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4-10-20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精选13篇)

1.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一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

如今,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极高。一天起来就是看手机,睡前也要玩手机,购物需要手机,娱乐需要手机,甚至上课也离不开手机。为了应对大学生这种“手机依赖症”,防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影响学习质量,苏州和武汉的部分高校都在采取措施禁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也有部分高校把“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利弊”作为辩论题。近日,记者在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大二年级中,针对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进行了调查和访问。

“手机瘾”遍布课堂

“我的手机随时带在身边,上课也一样。有时遇到无聊的课,我会拿出来上网看看新闻、电子书,也会刷一刷微博、玩玩微信。遇到朋友发微信、QQ信息给我时,会趁老师不在意时回复。”正在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读大二的学生小张这么说。和小张一样,“手机依赖症”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明显。

记者在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大二年级的财政学和地球科学概论课上作了个简单的调查。财政学上课人数共50人,在10分钟内拿出手机的人数就超过10人;而地球科学概论上课人数有70人,在10分钟内拿出手机的人数超过30人。记者还发现,随着上课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学生拿出手机操作,他们大多使用手机进行上网聊天、看新闻、玩游戏。

95%大学生认为自控能力很重要

对于某些高校推行“人机分离”的上课新规,记者对该专业学生作了调查。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带,并不会影响学习”和“不可以带,应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超过95%的大学生都认为“课堂使用手机的利弊都有,关键还是看个人的自控能力”。

大学生小霍表示:“收手机只是表面工作,并不能让学生更专注学习,主要还是看学生的个人自控能力吧。像有些同学不喜欢某些课程,即使收掉他们的手机,他们也会看课外书、报纸等打发时间,还有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干脆逃课。”小霍还说,他们班中超过一半人有两部手机,即使上交了一部,还是会有另外一部可以使用。况且手机也不是只有弊没有利,运用恰当的话,手机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比如说,当老师讲到一个知识点,我很有兴趣但不是很了解,可以马上上网搜索一下,我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巩固知识点。”记者调查所得,大部分学生都有使用手机辅助学习的习惯,如上英语课时用翻译软件查阅不懂的生词,上课来不及抄笔记时用手机拍下投影PPT等。

手机在为人们提供便利如信息沟通更及时、随时用手机查单词等等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拥有手机,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多彩,一些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有人甚至手机不离身,时时处处都带着手机,有些女生逛美丽说、蘑菇街等购物网站的积极性和时间比背单词都高都多。可见,大学生中存在的手机滥用现象,正逐渐在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发展等方面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一、手机的易携带性为过分使用手机提供了可能。

现在的手机功能丰富,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平时对于网游、上淘宝、QQ 聊天、浏览网页、看小说的需要,而且手机小巧,便于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使用,不像电脑那样需要特定的场所和条件才能使用,这就为大学生们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提供了便利和借口。如上课只要一点点听不懂,就觉得反正听不懂,便立即掏出手机浏览网页;平时学习有一点点疲劳,也立即掏出手机看视频,美其名曰放松一下,但这一放松就不能克制了。

二、殊不知,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会对他们产生许多不好的影响:

1 、对健康的不利刺激。在身体方面,一些大学生每天都将手机带在身边,甚至夜晚睡觉的时候,手机也开机放在枕头边,手机会产生电磁辐射,这些辐射将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脏和眼睛有所影响。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心理方面,有些大学生甚至使用手机成瘾,对手机已产生非常严重的依赖,出现“手机依赖症”。

2 、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过度依赖手机进行通讯,则会剥夺现实交往时间,久而久之会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活脱离,弱化现实人际关系交往的能力。

3 、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不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不时关注手机,用手机打电话、短信聊天、上网浏览网页、看小说或者聊 QQ ,必然分散了学习的投入性,听课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课堂上偶尔响起的手机铃声或者短信提示音,还会扰乱老师的思路与情绪,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效果与质量,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综上可见,长期过度使用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习惯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发展成现实虚拟化、学习兴趣降低、人际交往障碍等负面现象,甚至产生如孤独、焦虑等心理疾玻针对这些危害,大学生们平时应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正确使用手机,如上课不用手机、自习室将手机调成静音状态等的规章制度,加强自律,营造一种健康使用手机的良好氛围。在空闲时间,多看书、外出散步、健身等,将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充实快乐,走出过分依赖手机的误区。

2.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二

1 手机的使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1.1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手机的过度使用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已成为一种病态。随之而来, 一种对手机过分痴迷而产生的现代心理病症——手机成瘾症出现了。手机逐渐的在大学生的心里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吃饭、睡觉、上课手机不离手, 上网、游戏、发短信占据了他们的生活。一旦手机没带或一段时间无信息就会引起情绪波动, 产生焦虑、烦躁、脾气暴躁不安等情绪, 严重者可能会形成“手机焦虑症”。

1.2 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垃圾短信泛滥, 网站内容良莠不齐, 极易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一些垃圾信息、黄色短信、反动言论短信及诈骗短信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 不良网站对大学生的危害日益严重。当前, 诈骗短信相当猖狂, 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刚刚结束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活, 对社会的复杂认识不足, 思想比较单纯, 无力应对手机的诱惑, 甚至还会陷入其中, 从而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

1.3 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影响

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 个人生存需要和物质安全需求早已得到满足, 他们在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心理上的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的满足。而在网络时代, 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为现代人构建了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虚拟世界。很多大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内心渴望交友, 但又不会很好地处理交际关系, 不能向其他同学敞开心门, 虚拟的网络, 不用面对面的短信给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他们在这里塑造着理想中的自我。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交往圈子, 使其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恶化, 从而导致交往恐惧症不断加剧。

1.4 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用手机收发短信息, 玩游戏, 打电话, 听音乐、上网的时间远远大于他们学习的时间。课堂上、食堂里、自习室、宿舍里到处可见手拿手机自娱自乐的学生。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加强, 手机完全可以实现电脑的各项功能, 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很差, 抵不住手机各项娱乐功能的诱惑, 再加上手机携带方便,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造成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手机娱乐, 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 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业受到严重影响, 甚至荒废。

1.5 手机的过度使用带来了高额使用费用

手机作为一种全新的时尚型消费, 无疑已成了当前大学生彰显个性、追求前卫的一种工具。手机的攀比现象屡见不鲜。据调查, 手机的更换频率大学生远远高于平均水平, 在群体生活中, 私人用品成为很多大学生用来彰显个性、炫耀的工具, 高档的手机无疑成为大学生显示档次的首选品之一。另外, 手机成瘾症导致了大学生中出现了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以及负债消费, 从而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一旦大学生的消费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有可能因崇尚时尚、爱慕虚荣、攀比成风而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2 减少手机使用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随着手机的普及, 手机垃圾短信成为社会公害之一。垃圾短信的泛滥不但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更危害国家、社会的安全, 在这种局势下, 势必要求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管理。政府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对短信进行管理和监督, 手机用户更通过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 才能遏制不健康手机信息蔓延的势头。其次, 政府应积极研究开发各种手机监控技术, 竭力弥合手机短信技术上的鸿沟, 从而更有效地对手机短信文化进行过滤。

2.2 学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

高校要在校园年内树立一种理性使用手机的氛围, 不过分依赖、过度滥用。因此, 高校需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活动等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地使用手机, 在一定的情况下采取硬件手段去制止。手机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心病, 它极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高校要把组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作为常态化管理, 开设专业的心理咨询部门, 帮助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而造成理问题的学生调整好他们的心态, 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高校可以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生。

2.3 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 避免不良文化的渗透

高校在注重科技文化教育的同时, 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 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大, 手机已经可以替代电脑的大部分使用功能。目前我国对手机网络文化的监控还处于起步阶段, 手机监控技术也不完善。而对于自制力差, 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很容易受各类信息的影响, 对垃圾文化缺少辨别能力。因此, 目前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努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个人的修养与道德能力。

参考文献

3.关于学生校园使用手机的决定 篇三

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的决定

由于我校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中,上课使用手机上网、听歌、发短信,晚上使用手机通宵上网,考试中使用手机作弊等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发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行为,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

为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经学校研究,决定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禁止学生在校园教学区、生活区,教室、宿舍内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如有违反,将收缴其通讯设备,并给予记大过以上纪律处分,取消违纪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一切补助、资助,扣除班级量化分等处罚。

4.大学生手机使用的调查报告 篇四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手机因为具有时尚、使用便捷等优点受到大学生追捧,大学生手机普及率非常高。调查显示,有98.9%的学生拥有手机,1.1%的学生暂时还没有手机。部分学生甚至拥有多部手机或多张手机CM卡,10.8%的学生有2部手机,1.7%的学生有2部以上的手机;24.5%的学生有2张手机CM卡,3%的学生有2张以上的手机CM卡。

在大学生眼中手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话工具,短信使用率频率很高,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新功能正逐步受到青睐。调查显示,大学生手机的用途具有多重性,主要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等四个方面,联系的对象主要是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和老师。

对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包括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玩游戏等累计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累计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的学生有31.3%,1-2个小时之间的有28.3%,1小时以下的有37.9%,基本不主动使用手机的只有2.5%。各个年级之间存在着差异,年级越高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少,男同学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略高于女同学,文科学生略高于理工科学生。大学生手机用途主要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打电话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11%,30分钟-1小时之间的占25.1%,30分钟以下的占35.6%,没事基本不打电话的为28.3%。手机短信被戏称为“拇指文化”[2],在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每月发送短信数量在100条以下的学生占15.3%,100-300条之间的占20.1%,300-500条之间占21.6%,500-1000条之间的.占32.1%,1000-2000条之间的占9.4%,2000条以上的占1.5%。手机上网逐步普及,有72.4%的同学开通了手机上网包月套餐,每天用手机上网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有22.6%,60.2%的学生在1小时以内有,基本不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只有17.2%。手机游戏因为新颖、趣味性强、使用便捷,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但部分学生因为自控能力差,无法抵挡住手机的诱惑,会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玩手机。调查显示,23.7%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51.9%的学生偶尔会玩,只有24.4%的学生表示基

本不会。随着年级的增高,上课玩手机同学的比例不断增加,在大一学生中上课经常玩手机的同学有9.4%,到了大四则达到了22.3%;文科学生在上课使用手机的比例明显高于理工科学生。课堂上还时常会响起手机铃声,16.6%的学生认为经常会听到,70.3%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听到,关于上课时手机铃声是否会影响课堂教学,有50.7%的学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同时近年来,各高校发现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考试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手机正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冲击,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拇指一族”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线,无论在教室、寝室、食堂,还是在上课、自习、休息时,都可以看到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场景,手机已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与朋友。调查发现,有84%的学生每天都随身携带手机,14.5%的学生偶尔携带手机,只有1.5%的学生表示去上课时不会随身携带手机。同时,因为手机短信的收发、上网聊天等具有较强的便捷性与隐秘性,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逐渐降低。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正逐渐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3]。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赋予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内容。新形式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对手机媒体这一“双刃剑”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应对手机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构建管理、引导机制,减少大学生因为使用手机引发的消极影响,主动占领这一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载体、新平台,探索新模式,努力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理念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手机产生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深层次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意识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调查中发现,72.1%的大学生对“过度使用手机有害身体健康”这一观点持认同态度,说明许多大学生其实知道过度地使用手机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30.4%同学认为自己使用手机的频率已经对学习生活产生影响,有81.9%的学生对学校加强管理与引导方面充满期待。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理念,是出于当代大学生

特定成长背景的需要,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需求的需要。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正面的引导与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养成使用手机的道德意识,强化大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精神教育,倡导合理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消除攀比消费心理,摆脱虚荣作祟,养成健康、合理、符合实际的消费理念。

5.与学生使用手机的议论文 篇五

比如说,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我知道,这是为我好,但我依然想拥有一部手机,不管在同学面前,还是自己一个人无聊的时候,都可以用来打发时间的。今年暑假,我这个愿望,实现了!但是,三天,父亲就不让我总用手机,一个星期,就彻底的让我早晨看不到手机,只有放学写完作业,那一小会,可以玩一会,大家也知道,现在初中的学习任务都很紧张,学完之后,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兴趣活动,譬如:打打球、写点文章练练笔、锻炼身体之类的,以便放松自己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手机被收回去,我知道,这是为了我好。我也知道,这是对的。

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想,大家就明白,我为什么如此的从容让父亲将我的手机收去。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我小学同年级的一个校友,又同我一样,是乒乓球爱好者,没事喜欢在一块打打球,所以关系还不错,而且,他家离我家并不是很远,所以我俩有时候会在一起玩。在六年级上册的时候,有一次,我爸爸有事,没有能够来接我,我俩一起坐公交车回家,路上我俩聊到一个话题:五年级下次,全区统测的成绩。具体的分数,我有些遗忘,记不清了,但我只知道,他比我,高出零点五分,别看零点五分并不很高,老师说过,在区里,一份能拉开三十名左右的差距,所以零点五,我俩在区里,也相差十五名左右的差距了。

他在六年级下册,就向自己的父母要了一部手机,他父母同意了。那时候,我也曾向父亲提起过这件事,但父亲说,要背完唐诗三百首的一半,我听完,就泄气了,也没有再多说,那个时候,过了许久,我又有一次向父亲提出这个要求,父亲便说,写文章,发表一篇,我给你五十块,算作买手机的钱。那个时候,我觉得这个比背诗容易,也发表了几篇文章,但依旧没有坚持下来。现在,我俩同样初二了,我有一次又和他聊到成绩。七年级下册期末的成绩,他的三科总分比我低出二十几分!天呐!我当时就震惊了,他的数学很好的,在小学每次都比我高两三分的样子,但是这次,居然比我低出二十多分啊!震惊!震撼!无与伦比!我当时震惊的看了他许久,总觉得他在骗我,但他无奈的笑容,让我知道,这是事实!难以置信的事实!二十多分所产生的差距,我想大家应该都能够明白的!这就不是当初零点五分能够比拟的了的!

6.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六

关键词:手机游戏,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流体验,行为意愿

一、引言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 移动游戏越来越受到众多玩家的青睐。截止2014年底, 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用户规模达4.74亿人, 2014Q4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达83.9亿元, 环比增长达5.5%;2014全年, 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达281.2亿元。可见, 手机游戏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大。但其研究的着眼点大多说是从技术层面进行的, 很少是从手机玩家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影响和流体验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手机游戏使用意愿影响因素, 其目的在于寻求大学生持续使用手机游戏的内在原因。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人类是群体性动物。在个人或群体的外界作用下, 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在特定方向上会发生改变。例如, 我们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某种形式的思想表达, 或者有意或无意地向他人释放某种信息。针对这种现象, 社会影响理论解释了这种意见形成和改变的前置变量。社会影响理论学者认为, 人际影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历程, 而并不是某个人扮演某个角色。在人际影响过程中, 信息接受者的态度会透过某种方式受到影响者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例如, 手机游戏玩家可能意识到其他玩家的状态, 或者他在外界的压力影响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状态。手机游戏玩家一方面希望在游戏过程中多人合作, 增加游戏的乐趣、享受游戏的感觉并避免孤独感;另一方面, 手机游戏玩家通过群体合作, 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或者同伴的道德支持或者游戏的产品信息。社会影响来源于讯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讯息性社会影响主要是透过内化影响手机游戏玩家。Kelman (1961) 认为, 讯息性社会影响是个体将信息吸收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因为他认同为信息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合。但是, 这种知识并不是完全被影响者所吸收, 而是透过整理以后才会被吸收或同化。规范性社会影响则是透过社会影响中的内化或顺从影响手机游戏玩家。综上所述, 以下假设成立:

假设1:信息性社会影响对大学生手机游戏采纳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规范性社会影响对大学生手机游戏采纳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一般而言, 游戏者的情绪能透过游戏得到宣泄, 并能将内心所凝聚的能量抒发出来。玩家在玩手机游戏时很容易沉浸其中, 专注于体验游戏带给他们的快感, 处于一种“爽”的状态, 而玩家又会极力去保持这种爽的状态。他们的意识集中于该活动本身;他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并且感觉到完全由该活动环境所控制。当手机游戏玩家不玩游戏时, 他们会因失去这种爽快体验而导致困扰和不安。因此, 网络游戏具有使人沉浸的特性。Imsook Ha et al. (2007) 通过扩展的技术可接受模型研究了移动游戏的影响要素, 结果表明手机游戏玩家的心流体验对游戏玩家的使用意愿具有显著地正向研究。Chiao-Chen Chang (2013) 从心流体验的社交研究社会网络游戏持续使用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心流体验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网络影响的持续使用行为, 还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中介效应。Tao Zhou (2013) 也证实了手机游戏玩家对手机游戏采纳意愿具有显著地的正向影响。另外, 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也证实了流体验对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和重复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 大学生手机游戏玩家一旦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畅爽感, 将会使其产生积极的持续使用的意愿, 故以下假设成立:

假设3:手机游戏玩家的心流体验对大学生手机游戏采纳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变量测量和模型构建。

三、变量测量量表

本文构造一系列初始题项的问卷, 首先在问卷星网站网上发布问卷进行了预调查, 通过分析样本的均值、方差以及偏度等, 其目的是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表述进行了修正, 并增加了逻辑答案完全相反的问题, 以过滤调查样本并形成正式测量量表, 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针对常州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 2014年12月10日通过电子邮件方法发出问卷, 并请于2015年3月10日前将问卷填好后发回。2015年4月1日起进行第一次电话解说与催收工作, 并补寄15份问卷, 2015年4月10日起进行第二次催收。本研究共寄发150份问卷, 最后总计回收151份问卷, 其中51份无效卷, 有效问卷100份。本文中的测量量表全部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获得原始数据。

(二) 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利用本文运用Smartpls2.0 (beta) 软件首先求出测量模型的标准因子符合系数, 并对测量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标准因子载荷反应了观测变量与其所对应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实证结果来看, 各变量的复合信度系数 (CR) 都在大于0.7, 说明来分析潜变量的各观测变量间的一致性相对较好, 所构建的测量模型具有满意的信度和稳定性;其次, 本文使用标准因子载荷显著以及平均萃取变异量 (AVE) 检验收敛效度。实证结果显示, 本文的因子载荷值大多数大于0.7并且显著 (p<0.05) , 同时, AVE值均大于0.50, 达到临界值0.50以上, 说明各变量的收敛效度较高。

(三) 结构模型主效应模型假设检验

本文使用PLS路径方法进行研究假说的检定, 并使用采用Bootstrap方法, 利用t检定估计值进行系数是否显着的检定。

五、结果与讨论

在网络游戏使用意愿的基础上, 本文通过将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和移动手机游戏玩家心流体验融入到大学生手机游戏使用意愿模型中, 研究了社会影响和心流体验对大学生手机游戏使用意愿的影响。相关数据显示, 本文的3个研究假设获得支持。

首先, 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性社会影对大学生手机游戏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常, 消费者在个体决策时可能会产生犹豫不决, 社会影响会促使消费者的决策速度。大学生移动游戏玩家认为他们可以将某些信息吸收到自己的知识系统, 增加了个体对移动游戏环境的知识感知或是处理某些游戏的能力。即使这些信息不能全部被手机游戏玩家完全吸收, 他们也可以去伪存真, 并与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结合, 将那些有用的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其次, 实证结果证实了规范性社会影响对大学生手机游戏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 (路径系数为0.350, T值为4.7381, p<0.01) 。一方面, 该现象说明在大学生手机游戏使用群体中, 大学生个体容易受到领袖意见的影响。也就说当一个群体中有影响力的人沉迷于手机游戏中, 在群体中的其他人会无形中受到其影响而采纳手机游戏。另一方面, 手机游戏玩家经常玩前沿的游戏, 使得他对能感觉到使用新技术能够提高个体的社会地位, 进而请促使个体持续使用手机游戏。

最后, 实证结果证实了移动手机游戏玩家心流体验同样正向且显著地影响大学生手机游戏使用意愿 (路径系数为0.361, T值为3.8716, p<0.01) 。通常情况下, 手机游戏为玩家提供了自己喜欢的特定游戏角色, 这使得游戏玩家能从现实中不愉快的情绪中释放出来, 进而使得游戏玩家体会到心愉悦感。同时, 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也能与其他玩家进行交流, 增强了游戏经验。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手机游戏年度研究报告[R].艾媒咨询集团, 2014.

[2]Kelman, H.C. (1961) .Processes of opinion change.Publi Opinion Quarterly, 25, 57-78.

[3]刘庆晓.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及其成瘾预防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7.

[4]李志彬.MMORPG网络游戏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7.大学生对手机使用功能的调查问卷 篇七

您好,我们是XXX,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功能的调查,想邀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答这份问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Q1:你的性别?

Q2:你的姓名?

Q3:你的年龄是多少?

Q4:你的职业是什么?

Q5:你购买手机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Q6:你期望有一个什么样功能的手机?

Q7:手机对你来说最大的作用是什么?

Q8:你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多少?(填写数字,没有填0)

8.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报告 篇八

上学,该不该带手机近年来,在学生中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时髦,那就是上学带手机.上学带手机,能给同学们带来联络之便,但也有可能影响学习和造成攀比之风,此事究竟利大还是弊大,这期我们就来谈谈这个事儿.此风当刹

时下,校园颇为时髦的一句话就是:有事给我打手机.特别是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的竟拥有三四部手机,并越来越时尚.对此,我的立场很坚定,中学生不应该带手机,理由主要有三方面:一,短信闲聊,贻误学业;二,不良信息,污染心灵;三,助长奢侈浪费和盲目攀比之风.首先我们看一下短信闲聊.家长为什么给我们配手机 目的无非是便于我们与家里联系,但大多数同学却用它闲聊,特别是个别同学竟异想天开用于考试作弊.其次,我在这儿向同学们疾呼:不良信息当严防.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部分同学相互转发那些黄段子,一些露骨的字句,让人看了脸红,怎么能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呢 特别是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有的人经常上网订阅类似“激情男女”等内容,只要在网页上输入手机号和密码,选择订阅,24小时后手机将每周接到两条有关两性内容的信息.精力的迁移,使有的同学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后,对于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中学生,用手机绝对是一种高消费,而且它又属贵重物品,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很容易丢失,再买新的又加重家长的负担.况且有的人好胜心理严重,看到别人有新手机,心里就会有一种不平衡感,就想买更好的手机,长此以往,奢靡攀比之风愈加难绝.◇

学生用手机干什么

据某市教育部门对其下属的9所中学学生手机持有者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使用手机用于紧急联系用途的为5%,上网聊天21%,通话聊天48%(包括谈恋爱),玩游戏11%,下载图片铃声12%,拍数码照片3%.而另一项关于学生持有手机的动机调查则显得更是离谱而近乎荒唐.40%的学生认为只要家庭条件允许,不论需要与否,都应当配备手机;19%的学生认为,手机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的需求,证明自己的家庭实力,作为相互攀比的依据之一;21%的学生认为,持有手机是为了除学习外的其他娱乐消遣;只有10%的学生是从实际联系的需要,考虑购买手机;另外10%的学生认为学生无须拥有手机.这样看来,我觉得除非大家有一天都能够严于律己,端正使用手机的态度,手机才可以走进中学校园.中学生带手机不好

一同学说,要是我有一部手机,即使上课不敢玩,心里肯定也老想着上面那些有趣的东西,说不定趁老师不注意时,就会偷偷地拿出来玩.这样听课,成绩怎能上去 再说,要是上课前忘了关机,在课堂上铃声响了,既影响同学听课也打扰老师讲课,事后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我有一个小学时的同学,先是把她爸爸淘汰给她的手机带到学校去炫耀,摆酷,后来就迷上了发短信,学习一落千丈.有一次在课堂上跟比她高一年级的男生发短信谈恋爱,被老师逮了个正着.老师把收缴的手机交给她爸爸,看着上面乱七八糟的短信,她爸爸真是后悔莫及.另外,带着手机上学,恐怕也不是很安全.有时带一两百元钱去学校交,妈妈都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丢了呀,不要在外面把钱掏出来呀,等等.手机那么贵,万一不小心丢了怎么办。

英国全国辐射防护委员会调查报告指出,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头部比成人更易吸收辐射,因此可能更易受手机所害。委员会主席威廉.斯图尔特爵士建议,儿童还是尽量少使用手机为好,应改用书信和固定电话来降低对辐射的吸收。“我们需要谨慎从事,毕竟还不能断定手机对健康没有影响,”他说。有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可导致脑部非恶性肿瘤的产生、认知能力的下降或DNA损伤,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据Chinabyte消息,专家指出,特别容易受到低水平非热辐射的伤害,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的头颅与成人相比,不仅小,而且薄。因此儿童打手机可能导致记忆受损、失眠等健康问题。

医学专家指出,人体实际上是一个相当敏感的电气化学组织,微波对身体的影响与无线电受到干扰十分相似。微波对身体细胞的稳定性影响很大,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可能导致头痛、记忆缺失和失眠。

就在专家发表此项研究结果之前,英国政府决定拨款700万英镑,成立一个专家小组,对手机的潜在危险进行研究。这个专家小组将由英国政府官员、脑外科专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科学专家组成。

手机冲击波

我们的校园生活,毕竟是上课时间占绝大多数,而大部分带手机的同学,在上课时间即使不关机,也无法接听或拨打手机.这就让手机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摆设;一旦下课,几步之遥的磁卡电话价钱便宜,也完全能让个别有急事的同学及时解决问题.这样看来,手机的通讯功能利用率就非常低了.那么吸引众多同学带手机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概还是手机上的其他功能吧.彼此间有事没事发几条短信,闲来换一条铃声,摆弄一下小游戏,或者买些饰品给它们装扮一番,都是手机一族常做的事.这些本也无可厚非,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能小觑.手机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功能也越来越全面,这手机不带还好,带到学校就成了攀比的砝码.你有三十二和弦,我就要新款彩屏;你手机能录音,我能数码拍照.一时间,校园内手机竟成为流行趋势的风向标.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父母了.心甘情愿也好,被死缠烂磨不得已而为之也好,但普通百姓家庭恐怕还没有能隔三岔五更新手机的能力吧.且不说艰苦朴素这些人人皆知的大道理了,便是从个人家庭来看,多作攀比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更可怕的是,手机往往会接到许多不良信息,各种带色笑话,无聊谩骂充斥其中,至于用中奖等圈套行骗的更是比比皆是,防不胜防.心智尚不成熟的我们能有把握不被诱惑,不为所动吗使用手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手机普及到学生人群中,反映了通讯科技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它就像网络上的QQ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很高一样.其实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没有必要把它想得太复杂,我们只是把一部无线电话带在了身上而已.“手机的使用会影响学习”——这是个过于片面的说法.我的朋友40%拥有手机,他们也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学习的事情还是要看自己,父母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就把责任归咎于客观原因,忽视了主观原因.况且现在手机的功能很多,使用得当的话还有助于学习.“手机使用的低龄化会助长攀比风”——如果所有人的心态摆正,不将手机看成一种奢侈品,就像手表,电子词典一样,又何来这一说法呢 有些学生因看身边的朋友,同学有手机,自己就会不舒服„„我们不能只将焦点聚在手机是否适合中学生上,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攀比不是因为手机才出现的,更不会因为中学生不使用手机攀比就不存在了.请家长们注意了

学生群体的手机利用率很高.通过家中电话,还要受到家人限制与盘问,甚至是偷听,而手机则完全避免了这些,手机短信则更是使用便捷,价格低廉,在学生人群中相当风靡,不少同学

都是“键坛高手”.对于中学生拥有并带手机上学,我们是持慎重意见的.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极强,一部分同学又盲目追求时尚.而一部分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加以满足.有的同学上午丢了手机,下午就又买了一个,这样的“经济实力”令人瞠目结舌.一些同学跟父母说带手机是为了通讯方便,乍一听很有道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希望家长们在为孩子买手机和付高额的电话费之外,也来关心一下孩子们究竟用手机在做什么.◇

关键是教育孩子文明使用

一家长说: 有些家长反对孩子上学带手机,主要是害怕手机的副作用,比如影响上课,投入过多的时间交友等.家长的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而一律禁止,这不是因噎废食吗 更何况这些副作用也是完全可以消除的.只要教育孩子文明地使用手机,就可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文明使用手机,对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好开机关机时间.一般来说,上课时间都应让孩子关机,家长最好准确地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家长要同孩子联系,最好约定时间,比如中午或下午放学后.二是能选择恰当的使用场所.什么地方可以用手机,什么地方不要用手机,这往往反映出使用者的文明素质.如果在大家静悄悄地听报告或看电影,听音乐时,也哇啦哇啦地用手机与别人聊天,这就是不文明的表现.三是交际内容和对象的恰当选择.同什么人说,说些什么 这是手机使用中的核心问题.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带手机,就是怕他们随便交友,说些毫无意义的话,而且没完没了发短信等.应该看到,不看对象,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这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改正的.手机无过,教育为重

一教师说:作为教师,笔者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现,近90%的学生带手机到校的目的就是为了炫耀自己,只有10%的学生是出于通讯需要.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互相炫耀等,只是进一步暴露了学生规则意识缺乏,公众意识淡薄,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等“老问题”,单纯地禁止只能从表面上掩盖,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关键在学校,最根本的还是要整体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文明的心态使用手机.教育要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例如,在上课期间教师不准开手机.其次,要建立规则,为“校园手机族”戴上金箍.例如禁止在上课期间或图书馆使用手机,一经发现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要采取一些处罚措施等.此外,也是最重要的,学校要与家长配合,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在手机的问题上,通过努力,不仅可以使学生使用手机走上正常的轨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思想素质上产生一个飞跃,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手机的出现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例如轻便、安全以

及能够与朋友和家庭保持联络,然而手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危害。《青春期杂志》(Journal of Adolescence)是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份期刊。最新出版的一期对与手机使用相关的几种特殊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1)在驾驶车辆时使用手机;(2)手机辐射;

(3)手机带来的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粗暴、无礼。

为了搜集数据,研究人员对法国南部4座城市的9所高中和1所大学进行了调查。有1129名志愿者回到了问卷,研究人员对这些学生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族以及手机的拥有情况(84.6%的受试者表示他们拥有1部手机)进行了调查。这些学生同时还被问及是如何理解驾驶车辆时使用手机、辐射和社会风险的。

对于这3种危险,学生们将驾驶车辆时使用手机视为“高度危险”。而手机辐射则被列为“中度危险”或“低度危险”,对此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缺乏使用手机与辐射之间的科

学证据所致。关于社会风气,那些拥有手机的青少年表示,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因为使用手机才导致的不良社会风气,例如无礼和粗野。

显然,青少年都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在开车时打电话会引发事故,但是作者强调,应该更多地对青少年进行与辐射有关的潜在危害的教育。他们指出,手机虽然是一种非常便捷的工具,但是关于其潜在危险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研究人员建议青少年应该慎重使用手机。当提到使用手机需要注意的礼节,即便是一个小孩子也知道很多――谁都不喜欢在用餐时听到一个家伙对着手机大喊大叫,或者在欣赏电影时听到手机的铃声。或许我们的未来仍有希望。

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对手机的辐射报道了千遍万遍,各个专家都在建议远离手机,可是,手机却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现在我们都无法避免,我想即使我们讨论手机有多少弊端,或许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了,手机也会无法避免的出现在他的生活里。我们只能尽量指导孩子正确使用了。首先,我想我不会为孩子买很贵的手机。为他配备一个手机是希望通讯方便,有此功能足矣。其次,指导他使用。我会提醒他到学校后就把手机关上,放在书包里,避免他上课的时候玩手机或者发信息。并且在学校内,如没有意外情况,不要拿出来使用。放学后,在教室里把手机打开,在路上没有意外不要拿出来,避免被小偷或者强盗看到,威胁到他的安全。平时在家,手机更是用不到,我会提醒他关机放在客厅里,如果有同学要联系,可以打家里电话,不一定非要发信息。最后,我想我会对他进行经济管制。根据每个月通话情况,大致算一个费用表,每个月适当有点幅度的为他手机支付那么钱。这时候的孩子自制力还是有些差,必须采用一些强制性措施。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教育,告诉他正确看待事物,手机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功能就是为了联络方便,既不是游戏机,也是不攀比炫耀的装饰品。告诉他学生现在的职责,让他自己学会判断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我不能成天跟着监督他,只有让他自己锻炼自控能力。我想,虽然手机有很多弊端,我们又无法避免,就尽量扬长避短,教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据了解,一些学校曾严厉“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想彻底解决手机所带来的问题,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不少学生认为,学校禁止他们带手机缺乏充足的理由。

一边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一边是手机带来的种种尴尬。如此尖锐的矛盾正在考验教育部门的智慧和决心。

这种困惑与挑战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的管理者比我们更早地遇到了这一问题,手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更为突出,已经引发了中学生的犯罪,有手机的中学生也成为一些犯罪分子欺骗和抢劫的对象。日本的一些中学向家长致信呼吁,中学生原则上不应拥有手机,希望家长立即与电话公司解约。

上海市建平中学是国内最早针对学生使用手机问题采取管理措施的学校。2003年12月1日,湖南师大附中推行“校园文明规约”,提倡学生不要把手机带入学校,并在校园内安装了60台磁卡电话,方便学生与家人联系。长沙市一中也准备在今年上学期进一步完善学生使用手机的相关规定,并把手机的使用问题作为信息时代下的德育课题开展研究。

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围绕中学校园手机所引发的争论,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手机本身,其背后,还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因为现代学校早已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信息开放时代下的一个社会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社会在选择采取相应措施之前,应该多从是否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权衡利弊。

后续:亟待加强手机短信管理

中学生使用手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那些直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手机短信,很多老师和家长表示,希望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的确,用手机订阅短信既方便又便宜,但里面的内容却鱼龙混杂,有笑话,有节日祝福,甚至还有一些格调低下的黄色信息。对喜欢收发短信的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影响。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时尚。

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恶劣影响呢?据湖南省电信公司湖南信息港副总经理肖伟介绍,对于一些黄色信息甚至色情图片在手机用户之间的传播,国内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在做相应的努力,但要想干净彻底地过滤掉这些不良信息,目前看来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现有法律对短信传播的内容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目前仅能根据治安管理条例,对发送淫秽黄色手机短信的行为进行处罚,但这样的打击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立法,促使相关行业制订经营标准,规范经营行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选择手机短信的主动权仍然在中学生手上,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增强他们的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中学生该不该用手机,一直有所争议。支持者认为,便于与家长联系是最好的理由,而且,上述事情发个短信就能解决,并不会增加过多经济负担。

不过,作为并无太多自制力的年轻群体,中学生对手机的使用,远非我们设想的那样单纯。他们视手机为收发短信、玩游戏、上网、听歌的“迷你”电脑,至于传播黄段子、通过手机作弊等等,更是流毒甚大。基于此,有不少学校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认为这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价值观、消费观和攀比心理,但校方也承认,“禁用举措”收效甚微,手机进入校园,颇有些“历史潮流难以阻挡”的架势。

其实,手机不是“该不该用”的问题,而是“用来干什么”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校方与家长密切配合正确引导,比如规定上课必须关机、控制话费与短信数量等,而针对学生这一广阔市场,厂家能否推出适合学生使用的“专用手机”(比如取消游戏功能等),这也值得好好琢磨。单纯的禁令是禁不住的——大学生都可以结婚了,中学生还不能有个手机么?

在贺岁大片当中,《手机》可谓一枝独秀。这不仅因为一些名角大腕的加盟使得这部电影人气飙升,更因为影片反映了手机给当今社会伦理道德和人类生存方式带来的冲击。在中学校园,由手机引发的种种问题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调查(一):手机成为中学生新宠

走进今天的中学校园,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某中学的娜娜同学期末考得还不错,她借机求了妈妈好几次,要买一台手机作为自己的新年礼物。爸爸妈妈商量后答应了。春节前,妈妈特意带她买了一台手机,还了她的这个心愿。娜娜现在正读高一,她说,学校里有手机的同学比较普遍。据记者在长沙手机市场调查到的情况,中学生正逐渐成为手机市场中一个比较稳定的顾客群体。

为了求证这一说法,记者在长沙市的两所中学发放了500份问卷,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作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手机的学生达到25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1.7%,其中以高中学生为主。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就连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外籍教师也对此感到惊讶。

拥有手机的中学生人数日渐增多,手机的档次也大有水涨船高之势。从最便宜的到价格不菲的能拍照的,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手机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它们的拥趸。长沙市某中学几位老师开玩笑说,我们老师的手机与学生的相比逊色多了。

调查(二):手指之间演绎校园时尚

从最初的遮遮掩掩,到如今的大大方方,手机已经成为中学校园里一道新的流行色。在长沙市部分中学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拥有手机的学生当中,90%的人表示会用它来和家人联系,38%的人用来和同学聊天,收发短信的有65%,玩游戏的占到19%。

主要用途一:打电话校园流行指数7

几乎每个有手机的同学都认为,手机确实给与家人联络带来了方便。父母可以及时掌握自己的行踪,避免一些由于缺乏沟通而造成的担心和误会。此外,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因为手机的使用而变得更加频繁。

主要用途二:收发短信校园流行指数8

“恭喜你已被美利坚哈利油蠢得死大学录取„„”这是我们在一名中学生的手机上看到的短信内容。她说,她的手机上还有好多类似这样的信息,都是同学之间相互发送的一些笑料。在所有的手机功能当中,收发短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主要用途三:玩电游校园流行指数4

尽管手机的内置游戏内容远远比不上网络游戏那么丰富,但由于使用不受地点限制,又不要交费,所以,手机的游戏功能很受一些中学生的青睐。

不少教育专家认为,手机的流行,有来自社会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的因素。手机价格普遍降低,使越来越多的家庭有了购买条件,此外,手机还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湖南师大社会学系研究生导师肖汉仕认为,中学生用手机,一是觉得好玩,可以相互发一些笑话、好玩的信息;二是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调查(三):利弊如何明辨

贺岁影片《手机》让人们意识到,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手机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与麻烦。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使用手机所产生的利弊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面对记者的镜头,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会说出他们用手机的一个最大好处:便于和家人联系。这也是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一个最大理由。不过,手机给孩子带来的方便已经大大超出了家长原来的想象。在很多时候,孩子们把手机联系对象扩大到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

现代科技赋予了手机更多的功能。不少老师给我们介绍说,拥有手机的学生开始热衷于聊天、发短信、玩电游,使用起来也往往缺乏节制。

另外,由手机引起的攀比之风也开始在校园盛行。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开始盲目追逐,做父母的左右为难。记者在山东淄博市的三所学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来自于父母,另外,还有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也需要家长掏腰包。以一年计算,家长花在孩子手机上的费用至少要500元。对于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是给家长增添了新的负担。如果任由手机攀比之风继续在校园蔓延,恐怕会有更多的家长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调查(四):挑战学校管理

手机的日益普及,使我们不得不重视一个问题,如果让手机在中学校园放任自流,无视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许多青少年将很快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迷失自己的方向。

很多老师反映,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比如在课堂上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另外,校园里还出现了用手机在考试中舞弊的苗头。据长沙市长郡中学某位老师说,用手机舞弊是公开的秘密了,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作弊的范围很广。

9.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与对策 篇九

一、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

从本次调查来看, 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近100%, 有20%左右的同学还拥有两部或两部以上手机, 智能手机在在学生中普及率也高达90%以上。除了手机拥有率和智能手机拥有率“双高”以外, 学生使用手机还呈现出如下特点:

1.课堂内外, 学生均对手机高度依赖。

从上述数据来看,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 有90%以上的同学每天使用手机2小时以上, 甚至有26%的会使用4小时以上, 这部分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 生活中如果缺少手机就会感觉手足无措。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在上课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从来不使用手机的只占21%, 这部分同学自我要求严格;经常会使用手机的同学占24%, 这部分同学几乎上课必玩手机;超过半数同学受到老师讲课的精彩程度、个人对课程的喜好等因素影响, 会偶尔使用手机。

2.认识高度不够, 漠视课堂使用手机存在的危害。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有近2/3的同学对课堂使用手机这种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 漠视课堂纪律、秩序的现象如此之高, 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课堂使用手机是违反纪律的行为, 会给别人正常学习带来干扰。

3.在调查中还发现, 有部分同学使用手机考试作弊;也有部分同学反映部分任课教师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课堂不能使用手机, 态度模糊;有更多的同学表示已经对目前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习以为常。

通过调查发现, 课堂上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而且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行为的危害性。现在我们不能完全断定上课使用手机一定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但从现实来看, 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越高, 往往其学生成绩也越差。所以, 及时认识到这一行为的危害性, 并采取相应对策已经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对策

从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相当普遍, 而且这种现象不是存在了一天两天, 对于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凸显。笔者认为, 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慢慢改变目前的局面,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再让学生成为手机的奴隶。

(一) 学生本人方面

1.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 有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因素等等, 其中, 学生自身因素是核心因素。提高学习兴趣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愿意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完善在校期间的考核与激励、评价机制。

2. 提高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能力。

大学生自身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不断提高自律意识, 增强自控力。认清手机的负面作用, 自觉地抵制诱惑, 培养“慎独”品质和独立思考、鉴别是非能力。特别是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先进, 携带越来越方便, 隐蔽性越来越强, 这就更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除此之外, 还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 相互能够及时给与提醒。

(二) 学校方面

1. 规范课堂秩序, 严格管理制度。

学校为保证课堂质量, 可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课堂上手机的使用。同时, 为尽可能地避免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管理部门可采取硬性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 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 通过各类学生组织开展“课堂不使用手机”等倡议, 譬如开展“手机休息室”、“人机分离”等活动。

2. 改革教学模式, 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例如课堂上教师授课内容精彩丰富, 吸引力强, 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听课质量提升, 把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3. 丰富学生的文体活动, 让学生在现实人际交流中获得愉悦和肯定。

学校应注重开展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 感受大学生活, 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意识。学校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 例如, 设立关手机日、文明使用手机论坛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 将学生的人际交流由手机的虚拟交流回归为面对面的交流, 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愉悦, 从而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三) 任课教师方面

1. 以身作则, 做好示范。

任课老师要从自身做起, 上课关闭手机,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榜样和示范作用, 也可以在学生违反规定时严肃处理, 并且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2. 认真教书,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的时效性。

很多学生反映, 自己之所以不认真听课上课玩手机, 是因为老师讲课方式不够精彩、讲课内容过于陈旧。这当然是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 但是不可否认, 老师讲课的方式方法、讲课内容的精彩程度和学生是否愿意听课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任课老师要充分了解现在年轻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用大学生愿意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去给学生讲课, 用精彩的讲课内容打动学生、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 让学生乐于上课、愿意学习, 感受到听课愉悦和幸福, 学生就会自然放弃课堂玩手机。

3. 认真育人, 对于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及时制止, 合理引导。

事实证明, 学生对课堂是否使用手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态度。同一个班级, 在不同老师的课堂里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在老师要求严格的课堂里极少有人使用手机, 在老师要求不严格的课堂里, 学生会试探性地使用手机, 发现老师不管后会肆无忌惮地使用。作为任课老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 辅导员方面

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手机道德”教育, 积极倡导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 是出于当代大学生特定成长背景的需要, 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需求的需要。要学生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诚实守信, 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上课使用手机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 是对课堂纪律的扰乱, 更是不文明的行为;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危害性影响。教育学生走出手机使用误区, 让手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成才。

(五) 家长方面

1. 适度控制大学生的消费。

家长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 科技怎样发达, 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仍旧是学习, 而手机是为学习、生活服务的, 千万不能反过来成为学习的绊脚石。因此, 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如何, 家长都要根据大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给其购买功能适宜的手机, 办理合适的手机业务, 万不可无节制地满足子女对手机及手机业务的消费, 更不能主动给其频频更换更“潮”的手机。

2. 加强沟通和交流。

作为大学生的父母, 往往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学费、生活费就可以, 对于孩子的其他问题却很少沟通交流。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 但并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 仍需要父母的指导。父母应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情感沟通和交流,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善于发现并妥善引导他们解决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障碍。通过沟通交流, 消除孩子的孤独感, 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便不会从虚拟的手机世界寻找感情的空缺, 过多地依赖手机。

(六) 技术方面

学校可以分时段、分区域实行信号屏蔽, 在上课时间段、在教室屏蔽掉手机信号, 手机信号一旦屏蔽, 手机的很多功能就无法使用, 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机的吸引力。设置手机集中存放设施, 上课期间手机统一集中存放, 保证手机安全, 同时还可以在集中存放设施里增加充电等功能。充分利用手机有益于教学、学习的功能, 开发相应学习软件, 让手机成为学习的工具。

手机是时代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产物, 它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提高了沟通效率, 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特别是对于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学校和老师,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让手机回归工具本质, 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 不要让手机变成游戏机, 更不要让手机成为大学生消磨时光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李颖, 沈阳, 金鑫.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 2011, (11) :207-208.

[2]刘金荣.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上网行为矫正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2, (11) :85-87.

10.关于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规定 篇十

为了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参考兄弟班经验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一、携带规定:

凡因特殊情况确需携带手机的,须由家长填写《申请书》,经班主任同意且汇报学生科。

二、使用规定:

(一)、上课期间(包括体育课、自习课)、考试期间学生一律关闭手机,禁止使用,如发现有以下情形即可收缴手机。

1.手机铃响,拨打、接听电话;

2.用手机发、看短信息;

3.玩手机(如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籍、游戏等)。

(二)、用手机编辑、传播黄色下流网页、内容,视违法行为,立即收缴手机,情节严重的,可移交学校处理。

(三)、用手机发送考试作弊内容,立即收缴手机;用手机联系校内外人员组织打架斗殴或其他非法活动,除收缴手机外,情节严重的,可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四)、上课期间,严禁在走廊大声播放手机音乐,一经发现,一概没收。

(五)、不允许因给手机电池充电而私自乱接电源,更不允许午休、晚熄灯后在教室或其他场所给手机充电,一经发现,没收手机、电池或充电器。如因充电引发火灾事故的,要追究责任。

(六)、学校不提倡在校学生使用手机,如学生丢失手机,由学生个人负责,学校概不负责。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当场由老师收缴,然后交到保卫科科集中处理(主动配合上交手机的,可减轻处理;拒不交手机的,要严肃处理)。

三、强调说明:

1、若在上课期间、课间、就寝时间使用手机,班主任、任课老师、宿舍管理人员等,可扣留其手机交保卫科科,手机问题处理后一个月,由个人申请,班主任提出建议,经学校同意后,由学生家长来校领取,并取消其校内使用手机的资格,全校通报批评。

2、凡被收缴的充电器、数据线、手机,如家长在规定时间内不来校领取的,对其收藏、保管过程中出现的质量损坏、甚至遗失,老师和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11.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十一

诚恳希望能占用您两三分钟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这份问卷。(本问卷所涉及的个人隐私只用于学术目的,并且该问卷将被严密保存,请放心并且依据事实填写,感谢您的配合)

1.您所在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有手机吗?智能机还是普通的?

A.没有B.智能机C.普通

3.您给谁打电话最多?

A.恋人B.父母C.朋友D.老师E.其他

4.您主要在什么时候使用手机?

A.早上B.中午C.晚上D.睡前

5.您是否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利用手机开小差?

A.从不B.有时候C.经常

6.您上课玩手机的原因?

A.觉得上课的内容很简单,不想听了B.上课听不懂,就不听了

C.不想学,上课是来打酱油的D.不清楚原因

7.您觉得上课玩手机,对您的学习成绩有影响吗?

A.没影响B.有一点影响C.影响很大D.不清楚

8.您的话费通常花费在哪些方面?

A.必要联系B.煲电话粥C.发短信D.各种套餐E.其他

9.您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手机上网?(最多选两项)

A.需要查询信息时B.午休时C.上课无聊时D.晚上时E.凡是闲暇时间都上

10.您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有多长?

A.1小时以下B.1-3小时C.3小时以上

11.您认为手机上网的优点是什么?(多选)

A.方便获取信息B.经济又实惠C.与他人交流方便D.休闲娱乐E.其他

12.您是否有来短信或来电震动的错觉吗?

A.经常B.有时C.极少D.没有

13.如果手机不再身边,您是否会觉得

A.与别人联系起来很不方 便B.没影响

C.心里空虚,害怕有短信或漏接来电D.其它_

14.您的人际关系网是否都是通过手机通讯维系的?

A.几乎全都是靠手机B.不仅仅是手机维持C.只有一小部分是靠手机D.几乎不是

15.您有能力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吗?

A.有B.没有C.不确定D.依情况确定

16.您是否有躺在床上玩手机的习惯?

A.是B.否

17.您是否会因为用手机而忽略与他人面对面的日常交流?

A.几乎不会B.偶尔C.经常D.总是

18.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您觉得您对手机产生依赖了吗?

A.是,明显的感觉B.是,有时感觉C.不是,根本没有D.不清楚有无

19.您了解有关手机辐射的问题吗?

A.很清楚B.略有涉及C.不清楚

20.您觉得使用手机对于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影响吗?

A.具有有利影响B具有有害影响C无影响

21.您觉得手机影响您的身心健康吗?

A.没有影响B.有些影响C.影响很大

22.总体来说,您认为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单选题)

12.浅谈中学生手机的使用与管理 篇十二

手机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一起被誉为当代信息社会的五大媒体, 其中手机有超过其他四大媒体成为现代通讯第一大媒体的趋势。手机不仅能上网、能阅读报纸、能看电视还能听广播, 从某一方面来讲, 手机涵盖了其他四大媒体。中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固然是有好处也有坏处的, 正确使用手机能提高学习效率, 解决学习难题。不恰当的使用手机, 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也会影响中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1.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益处。

在当今工作忙碌的社会, 手机成为了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沟通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同时, 手机方便了同学之间的联系, 丰富课余生活。手机可以通过上网功能来下载有用的学习软件, 如电子词典、电子书、语音书、学习题库等。这不仅能扩宽学生视野, 丰富学习内容, 而且能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 了解更多的社会信息, 对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十分有益。

2.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坏处。

然而, 事情总是与想象的美好相悖。手机虽然已被中学生广泛使用, 但是也不是每人都拥有, 而且每个人的手机品牌也有所不同, 在中学生中容易引起攀比心理。手机的不合理使用也会扰乱课堂秩序,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聊QQ、玩手机游戏、发信息、逛网页、听音乐等,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导致上课不能集中精力, 学习成绩下降。许多同学在课后迷恋手机网游, 沉溺于网络小说, 甚至在晚上熬夜玩手机到凌晨, 这势必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状况。

前不久, 央视也报道了手机信息涉黄、粗俗内容的情况。不良手机信息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导致学生心理扭曲, 产生负面效果, 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 手机的方便性、隐蔽性、易携带性, 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中学生使用手机作弊的案例层出不穷, 而且一条信息可以发给好几个同学, 作弊的范围很广。长期的手机辐射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也不利, 伦敦大学研究人类脑神经及细胞的盖尔教授撰文指出, 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 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精神衰弱, 产生幻觉。

二、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办法

手机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中学生的使用中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带给学生丰富的课外知识, 接触社会信息, 也能严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当提出有效、和谐的手机管理办法, 使手机在中学生群体中传递正能量, 传播有益信息和新知识。

1. 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

由于对学生带手机利弊的认识不同, 一些家长和学生不认同甚至抵制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到校的做法。因此, 有必要就中学生手机使用召开家长交流会, 向家长阐明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的事实, 对中学生使用手机不利情况进行详细讲解, 争取与家长取得一致意见, 实行学校家长联合教育。对沉溺于手机而不能自拔的学生, 建议家长没收其手机。

2. 完善学校通讯设施。

学校 (特别是寄宿制学校) 当为学生创设通讯条件, 以满足学生正常联系的需要, 以化解由禁带手机带来的通讯需要的压力。做到每层宿舍楼有电话, 甚至可以做到每个宿舍安装一部固定电话。尽量为学生提供便利的通讯条件, 解除中学生携带手机的必要性。

3. 加强疏导教育, 开展文体活动。

学校应当开展交流课程, 向学生阐述过度使用手机对身体的危害, 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比如, 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害, 会导致头晕、脑胀、精神衰弱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使用时避免在墙角使用手机;少把手机挂在脖子上或腰间;手机刚接通的前5秒不要把手机放在耳边;晚上睡觉时, 手机要远离头部等。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手机的利与弊, 从自身出发自觉的正确使用手机、少用手机, 甚至不用手机。课余时间应当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丰富学生课后生活, 使学生远离手机。

4. 制定违规使用手机管理办法。

学校应当制定相应的手机使用条例, 对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采取说服教育, 情节严重者采取由学校暂代保管手机的管理方式。待学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时, 予以归还手机。在整个过程中切以说服教育为主,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正确使用手机, 以人性化管理的思维保证制度的坚决执行, 切不可强制执行以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手机在中学生中的普及, 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问题。学校应当开展手机文化教育活动, 指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向学生阐明手机使用的利与弊, 让学生从自身意识到合理使用手机必要性。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手机使用规定, 对沉溺于手机娱乐的同学采取相应措施。学校应当协同家长一起对学生展开引导、说服教育, 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手机使用环境, 进而为中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丽, 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

[2]王颢文, 手机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J].文学教育 (中) , 2011, (12) .

[3]杨阳, 浅谈中学生带手机的利与弊[J].科技资讯, 2007, (30) .

13.大学生使用手机调查问卷 篇十三

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是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小组的成员,此调查是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要求,安排的社会实践课题。目的是调查当代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下面请同学按表格要求填写表格,谢谢您的配合。

姓名:性别:年龄:

(一)判断题是(对号表示)否(错号表示)

1.您现在是否使用手机()

2.您的手机是否为智能机()

3.您是否使用手机上网()

4.您是否手机学习()

5.如果您没带手机是否会有难受的感觉()

6.您是否要求手机必须是智能型的()

7.您是否会带二个以上手机()

8.您是否愿意将手机借给别人()

9.您认为手机以后是否会被取代()

(二)选择题

1.您手机的来源()

A 家长用过的 B家长或亲友买的 C用自己的积蓄买的 D其它

2.您开始拥有手机的时间()

A小学B初中C 高中D大学E其它

3.在校园内,一般在什么地方使用手机()(可多选)

A课堂B宿舍C食堂D运动场E其它

4.您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为()

A一小时以内B1~2小时C2~3小时D三小时以上

5.您最经常用的手机功能()

A短信B打电话C玩游戏D上网

6.您每个月的话费大概是()

A30元以下B30~50元C50元以上

7.您认为使用手机对您的学生产生的影响是()

A利大于弊B弊大于利C没有影响 分析题

上一篇:珍惜那些沉甸甸的爱作文下一篇:在2010年全县财税审计工作会上的廉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