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课件

2024-07-13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课件(精选6篇)

1.九年级化学第一章课件 篇一

九年级化学第一节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一节课件

第一章  空气  氧

第一节  空 气

(1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难点: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

3.疑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

4.解决办法:

(1)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

(3)以投影或录象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或组织学生对当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常识。

(4)至于实验中为什么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会解决。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

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O(氧)、N(氮)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有燃烧现象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白色的氧化镁粉末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

3.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小结]:观察、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

(1)光、焰、色;

(2)放出热量;

(3)生成物的色、味、态。

[提问引入]: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不过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呢?(提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提问这是空气的    性质),它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共同组成的。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讲解]:在学习空气的组成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

[板书]:1.体积分数: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体积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数。

[举例]:以1L空气中含0.21L氧气算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讲解]:下面继续看空气的组成。通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测定出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教师活动]:利用挂图介绍空气的发现史,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利用图片或录像来讲述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学生活动]:打开课本P7阅读[试验1-1]。  [板书]:

[板书]: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师活动]: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演示[实验1—1],按以下三步演示:

1.实验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明亮程度与在罩外空气中一样。证明罩内气体为空气——空气的检验方法。以水面为基准,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并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约占罩内体积1/5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结束后,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熄灭——氮气的检验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板书]: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1)发出白光;

(2)发出热量;

(3)生成大量的白烟。          点 燃

2.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3.试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

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教师活动]: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环保知识。

[学生活动]:讲述有关大气污染的事件,讨论发生在身边的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划出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来源。

[板书]:1.空气的污染主要分为: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沙尘等。

(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

(四)总结、扩展

本节的重点是空气的成份,但应注意是按照体积分数计算,如果按质量分数计算,氧气、氮气各占空气的百分之多少呢?(已知标准状况下,氧气、氮气、空气的密度依次是1.429g/L、1.2505g/L、1.293g/L)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燃料之所以选择红磷是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而无气体生成,能使钟罩内压强减小。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划出记忆要点,预习第二节内容。

2.记住氧、氮的元素符号。

第二节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 (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 (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

[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板书]:一.氧气的存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演示[实验1—2]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 + 氧气 → 二氧化碳

C  +  O2   →    CO2

[实验]:演示[实验1—3] 硫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

S  +  O2   →    SO2

[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

结论: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P  +  O2   →    P2O5

[实验]:演示[实验1—4] 铁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铁 + 氧气 → 四氧化三铁

Fe +  O2   →    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实验]:演示[实验1—5]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

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板书]:*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A+B→AB

[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小结]: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板书]:四.氧气的用途

[讨论]: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各种用逮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

[板书]:(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A  炼钢  g,宇航  C.气焊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

(四)总结、扩展

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其中,氧气跟碳、硫、磷、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

1.列表对比记忆五个演示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生成物、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思考: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第三节  氧气的制法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工业制法。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催化剂、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2.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

3.疑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

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

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通过第3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叙述。

[讨论]: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叙述。

[板书]:一.氧气的检验方法

[新课引入]: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提问]: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

[教师活动]: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演示[实验1—6] 加热少量氯酸钾

[观察]: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少量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证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

[实验]:演示[实验1—7] 加热少量二氧化锰。

[观察]: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

[实验]:演示[实验1—8]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观察]: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呢?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1—8]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并且二氧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划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板书]: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板书]: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活动]: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一下几个问题:

(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举例]:例如: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

[讲解]: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板书]: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1)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锰(MnO2)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KClO3                 KCl      O2

[教师活动]: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

[讨论]: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小结]: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2)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9]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边操作、边讲解,边讨论。

[讲解]: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讨论]: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处理和装入固体试剂?

[操作]:取氯酸钾、二氧化锰约3: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

[讨论]:如何固定试管?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操作]: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

[讨论]: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应如何操作?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操作]: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

[讲解]: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

[讨论]: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为什么?何时开始收集?

[讲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收集。

[讨论]: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

[操作]: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气。

[讨论]: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

[操作]: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

[讲解]: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氧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出示高锰酸钾样品)

[学生活动]:观察高锰酸钾的色、态。

[教师活动]:讲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

[板书]: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

(1)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04          K2Mn04    MnO2     O2

(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管。

[讨论]: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共同点,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板书]:5.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AB→A+B

[强调]: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都是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讲解]:通常,在工业、医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氧气,靠实验室制法制取氧气是不行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氧气的工业制法。

[板书]: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内容,讨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

[板书]: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  (四)总结、扩展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

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

2.九年级上科学第一章习题 篇二

A.浓硫酸作干燥剂B.盐酸除水垢

C.氢气作为人类理想的能源D.用硫酸铜检验蛋白质的存在2.实验室用棕色试剂瓶盛浓硝酸,由此猜测浓硝酸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它是深棕色的溶液B.它是稳定的化合物

C.它是易跟空气反应的物质D.它是见光易分解的物质

3.下列实验操作可能会引发事故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烧杯壁慢慢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用镊子取出白磷并在水中切割C.用灯帽盖来酒精灯火焰

D.PH试纸使用前先用水湿润一下再滴加待测液

4.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正确的是()

A.Fe+H2SO4(浓)=FeSO4+H2↑B.Al2O3+6HCl=2AlCl3+3H2O

C.NaOH+H2SO4=NaSO4+H2↑D.BaSO4+2HNO3=Ba(NO3)2+H2SO

45.在盛有下列固体的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A.AgNO3B.Fe2O3C.CuOD.Na2CO

36.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滴入紫色石蕊溶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显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7.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

A.盐酸和硝酸银B.硫酸有硝酸钡C.盐酸和氯化钡D.铁和稀盐酸

8.在发酵的面团中加入下列某种物质的溶液揉和,既能除去面团中的酸,又能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这种物质是()

A.Na2CO3B.Ca(OH)2C.CaOD.NaCl

9.在稀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溶液质量增加且有气体生成的是()

A.AgNO3溶液B.CaO固体C.KOH溶液D.金属Fe

10.报载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路上因车祸翻倒,浓硫酸大量泄漏,为了不污染旁边的水源,下列采取的措施适宜的是()

A.用水冲洗泄漏的浓硫酸B.将熟石灰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

C.将氯化钡撒在泄漏出的浓硫酸上D.用土将泄漏出的浓硫酸掩埋

11.把①CaO;②BaSO4;③CaCO3;④Cu; ⑤CuO;⑥Fe(OH)3。六种固体物质分别放入足量的盐酸中,固体不会消失的是()

A.②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④

12.若6克不纯的锌粉(含杂质甲)和6克不纯的铁粉(含杂质乙),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都得到0.2克氢气,则甲、乙可能是()

A.甲为Cu、乙为ZnB.甲为Fe、乙为Mg

C.甲为Mg、乙为CuD.甲为Ag、乙为A

113.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平衡。在两烧杯中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然后分别放入质量相同的镁和铝。待充分反应后,镁有剩余则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天平仍保持平衡B.铝也有剩余

C.天平指针偏向镁的一方D.天平指针偏向铝的一方

14.胃液里含有适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盐酸过多,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下列物质中,可用作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A.氢氧化钠稀溶液B.澄清石灰水C.氢氧化铝D.食醋

15.市场上有“问题藕”出售。“问题藕”貌似白嫩,但切开有一股难闻的酸味。用PH试纸测试,“普通藕”PH是7,而“问题藕”PH在3-4之间,估计含有硫酸或盐酸中的一种。

(1)写出测“问题藕”PH值的操作步骤:。

(2)为了探究它究竟是什么酸呢?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榨取了“问题藕”的液汁,用 来鉴别。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6.有三瓶失去了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硫酸、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现给这三瓶溶液重新贴上标签。下面是一个实验小组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方案,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将三瓶无色溶液任意编号为A、B、C各取少量进行实验,得到相关的实验记录(见表)。

(1)请你判断B是,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7.某同学对一种无色溶液进行鉴定实验,试根据他实验报告中的步骤和现象,填写相应的18.某同学欲证明盐酸和氯化氢的性质不同,他向三支试管中各放一块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遇酸液变红,然后向第一支试管中加盐酸,试纸显色;向第二支试管中通入干燥的氯化氢气体,试纸显色。这时,他认为由此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于是向第三支试管中加入另一种化学式为的物质。要加入这种物质的原因是。

19.强强从菜场买了一些鸡蛋,放入水中煮,发现有的鸡蛋破裂有的不破裂,他感到好奇,做如下的探究实验:(1)分别将破裂的蛋壳和不破裂的蛋壳洗净、烘干、研碎;

(2)分别称取等质量的两种蛋壳,分别加入到足量的相等的稀盐酸中;

(3)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4)将生成的沉淀分别过滤、洗净、烘干、称量。请回答:

探究实验第(3)步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这个探究实验的目的是比较。

20.“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某中学的同学们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有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适量水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乙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如果乙小组的观点正确,现象应该是

_______;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理由是。

21.小田同学在进行酸碱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硫酸与氢氧化是否完全反应,小田从烧杯中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只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它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填写下表:

22.小王同学在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想对学校实验室中的锌、铜合金中所含锌、铜的质量分数进行粗略测定。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设

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选用了三种试剂:A.蒸

馏水B.锌、铜合金C.稀硫酸。小王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合金与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

过上述实验装置把水排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

即为量筒中水的体积),可计算锌、铜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时在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底部有小孔的试管中应加入(填写试剂的相应字母标号)。

(2)小王同学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了3g锌、铜合金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量筒中接收的液体的体积为0.1L,求锌、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氢气的密度为0.089g/L)

(3)如要测定部分被氧化成氧化锌的锌粒中锌单质的质量分数,能否用上述实验方法(填“能”或“不能”),请说明理由。

23.人体的汗液有咸味。某同学猜测汗液中可能含有氯化钠,为此她准备做探究实验。她想到两种提取汗液的方法,方法一:用胶头滴管直接吸取足量汗液转移到烧杯中,再加入适量蒸馏水稀释;方法二:用出汗的手在盛有自来水的容器中清洗,再将清洗后的自来水部分转移到烧杯中。其中方法是正确的。

在老师指导下,她用正确的方法提取汗液,进行以下实验:

(1)用试管取适量提取液,滴入硝酸钡溶液,没有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汗液中硫酸和硫酸盐。

(2)用试管取适量提取液,滴入硝酸银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出现,加入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由此可推测该白色沉淀物的化学式是。

(3)将适量提取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出现类似食盐的小颗粒。

你认为她能否仅凭上述三步实验得出“这些小颗粒就是氯化钠”?

24.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能与碘反应。人体缺乏维生素C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研究如下:

(1)猜想:维生素C可能具有酸性?

(2)实验方案:

提供试剂:维生素C片、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pH试纸。

(3)结论:维生素C具有酸性。根据维生素C的性质,判断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反应的是()

A、金属镁B、食盐C、氢氧化钠D、硫酸铜

(4)某同学联想到西红柿等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放置时间长短是否对维生素C的含量产生影响。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Ⅰ把新鲜西红柿和放置一周的西红柿分别捣碎,用纱布将汁液挤入两个烧杯中;

Ⅱ取两支盛有2mL蓝色碘的淀粉溶液的试管,分别滴加上述两种汁液,边加边振荡,直到蓝色刚好消失,记录滴数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西红柿中维生素C含量高的是。

②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24.人体内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酸过多引起一系列胃病。中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胃酸完全抑制剂(PepcidComplete)是治疗胃酸分泌过多的药品,该药品的标签如下:

通过计算说明,患者按处方服用该药一天,理论上可消耗胃酸中的HCl多少毫克?

25.右图为某厂生产的是儿童咀嚼片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仔

细阅读后回答下列2题问题。

(1)计算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每片药剂中至少含钙元素的质量为g。

(2)为测定其碳酸钙的含量标注是否属实,现取出4片片剂,研碎后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恰至不再放出

气体为止,化学方程式是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经称量发现反应后总质量减少了2.2克。(假定钙

片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

求出:(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3.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氧气来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了解氧气的检验方法与化学性质,最后得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初接触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较弱,需要细致的引导。

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本节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探究,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应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认识分解反应.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ClO3制取O2,分解H2O2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课时:学生加热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要耦合于学。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先向同学们展示二幅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这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O2,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O2的呢?

这样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还节。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我向同学们展示MnO2,ClO3,H2O2,MnO4这四种药品,同时给出它们的化学式。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追问,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在教师引导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分别加热MnO2,ClO3,ClO3和MnO2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将运用自制教具“多孔试管夹”。普通试管夹只能一次加热一个试管,而“多孔试管夹”的优点就是能一次加热多个试管,同时能对这些试管中的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ClO3可以用来制取O2,MnO2不能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实验探究二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和3ML5%的H2O2溶液与少量MnO2的混合物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H2O2可以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这时,学生对于MnO2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们知道反应物状态不同,温度不同,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也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活动探究三

加热MnO4制取O2。这是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根据一下六点提示来进行实验操作,同时,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MnO4制取O2的操作步骤。用七个字简述出来便是“查,装,定,点,收,离,熄”,同时通过其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我们能否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利用废弃物品来做这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呢?这就是我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实验装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节约意识了。

通过让学生观察ClO3, H2O2, MnO4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

(三)联系生活,扩展新知

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同时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练习题,这几道练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将尽可能的关注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把自己的自我评价写进学习记录卡中,装入学生成长袋中。我会及时作出回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 = 经验+反思,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

4.九年级化学教学课件 篇四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接触化学计算,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完善计算解题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2、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把握考点和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中的微粒美和计算美,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书写。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讲授法。

5.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件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的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同时能正确解决与氧气和性质有关的问题。掌握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正确操作。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教学方法

讲述、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思考并回答

(1)为什么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2)为什么瓶口放一团棉花

3为什么试管口向下略微倾斜

(4)加热前应先预热

(5)为什么刚开始不能收集

(6)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后停止加热

回忆氧气的用途

明确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制法和用途。同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应该注意的问题。

物质的分类

我们根据物质的组成情况可以将其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现在同学们回忆一下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分别举例

回忆并回答: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空气、水泥砂浆、汽水等: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由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氮气

二氧化碳等

进一步明确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依据,以及它们的概念和常见的例子。学会能正确的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化学反应类型

在本章我们学习了两种化学反应类型现在请大家回忆,并分别举例说明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反应类型:氧化反应

回忆并回答:

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如:铁和氧气的反应。

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如:过氧化氢的分解。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6.基础工程课件第一章 篇六

0.1地基和基础

一、地基和基础的概念(插图)

1地基:受建(构)筑物荷重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

2基础:支撑上部结构荷载并将其传给地层中地基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 3直接支撑基础的地基称为持力层,在持力层下方的地层称为下卧层。4基础分类:

埋深不大于5cm或埋深与基础底面宽度之比小于

1、只需简单施工程序就可以建造起来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埋深较深,且需要特殊方法施工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如桩基础、墩基础、沉井、地下连续墙、筏板带桩基础、箱基带桩基础等。5地基分类:

地层包括岩层和土层,因此地基有岩石地基和土质地基之分。由于人们对选定场地的土质条件无法选择,只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处理。

对于开挖基坑后就可以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对那些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人工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二、地基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为了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

1地基的强度条件:要求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不得超过地基的承载力,保证地基不发生整体强度破坏;地基的土(岩)体必须稳定,保证在建(构)筑物使用期间,不发生开裂、滑动和坍塌等有害现象。【沉降量、沉降差】

2地基的变形条件:控制基础的沉降不超过地基的容许变形值,保证建(构)筑物不因地基变形而损坏过影响其正常使用。【倾斜、局部倾斜】

在荷载作用下,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上部分互相制约、共同工作。对于特定的建筑物,采用何种类型的地基、配合何种形式的基础,是建筑物设计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设计时应根据当地地质勘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与当地施工水平及场地施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的地基基础方案。0.2基础工程的作用

一、基础工程的学科地位:

基础工程是以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为专业基础,研究在各种可能荷载及其组合作用及一定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地基基础受力、变形稳定新装的变化规律及各种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检测与维护的专门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地基和基础是建(构)筑物的根基,又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它的勘察、设计、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建(构)筑物的安危。在建筑工程重大事故中,以地基基础方面的故事为最多。而且地基基础事故一旦发生,很难补救。从造价或施工工期上来看,基础工程在建(构)筑物中所占比例也很大,可达到30%,甚至更多。

因此,基础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发展方向: 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2测试技术方面

3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方面 4地基处理技术方面 5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方面 0.3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主要内容:

系统的介绍了基础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其内容包括地基工程地质勘察、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与计算,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桩基础、沉井与墩基础、地下连续墙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及施工注意事项,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基坑支护工程,地基基础抗震工程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二、学习方法: 1注重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掌握 2注重地基勘察及现场原位测试技术 3注重地区性工程经验

第一章 地基勘察

地基勘察:就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筑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其成果资料是工程项目决策、设计和施工等的重要依据。1.1地基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一、地基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1地基勘察的目的

任何建筑场地和地基都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因此,地基勘察工作必须遵循基本建设的程序,走在设计和施工的前面。

目的在于:以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建筑选址、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基本资料。

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从事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的人员,必须重视场地和地基的勘查工作,对勘察内容和方法有所了解。设计工程师对地基土层的分布、土的疏密、压缩性高低、强度大小、尤其是均匀性、是否在局部软硬异常的情况、地下水的埋深与水质以及图的性质是否产生液化等条件,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好设计,防止地基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2地基勘察的主要任务

地基勘察的主要任务从整体上讲是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以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和地质条件,避开或改造不利的地质因素,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具体而言,地基勘察的任务可归纳为:

1)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地质优越或合适的建筑场地。2)查明场地内崩塌、滑坡、岩溶、岸边冲刷等物理地质作用和现象,分析和判断它们对建筑场地稳定性的危害程度,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条件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3)查明建筑物地基岩土的地层时代、岩性、地质构造、土的成因及其埋藏分不规律,并测定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4)查明地下水类型、水质、埋深击分布变化等情况。

5)根据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研究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拟建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及施工方法建议。

6)对于不利于建筑的岩土层,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或防治措施。

二、地基勘察与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关系:

地基勘察属于岩土工程勘察的范畴,必须遵循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有关规定。因为建筑工程的重要性、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各不同,所以地基勘察的任务大小就不同,工作内容、工作量及勘察方法等也不一样,因此需要首先确定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建筑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然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勘察等级。1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

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建筑工程分为三级: 一级工程:重要工程,后果很严重; 二级工程:一般工程,后果严重; 三级工程:吃药工程,后果不严重。2建筑场地等级

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建筑场地的等级分为三级:

1)一级场地(复杂场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 ①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②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③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 ④地形地貌复杂

⑤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

2)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 ① 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② 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

③ 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些破坏 ④ 地形地貌较复杂

⑤ 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

3)三级场地(简单场地)。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场地: ①抗震设防烈度等于小于6度,或对建筑抗震有底的地段 ②不良地段作用不发育 ③地质环境基本未破坏 ④地形地貌简单 ⑤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 3建筑地基等级

根据地基的复杂程度,建筑地基等级分为三级:

1)一级地基(复杂地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地基: ①岩土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很大,需特殊处理

②严重湿陷、膨胀、盐渍、污染的特殊性岩土,一级其他情况复杂,需做专门处理的岩土。

2)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地基: ①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 ②除一级地基规定以外的特殊性岩土。

3)三级地基(简单地基)。符合下列条件者为三级地基: ①岩土种类单一,均匀,性质变化不大 ②无特殊性岩土

场地与地基等级的确定,从一级开始,向二级、三级推定,一最先满足的为准。4勘察等级

根据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建筑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可按下列条件划分岩工程等系。1)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的勘察项目。

2)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查项目。

3)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上级的勘查项目。

三、地基勘察的基本要求:

地基勘察,应在搜集建筑物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限制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与设计工作划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相适应,勘查工作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初步勘查、详细勘察三个阶段。

1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

对于大型工程师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判定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跳进是否适宜建设项目。一般通过机构候选场址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作出评价。2初步勘察(初勘):

在场址选定批准后进行初步勘查,勘察内容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其目的对场内拟建建筑的稳定性作出评价,为确定建筑物总体平面布置提供依据,为确定主要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方案提供资料,以及不良地质的防止提供资料和建议。3详细勘察(详勘):

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4施工勘察:

对高层或多层建筑物,均需进行施工验槽。基坑或基槽开挖后,岩土条件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是,应进行施工勘察。

1.2地基勘察方法

一、测绘与调查:

作为最基本的勘察方法和基础是共性工作,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就是对拟建场地及其邻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为确定勘探、测试工作及对场地的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提供依据。一般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勘阶段进行,基本原则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搜集地质资料时宜包括航空相片,卫星相片的解译结果;在岩石出露或地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可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对经过初勘测绘与调查仍未解决的某些专门地质问题(如滑坡、断裂等),应在详细勘察阶段做必要调查。

二、勘探方法:

工程地质勘查是地基勘察过程中查明地下岩土性质、分布及地下水等条件的必要手段。常用的勘探方法有钻探、掘探和触探。1钻探:用各种钻探工具钻入地基中分层取土进行鉴别、描述和测试的勘探方法称为钻探。按动力来源,可分为人工钻和激动转,钻孔结构 应按照钻探任务、地质条件和钻进方法综合考虑确定。

对于小型或中型工程,钻孔深度常常较浅,考虑采用人工钻。2触探:通过探杆用静力活动力将金属探头贯入土层中,并量测土对探头的贯入阻力值,从而间接地判断土层及其性质的一类勘探方法或原位测试技术。

作为勘探手段,触探可以用于划分土层,了解低沉的均匀性;作为测试技术,则可估计基地承载力和土的变形指标等。

(1)原罪动力触探试验:根据打入途中一定距离所需要的锤击数,判定图层的力学特性,具有勘探和测试双重功能。(2)标准贯入试验:

原理与圆锥动力触探相同,其标准规格的贯入器为两个半圆合成的取土器,可采取土样直接观察和进行有关试验。试验时,将质量为63.5kg的穿心锤,以76cm的落距,将标准规格的贯入器,自钻孔底部预打15cm,记录再打30cm的锤击数,即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达30cm时,可记录实际贯入深度S(cm),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并终止试验。

N=30

(3)静力触探试验:是用静力匀速将标准规格的探头压入土中,同时

测量探头阻力,测定土的力学特性,具有勘探和测试双重功能。其优点是可以在现场连续、快速、灵敏、精确、方便的直接测得土的贯入阻力指标,了解土层原始状态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对于不易钻探取样的饱和砂土、高灵敏度的软土层以及土层竖向变化复杂而不能密集取样或测试以查明土层性质变化的情况下,静力触探具有它独特的优点,因此在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应用广泛。它的缺点是不能直接观测鉴别,测试深度不大,对基岩和碎石类土层不适用。静力触探设备的核心是出探头。常用的探头分为单桥探头、双桥探头和孔压静力触探头三种。单桥探头能测定一个触探指标——比贯入阻力ps,即总贯入阻力p与探头锥尖底面积A的比值

ps=

双桥探头可以测两个触探指标——锥尖阻力qc和侧壁摩阻力fs,QcPf qc= fs=

Qc、Pf—锥尖总阻力和侧壁摩阻力 A、F—锥底截面积和摩擦筒总表面积 Rf= 为双桥探头的摩阻力Rf 根据静力触探资料,利用地区经验,可进行力学分析,估算土的塑性状态或密实度、强度、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沉桩阻力,判定砂土或粉土的液化势等。但利用静力触探资料估算变形参数时,由于贯入阻力与变形参数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机理关系,可能可靠性差些。另外,根据孔压力消散曲线,可估计图的渗透系数和固结系数。3掘探:在工地上用人工开挖探井、探槽或平洞,直接观察了解槽壁土层情况与性质,可以去的比较准确的地质资料,同时还可以利用这种井、槽、洞,进行取样或原位测试,称之为掘探法。当地集中含有大块漂石、块石等,钻探法难以进行勘察时,可采用掘探法,或遇地层很不均匀、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分布不规则,少数小孔径钻探很难代表全面情况是,可采用探槽,效果较好。对于黄土地基,黄土试样的质量等级常常必须是Ⅰ级,而探井是保证取得Ⅰ级湿陷性黄土试验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要求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勘探时,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探井。另外,当建筑物发生墙体开裂等事故时,为检验基础尺寸、埋深、材料、施工质量及地基持力层土质状况等情况,可以挖探槽。

掘探的优点是通过大面积开挖,人员可以进入探槽直接观察并可用手或简单工具实地检验各土层的密实度。必要时可取大块优质不扰动原状土,进行物理力学特性试验,还可以在探槽中做现场荷载试验。这是钻探与触探说无法比拟的。其缺点一是槽探开挖深度有限;土质疏松或深探井必须支撑,以保证人身安全。勘察完成后,应当认真回填,分层压实,所以工作量较大;另一缺点是地下水位以下难以应用。

三、测试工作击参数整理: 1测试工作的内容:

测试是地基勘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土工试验室或或现场进行测试工作,可以取得土和样式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下水的水质等定量指标,以供设计计算时使用。有时为了解决某些重要问题,还要在现场进行长期的观测工作。2岩土参数的统计整理:

在勘察中,必须对所得到的大量岩土参数加以整理,才能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用于基础工程的设计工作。

对岩土参数的基本要求是可靠和适用。所谓可靠,是指参数能正确反映岩土体在规定条件下的性状,较有把握的估计参数真值所在区间。所谓适用,是指参数能满足岩土工程设计计算假定条件和计算精度的要求。评价岩土参数可靠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主要包括:取样方式和其他因素对化验结果的影响;采用的试验方法和取值标准;不同测试方法说的结果的分析比较;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测试方法与计算模型的配套性。1.3地基勘察报告

一、勘查后报告的编制:

地基勘察的最终成果是提出勘察报告树(并附必要的附件)。勘察报告是在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勘察、试验测试等已获得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和要求,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文字报告并附各种图件的勘察技术文件。勘察报告应该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便于使用和适宜长期保存,并应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

看超报告的编制必须配合相应的勘察阶段,根据任务要求、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请款编写。勘察报告提供选择地基基础方案的依据和设计计算数据;应对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建议;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2)拟建工程概况。

(3)勘察方法和勘查工作布置。

(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5)各项岩土性子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7)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核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

(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上一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下一篇:老师给学生婚礼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