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2024-07-21

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共8篇)

1.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一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是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职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岗位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即以“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为主的教育而职业能力系统化是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特别强调在培养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基本素质。对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从各个方面构建完整的职业能力系统,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这一特征出发,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道路——产学结合、突出职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1、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系统化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它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将课程与职业密切联系起来,采用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方法,制定出职业一学习分析表,把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出专业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根据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观集中体现在就业导向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国家经济建设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其重点。对岗位能力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能力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2)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3)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

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观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职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等。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所以职业能力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从业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即职业能力系统化。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其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2、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区别,其整体定位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面向学科设置的,特点是学科基础较为扎实,能够为今后从事研究或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适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工作。而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应面向实际应用设置,专业课程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分别设置本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以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 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展能力”。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体现在熟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4)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专业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任务——课程链路。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进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

(5)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不称其为科目课程,而称为单元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实施多范型原则,共包括五种基本的课程范型,即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同时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并不排斥学科中心课程,但内容上要符合“够用为度”的原则。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将单元课程分为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和通识课程四大类。

(6)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需要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当前我国职业证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证书,并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其实,比证书更为重要的是证书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课程实质是要保证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要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检测对“职业能力”的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证书考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培养方案。

(7)以产学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即产业介入教育,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产学结合在课程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在企业实质性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开设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课程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毕业后马上就能顶岗胜任工作。

3、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方法的特点。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

(1)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人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形成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2)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或任务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职业专门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这种方法强调产学相结合,双证书教育,在课程类型的设计和选择上加以实现,使就业导向真正落在实处。突出职业特色,更新课程内容,着重反映当前各行业先进的主流技术,紧密切合实际。理论课以够用为度,增加实践课、实训课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二

一、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首先应融入区域经济。高职会计专业应紧跟市场趋势, 把专业建设融入产业发展, 锁定专业方向;把专业需求融入培养过程, 锁定培养标准;把技能培养融入实际工作, 锁定培养目标。基于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 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功能, 并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线高技能会计人才。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 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既要能够按财务会计准则或制度进行账务处理, 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监管部门的要求, 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税法要求进行纳税调整, 并且更高要求的是, 会计人员还要能够领会管理层对信息需求的意图, 并能够向管理层提供其决策所需的相应信息。因此, 由于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对会计人才需求存在特殊性, 在培养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该准确把握三个基本的职业“素养”:会计人员的“技能”素养———各种财会业务岗位的职责和能力集于一身;会计人员的“职业”的素养———既要忠诚于企业, 又要正确遵循会计职责公正的责任;会计人员的“全能”素养———即应对财务、税务、债务、业务的全方位能力。

二、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实训和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 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 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 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 从而顺利地胜任职业岗位。从市场调查和分析入手, 按照“知能兼备, 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可以重组理论教学模块, 搭建能力素质平台,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通过整合理论教学内容, 改变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构建体系, 形成“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 构建“221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始终以职业面向为依据,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循序渐进:在第1~2学期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和职业品质模块;第3~4学期设置专业核心模块、职业技能模块、ERP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纳税申报技术模块;第5学期设置专业拓展模块、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技能竞赛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模块;第6学期设置实习岗位模块、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2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作的核心是构建一个能够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实用有效的课程体系。高职会计专业要着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形成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品质模块五大教学模块。紧扣专业核心能力,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专业核心能力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专业能力要素、知识点分解到每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根据专业化方向, 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三、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就要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和企业需求结构的一致性。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是注重职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注重实际操作和知识体系。从专业知识结构上讲, 要在基本素质模块的基础上, 加大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 加大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从企业需求结构上讲, 为了适应中小企业需求, 要着重在企业成本核算、会计方法以及财务会计与税务、债务方面的能力培养, 增设银行、税务、信贷等办理的具体业务课程, 并加大基于此的实践能力强化训练。在创新能力方面, 注重对中小企业在投融资能力方面和税务实践方面的训练和培训, 同时, 还要加大对会计方法的教育、养成和启发。

总之, 现代中小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基本核算技能, 还要了解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原理、内部审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因此, 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必须涵盖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扩展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要针对培养目标, 在充分市场调查基础上, 对原有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为核心, 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 按照会计岗位群的要求, 对现有课程及课程内容实施整合。从这个原则看, 支持会计专业“2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优质核心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税法这六门课程。高职会计专业要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 以教材建设为手段, 强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以实践操作为重心,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六门优质核心课程, 以满足会计专业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

四、锁定核心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围绕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职会计专业还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一是结合会计专业理论教学, 渗透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课堂化。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上, 与理论教学相配合, 以基本技能为基础, 专业技能为重点, 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构建“三阶段两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三阶段”是指按课程间的内容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两能力”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促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树立全程实践观念,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践教学系统化。实现“专业认知→课堂渗透→单项模拟→综合仿真→顶岗实践→实习实践”的层次递进, 把单项与综合、模拟与仿真、感知与顶岗、校内与基地等实训和实践有机融合, 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与手段进行有效渗透, 使得实践教学实现突破性发展。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刚性化。通过制定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标准, 明确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要求, 确定各门实训课程的具体目标、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通过制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规程, 编制各门课程实训指导书, 明确该课程实训内容、实训目的和要求、实训准备、实训步骤指导、考核标准等内容, 规范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通过制定会计专业校内、校外实训管理制度, 规范校内、校外实训组织、管理、考核。四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技能竞赛为抓手, 检验实践教学。通过新课程体系的系统学习, 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 将比赛项目引进课程实训, 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起到检验实施新课程体系的效果。五是“双证”教学为特色, 体现高职会计教学的职业性。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突出职业技能训练, 强化职业态度养成, 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 实施“双证书”教学, 使学生具有多种技能鉴定与考试认证资格。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全面融合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 通过适当取舍和模块组合改革会计专业教学内容, 使其基于三种证书考试的范围。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实行“双证书”制度, 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上, 以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 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敬采云.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小企业需求视角[J].会计之友, 2008, (9) .

[2]崔秀芹.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10) .

3.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英语;能力导向;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51-03

自从2001年左右我省中等师范学校撤销以后, 高职举办的师范教育成为了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师资培养的主阵地。十多年来,一大批高职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走上了小学英语教师岗位。根据跟踪河职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多年就业的情况来看,我们尴尬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学历对比以前中等师范是提高了,但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够胜任、不够满意、不够受欢迎。表现为:一是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二是业务知识不牢,英语专业功底不够扎实;三是教学能力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四是合作精神不好,与同事相处不够融合;五是情绪管理能力不强,对学生不够耐心;六是教研能力不强,专业成长速度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生源素质较差方面的原因,但三年高职师范教育,我们没有能够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毕业生,同样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师范类英语专业公共课程设置就有不尽合理的地方,有待结合当前小学英语教师岗位素质要求和他们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共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和课程类型释义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如果涵盖课程的工具性,则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或者说“课程就是有组织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课程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与初步设计”。由此可见,课程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一般来说,学校对这些规划和设计是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的:一是学校的课程总体规划即学校的课程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年限、教学学科或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学进度、课时安排、考试考核及教学方法说明等;二是教学课程的分科要求,即每一学科或教学活动的课程标准,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说明等;三是课程的具体内容,即课程教材,是对每一教学学科或教学活动内容的具体选择,并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加以组织。综上所述,课程不仅包含了静态的教学内容,而且强调动态的教学进程。课程的三个层次,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涵盖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全部意义。可以说,课程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进程的总和。

课程类型是按照课程设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形成的课程类别。高职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公共学科课程(基本素质类课程)、英语专业课程、综合能力类课程(即见习实习等实践能力课程)三类。本文着重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探索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课程的改革。

二、我院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学科课程是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在设计好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同时,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文化修养、个人品质和就业能力、发展能力而设计的一类课程。近年来,我院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开设的公共学科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普通话、课件制作、音乐、美术、书法、少年儿童健康教育、数学教学法、语文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21门公共必修课。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和小学教师岗位的素质要求,认真分析我院师范类英语教师专业开设的公共学科课程,不难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公共学科课程种类开设不够齐全。从当前广大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来看,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不够爱心,对工作不够认真,对学校不够负责;部分教师沟通能力不强,对人不够诚恳,不善于与学生、家长和同事打交道;甚至有些教师师德不端、行为不检点,纪律性不强,难以为人师表。作为专门负责培养小学师资的高职师范专业,在公共学科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教师队伍现状,结合小学教师岗位的素质要求,针对当前一些小学教师的素质缺陷,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相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沟通艺术、素质教育、校园安全等方面的公共学科课程。而目前我院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课程设计里面是缺少这些课程种类的。

二是公共学科课程教材内容不够科学。审读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偏重概念解释和知识综合等方面的纯理论内容,而较少案例分析、学生探究和实操训练等方面的内容。以致于课程实施时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口讲话、动手实践机会比较少,学生课堂上主体地位在教材内容中没有体现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导向。

三、关于我院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公共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从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的高度出发,统筹推进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课程的改革。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正确处理好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内隐的知识和能力,是知识和能力结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综合体现。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进而上升为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实现。因此,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又要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注意协调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兼顾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覆盖小学教师资格标准和英语专业自身标准,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小学英语教师标准;二是按照“综合职业能力导向、就业岗位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能力;三是统筹“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兼顾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四是兼顾英语专业课程和公共学科课程同步改革,使英语专业课程和公共学科课程配置更加合理、教材内容更加科学;五是在考核评价上,兼顾学历标准和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胜任小学英语教师岗位。

(二)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从完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课程设置出发,加快推进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课程的改革。培养一个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仅是教会他英语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他(她)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能力,还应培养他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包括高尚的品质、良好的师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合作的精神以及沟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等。所以,我们在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课程设置时,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小学英语教师岗位素质要求和教师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一些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关系不够密切的公共学科取消或减少课时,对一些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关系密切、又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师岗位素质所必须要求的,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概论、教师沟通艺术和校园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充实到公共学科课程中去,以进一步完善高职英语专业公共学科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当前小学英语教育的新形势。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从强化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实践体验出发,加快推进高职英语专业公共学科课程教材内容的改革。教材内容是学科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施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依据。目前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使用的教材普遍偏重概念解释和知识综合,重理论轻实践,使用这样的教材进行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讲,学生更多的是听,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为此,我们教师要紧紧围绕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为目标,大胆改革现行学科教材内容,积极研究和开发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简化理论知识,增加更多的现实案例,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内容,使学生从现实案例分析中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使学生在课堂的具体实践体验中更好地培养能力。

总之,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课程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坚持以小学英语教师岗位素质要求和教师可持续发展需要为依据,坚持与英语专业学科课程改革统筹推进,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公共学科课程改革就能有的放矢、扎实推进,取得实实在在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职业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朱群新.深化职教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4.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四

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组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研究课题

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二○○六年十二月·北京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目录

1.装配钳工高级技师——广重严耀强 2.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石化李建荣 3.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广钢王在俊 4.机修钳工技师——广州机床厂何建廷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是作为受测试者而参与了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这次企业考评测试的试点工作放在我们装一组,充分体现了指导中心、企业对我们的信任,也表明了我们的技能水平在行业里的地位。我们装一组,除压力容器、离心机、汽轮机产品外,其余的通用机械产品都从这里装配完成,其中不乏商值高、技术含量高、行业内领先或唯一性的产品,如不锈钢生产线、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隧道掘进用的盾构机、航天试验用的热压罐、压力扩散洗浆机、真空转鼓过滤机、高速齿轮箱等大型产品。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近二十年,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装配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能完成所有通用机械产品的安装,满足公司对客户的承诺,有组织指挥装配大型机械设备产品的能力,在钻孔方面有自己一套特别技能、能钻出各种高难度的孔。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管理能力,1989年起担任了装配大组的大组长,组员最多时达120人,在自己的言传身教下,培养了一批批生产的骨干和管理的骨干。由于工作突出,本人多次获得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并于1983~1985年连续三年评为厂标兵,1998年通过技师考评。

从事装配钳工工作的近二十年里,我十分珍惜企业给予的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都会将每一次机会视作一次企业考评,考评。自己先后参与并组织了各类在大型产品的装配,如:水泥生产线、不锈钢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科技含量极高由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来的优势是社会考评无法比拟的。

我参加这次企业考评的测试,对当中业绩答辩的环节,我觉得最具挑战、最具价值。我认为,这一环节是考评一个技师、高级技师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且考评了一个技师、高级技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和运用的能力。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有一定的工作业绩的积累,更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不但是一个对自己从事工作的总结和汇报,更是学习和提升自己理论水平的机会。它其实也是一个业绩公示的过程,只要是你装配过的产品,过程中解决过装配难题,提出过合理化建议,并将它作为经验总结出来,这样日积月累,综合能力就是这样形成。

以上就是本人对企业考评工作的认识及体会,仅供参考。

附件: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2006年11月29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严耀强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自1972年进厂,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论是从事钻工、装配钳工、担任镗、刨、钻、插床班班长或装配组大组长,都能无条件地服从组织调动,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能兢兢业业,带头钻研技术并很快成为行内的生产和管理上独当一面的能手,为此,多次获得了“先进生产工作者”和“标兵”的称号。

近几年,随着产品的技术、科技含量的提高和与国际海瑞克、安得里兹等大公司合作机会的增多,很多以前未接触过的产品都出现在装配线上,没有现成的工装、现成的装配工艺,如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掘隧道用的盾构机、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严耀强同志都能带领组员边干边学,大胆地参与工艺方案的制定,提出行之有效的装配工艺,各项产品都能在他的协调组织下,如期交到客户手中。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严耀强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实操和管理经验,为了使班组的整体素质提高,他更是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组员,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不少组员已成为生产和管理的骨干。

严耀强同志在生产一线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工作了34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二、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1.经验丰富。严耀强同志在一线工作时间长,参与及主持了许多大型产品的安装,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安装经验。对大型产品的装配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和独到的装配工艺。

2.协调能力强。严耀强同志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管理经验,在多项大型产品的装配中,都被工段委以重任,负责项目的加工协调及指导安装工作,如不锈钢生产线、压力扩散洗浆机等大型产品。

3.综合知识、经验的运用能力强。在1993、1997、1998年,严耀强同志以专家的身份,分赴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印尼、越南等地指导机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大型轮胎定型硫化机、制糖生产线的安装试车,获得了客户的好评,为广重争得了荣誉。

三、车间领导的评价意见

严耀强同志所在的装配一组,负责着集团大部分机械产品的装配产出作业,如水泥生产线、广东省重点工程南碱化工设备、制糖生产线、轮胎定型硫化机、反应釜、高压釜、磨煤机、浸渍器、大型托轮等通用产品及技术含量较高的真空转鼓过滤机、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不锈钢生产线、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我国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个人心得体会

我出生于1969年3月,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广州石化技工学校,2003年取得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及应用大专文凭,2005年经广州石化技师评审委员会评审取得电气技师资格,现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动力事业部炼油电气车间N4班班长。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承担着本厂蒸馏、催化、加氢等炼油主体装置的供配电生产,辖下有一个10KV变电所、五个6KV变电所和十一个400V配电间。

自1990年技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在电气运行岗位上工作,并刻苦学习专业技能。通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运行的电气技术水平上进步比较快,能迅速排除电气设备故障,对电气自动化控制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对变电所采用PLC控制的声光报警系统有一定的专长,在班组管理上能够发挥出班长的带头作用。

在近几年,本人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业绩:

1、独立完成催化烟机控制系统升级改造,解决了烟机控制系统联锁复杂和开车难的问题;

2、独立完成加氢一变电所PT柜技术改造,采用西门子综合保护器取代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

3、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高压电动机安全控制功能的完善,使操作人员能够安全地操作设备;

4、主持完成加氢二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5、主持完成N4变电所中央信号盘技术改造,采用PLC技术作为中央报警信号系统,详细纪录设备的故障状态。

在2006年10月至11月期间,广州市职工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在我厂进行维修电工试点,经过几次理论与实操考核、以及面试技能评价,通过对我的理论水平、实操技能、工作业绩等各项综合能力的考核,完成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过程。本人作为参评对象之一,在整个评价方案和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企业的评价标准与国家的评价标准相互接轨。

在此次高技能人才(维修电工)评价模块的方案中,首先进行的是实操考核。作为技师的评审,现场动手的能力和临场的应对不单是技能高低的体现,也是心里素质的考验,心里素质的优劣往往能左右人的技术水平的发挥,实操考核直接地反映了参评对象的脑、口、手的沟通能力。此次所选的题库经过企业专家与社会专家共同磋商,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应用,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为目标,将题库的类型制定得更加能体现出企业应用的技术水平,而不是生搬硬套地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进行传统考试,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真正能专有所长,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企业解决难题。

近年来,企业技师的考评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一些平时忙于工作又有实际工作成绩的技能人员来说,只要在某一个考试环节上失手,那么将意味着只能等待下一次的评审。这多少有些不公平。而在这次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评价研究过程中,引入的业绩评价模块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工作业绩的评审是此次评价方案的关键所在。通过前期工作业绩课题的调研与开展到实施评审,期间也经过多次的改版,因为表格要求的不同将直接导致业绩表述的内容深浅不一,所反映的技术业绩水平也高低难辩;评审表对专业针对性不强也容易使参评对象难以为自己进行理性的评价。这些表格经过鉴定中心专家和企业专家以及参评对象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不断修正后,较能客观地反映出参评对象的工作业绩,让参评对象实事求是地描述自己的技术业绩,同时附上业绩的详尽资料,更能体现出参评对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而在专业技术主管评价和车间意见的认可上,也让这些了解参评对象的直接领导能更加清晰地、客观地在表格上表述其业绩所达到技能水平的深度,为高技能人才的评聘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因为参评对象是建立在高级工的基础上,要评聘为技师并非一年半载的时间,所以在确立为参评对象的期间,其参与的申报技术项目按要求一一填写业绩总结,并选取参评对象认为最能反映自己综合技能水平的项目作为关键业绩申报。在这次业绩的申报填写上,参评对象能够对其关键业绩展开更为细致的表述,这样在既有全面有又突出的业绩表上,更能反映出参评对象的进步以及不同时期其技术面的覆盖程度,也为评审小组的专家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在面试答辩的过程中,评审小组在关键业绩上对参评人员作更深入的了解,从深度和广度对参评人员作最终的鉴定,是对业绩评审的检定。

作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就应该以专业技能为企业服务。因此,我认为在企业内评聘高技能人员,企业的评价标准必须以国家的标准为导向。市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建立了一套适合企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评价模块,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的提升,就是切切实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附件: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李建荣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人力资源部门(培训开发室主任)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是我厂近年评出的年轻技师,在技能操作人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企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勤勤恳恳,带领班组成员,圆满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使单位里技术水平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通过这次业绩评价试点,专家组对该同志的评价与我们日常掌握的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系统与企业的贴合度是很高的,评价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二、生产一线班组长(N4班副班长)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在班里的技术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很佩服他。每次遇到困难的任务,他总是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带领着我们解决掉。这次他参加市里面的考核评价,我们认为肯定没问题。对于这种考核方式,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这些生产任务繁重的一线工人,考核评价的都是日常生产中的设备和业绩,做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我们也愿意参加。只是其他人参加考评的话,与他的水平是有差距的,不会像他一样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三、考评专家的评价意见

李建荣同志的岗位我是熟悉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班长,他不但有过硬的技能,还具备了勤学肯干的良好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仅从业绩上来看,他在本职岗位上较好地完成了企业的任务,也为企业解决了不少难题,这样的员工是企业的宝贝,理所当然应该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从他的业绩评价中已经体现出技能的高低,对他的工作业绩的肯定,就是对他的技能水平的认可。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结合实际

挖潜专能

我是广州钢铁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动力总厂的王在俊,非常有幸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广钢集团试点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电工技师模块的考核。

在9月底,当动力总厂的领导通知我时,我还带着几分紧张。虽然在05年获得了维修电工技师资格证书,但我是作为广钢的“青年岗位能手”直接认定,并没有参加05年的考核,即便是实操部分对我来讲不是很难,但对于理论部分和现场答辩的考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重新温习。

在10月中旬,我参加了实操部分的考核,针对预留的桥式起重设备多处故障,我仅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给予解决,这是我对技师考核模块的考核有了很大的信心。而后,我开始对理论部分开始温习,虽然曾经学习过电子方面的知识,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电子电路,使我对该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但基本上可以看懂,清楚原理。在10月底,参加了理论考试,其内容基本上是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知识,再加上复习,也顺利取得了好成绩。

之后,按照考核要求,对主要工作项目业绩进行了填写,回顾了过去几年来在业绩方面取得的成果。经过认真的准备,在11月17日参加了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专家组的现场答辩会,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通过这次考核,我感觉知识得到了更新,对过去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同时我也认为这种考核模式相对于以前的考核方式更能适合企业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能结合企业的实际,把你取得的业绩与实际技能相结合,更能反映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真正水平,使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得到社会的肯定。

非常感谢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钢集团人力资源部和动力总厂的领导给了我这样的一次机会。同时也感谢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广钢集团的评委老师们对我的评价。

附件: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对王在俊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班组(工段)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任电气工段副工段长,主管工段生产技术,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他排除生产上的疑难故障数不胜数,生产上出现问题随叫随到并“手到病除”,如二期电站飞灰系统PLC的改造成功,证明了他具有较高的技能。在管理上有协同工作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并精心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并经常组织班组的培训和演炼。综合评价:符合晋升高技能人才档次。

二、人力资源部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以来,通过十多年来的工作锻炼积累和自己学习提高,生产一线电气运行维修技术和理论知识较高,具备了比较突出的岗位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走上了工段管理岗位并能出色完成该岗位的各项技术、管理任务,成为单位生产和工段工作骨干,在本单位解决生产问题、完成检修任务等工作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综合其理论知识水平、检修工作水平、工作组织管理水平、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等多方面情况,本单位认为其具备高技能人才条件。

三、考评专家组的评价意见

王在俊同志作为基层工段的技术骨干,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检修工作水平,以及工作组织管理水平。能刻苦钻研业务,并能培训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今次企业高技能人材评价的测试,成绩优异。广钢电气专业组一致同意王在俊同志评为高级技师资格。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测评对象材料

本人93年毕业于新兴技术学校,同年进入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在装配车间机械大组工作三年,主要是车床及铣床的操作。三年后调到装配车间的装配大组,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004年工作调动,担任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领班。

在装配车间工作的几年里,不断学习,熟悉车床和铣床的操作技术,熟悉我厂生产的各型号车床数控系统程序编辑,试车机床的各项工作精度,多次负责装配“国家质部门”抽查的产品。经历了广州数控机床的整个成长过程,完成CJK32A、CNC35A、CNC300J、G-CNC360、G-160、G-CNC350等新产品批量生产的改型换代,而在这一时期,本人负责新产品的领头装配工作。

在整机装配过程中,处理了不少问题,其中有光栅尺检测车床的定位精度,G-160数控机床的床鞍部分贴塑及装配铲刮技术等。

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自己也不断的学习。2002年考取“计算机网络操作员”资格。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考取“高级钳工”技能资格。2000年-2004年兼任装配车间团支部书记。2004年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的工作岗位上。经过G-210MC复合型车铣削中心新产品试制后,编写G-Z16纵切、G-160P、G-CNC100机床的整机装配工艺。也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指导新员工的装配技能,也在新产品的技术改进中协助或负责。自己在不断努力,不断成长。2006年11月经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推荐,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高级技能评审”的技师考评。

在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的过程中,业绩项目考评以列表形式进行总结,内容按照“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制的《主要项目业绩记录表》,记录本人近年来工作上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实际工作业绩的总结、答辩装配钳工遇到的技术问题及个人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能项目考评是结本企业产品制造的机床尾座总成部分与床身导轨配合的刮削与装配操作。

综上两项考评项目情况,本人认为本次的高级技能人才考评能结合产品制造的实际装配技能及在工作中的实际业绩及能力。而本人经过本次的考评,无论在业绩考评或技能考评都按要求回答所有考评专家提出的问题,及发挥出技能实操的专业操作水准。希望在考评的过程中能增加多样化的机械元素。例如,数控方面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或材料性能、热处理技术、新设备应用等技术问题。也可增加复杂零件图、装配图及形位公差绘制等的相关知识。这可能让每位考评对象都能真正熟悉装配、机械上的应用知识。更能令我们的“高级技能人才”知识面更广阔,技术更精湛。

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技师)评价模式研究评价对象汇报材料

附: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二OO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对何建廷同志的评价意见

一、生产一线同事的评价

广州机床厂技术开发部高级工程师徐光:

何建延同志在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担任新产品试制装配的领班,具有熟练地按新产品设计要求装配及调试中高档数控车床的技能,并能组织G-210M数控车铣中心、G-Z16回轴控制数控纵切车床等复杂数控机床的总装、调试。具备解决数控车床使用过程有关技术难点的能力。

广州机床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试制车间、高级技师、吴树灿:

何建延同志热爱本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积极肯干,在技术遇到难题时,会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会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装配技术知识和个人技能操作面比较广,在生产一线上的劳动群体中,起到一定的核心作用,能够为企业培养新工人。

二、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

何建延同志,1993年技校毕业进入我司工作后,1996年起从事装配钳工工作。多年来,该同志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刻苦钻研业务。04年调入试制车间任装配钳工领班,负责新产品研制安装工作。为公司新产品研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5.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五

在模具专业构建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文/高振仓

摘 要:探讨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学习状况,探索如何开展以设计和制造实物模型为目的的课程设计。

关键词:实物模型;课程设计;项目教学

在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常常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具备的设备资源等因素,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多地偏向培养学生的加工操作技能,而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造能力较低,学生在以后的就业、创业过程中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已成为中职学校在未来教育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题。

一、当前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技能学习情况

1.专业理论课程学习

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主要有:《机械制图》《公差测量》《金属工艺》《模具制造工艺》《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CAD/CAM软件》等。学校会根据课程特点分别采用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学生都基本掌握模具专业的相关技能知识。

2.实践技能训练

在当前,中职学校都推行2+1的教学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和双证制(学生在毕业时除具备毕业证书外,还要考取1――2个中级技能证书)。学校会根据自己具备的教学资源,在学生就读期间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如,钳工实习、制图测绘实习、数控加工实习(以铣床加工为主)、模具组装加工实习等。一般每个实习项目安排课时4――5周,每学期进行两个实习项目。

学生在实习期间主要以应付技能考证为主,整个实习学习过程基本围绕即将考核的范畴进行训练,如,某种类型零件的重复加工。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按照教师给定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的机床设备操作技能都有较大的提高,但独立完成能力和创造应用能力较差。

3.课外学习情况

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有较大的区别,如,学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学校的设备资源和学习氛围等。中职学生的自由度受到较大的限制,学生的活动空间较小,缺乏学术氛围。中职学校在课余时间能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机会相对较少。如,有的学校对一些专业会开办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但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未能普及到大多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在做与本专业不相关的事情,学生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只能通过课堂时间来完成。

4.学校设备资源的使用状况

一方面,由于学校推行2+1的教学模式和双证制,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最近几年通过上等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的加大,学校的设备在数量上不断得到增加,类型上不断得到丰富。如,模具专业的设备由原有的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冲床、磨床、线切割机床等传统类型机床,已经丰富到快速成型、电火花成型、注塑机、三坐标测量仪、高速冲压等设备。受到教学时间和师资的影响,很多设备都没有很好地应用到日常教学,被当作摆设而放置在一边。

二、以设计和制造实物模型为目的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

1.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方向

以设计和制造实物模型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是指建立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有效地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通过零件机构的设计及工件加工,掌握零件的加工工艺流程的制订和熟悉各种机床设备的使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最终通过学校具备的设备资源和加工手段完成设计机构各零件的加工和组装。

2.项目内容的制订

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为:()设计一套比较复杂的机械机构组合体(如,车辆模型、模具组合机构、家电和电子设备组合模型等),并通过学校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加工工艺能力,把设计的组合机构

加工成实体模型。课程设计内容的制订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或由指导教师制订供学生选择,学生自行设计的方案需经指导教师审

核同意后才能进行。

3.参与人员组成与职责

课程设计项目教学的开展由于涉及学校教学人员和设备的使用,必须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领导首先要关心和支持,并选派适合的相关专业教师成立工作小组,全体模具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考虑到学生的技能情况,本课程设计主要在二年级以上的班级进行。

学生成立课程设计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人数为3――5人,其中1人为组长,负责主持小组日常工作开展。工作小组成立后上报指导教师备案,并不得随意更改。小组成员共同制订设计机构,并完成各零件的制作。

指导教师负责制订课程设计的要求、制订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审核学生的课程设计方案,并督促检查各小组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班主任协调管理。

4.学生开展课程设计的流程

(1)学生接受课程设计任务后2周内完成工作小组的组建和设计内容的制订,并上报指导教师审核。

(2)设计方案经审核同意后,小组成员在5周内完成机构零件图和组装图的设计及绘画。设计结束后要上交二维零件图纸和三维设计结构图,主要使用软件为AutoCAD、Pro-E、CAXA、MasterCAM等。

(3)机构设计完毕后,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各零件加工的可行性和工艺特点,修改设计内容,直到能适应学校设备加工的要求,要求两周内完成。

(4)学生制订各零件的加工方案、加工工艺设计(制订加工艺表),并制订和上报加工计划,要求三周内完成。

(5)指导教师把加工计划报实训管理部门,由实训管理部门安排加工设备和加工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监督和辅助学生的零件加

工过程,学生开始零件的加工和组装,要求五周内完成。

(6)零件完成加工后进行机构组装、调试和其他后续处理,并达到具备较好的性能和美观效果,要求三周内完成。

(7)机械机构成品修整完毕上交、课程设计个人总结上交、工艺图表和设计过程资料汇总上交。

(8)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成员共同评议学生设计作品,并进行总结,举办设计展示会。

5.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课程设计的进行时间主要在学生课余时间和实习期间。

(2)加工设备、工具等非损耗件由学校提供使用。根据加工生产的需要,零件加工用的材料、刀具等消耗用品要由学生自备(目的是让学生提高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效率,珍惜实习机会)。

(3)学生在使用学校设备设施时要自觉遵守日常使用管理规范要求。

(4)学校积极配合课程设计的开展,提供相应设备、工具满足课程设计工作的需要。学生课程设计成果为学校和学生共享。

(5)为鼓励和促进课程设计的开展,学校对学生课程设计成果进行评比,获得优秀设计的小组成员将给予“优秀毕业生”和“优秀课程设计”称号,优先推荐到优质企业就业。

三、困难和不足

在整个课程设计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不足有以下几个

方面:

1.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程度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

开展。

2.课程设计的进行主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受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学生的业余时间和空间有限。

3.学生可使用资源也受到学校管理模式和设备资源的制约,

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计算机,部分学生在学校没有个人计算机;学生使用机床设备与日常教学生产安排发生冲突等。

4.学生的个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效果和质量,辅导教师必须及时给予帮助。

5.工件制作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作出适当的指导和监督,才能保证工件的质量以及生产安全,从而加大教师的工作量。

在中职学校开展这种新型、高层次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开创性的、挑战性的尝试。学校领导要有高瞻远瞩的规划,各部门工作人员积极配合,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顺利开展本次项目教学。在未来,我们坚持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罗炳金,赵旭东。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2]李勤道。基于工作过程和行为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3]王晶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探索[J]。课程创新,2010(07)。

6.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六

广州市中职电气教研会电子CAD课题组

执笔人:广州市市政建材学校 何军玲

【论文提要】“电子CAD专业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在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市中职电气教研会的指导下,经过20多所学校的共同努力,在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学评价、技能考核、师资培训、教师技能竞赛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为广州市中职学校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推广和普及电子CAD技术起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电子CAD 技能考核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2000年初,先后由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孔庆斌教研员、吴必尊科长牵头,在广州市中职电气教研会的直接指导下,组建了包括市理工学校、市轻工业学校、市建材学校、市无线电学校、市电子信息学校、市化工学校、市土地房产管理学校等20多所学校,开展了“电子CAD专业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2002年3月申报了“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育科研课题”并获得立项,课题研究从2002年3月开始至2006年3月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电子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大公司和企业对电子CAD人才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增加,各大中专院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近几年都先后开设了电子CAD课程,而Protel系列电子CAD软件,因其强大的设计自动化功能、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精确实用的内嵌工具等优点得到了电子CAD人员的青眯和信赖,在短 1 短几年迅速占领了电子CAD市场,所以在大中专院校开设的课程中又以Protel软件为主。电子CAD知识是电类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998年,先后有一批市中职学校开设了电子CAD课程,当时市场上主要流行的软件是Protel 3.31,教师上课无教学大纲,无教材,只能依照软件说明书来编写讲义。因此,为满足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开发新教材,就显得十分迫切。为了使电子CAD课程的教学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使培养出来的电子CAD人才满足生产一线的需求,教学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和人才市场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抓好电子CAD课程的建设。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是中职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任务和指导思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应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电子CAD岗位就业的需求,来开发电子CAD课程。通过研究课程的标准、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的结构、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编写新教材;探索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学评价等。本课程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性工作。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应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并遵循“职业性原则”。“在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开发上,应坚持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才能真正符合当前企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和个体对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应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

1.课程:狭义来说,系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学内容。广义来说,系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

2.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

(1)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在整体结构框架上应具有目标的“定向性”、内容的“应用性”和实施与评价的“整体性”三大特点。

(2)人才培养的个人需求目标决定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思想,是在目标层面上树立“能力指向”的“能力观”,在内容层面上树立“宽基础复合型指向”的“基础观”,在实施与评价层面上树立“工作过程指向”的“过程观”。

职业教育的课程属性(“三性”和“三观”)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宏 观结构的基石。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应遵循职业性原则

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来看,任何劳动和培训,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这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职教专业、职教课程和职教考核)的标准。这就是著名的“职业性原则”。从事职业劳动所需的本领要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取。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应坚持科学性、情境性和人本性三大原则。1.基于科学性原则开发的课程:是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框架,传授的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知识──陈述性知识,即理论,主要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这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一种课程体系。

2.基于情境性原则开发的课程: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框架,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主观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课程体系。

3.基于科学性原则与情境性原则交叉区域开发的课程:按交叉区域的大小和区域内学科内容与行动内容的比例,即理论知识(指陈述性知识)与实践经验(指过程性知识)的关系,确定了培养兼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知识的(工艺型、技术型、工程型、管理型)人才所应有的课程内容结构。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并经由人本性原则的梳理,内化为个体的能力。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组织教师们到企业一线进行参观、访问,开展市场调研,并与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共同组织了行业专家、工厂的电子CAD技术专家、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等,开展课程研讨,并追踪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反馈企业对电子CAD人才的需求信息。

2.行动研究法。坚持行动研究,抓好试点学校的工作,点面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并随时调整方法和策略,做好各校的教学指导工作。

四、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

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导重视是前提,立项管理、周密计划是基础,教师支持和配合是关键,教育研究是先导,分步实施、中期检查是保障。本课程建设的实施分四步进行。

(一)课题立项准备阶段

开展问卷调查和市场调研。1999年在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市电气教研会的指导下,我们组织了市建材中专、市无线电中专、市理工中专、市化工中专等第一批开设电子CAD课程的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和市场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初步了解到本课程的教材使用、师资、设备、学生情况。并先后组织课题组的教师到广州市第七研究所,参观了印制电路板生产线,参观东莞电子厂,参观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示范性实训中心——电子CAD设计实验室等等,提高了教师们对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的认识,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做好了准备。

(二)构建中职学校电子CAD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组织编写教材 经过研讨和实践, 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大家达成了共识,确定了中职学校电子CAD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子CAD软件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具备电路原理图及PCB印制线路板的设计能力;具备电路的基本仿真设计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方法和技巧、SCH原理图元件图形的绘制方法、原理图各种报表的生成和应用、电路仿真的基本操作、PCB印制板的设计方法和技巧、PCB元件封装的制作方法、电子CAD综合设计实例等。

组织了电子CAD教材编写小组,由孔庆斌任组长,李乃夫、何军玲任副组长,王正谋、朱力恒任主编,张同苏任主审,2000年编写出课程教学大纲,2001年出版了Protel for DOS版本的《Protel 3.31电子CAD实用教程》教材。2002年我们又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编写出版了Protel for Windows版本《Protel 99 SE电子CAD实用教程》教材,同时还编写了“计算机电子电路辅助设计工”(Protel 5 99 SE)练习册等教辅资料。完成了电子CAD教材的开发和软件版本升级教材的编写工作。

(三)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以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教学为宗旨,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刚开设电子CAD课程,各校都缺乏师资,为了满足教学需要,1999年8月在广州市建材中专学校,我们举办了第一期Protel 3.31 版本“电子CAD教师培训班”,课程由王正谋老师主讲,参加学习的学校共有16所,主要是由广州市市属中专派出骨干教师代表,共25人参加了学习。2002年8月在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学校,举办了第二期Protel 99版本“电子CAD教师培训班”,参加的学校共有30所,教师来自全省,人数有65人。2004年8月在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学校,举办了第三期Protel 99 SE版本“电子CAD教师培训班”,参加的学校共有18所,教师来自全省,人数有45人。

(四)组织教师考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

编写考核大纲、评分标准、建立试题库。2004年,由吴必尊科长牵头,我们与广州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组织了市土地房产管理学校、市无线电中专、市建材中专、市化工中专、市机电中专、市政建设中专、市理工中专、市电子信息学校等一批骨干教师,与高校、企业一线的电子电路设计专家、以及劳动局试题管理部、考核部等,根据企业对电子CAD工种的职业技能要求,制定了“计算机电子电路辅助设计工” 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核大纲,组织试题编写,建立试题库,制定了考核评分标准,并经有关专家的审核,获得了通过。

进行考评员队伍的培训。2004年7月我们与市劳动局技能鉴定中心一起,组织了21名教师参加了“计算机电子电路辅助设计工“考评员培训,组织了一支 6 考评员队伍,为各校开展“计算机电子电路辅助设计工”考证,作好了准备工作。

组织教师培训及考证。2004年8月,在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学校设立考场,首次进行了“计算机电子电路辅助设计工” 职业技能鉴定(高、中级),42名教师参加了高级工的培训,其中36名通过了高级工的考核、6名通过了中级工的考核,并获取了职业资格证书。2005年7月在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学校,举办了Protel 99 SE版本“电子CAD教师高级工的培训”,参加的学校共有11所,人数有21人,都通过了考核,取得了高级工证,促进了“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举办教师技能竞赛。2005年12月18日,在东山区成人中专,举办了首届教师技能竞赛,市教研室邱才训副主任莅临并指导了竞赛。共有20多所学校,58名教师报名参加了比赛。竞赛按“计算机电子线路辅助设计高级工”的考纲要求,再增加了20%的难度题,由“市技能鉴定中心”命题并派考评员进行考评。获得本次竞赛团体奖前三名的学校是:第一名为市理工中专学校;第二名为市电子信息学校和番禺农校;第三名为市化工中专学校、市机电学校和市无线电学校。获得竞赛个人奖一等奖的有市建材中专等8名教师,二等奖的有12名,三等奖的有18名。在本次竞赛中获得前6名的教师,取得了劳动局颁发的技师证。通过竞赛,促进了教师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五、课程建设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通过与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技术员共同探讨、研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编写试题,制定考核评分标准,编写教材,开展技能竞赛,教师们掌握了本课程的知识点,明确了企业对教学的要求,同时通过实践和几轮反复的修改,较 7 准确地把握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达到了产、教、研结合的目的。

(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2000年以来,我们定期组织全市电类教师,开展问卷调查,进行电子CAD专业课程教学、电路板设计技巧的交流与研讨,组织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的讨论、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完善。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围绕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各校出现了一批骨干教师,先后发表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论文。

(三)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

目前,已有3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电子CAD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大家认为:本课程教学应以常用的电子电路实例、设计为重点;以电子产品的开发、研制为主线;本课程应推广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产教结合等教学方法;要加强实操技能训练和综合设计训练的力度。各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开设本课程,可作为必修课、选修课、实习课、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等形式开出,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研制。

电子CAD课程的学生技能训练,应推广项目学习法,培养自主、探究、协作的精神;应参照“计算机电子电路辅助设计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的标准,进行实操训练。本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按照“计算机电子电路辅助设计工” 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评分标准进行。

(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开展“计算机电子电路辅助设计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了电子CAD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使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 8 能标准相衔接,满足了生产实际和就业市场需要。推动了课程建设,教材内容能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目前的教材还增设了Protel仿真内容。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设计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强化了从业能力,为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完善了各校的实验、实习设备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完善了各校的实验、实习设备。目前全市开设本课程的学校有20多所,有些学校设立了“计算机电子电路辅助设计工”技能鉴定站,并购置了EDA设计,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的系列设备,为开展师生技能训练,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实习环境。

六、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1.技能鉴定考核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通过实践,我们明确了企业的要求。但技能鉴定考核的命题、内容、标准、试题库还待进一步完善,考核、评分要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应继续开展本工种的高级工与技师培训及技能鉴定考核工作。

2.教材内容的要注意更新、升级

教学必须适应电子技术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要关注电子CAD技术和软件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编写更新教辅资料,教学参考书,收集典型素材,制作电子教材,继续开展教学研讨,做好一线的教学服务工作。

3.继续举办教师技能竞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

通过开展教师技能竞赛,学生技能竞赛,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提高师生技能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加强课程建设的管理

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规划、管理的力度,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几年来,中职电气教研会开拓、创新,通过开展“电子CAD专业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提高了教师们的教研能力,丰富了中职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为推广和普及电子CAD新技术起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设想》作者 邱才训 2.《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的若干问题》作者 邱才训

2.《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观、能力观、课程观和专业观》作者 吴必尊

7.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七

一、管理心理学教学的回顾

管理心理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实践性和应用性均很强, 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校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教学重在知识的掌握, 而非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另外, 课程与就业脱节, 学用不一致, 课程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够紧密, 没有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

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多年来, 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 我校仅开设理论课, 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 可选的国内教材又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课堂上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结果导致教师讲解困难, 学生理解接受也困难, 教学效果不理想。

3. 教学手段落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管理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基本局限于语言描述加黑板画的层面, 难免将微观、动态的心理机制的讲授变为言不尽意的描述性介绍, 教学内容不直观, 显得枯燥、难懂,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也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 对大脑的结构及其活动原理的描述也是言不尽意, 造成教师上课难、学生理解也难的局面。

4. 考核方式不合理, 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比较突出。

考试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 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记忆为主, 考试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注重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 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导致学生“上课记、考试背、考后忘”的局面;把卷面分数视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来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不注重平时, 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二、改革的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出发,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和探索。

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专业, 就是必须对本行业岗位群的分布、工作特点, 以及相应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 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任务引领型课程,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逐渐展开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校从2007年开始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了管理心理学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一是加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能力。

2. 以项目为引领, 任务为驱动, 实践为导向, 加强教材建设。

传统的管理心理学教材, 讲述的是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与管理等共四个模块, 前两个模块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后两个模块属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是心理学和管理学相关内容的简单“拼凑”。对高职学生而言, 显得单调、冗长、不务实, 与高职教学以实践为主的宗旨相背离。在教材的编写中, 我们按照“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的思路, 将管理学的原理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起来, 将原有的四个模块内容进行了“整合”, 融合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共分为九个大项目, 每个项目再分成若干个任务, 以任务引领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训练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教材内容方面, 选择对学生比较实用的部分, 并且将内容加以“职业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心理原理的基础之上, 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的内容也有所掌握;在教学组织方面, 每个项目前都设置了名言警句、项目目标、趣味先导, 项目中都配有课堂思考、阅读材料、案例、经典事例、心理寓言, 项目后都设置同步测试、实训项目和案例分析。新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 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

3. 以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 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基层从事商务或管理等具体的作业活动, 因此, 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必须具有实用性, 不能是纯理论的探讨;其次表达的内容要具有直观性, 要考虑高职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摒弃晦涩的论述方式, 而用生动活泼、朴素有趣的语言来论述。基于此, 我们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的同时, 加强其针对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具体措施有:一是调整教学内容体系, 使之针对性、实用性更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教师, 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 另一方面要直接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尽管学生在上本课程之前, 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基础知识, 但是如果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与学生的基础、兴趣和就业定位等存在偏差, 学生可能会忽视掌握管理心理学理论课内容的重要性, 加上与其他必修课程相比, 本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因此, 有必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利用内外课堂, 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信息, 适当介绍最新的发展动态, 丰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 新的成果和发现层出不穷, 21世纪以前的管理心理学内容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 教学中要及时补充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新进展, 加强内容的前沿性。例如对抑郁、挫折、意志、逆商、情商、人的心理机制及其物质基础、大脑功能等问题的研究, 传统教材一般写得很少,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管理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而且要适当地把现代心理学的前沿动态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问题以浅显的方式带进课堂, 使这门课成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情绪和健康、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窗口,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情况, 我们把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更新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系统参阅国内外优秀教材, 我们坚持趣味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原则, 选择确定了教学内容体系, 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征求意见和建议, 对内容体系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正如学生反映, 任何枯燥理论化的东西加入了情感、生活化的东西, 都会使人兴致勃勃, 愿意去学。

4. 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具体方法有:一是积极采用问思式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师生作为教学主体, 其态度、动机、知识结构和努力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问思式。通过案例启发呈现悬念,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 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让其带着问题去听课, 使其感到枯燥的心理机制内容实际上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体里的事件, 再以普遍关心的障碍问题结尾。从头到尾都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 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讲解中使用联想、对比、比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实践证明, 该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把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二是加强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是管理心理学讲授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 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 克服理论讲解中的空洞与枯燥,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 有如下三种方式: (1) 穿插式案例教学。在系统讲授原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实际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 使案例与理论相互印证, 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启发提问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案例,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也可以在讲授原理的过程中或讲完原理以后抛出案例, 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将理论联系实际。 (3) 讨论或辩论式案例教学。在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以后, 教师布置相应的案例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 查阅资料, 撰写讨论提纲或辩论要点, 再由教师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 并要求学生写出讨论报告, 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或辩论结果, 并得出有关结论。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重视辅导答疑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辅导答疑活动的质量, 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及每一部分的课后重点练习, 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并有针对性、有重点性地向学生介绍前沿理论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加强和巩固学生对基本的概念、基本研究方法和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利用网上聊天系统, 直接进行“网上答疑”;灵活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建立兴趣小组等, 力求收到推动课堂教学, 从“要我学”转变到“我想学、我要学”的良好效果。四是广泛应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针对管理心理学内容繁多、心理测试多、上课学生多等特点, 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 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图片、光盘和教学录像带等技术手段, 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 不仅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 而且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更新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资源系统。

5.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重能力, 重过程, 以考促学。

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学”和“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 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考试模式改革, 力争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 具体措施有:一是改革考试内容, 确定考试的能力导向。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 既要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 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 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二是采用多种考试方法。尝试采用开卷、小论文、大作业等多种多样的考试方法。改进考试题型, 平时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 主要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主观题考核中, 只要学生观点基本准确, 分析思路基本清楚, 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不一味强调学生将教材上的原文原话照搬照抄。考试主要采用主观题型和客观题型相结合的形式, 主要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实行全程性考核。改变目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过程性学习的考核, 考核的次数依据课程的性质而定, 考核结果既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 又包括课程设计、单元测试等, 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

总之, 在整个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过程中, 我们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教与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点, 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力求营造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但是,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管理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此外, 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本身的个性和素养。因此, 教师应该注意个人知识素养的提高, 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逐渐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鸿雁.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5) :214-215.

[2]陈鸿雁.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立新.生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1) :77-80.

8.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导向的中职专业课程设置论文 篇八

一、改革背景

上海和北京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且相对领先的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物流从业人员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21%和19%。这说明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低,物流专业素养不强,各层次物流人才紧缺。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学校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等专业发展演变而来或是白手起家建设物流专业,物流人才培养未进行明确的定位,偏重理论教学,缺少能力训练,偏重教师讲授,学生缺乏主动性。

一般的中专学生属于初级物流人才,工作岗位一般是物流调度员或仓库管理员等。工作第一年月薪多为1000~1500元,工作2年以上可以达到1800元,工作3年以上才能突破3000元大关。与此同时,在公司的行政职位越往上走,薪酬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业务主管只有3000元左右的月薪,到了部门经理,就快速升至8000元~1万元,而高级物流经理年薪可以达到50万元~100万元不等。企业性质不同,薪水标准也有差异。例如,国有企业高级物流经理年薪20万元~40万元,同等职位在合资企业则可能达到百万元以上。目前,较为紧缺的职位是出色的

高级经理和总监,他们的年收入在几十万元以上。具体情况如图1所分析。

二、课程改革理论导向

教育部将“课程模式”定义为“来自于某种课程范型并以其课程观为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北京联合大学《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他们把课程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课程,并将课程模式看成是宏观层面的课程,这标志着我国对课程模式进行系统和理性化分析研究的开始。

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与开发,要对现有各种课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各种模式优点,集各家所长,概括它们的共同规律,整合成一个最优化的课程模式。物流专业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能力训练,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胜任物流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综合化,开设技术化的学科,采取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安排阶段化进程,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发展需要。

三、就业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职业有着各种不同和相互联系的内容,一种特殊的职业有其广阔的背景。近年来,中职物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有一些影响物流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得到解决,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中职物流课程理念的依据。笔者认为,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及时地进行市场调研,组织行业有关人士及学校骨干教师按照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技术运用型人才为目标等来开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坚持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坚持课程内容的整合性,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中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

四、模块化改革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物流专业课程改革,要防止把职业的概念局限于生产直接有形商品的职业,不要认为职业的区分是相互排斥的,每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职业。专业课程模块化,即按职业岗位群及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对其素质、能力的要求,以必须、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对有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课程。

1.基础理论模块

对所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对保留课程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根据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自由地组合成各种课程群;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行业技能提高上来。基础理论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以哲学、法律、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公共政治课课程群;二是以语数英、计算机等为主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三是以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现代物流概论、商品学、电子商务概论等为主的不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课程群。

2.行业技能模块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行业技能模块应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校内的实验课、校外的社会调查课、实习课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社会行业特征,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真正提高就业能力。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陈式,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种能力为具体内容,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大小不等,完全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例如,海关法律制度、报关专业技能、国际贸易可以构成一个模块;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可以形成一个模块。

3.学科前沿信息模块

系统地把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的着眼点是通过学科前沿信息的介绍,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这些信息中的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学科前沿模块类的课程,主要是介绍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的发展水平,如物流仿真、地理信息系统等前沿性课程。

上一篇:华胥引慕言经典语录下一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须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