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

2024-09-11

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13篇)

1.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一

浅析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河南宏力学校高中部

欧耀斌

近年来,我对本校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统计,发现《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必学的内容,学生不能达标的情况如下:有12%的女生还不能跨越式跳高,8%的男生、15%的女生不敢分腿腾越,20%的女生和10%的男生不能耐久跑。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练习中存在心理障碍:或存在着运动恐惧心理,或有不良个性心理,或缺乏意志品质等。初中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形成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平时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进行分析和引导,减轻并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学会健身,而且逐步提高健康的心理素质。

通过平常的体育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以下几种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

一、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究其原因是:有的意志品质较差、有的因以前失败产生了畏惧感、有的对某些运动技术科学操作的无知等。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我有针对性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

要。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如上课前通过画出清晰的跑道,明确学生活动的场地,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并利用集体从众功能,让学生产生“别人不能,我能,别人能、我更能”的功能效应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学生油然产生战胜困难的心理欲望,随机进行效果转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把曾经在练习中尝到过的苦头转化为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的消除了。

二、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常有少数学生因不良个性心理因素作怪,致使对有些学习项目不喜欢、不想学,尤其惧怕练习难度高的运动项目。通过分析产生这种不良个性心理原因是:有的是出于对体育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多,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解简单、肤浅,出现的懒动个性;有的学生由于自身体力、自身耐力的差异对某些练习项目的高难度动作、长距离跑缺乏信心、耐力而产生的自卑个性;有的学生是什么项目都想做,而又什么动作都做不好,一遇失败就不

再想练的随意个性;有的学生对喜欢的项目就全身心投入甚至放弃其它练习项目而产生的偏爱个性。以上这些不良个性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采用如下方法对其进行了引导,并促进了其转化: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

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练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动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个性;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意有偏爱的同学,我主动与他们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它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使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三、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

在平常的教学中,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我都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意志品质的培养。

只有有了“爱”的真情,才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运动心理,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历史故事,譬如讲“鸦片战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懂得鸦片的毒害使国人身沉毒海,备受凌辱、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尊严的爱国热情;组织学生收看各种体育比赛的实况,边看边鼓励学生学习我国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坚强意志品质。借观看足球世界杯、排球锦标赛、乒乓球比赛等赛况,让学生感觉到女排夺冠、国足入世、国球揽冠,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我国运动健儿勇于拼搏的写照,又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体现。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在含义。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过程中,我常讲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刻苦训练,勇于拼搏的事例,把别人训练时怎样吃苦耐劳、流血流汗的事迹讲给学生听,让其产生“多锻炼、乐吃苦”的思想,同时尽量收集一些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真实图片让学生看,更直观的使之明确,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坚强意志的体现。借我国申奥成功的契机,教育学生作为未来的一代健儿,作为炎黄子孙,从现在起必须加强苦练,顽强拼搏,以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得荣誉。

崇高的理想,神圣的使命,爱国的挚情,使我的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同学们把上好体育课,自觉锻炼身体与建设四化、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了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把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拼搏

结合起来,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把个人奋斗与祖国荣誉结合起来,培养了更为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在体育课的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意志品质。并引导他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2.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二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笔者发现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特殊作用, 随之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 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 陶冶情操, 磨练意志, 培养合作、竞争的精神, 并结合专业特点发展其必备的心理素质, 以适应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开展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体育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利用中职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提高其自尊水平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 外貌身高。第二, 身体运动方面的能力。第三, 智力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中职生尤其是男生, 对于他人对自身体能与运动能力的评价十分重视, 比如说跑步跑得快, 被教师同学称赞, 这个时候就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感觉, 这就是自尊的一种心理体验。

二、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教学项目,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表现

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为具有不同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现与发展的可能, 比如有的学生耐力好, 在长跑中有优势;有的学生灵活轻巧, 擅长技术型的体育项目, 有的学生力量大, 跳远投掷不在话下, 因此,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项目应该具有多样性,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所长的机会。

特别指出的是, 要关注女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潜能发挥, 比如开设健美操、体育舞蹈、瑜珈等的课程, 一方面是顺应女性对形体美的追求, 一方面女性身体柔韧的特点也可以在这些项目中得到展现, 这对提升女生在身体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而促使学生自尊的提高。

三、承认差异, 给予明确标准与任务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需面对升学压力, 并不强硬要求其体能技能的达标, 因此在教学中有更大的弹性来发掘学生的潜力。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其制定相应的练习目标。

例如, 我在一次长跑训练课上发现一名女生体质特别弱, 但好胜心特别强, 一开始就用尽全力向前冲, 不到三百米就脸色苍白腿脚发软停下来了。于是我对她提出另一套训练方案:这节课里你只要在多少秒内跑到500米就算过关, 但是两个星期后你得在同样的时间内跑800米, 我相信你完全可以做到。于是这位女同学在体能允许的情况下接受了两个星期的训练后顺利达标, 她高兴地说:“原来这不是很难, 只要自己加油。”这一训练的结果不仅使这位学生体能达标, 更重要的是促使其自尊水平的提高。

四、重视体育游戏心理健康, 促进人际互动

体育游戏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单调枯燥, 其合作性与竞争性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生生间的人际互动。

如学生在进行“长江黄河”“贴膏药”“叫号抱团”等群体游戏时, 常是异常兴奋, 在嘻笑声中学会观察他人, 了解他人, 比如说发现哪位学生很灵活, 哪位学生很公正, 哪位学生犯了错勇于承认等等, 在这样的游戏中训练自已的“察言观色”人际交往能力。

在分小组的游戏活动中, 不论是与自己的好朋友围在一起, 还是随机分组, 学生交往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尤其是在随机分组中, 学生更能体验到与人建立友谊的过程, 有效地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增加社会交往的知识和经验。

又比如在游戏比赛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 就会互相督促, 相互帮助, 形成较好的团队集体风气。进行比赛时, 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 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游戏的运用,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战光.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5 (6) .

[2]王英军.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J].少年体育训练, 2010 (4) .

[3]刘奇峰.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3) .

[4]马学海.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发展, 2010 (9) .

3.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指导 篇三

1进行多种形式的逆境训练,培养考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考场上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逆境。如天气突变、身体不舒服或者第一项考试成绩不太好等等。对意志品质薄弱的考生来说,心理情绪会马上受到不良影响,生理功能失调而产生急躁、慌乱,从而导致比赛失常。体育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逆境,采用什么方法解决,提前做思想准备。在训练时要有意识安排在逆境中的训练或模拟比赛。如顶风的练习、不同时间的练习、不同场地的练习、不同速度的练习等。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对各种不利条件的适应力。

2进行意象练习,增强考生必胜的自信心

意象练习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想象训练方法,能帮助考生建立自信心,完成正确技术动作。例如第一次试推铅球的成绩不理想时,提醒考生在后面几次推掷前要集中精力,想象平时推得最远的那次的动作,想象那次是怎样滑步的、怎样用力的、怎样推球的、怎样维持平衡的,回想得越具体、越真实、越细致,效果就越好。所以体育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意象练习。考前几分钟自行意象练习可起到调整心理状态、增强信心的作用,为完成动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利用旁人积极暗示,稳定考生情绪

考生参加考试时,总有教师、家长、亲友等陪同,这些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暗示,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考生产生着影响。考生需要的是积极的暗示,所以,陪同者应在运动技术上、战术上给予暗示或点拨,从而利于考生自信心的增强和水平的正常发挥。

4进行自我暗示练习。调整临场心理情绪

自我暗示的练习也是心理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当考生参加体育考试检查时,就要进入考试状态,可暗示(默语)自己:“身体非常好,做准备活动,心情要放松。”考生进入比赛场地后,面对严肃又不熟悉的考务员,考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这时可暗示自己:“这都是教我的老师,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借以消除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比赛前,抓紧时间试跑、试跳、试投,尽快熟悉场地、器材,集中精力做准备活动。待全身活动开后,可在一旁稍作放松。放松方法可放松站立、半坐半卧、放松抖动大小腿肌肉等,消除肌肉僵硬感,同时自我暗示:“我头脑放松了,我躯干放松了,我四肢放松了。”在上场前5分钟,要起来活动,调整呼吸,可暗示自己:“今天感觉很好f精力正在储备着,我感到积蓄了新的活力,我已经处于准备活动中,今天一定能成功!”用这种自我暗示来增强信心,从容投入考试。所以体育教师要教会学生不同时段自我暗示的方法,增强学生应考的自信力。

5进行各种形式模拟比赛,消除胆怯心理

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特别是在考场上要有拼搏精神。这不仅能鼓舞学生的斗志,消除胆怯心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争强好胜的良性兴奋中心,调动机体内的一切积极因素、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所以,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训练的一般规律,有意识地选择与考试地点相似的场地、时间、器材和规则,按照体育考试要求进行模拟训练、适应训练、调整训练创造好的成绩。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逐步适应考试环境,增加临场经验,提高抗干扰能力和具有应付考场气氛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然也可以就近联合几所学校进行模拟比赛,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动员学生家长参与,给孩子助威,鼓舞士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考生家长,不能对其提出过高要求或不切实际的目标,以免学生因产生焦虑致使紧张程度升高而影响技术、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4.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四

1、考前你有如下表现吗?(多选)()

A、失眠B、焦虑C、恐惧D、寡言E、烦躁F、食欲差

2、你认为考试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是()

A、家庭B、学校C、同学竞争D、怕考试不理想

3、进入考场的心情()

A、不紧张B、紧张

4、如果我考的不好,我会对我的能力产生怀疑()

A、符合B、不符合5、如果连续几次月考未考好,则下次考试你会()

A、很紧张B、有点紧张C、不怎么紧张

6、考试前,你会觉得身体不适吗?()

A、不会B、经常会C、偶尔会

7、你认为影响你情绪的最大因素是()

A、该门功课的复习效果B、家长的态度C、老师的要求D、自己的信心

8、你的父母经常对你强调考试的重要性()

A、不会B、经常会C、偶尔会

9、你认为考试发挥的主要因素是()

A、知识掌握的牢固B、考运好坏C、考试前夜的睡眠质量D、考试心态

10、复习期间,常想到“考砸怎么办吗?”()

A、符合B、不符合11、走入考场,时常会产生头脑一片空白的感觉()

A、符合B、不符合12、你自认为你的考试心理素质如何?()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D、不太好E、很不好

13、临近考试前哪种情况最容易引起你的紧张?()

A、关键文具的缺漏或损坏B、弄错或晚到考场或一时间找不到座位

C、考前与同学发生争执或开玩笑过度D、未休息好,很想睡觉

5.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五

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期,在校期间开展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为初中生身体良好发育、心理素质良好锻造提供坚实的基石。科学表明,适当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使得压抑的心理得到有效的释放,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团结同伴、尊重观众,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目前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中住校管理较常见,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形成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模式,单调、刻板,容易让学生产生苦闷、焦虑的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心理迅速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与事情缺乏心理准备,容易气馁,情绪低落,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偏多,导致学生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意识,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缺乏意志、毅力。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沟通、交流提升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迎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自由释放自己,让压力靠边。教师可以通过阶段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慢慢从简单动作着手,再到复杂动作,再适当开展竞争对抗比赛,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找到自信。

(二)能够预防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活动打破了学生整天上文化课程的程序,能够让学生远离枯燥无味的文化课程学习,思路得到更新,思维得到转变,学生也可以从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这样也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学习文化课程。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够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育治疗。

(三)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室外获得新鲜的、充足的氧气,这也是大脑发育所需要的有利因素。体育活动增强了体魄,良好的体魄是大脑灵活运转的物质基础,促进智力发育。

(四)提升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项目是需要团队意识,比如篮球、足球、排球项目等,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性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那么通过这类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及学会到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观念。

(五)有利于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参与体育教学及活动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亲近,有利消除隔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减轻心理障碍,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打断不良人际关系与自闭人格的恶性循环。

四、措施

(一)通过异性搭配联系法

通过日常经验能够发现人在异性面前或多或少会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很多平时不敢做或懒得做的事情也能够积极去做。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施展异性搭配,比如在篮球对抗中,组织异性混合队进行对抗,这样不仅能够积极的展示学生的表现能力,也可以增强合作与协调精神,也能够促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

(三)利用挫折法培养承受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面对失败、应对挫折走向成功的保障。“温室效应下”培养的人才,对于环境应变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的给他们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其中批评是最常见的、最简单的方法,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挫折,使他们能够看清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坎坷和困难。

(四)安排科学的运动负荷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精神状况来安排适当强度的运动。

参考文献

[1]张萍.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林芬.浅谈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

6.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六

今天,我看完唐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后,心中有了许多感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大部分中的考前准备工作。之前我每次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总是抱着“背一句,是一句”的心态大量复习,一直背到深夜,结果每次都是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多大的收获,反而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考场后哈欠连天,昏昏欲睡,考试的时候总是想趴下来,美美地睡上一觉。结果成绩很不理想。

看了节目之后,我明白了,考试之前可以大量复习,但是当考试前两天的时候就不要复习了,因为前几天的复习会使大脑十分疲劳,如果继续复习,复习过的东西不但不会记得更牢固,而且之前复习过的内容也会忘记。多休息会使大脑更清醒,考试时的精力会十分充沛。

看了这个节目以后,我明白了许多东西,这个节目真有意义。

7.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七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也在不断加重。一些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 产生了情绪消沉、心情紧张烦躁、对学习、生活感到无助、无望甚至沮丧等心理问题。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 必须能够迎接各种各样的考验与挑战。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科教兴国, 教育首当其冲, 因此广大教师在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使之成为祖国合格人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从加强心理健康的角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是指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 在教育环境及主体实践的综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 包括心理能力的强弱, 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 个性品质的优劣以及心理因素所影响的行为的社会适应状态等几个方面。面对竞争, 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 人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 以及作为一种高层心理需求的创新意识与成长愿望, 不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间的交往是一种能力, 人在生活中离不开这种能力,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未来社会更需要较强的交往能力。

体育教学过程, 是在由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的这种人际交往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到, 师生之间因处在教与学的不同位置上, 而必然有教与被教、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如在队列练习、队伍调动、教师讲解时, 学生应无条件服从命令听指挥。而师生之间还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协作关系。如学生在自由练习、活动性游戏时, 要让学生摆脱羁绊, 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 还大量存在着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小组之间的关系, 应培养学生摆正个人的位置, 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学生在体育课的活动中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也为社会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正是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体育中的各种竞赛, 是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 教师通过体育比赛和游戏等形式, 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 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 克服困难, 积极进取, 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时在比赛中总是胜利与失败并存, 因此, 对学生进行胜负观的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胜负, 胜不骄败不馁, 在胜利中找不足, 在失败中找教训。以顽强的意志去争取胜利。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迁移到学习、生活之中, 在逆境中振奋精神、克服困难, 永远成为强者。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 也应提倡多提问, 启发学生思维, 使其把文化课的基础知识运用到体育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如教双杠支撑摆动时, 让学生自己体会技术动作的同时, 可以把物理学的力学知识引用进来, 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 总结出技术动作的用力方法、重点、难点及关键, 创造性地掌握技术动作。让学生自己去创编动作, 不管水平如何, 这是一种创造、一种提高。这也是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使学生敢于怀疑、求新求异, 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承受力, 正确认识自己

在体育课中, 有的学生自信心不强、活动不积极、不能把自己放在群体中的恰当位置上, 把体育课看成是一种负担, 以致于难以完成教学动作和课堂任务。老师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会逐步改变这种心态。这样, 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另外, 还应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优势, 并有意识地为其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 使他们有成就感, 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信心, 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丢掉自卑,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 并主动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个性特点。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 有个性化特点的。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那样学生被固定在一张课桌前, 而是在相对广阔的一个空间内进行活动, 因此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要因人而异,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现代中学生对外界知识的接受渠道越来越丰富, 因而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体育技术的形成, 不同风格体育节目的欣赏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活动中有创造力的学生可以让其担任小干部, 在保证安全充分愉悦身心的前提下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 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对体育特长较突出的学生, 教师将他们相对集中, 给他们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让他们有成就感。当前在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 体育特长生由于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反而处于劣势, 这使他们在班级体中有自卑感, 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 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较突出的成就, 教师都应及时发现并给予充分肯定。而学生在显示出自己独到的过人之处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时, 才能在个人的精神生活中成为潜在的力量, 这对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或取得进步都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那些体育天赋差, 掌握技术动作相对困难的学生教师就应适当降低标准, 同时用鼓励的语言来满足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进而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激励, 这对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 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 教师应分析症结, 尽量安排有活力有感召力的学生和他在一起, 学生间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 长期和一个健康快乐向上的人在一起, 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思想行为, 使之能和班级体、社会融洽地结合在一起。总之,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安排适宜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学习、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地彰显。

四、体育教学中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要运用各种途径及手段, 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 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其心理素质的各个层面进行积极的培养和引导。而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理活动的过程, 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又必然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 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的作用。同时又要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进而发展学生个性特点,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内容的安排上看, 既有突破人体生理极限的耐久跑项目, 它需要学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取得胜利的球类项目, 它需要将个人融入集体, 以大局为重;还有需要冷静沉着去面对的体操项目, 它需要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具有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精神。而意志品质的锻炼恰恰通过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及相应的实践活动为主这样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它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情感体验、情绪调节等方面, 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恰恰保证了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宜的教学目标是既不能遥不可及也不能一蹴而就, 它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才能达到的既定目标, 这对学生会产生一种激励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志表现给予很高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进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既凡事都要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才能达到目的。

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竞赛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竞争就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的学生普遍争强好胜, 他们非常渴望得到集体的肯定和赞许, 个体竞争虽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精神, 但也容易出现骄傲自满的倾向,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团队竞争, 因为团队间的竞争若想取得胜利是需要同伴间相互激励的, 要让学生不但有充分的自我意识, 也要有群体意识、合作精神, 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就能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综上所述, 体育学科作为心理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教育心理学化”的今天, 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应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 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方法, 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使其在锻炼身体、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促进心理及个性的发展, 使其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正确地认识自我,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霞.高校体育教学推进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对策.体育科学研究, 2001, (4) .

[2].靳守国.浅谈高校体育课与学生心理健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 .

[3].黄惠莲, 陈仁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 (6) .

8.在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八

一、在体育训练中激发自我发展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其影响必须通过自我意识才能作用于个性。体育训练过程是学生自我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的持续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为此,我们利用课堂教学和体育训练的机会,结合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正视自己在性格上和意志上存在的弱点。利用各种教材及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勇于生活、善于生活的信念。如利用跳高训练教育学生:在跳高时,会不会跳,跳不跳得过去无所谓,但一定要有勇气、敢于跳越、不怕跌倒,你才有超越高度的可能;如果怕摔跤,跑到竹竿前不敢跨越,退缩了,那么你不但跳不过去,而且定会犯规、也会被取消比赛录取资格。

二、在体育训练中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总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当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后,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充满信心、增强自尊心,进而形成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一位1500米测试从未合格过的女同学,自从每天坚持训练后,成绩突飞猛进,从不合格到合格,再到优秀。老师请她谈谈自己的感受时,她哭着回答:“我一直坚持着,我跑得累时心里想得就是:坚持,坚持,坚持到底!”的确,这位学生为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流了不少汗水,她用毅力克服了练习中的一切困难。她在坚持不懈地训练中,不仅获得了耐力素质地提高,更重要的是意志品质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三、在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

“挫折是一种财富”。我们在体验成功喜悦,也在体验失败的痛苦,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都是一种人生资源,都是一份智慧的积累,早到的挫折即使不能让我们变得成熟,至少可以让我们拥有及早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应对人生更为严酷的挑战。许多学生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使他们在一定情况下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不顺心,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危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如骂人、与同学打架、破坏课堂纪律、摔体育器材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一些让学生多品尝失败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学生遇到“不顺心”:如在学一些难度较高的技巧动作时,让他们第一个模仿、示范;多给学生比赛的机会,在各种“较量”中必然会遇到失利;请他们做小组长,管理其他同学,也会遇到“难听”言语地刺激。这就要求他们勇敢面对,不能逃避,许多学生在地第一次碰到挫折时常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这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他们,教育他们碰到困难要努力解决。当他们对“困难”习以为常时,他们的心理就有了一定的受挫能力,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能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意想不到的打击。

四、在体育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有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会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和自信心。”体育运动对个人来说总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因为人体都有一个极限,就好像跳高场上对任何一个高水平的选手,横杆不可能被无限制地升高,但是他冲向横杆时心中永远只有一个愿望:越过它,使杆再一次升高。这实际上是运动员对自己的不断挑战,对人体极限的挑战,需要具备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

五、在体育训练中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人产生悲觀、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防止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发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一些如慢跑、散步、徒手操等身体练习能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信。除此之外,有关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还反映在对精神分裂症、酒精和滥用药物、体表体型症状的研究等方面。有改善情绪的效益,经常运动是控制紧张、消除恐惧和调节心境的一种有效手段。

9.·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篇九

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整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索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记忆表象空 乏。

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拆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仍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以〈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

二、参悟书本,陶冶情思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好文章,特别是精读一些名篇经典,对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写作的人,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他们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创作的同学,读作家作品,要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

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

二是 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坛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披文人情,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 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作者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多读精品,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

三、抒写自我,专题评讲 基于以上认识,艺术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在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文学”、“校园文学”、“自我文学”总之是抒写自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曾在高一年级进行过《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训练,命了这样一些题目,《发生在学生寝室的故事》、《中餐》、《放风筝》、《那时,我还小》、《雨中一曲歌》、《雨中兰草花》等,都涌现出了优秀作品,因为这些题目,紧扣“自我”,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10.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十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呢?

1、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嘲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象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关的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同学们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3、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还要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平时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原来,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非得老师督促不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劳动任务。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如梁雨辉、卢帆等经常带零食到学校,而且随手就丢。自从我让他们当了学校和班上的卫生协管员后,上进心越来越强,他们那些不良习惯都没有了。受他们的影响,学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要自觉维护集体,都自觉地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们不仅自已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周围的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破坏周围环境。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我校今年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

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学生全部来自城乡结合带和农村,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为了加强组织纪律性,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在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谈体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纪的重要。从那以后许多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并

能大胆地制止违纪的行为。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3、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11.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现代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活动大部分在实践中进行,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表现机会,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却很少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学校体育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是当前体育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1)能有效调节学生心理。心理调节的方法很多,体育运动就是十分有效的一种。科学安排体育运动,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适当地放松,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与协作,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可以得到锻炼,意志也可以得到磨砺。特别是通过开展一些体育精神活动,同伴之间通过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能够增进了解和友谊,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帮助学生排泄消极情绪。

(3)体育运动通过活动肢体和筋骨,能够使身体关节能加灵活与协调,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1.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信心

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运动、兴趣、性格等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地有采取针对性地措施,因材施教。一是分类分层训练。可以将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该组学生,安排的体育运动应是比较简易的,如短跑、跳绳、踢毽子等;将急躁、紧张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此组学生,应该以可以调动情绪的运动项目,像排球赛、篮球赛等;将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组学生可以安排难度较大、技巧性强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跨栏、铅球等运动项目。通过这样分层分组,能够全面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并避免性格局限。二是注重正面激励。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坚持以正面积极的教育评价为主,要多表扬少批评,多宽容,少苛求。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善于捕捉和扩大学生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的自信心。

2.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意志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以此增强学生抗击挫折、经受逆境的意志,从而提高学生抗压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一是强化动作技能训练。为了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学生可能需要经过几十次的反复强化巩固训练。在达标训练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难免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不足,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将心情调整到积极向上的状态中来。二是适当磨砺学生意志。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要巧妙应用恶劣天气等外在环境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在下雪天,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打雪仗的游戏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抵抗严寒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坚强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适应逆境的能力,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在关键节点磨砺意志。在体育运动中,往往会出现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如短跑冲向终点的最后一刻,篮球运动中抢夺篮板时刻,拔河比赛中转败为胜的关键时刻等。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节点,锻炼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3.开展比赛,让学生学会竞争

当前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正处于精力充沛的青春期阶段,也是身体和心理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他们大多具有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搭建平台。一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竞赛活动往往是非常激烈的,也是非常刺激的。学生为了获得比赛的成功,往往会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例如以200米跑为例,在你追我赶的比赛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爆发出超乎寻常的拼劲,他们的竞争意识也能够得到大大增强。通过比赛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增强学生奋起直追的拼搏进取精神。二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在激烈的体验竞赛中,学生为了获得成功,就必须克服一系列困难,还需要突破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在无数次的跌倒中爬起来,在面临众多竞争对手时,必须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也就需要克服懦弱怯场的不良心理,从而增强学生的抗压心理素质。三是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乐观心理。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而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这就需要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乐观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而需要从小培养,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乐观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必须将学生乐观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体育运动,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挑战,面对竞赛失败,尽可能地减少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促使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

4.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易有偏见的学生,要主动与他们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他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总之,初中生正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身体与心理全面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的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切实有效地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从而促使学生身体、心理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体育世界.2010.02

12.中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让学生具有“韧性”

学生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分钟热血”。“老师我一定好好训练, 然后拿个冠军。”“老师, 我厉害着呢, 保证训练认真, 不缺勤。”这些都是孩子们训练时常挂在嘴边的。实际训练中, 有的孩子练了一天, 第二天看不见了。有的“好”一些, 练了一周, 第二周也没了。这就是孩子们的“三分钟热血”。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方面是他们兴趣广泛, 忽然对体育训练有了兴趣要求训练。过了几天兴趣没了, 也就不愿意练了。另一方面则是心理方面意志品质的问题。做事只凭感觉无“韧性”, 意志品质不坚强, 怕苦、怕累。这时我们应加强对他们心理意志品质的教育, 树立他们的信心, 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个时期我们可以适当降低他们的运动量, 让他们有一个生理心理上的适应过程。也可以带领他们参观上一级的训练单位、组织他们观看优秀运动员成长的电视、电影。让他们体验训练的艰辛和成功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斗志。这些都可以使学生逐渐具有坚韧不拔的个性。同时我们在训练中要有严格的纪律作保障。在日常训练中要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纪律是一个集体的重要保障, 也是一个人成功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纪律有了一定保障的情况下, 我们要从学生自身入手, 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让他们意识到业余训练是自己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业余体育训练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 更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磨练自己的性格, 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二、业余训练中, 加强学生的注意力练习,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注意力是指全神贯注某一确定的目标, 不为其他事物或意识干扰而分散。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对于训练教学格外重要, 尤其是室外训练课空间大, 学生兴奋状态容易高涨, 并会因某一事物分散注意力, 这在器械教学时会出现不良后果, 尤其是一些心理素质较差或积极好动的学生, 往往会由于注意力分散而不能正常发挥技术水平, 注意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训运动员对专项技术的强烈兴趣, 只有对专项技术爱得入迷, 才会使训练收到特殊效果, 其次是练习视觉和听觉的集中能力, 如默记钟表走动次数或某一人的微小动作的同时, 自己都发出相应的反映, 反复练习, 不断提高注意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第三是学会忘掉环境、对手和自己, 不想比赛的胜负, 放松自己的情绪, 使比赛取得预定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在体育训练中, 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通过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有一个较全面的自我认识。特别是身体上的, 进而能有一个较正确的自我评价。有了自我认识就会产生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自我体验与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有关, 也和自己对社会范畴、自我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在体育训练中我们应让学生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 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慢。自我监控方面我们主要是学生能调节自我的行为, 使行为符合群体的规范, 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能力, 提高学习、训练效率。

三、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3.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十三

谭娇媚

少年儿童正处于由幼稚向半幼稚半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孩子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成人忽视,置若罔闻,以至于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我们对此不能等闲视之,应及时发现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向他们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组织主题班会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遗传因素只是为小学生心理个性差异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出生后的具体教育和环境影响对他们心理个性差异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而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一般都享受了过多的爱,不少父母对子女是百依百顺,娇生惯养,要怎样就怎样,养得孩子不是孤僻胆小,就是强横霸道、唯我独尊,有着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等不健康的心理,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要多组织主题班会,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例如,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每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暗暗地落泪,不知所措。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我就组织了一次《面对困难,我„„》的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在遇到困难时,一定要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我仔细地观察,发现这个孩子的眼圈红了。于是,我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问:“不如你来说说你的看法,好吗?”他点了点头,坚定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勇敢克服困难的人„„”他的话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创设一个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艺术性批评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逆反心理较强的年龄阶段,教师消极的训斥,往往会刺伤学生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产生自卑感、孤独感,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反叛,形成对教师不满和逆反情绪,严重的会与教师对立起来,使教师教育学生的工作雪上加霜。相反,如果以鼓励、赞扬、尊重取而代之,则可以使学生从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可重新塑造一个新形象,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我一次在布置堂上书面作业后,发现有位男生伏在桌子上迟迟未动笔,坐在旁边的女孩子忍不住说:“老师,他趴在桌上什么也没有做。”这时,我委婉地说:“做作业前是要认真思考的,可能他正在想问题呢!相信他考虑成熟以后是会提笔做作业的。”那位男生慢慢地抬起头来,向我报以感激的目光,拿起笔开始做作业。

三、护自尊,细心除尘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进入高年级,学生在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强烈的自尊心,成人感逐步形成,有强烈的进取欲望和荣誉的向往。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十分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尤其是老师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最恨别人当众出他的丑,特别是班级中的优秀生挨了批评便会郁郁寡欢、记仇,有的一蹶不振。面对这个新课题,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善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尽可能少用“拥破窗户纸”的办法,要注意选择时机,用谈话法、故事法、健康人格教育法。记得前年,我班一位女同学把100美元“利是钱”给同学传看。当她放学回家背书包时发现钱不见了。我作了调查后,发现了可能拿钱的同学,便向同学们说:“我们的同学已经开始觉悟,老师收到‘诚实的信号’。你可以自己把钱主动放回丢钱同学的书包里,老师永远不追查,不告诉家长,并保密。欢迎同学早日放下包袱,迷途知返,更请同学们注意今后不要开此玩笑。”果然,在当天下午第三节课后,丢钱的同学在书包里找回了钱。过了一段时间,小东同学歉疚地主动找我谈心,我在维护他自尊的前提下,严肃地提出

了“一念之差”的危害性,并赠书签一枚共勉。

四、惩罚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惩罚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对错误行为产生羞耻感和负疚感,把惩罚看作是前进的鞭策力和进步的新起点。个别老师对课堂上走神、做小动作、说闲话或没完成作业的学生严厉惩罚,如罚打扫卫生,罚跑步,罚站,罚抄书,罚取消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甚至罚打等,诸如此类的惩罚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降低了学生的“内在惩罚”机制,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或威信,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负效应。

心理学的调查显示,47%的学生在受惩罚后产生反抗心理,如“记恨在心”、“想打人”、“发脾气”等。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有的还进一步有厌恶某老师的课程到厌恶学校所有的课程,甚至产生厌恶人生、仇视社会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认真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以便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认清所犯错误的危害,准确地把握惩罚的“度”,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动辙对学生采取严厉惩罚。这样,对犯错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惩前毖后,长善救失。

五、架起爱的桥梁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班主任要关心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自卑感比其他同学要强,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班主任要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虑与冷漠。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如我们班里有一位女同学,向来独来独往,害怕老师,不爱学习。于是我主动用放学的时间陪她聊天,并与她一起参加班里的篮球、排球、书法等兴趣小组活动。渐渐地,大家成了好朋友,她变得爱参加集体活动,笑声也多了。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在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机会。一天上数学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回答,竟意外的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我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摆脱闭锁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又如,一天我一进课室,课代表就告诉我:“谢乐没有做作业,还在作业里乱写乱画。”我看着谢乐,他低着头,脸一下子涨红了。我就说:“可能谢乐同学昨天发烧头晕,把作业本看成了草稿本。谢乐,等会把作业补做好,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欢迎来问老师。”谢乐给我投以感激的微笑。接着他上课特别专心,积极举手发言,我及时表扬他,并表扬他昨天带病还坚持上学。之后,我还针对他喜欢体育运动,在班里组织篮球比赛,让他当A组队长,结果A组大胜,他得到全场最高分,他的心情特别地开心。我就因势利导说:“谢乐,你是一个球技高、组织能力强的运动员,又是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对吗?”他低着头说:“以前是,现在我是学校最坏的学生。”“你以前的确做错了很多事,不要让别人瞧不起自己,努力改过,我相信你一定做好的!”他用力地点了点头。此后,谢乐同学没有再逃学、打架、偷东西等,渐渐地,学校违纪公布栏再没有他的名字。我就让他担任班的纪律、卫生委员,在他的检查、督促下,我们班每周在学校的卫生、纪律评比中都进入前三名,他的成绩由原来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我在班里大力表扬他。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之后,他告诉我:“老师,你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谢谢你表扬,你的表扬比严厉的批评还要厉害,激醒变质的我!以后,我会继续做好自己,绝不会令你失望!”

实践证明,凡是重视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教师,最能理解、体察孩子的心,也最能赢得孩子们的心。

如果教师的教学工作是鸟,那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平衡翱翔的翅膀;如果教学工作是船,那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把稳前进舵。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培养

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小学生愉快地学习,才能使教学工作取得成功,才能使祖国的教育事业繁荣昌盛。

注:参考文献:《教育学》

上一篇:双文明先进个人申报材料下一篇:关于李时珍陵园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