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

2024-07-27

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精选8篇)

1.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 篇一

技巧一:银行越小收益往往越高

我们通常都会发现,一些小银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要比大银行的高。从往年的年收益来看,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与银行规模成反比。预期收益排前的往往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商业银行等小型银行,预期收益排在中间的是规模稍微大些的股份制银行等中型银行,预期收益最低的是大型银行。

技巧二:紧盯“爱过节”的银行

每逢节假日,商场售品就会打折促销,同样的“促销”活动在银行理财产品里也会出现。利用节日的由头,发行理财产品,是银行的一贯做法,所以,选购银行理财产品时,目光不妨可以往“爱过节”的银行身上瞅一瞅。每逢节日,银行都会提前一至两周发行相应的节日理财产品,在情人节、劳动节、端午节、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春节等各大节日,都能找到银行发行的“节日专属”理财产品,投资者在此时购进一点也非常有必要。

有数据统计,曾有22家商业银行发行过节日理财产品。其中,最“爱过节”的银行是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兰州银行,这3家银行发行的“节日专属”产品,至少包含6个节日。据银率网统计,去年教师节那一天,一共有5家银行发行了教师节专属理财产品,其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江苏银行一款投资期限为730天的理财产品,年预期收益率高达6.8%,比普通的银行两年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3.75%,高出了3.05个百分点。一般而言,这类理财产品常比同期发行的其他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要高,因而备受投资者的青睐,常常几个小时内就被抢光。所以,注意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也显得很重要,下手抢的动作要快。

技巧三:银行“钱荒季”收益率往往更高

一般来说,各家银行是每季度末、半年、整年考核一次,银行由于市场资金紧张以及揽储的压力,在这个时候往往会通过发行“冲时点”较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储。所以,投资者可以在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关注银行理财产品。

每年的6月份被称为“钱荒季”,也被认为是一年中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最好时节。206月出现的让金融界无比震撼的“钱荒”,相信每位投资者都还记忆犹新。

银行间上演的前所未有的“揽储大战”,发行的很多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都达到了7%―8%。今年的揽储大战虽然没有去年来得凶猛,但是相比平日发行的理财产品,其收益率还是高出了许多。

技巧四:倒腾时间差

其实,在享受银行考核时点带来的好处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小窍门可寻。例如,倒腾时间差。根据银行以往的理财产品发行情况,往往越临近月末、季尾、年底的时候,其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也就越高。在月初买银行理财产品显然是不合适了,但如果恰好这段时间投资者的资金属于空置期,等到月末再购买,那岂不是浪费了?其实不然,因为银行也有发行投资期限是一星期、半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一般预期收益也有1%-2%,相比存在银行的活期收益的0.35%,还是要高出不少的。所以,碰到这种情况,可以在月初进行短期的理财,到月末再购买中长期的理财产品,从而锁定高收益。

技巧五:手机银行买理财产品收益率更高

随着国民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渠道也逐步多元化。从传统的柜台购买渠道,到网上银行购买,再到手机银行购买,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越来越方便,同时,不同的购买渠道,收益率也不一样。

现在很多银行都推出网上银行专属产品和手机银行专属产品,浏览其理财产品,不难发现,与传统理财产品相比,手机银行专属理财产品以高预期收益率为卖点,一般手机银行专属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较同期限的传统理财产品能高出0.1%―0.5%。另外,从投资期限来看,网上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中短期产品为主,一般都是小于6个月,手机专属理财产品主要集中在短期产品上面,一般是1至3个月。

技巧六:逛“理财夜市”秒杀高收益理财产品

“朝九晚五”既是银行的营业时间,也是多数白领们的上班时间。白天忙于工作的白领没有时间到银行柜台购买理财产品,不过选择逛“理财夜市”,一样也可以抢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理财夜市”是一种在夜间发售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只能通过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等在线渠道进行购买。由于省去了银行人力成本等原因,“理财夜市”的收益普遍高于柜面。现在,光大银行、平安银、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都设有“理财夜市”专区,营业时间一般是晚上8点到12点,投资者可以登录网银直接操作。与很多销售时限在2至5天的理财产品不同,“理财夜市”专属产品多数属于夜间“秒杀”,打算购买的投资者恐怕要提前等候。成功“秒”到后,是从第二天开始起息,而一般柜台购买的理财产品要在购买1―2天后方能起息。比如平安银行的“平安财富-和盈资产管理类546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理财期限30天,风险程度为中低档风险,5万元起认购,抢购时间是208月12日的19点至22点半,起息日则是8月13日,其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了5.5%。

2.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 篇二

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投资渠道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长,而国内银行储蓄利率不断降低,人们期望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专业、更切合人们需要、更高回报的产品和服务。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WTO的要求,竞争的加剧,这都使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推出金融理财产品,而同时市场的发展也为金融理财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这一市场进行分析,提出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个人理财市场的需求分析

个人理财服务的需求主体是居民个人或家庭;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其需求愿望产生及得以实现,是个人理财服务市场需求分析的出发点。我国个人理财服务可以从以下因素中发现其需求潜力。

(1)居民财富增长,支出方式多元化[1]。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居民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平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个人金融资产在全国总金融资产中的比重,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40%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60%多。随着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迅速增长及居民消费能力的差异所带来的消费层次的多元化,形成不同的个人理财需求,从客观上产生了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2)居民金融消费意识增强且方式多样化[2]。首先表现在收入水平上,由于收入增加和差距扩大,人们在消费取向上呈现多元化趋势。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讲究理性和安全,选择的金融消费极度单一;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则对各种各样的金融商品日趋关注,开始尝试运用信用卡、消费信贷等现代金融工具;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讲究精致的消费品位和生活享受,使用个人支票、网上银行已成为他们的时尚。其次是年龄因素导致的需求分化也非常明显。人在求学成长期、子女成长期、退休老年期都有不同的理财规划。再次是动机不同人们金融消费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以银行客户为例,求利型的客户常希望能从中获得收益,以增强私家的“财政实力”;求稳型的客户则要求银行手续保密,安全设施好;求便型的客户则对银行能否提供个人信贷和便捷的结算产品期望值很高。当金融需求日益分化的同时,“买方市场”形成了。

(3)居民投资需求扩大。截止2004年底,我国证券投资者开户数达到了新的水平,其中绝大多数散户急需理财顾问提供专业服务。

(4)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差异化,客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5)金融政策法规日趋完善,一是个人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肯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二是金融法规逐步健全,对个人金融资产有明确的保护措施;三是外汇管理政策逐步放松,对个人持有外币资产也在逐步放开,尤其B股市场的建立,境外居民可以买卖中国股票,相应的使个人理财需求空间扩大,也为个人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

2 个人理财市场的供给分析

个人理财服务的供给主体是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当主体利益驱动和能力形成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其有效供给得以产生和实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水平可从以下方面来体现:

(1)经营制度和机制的完善,使商业银行固有的优越性得到发挥。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在金融投资、理财等方面具有其他企业和个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

(2)新技术的发展使个人理财服务成为可能。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象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家居银行、网络银行等高科技手段使个人理财业务成本大幅度降低,为个人理财服务提供了物质条件。

(3)理财专业队伍的形成。商业银行目前都在致力于培养建立自己的理财专业人员队伍。

(4)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策略和经营方式。随着银行对客户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都开始重视对客户信息的管理与客户服务渠道的建设。而客户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收集客户信息、管理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信息和改进产品服务的一系列工作,国内银行的传统服务手段是无法满足这一系列工作的要求的,因此促使它们对现有客户渠道进行改造和重建。另外国内银行的营销理念也正在发生变化,在金融市场不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营销重点是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荐给客户,营销手段主要是宣传和促销;但在金融市场充分甚至过度竞争的条件下,客户需求成为银行营销的核心,银行的营销转化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通过合适的方式将合适的服务提供给合适的客户,确保银行盈利又要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个人理财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完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突破口[3]。

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不仅可以促使银行向证券、保险领域扩展,通过代售保险单、开发银证转账等手段,强化与保险、证券领域扩展,拓宽服务领域,竞争同业存款;还可以介入个人财务咨询、个人投资顾问、委托服务、资产管理等中间业务领域,有助于银行资产、业务、收益及客户结构的优化[4]。

3 利用聚类分析模型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理财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本节根据聚类分析理论[5],运用评价市场发展潜力的聚类分析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潜力进行定量分析。以进一步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量的依据。

3.1 影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潜力的因素

影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发展潜力的因素众多,有定量因素,也有定性因素。评价市场潜力应遵循有效性、实用性、可比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理论,衡量市场潜力主要应研究市场需求[5]。因此影响理财业务市场空间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户均家庭资产总值(εi):

一般而言,εi越大,办理理财业务的可能性越大。

(2)户均储蓄存款额(γi):

储蓄存款额意味着客户有多少流动资金办理理财业务,ri越大,市场潜力越大。

(3)财产在15万~30万元之间的家庭占总户数的比重(θi)。

财产在15万~30万元之间的家庭占总户数的比重越高,理财业务市场潜力越大。

(4)金融资产在家庭财产中的比重(μi):

金融资产意味着客户对银行产品的认知程度,首先拥有金融资产,其次才能办理理财业务。金融资产比重越高,办理理财业务的可能性越大。

(5)户均房产额在家庭财产中的比重(νi):

房产额属于不动产,不动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越大,办理理财业务能够动用的资金相对会减少,因此房产额比重越大,办理理财业务的比重越小。

(6)对风险的态度(ωi):

根据对风险的态度,可以将投资者分为3类:风险偏好者、风险中立者和风险规避者,在相同条件下,风险偏好者投入的风险投资资金最大,风险中立者次之,风险规避者最小。风险态度的形成与投资者的经济状况、家庭、性格、受教育程度都有关系,风险态度整体偏向爱好的地区,理财市场发展潜力越大。显然,这是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可以运用德尔菲法,对不同的风险偏好进行排序,根据位次赋予不同值。

为了便于评价,根据实际需要,将发展潜力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潜力大、潜力一般、潜力较小,并通过德尔菲法调查确定每个指标关于各个类型的取值范围及其权重,最后所得格式如表1。

3.2 市场发展潜力评价模型

设i地区关于j指标的测算树值为xij,j=1,2,3,4,5,对i地区的综合评价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按照综合评价所要划分的类型,将各个指标的取值范围进行相应的划分。

第二步:构造j指标关于k类型的隶属函数fjk(·),如j=2时,第二个指标证券程度关于1,2,3种不同类型的隶属函数为f21(·),f22(·),f23(·),如图1所示。

图1为j=2时,第一个指标潜力程度关于1,2,3种不同类型的隶属函数。

当j=1,2,3,4,5时,类似地可以得到j指标关于k类型的隶属函数fjk(·),k=1,2,3。设j指标的3个阀值分别为α11,α12,α13,(α12=(α11+α13)/2),则对于j指标的一个具体数值x,可以由公式计算出其属于k类型的隶属度fjk(x),j=1,2,3,4,5,k=1,2,3,公式如下:

第三步计算i地区关于k类型的综合评价值:

其中:fjk(x)ij为i地区在指标j下属于k类型的隶属度;ρj为j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

3.3 居民家庭财产状况

居民家庭财产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理财业务的市场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于2006年5月~7月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采取多相抽样的方式抽取了大、中、小城市3 997户居民家庭作为有效样本户,由专职调查员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城市调查总队以该调查结果为基础,撰写调查报告,对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探讨其资产的构成状况和财产合理化程度。经过上述调查,有关数据见表2。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将理财业务市场发展潜力分为潜力大、潜力一般、潜力较小3个不同类型,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出每个指标关于各个类型的取值范围和权重,最后得表3。

根据上表运用聚类模型对理财业务市场潜力进行分析,计算如下:

为进一步推断国内理财产品市场的潜力,我们可以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通过计算市场需求来估计总市场潜量[6]。即:

式中:Q=总市场潜量;

n=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特定产品(市场)的购买者数量;

q=一个购买者平均购买数量;

p=每一平均单位的价格。

具体到金融理财产品,因为一般用利率表示金融产品的价格,而业务量即购买者需求的金额即是市场潜量。则上述公式可表示为:

假设国内客户以城乡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储蓄存款的60%用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至2004年底,全国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约12万亿元,则理财的市场潜量为:

Q=12*60%=7.2万亿元

理财产品的市场潜量为7.2万亿元人民币。

根据上述国内理财产品市场潜力的评估,认为国内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的理财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罗红霞:《浅议实现个人理财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平衡》[J];《贵州社会科学》2002(3):17-20。

[2]张剑宇:《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策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4(9):22-24。

[3]刘笑萍:《理财产品的营销战略》[N];《金融时报》2005(1):5-8。

[4]罗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战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175-179。

[5]杨军、姚天祥、徐广印:《区域证券市场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1):84-88。

3.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 篇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经济活动;创新;对比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因此我们要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以金融理财业为例,从2013年开始,我国互联网理财业有了极大的发展,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以及腾讯推出的“理财通”这两个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诞生了,它们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有了几千亿资金的大规模。由于这两款新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将受众对象范围扩大到具备闲置财产额度不高的普遍大众,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2014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更是爆发性的,这两款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使用者数量高达6383万人次。这就表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理财行为习惯,也让更多的大众有了理财意识,和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理财技术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营销,它还需要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中逐渐探索、完善、创新。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之对比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也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它不仅仅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财方式、生活方式,还对传统金融理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营销模式方面

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理念坚持着“用户为王,产品优先”的理念,从传统的“产品思维”转向为“用户思维”,由于目前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需求都在不断提升,他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传统的产品思维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以“余额宝”这一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例,它的营销模式就是让用户每天都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收益,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这和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比,更加重视用户的感受,传统银行理财产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术语,用户有些根本不了解,只能凭借职员的讲解产生大致了解。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客户需要按照银行工作人员的指令,一步步地完成操作,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就是靠用户自己操作,而且是简单的几步操作就能完成。总的说来,对于使用者来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操作过程极其简单,收益效应也是直观明显的,赎回过程也不受到任何限制,这种营销模式符合大多受众的需求。

2.营销渠道方面

和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比较,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获取用户的能力更强大,也就是说营销渠道更为广泛。由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具有大量的用户,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也能互相交流,这就是余额宝这种新型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用户的原因,互联网技术可以将一条信息发布在平台上,瞬间就会有大量的阅读量。而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渠道只有在银行等着用户,用户无法即时获取信息,在当今生存压力如此大的社会形势下,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重。因此,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高效率、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更多的用户。

3.投资门槛

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专业性都比较强,人们对于那些专业术语很迷茫,而且投资门槛过高,收益效率却很低,此外,银行理财产品一般都是让投放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自己的资金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在这方面则具有更大的优势,它凭借公开、透明的交易特点,颠覆了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操作极其简单,不存在专业水平的限制,普通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完成网上支付,而且互谅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极低,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时存放,没有传统银行理财产品中的等级差别,不受资金投放量大小的限制。总之,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对投资门槛的放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服务范围

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它的服务范围仅仅是银行附近区域的人们,无法普及到一些边缘死角地区,农村用户群体极少,此外还有一些资金额度少的人们也往往无法参与到银行理财产品中,这就使得服务范围很小。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其服务范围极其广泛,用户地区不再受到限制,只要有网络普及就能够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拓宽了服务范围,为各个阶层的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

以“余额宝”这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为例,它从出现到现在已经具备了极其大规模的用户量,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也不只是一方面的,由于它的投资门槛低,只要有闲置资金就能随时投放,这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是十分合适的,此外收益高而且直观明显,用户能够查询自己每天的收益状况。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它也应不断实现创新,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总的说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财习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中,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也应不断实现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形势下得以立足。

参考文献:

[1]郑秋霞.基于互联网理财的风险分析.《中国商论》.2015年30期.

[2]于寒.互联网理财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南方金融》. 2014年8期.

[3]陈倩文.基于GRACH-VAR模型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市场风险管理研究.《价值工程》.2015年20期.

[4]吕乔,朱治豪.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政府监管研究——以余额宝为例.《中国商贸》.2015年7期.

作者简介:

4.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 篇四

一、种类

1、简单按品种分类:

基金类: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基金; 保险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理财类:包括债券类财产品、贷款类理财产品、信托类理财产品等; 目前工行还能炒贵金属,交行可以炒外汇,这些都属于理财产品。

2、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

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

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计划。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理财计划。

3、根据币种不同理财产品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两大类。

(1)人民币理财产品:银行人民币理财是指银行以高信用等级人民币债券(含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其他债券等)的投资收益为保障,面向个人客户发行,到期向客户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低风险理财产品。

收益率高、安全性强是人民币理财的主要特点。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传统型产品主要有基金、债券、金融证券等,此类产品风险低,收益确定,一般收益在3%左右。

②人民币结构性存款该类产品与汇率挂钩,与外币同类产品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多少差异,风险略高于传统型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更像是“定期储蓄”的替代品。例如:交通银行的“得利宝·深红3号”以高息和货币策略吸引投资人眼光,这一款产品投资期限一年,分为人民币、澳元、欧元三种货币投资选择,产品收益率与“一篮子货币”(巴西、丹麦、挪威、土耳其)对美元的汇率表现挂钩。如果在投资到期时,“一篮子货币”表现不低于期初水平,即使只是持平,人民币产品就可获得不少于10%的收益。

(2)外币理财产品:2008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保本增值”已逐渐成为理财新风向。在此背景下,各大银行纷纷推出外币理财产品回避短期股票市场风险。从银行外币理财产品来看,“多国货币”、“高息”、“短期”成为最热门的宣传词汇。

①光大银行2008年3月17El推出高收益外币理财A计划产品,其中美元一年期固定收益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7.2%;港币一年期固定收益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6.5%;美元一年期固定收益产品,预期年收益率相比于银行存款收益很诱人。

②荷兰银行曾推出“多元货币指数”挂钩结构性存款和“一篮子强势货币”挂钩结构性存款两款理财新品。“多元货币指数”挂钩结构性存款,通过跟踪全球包括澳大利亚、巴西等八个国家的货币表现,分享超额回报。

③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安心回报之“汇赢3号”港币3个月期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高达5.0%。

④光大银行保本保收益的T计划理财产品推出以来一直受到市场追捧,已推出的产品期限从八天、一个月、两个月到四个月不等,预期年收益率分别达到3.3%、5.1%、5.4%和6.2%。

2008年,股票市场的风险让投资人主动选择回避风险,低风险类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主流产品。商业银行在进行低风险类产品投资有丰富经验,短期、低风险的外币理财产品销售非常火爆,不少产品还出现过投资人排队抢购的情况,未来整个理财产品市场可能进一步出现分化。

二、风险

1、基本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银行存款和国债由于有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作保证,具有最低的风险水平,同时收益率也较低,投资人保持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满足生活日常需要和等待时机购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2、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主要是各种货币市场基金或偏债型基金,这类产品投资于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这两个市场本身就具有低风险和低收益率的特征,再加上由基金公司进行的专业化、分散性投资,使其风险进一步降低。

3、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

(1)信托类理财产品

由信托公司面向投资人募集资金,提供专家理财、独立管理,投资人自担风险的理财产品。投资这类产品投资人要注意分析募集资金的投向,还款来源是否可靠,担保措施是否充分,信托公司自身的信誉。

(2)外汇结构性存款

作为金融工程的创新产品,通常是几个金融产品的组合,如外汇存款附加期权的组合,这类产品通常是有一个收益率区间,投资人要承担收益率变动的风险。

(3)结构性理财产品

这类产品与一些股票指数或某几只股票挂钩,但是银行有保本条款,另外,也有机会获得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

4、高风险的理财产品:QDⅡ等理财产品即属于此类。由于市场本身的高风险特征,投资人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对外汇、国外的资本市场有较深的认识,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而不是造成了损失才后悔莫及。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5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其中,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长25.4%,外币理财产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下外汇市场波动加剧造成的。从市场占比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2)理财品种日益丰富。从产品种类来看,各商业银行继续推出不同风险类别的多样化产品,理财产品结构设计日趋复杂,产品挂钩的对象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汇率、指数、债券、股票、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但目前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信贷资产的产品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3)产品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2009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之前相比有一定变化,金融危机对理财产品的明显影响之一就是产品的期限缩短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71.2%,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63.5%。金融危机还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总体来看,2009年投资者更青睐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2009年共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长了77.5%。

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专业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师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一些理财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订合适的理财方案。一些银行的理财人员在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后,就觉得任务完成,服务终止了,对客户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客户的流失。

(2)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当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缺乏竞争力。多数个人理财产品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定位无法形成区分度,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同质化产品中恶性竞争,而且许多理财产品有较多的客户条件限制,使得产品的适应性不强。

(3)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它涉及产品、交易等多个层面。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4)科技手段滞后,网络化程度低。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

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1)更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2)创新金融理财产品。随着社会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商业银行应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快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系统平台,细分客户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与投资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3)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宣传销售理财产品、投资及后续服务等环节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向客户充分披露相关信息。监管部门应严格监管,要求理财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向投资者完整、准确、详尽地揭示每个产品内在的风险结构,让客户了解产品的操作方式和风险度。对那些在理财产品的宣传中没有进行充分、明确的风险提示的商业银行进行一定的处罚。

5.银行理财产品 篇五

受到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影响,近期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有所下滑。虽然目前最受市民欢迎的还是期限在60天以内的理财产品,但银行人士表示,考虑到当前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的趋势,市民可以考虑配置一些中长期理财产品。

市民张女士今年一月底从一家国有银行网点购买了一款起点金额5万元、期限4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的理财产品,最近这款产品就要到期了,她觉得这个收益水平很划算,准备到期后用这5万元再买一款理财产品。但当她到这家银行网点咨询时,却发现现在发售的相同起点金额和期限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只有4.65%了。该网点理财经理告诉张女士,因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出现了小幅下滑。

张女士遇到的情况并不是偶然,对比今年以来发行的理财产品不难发现,各家银行近期发行的中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比如一家国有银行1月29日到2月1日发售的一款理财产品起点金额5万元,期限68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95%;而2月29日到3月1日发售的一款同类型产品起点金额也为5万元,期限74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却只有4.70%。一家股份制银行2月1日至5日发售的一款理财产品起点金额5万元,期限18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5%;而2月28日到3月4日发售的一款同类型理财产品起点金额也为5万元,期限284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5.4%。

据业内人士分析,今年2月24日,央行正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约释放出4000亿到5000亿元资金,使得市场中一度出现的流动性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受此影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开始下降。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期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中,期限在1到3个月的理财产品占比将近一半,期限在3个月到6个月的理财产品约占三成,而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不到6%。采访中,不少银行理财经理表示目前还是期限在60天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销售较好,到银行咨询理财产品的市民也表示更关注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同时,在推销理财产品时,不少理财经理会强调预期收益而将投资风险忽略不提,或是对投资风险的解释较少。购买理财产品的市民也纷纷表示:“产品说明书也就是简单翻翻,这么多条目也不是全都看得懂。”

6.“三招”完胜银行理财产品 篇六

时下,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红红火火,但很多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知还停留在字面阶段。每逢过节、放假,很多市民都会收到银行群发的产品推介短信,类似“专享理财产品发售、同期最实惠,预购从速”等宣传语。一部分人被字面的意思吸引,却对产品了解的并不透彻。大有“斩获”的客户就更少了。理财专家特此支招,运用“三步走”战略,制胜理财产品!

第一招,要分清理财产品的种类,普通老百姓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主要有5种方式。

一、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收益归受益人而非委托人的,应将其认定为信托合同;

二、约定委托人自己开立资金账户和股票账户,委托受托人进行投资管理的,应认定为委托合同;

三、约定双方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应认定为合伙合同;

四、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收益归委托人享有的,应认定为行纪合同;

五、双方约定本息保底,超额归受托人所有的,与民间借贷无异,因此应将其认定为借贷合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五类理财产品,也称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自营业务。直白地说,就是银行借客户的钱投资,赚赔都归银行,银行到期还本付息给客户。因此该类产品的法律性质属于债权债务关系。银行借钱投资,投资有风险,当出现理财产品争议时,分析其到底属于哪种合同是很关键的。

第二招,要详细了解理财产品的同期业绩及产品说明书。当投资理财出现亏损时,部分人会认为自身投资太投机、专业能力差,甚至会以“破财消灾、花钱买教训”宽慰自己。

实际上,部分理财经理向客户介绍产品时,往往有意“过滤”预期收益率无法达到的潜在风险,而不少投资人往往只在意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对产品了解不够详细,也不关注产品的投资方向,那么,损失也就不可避免了。因此,投资者有必要详细了解理财产品的往期业绩及产品说明书,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第三招,要正确判断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是否充分披露,作为普通投资者,需要掌握以下4个标准:

一、真实性。披露的信息要与客观情况相符。

二、完整性。所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全面的披露。

三、准确性。所披露的信息精确而不含糊,而且在内容与表达方式上不会使人产生误解。

四、及时性。公开披露的信息保证为最新状态,投资者可以根据最新信息以及行情变化做出选择,信息公布及时准确。

7.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 篇七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现状,对策

个人理财是指金融机构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财务分析、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 来实现客户财务目标和自身盈利目标的多功能、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目前, 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富有, 理财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管理自己的资产。银行一直都是人们最信赖的伙伴, 与此相对应。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 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继推出了多种个人理财产品, 受到了广大客户的追捧和青睐, 发行规模逐年增大, 收益实现能力普遍增强。财富的增加和金融产品的丰富, 也使个人和家庭对理财服务呈现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短短几年的时间, 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个人理财业务开展过程存在诸多问题。这已经成为未来影响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障碍。下面就结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 谈谈目前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居民的收入日益增加。据一项报告显示, 2011年中国千万富翁的人数已经达到96万, 即每1 400个人中就有1个千万富翁, 比上年增长9.7%, 亿万富翁人数为6万, 比上年增长9.1%。这些富裕人士需要通过理财渠道来实现他们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近年来, 在内在需求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新的理财产品, 已经成为个人理财的主力, 产品已经从单纯的储蓄、国债发行等业务, 发展到各种结构复杂的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基本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 可细分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新股申购类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QDII产品以及股权类信托类理财产品。与西方国家相比, 中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仍处在新型发展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l.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创新。目前, 各商业银行为了发展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 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尽管各家商业银行有自己的品牌, 但是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个性化设计, 导致客户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正确的选择产品和服务。一家商业银行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 其他的银行跟着效仿, 尽管名称不同, 但产品的特征大致相似。商业银行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的竞争, 不断开发新的产品, 才会使商业银行脱离低层次的竞争而实现不战而胜。同质化的产品使得银行间的个人理财业务缺乏竞争性, 不利于开拓新的市场。

2.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高智力的中介服务项目, 它涉及到市场、资本、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 要求理财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应通晓各种金融商品、营销技巧、投资工具等。目前, 中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经理大多数是从传统的银行网点柜员中选拔出来的, 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财知识。但总体来说, 仍然缺乏现代意义个人理财业务专家的全面素质。国内复合型人才的匮乏, 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深入发展的瓶颈。

3. 客户范围定位不合理。

个人理财新规出台后, 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大幅提高———人民币在5万元以上, 外币在5 000美元 (或等值外币) 以上。尽管门槛提高, 但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本金安全、收益较高且购买方便, 成为众多稳健型投资者的不二选择。值得注意的是, 一旦再度加息, 理财产品是不会水涨船高的。对普通投资者来说, 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还是要谨慎一些。因此银行理财产品被称为富裕投资者的选择。

4. 存在重产品营销轻风险管理的现象。

目前商业银行以销售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这种导向弱化了有关商业银行经营合规性要求。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 忽视了因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或销售行为不当引发的客户投诉和监管处罚等经营风险。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风险管理尤为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客户分类不准确不细致。没有做到准确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二是理财产品销售时风险提示不足。未能尽职揭示产品本身的经营风险, 客户风险评估问卷中部分评估项存在填写不真实、不准确现象。

三、改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建议

1. 明确市场定位、合理细分市场。

银行理财业务不是为了争夺存款, 而是谋求增长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要实现将理财业务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 首先要了解客户的需求。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客户信息档案, 对客户的价值贡献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析, 通过调研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年龄段客户的理财需求。来实现客户市场的有效细分, 然后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进行市场细分后, 银行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通过将市场定位于自身的优势竞争领域, 有侧重地做精、做强相关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在为所有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同时, 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和专业。

2. 自主开发、创新产品, 提供个性化服务。

差别化服务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基本思路, 也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手段之一。简单地进行“拿来主义”式的照搬照抄的创新会导致很多业务和产品产生“水土不服”、“南橘北枳”的现象, 限制了银行理财业务本身的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应以客户为中心, 将对客户的分析作为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理财服务的前提, 通过对特定客户群或目标客户群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投资预期等情况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 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严格按照“风险可控, 成本可算”的开发原则, 为客户“量身订制”理财产品。通过设计个性化产品、提供层次化服务,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加强专业理财队伍的建设。

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中介服务, 它不仅需要业务人员有过硬的、全面的专业理财技能, 而且还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组织能力。理财师队伍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应该把加强专业理财师队伍建设、提高理财人员综合素质作为促进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任务。目前, 中国的部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具备专业理财资格的人员很少。为此, 商业银行要加大对理财人员的专业培训, 通过开办各种课程。如金融理财师 (AFP) 和国际金融理财师或注册金融理财师 (CFP) 等, 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相关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 来造就大量专业性、复合型、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只有这样, 才能令客户信服, 才能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4. 加强个人理财业务中的风险管理。

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是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关键。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的收益与风险是挂钩的。通常情况下, 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的, 即风险越大, 收益就有可能越大。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投资理财产品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的, 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理财产品。同时, 银行的业务人员也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向客户推销自己的理财产品的过程中, 除了向客户提示产品潜在的高收益外, 还应该详尽地向客户提示潜在的风险。另外,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界定性质、分类规范、完善内控制度等办法。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做到对理财业务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的全面控制。商业银行研发、销售和管理有关理财计划, 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 具备相应的成本收益测算与控制、风险评估与监测、内部价格转移等能力和手段, 对需要对冲处置的风险要有具体的技术安排。

参考文献

[1]杜娇.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新探索[J].金融经济, 2009, (7) .

[2]于永勃.中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析[J].金融经济, 2009, (3) .

[3]尚洪涛, 李慧雪.浅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披露[J].消费导刊, 2008, (10) .

8.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 篇八

摘要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析。

关键词个人理财产品;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明确定义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

一、个人理财产品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从本质上讲属于金融衍生品范畴,其在为投资者提供保值增值功能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其所涉及的风险大致有以下几类。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以外汇计价的有汇率风险,如与信贷产品联结的银行理财产品具有信贷产品的风险;与股票、基金联结的银行理财产品具有股票、基金的风险,随着股市行情的波动,这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会有波动。不少浮动收益型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与销售时宣传的预期收益存在较大差距,使投资者的到期收益率极低,甚至出现零收益和负收益。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因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所导致产品资产净值变动的风险。其中,若理财产品在投资期限内不得提前赎回或终止,则投资者的资金的流动性将会受到影响。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比较突出,大部分理财产品不能提前赎回,变现能力较银行存款差。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在管理期间能否进行质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产品的流动性。总的来说,由于提前赎回条款和提前终止条款以及产品管理期间质押性质的规定,使得产品在管理期的流动性很受限制,存在流动性风险。

(3)管理风险。管理风险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产品管理人的知识、经验、判断、决策、技能等,会影响其对信息的占有以及对经济形势、证券价格及汇率走势的判断,从而影响产品收益水平。其次,产品管理人和产品托管人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产品的收益水平。

(4)道德风险。一些银行在宣传产品时通常预计的都是最高收益率,是理论上可能的收益率,有的连如何计算也未举例说明或说不清;银行基层网点“理财规划师”往往由一线营销人员兼任,在现行的考核体系以及营销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在为客户理财时,营销人员首先想到的是推销自己机构的产品,其次才是客户财产的增值,往往为了完成销售额以取得销售业绩和获取更多的佣金,在进行产品宣传时不进行明确的风险提示或使用模糊语言,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财产品。

(5)法律风险。目前,我国法律还禁止商业银行直接开展证券、信托业务,同时商业银行无权调整存款利率,加上金融衍生产品和场外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的对象还十分狭窄,品种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如果不能准确界定理财产品的性质,就有可能使理财业务与信托业务、储蓄存款业务的界限不清。主要包括:①未按规定进行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风险;②宣传和销售中的法律风险;⑧证据保留的法律风险;④金融分业格局下的法律风险;⑤代客境外理财违反投资所在地法律法规的风险。

二、政策建议

鉴于理财产品中存在着上述各类风险,在借鉴成熟市场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广大投资者由于缺乏投资经验,对个人理财及其风险的认识还非常不足。因此,政府应该重视对国民的教育,宣传理财观念,灌输理财知识。金融机构应该加大个人理财服务的宣传,教授居民更多理财知识。

2监管机构督促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

银监会作为我国银行业的监督管理机构,在积极支持和鼓励我国银行业在防范风险前提下创新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防范风险为重点,在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下,密切关注和敏锐识别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中的风险,及时引导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促进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商业银行自身加强风险防范,注重风险控制和充分提示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加强风险防范,要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建立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之纳入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之中;(2)建立理财业务统计报告制度,及时跟踪理财业务发展情况;(3)建立有效的风险收益分担机制,提高资产管理水平:(4)建立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处理平台,构建系统的个人理财网络;(5)大力培育个人理财客户经理队伍,提高个人理财经理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楹,《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银行管理》,2007(6)

[2]孔晓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性质、风险与监管探析》。

与当地开发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合谋“双赢”,而置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于不顾。在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更有一些政府以开发建设、城区改造为由,强行以低价征收土地。转手以高价卖给房地产商,从中谋取巨额私利,政府成了名副其实的“土地运营商”。2008年土地流拍、房市回调、成交量萎缩,地方政府纷纷救市,出台向购房者提供补贴、放宽公积金贷款数额等优惠政策,意欲缓解经济危机下的房地产萎靡态势,这样的救市措施也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有关。作为于当地开发商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房地产的困境必然意味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枯竭。

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土地出让制度给了土地恶性上涨的原动力。特别是制度衍生出来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在政策实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催化了地价一步步上涨。从协议出让到土地招拍挂,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已经远远超过当初制定者的预期,已经越来越制约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的土地出让制度又面临新的改革。

四、未来的政策建议

1打破政府垄断,引进市场机制

首先,应该打破地方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实现多元化经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应将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平等保护,适当开放土地一级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让政府从“土地经营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近年来因价格低廉而大行其道的“小产权房”,虽然违反现有法律,却也是民众在高房价压力之下对更合理土地制度的全新探索,它打破了政府垄断土地、开发商垄断商品房的格局,使高地价和高房价得到一定的缓解。2005年广东省出台的《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实际上已经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土地~级市场,开创了农地直接入市的土地市场新局。这些制度创新,改变了土地出让市场上政府独揽的局面,对于平抑居高不下的地价和房价颇有好处,对未来的制度变革方向也具有丰富的借鉴作用。

2减少“土地财政”依赖

降低土地价格,就必须减少或杜绝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目前,土地出让金的全部收益都由地方政府获得,这种分配方式使地方政府受益巨大,形成了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下达容易、执行难的局面。现可以考虑减少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中与中央政府的分成比例,弱化地方政府财力上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或者考虑规定全部的土地出让金上交中央财政,再由中央政府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拨款,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这样不仅能减少政府干预土地,操纵土地价格,也能切断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纽带,恢复地方政府“公共利益执行人”的职责。

3完善“价高者得地”模式

“价高者得地”的竞争模式非常符合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一社会公平。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使房地产商更倾向于将高价买来的土地开发成高档住宅、别墅区等,而中低收家庭显然无法承受这样的高房价。如果在“价高者得地”原则之下,增加一些人性化的附加条件,如对用于经济适用房开发的土地制定地价上限或指定区域作为保障性住房用地等等,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房价得以控制,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费用分析[N],http://house.sina.com,2009-1-19

[2]夏菁,徐婉如,房价与地价的关系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08(29)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土地出让金制度亟待改革[N],经济日报,2005-7-18

[4]岳晓武,房价,地价与土地招拍挂[J],中国土地,2005(1)

[5]余凯,我国寡头垄断下的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3)

上一篇:小学生国防教育小故事下一篇:一本相册五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