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待传统节日调研报告

2024-10-18

学生对待传统节日调研报告(共17篇)

1.学生对待传统节日调研报告 篇一

当代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观?

小组名单:聂韵昱 文宇晗 陈海燕 温世萍 苏珍 指导教师:喻志桃

摘要:1.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

2.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主要来源 3.当代大学生对于最近中国传统文化风靡全球,怎么看 4.当代大学生是否主动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5.当代大学生认为该如何去加强继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影响 大学生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多姿,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傲视群雄的姿态。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构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去看待它。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本民族的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不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市井胡同如今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西方流行歌曲由于紧跟时尚潮流,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更多的孩子们更热衷于欧美日韩的电子游戏...经济在飞速发展,GDP已然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入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来了解这个古老而现在的国家,了解她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外越来越多,但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冷漠。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日趋完善的时期,如何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现代大学校园看古典著作的学生越来越少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的普及程度逐步下降经调查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态度不尽相同,但大多数人的态度不容乐观,但是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不是没有兴趣而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宣传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以及教育部分缺失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出现偏差。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极其忽视,文化素养越来越低。大学生同学并不是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而是始终采取的是一种低效的,甚至可能导致对文化意义误解的学习方法。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着重大意义,它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培养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等。但当代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现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影响面不广,影响度不深和影响的渠道单一。

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平均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功能,以不断增强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数据分析:本次网络问卷调查在三天时间共收集到网络问卷共58份;其中接受调查的男生有28人(占48%)、女生有30(占52%);其中大一学生6人(占10%)、大二学生20人(占35%)、大三学生13人(占22%)、大四学生19人(占33%)。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兴趣程度不高

根据数据统计得出72%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有点兴趣,而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人数仅有22%,甚至有近6%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表示没有兴趣和持无所谓的态度。熟话说得好,只有对于某样东西或某件事有了很高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更着迷于它、更好地做好那件事。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完全有必要提高的,当然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有必要提高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成长的。他们是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往往个性鲜明,敢作敢为。也是受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面对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更容易被吸引而轻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很多学生在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问题答不上来。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都是一知半解,略微懂一些常识性知识而且并非十分感兴趣,除非是专业的艺术特长生才能对其达到精通或是痴迷的程度。但值得高兴的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高的认同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很有价值的。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西方开始慢慢认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调查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认为学生们有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当然,对传统文化认识程度高的学生也不少,有5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地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他们认为这样是有必要的,而也有近一半的的学生只是偶然打发时间性地了解一下,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学生主动地去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的认识传统文化。

(三)对有关传统文化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目前,国家政府为了让国人不淡忘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特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对此同学们都是非常支持的,60%的学生更加乐于参加传统节日并对我国传统节日也比较关心,只有6%的学生倾向有西方节日。比如在我国为纪念屈原而设的端午节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事件上,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十分气愤。怒骂韩国人无耻。同时认为这是国人忽视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保护才造成的结果。对于这种事件同学们的认识还是过于简单,并没有发现最根本的问题。同样,对于我国的圆明园兽首在法国高价拍卖的事件,也缺少冷静客观的认识。近些年来有很多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境地。很多同学对此深表遗憾,但却无可奈。但也有同学不关心这种现象,当然也不清楚这种现象可能带来的危害。年轻的一代少有人能花上十几年去学习专研传统技艺。但最根本的愿意还是传统手工艺术品还需要拓宽市场。这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出力建设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传统艺术品在市场上也变得越来越抢手,近几年的收藏热也是靠越来越富裕的老百姓带动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去买中国传统艺术品来增加自己的艺术涵养。更有许多爱国人士花大价钱从国外买回属于中国的文物。对此很多同学都深为触动。

(四)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的看法

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并行不悖,38%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将逐渐受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推崇,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会逐渐被淡忘,7%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会成为小众文化。不管怎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起到对现代人们的教化意义。华文化的发展总是兼容包并,不仅有本土文化还包含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体系。并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到现在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真,善,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倒退。现在的人普遍更重利益而轻礼仪。这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够导致的。但根本原因还是我国的传统优秀品质没有很好的传承。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传统文化并没被时代所抛弃。但它本应实现的的作用却并未被完美的利用。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是被拖着走的文化,我们习惯从一个制度或一件作品中寻求传统文化的影子,却很少从传统文化本身出发延展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制度文化。这样的继承是表面的继承,并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进步与发展,长久以往,通过这一类型的文化继承,人们会逐渐抛弃用的少的传统文化,不思考它是不是有价值有进步意义,留下符合当代人需求的传统思想,这样的继承是选择性的,主观的继承,就此就谈不上传统文化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建设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是不可忽略的条件。只有在大学生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事业才能奠定未来的基础。

(五)传统文化在市场环境中的经济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小农经济、封建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在本质上必然与我们正在建立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贯穿了资本运动的各个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和市场经济是想适应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守礼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儒家文化的“节用”“富民”“使民以时”的思想,养成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和美德。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弊端。单靠市场的调节、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不行的。在这个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就显示出积极意义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动力、目的和结果: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2.学生对待传统节日调研报告 篇二

第一, 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 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 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 视野宽阔了, 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 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 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 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 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 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 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 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 对中国传统文化, 既不能彻底否定, 也不能全面复兴, 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 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 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 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 弘扬不是全面复兴, 一定要有所选择, 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 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 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 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 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 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 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 一定要有所创新, 有所发展, 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 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 这种负面效应, 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 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 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 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 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 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 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 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 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 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 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 是前瞻性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 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 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 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 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第二, 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 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 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 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 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 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 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 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 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 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 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 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 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 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 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 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 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 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 内涵丰富, 底蕴深厚, 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 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 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 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该给以总结, 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 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预言, 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 被东方诸国所尊崇。《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 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 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加算盘》一书, 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 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王阳明 (宋明理学集大成者) 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 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 连《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不仅如此, 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 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部分, 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至于“四大发明”, 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 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 热衷于“中为洋用”, 我们华夏子孙, 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 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 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 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毕竟, 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 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 自然会烙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 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 所以, 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 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比如说, 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 在今天, 就要实行“拿来,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挑选, 占有”的原则。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系统是思想, 即以儒家思想为主, 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 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3.学生对待传统节日调研报告 篇三

的确,学生报告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四五十个学生,一天到晚嚷嚷着,耳朵都听出老茧来,真是有点烦。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个性行为的发展,发现不良行为,就得及时进行教育。就学生打“小报告”来说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不良行为,所谓“小报告”就是指某些学生毫无事实根据,在班主任面前故意说其他学生的坏话。

怎样对待学生的“小报告”,我觉得这其中大有学问。试想:孩子为什么打报告?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心理满足的需要,有的报告一打,得到老师表扬和信任,何乐而不为呢;二是抬高自己,别人挨了批评,同学威信下降了,就等于自己威信高了;三是嫉妒他人,看别人成绩比自己好,老师表扬多,心里不服,就千方百计揭别人短。老师批评一学生字写得差,过一会儿,她马上来报告一个三好学生做作业时讲话。

怎样处理学生的“小报告”呢?办法是“细心引导,培养能力。”

当班主任老师光有热情还不行,一天到晚叫这个“不要”这样,喊那个“不准”那样,指指点点,忙忙碌碌,结果是这头平息那头风波又起,永远有处理不完的事,这能不烦吗?我认为班主任要从烦中解脱出来才是上策。而培养学生能力的法宝是引导。一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想想该怎么办?如张某报告王某扔了一个塑料袋,我有意地问:“你说该怎么办?”张某思考了一下说:“我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你这个办法真不错!”我及时鼓励表扬使张某懂得了该怎么做,以后再碰到之类的事,他还会再打“报告”吗?二是把学生平时“报告”的事加以归类,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面对有人乱扔赃物,我们怎么办?”答案绝非一个,“视而不见一走了之”、“你丢我就捡”、“叫乱扔的人捡起来”、“我去捡却要批评他”、“报告老师,让老师批评”,众多的答案让学生自己辨析,辨析中提高认识,认识中选择处理问题的办法,可想而知,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是划一的。三是竞选轮流当干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有一批能干的管理者、组织者,而管理者是需要培养费的。我的做法是,想当干部的都可以报名参选,以此培养自信心;竞选者要发表演说,主要说怎样履行职责,以此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竞选者当堂处理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如一次竞选中队长,三个同学的竞选演说不相上下,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呢?这时一个同学自以为此事与己无关,正拿着一辆小汽车玩得起劲,这时我就对竞选的三人说:“他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好?”甲毫不犹豫地说:“没收小汽车,警告他上课不准做小动作。”乙迟疑了一下,走到他身边说:“你再摸我就告诉老师。”丙胸有成竹地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按住他摸车的手小声地说:“上课要遵守纪律。”三个人三种处理方法,玩者说他最愿意接受丙的做法,这样既不伤自尊心,又不影响同学。同学们也纷纷举手赞成丙当中队长。多次这样的活动,同学们相互之间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的确,“小报告”烦,但班主任有意识地引导,不但可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而且使学生在处理平凡的小事中得到锻炼,能力得以提高。如有一次龚某捡到一块手表,怎么帮呢?同学们就在班干部组织下进行讨论:有人主张交给老师,有人提议广播找失主,有人准备站在那里等失主……同学们一个个都在为找手表主人而动脑子,众多的方法哪个为妙呢?交给老师,老师要费时找,还不如我们自己想办法;广播找失主是个好办法,但先要找到广播员,上课时又不能播,这办法似乎不是最好的;站在那里等好不好呢?一是我们要上课,没时间等;二是如果失主不来找,该等多长时间呢?因此这个办法也不可取。议论来议论去,最后大家一致通过用《失物招领启事》的办法,全班同学人人写,谁写的启事简单、明了、清楚,就把谁的启事贴出去。结果,启事贴出不到半小时,物归原主了。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小报告”不能偏听偏信,对学生反映的较为突出的情况和问题要深入调查,仔细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结论,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小报告”。这样就能使教学秩序正常化,也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班级和学生利益的维护有了保障,而且也能够提升学生爱班乐学的情趣。

4.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篇四

2016年07月22日 14:53:42 来源:《红旗文稿》2016/14 作者:高长武

如何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回答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牢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否定、虚无历史,以古非今、简单复古,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妄自菲薄、去中国化等四种错误倾向。

一、坚持客观对待、辩证分析,反对全盘否定、虚无历史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全盘否定、虚无历史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把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漆黑一片。其主要危害在于,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否定了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伪命题。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唯物主义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与历史问题。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我们要看到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会阻碍和束缚社会的发展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其在历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和其思想精华在今天依然具有的借鉴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5000多年而绵延不绝,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实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向上向善”的、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依然可以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为我们认识并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否定和无视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不是一个虚无缥缈、无关痛痒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关系重大的重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回答并解决而是怎么样回答并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反对以古非今、简单复古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以古非今、简单复古倾向,其主要表现是,美化历史,主张复古,照搬古代历史上的做法,甚至提出“以儒治国”“以儒代马”的主张。其主要危害在于,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模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差异,企图动摇和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本质上还是如何客观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有益成分并不能代替其思想糟粕和历史局限;中国传统文化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具有的时代价值,也不能掩盖曾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并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中的许多落后、消极因素,曾束缚和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事实。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无视其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踩到地上,视之为影响中国进步的万恶之源,又不能忽视其局限性和落后、消极因素,把它说得尽善尽美、吹上天去,视之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妙药。

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一条根本成功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并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这其中的中国具体实际当然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需因素,二者互为需要、不可割裂。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就没有区别、不分彼此甚至可以相互取代。实际上,它们不仅有时代性上的差异,更有层次和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立身之本,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历史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选择;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多方比较、反复检验后作出的自主的历史的选择。

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要动摇和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要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资政育人的作用,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反对故步自封、盲目排外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故步自封、盲目排外倾向,其主要表现是,自满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排斥甚至拒绝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成果。其主要危害在于,看上去“维护了民族文化自主性”,实际上违背文化发展规律,封闭日久难免走向没落。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相应地也就都有需要丰富和提高之处。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文化优越论是不切实际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文化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不管它曾经如何辉煌,如果陶醉于过往的辉煌,故步自封、封闭排外、不思进取,必然会陷入僵化、走向衰败。这是文化和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遭受各种磨难而绵延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特性,注意在同其他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因此,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不能故步自封、盲目排斥域外文化,而且还应虚心学习、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坚持文化自信、洋为中用,反对妄自菲薄、去中国化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的妄自菲薄、去中国化倾向,其主要表现是,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盲目追随所谓“现代潮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主张割断历史,去中国化。其主要危害在于,割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消除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模糊中华民族的来路,扰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既定部署。

这一问题与上一问题,也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本质上都是属于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域外文化的关系问题。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国家、民族凝神聚力、团结一致的重要前提,所谓身份认同,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和思想灵魂。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不坚守甚至放弃自己的身份认同,不了解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就会行无依归、丢魂落魄,就会失去方向、陷入迷途,就会丢掉根本、丧失命脉,这样的国家、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因此,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既要认真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又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反对妄自菲薄、唯洋是从,甚至搞削足适履、去中国化的思想与做法。

上述四种思想倾向本质上的错误是共同的,就是在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功用与局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关系的问题上,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机械地而不是辩证地、片面地而不是全面地、割裂地而不是联系地、静止地而不是发展地看待问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处理有关问题,核心的要求至少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是根本前提;二是始终坚持辩证看待、鉴别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善而从,这是基本方法;三是始终坚持立足当下,着眼于“用”,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将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最终目的。关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总书记曾说过两句非常凝练的话:“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总书记这里所强调的“科学”“忠实”,其题中之义至少包含上述三个要求。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5.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 篇五

方言,几乎每个不同地方都存在着不同的`方言。有研究者说: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承载了一个地方从古至今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性信息,是不可恢复的历史记忆,是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在我们身边却渐渐消失。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有报告指出,平均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并且无声无息。

方言,本来是人人都会,或者大部人会,而现在渐渐变成了少数人专有。必须承认,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无需多说,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在维护社会协调运行和增进沟通理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过,普通话日益强大的另一面,却是方言的逐渐消失,这不是我们期待的结果。

汪涵说过:“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及其顺畅,而方言可以让你感到无限的温暖。”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和拯救正在消失的方言,培养方言保护意识。在不影响社会交际的情况下,社会、公众应多营造方言氛围,让人们受到更多的方言熏染。

6.学生对待传统节日调研报告 篇六

今日人们所见的《弟子规》是几经修改的作品,此书最初由清康熙时绛州李毓秀写成后,山西浮山儒生贾木斋将原书作过一次修改,并将李编的《训蒙文》改名《弟子规》。同治五年(186年)陕西三原人贺瑞麟又将此书编入他所辑的《西京清麓丛书·养蒙书九种》之中,重新出版。共1080个字,通篇采用三字一句,以合辙押韵的韵文形式出现。这种三字一句,每一小段均押韵的形式,人们喜闻乐见,儿童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是一很好的形式,但这一形式不是始于此书,一千年前的《三字经》已有成功的范例。

利用合辙押韵的形式当然很好,作者为了用这一巧妙的形式灌输进他的说教内容。却在很多处勉强凑字,硬造名词,不合语法,令人费解。如“居有常,业无变”之“业无变”之业应是祖宗传下来的事业不变更,但与“居无常”联系不起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之“力为具”、“谨为去”更不清楚。“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一段,“居处辨”既含意不清,这两句又不押韵,只不过凑足三个字而已。“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应是对上要合乎等级名份,对下要与家庭地位相符。一般人不会想到这么多,还要好好解释一番。这么一解释,就失去“通俗易懂”之意了。“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意思是别人问到谁时,应该回答名字,“吾”字和“我”字,不应混淆,应该分开。应该是“要分明”,文中用了“不分明”,不正好相反吗?还有“直谅士,渐相亲”“直谅士”应是耿直信实的士人,“谅”当固执讲,固然也当“信”讲,但那是小信。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是说要讲大信,不要讲小信,作者此处用了这个“谅”字,要士人对别人“谅”,只是小信,便能“渐相亲”,显然水平太低,要求不对,这又是明显的凑字之为。“过不规,道两亏”,意思可能是有了过,又不按规则,如果两者加起来,就是两个错(亏)了。这种解释不知是否正确?孔子当年说过“过而不改,是为过矣”[5],即有了过又不改过,又多了一个过。多么清楚,作者的话别人不懂,自己也说不清楚,正是“以已昏昏,使人昭昭”之作。“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这句话显然依据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来,但“即速己”却很难令人理解,好象是自己不愿干的事,快快不干,“即速己”三个字可以这样解释吗?是快快干呢?还是快快不干呢?说起来这么别扭!讲起来这么不通!“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此“理真”显然是“真理”之意,此真理应指儒家学说。这又是为了说明问题凑句造词,颠倒名词之作。

以上举出多例,说明此文作者为了说明问题,造词凑句,病句累累。作为儿童启蒙读本,孩子们读了这些病句,大大不利于语言训练及写作表达。我国古代的文言文,是很规范的,当时民间的俗语,是很顺畅的。以此别别扭扭的一些句子教育孩子,还让孩子们背诵,很易把孩子引向语言和文字不规范的邪路。

7.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 篇七

一、记忆型

当学生犯错误时, 可以提出“记住几个成语”、“背诵几首古诗”、“记牢几条格言”等任务, 让他们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完成, 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顺便让这些“幸运”的学生接触一下, 也不失为一种健康的惩戒措施。

二、想象型

当学生犯错误时, 可以提出“写一篇作文”、“写一处风景”、“写几个同学”、“写一篇读后感”等任务, 让他们任选其中一项完成, 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三、自选型

如果学生不想接受以上任何一种措施, 就由他们自己“量刑定罪”选择一种合理的形式, 比如:帮班级布置教室、替爸妈做家务、设计书写黑板报等任务, 尽量想出些积极有效的方式, 以便取得好的效果。

8.学生对待传统节日调研报告 篇八

一、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儒家思想

1.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形式确立相应的统治思想作为施政的指导,并以此规范人们的行为。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汉初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统治思想,实行修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汉武帝以后,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选择“外儒内法”且“济之以道”的治国模式,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该方法影响深远。如唐朝时,轻徭薄赋,缓和矛盾;中央集权,实行法治;选贤任能,以德治国。

2.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主要原因:“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儒家思想,在哲学上宣扬天人观念;在伦理上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在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些都是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所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3.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社会的安定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维护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以德治民思想可以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今天的以德治国;民本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是形成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二、 以古为今用和扬弃的方法对待儒家思想

1. 对那些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思想,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如忠、孝、礼、义、廉、耻以及以人为本等,这些思想观念经过现代的创新性转化,已经成为我们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思想来源。又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富贵不能淫”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都可以转化为新时代的新思想。

2. 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思想的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要素,使之成为今天文化建设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贵君轻”,再到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今天我们可剔除其封建内核,将其发展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3. 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成分必须予以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9.大学生传统节日意识调查报告分析 篇九

分析报告

指导老师:刘林华

项目参与者:刘丹丹、周政

院系: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10级经管302区队

时间:2012年6月7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

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

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下文是关于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分析。调查目的当代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调查对象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选择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校的各系大学生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调查时间调查人员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2012年6月7日——6月10日完成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10级管理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刘丹丹、周政

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

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

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

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

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

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

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

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

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

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

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调查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

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

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

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调查报告之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

10.学生对待传统节日调研报告 篇十

班级:11体育教育姓名:蒋依学号:119301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11.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待网络 篇十一

一、正确认识网络

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 首先必须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网络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网络的利和弊, 关键是看怎么去使用。我们先来说说网络的好处。对于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相关的资料, 扩大视野, 接触更多的知识, 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人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另外, 网络的利用可以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如现在的网上购物、网上充值、网上银行等, 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来完成。这些都是网络为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但是, 另一方面, 网络上常有不良网站散播一些不良信息来误导青少年, 还有来自娱乐及游戏方面的诱惑, 很容易让一些青少年堕入其中, 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总的来说, 网络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但却容易“玩物丧志”, 对于一些意志力不够坚定和对网络认识不全面的青少年, 更加容易受到诱惑。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 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课教学就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二、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课堂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引导教学按一定的步骤实施, 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之外, 还有一个目标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 那就是网络道德教育。因此,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以目标的导向来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 主要包括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 防止侵权行为, 尊重知识产权。这方面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 都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网络是虚拟的, 但还是要遵守法律, 合法地使用每一项权益。同时, 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 防止网络病毒的转播和黑客的入侵, 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对一些不良信息和网站进行抵制, 不随便阅读和传播, 提高警惕性, 不上当受骗, 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在教学内容中进行网络道德意识的渗透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并不是每部分内容都是有关网络的, 大部分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那么,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就必须要在其他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在一些与网络相关性较高的内容教学中进行渗透,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 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一部分有关网络活动的内容,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网络应用, 如qq等网络聊天和交流的工具, 讲解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方面, 及在网络购物中应该要具备的一些安全和道德意识。在课堂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网络应用进行教学, 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四、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

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要通过教学体现出来的, 教学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这个目的, 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以理论的形式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那么学生可能听过就忘了, 印象不深刻。所以, 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如可以讲述一些当时有关网络危害的新闻, 让学生对新闻以及当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 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络的危害以及增强网络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一些新闻和事例来吸取教训, 进而懂得正确使用网络, 健康、安全上网。

12.教师如何对待爱打报告的幼儿 篇十二

“老师,他拿我的衣服”“老师,他打我”“老师,她玩头花”„„在幼儿园里,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少的,也是幼儿教师值得考虑的一大问题。

其实,孩子们打小报告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候小报告的内容令我们无法理解。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在老师面前打小报告更多的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与老师亲近。但也有时候,有些孩子是在寻求帮助,特别是被人欺负后,想寻求老师的保护;有的孩子则是希望被老师看到他好的一面,给他更多的肯定。这会使他得到满足感,自豪感„„总之,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有很多很多。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于小朋友的告状,我们要耐心的倾听,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管孩子打小报告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都要告诉孩子,很高兴他愿意将这件事告诉老师。在弄清事情真相后,我们不急着告诉孩子的做法是对是错,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这件事,让孩子们独立思考,鼓励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如果他们自己解决了事情,那我们也不吝啬赞扬小朋友们,给幼儿一个鼓励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等等。让他多学会发现别的小朋友的优点。能够指正别人的缺点这是对的,但是如果能多多发现别的小朋友的优点就更好了。

13.对待问题学生 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被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目前也引起了教育届同仁的高度重视。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被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学生越来越多存在偏差的学生。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呢?绍兴龙文教育辅导教师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有爱心。爱是教育学生的能源,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是取得良好教育效应的力量。爱具体体现在尊重、信任、真诚、宽容、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等方面,虽然每个人体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把热爱学生作为对待“问题学生”的出发点应该是一致的。爱分三种:慈爱、严爱与混合型爱。慈爱带母性之柔,严爱带父性之刚,混合型的爱兼父母之柔刚,柔中带刚,刚中兼柔,常能达到一种恩威并加的效果。三种爱适应于三种不同问题的孩子,生性懦弱,性格内向,孤僻者宜慈;生性野,性格活泼,自制力差者宜严;脾气犟,感情脆弱者则宜刚柔相修,以慈爱去宽容、去循循善诱,攻破其心理防线,用严爱去严格要求学生,必要时恩威并加,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教师不爱学生,就会使学生心理上逆反、情感上裂痕、意识上障碍、品德上滑坡、聪明才智上受到压抑,就不可能真正的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从而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

第二、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老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

第三、要调动所有孩子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做他们的朋友,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融合。这样,原先觉得自己不合群的学生就会觉得得到重视,他们感受到了关爱和友谊,他们麻木结冰的心就会开始复苏,他们潜藏已久的能量就能开始释放。这样,“问题学生”就会开始在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学习成绩和表现相辅相成,得到普遍提高。

第四、老师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当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14.学生的错误应得到正确对待 篇十四

赵老师能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说明他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具有一定课堂教学应变能力的教师。类似于赵老师在这堂课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常常会遇到:几乎一模一样的题目,明明讲了很多遍,为什么还有很多学生出错?到底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这值得所有的教师思考和研究。

赵老师发现的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反思。他没有抱怨,也没有通过增加练习题量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研究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给出了比较好的补救措施,体现了赵老师的教学机智。不过,如果赵老师能在备课时就预设到这一问题,课堂教学设计会更出彩。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真正的备课应立足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要调适与创生数学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教材。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在课程理念、教学理念等方面有其先进和合理的地方,但我们一线教师仍不能照搬教材,仍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知识体系合理设计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方案。备课时既备数学知识,又备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研讨学生曾经出现的共性错误,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设计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经历亲身体验、探索,获得的才是有效的学习。我认为,备课要依托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团队力量,抓住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间的矛盾,学会课程整合。此外,教师不止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调试者和整合者,其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珍惜学生的作业考试中的共性错误,认真研究,会为我们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15.宽容耐心对待学生 篇十五

从教将近十年,有过成功的喜悦,有过失败的沮丧。有时对自己的工作激情高涨,有时却心灰意冷,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懂得教师这个行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只有保持良的心态才能从容的面学生,才能宽容、耐心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我们班的罗宵同学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因为家庭的特殊原因,一直没什么人管,作业完成情况比较差,几乎不写,或者交上来全错。我有时很想狠狠揍他几下,或者撕了他的本子,可每次都被理智给控制住了。有几次我找他谈谈,可话还没说几句他的眼泪就扑扑的往下滴,眼皮一直耷拉下来,看着这个无人关心爱护的孩子我心里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于是我决定等待,慢慢找机会跟他拉关系,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把我当作好朋友一样的。当他作业错了,我会耐心的跟他讲解,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会像妈妈一样跟他讲道理,当他没有铅笔和本字写作业时,我会及时给他送上,渐渐的他愿意对我笑了,但很多坏习惯还是让我头痛。有一次上完课我觉得很累就随便找了个学生的位置坐了下来,这时候后面竟然有一双小手在为我轻轻的捶背,我疑惑的转过头,真是不敢相信竟是罗宵!高兴、激动、意外、当时的心情真是无法用任何词语形容,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罗宵也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老师你累了,我帮你捶捶”。我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不累,谢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他跟他好好交流的机会。我问他:“罗宵,你觉得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他是属于笨呢?还是属于不认真呢?”聪明的他不说话了,我把他最近的表现,学习态度一一数了出来,总的来说是相当不好的。我告诉他:一个人如果努力了,就算在学习上有困难,老师也会真心诚意的帮助他。可是如果一个人这样随意的对待学习,胡乱的涂写作业本,他是没有资格说什么“天生学习不好或没人管”之类的话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他又哭了,我帮他擦干了眼泪。他虽然没表示什么,但从他以后的表现中说明我们这次的谈话成功了,作业开始认真了,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数学每次七八十分的他,现在能考到九十多分了。

这件事让我知道了,教师的态度决定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目光都会渗入学生的心头,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在老师关爱激励下,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会产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并以此作为参与学习的动力。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宽容的交往中不断交融。我更觉得,凡事都事出有因,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教师缺乏了足够的宽容心和耐心,会导致各种不良教育效果。不但没有起到正面教育之目的,反而起到相反作用。不免让人产生费力不讨好的感觉。作为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和淘气、调皮的学生,应该用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们:或许在我们的宽容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得以提升和张扬;或许在我们的宽容的眼光呵护下,成长起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学子;或许在我们的宽容的目光中,会涌现出许多爱迪生、牛顿的身影;或许就因为我们的宽容,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那么如何才能

做到既有耐心又富宽容之胸怀呢?有专家说过这样的话很有道理:有的事情不好解决时,不妨先试着回答几个相关问题。据此,我每次遇到难题时我会问我这样的几个问题:教育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教育对我自身有何要求?新课改中我应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如何才能正确把握学生?新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建立?我有没有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我是如何解决问题学生或掉队的学生的?有没有向学生发过火,向家长告过状?我再试着回答出上边的问题,就会找到答案。

16.学生对待传统节日调研报告 篇十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研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研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附录

17.如何引导和正确对待学生上网 篇十七

关键词:网络,文明,观念

对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信息化一直伴随着他们的生活。首先,他们几乎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电子教室、网络,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完成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其次,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里已经有了个人电脑,有的甚至有两台以上,而方便快捷的电信、铁通ADSL宽带也已经步入千家万户;再次,现在市镇里多如牛毛的网吧一天24小时来者不拒地接待着我们纯真的学生。

据2009年1月CNNIC发布的第23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我国目前网民数量有2.98亿人,其中10-19岁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35.2%。再据有心人对某高中上网学生的问卷调查,约有86%的人上网主要玩游戏,5%的人上网主要是聊天,4%的人上网主要关注影视偶像动态或其它娱乐,5%的人上网查找学习资料。由于青少年身心不成熟,意志力较差,生活阅历肤浅,因此,青少年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迷恋于游戏,沉溺于聊天不能自拔。就我校而言也有不少调皮的学生,夜里甚至翻墙去网吧通宵上网,第二天瞌睡连天地来上课。不少学生因此荒废了学业,并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众多媒体、专家和各类社会人士对此忧虑万分。为此,学生家长、教师谈网色变,严禁学生上网,一度更有传闻说某市要取缔市面上的所有网吧。

我觉得事情远没有那么可怕,任何事物都有辩证性,我们不仅仅要看到网络带来的弊处,更要看到它的优点,看到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看到它对于我们的帮助。如何消除学生家长、老师们的谈网色变,就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这个新事物,帮助学生“健康上网”、“绿色上网”。

一、展示网络对学习积极的、有帮助的一面

爱玩本来是学生的天性,更何况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很多时候可以满足他们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心理期望。面对网络游戏刺激的声音、精美的画面、虚拟的奖励,他们常常不能自拔。学生在付出一些时间之后会使游戏得到“升级”,拥有比别人更强大的权限,这让学生有优越感,以至于很多学生上网甚至只知道有网络游戏这么一项活动。

我们要避开其锋芒,相反地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网络其强大的帮助人们学习、生活的能力,比如很多学习网站,数据库,搜索引擎,等等。某个历史名人的生平,他查了很多书籍查不到,而网上一搜索,几秒钟全搞定。学生发现,原来他平时遇到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可转移学生部分的兴趣,让网络真正地能够对他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二、展示不文明上网和网络给社会带来的坏影响

不文明上网已经引发了很多的社会问题,由网络引发的暴力、色情、诈骗案件也时有发生。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有不少的伤害。而且在青少年的犯罪形态中,基于网络诱发的犯罪已呈上升趋势。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犯罪案例,或者荒废学习、荒芜生活的例子,甚至可以安排一些“现身说法”之类的视频给学生以心灵上的触动,让他们引以为戒,从而在上网的时候心理也有所顾忌,对其产生的后果有所预见。

三、适当地引导学生进入简单的益智的游戏

很多大型网络游戏就像个电视连续剧,你看了一集就想接着看下一集,很容易“上瘾”。而很多游戏类网站具有很多比如牌类游戏之类的小型游戏,又具有赌博性质,它们使用如“游戏币”、“金币”之类的虚拟货币来满足上网者现实中得不到的虚荣、快感等。所有诸如此类的游戏,我们要跟学生适当地分析其带来的后果。而让十几岁的青少年完全不玩游戏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安排、引导他们以游戏的方式完成某些学习内容,或者下载一些比较简单的、益智的、开发脑力的游戏,比如小游戏“连连看”,就可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

四、家长要与时俱进地改变观念,并进行正确疏导

学生在校之外的时间其实是超过在校时间的,这就需要家长参与到这个社会活动中来。家长是孩子生活中的老师,家长也不能谈网色变,要解放思想。很多家长把家中的电脑设了密码,完全杜绝子女在家里上网。这让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们反而对网络更好奇,上网的时候更要窥其奥秘。以至于很多人一到假期就整天泡在网吧,造成了额外的负担。所以家长理应想开,这是个离不开网络的世界,他们的子女将来就是要用电脑、网络去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一代。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上网的时候要有所取舍。有个聪明的家长曾经就对爱上网的儿子提要求,要求他帮助自己上网查一些生意方面的资料、经验等,让儿子发觉自己的重要性。他的正确上网得到了价值上的体现,他懂得了网络对他的帮助。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屏蔽不法网站的软件加以控制。

五、加强网吧管理,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上网

学生大部分其实是很听话的,但是也不排除有很少部分的学生自觉性不高,经不起网络或者部分社会不良青年的诱惑,离开家长、老师去经常出入一些无人正确管理、不规范的网吧。这就要求全社会一起来保护青少年“绿色上网”,帮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指明方向。所以政府也应该加强网吧管理,建立一个健康、健全的体制来共同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使学生网络犯罪、荒废学业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屏蔽。

总之,针对青春期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在对待学生上网方面“宜疏不宜堵”,既要认识到网络的弊端,又要认识到网络的长处;既要帮助学生跟网络适当“拉开距离”,避免他们网络上瘾、网络犯罪,又要“开放思想”,帮助他们学习、利用、创造好新时代的网络,用网络帮助他们成人、成才。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应当联合起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绍花.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2005.6.28.

[2]李英.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上网问题[N].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

上一篇:《草船借箭》改写的小学作文下一篇:下月主要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