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精选8篇)
1.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 篇一
学校方面固然重视综合测评, 而许多大学生也现实地面对综合测评, 将其视为学习和在校活动的指南针, 凡事在综合测评上有加分的就干, 无加分的则免谈。因此, 综合测评的作用及具体操作过程就显得举足轻重。笔者认为应从程序到细节进行控制, 才能较好地完成一次综合测评。
1 明确综合测评的意义
首先综合测评的主要主持者——政治辅导员应认真学习《学生手册》的文件精神, 力求掌握综合测评的精神实质, 就综合测评的意义和作用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和总动员。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生通过自评与对比, 可以找出差距、问题与不足, 对上一学年进行深刻的总结, 并对下一年进行调整改进。而班集体也可查找出班际的区别, 在营造良好班风的时候进行特色化的建设。而整个年级也可以洞察每个学生的表现, 年级干部选拔及合作是否恰当, 年级学生干部体系运行是否和谐, 找出不足之处, 以便对症下药, 进一步调整与加强治理。因此, 同学应该重视综合测评。
(2) 学生应对取得的成绩作合理的总结, 不应夸大, 也不能缩小;对所犯的错误不能隐瞒也不能缩小;对加分不能斤斤计较, 也不能不理不睬;应该做到该加的要加, 该减的要减;该得的要得, 不该得的不要。绝对不能弄虚作假。
(3) 综合测评中的竞争应是良性的, 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不能因为别人优秀就妒忌他们, 而是要以他们为榜样, 而成绩好的同学也应帮助成绩不够好的同学, 共同进步。
2 综合测评的过程
(1) 成立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 由年级学生会部长级以上干部及班长参加。人数不应过多, 以十来人为好, 如太多, 则在讨论加分细则时时间会拖得太长, 如太少人则可能会出现加分的较大偏倚。
(2) 加分细则的讨论制定, 由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就具体执行方案进行讨论。此项工作琐碎、较难均衡, 协调是最关键的要点。
(3) 同学自评, 对照加分细则填写加分项目。
(4) 年级评, 由各部门将平时的加分记录参与名单与个人自评项目对照, 进行审核, 计算。部分级干再次审核个人的加分情况及结果。
(5) 将各位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文体分进行计算和综合测评分的汇总、排序。
(6) 公布初评结果, 留三天时间让学生质疑, 处理出现的反馈, 进行奖学金的评定及荣誉称号的评定。
(7) 召开年级会议, 公布测评结果, 并对综合测评中有争议的事项做出解释, 消除争议。
(8) 将综合测评成绩整理上报学校。
3 在综合测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 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参加的人数很关键, 人太多, 讨论时间会拖得太长, 人太少, 则权力会过分集中, 导致结果出现较大偏倚。
(2) 一些学生干部存在以权谋私的情形, 如特别要求为本部门多加分或对某项工作多加分, 或平时特别关照某些同学或自己的同乡, 将加分的工作全交给他们做, 这样就使一些加分项上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3) 个别学生干部可能会因加分不满而对本部门或关系亲密的同学进行鼓噪及挑拨, 引致一些不和谐的局面产生。
(4) 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对同一事项的分数进行比较, 例如参加一个大型舞蹈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年级, 但各年级的加分不一定相同, 引致意见产生。
(5) 同一活动的加分如放在品德分和操行分的结果会很不一样。
(6) 一级学院与二级学院的学生干部加分难以均衡。有的时候二级学院很难了解到一级学院的学生干部的表现及工作量。
4 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参加的人数应以十来人为好, 既方便议事的广度又方便议事的深度。
(2) 对以权谋私或加分不满的学生干部, 应加强思想工作, 强调以大局为上, 以和为贵, 强调过程的公正公平。如个别素质太差的学生干部, 则要及时进行撤换。为保证公平可对单项分进行封顶处理。
(3) 不同年级可以进行商讨, 对同一事项加一样的分。
(4) 认真理解综合测评手册的精神, 将不同的活动按品德分和操行分分别对待。
(5) 与一级学院多加沟通, 了解本级学生在一级学院的表现及工作量。
5 在综合测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强调综合测评的目的是评出先进, 评出榜样, 评出团结。
(2) 学生干部的保密原则。在评议加分项及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可能会涉及一些学生的具体情况, 所以应对学生干部强调保密原则, 议论的过程和具体的细节不应公开与扩散。这与公开的原则并不矛盾, 加分细则商讨好后的结果是要公开的, 最终的测评结果也是要公开的, 但公开应由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来完成, 不是由某个学生干部来完成。
(3) 注意一些细节的技巧, 如三天时间质疑期前的公布的综合测评应以学号为序, 因为可能存在有不当的地方, 还需改动, 此时不应让学生看到按分排序的成绩, 否则变动后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情绪影响。
(4) 事后疏导工作。对个别学生不能理解综合测评所得的结果的情形, 应作好解释与疏导工作。将《学生手册》的相关条款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解释时才有理有据, 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必要时还应在年级大会上进行解释。
6 综合测评中的误区
(1) 轻学习, 重活动。部分学生有着某项专长或担任学生干部, 平时活动多, 生活忙碌, 但最后啥奖也评不上, 原因是学业达不到评奖的要求, 很受打击。应及时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 学业在大学生活中是主题, 将来工作是靠专业来支撑的, 特长或社会工作只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学业的比重应比特长和社会活动的大。
(2) 一些学生重学习, 不参加社会活动, 也导致总分居后。这类学生如进入社会, 会因为社会活动能力偏低而遭受挫折, 也应对他们进行帮、拉、扶工作。
(3) 个别学生竞争心理过强, 妒忌心重, 会影响他们在集体中的形象和位置, 应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
(4) 个别突出的学生, 有着突出的问题, 还应单独就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5) 学生干部, 他们构成集体的核心, 有着凝聚团结的标杆作用, 对这个队伍, 一定要严格要求, 加以培育, 强调协调配合, 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摘要:大学以综合测评为手段, 对大学生的品德、学业、文娱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 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本文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意义及开展过程、进程中的问题、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及可能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2.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测评;量化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正确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大学生培养教育过程当中,这种测评体系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素质的结构及构成素质的各要素状况,并由此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据了解,最早的测评完全是按学习成绩来排队。后来,随着社会对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和呼吁,测评内容中加入了思想品德、文体活动、社会活动能力等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部分,这些能力仍然用完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虽然现在大学生就业早已不再是排队等分配,但综合素质测评仍然被很多学校作为评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的重要指标。在就业推荐中,也往往以此作为标准。在综合测评中,由课堂考试得到的学习成绩一般占70%左右;此外,有包括发表论文、参加某项竞赛获奖等的科研能力得分;还有反映学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担任校院系班级学生干部、遵守公寓文明规范等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得分等等,大约占30%左右。相对而言,后一部分的内容在综合测评的量化评估当中是一个难点。
下面就作者本人前几年在一个教学系试行的《学生综合素质量化测评办法》进行说明并探讨其优缺点及在执行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制定综合测评办法的时候,我们也秉承了一个基本宗旨,即综合素质量化测评办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学为主,德、智、体全面发展,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及对国家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在具体制定细则的过程当中,我们考虑最多的除公平公正公开以外,就是便于操作。因此,我们的综合素质量化测评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品行、纪律、社会活动表现两个方面。综合素质量化测评成绩是英语系评估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综合素质量化测评成绩每学年测评一次,学年综合测评成绩评分满分为100分,两个项目在总评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0%、30%。各年级按学生的学年综合测评成绩排定名次,各学年的综合测评成绩之和为学生在大学前三年的综合测评总分。用公式表示则为:
学生年综合测评总分(100分)=学业表现分(70%)+品德行为表现分(30%)
学业表现分由学习成绩总分、加分和扣分两部分构成。必修课考试成绩的原始分值分别为:优+为10分,优为9分,优-为8分,以此类推,不及格为0分。测算公式为:
学业表现得分=(个人学习成绩总分+加分-扣分)÷(课程总数×10)×70
加分部分包括发表论文、学术文章、参加学术活动或竞赛所获奖项、英语专四或专八优秀等等内容,分别加一定的分值。这一部分的单项最高分值为15分①,其次为12分;单项最低分值为1分。扣分在学业加分中扣除,包括考试作弊、旷课迟到早退、无故不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在上课期间违反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等等内容,分别扣一定的分值。该项单项最高扣分为5分;最低扣分为1分。
品行、纪律、社会活动表现评定由加分和扣分两部分组成,其测算公式为:
品行、纪律、社会活动分=(加分-扣分)÷(该项目最高分)×30
品行、纪律、社会活动最高分=该年级学生当年所得最高分
该项目的加分包括担任各级学生干部、学生所获评优奖项、已发表的非学术文章、参加义务献血、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的好成绩,以及相对的机动加分②。这部分单项最高加分为16分;最低加分为1分。扣分部分主要包括违反校纪校规、无故缺席集体活动等等内容。其最高扣分分值为20—70分③;最低扣分分值为0.5分。
为了让更多的教职员工都能参与到学生的综合评估中,我们还规定任何教职员工在工作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综合测评办法,实事求是地提供书面材料,递交学生所在系,提出加分或扣分的建议,系综合测评小组可酌情处理。
每年的综合测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测算阶段、发布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个人资料的收集阶段,用于学业表现和品行纪律活动两方面的加分和扣分。在这一阶段我们本着信任每个学生的态度出发,让学生本人填写有关信息,由其所在团支部统一汇总上报,内容主要涉及到七个方面:①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的学术/非学术性论文;②该学年获得的所有评优奖励;③该学年担任过的社会工作,包括院、系、班级学生干部及各类干事;④该学年校外各类比赛前6名及校内各类比赛前3名(包括运动会);⑤英语专四或专八优秀者;⑥该学年参加无偿献血的次数;⑦该学年得过的处分。当然,系综合测评小组会对某些可疑的信息进行核实。但按照近几年的实行情况来看,还未曾出现学生谎报有关信息的情况。第二个阶段对测评小组来说是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必须要对每一项进行具体测算。其涉及到的内容之多使得该项工作要求非常细致,不能出错。首先由系学生会学习部对学习成绩部分进行测算,然后由测评小组按照本办法对每个人每一项的内容进行讨论,加分或扣分,并进行最后汇总。第三阶段主要是最后测评结果的发布阶段。发布工作主要是通过系网页进行。测评结果发布的头几天测评小组还要随时做好准备向同学们解释具体的测评办法,并回答部分学生的疑问,甚至有时还要对有关分数进行重新测算。
我们都知道要继续推行比较客观全面合理的综合测评制度将继续面临各种困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测评体系也时刻面临着种种挑战。例如,评估各项指标分值的合理性及其各个项目之间关系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商榷。另外,学校新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实施也要求综合测评根据具体情况得到不断地完善。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转专业学生的综合测评排名。因为一个转专业的学生是在不同的专业,与不同的同学进行学习,所以该同学的排名办法和名次就成为了综合测评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除此之外,学校的综合素质测评怎样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各个因素进一步有效地挂钩也是我们要在工作当中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下,要想更好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综合素质量化测评必须得到坚持。大学生综合测评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逐步实现对学生评估的科学化,对学生管理的规范化,要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协调和统一。
注释:
①如三年级学生考专八并获得优秀,则加15分。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在四年级下学期考专八,所以基本上没有15分的加分出现。
②该项视具体情况由系综合测评领导小组商议决定。
③凡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参加非法组织和非法游行、示威及张贴大小字报者,视其情节扣20~70分,并按国家有关法律和学院有关规定处理。
参考文献:
[1]周瑛,金瑞欣:《教育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 篇三
一、在学院学生会担任学生会主席(副主席),部长加2分,副部长
加1.5分,部员加1分。被评为学生会优秀干部加2分,优秀干事加1.5分,优秀团员加1.5分。
二、在众多班集体中被评为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加2分。
三、在学院卫生评比中被评为模范宿舍每人加2分,卫生先进宿舍每人加1分。卫生特差宿舍每人扣1分。
四、集体劳动不参加者一次扣1分。(此项数据由班级劳动委员记录
整理后交与学院)
五、在班级担任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劳动委员加1分,其余班干部加0.5分。
六、参加学院国旗班每人加1分,被选为国旗班班长加2分,副班长加1.5分。
七、参加学院篮球队,足球队每人加1分,在校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每人加3分,第二名每人加2分,第三名每人加1分。
八、在国家级或校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加5分,二等奖加4分,三等
奖加3分。(包括校级辩论赛,演讲比赛,羽毛球比赛,歌唱比赛,等等)
九、在校运动会上获得单项第一名加4分,第二名加3分,第三名加
2分,团体项目第一名参与者每人加3分,第二名每人加2.5分,第三名每人加2分,第四名至第六名每人加1分。(全校22个学院排名)
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散文,诗歌,杂文等文章加2分。(包括新大校报,地刊杂志等校园刊物)
十一、在我院的迎新生晚会上获得优秀节目一等奖每人加3分,二等奖每人加2分,三等奖每人加1分。
十二、在校内校外有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发扬中华美德事迹者加3
分。参与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加1分。参与或煽动策划打架斗殴者扣3分。在校内喝酒晚归者扣2分。在校内校外做出有损道德规范,有损大学生形象事迹 者扣3分。
十三、在校内校外参与宗教活动扣5分。
十四、旷课1学时(50分钟为1学时)扣0.5分。晚自习旷到1次
扣0.5分,团课旷到1次扣1分。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旷到1次扣1分。请假3次为1次旷到。
十五、对于多次旷课,缺勤晚自习,团课,集体劳动,学院组织的大型活动(以上活动均为大学教育之内容,学习之课程。)违反校纪校规者,进行三级教育:
1、班主任老师对上述同学进行批评教育,并让他
们提交书面检讨和保证书;
2、联系家长到校,转告其在校情况(以避免学生
长期不上课家长不明情况现象)并与学院学工
办老师一起进行思想教育;
3、对于多次保证后任放任自我,不参加学校的学习课程,未见悔改者经学院领导讨论视情节给
予处分,情节严重者经校领导批准给予开出学
籍处理。
班级考核
学院组织大型活动每缺勤3人扣1分。连续3次全齐加1分。卫生区打扫在学校检查中不合格班级扣1分。
班级内有参与宗教活动者扣2分。
班级内有好人好事者加1分。献血活动中班级参与人数过半加1分。班级内有宿舍被评为卫生先进宿舍加1分,特差宿舍扣1分。根据各班级所得成绩来评选优秀班集体,被评为优秀班集体的班级每人加1分。
基础分75分,65分以下者不允许参与评选奖学金,助学金,各项优秀,优先上党课名额,入党积极分子转预备党员。
奖学金评选:在评选奖学金时学院将本着综合素质全面教育的目的,不再只但看考试成绩一项,每班的前6名(挂科除外)可参与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一学年成绩占60%,操行分占40%依据排名决定人选。
助学金评选:助学金是国家以捐资助学为目的向大学生发放的,所以评选还是要先考虑品学兼优的同学,大二以上年级评选任以一学年成绩占60%,操行分占40%依据排名决定人选,但不再有挂科和考试成绩排名的限制。大一同学先依据操行分进行排名,家庭
经济困难者加10分。(以低保证为据)
4.合肥工业大学综合测评办法 篇四
一、综合测评总则
1、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德(思想政治素质)、智(学业成绩)、体(身心素质)、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的综合评定。
2、通过综合测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3、综合测评内容包括德、智、体、能四个方面,分别占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22%、65%、8%、5%。
4、综合测评中德、体、能三个方面采取学生互评得分结合平时表现记录适当加减分得出成绩。学生互评部分采用定比例、分等级定性(优、良、中、差),再进行量化处理方式进行。
5、综合测评各单项(德、体、能)加减分后成绩不低于0分且不超过100分。
二、测评内容及评分标准(一)德育素质(满分100分)从“遵纪守法”、“思想品德”、“政治表现”、“劳动观念和组织观念”、“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表现”、“社会公德”等方面每学年对学生进行测评。每位学生的基本分由班级同学互评得出,在平时行为考核记录的基础上,按下列标准加减分。加分要素:
1、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参加党、团校学习并考核取得较好成绩(高于90)的加2分。
2、在学校卫生大检查中,获“优秀寝室”等称号的室员每次每人加1分。
3、见义勇为,敢于同不法现象做斗争,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加5分。
4、在有关学校,学院建设的重大事件中,服从大局,听从指挥,献计献策,表现突出者加5分。
5、年级认为需要加分并经学院综合测评领导小组同意的其它要素。减分要素:
1、无故不参加政治学习和党团组织活动者,每缺一次扣2分。
2、无故不参加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者,每次扣0.2分。
3、行为举止不文明并受到学校通报批评以上处分者每次扣5-10分。
4、属于班、年级、学院或部门、学校各级别批评者,分别扣2分、5分、10分;而受到各级处分者,班级测评时只能是评为“差”,同时对受到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校纪处分者分别扣10、15、20、30分。
5、年级认为需要减分并经学院综合测评领导小组同意的其它要素。(二)智育素质(满分100分)从必修课成绩、专业选修课成绩、实验、实习成绩、设计成绩等方面对学生智育素质进行测评,以学年学分积平均值作为该项成绩。按下列公式计算学分积平均值。设A1课程取得成绩为a1,该课程学分为n1,A2课程取得成绩为a2,该课程学分为n2……Am课程取得成绩为am,该课程学分为nm,那么
a1﹡n1+ a2﹡n2+……+am﹡nm n1+ n2+……+ nm
学分积平均值=
(三)体育素质(满分100分)其指标包括体育课及体育达标成绩、体育竞赛、参加体育锻练、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出操和参加文体活动表现等各项。体育课成绩纳入到各科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其他方面采取学生互评以及加减分调整的方式进行测评。
(四)能力素质(满分100分)其指标包括自学、自律、自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各项。基本分为学生互评该项所得分数,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所得实绩进行加减分。
1、实践和创造能力
(1)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加10分;在公开交流的刊物上发表一般性文章,每篇加2分;
(2)在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包括科技创造、发明获奖)中受到国家、省、校、院系表彰或奖励者每件加10×A×B分,A为刊物(授奖)级别,国家级A=2,省级A=1,校级A=0.5,院级A=0.2,B为获奖等级,特等奖B×2,一等奖B×1.8,二等奖B×1.6,三等奖B×1.4,优胜奖B×1;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国家、省、校、院系表彰或奖励者分别加10、6、4、2分。
(4)非计算机专业通过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者加2分;三级加3分;四级(或程序员级)加4分;其它类似的考试相应加分。(以证书为准)
2、社会工作能力
(1)学生干部指校、院系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成员等。测评按优(3分)、良(2分)、合格(1分)、不合格(0分)四个等级进行加分;
(2)个人受到国家、省、校级表彰的学生干部分别加6、4、2分.三、综合测评总分加减分细则
(一)内务卫生
按学院一学年卫生总平均分为基准分(简称总平均分),男女生分开计算,各寝室一学年平均分(简称寝室平均分)与总平均分进行比较。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男生:寝室卫生加减分=(寝室平均分-总平均分)×系数(15%)女生:寝室卫生加减分=(寝室平均分-总平均分)×系数(50%)
(二)文体活动及各类比赛 1.文艺方面 凡代表学院参加校级比赛同学得基本分0.2分,获三等奖+0.3分,二等奖+0.5分,一等奖+0.8分;
2.体育方面
代表学院参加运动会,凡参加比赛同学加基本分0.2分,获得分数的同学加分具体方式如下:
体育加分=基本分+获得分数×0.04;
3.参加学院级其他比赛,获三等奖+0.1分,二等奖+0.2分,一等奖+0.3;
4.参加校级其他比赛,参加者加基本分0.1分,获三等奖+0.1分,二等奖+0.2分,一等奖+0.3;
5.在学校及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中,参与组织的主要同学,综合测评分别给予+0.6分(学校)、+0.4分(学院)、+0.2分(班级)。
(三)其他事项
综合测评总分加减分累计计算,加减分一般不超过3分,超过三分以3分计算;
四、测评执行程序:
1.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每学年进行1次,以班级为单位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进行。2.互评由辅导员组织实施,班级成员必须参加。参加班级学生互评人数不得少于班级人数的90%,否则取消该班级互评结果。因故取消的互评必须补评。
3.学生互评参照说明认真填写《互评表》
4.根据《互评表》所得结果计算学生德、体、能三项互评分,结合平时表现适当加减分,再与学分积平均值一起按各项比例计算学生综合测评分。
5.辅导员根据综合测评分排列名次,制定成册,报学院审核,经审核后向学生公布。
五、综合测评分是对学生综合考查的结果,它是评优、评定各类奖学金以及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重要依据。
5.黄石理工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办法 篇五
黄石理工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调动学生成才的积极性,提高我院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现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生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测评成绩作为学生评先、评奖学金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学生综合测评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学生民主评议、班主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我院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
第二章测评指标体系
第五条测评指标体系
学生综合测评主要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作出评价。
1、德育测评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修养、集体观念、学习态度、遵纪守法、劳动实践、文明习惯等七方面作出评价。
2、智育测评对学生一学年必修课(不包括体育课)的学习作出评价。
3、体育测评对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简称《标准》测试)、课外锻炼等三方面作出评价。
4、学生奖惩情况以计算附加分形式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奖惩是指学生所受的奖励与处罚,奖励指学生从事社会工作、学习竞赛、科研、文体比赛、学生公寓(宿舍)建设等方面所受到的奖励;处罚指学生受到的通报批评、违纪处分等。
第三章评分办法
第六条单项评分
1、德育单项评分
该项满分25分。德育得分等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集体观念、学习态度、遵纪守法、劳动实践、文明习惯等七项指标得分总和。具体评分标准见附表1。
2、智育单项评分(课程考核成绩课程学分)该项满分65分。智育得分=×0.65 课程学分(1)该学年课程:必修课。
(2)一个学年内,如果有重修或补考课程,那么该课程考核成绩以原考核成绩为准。
(3)“考试舞弊”、“旷考”课程成绩以0分计。
(4)五级制与百分制成绩换算:优秀:90;良好:80;中等:70;及格:60;不及格:50。
3、体育单项评分
该项满分10分。体育得分为体育课成绩、《标准》测试、课外锻炼三项得分总和。具体评分标准见附表1。
第七条奖惩评分
奖励分:指按奖励量表奖励的分值,见附表2;处罚分:指按处罚量表扣除的分值,见附表3;奖励分上不封顶,处罚分下不保底。
第八条测评总分
综合测评分=德育评分+智育评分+体育评分+奖惩分。分值保留两位小数。
第四章组织领导与实施
第九条学生综合测评工作由院学工部负责组织实施;各教学院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书记或副书记任组长,辅导员、班主任代表、本院学生代表任组员的学生综合测评领导小组,负责布置、督促、检查、指导本教学院学生综合测评工作,并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班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班长、团支书任副组长,学生代表任组员的学生综合测评小组,具体负责本班的测评工作,且测评小组人数一般不得少于班级人数1/5,学生代表由民主选举方式产生。各班测评小组成员不参与对本人的测评。
第十条为客观公正地做好综合测评工作,各教学院应按班级建立学生综合测评档案,按照测评指标体系如实记载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第十一条学生综合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测评时间为新学年开学第一周至第三周,第四周各教学院将测评结果报送学工部审批。
第十二条综合测评开始前,各教学院综合测评领导小组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测评工作。班主任、辅导员要以班级为单位在学生中进行思想动员,确保测评结果真实、准确、有效。
第十三条综合测评工作程序
1、个人总结
学生对本学年进行书面总结,总结及加、减分材料上交班级测评小组。
2、班级鉴定
班级测评小组根据学生上交材料,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对每位学生进行评议,写出评语,并填入《黄石理工学院学生学年鉴定表》。
3、测评评分
(1)学生民主评分。各班综合测评小组根据测评档案记载及班级鉴定意见,对照评分标准(见附表1),结合本教学院测评细则进行评分。
(2)班主任评分。班主任对照评分标准(见附表1),结合本教学院测评细则进行评分。
(3)学生德育指标评分为学生民主评议评分(占70%)加上班主任评分(占30%)。即:
学生民主评议评分、班主任评分乘以相应的权重,再求和,得出学生综合测评德育总分。分值保留两位小数。
4、审核
(1)教学院测评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班测评结果进行审核。
(2)班主任应及时公示班级综合测评成绩及排名。学生如对测评结果有异议,应在公示期内向教学院测评领导小组提交书面复核申请,经复核,如确有错漏,应及时予以更正。
(3)各教学院将《黄石理工学院学生综合测评登记表》加盖党总支印章,各一式三份报送学工部(处)审定备案,同时返还二份留教学院存档。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各教学院可根据本测评办法,结合各教学院实际,制定具体评分细则,报学工部(处)备案后实行。
第十五条学生综合测评工作要严格执行参评人员、测评过程、测评结果“三公开”的原则,并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对弄虚作假者,将给予严肃处理。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学工部(处)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6.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 篇六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现状
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用来对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水平作出等级评定及量化的鉴定。其内容包括各项评定的指标、综合测评工作程序、测评结果的使用这几个方面。其中指标是由德智体成绩和附加附减分构成。测评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学生导师、班干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测评小组来执行, 每学期累计一次成绩, 每学年总评一次。测评的结果主要用于各类奖学金、评选先进个人的定量依据, 也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依据。
当前的测评体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导向作用, 但是这样的体系显得孤立、静态, 难以构成循环。大多数高校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的反馈机制[2]是缺失的, 即使有也大都不够全面完整。
二、构建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往往体现的是专家组、教育工作者等测评体系设计者的理念, 这种状况, 不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了解。
1. 不利于体系的完备化、合理化。
目前的测评体系往往仅仅是先对学生进行各项考核, 然后定性定量的给个评价, 一测一评就结束, 系统本身的一些诸如指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哪些需要改进等问题却不得而知。这样的测评方法导致体系没有自愈能力, 难以纠正偏向与失误, 一些新的方法、理念也难以注入体系中, 导致体系难以优化、合理化。
2. 不利于对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
测评体系由于没有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体系中的问题依旧留存着, 这就会导致在给学生进行下一轮测评的时候依旧沿用带有“缺陷”的测评体系, 难以给学生作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三、构建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主要环节
建立一个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主要方法是在原有的体系中增设一个反馈单元, 这样测评体系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体, 而是一个“测评→反馈→修正完善→执行→测评”这样一个动态的循环体[3], 如此既使体系更加完整又有了自愈能力。
1. 反馈的主体
反馈的主体应当是多样化的, 应当包含与测评体系有关的各类人, 如学生、老师、专家、用人单位, 等等, 覆盖面广, 所汇集的反馈信息才更加具体。
学生是受测评者, 是与测评体系关系最紧密的群体, 他们对测评体系有着最直接的体会。因此他们应为反馈主体的主力军, 其中学生也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校受评的大学生, 一类是已经毕业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4], 在校学生对于测评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他们熟知体系的优缺点, 而毕业的学生有过受测评的经历, 加之其走上工作岗位后对测评体系中的各个项目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能结合工作经历给出独到的反馈意见。
老师是测评的实施者, 在其多年的测评经历后往往能发现体系的不足, 能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改进建议。
专家是测评体系的制定者, 他们能宏观地把握整个体系, 从大局大方向着眼, 提出“革命性”的反馈。
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招收来的学生的素质情况, 结合测评体系指出体系中所缺失或不合理的地方, 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反馈。
2. 反馈的内容
反馈是经过测评后各方面的人对测评体系所给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意见应当是对测评体系的评价, 切实中肯地对体系做出客观的评价, 明确其优缺点, 指出哪些为优势应保持, 哪些存在不足需要改进, 哪些有弊端要舍去, 不光对测评中的内容提出意见, 还有测评的方法、操作程序等一系列的项目。只提出意见是不够的, 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与之相关的建议。用人单位可以把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出来, 写到测评体系中作为测评指标项目进行考核。大家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聚沙成塔, 综合起来就能对体系产生莫大的影响。
3. 反馈的形式与操作
首先反馈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其主流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建议书
学生在受测评和老师在实施测评的时候一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学生或老师将遇到的问题收集、整理起来,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形成建议书等书面材料交与测评中心审核。用人单位根据招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结合其平时的工作表现提出他们对测评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把这些整合成建议书交给测评专家组。这种方式是最常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
(2) 即时反馈
有时反馈的方面和内容不多, 没有必要形成书面材料的时候, 可以采取即时反馈的方式。学生一旦有了想法或建议就可以立即找到相关老师, 当面向老师反馈, 老师有了想法和意见时也可以及时当面反馈给测评小组。这种反馈方式比较直接, 也比较快捷。
(3) 间接反馈
有时候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当某个或某些同学有了好的想法却难以继续走下去的时候, 可以召集一些同学和老师召开头脑风暴会议, 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进言献策, 最终形成方案。这种方式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 却比较容易形成有价值的反馈。
4. 测评组的工作
一方面测评专家组会收到大量的反馈信息, 另一方面测评小组本身也要展开问卷调查、随机走访、召开师生座谈会等相应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取反馈信息。得到反馈信息后测评小组要注意及时收集、整理、汇总, 然后对汇总的反馈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调查和研究, 将其中的反馈信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选择其中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反馈信息, 交付给专家组, 由专家组专门开展研讨论证会议, 把这些反馈信息整合成正式的书面材料写入现有的测评体系中, 将不合理的内容合理化, 不公正的操作方法公正化, 并在下一轮的运作中投入实施。
四、反馈机制为现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带来勃勃生机
加入了一个反馈机制, 就像给一湖水引入了一个泉眼, 从此不断有新鲜的泉水注入湖中, 使得体系处于不断自我更新中, 充满勃勃生机。
1. 有利于体系日臻完备。
引入了反馈, 使得体系能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并且及时得到解决, 使它处于常换常新、不断升级的状态, 这样的体系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良性循环,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 有利于监督测评的运作。
引入反馈机制, 让各方面的人都介入进来, 使得测评工作处于公众监督的状态下, 这样的测评体系会更加公平公正地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
3. 有利于提高师生群体对待测评的积极性。
有了反馈, 师生与测评体系贴得更近了。以往, 老师和学生都是被动的实施测评和接受测评, 体系一成不变, 老师和学生都很少了积极性。现在加入了反馈, 师生都成为测评体系的主人翁, 积极性会大大的提高, 有利于推动测评体系的发展。
“要看明天的社会, 先看今天的校园”, 蔡元培先生的这句名言, 揭示了学生的素质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同时也表明, 高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带有反馈机制的测评体系是一个健全的测评体系, 它是对原有体系的改进和升华。当前世界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 此时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反馈机制不断地注入到测评体系中, 使得体系能不断更新自我, 有了自愈能力, 自始至终处在前沿, 站在高处, 从而系统、合理、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作出公正的评价, 为培养更合格出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
综上所述, 构建带有反馈机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确实起到了优化体系和完善体系的作用, 它始终发挥了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更加与时俱进, 更出色地执行其测评使命,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改革进度。
参考文献
[1]喻华杰, 颜冠群.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弊端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 2006.12, (中旬刊) , (28) .
[2]廖善才.建设灵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理论界, 2005, (12) :49-50.
[3]周姗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十二) , (115) .
7.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89-0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指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收集大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生活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并对其作出量值或价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早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实施了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机制。概括起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由思想道德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文体创新素质模块(能力模块)三大部分构成。
各高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决定》,推行了有各自特色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但由于各校差异,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全面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测评形式各异,但实质大都是采取全面量化打分的手段,并将此打分作为评比“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或确定“保送生”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依据。目前看来,这种评价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够完善。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总结:
(一)对测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对综合测评的目的认识不足,如有的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成绩抱着“无所谓”的思想。对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奖学金的发与不发或者发多少都对自己不造成影响,也有的学生为了评奖、入党,盲目争分,慢慢地形成了为了加分才参加活动的习惯,使得有些学生变得急功近利,群众关系每况愈下,这就背离了推行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
(二)综合素质测评人为化严重,降低了测评结果的可信度。例如在一些高校,综合测评中有一项是思想道德模块评分。该模块评分是由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及同学互评得出的。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素质测评己经显露出许多问题。要么一团和气,分数打得很高;要么相互猜忌,影响班集体凝聚力。从而陷入一种“学生反感,老师心烦”的状况。有些班干部甚至利用职务之便做手脚,在同学中造成负面影响。时间一长,更是弄虚作假,应付交差。测评结果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三)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粗泛,可操作性不强。各高校现行的学生综合测评条例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所占比重分别是20%,60%,20%,三个方面中各设了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这种测评标准没有细化,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保证,造成测评中加减分项目不统一,从而产生不公平。
(四)综合素质测评突击完成,忽视日常行为考核。综合素质测评一般为每学期或每年进行一次,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为了省事,不注意平时对同学的日常考核,到学年结束需要测评时(评奖评优、入党等以此为基础)突击完成测评任务,而考核信息的遗漏与缺失,容易造成粗制滥造甚至伪造的弊端。
(五)忽视与就业相联系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教育脱节现象严重,综合素质测评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情况,测评标准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不贴近。现在很多单位要求同学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与活动能力,要有自己的特长,他们可以凭自己的这些特殊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以上这些要求应在综合素质测评中未能予以充分的反映。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如在考核内容上,仍以学习成绩为重,轻视其他素质、能力。方法上重结果重分等,忽视过程评价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针对综合素质测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改进或完善测评体系的思路和途径:
(一)加强宣传引导,注重平时积累。综合素质测评考核方法应在学生中广为宣传,让学生了解、熟悉测评方法,特别是要在新生入学后,就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明白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和意义,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关心测评,主动参与测评的工作。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应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尽可能全而详实地记录下来。各院系、班级以及学生处、团委和学生会都要将平时的活动检查情况、考勤情况准确记录在案,作为测评依据。并且不断提示班级同学注重平时积累,避免养成平时不用功,急时抱佛脚的被动行为。
(二)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测评的动态管理。凭借网络平台的开放化、便捷化、信息化、动态化优势,及时地输入或更新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使辅导员班主任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
(三)规范奖励机制,严格奖惩。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加减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高校目前的素质测评体系都比较重视这种机制,如对积极参加活动、各类竞赛获得奖项者、做出突出贡献者及担任学生干部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分奖励,在此过程中要加强规范性,合理的加分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容易出现相反的结果。对于工作得力、考核优秀的学生干部要加分,对于不称职或表现一般的学生干部在加分基础上也应有相应的减分,奖罚分明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注重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突出个人能力的加分项,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应成为大学生的热点,创新意识的表现着重体现在个人能力上,两者息息相关,综合测评方法应充分注重在这些方面的实施与贯彻。
(五)规范测评细则,细化考核指标。一定要使测评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多的规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避免标准不统一。对细则应不断完善,广泛收集同学们的意见,逐步改进。即不能搞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出现不公平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六)改变德育评价的完全数字化。为克服定性评价夹杂的感情因素,在一些测评体系中德育评价采取完全定量评价的方式,用数字标尺将一切数量化,这是不合理的。目前好多高校对毕业生的最终德育评价采用毕业前的德育答辩这一形式进行,就是在综合测评中对思想道德模块评价也引进德育答辩的形式,每位同学写出自评报告,登台汇报。班主任及其余全体同学当评委,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次。笔者对自己所带班级进行实践,效果良好。
8.浅论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篇八
郝咏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数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要: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着许多问题,全面探索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划分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发展性素质,并提出了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素质
当代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等。社会的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顺应社会的这些变革,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应相应地进行发展战略和策略地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趋势,随着社会变化频率的加快,高等教育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1]。在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针对评价学生不全面、不客观的状况及其所带来的相关问题——“给评选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免试研究生、毕业生分配工作等,都带来了很多困难和矛盾,依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探索试行量化、全面评价学生“德智体”发展水平的一些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相互交流和总结,至90年代初,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基本定型。这主要可以表述为: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分数=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奖罚)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评价学生一般都采用“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2]。
一. 现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综合测评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期评定一次,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测评已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
1. 测评体系系统不够完善,指标设定不合理
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并对应成相应的分数。如果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与观念来分析这种框架体系,就会发现这种框架体系的局限性:
首先,德育标准概念化。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但作为评价机制,它排斥概念化的口号。各高校在制订学生道德教育的客观标准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大多停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原则口号上,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因而造成了在这一项的评分上人人都得满分的结果,否定了主体道德水平的个性差异。
其次,智育标准考分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施的综合测评,评测重点仅仅局限在“智”的方面,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智育”水平的评判标准,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实践能力。测评比例中比重较大的智育引导学生过于追求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不少学生为取得各门功课的高分忽视了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偏差,这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这种评价尽管肯定了学生知识积累上的差异,但智育指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学习成绩。
再次,体育标准模式化。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体制测试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体育得分,无法体现一个大学生身心发展是否健康。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和紧张的生活,可以这样说,健康的身体是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才能的前提与基础。以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为特点的21世纪,对人才提出的重要素质中,还包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获得完美结合的前提。而仅仅以体制测试成绩作为体育得分是以偏盖全的一种做法。
第四,奖罚标准制度化。奖罚分是在上述成绩的基础上直接加分,在综合测评成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为了这些加分,可能会积极地去争取担任学生干部,而且希望“学生干部级别”越高越好,因为“级别”越高加分就越高;为了加分,有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勉强自己去做,如身体不好,但因无偿献血的加分比较高,就“积极”参加献血。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是一个“功利”、“虚伪”的大学生。这种加分制度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地素质,对于学生素质地提高并不具有全部地真正意义。
2. 测评体系系统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偏差较大
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地素质提出了要求。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无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这种评定很难在评价中突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在做人方面,以前用人单位希望分来的大学生是党员和学生干部,强调得更多的是学生“政治素质”;而现在用人单位虽然提出了“党员优先”,强调得更多的则是“团结协作”、“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做事方面,用人单位一般追求的是“忠于职守”、“老实厚道”,而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独立创新”、“灵活应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创造型、协作型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抢手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赖学校的评价和鉴定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就是重要的原因[3]。
3. 测评体系系统操作有漏洞,不利于素质教育
在大部分高校,综合测评成绩=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奖惩分。德育分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评议出来的。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德育分,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做表面文章,力图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这也给一些参与测评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以很大的发言权,也就催生了一些学生以各种方式孝敬老师的不良行为。如果说学习成绩是考出来的还值得大家信服,德育都是根据感觉打出来的,平时表现又缺少诚信的记载,这容易使学生在勾心斗角的功力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0日就报道了一篇《部分大学生争夺奖学金不择手段》的文章,这一现象并不罕见,也已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二. 重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指标的客观根据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目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具体的客观评价标准,既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考虑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考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要从心理学、生理学、能力学人文精神的诸多因素来考察,重点要注重学生的构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原则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拘泥于对德智体总体原则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与概念划等号,把“智育”与考分划等号,将“体育”仅与达标联系。为改变这种片面的、落后的考核评价方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素质综合测评,使素质教育内容具体化、目标量化。
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主要内容为:
1. 评分方法
N=A×20%+B×60%+C×10%+D×10%,N为综合测评成绩,A、B、C、D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发展性素质。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不同的指标所占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0.6、0.1、0.1。每一个一级指标又包含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评价要素,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一般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
2.测评内容及各项分值的计算
(1)思想道德素质(20%)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操行测评成绩和班主任给予的考评成绩三部分组成。总分20分,其中理论课成绩6分,操行测评10分,班主任考评成绩4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为各课程的平均学分成绩的6%,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等。
操行测评内容共分十项,即政治表现、专业思想、学习态度、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严于律已、团结友爱,每项各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2)科学文化素质(60%)由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修养素质三部分组成。总分为60分,其中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为30分,专业技能素质为20分,文化修养素质为10分。
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成绩为各专业基础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30%。平均学分成绩为学分成绩(每门课的实际得分乘以该门课的学分数)之和除以总学分数。
专业技能素质成绩为各专业选修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20%。
文化修养素质内容共三项,即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4分)、对美与丑的鉴别能力(3分)、注意表现美(3分),其操作可由同学互评和教师评议两部分组成。
(3)身心健康素质(10%)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组成。总分为10分,其中身体素质成绩为5分,心理素质成绩为5分。
身体素质成绩由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三部分,每部分的成绩依次为2分、2分、1分。
心理素质内容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群众关系良好,每项各为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4](4)发展性素质(10%)由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其他能力等
四部分组成。每部分成绩依次为3分、2分、2分、3分。
创造能力包括科技竞赛及科技成果,参加校级以上科研成果竞赛,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依据,学术论文以所载正式刊物为依据,出版的作品、获得的专利需经专家教授推荐并经校科技部或人文社科部审定。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对各级学生干部进行统一管理,分级考核,各级学生干部分别由供职单位进行考核、评定等级,由学院统一加权处理。
文艺体育竞技特长主要是指按校级以上文化艺术、体育竞技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等获得奖励或表彰情况进行加分,但一次活动获得多奖励时,不累计加分。
其他能力包括英语、计算机、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操作技能,学校制定标准,对学生的特殊优秀表现给予嘉奖的特殊表彰,以获得的选修、辅修和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为依据进行的加分等。
三. 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应该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是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和完善。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我们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 定量评价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是多元的,评价手段和评价主体是多样的,既要关心过程,也要关心结果。因此,不可能采用整体划一的评价指标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对此,可以借鉴《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的做法,在测评的表述上采取“多因素状态方程”加“测评建议”的方式,如测评结论:XN=x1n1+x2n2+x3n3+x4n4(x,n分别为相应指标你的权重和系数)。测评建议:对学生优点的肯定、不足的评价、改进的建议。
2.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有力保障机制。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应以学工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具体负责对大学生平时的素质评价和评先评优工作。“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素质评价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3. 测评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测评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要说明具体原因。4. 加大方案宣传力度。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宣传统一学生对方案的认识,避免产生误解。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应将测评方案发到每个寝室,并组织班主任专门学习方案,再由班主任召开班会进行解释。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川.高等教与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杨德广.大学、中专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前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6.[3]肖华.以人为本,建立应用型人才素质发展的引导机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6):101-104.[4]许二平,姬旺华.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1):67-69.The Attemption of Discussing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Hao Yongm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Jiangsu
Nanjing21004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which adopted by high schools have many problems.It is urgent to grope for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upon quality
【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推荐阅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力学11-05
华南理工大学分数线06-28
华南理工大学金属学09-22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10-28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企业管理09-12
华南理工数字逻辑作业2解答10-12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2015名师讲堂作业06-24
华南师范大学复试真题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