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阅读题答案

2024-08-11

看戏阅读题答案(精选4篇)

1.看戏阅读题答案 篇一

导语:对于《看戏》这篇课文相信很多同学看过了,那么做好课后的练习也很重要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戏》阅读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看戏》阅读及答案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注音:膨胀___潮在涨___

2.释词

婀娜:铿锵:

3.分别说说下列两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作用: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作用:

4.从第④段中找出6个量词

5.精读第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6.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课文为什么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写剧情却十分概括?

8.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参考答案:

1.略。

2.姿态柔美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3.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的。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阵、粒、个、片、股、位。

5.①歌声字正腔圆,与珠子似的,故能将无形的歌声比喻为有形的珠子的。②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6.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的。

7.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戏的艺术水平的,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8.我们的国家洋溢着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国家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艺术家也是人民的艺术家,所以,观众热爱艺术家,艺术家也热爱观众。

2.看戏阅读题答案 篇二

一、1、B (熔岩产生磁性无根据) 2、A3、C 4、D (原文未谈到月球生命) 二、5、C (终生) 6、D (A依靠, 动词于是, 连词B却, 转折连词用, 介词C“的”, 助词无义, 取独助词D都是表轻微的转折连词) 7、B (烈士:有志建功立业的人) 8、 (1) 将要落下的叶子等着微风吹来便掉下, 那么微风的力量大概是很小的。 (“俟”1分, “盖”1分, 句子通顺1分) (2) 才能不及古人的一半, 而功效却几倍于古人。 (“不”1分, “倍”1分。) (3) 又何况那些为贪得大名而冒犯道家的忌讳, 凭借短浅的才智却以圣贤所感到为难的事情为容易的人呢! (“冒”1分, “运”1分, “易”1分, “难”1分, 句子通顺1分。) 9、楚庄王谋画事情十分妥当, 大臣们没有谁比得上他, 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申公巫进言说:“您退朝后面露忧虑之色, 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我听说, 诸候能自己选择老师的, 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 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 就会亡国。如今以我这样不才之人议政于朝堂, 并且大臣们比不上我, 我们的国家恐怕要灭亡了吧, 我因此而忧虑啊!”三、10、⑴同意。 (1分) 上阕写景, 景真如画, 生机盎然。一溪新绿, 几行柳黄, 双飞鸥白。大笔一抹, 颜色斑谰, 水之绿, 柳之黄, 鸥之白, 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2分) 尤其是巧妙地用了“染就”“飞来”“弄晴”等动词, 使画面显得更加活泼, 富于动态美, 收到了丹青难绘的效果。 (2分) ⑵这两句诗写倚楼人眼中景象:远处几片淡淡的云, 一江静静的水, 半山笼罩着烟雾的树, 那寸心所系的, 却依然没有出现。 (2分) 以景显情, 内涵丰富, 意境苍茫渺远。 (1分) “寸心”二字显离情之深远, “目”活脱脱地表现了画面上的女子失意的神态。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1、 (1) 行程畅快、平稳, 不必担忧 (由“流水通波”分析) ;诗人与柴侍御相距不远, 共一道青山 (第三句) ;明月相照, 相互思念, 心理距离很短 (第四句) 。 (2) 《送》诗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表达了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四、12、 (1) 炊烟是轻柔、朴素而淡雅的 (2) 炊烟是母性的 (3) 炊烟是宁静而淡泊的 (4) 炊烟是颤悠悠袅娜上升的13、因为忙于生活的人们常常淡忘了童年的美好记忆,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淡忘了母爱;因为炊烟包含了伟大的母爱和温馨的生活气氛, 所以不该被遗忘。14、 (1) 首尾呼应, 开头写的是闻着炊烟抵达村庄, 结尾是望着村庄的炊烟怀念母亲。 (2) 村庄与城市对比, 村庄的炊烟令人怀恋, 城市无炊烟令人担忧。 (3) “炊烟”象征母爱。 (说清了其中的两点可得6分) 15、 (1) 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赞美) 和对温馨生活的向往 (留恋) (2) 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丰富) , 亲情 (母爱) 却逐渐淡化和被忽视。16、 (4分) 答: (1) 以前认为阳光单纯、平淡、廉价、简单 (2分,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得分) (2) 后来认为阳光美丽、充满感性。 (2分) 17、 (6分) 答:对比。 (1分) 将南方的“阳光微弱”与北方的“阳光绚烂”作对比, (2分) 暗示自己已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 表达了对阳光无限的向往之情。 (3分) 18、 (4分) 答: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浮躁骚动, 身心疲惫, 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识和情怀, 正一步步沦为生活的奴仆。 (2分) 因此, 人们需要晾晒自己“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 需要寻觅纯真, 救赎灵魂, 追寻生活的诗意, 提升人生的质量。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9、 (6分) 答: (1) 阳光不仅单纯、平淡, 也美丽、充满感性, 可以让我们沐浴个彻底。 (2) 琐碎的生活渐渐窒息单纯美好的心灵, 内心的失落渴望阳光的照耀。 (3) 阳光可以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 (4) 阳光象征着纯真、诗意的生活, 追寻阳光就是追求理想的生活, 提升人生的质量。 (每点2分, 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肖阳

3.看戏阅读题答案 篇三

(2) 以身作则 (或“身正令行”)

【示例】 我认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它有利于提高个人内在修养,从而远离他人无谓的抱怨和指责。同时,它还能增强个人行事的外在影响力,以最小的阻力达成影响他人的目标。

2. (1) 显示隐者生活之乐。

(2) 同意前者。理由要点:讲丈人自己年老体衰,两眼昏花,没有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

同意后者。理由要点: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有实际作用的政治理论。

3. (1) 管仲是仁人,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有功于民。但他生活奢侈,行事多有僭越,违背了礼制。

(2) 孔子肯定管仲的“仁”,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正天下,使百姓生活安康。可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4. (1)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温而厉”指孔子个性中既有温和的一面,也有严肃的一面。孔子在生活上与人平等相待,待人温和有加、谦恭有礼。如在“侍坐问志”时,孔子与众学生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平易近人。但孔子对人性卑劣、道德缺失等情况又常不假辞色,予以严厉批评。如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一事,孔子深恶痛绝,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5.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对于外交应对的重要性、学礼对于立身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 有教无类。

【示例】 我赞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虽然人的身份地位、先天条件是有差别的,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等。但人人都应该接受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不应该对不同的对象有歧视或偏私。

6. (1)传述前人成说,使之流传而不进行创造。

(2) 对待古代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主张。

【示例1】 孔子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示例2】 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7. (1) 赞同孔子的观点。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

(2) “中庸”不等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指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而“中庸”是指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调和与协作。

8. (1) 以人废言 (或“因人废言”“群而不党”)

(2) 君子应爱憎分明,憎恶、反对任何不合道义、礼仪的人或事;君子待人行事应客观公正,举人察言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君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应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善于团结人而不营私结党。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9. (1) 反对战争 (或“讳言战争”)重视战争

(2) 孔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迷信、依赖武力而不重视教化,势必引发局势动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他坚决反对战争,对统治者讳言军事之术。孙子认为,战争关乎一个国家的存亡,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应充分重视军事之术。两种观点各有侧重,但孔子没有了解军事之术具有阻止战争、保障和平的作用,孙子没有阐明和平是军事之术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两者各有偏颇。只有两者互相补充、合为一体,才是辩证、科学的军事观。

10. (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或“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孔子认为,和谐的亲情关系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礼仪规范的基础,亲情毁弃,则道德、礼仪不存。因此,虽然父亲偷羊违背道德、违反法律,但为了更好地维系作为道德、法律根基的亲情,儿子应该为父亲隐瞒。惩罚罪恶,不能付出泯灭亲情、沦丧良心的代价。但是,过分倚恃亲情、人情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会破毁法律、规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孔子的直道观还没有在情、理、法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11. (1) 以法治国(或“法治”)以德治国(或“德治”)

(2) 儒家学说认为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12. (1) 纲:粗大的绳索,此处作动词,意为“使用粗绳”。

宿:栖宿,此处作名词,指栖宿的禽鸟。

(2) 孔子问人不问马体现他重人贱畜;不用粗绳捕鱼、不射杀栖宿的禽鸟,体现他着眼于人类长期、持续地使用渔猎资源,从这两方面可看出孔子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丰子恺则爱人及物,希望世人关爱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比如被我们垂钓的鱼儿。丰子恺的思想在当今这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保时代,更具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13. (1)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或“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 【示例】 我同意子贡对“徼以为知者”的批评。剽窃他人见解而自作聪明的做法,损人害己,既不利于见解的正确传播,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进步。现实生活中经常见诸报端的论文抄袭事件,其实就是这种“徼以为知”行为的具体化。这种做法违背了学术道德,妨害了知识创新,有百害而无一利,理应遭到大家的唾弃。

14. (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示例】 上述理解不正确。“安贫乐道”的本意是安于贫困恶劣的环境,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安贫”指的是人生可以经得起贫穷、艰辛的考验,处于贫困的境地不怨天尤人、不颓废、不消沉,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指安于贫困的现状。“乐道”则在于以坚守理想为乐,能在“人不堪其忧”的艰难生活境况中“不改其乐”,坚持自己的追求,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所以,“安贫乐道”不但没有一丝不思进取的含义,相反,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取。

15. (1) 等级制度 (或“尊卑秩序”)。

(2) 【示例1】 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巨大价值。因为“礼”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司其职、各乐其业,才能使各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假如社会无“礼”,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

4.《题武关》阅读题及答案 篇四

题武关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②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 夕阳中。

【注】

①本诗为杜牧由宣州赴长安,途径武关时所写。武关,战国时秦置,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

②郑袖:战国时楚怀王的宠妃,设计陷害屈原,致使屈原被放逐。

(1)解释“一笑怀王迹自穷”的含意。

解析:首联,聚焦历史遗迹武关,巧用典故,一个“笑”字,表达了诗人对楚怀王宠信郑袖,受欺于秦国,最终走向穷途末路的愚蠢行为的讥讽之意。

答案:可笑当年昏庸的`楚怀王客死在秦国,如今除了关塞外,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本句讽刺了自取灭亡的楚怀王。

(2)结合全诗,简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解析:颔联承上文意,运用对比,循果溯因,指出楚国亡国之因。通过“娇娆”与“憔悴”、“酣似醉”与“去如蓬”的鲜明对比,楚国覆灭之缘由不言而喻。

答案:借用典故,运用对比。颔联剖析了上文“怀王迹自穷”的原因,借用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诬告、屈原被放逐的典故,通过“娇娆”与“憔悴”、“酣似醉”与“去如蓬”的鲜明对比,揭示了楚国覆灭的原因。

(3)请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上一篇:文化的作用高中政治下一篇:有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