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职业道德

2024-07-15

国学与职业道德(共9篇)

1.国学与职业道德 篇一

拯救道德 复兴国学

太略童铑是一位思想家。太略两字的含义是中华古道精神——指太极、道德经、周易、论语,这四部书是中华文明方略;童指新新一代,铑指镀光除锈,童铑两个字的含义是现代人对中华古道精神的重整与刷新。

他的主要作品目录是:复兴国学中华道学——

第一部 太极心经之《真爱一梦》 ——讲述中国民间道德近况

第二部 太极心经之《真爱诗集》——理解中国文化须有爱心相通

第三部 太极修世之《真爱回归》 ——追忆中国“道”文化体系

第四部 太极修世之《博爱文明》 ——讲述论语中博爱公平的文明

第五部 太极顿悟之《龙行天下》 ——讲述道德经自然社会哲理

第六部 太极顿悟之《大德通天》 ——还原中国道家科学逻辑体系

第七部 太极畴谋之《佞人天下》 ——讲述中国佞才之另类道文化

第八部 太极畴谋之《周易归真》 ——讲述周易的万物易变过程

这八部书的中心思想是:

通过“学,习,说,传,论,文,章,经,典”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融合,天人合一,然后人的思想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思想意识可以完美指导人的实践,合理发展人类文明,逐步实现述治、雍治、义治、仁治、智治、贤治、圣治,直到中华古道精神的太极文明的到来。

太极文明也即万象更新、鼎盛繁荣、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最好状态。

论语是承接太极图的互动包容精神而来、承接道德经的文明大略而下、然后具体规定了人的思想行为的文明方式的治世大略,太极、道德经、周易、论语,这四本书是中华古道文明的有脉相承者,是中华古道里的太略文明的代表。把这四本书按中华古道精神正名,使之回归真理,是中华民族要做的大事,中华古道精神正需要年轻一代进行彻底的反思。中华古道是太略文明,刷新重正古道精神的新一代是童铑的扫除锈迹的行动,太略童铑者,中华古道精神的宣传人。

这八部书的简介是:

太略童铑第一部——《真爱一梦》,以小说的形式描绘了中国近代道德状况(30-50年代)。小说以太极灵石转世圣女的感情轮回为线索,以勾良、车山、小杨、军白、田丘朗等人的权色欲望为衬托,以老炎婆、乾西爷、四军等人的民间真爱为基石,以四凤、樱子、芬萍、惠诗的感情交织为补充,以不到五万字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50个左右的人物的曲折诙谐故事。

小说因欲而起,世间纵欲媚俗,仁爱不兴,太极灵石无可普世救道,只好托身圣女,辗转于世间,只做儿女情肠,无乃仍为世俗名利所乱,不得已几度生死轮回,每一次轮回都生成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而之新、四军与芬萍、海兰之间的感情纠纷也因此而起,直至奸人“勾良”勾结外患,导致之新与圣女芬萍殉情而去……

逝去的之新、芬萍重新轮回,之新托身小杨,芬萍托身惠诗,军白、田丘朗、小杨等各路神魔各事其职,恩怨交织,之间加以军白与四凤、田丘朗与樱子、四凤与二银等人的爱情纠纷,小说在第二轮回期为我们重新展开了一段不平凡的传说……

在本部小说情节中,通过小杨与惠诗的爱情故事完满结局告诉我们:宇宙的主题是爱。转世圣女只与真爱相联,小杨是一个因爱而得其所得的胜利者。

太略童铑第二部——《真爱诗集》。本部以诗集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爱的主题。本部是中国《诗三百》的续写,延续的是《诗三百》里天真无邪的爱的主题。

作品以爱的发现贯通始终,从太略童铑的个人爱情延续到对《论语》里的大爱的感悟,然后又从《论语》的仁爱彻底悟知到《道德经》、《周易》的宇宙泛爱,直至中华古哲里的太极逻辑科学真理的大白天下。

大爱通天,宇宙唯一可以通天的是爱的时空里的爱的创造。爱的创造不但是宇宙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主题。

太略童铑第三部——《真爱回归》。本部以论文集的形式对中国历史文化做了从论语到道德经、从道德经到太极、从太极到周易的反思。在反思之中,再次确定了爱的创造就是我们这个宇宙时空的特质,我们只有坚持了爱的创造,并用圣贤礼法美德保障我们的行为依自然之度适度不越,自然而为,才能和谐和平,才能真正体会中华古哲的伟大之处,才能真正运用中华古道这把金钥匙,重开大同世界文明的大门。

太略童铑第四部《真爱文明》以《论语》的“正名份”为线索,全面系统的以“道”的逻辑还原了《论语》中的大爱的本意。论语的主题是“爱的创造”,论语的原则是“理性的直觉”,论语的章节编排顺序是道逻辑,论语的内容是按道逻辑体系一贯而下的。

论语告诉我们,夫子是按爱的逻辑递进层次给人与社会文明划归为八类的——述、雍、义、仁、智、贤、圣、泰。如果被评价人是一个述者,他会站在述者的角度去评价他,如果这个人是仁者,他会站在仁者的角度去评价他,总之,看待一个人不能一马哈的统一对待,而是要按爱的层次逻辑辩证看待的,看待一段人类文明也同样是这样,一个述勇直信的社会看不到圣贤文明的内在,诸多误解,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这个爱的辩证逻辑关系就是隐藏在论语背后的中华道学逻辑体系。

在第四部中,将结合论语字句的原文解释,对这个道逻辑体系进行解说。

太略童铑第五部《龙行天下》:短小精致的千古奇书——《道德经》,是论语的总导师,是论语的大纲。

在本部书里,《道德经》与《论语》通过道逻辑完成了完美对接。儒是承自道而来,是对道的再续,而道与儒都是承接、效仿大自然的爱的创造机制而来,都是在倡导人们按自然之度适度而为。

《道德经》里的“道纪”、“无为”与“吾将以为教父”,在《论语》里以“学、习、说、传、论、文章”来承接,学习自然之度,按自然规律适度不越,建文立章,按爱的文明道理正而为政,就是贯穿道逻辑始终的人类文明精神。

正在构思中的第六部《大德通天》,是人类在高级文明状态下对大自然的完全理解,这种理解是无需科学证明便可以得到的理性的直觉。正因为是直觉,所以本部又是一部疯狂的宇宙造物机制幻想曲:宇宙波、夸克、质原子、分子、物质、天体、行星恒星、星系、黑洞、暗物质暗能量、时间、空间,生命、社会、文明,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宇宙、自然演化、社科、统计统畴、平衡激励,中医、针灸、养生、运动、医药卫生,总之,太极道理包逻万象。

在太略童铑第六部里,以道的太极逻辑的包容与互动去理解,自然万物原来是那么的有条有理。虽然理性的直觉不尽是科学,但正是这样的直觉,才让古人在科学不发达的条件下理顺了有关宇宙存在的思路……

将被省略的第七部《佞人天下》,介绍了强大的太极逻辑下的副产品——易学宿命论以及古代厚黑学。

构思已完成的第八部《周易归真》,按自然之度总结出了万事万物的演化发展过程,还原了太极道理逻辑下的一个物质存在的从产生到发展、然后到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适用于万事万物,因此,周易里所叙述的万事万物发展过程对人生及社会发展有着非常有意义的指导作用。对于易学的运用,只要不到迷信惑众的地步,我们以此做些科学或理性的直觉推理、预测与文化教化,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太略童铑思想综述——

太略思想世界观:使人类摆脱“自然法则进程下的优胜劣汰、征战杀伐”的残酷,实现人类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互动包容、爱的创造、不断在正方向上提升”的文明社会,进而使人类文明可以在宇宙间穿越时空,永远长存,共同繁荣,这就是我们的太极思想的总指导。

太略思想方法论:通过“学、习、说、传、论、文、章、经、典、认识道纪、以之为教父、无为而为、适度而行,稳步前进”这样一个学习实践过程,使人与自然达到完美融合,天人合一,然后人的思想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持续稳定合理发展人类文明,逐步实现述治、雍治、义治、仁治、智治、贤治、圣治,直到中华古道精神的太极文明的到来。这就是太略思想的方法论。

太略教化原则:真正的真理是普世价值,无比包容,是对全人类来说的,不会说是去反对谁,也不会说是去支持哪一方

对于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在圣人眼中,圣者善救不弃,不弃人不弃物,无适也,无莫也,没有要不要救的人,也没有谁应不应该救的问题。对于人,谁也没有权力要求他做一个绝对的好人,只有在修为道德上不断教化并使之进步。不对人进行教化,就向他们提这样那样的要求,这是不合自然平衡公理的。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过真正的圣贤者,只见过在修学道路上不断前进的人。谁都可以犯错误,但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实现太略文明的途径:其途径是:正之以爱,坚持博爱公平与爱的创造的主题,发展人类文明,述而雍,雍而义,义而仁,仁而智,智而贤,贤而圣,圣而泰,逐步摆脱自然法则下优胜劣汰的器者物性,实现太极文明的人性化鼎盛文明状态。

启示 去除“器”而不知自控的短利、投机与纵欲,提倡人性化的和平、稳定、繁荣的长远发展,复兴国学,慎终追远,回归中华古道精神的爱的创造的文明,这就是中华古哲文明源的太极、周易、道德经、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2.国学与职业道德 篇二

学校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领域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应用性分支学科之一。如今,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教育,促进学校心理教师职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识,为此在现阶段我们思考美中两国学校心理学职业化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从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定义到思考中国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定位

随着我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目前已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其专业标准尚未出台。纵观世界各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如我国的习惯称呼有“心理辅导员”或“心理教师”;美国称其为“学校心理学家”或“学校咨询者”;而英国称之为“教育心理学家”;日本则称为“学校心理士”或“临床心理士”等。虽然称呼各不相同,但在工作内容、性质上却并无本质区别。由于美国的影响力,目前这一职业称呼有向着“学校心理学家”统一的趋势。

1996年国际学校心理学会(简称ISPA)在其年会上通过了最新的对学校心理学家的定义,即“学校心理学家是指受过心理学与教育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可能发生影响的环境下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学服务的专业人员”。美国学校心理学会(简称NASP)又增加了一条限定“学校心理学家并达到全美学校心理学会颁发的职业资格的职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学校心理学家的确切定义,对这一角色的定位也是相当模糊的,而且称谓多多,如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德育教师等等,各种名字的内涵和外延多有交叉、涵盖、融和的关系。我们认为,从概念的内涵出发,框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规范名称,为学校心理学家正名是职业化的首要条件。在本文中,我们姑且以中国学校心理工作者代之。

2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职能定位与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职能对比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在提供心理学服务的过程中主要承担四种职能:筛选者、修复者、咨商师和工程师。其中,筛选者是学校心理学家所承担的首要角色,即对儿童进行心理教育评价,筛选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并确认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据此为其设计特殊教育课程和教学指导。学校心理学家的第二职能是修复者,提供个体和集体干预,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的需要。第三职能是咨询师,负责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咨询帮助,为学生提供个体和团体咨询,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身心发展和学习的问题,与教育者、家长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工作,为学生创设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第四职能是工程师,这一职能是学校心理学家的新增角色,即负责协调整个教育服务系统,关注组织系统的运作和发展。他们可以对教育过程出现的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系统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干预,从心理学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并予以解决。简言之,学校心理学家的职能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延伸,是学校范畴中解决问题的专家。

我国学校心理工作者,具有如上所说的筛选者、修复者、咨询师的三种职能,但其专业性与美国的学校心理学家却有明显差距。筛选者的职能很不明显,因为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评价。目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没有裁定某个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力,而弱智、残疾等学生的教育则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我国的学校心理工作者更多的是在尽咨询师和修复者的职能,也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工程师的职能在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下还不能够发挥作用,不能够在更高的层面来全盘考虑宏观的教育系统,只能够在微观的层面针对个体对象服务。

所以,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在职能定位上与美国的学校心理学家还有很大差距。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的四种职能定位具有系统性、精准性和全面化的特点。笔者较为认同其职能定位,并认为学习和借鉴美国的职能化定位,对于构建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职能定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美国学校心理学职业化对中国学校心理学职业化的启示

在美国要想成为一个学校心理学家,需要经历如下几个环节:第一,需要申请培训项目,其项目包括专家水平和博士水平;第二,在课程学习方面,专家项目规定的标准是至少修满60个学分的课程,博士项目要完成4年的全日制培训,其中包括至少要修满90个学分;第三,在技能训练方面,培训需要两年的时间,修满12到16学分的课程,要完成实习课或实地培训的要求;第四,在见习与实习方面,在专业水平要有全日制性的1200小时的实习经历,对于博士项目要完成1500个小时的实习;第五,在资格认证方面,需要很长的申请时间以及严格的测评、笔试、面试,才能获得由州属教育部的资格认证、国家学校心理学资格委员会颁发的学校心理学家资格证执照;第六,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全美心理学协会在“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学校心理学家是一种需要终生发展的职业,需要随时随地接受培养和提高。

由于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且当前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地位和职业认同差,专业化水平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责任范围不明确等,甚至还出现一些如形式化、医学化、课程化、德育化等不健康的消极发展倾向。因此,立足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经验,我们提出学校心理学职业化发展的方向,具体来看:

第一、我们的学校心理工作多是由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兼任。现在无论是在大学,还是中小学几乎都能找到德育工作者的身影。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在本质上有区别的。因为德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影响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个性倾向性上发挥积极作用。而心理学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个体心理,他必须在个体心理体系当中发挥作用。个体的心理体系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还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所以,两者要影响的层次和内容均不一样。学校德育工作影响的是意识中的道德领域,是有关是非对错的理性认识,而学校心理学工作影响的是意识问题领域,是很少有关道德的是非对错的。所以,改变德育工作者主导学校心理学工作的局面,以心理学专业化的人才主导学校心理学工作是学校心理学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当前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的构成,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法学这几个专业门类之中,具体包括如: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专业等,甚至还有许多在专业上毫不相干的人员从事了这项工作。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必须有完整的心理学专业教育,实现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专业化是其职业化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逐渐扩大专业人员构成比例,最终达到专业人员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凸显专业化本质,展示职业化功能。

第三、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师资队伍薄弱,表现为数量少,水平低;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曾算过一笔账,他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至少要拥有一名学校心理学家。这样计算下来,我国需要3万多名学校心理学家。从专业人才数量上来讲,美国目前有20多万心理学工作者,日本和英国各有5万,而我国平均每13万人中才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按人口比率居于世界末位。所以,学校心理学的专业人才数量、质量、层次及相关待遇,决定了职业化的速度和广度,所以大幅度增加培养数量,大力气抓好培养质量就是当前职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学校心理学没有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但是现有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试和认证制度是心理学职业化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吸纳心理咨询师从事学校心理学工作是充实学校心理学工作队伍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学职业化的认证体系,但是现有的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培训、考试和认证制度是心理学职业化的突破性进展。当前学校心理学人才匮乏,而且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经验。学校心理学工作恰恰需要的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人来胜任。心理咨询师具有胜任这一角色的条件和优势,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有生力量。

第五、学校心理学的师资培训薄弱,讲理论多,专业培训和实践少,这就需要通过多途径、分层次的专业理论教育与系统技能培训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以专业化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学校心理学师资队伍。美国的学校心理学家培训项目包括11个领域培训标准和8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其培养体系完善,培训内容相当广泛。我国要严格学校心理学人才培养和培训制度,力行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认证制度,使我国的学校心理学走上规范、标准的职业化道路。

美国学校心理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心理学家也已成为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贝雷迪说:“从认识别人到认识自己”。我们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反思我国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唯有加强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队伍建设,明确心理教师任职资格的专业标准,加强学校心理师资的专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教师教育体系,才是我国学校心理学职业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任其平.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49~53.

[2]Reschly,D.J,Ysseldyke,J.E.Paradigm shift:the past is not thefuture.In:A.Thomas,J.Grimes(Eds.).Best practices in school psychology(4thEd.).Bethesda,MD: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2002,3-36.

3.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 篇三

一、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增加识字量,提高语文素养。在最佳的语言储备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有利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高记忆力。中小学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进行有效开发,便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四、提升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营养不良” ,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读国学经典,可使学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逐渐提高文化素养,最终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国学经典荟萃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各方面的知识。

4.国学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篇四

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通过一个‘道’字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论和宗教主义。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谓,无所为吗?其实不然。无为的精华之处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内涵,把其归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是顺道办事,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姿态的智慧。“不做也完美”从某种角度看,确实有道理。汉武帝当年并没有采取黄老之学的不为之道,而采用了有为,让汉朝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殊不知,正是当前的文景之治的无为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为有为创造了机会,打下了基础。因此,汉武帝的有为也是某种程度上无为,无为是过程而非目的,我想,这样的认识,只有真正意义上悟到无为思想的精华方可理解。

每每联系起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就越觉得他的思想之伟大。人们太多的有为让悲剧不停地上演。人心欲望之大,道德缺失,毒奶粉,毒面条,假鸡蛋,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社会腐败现象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呼吁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数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这真理,这也正说明了《老子》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存在着巨大现实意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一书通过对道与自然的结合,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处充满着辨证的思想,体现着最朴素的智慧。《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慧。

5.国学与职业道德 篇五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参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建设道德xx”的论坛,并能借此机会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感到很荣幸。我个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是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取向。

作为教育人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xx教育人当为实现xx梦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一个国家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个社会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个学校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稳定、发展、积极、向上,一个人只有凝聚正能量,才能变得自信、积极、乐观、进步!

一、缘起:开展国学教育的缘由

百年大计是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有责任让我们的学生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当今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是个不争的事实,诵读国学经典对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是十分有利的。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说过:“关注孩子教育是功在千秋的事情,这很有意义,让孩子学习国学,对于培养民族感情是非常好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国学经典基本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五千年道德精神的结晶,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诵读国学经典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传递、流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学依然是光芒四射被世人所瞩目,国学不是陈年古董,它是中国人生生不息,长青不败的智慧。

xx梦圆靠什么?靠xx人的精神、靠xx人的智慧、靠xx人的胆量、靠xx人的心志。国学博大精深,小可修身养性,培养健康的思想情操,大能齐家治国,促进各种优秀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从小就掌握国学中的精华,那么长大后他们一定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各条战线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为xx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这将是家庭、社会、民族、人类之幸事,开展国学教育势在必行,功在千秋,利在万代!

国学,其概念的外延非常广泛,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戏剧、茶道、武术、医学等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过程:认识国学,走进国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国学经典的渗透也必须划分阶段,划分部分,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和自豪感,在循序渐进中努力提升学生的国学水平。我们将分四个阶段进行,由局长亲自挂帅,主管业务副局长主抓,成立推进国学教育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前期先在朱瑞小学、瓦子峪小学、大榆堡中学和九道岭中学四所学校试点开展,进而在全县中小学全面铺开。

1、让课堂成为国学教育的主阵地

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很有效的尝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国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与指导,选择适合学生诵读、阅读的好教材,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做中学,形成校园书声琅琅。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激发了他们重视传统国学的兴趣,学生们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学会做人。

2、让活动成为国学教育载体

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班会等途径,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教育活动,以国学文化立人;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悟国学内涵;建立奉国寺、万佛堂等校外参观活动基地,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彰显国学经典的身影,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重要的作用。

3、让网络平台成为拓宽学习的渠道 开通xx信息教育网络平台,开辟“诵读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明”专栏,大力宣传国学教育,拓宽教育渠道,营造良好氛围。不仅仅是全体学生参与,老师、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形成精神气场,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让大家一起将国学诵读活动推向深入,相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都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成为他们一生智慧与人格的文化根基!

三、目标:用国学教育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学经典诵读的核心价值是在积淀,不在近期的考核,而在于未来的厚积薄发。因此国学经典诵读的评价体系要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要求学校采用纵向升级横向拔高的策略,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不断战胜别人,挑战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有根的中国人。

知国学、学国学、悟国学、最终的价值取向是用国学。用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修身、立德,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使中国传统经典能入学生耳,进学生心,燃学生情,践学生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更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润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在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开展国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xx是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小城,相信,用国学经典装扮古城,用传统文化打造xx,这座古城必将书香弥漫,前程似锦。作为xx教育人,我们一定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用我们的教育行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建设道德xx做出应有的贡献!

6.国学经典与教育 篇六

黔江区城西中心小学校庄开阳

最近,我校掀起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热潮,我认真学习了各位教育名家的思想。曹教师谈到了国学教育与师德修养,重点讲述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教师就要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广博的学识,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较强的人格魅力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始终在做着一个“好学生”。

教师职业的崇高、伟大,是由教师工作对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学生个人的无与伦比的作用决定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为人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是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桥梁,为新生一代攀登高峰架设了“人梯”;又是儿童教育和发展中的主导因素,影响着儿童发展的命运。正如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教师的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因而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劳动与其他职业实践相比,又有其不同的特点,总起说来,教师承担着独特的伦理责任,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在于高度伦理性。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客观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在学生的发展中将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经常是无形的、潜伏的、长远的、深刻的,往往决定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的无意性,无形性,决定了影响的性质的两重性,既可能是积极的,亦可能是消极的。可能由于一次作文讲评,使一个学生走上作家的道路;可能由于一次道德谈话或教师的一次道德行为,促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也可能由于一句刺激的话,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心灵上终身的创伤,甚至断送了学生的前途,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平,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这就是教师职业独特的伦理责任。

同时,教师的工作还有其自主选择性。他们在执行自己各项具体任务时,在不同情况下与学生及有关职员交往中,有自由选择自己的态度、方式、方法的自主权。这种权力是职业本身赋予的,任何人无权亦无法剥夺,无权亦无法限制。教师使用这种权力,完全由自己的道德来调节。例如,在考场里,当发现学生作弊时,教师采取什么态度和对策,完全由教师本人自由选择,作出决定,他可以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放任不管;也可以用暗示的方法,促使其停止作弊;亦可以公然揭露学生的作弊行为,当众训斥;还可以杀一儆百,把该生逐出考场,等等。教师选择任何一种态度、方式或方法,完全是自主的,自由的。固然学校可以提出各种要求,制订有关规定、守则,但所有这些,都无法限制或代替教师自

由选择具体态度和方法的权力,无法控制由教师采取的具体态度、方法而产生的后果。可见,教师劳动中的某些自主性,决定了教师在职业实践中肩负的伦理责任。

当然,通常所说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包含着这一层意思。即教师除了运用教材和物质教具进行教育教学之外,主要运用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尤其是教师的道德面目,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并且,教师所用的教材和物质教具,也要转化为教师的精神财富,才能发挥教育作用。这种转化的过程和程度,又取决于教师的伦理责任感,取决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正如蒙台涅所指出的那样:只有高尚的和坚强的心灵,才能对儿童的爱好取宽容态度,才具有指导他们的能力。爱因斯坦也指出: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青年一代和历史的整个进程来说,可能比单纯的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斯宾塞更明确地指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的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熟悉。

因此,教育与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假如教师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求上进,那么,他将是一个不称职的、误人子弟的教师,将“逐渐归于淘汰”。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们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方面又要像海面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不断完善,道德修养方面更要不断完善。知识技能的完善,往往有赖于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例如,教师集体的协作精神要加强,要明确熟悉“没有一个教育者有权单干”。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人格完善的标志,也能帮助教师从工作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在师生互助中产生情感交流。教师经常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关于感激、依恋一类的反馈信息。这是任何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精神报偿”、“教育乐趣”。很多教师所以能对待学生胜过对待自己的子女,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不断进取,往往是这种“精神报偿”、“教育乐趣”所致。这种“精神报偿”、“教育乐趣”,给教师以有力的鼓励和鞭策,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越是不断自我完善,越能获得积极强化,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也就越强烈。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亦是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结果。

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奉献是师德的根本,学习是奉献的源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师德要模范、班级治理要优秀、教育教学成绩要突出。借着学习国学经典的机会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博采众家之长,用来不断充实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7.与兔子相关的国学典故 篇七

十二属相之一的兔,是一种玲珑柔顺的动物。它最初虽为野生,但与人们的生活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汉语中,有关兔的成语很多,最著名的要算源自《韩非子》的“守株待兔”,此外还有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得兔忘蹄等。在民间信仰里,有关兔的俗信也很多,诸如“食兔髌者,令人生髌”(《风俗通》),“妊娠者不食兔肉,令儿口缺”(《博物志》)。孕妇妊娠期间吃兔肉生子豁唇,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俗信。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兔也有比较深厚的文化蕴含。《春秋》讲其由来:“玉衡星散而为兔”,《瑞应图》等述其征祥:“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宋书符瑞志》,《抱朴子》称“兔寿千岁,五百岁其色白”)。这里的兔已不再那么玄秘莫测,而成为普遍的瑞兽,成为普通的祥瑞之征。兔的吉祥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在“蛇盘兔”的民俗信仰中。这里的蛇与兔是就婚配属相而言的。在中国传统民俗信仰中,有婚配属相相生相克之说,某些属相的人不能婚配,否则将有灾异,比如“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有的则定会美满幸福,蛇相与兔相就是如此。民众认为,蛇机智、灵动,善于敛财,又俗信以为梦蛇兆财,同时兔柔顺、温和,善于守财,古时又早有“兔走归窟”之语,兔和蛇是两个最吉利的婚配属相。故而俗语有云:“蛇盘兔,必定富”。民间吉祥图案中也有“蛇盘兔”的纹图,应用度极广。剪纸有之,字画有之,有的用作窗花,有的则巧妙地组成一个大“福”字,彩绘或雕镂于照壁、屏风上。此外,山东一些地区渔民还有以兔为吉祥物的俗信。丘桓兴《中国民俗采英录》云:“谷雨清晨,妻子待丈夫一进屋,便出其不意地把白兔塞进他怀里,原来‘打个兔子腰别住’是本地的古老风俗。她让丈夫怀揣象征吉祥、幸福的白兔,是在祝福亲人出海平安,捕鱼丰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有,白兔,《太平御览》引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因此,后世常称月亮为玉兔、兔轮、兔魂,称月影为兔影。韩琮《春愁》诗云:“金鸟长飞玉兔走,青鬓常青古无有”,元稹《梦上天》诗云:“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所有这些,都给兔增添了一些清逸、祥瑞的色彩。

摘自《联都论坛·诗词文苑》

8.国学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国学精粹教学方法师德培养职业素质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既有哲学的深思,又有信仰的引导,它是为中华民族确立精神方向的学问,不是一般学术可以比拟的。它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形成中国文化多元通和的生态。

国学博大精深,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推广和研究国学精粹教育,无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扬,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职业教育角度,针对国学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研究如何实践应用国学精粹,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达成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类型,受教育者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技能,即其不仅要学会做人,也要学会做事的目标,这正与国学教育相吻合。最近几年很多学者对国学在职业教育中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建设好这三个方面,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的设置、标识性的楼宇命名及标语口号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范畴,建设过程中,博大精深的“国学”不仅具有指导作用,也能提供丰富资源。

儒学中的名言,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充满哲理,这些能够成为学生的座右铭,那么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完全可能具备宽容的心态、包容的情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这些经典语言很好阐述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领会和运用这些名言,无疑能够建设和谐校园,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些无疑都说明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做人的行为准则,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建设的内容、建设的方法都可以从国学的相关典籍中得到启示。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类型,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无论什麽专业,除掌握专业技能之外,都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共性目标。高素质体现在职业道德、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多个层面。

国学可以培养优秀品德。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培养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认知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

国学可以开发智力。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如“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语均影响深远,脍炙人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帮人树立崇高理想;“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理念一致。

国学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古人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国学可以帮助职教学生充分的、客观的认识自己,克服他们的自负或自卑,从而树立正确人生态度。

国学中的主体思想——安生立命之学。可以为学生打开了安顿精神生命的智慧之门,提供的不只是一项谋生的技能,更有生活的技艺,使他们无论身处何境,都能乐得其所,这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3.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走工学结合道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国学”思想无疑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改革集中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上。近几年,我们走出国门,考察体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经验、作法,都有一个共同认识,实际上国外很多教育理念,已在我们的国学教育思想里面有很好体现。在这里略举一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名言,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能力要求都高度概括。

“师严道尊”、“教无定法、学无定则”、“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等等,明确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严格要求,教师应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教师应钻研业务方能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不仅如此,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要求,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改革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而应包括学生的全方位的事情,这样才能保证改革,才能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国学在职业教育中实践途径和措施研究

教育部已经出台引导高职院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国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但仍存在师生对国学认识不足,认为科学发展今天,国学已不合时宜的误区;存在开设一门或几门与国学有关的课程而已;存在认识虽然到位,但在实际中将国学思想渗透到平日教育的举措不到位、不落实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研究国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措施。

1.教师的态度、责任和工作内容、方法的研究

加强教师培训,师高弟子才能强。加强教师的国学修养是首当其冲解决的问题,让每个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国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和责任感,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营养,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迁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国学知识体系十分龐大,内涵博大精深,高职学生三年的有限时间,必须改变国学的原有学习规律,挖掘国学的显性价值,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给学生带来最大的实际效果。教师的工作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选教育内容

国学要根据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以“拿来主义”的精神选择教育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文今用,并编写成系列教材,以通识课形式开设。将国学教育向专业教育领域拓展,开发适合专业特点的国学选修课程或讲座内容。

二是将国学教育渗透到各课程

国学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广泛,因此,在各课程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国学的教育。比如建筑类专业可学中国建筑史、建筑风水学等。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徽商、浙商的异同。

三是探索多种教学形式

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不仅局限于开设课程和课堂授课形式,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诸如开展吟唱国学经典、演绎国学经典故事、画国学人物或掌故、说国学感受、写国学心得、辩国学明事理等活动。

四是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可以满足教师与学生个性化交流的需求,教师要考虑如何应用QQ群、微信等手段,将国学知识以信息形式每天进行发布,这种重过程,重积累,必定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国学的熏陶,这种教育可以深刻地影响其一生。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国学的兴趣举措研究

国学是一项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的品德熏陶,最讲究的是知行合一。这是一个隐性的学习过程,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也许几年的时间下来,从外表来看一个人没有什么大变化,但是在他形成自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就会展示出国学的力量。

职校学生往往没有学习成就感,为此,组建国学社团,让学习国学成为学生自发、自主的行为,教师做好规划及指导工作是行之有效的举措。社团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将国学教育贯穿整个学习期间,并使国学教育落实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性。

(1)定期举办国学讲座活动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专业课特色,社团组织可在老师指导下,每学期利用业余时间,定出讲座计划,精选讲座主题,可以通过写感想、演讲等活动,谈听讲座的感受和体会。

(2)组织学生特别喜爱的国学活动

(3)曾有报道:某高校的汉服熱,导致一部分学生去研究古典文化,去研究诗、书、

礼、乐、琴、棋、画等等,活动不仅让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学以致用,提升专业能力。组织学生特别喜爱的国学活动,促使学生“以道养心”,同时又锻炼了组织能力。

(4)开展编演情景剧本和经典诵读活动

高职学生大都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有着浓烈的个性化色彩,逆反心理也极强,大都反感限制性极强的要求,此时堵之不如疏之,让其个性化用演剧的方式展示,如举行编写古典情景剧、演出古典情景剧大赛等,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做为一名职业教育者,将国学经典引入职业教育教学中,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帮助学生提升竞争“软实力”的手段之一。如何做好国学教育这篇大文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孟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理论创新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10.

[2]荆清霞.国学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推广及运用[J].科技导刊,2013.13.

[3]余景波.一种顾及多种因素的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方案[J].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9.国学与企业文化 篇九

——论国学与现代企业文化

21世纪是一个文化致胜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管理的时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企业也不例外。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企业为实现其目标的经营过程中,由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源泉。实践证明,凡成功的优秀企业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能够自觉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企业成长的文化资本来经营,以文化软实力来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反思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研究,致力于通过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推动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企业带来了预期效益,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1、企业文化建设重国外文化引进,轻本土文化挖掘

企业文化是根植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任何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就不能称之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纵观近2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应该承认,我们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本企业优秀文化挖掘、提炼不够。很多企业只是照搬照抄西方的企业文化,而脱离与本土企业成长的社会历史环境的有效融合,致使企业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2、企业文化引进过程重模式导入,轻实质运用

在对西方企业文化的引进过程中,中国企业往往只是直接引进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形式,而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及适用条件等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人致使们对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的表层形式与企业文化的实质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理解上出现了偏差,结果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企业文化创新与国学文化回归

反思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把引进先进文化与挖掘本土传统文化有效结合。那么,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1、从企业文化发展历程看传统文化回归

纵观企业文化发展史,企业文化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但究其根源,美国的企业文化深受日本的影响。而众所周知,日本文化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企业家至熟读《论语》和《道德经》。从中国到日本再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大循环,已成为企业文化内涵中不可或缺的因子之一。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回归国学文化,从我国丰厚的传统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挖掘传统文化精华,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2、从构建先进企业文化诉求看传统文化回归

首先,从企业文化践行主体出发,员工的生存是以一定的人文背景为依托的,传统文化做为人文背景的重要一个方面,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容忽视的多元影响。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文背景,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建设科学的企业文化。因此,回归国学文化,探讨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来凝聚人、鼓舞人、提升人,对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从企业文化思想内涵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以民为本,讲究和谐共生,它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主张义利共生的价值取向。这些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先进企业文化内涵相吻合,如果能够加以有效引导和运用,必将成为优秀企业文化成长的丰厚土壤和力量源泉。

三、汲取国学文化精华 构建新型企业文化

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对其辩证的分析和严格审慎的过滤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新型企业文化过程中,同时也是一个汲取国学文化精华,将优秀传统企业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文化相融合,促进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在构建新型现代企业文化的路径选择上,我们尝试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探讨:

1、弘扬以人为本理念,重塑企业人本文化

国学文化中由孟子提出的“民为贵”为代表的“民本思想”,不仅是今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基础,而且也是今天企业人本管理模式的思想渊源。坚持把人本思想贯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以人为核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把人从经济人提升到社会人的层面,从满足人与社会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创建先进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

2、推崇义利共生的价值理念,培育企业责任文化

国学文化中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信义不欺”、“一诺千金”等伦理价值观,对今天的企业文化建设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优秀企业的价值理念所恪守的原则是合法经营、关注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注重的是民众的利益、追求的是义利双全,它们在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积极谋求二者的协调发展。

3、坚持诚信至上经营理念,塑造企业诚信文化

国学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敬业乐群”、“仁义诚信”等尚群精神和诚实守信的理念,经过改造熔铸到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可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今天的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还是一种诚信经济,企业只有坚持以诚信为本,提倡尊重、公平、守信、合作的经营理念,才能健康发展。

4、树立和谐共生理念,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上一篇:爸爸去哪儿下一篇:语文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