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作文

2024-11-16

语文必修一作文(精选12篇)

1.语文必修一作文 篇一

白茫茫的天际闪过一条由远至近的线,顺着狂傲不羁的灰尘移动而飘落下去,直指那个坐拥几百年历史的小山村。没有渺小而喧闹的虫声,没有怯懦而稀疏的虫鸣,只有干练的大风掠过同样干练的树叶,等待终有定数的命运天盘。

没有人知晓山村外面的世界,正如人们不清楚村内小溪的来源。几百年来,山村外面的世界一直被威武的丛林挡得密不透风,它们盘踞在山村的边缘,黑压压的让人喘不透气。这丛林的每一株草都坚韧挺拔,每一颗树都茂密参天,为了保护自己,它们成天都散发着遮天蔽日的瘴气和黑暗。而村内的人随遇而安,安于现状,又乐于平静。

少年却决心走出一条路,一条开启命盘之路,一条势必不会平凡的路。于是十年苦修,寂寞坚忍。人们讥讽,那是个疯子。少年不以为然,擦枪磨刀透过微凉的月光攥拳立誓。闭上双眼,少年在永恒的寂静中伫立着。“角两星南北直着,中有平道上天田。总有黑星两相连。别有一乌名进贤,平道畔独渊然……”念着这则《步天歌》,少年仰望星空,想要参透苍穹的秘密,更想要知晓外面的世界。

今夜,少年将启程通往这丛林另端,连通山际的隧道,追寻外面的世界,少年如风般在黑暗中潜行。

当那澄澈晶莹包裹着深红色的剑鞘时,英武的铠甲在风中巍然而立,虚幻而幽远的气息在这黑影上燃烧、翻滚、凝聚,觉醒的魂魄在黑暗中咆哮,一种无声的魄力震慑着丛林中的一切事物——

除了这个少年。

那是只刚刚觉醒的猛兽,阴冷嗜血的气魄如同幽灵环抱着少年的四周,又如同猛烈汹涌的冲击。咆哮声至,两颗心之间闪现出一道电光火石的荣耀。少年的手轻轻覆过生硬的剑柄。

冰凉的触感立即从指尖蔓延,瞬间激起少年灵魂中更加猛烈的火光,这是燃烧的零度。少年缓缓压低了挺直的躯干,黑暗中的双眼紧紧地凝视着前方,大风卷起一片晶莹透亮的水雾扑面而来,少年的衣襟在飘落的丛林间飞舞着。一骑烟尘逐渐向上升腾,随即弥漫林中。静下心来,少年竭力屏住呼吸,选择不让猛兽感觉到存在,汗滴从两鬓滑落。

少年深吸一口气,让丛林的风灌满他的胸膛。好险,刚刚差点……少年小心翼翼地拨开一缕缕盘根错节的树枝,绕开艳丽如鲜花一般的蛊惑,艰难的前行。一颗千眼葡萄的藤蔓无声无息地用纤细的藤条绕住少年的腰身,它像巨蚺一样,越勒越紧,无法呼吸。少年费力的抽出一只手,吹起母亲小时候常常在床边奏响的那支《催眠曲》,企图安抚这条躁动不已的藤条。果然,奏效了。它终于闭上了最后一只眼睛,睡着了。

渐渐地,少年看到前方有一条微弱的亮光。不禁心中暗忖,难道黑暗的丛林要到尽头了吗?不,路程远没这么短,况且这光源星星点点,忽明忽暗,不断闪烁着;不像阳光,持久而明亮。在星火的照耀下,少年看见那些奇形怪状的树木咄咄逼人的身影。每一株树上都垂下更多的根须,这些根须像有生命似的,在微弱的光中探头探脑,像某种浮游生物一样诡异狡诈。少年把自己蜷缩起来,悄悄的躲过去,偶尔碰到了一两枝,它们也只是梭巡片刻,便慵慵地躲开了。

近了,更近了。少年终于看清了前方不断闪烁的东西。它们一簇簇,一群群,迅速在葳蕤的树干上匆匆而过,用一双双宝石一样的眼睛瞪着,不时伸出长长的滴着毒液的舌头——是火蜥蜴。少年禁不住倒抽了一口凉气。这种妖兽以前听师傅提到过,极为罕见,需要千年孵化成型。而少年眼前,是不计其数的火蜥蜴,它们正用直勾勾的眼睛凝视着,吐露着无数腥臭的芯子。少年扬起手在自己的周围封出一层守护屏障。眼下的法子就是凭着这层薄弱的屏障硬闯过去。要快!冲到丛林的尽头!

刹那间,一颗闪耀的流星划破天际。就是此刻,少年在成群的“蝼蚁”与升腾的烟尘间睁开双眼,一道锐利的目光直逼长空——

那一瞬间,少年拔剑而出,涌出心中的热血,奔向尽头。少年看见了,胜利就在眼前。

时空被凝固定格,令人窒息的完美寂静,纷飞的落叶凝固在半空,飞舞的尘雾冻结于林间,倾泻而下的月光停止了流动。他的想象开始驰骋,仿佛透过浓密的枝叶,看到外面的人们在黑暗的夜空安然入眠。

少年走出了山村,走出了丛林。黎明降临的那一刻,飞扬的粒子被极光的前奏阻断,带着丝丝暗淡的柔彩汇聚一处;琉璃般的星光千丝万缕地汇入丛林中,散逸成一缕缕耀眼的碎金。

少年回望自己走过的延延长路。心中已有定夺。

此路,为平凡之路,通往芸芸平凡万物。

2.语文必修一作文 篇二

先对苏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的写作序列设计作盘点:

全部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共设计19个写作专题, 每个专题均由“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三个要素构成。每册教材设有三至四个写作专题不等。

“写作观”共五条: (1) 你的生活很重要 (必修一) ; (2) 独立思考, 善于发现 (必修二) ; (3) 写作, 也是对话 (必修三) ; (4)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必修四) ; (5) 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设 (必修五) 。

“写作指导”部分共计19个专题, 从表达方式看, 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相关观念技能的指导;从文体类别看, 涉及诗歌、记叙、议论文 (含文学短评) 、说明文、应用类文 (演讲稿) 等文体的写作指导。

“写作实践”部分共设计58个训练, 从作文命题类别看, 涉及材料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从训练内容看, 诗歌、散文、应用类文体的训练, 均有所涉及。

写作观是对写作的认识与看法。它与世界观、人生观一样, 有一个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高中生应该具有怎样的写作观?应该有怎样的提高过程?尽管这些问题还值得深入探讨, 但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编辑毕竟概括出了“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 善于发现”、“发现, 也是对话”、“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等五个关于“写作观”的要点, 并编辑了五则知识短文, 将其分别安排在五个必修模块。这一创造性劳动, 无疑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写作指导”部分共计19个专题, 设计上最大的不足是这些内容分散在五册教材中, 从教学角度而言, 时间跨度大, 很难形成写作指导的系统性、连续性, 分析不够具体, 适用性不强。如第8专题“看好处, 说门道”的弊端:讲怎样进行文学鉴赏, 谈的却是阅读鉴赏问题。真正谈鉴赏文写作的, 只有“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 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 可以是自由的随笔, 可以是严谨的议论”几句不得要领的话。这种指导很模糊, 学生很难从中学到写作技能技巧。当然, 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从原则角度提一些要求是必要的, 但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包揽一切, 留下可拓展空间让教师因材施教有什么不好?如果把教案都给教师编得好好的, 那么要教师干什么呢?

“写作实践”部分, 虽然有教师说:“许多都不是围绕写作指导内容进行的, 大多还是紧紧围绕阅读专题设计作文题目”, “让人觉得作文还是为阅读服务, 或者说是阅读的拓展”。其实, 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可以发现, 写作训练题的设计都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写作提供空间, 这样的设计明显体现新课程理念。其中一些活动, 如设计网页、创办墙报等, 确实能激发学生参与写作实践的兴趣。

毋庸置疑,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上是积极的、努力的。无论是强调坚持正确的“写作观”,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还是精要设计“写作指导”,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抑或力求促进学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提高, 为学生个性发展拓展空间等方面, 都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当然, 我们在肯定教材积极意义的同时, 不能回避教科书写作部分存在的问题, 更不能对眼下写作部分利用率不高的事实视而不见。那么,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应对?

现行高中作文教学以高考为价值取向的普遍做法, 是导致教材作文内容得不到重视的根本原因。

教材的写作目标指向与高考《考纲》写作目标指向不完全一致。教材写作训练的设计, 着力于写作观念的确立, 着重于写作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考纲》的写作要求, 内容偏向于能力与技能;文体上偏重于记叙、议论。在高考指挥棒的“魔力”下, 相当部分学校作文教学在高一时以记叙文训练为主, 高二以议论文训练为主, 高三则侧重记叙、议论的综合复习训练;在具体的指导上, 侧重审题立意、章法、语言等文章技能的训练。从多年实施效果看, 这种做法对学生作文素养、能力的实际提高收效甚微, 多年来高考作文的“官样化”趋势没能从根本上改观。

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新教材作文教学的设计, 在作文教学改革上做出有益尝试。但由于自身设计的不成熟, 对现行作文教学能起的作用甚微, 原因在于没能充分考虑应试这一现实需求, 满腔热情地希望对现状作颠覆, 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只有使教材设计的内容成为教学的必需, 才会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反之, 最美好的风景无人欣赏, 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 作文教学改革宜结合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采取渐进策略, 并作适度调整。

教材作文教学的设计, 其一, 要调整为阅读而设计的倾向, 应从写作角度设计。现代写作文认为, 写作是一个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这四个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系统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写作四要素。写作四要素是现代写作活动尤其是应用文写作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四个方面,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四要素在写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者在从事写作实践活动时才能更自觉地进行材料搜集、筛选, 主题提炼、结构完善、语言推敲锤炼, 最终写出实在、有力、有用的好文章。在这四个要素中, 教材设计已较为充分地考虑了主、客体的关系, 唯一需要调整的是写作载体的序列化、具体化、专题化, 使其真正成为教师实施写作教学的抓手。

其二, 在保留原有写作观设计的前提下, 应充分考虑应试这一现实需求, 按文体训练的思路, 合理安排各册作文训练序列, 以消除训练内容跨度大、不集中的弊端。这样, 写作“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的相关内容要作调整, 起码内容次序要有所变动。按文体训练的思路安排, 宜将内容按记叙、议论的文体有序重组;编排上不妨集中在教材后部分, 单独成章。当然, 写作指导、实践内容宜作大量补充。

其三, 在写作实践上, 也要形成梯度与序列, 以提供教师作文训练依据与落实抓手。教材“写作指导”部分共计19个专题, 从表达方式看, 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相关观念技能的指导;从文体类别看, 涉及诗歌、记叙、议论文 (含文学短评) 、说明文、应用类文 (演讲稿) 等文体的写作指导。要形成梯度与序列, 宜对此作编排调整, 可以结合文体编排综合进行。

其四, 要能提供范例。范例指可以仿效的事例、典范的例子。作文学习更强调写作主体的体悟, 范例可以为写作主体提供体悟、效仿的参照, 优秀的范例在写作教学中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每年都会涌现相当多的有很大影响的高考满分作文, 这些作文出自同龄学生之手, 内容、形式与同龄学生没有“代沟”, 示范作用更明显。考虑到教材篇幅, 可以单独成册。

当然, 教材既然被冠以“实验”的名目, 本身就有实验性, 不合水土很正常, 相信在后一轮教材改编中会有所调整。再者, 教材的调整毕竟比较缓慢, 作为实验者, 我们能否遵循教材编写者们倡导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写作训练模式, 在教科书设定的大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际, 将教科书“写作训练”部分做一次重新整合和调整, 增强其可操作性?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确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师从学情出发, 对教材进行重构, 的确是必要的步骤之一。教师完全可以按高考作文要求对教材作文序列进行整合, 吸取教材作文设计部分的精华, 并在序列化、可操作性上整合, 并补充作文范例, 从而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作文训练序列, 为作文教学提供抓手, 使作文教学走上有序轨道。

当然, 整合过程中, 三个年级要协调, 并形成推进机制。一方面, 在整合教材内容上, 应以校为单位, 整体协调, 分头协作。另一方面, 要形成合理的推进机制, 并且定期微调, 使之在动态修正中日臻完美。

摘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部分内容, 在具体写作教学实践中, 并没有得到实际运用。本文就此问题作分析探讨, 认为在内容、编排上宜作适度调整, 适应教学的现实需求。

3.语文必修一作文 篇三

一、“城隅”释义为“城上角楼”,或“城边的角落”。

【课文】《诗经两首·静女》

【课本原注】[城隅(yú)]城上的角楼。一说城边的角落。

【探析】课本注释不免带来这样一些疑问:古代“角楼”指什么?静女为什么要到“角楼”上等待心爱的男人?“城边”的“城”指城市,还是城墙?

角楼,古代是指“城角上供瞭望用和防守用的楼”(《现代汉语词典》)。从“角楼”的功能看,是城防的重要工事,一般怎有闲置的时候,供青年男女演绎浪漫的爱情故事?从下文情节看,“爱而不见”,“爱”通“薆”,作“隐蔽”讲,静女跑到供瞭望和防守用的“角楼”上怎么“隐蔽”?从字眼上看,从“隅”(角落)联想到“角楼”,是否有些牵强附会?

“隅与陬为转注。广雅曰:陬,角也。小雅笺曰:丘隅,丘角也。”“考工记曰: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大雅:惟德之隅。传曰:隅,廉也。今人谓之边为廉,角为隅”(《说文解字》)。《考工记》把“宫隅”与“城隅”两个短语,称作“角”之“浮思”,即把“隅”释为“角落”,下断十分明确。因此,把“隅”释为“角楼”,既不合抒情故事发生发展的情理,联想跨度也委实太大了些。

不论“城上”,还是“城边”,“城”,依今天的学生经验看,一般很容易理解为“城市”。古代也有这样的用法:“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这里的城指“城池”,“城市”。但学生不会想到还有不同的用法。“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粤教版)。教学用书与课本注释关于“城”的阐释,虽说是一字之差,一是“城墙边”,一是“城边”,所指却大相径庭。

“城隅”,释为“城墙边的角落”较为妥帖。就“角落”而言,使本章下文“爱而不见”情节发展成为可能;就“城墙边”而言,与末章“自牧归荑”形成呼应之态势。在城墙边的角落,女子逗情示爱;在野外放牧的地方,赠送爱情信物(荑草),表情示爱,合乎常理。

二、“擢”,释义为“举起,摆动”,这两个动词,准确译读织布的动作了吗?“举起”与“摆动”二词相互能转注吗?

【课文】《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

【课本原注】[擢(zhuó)]举起,摆动。

【探析】《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织女摆动纤纤素手,织布机‘札札作响。”朱东润先生释:“擢,摆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课本注释为什么增加“举起”义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其本义为“拔,抽”。“举起”义,或滥觞于此。然而,仔细揣摩,“举起”与“摆动”到底不是一个动作,所以两者不能转注。从另一个角度看,编者是否在两者选择之间犹豫,不能定夺?中学生理解起来,往往陷入似是而非的境地。更何况,《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译文:“摆动”的是“素手”,“作响”的是织布机。前言不搭后语,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不妨,我们来考察一下古人织造的过程。高汉玉《我国古代丝绸技术的发展情况怎样?》一文有这样的记述:

“原始的丝绸制造是将缫好的丝分布在竹(木)辊上,先是‘手经指挂;后又将两脚抵住绕经辊,经丝片幅按单数和双数片纱穿入分绞棒,用夹布辊将织成的布缠于操作者腰间、张紧经纱,一手提综开口,另一手将挑经刀竖直形成织口,然后运送纬管,再用打纬木刀扣紧纬纱,依此循环织布绸。”

织造过程中,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挂、提、扣、挑、送、打等一系列的动作,怎一个“举起”或“摆动”了得!“擢”的本意是拔、抽,联系下句看,手动作“弄”的对象是“机杼”,可见,“擢”一字下得十分贴切,与“弄”互文见义。诗人截取织女在织布过程中这一典型片段“穿梭”描绘,以营造一个背景氛围。故“擢”释为“穿来抽去”。整个句子,可这样翻译:织女纤长而白皙的手穿来抽去地织布,织机“札札”作响。

这样译读,明白、到位而又不失简约,非“举起”或“摆动”含糊其辞。

三、“掇”,释义为“停止”、“拾取”,哪一种解释更合乎诗的前后逻辑?

【课文】《汉魏晋诗三首·短歌行》

【课文原注】[掇(chuò)]通“辍”,停止。一说音duō,拾取。

【探析】《教师教学用书》译文:“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行?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教参“基本解读”:“作者以‘明明如月,何事可掇”来比方,从广阔的背景上衬托了求贤若渴而贤士不遇的苦闷。两相对照,问题昭然:如果说“打比方”(甚至有人认为是比兴)“月亮停止运行”比喻“忧愁断绝”能成立,那么诗人加上“明明”一词,如何解?既然希望如月之忧愁停止,为什么还要突出“明明”这一特征来描绘呢?“明明”是明亮、明朗之意,是正面写意,含有褒义。诗人怎么会希望正面的、褒义的东西停止或断绝呢?

蔡厚示认为:“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主题。”这里指出寄托诗人求贤若渴心理之矛盾与《教师教学用书》中求贤若渴而贤才不至的苦闷——是一致的,说明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然而在字眼和句子的具体解读上,蔡倾向于另一种说法,并加以发挥:“我赞成作‘掇是。虽然诗人这时奇想天外: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把它摘到手呢?后来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句就此脱胎。这两句写得委实精彩!它除了显示诗人不失赤子之想‘上青天揽月外,还作为一种比兴手法,因小见大,暗喻贤才何时求得和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含义。”他认为诗人笔下月亮暗喻“贤才”和“理想”。“掇”引申为“实现”。他关注到了“明明”的意义,但又忽略了“如”这一关键字眼及其主语(即比喻的主体)。

再看另一种解读:“‘明明四句:大意是说如同那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停止它的运行呢?我的忧虑出自内心,也同样是不可断绝的。这里接‘青青子衿四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求贤不得的忧虑”(《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整句忽视“我的忧虑”为比喻的主体。如何理解,才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符合前后文的思想逻辑呢?试看前后文。“明明如月”中的“如”一字提示我们,诗人显然在打比方,那主体是什么呢?据上文意脉走向,可推断,主体当是前文的“我心”。“何时可掇”的“掇”又如何解释呢?据前后文假托宾客往来说事,此句显然在发问何时人才来归。如果说前后文是假托、烘托、曲折取势。这里是突兀之笔,旗帜鲜明。故“掇”一字作本字解,“捡拾”,可引申为“获得”、“网罗”等义。整一句可这样译读:我求贤如渴之心坦荡、明亮如月,我什么时候才能网罗到天下更多的贤才?这样译读,才能使上下文意,一气贯通。

四、“三十年”是“十三年”的“夸大说法”,讲得通吗?“依依”释义为“依稀可辨的样子”,岂不与“暧暧”字义相矛盾?

【课文】《汉魏晋诗三首·归园田居》

【课文原注】[三十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是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一说当作“十三年”。

[依依]依稀可辨的样子。一说是轻柔的样子。

【探析】陶渊明任官前后共十三年,宋吴仁杰《年谱》早有考订,是可靠的,且为大家普遍认可。课本仍把“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放在注解首要位置,匪夷所思。“三十”与任职事实不符,当是诗歌流传过程中的讹文。古人没有类似的夸大用法,言其夸大,乃属牵凿附会。古人夸大数字表达思想是有规律的。一是夸大数字虚指落差较大。“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庄子·逍遥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二是以“三”或“三”的倍数极言其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论语》)。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循着数字运用的游戏规则行进。

对“依依”的理解,向来存在不外乎上文提及的两种说法。王瑶很早就解释为“依稀可辨貌”。廖仲安的意见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方的村落炊烟,朦胧疏淡,着墨不多,却给人无限亲切之感。”这里都是从色调上解读“依依”。后者对“依依”的理解,与课文关于“暧暧”作“模糊不清”解,在意境上或许求得和谐一致,在意义定位上不免犯同;课本注解一方面说“模糊不清”,更有甚者,《教师教学用书》直译为“幽暗”,另一方面又说“依稀可辨”岂不自相矛盾?《教师教学用书》译为“炊烟袅袅升起”,显然主张是对炊烟姿态的描绘。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依依”所处意群和搭配对象不同,其意义则不一样。注释一方面讲远方村庄“模糊不清”,另一方面又讲炊烟“依稀可辨”,自相矛盾。根据陶诗意群和搭配对象乃至意境,把“依依”理解为“轻轻地、缓缓升起”,似乎更有道理。

以上探析,乃一管之见。课本注解不仅面对教者,更主要是面对学生。个性化注解,会增强课本特色;科学注解,有助于学生自学,还有助于树立教材的权威性。

4.高一语文必修一优秀作文 篇四

说实话,我与他并不亲密。仅有的交谈也只是每年过年见面的寒暄,以及到我父母不在家时问我某某频道怎么换,其余时候并无交流。

他很瘦,瘦到看上去皮包骨头。他走路颤颤巍巍的,就好似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儿,风一吹就能摔倒。小时候,和父母挤火车坐大巴回去时,总能看见他坐在村口的石头上,听着老式的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唱着戏,在那儿歇着。他很喜欢那样,我认为。因为他平日里闲来无事,便会呆在那里,一待便是几个小时,是在听戏,也像在想些什么。金色的阳光照下,照在他身上,照在他身边的石头上,照在周围的野花野草上,一切都如此和谐,静谧又安逸。

又过了几年,他得了肺病,时不时就会发病。全家人把他送到医院,待了几周后便住在我家,因为妈妈是医生,平日里会照顾他。我们俩在许多方面都有些摩擦,比如看电视。我虽然喜好的电视剧种类很多,但他喜欢的抗日剧却恰好我不喜欢。我看的许多综艺都是很晚才播,但那个时间他和奶奶已经休息,我也不能看到太晚。在这件事上,父母都不让我和他抢,我只能每天和他一起坐在那里看着那些打打杀杀。

他脾气不好,经常会跟奶奶大吵,然后把奶奶气哭。不论是在乡下还是之后到我家,他们还是这样,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但都不至于动手。现在看着奶奶一个人面对偌大的院子,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休息,一个人去收拾院子时,我都很心疼。没有了那个天天跟她吵架,把她气哭的人,她每日却很孤独。

初三那年清明的前几天。我早早起床,像往常一样去了学校。

下午去学校的路上,车子突然坏了。狼狈地到了学校,还是迟到了,被老师责骂。晚上我回家时,便知,他和往常一样,早早地睡了……

5.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 篇五

中秋佳节,路上行人行色匆匆。好像是在忙碌中,挤出时间。雨还是在下,人们都说,春秋之雨,细如丝。好像还真有这种感觉。这雨带着风,像似棉花糖清清地拂过你的脸颊,但却悄悄地逝去。细雨带着微风,有点怜惜的味道。细雨带着冷风,真有些秋天悲伤的情怀。

我坐在车上,正享受着被秋雨怜惜的舒适。今天是买新衣服的好日子。父亲说,要为我和他一人买一件新衣服。如今生意不像以前那般好做,钱来得不容易,买件衣服就会等上好久。我与父亲走进衣店,我随即相中一件衣服,再比比自己身上穿的,自然暗淡许多。父亲问了衣服的价格,脸上似露出特别吃惊的感觉。说实在那件衣服特别好看。我明白父亲的神情,于是就不想让父亲难看,便推辞说去别家看看。不料,父亲拿出几张邹巴巴的钞票替我支付了那件衣服的钱。我偷偷用余光看见父亲包里就仅剩一块钱。我小心翼翼的接过那件衣服,但我却没有一丝喜悦之情,却有秋的悲伤。待我买完衣服后,父亲就搭载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却丝毫没有提为他自己买衣服的事。我知道真的没钱了。

家中虽然贫困,但是该花钱的时候,父亲却丝毫不吝啬。一年,亲戚家修新房,来到我家借钱,我虽然还小,但却懂得连下个月的米钱都尚未准备好的一个家庭,居然还借钱给别的人。父亲总是说,人生在世,哪有不求人的。后来,父母却多次因为这件事而吵架,妈妈是个顾家的主。父亲虽一生为钱而忙碌,却总是很大方,他从不乱花钱,因为父亲觉得钱可以买来很多东西,却不能买来情与爱。

每学期开学之际,我都会对父亲说,要买参考书,父亲总会省下那几包烟钱为我买书。父亲是要开支的,每个月的烟、酒、油钱,就会用去工资的一大半,我每月的生活费也会从父亲那里索取。父亲不让我向妈妈要钱,因为妈妈每次总会问东问西,而父亲只要说明多少钱,就会给我,因为父亲知道我总是在为学习拼搏。一直以来,父亲都有一种努力工作的理由,因为每次归宿假回到家,对父亲说这段时间在学习上又有什么新进展。父亲为我每一次的进步感到欣慰。所以父亲每次都是愉快的上班。在闲余之时,会将我得到的奖励和老师的表扬讲给他的同事们听。好像在说,虽然没有钱又如何,咱儿子有出息,将来挣大钱。于是,吃饭的时候,父亲会与我聊天,说今天又有什么人夸耀我,鼓励我要努力学习。

去年的夏天,天气特别热,别家都种了西瓜,唯独我家没有种,全部种了稻谷。我当时正在做作业,几个小伙伴又在窗外招呼我。我们一起跑到别家的.地里,各摘了一个熟瓜吃。后来那家人知道了,告诉父亲。晚上吃饭时,父亲特别严厉的批评我,让我跪在地上反思,让我去向那家人道歉。我的泪忍不住往下掉,但我还是拿着钱去向那家人道歉。那家人非常宽厚的原谅了我。可是父亲却因为这件事几天没有理我,直到又一次放归宿假,为父亲讲述了自己在学校里的表现,父亲的笑容有回到了从前。

如今,正是父亲壮年时期,却在父亲的头上看到数不清的白发。想起父亲心中总是抱着一种愉快的心情为我辛勤的劳作,而且还引以为傲。难道这就是父爱的力量吗?

6.语文必修一作文 篇六

经过几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广州,到了广州已是早晨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第一个冲下车门,结果却被拥挤的其他乘客把我挤在一旁。

终于从火车下来了,眼前的城市却让我大吃一惊,这就是我心中繁华的城市?

只见出现我眼前的广州是个人山人海的城市,果真是繁华,只不过我低下头时才发现,原来广州也有猥琐的一面。在广州火车站候车大厅,有种味道很冲鼻,其实是那些北方人遗留下来的“芳香”,当然在很肮脏的地面上坐着,甚至躺着形形色色的北方人,他们是那么的不文明,在广州留步,足以说明你已是广州这个城市的一员,你的一举一动亦贵广州有着影响。是的,在我未到这个城市之前,一直都有着久违地向往,在梦中的文明的广州、繁华的广州……如今梦想成真,我来到了梦中的那个城市,确实那么地令我失望,没有梦中的现实,彻底从梦中走了出来,原来广州,并不是电视上的那么美丽,一切太过于假。这次到广州旅游,我庆幸着,亦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容貌,与市民有着密切关系。或许,你觉得我很片面,只看到广州的其中某一面就可以下定语,但是其中的一处风景难道不足以说明整个城市的素质?我想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在火车站看到那一幕,已让我摇头叹息,可是在街头的景象更让我感到厌恶。只见垃圾成堆,一阵阵臭味扑鼻而来,让我不禁皱起了眉头,没想到这个即将办亚运会的城市竟是这样的乌烟瘴气?不敢想像外宾的想法,亚运会会有许多外宾来广州,广州,中国的一部分,那要是广州还继续这样下去,那中国岂不是会背负一个“肮脏”的“罪名”?在亚运会那些日子广州的市容将会代表着中国在在世界的地位,远近闻名的中国文明会不会被影响?

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广州会有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个真正值得我向往的城市,没有乌烟瘴气,到处绿树成荫,每个市民都很文明,那该多好。

7.人教版必修五教材第一单元趣解 篇七

林教头与别里科夫老师可以好好比较一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角是林冲, 并非一介武夫, 而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底层有着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心态的教头———教师!只不过是教习枪棒。他文武双全, “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 不遇明主, 屈沉在小人之下, 受这般腌臜的气”。

漫天风雪, 无尽悲伤, 一壶浊酒, 十分惆怅。正义已死, 问苍天, 路在何方?熊熊烈火, 长天茫茫, 壮士心, 英雄泪, 空飞扬!一把刀, 一杆枪, 把江湖走尽, 不再彷徨!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角是别里科夫, 他是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一小城中学的希腊文教师。

别里科夫死了, 杀死他的是他的抑郁症, 严重的心理疾病, 还有沙皇专制统治的的白色恐怖。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 因心灵僵化死亡。他的死让全城的人高兴!

陆虞候被杀死了, 杀死他的是他的拜把子兄弟———他想要置于死地的林教头。作为高太尉府里的普通工作人员的陆虞候, 奴性十足, 患软骨病, 挺不起胸, 抬不起头, 整天看“主子”脸色行事。为讨“主子”喜欢, 可谓搜肠刮肚、费尽心机, 什么下三滥的事都干得出来。花花太岁高衙内看上林冲的妻子得了相思病之后, 陆虞候便千方百计为其出谋划策, 企图逼良为娼。先是设调虎离山计, 将林冲叫出来喝酒, 骗林冲妻子到自家楼上, 让高衙内调戏。然后设卖刀计, 使林冲误闯白虎节堂, 被发配沧州, 并安排押解人员中途结果林冲性命。最后又设火攻计, 趁大雪之夜, 火烧草料场。林冲命大, 虽然没被害死, 但被害得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最终走投无路, 被逼上了梁山。他的死罪有应得!

别里科夫之死案发现场是中学男教师单身宿舍。

陆虞候之死案发现场是沧州城东15里的草料场的东三二里的市井与草料场中间的一座山神庙。

顺便我们再把“别里科夫之父”———契诃夫与本单元最后一课《边城》“翠翠之父”沈从文做个比较:

契诃夫让别里科夫总是歌颂过去, 把自己与现实隔开, 禁锢人们的思想生活。契诃夫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超现实又源自现实的形象———谨小慎微, 心惊胆战, 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 诚惶诚恐, 恐恐惧惧上西天。

沈从文也通过翠翠歌颂过去, 歌颂湘西沅水, 那里浓郁的地方色彩带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原动力。他歌颂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 赞美人性美, 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人民也送给他一副对联———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8.必修一第一单元训练(三) 篇八

1. “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郡国并行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2.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

A. 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人性

B. 以礼乐制来巩固宗法分封制

C. 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D. 实施仁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3.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有下列哪些权利( )

①任免辖区的官吏 ②征收辖区内的赋税 ③管理辖区行政事务 ④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4.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

A. 君主专制 B. 王位世袭制

C. 中央集权制 D. 郡县制

5.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对宋代的官职描述正确的是( )

A. 知州是管理地方军事的官员

B. 朝廷用知州来牵制通判

C. 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

D. 通判是地方监察官员

6.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察举制是一种由上至下选拔人才的制度

B. 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C. 在九品中正制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D. 隋文帝设进士科,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7.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权利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A. 明朝的内阁制

B. 宋代设置的通判

C.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D. 清雍正帝建立军机处

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地说它是专制政治了。”下列能够支持该论点的是( )

A. 西周分封制 B. 隋唐三省制

C. 清军机处 D. 明内阁制

9. 蔡邕《蔡中郎集》: “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此材料可以反映出( )

①汉承秦制 ②君权神授 ③皇帝独尊 ④皇权至上 ⑤君主专制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0. 钱穆曾说过:“在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他都知道, 全国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务人员的。因此许多人的私生活,连家人父子亲戚的琐碎事,都瞒不过他。”此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清朝 B. 宋代

C. 汉朝 D. 元代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9.语文必修一作文 篇九

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温我们在一起的时光。

相遇,初识,洋溢了整个夏天。我们俩同在一个辅导班,坐在一起,同时开口说了第一句话:你好,你的笑是那么温婉动人,你的话是那么鼓人心扉,短短的几天,你的一切都令我欢喜,向往。

相知,是零碎时间的悄悄耳语。一节节课上完,才发现你是个大学霸,而你却从来不说,只是说还凑合吧!区里二三十名那还凑合,如果是我,那简直做梦都会笑醒。上课你聚精会神地听,下课又给我开小灶,托你的福,现在我的名次上升了一大截呢!是你的悄悄耳语让我本来枯燥无聊的暑假课变得生动有趣!

相爱,是羊肠小道的缕缕笑语。每天下课,你便陪我走那一段不属于你的路,然后再折返回去,那本长长的一段路在你的陪伴下变得短暂了,而我却贪心地想要这条路再长一点,时间再放慢一点。正午的太阳高挂,每次你都高举着太阳伞,在那一方小小世界,回荡着属于我们的欢声笑语。

与你在一起的时间越长,越能发现你许多的惊艳之处睿智、博学、低调、谦虚、幽默。搜刮了一肚子的词才勉强找到几个能描述你的,真想把世间美好的词语都送给你。

这些点点滴滴就像大树下的斑驳光影,我将它们细细收藏。然而日头总要落山,再辉煌的演出,没了你,也只剩下冷清的黑暗和虚无。

我们每天再见,又再见,可总有一天要真得再见了,不知再见是何时,不知未来会怎样。

清楚地记着,我们最后走那条路的场景,那天格外地热,热得脑袋发懵,不知所以然却清晰记得你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初三的开始是一场对自己的修行,努力了,奋斗了,待风雨过后,云舒光现,我们会在长大的世界遇见,那时你我一定是青春正好的模样。这正是我一字不落所记住的。你殊不知,当天晚上我一个人在被窝里,回忆有关我们的点点滴滴,笑完了哭,哭完了笑

人生很长,遇见的人也挺多,你就似冬天里那盏骄阳,足够深刻,值得回忆!

在拼搏的大路上,我们曾经一起走过!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继续携手前进!

10.语文必修一作文 篇十

初来乍到,我第一次在宿舍住,心里难免会有些紧张但又有些兴奋。我轻轻地铺好床单,看见你来,你悄悄的在我的旁边铺床,动作敏捷像只小猫,似乎对宿舍生活很熟悉。我好奇地打量你,你乌黑发亮的学生头,脸上还架着一副淡紫色的眼镜,看起来很像一个学霸。果不其然,开学典礼那一天就看见你拿着奖状和奖品从台上下来,表情十分平淡,似乎这是十分平常的事情。我想,你表面平静,其实内心强大,是个女汉子。

考试后,又一次排位,按名次念的,你当然比我先进去,我紧随其后,进了班,找不到好位子,你看了看我,指了指你旁边的位子,轻轻地说:坐在这里吗?嗯!我表面淡定其实内心十分紧张又带点兴奋,因为我一直想和你交朋友,现在终于可以和你交流学习了!

我们每天都努力学习,你指点我,我有时也指点你,在和你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你有许多优秀品质都是我学不来的。有一次除草任务,女生也要和男生一起去。你在我身旁干的风风火火,不一会就把指定区域的草拔完了,你看见我还在忙,便来帮助我,看到你又灰又绿的手,我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吃晚饭时,你手疼打不了饭,我便去给你打,你十分开心的感谢我,我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没有感谢你呢!

初一下期刚来,正值樱花开放的季节,你说你很喜欢樱花,我们就去看了。那一簇一簇的樱花,在阳光下绽放,你笑着走在樱花下,转头对我说:没骗你吧,是不是很漂亮!嗯!我点了点头,望着你开心的样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风轻轻摇摆,以朵朵花颤动起来,花瓣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一个个在空中起舞。我走在你跟前用手遮盖你的头,以免落在你的头上,你笑颜如樱花绽放,温暖人心。

你看,她们多团结呀!要开一起开,要落一起落。是呀,你说得对,那些枝头上的樱花仿佛在对地上的樱花说:姐姐落了,我也一起落吧!

临近期末,你丝毫没有紧张起来,因为我怕不能和你一个班,因为我怕见不到你。我轻轻折了一个千纸鹤它是金色的,也是唯一的。我准备考试之后送给你。

11.必修二第一单元训练(一) 篇十一

1. 《尚书·酒诰》:“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 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2. 《管子·轻重乙》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 冶铁技术有所发展

B. 铁制农具全国范围使用

C. 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D. 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形成

3. 《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

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 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 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4. 右图的工具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此工具出现在( )

A. 夏朝 B. 北魏

C. 南朝

D. 唐朝

5.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

B. 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足

C. 便利了商品流通

D. “飞钱”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6.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代( )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7. 《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时代光泽”是指( )

①国家统一 ②商业兴盛 ③城市发展 ④文化繁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9. 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 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 )

A.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B. 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 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10. 弗兰克曾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这里的“商品”是指( )

A. 白银 B. 棉布 C. 丝绸 D. 鸦片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何突出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上述两段文字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据材料三分析,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12.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荼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12.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二

(一) 做好初高中衔接, 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三年学习规划。

俗话说, “山高有攀头, 路远有奔头”。新学期伊始, 我们不急于马上讲授新课, 而是要做好四件事:

1. 感受语文的魅力。

诗、词、歌、赋、对联、歌曲、小说、戏剧这些元素都可运用于语文课堂,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 感受语文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总目标。

我们依照新课程的要求提出:“确立一个理念;明确两个目标;培养三重能力;养成四个习惯;做个五一居士。”一个理念是让学生为自己的终身发展而学习;两个目标是学生自设的学业目标和人生目标;三重能力是应用、探究和审美能力;四个习惯是积累、梳理、质疑、体验的学习习惯;五一居士则是一笔好字, 一张铁嘴, 一肚子名篇, 一手好文章, 一颗年轻的心的五项素养。

3. 传授语文学习的方法。

我们用顺口溜的形式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练好语文基本功, 优秀诗文勤记诵;基础知识早复习, 课本学习贯始终;报纸杂志常翻阅, 买书看书做书虫;语文笔记贵坚持, 课外练笔不放松;生活处处皆学问, 他山之石把玉攻。

4. 明确学习的要求。

每一位任课教师针对本班情况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 比如:工具书的准备;晨读的内容安排;课堂活动的分组;每阶段要背默的诗文;一学期内要读完“名著导读”, 并写好读书心得;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的分组合作, 等等。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增强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为了使教学更有实效,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主要采用三种方法:

1. 整合教材。

首先是“阅读与鉴赏”的整合: (1) 小说专题。必修三《祝福》和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整合起来, 从欣赏人物形象, 品味语言到把握主题、情节, 使小说阅读鉴赏更系统化。 (2) 抒情散文专题。将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赤壁赋》整合为专题“抒情散文的情趣与理趣”, 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3) 古典诗词专题。将必修二的汉魏晋《诗三首》、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与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整合为“古典诗词欣赏”专题, 引导学生感受唐诗宋词的“情思和意境”。其次是“阅读鉴赏”与“名著导读”的整合: (1) 论语专题。将必修一“名著导读”中的《论语》与于丹“百家讲坛”的讲座相结合, 使课程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 (2) 红楼梦专题。将必修三里的《林黛玉进贾府》合并到“名著导读”《红楼梦》中进行延伸教学。 (3) 外国小说专题。将必修三《老人与海》和“名著导读”的《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整合为“外国小说阅读鉴赏”专题, 指导学生掌握外国小说的阅读方法。 (4) 中外戏剧专题。必修四第一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和“名著导读”的莎士比亚戏剧整合为“中外戏剧专题”,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中外文化的异同, 学会把握戏剧激烈的矛盾冲突, 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并尝试表演。

2. 学一反三。

一新闻类:必修一第四单元选讲《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介绍新闻的相关知识和阅读方法, 再以另两篇设计压缩语段、提取关键词、概括文段主要信息等针对性练习。二自然科学类:必修五第四单元选讲《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提要钩玄的方法, 其他两篇设计为理清思路、归纳观点的练习;必修三第四单元选讲《动物游戏之谜》, 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科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其他两篇设计为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练习。三文艺评论类: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 选讲一篇, 侧重学习把握文章基本观点, 其他两篇设计为分析评价文中主要观点的练习。这样一来既节约了课时, 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3. 自学探究。

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 在课改中, 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 我们应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 比如教材中“梳理探究”的内容安排学生分小组探究, 整理资料并作汇报展示;《囚绿记》、《邹忌讽齐王纳谏》、《李清照词两首》等初中学过的篇目可由学生来讲解, 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可与“表达交流”中的“辩论”相结合,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给学生更多地展示自我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他们表现自我的欲望。

(三) 学会积累, 做好归纳, 练就好字。

上一篇:捕捉课堂瞬间 关注生命成长下一篇:服装制作基本工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