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和建议

2024-08-26

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和建议(共9篇)

1.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和建议 篇一

案例正文:

农 村 空 巢 之 痛

——农村空巢老人的案例分析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尖锐,而伴随着老龄化的问题所带来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就更让人担忧。人口老龄化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双重社会背景使农村的空巢老人在经济收入以及各项应有的社会保障上程度偏低,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稳定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他们所面临的种种生活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在课题组调研的吉林省合心镇新农家村,农村空巢老人的各方面生活很大程度上都面临着“空巢危机”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危机、精神需求的危机、社会支持较少以及经济方面的危机。通过四次访谈,课题组成员帮助该村一户空巢老人解决了一些目前面临的问题,以期启发同学们提出针对农村空巢之痛的更多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 空巢危机

新农家村

合心镇

吉林省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寻找更好的发展,这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农村空巢家庭。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 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报告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农村留守老人占农村老人的23.3%,其中,在50岁以上及有子女的调查对象中,其子女或子女配偶均不在本户居住的空巢家庭占40.3%。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面临更多困难,28.9%的城镇老年人感觉养老目前没有困难,而农村则低于城镇13个百分点。47%的农村老人认为钱不够花,42.3%认为病痛较多,均高于城镇超10个百分点。老年人日常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养老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健康医疗方面,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较大。老年人接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比重很低,且城乡差异不大。老年人接受过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主要为身体健康检查、咨询,约27%老年人接受过该服务,其次是上门看病和帮助干农活、陪同看病,但接受过这几类服务的老年人很少,分别只有7.5%、6.8%和4.4%。老年人获得的外部经济支持主要来自子女,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比城镇更强。老年人为社会发展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也制定和出台了很多针对他们的政策,并把老有所养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不得不看到,由于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的激增,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巢问题。伴随着农村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日益增多,空巢危机也随之而来。因此,在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之时,探讨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尝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空巢危机并进而推广所取得的理论、实务成果,对于减轻政府负担,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解决日趋严峻的农村空巢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生命、生活质量,发展和充实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具有很大意义。1 新农家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新农家村地处吉林省东部,位于长春市西北部,隶属合心镇,位于合心镇西北部,距市区30公里,建筑多沿公路修建。辖8个自然屯。共465户,低保户16户,党员38名,户籍人口1780人,其中,劳动力906人,种植大田和蔬菜的人数为200人左右,技术工人主要在北车等开发区上班,从事木、电、焊工及服务业,大约150人。全村幅员面积为80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509公顷。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目前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调查结果显示:

1.1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空巢之痛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也接踵而来。

1.2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改善主要依赖子女。新农家村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良好,覆盖面100%,村里老人每个月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但这些钱不足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下。1.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 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论是村里的干部,还是他们的子女,都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同时也希望村里能够给予他们应有的关心与照顾。2 个案背景

课题组针对新农家村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失望消极孤独无助等心理危机这一现象,做了一次社会帮扶工作,以期探讨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尝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的有效方法。

居住在吉林省合心镇新农家村的张爷爷今年已经 75 岁了,初次见面是在村干部的引荐下完成的。通过简单的交谈,根据他本人描述,最近他常常感到生活很无助,而且做起事情来总觉得力不从心,容易疲劳。随着交谈的深入,笔者了解到,张爷爷有一个老伴儿,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孙女以及外孙。但是由于家里生活困窘,加之几乎没有耕地,孩子们很早就外出打工了。儿女们疲于生活,对待老父母显得有心无力,除了过年节偶尔回来一次,平时几乎就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但是,张爷爷的老伴儿去年开始出现老年性痴呆的症状,不能再照顾他了,反过来需要张爷爷去照顾老伴儿。老伴儿的突然状况,张爷爷根本接受不了,并且,由于病症的影响,张奶奶对原本就不怎么回家的儿女显示出淡漠、疏远,有时甚至莫名发怒。一来二去,儿女们除了按时给予些养老费用之外,便很少再来探望,就连平时关系较好的几个老邻居也心有余悸,往来越来越淡了。谈到这里,张爷爷流露出脆弱、无奈的表情,言语间夹杂着对老伴儿的无助,对儿女的失望,对自己和生活的绝望。3 帮扶策略 在分析完张爷爷的问题后,我们制定了针对张爷爷的工作目标和服务策略。由于张爷爷的问题主要是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也是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的危机。因此,我们制定的总体帮扶策略为:用谈话的方式帮助张爷爷客观面对生活现状,接受生活中不好的一面;同时尽力与其儿女进行沟通,帮助缓和冰冷的家庭关系;最后,针对张爷爷老伴儿的疾病问题,尽量与村里负责医疗的领导进行协商想办法缓解。具体地:

策略 1:与张爷爷一起回顾其生命史,目标 1:让老人找到往事的意义、懂得拥抱此时此刻;

策略 2:联系老人子女,与其沟通张爷爷状况,建立联系,目标 2:协助张爷爷与子女重塑家庭关系;

策略 3: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交流,帮助张爷爷一同照顾生病的老伴儿,目标 3:减轻张爷爷照顾家庭生活的压力,同时让他不再感觉到孤单和被社会遗弃。

在设定了服务目标和策略后,我们将本次介入工作分为四个部分,计划利用四次成功的访谈和介入来达到预定的工作效果。4 具体过程 4.1 第一次访谈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介入是在张爷爷家里进行的,有了上一次比较成功的接触,再次见到老人,他还是很配合也很高兴。一进屋儿就笑呵呵的让我们上炕坐并且在炕桌上用盘子摆上了自家的沙果和热水。我们环顾了下屋内,明显感觉比上一次要洁净和整洁了许多,张奶奶还是在炕的另一边坐着不出声。按照事先拟定的工作策略,在一阵寒暄之后我们开始渐渐引入主题,以想听故事为由让老人回忆并叙述自己的经历。张爷爷开始笑了笑,说自己孙子都不想听什么故事,我们倒大老远跑来听他唠叨。一点点的,老人带着我的思绪一起回到了 他的过去: 第一次聊天记录:

“这么说吧,我老家还不是这儿的,老家是辽源那边儿的,也是农村。家里子妹儿多啊(兄弟姐妹多),算上我得有七个,我二哥三岁那年就没了,说是肺炎,没钱治。小时候家里是真困难啊,后来没招儿啊,应该是四几年,43 年吧,我十六嘛,那年,实在受不了了,就从家里出来了,这边有个亲戚,家里人少,我就过来帮着干点儿农活,种种地。起码能有口饭吃啊,就这么地,学也没上,来这头儿两三年吧,反正人也勤快,哎呀,真不是说啥,我那会儿也年轻,身体也好,天天三四点钟儿就起来下地干活,这村里没有不夸我的啊!呵呵。我这亲戚是远房的,算是一个舅吧,挺稀罕我的。觉得我这小伙儿还挺踏实肯干的,就找人做媒介绍你这奶奶,那会儿结婚也没啥说道儿,都是老农民,不像现在要这要那的,看着差不多人好也就嫁了。那年我应该才十九,还没你现在大呢,呵呵,该说不说我这舅真是对我好,借我钱帮我盖了两间土房(现在这瓦房是后来翻新的)。其实啊,那时候你这奶奶在小村儿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漂亮姑娘了,当时说媒的也不少呢,我这辈子最有福的事儿也就是能娶她了,就连后来咱家这点儿地都指着人呢。我这户口不在这村儿,没有地,俺俩这不结婚了嘛,户口就弄过来了,刚结婚那会儿我就是给别人种地干活儿,挣口饭吃,这是后来,我老丈人划了块儿地给俺们俩了,一点儿点儿把这俩孩子拉扯大了。现在这日子跟以前一比,俺也算满足了,这搁以前根本就不敢想,呵呵,你奶奶这是病了,要不啊,我俩感情可好了。过了大半辈子了,都没红过脸,你们现在这些小年轻儿不行吧,呵呵。” 第一次访谈结果:

说到这里,张爷爷露出了笑容,神采也好了一些,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他年轻时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虽然没有高官厚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却踏实肯干,爱情又幸福美满。就这些来说,也确实值得我们现在这些浮躁的年轻人好好学习。同时我们意识到这是 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给老人以鼓励和肯定,于是在不断微笑点头以示回应后,又向老人说了些老年疾病的发生规律,以及老年性痴呆的相关知识,引导张爷爷逐渐接受老伴儿患病的事实,并让其明白家庭变迁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跟老人聊了很多,虽然依然能够感受到老人对目前孤独生活的无助,但是明显可以感到张爷爷对自己这辈子的肯定,和对眼下困难的从容接受。就这样,跟老人约好了下次会面的时间和道别后,结束了第一次成功的访谈。4.2 第二次访谈

一阵问候后,开始了我们和老人的第二次访谈。还没开始正题,老人情绪略显焦虑,询问下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第二次访谈记录:

“我这闺女和儿子啊,得将近一个月没来过电话了,真是当没我俩这人了。唉,算了,自打你奶奶有病,他们这是回来的越来越少了,哼,没病的时候也一样儿。都说养儿防老,我这养的是个啥啊,有时候真想跟你奶奶一起早点儿死了算了。”

听到这里,我们意识到老人的空巢危机还是比较严重的,虽然通过第一次的介入,老人对现实生活能够进行客观对待,但是,儿女的长期忽略和冷落依然是导致目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安慰过老人后,征得了同意,我们联系了老人的女儿,表达了老人对其牵挂之情,对小辈儿的想念,充分描述了目前两位老人所面临的形势,希望她能联系老人儿子多联系和看望老人。并对张奶奶的病情作了简单解释,希望其能够理解。女儿在电话的开始还是略显抵触的,但是后来也表示最近确实是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而疏忽了自己父母,才闹出来需要外人打电话提醒的态势。并且保证最近就会联系老人儿子带上孩子抽空回来看望两位老人。在结束了跟老人女儿的电话后,我们尝试给老人儿子去电话,但是试了几次,都是关机。不过张爷爷在上一通电话后心情好了很多,又露出了笑容,并说:

“算了,不通就不通吧,到时候也能过来。呵呵,哎呀,小伙子,真挺谢谢你的,我这人脾 气倔,他们不给我打电话,我就不给他们打。一来二去的,还得麻烦你打这个电话,你说这是什么事儿,哈哈。” 第二次访谈结果:

老人笑着说要留我在家吃晚饭,虽然不忍心拒绝,但是还是跟张爷爷说明了来一趟不太方便,天色也不怎么早了,怕没有回市里的公交车。老人心里很是感动和感激,说下次早点儿做饭,留我们吃一顿饭。结束了第二次工作,感觉还是有很大收获的,前两次工作的目标基本达到,张爷爷已经可以接受现实生活,并且也缓和了同子女的关系。4.3 第三次访谈

第三次介入前,我们联系了新农家村的刘玉成书记,并就张爷爷老伴儿的问题与其进行交流,但刘书记表示现在条件有限,资金和人手都非常短缺,有些力不从心。但表示一定会把张爷爷老伴儿的情况反映给主管卫生医疗的有关领导。随后,我们来到了张爷爷家,开始了第三次访谈工作。时隔几日,老人家的精神状态已经非常不错了,刚到屋内就笑着拿水果给我吃。我们注意到,这次多了几种水果,就笑着问张爷爷原因。老人边忙乎边笑着说: 第三次访谈记录:

“这不都得谢谢你们嘛,昨儿我姑娘儿子领着我那孙女儿和外孙子回来了。这不,给我买了这老些水果,还给你奶奶买了一箱奶,我这能不高兴嘛,俩孩子也确实不容易,说以后尽可能多回来陪陪俺俩,呵呵。” 第三次访谈结果:

听到这里,我们心里也不由得高兴起来,既是替老人高兴,也是为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欣慰。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们转达了村里领导对奶奶情况的关注,老人更是连声道谢,并表示最近心情比之前好多了,对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偶尔下午空闲时,也跟邻居聊天散心了。心情好了,觉得自己身体也比以前舒服多了。4.4 第四次访谈

由于之前所设定的工作目标基本达成,即将面临结案。当我们意识到这即将成为和张爷爷最后一次促膝畅谈后,心里难免有些担忧,担心这会对老人刚刚恢复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老人见到我们,依然很高兴,还没待我们走到门口就已经挥手问好。并给我们讲了这两天发生的事情,儿女又打电话了,而且还跟孙女儿聊了几句;隔壁的赵老头儿昨天给他家送了点儿饺子;说今天一定要留我在家吃饭。一阵犹豫之后,还是跟老人说了实话,告诉他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访谈,老人顿了几秒钟,最后还是理解了,特别感谢这些天我们为他们老两口儿所做的事情。我们表示还是会继续跟他保持联系,希望他能够将现在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下去,不定期还是会再过来拜访的。张爷爷连忙说欢迎,欢迎,到时候一定给我做顿饭吃。5 结果评估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沟通,张爷爷已经基本上摆脱了之前的危机,曾经低落的心情有了很大好转,消沉的心态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对待现实的生活也有了客观恰当的对待,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同时在与儿子等其他家庭成员有了更好的互动和相处。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亲情支持和关怀对老人的鼓励和摆脱困境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张奶奶的疾病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着张爷爷,而现在通过村里以及周围邻居的配合也算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村里负责医疗的领导同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时找专业医生给张奶奶做检查;周围邻居几个略微年轻的大爷大娘也表示,一有空闲就会去张爷爷家帮帮忙,做做家务,并表示张爷爷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他们一起帮忙解决。最后一次跟张爷爷告别时,终于看到了他难得的笑容。

考虑到预定的几项目标基本达成,老人的精神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家庭生活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并与子女关系逐步好转,已经达到了社会帮扶的标准。但是帮扶结束后,很容易使 工作已取得的成效丧失,因此我们之后仍然继续与被访者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联系,作为效果的保持和对帮扶工作的跟进。在此阶段,在与老人联系时,仍然尽量去了解其生理、心理状况,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做出恰当适时的干预来保证帮扶工作效果能够长久有效的持续。6 结语

近几年,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温饱不成问题,更多面临的是孤独寂寞等心理危机以及老年性疾病等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空巢老人不仅需要子女和亲朋的照料,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来关爱、关注。

(案例正文字数:6609)启发思考题

1、张大爷家的“空巢”问题解决成功了吗?后续工作问题怎么开展?

2、这种“空巢”老人现象的解决方法还存在哪些不足?

3、请对比农村和城市都出现的“空巢”老人现象的异同。

4、请阐述你构思的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解决途径。

2.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和建议 篇二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和老年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也日趋明显。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 长江三角洲南翼, 隶属地级宁波市。据户籍人口统计, 2014年末, 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719人, 占总人数的23.15%, 比去年同期增加9004人, 增长4.87%。其中32%老年人为纯老家庭人口。全市有纯老家庭人口数62409人, 占老年人总数的32.2%, 其中城镇12785人, 农村49624人。

二、理论依据

从以往在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来看, 出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例如, 李建新 (2007) 在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研究中提到, 与生活来源主要靠政府或其他亲属的参照组相比, 生活来源靠自己和靠子女或配偶的老年人, 其生活满意度较高, 特别是生活来源靠自己的老年人。吴海盛 (2009) 在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中指出社会支持总体上对老人生活质量产生了正面影响, 子女在农村老人社会支持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 大体形成了子女--配偶--其他亲戚--朋友--其他的差序格局。张磊 (2004) 在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与生活质量关系中指出用MOS SF-36量表测出的生活质量中的活力和精神健康与该老年人群的社会支持情况的主观支持相关, 其余均与社会支持情况不相关。根据对以上理论的综合分析, 我们决定对本次调查进行下列假设检验。

假设1:影响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的主要决定指标是身体健康。

假设2: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实质性支持有正相关性。

假设3: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情感支持有正相关性

三、数据收集

本次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744份, 返回有效问卷603份, 返回率为81%, 基本符合样本量的需求。由于调查的都是空巢老人,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63%的老人都不识字, 所以在问卷的填写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因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加访谈调查的形式, 如果空巢老人无法自己填写, 就主要从谈话过程中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由我们来完善问卷内容。

四、数据分析

1.主成分分析

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构件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的结果如下:

表1给出的是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从表中可见只有第1个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 因此SPSS默认只提取第1个主成分, 而且第1个成分的累积解释方差百分比大于等于50%, 统计学意义上来看第1个主成分可以描述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水平。

表2为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结果。KMO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是否较大, Bartlett球形检验是判断相关阵是否是单位阵。由Bartlett检验可以看出, 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 即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且KMO统计量为0.866, 在0.7以上, 因子分析效果比较好。

2.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的主成分分析我们将因变量的信息浓缩为了一个连续变量。下面我们将去验证各自变量对于该因变量的影响。由于我们的自变量多数为分类变量, 并且我们的自变量数量比较多, 所以我们先使用最优尺度回归来验证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一个大致关系, 找出对因变量有较强影响的自变量组合, 为接下去的更细致的分析奠定基础。我们利用SPSS的最佳尺度回归功能以生活质量满意度主成分变量为因变量, 经济状况、日常生活、情感支持和身体健康中的单选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分析的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知, 总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因变量:生活质量主成分

上表模型中各系数的估计值和检验结果, 由于在变换中实际上也进行了评分的标准化, 因此这里只给出标准化系数及其检验结果。从结果可见除了“您觉得新农村医疗存在的不便是”和“您生病期间一般是谁在身边照顾”2个对应的变量外, 其它的变量均与生活质量主成分因变量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最优尺度回归主要给出的是变换后评分的分析结果, 许多有用的信息被隐含在变换过程中。同时其原理较难理解, 结果在直接应用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将最优尺度回归分析作为一种预分析的手段, 通过它快速发现各类别间的差异和联系, 更细致的分析我们引入复杂的哑变量, 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来进行。

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我们利用SPSS的“线性回归”功能来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下是分析结果:

上图是对模型整体做的方差分析, F=9.5, P<0.001.说明至少一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不为0,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月平均收入的变量中有一个2000元以上的Sig值为0.47, 小于0.05, 说明该组变量线性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把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下作为参照, 月平均收入在500-1000元的Beta值为-0.052, 与500元以下的基本没差别;1001-2000元的Beta值为0.127, 比500元以下的略高一些;2000元以上的Beta值为0.356, 有较显著的差别。这说明月平均收入越高的生活质量也越高, 与我们的一般认知相符合。同样可以判断主要开销为文化娱乐的与医疗的相比生活质量较高;日常困难中家务和就业困难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村干部在提供精神帮助的情况下对生活质量提高明显;生活的困难由子女和配偶提供帮助与村干部的帮助相比更有效;使老人开心的事子女工作顺利与养老有保证相比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有效;身体越健康生活质量就相对越高。

结论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表明, 在空巢老人这个群体当中他们的生活质量在四个维度中 (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度、健康自评、对生活满意度) 都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与关联。在调查中空巢老人对于生活的自理能力要比一般的老人要强一些, 但是在心理健康这一方面, 由于空巢老人缺少关爱, 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很强烈;在健康自评方面, 空巢老人相对于一般的老人的话他们的健康自评是特别的低;对于生活的满意度来讲, 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和子女的探望时间与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是成正比例相关。

自变量实质性支持和情感支持总体上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就老年人日常自理能力而言, 年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都对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而言, 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存在影响。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自评来说, 年龄、收入来源等因素存在影响。就对生活的满意度而言, 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等因素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自评产生了影响。

与最初研究设计一样, 通过自变量 (实质性支持、情感支持等) 对因变量 (生活满意度、身体健康自评、心里健康度) 的影响分析空巢老人对生活的满意。但在研究过程当中也发现不光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互影响, 而且还发现辅助变量 (自理能力、是否患疾病) 对于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也存在着影响。一般而言, 能够获得更多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的空巢老人, 他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也会更好。

摘要:本文以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理论模型为基础, 建立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采用随机抽样、多阶段抽样的方法, 对余姚市农村中的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收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情况数据。然后对调查所得的数据以生活质量为因变量, 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 运用主成分分析、最优尺度回归、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模型分析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调查,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George&Bearon.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persons:meaning and measurement[M].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uman Sciences Press, 1980.

[2]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J].人口研究, 2006, 30 (6) :38-46.

3.浅析农村老人空巢问题与对策 篇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转型较快,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流出,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育儿养老”模式正逐步被打破,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农村空巢老人是农民奔小康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称之为“后方守备大军”,他们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幢幜和希望,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心甘情愿承担辛苦劳务、透支付出。但另一方面,农村空巢家庭又确确实实给老人们带来了诸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老年人是社会的长者前辈,他们的生活状况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如何帮助空巢老人排忧解难,走出困境,是一个要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现状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很少的补贴。老人的收入主要靠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只好自己干、雇人干,而来自土地的收益扣除成本后收入甚微,且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逐渐丧失,他们只能靠子女的补贴。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而且这种补贴方式全靠子女的孝心和收入水平,缺乏稳定性、经常性,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目前在老人的赡养问题上,1 大多是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老人与子女共同协商决定,然而一般这些赡养费都很少,仅能维持日常生活,有的甚至维持不了日常生活。所以,老人们不得不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挣一点收入来贴补。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愿意给子女增添经济负担,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这还是在老人健康的状态下才能够维系,如果生病,则会使老人的生活陷入绝望境地。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随着年龄慢慢变高,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加上没有体检的意识、钱和机会,很多空巢老人积劳成疾,小病不治托成大病现象极其严重。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12%,患慢性病的占65.15%,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57.1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生病的时候就吃一些廉价的药,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子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约,舍不得花钱看病。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在他 2 们当中,1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14个百分点。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导致缺乏幸福感,造成孤独无助。“单身老人病死在床上,待人们发现时已成一堆白骨的事例,近年来屡见不鲜。”这些情况令人震憾,令人心酸。

(三)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精神上感觉寂寞是“空巢老人”的普遍问题。在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有的带着孙辈一起生活,他们的心理寂寞感有所减弱,但在与孙辈的沟通上又存在代沟,这些都使空巢老人有一种精神压力。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没有什么娱乐休闲场所,“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大多数空巢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孤独、抑郁、悲观、痴呆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常见。另外,随着空巢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有的记忆力下降,行动不便,甚至身患疾病(残疾),常因日常生活行为导致安全隐患,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犯罪,包括人身伤害、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 3 藉。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生活和经济收入的差距,促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面的世界使中青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长。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仍在加大,这是造成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加的主要原因。传统家庭型养老功能在逐步丧失,新的养老模式没有形成,农村养老危机正在逐步加剧。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造成空巢。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4 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年轻农民的家庭责任观念日益淡化,敬老、养老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在农村,不赡养老人的行为,由于当事人常年不在家,根本不怕乡邻和舆论的谴责,把老人丢在家里不管不问,老人一般不会去告自己的子女,也没有机构或组织能出面干预,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老人对老居住地有深厚感情,即便是子女进了城或是迁了新居,要求其到新地居住生活,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他们不愿意离开久居的环境,坚持守着老根据地。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5 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这决定了她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她们安享晚年的愿望。

(一)大抓舆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困难问题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难度大,只有各级政府牵头,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方能奏效。要大力宣传农村空巢老人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宣传“农村空巢老人精神”; 加大《老年法》及老年人优待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广大农民中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大张旗鼓地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唤醒人们对于这个贡献大、困难多,又是长者前辈的特殊群体予以特别的关注,足够的重视,有力的援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深入调查研究,解决重点困难。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不同的人困难的重点和程度又是不一样的。如有的是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有的是手头经济困难,有的是需要精神慰藉,有的是缺乏生活照料等等。基层组织应该深入实际,摸清情况,公开、公正、分类解决不同人的重点困难,不要搞一刀切。干部是社会组织中的核心,是群众的主心骨,更应该担负起关心照顾空巢老人的责任。材两委应分片包干,责任到户到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各种困难,尤其是疾病医疗 6 之类的问题。对于那些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单身老人应想办法集中供养和照护。

(三)完善政策法规,保护合法权益。

农村“空巢老人”反映较多的仍然是维权问题。无论是来自社会的歧视、欺侮老年人的违法行为,还是来自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老人的失德忘本,均可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老人自身合法权益。有关部门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有关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落到实处,做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维护工作,建立老年人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帮助老年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统筹城乡建设,繁荣农村经济。

农村大量青壮年民工外流,虽然使农村经济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也辛苦了留守的“空巢老人”。子女寄回家的钱多数花在了孙辈的生活费、学费和零用钱上面,但老人的经济收入并未因子女外出打工而有明显改善。这些问题,不仅要引起外出农民工的重视,更要引起社会的关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外出民工的回乡创业,不仅有利于乡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更主要的是让农村老年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人的今天就是后生们的明天,人人都会老,人人都需要他人的关爱。社会各界人士都应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奉献爱心,共同关心爱护社会的长者前辈,践行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美德。

(三)子女要尽孝道,老人要自我关爱。

孝道是人类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在子女恪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提倡“分而不离”的家庭养老模式,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为人子女应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时刻把父母的冷暖放在心上。除了充足的物质供养之外,还要十分重视精神赡养,要真真正正做到对老人的至尊至敬,使之精神愉快。要明白亲情的慰藉是他人无法替代的,要常回家探望,常用书信、电话联系沟通,使老人家放心、舒心,不能只付老人生活费,不管老人忧和愁。

4.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和建议 篇四

摘要:在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以增加收入。这种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在改变农村地区家庭结构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村家庭的功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市使农村开始出现空巢家庭并且数量逐年上升。与此相对的则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的支持而很不完善甚至根本缺失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机制和服务。同时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仍是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养老方式,而在土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的今天,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传统养老方式无法提供保障,同时社会化的养老保障机制因极不完善而不能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严重的养老保障问题。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体系,家庭养老,农村土地制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想方设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和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村留在家中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多,成为“空巢”老人。其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难点。切实关爱“空巢”老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真正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原因

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日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子女养老意识越来越淡薄,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古以来都以家庭养老为主。在古代,在原来的宗族体系下,宗族对不孝子女有绝对的约束能力,以家庭养老的这种模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加上生活压力加大,子女收入低,养老成了子女重大负担。很子女离弃父母,虽住与老人住在一个村,但对老人不闻不问,或者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二)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改变,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村青壮年多在城市打工,不能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据统计,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已超过1.2亿人,并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10年,达到1.5亿人口。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等的差异,收入少,生活成本高,无法将父母从农村接往城市同住,使老人被迫留守家中。即使收入高的子女,由于父母长期居住农村,不适应城镇生活,也被迫留守家中。

(四)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加之农村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突出,老人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使青壮年劳力减少,只能由留守老人承担经营土地的重任,劳动强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我国还未建立全面的、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水平极低。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农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空巢”家庭日渐增多,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这使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对策

第一,制定和完善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家庭养老的法制化是解决家庭养老运作随意性、差异性和管理难等问题的必然出路,鉴于孝道日渐淡化的趋势,建议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内容作适当修订以增加一些实质性的处罚条款。另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部门法如《农村养老保障法》,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原则、形式以及责任等方面的事项做出明文规定,以法律形式保障老人被赡养的权益。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以养老法规为内容的普法教育与宣传,让村民认识到养老不仅是“家务事”,也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要健全法律援助,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立足城乡二元体制的实际,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就目前情况而言,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理想的养老方式,今后一段时期,家庭还是老人解决养老问题的依托和主要来源。要建立健全家庭养老的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并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管理范畴,大力推行养老的社会化体系,将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方式相结合,并鼓励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完善政府和社会结合养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推动使社会力量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此外,还要大力依靠社会力量推动养老院建设,善于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利用老年人的层次性,实现互助养老。老年人有低龄和高龄的差距,可以鼓励低龄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

第三,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合理的政策依据。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一项基本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土地制度承担着保障农民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职责,而农地的有序流转会促进农村现代社会保障的发展。完善农地流转,可以使土地转出方和转入方均获益,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力,使劳动力回流。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加大农民对养老的投入,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基础。

5.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和建议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大年初一去拜年让我看到非常揪心的一幕,我的邻居奶奶独自一人在家连上厕所都非常的困难,我的妈妈帮了她。这时我才想起她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没有回家过年,老人患有轻微的偏瘫,行动很不方便。这时一个流行很久的词语进入我的脑海“空巢老人”,作为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没有退休工资,没有保姆,没有好的居住场所,甚至一些空巢老人还带着一些留守儿童一起生活。想到这些我产生了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的一个想法。

二、调查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调查过程:

我们确定了这一调查问题之后,首先上网搜索了空巢老人的相关材料,然后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有效的调查。具体步骤:

1、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当前社会空巢老人的现状。

2、对学校周边几个村的村委领导干部、村民、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大家各抒己见,提出改进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的有关建议,并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二)调查方法:

1、个别访谈法。向村委有关干部、部分村民了解空巢老人的生存情况。

2、问卷法。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实地观察法。到空巢老人家里进行实地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单调,生活拮据,生活环境恶劣,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和无儿女的老人居住在以前烘烤烟叶的土坯房中,生活相当困难,家里没有像样的摆设,吃饭和穿衣都很困难。面对着这一社会现实,空巢老人们需要社会很大的关注,需要周围好心邻居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国家要予以重视以及儿女们要尽到孝心,去关心照顾这些老人。

(一)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急需要关注

大多数老人不能跟子女生活在一起,而且老人们一般都对子女报喜不报忧,很多子女并不知道自己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不易,于是安全问题就需要更加的关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就医观念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劳累了一辈子的农村老人身体出现了各种疾病,但是大多数老人对此不加以注意,不能及时就医,而是秉着能忍则忍的态度,等到忍不下去时才去医院,而这时病情多半加重或恶化,增加治疗的难度。防火安全问题:由于老人的受自身行动能力的限制,而且空巢老人家庭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冬天农村采用煤炭取暖和用电热毯之类的电器,如果一旦发生火灾等现象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他们已经成为火灾中受害最大的群体。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好几个空巢老人因为电热毯失火或煤气中毒而离开。人身安全问题:摔跤在空巢老人家庭的发生率极高,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经常会不小心跌倒或扭伤。据调查,近年来,好多老人的离开都是因为仅仅一次不小心的`跌倒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财产安全问题:空巢老人越来越受到不法之徒的注意,老年人思想防范意识差,辨别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老年人防御能力低,遇到威胁只能妥协,因此,他们经常被骗取钱财。在调查中发现仅仅去年冬天在同一个村中就出现了好好几起空巢老人被不法分子用假币欺骗上当的经历。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心里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大多数子女认为只要给老人提供物质就可以了,但是老人们更需要儿女的理解和沟通,经常的打电话不如面对面的交流。面对着经济负担、农活及家务负担、以及对照顾教育孙辈的任务,大多数老人觉得很累,但是他们又不善于表达和儿女沟通,常常导致老人精神压力大,伴有焦虑、烦躁感,没有安全幸福、舒适满足感,幸福指数偏低。在所调查的村庄中,有好多老人因为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儿孙之间的关系选择了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心里,给儿女和自己都造成了一些不可弥补的遗憾。

四、改变农村空巢老人的对策和建议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孩子,也能理解父母为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将来在外打拼,但是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所以我们呼吁我们的爸爸妈妈们换位思考,为我们的爷爷奶奶们提供一个好的晚年生活。因此,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的氛围。

政府部门、学校等教育机构合力组织一些活动,如表演一些改编自身边切实案例的小品,让子女们切实看到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让他们能拿出一部分时间和金钱去关怀自己的父母;组织一些空巢老人面向大家讲讲自己的心里愿望,让大家听听老人们的心声,让老人们也能放松放松自己;大力向人们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人们都深入认识到关爱老人的重要性,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2、以镇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改善低收入老人的生活。

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全的志愿服务,做好空巢老人的统计注册工作,保证每个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关爱。具体镇政府可以出面争取一些企业单位或组织人进行爱心捐款,对于哪些有经济条件和没有经济条件身体又不好、无儿女的孤寡老人,政府可以提供一个好的场所让他们生活,建立养老社区,购置一些娱乐健身设施以及报纸杂志等刊物,免费向老人开放,完善硬件配套设施,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既可以让空巢老人受到好的照顾,同时又解决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学习,挣钱回来建设家乡。

3、依靠各村庄自身的力量,大面积提升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

6.吉林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篇六

关键词:吉林省,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一、吉林省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吉林省60岁以上老年人362.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1%。按照国际标准规定,吉林省在2003年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10年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从2000—2010年10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了110.85万人,年均增长3.72%,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问题值得关注。在吉林省9个市州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分别为长春、四平、辽源、延边等市州,比重为6.30%、6.35%、6.16%、6.19%、6.53%,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分别为通化、白山、松原、白城,比重为5.93%、5.94%、4.85%、5.46%。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高达21.35%,而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43%左右。人口老龄化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深。

二、吉林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通过走访吉林省农村空巢老人可以看出,约60%的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经济来源为子女劳动供给,这一来源是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来源的主体,其次为农村空巢老人本人或配偶的劳动所得,这一比例占30%,而主要依靠最低保障和其它为主要经济来源仅占10%。近年来,吉林省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低;农保基金的财务管理混乱,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等。这些原因都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得到政府或社会其它组织的资助很少。

(二)家庭养老难实现

目前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依靠晚辈养老。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后,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水平也随之下降。尤其是当前青壮年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他们无法接受晚年在养老院的生活,也缺乏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来缓解子女的养老压力的意识。调查发现许多老人并不希望与子女同居,但他们希望自己的住房与子女紧挨在一起,即希望能够与自己的子女分而不离。这说明,农村空巢老人既要求在生活上的相对独立自由,又希望能享受天伦之乐。

(三)个人养老保障难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空巢老人都已经买了农村医疗保险,如果在本地就医的话,报销的比例达65%,这一措施对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看病贵的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医疗合作规定了起付线、补偿比例和封顶线,然而起付线和补偿比却成为很多贫困老人进行医疗的门坎,他们的收入仅用来维持基本的生存权而无法筹到越过起付线的钱,也付不起开始需要共付的医药费。另外,国家采取“保大病”的原则,很多农村空巢老人对体检等很多医疗政策的理解都存在误区。由此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三、解决吉林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居家养老为基础

首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土地耕种问题,以其土地收益作为养老的基础保障。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空巢老人”所拥有的土地由村委会帮助其进行转租、转包等;也可以把外出打工子女的土地与老人的土地同时转租、转包等经营运作,提高土地的收益。土地收益作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础保障。其次,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年轻人口不一定要离开家乡,都到达城市或者都输出到外省去,而是就地解决就业问题。这样既能保证经济收入又能照顾老人。

(二)小区服务为依托

小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共同互动关系和共同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农村小区养老就是以村庄或村落为依托.充分发挥政府、小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动员相应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其能在熟悉的小区环境中安度晚年。由村委会组织养老互助组织,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为疾患老人提供互助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货币有偿;也可以由村委会为其进行互助服务工时记分,待提供服务的低龄、健康老人需要服务的时候,抵扣部分积分储值。

(三)机构养老为补充

吉林省从2008年起在洮南市福顺镇利用一些闲置校舍搞了9个“居家养老大院”试点。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就餐、就医、生活料理等各种形式的免费或廉价人性化服务,基本可以实现老年人“困有所助、需有所帮”的要求。之后,省里将此做法推广,整合资源建立了1422个养老大院,效果非常不错。政府作为第一位帮扶计划的实施者,应加大对农村老龄工作的经费投入。可以在生活各方面给予优惠,减轻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以鼓励青壮年践行孝道,赡养自己的父母。政府也应意识到面对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应该在积极推广居家养老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福利设施,在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的同时为养老机构的规范和日常管理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如支持农民兴办养老机构,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宅基地,兴建小型的敬老养老机构或者老年护理院,由乡政府在税收、补贴、收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朱明新.2010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及政府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8-10.

[2]崔艳辉.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13—18.

[3]吉林省统计局《201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霍志刚.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2-33.

[5]吴迪.吉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2014.

7.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和建议 篇七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正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为了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其带来的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南充调查队对南部、仪陇、阆中三个劳务输出大县六个村的150户空巢老人户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愈显愈突出的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关心和重视。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

调查资料显示:6个村共有农户1689户,总人口5951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829人,占总人口的13.93%,子女不在家的老人达501人,占60岁以上老人的60.43%,其中被调查的150户农户中有老人235个,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1、劳动强度大。据调查资料显示,在235个老人中,除24个空巢老人因年龄特别大、行动不方便外,其余211人都得从事耕作、照看孙子和料理家务。平均一个老年人要种1.1亩地、管教1个小孩、养3只家禽和1头猪;二个老人种地最多的达4.5亩、管教小孩最多的达4人,参加劳动年龄最大的老人达81岁。

2、生活简朴,质量差。据调查资料显示,由于收入少加上时间紧,要想吃好点穿好点也难实现,70.5%的老人吃穿都非常简单,只能求吃饱穿暖,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顿饿一顿是常事。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绝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都有儿女,他们既不能享受农村低保扶持,也不能享受民政救济,又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的补贴。而种地收入也很微薄,据调查,83.5%的老人人均种养业收入在1000元以下;加上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压力的增大,一般情况下子女只有春节和老人过生日时才寄带200-500元给老人用,即使另外寄了钱也主要是子女教育和应急用,平时86.7%的子女不会主动给老人寄钱寄物,他们认为只要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已尽孝的最高标准了。由于种地收入的微薄,加上子女补贴的低标准、补贴方式的不稳定性,不多的收入,既要吃饭穿衣还要治病,导致了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十分艰难。据调查,70.5%的老人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低于1000元,他们吃的十分简单,一日三餐常常是早上稀饭泡菜、中午干饭炒一个菜、晚上面,穿的则十分朴素,三五年(实在没有穿的时候)才买一件新衣服。

2、生活缺乏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60.43%的农户的子女不在老人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换电灯泡、扛柴等对空巢老人而言都成了难题,特别是当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时,老人更觉得孤独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了病,连饭都做不了,只好吃点剩饭,想哭连一个听的人都没有。此外,老人发病往往都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就会贻误治疗时机,落下一身残疾或出人命。如南部县一老大爷酷署天干活晕到在地,如果不是一过路人送回家,得到及时治疗,可能要出人命,等到儿子媳妇回来,人已在床上躺了好几天了,仪陇县一老太婆干活时因体力不支摔伤,虽

更重,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老人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又担心小孩学习成绩差;其次是目前农村交通、通讯有较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都有,小孩子外出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外事件。管教孩子真是力不从心啊!

三、对策与思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农村老人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又面临诸多困难,更应受到社会关注。有专家指出,人口问题具有巨大的惯性,人口的规模表现在当人们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时,已经无力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土地上耕作了一生的老年人渴望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但他们的需求在今天已难以得到满足,只能用孤寂来呈现自己的牺牲,用沉默来忍受时代转嫁给的代价,用无奈来诠释所谓“夕阳”岁月。尽管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但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已日益凸显出来,并成了现代社会的新问题。在“未富先老”提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下,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关注他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如何才能让他们尽快步入到“夕阳无限好”的美好境地,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破解的一个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观念、体制等多方面入手,统筹兼顾,切实去关心、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温馨又从容”,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的亲情和温暖,努力使农村老年人真正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究如何破解农村

3、加大对农村老人的救济保障力度,为“空巢老人”编织一张“安全网”。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农村老人大多体弱多病,小病不断,门诊费用数额大,而目前农村合作医疗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政府应在逐步提高报销比例的同时,把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的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并尽快建立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力争把老年人的问题解决在村社;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要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都纳入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时要采取财政补贴一点和社会各界捐资筹集一点的办法,设立老年人基金,对确需要帮助的老人予以扶持,还要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实行个人出少部份、财政补助大部分的筹资办法,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8.慰问空巢老人方案和总结 篇八

“创建文明城市 关爱孤寡老人”活动方案-----2011年6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为目标,组织学生志愿者,主动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帮扶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使广大空巢老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满。改善空巢老人养老环境,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困难,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使空巢老人身体安康,身心愉悦,安度晚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服务对象

育才社区的空巢家庭老人,特别是高龄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开展和监督查检,成立实验小学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杨继平

副组长:苏维世 冯小龙

成员:学生志愿者

医疗保障:王永胜

四、活动经费

共计150元,购买物品有苹果,老年人营养食品,彩带和冲洗照片等。(由发放倡议书放置爱心箱,学生自愿捐钱)

五、慰问前准备

1.倡议学生自愿参加慰问团。

2.确定人数,落实任务。

3.准备慰问品。(水果、蔬菜)

4.准备文艺节目。

5.准备绘画作品,和祝福卡。

六、活动时间和安排

1、星期下午2:30分所有志愿者准时到学校大队部集合,佩戴绶带,其中有一名同学带脸盆,三名同学带抹布。

2、点名完毕后,2:50准时出发。

3、到达目的地后,由三名少先队队干部向老人赠送慰问品,然后带工具的成员开始打扫卫生,与此同时其它同行的同学陪老人聊天,了解各位老人的情况和日常生活。

4、3:30分,大扫除工作全面结束。邀请老人观看由各同学们带来的文艺节目。

5、活动结束前,所有成员与老人一同拍照留念,然后由学生代表负责赠送老人自己绘制的图画,祝福卡。

6、活动结束,所有人员集合、点名、回学校,确保无遗漏任何一个人,活动完毕。

七、后续服务内容

根据空巢老人的现实需求,重点开展“五个一”服务。

(一)问一声好。学生志愿者每天与空巢老人通一次电话,嘘寒问暖,随时关心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和健康情况。

(二)见一次面。学生志愿者经常与空巢老人见面,和老人谈谈心,聊聊天,进行心理慰藉,以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独寂寞情绪。

(三)登一次门。帮扶志愿者要每月抽出一定时间,到空巢老人家中,帮助料理家务、代购物品、清洁卫生、读书、读报等生活护理服务。

(四)户外活动一次。在社区组织下,学生志愿者每月要带领空巢老人参加一次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到扶到室外晒晒太阳,看看风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五)过一次生日。帮扶志愿者每年要动员组织其他志愿者一起给空巢老人过一次生日,为老人祝寿,让空巢老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附各志愿者职责安排表:

注:上述列表中未安排到具体工作的成员应自觉守纪,做好慰问老人的工作。

东胜区实验小学

“创建文明城市 关爱孤寡老人”活动总结

2011年6月8日,我校组织了以“创建文明城市 关爱孤寡老人”为主题的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为此学校大队部还建立了红领巾志愿者组织,并组织爱心小队为学校所在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红领巾志愿者的同学在大队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孤寡老人家里,为他们打扫房屋并送上美好的祝福。

孩子们认真的准备了看望老人要带去的礼物,充分的准备文艺节目先给老人家,回来的路上孩子们表示会一直关注老奶奶的生活状况„„我们也希望孩子从关爱老人的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更需要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来接受爱心教育,学会感恩。

由此可见,本次活动对我们生活、学习受益是很大的,对于生活、生命等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次次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很有意义。从他们话语中我们得知他的难处和不容易;还有一句句的感谢,勉励话语,对于这些我们只能说是应该做的„„其实就是这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让爱的火花照亮这和谐社会,会更加完美„„

这次慰问孤老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说:“平时,他们都比较注重让孩子们读好书,在孝敬老人,关心身边人这一方面的教育确实很欠缺。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很多,长大了不少。”孩子们给老人们带去了深深的祝福和暖暖的关怀。这次活动

让孩子们懂得了自己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给予别人爱,特别是身边的老人,他们更需要爱。

这次活动是德育教育的又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一个引领孩子们学会关心身边人,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关心身边人的起点。让孩子们懂得其实关心身边的人很简单,为他们做一件小小的家务事是关心,给他们一个甜甜的微笑是关心,送上一句轻轻的问候是关心。我想,这虽只是一次小小的活动,但在未成年人的成长道路上却意义重大,很值得推广。

一个下午的慰问孤老活动,深深的触动了所有同学。看着年迈孤独的老人,孩子们心里的第一个感觉是:难受!虽然去之前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当我亲眼看到时,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心酸。

有几个孩子耐心地和他们慢慢地说,关切地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亲切地叫他们一声“爷爷”“婆婆”,长时间的孤独让他们有一些封闭,但老人听到孩子们关心的话语还是露出了微笑,老人也需要关怀,孩子们还为老人们精心安排了节目,以此来给他们单调的生活送去一份欢笑、一点温暖。

9.农村空巢老人原因和建议 篇九

一、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

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养老负担加重。

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中国养老的基本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 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因为赡养老人的主体是青壮年, 他们不仅要完成成家立业的重任, 还要肩负赡养多位老人的义务。这种状况下, 对“空巢老人”来说, 他们的生活主要只能靠自己, 处于自养状态, 必要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活动, 他们自我经济收入预期下降, 其额外经济收入主要看儿女的收入状况或道德水准。一旦丧失劳动能力, 因无固定收入, 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2. 精神空虚, 缺乏情感上的慰藉。

一方面, 在空巢家庭中, 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生活, 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 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留守的老人, 长期独处, 生活意义不明确, 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 心里话没处诉说, 有时间没事可打发, 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 由于社区公共资源有限, 特别是在农村, 文化娱乐设施非常缺乏, 空巢老人没有活动场所, 也时常无人聊天。精神空虚会使病残率提高, 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3. 健康状况下降, 又缺乏日常生活照料, 患病率较高。

家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 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 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 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在农村地区, 医疗卫生水平有限, 儿女又不在身边, 社区资源有限, 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 面临着很大的生存风险。

4. 养老资源不足, 供需矛盾突出。

养老资源不足主要指两方面, 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不足, 空巢老人本就独自居住, 对养老设施的需求很大, 但是社会却无法提供其所需的场所;二是由于子女外出务工, 本应有子女赡养的父母无法得到应有的照料, 只能代由社区照顾或者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与老年需求项目, 其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1. 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 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 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 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 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2. 思想观念的改变。

传统家庭的观念是养儿防老, 大家庭以血缘为纽带, 共同生活, 一起劳作,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 人们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 因此, 双方都更倾向于分开居住, 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3. 人口老龄化和子女出生率的普遍下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优育观念逐步形成, 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 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 “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目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 在一般情况下, 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 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 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 婚姻重于血源, 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4.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缺位,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缺乏保障。

由于受到现实中国经济实力的限制, 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仍没有保障, 这些老人尚未被真正纳入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内。同时由于当前中国对人的社会化资源的照料上更偏重于青少年, 农村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城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社区便民服务及志愿者的照料资源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奢望。在中国的农村地区, 绝大部分空巢老人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比较规范的、能够有效付之于实践的、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来。

三、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本思路

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合理优化配置养老资源。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养老、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 从思想上认识到空巢家庭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扩大资金筹集渠道, 发展财政拨款、个人缴费、社会参与、慈善捐赠等多种形式, 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设立专项基金, 开设资助项目, 比如对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地发展养老服务体系;节约投资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整合养老资源, 合理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2. 弘扬中国传统美德, 发扬传统“孝文化”, 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村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 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 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 发扬中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 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 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 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 加强农村社区的引导, 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在农村, 邻里交往频繁, 人际关系比较亲密, 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 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 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提供保洁、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 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 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 定期深入空巢家庭内部, 进行健康检查, 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 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 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

4. 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扩充其社交领域, 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 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 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 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 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 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 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巨大影响。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愿望, 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 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严重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2) .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3]郑秉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人口科学, 2008, (5) .

上一篇:党建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高层建筑施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