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剪纸文化的意义

2024-09-04

传统剪纸文化的意义(精选10篇)

1.传统剪纸文化的意义 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语言寓意

剪纸与其他的门类艺术一样,有自己的特殊语言,只有认识了这种艺术形式中蕴涵的特殊语言,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传统剪纸。剪纸的历史悠久,题材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此就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剪纸题材和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借物喻意

剪纸作品中常借动物、植物等形象表达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中国龙是权利、威望的象征,但在剪纸中的龙常常与凤相结合,中国人常用“龙凤呈祥”表示对新人的祝福。“鱼跃龙门”象征着更上一层楼,改变自身命运和前途的飞跃。需要表达延年益寿的主题时,常借用松树、仙鹤、寿桃、寿星等图文。在传统剪纸作品中常用以下植物、动物、器具等借物喻意。植物类:

石榴──象征多子多孙,多福多寿。万年青──象征长寿。

松──象征长生不老,富贵延年。桃子──象征长寿。

牡丹──富丽、大度、美艳,有王者风范,象征富贵显赫。月季──象征美好、幸福,含有“四季”和“长春”之意。兰花──象征俊雅高贵且内秀,含蓄柔美。

荷花──洁美、幽雅宁静,比喻纯洁、善良、洁身自好。梅花──象征清高素洁、深沉、自信。百合──象征百事合心,百年好合。瓜果──象征子孙繁多,家族兴旺。动物类

鹤──象征长寿。

狮──象征威猛、霸气。凤凰──象征生活美满。孔雀──象征美好、爱情。喜鹊──象征喜庆

蝴蝶──象征夫妇好合、情深意长和长寿(碟谐音耋)。蝙蝠──象征福(蝠谐音福)。人物类

寿星──象征长寿。福星──象征福气。财神──象征财富。观音──象征生子赐福。合和二仙──象征婚姻好合。

谐音取意

用相同或相近词音寓意吉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连年有余”,剪莲花和鱼(莲谐音连,鱼谐音余)。“喜上眉梢”。剪喜鹊和梅花(梅谐音眉)。专题示意

传统剪纸在创作上常将借物、符号、谐音等寓意结合在一起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表现吉祥如意主题

如龙凤呈祥、大吉大利、喜鹊登梅、鱼跃龙门、五子登科、山羊开泰、一帆风顺、四季平安等等。表现延年益寿主题

如松柏长青、鹿鹤同春、松鹤延年、寿比南山、八仙祝寿、麻姑献寿、福寿双全,南极仙翁等等。表现纳福招财主题

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福如东海、金玉满堂、和气生财等等。

表现婚姻恋爱主题

龙飞凤舞、花好月圆、花开并蒂、凤戏牡丹、和合如意、鹊桥相会、百年好合等等。

表现祈子继嗣主题

麒麟送子、连生贵子、天仙送子、榴开百子、鸳鸯贵子、金钟扣蛙、莲花孕子、鼠登烛台、鼠吃南瓜等等。

剪纸被艺术界称为高格调的情感艺术,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剪纸艺术必将愈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定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发挥积极的作用。

2.剪纸中国传统文化 篇二

瞧瞧这四幅剪纸。没每一幅上的人物,动物都惟妙惟肖。或与动物嬉戏,或翩翩起舞,或与伙伴互相帮助,或津津有味的读书,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翩翩起舞的一幅:一位十几岁的姑娘在花海里翩翩起舞。她身着少数民族的服装,跳着优美的民族舞,给人一种民族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息。她的身后是一丛丛的蒲公英。一眼望去,无边无际,洁白如雪,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绒毯。一副美不胜收的样子,使我不禁来到了想象的王国

从前,有一位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的壮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玛日娜,今年17岁了。玛日娜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她非常爱学习。玛日娜还是一个非常热情好客的人。她总是喜欢将天南海北的客人请到自家家里,为他们唱歌,请他们在自家吃饭,让客人们永远也忘不了壮族人民的热情。

3.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资料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资料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但也有人认为剪纸发展历史还更早。那么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小编跟你一起去探寻剪纸的由来吧。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在现代的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剪纸,更多的是常常用作家居装饰,美化家居环境。

作品分类

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是剪纸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红色、绿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种颜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装饰和刺绣的底样。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三种表现手法。用于刺绣底样的剪纸,常用剪刺结合的手法。折叠剪纸、剪影、撕纸等都是单色剪纸的表现形式。

一、折叠剪纸

折叠剪纸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制作表现方法。所谓折叠剪纸即经过不同方式折叠剪制而成的剪纸。折叠剪纸折法简明,尤其适于表现结构对称的形体和对称的图式,如人、蛙、蝶、龟、倒影、对鱼等。而且展开极为对称,又能变化出多种适合形,两方连续,四方连续或多方连续。

二、剪影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通过外轮廓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由于受轮廓造型的局限,一般以表现人物或其他物体的侧面为好。在表现人物侧影时,一般是边看对象边剪。剪影很适合表现透光效果,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剪纸类型。

三、撕纸

撕纸是由传统的民间剪纸变形出的新类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纸,采用手撕的方法去撕裂造型,以手代剪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适合去表现巧工细琢的效果,但正是这种局限,又恰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有一种古拙雅朴、豪放雄健的格调。在撕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随意性,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

彩色剪纸

随着剪纸表现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彩色剪纸的形式和技法在逐渐增多,有点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喷绘、勾绘和彩编等。诸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点染剪纸滋润、装饰性强;套色剪纸脆利、色块鲜亮;分色剪纸分色截然、色感丰富;填色剪纸则单纯、洁净、鲜明,均给人不同的感受。

一、点染剪纸

以颜色在刻纸上进行点色为点染剪纸。这种剪纸也属于刻纸,在设计上阳线不多,偏重干小面积的阴刻,以留出大面积的阳面进行点染。类似于木版年画的效果。

点染时,一支毛笔蘸一种色,互不串穿,配色原理如同水彩、水粉画调色。黄、蓝相混呈绿色,红蓝相融成紫色等。有的厂家采用流水作业,染工一字排开,一人染红黄,一人染蓝绿,轮到最后一个人时就全部染完了。

二、套色剪纸

套色剪纸通常以阳刻为主,与点染剪纸相反,进行大面积镂空,给套色留有余地。从作品的背面贴以色纸块,多用黑纸或金纸剪刻,按肤色、服饰、器物、花木等分别贴以不同的颜色。在拷贝箱上用铅笔把所需套色的形状勾画下来,再根据铅笔形状剪下来,按部位用小毛笔蘸糨糊粘好,可先套小色块,后套大色块,所套颜色要以一个色调为主,一般以三四色为宜,套色要少而精,注意冷暖对比关系。有时套色有意超出或不到轮廓线,显得更生动。如套一个姑娘的脸庞、脸颊的红晕,剪成椭圆形,很具民间囡娃的艺术情趣。

三、分色剪纸

分色剪纸有的也称为剪贴剪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色剪纸的组合拼贴,基本上还是单色剪纸。它是用剪好的不同颜色形状的纸拼成一个画面。拼贴组合时要注意颜色之间的协调性,不宜过于琐碎。也有一种是将剪纸分成主纹和底纹,然后以底衬托主纹,交错重叠拼贴的。

四、填色剪纸

填色剪纸亦称笔彩剪纸,着色时运用笔绘。具体做法是,将黑色剪纸贴到白衬纸上,用笔在线条轮廓内涂绘。平涂效果与套色剪纸相似,只是手法不同。填色后可出现浓淡变化和自然晕出的效果。

五、木印剪纸

木印剪纸是印刷与剪刻相结合的一种剪纸形式,其方法有的在木刻印刷即“开相’’后再镂刻,也有在木版印好的剪纸上再染色,还有的直接印刷成剪纸效果直接贴用。木印剪纸近似民间木版年画,可大量制作。多用于表现戏曲人物和神话故事的题材,与纯刻纸相比有更强烈的表现力,但不及点染刻纸那样完美自然。

六、喷绘剪纸

喷绘剪纸是经喷笔(喷枪)喷染成的剪纸。可喷在衬纸上,也可喷在裱好的剪纸上。喷笔喷出的雾点,有特殊效果,像薄雾、晨露、霜雪、雨珠。点有大小、疏密之分。

七、勾绘剪纸

勾绘剪纸是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一种是以剪刻为主,兼用毛笔勾绘细部,也有全用线条勾出画面,然后用剪刀将空白处镂空的;另一种是用金箔纸刻出花纹的大体轮廓,使某些局部空白,并适当勾以线条。

八、彩编剪纸

彩编剪纸是一种编剪并用的剪纸类型。就是用各种色彩的纸条,经过不同的裁剪和编织,组成各种几何图案及花卉、动物、人物等。

立体剪纸

4.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优秀:剪纸 篇四

剪纸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一张张纸,一把把剪刀和一双双灵巧的手,就能剪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剪纸的种类很多,有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纸团花……

过去,人们用纸剪出形态各异的物象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燃烧,还有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贡品的装饰物。

现在,剪纸大多数都用于装饰,剪纸可用在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的时候,人们便将艳丽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使喜庆的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

看着那些艺术家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将一张普通的`纸变成一幅精美的杰作,我真佩服他们。剪纸看似简单,可又是一种非常细腻,并不简单的事情,轻易是做不好的。

看,剪纸是一门多么有趣的艺术。

5.剪纸传统文化作文600字 篇五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苗族的小女孩小芳望着明媚的太阳,惬意的伸了一个懒腰,这时,她的妈妈走了过来,对他说:“小芳啊,这天我和你爸爸要出去办事,然后我们家的骆驼你可要看好了,千万不要让他们乱跑啊。”小芳不满意地说:“他们只认你们,不认我,我哪管得了这件事啊。”小芳嘴上说不愿意,但心里正在偷笑:嘿嘿,最后没人管我了,我必须要抓住这一天的时光,玩个痛快。

最后,爸爸妈妈出去了,小芳打开了骆驼小屋的门,往里面扔了一点草料,然后转身走了,但门却忘了关,两只骆驼一前一后,冲了出去,小芳十分着急,拿了一个套圈往骆驼的头上一套,然后用双手死死地拉住绳子,但骆驼不听话,带着小芳往前面冲,过了一会,小芳制住了骆驼,牵着骆驼往回拉,飘过了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可是其中一个白骆驼的脚腕被划伤了,然后小芳学过一点简单的医术,便拿出一块布,给白骆驼包扎。过了一会,小芳包扎好了,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准备继续把骆驼拉回家,可是这次,小芳一拉,骆驼很听话的走了过来,小芳顿时明白骆驼最后认她了,于是,他哼着歌,唱着曲,牵着骆驼,快快乐乐地回家了。

回到家,已经是傍晚了,爸爸妈妈焦急的等待着小芳的归来,然后小芳最后到家了,当爸爸妈妈看到她时,疑惑道:“这是我的女儿吗?看起来长大了不少呢!”

6.传统剪纸文化的意义 篇六

关键词:剪纸艺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创作者不仅在她的作品内容上喜欢选用中国传统题材,而且在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剪刻技法上也自然地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这种流露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剪纸中的感情表达方式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论中的“五行运化”理论也是顺理成章的。

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故而可以达到统一。这种思想熔铸了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在剪纸艺术品中,就是剪纸的“心里想的”,注重表现抒发情感和理想的意念。“天人合一”论中强调了天与人的统一。也就是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个体的人,大天地与小天地始终保持和谐统一。人体中感情的发生表达,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规律,都是与天地相互统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质运化的规律。

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交流喜悦之事,倾诉悲愤之情,抒发哀怨之思等,都是人体自身经常需要的,但这些情感历来都是受到伦理制约的,绝不是动物性情感的自然宣泄。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看艺术所具有的协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价值,高度重视并利用艺术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社会秩序的独特作用,用以加强其精神统治。所以,“天人合一”论,既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又是艺术扩展自身,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领域里让人与山水、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某种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让人在欣赏自然时得到启示,从而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这种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剪纸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承认人的现实存在,同时也承认在进入精神绝对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在不受功利标准的束缚,超越了伦理规范制约的意境中,民间剪纸艺人把自己的感情大胆地宣泄到了他们思念向往的形象中,把不曾见过的天堂仙境抽象成月宫瑶池等,把不存在的龙凤、鬼神兑现为神奇可视的艺术形象。这一切都带着明显的心理体验特征。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现实关系中,一旦摆脱了“外物”的桎梏,就能在精神世界中更体会到自由人的“小天地”的存在。民间剪纸往往都是从当前利益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后,就创造出无数描述自由、美丽的“小天地”的艺术作品,并且是带着个体的强烈的情况,使艺术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且释放出艺术的光辉。

缺乏感情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但所带的感情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强行加入的感情,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每位艺术承受者会欣赏、了解艺术中的感情。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

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没落;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这七种(五类)情感的表达在剪纸制作中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运化理论,从客观上解释了自然界和人体中生克制化的关系。在剪纸艺术的情感表达上也同样适用。

五行运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五种,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分类是根据客观上的物质、物体或生命体的所有属性综合起来分类的。

在情感上,以上五类情感也可分属五行,如喜属火,怒属木,忧思属土,悲属金,惊恐属水。下面分别加以阐释:

喜:喜属火。在五行运化理论中火的性质就是向外发散。

在图形占有面积上,向外发散占有的最大空间是圆形。在数学中,当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的是圆;在四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正方形。所以人们不自觉地常用圆形和正方形,以及向外发散的线条造型来充分地表达喜悦之情,总造型是圆形或正方形。要使剪纸作品表现出喜气洋洋,应尽量使之发散,不加边框。比如经典作品《老鼠娶亲》,在创作时样稿几次改变,最终把花轿放在正中间,四周二十个老鼠,不论是放炮的、吹唢呐的,还是送礼的、献花的,都显得喜气洋洋。由于周边不加限制,似乎炮响一直继续,欢庆的气氛在不断扩展,使作品中“喜”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怒:怒属木,木性升发,其气机向上。自然界中树木向上长,有向阳、向上的趋向。五行理论中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古人对怒有“怒发冲冠”的形容。如作品《钟馗捉鬼》中的钟馗,怒发冲冠、眉毛向上,其威严的神态将小鬼震吓得匍匍倒地、瑟瑟发抖。剪纸《包公》也是用一种凛然的气势来剪成的,不仅官帽向上,而且官袍上的火焰也向上,衬托出包公嫉恶如仇、为民除害的一身正气。在具体剪的过程中,作品为表达怒的情绪常突出向上的尖锐的直线条。

忧思:忧与思属土。土的属性是集结收敛。同时,还具有土载四行为万物之田,承载受纳的性能。在人体中它主管气机的“气结”,即气体扭缠混绕在一起。因此,在剪纸中,凡扭结在一起、缠绕在一起的线条或结构都是忧思的情感表达。爱情作品《相思鸟》就是用一圈鸟儿头顶上集结的许多缠绕在一起的云彩来表达鸟儿的相思情。而《沧桑岁月》是用许多蔓藤缠绕在两棵大松树上,同时用线条绕出了“沧桑岁月”四个字,体现了对岁月的思考,隐喻作者的思绪延伸到很远很远。凡是线条向内、向中心结集的趋势,均可以表现忧思的情感。如著名的雕塑作品《思想者》的主人公就是半蹲半屈,全身各个关节呈曲状,向中心集结。即使可以不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仅仅从他的姿态就能明白,他正在思索或正处于忧虑状态。

悲:悲属金。在人体的脏器里,肺属金,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阐述了肺的.客观属性是主哭,主一身之气。肺藏魄,即魄力、气慨。金也有服从、顺从、收敛之意。如果悲伤过度,自然就失去了魄力,没有了气概。哭的太甚,也会软弱无力,重则晕倒甚至休克。肺主的是一身之气,悲情过度,一身之气不足,就会正气消耗、咳嗽上逆,气短乏力,伤风自汗,弯腰驼背。所以中医明确提出“悲则气消”。

使正气消耗的“悲”的情绪在剪纸的表现上是一派无力、萧条的景象。要剪悲情的人物,此人一定瘦弱无力,风吹欲倒。如果弯腰驼背有碍于美,在作品中只有使其削肩、细腰、低头、内视等。悲情的动物一般表现为低头、皮毛不乍起而顺之下滑,并瘦弱无力。悲情的植物一般表现为枝条软弱,叶茎细小并下垂,随风摆动。

惊恐:惊与恐属水。水向低处流,水具有滋润、顺下、闭藏的特性。

“惊恐”中的“惊”会造成逆乱。传统剪纸《钟馗捉鬼》

中的那些形态各异的小鬼因为害怕钟馗,跪趴在钟馗的脚下,个个形态惊乱。若要表现剪纸中的小动物受惊,要把小动物所处的环境剪成逆乱的线条。如表现小鸟受惊,只要把小鸟周围的树枝剪成摆动的混乱状态,美丽的小鸟儿就变成了受惊之鸟。

用剪纸表现不同的情感。除了有上述总体造型上的规律外,在剪纸的具体制作上,各种情绪之间的剪法也有较明显的区别。不同剪法剪出来的线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有区别的。

例如,剪“喜”的感情时,走剪的速度均匀、流畅、光滑、圆润。即使需要跳跃,也如欢乐的小溪一样柔顺,向外自然发散。

“怒”的剪法,直接迅速,笔直向上,拐弯处硬而不流畅,剪出的线条横来直去,干脆利索。

“忧思”的线条,由于是缠绕扭结在一民的,因此剪时最不流畅,很少有一剪子剪到底的线条,其线条多细长、柔软。

如作品《小鹿梅花》中既有表达思虑的线条扭结,又有流畅、圆润之感,所以表现了小鹿正沉浸在一件美好幸福的心境之中。一般地说,表现忧愁的线条要细些;表现思考的线条要粗些。思考中含有愉快情结盟的线条光滑粗大一些;含愤怒情绪的线条粗壮笔直向上;含悲哀情绪的线条则细弱垂下。

“惊”的情感是逆乱,剪此种情感的线条,一般为短小刚硬,互不连接。其中,杂乱、重复、折叠的线条出现频多。一般不用连续对称的图案。

“悲”的情感是消耗正气,软弱无力。走剪时,剪速相对慢,从小向下,越剪线条越细,常常将极细的线条靠在一个参照物上。此线条虽柔弱,但并不中断;虽无力,但不会随风起动。因为“天人合一”论说明,“悲”的环境宜用无力之风、柔弱之水来表示。

“恐”的剪法也是向下,走剪时线条相对有力,好像是哆哆嗦嗦地向下行。在下行中不断地有各种小弯曲,这些小弯曲无规律、不连续、不对称。例如,表现人被吓得两腿发抖,两腿就不能像跳霹雳舞那样有节律、有力度。

值得提出的是,剪纸这门艺术几千年来主要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束缚下,广大的妇女被禁锢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天地里。旧时的妇女,命运大多数是不幸运的。婚姻靠媒妁之言,婚后伺候公婆,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没有地位,任人摆布,挨打受骂是常事,她们潜藏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在封建伦理和“三从四德”的重重约束下,又不得不屈服,艰难地苦度着岁月。这种悲痛的心情,感受在五行中属金,金(悲)可以滋生水(惊恐),再滋生就是木(怒),就会起来反抗。反抗若无出路,金(悲)可以被火(喜)所相克,用喜庆、快乐的剪纸来克制、转移悲的剪纸来克制、转移悲的情绪,这也是她们排解不良情绪的一种手段。

7.剪纸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精选 篇七

你看,一把黄色的小剪刀在我手里跳跃着,红的、黄的、蓝的、绿的彩纸在我的手里千变万化,一会儿剪出一朵粉色的梅花,好像散发出阵阵香味;一会儿剪出一只蓝色的蝴蝶,好像正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会儿剪出两只嘴尖对嘴尖的小鸭子,好像正在窃窃私语;一会儿剪出一个“寿”字……

我最拿手的就是剪出一串的小女孩。你看她们扎着两个小辫,梳着整齐的刘海,穿着大裙子,多美丽,真像小公主。刷——刷刷——剪着剪着,我好像看到四个小女孩手拉着手,在绿草坪上嬉戏玩闹呢。

8.传统剪纸文化的意义 篇八

一、艺术历史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剪纸技艺已经相当精熟。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描述剪纸的诗句。《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描绘出了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丽效果。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宋代,剪纸开始普及;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二、表现形式

剪纸的表现形式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三、剪纸作品

四、文化意义

民间剪纸是符合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我们了解到了着一层文化意义就不会弄错而被贻笑大方或漫骂。不仅如此,可以陶冶情操:

以陕北的巧手张林召和王兰畔为例,二人相距不过百里,年龄相近,风俗习惯基本一致。张林召幼年家中富庶,喜看戏听书,受过封建中产阶层礼教的训育。但一生多磨难,三次丧夫,四次嫁人,生过13个孩子全部夭折。因之,外部性格忧郁、孤僻、不善言谈,对人生多唯心思想。其创作是为了“能忘掉乱七八糟的事”,而很少受别人的干扰。可见内心的焦辣苦疼与其含而不露性格的矛盾。创作过程中急於通过情感的泄流,取得心理平衡。王兰畔,她觉得“人活着就要忙忙活活,这样才快活。”对人生和世界没有过高的奢望,而重视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属于“知足者长乐”的类型。她的老伴李新安是把苹果引进陕北高原的有功之臣,但她从没想到应该得到什么报答。因之,其性格开朗活泼,直爽豁达,自信要强,任性好动,又往往不拘小节,丢三拉四。她剪花是因为“人家都让我剪,就是说我剪得好,是抬举我。干别的没大本事,就能铰个花花,铰起花来心里就美美的。”可见其内心世界有着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她们的作品中,都有着个人形象和心灵明晰的影子,可谓“画如其人”。这种个性的存在,毫不掩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文人艺术、宫廷艺术个性表达中的吞吞吐吐、无病呻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剪纸艺术不仅在生活中赋予了一定意义,而且能够填补劳动人们精神上的空缺,忘掉一切烦恼。王平在《中国民间美术通论》中讲到“民间剪纸的文化意义,通过其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广泛的教育作用而体现的。”剪纸所表现出来的科学道理、人文知识和人生理想等都能使人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具有伦理教化功能。同时,剪纸艺术率真、质朴、单纯、豪放的特征,可学习剪纸艺人对待人生的态度。过度:

五、传承价值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它所表现出的形式特点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和几千年来历史积淀的产物,是我国大地上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造型特征、形式美感和率真的感受等,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库。剪纸艺术具有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1.剪纸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不仅是要学会民间的剪刻技法,而应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好的作品不仅要求技法娴熟、造型等各方面要有特色,而且也需要有其深刻内涵,并能传达出作者的精神情韵。对剪纸艺术传承能够拓宽知识广度,接触到民间艺术生活,启发心智。

2.同时,剪纸艺术能够给人以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让思维天马行空,丰富文化艺术的内容。通过对剪纸艺术的精神性、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等进行深层次的梳理,有利于更好的传承剪纸艺术的层次结构,在实践中感知民间剪纸的原汁原味;可从民间聘请剪纸艺人,学习剪纸的造型、色彩、花纹等技巧,寻求创作灵感,拓展视野以提高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带动大家有意识的去探寻民风民俗,增加思维深度。

3.剪纸是一种以民俗生活为基础而生存和发展的艺术形式,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它深刻的反映了人们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增添了无穷的生活乐趣。它可为民俗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和历史、戏剧、美术的研究提供直观的实物证据,并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形象资料。“一种文化的传承、保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文化的拥有者具备怎样的将知识文化相传的能力。”恰恰对传承民族和民间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和启示。民间剪纸内容形式有很多,其纹样题材往往都直接生动的记录了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的文化母体,不仅反映出传统文化心理、民间风俗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爱与憎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表现出深刻的文化意义。

9.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篇九

发表时间:2007-9-26 16:14:00 阅读次数:1111 所属分类:个人文集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意义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宝贵的法律文化资源。中国在当前学习西方法律的浪潮中,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西方法律制度在中国的传播和有效实施培育适合的土壤,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关键词] 法律文化 法治 本土资源

法律文化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人类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的总和,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法律所持有的思想观念、感情模式及行为模式的总和。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形成,需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本土法律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外来法律文化,并对二者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整合,进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符合本土国情的法律文化。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法律文化,这些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虽然其中的许多法律思想为今天的人们所摒弃,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甚至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而又是必需的法律文化,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工具主义色彩浓重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一直把法律看成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法即刑”的思想是促成这种法律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古代的老百姓不愿意打官司,因为他们对官府有一种恐惧的心态,从而就不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时的社会从整体来看,“无讼”成了一种最佳的社会形态,“无讼即德”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的法律观念。由此导致了中国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

(二)“德主刑辅”的法律文化导向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因而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精神在法律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西周时期周公制礼,倡导“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为后世的德治开创了典范。自汉武帝时期之后,儒家思想大一统,董仲舒倡导“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中国社会从此处于“礼”的统治之下。统治者用“礼”“德”来统治万民,“出礼则入刑”。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为主,法律强制为辅,主张“德治”“礼治”,而忽视了法律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法律文化的主导下,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一种专制的状态。

(三)“重义轻利”的法价值观

中国古代法家主张“重利轻义”,而儒家却主张“重义轻利”。由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重

义轻利”的法律文化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商业长期受到统治者的排斥,人们唾弃商人的“逐利”行为反对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选择“义”。于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逐渐形成了“重义轻利”的法价值观。

(四)“诸法合体”的法律形式

自春秋战国时期公布成文法开始,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便以“诸法合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刑为主,刑民不分。这与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商业不发达密切相关。统治者过分运用刑罚的手段干预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产生“法即刑”的认识,而这种思想观念又最终阻碍了中国民众法律意识的形成。

(五)礼法结合,伦理法色彩浓厚

中国传统社会是个礼治社会,从汉代开始,礼与法开始并用,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宋时期,“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此时中国的法律便与儒家思想的“礼”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了伦理法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排拒性和相通性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排拒性

1、法律至上原则与权力至上传统的冲突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国家权力集中在统治者手中,皇权至高无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所针对的只是当时的统治者,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从来没有对君主制的合理性产生过任何怀疑。权力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人。现代社会强调法治,法律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尊崇。但中国当前社会中权力至上的传统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完全消除,在一些地区和一些领域甚至表现得十分明显。权力至上的观念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使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举步为艰。

2、法律平等原则、普遍性原则与“礼治”等级观念及特殊性精神的冲突

中国传统社会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社会,家国一体,实行的是氏族家长式的政治统治。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随处可见。在封建社会,这种不平等体现在一些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中,儒家的“三纲无常”,“刑不上大夫”,传统社会法律中的“官当” “八议” 制度无疑都是这种不平等的直接反映。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在适用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贵族、官僚与普通老百姓实施了同样的行为,产生的可能是不同的法律后果。当今的法治社会,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适用的普遍性,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公民无不受到法律的约束。然而,在中国现实社会中,法律面前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人大、政府官员在法律面前受到的待遇就比普通公民要好得多。法治社会要求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因此我们应当正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不平等观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的相悖之处,努力摆脱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当前法治建设的不良影响。

3、保障人权与自由的法治原则与法的工具性价值取向的冲突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法律具有工具性价值取向,人们一直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法律的价值就在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而在现代社会中,法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其工具性价值,而更加侧重于对人权与自由的保障。现代人认为,与国家公权力相比,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国家公权力倘若使用不当则会侵害到公民的个人权利与自由。为了防止国家权利侵害公民权利自由,有必要对国家权力予以一定的限制。因此,现代西方法治国家一般都实行宪政,用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中国目前离真正的法治社

会还有一段距离,当前我国的许多法律对人权的保护明显不够,究其原因,还是受到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的工具性价值取向的不良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尽管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中不乏深厚的人文底蕴、人道精神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高度推崇,但这些思想、精神和观念在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相反,否定人的平等、尊严和权利的制度、规则和习俗长期占有统治地位。这些思想观念成为今天中国人权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有必要努力摆脱这种法的工具性价值观念,树立人权意识。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相通性

虽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许多因素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具有某种相通之处。了解这些相通之处,可以更加有效地为中国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帮助。

1、崇尚道德

中国传统社会的信念是道德,传统社会一直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以忠孝节义为基础的“孔孟之道”实际上就是一个道德体系,这个体系统治了中国数千年。在中国人的眼中,道德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对道德的追求有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了中国人修身克己的一种价值理想。在古人眼中,道德乃做人之根本,而只有当法律与道德精神相一致的情况下,法律才有价值。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观念是一种内省式的约束机制,注重的是个人道德的自律。而当今社会更加需要注意法与道德的关系,在立法、执法、司法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明显违背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否则,民众会在内心之中形成对法律的抵制,那样就不可能取得法治的效果,同时也不符合法治的要求。

2、“德主刑辅”所推崇的德治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倡导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强调德治、礼治、仁治。周公在总结夏商无德而亡的教训时告诫周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要周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孔子又进一步提出了“德治”学说和治国方略,明确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古人如此强调德治、德政,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德主刑辅”的政治统治模式。今天中国的领导人倡导“以德治国”,与古代的德治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可以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德治思想来指导今天的法治建设。

3、以秩序与和谐为取向的价值理想 和谐是儒家法哲学的最高理想,因而也就成为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的中国法律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与“天人合一”相一致,在社会政治领域主张“中庸”,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社会追求“无讼”的境界,人际和谐、社会安定是当时的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当今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于是我们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法律价值的相通之处,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古人的和谐思想,服务于当今的法治建设。

4、义利观与诚信原则

在义利观方面,中国传统道德虽然强调“重义轻利”,但并没有把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只是在二者的关系上偏重于义。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市场经济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诚信,是中国古代一向倡导的一个基本道德原则。“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孟子曰:“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人所倡导的诚信精神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则成为人们所热切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国学界对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大致有两种观点:一

种观点被称为“激进主义”,主张中国应当加强立法进程,尽可能地移植西方法律制度,在中国构建西方式的法律体系;另一种观点被称为“保守主义”,主张要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社会的本土资源,对西方法律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造,使之适应中国社会的土壤。笔者显然赞同后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国在学习西方法律的过程中应当借鉴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从中发掘出对当前法治建设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深刻发掘传统法文化的现代价值。笔者认为,传统社会的以下几种法律观念尤其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学习和借鉴:

(一)守法的精神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虽然在“君主制是人治”的意义上,儒家思想是人治的,但是在强调官员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当依规则(包括基本道德规范、礼、法)而治的意义上,儒家思想是倾向于“形式法治” 的。这一思想虽然含有消极的因素,但其所倡导的“依规则而治”的精神却是值得今人借鉴的。随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人的守法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现实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中国存在着大量的不守法的问题,比如立法违宪问题,司法解释违法的问题,下位法违反上位法问题,公检法机关自身程序违法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不守法现象,而在民众中也有许多不守法的现象,但相对于国家层面的违法来说,这些还不是当务之急。守法是一个法治社会的最低要求,不遵守法律的话那么立法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中国目前应当首先改变上述国家层面的违法现象,进而要求普通民众都来遵守法律。只有国家作好守法的表率,公民乃至全社会才有可能形成守法的氛围。

(二)诚信的精神

现代社会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活动要求市场交易主体必须讲诚信。倘若无诚信,市场交易就不安全,就会减少交易数量,影响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诚信是法治社会的必需品,没有诚信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而纵观中国社会现实,诚信精神实为欠缺。生活中我们所见所闻的许多现象都与不讲诚信有关。比如经常为媒体所披露的造假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证。假文凭、假发票、假币、甚至假药、参假食品等等,只要现实中存在的东西中国人几乎都可以造假。难怪国外一些商店公开打出“没有中国货”的招牌。当前中国人严重缺乏古代社会所倡导的诚信精神,对此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诚信精神,建设诚信国家,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

(三)和谐的精神

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思想反映在法律制度方面就是要求立法、执法、司法符合人性:首先,立法不能与传统道德相违背,同时要在制度设计上更加注重法律解决纠纷的机能;其次,行政执法更要讲求人性,不能过于机械化,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定的变通;再次,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要把解决纠纷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之一,司法过程力求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而不能因为严格机械地司法而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目前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中借鉴有益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的闪光点仍然可以古为今用,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服务。

10.剪纸传统文化作文600字 篇十

老师先给我们讲了剪纸的来历和发展。原来,古人是在石头上刻画时发现了剪纸的奥妙。从此以后,“民间剪纸”就诞生了。到了唐代,剪纸处于大发展时期,“诗圣”杜甫就吟出了“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可见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经流传民间。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剪纸得到了普及。到了明清时期,剪纸的手工艺术走向了成熟,并真正定型,剪纸艺术鼎盛起来。经过千千万万剪纸艺人的努力,剪纸成了一门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开始剪纸了,看着老师的剪纸,一开始我认为剪纸特别简单,只要会折、会画、会剪就OK了。我仔细地折出了花的一个瓣,认真的画出了花的花纹和结构,开始小心翼翼的剪出花纹和结构。我把大体的结构剪出后,望着小巧玲珑的花纹,特别忐忑,因为它们是那么的小,那么的缺少美感。我都没有勇气下剪刀了。正在这时,老师走过我的身边。她看了看我的作品,鼓励我说:“没关系,慢慢来,大胆剪,你把剪刀侧到小右方再剪。”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剪了。不一会,在我的手上,飞起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它像活了一样,仿佛正在鲜花丛中飞舞。

成功了,成功了!我高兴地蹦了起来。

看着手中展翅欲飞的蝴蝶,徐徐开放的花儿,我特别的自豪:这毕竟是我亲自剪出来的啊!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上一篇:大连市婚庆协会筹建工作报告下一篇:空调安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