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初中教材

2024-08-23

女娲补天初中教材(6篇)

1.女娲补天初中教材 篇一

很久很久以前女娲闲来无事,便四处游山玩水,走着走着,她不禁觉得兴味索然。因为放眼望去,不是河川湖海,就是崇山峻岭,那种静止荒凉的景色,在她看来可真是无聊透顶。她走累了,坐在石头上休息,一边随弄着泥土,一边思量着。她无聊的拿了些泥土,掺了些河水,揉成一团,随便捏捏。竟成了一种动物。把它放在地上,说也奇怪,这动物竟动起来咕咕的`叫女娲把这动物叫“人”,并且继续用水和黄泥造了许多男人和女人。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然后单独或成群结队的走了。最后,她只得拿了根藤条,深入泥潭里,搅了些泥浆,拿起往地上一甩,泥浆降在地上,用力不均所以造出来人,都不一样。有聪明的,愚蠢的。有漂亮的,有丑陋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 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是:女娲用了很多想象和观察,我要向女娲学习。

2.女娲补天初中教材 篇二

人类产生的最初, 社会安定和谐, 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但是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战争和灾害接踵而来, 而最让人类感到恐慌和无助的一次就是天破了一个洞, 人类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与此同时, 人类的生活秩序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在此时, 人类的母亲女娲, 亲眼看见了自己的子民所经历的一切, 她感到非常痛心, 为了使人类免受灾难的威胁, 下定决心, 把天填补完整。关于女娲补天的背景,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说法:

( 一) 人为战争的破坏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属于中国古代传说之一, 至今已流传了几千年。就补天缘由, 众说纷纭, 而流传甚为广泛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诸侯有共工氏, 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 以水乘木, 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 乃头触不周山崩, 天柱折, 地维缺。”由此可以看出, 共工曾与祝融交战, 而共工以失败告终, 极度的愤怒, 才头触不周山, 导致了天地混沌一片的局面。人类早期, 氏族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导致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然而天灾源于人祸, 人们无力改变现实, 进而渴望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女娲这一角色就满足了人们所有的幻想, 这便有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 二) 自然灾害的威胁

上古时期的人类, 经常会遭受饥饿、寒冷、疾病甚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淮南子·览冥篇》 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远古时候, 天崩地裂, 万物不能被天地覆盖和承载, 火势凶猛不熄灭, 水势浩荡而不止, 猛兽吃掉了善良百姓, 恶鸟抓老弱病残的人。女娲通过炼五色石来填补天的窟窿, 斩断鳌的四只脚当作支撑天空的柱子, 置黑龙于死地而安定天下, 收集芦灰用来避免洪水泛滥。天恢复完整, 四极也立正了, 黑龙也死了, 天下平稳了, 凶兽猛禽没有了, 民众得以生还。从文中就可以看出, 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 人类感到束手无策, 无力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 因而就迫切地希望出现一种神奇的力量来改变艰难的现实。基于人们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 女娲的形象便顺应而生了, 女娲出现以后, 炼石补天人类遇到的困难逐一得到了解决。

二、女娲补天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 乃引绳于泥中, 举以为人。”在天地开辟的最初, 人类是不存在的, 女娲觉得世界过于冷清, 便按照自己的模样用泥土捏出人, 并赋予人生命, 世界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女娲因此就成了人类的母亲。女娲造人的传说是人类对于自身起源的一种探索, 人类无法解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以为是自然界的神力创造了他们。也正是人类的出现, 大地热闹起来了, 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了。神话故事不是无端的猜测, 而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万物存在的一种猜想, 同时也是古代人简单朴素的哲学思辨的产物。从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中, 我们就会明白, 要完成补天任务会遭受重重挫折, 不仅要运用智慧掌握一定的补天技巧, 还要坚持不懈勇于对抗各种困难。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就体现了古人类对于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殊时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

( 一) 原始的女性崇拜

补天之事由女娲来完成, 就足以看出女娲的重要性。女娲要承担补天的重任, 就要在智慧和体能方面超越普通人, 而事实的确如此, 古书《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曾记载过, 女娲出生非凡, 长得是人面蛇身, 一天中还能变化多端。此处可见, 女娲并非平凡之人, 她是一个神女, 她与其他人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她本身具有人的面孔蛇的身躯, 还能在一天之中变换70多次, 有这样的本领, 女娲就是一个不凡女性的代表者。而在母系氏族社会, 一般把年长的妇女推选为氏族长, 来担任管理生活、养育子女、决定有关氏族发展计划的责任。女娲作为女神, 拥有过人的神力, 如此看来, 女娲承担补天的义务则是众望所归。《说文解字》:“娲, 古之神圣女, 化万物者也。”此处不难发现, 女娲出生尊贵, 是杰出女性的代表, 她的出现焕发了大地的生机和活力, 她能化生万物的本领也能够说明她能够担当起补天这一重任。

( 二) 补天工具

人类早期, 受限于不发达的生产力, 生存相当困难, 而石器的发明, 则让人类摆脱了完全凭借体力进行生产的处境。古老的石器作为一种生产工具, 使人类便于捕食猎物, 攻击野兽, 对抗外族, 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同时, 石器的作用被无限放大, 并且在人类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人类对石头充满了膜拜之情。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 就给男主人公设置了一个十分巧妙地开头, 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前身是一块充满灵气的石头, 人类对石头的崇拜之情不言而喻。而比清代还要久远的上古时期, 石头是拥有多种神力的工具, 人类通过石器的帮助, 获得了更多的食物, 完成了生产任务, 从而适应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何选用五色石补天, 王金寿先生在《关于女娲补天神话文化的思考》一文中谈到“五色石” 之“五”当为汉代阴阳五行之五, 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基本元素。女娲炼的石头也正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的组合, 具备了某种能够补天的神力, 因而选用五色石来补天, 显然要比用其他材料更加牢固和持久, 也更符合上古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思维方式。

三、女娲补天的现实意义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 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类对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现象的思考, 早期, 大地震使天崩地裂、洪水泛滥, 与之俱来的还有暴雨的袭击, 这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成了上古人类的心头之谜。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 他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 自然地就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解释原因。“四极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塌下来的意思, 暴雨天经常会雨雾缭绕、阴云密布, 天空的能见度很低, 这时候看到的天则是灰蒙蒙的一片, 天看起来像是要塌下来的感觉。而“九州裂”则跟地震有关联, 早期的人类根本无法预测大地震到来的时间, 大地裂开以后, 人们会十分恐慌, 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 面对地震人们仍然感到无力对抗。因此笔者认为,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实际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灾害原因的一种原始思维方式, 对于无力改变的现实, 他们祈祷出现一位英勇无比、法力无边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则是拯救人类的最佳人选, 而女娲补天的工具并非人们凭空想象而来, 五色石、鳌足及芦灰具有某种代表性, 应该与人类早期的生产方式有关, 同时也是生产力的代表, 这是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对抗自然灾害的最直接的方式。

中国的神话传说, 记载的人物大都拥有非凡的外表和超群的本领, 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而这些神话人物并不是凭空存在的, 有些是有原型人物的, 他们身上的品质可能是众多人物品质的集合, 通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 他们的形象才逐渐高大了起来,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 将他们神化, 使得他们的功绩为后人所熟知。透过历史的长河, 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的出现, 使我们感受到上古人类对大自然怀有一种十分质朴的情感, 在他们的观念里, 自然界是非常神奇的,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规律。人们将女娲尊称为人类的母亲, 赋予女娲超乎寻常人的本领, 这正体现了特定时期内我国古代先民对于人类产生的较为朴素的认识, 也是早期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

摘要:女娲补天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神话传说,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但大多人只听闻这个故事的内容, 认为其只不过是我国古代人民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 从而凭空杜撰出来的一个美好的故事而已, 殊不知女娲补天传说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 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初步认识, 包含着对世界朴素的认识观。本文从女娲补天的由来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 以及对今天的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系统考究了该神话传说的来源以及出现的原因, 探究了女娲补天神话传说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 就这一古老的神话传说有一更深层次的领悟。

关键词:女娲补天,女娲形象,五色石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 (全四册) [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刘安.淮南子[M].顾迁译, 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张国华.女娲形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2.

[4]赵云芳.“女娲补天”与《红楼梦》新解[J].红楼梦学刊, 2007 (1) .

[5]林野.女娲神话传说的历史学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6]叶舒宪.女娲补天和玉石为天的神话观[J].神话·图像, 2011.

3.初中英语教材的问题分析 篇三

一、语音教学不足

语音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之一。语音教学不仅是英语音标符号及其拼读规则知识的教学, 更是一种语音运用能力的培养。关于语音教学, 特别是音标教学, 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 英美人不学音标, 而他们的语音、语调很好, 因此, 他们建议我国的小学生, 甚至中学生都没有必要学习音标。笔者认为, 中国学生没有优越的语音习得环境, 需要掌握英语拼读规则这根英语学习的“拐杖”, 音标教学不但是必要的, 而且是重要的。如果没有了音标学习, 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单词, 事倍功半。

新课改以前的英语教材, 包括小学教材和初中教材, 都十分重视语音、语调教学, 尤其是英语拼读规则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是, 新教材对语音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三套教材在语音教学上都相对缺乏英语拼读规则的系统训练。例如, 有的教材比较重视语流和语调训练, 但缺乏单音训练, 有的教材在单元教学内容中根本没有安排语音教学内容, 有的教材虽然涉及了一些语音教学, 但是缺少显性的、针对语音的专门训练, 尤其是缺乏拼读规则的系统训练。

二、教材的衔接问题

中小学衔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就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来看, 大多数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主要原因是小学英语师资短缺或质量不高, 课时普遍开设不足, 教学条件跟不上, 教学管理混乱等, 导致升入初中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特殊的外语教学形势给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带来了一些困难。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是一个不容忽视而且一定要解决好的问题。

然而, 从三套教材来看, 衔接问题的处理模式不同, 效果也不同。有的教材处理得比较好, 但有的教材衔接仍有较大的“裂缝”。目前中学教材在与小学教材的衔接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衔接部分的内容过于简单、肤浅, 达不到有效衔接的目的。例如, 有的教材直接增加了3个或4个单元的预备篇 (Starter) , 重点教学26个英文字母和一些最基本的对话内容, 旨在帮助那些在小学没有学好英语的学生进行初中英语学习准备, 这些内容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仍有相当大的重复, 这种衔接方式是机械性的“硬对接”, 而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主要内容的归纳与巩固, 不是系统地有机渗透, 没有形成合理的梯度, 效果不太理想;有的教材虽然在小学教材的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衔接, 但是忽视了教学方法的衔接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活动的设计过于成人化, 语言能力要求过高, 导致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极不适应;有的教材忽视了与小学教材在编写体系方面的衔接, 导致学生和教师对初中教材完全陌生,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小学向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过渡。

笔者认为教材编写者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问题。

1. 做好语言知识方面的衔接。

例如, 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前一部分内容的编写应当坚持“复习与拓展”的原则, 采取“以旧带新”的编写方式, 语言知识的重点应是复习小学高年级 (五、六年级) 的词汇、句型和对话, 以照顾那些小学没有学好英语的学生。但是, 衔接教材毕竟不是零起点教材, 不需要从字母学起。中小学需要设定一个相对合理的衔接点, 如:可以300个单词为基础, 同时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将这300个单词附于词汇表中, 以便学生复习或自学;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 以保护和激发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的积极性, 如:复习Food and drinks话题内容时, 初中教材可在帮助学生复习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的有关食品和饮料的词汇和表示喜恶 (I like…I don’t like…What do you like?) 的功能结构的基础上, 拓展为“饮食与健康”的内容, 把饮食与健康两个话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有效的拓展, 从而将学生学过的、简单的话题知识引向深入,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 也拓展了新知识。

2. 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7年级学生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 与小学高年级学生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他们的认知特点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语言学习以感性为主, 仍具有爱活动、爱表演、善模仿的特点。因此, 衔接教材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当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学习特点, 设计大量的语言知识分析和记忆的教学活动, 如:仍然可以采用一些游戏、表演、歌曲、歌谣和故事等有趣的教学活动, 仍然可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 包括图片以及其他实物教具。

3. 做好编写体系的衔接。

一套具有衔接性的教材, 应当具有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体规划, 虽然各个学段有不同的特点, 但是全套教材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应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如:书名和封面设计一致, 让学生从外观上容易识别这是一套系列化的教材;另外, 教材的主要人物应当在教材中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人物陪伴他们度过了四年时间,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这些人物已经成了他们的好朋友。然而, 在有些教材中, 中小学两个阶段的人物不衔接, 小学教材中的好朋友都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完全陌生的人物, 这样会使那些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感到迷茫, 有陌生感, 对学生快速适应初中英语学习是不利的。

三、版式设计的有效性问题

版式设计是教材编写的一项重要内容。语言教材, 尤其是外语教材的信息呈现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用文字符号呈现, 二是用非文字符号呈现, 包括插图、表格、字体、字号、行距、颜色等方面的合理运用。非文字符号呈现与外语教学的特点有关。外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的语境, 而非文字符号呈现可以利用直观的情境图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的语境, 引导学生去想象。此外, 语言学习的内容是文化, 尤其是外国文化, 这就需要利用大量的、真实的图片来呈现文化内容, 帮助学生去认识和体验文化。许多研究结果都证明, 非文字符号呈现对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 有的研究者指出, 图可以影响学习者的情感和态度, 还有的研究者指出, 非文字符号的呈现具有直观形象、寓意丰富、整体传达、一目了然的特点, 具有审美感人、强化认知、记忆深刻等功能。由此可见, 英语教材的非文字符号呈现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有“装饰”和“表意”的功能, 还有感染情绪、强化和促进认知的功能。

综观所研究的三套教材的版式设计可以发现许多可喜的变化, 如图文并茂、新颖活泼、色彩丰富、美观大方、装帧精美等。三套教材版式设计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但是, 笔者也发现了三套教材版式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字号太小, 影响阅读;插图风格太乱, 影响学生的认知与理解;页面信息太满, 让人有压抑感, 不利于学生自学;真实图片太少, 不足以营造真实的语言情境;颜色使用太多, 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 不利于阅读。

为了解决上述版式设计问题, 编者在进行英语教材设计时, 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 也要重视版式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 考虑学生对教材的使用特点, 即: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材料。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版式设计。

1. 教材的字号不能太小, 行距不能太密, 尤其是在阅读材料和词汇表部分, 因为这两个部分是学生需要反复阅读、背诵和记忆的部分, 字号太小或行距太密会影响学生的视力。

2. 我国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喜欢在书上做记录。因此, 教材的页面信息不能太满, 版心不宜太大, 应当留有一定的空白, 便于学生记录重点内容。

3. 在插图方面, 教材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低年级的插图可以多一些卡通风格的, 让学生可以了解插图所传达的意义, 而不应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揣摩插图的意思。高年级的插图可以多一些写实风格的。另外, 教材应多用一些真实的图片, 尽量为学生提供最直观、最真实的信息, 营造真实的语境。

4. 在字体选择方面, 教材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审美需求之外, 还要考虑符合文本的实际需要, 如信函、通知、广告等一些实用文体可以使用一些与其他内容不一样的、能够反映真实生活的字体。但是一套教材的字体类型不宜过多, 否则会显得太乱, 影响学生的学习。

此外, 关于教科书版式设计, 编者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如颜色运用、纸张选择、开本大小、装订形式等。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材由于其编写理论、教学目标、设计体系等基本相同, 都比较强调任务型教学, 都以课标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而且基本上都是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基本思路来安排单元教学内容的。此外, 每一套教材还有自己的特点, 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 本文所指出的问题有些是个性的, 有些是共性的。通过对这些特征和问题的探讨, 以期对未来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有所启发。

4.初中语文新教材教法研讨 篇四

一、提升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人们普遍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初的导师,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然,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是促使学生们自主探索知识并追求真理的动力,因此提升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初中语文教法改革的前提。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的语文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转化为可视化、有声化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如此一来,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形之中。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把诗歌朗诵部分或者是课文中抒情部分做成音频文件,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 另外,关于一些经典的小故事,老师还可以找相关的电影给同学们看,然后让其利用课余的时间分享观后感,总结自身的所观、所想、 所获。有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便会主动地预习课本,探索语文知识的奥妙。

二、深入教材,拓展课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入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语文教材中那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通过自身的身体语言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情感表达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其中的意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1]。 另外,专题学习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好方法。比如某一单元,教师可以围绕其中的一两篇文章来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该单元的主题,并且要学会自己去寻找主题,剩下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体会。并非全盘采用老师教、学生听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反之是让学生在消化理解老师讲授部分的前提之下,自己有选择性地去挖掘自身感兴趣的部分,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明确自身的看法,能够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语文是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学科,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可以紧紧抓住语文的这些性质,利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从深层次去理解语文特性,丰富个人生活。

比如,让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或者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其他的社会性活动,都能够融入语文教材中所展现的人文性。或者是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设计调查问卷、策划校园内部人文性的活动,使得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了解现实生活现状,来充分展现社会人的特性,学会与人交往应注意与遵循的地方,为学生日后真正融入生活打好基础。

三、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学有所思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得并不健全,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有自己的偏执性。初中语文知识较为繁杂,知识点比较细,既需要学生的理解,又需要学生自身的记忆。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耐心,对待初中学生的叛逆情绪要因人而异。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课程教授也是由简到繁,逐渐提高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注意因材施教和每一位同学的不同点,不能够以偏概全,对于难以跟进教学进度的学生,可以采取课下辅导的方式来补足其学习的缺陷与不足。

比如,在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来提前预习课文、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情发展的始末[3]。然后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小道具,分别请几位学生上台自由发挥来演绎一下教材上描述的故事。这样不仅是给了初中学生们展现自我的机会,也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当教师分析教材中所蕴含的真理时,学生们也不会觉得太枯燥无聊。

四、结语

5.女娲补天初中教材 篇五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强化对教材的理解

对于教材的理解, 一般可分成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教材功能以及性质的理解。教师对教材功能以及性质的基本理解, 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基本教材观上, 而教师的基本教材观又是通过教师使用教材的行为来表现的。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教材的作用, 能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被教材所束缚;另一方面就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知识内容作为教材的灵魂,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住教材的灵魂,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全面化教授。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对教材有个通读, 并通过这种通读形成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知识网络体系, 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对初中数学教材来讲, 教师首先得通晓全文, 然后根据实际教学进行合理的筛选并加工重组,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 在讲解苏科版初中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时, 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之后, 应借助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因此, 笔者对此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在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故事的同时, 借助多媒体的演示, 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应用引入到学习当中, 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新课学习结束后, 再回过头去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将金字塔的高度给测量出来的。除此之外, 还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采用实验法、分组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充分理解教材, 活化知识点

在苏科版的数学教材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教材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在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和现代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 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通过分析教学的实际需求, 进行一些知识内容的活化, 将空洞的教材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到的数学技能。比如在初中三角函数的教学中, 将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活化到实际生活中, 并借助三角函数来解决生活中一些无法用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如例题1。

【例题1】如右图所示, 在河的对岸有水塔AB, 今在C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 前进20米后到D处, 又测得A的仰角为45°, 求塔高AB。

在此例题中, 要直接隔岸测得塔高是不可能的, 也不可能直接过河去测量, 这时只能考虑如何利用两个仰角及CD长。由于塔身与地面垂直, 且C、D、B三点共线可以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且有∠ACB=30°, ∠ADB= 45°, 这时就可以借助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了。而这种求解方式就是将书本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活化, 以此来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除此之外, 将书本知识内容活化,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超越教材, 强化知识的灵活性

超越教材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知识的应用, 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强势灌入。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知识的了解上, 而是要尽量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上,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知识, 并且做到灵活运用。比如在比例的讲解时, 就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进行辅助教学。如例题2。

【例题2】一个车间有两个小组, 第一组和第二组人数的比是5∶3, 如果第一组有14人到第二组时, 第一组与第二组的人数的比是1∶2, 两个小组原来各有多少人?

解:总人数为:14/[5/ (5+3) -1/ (1+2) ]=48 (人) ,

第一组人数为:48× (5/8) =30 (人) ,

第二组的数为:48-30=18 (人) 。

答:第一组人数为30人, 第二组人数为18人。

四、结束语

6.初中英语教材现状及改革建议 篇六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语用学,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初中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1]。这就把语用能力的培养列为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之一。如果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教授而忽略语用知识的指导,学生的交际能力发展令人忧虑了。而现阶段学生出现的“哑巴英语”可能正是其语用能力欠缺的表征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不是同步发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不能保证语用能力的同期发展。在二语习得教学中,需要对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国内外学者就语用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呼吁将语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并倡导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使用这些知识的机会以利于其语用能力的发展[2]。另外,研究也发现,为了避免语用失误,有必要将语用原则纳入教学内容[3]。教材通常是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核心,而现阶段国内对于初中英语教材的分析研究主要从知识体系、文化导向、文章体裁、学习策略等维度进行,较少从语用角度进行评估。因此,基于语用学的角度对初中英语教材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能对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帮助初中学生获得理想的英语交际能力有着切实的参考价值。

一、初中英语教材现状

通过对现阶段使用较为广泛的两套初中英语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新目标)(以下简称《新目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初中英语教材《英语》(新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中语用知识的分布情况进行仔细梳理和归类,可以发现现有的初中英语教材在语用层面上系统性、全面性欠佳,此外,教材交际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教材还存在着语用失误。

1. 语用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

从言语行为、语域、礼貌、文化、语篇这五个语用元素出发,可以发现现阶段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的言语行为所占的比重最多,而涉及到语域等语用元素比重很少。而在比重最多的言语行为中,教材大多都只涉及了其中一小部分,主要集中在请求言语行为、道歉言语行为等,而对其他大多数的言语行为没有提及。比如说,《新目标》五册书涉及到36种言语行为中的16种,且每册书中的言语行为数量不均衡,初二11种,初三7种。而《新标准》共涉及了17种言语行为,其所占比例也不太均衡,有些比例高达27%(如询问信息),有些仅为8%(如问候)[4]。

教材对语用知识编排的系统性也不足。以《新目标》为例,其所涉及的言语行为中,具体到道歉言语行为,教材中共出现了20次,覆盖了大部分道歉言语行为策略,但是并没有完全覆盖所有的子类型。请求言语行为在《新目标》共出现33次,其主要以情感引导、建议、许可、能力和责任为主,其他请求类型基本没有涵盖,没有体现出请求言语行为的系统性。具体到所涉及的请求策略,涵盖了直接请求策略和间接请求策略两大方面,但是并没有覆盖这两大类下的各个子项目,显性直接请求策略、回避直接请求策略、间接请求策略下的愿望、建议和强暗示策略没有在教材中出现,且相关请求行为也没有按照请求强度的强弱顺序在教材中得以呈现。此外,教材普遍缺乏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言语行为,比如说称赞、拒绝等。

2. 交际性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尤其是对话,大多由一方控制着话题,整个交谈中话语轮换显得不够灵活,与整个会话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同时,会话中缺乏交换信息,交际一方在听了另一方的回答后,很少做出评价或反应,即便是在真实语境中会出现的反馈提示如ah,yeh等也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在《新目标》Go for it!七册上教材中尤为明显,但在九册(2014年3月版)教材中的交换信息可以明显看到有所增加。但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角度来讲,七册上是初中生初学英语的阶段,从交际角度来讲,其出现的反馈提示应该更多,而教材忽略了这一点。此外,教材中的对话话轮都是由完整句子构成,整个对话缺乏交际性,看起来会话参与者只是在练习英语句型而不是在交换信息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换言之,初中英语教材的编排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语言交际的情境性,那么很难说这种教材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正得体可靠的语用知识。

3. 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不同背景的社会人在交际中,由于表达方式或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缺乏对对方社会背景知识等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实际交际效果的现象[5]。语用失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教材中的语用失误是造成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的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忽视了对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和语言结构等因素的顺应,出现了较多的失误。以人教版的初中英语Go for it!为例,其出现了145处语用失误。在原本应该用find out的地方误用了find,本该用look up的地方误用了check。甚至还出现了类似于These are my parents的表达方式。通过仔细分析,发现语言结构语用失误较之于交际语境语用失误和语言语境失误明显得多。

二、初中英语教材改革建议

基于现阶段初中英语教材的现状分析,立足于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设、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以及Bialystok提出的二语习得二维模式,建议现行教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以更好地帮助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效果,使初中学生获得更为理想的英语交际能力。

1. 注重语用知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适当增加重现率

注重语用知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适当增加重现率是基于Schmidt提出的注意假设理论。该假设承认意识在二语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学习者首先必须“注意”到输入中某些个别的形式,然后才能处理该种形式[6]。换句话说,注意是将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必要充足条件。注意假设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注意,即对输入的注意是所有学习的必要先决条件,注意是输入转为吸入的必要条件;另一个是理解,即对意义深层理解[6]。在语用学中,注意指二语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如请求言语行为、道歉言语行为等的意识性;理解指二语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并恰当地使用这些言语行为。

注重语用知识的全面性及系统性,适当增加重现率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对语用知识的注意,并通过不断重现的形式逐步固化学生对这些语用知识的认识。语用知识尽可能地全面,这样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其注意形成的知识才更全面、更深刻。以请求言语行为为例,应尽可能地按照类别将其归类并作出说明。在给学习者提供具体例子时,可以介绍听者和说者的相关信息,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交际的具体场景以及请求的强加程度等相关语境因素。因为随着社会距离、社会权势和强加程度等语境因素的变化,会话者所采取的请求策略及其内、外部修饰语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次,语用知识的系统性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循序渐进,有章可循。比如说请求言语行为通常是有外部修饰语的,那么教材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系统地讲解外部修饰语中的针对方便与否、得到预先承诺、提供理由等6种常用的外部修饰语。在具体到每一个外部修饰语的时候,教材可以系统地讲明其出现的位置、表现形式、在请求言语行为表达时所起的作用以及具体的能够学习和参考的范例。比如说在讲授针对方便与否时,教材如果对其形式、位置及功能进行介绍,那么学生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其语用特点及原因。例如:

Sue:Hello Brenda...could I have a quick word with you please?

Brenda:Yes,sure...come in.(Yates&Springall,2010)

以上对话中,Sue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请求行为之前用了针对方便与否这一外部修饰语来先问Brenda方便与否,以此来保护自己和听者的消极面子,其一般都在中心请求策略之前以疑问句式的形式出现。那么教材可以把其形式、位置、功能及具体实例进行介绍和列举,这样学生关于针对方便与否这一外部修饰语的知识会系统化而避免了零零散散。同时,基于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成长特点,适当地重现能更好地唤起他们的注意并巩固已学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更加顺畅地使用。

2. 增加课后语用知识输出的活动设计

语言输出假设有三大功能,即能让学生注意到语言的结构、意义、用法等问题,能对学生获得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进行假设性的检验,能提高学生的元语言意识[7]。学习者在对语言进行输出时,应对该语言的规则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输出能让学习者更加有意识地去关注新的语言形式的结构、实现途径和可能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关系,也能有效地使学习者在接受正确反馈信息的同时检测他们对目的语的假设,从而纠正他们的错误。增强语用知识的输出,可以更好地帮助初中学生获得理想的英语交际能力。

现阶段初中英语教材中输出的活动版块设计,交际活动和角色扮演是常用的模式,基于语用学的角度,教材在这种活动版块设计的基础上也许还可以更加详尽地提供语境、语域、礼貌、文化、语篇等相关语用信息,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根据这些信息来选择具体的实现模式。以请求言语行为为例,教材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可以设置同一请求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社会距离、相对权势以及强加程度下的角色扮演练习。通过对不同变量场景的活动练习,让学生能够体会并琢磨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社会距离和相对权势情境下的不同实现方式,以提高其语用意识。

3. 注重学生语用意识的反思板块设计

语用能力的发展需要两个独立的过程,即语用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语用知识表达流畅性的发展过程[8]。学习者在获得了语用知识之后,必须将所学所知的语用知识较为顺畅地使用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要让学习者的交际较为流畅,除了加强语言的输出之外,还可以让反思活动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输出和理想交际效果之间的距离,以此不断修正输出,缩小该距离。

通过增加反思活动的设计,初中生可以结合某一个单元所学的语用学知识进行总结、评价,以便加深印象,突出教学效果。反思活动的设计可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得了输入、进行了输出之后,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将语用知识表达流畅。反思可以由老师在课堂内指导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不同年级的反思板块活动设计也需要兼顾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比如说,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可以以形式找寻进行,即要求学习者去找到所给出的语料中有关所教授的语用知识点中哪些可能是本族语者所输出的。在高年级学生中可以以形式对比的方式进行,即让学习者去对比自己在相同语境下的输出和本族语者输出的不同。通过此类反思板块活动的设计,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在今后自如地使用语言。

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整个教学中不断渗透对语用知识的讲解和语用意识的培养。而教材无疑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初中英语教材在现行基础上更加注重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面上为学生提供权威全面和系统的语用学知识,在点上为学生提供更为详细可参考的具体例子,并在课前热身和课后复习巩固练习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那么教材也许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良好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语言、减少语用失误提供一个可以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0(2).

[2]胡美馨.言语行为语用意识培养在综合英语教材中的实现[J].外语研究,2007(4).

[3]叶邵宁,滕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3(6).

[4]霍文保.初中英语教材的语用评估[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5]张新红.社会用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2000(3).

[6]Schmidt,R.Conscious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Tutorial on the Role of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Learning[A].In R.Schmidt(ed.)Attention and Aware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C].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1995.

[7]Swain,M..The output hypothesis:Theory and research.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1,471-483.

上一篇:广东省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建设下一篇:怎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