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精选11篇)
1.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主要来自于阅读。语文课程目标的绝大部分因素与阅读教学相关。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的教师接受着新理念的洗礼,这正是我们勇于探索阅读教学的最好时机。
一、课内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重视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应成为课堂话语的霸权者和知识的权威者、控制者。如今的阅读教学课堂上,老师将嚼碎的知识喂给学生吃的现象减少了,但提前预设好自以为完美无缺的一套方案,然后步步引诱学生入毂,钻人自己圈套的课越来越多;课堂的提问越来越多,但这些问题往往缺乏广度和深度,总是让学生用“是”还是“不是”来回答;课堂讨论多了,但往往华而不实,要不成为尖子生的论坛,要不成为了热闹的集市,嘈杂烦乱。于是启而不发变相的满堂灌式的阅读教学便堂而皇之地有了存在的理由。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感悟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很重视主体的感悟的,但随着西方科学试验法、分析综合法等研究方法的引入,阅读教学也被视为一门纯理性的学科,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处处强调微言大义、篇篇讲究见微知著。以至有人调侃:恐怕作家本人并没有想到他的作品会有如此深刻的含义、丰富的内蕴、高超的技法。不可否认,读者有再创造的能力,但“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变成“李尔王”的。如今的阅读教学脱离文本、架空分析、肢解内容的教法甚嚣尘上。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悟,给他们留出必要的时间,创设思维的情境,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
二、阅读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建立多效有趣和谐的阅读课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从幕前退到幕后成为整堂课的宏观掌控者,控制好课堂的节奏维护好课堂的秩序。教师应当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甘心成为学生的配角,放下身价,相信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当抓住课堂的核心知识,构建宏观框架,让学生为之添枝加叶。
2.统筹兼顾。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重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相应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得到成就感。
3.求同存异。学生对文本的文化内涵的反应是多样化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语文教学中的普遍规律,但这不意味着不能寻求共识。对某些问题读者还是能够找到共识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有目的的主动行为,更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4.正确评价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重要的表现应当是以鼓励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学习,无论是任何阶段的学生鼓励往往能使他们发挥最大的潜力。所以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二)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
1.配乐朗诵调动学生情感。学生情感的调动主要是通过对文章的诵读而得到的,但是现在一般的诵读形式已经很难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了,这就要求教师探索更好的阅读形式。配乐朗诵是我在顶岗实习期间经常运用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这种阅读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诵读的积极性而且也激发了学生课下的诵读兴趣。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在课上表现的出色,在课下积极诵读。
2.从电影中得到直观情感。很多时候适当的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与文本相关的电影对调动学生情感是有很多好处的。现在的中小学生形象思维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电影教学更与他们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阶段相符合。一部有益的电影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冲击更明显,更深刻。
3.建立体悟式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学中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三)家长、学校、教师三位一体为学生(下转第17页)(上接第13页)提供良好阅读环境
1.引导家长创造家庭阅读氛围。首先要引导家长应给孩子提供阅读的条件。其次,营造家庭读书的氛围。如:引导父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带孩子逛书店,给孩子买书,参与孩子阅读,和孩子共读一本好书,指导孩子的阅读等。使学生不只在校内阅读,在家庭中也能进行阅读。
2.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阅读风气。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阅读制度以此来推动阅读风气的形成,只有把阅读制度化、日常化,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如:争取每天推荐一本好书。争取每周组织一次集体阅读活动,让师生在百忙之中能够轻松阅读几个小时。争取一个月组织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师生之间能够共同交流互相促进。
(责任编辑 全 玲)
2.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二
关键词:课外阅读,问题,办法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方面, 由于受旧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视课外阅读为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东西读懂、把该写会的生字和词语写会就行了,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学生方面, 由于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 所以学生一方面没有课外阅读的意愿, 另一方面, 想读的, 由于老师布置的作用太多, 同时又参加这个补习班, 哪个特长班, 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或者没有课外阅读的书籍, 即使有了书, 却因为缺少科学阅读的方法, 读而不思, 图快不求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不会读、也不想读。拿起书来, 左翻右翻, 觉得无从读起。随着电视、网络的不断发展, 有些学生把兴趣放到了看电视、上网上, 即使家长硬逼着让他们去看书, 他们也毫无兴趣, 不愿用大量的时间, 去面对在他们看来枯燥乏味的文字。宁愿看两个小时的电视, 也不愿意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尘。2) 没有时间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 大量的习题, 重复的练习, 仍充塞了学生的业余空间。教师生怕学生没有学懂课本内容, 在课后布置了很多作业;在双休日, 又要参加这个补习班, 哪个特长班, 致使学生没有时间读课外书。3) 没有好书读。有些家长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 没有给孩子购买适合孩子的读物;有些家长在买书时比较盲目, 或是所买书目过于单一———以买作文选为主, 造成学生的阅读面狭窄, 或是听从孩子的意见, 选择了一些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书籍。甚至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了孩子的书桌上。
二、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做法
(一)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原动力。课外阅读首先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对学生而言, 有了阅读兴趣, 才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 得到阅读满足。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 尤其是小学生, 一听到老师讲故事, 个个精神抖擞, 双耳竖立,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 娓娓渲讲, 被激化, 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 或惊险, 或奇特, 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迭, 期待大白结局之际, 教师嘎然收声, 无不动容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 后面的可更精彩呢, 欲知后事, 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这样可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去进行阅读, 这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2) 用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 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如:“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这是《三字经》中的几句话。一提起“悬梁刺股”, 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战国时代的苏秦, 他家境贫寒, 为了读书, 时常剪下自己的长发卖掉, 买书来读, 并且读书不分昼夜, 他防止自己打瞌睡的办法就是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还有东汉的孙敬, 他读书十分刻苦, 他惟恐自己倦怠时昏昏欲睡, 就拿绳子把自己的头发悬挂在屋梁上。用这些故事对比、教育学生, 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 对书的渴望, 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3) 把教材中的阅读拓展开来, 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 我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并在课堂上讲了《三顾茅庐》和《赤壁之战》这两个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下课后, 学生纷纷要求借书阅读。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这样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 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读书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 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 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以课内促课外”, “以课外补课内”这种方法针对性强, 学生容易接受, 效果很好。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 边看边想,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 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 欣赏品味精彩片段, 体悟写法。2) 告诉学生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a.要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 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 我就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人与自然》一书。b.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常言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 能加深记忆, 促进理解, 扩大积累, 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指导小学生在作读书笔记前要告诉他们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好词佳句、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c.是及时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弥补的过程, 在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 情感得到升华, 个性得到体现。这些方法可按课外阅读的目的与需要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灵活应用。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 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
1) 充分发挥学校“换书吧”的作用。我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学校已有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 向他们推荐一些内容上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精神世界息息相通、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的书籍。2) 建立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我调动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拿到班里与同学分享, 还经常鼓励学生少吃一点零食多攒一些零用钱, 买一些自己喜欢的图书进行阅读。3) 作好家长工作, 改变观念。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 向家长宣传阅读课外书的好处, 建议家长为学生选购图书范围要广:如文学、自然科学、历史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图书, 不要只局限于作文书。并鼓励学生多看书。
以上几点, 只是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些肤浅的做法, 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方法
在我国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朗读中起着引导作用。除此之外,引导学生恰当朗读,寻找感悟,锻炼语感,是领会语文知识的要领。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有利于让学生从语文知识中收获情感。然而,實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朗读成了表面的形式,只是泛泛而读。要想提高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打破陈规,突破创新。
一、问题
(一)讲与问代替朗读
目前“灌输式”和“问答式”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一些老师不论课文内容有多长,总是一直在讲,即使内容浅显也是如此。还有的教师会将语文课堂以提问为主,学生一味专注于回答问题,忽略了对文章的阅读。这种形式虽然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传统教学方式不注重学生的主导性。由于教师过多的干涉,导致学生无法细致地阅读,不能体会课文真正的魅力所在。
(二)朗读目标不明,学生缺少指导
朗读就是在书面语言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有些老师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讲和读不能同步,无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有些老师甚至把握不准课文的重点,跳过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不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重点部分往往需要学生进行仔细阅读,教师应该指出重点阅读的部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解决办法
(一)保证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的讲解会导致学生产生课堂厌烦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无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教师起到指导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因此得到调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创造朗读意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造一些意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课文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以《浙江潮》一文为例,很少有学生见过钱塘江大潮,所以他们感受不到课文中所讲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涨潮的情景。学生看过之后,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文中所讲和看到的视频结合起来,更好地领悟文中知识。
(三)朗读示范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要,会给学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通过模仿老师示范朗读时的声调、停顿等掌握朗读方法,会更好地弥补自身不足。
总之,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找出自己在朗读教学中的缺点,找到更好的朗读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梅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4(10).
4.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四
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达到这个要求语文老师可谓任重而道远呀!稚童的心灵打开,让他们用自己的双眼捕捉生活剪影呢?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可见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性,然而,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和自我的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构思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观察得来的资料,还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还
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这对小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不仅是个“言之有序”的问题,而且还是个“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古今中外,虽“文有规循”却“文无定法”。不过,若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征,借用写人、写事和写物的典型文章,将抽象难懂的作文知识化难为易,还是有办法把学生引上构思之“路”的。比如,在训练写景时,可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为范文,这篇文章结构总分总,先总写小兴安岭,再分别叙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文章结构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若训练写人,则引《爱迪生》一文先简介典型事例塑造人,外表内心是性格,最后赞美品质点中心。
2、有了上述典型文章引路,待学生入门后,再适当进行灵活布局的巧妙构思训练。这一步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先规矩而后巧妙”,具体步骤是写提纲或打腹稿。经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把握构思的一般规律,从而完成作文的构思。
3、同时,还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具体地说,教师可在低年级学生中以创造型的现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来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4、中年级学生以观察作文为主。教师可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
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从高年级开始,要以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培养重点。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名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叙文和说明文、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5、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还要重视口头和文字表达的训练。它也是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把话说明白,意思表达清楚,就要鼓励学生,话该怎么说就怎么写;要指导学生把话说通,把意思写清楚。训练的步骤是:先说再写,写后就读,边读边改。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定能把话说通,把意思表达清楚,把对象写准。总之,在表达训练中,将说写结合,读改结合,采用“说、写、读、改”的模式,训练学生表达由通顺明白到准确形象到生动,在反复的锤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能使学生初步达到“言之有文”。至此,通过作文教学的观察、构思和表达的训练,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序”、有“物”、有“理”、有“文”了。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却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留心生活、不善于观察、不会构思、不善表达所致。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有通过观察生活,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最好的训
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问题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会下笔自有言,写出来的文章就自然言之有物了。这就是教学的第一步观察。构思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观察得来的资料,还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这对小学生来说实在不容易,因为这不仅是个“言之有序”的问题,而且还是个“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古今中外,虽“文有规循”却“文无定法”。不过,若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征,借用写人、写事和写物的典型文章,将抽象难懂的作文知识化难为易,还是有办法把学生引上构思之“路”的。比如,在训练写景时,可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为范文,这篇文章结构总分总,先总写小兴安岭,再分别叙述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文章结构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若训练写人,则引《爱迪生》一文先简介典型事例塑造人,外表内心是性格,最后赞美品质点中心。
6、有了上述典型文章引路,待学生入门后,再适当进行灵活布局的巧妙构思训练。这一步训练的指导思想是“先规矩而后巧
妙”,具体步骤是写提纲或打腹稿。经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把握构思的一般规律,从而完成作文的构思。
7、同时,还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具体地说,教师可在低年级学生中以创造型的现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来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5.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五
是当前劳动合同管理中的重点,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劳动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绝大多数的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业主在招工时,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其原因是用人单位(企业法人)法律意识淡薄,招工时的随意性、机动性赋予其很大空间,为规避法律责任不和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不愿意接受法律的约束,以便随时辞退劳动者。另外,如果用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要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还要为其支付经济补偿金等,所以用人单位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原因是劳动者对
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知之甚少,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劳动者主观随意性很强,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不愿意接受法律的约束。即便劳动者知道建立劳动关系应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迫于就业压力或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害怕老板“炒”自己的“鱿鱼”,不敢主动提出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所以,受害的往往是劳动者。
3、劳动合同管理制度远未建立健全。据重点调查推算,约有60%左右的国有中小型企业为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和相关管理制度,致使管理失去基础并无章可循,这种情况在非国有企业中比例更高一些。而有些企业虽有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和某些管理制度,但规定不具体,操作性不强,致使管理工作很工得力。
4、劳动合同管理实际问题繁多。一是仍有部分企业不依
法签订劳动合同。据调查,约有60%左右的私营企业、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少数饮食服务企业尚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特别是这些企业不与招用的外来务工人员或农村剩余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劳动合同内容、形式不完备,有缺陷。据调查,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内容大都千篇一律,不具体;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合同则存在必备条款不全、协商条款随意,有的合同部分条款违法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等问题;三是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终止行为没有规范。出现了以下诸多问题:签订手续不合格;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应变更劳动合同的未变更,符合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未办理有关手续;解除劳动合同后,不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或劳动合同到期不办续订手续就使用劳动者等。四是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相当部分企业不履行约定的各种义务,甚至有意无意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也有少数职工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困难,或带来经济损失等。
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煤体对劳动保
障法律、法规、规章及劳动政策进行宣传,定期地举办厂长(经理)及劳资人员培训班,让每一个用人单位,特别是私企(个体)业主和劳动者知道订立劳动合同的必要性和作用,通过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使劳动关系双方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2、加大监察力度。加强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的执法
刚性,定期对劳动合同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企业招用职工不签定劳动合同的,应令其限期补签合同,合同主要条款不完备以及内容显失公平的,应责令其限期与职工协商修订;企业违反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给职工造成损失的,应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通过劳动保障监督检查,督促和规范劳动关系双方必须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
3、健全管理制度。企业要求担起劳动合同管理应负职责,建立健全单位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思想认识人员到位。要认识到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既是企业的职责,又是合理配置劳动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要由“要我管”变为“我要管”。同时,要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劳动合同,把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二是结合实际,依据法规政策,制定本单位劳动合同管理的各项制度,明确签定登记建档、履行监督检查、协商一致变更、解除和终止预通知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程度,征求职代会意见,张榜公布执行。三是建立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台帐,根据劳动关系变化情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况进行动态管理。重点是清理隐性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对应变更或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按照规定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四是与企业内部其他规章制度相配套,把履行劳动合同与职工技能、责任、业绩、考核、使用、待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职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充分发挥新型用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更好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规范劳动者依法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防止劳动者
6.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六
决办法
肉牛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量一直稳中有升。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我国牛肉总产量达613.2万t,比2000年增长19.5%。牛肉产量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8.4%,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0%,仅次于美国和巴西,位居世界第三位。但随着 三聚氰胺奶粉事故 所引发的畜产品安全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保证牛肉安全,让人们吃得放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肉牛屠宰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对牛肉安全的影响作了简单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肉牛安全体系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屠宰加工过程中牛肉安全问题的具体表现
1.1屠宰检疫不完善
动物疫病是影响肉品安全的源头,待宰的肉牛可能携带人畜共患传染病、病毒(胸膜肺炎、结核病)、寄生虫等,且活畜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可能进行治疗用药、预防用药以及非法用药,造成药物残留超过标准,这些都会影响牛肉品质安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就使得屠宰检疫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一些屠宰场虽然设有检疫这一环节,但受工厂规模和资金投入等的影响,使得检疫设备不完善,检疫操作程序没有完全实施到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在源头上埋下了肉品安全隐患。
1.2驱赶及屠宰时存在的问题
在装卸、驱使、宰杀肉牛时都涉及到驱赶牛。由于少数工人动作粗暴、殴打牛只,造成了肉牛皮肤淤血损伤、内脏受伤、骨骼断裂,使牛受到严重惊吓,这都会直接影响牛肉的品质,也就无法保证牛肉的安全。肉牛看到同类被粗鲁的宰杀,牛血、牛头满地都是,以及牛在濒死前的凄惨叫声,会产生极大的恐惧,大量分泌各种有害激素,也同样会影响肉品品质。
1.3开膛去内脏环节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在去红白脏时,刀具偶尔会刺破胃肠等脏器,而内脏是含微生物最多的部位,一旦汁液流出会污染胴体,造成肉品安全隐患。
1.4温度控制不当
在去骨、分割、包装过程中,温度对肉制品的影响十分明显。肉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防止的是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会对使微生物大量繁殖,缩短产品的保质期;过低则会使肉品的微观结构产生变化、影响牛肉的口感。
1.5去骨、修割环节对牛肉品质的影响
在这个环节中胴体与外来物质接触机会最多,也最易产生污染。用于修整与分割的刀具、分割锯、工作台、容器等上面可能带有大量污染物,如果清洗消毒不干净,就会造成肉品污染。分割间温度过高或分割时间过长,会使病原体大量生长最
终导致肉品腐败影响肉品安全。
1.6包装、运输环节对牛肉质量的影响
包装材料直接与肉品接触,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是影响肉品产生微生物的关键。贮藏及运输过程达不到规定的技术要求,销售渠道不规范从而造成病原微生物对肉品的污染,影响肉品的卫生安全并且危害人的健康。
1.7工人、屠宰车间环境与屠宰工具对牛肉安全的影响
工人身上携带的污染物,屠宰车间和刀具上的微生物都是肉牛屠宰加工环节中影响肉品安全的重要因素。生产车间的地面、墙壁、屋顶、生产设备及工器具等,班前、班后及生产过程中的清洗消毒不彻底留下的卫生死角,如血污、粪污、油污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微生物会大量繁殖生长,污染环境及设备设施,最终使肉品受到污染。
2解决屠宰加工过程中牛肉安全的措施
2.1健全并加强屠宰检疫
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及程序把好屠宰检验关,肉牛入场时应向动物检疫员提供官方的检疫合格证明,没有合格证明拒收。宰前检验时不应让病死牛进入屠宰车间,宰后检验时对检出的病牛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加强对私宰场点的查处力度,从各方面保障肉品安全。如发现国家规定的检疫需上报的传染病及时上报。工厂还应设有水分含量检测这一项,牛肉水分含量一但超过78%,应按注水肉处理。
2.2动物福利
要求驱赶牛的工人有耐心,严禁因殴打而造成牛的身体损伤,禁止用硬物驱赶,也不能对牛体拳打脚踢,这就使待宰前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驱赶要符合动物本身的习性,屠宰时要单个分开进入屠宰间,瞬间电击、休克使动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死去,不能出现放血后动物因恢复知觉而挣扎的情况。这样做一方面的确能够帮助减少动物应激反应,保证牛肉品质,另一方面符合呼声日益高涨的动物福利者的要求。
2.3工人技术熟练
要求工人技术娴熟,认真负责。在屠宰、分割整个过程中时刻保持肉品安全,不受细菌等微生物污染,一定要一刀断三管,防止多次下刀,将刀口处污染,尽量减少内脏破损率。修整好的肉块中不得带有伤斑、血点、血污、病变淋巴结、脓包、浮毛或其它杂质。修割下来的碎肉、脂肪等下脚料应分别放置,这样既防止了细菌相互污染,也便于产品的出售。工人在工作过程中要动作迅速,防止因操作时间过长而造成的微生物大量繁殖。
2.4保持低温环境
刚屠宰动物的温湿表面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若不加以控制会导致肉类腐败或食物中毒。分割加工的冷却、结冻、冷藏包装过程中的低温环境,是抑制微生物繁殖的有效措施。分割车间的温度控制在7-12°C,排酸间的温度控制在0-4°C,结冻间温度控制在-28°C,包装间温度控制在10°C,肉品冷却的中心温度控制在7°C。
2.5车间器具的消毒
应对车间及器具进行严格消毒。屠宰刀具、台案、机器、通道、排水沟、地面、墙沟等彻底清洗,并有相关人员定时检查,杜绝卫生死角。使用的清洗剂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以防将化学污染带入肉品中。保证在屠宰过程中屠宰一头牛用85°C热水清洗一次刀具,防止细菌交叉感染。车间中禁止放置扫把、墩布等易滋生细菌的清扫工具。
2.6对工人自身卫生的要求
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工人与肉品的接触最多,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身体健康,讲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车间卫生规范。屠宰加工车间应配有更衣室,有专门放置工作服的衣橱。工人进车间前要先更换工作服,穿戴好鞋帽,帽子应将头发遮严,衣服扣子应扣好,防止工作人员将外界污染物和微生物带入车间。在工作前必须先对手部进行认真清洗,再用烘干机烘干,洗手液要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以防把化学污染带入牛肉中。且任何进入生产区的参观人员,一律要严格遵守相关卫生及着装规定。
2.7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包装
食品包装材料应选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值,并结合企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包装材料选用机制;通过微生物的检测,保证生产环境符合生产要求;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粗暴的操作,将包装袋戳破;对包装袋的封口,一定要逐个检查,防止因为操作的失误,导致肉品在保存期间的腐败。
2.8严格选择贮藏方式和运输方式
严格选择贮藏方式和运输方式。保证要有较低的贮藏温度,以减少肉品腐败变质的几率。选用卫生、密封的运输工具,以减少肉品受到污染。
2.9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就是一头牛在养殖场的时候,耳朵上会被植入一个耳标,里面是一个RFID标签,记录了它的产地、生长过程信息。送到屠宰场以后,这些信息会自动转存到系统中,被加工变成分割肉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唯一标识,记录前面的信息以及屠宰场的信息。超市销售出去的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超市的终端进行相关信息查询。这样就构成了一份牛肉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链条。真正建立起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 面对面 关系,一旦出现肉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追溯体系迅速找出问题的所在。
3结束语
7.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七
1.1 狭隘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建筑施工作业量大, 操作程序繁杂, 需要更多的高精尖专业人才, 而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却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不够重视, 没有形成重视人才的观念, 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没有最大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在建筑企业的管理活动中,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大多数还处在较低的管理层次上, 比如最大的管理就体现在劳动工资管理的层次上, 很少有人才晋升和培训的管理。
1.2 混乱的资产管理形式
建筑企业一般牵涉的资金和物产数额巨大, 如果没有良好的资产管理制度和体系, 必然会阻碍建筑企业的发展。在建筑管理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的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建立健全的资金和财产管理制度, 即使有也没有完全的实施, 形同虚设, 给建筑施工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比如说, 建筑施工中, 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和原材料, 在管理中我们发现, 机械设备和原材的管理几乎没有提到日程上来, 管理人员也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很多的机械设备使用, 调拨、维修和存放都没有规范化的规定, 大多是口头命令式的管理, 造成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很混乱的局面。在原材料来说, 在采购上没有规范化的流程, 也没有科学可行的采购供应计划, 大多数都是管理人员粗略的计算, 不能做到精确化的操作。在采购的过程中, 存在采购人员“拿回扣”的现象, 乱采购的现象比较突出。对于原材料的保管、供应和处置还不能有效的登记, 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系统, 原材料的使用情况不能很好的反馈给施工现场, 很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滞后的建筑项目成本管理观念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事关建筑施工的作业水平, 而建筑项目的成本却反映出了建筑企业的发展状态。要想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企业必须强化建筑项目的成本管理, 做到账目明细。目前, 虽然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给与了一定的重视, 但还没有形成全员参与, 全程控制的大管理思想, 在成本管理的认识上还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还停留在堵漏洞阶段。建筑管理中的成本管理问题还表现在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
1.4 封闭式的管理制度
在我国, 建筑项目管理的各类信息一般都是内部处理, 很多的企业也都是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模式, 所以很多的企业不知道同行业的发展状况, 在企业的决策上不能做到针对性的操作, 致使一些规模小, 实力弱的企业, 无法洞悉整个行业, 整个市场, 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向, 出现了企业决策的失误。在我国, 建筑项目管理的制度还不健全, 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操作, 即使有这方面的制度, 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形同虚设。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 粉饰各类信息, 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企业资料进行管理, 而且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2 建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研究
2.1 开发人力资源, 强化人才发展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的管理活动中注重开发人力资源, 强化人才的发展观念, 实现企业管理的“人本化”。对于建筑行业来说, 人才的选录要认真甄别, 依据建筑企业发展的需要, 针对性的招聘人才, 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 除专业技术培训之外, 还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忠于企业的思想。在人才的管理中, 采用恰当的激烈机制,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化优势, 确保工程建设的又好又快的进行。
2.2 转变工作思想, 注重资产管理
以往建筑管理的活动中, 对企业资产的管理十分的薄弱, 我们知道企业资产是企业价值的集中反映, 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液,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工作思想, 注重资产的管理。建筑企业可以说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与资金打交道, 所以我们在管理的活动中一定要结合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 精确的计算出企业的资金需求、是否有缺口等。对企业的收入要及时登记, 做到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分析、敏感分析等。对工程建设中的机械和原材料实行专人专管, 并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 及时巡查,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2.3 革新作业方法, 加强质量控制管理
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存之本, 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革新工作方法, 加强工程的质量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要采用先进设备, 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把握材料质量, 选择优良材料。在管理活动中还要有确立明确的目标, 每个承包合同中都会有一个总的质量目标, 要想顺利完整的完成工程目标, 单靠总工程质量的目标是不够的, 必须要把总的目标细分, 细化成若干个小目标。再逐个确定小目标的施工方向, 进而完成总的工程目标。质量管理控制活动的根本就是在施工过程中, 时刻关注施工进程和施工情况, 将实际的施工情况和计划的施工情况做详细比较, 看是否存在差异, 如果存在差异, 分析差异是不是允许范围内, 如果不在允许的范围内,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因此, 施工合同必须要有明确的施工计划和技术标准, 以便及时有效的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筑市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但我们同时也能看到的就是建筑市场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形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建筑企业必须优化自身的管理, 转变原有的作业观念, 实现建筑施工的高质量作业。本文中, 笔者就着重分析了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此为鉴, 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希望能优化建筑施工中的管理, 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管理,问题,解决办法,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卢林坤.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8.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八
关键词:朗读;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73-01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解放战争中的故事,解放军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另外还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着力培养自学的能力
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鹅》是一篇习作例文,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时应当减少老师的讲解,多让学生动脑筋,自己读懂课文,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文后边的思考题,然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地读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也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担负着指导阅读和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也就是说不但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辅导下读懂课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说明事物。因此,在指导阅读后向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我赞美××》、《我爱故乡的××》等。《鹅》讲完后,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抓住事物特点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做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2、要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二是思想性。这门学科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凭借阅读教材,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进行的。每教一篇文章,就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字、词、句、篇,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二者都重要。还说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在语言文字教学中相机渗透,二者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反对不顾思想内容的纯语言文字的教学,也反对脱离课文,架空的分析思想内容。总之,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要根据课文中固有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3、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整体。就小学语文来说,是由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诸因素构成的,诸因素之间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语文学科的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忽视了课文的整体,一篇课文,只注意其中某些词句,或是只注意开头结尾,或者只偏重认识一些生字,或者只讲求思想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整体。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务一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重点读写训练项目是什么。
9.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九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和修正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朝着正确方向运行并最大限度的取得时效的重要保证。但是,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都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这直接导致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经常出现一下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写教案时先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抄下来,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时候,也许已经忘记了所抄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则首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完成了,还没有写教学目标。
2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目标的确定没有目的性
这教学目标,要么是抄来的,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要么未经认真分析和研究,是凭着自己大概的感觉写出来的;要么要按照一般的格式,千篇一律地写出来。
3教学目标不全面
很多教师在一般情况下是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忽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4教学目标太笼统,不够具体,也不好检验
一些教参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些教师在教案上也这么写。但是,课文体裁不同,语言特点和感情特点也不同,朗读方式、方法、策略和每节课朗读训练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从朗读教学的目的来说,是重在理解课文,重在体验情感,还是重在传情达意?这些问题不弄清楚,朗读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5教学设计过程没有回应、落实教学目标
有一位教师写的《迷人的张家界》一课的教案,“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有两项:认识本课7个生字;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是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对张家界景点的认识和体会张家界景色的美来进行的,对7个要求会认得字只字不提,对阅读中如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没有任何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在这里只讨论课时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确定一节课高效、实用的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明确
这主要不是指教案上是否有“教学目标”这一项,而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头脑中是否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一直“惦记”这些目标,是否“清醒”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2教学目标全面
按照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从表面形式来说,教学目标主要有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按照《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也可以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所谓“全面”,不是说要“面面俱到”,而是指要体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要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3教学目标具体
所谓“具体”,是针对过于笼统的目标来说的,上面已以朗读教学为例做了说明。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也不能过于具体、琐碎。否则容易使教学变得机械、呆板,不利于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全面,但也不能太多,应该比较集中,而且要突出目标中的重点、难点。目标过于具体,也就变成了各项活动的要求,实际上是没有必要也无法全部列出的。
10.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十
荔城二小
韦桂冰
【摘要】在新课程下,学生的阅读积累日益增厚拓宽,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日益提高,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仍旧“言之无物”、“言之无意”,不能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不能充分突显语文的“人文性”,因为很多老师忽视了提高作文水平的另一关键——生活素材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和酸甜苦辣,产生对人、事、物有感而产生表达的需求,使写作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中高年级学生;关注生活;有意义的现象;学校;家庭;社会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可见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性。然而当今在新课程下,学生的阅读积累日益增厚拓宽,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日益提高,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仍旧“言之无物”、“言之无意”,不能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还发现大部分学生所作之文华丽的语言外衣下内容却平淡无味,犹如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可见学生的作文现状不乐观,相对于课改前并没有多大进步,一些“历史”问题仍然存在:很多学生害怕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饶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他们大都被迫、被动、奉命地表达,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思想贫乏、情感枯燥、毫无个性。我就着当今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的问题归类如下:
一、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
通过对作文的教学和调查,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只有一个“写作文干什么?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只要将字数凑够,上交就完事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我们知道,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个顾客去商店采购商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吃饭、喝水、走路这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动机可以说是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他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可见写作动机对作文有多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对作文有重大影响的写作动机。
他们不但是如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规定文章的字数,他们150个字左右就完成,甚至有100个字就完成了一篇文章。而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一旦规定了字数,他们又是想方设法的凑字数,他们的作文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写人”篇。有一个学生在《我的爷爷》的末尾中这样写道:“我奶奶每天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妈妈还说让爷爷多喝点猪油,爸爸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也很高兴。”看了这些后,谁都会说:“这到底是在写谁呢?或许是在写《我的家》。”然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却很普遍。
二、观察体验少,胸中无积蓄。
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
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理”就是道理、根据。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的。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这是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其次还有间接材料,那么观察对阅读,接受和理解书刊资料中的间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
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如写一篇关于狗的说明文,必须认真观察狗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才能写出来。“狗打喷嚏天要下雨”,是否真是这样的?“蚂蚁搬家雨稀稀”,像类似的问题只有认真观察后才能下结论。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4、体验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关键。
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没做家务活或做的家务活偏少,家务劳动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途径之一。然而,国家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大部分的孩子成为独生子女,他们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70%的孩子在家里从来不干家务活,例如整理房间、叠被子、扫地板、洗碗、擦桌子、浇花……学生都没体验过。高尔基说:“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不做家务活,不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生就体会不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就不觉得“粒粒皆辛苦”,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学生随手把整个馒头扔掉、把米饭倒掉浪费粮食,我们也难辞其咎。
其次,整体学生极少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因为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从省、市、县到学区、学校,安全责任制一级级落实到位、落实到人,所以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踏青、野炊、郊游、登山、野外观察、实地采访、绿化山林„„这些学生极感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校外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只能望洋兴叹,他们只好在学校的围墙内纸上谈兵、胡编乱造。
三、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
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
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四年级的学生在《祖国,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不断„„”显然是有问题。结果学生说他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解。
四、引导和训练的方法欠妥。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也在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但是,他们训练的方法欠妥。比如:在每次寒假或暑假回来之后,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便是《寒、暑假见闻》。许多学生在写不出新的见闻,又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便抄袭他人之作。之后,只要老师布置的作文是《XX见闻》时,他们就会将原来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的搬出来,以应眼下之急。有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说一段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时间一长,学生便将那段感受或见闻倒背如流,并且每次都受到老师的表扬。而真的达到训练目标的又有多少呢?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是“文为心生”。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自然,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思考生命,如台湾问题、择校问题、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写作,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改变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积累习作素材,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以下是我根据小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我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关注校园生活
学习期间,学校成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在这里接触了大量的同龄伙伴,在与老师交往、与同学玩耍、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有意的、有趣的、难忘的、开心的、委屈的、后悔的,遗憾的,我们应该启发他们珍惜并且特别留心观察这一阶段的生活。
1、观察课间活动。
课间是学生在学校最愉悦的时光,教室、走廊、操场成了学生活动、游戏的自由天地,他们有的跳方格、打羽毛球、叠纸飞机、走飞行棋,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在一起说悄悄话,有的可能拌嘴、甚至动起手,十分钟热闹非凡,上完课的放松,游戏的快乐,不经意引起的不快,细心观察,发现同学们的新游戏、新玩法,定格不快的小场面,捕捉其间,积累小素材,丰富习作内容。
2、关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之事
在学校里,生生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为最主要、最频繁的活动。老师对学生真诚的关怀,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学生对老师的亲近与尊敬,一个甜甜的问候、一份小小的礼物,同学相互间的帮助„„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师生间、同学真诚的情感、丰富的内容,懂得“糟糕”透了与“精彩”极了都是一种爱,懂得真诚、宽容待人,使学生的作文折射出一种人性美。
3、关注班级、学校活动 每个学期,学校总会开展全校性的大规模活动,如“祭扫烈士墓”、“节约零花钱,爱家美校园”、“广播体操比赛”、“我为校园添新苗”等,每个班级也都会举行一些不同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每个人的角色、任务都不一样,观察的切入不同,各自也体会不同。在参与每次活动、观看每次活动后,可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发现,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相互启迪,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能有所提升,肯定会广开言路,“有的放矢”,“言之有意”。
二、关注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更是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我们把学生的观察点引向家庭,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加深对自己家庭的认识、理解的热爱,而且可以直接丰富其作文题材,引发其写作真情。
1、让学生进行适量的劳动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让学生帮忙做一些家务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只有洗过衣物,他们才知道刚洗完的衣服所散发出来的味道是阳光的味道;当自己炒的菜被家人啧啧称赞,他们才能体会到那种无以言状的劳动幸福感。因此,学生也就能感受爸爸妈妈为家、为他所付出的艰辛,知道每一分钱来之不易,才知道珍惜劳动成果、尊敬长辈这些传统优良品质。这一些体验、这些认知使他们能够更深一层地看待事物,使笔下的文章真情留露。
2、细心体会家人的关爱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家庭成长环境,每个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也各显特点,有的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善于和孩子沟通,在处理相关问题上能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有的父母则不善言辞,但事事、处处考虑到孩子、想得比较周全;有的父母则溺爱孩子,处处宠惯孩子,听之任之。不管怎么样,每个父母亲的出发点都是——爱。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爱都能被孩子理解、接受。四、五、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进入理性认识阶段,我们应引导学生站在父母亲的立场看待问题、理解父母,进而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营造浓郁的亲情。时间久了,孩子的眼睛就会更敏锐,能够从细细的琐事中感受到父母亲的关爱,视角独特,文章的立意自然新颖。
3、累积邻里往来之事
“远亲不如近邻”,今天吃你家的黄瓜,明天盘里放着几串他家的红葡萄,喝酒时不忘叫上邻居老大哥,办喜事时邻居婶婶跑前跑后、笑容堆满面,小孩今天在我家看电视,明天到你家做作业,后天到他家下象棋,繁忙时的相助,闲余时的常聊,你一句,我一言,他一语,天南海北,自己今天遇到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他家亲戚出了什么事,明天相邀上街采购,大人与大人、大人与小孩、小孩与小孩的相处,亲历、所听、所见,使邻里之间的往来平凡而真实、有趣而丰富,蕴藏着人生百态,含盖着大量信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看、听、说、做、想,多种感官参与,回味其中,细细筛选,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与积累。
三、关注社会生活
社会是生活的万花筒,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经常会发生一些影响重大的事件,或事关正义,或事关国家,或事关民生„„,这些形形色色的事情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一时谈论的热点,比如“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广东果子狸事件”“神舟六号”、“日本首相祭拜靖國神社”、“臭氧层空洞”、“气候变暖”、“博客”等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学习任务繁重,生活的圈子狭窄,也较少接触一些成人报刊,又怎么知道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呢?其实有两个途径:⑴、教师直接告知。教师把时下发生的重大新闻、社会热点话题告诉学生。例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直接关系到孩子们最爱吃的肯德基食品,教师告诉学生后,可组织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零食调查等,在让学生明白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的同时让学生围绕这个事件、此次活动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想必有根有据,情真意切,个性飞扬。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每晚的新闻联播。也可创设一定的情景,比如以“新闻追踪人”为主题,让学生在每天的早读课比比谁搜集的新闻多,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新闻发表见解,一个星期下来,在小组里评出“新闻奖”、“点评奖”,孩子肯定乐此不疲。
四、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六、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 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低于评价的能力。他们往往能够正确的分析别人的行为,却不善于全面而确切的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应该让学生从修改其他同学的文章或者教师挑选的文章,逐步过渡到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应逐步提高难度。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批语或符号动手修改。以后,可以对照教师的讲评自己修改。最后,学生应能在交给老师之前自觉修改。
结语
11.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篇十一
关键词:朗读教学;初中语文;问题与策略
G633.3
随着现代新课改教学标准的实施,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也直接体现着学生对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字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朗读教学具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深刻认识,认真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切实帮助每一位学生提升朗读素养与能力。
一、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不重视朗读教学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无论是教師还是学生,对于当前朗读教学都缺乏重视,仍然是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语文能力的唯一指标,所以忽略了学习过程,而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这种观念导致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切以考试内容为教学中心,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很大一部分被忽略。语文朗读由于不在考试内容之列,必然容易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忽视。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多是以埋头记笔记或者专心听教师的题目讲解为主,语文朗读素养不尽如人意。
(二)分配朗读教学的时间较少
由于对朗读教学缺乏重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分配给朗读教学的时间自然比重较少,很多都是在新课程开课之前教师匆匆讲述一下就完成了,没有任何实质效果。随后的课堂中教师仍然主要是以考试内容、习题以及文章内容的讲解为主,而学生多是埋头认真整理笔记,几乎没有设计任何朗读内容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朗读非常不熟悉。
(三)缺乏朗读方法引导
在语文朗读的教学过程中,即便是专门安排了朗读教学时间,教师也往往是重复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述,或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缺乏针对性的朗读教学方法,学生虽然对全盘课文进行了朗读,但只是泛泛而读,没有认真融入,也没有产生任何感悟。这样学生没有学习到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素养也难以得到任何提升。
二、提升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要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首先必须要重视朗读教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加强对于朗读教学的认识,重视朗读教学。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朗读教学中,并鼓励学生们积极进行朗读自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于实践活动重要性认识,重视朗读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朗读技巧要多加练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素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觉形成朗读的良好习惯。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重视朗读内容的学习,朗读教学才能有效的开展。
(二)加强范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范读在教学中的影响作用。每一篇课文正式讲解以前,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增加学生对于课文中心思想感情的理解,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要进行范读活动,通过范读让学生对于朗读有一个标准认识,并将范读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差距,并积极进行改善,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文章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这首诗词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领学生去领会蕴含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品读出作者高尚的情感与伟大的胸襟,通过范读让学生深刻理解诗词中的语言魅力与文化精髓,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朗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
合理的指导方法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理论方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选出一名组长,然后让各小组组织进行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朗读过程中的发音正确性、是否漏字或者添加了字等进行相互监督,从细节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长难句进行破句,准确且合理的在朗读时进行停顿,要求学生吐字要清楚、音量要适中,学会根据文章的内容合理的调节语速,能够与朗读相适宜,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这也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文章内容中作者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才能连续的、声情并茂的进行朗读。比如在《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的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和学生讨论文章内容的主旨含义,然后讨论对于这一中心思想感情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朗读方式,具体包括朗读时的语速、如何停顿、应该使用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朗读方法指导后学生自然对于整篇文章的朗读有了一个把握,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朗读素养必然会不断提高。
(四)积极组织开展朗读比赛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朗读学习中来。朗读趣味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一些空余时间,组织开展一些诗歌比赛,通过诗歌比赛锻炼学生的朗读情感、停顿等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融入到朗读的学习中。
三、结语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加以重视,一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教学的学习,通过合理的朗读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进而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语文建设,2015,10:77-79.
[2]马南.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5:86.
[3]郭丽君.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2015,36:110.
[4]郭丽君.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2015,37:114
【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08-10
音乐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选择和作用08-12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论文10-15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实效性的策略研究06-21
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1-04
浅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08-21
我省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08-15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0-0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08-12
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