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2024-10-06

浅谈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共9篇)

1.浅谈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篇一

探寻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文章在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几条适宜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必要性,可行性

引言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大量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将触及粮食、水资源、能源、生态以及公共安全,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现象,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白皮书指出,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而且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C0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5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金乐琴,2009)。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被世界各国迅速采纳,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国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以重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面临着国际上后京都时代的巨大压力,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然更加险峻。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重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齐建国等,2005)。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庄贵阳,2005)。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就相当于GDP的7%-20%(过孝民,2004)。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中国面临资源短缺压力。2003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的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庄贵阳,2005)。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I/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

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都相当贫乏。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的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3.中国要应对气候挑战。从1990年至2001年,中国E02净排放增长量达8.23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的流行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中“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唐更克等,2002)。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限制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Chen,Hu,Pan 2005)。因此,中国需要在未来20-50年间,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中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变也存在着潜在优势,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排空间大。我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金乐琴,2009)。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减排的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的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而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加上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都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从而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金乐琴,2009)。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已有全球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止2008年2月,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信用(CERs)达到了3637万吨,占联合国目前核定CERs总量的31.33%,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速度。但是,也应该看到,技术合作的实际进程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金乐琴,2009)。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按《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承诺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中国当前的优先目标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但中国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环境保护政策。因此,未来中国要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其可能途径包括:

1.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任卫峰,2008)。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又如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这表明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中国注意的是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20-30年内

很难淘汰或搬走(梁优彩,2005)。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发展低碳农业。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的。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其生产过程,本身就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

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影响和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时,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但是,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任卫峰,2008)。所以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使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领域。

4.发展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任卫峰,2008)。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任卫峰,2008)。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张雪梅,2005),如轻轨和地铁系统。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

作为城市交通工具。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5.引导金融创新发展低碳经济。设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温室气体减排量全球交易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碳金融市场(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银行贷款)。碳金融市场面临这样的形势(任卫峰,2008):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开发关于碳排放权的商品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而排放权的实际需求方——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企业为减少今后的减排费用也应从现在起筹建各类减排资产项目组合(portfolio)。目前全球已经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06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度已经达到300多亿美元。中国政府也应该大力发展金融创新,开发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活动,促进环保问题的解决。

6.注重碳汇减碳。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Carbon Source)上有效的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Carbon Sink)上花力气下功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任卫峰,2008)。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亿到15亿吨。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江泽慧,2003)。

结论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总的来说,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肖歆 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9期

2.浅谈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篇二

1. 概念提出的背景

随着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的使用, 人类逐步由原始文明走向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人类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危害程度也越来越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能源使用以及有害物质的排放, 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及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 “碳足迹”“低碳经济”“地毯技术”等新型名词、经济方式也应运而生。这些名词概念的提出, 意味着世界经济将由传统型转向依靠新技术、新能源而增长。通过依靠低碳经济方式以及经济生活方式,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正好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

2. 概念

何谓低碳经济?首先需要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概念界定。如果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来说的, 那么它是一种经济形态, 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二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比较高。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之前我国经济主要通过粗放型及较低的集约型方式来实现增长,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效率低, 而且环境污染严重。低碳经济的提出,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很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巨大不足。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 不能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 不能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经济增长了, 生存的环境恶化了, 这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 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 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 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 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1.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 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 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 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 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 第二产业, 即工业的比重很大,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亟需提高, 这一经济结构决定了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是高能耗、高投入的。而经济的增长方式主要由出口拉动, 并非由内需拉动。再者, 我国的劳动力数量多, 成本低, 经济的增长, 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低劳动成本来赚取利润, 生产效率、技术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低碳经济则是一种低能耗, 低投入, 高效率的增长方式, 这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 更符合我国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张。我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 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走向世界、开展国际贸易往来, 获得认可的内在要求。

虽然我国的经济规模总额在世界排名前列,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诚然, 我们具有后发优势, 但是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发达国家提出低碳经济是由于欧美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 对煤碳、石油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在对新兴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方面上已经有雄厚的技术积累。而发展中国家普遍都在工业化进程之中, 对煤炭、石油等高碳产品的依赖性特别高, 如果和发达国家一起大幅减排二氧化碳, 将可能中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只有高价从欧美发达国家购买低碳的相关技术。虽然, 在新技术、新能源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处于劣势, 不占据发展的主动权。但是, 为了长远经济的发展, 也为了我国经济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是大势所趋。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径探究

1. 加大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开发

发展低碳经济, 最重要、最困难的就是新技术的开发, 这是解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难点问题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虽然在某些技术方面已经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但是技术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尚未改变。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高技术的支持, 比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排污、污染物质的处理技术等, 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开发这条道路还很漫长。

2. 加大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

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我国应加大法制建设, 通过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也是促进低碳经济技术开发的重要因素。例如:要制定《低碳经济法》、《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 (已修订) 配套规范性文件, 同时加大《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各项已有法律的执法力度。很有必要再制定《低碳技术法》及《低碳技术保护法》, 来保证低碳技术开发的知识产权。

3. 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并未被大多数人所了解, 政府应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 并鼓励居民在日常的生活中实施一些符合低碳经济建设的行为。在城市建设方面,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 推广利用太阳能, 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 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 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4. 政府应加大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其发展过程中, 政府可以对低碳企业给予相应的补贴, 因为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本来就不算很成熟, 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 在起步阶段都会是一项很大的费用支出, 政府只有给以一定补贴才能保证低碳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使它们快速成长;与此同时, 还应积极奖励一些发展良好、业绩优秀的企业, 对在相应领域取得一定成绩, 具有积极创新, 用于开拓的企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四、低碳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 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 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意义影响深远。

低碳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我国企业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依赖, 促进开发新能源, 加大对新型环保、低排放能源的利用。例如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

发展低碳经济, 有助于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 (IGCC) 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 (CCS) 等等。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不高, 资源利用率不足, 投入产出比自然不高, 这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技术的开发, 提高我国企业的知名度, 产品在世界的认知度, 对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具有巨大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 有助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 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五、总结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客观地讲, 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中国能源需求会持续增加。因此, 我国需从近期着手, 结合中长期发展战略, 对现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新形势下可持续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更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配合。超前认识, 超前部署, 超前投资, 以超常规的措施大规模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 为未来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维护我国长远的战略利益。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

[2]潘家华:《低碳发展论》

[3]史新峰:《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

3.浅谈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篇三

【关键词】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一、关于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的国际大背景下提出的。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使用的现状带来的环境问题越发凸显,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不仅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更成为各国共同保卫全球生态安全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使得能源资源日益枯竭。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全世界人口正在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能源问题而导致的政治矛盾、民族冲突、甚至流血事件还在不断发生。现有能源资源的枯竭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工业革命迅猛发展二百多年时间里,由于沉醉于这一革命所带来的巨大物质成果,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不断被忽视,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遭到严重破坏。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需要

1.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使得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迫在眉睫。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和适应这种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同时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掀起了新的技术、经济、贸易竞争。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与竞争的重点,甚至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众多发达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低碳经济这一发展阶段,大

2.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压力与环境污染使得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由于我国传统经济的粗放型发展特点,以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状,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大。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粗放式的消费模式,都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加速。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国际社会要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总人口占全球人的20%,但陆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淡水资源更是少,面对资源供给的不足,我们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其由粗放经营转型至集约经营,由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更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较快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中国在未来几十年里能否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在很大上程度由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与措施,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发展好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更平稳的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1.在减排成本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仅相当于框架公约规定的每吨减排成本的一半。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中期,对能源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有利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展开,进而有利于将国际资金向减排项目引进。

2.在减排空间方面,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处在高能耗阶段,节能技术水平还较低,能源管理还不近完善,能源效率明显偏低。因此,通过技术革新、改善管理等方式加快节能减排余地较大。

3.在技术合作潜力方面,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存在较大落差,多项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另一方面,由于低碳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不断增加,而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已具有很多经验,技术也更加成熟。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

1.资源结构不合理。面对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面临着多个能源挑战。首先,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有很大依赖,并在短时间内难以减轻。其次,能源供给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难以减轻。这是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爬坡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至少还要持续20到30年。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第二产业的比重也高于其他国家,能源的需求量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都在不断增长。

3.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提高我国的科技能力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的低碳绿色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多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资金问题也制约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因此中国的低碳经济进程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的先进技术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很大关系,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在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比例使得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纵观近几年我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环境治理保护的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这种投入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加大。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首先要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我国关于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和责任。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不能盲目跟风,须要有建设性的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计划。

2.摆脱对经济高增长的依赖症,逐渐适应和容忍在经济增速放缓,同时还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质量。增速放缓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为低碳经济的相关立法,建立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

4.加快推进低碳能源技术进步与创新,以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0-16.

[2]曹新.加快推进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N].中国经济时报,2009-03-02.

[3]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J].特别关注,2009(9).

[4]佟占军,陈冰凌.论出镜记者的言语功力[J].媒体时代,2011.

[5]张婷,蔡海生,张学.新兴低碳经济时间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综述[J].金融教育研究,2013.

4.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篇四

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由方红供题,42540871@qq.com)

低碳经济,狭义的理解即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其目的在于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最少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多的“好”产出的同时将“坏”产出,即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甚至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它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比预计快得多。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和人均CO2排放量都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但我国

已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称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面

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2009年11月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行动目标,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中。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挂钩,说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受到了同等重视。如何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而各个区域能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同,对能源的消费也不同,从而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直接影响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国的官方或权威机构尚未公布CO2排放量的计算标准和地方CO2排放数据,导致不同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测算方法。

现在,你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可靠的数据,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较我国不同省份CO2排放总量的差异并分级;

2.研究不同省份CO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比较其异同;

3.构建合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省份的现状进行评价;

4.按目前各省份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试对未来几年的情形做出预测;

5.指出我国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5.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着力点应放在 篇五

B。教育部门

C。农业部门

D。产业经济部门

答案:(ABCD)。

相关阅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须有前提条件

无论是参照美国模式,还是欧洲或日本模式,未来中国的物质财富积累和能源消耗都要在现有基础上成倍增长。实现低碳发展难度很大。

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碳排放变化将经历三个历史性的阶段,分别是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快速增长期阶段(目前~2020年)、能源多元发展初具规模阶段(2021~2035年)以及二氧化碳减排关键阶段(2036~2050年)。

如果国内国际各方面条件进展比较顺利,中国的低碳发展可能为温室气体减排作出巨大贡献。

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牵头,由10多家单位共同开展的《2050年中国低碳发展之路》课题研究今日在北京举行发布会。来自各部门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参加了会议。会议认为,低碳经济是经济转型的支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经过艰苦的努力,有可能在世界上率先走出一条低碳发展之路。但必须要在必须条件的状况下,否则,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难度很大。

发展依然是中国未来50年的第一要务

与会专家提出,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正沿着“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稳步前进,选取不一样的发展模式不仅仅事关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趋势。但是,专家同时指出,实现低碳经济要有相当严格的条件,应分三个阶段走。发达国家已经发展起来了,他们已经过上了高水平的生活,有技术,有资金,即使低排放,也能够透过技术创新到达,甚至还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并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但我们不一样,我们处在发展初期,养活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刚刚跨过中下收入水平国家门槛,人均水平还很低,经济发展质量较差,距离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仍将是第一要务。既没有那么多资金,也没有那么高的科技水平。比如,美国人均拥有的汽车量是800辆/千人,一般发达国家是300辆/千人,而中国是33辆/千人。近来,美国众议院透过了清洁能源法,承诺到2020年比1990年降低4%的排放,而京都议定书时要求美国在2012年比1990年降7%,时隔十几年,美国给自我制定的目标不但时间延长,而且目标更低。从人均排放看,中国已经做了十分大的贡献,仅基础情景分析的状况下中国已经比日本低了10%,而日本近年的节能减排是世界上比较好的。低碳产业是转型的

6.浅谈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篇六

摘 要

低碳经济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别:(1)新能源板块:包括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2)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半导体照明节能、变频器、余热锅炉、余压利用、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利用板块(包括CDM项目)等。低碳经济给新能源带来了巨大商机,对我国新能源发展有重要意义。关键字: 低碳经济;新能源;意义

前 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英国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社会)》,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随着低碳经济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②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③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1]

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推动新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低碳经济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别:(1)新能源板块:包括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氢能等。(2)节能减排板块:包括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半导体照明节能、变频器、余热锅炉、余压利用、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利用板块(包括CDM项目)等。[2]

一、智能电网

目前,传统电网存在不支持大规模间歇性电源与分布式电源接入、输电损失巨大且用户侧无法互动等问题,无法满足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智能电网作为先进信息技术和高级物理电网的充分结合,是解决未来能源输送问题的理想方案,是电网发展的大势所趋。

目前公开资料显示,2009-2020年将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时期,其中2009-2010年为试点阶段,制定发展规划,试点关键技术,包括特高压与数字化变电站;到2015年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清洁能源装机比例将大大提高,分布式电源将实现“即插即用”。

由此未来10年将是智能电网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政府的大力投资将保证2020年前全面建成智能电网。2012年前是特高压建设高峰期,相关设备需求将成倍增长;2015年前数字化变电站将完全替代传统变电站,预计将带来每年65亿元的市场需求,较传统变电站自动化市场规模提高近60%;2009到2013年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投资将达800亿元,需求年复合增长率为40%。

未来2—3年内,即2012年前,特高压、数字化变电站将是建设高峰期;2012-2015年智能调度将逐渐引入;2009—2013年用电信息采集和智能电表的需求将有较快增长。其中,特高压作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组成部分,指的是交流1000千伏、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其在传输容量、传输损耗以及传输的距离都较500千伏线路有绝对优势,按国网规划,到2020年规划投资预计超过7000亿元。

智能电网的投资构成上,不考虑大规模储能装置,配网自动化和用户侧系统将占40%,智能变电站占20%、智能调度占15%、柔性输电系统(含清洁能源接入侧设备)占10%,其他投资占15%。智能电网将成为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综合应用平台,拉动相关产业需求。

智能电网主要设备均有望形成寡头垄断市场。除智能电表行业竞争相对激烈,智能电网其他主要设备技术壁垒较高,竞争环境良好,特高压变压器、开关、换流阀、数字化变电站、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市场均有望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中央民族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在2009年1 1月3日举行的中国清洁能源国际峰会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透露,国家电网将针对智能电网出台两项重要文件,一是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纲要,一是关键技术研究框架。

二、风电

截止2009年9月我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预计到2009年底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万亿千瓦,火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6亿千瓦。2009年上半年,我国已完成吊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为460万千瓦。预计全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能源局表示力争在2010年前后风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在第五届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将加快千万千瓦级风电场的建设,尽快形成每年1000万千瓦以上的自主装备能力,力争在2010年前后风电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1亿千瓦。市场预测2020年风电的装机容量规划将提高1.5亿千瓦。

目前国内风力设备企业的整体设备国产化率可以达到75%-90%之间,并开始成批做出口业务。目前我国有70多家设备商,其产能远超过国内市场每年1000万千瓦左右的装机容量。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商掌握的技术水平相比国外还有很大差距,而如何降低成本也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就整体产业而言,目前我国发电机、叶片生产等已能满足国内风电产业需要,但部分关键设备仍有不足。以齿轮轴承为例,由于质量要求高,但目前国内尚无法提供合格的产品,故多靠国外进口:控制系统国内虽有科诺伟业、北京景新、时代集团等企业在研制生产,但目前仍主要采用丹麦MITA和奥地利Windtec生产的设备。

政府加快落实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并推出风电上网标杆电价,以保证风力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已经认识到要解决风电场的电网配套问题,必须推出积极的鼓励政策,加快电网配套规划的出台,并制定风电并网的标准和管理制度。

三、核电

目前我国核能利用程度很低: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投产的核电站有6座,共11台核电发电机组906.8万千瓦,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1%左右,2008年核电发电量684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99%。而目前世界核电的装机容量平均水平已达17%,远超我国装机水平。

根据新能源发展规划的数据,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00万千瓦,总投资规模约为9000亿元。在2015年之前我国将相继建成9至10座核电站。

目前我国除沿海省份外,内陆各省也积极申报核电站项目,规划的核电站厂址加快增加。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甘肃、河南、吉林等省都在积极进行核电站厂址的申报工作。2009年第四季度,国网公司的投资进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电网基本建设投资

中央民族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3500亿左右,电网投资占全部电力建设投资规模的比重继续提高。

四、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政府主要的扶持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脱离了汽车产业本身的局限,所有迹象都显示这将是基于低碳经济的一场技术革命。基于对已有政策信息的脉络整理,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低碳经济”最重要着力点和中国经济最中最重要的新增长点格局已逐渐明朗,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

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签署中美联合声明谈到中美双方在未来五年对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至少1.5亿美元,优先的课题就包括清洁汽车,也就是绿色能源汽车,双方启动中美汽车能源倡议,使两国在未来数年有几百万辆电动汽车投入使用。

五、清洁煤发电技术

相关研究人士指出,清洁煤技术将放在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领域最重要的位置。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条件,决定了火电为主体的能源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发展无污染的清洁煤发电技术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清洁煤技术是指在煤炭从开发到利用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直接烧煤洁净技术和煤转化为洁净燃料的技术。目前我国的清洁煤技术主要应用在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四个领域,已建设了一大批示范工程,个别技术甚至已领先于国际水平。目前清洁煤发电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煤气多联产技术;二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由于ccs(碳捕获和封存)成本依然很高,未来国内的发电技术将以IGCC为主。特别是在循环效率、废物利用、碳减排、节水等方面,IGCC优势明显。

IGCC清洁煤发电技术能够将CCS成本降低到普通燃煤电站的一半,将成为未来煤电行业的主流机型,而美国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如果和中国的装备制造能力相结合,将会取得极佳的节能减排成果。2009年1 1月中旬,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定书》。通过合作,低成本的碳捕捉技术必将出现。

六、LED照明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阮军在业界研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会持续推动LED照明,包括发改委拟将LED照明纳入补贴范围,以及地方政府对LED路灯进行补助。有业内人士预计,2010年中国整个LED产业的产值将超过千亿元。我国在发展LED产业方面有很大优势,尤其是LED显示屏生产厂家。首先,中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其次,从资源角度看,中国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再有就是半导体照明产业是一个技

中央民族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如果中国能够在外延、芯片的制备以及自主封装技术方面坚持自主创新,完全有可能实现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新能源需要四个轮子的推动,一是政策轮子,二是技术轮子,三是资金轮子,四是市场机制轮子。让这四个轮子飞快地转动需要新的思路,即创新思维和可靠的信息。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就是商机,当前世界正处于转型期,低排放产业和新能源产也日将兴起成为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7.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篇七

关键词:低碳经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干预

对未来的中国而言,实现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不仅是生存之术,更是发展之道,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也是转型的方向。

1 法律手段进行约束

法律是实现行为规范的有效途径,发展低碳经济也需要法律的规范效用。建立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对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2004年)、《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6年)、《节约能源法》(2007年)、《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等法律法规,这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离创建低碳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客观地说,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专门的低碳经济立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措施大多靠政策引导,留下了许多法律空白。因此,推进“低碳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刻不容缓。

“低碳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1)立法依据。应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低碳经济立法的重要理论和方针。

(2)立法原则。坚持公平公正的民主立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谋发展。

(3)立法目标。建立以低碳经济基本法为纲领,以相关部门法律为主干、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内容,以配套细则和激励机制为支撑的完整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通过立法,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培育低碳生产和“零碳”消费的行为模式;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基本框架及设计。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法》作为低碳经济的基本法。它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根本和普遍适用的指导性规范。其内容应该包括总则、基本法律制度、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等。涉及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统计制度、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标识制度、国家实施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制度等。同时,还要依据此根本性的法规再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使整个体系完整无缺。

2 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进行的,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和市场机制的调节。而市场调节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此带来的诸如浪费资源、市场混乱甚至是市场调节失灵等后果。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也必须要有国家的行政手段加以干预和引导,才能使其走上健康的道路。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对各行业尤其是生产性行业中分别制定碳减排目标并进行有效的监督。

生产性企业尤其是大型重工企业和能源消费型企业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企业由于一直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尤其是很多能源消费型企业的一贯依赖高耗能的能源消费获得产值,在节能减排上做的远远不够。政府只有通过下达行政命令,明确确定减排目标并责令必须完成,才能使节能减排目标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2)建立奖罚机制。

光有减排任务和目标的制定与下达还不够,必须要保证完成才是根本。另外,一味的行政强令也会使减排责任方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为调动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也是必要的。当然,严格的惩罚机制也必不可少。

(3)动员全社会增强节能减排意识。

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责任,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和调动国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和积极性需要政府的积极努力。要建立低碳经经济的宣传教育机制,积极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让低碳消费观念深入人心,使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成为一种新时尚。

3 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节能减排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因此需要运用经济手段,引入市场机制加以调节。

一方面,实行“绿色税收”政策,征收碳税。碳税就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一种税,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按照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一般而言,碳税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按二氧化碳的实际排放量作为依据,以单位二氧化碳排放作为征收标准,这种计算方式涉及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检测问题,在技术上不易操作,征管成本高,可行性不强。另一种是按照二氧化碳估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这种计税方式在实践中易于推行,它是根据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测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所燃烧的化石燃料之间有着严格的比例关系。

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碳交易制度,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是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思路。不同行业和企业间的碳减排成本各不相同,有的成本高,有的成本低,与其他商品一样温室气体排放权也可以进行买卖交换。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一定的金额给另一方,从而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是在环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人为的规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减排限排目标,形成碳排放的稀缺产生,进而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这样势必造就了减排就是经济效益,减排就是生产力的局面。同时,也让减排成为企业追捧的目标。

4 技术进步进行推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说,低碳技术的水平将直接决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走向。

我国的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已经初步掌握,而且这两年进步很快,但仍不太成熟,产业化还有一定问题。另外,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智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在交通领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虽然拥有了一些技术积累,但是短时间内难以达到产业化的水平。在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和提高效能等技术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综合中国当前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推进低碳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立足国内现有的技术基础,完善相关体制,充分发挥制度环境的激励作用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通过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努力探索常规能源的节能减排绿色技术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攻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中国70%的低碳核心技术需要进口,制定合理的引进政策至关重要,要诱发技术扩散的形成,防止技术垄断。同时,要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并最终形成独立自主的低碳创新技术。

5 加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最后,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受教育者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一自然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同时培养一批具有综合决断能力和掌握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生态文明的本质可以看出,它们与低碳经济都具有生态理性的思维方式,都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正确对待发展问题作为思考的核心与标准。因此,加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教育将有利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EB/OL].http://www.sinoss.net/ 2010/1221/29669.html.

[2]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03713.htm #sub203713.

[4]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8.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思考 篇八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25-01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取得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一、低碳经济概念及意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浪费,在低碳思想引导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作,实现双赢的经济形态。通过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方面、多环节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以降低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为目标,严格遵照国家降耗指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发展生态工业。有效地调整经济结构,改善传统工业发展首先牺牲环境的落后理念,以集约型的经济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培养新观念,增强减排意识

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要靠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低碳经济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觉悟、对减排的认识、科学的态度。如果人们对于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那么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只能是停留在口号上。目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很弱,环保观念属于新观念,要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觉悟,增强环保意识还任重道远。

要提高人们认识,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要看到温室气体效应对全球济、社会、生态环境、人们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全社会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碳经济研究是我国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一件重大的民生问题,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关注民生问题。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对于发展低碳经济,能源再生是一个新领域,有相当大的研究意义。而且我国有特别丰富的再生资源,资源再生的商业化,也极大弥补了资源再生成本大的问题。很多新型能源技术也很好的运用到了再生产业中,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3.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针对我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应当从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能源利用模式上来加强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短期内,我国应加快发展低碳和固碳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煤技术作为重点,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从长远上,我们应该建立可再生能源,先择核能、清洁煤等作为可持续能源体系的主体,大力推广氢燃料和其他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打破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针对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政府应当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如税收鼓励,减免或退还部分税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向低能耗方向有效调整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解决办法之一,同样也是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4.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首先,政府应组织力量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提高研发投入,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从当前国内外低碳技术现状来看,短期内,应该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

其次,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国家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5.推动碳金融业务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包含一系列金融工具的碳金融体系,而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仍然停留在初级的阶段。因此,加强研究和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是构建中国的碳金融体系的关键。首先,设立专门低碳经济发展基金,对全国性的和跨区域的低碳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由政府信誉担保,每年发行长期碳债券,建立一个合理分担减排成本的融资机制。其次,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碳金融部门,以提升碳交易和碳金融投资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最后,建立和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碳金融扶持政策,以鼓励企业在股市融资,从而引导私人资本进入低碳经济领域。

三、结束语

低碳是一种主流意识,更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实倡导低碳环保的思想,而不是只把低碳经济当做一个时髦的概念。以行动落实带动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方式、能源结构的快速转型。总之,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经济是人类发展的主体,只有把环境能源意识有机的融合到经济发展中,才能保持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才能真正做到经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2]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

9.浅谈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篇九

张嘉勉(2010.6.16)

【摘要】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给中国企业的节能、减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也为中国企业低碳转型和低碳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应对气候变化,企业调整转型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转型与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如何发现潜伏的黄金机遇加速发展?这些都取决于企业如何顺应低碳经济发展并作出相应调整的能力。更需要企业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重新梳理自己的低碳发展战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转型发展

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为中国企业的节能、减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也为中国企业低碳转型和低碳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大国应该肩负的社会历史使命。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将为企业转型、逐步迈向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应对气候变化,企业调整转型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

面对全球暖化的大危机,随着被誉为“改变地球命运”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今年两会“低碳经济”关键词的热化,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使得“低碳”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为企业和全社会所广泛接受。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了全球变暖,这不仅带来了沙尘,还造成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干旱、洪涝、海啸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高能将上升6.3摄氏度,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因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已达2271万,其中旱情最严重的云、贵、川、1桂、渝五省份达1805万人;我国耕地受旱面积1.14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796万亩;其中西南五省耕地受旱面积达9654万亩,占85%。这次西南旱灾,是我国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

有资料显示,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都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就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而在我国企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高碳”特征。企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加速经济转型,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势在必行,不可逆转。因此,应对气候恶劣变化,全面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转型与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唤醒了人们环保与健康生活的意识,走低碳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今全球各国共同的发展方向。我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这个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公布对于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这个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制订,我国将正式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进步、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企业要融入低碳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扩张期,GDP中很大比例是通过消耗大量能源而产生的。虽然我们可利用的传统能源在逐步减少,利用的质量尚不如发达国家,一些行业和企业能源消耗较高的势头还未能完全得到有效扼制。另外,低碳经济刚刚起步,我国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还不健全,对能源消耗大户、污染大户还缺乏有效管理和制裁的“杀手锏”,对新能源产业扶持和优惠的力度也不明显,而且市场对高碳消费品需求依然很大。特别是现在低碳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多数低碳产品还不具有强大竞争力,在低碳生产成本常常比产出还要大的情况下,一些地区和企业还没有看到低碳经济的优势,甚至还不愿转型等等。

困难和挑战来自诸多方面,归结起来主要有:

1.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能源结构高碳化难以改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经济的支柱目前都是高能耗的产业,经济发展对高能耗资源依赖很高。“富煤、少气、缺油”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均以煤为主。2008 年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8.67%,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只占18.78%和3.77%。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高,由于中国对煤的依赖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加大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碳捕捉

与封存技术(CCS)尽管有助于减少排放,但是要实现这项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广和扩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2、.当前的产业结构,难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化工等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发展迅速,能源密集型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大致为1∶5∶4,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间。

3、整体科技水平仍比较落后,在关键的低碳技术领域研发能力薄弱。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几项关键的低碳技术领域。因此,中国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技术研发,快速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必要的。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框架下,目前已有一些促进低碳技术转移的国际机制,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同时,中国也制定立法和激励政策,鼓励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是还需要付出包括建立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创新等方面的巨大努力。

4、建设低碳经济和社会,尚缺乏一些资金、政策和金融的支持。

建设低碳经济和社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但是由于社会资金是有限的,用于低碳投资的资金会有机会成本。因此低碳投资需要同时考虑温室气体减排的效益和关注人类发展。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技术研发、公共交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既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淘汰落后产能,会引起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以缓解和消除这些社会成本。

另外,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资金、政策支持体系。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还不能完全到位,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5、“碳关税”将对外贸出口造成直接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承接了大部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高碳排放生产线。出口产品也以高碳的居多,出口贸易就要付出昂贵的“碳关税”代价,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这些生产线就要面临停产、转产和技术改造的问题,如果发达国家不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对中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那么中国的外贸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贸易环节,都将面临重重障碍,而且很可能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裁也越来越隐蔽,如今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是高能耗类的,现在要更关注出口商品的转型,否则中国经济中的结构问题就无法解决,也将会越来越多受到“碳关税”之类的压力。

如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困难、挑战越大,往往机遇也越多。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并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

1、为企业战略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并且也是企业顺应未来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重大机遇。通过战略性地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决策之中,企业能够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影响,降低由此带来的相关的气候风险、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在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同时,减少局部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安全压力,提高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加大,已经在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低碳产品将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好的财政政策纷纷出台。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激励性财政政策,包括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和节能环保汽车、鼓励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用价格和税收政策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在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中,国家安排了5800亿元绿色投资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工程、技术改造等相关项目。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企业责任,同时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项目的贷款和投资当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柱。短短几年间,低碳经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柱。据有关机构研究统计,我国低碳行业2008年收入大幅增长75%,其中上市企业营业总额达5340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5300亿美元的营业总额。预计到2020年,该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企业如何实现转型发展低碳经济

未来10年,中国将踏上整体低碳转型之路,企业的命运与气候改变下的经济新格局休戚相关。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如何发现潜伏的黄金机遇加速发展?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如何顺应低碳经济发展并作出相应调整的能力。更需要企业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重新梳理自己的低碳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和意识。

一是,切实认识到低碳经济是经济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对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开创性的,是经济新的增长点。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未来经济的竞争,就是低碳经济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就将失去新的发展先机。因此,企业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中,一定要把它置于无可替代的战略位置上,今天,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是,真正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据预测,如果还像现在这样使用能源,到2020年我国的传统能源将消耗殆尽,我国的生态环境将会更加恶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训也告诫我们,以高碳经济换来的G D P增长已经遭到“报应”,这条路再也不能走下去了。低碳经济是对高碳经济的纠正,不是经济发展形式的锦上添花。在全面部署低碳经济的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企业或设备做革命性的改造。我们不否认这要有相对大的投入,但从长远看,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重视节能减排,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注意寻找替代能源,特别注重非碳能源的开发利用。这样我们既对传统能源做到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能源,也为发展低碳经济拓宽了道路.三是,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低碳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笔直的大路可走,于是一些企业就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左顾右盼,徘徊不定。这只能丧失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机遇,丧失市场话语权。要知道,有关低碳经济的科学技术、投资模式、管理经验,也包括

政策法规等,都是通过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每个企业都应当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创新者。

四是,勇于担当企业社会责任。如果现在还把企业社会责任狭隘地理解为创造就业岗位,给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而把发展低碳经济排除在企业社会责任之外,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今天,我们要把发展低碳经济做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把企业的兴衰与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全体员工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热情,促进低碳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企业只有树立了这样一个社会责任意识,才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厚爱和回报。

五是,转变生活方式,促进低碳经济深入发展。低碳经济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全面理解低碳经济。不仅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而且低碳经济在消费方面也有很大的空间,所以,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也包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低碳经济呼唤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倡导员工转变生活方式,过低碳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习惯。企业要开展经常性的节约竞赛活动,从节省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一张纸,到关灯、关空调的管理节能,再到改换节能电器的技术节能,树立低碳生活的新风尚,以实际行动做发展低碳经济的表率。

建立全面的碳管理体系是企业低碳框架的基础与核心;节能减排、新能源的使用和先进的低碳技术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策略。

企业是推进社会文明、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组织,是国家经济转型战略的执行者,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实践者。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来说,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战后发展的时机,让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大,但是低碳战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起点,有些甚至已经处于领先的优势。低碳战略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任重道远。我们绝不能错过当前良机,要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抢先占位,打造独特的低碳竞争力!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业特点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子来。

参考文献

1、滕藤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

2、《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徐成刚、向云·《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3、《“低碳”竞争是压力更是动力》陈晓春·《光明日报》2010.年2月12日;

4、中科院2009年3月3日发布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5、《中国企业应抢先占位,打造独特的低碳竞争力》· 《 经理人》;

6、《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李慧凤· 《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5期。

参考资料: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政治自我练习题下一篇:绿色家庭创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