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课堂教学实录

2024-09-17

小狗包弟课堂教学实录(8篇)

1.小狗包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

道德的两难选择——

小狗包弟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让我们从一个故事讲起:

假设你是一个有轨电车司机,你的电车以每小时六十英里的速度疾驶。忽然,你看到前面轨道上,有五位工人在工作。你想停下电车,但刹车坏了。你感到绝望,电车正在向五位工人撞去,他们必死无疑。就在这个时候,你发现轨道右边连接着另一根轨道,那根轨道的尽头,也有一位工人在工作。电车的刹车坏了,可是方向盘没有失灵。你可以把电车开上右边的轨道,前面轨道上的五位工人可以躲过一劫,但右边轨道上的那位工人却会被撞死。

现在我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请大家举手,有多少人同意电车转向?有多少人不同意? 预设: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同意转向,为了挽救五个人的生命,值得一个人牺牲。少数派学生也发表了意见。

评价:大多数同学同意牺牲一个人来挽救另外的五个人。但是,我想反问一下,难道这一个人的生命就不是生命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遭遇这样的两难选择。那么,在生命天平的两端,谁该被舍弃呢?我想这题无解。但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作者却给出了答案。

在天平的两端,他究竟选择了哪一端呢?请同学们翻到巴金的《小狗包弟》,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文章,思考:本文天平的两端是什么和什么,作者最终选择了哪一端?

明确:一是小狗包弟,一是巴金的家人。最终作者选择了家人,放弃了包弟,将包弟送上解剖台。

2、作者为什么要放弃包弟?他可不可以把包弟送给别人?

(1)抄“四旧”的时候,包弟成了包袱,作者担心包弟的尖声吠叫把红卫兵引到家里来。

(2)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3)当时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

三、合作探究

1、那么,在小狗包弟被送走后,作者是不是真的把这个包袱甩了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巴金忏悔精神的第10段。思考: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轻松──沉重──自责。

“轻松”是因为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沉重”是源自作家良心的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懦弱的羞耻感和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自责”:“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师小结: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2、我们常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作者心灵上的创伤吗?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从巴金自然朴素但饱含情感的笔调中了解了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也了解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还是应该相信人性善良的一面,是“文革”中颠倒黑白是非的社会导致人性的扭曲,巴金先生把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反衬人,明写狗的重情守义,暗写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缺失,实质写“文革”的罪恶。

四、深入思考

1、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

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2、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

相互交流课外搜索的历史上伟人自我反省和忏悔的例子。示例:

1、鲁迅也是一个勇于解剖自己的文学家,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一件小事》,写了“我”在车夫面前的忏悔。鲁迅先生也亲口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2、法国思想家卢梭,他写过一部《忏悔录》,就真诚地袒露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见不得人的污点。

3、周恩来深谙修身自省的真谛,在专为自己订立的修养要则中,明确提出“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的斗争”,“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推人及己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自己对反省和忏悔的认识:

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犯了错误而不知反省是没有前途的。反省的勇气标志着进步的勇气,反省的深度决定着改革的深度。而反省意味着检讨,也意味着忏悔,是痛苦的,然而,是真英雄还是假好汉,也在这里形成了分野。

七、“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2.小狗包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二

1.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本文诚挚深沉的情感。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感受作者勇于反省的精神, 学习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学会珍爱生命。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年代, 物质生活富足, 思想言论自由。殊不知,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岁月, 让人刻骨难忘。它就是“文化大革命”。介绍文革概况和老舍自尽前后的事情。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 人的生命被视如草芥, 人格被任意践踏, 人性被扭曲。让我们一起来看文革时期一只小狗的遭遇, 共同感受那段历史。

二.作家作品

1.介绍巴金

2.《随想录》

文革结束后, 从1978年底到1986年8月, 巴金带病写“随时随地的感想”, 后编辑成《随想录》一书。这些作品着重回忆作者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 无情地解剖自己, 也剖析当时的社会。这部书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书, 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四.合作探究 (四人一组, 确定组长发言人记录人和记时人)

1.在文中找出写包弟的语句, 概括:它是一条什么样的小狗?

2.包弟的生活史是怎样的?“我”对包弟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精读第10段, 找出表现心理的词语, 细细体味, 思考: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包弟的态度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命观?

4.包弟的悲惨结局是谁造成的?

5.开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各组发言人阐述本组思考结果。

明确:

1.可爱聪明通人性有情义

2.进入我家与我们相处七年成为包袱被送出被解剖高兴快乐担忧轻松自责

3.词语:感到轻松更加沉重感到羞耻瞧不起自己不能原谅自己可耻责备

作者是一个有真挚情感, 勇于反省, 真诚忏悔, 敢说真话的人。

作者送走包弟后, 内心深深自责, 他把小狗当亲人一样对待, 有一种生命平等的意识, 他对生命不是漠视, 而是尊重的, 热爱的。

4.作者把包弟送走是迫于无奈, 是当时的恶劣政治环境使作者这样做的。包弟的悲惨结局是当时那种反常的社会状况造成的。包弟的遭遇说明了文革这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从而对疯狂岁月的荒诞和反常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这种从小的事物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 大众命运的写法, 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5.开头第一段写了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表现了狗对艺术家的忠诚, 仁义和善良及当时人们所处环境的恶劣。其作用有三:1引出下文对包弟的记叙。2渲染紧张的形势, 为后文送出包弟作铺垫。3与后文“我”对包弟的抛弃形成对比, 反衬我的渺小自私, 深化文章主题。

五.拓展延伸

生命是上天对自然的一种恩赐, 对于生命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思考?看下面的材料, 同学们有何感想? (印发资料或多媒体投影)

刘海洋伤熊案:2002年1月29日至2月23日, 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刘海洋先后数次用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烧伤北京动物园熊山的三只黑熊, 一只棕熊和一只马熊, 被公安机关抓获。

网上视频: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有细细的鞋跟的高跟鞋, 将一只小猫的头踩爆, 发出高兴的尖叫。

来自新闻报道:交通事故, 自然灾害, 疾病传染, 安全生产事故, 医疗事故, 犯罪杀戮, 自杀身亡。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民工的处境:许多民工工资被克扣拖欠不说, 还有人被老板辱骂罚跪。

(学生自由发言,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适当加以评价和激发。)

3.《小狗包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三

师:关于作家生平及其重要作品,我们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查阅相关资料,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巴金(1904.11--2005.10),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8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集《随想录》等。

师:散文巨著《随想录》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作品着重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无情地解剖自己,也解剖了当时的社会。我们今天要学的《小狗包弟》就选自《随想录》。(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的同时,师生共同拎出本文的情感线索如下):

板书: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疚

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请大家快速找出本文的文眼。

生:“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师:既然作者对小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那么当初又为什么要送走它呢?

生:迫于形势。

师:那么,当时形势怎样?

生:听身边老人们说,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当冷漠,人们为了保全自己,经常是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人与人之间没有丝毫情谊可盲。

师:的确,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是一个非人的疯狂的年代,亲友疏远,人性丧失。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进流的。从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上,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师: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动乱的年代,人命贱如草芥,人性完全被扭曲变形,就连对人忠诚亲近而无辜的小狗也难逃劫难。

师:送走小狗固然有形势所迫,除此之外,小狗自身还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请同学们快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

生: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师:再联系艺术家获罪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于是作者便有了“里通外国”的嫌疑。

师: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形势逼迫,小狗的特殊身份,作者不得不送走小狗。

师:送走包弟后,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会从轻松转向沉重呢?请一名同学朗读第10节。

师:轻松——在那个社会环境把“麻烦”送出去,“轻松”是正常人的感觉。

生:沉重——毕竟作者与小狗朝夕相处了七年,之间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此时为了白保却把小狗推向了解剖桌。当作者一旦静下来时。便会良心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的懦弱感到无比羞耻和深深的愧疚。

师:找出作者深深自责的语句。

生:“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不能原谅自己。”

师:那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呢?

生:敢于讲真话,勇于自我解剖。

师:的确,这正是作者的人格魅力所在!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有过伤害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等这样的经历呢?此时此刻,能否以坦诚的心说出自己的忏悔,下面请同学们反省一下。(留2分钟)

师:下面哪位同学有这份勇气站出来说出自己心中的忏悔?

生: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因为上网,我偷拿了家里的八百元钱。当天晚上我和爸妈坐在一起,他们虽然什么也没说,但我的心里特别难过,我非常后悔!

师:首先咱们这位同学的勇气就非常值得肯定(全班鼓掌)。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所谓的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当我们拷问完自己的灵魂之后。就会感到空前的轻松,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咱们刚才这位同学就是一位真实的同学!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能“一日三省吾身”!

师: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下面我把第11节给大家朗读一下。

师: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生:借庭院的变化,衬不变的心境,衬出巴金真诚的无尽的自责和歉疚。

师:的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师:“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一句既写出了景物的创伤,又写出了作者倍受良心的谴责长达十几年之久,说明了文革给一代人、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心灵上造成的千疮百孔。

师:文章题目是《小狗包弟》,那么,在第一节为什么要写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

生:引出下文,铺垫。

师:这是从结构上分析,下面同学们将两个故事的情节比较一下,看看各重点突出了什么?

生:前一个故事写狗对人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对狗的背弃。

师:第一节的作用:引起下文。深化主题,人性迷失,人不如狗。

师:从前面的整体感知部分可以知道,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包弟的忏悔之情,那么,作者的忏悔有什么意义呢?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评价一下作者送走小狗这一行为,同学们怎么看?

生:认为作者很自私,因为小狗也是生命,为什么保全自己不保全小狗?另外,作者也没有能力,连一条小狗都保护不了。

生:觉得作者也很不容易,送走小狗,是无奈的,曾因为小狗“胆战心惊”,“暗暗流泪”,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不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送走包弟,应该可以理解。

师:其实这两种观念各有道理,在文革那种动乱的年代,人性变得自私了,为了保全自己,连人都可以出卖,更何况是一只小狗呢!但是,我们也必须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家给予一份理解和同情,其实他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但是迫于自己特殊的身份,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最钟爱的东西。

师:那么作者送走小狗有没有错?该不该承担责任?

生:没有错,也不该承担责任。

师:作为一个无过错且受害甚深的老人尚且为自己当年的所谓“过错”忏悔不已,那么,当年的那些真正的过错者叉良心何安呢?作者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及对自我的反思,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呼唤良知,唤醒人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当之无愧!(板书:呼唤良知唤醒人性)

师: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真诚、善良、正直的品性,以及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的可贵精神,值得敬佩。

师: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可仍摆脱不了“煎熬”,这又说明了他有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当中,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师:巴金曾被中央电视台授予“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光荣称号,如果让我们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该怎样写?(留5分钟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一位善良慈祥的老人,一生长寿。他经历了一场浩劫,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巴金,以善良感动读者,感动世人!

师:很好,着重从善良这一角度来评价巴金。

生:跨世纪。显中华之良心;提墨笔,书华夏之文章。百岁老人巴金,以其不竭的写作动力,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丰碑人物,但凭岁月流逝,光辉永不退!

师:很有文采。

生:一百年,一百年他见证历史的变迁;一百年,一百年不变的是他严肃深沉的思考。理想和信仰是他心中的烈火,真诚和善良是他不变的真情。他用他的正直去唤醒每个人的良知;他用他的感情去阐释那个不平凡的岁月。他是真理的旗帜,是良知的标尺,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他就是巴金。(全班鼓掌)

师:诗一般的语言,从同学门的掌声里我们已可以听出一切!

师: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臻的光辉。

师:反映文革的素材有很多,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生:“以小见大”的手法。

师:如何体现?

生:写小狗遭难反衬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师:说得不错,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作者以小狗为切入点,将狗对人的忠心与人对狗的背叛形成对比,从而揭示“文革”中人性的扭曲,表达对人性的呼唤。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注意借鉴。(板书:以小见大)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一篇文章要想真正打动读者,必须要做到什么?

生:表达真情(板书:表达真情)

师:下面以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的片段结束这一课。

师深情朗读: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艰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不管时代曾经陷入怎样地荒唐狂乱。一旦清醒就是向前跨了一大步。每一代人都为下一代活着,也为下一代死。如果后世之人因此警醒,永远再不重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我们虽然大不幸也是活得最有价值的一代。——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4.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篇四

巴金用手术刀般的笔一刀一刀的解剖自己,在反思中忏悔,在忏悔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在宁静中打扫心里的垃圾。同时,也将那个疯狂的年代架上审判台,看似平静的叙述,内里涌动着深深的控诉,用他的文字建起一个文革博物馆。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希望疯狂不再。

初上讲台,自己以为有的是激情,眼里有的是学生。可一堂公开课,却使我的缺陷展露无遗。

课前,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备课,看了很多的资料,借鉴了很多优质课堂的一些好的方案。于是,见到好的,都想为我所用;见到新颖的,都想在公开课上尝试。

给年级语文组长一看,组长很是委婉的提了一些建议。在朱老师举重若轻的点拨下,“菜鸟”形象原形毕露。

给师傅吴老师一看,他详细的表达了他的意见,我的教案显示的都是上的内容,却少了这些内容该怎样去让学生领会。教学的经验果然不是热血就能够替代的,他是一个成功老师多年打磨下来的教学智慧。而这,正是年轻老师所缺少的。

给同事一看,问题就显露的更加无遗。备课,备了教材,备了自己,就是没有备学生。

一、老师的讲大过学生的学,眼中没有学生。一直知道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可我一上课,就啪啪啪的机关枪扫射似的。设置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在课堂上充足时间的思考,稍微让一个学生回答了下,害怕学生冷场,就自己啪啪啪的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答案,展示了答案也没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好好咀嚼。或许内心觉得并不紧张,其实无意识的还是表露了紧张。

二、语调平直,语速过快。语文课堂,语言的华彩,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感染力,是撑起语文课堂的支柱。而我的课堂,自以为语言饱含着情感,语言不会过于苍白。但听起来,所有的同事都说我的语言平直,苍白无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还真是自己以后必须提高的地方。

三、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架作用。语文的课堂一方面是巩固之前学习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新的语文知识;而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起到引导和支架的作用。我在设置的问题上,自以为有学生的预习,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没有难度;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是老师知道,学生未必就能理解。现在回想,我的课堂,一向都是输灌大于引导和启发。的确,学生在这方面是有不足,这不正是老师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引导学生跳起来去摘可以摘到的桃子,这是作为一名教师价值所在。在学生每一次跳跃的过程,教师提供方法,做好引导;那么,在学生的每一次跳跃中,学生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四、课堂脱离了书本。多媒体多做的是很充分,容量也很大;可是,整堂课下来,却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去让学生阅读,没有引导学生去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现在想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精心去设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而且课堂上没有带手表,准确的计时。自以为准备很充分,一旦真实的展现,很多细节的不足也就展露无遗。

我的笔,肯定是没有巴老自我剖析的那份功力。但通过自己的反思,也能总结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5.《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篇五

1.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文“神”——主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戏说的语气讲述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丧妻失子)后设问:这是真的吗?

或许你们不敢置信,我也不敢置信,然而这是事实,而且事实甚至比这个更残酷、更荒唐,这就是“文革”。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文革见证者巴金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来感受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这段不被我们熟悉的历史。二.走近一个忏悔的灵魂——整体把握

(一)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1.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2.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结局(痛别包弟)

(二)情感把握

1.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3.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三)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4.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6.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新华网)二.关注社会人生——关于忏悔的延伸讨论:面对这些,我们首先该做什么? 1.提供发人深思的图片和材料:(多媒体显示)①文革资料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②二战资料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新华网2005-5-9)

犹太民族在二战大屠杀期间所损失的财富在2400亿至3300亿美元之间。这是以色列府首次发布这样的财产损失报告(中新网2005年4月22日电)③全球环境恶化资料

据中国科学院公布结果:1995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875亿元,而仅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占76.2%,达1428.9亿元。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最新发表的《2001世界咨文》中指出,许多全球性生态系统正处于危险境地。如今,北极冰帽已经变薄42%,全球27%的珊瑚礁已经消失。这些数字说明地球上的一些关键生态系统正在恶化,而环境恶化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在过去10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80亿美元,超过此前40年造成的损失总和。最新的气候模型表明,除非人们大大减缓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否则到2100年,地球温度将比1990年的水平上升6度。这样的温度提高会导致水资源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诸如疟疾、登革热之类的致命疾病广为扩散。

④德国的忏悔与日本的靖国神社参拜

1970年1月25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毅然双腿下跪,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西德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3.学生结合材料分组分别就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甲: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已:发奋图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丙: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侧重于实际行动,而不是反省忏悔这种意识)4.教师就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归纳: 同学们被这些数据的震撼了吧,个个摩拳檫掌的了,我似乎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啊!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或加剧,仅仅依靠国家的强大是不够的,在此之前面我们首先应该忏悔: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多媒体显示板书二)四.“认识你自己”——忏悔意识与我

1.教师引导:著名作家冯冀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虽然我们没有犯下二战时期希特勒和东条英机那样的罪恶,也没有文革时期红卫兵的狂热,但年少轻狂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曾犯下给人带来深深伤害的过错,我们可以不是不犯错的圣人,但绝不能做不敢承认过错的小人,可以不是人见人爱的天使,但绝不能做众人唾弃的恶魔,请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罪过”。

2.学生反省:以坦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忏悔,直接交给或寄给曾经伤害过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或朋友等。(教师率先反省忏悔然后谈感受)4.引导学生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然后小结: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五.课堂总结: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

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六.课外合作探究:狗与“伤痕文学”

巴金此文开篇就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然后写自己与狗,不光此篇写狗,他在另外的文章中也写到狗,不光巴金如此,反映文革的“伤痕文学”都经常写到狗,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学现象?

1.学生课外阅读“伤痕文学”查阅相关文学评论(6人一组,4人分组从网上和书籍中查阅相关文章,2人分别查阅相关评论)2.课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并发表有倾向性的意见:

(一)映射大众命运,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

(二)用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衬出特定年代特定社会中人性的懦弱和人性的扭曲;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忏悔罪过铭记历史;倡导理想的平等、自由、博爱、惟科学知识是尊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呼唤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3.教师提供复印的参考材料——高建国《深情中吟出的忏悔》

附摘录部分:“„„也许因为狗是情义之兽,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因此,常常出现在作家笔下。特别是**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的出现,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量的描写“文革”生活的作品中,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特殊的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的万般世相„„”

课后习题

1、完成课外合作探究

2、认真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

板书 8 小狗包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 ↓↓

开端(包弟来历)——欢快→忧虑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

6.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篇六

1、关于文本的核心价值

在初中教学时,我曾有过一个困惑:为什么每一届的教学中,我都做了一定的反思、调整,有的课文已经能够“摆脱”教参的束缚,讲出自己的特色了,而学生的掌握和落实,反而不如上一届讲得“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呢?回忆《小狗包弟》的备课过程,我不是不知道“反思”“悲悯情怀”“对自己的深刻解剖”“良知”是本文的情感落脚点,可我幼稚地认为这样的经典篇目,应该上出点“新意”。而课堂结束后,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初中教学时学生给我“一届不如一届”的感觉,其实和我这次课赛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同一个原因,我关注的是“与别人不同”、“与上一届不同”,却忘了对于每一届的学生来说,这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课文,甚至有可能是他唯一一次接触这一篇课文,那么,我怎么能为了枝叶的一点“创新”,砍斫了最重要的“根本”呢?核心价值是每一篇课文设计的着力点。

2、教师的情感投入

教学时,肢体语言的欠缺单一和语调的过分平稳是我工作以来很多老师都给我提出过的问题,我也一直有意提醒自己,“投入再投入一些”,甚至“夸张再夸张一点”,说实话,和从前的自己相比,还是有一定进步的。这节课堂上,反思我自己的情感,还是处于投入和抽离的反复中。在对文字内容的解读中,我能够进入到课文和课堂上,可是抬头一看到听课老师举起的相机,心里又会“咯噔”一下跳脱出来。自己的情绪不能自始至终沉浸在文本和课堂本身,这样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在意”的心情应该放在课前,课后,在课堂上,应该是一种“忘怀”。

3、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的取舍

《小狗包弟》教学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深度不够,厚度不够,和我所提的问题过于细碎,局部,解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再经典的课文,终究有一个课时安排的限制,更何况一个课时完成《小狗包弟》这样包容着语言、情感、思考极大张力和深度的经典篇目。课堂不是用来呈现我自己对课文解读多认真,多细致的过程,而是通过教师的思考和整合,推动学生感知和思考,激发课后进一步阅读和发现的智慧。认真阅读,那是一名好读者;陪伴学生发现和挖掘,才是一名教师更重要的职责。

4、真心地感激自己的学生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是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所期盼和呼唤的。没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不会有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合作沟通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学生的问题和回答为带动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并把它作为推进教学进程、解决课堂疑难的策略和方式。这本来是我设计时理想中的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真心感觉到罗老师评课时说到的“学生真的不容易”。学生的发言面是很广的,也看得出他们课前的预习仔细而充分。可是课后再梳理他们的发言,多数都是课前准备课堂呈现,他们努力地搜索自己的“库存”,从里面挑选出符合我的设问的答案,满足我这个上帝般的“顾客”。真正在这个课堂上的生成,不是没有,但是我为了环节的流畅,并没有很好地抓住,更缺乏相机的推进。真诚地感激这些孩子,十六岁的学生,课前的“威逼利诱”其实对他们是无用的,他们的努力配合,说肤浅些是“给我面子”,可我认为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理解和支持,面对这些我甚至还叫不全名字的新鲜的面孔,心里涌起的是深深的感动,语文,真的是学生和教师两个生命的相互成全。要对得起他们的真诚和良善,这是我最朴素和真实的心声。

7.《小狗包弟》课例综述与研究 篇七

一堂好课, 目标明确。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直接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能有什么收获?教师将本文的教学落点定在何处?当然这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息息相关。对于《小狗包弟》的解读形形色色, 因而针对文本设计的教学也是多种多样的, 经过归纳综合众多案例, 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珍爱生命说。通过学习巴金对一只小狗的情感经历, 上升到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学会珍爱生命。

第二, 批判“文革”说。这类的教案将文章解读为旨在揭露文革的黑暗, 连一只小狗也不放过, 从而让学生认识“文革”十年给人带来的难以抚平的伤害, 强调认识和反思“文革”的教案, 这占了绝大多数。

第三, 反省忏悔说。把教学的落点定在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学习作者勇于反省的精神, 让学生通过对“文革”这个时代的反思, 进而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认识忏悔精神的伟大意义, 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而鲜有作品定位到通过细读文本的方法感受作者流露出来的对包弟的“歉意”。

二、案例分析及文本解读

以上案例只是教学之一隅, 可见一线教师都花费了很多心思琢磨文本, 琢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但其中透露出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警惕。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

第一, 关于《小狗包弟》的主题挖掘, 大部分课例和文章把这篇解读成为批判文革的工具, 实际教学中结合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读者和学习者认识到“文革”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难以抚平的创伤, 于是告知学生作为人类也要学会反思, 爱护动物尊重生命, 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夺得创新, 插入许多人类残害小动物而求快感或利润之类举动的图片, 进而让课堂又上升到生命意识这一高大上的层面。因为课程标准和教材没有明确教学内容, 所以教师“教什么”的这个问题直接抛给了老师, 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教学这篇课文, 这个问题反映了实际教学的随意性问题。

那么作者到底是旨在批判文革, 告知我们要尊重小生命, 还是旨在表达对小狗的歉意呢?回归到这篇文章的体式上, 这篇文章属于散文, 而且是叙事性带有抒情的回忆性散文。每种文体都有文体特征和规定性:小说是由情节构成的虚构的故事;戏剧由一句句台词和对话构成, 以彰显人物性格的剧本;诗歌是表达表达和韵律协调的统一体。区别于小说和诗歌及戏剧, 散文显得更自由, 取材更广泛, 笔调更灵活。“没有哪一种问题像散文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 它是独抒性灵的产物。所以就这篇散文教学应该着眼于作品的主体, 主体是小狗吗?一些老师把课堂大量的时间放在研究“‘包弟’到底是一条怎样的小狗“为何如此惹人喜爱的它会有如此悲剧的结局”这样的问题上, 而忽视了我们的抒情主人公, 也是抒情的主人公———我。我为什么要写包弟?———为了表达对包弟的歉意。很明显, 文章的末尾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这种情感, 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这种情感是包弟死后时隔多年的巴金重新提起笔来回忆这段往事最真切的感受, 这种情始终贯穿全文。那么我们的阅读旨向是不是也应该聚焦到这一点上读者和学习者通过感受巴金因为一条小狗而多年怀愧于心的这样的心理状态能不为之深深打动吗?读到这一层, 老师如果稍加点拨, 学生的反思意识, 尊重生命的意识是不是也会在无形之中油然而生?

第二, 课堂上对于这篇文本的处理上有些浮皮潦草。对于文本的研读, 大部分老师就在探究包弟特点和作者情感变化时让学生粗略阅读。例如:整体感知划分段落归纳情节之后, 让学生找出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 让学生自读课文之后, 很快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在谈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是悲伤的—与包弟相处时是欢快的—听到抄“四旧”的消息时很忧虑—送走包弟后轻松—之后变为沉重心不得安, 进而追问背后的时代原因, 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文本的处理到此就画上句号。再举个例子, 有些老师让学生学习巴金敢于讲真话、流真情的无畏精神, 培养像巴金那样的自省和忏悔意识, 找到“文革”或者二战的血腥图片, “勃朗特下跪”和小泉参拜神社的文字资料, 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可以刺激学生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感染他们的情绪, 或多或少可以达到忏悔自省的效果, 但这种脱离文本的教育并不能算是语文教学方式, 课堂就成了“变味”的语文课。在这里陈日亮老师特别强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 也就是细读文本法, 靠我们细细咀嚼品味散文的语句探究作者的情感, 学习其中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 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朴素无华的语言自然顺畅叙事和内在的深挚感情。但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 对“文革”这段特殊历史缺乏了解, 因此不会做深入的思考, 自我中心主义较普遍的孩子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 我想他们是无法理解作者的良知和无奈及用于剖析自己忏悔的人格, 但毕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把事情的真相清清楚楚地说给他们听, 我想他们就能被事实真相所震撼, 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 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 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读全文, 把握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及产生原因。

2. 品味语言, 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感诉诸笔端的, 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人对狗有感情, 狗也是通人性的。关于这一点, 我们从巴金先生的散文《小狗包弟》中, 更可以深深地感受到。 (板书:小狗包弟, 散文, 巴金) 哪位同学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 向大家简要介绍巴金先生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走进作者 (简单介绍其成就) 。

3. 初读课文, 感知形象。

(1) 本文题目是“小狗包弟”, 请细读第3段和第5段, 画出描写包弟动作行为的句子,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总结包弟的特性:“这是一条 (特性) 的小狗, 因为它…… (举例) ”

示例:这是一条有情义的小狗, 因为它在我们不在家时, 天天守在睡房门口, 等我们回来, 从不厌倦。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突出其特点, 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又是侧面描写呢, 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

明确:正面描写, 如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侧面描写, 如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萧珊在三年困难时期, 每次出去吃饭都带骨头回去喂包弟。 (第4段)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4. 再读课文, 把握情感———分析作者的“歉意”。

(2) 从刚才的研读中, 我们了解到作者对包弟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喜爱) 那么文章除了表达喜爱之情外, 最主要表达的是何种情感?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浏览课文。明确:“我怀念包弟, 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3) 文末说“我怀念包弟, 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为什么要表达歉意?

补充背景

引导:“文革”后, 在别人都把全部责任推到了“四人帮”身上的时候, 并没有多少过错的巴金向小狗表示歉意,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投影) 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 可仍摆脱不了“煎熬”, 这又说明了他是有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 扩散到读者当中, 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5. 品读课文, 深挖主旨。

(4) 怎样表达歉意

学生浏览课文后找出作者自责、表示歉意的句子, 品读诵读之, 重点诵读第10段和11、12段, 并从文章中划出让你你感触最深的句子, 找出来细细品味。

参考内容 (多媒体显示)

1) 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您的小狗怎样?”作者每次提到这句话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试试推测作者的心理活动。

2) 第十段:“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问:我们从哪里能读出“满园的创伤”?除了前面写到“同我一起散步的人”不再逗着小狗玩, 和前面写“包弟”有联系之外, 其余的叙写, 是否也在构建作品的主题?其中除了明显表现生态的破坏, 环境的变异是否也和“创伤”有关联?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更深或更广的意义?

“我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 没有死在解剖桌上, 倒是我的幸运。”

问: (1) 这句话有什么意味?为什么我会成为包弟?

(2) 为什么说“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明确:自嘲意味。

(3) 如果把原句改为“我自己, 没有死在解剖桌上, 是我的幸运……”可好?仔细揣摩有什么不同?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十二段:“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5) 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注意其中“人对人”、“狗对人”、“狗对人”三个方面, 能反映和揭示出什么?

(投影) 提醒我们, 小狗虽小, 但也是一条生命, 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作者以小狗为切入点, 表达对人性的呼唤。

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 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也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写小狗遭难反衬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在“文革”的风暴中, 多少夫妻朋友反目, 相反小狗却一直与主人不离不弃。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那一段历史是分不开的, 写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历程。

6. 课堂小结。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 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 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和天才的光芒,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 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7. 延伸迁移, 课堂练笔。

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 那么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 10-70字之间。

示例:情义与怯懦的对比, 可爱与残暴的较量, 一条小狗展现一个可怕的年代, 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小狗包弟, 让我们笑着, 哭着, 心痛着……

8. 布置作业。

研读材料, 联系课文, 选取一个合适的话题 (如“小议‘我靠的是感情’”, “谈‘身边琐事’的深广内涵”) , 写写独特的感想, 与同学讨论。

摘要:巴金的《小狗包弟》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多个版本的教材, 其价值是多面的, 读来通俗易懂、感人至深, 备受广大师生青睐。作者收集了二三十个教案, 结合作品的特点、课程标准和学情, 对其进行了详细比较与归纳分析, 并提出了建议, 以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狗包弟》,课例,综述,学情,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日亮.如是我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36-38.

[2]王荣生, 宋冬生.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读巴金《小狗包弟》 篇八

读了这段文字,心中酸酸的。小狗对人太忠诚了,而专政队太疯狂,太残暴了,丧失了人性,成了野兽。滴水阳光,从中也揭示了一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受凌辱受迫害的悲惨遭遇,那是民族的灾难和悲剧,值得反思。

有不少学生对执法队的疯狂、凶残,丧失人性的行为很不理解,笔者经过思索,找到了一些原因。

所谓“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那么,文革时的执法队(包括红卫兵)为何如此疯狂、跋扈,滥施淫威,失去了正常的感情和理智兽性十足?

一、“阶级斗争为纲”,强权政治,高压政策,权力集中的大环境决定的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层面上,而是要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时倡导“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正如马克思说的,环境能改变人。

在强权政治压迫下,人性会异化、兽化。政治高压很可怕,可以激发人有生以来的罪恶和堕落,不择手段,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灾难。政治强权使人奴颜媚骨,阿谀逢迎;它能让人变得厚颜无耻,栽赃陷害,落井下石,六亲不认;它甚至能让人变得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丧失人性。

二、文革时的执法队(包括红卫兵)无知和愚忠,丧失自己的思维

当年的执法队多是学生,血气方刚,激情澎湃,容易被蒙蔽,被利用,被指使。他们都打着保卫领袖和“破四旧”的旗号,干着打砸抢,甚至杀人放火的勾当。

当人们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被某种狂热的信仰洗了脑,自以为自己在做着“正义、高尚、伟大”的事,在拯救着那些“愚昧、顽固”的人们,就会不自觉成为某些人的工具,成了没头脑的野兽,就像堂吉诃德一样,读骑士小说而走火入魔,成为某种狂热思想的牺牲品,肆意伤害他人。

因此,文革的发动,有人说是领袖和四人帮,但我说有一半的责任在老百姓。在于老百姓的无知和愚忠,缺乏思考。就今天,我国也不是差钱,而是缺思想家。

三、为了个人私利,欲望过度膨胀

在弱肉强食法则下,人都有驱利避祸、持强凌弱的本性。为了个人私利,为了升官发财,欲望过度膨胀,就可以采取不正当竞争,丧失人性。

上一篇:外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汇报总结下一篇: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