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共12篇)
1.论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篇一
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工商管理 >> 企业文化 >> 论文正文→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作者:丁华伟发布时间:2007-1-
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入WTO取决于有无核心竞争力,而是取决于企业文化,通过阐述核心竞争力起源与特征、从而揭示企业文为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做理论基础。
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 构建
1.1 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核心竞争力”又叫“核心能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他把
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核心零部件)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支撑着所有这一切的正是企业内部能力的不同组合。具体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营销手段的能力,是企业的宝贵的战略资源。
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也为企业带来较为长期的超额利润。
(2)是当前的而且包括潜在的需要。
(3),在同行业解决同样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是基于企业独特的历史、文化、技能等产生的,具有稀有性。
(4)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不仅要有价值和稀有,而且必须具有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或者一时具备不了的独特优势和能力,是企业的价值核心,它根植于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不可模仿性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企业占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5)不可替代性。即使企业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能力,但如果竞争者能够找到替代能力,还是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一种能力是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认为,核心竞争力能够适用于各种市场,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并能对消费者利益做出重大贡献,它很难被竞争对手效仿,即使效仿,也是公司最擅长的。
随着经济迅猛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消费趋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不再仅仅重视商品的质量优劣与价格的高低,由此决定了企业界,使之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集团发展之迅速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售后服务相当好,消费者信得过,是同行业不可比拟的。它的品牌名言“真诚到永远”,也给消费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本文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
相关文章列表: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国有企业更需培育新型企业文化
孝感农行试论农发行企业文化架构及建设举措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分析浅议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浅谈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的匹配
我国家族企业文化渊源探讨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民营企业文化特征探讨
试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本篇论文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
2.论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篇二
垄断型传统物流企业
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占领大众化物流配送市场。中国邮政市场定位要以多批次、高时效、高附加值、小批量、小体积、小重量的物品为主, 中铁物流市场定位要以小件货物快递、快捷货运、合约物流和国际货代服务为主;中邮物流要占据散小服务业务核心市场, 中铁物流要占据集成服务核心市场;精益物流是中邮物流和中铁物流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 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入农村, 大量的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 只有中邮物流和中铁物流才是这一进程的最有力支撑。
结盟航空、海运等社会运输企业以及国外知名物流公司。通过组建横向物流联盟, 达到优势互补、节约投资、降低物流运作成本的效果。同时中邮物流和中铁物流可以通过结盟学习知名物流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物流管理运作模式等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 有利于提高业务流程效率。
整合中铁物流的“城际快运”和中邮物流的“同城配送”。现代物流的运输组织主要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中铁物流无与伦比的陆上集装运输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中邮物流的“大单”瓶颈问题;而中邮物流无与伦比的配送能力可以很好地解决中铁物流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中邮物流和中铁物流的纵向物流联盟不但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还可以为商品配送方式的集成化和标准化做出榜样。
综合型重组物流企业
企业制度创新, 突破“体制瓶颈”。首先必须依靠企业制度的创新, 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 激发企业活力, 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其次应该借鉴世界诸多成功的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方法和模式, 并结合实际创出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效率式交易”管理与经营模式。
创新管理理念, 向“管理”要效益。综合型重组物流企业要发展, 就要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促进企业持续革新;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 培养人才;推行有效的激励、淘汰机制, 督促职员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交流, 派出员工培训, 学习先进经验;培养出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发挥其资源优势, 向“规模”要效益。一方面通过结盟、并购等方式, 拓展业务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进行业务流程整合, 完善网络尤其是各结点的有效衔接, 以减少资源浪费, 优化成本;在此基础上, 逐步完成经验知识的积累, 实现战略转型。
利用各种发展机会, 向“政策”要效益。政策中往往含有商机, 综合型重组物流企业由国有企业转型而来, 在解读政策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要拟定企业拓展现代物流总体规划, 争取纳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现代物流布局发展规划, 以取得相应的规划主动地位。近年来搭乘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顺风车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例子不在少数。
进军海外市场, 引领“走出去”战略。瞄准海外市场, 建设完善“一流三网” (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 , 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业务流程, 实现物流渠道的畅通, 做“走出去”战略的领头羊。
行业型派生物流企业
“个性化服务”形象发展客户。传统的价值链始于企业的资源和核心能力, 经过采购、生产、销售等途径将资源与能力转化为产品与服务, 提供给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要求把价值链的方向颠倒过来, 从分析客户的需求出发, 研究和发现可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最好方案, 据此确定企业所需的关键资源与核心能力。客户处于物流服务的中心, 只有充分认识到客户关键需求并以新的企业设计来满足这种需求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用好品牌, 扩大品牌影响力。目前除集团内业务外, 海尔物流已经开始为雀巢、AFP、乐百氏、HP提供不同要求高质量的物流增值服务, 海尔物流希望利用自己高品质的服务为所有企业建立起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分析市场, 预测需求。“三流的企业满足需求, 二流的企业跟踪需求, 一流的企业创造需求, 引领潮流”。物流企业的市场机会蕴含于对客户需求和经营运作的深刻理解之中, 行业型派生物流企业要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刻分析, 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 开发客户的未来需求, 做出准确的市场需求预测。
专业型新生物流企业
突出核心业务。未来物流市场的竞争, 更多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最专业的服务, 核心业务突出、优势明显的企业将会赢得更多的机会。优秀的物流企业会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 投入资源, 倾心打造, 力争成为某个行业的物流服务专家。
构建物流实习基地。以优越的实习条件吸引重点知名高校物流专业人才, 并择优录用。不仅吸收了优秀物流人才, 还宣传了企业品牌;通过实施有效的薪酬策略, 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给予宽松的职业发展空间, 来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必要时, 可不惜重金聘请特殊人才, 以寻求核心竞争力的更新与企业的发展。建立一支素质好、业务精、效率高的优秀员工队伍
大力发展电子物流。专业型新生物流企业正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迅速成长起来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能够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和共享, 从而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增加服务柔性。因此, 专业型新生物流企业要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EDI) 和企业网站进行整合, 使订货、采购、包装、保管、运输、配送、订单处理实现自动化、一体化。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竞争中, 专业型新生物流企业只有善于利用科技手段, 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 塑造“快速响应”的特色形象, 提升核心竞争力。
抢先发展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服务商通过整合和管理自身的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补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提供给客户更大的功能整合和更广泛的运行自主, 是与客户对话的唯一界面。专业型新生物流企业应朝着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物流资产和物流活动进行规划、集成、管理和控制, 以及必要的行业内横向联合, 利用专业的物流知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度身定做最佳物流系统方案并组织方案的实施。塑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小型翻牌物流企业
去除“小而全”, 有效资源整合, 短期内完成企业信息网络化转型。经过有效重组, 依靠自身优势, 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合力, 从而使企业在物流领域实现质的突破, 形成一个高层次的、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
引进“新技术”, 加快推广应用, 在网络和管理上实现技术密集型。一方面要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存货管理系统, 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营业站及经营网点连接起来, 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和对货物运送进行全程的跟踪监控;另一方面, 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机具设施及条形码等技术, 借鉴国内和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专业物流管理和业务操作流程, 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不但可以降低成本, 还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锁定农民工, 拓展配送队伍, 在投送队伍上实现劳动密集型。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可靠的管理手段和培训体系, 打造具有“五湖四海”特色的“方言服务”和“门到门服务”, 构建优质高效、信用为本的“诚信物流”。
3.浅析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国家正式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寻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批象海尔、联想等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竞争的能力,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却普遍欠佳,具体来说,我国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上的存在的问题有:
1、企业文化还没有形成创新导向
我国企业从整体上来看还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特征的、能够满足顾客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公司员工个人工作动机与企业奋斗目标一致的企业文化。而且也没有形成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企业文化环境。我国企业管理者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者激励和约束制度,相应地,管理者的信用环境也不佳。
2、企业制度基础十分薄弱
即使已经“股份化”了的上市公司,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如影相随。虽然政府职能仍在转换,但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还未完全建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基础得最基本前提清晰的产权制度没有建立。
3、从企业的人力资本素质来看。我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许多企业虽进行了改制,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仍有许多是来源于行政委派、家族内部人员控制,来自市场机制挑选的优秀职业经理人所占比重仅占一半。另外在中国人世大潮中,大量跨国公司先期抢滩沿海地区,凭借优厚待遇吸引了国内企业的大批成熟人才。在越演越烈的人才竞争中,我国企业仍然面临着各种制度约束,例如不科学的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和考核制度,不灵活的收入分配制度等等。
二、导致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原因
1、人员变化是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内部原因
(1)市场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能力携带者流失,将会导致关键技术外泄或能力无法发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往往是人掌握着企业的一些相当重要的资源,如技术、秘密情报资料等。当企业,人才的流动与变化非常频繁,因此,掌握企业核心能力的人的变化极有可能会导致关键技术外泄或能力无法发挥。有时候。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员可能会渐渐游离出去,而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不到大规模扩张的最后关头,往往不为人所察觉。
(2)员工能够改变独立的组织因素(如招聘措施、薪酬、升迁),如果高层管理者不进行监督,保证这些单独的变化与总的核竞争力项目方向一致。久而久之,核心竞争力就会被侵蚀殆尽。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心。消除企业内的本位主义,对核心能力携带者进行合理配置。
2、环境变化是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外部原因
(1)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变革速度不断加快,无情的剧烈变革使得即使经过精心选择的竞争力也可能落后于当前形式的需要。
(2)新经济时代下,技术变化的迅速会直接影响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技术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实现顾客价值的方式,其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行业技术的进步会相对降低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甚至会使之落后;二是公共技术的重大进步将会影响核心竞争力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3)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扩大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势必也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
三、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核心能力难于仿制
企业核心能力大小源于企业可经营知识的多少。知识越丰富,越不容易被别人学到,越有利于竞争优势的长期巩固。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力是丰富知识含量的一种表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增加知识含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长期巩固。
2组织设计
企业组织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一定的组织形式就代表一定的竞争能力,组织设计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
3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
企业核心能力所以能够维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企业具备一种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企业内部管理锁定机密,可以通过申请技术专利的途径进行保护。跨国公司管理中制定了防止技术扩散机制,叫技术模块,把最核心的技术做在模块里,使得其他用户只会应用而不会学到,这也是核心能力能够保存的一个办法。
参考文献:
[1]封安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200505
4.论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篇四
[关键词]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意义 现状
核心竞争力一词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由于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一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而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
一、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的重要现实意义
1.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到国内市场,各种高品质的外国商品不断地吸引着国内消费者的眼球,由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日趋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惊人,但这些主要是依靠于我国政府的各项关税壁垒的设置等宏观调控手段。伴随着入世后各项关税壁垒的降低及取消,有着良好信誉及优良产品的国外企业无疑将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不可小觑的威胁,我国中小企业如不能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2.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逐渐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依靠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地位与份额。所以,为了适应我国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内市场走向规范化道路,不管是国有企业或是中小企业都必须靠加强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面临严峻市场挑战的时候处于不败之地。
3.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在这些企业当中,一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依靠模仿等手段,快速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不久便失去市场活力遭到市场的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可持续发展性差。而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具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可以获得一种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帮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1.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把握不清
大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都无法真正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普遍将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所有内部能力全部认作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事实上核心竞争能力并不等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而是一种独特的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别的能力。另外,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认作为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但是却忽略了并非所有资源都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只有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的模仿,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在,技术创新层面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由几方面原因构成: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从而严重制约其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而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其融资渠道不通畅。当下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其不良资产负债率,纷纷选择融资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严重缺乏资金的国内中小企业,贷款审查却越来越严格。另外,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匮乏的原因之一。二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够及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是制约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另一因素。三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即使能够招聘到一些优秀人才,也只是将中小企业作为跳板,当获得足够的经验及实力后纷纷跳槽。
3.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缺少战略规划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要有关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由此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而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短期行为相当严重,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下去而纷纷倒闭,究其主要原因即是他们根本没有或者缺乏战略性管理及规划,即使有些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真正将其实施执行的也是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5.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录 篇五
1.主要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2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3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2.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前景
2.1国内物流企业的现状、问题及前景
2.3国外物流企业的现状及前景
3.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与培育
3.1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3.1.1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3.1.2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3.1.3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3.1.4物流企业SWOT分析
3.2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2.1内部资源整合3.2.2外部资源购买
3.2.3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
4.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4.1科学的市场分析与准确的战略定位
4.2提高服务水平——专注于核心业务和寻求差异化
4.3持续改进与创新
4.4管理创新
4.5建立并完善实体网络
4.6推进信息化建设
4.7构建学习型组织
4.8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5.案例: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5.1天天平价——低成本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5.1.1控制进货成本
5.1.2控制物流成本
5.1.3降低经营成本
5.2顾客至上——优质服务能力的培育
5.3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
5.4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5.5独特的企业文化
6.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研究 篇六
发表时间:2007-8-19作者: 刘元芳 肖天明 雷青山来源: 万方数据
关键字: 企业 核心竞争力 模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首先探讨核心竞争力内涵,研究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进而深入探究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与不同类型创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的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构建核心竞争力模型,从而揭示了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藕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和机理。
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这种全球化经营与竞争的挑战,企业如何获得竟争优势,实现“基业长青”一直是理论界与企业界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应用核心竟争力理论,着眼于企业深层次的竞争能力,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祸合,构建核心竞争力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企业持续竟争优势的本质。这对中国企业全面接轨国际市场、迎接新挑战,提高竞争力,都具有现实意义。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国外学者在近十年以来被收录在SCI, SSCI中的就有533篇文献,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评为过去十年间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十大管理实践之一。
1.1 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核心竟争力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整合型核心竞争力。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2)知识型核心竞争力。著名的技术管理专家D.Teece和Joe.Tidd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组织成员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集、组织的技术系统、组织的管理系统和组织的价值观系统。
(3)资源型核心竞争力。M.A.Peteraf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资源系统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已有和潜在的资源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企业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为形成自己的独特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4)组合型核心竞争力。J.F.Christens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主要创造价值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1.2 国内已有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追踪型和改进型研究。柳卸林、左建军分别撰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宁建军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陈清泰、傅家骥等借鉴技术管理学派的观点,提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复旦大学首明杰教授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组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
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个复杂子系统,它渗透在技术、资源、知识、文化、人力资源、组织和管理等多个子系统融合而成的大系统中。2 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2.1 技术创新的内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创新概念,在随后的专著中又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创新理论。在他看来,创新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他所指的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或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其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技术创新的内涵在扩展,价值网络和组织经济对于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新涌现出来的关于交互式、布式和开放本质创新,提出公司从内部R&D获取竞争优势的趋势,并争取通过利用外部广泛的资源获得成功的创新。
2.2 技术创新时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1)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技术创新的趋势是更多地关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这不仅从新的理论角度解释了技术创新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而且也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因此,技术创新过程是核心能力建立的关键,两者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
(2)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演化动力
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其成果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以至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并最终为市场所认同,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未来企业将向创新推动型转变。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3.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作为群体意识的企业价值观及其外化,有三层含义:首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其次,这种价值观是企业的价值观,不是企业内部成员个人价值观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价值观的同化,是“人格化”了的企业价值;最后,企业文化还包括企业价值观的一种外化,是经营思想、历史传统、伦理规范、制度准则、行为方式以及蕴含在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中的企业价值观。
3.2 企业文化与核心竟争力的相互关系
(1)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在谈及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时,人们往往忽略企业文化的作用,而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的作用,但是脱离了企业文化,技术创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就谈不上形成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只有以企业文化为平台,并支撑企业文化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此外,相同的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技术创新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它的作用在于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具体实现技术创新的效益,形成核心竟争力和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2)企业文化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群体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体现着现代企业的宗旨、根本追求和精神归宿,决定了企业远期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状况来决定经营战略,必须以适当的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配合经营战略。由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不断用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经营战略,周而复始,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更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藕合模型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祸合,即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结果。在核心竞争力建立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最基本的行为,企业文化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支持平台;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环境和以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引进创新为内涵的技术创新过程的祸合来构建的。
4.1 企业文化环境
技术 创 新 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并受其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将发挥导向、激励、凝聚、幅射等方面的功能。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实现起重要的功能作用。
(1)企业家精神。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在经济环境中引人新的生产函数,它的产生主要源自企业家的作用。”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的能力的人”。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在长期生产实践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事业追求和文化定势的总和。企业家敏锐地捕捉市场非均衡状态提供的创新机会,果断地作出决策并承担风险,在生产经营中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主体和权威,并对稀缺资源的利用做出判断性抉择、创新过程的组织和指挥,因此企业家精神是形成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能的承载者,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础。技术创新源于人的思想观念上的突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企业文化作用的对象是企业中作为人力资源的员工,因此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这种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励是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有利于营造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良好的企业内部文化氛围环境,形成核心竞争力。
(3)研发管理。研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先导,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推动力。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不仅要拥有核JI.技术,而且还要保证其核心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此企业必须加强研发,这是竞争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技术创新的研发管理就是以企业文化的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来确定研发价值取向,促进形成新的核心技术,以至成为自身的知识产权。同时,研发管理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和整合作用来协调参与者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一个开放、创新、合作的研发文化,从而保证研发持续创新。
(4)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中的个性化、多样化追求和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与企业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必然产生组织变革,使创新机制搞活,获得良好的动力,运行协调有序。因此,组织创新为组织变革和创新提供价值动力,进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2 技术创新过程
企业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捕捉利用机会),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进人市场实现商业利润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过程。技术 创 新 又有其自身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和应用。一是引进技术创新,即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企业创业初期应用最为广泛。二是模仿技术创新,即将已有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模仿、仿制、改造、创新而产生新的功能、特点,由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多属于此种模式。三是合作技术创新,即企业与高校、科
研院所和省内外、国内外有关部门合作研究开发,采用各种不同的合作开发方式和组织形式,以此达到技术创新目标,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势互补,降低风险。四是自主技术创新,指企业依靠自身科技实力和条件,根据市场机会、技术机会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确定项目进行技术创新。此种模式应用是在企业发展到更高阶段,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在技术创新过程,无论处于什么领域、反映什么层面、在什么阶段、应用什么样的创新模式,都是在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组织创新为代表的一定的企业文化环境影响下进行的。技术创新应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丰富深厚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规定和影响着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创新目标,企业精神凝聚着全体员工的人心,鼓舞着创新的斗志,成为强大的创新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推动着技术创新的开展与升级。同时,技术创新的不断持续进行也必须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企业的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竞争能力为目标,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培育员工“团结合作,创新贡献,不怕困难,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果敢行为,夺取胜利”的企业精神;并在产品创新设计、生产工艺创新、市场营销服务中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技术创新又建设了新的企业文化,更有力地推动技术创新持续发展。这种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的有效互动作用培育和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4.3 核心竟争力模型
基于上述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在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相藕合基础上构建的核心竞争力模型。从该 模 型 可以看出,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为代表的企业文化构成技术创新的外在环境;以技术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以至自主创新为技术创新内涵,共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环境,并以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活动为实质内容和动力,才能逐步建立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四棱锥模型中,四个棱锥面分别代表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从下到上、由底面和三个横截面构
成的代表着技术创新实质内容的不同创新模式,所以,不同类型层面的技术创新都受企业文化的包容、影响和制约;棱锥顶点代表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发展祸合交汇为核心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一般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四棱锥模型中,底面代表最初大量创新活动基本是引进技术创新;然后是模仿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提高;当企业发展到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可向外拓展,寻找研发创新的合作伙伴,开展优势互补、共同研发的合作技术创新;当企业发展到具有相当科技实力和基础条件时,即可迈向最高层次的自主技术创新阶段。
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是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塑造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为支柱,同时也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进步。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技术创新也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文化也必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企业家精神更加成熟、完善,更具民族风范和时代感,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更加得到重视,研发由小到大,更加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和创新,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组织变革构建更加宽松、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推动企业不断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这样,技术创新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文化不断提升进步,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藕合,走向顶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7.论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篇七
1 9 9 0年,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 (C, K, Prahalad) 和英国学者哈默 (Gary·Hame I)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此后学术界、企业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理论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和补充, 使核心竞争力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特定的物流环境中支撑物流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 供物流企业长期依赖并开发的核心技能的集合, 是物流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和主要利润的源泉。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简单点说, 就是比其他竞争者更好地满足客户对物流需求的能力, 它具有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延展性、系统性、知识性以及不易模仿性等特征。
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 有效地获取、协调和配置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源, 为顾客提供高效服务和高附加价值, 使顾客满意并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六个方面的能力构成, 即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物流企业的运营能力、物流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物流服务的创新能力及物流企业市场的营销能力。
(一) 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
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物流企业的内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整合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 同时, 整合企业密切联系的整条供应链上的利益主体, 形成相互联系的运作系统, 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并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 物流企业整合运输、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等方面的职能活动, 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总体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企业的效益的提高。
(二) 物流企业的运营能力
物流运营能力是物流企业最基本、不可或缺的能力, 是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体现。物流企业的运营能力从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物流管理层能力、物流控制层能力和物流的作业层能力。物流管理层能力主要包括对物流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准则、系统评价能力等。物流控制层能力主要包括对物流作业的实时控制、作业调动能力等。物流作业层的能力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方面的能力。
(三) 物流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由于企业竞争环境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以及企业管理者在自身认知方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使得企业不能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信息。因此, 企业要看清市场、技术、需求等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能够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来推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使企业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四) 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对物流作业系统中的各种活动下达命令、实时控制和反馈等信息活动。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活动中通常和采购、生产、销售系统等有机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得从订货的发货的信息活动更为完满化, 最终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大降低了物流过程的交易费用、资源的整合成本, 提高了服务的响应速度、运作的便捷与效率。目前, 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二个方面:条码与自动识别技术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五) 物流服务的创新能力
物流企业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制创新, 对我国大多数传统物流企业来讲, 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合资合作等方式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实现企业体制创新。二是组织创新, 建立基于信息平台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扁平化物流组织结构, 以适应过程化管理和决策权限前移及分散的需要。三是服务内容创新, 从单一功能性的服务, 扩展到基于核心业务能提供整个物流方案的实施服务。四是管理方式的创新, 如提供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定制服务、“门到门”服务和“套餐”服务等。
(六) 物流企业市场的营销能力
提升物流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树立先进的营销理念, 如品牌营销理念、知识营销理念、关系营销理念、特色营销理念和绿色营销理念等。二是制订合理的营销策略, 包括服务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
三、提高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 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 实现物流功能要素的合理化
物流功能要素的合理化指的是对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要进行科学的规划, 从而实现最佳运量及路线、最短距离、最少存储、最短时间、最快信息和最佳服务等, 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益。
(二) 加快信息化建设
由于历史的原因, 物流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 大部分物流企业忙于解决企业的出路问题。无暇顾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导致信息加工和处理手段落后, 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处理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 信息技术的落后限制了物流活动的范围和效率。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一方面提高了物流企业在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和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促使订货、包装、保管、运输和流通加工一体化, 使大规模、高质量和高服务水平处理物流作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 使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协调、合作方便快捷, 便于跟踪和管理物流渠道中的货物, 精确计算物流活动的成本。
(三) 选择适宜的物流业务模式
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做精做细”是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根本性策略。对我国的物流企业来说, 有两种成功的业务模式可供选择:一是具备强大的常规服务能力, 能为多个行业提供核心运输服务。二是具备强大的增值服务能力, 能为专门行业提供完备的供应链服务。
(四) 加强供应链管理
所谓供应链是指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 最后到达用户的全过程, 是一个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物流企业需要协调与供应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 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通过纵向整合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进行物流优化, 使生产企业以最快的物流速度, 弥补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缺口。这不仅降低了成本, 减少了社会库存, 而且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 组织网络实现了生产及销售的有效全过程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活动, 提高了物流企业的运行效率。
(五) 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活动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包括了贸易、运输、金融、海关等, 因而对物流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素质的要求非常高。但是, 我国在物流基础理论和物流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存在很多不足, 造成从业人员素质较差, 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因此, 要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第一, 重视物流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针对目前物流专业发展滞后、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 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 特别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相关专业课程, 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第二, 物流企业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积极参加一些物流组织举办的高水平物流培训班, 培养高级物流技术人才;建立物流操作示范区, 培养技术骨干;通过各种物流行业组织, 加强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广泛交流, 加强对发达国家物流管理先进经验的学习及借鉴, 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目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 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运输网的形成, 为水路联运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将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因此, 在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下, 我国物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形成企业综合竞争优势,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敬山, 蒋敏元.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初探[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 (6) .
[2]姜国祥.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
[3]邓宏亮.从海尔经验看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特区经济, 2005 (5) .
[4]马晓东.传统货运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变通企业管理, 2005 (6) .
[5]宋华, 胡左洛.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8.论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篇八
(一)企业的战略定位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企业价值活动体系的内容,即决定了企业对该体系内各个环节的取舍和安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三种类型:基于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基于需求即客户的定位;基于对客户接触途径的定位。无论哪一种战略定位,都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即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已有需求和待开发需求的深刻认识、洞察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都应具有独特性和合理性。战略定位既受制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状况,又对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的构建尤其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主导和关键性作用。
(二)价值活动的配合
即商业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高度匹配性。这种匹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每项活动与企业战略定位的一致性;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加强;超越了各项活动之间的总体优化,如活动间的协调和信息交流、价值活动环节的事先最优设计等等。举例来说,沃尔玛的战略定位是向普通百姓提供价格低廉的各类消费品和快捷、便利的服务。这一战略定位是通过沃尔玛的核心产品即一整套商业运营活动或价值活动体系实现的。在这个复杂体系中,先进的卫星通讯、信息传输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的结合是其关键环节,其他环节的设计和取舍都与这一关键环节紧密适应和相互依存;此外,沃尔玛通过对其活动领域和经营空间的优化设计,以及对其供应链的高效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商业费用,实现了“天天低价”的战略目标。沃尔玛的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沃尔玛商业运营中的某一项活动或做法,但要模仿沃尔玛的整个运营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很难达到沃尔玛那样的经营水平和绩效。
(三)先进的企业组织、制度和文化
核心竞争力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某些企业能够孕育、生成某种核心竞争力而另一些企业却不能?理论研究及大量企业案例都证明:企业通过不断建设、积累和变革、创新而形成的符合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要求的富有效率和活力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萌发和生长的沃土。对商业企业而言,清晰的企业愿景和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使命、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经营风格、具有高度内部协调性和良好外部适应性的组织结构、能够吸引和容纳优秀人才并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企业制度和文化,都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
(四)良好的硬件条件
即借助其完成企业运营活动的先进技术、设备与工具。试想如果不使用GPS,沃尔玛能够建立起强大、高效的全球配送系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9.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九
有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一种学识,它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综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有人认为,凡是能体现为在市场竞争中的一定优势,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有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竞争优势。而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是持续的利益。带不来利益的竞争力是空谈,带不来持续利益的竞争力是急功近利,企业的任何行为只不过是为了使企业实现持续的利益最大化。一种优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优势在不同时期也不同。因此,我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为企业创造带来持续利益最大化的优势的能力。它是一种创造优势的能力。那么如何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国家是一个整体,一个企业更是一个整体。人生观是人的灵魂,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关键在于有正确的人生观作为指导。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灵魂,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在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样,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核心文化是由共同的价值观、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的整合,它直接协调企业组织的运行,整合其内、外部资源,使其最大化的利用。只要企业资源能持续最大化利用,那么企业就会产生连续不断的优势推动着企业发展。因此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构建良好企业文化、利用企业文化。
一是要树立雇主品牌。雇主品牌是指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企业品牌。良好的雇主品牌使员工愿意来企业工作,使现有员工愿意留在企业工作,是人们心目中的满意的工作地。从而激发员工的忠诚奉献、刻苦奋斗的精神,将员工自身资源完全挖掘出来。二是要积极引导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将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统一。员工追求实现自我理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利用员工价值观的转变,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上来,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大力倡导主流价值观,实现思想多样性与价值观念的统一。一个公司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核心是指该组织员工的整体价值观和精神风尚。由于价值观是指向人们心理层面的活动,具有趋同性和不同步性的双重特征。因此,组织和倡导尤为重要。引导员工在群体和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线员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水平。
10.论我国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篇十
一、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又称虚拟公司(VirtualCorporations)、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虚拟经营(Virtual Business)、网络企业(Networksof Enterprise)、扩展企业(ExtendedEnterprise)和动态联盟等。目前,理论界并没有对虚拟企业的定义进行明确界定,但大多数学者都从组织的角度来定义。总的说来,虚拟企业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组成的临时性网络组织。在合作过程中各成员企业彼此互不干涉,且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当预期目标达到之后,此组织即将解体或更新。
虚拟企业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整合无限量的外部资源来增强整体功能,摆脱单个企业实际功能及资源的限制,高效地完成任务。它的本质是核心能力的集成及适应市场的敏捷性。虚拟企业重在强强联合,组成战略联盟是虚拟企业的主要模式,而强强联合是围绕着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展开的。因此,战略联盟组建过程中对成员企业的选择应以优势能力亦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互补为准则。只要各成员企业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就可通过把自己处于弱势的职能虚拟化,借助其他成员企业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更大的发展,进而使整个联盟———虚拟企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之中的、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取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这里的技术不但指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还包括管理、组织及营销方面的技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两项单个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技术群体,是企业的一种资源与知识的综合体系,如产品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能力、市场反应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等。
虚拟企业克服了传统企业的封闭性、局限性和设计、制造能力的不完备性,减少了资源的重复投入,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的整体柔性和敏捷性。虚拟企业完全是依靠对相关核心能力的整合来聚集和发掘市场机会。对于每一个成员企业来讲,虚拟企业组织模式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以各种方式借助外力,对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这就形成了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虚拟企业是一个柔性化、扁平化、敏捷化的联盟,其核心竞争力除了具备价值创造性、可延展性、独特性等特征外,还应具备可兼容性特征,只有这样,各成员企业才能和谐地合作,各成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充分得以发挥,进而充分发挥虚拟企业的优越性。
三、我国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国外已有许多知名企业采用虚拟经营方式取得了成功,我国虚拟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市场和竞争实力,并具备了一些自己独有的技术和非技术的优势,但在企业竞争环境由国内转向国际、企业的竞争范围和竞争空间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为了顺应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发展我国虚拟企业,我国虚拟企业需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 提升虚拟企业中实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虚拟企业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强强联合,而我国虚拟企业在过去运行过程中不够重视各实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不少企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没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作保障,致使企业缺乏生命力。企业实施虚拟经营,不只是简单地将成员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相加,更重要的是要在虚拟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虚拟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成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成员企业忽视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施虚拟经营就等于是在培养潜在竞争对手,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因此,实体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强化主导业务,创新机制,创建品牌,建立持久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注重知识积累,换取知识创新。
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企业特有的知识的积累,因此发展核心竞争力需要组织进一步注重知识积累,而知识积累是组织知识创新的结果,同时人才是这些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载体。因此,为了促进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克服战略联盟中的路径依赖,必须要求知识创新。虚拟企业要建立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稳定、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与管理有机融合的知识联盟,形成虚拟企业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这也是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有机体,能保证企业不断创新,这样才有助于各个成员组织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优势,从而不断培养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整合优势资源。
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优势资源的整合。虚拟企业不仅可以是由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的企业组成,也可以由竞争对手加入,合作过程中各成员企业彼此互不干涉,且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产生合成效应。对虚拟企业整个联盟来说,盟主企业必须认真筛选其成员企业来整合优势资源。选择成员企业的标准应为:成员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符合虚拟企业的需要并具有互补性,同时还要考虑成员企业的地理位置远近、资产规模大小等因素。各成员企业通过虚拟经营的形式,整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于某一方面,从而获得专业化的效果,同时又可以使虚拟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实现一体化经营。各成员企业实现功能和专长的互相融合,优势资源得以整合,优势叠加所产生的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利益使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随之体现出来。
4. 培养虚拟企业文化。
虚拟企业文化是指虚拟企业的盟主企业、成员企业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来自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背景,其组织结构形式决定了它无法实施单一文化的管理,动态的合作又不允许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培育十分完善的组织文化。因而虚拟企业文化应该强调内聚力和团队精神,来塑造其企业文化。首先,提高企业的内聚力,让员工对虚拟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达成共识,建立起职工的共同愿望,有了共同的价值观,既能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更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培育团队精神,通过充分的交流与尊重,建立信任关系,消除习惯性防卫,培养一种“分享型”文化氛围,引导成员企业为实现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共同奋斗。当然,成员企业包括盟主企业更要注意企业自身文化建设,同时还须注意吸取合作方的文化精华,并将其融进虚拟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合作意识,建立合作双赢的新型企业文化。因此,虚拟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网络化组织的特点,以合作共赢的观念、全球经营的观念、信息网络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成员企业资源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构建其核心价值观,以培养虚拟企业文化,实现虚拟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5. 完善监控管理机制。
虚拟企业是一种超越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更高层次的经营方式,它对企业的综合能力,包括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以及成员企业间的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虚拟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其虚拟经营的有效监控机制,以便使企业能随时了解到要素资源的整合是否到位,各成员企业是否按照协议沿着整个虚拟经营的路线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成员企业间的信任、合作、平等关系。企业还应根据虚拟经营的不同模式,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建立配套评估机制,并进一步制定包括检查、反馈、激励、约束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以保证整个虚拟经营稳妥有序地组织实施。这样,经营管理者不但能把握、预测眼前的市场变化,更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变化趋势和规律,使虚拟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6. 加强信息化管理,搭建培育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
信息网络的有效利用是虚拟企业正常运行的平台,虚拟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来整合不同空间的资源、能力,通过管理信息系统、ERP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对企业及成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虚拟企业的管理对象是整个产业链,通过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销售链管理等,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密切包括供应商、销售商等各成员企业间的联系,实时了解客户、市场的变化,加快产业链上的物流速度,以便快速、高效地满足动态需求。成员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产品的库存情况和新品上市情况,有效地进行资源调配。盟主企业可以及时收到各成员企业的经营业绩,快速全面地掌握各类数据,进行经营分析,做出促销、配货、调货等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本身就是一件长期而复杂的事情,需要企业的不断积累。虚拟企业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合作模式,是适应网络经济竞争模式而产生的,它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虚拟企业高层管理者不仅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更应注意当企业的竞争范围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进入新一轮创新、培育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杉,高阳.虚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判研究[J].价值工程,2006,(2).
[2]彭福扬,邹树梁.论虚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11.论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篇十一
通过自己在现场亲自动手制作和实战演练,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掌握并在今后工作做独立操作。 企业内训的主要形式 包括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和企业内训课程。
企业内训的价值
1、企业面临的商业竞争日益激烈,提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内训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企业内训为学员带来系统的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能为企业带来以下的附加价值;
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统一管理理念和思想搭建管理沟通平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为企业提高理论支持,树立企业管理威信;
增强企业管理层的凝聚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培训体系的构建——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竞争力
企业持续性“盈利“的基础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总是苦于难留人才? 为什么策略相同,但竞争力总比不上人家? 为什么很好的决策,却没有达到很好的绩效? 为什么看似雄心勃勃的计划,总是一败涂地? 为什么付出比计划多了10倍,结果却不到计划收益的10%? 如何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员工成为终身学习者?
为什么要构建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 培训费用太高,派出去每次学习的人,动辄几千元,多则上万元;
企业自行开发课程难度很大,成本太高;
如何解决培训需求的自主性;
想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但苦于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企业自行组织课程的教务工作太烦琐;
企业内部的培训方式不丰富,不受员工欢迎;
对培训市场不太了解,寻找合适的课程和合适的讲师的途径太少;
许多培训讲师的内容理论太强,缺乏实战指导意义;
对培训市场缺乏了解,寻找合适课程和讲师的途径太少;
训后没有跟踪工具,无法对培训效果进行维持,造成培训后无效或低效; 员工很少有机会接受到行业顶尖名师的指导和训练;
和培训机构接触不多,无法考察培训机构的信誉;
缺乏培训,使企业的人才梯队总是很难及时跟上;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总是苦于难留人才;
高昂的培训费用不能承受,真么办;
企业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学习。
构建培训体系的目的 打造优势人才体系,是企业工作者的使命与意义。
“建立健全内部的培训体系”全面改善全员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提升全员管理培训绩效和通过学习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训练员工掌握职业技能;
3、推动建立学习型企业;
4、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永久经营,才人体系至关重要,企业重视人才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广泛招募
人才或加强员工福利,而是要打造一个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让企业的人才稳固持续发挥潜能,并不断培养出新的优势人才为企业所用,就是企业永续经营的根本。
培训对象: 培训专员、培训讲师、培训主管、培训经理、培训总监、人事经理、总经理。
2天。
培训内容具体如下:
一、企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培训重要不重要?
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对培训的重视程度?
如何让老板认识培训的意义?
企业内训工作如何组织(流程)?
二、作为一名优秀的培训主管素质要求?
三、作为一名优秀的培训主管的能力要求?
四、作为一名优秀的培训主管所需要的知识
五、培训部门的组建
设置培训部门所要达到的目的;
培训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心;
培训部门的岗位设置;
培训部门所需人员及岗位职责;
培训部门所需物品;
培训部门的工作流程;
如何更快的开展培训工作。
六、培训体系的构建
如何建立企业内部培训需求体系?
如何建立企业内部讲师队伍?
如何做好企业内部的培训教学工作?
如何开发企业内部培训课程?
如何建立完善培训手册?
如何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如何建立培训后效果跟踪体系并实施?
如何解决培训后,所学习内容与现实工作无法对接,导致培训低效或无用? 制作全年培训计划的流程?
如何制作企业的全年培训计划?
如果实施企业的全年培训计划?
如何甄选外部培训机构,将好的培训公司和培训课程引入公司?
七、如何设计和建立各种培训工具表单?
八、如何制定和控制培训预算?
九、如何计算培训工时?
十、如何将培训效果转化为生产力?
十一、实战演练:现场训练
如何建立企业内部培训需求体系?
如何建立企业内外部的讲师队伍?
如何建立培训后效果跟踪体系并实施?
如何解决培训后,所学习内容与现实工作无法对接,导致培训低效或无用? 制作培训计划的流程?
不同的企业:如何制定新员工入职培训计划?
不同的企业:如何制作企业的全年培训计划?
不同的企业:如何实施企业的全年培训计划?
十二、附 现场实战演练:作为一名培训主管,如何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培训市场的现状?
现在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主管?
什么样的培训主管更具有竞争力?
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培训工作?
实战演练:投简历时,选择什么样的公司?
实战演练:如何做好简历?
实战演练:面试时开场白——怎样做自我介绍?
实战演练:如何面试——面试时,一般要经过三次面试,三次面试招聘方常问的问题,如何去解答?(现场演练)?
实战演练:如何顺利通过面试,得到你所期望的那个岗位?
实战演练:如何将培训主管这个职位做久、坐稳?
实战演练:如何提升自己的演讲和公众演说能力?
实战演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培训主管?
12.我国IT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篇十二
论我国IT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断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这种结构转型直接体现为IT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IT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IT企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引擎。纵观IT产业的发展,其能够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支柱性产业的主要原因是其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足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十二.五”战略规划中,提出了发展知识经济的构想,而IT产业正好契合这样的发展规划,因而进行宏观的产业分析对于IT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后,我国逐渐取消了国外资金进入我国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IT企业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因而如何有效的构建属于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国内外对企业发展的研究来看,凡是能够取得良好发展的企业必定拥有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从1990年Prahalad、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发表以后,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就从未间断,并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在企业上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还存在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国内企业在构建属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照搬理论,不能够有效的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核心战略建设上来。那么本文在知识经济时期对IT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构建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相对丰富,因而在国外的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从国外研究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1995年,福斯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还处于低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体系,因而应该挖掘、培育、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1998年,康特在《战略管理行为》一书中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充分整合企业资源并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能力或技能,这表示企业的竞争力的获取是以企业不可替代的技能或能力为前提的。2000年,Richard Makadok、Gordan Walker从实证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该研究中利用动态数据进行验证短期利率的预测能力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与因果,并且认为公司绩效与这种预测能力呈正相关。从国内研究来看,1999年李东红对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的来源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其从概念、理论体系、内外部因素等五个方面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局限性进行了探讨。2000年,王毅等从整合、联盟、协调等方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性梳理,并且对这些观点的局限性、优势等都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国内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2001年,郭斌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呈生命周期形态的,其生命周期与企业的组织结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构周期与技术周期是具有相关性的。2004年,杜慕群从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对国内IT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外企业竞争力的获取进行了对比研究;除此之外还结合企业内部角度与外部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竞争优势获取的原因。2006年,苏建新在《我国IT企业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一文中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信息化程度三个角度对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企业树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以信息化规律为基础来实现。
二、IT企业的定义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一)IT企业的内涵分析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信息技术的意思,在早期学者通过对IT进行研究,认为IT可以分为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技术等四类。也有学者认为IT包括信息基础、信息作业及信息系统等三类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逐渐形成以微电子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这些技术的发展充分完善了现代信息网络,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笔者认为所谓IT是指包括生产、存储、反馈等为一体的专业信息化技术,而IT产业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以市场为载体所展现出来的信息技术商品的专业分支产业的集合,包括信息基础、系统、应用为一体的信息产品或服务。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存在很多争议,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麦肯锡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关键性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在英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Hamel)看来,核心竞争力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从这些定义我们都不难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消费者剩余,有如下五种资源有助于企业建立核心竞争能力:第一,建立竞争优势的资源,是指帮助企业有效理由外部环境中的机会,降低潜在威胁并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资源。第二,稀缺的资源,是指企业占有的资源越稀缺越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越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不可被模仿的资源,是指那些独特的实物资源、企业文化、商标专利、品牌忠诚度等资源。第四,不可被替代的资源,是指那些来自于替代产品的威胁。第五,持久的资源,资源的贬值速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直接相关。
三、我国IT企业核心力构建的现状、特征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IT企业核心力构建现状分析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1.行业发展较快
从产业角度的发展来看,IT产业保持了较快幅度的增长,已经成为全国各工业产业的之首。早在2001年全国IT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就达到1.36万亿元,同比增加达到27%,比国内工业增速高出17%;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8237亿元。2003年上半年,IT产业的销售额就达到733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29%。根据工信部发布2011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IT产业实现销售收入9.3万亿元,增幅超过20%;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74909亿元,同比增长7.1%;软件业实现收入18468亿元(快报数据),比上年增长35.9%。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75445亿元,同比增长21.1%。手机、计算机、彩电、集成电路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1.3亿部、3.2亿台、1.2亿台和719.6亿块,同比增长13.5%、30.3%、3.4%和10.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IT 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2.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其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获取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2001年我国IT产品的出口规模就达到了1241亿美元,同比增幅达到14%,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4%。其中进口591亿美元,出口650亿美元。2002年IT产业增长率达到20.4%,高于工业增幅8个百分点,实现IT产品销售额达到6038亿元,增加值1228亿元。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11292.3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1.0%,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1.9%。从月度走势看,受上年基数逐步走高影响,总体呈前高后低态势,特别是9月份后,出口增速连续低于10%。进口4680.3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占全国外贸进口额的26.8%,对全国外贸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13.3%。3.区域化特征相对明显
从我国IT产业的发展来看,已经形成了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及津京地区等信息产业集聚区,其中珠三角地区主要以IT产品的零部件及部分整机的生产组装基地。2011年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继续居全国首位,总产值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互联网网民数达到6300万人,普及率达60.4%,连续二十一年位居全国首位,成为全球最大IT产业硬件生产基地。深圳2011年IT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451亿元,约占全国1/7,IT产品1109.1亿美元,占该市出口总额的45.2%,占全国IT产品出口的16.8%。深圳工业百强中超七成企业为IT企业,境内外上市IT企业40多家。深圳15家企业入选2011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9家企业入选2011年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津京地区以科研开发及生产为主,包括摩托罗拉、松下等世界性企业都在此具有一定影响力的IT企业。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半导体、笔记本电脑为主的IT产品生产集聚区。
(二)我国IT企业发展特征分析
1.经济效应外部性相对明显
网络效应是指通过网络的营销方式形成强大的外部效应,即某一消费者的产品选择与其他消费者选择是相关的。而IT企业的产品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特征,如电话、邮箱、微博等都属于IT产业的产物,其用户量越大,用所享受到的收益就越大。如与国外签订合同,如果我们
专业定制各类报告,淘宝ID:华中秘书网
使用传真最多几分钟就可以传给客户,而如果我们选择最快的飞机也得几个小时,而且我们如果充分信息化所获得的效益将更大。2.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论我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推荐阅读:
论我国物流成本管理10-09
我国物流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建议11-17
浅析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09-19
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4
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10-31
浅谈物流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0-17
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07-07
论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09-23
现代企业物流采购管理平台构建的分析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