下,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
家庭教育不当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当问到孩子们遇到被同学打时作何反应这个问题时,至少有45%的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他”。究其原因,是家长从他们上幼儿园起,就向他们灌输在学校不能吃亏,遇到谁欺负自己就应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
非暴力情感培养
在校园暴力中,那些被欺负、敲诈、勒索甚至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学生是我们能看得见的受害者,因而他们得到的关怀和帮助也就多。那些施暴的孩子同样也是受害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似乎比被暴力所伤的学生更应得到关怀和帮助。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一部分不被老师同学关注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甚至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心理学家郝若平也指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言行举止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当他们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
青少年面临的20多种压力,如学习压力、家长压力、人格贬低压力、经济比照压力、孤独的压力、家庭暴力压力、校园内帮派暴力压力等。每个学生几乎要同时承受平均12种不同的压力,有的会更多甚至是全部。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压力,同学间竞争和矛盾,家庭的变故,包括父母下岗、亲人的故去等等,使他们晴朗的天空蒙上阴云,焦虑、失望、悲痛。而每个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又是不同的,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有可能造成他们情绪消沉、抑郁、自卑,甚至发生一些极端行为.事实上,一旦明白了施暴者也是受害者的道理,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将施暴者也转化成正常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孩子,同学们也应该倡导平等、公正、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非暴力思想。
三、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方法
1、明理。
观察社会要用两分法,既不要把社会看成“一片净土”到处是阳光鲜花,也不要把社会看成“一团漆黑”,到处是尔虞我诈。现实生活不是孩子幼年的童话世界。如果一味灌输“牧歌教育”,学生停留在天真幼稚阶段,对环境缺乏必要警惕,一旦遇上险情,即大惊失色,束手待擒。相反,总是用“拍花子教育”恫吓也不好,孩子们容易对周围产生草木皆兵的错觉,多疑胆怯,不敢主动接触社会。一个面对现实的中学生,应当积极谨慎地和周围的人和事接触,学习交往,学习自我保护,增强心理承受力。学校的牧歌教育与家庭的拍花子教育唱对台戏,这种现状一定要改变。
未来社会有激烈竞争,既需要敢闯敢冒险的勇气,也需要审时度势的清醒;既 需要“百舸争流”单兵作战智慧,也需要各行业的集体合作;既需要对人信任,也需要对人警惕;对恶人恶事,手中应用矛;对险情隐患,手中有盾。
2、导行。
男生五要:要理解女生心理一般特点;要主动关心帮助女生;要有保护女生的责任;要自觉抵制黄色诱惑;要有道德规范自制能力。
女生五要;要举止端庄行体;要理智谢绝异性爱慕和追求;要拒绝任何金钱物质的引诱;要识别抵制异性的挑逗;要分辨学生适宜和不适宜的场所。
3、示范。
在各种意外中,家长和教师表现出的观察的敏锐、判断的清醒处理的果断、方式的灵活,都会给孩子以鼓舞、启迪。同龄人的机智、勇敢、镇定、坚毅等英雄行为,更会引起学生的羡慕和仿效。所以,示范包括三方面的身教,即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小英雄的身教。需要指出的是,“自我保护”中的“自我”,既是个人“小我”,也是学生群体的“大我”。自我保护含有青少年群体的相互保护。所以,我们提倡敢于向坏人坏事作头争,在相互救护中,要有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要有相互救护的常识、能力和训练。
4.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似乎教孩子温文尔雅、礼貌待人多,遇急遇险,救护防身方面少。如果一味地强调“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无异于使孩子遭遇暴徒时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这种教育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培养着弱者。
义正辞严,当场制止免出险境,紧急求援
虚张声势,巧妙周旋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诉诸法律,报告公安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堂堂正正,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我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
让我们肩负起国家的历史使命,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求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健康,快乐,平安的成长。
让生命的航船绕过一道道暗礁和险滩,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会你的孩子自我保护 经常听到活泼可爱的孩子遭到意外伤害的惨闻,这大多是因为孩子在遭到危险时不知应该如何应变所致。那么孩子能学会在紧急情况下避免危险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要孩子做到这一步仅仅告诉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者“遇到火灾时不要惊慌”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问孩子应该如何去做。
下面就是您应该向孩子描述的7种情况,并且每种情况都附有应该如何应变的建议:
1、你独自在家,门铃响了,你从门上的窥视镜中看到一个陌生人。
不要为任何陌生人开门。哪怕他说有什么紧急情况,或者说他是警察,或者说是你爸爸或妈妈让他来接你等等。但也不要门铃响了而不理会,因为小偷有时会按门铃试探是否有人在家。你可以隔着门告诉陌生人,你妈妈在睡觉,而你打不开门,让他过一会再来。然后,给家长或邻居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外,让他们不要挂断电话,直到陌生人离开为止。
2、当你回家时,发现有一个成年人在你后面跟着你。
应穿过马路或者走另一条路,以避免与尾随者接触。如果这个陌生人仍然跟着你,或者他强迫你跟他走,你要大声尖叫并跑向附近有人群的地方,例如,一个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见的某一所房子跑,因为房子有可能是空的。如果这时你家里没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3、夜间,家里的人都已入睡。突然你发现家里失火了。
要大声叫?失火了!失火了!"以叫醒其他家庭成员。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离开房子,到达户外预先观察好的安全地带。如果屋里充满了烟,应尽量让身体贴近地面爬出屋外。如果你发现你寝室的门是热的,说明火源在客厅。因此,不要打开你寝室的门。如果你住在楼上,又不能从窗户逃生,那么就打开窗户,用床单之类显眼的物体向楼外的消防人员发信号。然后,尽可能地让身体贴近地面,等待救援。因为贴近地面的空气中烟的含量最少,人可以生存的时间最长。
4、你和朋友在湖边或者游泳池边玩耍,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并且他不会游泳。
【小学生法制教育课背景】推荐阅读:
小学生法制教育课内容11-05
小学法制教育总结08-01
小学法制教育方案10-31
中小学法制教育课讲稿09-06
小学法制教育专题讲稿07-03
韩庄小学法制教育活动总结10-16
小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结08-22
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06-19
小学法制安全教育讲座发言稿定稿09-29
六五普法·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doc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