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语文说课稿(10篇)
1.前方的语文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前方》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个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来表现“家园之思”这一永恒的主题,一共有三个板块,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前方》是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布满现代人文气息,对阐释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有重要作用。同时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是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第三专题的主题内涵和本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感受对课文进行鉴赏,理解“家”、“路”、“眼前和心中”等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
②学生能够理解立意上的反弹琵琶和写法上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对文本进行评点。
(3)情感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激发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
(2)弄懂课文中几个核心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写法上的虚实结合。
二、说学情
教学班学生的入学成绩不理想,基础较差,理解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上比较有依靠性。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疑难。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力求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法
(1)教法:课文中的语句往往兼有实指意义和虚指含义,布满了浓郁的思辨色彩,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呢?我的方法是:大处着眼,细部入手,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设置教学过程和步骤。具体来说,就是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个核心观点,多层次多角度来讨论分析,教师相机点拨,生成丰富的课程意义。
2)学法:本专题的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文本创设的情景中进行对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并做出评点,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课时)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介绍摄影散文的特点。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摄影和散文的审美特点,既有摄影艺术瞬间画面的震撼力,又具有散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自由运用语言的优点)
(设计意图:介绍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了解作者曹文轩的生平、代表作(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观察照片,说说画面上的情景。
(照片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所拍,画面上是一辆破旧的汽车和一群在旅途上的人们,给人印象尤深的是画面上靠近车窗的一位男子,手托下巴,两眼望着窗外,眼神里布满了对前方艰难旅途的惶惑和茫然)
引导学生思考:画面是静止的,但是联想和想象却是丰富的,作者曹文轩想到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5、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文章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如何安排写作思路?
(实写的是照片上的画面,而其余的内容都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先由照片的画面入手,切入话题,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又归结到照片上来,即“总——分——总”结构)据此文章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为第一段,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中间为第二部分。
(2)作者表达了哪几个主要观点?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练习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章)
6、研读课文,探究疑难。
问题1:人为什么会有离家的欲望?
(要点: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的诱惑、迫于无奈、追寻理想等)
问题2: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场苦旅”?
(要点:有的人承受皮肉之苦,如照片上的情形、《围城》里的描写、丰子恺散文里的描写;有的人物质条件优裕,却承受精神之苦;有的人两者皆有。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磨难在人的一生中永远都摆脱不掉)
问题3:人的悲剧性实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一是“人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家园。”、二是“人无法还家”、三是“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问题4:研讨:“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说 法看似矛盾,该如何理解?
(前一个“家”指具体的家,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后一个“家”指抽象的家,有“家的温馨和安宁”,是人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归宿)
问题5:类比、引申:“路”、“眼前和心中”的深层含义。
“路”实指道路,虚指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眼前”指现实,“心中”指人的理想和追求。
(设计意图:突出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探究疑难,合作学习的能力)
7、归纳小结。
1)主旨
(本文表现了人对精神家园的苦苦追寻,也表达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各自心灵家园的美好愿望)
2)写作特点
①本文主要表达“家园之思”这一主题,但却从离家起笔,而离家是为了追寻理想,找到精神的栖身之所,也是为了回家,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板书:立意上反弹琵琶)
②实写的只有照片上的画面,起到了线索的作用,而揭示文章内涵的主要由联想和想象来完成,体现了摄影散文叙议并用,虚实结合的文体特点。(板书:写法上虚实结合)
8、拓展延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勇于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设计意图: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教化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9、布置练习。
1)积累课文中关于“家园之思”的诗句。
2)再读课文,对课文进行评点。
五、板书设计
离家……苦旅……追寻……精神家园
(立意上反弹琵琶;写法上虚实结合)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地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写作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2.“公司的经营”说课稿 篇二
生产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也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建设、进行择业与创业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公司的含义、类型、经营与发展成功的取决因素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辛,感受市场竞争的激烈,引导学生看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的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公司的经营、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
四、说教法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五、说学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上采取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体验学习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说导人
以学生高中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公司和创业。
2.说新课
探究一:公司的含义
通过演绎归纳法,使学生对公司有更深的认识,了解依法设立公司,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探究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教师安排学生随意看看自己喝水的饮料瓶子,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农夫山泉”是什么类型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有何异同?学生看P43的表格,从整体上、全方位上了解公司的区别。再联系P43的漫画,讨论两种公司的共同点“有限”。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相结合,通过解决情景设置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认识水平更深一层次。
探究三:公司的组织机构
教师举例电视剧《刘老根》中的剧情,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剧情中的角色,判断分析企业中的部门机构,这些机构有何职能?进一步提问你最希望能在哪个机构,哪个职位工作?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作铺垫。
探究四: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分三步,突出重点)
探究五:企业的破产兼并和联合(难点突破)
通过“三元收购三鹿”“吉利收购沃尔沃”实例分析,师生共同探究企业破产对个人、企业本身、国家有何意义及兼并與联合的不同点。
3.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七、说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观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服从者向主动参与者、求学者转变。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作为老师的我仅仅帮学生搭设一个平台,提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去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
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有几处细节处理不够理想,例如:预设较多,生成不足。本节课的预先设计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预习不足,而教材中公司的类型部分内容十分繁杂,仅靠上课的时间讨论,部分学生还是很难完全理清思路。另外,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公司的经营离得较远,在探究如何经营公司、如何发展公司时还有一些困难,从而使动态自然生成仍显不够。
3.前方的语文说课稿 篇三
第一,教材分析
现行的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和联想,正好体现这种主题核心课程观,讲求立德树人,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措施落到实处。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作品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遐思。学习本单元要学生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文章。
第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基本不会预习,所以这学期注重对预习的指导,形成初步的预习习惯,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对于寓言这种字数不多、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的文学体裁会容易理解,而寓言所体现的道理也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所理解与体会。
第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结合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构简单,极富表现力的特点,本文教学目标为
一、了解寓言知识,研究文章内容,感受主人公形象特点。
二、通过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领悟蕴含的道理。
三、联系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
第四,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寓意。(重点)
二、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难点)
第五,教法分析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书就要教到学生心坎上”,兴趣和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故事导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狼和小羊》创设氛围,发挥兴趣主动性。
二、描写方法分析——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三、激发想象,体会寓意——一般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所以学生得利用发散聚合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意。
四、主动实践,学会方法——通过对寓言的续写、改写或新编,巩固加深自己的认识,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续写,《蚊子和狮子》的新编。
第六,学法指导
一、本单元要求学习快速阅读,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求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二、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分析体会文章寓意,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的方法。本课针对初一学生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设计方法。
第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轻松导入新课、简单了解文体,积累基础知识、具体感知寓意、总结人生真理、自由拓展延伸。
一、轻松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激发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简单了解文体——寓言的定义、形式、特点。
三、积累基础知识——生字生词、注释词义、
四、具体感知寓意——通译文章,通过讨论找出描写手法、相关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赫尔墨斯的笑的含义?蚊子的叹息?各个主人公的语气?)
五、总结人生真理——四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赫》通过讲述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蚊》通过讲述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败给了小小的蜘蛛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穿》通过讲述家丁挖井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的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都应该调查清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只会闹出笑话。《杞》通过讲述杞国有人担心天塌地陷,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的故事,劝诫人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而忧虑,同时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六、自由拓展延伸——续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改写《穿井得一人》。
4.语文《火车的故事》说课稿 篇四
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成、晚”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感受我国铁路建设的科技进步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感受科技进步
学习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四种类型的火车(图片下面有火车名称注释) 今天我们教室来了几位新朋友,如果你认识他们就有礼貌地和他们打招呼吧! 学生看图有礼貌地打招呼。
2、学生认读课题 你们喜欢它们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和它们交朋友!学习一篇故事! 板书出示课题:火车的故事 你能读读故事的题目吗?
二、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认读情况,并适当地给予帮助。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要求:
①朗读的学生做到“四不”即“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②听读的学生当小老师认真听,按“四不”要求给朗读的学生打分,错一项扣一分。 整篇课文朗读完后,各位小老师反馈评价,说说读错的字音,老师相机贴出难读的生字,全班同学认读记忆。
三、自主学习生字、
1、过渡:故事中有14个生字宝宝,你能认出它们,正确读出它们的名字吗? 课件出示本课的14个生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①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哪些字难记,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下这些生字。
②学生反馈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小能手 3认读词语小火车。
2、(郊游、弄明白、查书、提速、不断、一列火车) (修建、世界、创举、做梦、一名学生) 形式:学生男女赛读,开火车读等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书写的6个汉字,认读要书写的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哪个字难写,怎样能写好。
①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
②学生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或强调
3、学生观察、书写两个字“成、晚”,反馈后集体评价
①写字前提醒学生认真描红一个,再仿写两个
②老师挑选典型性的作业,学生集体评价
4、学生以正确的姿势继续描红和临写,老师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认读“我会读”中的词语。
2、精读课文,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一、简单了解课文介绍的四种火车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用笔画出答案 《火车的故事》里到底介绍了哪几种火车?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答案用笔画出来。
2、学生反馈,师按顺序贴出四种火车的名称: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贴在黑板)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①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它们的进步越来越大,其中有些火车还被称为“绿色环保型”火车呢!是哪些火车,请大家读读第3自然段,找出答案。
②学生在精读第3自然段,找出答案
③学生反馈,师相机引导学生得出“绿色环保型”火车的出现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板书)
二、感受国家火车事业的科技进步,进行说话训练
过渡:世界火车的发展是越来越进步,我国的火车也有了很大进步!
1、感悟第4自然段,进行说话训练
①指名读第4自然段
②学生自由说出不明白的地方,全班针对问题,进行讨论,老师引导理解、感悟
③说话训练 课件显示“我国的火车不断提速”和“现在从北京到上海,可以夕发朝至”两句话,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感悟第5自然段,进行说话训练 过渡:我国的铁路建设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这就是我国的青藏铁路。
①课件展示青藏铁路紧张修建的图片,背景音乐是韩红的《天路》。
②说话训练,说说自己看图后感受
③学生质疑,走进文本找答案 a课件出示:“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b学生说说不明白的地方 c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关键词语,帮助理解 d师总结,引导学生读出高兴、自豪的感情
三、课外拓展及作业
1、你心目中的新型火车是什么样的?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
2、学生回家把心目中的火车整理画出来。
5.给予的故事语文说课稿 篇五
文中第四段的第一句话“怎么办?这为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从文章叙述中可知,这个人万一把水灌进吸水器吸不出水,他就选择了死,这对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太难了。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了把水灌进吸水器,他冒着危险,到底为了什么?为的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这个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在阅读讨论中,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比如,这人没有把水灌进吸水器,而是喝了个痛快,后来……,或者他把水灌进了吸水器,却没把水吸上来,于是……,让学生设计各种不同的结局,并加以评价,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给予别人,感动别人也会感动自己。因为简单所以快乐,这篇短文内容虽然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可以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如有不懂的问题,老师可做适当的指点。
【学习目标】
1、学会书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3、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教学重、难点】
从迷路者的选择中体会他的心理,从他的留言中感悟给予的无私与快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了解沙漠相关知识。
6.《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菱形》在初中数学中是继矩形之后所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延续和深入,同时也为后面正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上存在“温故”和“知新”两方面内容,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菱形的性质和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在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菱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已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及探究矩形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同时初二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实验、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设疑、讨论、引导、归纳等启发式教学。 渗透类比、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八个活动和让学生去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短边,给学生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从而引入课题。引入以后,我接着问:那怎样的图形是菱形呢?学生思考,老师再次给同学们更详细地演示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1.菱形定义:在这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第二,邻边相等。
2.图片欣赏,感受生活(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菱形图片)。
学生通过欣赏自然会想:这么美丽的图形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从而进入到下一活动中。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第一,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入课题,给出定义。第二,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图形,从中抽象出 “菱形”的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活动二:合作探究
活动二是我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去突破。在这一活动中我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探究菱形的性质,二是探究菱形的面积:
1.菱形的性质的研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剪刀和一张矩形纸,引导学生将这张矩形的纸对折两次,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出一个菱形,通过观察折叠等方法发现、讨论、总结菱形的性质,完成以下设置的问题。探究菱形的性质:
(1)边,角,对角线;
(2)你能自己完成证明吗?请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3)请找出菱形中的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
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的形式去完成,在学生折叠,观察,讨论探究中,老师要给他们以引导,鼓励方法的多样性,鼓励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感知。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有条理的总结结论。
2.探究菱形的面积:S菱形=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在探究菱形面积时,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表示,当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让学生明白首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可用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来求,还可以利用菱形独特的特征将菱形的面积转化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进而发现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性质;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化归、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活动三:学以致用
探究出性质以后,就要应用性质,于是在活动3中我设置了两道例题,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好引导,给出规范解题格式。所以这一环节采用师生合作探究,老师质疑,学生思考,老师引导,学生解决,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灵活应用,融会贯通。
活动四: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设置了4道巩固提高题目,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五:归纳小结
为了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我设计了归纳小结这一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与交流,再次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活动六:当堂检测
为了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看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设计了当堂检测。这一活动必须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批改、当堂反馈三个环节,主动权主要在学生,无论是练、批、讲、调整都以学生为主。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
活动七:挑战自我,拓展提高
这是选做内容,老师、学生都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拓展的机会,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活动八:作业布置,分层发展
〖设计意图〗:给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学设想:
1.渗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
2.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教学中要讲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要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会知识和方法.
3.问题设置坡度化,知识的形成探究化,数学思想渗透化。
7.小学语文《金色的草地》说课稿 篇七
一、说教材分析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课文在第三自然段以吐泡泡的形式,对阅读作了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本文语言优美平实,内容也较简单,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体验“美”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以及能力素养的提高,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以上四项目标分为两课时完成,下面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就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如何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蒲公英生长的过程,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美读感悟法: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其次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2、多媒体情景法: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这里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分四大步骤:一是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二是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三是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四是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教师激情导课:孩子们,我们都来开开心心的玩耍蒲公英,好吗?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老师课前放在抽屉里的蒲公英进行玩乐。最后老师说:“课文里的兄弟俩啊,玩耍蒲公英的时候也是可快乐了,你能找出哪一段是描写这样的情景的`呢?”
【就这样,巧妙地导入新课,让学生都亲身体验融入到课文中兄弟俩玩耍蒲公英时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
当有学生说到“金色的草地”时,教师用自己肢体语言表现:皱着眉头,显出很吃惊的样子,以此激起学生质疑,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草地应该是绿色的,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样激起学生学习之兴趣,激起学生探究之欲望。】
二、自由朗读,寻草地之美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因此,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美美地多读几遍,教师巡回倾听。这样学生有充分读书的时间三、指导朗读,品草地之美
与空间,同时,通过读、找、画等方式去寻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赏颜色之美。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句,让学生自由读,教师适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明白草地变成金色的原因,进而读出草地之美。
(3)出示金色的草地图,教师引导:看,这片金色的草地就在眼前,看着图,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说出自己面对这块金色的草地想说的话,自然与文本感情产生共鸣,因为对草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自然就能读好第一自然段了。】
2、讲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⑴这一段中哪几句话描写了兄弟俩快乐玩耍的情景?大家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兄弟俩?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看出来兄弟俩的淘气?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让学生从具体的词语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⑵同桌角色扮演兄弟俩,体会玩耍的快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把课文把课文读得轻松愉快,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⑶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散发思维:如果,你们就是那对淘气的兄弟俩,你最想在这片草地上玩些什么呢?
3、读第三自然段,探变化之因:
⑴教师激情:这片草地除了给兄弟俩带来玩耍的快乐,还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快乐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他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并出示蒲公英变化表,按课文内容填完整。
时间早晨中午傍晚第二天早上
草地颜色
花的颜色
⑵对照表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地是怎样变化的?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相机指导朗读重点句:“蒲公英的花瓣就像我们的手掌一样,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一句更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情,读中享受?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可以配合表情读,因为学生明白了草地变色的原因后,心情一定很高兴,可以笑眯眯地读;配动作读,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这样学生很快明白“张开”、“攥”的意思。可以配道具读,也可以配课件展示的图片读,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能在读中悟出草地变色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草地变色的奥妙,难点也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地读,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3、引导学生发现草地的秘密后,此时学生的心理也会起微妙的变化,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将心里想说的宣泄出来,会更好地激发学生星期,激起表达的欲望。因此,此时来追问学生一个问题:感受到蒲公英的变化,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肯定会畅所欲言。
4、从那以后,“我们”有什么变化?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谈出:
发现草地的变化
喜爱金色的草喜欢上可爱的小花
不再随意揪花
接着请学生小声读最后一段,理解“一起睡觉、一起起床”的含义,【体会“我”此时的心情,体会观察与发现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之情,从而突破本课学习的第二个难点。】
三、拓展延伸,谈自然之奇
1、美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自己读后的收获:孩子们,今天我们到一块神奇的金色草地上玩了玩,你们有些什么收获呢?
2、在学生兴致盎然时,进行拓展延伸,课件出示向日葵等植物,唤起学生的回忆。引发学生谈向日葵、夜来香、太阳花、含羞草等植物的神奇之处。并布置学生一项课外作业:请你用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事物,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观察、发现时没有止境的,留心观察,记录生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及时的地记录一些新的发现,会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收获更多的感动。】
3、最后教师总结:孩子们,你们知道得这么多!是啊,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奇特的现象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这样更能引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了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根据本课的教学预设过程,将形成如下板书,使本课的学习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金色的草地
发现金色的草地合拢张开
8.《金色花》的语文说课稿 篇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金色花》,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金色花》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书写亲情的美文,训练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学习朗读和圈点勾划。《金色花》是正好能够体现本单元训练重点的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它篇幅短小但意蕴丰赡,写法独特,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由“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入文,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和母子深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要在感悟内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积累精美的语言,鉴赏独特的写法,训练朗读能力,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感知诗歌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爱的情怀。
根据单元目标及本课教学目标,本课的难易程度,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品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定为:探究独特写法,理解诗歌主旨。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为了完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设计理念,采用以“导”为起点、“读”为主线、“品”为关键、“悟”为终旨的教学流程,力求在简单扎实中体现亮点、特色。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还说过:“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才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新课标同样也提出:“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可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已经成为现在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具体采用圈点勾画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学法实施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六个板块进行本课的教学。
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倾听音乐《妈妈的吻》,音乐结束后,老师深情独白:虽然这是一首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歌曲,但30多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动人,那是因为这首歌唱出了母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期待一次更美的亲情洗礼。
(设计意图:以音乐导入,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便于学生进入诗歌角色。)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具体操作分为以下二步:
①读——以问题:“文中的我变成金色花后做了哪些事?”引导学生读诗,边读边思,运用圈点勾划的学习方法在书上做好批注。老师在学生自读时,深入学生当中,进行个别指导。)
②说——引导学生运用 “当母亲……,我……”的句式概括诗歌内容并板书:当母亲工作时,我开放花瓣;当母亲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母亲看书时,我投影书页;当母亲四处寻我时,我变回孩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把握诗歌内容)
3、品读诗歌,感知人物。(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体现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的重要段落,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孩子形象和妈妈形象。重点抓住诗歌结尾母子之间的对话描写“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按照由浅入深的步骤,采用学生自读、老师范读、师生研读、学生演读等多种形式的品读,引导生真切体会孩子的调皮、可爱、懂事和妈妈的慈祥、善良,爱子之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读”贯穿,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落实教学重点。)
4、悟读诗歌,领会主旨。(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领会主旨:以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为妈妈做这些事?为什么又不让妈妈知道?”引导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合作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孩子变成金色花做这些事是为了默默地回报母爱,以此来折射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从而体会诗歌主旨。
其次,探究写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大量笔墨都是在写孩子,通过刻画一个懂事的孩子默默的为母亲做了很多事,来赞美母亲,并和其它写母爱的文章进行比较,体会诗歌独特的写法——借写孩子回报母亲来反衬无私伟大的母爱
5、拓展延伸,书写亲情
①说亲情。找自己与母亲感人瞬间倾诉给大家听。
②写小诗。运用 “假如我变成了……,我会……”的句式创编一首小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说亲情、写小诗”,激发学生关爱母亲、回报母爱的情怀。)
6、小结
在音乐《妈妈的吻》中,诵读全诗,再次感受母子深情,结束本课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9.《光的传播》说课稿 篇九
1.1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后期学习反射、折射的必备知识.其中,建立“光线”这一概念所采用的“模型法”为学生今后在学习物理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现象随处可见,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知识,学好物理非常有用.教材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按排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其应用,知道光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观察光的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难点: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2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构建“人文·物理·社会”的三维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说学法、教法
八年级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学法有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此相适应,笔者采用的教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所提倡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器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4说教学过程
4.1本课整体设计思路
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
(1)互动游戏, 体验光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新知,笔者组织学生做互动游戏:“请闭上眼睛,看谁能把橘子送到同伴的嘴里,”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感触”,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也在玩中体会到盲人的无助,让学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健康,同时也知道如何对待有残疾的人;
(2)展示情景,发现生活中的美.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相片,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同学们发现身边的美,是什么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如此迷人呢?在学生的回答中点出课题.
4.2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光源的引入.
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举出生活中发光的物体,并有选择地播放篝火、火把、油灯、蜡烛、白炽燈以及各种精美的装饰灯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图片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光源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改造自然发明人造光源的历史进程,在通过视频进一步展示学生不常见水母、萤火虫、灯笼鱼等,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展示自然界的无穷魅力,使学生热爱大自然,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片的不同之处,从而深化了对光源的理解,并在讨论思考中意识到光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第二环节: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在以上情景展示中,学生既对光比较熟悉,又感觉还有一些陌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想明白的地方, 有关光的知识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学习中一一解答,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这既了解学生知识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设计,也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猜想与假设:演示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提出从激光手电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
由前面的情景展示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
(3)设计、进行实验: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桌面上的器材得到充分利用,设计更多的探究方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笔者给学生设计了实验活动单(表1).
你还有什么发现:
光的直线传播路径不易观察,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法把路径展示出来,这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得以突破的关键点,所以笔者打算先引导学生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探究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
由于光的径迹看不见摸不到,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看到它的传播的路径呢?
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光的径迹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马上会想到:烟、雾、灰尘.
教师进一步提示:请利用桌上的器材,怎样操作才能制造烟雾使我们看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学生分组动手开始进行实验.
教师深入学生之中,有意识地帮助动手能力较差的,或实验有困难的小组,如提示:蚊香是起什么作用的?学生会想到产生烟.大油桶是干什么的呢?学生又会想到罩烟.到这里同学们都能够顺利地看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了,而且会导常兴奋,有的用空气清新剂,也有的用喷水壶,得出结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的.
探究2:光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此环节放开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自主选择合适器材,自行探究,并提出看哪一组的实验现象明显,设计方案多.同时提出:怎样把传播的路径在白纸上画出来,从而让学生学会画光路图,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在学生设计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及时深入学生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与引导,如学生在研究光在液体中传播情况时,大部分选择滴有牛奶的液体,不会想到用玻璃板放入水槽加以显示光路,给与提示,在玻璃板传播时,学生不会想到在玻璃下面衬上白纸增加可见度,这样尽量让学生的设计方案多样性并加以完善.并提醒学生仔细认真观察,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发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敏越的观察力.
学生成果展示:为了增加可见度,笔者通过摄像头把学生的操作同步展示给大家,并且为了体现从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的教学思想,使这部分学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习热情,找
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先展示,其余同学仔细观察,在欣赏别人的智慧的同时,思考有没有改进的地方,并进一步上台展示,把富于挑战的任务交给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究带来的快乐,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时对方案与众不同的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如有的学生会想到用大油桶罩住盛水的烧杯,并用喷水壶或空气清新剂对着油桶口喷雾,从而把在空气中和水中光的路径清晰地展示给大家,还有同学用软玻璃通过改变玻璃的曲直,只有光线垂直玻璃入射,光才能传播过.通过这一角度来说明光在玻璃中是沿直线传播,放在水面上,这样不同的设计给与及时的激励,让他们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快乐.更好的投入教学中去.
在展示光的路径时,可以引导:如何说明光向哪个方向传播,从而意识到要标上箭头,并指出实际光线不存在,为了描述方便而引出光线,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自然领悟到光线的作用和为什么这样设置,让其不仅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领悟物理研究的方法.
同时通过展示出光的传播路径,会发现,学生往往只展示在一种物质中的传播路径,此时可以追问,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让学生很快明白,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处要发生偏折,从而意识到光只有在同种物质中才沿直线传播,通过视频播放:海市蜃楼,并对其成因作简要介绍.让学生明白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曲线.从而让光的直线传播这个结论更加严谨科学.
第三环节: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1)解释现象.播放皮影戏,并进行特制配音,同时也让学生上台进行手影游戏,让学生在愉悦中解释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并進一步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组织学生就日食、月食的成因进行简单解释.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我国古代小孔成像研究
实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学以致用.接着向学生提出: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你能利用所学知识把四根大头钉插在泡沫中并呈直线,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案新颖,并思考这样做的理由,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会用激光笔照,从而迁移到生活中利用激光瞄准隧道,有的同学会想到用三点一线的方法来取直,从而点出生活中射击的“三点一线”和排队看齐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零距离,从而消除了科技的神秘感,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了不起,增加学习物理的内动力.
第四环节:光的传播速度.
教师媒体展示雷电影像.提问: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出,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
教师进一步提问:光速到底有多大呢?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自学后教师组织成果展示,再由幻灯展示教材图片,突出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便于识记.
5师生小结
首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
6作业
(1)让学生自制针孔照相机,并研究小孔成像性质(倒正、大小、实虚)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发明意识.
10.前方的语文说课稿 篇十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603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三单元的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写人要抓住特点》是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对前两次作文教学的进一步细化。统编语文教材习作部分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特别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那么,以写作方法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让老师能够有时间去落实,让学生有时间去当堂训练,就克服了我们以往习作课堂上的随意性。《写人要抓住特点》则为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抓住人物自身特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说学情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叙事的顺序,写人的方法,但是面对写作仍有畏难情绪,由于平时观察不细致,积累不足,往往在写作时常常言而无物,空洞宽泛。通过此次练习,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抓住人物本身的特点,凸显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力求能够让学生掌握一至两种写人的方法并能够具体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三、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统编教材也要求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本单元写作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抓住人物特征来表现人物特点;(重点)
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人物描写,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抒发内心情感。(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统编教材写作部分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写人要抓住特点》作为写作课系列中的一个环节,教师的指导显得更为必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更能直接为学生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实现预设目标:
1、谈话法:由轻松的谈话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说。
2、启发引导法:多媒体呈现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比较出人物在特征上的差异。
3、循序渐进法: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抓住特点写人的方法后,认真体悟要认真观察才能把人物写活。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写作中强调“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统编教材在此基础上,也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课我确定的学法是:
1、即时练习法:学生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2、互评法:学生组内赏析他人习作,互相评议习作,畅所欲言。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三)实例分析、明确方法
(四)归纳总结、当堂演练
(五)互评互译、反馈完善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但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地凸显人物的特点。同学们仔细观察书本上54页文学家鲁迅和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肖像漫画,并跟他们的人物照片作对比,看看画家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那么同学们再看黑板上的这幅图?能看出来这是谁吗?
(生:孙红雷、姚晨)
你为什一下子就认出来了?
(生: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绘,孙红雷眼睛小,姚晨嘴巴大)
(师:对,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人物进行描写和刻画,能让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
课件展示本节习作课的学习目标
(三)实例分析、明确方法
1、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将寿镜吾老先生那可爱的宿儒模样刻画的生动形象。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既是对鲁迅外貌特征的描写,又显示出了刚强坚毅的性格。
3、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朱自清)
先从父亲的外貌、动作来描写,再特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动作描写:这些动词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年老体胖、行动艰难的样子,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以及“我”的感动之情。
4、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秋天的怀念》)
“悄悄”凸显出母亲的体贴、“偷偷”表现了母亲的不放心
5、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扑”“抓”“忍住”动作、语言描写体现出母亲的坚忍顽强。
教师小结:肖像描写可以凸显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动作描写通过人物做什么、怎么做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语言描写能透露出人物的语气、情感,对描摹、刻画也有不小的帮助。以上作品写人都抓住了他们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四)归纳总结、当堂演练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要抓住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
所以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不要忽视生活中平凡而细小的事情。你的习作会因细节而更充实,你笔下的人物形象会因细节而更丰满。刻画人物时不仅要注意选用典型细节,认真细致观察事物,还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词,运用巧妙的修辞。
小练笔:写一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细心观察,从而抓住人物特点,至少要用到一种描写方法来凸显人物鲜活的个性。
(五)互评互译、反馈完善
小组内交流,修改,完善自己的文章。
(在课堂上进行当堂练笔,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起到了有效地巩固提高的作用。)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以课堂小练笔为基础,自拟题目,扩展成一篇以人物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2、请以“那个让我……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记叙要完整具体
(3)至少要用到两中描写方法
【前方的语文说课稿】推荐阅读:
希望就在前方作文07-01
党旗飘扬在前方庆七一07-25
爱在前方电影观后感10-15
交通系统七一演讲稿-党旗,飘扬在前方07-29
小学语文说课稿《巨人的花园》08-29
文言文说课稿11-16
2024江西教师招聘面试小学语文说课稿:《钓鱼的启示》07-18
小学语文说课稿步骤06-20
小学语文说课稿通用06-30
小学语文说课稿《螳螂捕蝉》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