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青春之歌

2024-09-29

高三作文:青春之歌(精选7篇)

1.高三作文:青春之歌 篇一

春雨初霁,尽管没有彩虹横空,清新芳香的气息仍如春晖普照一般,散落在生活的每一角落。

又是一个有着彩云与旭风的傍晚,我面对天边亮丽霞光的时候,不禁感慨: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凝驻泉边,任凭岁月的风声从耳际呼啸而过。静听水东流,静看日西坠。蓦然回首,流年似水,往事如烟。曾经失意,曾经茫然多少崎岖,多少坎坷。欢笑与哭泣,笑脸与泪眼,把生活串成一曲隽永的歌谣,一次次在心中缓缓徜徉而过,再没有了苦涩,再没有了辛酸,只有成熟的感觉,和不变的温馨。

道路自远方铺来又向远方而去。一路走来跋山涉水,披星戴月。而我总是昂首挺胸,风雨兼程。因为年轻,因为青春。满身汗水在成功太阳的照耀下,也能焕发出迷人的色彩。看过残花凋零,然而春意并未阑珊,仍然春光明媚看过明星陨落,然而星空并未黯然,依旧星光璀璨。生命如舟,驶在浩瀚的人生海洋,谁可以不要青春这张帆?纵然大海风云变幻莫测,时常有惊雷乍响,有急电掠空难免有狂风暴雨,有惊涛骇浪,然而这些都无须惧怕。扬风帆浩浩,履浊浪滔滔,勇敢无畏地接受那大风巨浪的挑战和洗礼,坚定不渝地驶想那魂牵梦萦的港湾和彼岸。再次顾影水中,我的脸上再也看不到风霜与沧桑,只有蓬勃的朝气。

激情岁月我们不会虚度,青春年华我们不能蹉跎。燃烧的激情在绚丽的青春中酝酿,必将发出最沁人心脾的醇香。

2.高三作文:青春之歌 篇二

一、课堂仿写训练是基础

仿写在《高考说明》中列于表述应用层级。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表述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 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的语言实践能力。仿写课本中一些优美的语言样式, 是为了提升学生语言的基本功, 很有必要一试。

练习题目:仿照《赤壁赋》优美的语言样式, 写你熟悉的内容, 注意使自己的语言富于文采。原句: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厦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1) ”, 此非□□□ (2) 之诗乎?□□□□□□ (3) 此非□□□ (4) 之□□□□□ (5) 者乎?

(明确: (1) 处引用诗句, (2) (4) 处填入该诗句之作者名, (3) (5) 处填入与作者相关的景与事。语句应表现出这个人物形象的品性或风格或表达某种哲理。)

例句:

1.“时运不齐, 命运多桀”, 此非王子安之诗乎?

饮贪泉而不贪, 处逆境而乐观, 此非子安之豁达之情怀者乎? (注:句子引用王勃之诗, 表达他的乐观豁达情怀。此文段适用于写“豁达”“乐观”“知足常乐”类话题作文。)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此非浪漫诗仙李太白之诗乎?

面对挫折, 笑对痛苦, 他拂袖而去, 遍访名山, 此非太白千古飘逸之浪漫情怀者乎? (注:句子引用了李白之诗, 表达了他面对挫折的态度。此文段适用于写“挫折”类话题作文。)

二、走进“书”本, 积累素材是关键

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都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这就是因为平时不注重积累所造成的文思枯竭或捉襟见肘。走进“书”本, 这里的“书”本指的是语文课本, 它是一幅浓缩了中华五千年语言文化发展的画卷, 一批批古代文化名人纷纷走来, 他们各具风采, 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给后人留下了一颗颗熠熠闪光的星星。走近他们, 便走进了一条永烛人类精神文明之路。

笔者回顾近几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 其优秀作文无一不浸透着古代文化的精华。语文课本所提供的写作素材无不成为考生笔下的“亮点”。因此, 在花时间和精力从课外读本中选择素材的同时, 不可忽略课本的素材的积累、提炼和整合, 从而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为文章增光添彩。

活动设计:

1. 要求学生用一周时间徜徉教材, 撷取课本中古代文化名

人的素材精华, 阅尽他们的人生经历, 熟读他们的名篇名句, 探究作品蕴含的精神魅力, 充分做好阅读准备。

2. 在完成以上活动的基础上, 提出思考问题, 形成理性认识。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课本的古代文化名人中, 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是谁?令你震撼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感想?请做简要分析?

要求学生用书面形式抒写心得, 巩固知识,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理解和领悟。

教师同步活动:精心组织话题, 为学生写作提供话题。

3. 学生经历了阅读准备、抒写心得过程, 对高中语文课本

中的古代文化素材较熟悉、理解且有一定层次的体悟, 为了提高学生根据话题选择驾驭素材的能力, 提高对已熟记的课内素材的整合迁移能力, 可在课堂上展开写作实练来运用所掌握的素材, 设计题目如下:

下面提供了一些话题, 请你选择一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也可写成一个片断) , 要求运用上述所列举的课本素材。

话题:“坚持”、“理想”、“尊严”、“选择”、“责任”、“永恒”、“心”、“精神家园”、“坚韧的品格”、“我与某某名人对话”。 (写在作文本上)

教师同步活动:批阅学生作品。

三、活动讲评, 为“文”添彩

讲评是作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切忌主观和流于形式。讲评课和其它课一样, 千万别忘了“参与性”和“主体性”, 切忌包办代替, 切忌一言堂, 切忌敷衍了事。应给学生一个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为此, 讲评的形式要多样化:师生互动, 学生互动, 小组活动等, 因为“只有参与过, 才会变成自己的”。对于较难的题目, 教师必须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把学生引入求道而不得、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的状态, 让学生不思而不得其解, 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 一个人不行, 可三五成群地讨论;较普遍的问题由学生讨论辨析、互相启发得出结论;对典型问题, 让学生讨论, 也可让做得好的学生说说他的思路, 以唤起其他同学的思维。讲评时, 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 将自己的思路和盘托出, 强加给学生。应记住美国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告诉我, 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 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 我就能理解”。

活动设计:

1. 讲评目标:

检查学生对课本古代文化名人的熟悉情况, 通过演示、讲评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如何引用课本中文化名人的素材,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写作能力。

2. 讲评重难点:

如何按切入话题的需要, 引用课本的人文素材;活学活用, 增加学生文章的知识含量, 使文章出彩。

3. 讲评方法:

教师点拨, 学生互评。

4. 讲评过程:

第一步:教师导入 (略) 。

第二步:教师可演示古代文化名人的图片、作品 (参见课件) 。

第三步:演示、讨论学生作品。

第四步:展示优秀作品。

学生赏读, 提出意见。

第五步:教师小结。

……

通过以上课内外的训练活动, 让学生走进课本, 温故知新, 对作品的句式、体裁、内容及人文思想进行梳理、积累, 为写作垫高厚度。在他们写作文时能通过整合、迁移, 笔端能较多地演绎古代文化故事, 流淌出文化名人的思绪, 从而铸就出一篇篇切合话题、文化品味较高的优美文章, 是个高中语文老师已经或正在努力摸索和实践的教学过程。

3.“禁色”的高三,锦色的青春 篇三

初夏的颜色是多姿的,不似春日的翠意盎然,不似暑夏的浓艳馥郁,不似秋天的苍黄爽朗,不似酷冬的飞白枯晴。初夏是摇曳多姿的飘逸,是高柳新蝉的诗意,是薰风微雨的惬意,是池荷榴花的趣意,是琼珠清泉的境意,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妙意。初夏犹如青春一般稍纵即逝,高三结束的季节颜色,是谢灵运笔下山水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是杜甫眼中草堂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是杨万里趣园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色彩的纷繁,惊扰了青春的懵懂。高三就像给眼睛罩上了一个色彩过滤镜,看到的尽是高考的颜色,尽是目标的色彩。可有目标的色彩是禁色的,却又是锦色的。

少年时,劝君莫惜金缕衣,无奈青春太匆匆。高三,仓促地涂鸦着自己青春的色彩,是单调却充满生命力的涌动。禁色的高三,有无数个“禁止”“不准”的僵硬告诫,又有无数个“梦想”“未来”的憧憬。禁色的高三,每个人都可谓是“运筹帷幄”的“经天纬地”之才。在刻满各种励志豪状之语的课桌前,既要同感于屈原的沧浪忧愤情怀,又要投趣于冰心散文的童真清新;既要在庞大的数列前摆弄三角函数,又要知晓情书用“affeccion”比“love”更酷;既要牢记马克思政经思想,又要知道马克思那个国家的经纬坐标;既要记得砸到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又要清楚瓦特家里烧热水的壶……人类文明的成果仿佛要在这短短的一年的时间内消化掉。现在想起来有些可笑,因为每一个文明成果逻辑背后并非是概念、知识的集结,而是实实在在地对世界、人生的思考。这是个纵深的冥思过程,而非我们早读时刻的重复诵读。

锦色的青春,禁色的高三,我们怀抱朴素的梦想,怀抱单纯的情愫。生命见证过太多历史喧嚣归为幻然寂静,可有梦的青春,充满了各种生命张力,它们不谱写历史,而是认认真真地活在当下。低年级的同学在足球场挥汗如雨,对于“禁色”的我们是种奢望;校园厂播里循环播放着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可扬声器下尽是些匆匆而过的脚步,没人会顿足思索片刻;课堂上老师重复“现在如果不……将来就要……”的警告式关联句;教室后面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标语,不知道什么时候由黑白变成了彩色粉笔的描绘,可能是为了讨个好兆头;课下楼道间经常碰到的那个邻班文静的女孩子,如今又在什么地方。岁月往往不是峥嵘的,而是不堪回首的,想想一个生命在岁月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形成的各种际会,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高三虽然专注于各种知识、概念,但也曾为情书送出去之后的杳无音讯而暗自神伤,也曾为了自己喜欢的球星退役而惋惜不已,也曾为校门外水果摊老板的不幸遭遇而起恻隐之心……高三的痛过、恋过、笑过如果算是成长,那这份成长的天空是纯净的,地面是绚丽多姿的。

高三只能规定青春的样式,却无法阻止青春的选择。青春色彩是锦色的。是不可复制的,又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在晚自习之后秉烛聊天的情景,关于梦想就只是顺利考上大学,所以剩下主题永远只有两个:女孩和足球。在男孩子青春的恍惚记忆里,多多少少会有几个令你心悸的异性,在毕业之后偶然听到这个女孩儿名字时内心还是会不安。青春的时候,心中始终会留几个空位给一些不曾相识,却感觉极好的人。你按照规定的梦想前行着,一旦这条道走到头会有极大的失落感,因为这条道路不是出自你本愿的心。记得在高考结束那天,恰逢我的生日,在与同学把酒言欢地发泄之后。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失落而又无比孤寂。初夏的夜空繁星点缀,幽蓝深邃的夜空夹杂着幻灭和生机,在那一刻是那么美,那么动人!因为你没有失去过,就不懂珍惜,没有历尽禁色,就不曾梦想多色的天空。幻灭与生机并行不悖,生命的色彩就犹如世间万物。变化不居,流动迁然。青春这一抹最亮丽的生命色彩,成为追忆里最多的色彩。高三的禁色只是规定的概念模版,无法决定你在看完星空之后的选择,无法决定你在青春洋溢的生命色彩。

阳光古道下夕阳的余8军,把一位老人匆匆的身影拖得很长很长,长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追随着他西去的背影,去感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秀山禅院的佛像前,一位沙弥独守古卷青灯,脑中早已忘却白日的“菩提”“明镜”之争辩;哥尼斯贝格大学狭窄的甬道上,一位低矮的老头再次仰望星空时,嘴角的微笑,就这样定格在欧洲古典主义极盛时期的画卷上。我们一直在追寻着智者的思想,却始终很难超越他们的影子,于是生命的存活方式也在不断轮回着。高三的日子,我们也在追寻这些智者的脚步,不过是机械式、被动式的追寻,禁色的高三,禁色的天空,禁色的守望。青春,我们追寻的不是平淡,而是绚丽;不是守望,而是精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应顺势天道,勇往精进,三省吾身。

夏木阳阴正可人,劝君惜取少年时。从禁色的青春到锦色的年华。不需太多思考,而是要切身地体验。我们总喜欢用符号去量化这个陌生的世界,并作为历史性的表述;我们总喜欢为自己筑造存活的系统,失去后就会惶恐不安。匆匆的岁月,匆匆的脚步,当真正面对青春时,僵硬的面孔轮廓线会变得柔和起来,冰冷的内心会变得温暖起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高三就像突然吹来的风,使你猝不及防,待风吹过之后,释然的心湖如天空般平静、纯寂。高三已悄然过去大半,高考即在眼前,学会坚持,学会等待。在《出埃及记》中,摩西带领族人逃脱埃及法老的奴役,越过红海,走进旷野之地,结果走了三天都找不到水喝。在人们快要感到绝望时,他们来到玛拉,玛拉这里有水,可惜水是苦涩的,没法饮用,于是大家就开始怨言四起,开始讨论跟随摩西出来是否正确。可是,摩西依然用强大的信念去鼓励大家不要放弃,要学会坚持,因为过了玛拉前面就是以琳,那里有甘美的泉水和可口的果实,最后大家一起达到以琳获得生命的补给,最终达到心中的圣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事情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凭着一股冲劲,一种激情,可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尽时,人的信念便开始动摇,开始犹豫不前,对于自己的出发点便产生怀疑,甚至是绝望。“功亏一匮未成丘山,凿井九阶不次水泽,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否则就会功亏一匮,功败垂成。让我们去学摩西,不论路途有多崎岖,不论身体有多疲乏,都要肩负信念,勇往直前。长风破浪会有停歇的时候,过后定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

静静地等待,悄悄地接受,一切发生地那么自然。对于结果,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像一个等待分娩的孕妇一样,自己腹中的婴儿聪明与否,无法预知,唯一知道的就是要把这个骨肉生下来。高考就像分娩自己的孩子,身体里继承着你的血液,不管结果的好与坏,它始终在那里,不生不灭。当你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一种结果。结果的好与坏,并不是你情绪高涨与失落的最终借口,而是源于你对周围世界的陌生感、隔阂感。初夏的日子,把希望高悬明空,始觉宇宙之无穷;月有阴暗圆缺,随识盈虚之有数。关于结果,是一种契机,一种可以改变你的契机。从翩翩少年到壮志青年,一个人要学会承受,学会接受,更要学会经历,这样才能完成蜕变。因为越是患得患失的人,神经越是脆弱,距离生命的本质越远。结果的好与坏,是促成你改变的动力。而不能成为你堕落的借口。

阳光寂静的午后,一道一道的树荫、电线把天空切成碎片,感受到时光的流逝,那是慢慢地,很慢。夕阳透亮玻璃,所有结局似乎已注定,我却忽然忘了生命的由来,那个不再回来的夏日云影般掠过,一切都相约暗下,暗下,如梦如幻。禁色的青春和锦色的青春交织在一起,清晰、和蔼、委婉。我们拙劣地描绘着这段岁月,回过头来,竟饱含泪水地翻阅这份回忆!不知青春该怀念什么,诚觉关于青春尽可怀念。

责任编辑:李萍

4.高三青春作文 篇四

想留住你,可我知道面对你的失去我无能为力,看似最漫长的高中转眼已过去一大半。原以为无奈的青春,当它悄然而至时,我却束手无策,回头看了看曾以为很“成熟”的路,现在想想原来如此的幼稚。

时间过得好快呀!今年我高三了,曾经无数次幻想我的高三也许会有鸢剪掠之姿,也许会有气拔山河力盖之势。可当我真正站上高三这座山蜂的时侯,才知道,一切都如基因突变一样,没有一点是按照我的想像进行的。面对这个我能怎样呢!在它的面前我无耐的选择了“无耐”.

峥嵘的岁月,一颗峥嵘的心,走在这青春的路道上,或许留下了我的许多足迹,不由自主的走了过去,随意捡起了一片落叶,仿佛又看到了过去的那个我。

我很不懂事,面对父母的爱,我选择的是逃避与无奈,面对老师的谆谆教导我选择的是叛逆。总以为时间还很长,能经得起我无情的消磨、可谁知,我的高三来了,我不知道现在该是怎样,是该把它当成朋友,予以一颗真诚的心?还是应该遇到它时避而舍之?在这两难之间,我选择了沉默。

现在还来得及吗?带着不懂事、叛逆的标签,犹如一只刺猬滑没有任何东西敢和我接近,现在摘掉还来得及吗?青春作帆,狂梦作桨,能在水中自由的滑翔吗?带着时间和努力能改变一切的憧憬,我开绐想着试着去摘掉那可怕的标签,我的青春能原谅我吗?

一枝柠檬,因为它有梦想,所以它努力的生长,让人们尝到了它那青涩的味道,一道青春。因为它有梦想,所以它不愿服输,让人生有了青涩却又那么美妙的味道。

5.高三青春作文 篇五

但对于青春我一直都不明白它的的空泛与抽象。青春包含着年轻时的奋起,包含着奋起时的迷茫,包含着迷茫时的渴望。青春无所不有,又一无所有。

恐怕这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那就要等到我老得说不出话来的时候,才能彻悟。但到那时,就算读懂了青春,又能怎样,想必是我所有文字的祭奠。

岁月也是我文字的祭奠。

而我却用文字来祭青春。

那又该怎样妥善地描述我的青春。当所有的文字都显得苍白,我便开始孤立无援,如同一座荒岛,荆棘丛生,我和我的文字被荆棘划得遍体鳞伤,在泥土里腐烂。

然后。

我的灵魂便渗透在杂草里,从翠绿到枯黄,一起荒废着一座岛。

最终。

又成为荒岛一部分,连同我黑色的倒影。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我的倒影是我青春的一半。

我也相信,只有跌倒了,才会看见它原来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如夜和暗。

在所有的青春里,都有一群怀着梦想的孩子。

他们来自于尘埃,带着尘埃所拥有的一切。他们属于黑夜,隐藏着所有酸涩的眼泪和汗流。他们平实无华,微渺柔弱,毫不起眼又随处可见。他们伤痕累累,忍受苦痛,迷茫害怕又不屈不挠。他们轻手轻脚地将青春编成一个谎言,廉价地欺骗自己。听来荒唐。

而这些与青春俱来的悲伤和疼痛,都是黑色的,侵染我们走过青春的身影,变成苦涩的倒影。

青春在我们的手上。

倒影在我们的脚下。

因此。

6.高三青春作文 篇六

我想起一个个深夜,我站在高三女生宿舍楼上,眺望远方,畅想未来。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分离的尽头在哪里,还可以无忧无虑地日复一日的得过且过。我还觉得未来是遥不可及的,我们依然是孩子。

以前有一个学长,他也是我的老师。曾经和他聊天,他给我说过,在他上高中的时候,喜欢独来独往,一个人在傍晚时分,孤独地坐在学校的操场上,望着天空,望着远方,望着体育馆后方的条条大路和高高的楼层,以及那一层层楼上明灭可见的模糊灯火,怅然地想,他的未来在哪里。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他的未来终于有了着落,就在他眺望的方向里。

而我,已经毕业。不曾有过像他那样眺望远方的时光,大把大把的青春,然后无忧无虑地度过。

7.高三作文教学中的有效重复 篇七

“重复”通常是指一个事物的再次出现, 在词典中的意思是:“ (相同的东西) 又一次出现, 又一次做 (相同的事情) 。”实践证明, 重复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 也绝不能只是简单而机械的重复, 愚蠢的重复只能把人引向歧途。语文阅读中的经典名言“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充分体现了这个道理。每一次的重复, 在阅读者的知、情、意上, 都会形成更丰富的叠加, 使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以, 有效的重复, 从小的方面来说, 可以提高学生的高考作文成绩;从大的方面来说, 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要做好有效重复, 首先要明白考场作文的“变”与“不变”, 明白“写什么更好”和“怎样写更好”。在写作训练中, 可以在以下方面强化“有效重复”。

一、同一材料的重复使用

学生经常感叹写作时脑中空空, 无物可写。实际上, 哪怕是一个平时不读课外书的学生, 仅仅学好课本, 也已经积累了不少素材。如果学生能掌握“同一材料可以重复使用”这一技巧, 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苏教版教材《〈史记〉选读》中选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 对这篇文章可以进行多角度解析。从蔺相如的角度来看, 他以大局为重, 忍辱负重;从廉颇的角度来看, 他知错能改, 勇于自责;从赵王的角度来看, 他善用人才, 使其各展所长;从三个人共同的优点来看, 他们都是为国为公, 和睦坦诚。

据此, 同一材料, 就能以不同的面貌, 被重复使用到不同的文章中去。在深刻领悟了这个道理之后, 学生在作文时, 就可以变换角度, 迁移使用教科书上的素材。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两段学生《享受奔跑》的习作中, 看到变换角度后的摄影散文《前方》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选文) 的影子。

第一段:“坐火车去上海的时候, 票总是挑靠窗口的座买, 然后就一直望向窗外, 我看到窗外的铁轨, 铁轨旁的树木, 树木掩映后的房屋, 所有的一切都在飞快地奔跑着。我看到奔跑留下的弧线印在窗户上。窗外的景色拼命向后奔跑, 时光载着火车飞快地向前奔跑。列车上的路途便如人生的旅行。过去的在向后奔跑, 时间一刻不停地在向前奔跑, 而我就在它们中间。若时间淡忘了过去, 不要焦急, 放松心情, 坐在列车上怡然地欣赏过去的风景, 憧憬美好的未来。于是, 在这场逆向的奔跑竞赛中便可以坦然地享受时光飞快的奔跑。一个小时的车程很快结束了, 而我简简单单地享受了一场宁静而又激烈的奔跑。”

第二段:“人的生命应像烟花, 在尖锐的啼哭中升起, 在孤独的奔跑中加速, 在冲破天空时绽放, 在体现自我价值后回归宁静。火星有多亮, 色彩有多惊艳, 能飞多高, 这都取决于有多少投入于奔跑。”

这两段选文, 由两位学生分别完成。她们在第一次写作时, 都觉得没有素材可用, 写出的文章选材普通, 毫无新意。在笔者的启发下, 她们反复阅读了《前方》一文, 第一位学生对第1段产生了联想, 第二位学生则对第9、10两段有深刻的感悟。她们结合“同一材料, 可以变换角度重复使用”的道理, 分别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迁移、展开自己的文章, 写出了这两段精妙的语句, 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领悟力和创新性。

二、同一文体的重复写作

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强调文体要清晰。即写什么文体, 要有明确的文体特征, 切忌“四不像”。所以, 学生必须会写两到三种文体, 其中, 又要“写精”一到两种文体。以议论文为例, 要做到结构合体, 思路入格, 粘连有术。结构上, 可以采用并列式、递进式或两者混合式;思路上, 要形成明确的逻辑关系;在章法上, 要符合议论文的格式, 对论点有恰当的阐述, 对论据有中肯的分析, 如“观点+过渡+论据+分析+归纳”, 或“一般道理+个别道理”。

在“写精”一到两种文体时, 对同一文体进行巧妙的重复创作极为重要。教师可以对同一个题目、同一种文体,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 体会文体的特征。

如“谈意气”这个题目, 就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1. 采用并列式结构。

从“是什么”的角度, 可以写出如下提纲: (1) 意气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气。 (2) 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诚挚。 (3) 意气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乐观。

2. 采用并列式结构, 从“会怎样”的角度, 可以写出如下提纲:

(1) 人有意气, 才会有豁达的胸襟。 (2) 人有意气, 才会有卓越的才能。 (3) 人有意气, 才会有坚韧的毅力。

这样的重复创作,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同一个题目, 可以选择不同的结构模式, 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逻辑关系;从写出不同的提纲, 到写出不同段落, 直至写出不同的完整的文章。同一文体的重复创作, 能使学生对文体特征的感悟达到精细化。

三、表现技巧的重复印证

高考命题体现出一种辩证的逆向思维:阅读理解, 就是考查学生赏析别人如何写文章的能力;而作文, 就是考察学生自己怎样写出好文章来给别人看的能力。考生在写作中使用的表现技巧, 与他们在解答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涉及的表现技巧是一致的。彼此之间, 可以重复印证。

1. 在阅读理解中印证表现技巧

例如, 盐城市2010-2011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 选用了一篇文章《背水的日子》, 第12题的题目是:“第3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 第4段描写背水的生动画面。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上各有什么特色?答案中涉及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的角度、特殊表现手法等。又如, 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卷中, 《孤石》一文的鉴赏题:“小说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主人公眼中的山石, 请分析其表现特色。”再如, 2010年无锡市高三教学情况调查 (二) 卷中《红松擎天》一文的鉴赏题:“4、5两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两种方法加以赏析。”在赏析时, 需要重点抓住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等鉴赏术语, 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甚至把这些例子放在一起, 进行重复印证。通过这样的重复印证, 学生们充分理解了与之相关的表现技巧。

2. 在写作中印证表现技巧

在以上的基础工作做完后, 笔者再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体现, 来印证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于是, 学生在《绽放》一文中, 写出了如下精彩的段落:

我的童年是属于老屋的, 属于那朱漆金锁的高大的木门, 属于那门后青泥石砖铺陈的小路, 属于那路旁红砖层层叠上的花坛, 属于那花坛里时常兴盛的大团大团白润的月季, 属于那月季掩映着的前厅, 属于那前厅里端坐着的太奶奶……

我似乎又看到那个背着红书包的小女孩跑过青石砖路, 跑过白润的月季, 跑过前院, 抱住前厅里的门柱小心翼翼地跨过门槛, 用糯糯的吴侬软语朝着里头喊:“太太!”那带着老花镜端坐的老人便抬头看着她笑, 皱纹一层层地聚起来, 嘴角深深地绽放。

3. 在阅读鉴赏与写作中相互印证、反复印证

教师有意识地在阅读赏析和写作之间, 形成这样的重复印证, 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使用各种写作技巧, 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一篇考场作文, 在擅长的文体、表现的技巧、说话的领域、写作的核心材料等方面, 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在选材的角度、语言的风格、题旨的侧重、内容的详略、节奏的快慢等方面, 要做到稳中求变。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充分掌握这些要领, 才能利用其“不变”, 全力以赴地思考、把握其“变”, 在考场上有充足的时间和经验, 来“培育”自己独特的“花朵”, 短时高效, 开出奇葩。这些, 都需要通过有效重复, 在写作实践中反复强化、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黄淑琴《教师重复话语的语用分析——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

[2].周红民《话语重复功能新探》,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喻燕静《谈避免重复》, 《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4期。

[4].赵石屏《练习量、有效练习、重复度》, 《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3期。

上一篇:我变成了机器人作文400字下一篇:扫黑除恶学习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