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习广播稿

2024-07-19

留守儿童学习广播稿(共8篇)

1.留守儿童学习广播稿 篇一

学习“两会”心得: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时候,要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这是留守儿童的福音。但政府应该切实作为,才能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

也许有人会问,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应该培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只要你看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农村的青壮年要抛家别子进城打工。2011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是6977.3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809.8元。同样的三口之家,城里有六万多元,农村不足两万元。人都有追求美好和活的愿望,所以他们要进城打工,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低廉的工资,高企物价和房价,连城里人都生活不易,何况农民工。事实上,我们城里人都在享受农民工的服务,我们的周围干脏活累活的都是农民工。如果我们要求他们留在农村,马上就会出现用工荒。如果我们追究他们违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有80%的父母是犯人。在目前无法从根本消除城乡差别的时候,我们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个时候,政府切实作为,建立长效机制,关爱这些留守儿童。

我们在说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为他们建立寄宿制学校。其实,寄宿学校也许能缓解他们的安全问题,却不能解决他们的亲情饥渴。留守儿童并不是没地方上学,没地方住,而是缺少亲情。他们本来还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有亲情关爱,完全扔到学校,孩子会更缺乏情感的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物质上并不缺乏,最重要的是情感上的看护。所以也许一台可视电话胜过你给他建一所寄宿学校。

经过20余年的呼吁和努力,教育经费终于达到了4%。如何用这笔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倾斜。这种倾斜,首先应该要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因为工资待遇差,条件艰苦,现在老少边穷地区普遍留不住老师。在大城市博士生教小学的都不稀奇,但在偏远山区,一所中心校就缺好几科老师。现有的老师也都在纷纷逃离。

《教师法》里有这样一条:教师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这个公务员事实是指当地公务员。我们一直以为如果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老师的工资就有保障了。但公务员普遍有其他收入,老师只有这份死工资。以我们中部某省某县为例,2011年公务员的工资单上的平均工资预算是1.1万元,老师工资就是按这个标准发放的。一个老师拿这点工资怎么养活自己?何况还要养家?所以,教师的工资还应该有一个全国的平均水平,让乡村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全国教师的平均水平,并且还应该专门增加山区津贴。

说到津贴,大家会说老师不是有了绩效工资吗?绩效工资本来是一件好事。奖勤罚懒。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实施两年来满意的人很少。绩效工资比较适合企业,却并不太适宜于教书育人。比如班主任工作有绩效,副科科任老师没有绩效,大家都当班主任。比如学生成绩好有绩效,成绩差的学生就劝他转学,休病假。学校里的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收到一个老师给我的留言是这样说的:“实行绩效工资后,更不公平了。钱是不明不白给领导了。成天工作还要扣钱,领导一节课不上拿的比谁都多。”教师的工作很特殊,有些方面无法用绩效来衡量,所以,老师的绩效工资的制定细则,还需要更科学合理。要尽量增加人均普惠性的工资,才能让每个老师得到实惠。让他们的工资高于全国同等水平,再加上山区津贴,才能留得住人。我们都为“感动中国”的那一对在甘孜支教的夫妻胡忠和谢晓君感动,但让他们每月拿着300元生活补贴干了11年,我们国家实在亏欠他们。教育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首先应该让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的生活美好起来,整个国家的教育面貌才以改变。教育是充满了爱的事业,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首先要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现在免费师范生有90%分配到了农村,但要留住他们,光靠感动是不够的,还要有实惠。

教育是百年大计,对教育的任何投入都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但希望教育经费能首先向农村倾斜,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让这些地区慢慢享受到教育的公平,从而改善这些地方的教育现状。

晋安区第一中心小学蔡心宇

2.留守儿童学习广播稿 篇二

据段成荣等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六分之一[2]。《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现今0-17岁的儿童共有27891万, 留守儿童占6972.75万,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6102.55万, 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相比较,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3]。针对留守儿童, 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的研究, 如段成荣, 周福林, 2009;吕绍清, 2005;王玉琼, 2005;刘霞, 2007等。现今国内研究数量不断攀升, 研究视角呈多元化, 以差异性研究居多, 国内大部分研究与国外研究的结论有类似之处。从研究结论上来看, 负面结论比较普遍。[4]本研究重点研究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状况, 以帮助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了解存在的问题, 然后有的放矢地从认知和行为等层面上进行辅导, 以改善、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是否存在明显学习焦虑?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 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北部不同县四所乡镇小学为研究对象, 一方面在这四所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另一方面这四所学校的情况在陕西北部特别普遍, 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因为估计在理解问卷方面, 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有一定的困难, 收集的数据不准确。四所学校的研究对象人数分别为164、91、98、48。共计4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为363份 (留守儿童185份, 非留守儿童178份;男199份、女164份) 。

1.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中的焦虑分量表。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 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 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两方面测定, 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此量表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

该问卷由15个条目构成, 对每个条目进行“符合”、“不符合”评价。每个题目若选“是”记1分, 若选“否”记0分。若整个量表得分累加较高 (8分以上) :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无法安心学习, 十分关心考试分数。这类学生必须接受为他制订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

在问卷调查后, 选取爸爸长期出外打工, 妈妈出外打工, 爸爸妈妈都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各3名进行了访谈。

2 研究结果

2.1 留守儿童学习焦虑调查结果

表1显示, 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为8.35, 标准差为2.96, 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的记分规则与结果解释, 分值达到8分以上, 说明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无法安心学习, 十分关心考试分数。这类受试需要为他制订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此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焦虑程度比较严重, 需要老师家长等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与留守儿童相比较, 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较弱, 其均值达到7.64, 标准差2.85, 说明总的来说, 考试对学生的压力较强, 关心自己的分数。为了检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此方面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t值为2.13, 其Sig. (双侧.47) 值均小于.05, 可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焦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留守儿童的情况分为爸爸长期出外打工, 妈妈出外打工, 爸爸妈妈都出外打工三种, 据表2, 焦虑程度最高的是爸爸出外打工, 其均值达8.67, 妈妈出外打工次之, 爸妈都出外打工的较弱, 均值为7.56, 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

根据单因素ANOVA及多重比较分析, 爸爸出外打工与妈妈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没有显著型差异, 其Sig.值为.213, 大于0.05。爸爸出外打工与爸妈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程度有显著型差异, 其Sig.值为.038, 小于0.05 (见表3) 。

注*.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A=爸爸出外打工B=妈妈出外打工C=爸爸妈妈都出外打工

为了进一步得知不同情况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差异的原因, 特对每种情况的3名学生进行了面谈, 爸爸出外打工的学生普遍认为妈妈经常说我的学习, 又怕爸爸回来没法交代。妈妈出外打工的学生大致认为没有妈妈的督促, 电话说说也无所谓, 即使考不好, 爸爸也不怎么批评, 所以不怎么担心。爸妈都出外打工的学生一致认为爸妈都不在身边, 电话问问, 不怎么担忧。

2.2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焦虑情况

据表4, 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程度方面, 男女生差异明显, 据独立样本t检验, 其Sig. (双侧) 值为.048, 小于.05, 说明男女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均值明显小于女生, 没有超过8分, 不需要特别的指导。女生的均值为8.8, 根据《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的记分规则与结果解释, 这类受试需要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

对于非留守儿童, 男生的学习焦虑程度低于女生, 二者都没有超过8分,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Sig. (双侧) 值均大于.05, 可见不同性别的非留守儿童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5) 。

3 结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型差异, 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高于8分, 需要特别指导, 尤其是爸爸出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对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 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型差异, 女生焦虑程度较高, 需要特别指导。对于不同性别的非留守儿童, 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型差异, 不需要特别指导。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学校, 家长等应关注留守儿童学习学习焦虑情况, 特别要对女性留守儿童正确引导。

摘要: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中的焦虑分量表, 通过对363名农村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 在学习焦虑方面, 留守儿童学习焦虑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型差异, 留守儿童需要特别指导。对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 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型差异, 女生需要特别指导。对于不同性别的非留守儿童, 男女生之间无显著型差异。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学校, 家长等应关注留守儿童学习学习焦虑情况, 特别要对女性留守儿童正确引导。

关键词:学习焦虑,调查,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8, 32 (3) :15-25.

[2]教育部,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 2013-8-17 (2) .

[3]段成荣, 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 2013 (3) :40.

3.怎样帮助山区留守儿童的学习 篇三

一、学校留守儿童情况分析

学校现有学生567人,分布在整个社区的22个自然村。据统计,有256名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数的45%。瑞安西部山区的留守儿童不同于中国西部的留守儿童。简单分析存在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父母去西欧国家打工,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我校周边村镇,解放以前就有很多人去法国、意大利等国寻找谋生之路的传统。改革开放以后,一大批的青年人趁国家的好政策双双离开家乡,把幼小的儿女留给在家的父母抚养。我校这类儿童据统计为71名(包括有些孩子已经在外国有居留权,回家乡学中文的),占全校留守儿童的27%左右。大部分出国的人,不满足赚钱吃饭的。有赚一大批钱来荣归故里的习惯。村里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华侨家”的。他们家的经济状况都是比较好,因为在外虽然干活辛苦,但他们为了在中国的家庭亲人,会拼命地赚钱。这类留守儿童,绝大部分不认识父母,因为一二岁他们的父母就离家出国了。因为,刚出去的人,没有正当的出国手续,都要在外国等上好几年,才有居留权。再加上出国负了很多的外债,一般的人出国,都要等十来年后才有机会探亲看望父母和孩子或买地造房子。所以这些留守儿童,不同于中国西部的留守儿童,一年可以和父母团聚几天的。这些留守儿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儿童因为从小都是跟随祖父母或外祖母。他们视为孙辈们为掌上明珠,把全部的爱都集中在孙辈们身上。他们可以是饭来张口,钱来伸手。要什么,就有什么。在生活上,不管是做了什么事,或者和同年龄的孩子争吵什么,祖辈们都会护着她们。等于说,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做错过的地方。但是这些儿童又因为缺少父母的爱,在学校,也难以教育。经常会和班级里的同学争吵,同时,从来不认错。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难度。

2、生活习惯差,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这些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对于读书的理念仍旧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旧观念,存在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认为自己的孩子以后反正要出国赚钱的,在中国读书好与不好,是一个样的。所以,他们一般都是不顾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只重视温饱。给他足够的钱,就可以了,所以会发现有的学生会一个月费用达上千元的奇怪现象的。把吃垃圾食品当作午餐,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父母在温州周边等地打工,或夫妻双双到外市做生意的,包括父母一方在家的。这类留守儿童,有一部分经济条件还是可以的,因为在外地做生意,也会赚来不少钱,有一部分家庭因为在外地是做一些体力活,父母还要种好自己家的责任田地,勞作十分辛苦,很少精力放在教育孙辈的学习上。这类家庭经济一般。这些孩子,一年中,也会经常有和父母团聚的机会的。特别是逢年过节,父母们会时来看望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但是,因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于孩子来说,每次得到的,只是添几件新衣服和一些零食、玩具罢了。这些父母们自己也是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做的工是工厂低层的繁重劳动。赚钱艰难,对孩子的教育希望不强烈。这类孩子总数为160名左右,占全留守儿童的63%左右。

(三)还有一类的是,父母离婚的,抛下子女给父母带的,还有家庭遇不幸的,单亲家庭的子女的等一些特殊情况的家庭,大约总共为25名,占10%。

近年来,山区大部分学校因为食堂房子和设施标准达不到卫生部门的标准,学校没有办法只好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停办了学校的食堂。这样给留守儿童更加增加了困难。因为山区学校的学生分布广,学生的上午上学和下午放学已经拥挤于乡间车之中,中午学校休息时间短,他们路远,交通不便无法回家吃饭、休息、做作业了。有的高年级学生,祖父母给他一些零钱,可以到学校附近的饭摊买一点饭来吃,但是低年级已无法排队买饭,只好去周边的零售摊买一点零食充饥。有一些家长便自送饭到学校,有一些学生不顾安全自骑自行车上学或放学。这些都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综合上面现实现象描述,山区留守儿童主要问题归纳如下:隔代管理,留守儿童缺少爱,生活往往没有规律,生活、学习等行为习惯不好,特别是学习缺少家庭支持,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等,但是留守儿童的内心也有强烈的渴望被关心、被爱,特别是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对他(她)学习的帮助和指导,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有成功体验,实现走出大山,成人、成才的希望!

二、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学习

因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是缺失或低下的,所以帮助留守儿童学习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学校的“身上”,所以学校在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特别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怎样帮助和指导留守儿童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并克服留守儿童各种各样缺点的途径主要有两个途径,即帮助学生集体培养学习兴趣、意志等,第二,针对学生个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等。

(一)对学生集体进行学习培养

学生学习成功的因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即学生的需要、动机、动力等,内因是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即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此教师经常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各种主题班会,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竞赛等,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意志等。

例如:某教师通过深入、全面、仔细的对留守儿童学习状态调查,向学生、教师、家长、社员等方面了解,并分析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一个一个激励学生学习的主题,多次精心设计和召开学习主题班会。如《我的学习我作主》、《如何课前预习》、《如何听课》、《我的作業我作主》等主题班会。

(二)对学生个体进行学习培养

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是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学生个体学习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要有效帮助指导留守儿童学习,更要因材施教。

思路: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调查现状,分析原因,找到主要原因,利用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行为、学习评价的学习过程规律,对每个学生实施学习帮助和指导。

实例:某留守儿童小王,经常缺课、迟到、上课睡觉、抄作业或不交作业等。针对小王同学的学习问题,教师首先认识到帮助小王同学学习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小王同学学习。教师从调查入手,向小王的小伙伴 、其他教师、家长、社区、学校等方面了解小王产生学习问题的原因。然后分析产生学习问题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找到主要原因是学习基础上,家庭没人辅导,上课听不懂,学习没兴趣,后来对学习失去信心,结果出现上述学习问题现象。该教师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就用“五步”法帮助指导小王同学学习。第一步,与小王同学沟通、交流,让小王认识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即学习认知;第二步,与小王同学分析诊断小王同学的学情,包括态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维等六方面,并找到小王的问题点、亮点和学习的潜力,即学习情感;第三步:在析分诊断小王同学学情的基础上,帮助小王同学制订学习进步计划,即学习意识;第四步:以小王同学为主,老师、同学、家长配合,实施学习进步计划,即学习活动;第五步: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帮助小王同学学习进步情况,再指导、调整学习,即学习评价。小王同学坚持半年后,学习有明显进步,对学习也慢慢有兴趣了,学习也慢慢好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变了,其它毛病也慢慢少了。

4.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篇四

德育论文

花明楼中心完全小学

电话:滕思杨1865015589

1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花明楼中心小学滕思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的步伐也越来越快,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本文以花明楼镇中心小学中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问题提出了一点构思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和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让社会及大家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解决措施

今年六月份毕业,八月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初来乍到,对农村充满了好奇,对于学校的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接触,许多事情也是初次碰到,在工作中慢慢的摸索,对比城市的小学教育,我开始慢慢的发现了问题。

在农村,我开始真正体会到“留守儿童”的含义,农村的年轻父母为了给这个家庭创造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多的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劳动力纷纷流向了经济发达的地区,而农村就只剩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特征一般是与爷爷奶奶、亲戚以及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有的甚至是把孩子托交给一些托管机构,请他们代为看护。我现在的班上,总共有46名学生,其中就有10名学生是双亲留守儿童,还有14名是单亲留守儿童。这些儿童只能通过电话和父母联系,其中有些孩子的通话时间很短,并且部分留守儿童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为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与父母不怎么联系。

在他们的日常表现中我发现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也不如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习惯,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出现的问题

1.1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根据我对我们班上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他们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走神或者开小差。追其原因就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家,他们可能承担了在家里照顾老人和负责一些家务的责任,对于他们这个年纪来说有些繁重的体力劳动会使他们消耗太多的精力与体力,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学习,到了上课的时候,精神无法集中,瞌睡、疲倦让他们不能认真听课。而此时老师对他们上课不认真的责备和批评就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进而变成恶性循环。

1.2 课外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高

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是被托付给亲戚看护,父母对他们缺少关爱和管教。一些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即使他们学习上有疑问或者完全不懂,也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同学寻求帮助。久而久之,面对学习就产生了逃避,厌倦的情绪。

而看护他们的暂时监护人又对他们的一些学习习惯不做强调和要求,就让他们养成写作业时喜欢边看电视边学习,或者是玩一会,做一会。这种写作业的坏习惯又会使他们无法在一定时间集中注意力,作业的质量差甚至是不写作业,到了学校又要受到老师的批评。长此以往,他们对学习就完全失去兴趣,放弃上课上学。

1.3 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自卑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爷爷奶奶对他们又比较溺爱。这些儿童较其他儿童更容易陷入情绪的低潮,自卑、任性、暴躁等性格缺陷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刚参加工作,对学生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我也犯过一个错误。有一次,我发现有一本作业做的非常差并且明显的伪造家长的签名。当时,我非常生气以至

于忘记向班主任先了解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把那孩子叫到办公室来,语气比较重的说了几句话,就看到这个孩子开始掉眼泪了。当时我有些疑惑,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敏感,随后的几天我发现她上课也没有精神,作业越做越不好。我这才问了班主任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发现她是留守儿童,家长不在家爷爷奶奶又不会写字没有人给他签名。

第二天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问了她是不是上课没听懂又不敢问老师所以作业不会做,她点头。我这才恍然大悟,并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老师的一次粗心可能会扼杀他们对学习产生的一点点兴趣。我向她道歉了,因为我没有了解清楚原因就批评了你,她接受了我的道歉。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更注重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只要有进步,哪怕不及格也是值得表扬的。慢慢的我发现她变得喜欢回答问题了,会主动举手了,作业的质量有明显的进步。

所以这些孩子有比常人敏感而脆弱的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他们才能茁壮的成长。

二、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又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更为迫切。

2.1 把课堂变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点

想要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还是在课堂中。首先要培养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如果上课不能注意力集中就肯定不能学好知识,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会大打折扣。但是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又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对于完全听不懂的我们需要课后个别辅导,对他们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不要伤害他们的自信;对于有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教

师不但要增强自己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小组竞赛、情景教学、适当的奖励等多种教育手段并用,最重要要在课堂上对其表扬,让他们充满自信。

2.2 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培养

按时完成作业是对今天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但是对改善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控制他们作业的难度和数量,使学生经过努力,能过自己克服困难,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可以自觉地完成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要明确,布置的作业要体现出今天课堂所学知识的重点,量不能太多要进精简;二是要注意书写,书写要整洁格式要正确,这些都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元素。教师要在每天的作业检查的时候认真检查并且落实到位。

2.3 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想要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有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爱是教育的前提,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爱要像暖风一般缓缓吹入学生的心里,润物细无声。老师不能只爱班上的“白天鹅”对于这些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用更多的爱去宽容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这些孩子身上肯定有一些闪光点,教师就要像伯乐一样去发现他们的美,他们的好。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保护好他们那颗脆落的心。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只有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坏习惯才能对得起老师对他们的那份真挚的爱。

2.4 家庭学校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明天

教育并不是学校一力承担,学生在成长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学生才能成长的越来越好。

怎样让学校和家庭合作,教师在其中就扮演的重要的角色。

教师要经常跟学生的监护人联系,反馈他们在校的学习习惯并且询问他们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如果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教师要及时和监护人沟通,共同商量对策。如果条件允许,要多去这些孩子家中走访,贴近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更了解他们。同时教师还要向家长或者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使学校和家庭拧成一股绳,共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一、调研目的及背景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儿童是社会的未来,是发展的希望。慎重的看待儿童留守问题是对社会的负责,对发展负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拉大,人民收入水平的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由于这样的现状,留守儿童的就自然地形成了。留守儿童即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如今由于大量农民工的进城务工,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福利待遇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我们小分队来到了长春市某县的一个小乡村,希望在这里的调查,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学习,以及他们的福利状况。

二、调查情况及分析

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老人带多溺爱。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大约有 35%的儿童是由爷爷、奶奶

或外公、外婆等隔代长辈代为照顾,大约有 65%的儿童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照顾。即使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另一方要担负起家庭的所有责任和重担,也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照顾孩子,往往也是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老人对儿童的照顾,都是溺爱加上宠爱,觉得孩子离开了父母很可怜,不愿意过多的批评孩子,更不用说严厉管教孩子。大多数老人仅仅只能起到照顾孩子吃穿的作用,管不了也管不好孩子。于是部分孩子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青春期无人导。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在不满一岁的时候,父母双亲就外出打工,直到进入青春期,父母几乎没有照顾过他们。青春期的孩子处于逆反期,是身体的急剧发育和心理半成熟状态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理的成人化使孩子需要独立、拒绝父母的管教,心理的半成熟化又使孩子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候需要得到父母的指导。所以有人把青春期形容成人生的疾风骤雨期,在教育孩子时,和孩子的距离远不得也近不得,对孩子放不得也紧不得。要掌握和孩子相处的“度”,就要对家长进行培训。但是,隔代长辈没有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也不能够代替父母起到这样的作用,往往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孩子容易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3、亲情少易孤独。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部分父母两年才回家一次,儿童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父母仅仅是过年时回来几天时间,其余的时间,与留守儿童之间只能靠电话进行交流,孩子与父母之间无法建立深厚的感情,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关心、了解不够,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和老人也没有共同语言,交流困难,儿童对父母有陌生感,常常感到孤独。所以,很

多孩子变得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交往,沉默少言。极少数孩子甚至在父母外出时没有监护人,自己在家做饭吃,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只是周围的邻居或其他亲戚隔三差五的来照看一下,这些孩子的孤独感就更加强烈。

4、轻教育重经济。部分农村家庭,父母双方外出,有的远到北京、上海,甚至缅甸、泰国等地打工,在为家庭带来了宽裕的经济条件的同时往往忽略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以及对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身体病了,家人会很着急的送医院输液打针,但是,碰上孩子情绪的不良,需要安慰的时候,往往得不到理解,有的甚至会遭到一顿骂。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很少陪伴孩子,心得觉得愧疚,一旦回到家里,对孩子百依百顺,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用金钱来“买”亲情,有的父母给孩子购买手机、摩托、玩具、零食,使孩子养成了相互攀比、奢侈浪费的习惯。有时即使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明知做得不对,也狠不下心来管教孩子,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的懒散、任性等不良习惯。

5、染网络习惯坏。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自恃老人的溺爱和宠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染上了抽烟、喝酒和赌博的坏习惯。有的迷上了网吧,经常到乡镇或周围的网吧里打游戏,有的时候甚至打到天亮才回家,就借口生病不去上学,老人对孩子的坏习惯也没有办法纠正,只能帮助孩子撒谎,向老师请病假。这些孩子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过一段时间学习跟不上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干脆就辍学在家。还有少数染上恶习的孩子,在从家里得不到金钱来为他的恶习“埋单”的时候,就容易在外人的指使下,走上盗窃、抢劫等犯罪的道路。他们上网也没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在一味的打游戏,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6、无安全交恶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中女生的情况相应比男生较好,多数女生都能在老人的照料下认真学习、健康成长,很多都是品学兼优,有的女生甚至肩负起家庭重任,反哺老人,在学习之余照顾家庭、照顾老人,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也有极少数女生在父母离开后,缺乏正确的交友观、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同时也缺乏安全感,往往把对父亲的感情、对安全的需求投射到一些比她们大的社会青年身上,和这些人确立了所谓的恋爱关系,甚至发展到未婚同居的行为。有少数男生结交了社会青年,受到了不良风气的影响,旷课逃课、打架斗殴、寻衅滋事、酒后驾驶摩托车而肇事等等,这些行为给青少年埋下了违法犯罪伏笔和阴影。

随着调查的深入,了解到了留守儿童的现状,让我们越来越感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解决一个问题的根本还得从根源入手,于是我们便深深的陷入了一个思考;留守儿童是如何出现的呢?

经过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发现出现留守儿童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差距拉大。农村本就一个缺少活力的地方,加之生产水平不发达,很多都是区域原始农耕。农民一年的努力也换不上自己想要的幸福,他们渐渐发现这种“笨拙”式劳动,是无法改变自己的悲苦命运,贫穷用远于自己相伴。现代的青壮年都选择,涌入城市成为一名“打工者,”甚至是刚刚成家的年人。这样他们在无形中就把悲苦的命运转嫁给了无辜的孩子。于是这些孩子就只能寄生于自己的亲属,成为了留守儿童。

2、思想方面的跟风,追求上的热潮。农村是一个信息封闭的现代化社会角落,与社会有一定的“代沟”。很多农民,原本是在家踏实的工作,可每当年前一个个从外乡归来的“打工者”介绍着这样活着那样的“奇闻异事”,以及腰包里地几张现金。老实的他们也有了外出的想法,他不相信自己会比同村人混的差,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外面有所作为,一定能从外面给家里

带来幸福。于是这样的思想就在农民中盛行,过了年就带上自己的老婆,狠狠地把孩子丢给自己的亲人,于是一个跟一个的背上自己的行囊去外乡奔走。在这样的潮流影响下,很多农民好像又深深地爱上这样生活,他们只会选择一点时间回家过年,过来年后兴奋的离开家乡。消费水平的拉升。农村不发达,经济落后却又要承担者与社会一样的消费水平。农村的人一个个都有着一股倔强的劲,他们不相信现实他们要改变命运,但现实消费却又往往让他们丧失心中的底气。调查发现,农村的打不份外出务工的父母都做着“房奴”背着房子梦,他们需要房子,他们的家庭也需要房子。但高额的消费水平,建房子他们不敢于轻言的。于是为了房子他们不得不外出务工,为家里背回一做房子。在这次调查中发现,这些父母很多确实为自己的家人背回了房子,可惜的是这些房子让他们成为了真正的“房奴”,没办法,只能是丢下孩子。

三、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现状的建议

1、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行之有效的关爱体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公安、教育。卫生、计生、农业、社会保障、司法、民政、财政、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许多部门和群体组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仅靠几个部门或群团组织的单打独斗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关爱体系势在必行。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统筹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就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社会管理创新总体部署,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领导协调机制,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状况。在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村,建立儿童活动场所、托管机构等关爱服务阵地,建立留守儿童与其他家庭之间的互助机制,初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服务网络,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开展切实有效的救助帮扶。

2、进一步畅通渠道、搭建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桥梁。要教育广大留守儿童的父母意识到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要体会到孩子在情感和心理方面对父母的需求。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电话、书信等形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保持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情况,努力满足孩子的亲情需求,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3、进一步发展经济、为农村留守儿童留住妈妈。要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使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回乡创业,让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特别是母亲在一起。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以及适合农村妇女发展的种、养、加等农业产业,就近、就地、就便的为农村妇女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让妈妈们能够留在孩子身边。

4、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建议各级各部门、群团组织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使监护人掌握家教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呵护,及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负起责任,尽可能的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监护人要切实负起保护、监护、管理、关爱的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构筑安全温暖的社会环境。

5、进一步构建预防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绿色屏障。建议政府部门要为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重组农村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办学质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其次,严厉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严格限制未成年人进入,减少留守儿童犯罪的因素和机会。第三,完善司法保护和救助体系。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机关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侵扰学校、学生的案件和教唆、胁迫、引诱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侧重于教育,着眼于感化,立足于挽救,特别是在案件审理中,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司法保护。

6、进一步把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与平安家庭创建和双合格家庭建设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促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特别是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在农村遭到忽视和歧视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要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被时代所淘汰,在双合格家庭、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争创积极性,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掌握平安家庭的评比标准和具备条件,积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加入到争创“双合格家庭”和“平安家庭”的活动中来,最终达到农村留守儿童平安的目的。

四、调研总结及感想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

6.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六

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农民工群体为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不少父母为了减轻工作、生活压力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单亲家长或孩子祖辈们监护,社会便出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孩子,学习习惯也不好。主要原因,我认为他们平时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对学习态度的不端正。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为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

留守儿童身上通常会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作业不完成、错误多,写字潦草,上课不注意听讲等等,就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留守儿童许多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由于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没有文化,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想法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中占到了大多数。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

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好大的用场,认为读书花了几千、甚至几万元,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门打工,早点挣钱,对孩子的学习就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二、留守儿童需要培养的几种好习惯

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慢慢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文艺表演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中积极融入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因素,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

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兴趣,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建立并实施好教师与留守儿童的交心、谈心活动,通过此活动,融洽师生感情,进行学习目的的渗透;其次,实行代理家长制,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再次,从留守儿童身边找优秀学生事迹,为每个留守儿童树立学习榜样,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留守儿童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

首先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思考找出它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形成体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其次.对于思考过程中发现的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同学之间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互补性。 关爱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知识时期,又是长身体时期。因此,留守儿童应该知识、身体并重,在整个学习生活中,讲究学习卫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将通过听报告、看展览的形式,以科学道理、形象图片、典型事例让学生明确不良学习习惯的坏处,再以自己的努力和家长、教师的指导帮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三、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爱心、有宽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 许多老师也是爱学生的。但他们往往爱的都是一些“听话生”、“尖子生”,而对班级里的一些“问题学生”“学困生”却漠不关心,结果反而造成了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也宽容着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宽容是爱的甘露、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一剂良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问题学生”和“学困生”身上都还是有一些闪光之处的,做老师的平时要多留心观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引导和利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使其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让其产生一种成功感,对他们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其他同学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感到有这么多的同学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才对得起老师和同学的那份真挚的爱心。

要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好家访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老师不仅要把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如实反馈给家长,还要询问学生在家的表现。如果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更要与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取得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果时间和工作条件允许的话,老师应时常到学生家里走走,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以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反馈给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同时向其家长或其监护人宣传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使他们对学校产生信任,让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7.浅谈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七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 他们的学习和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在数学学习习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业不认真, 字迹潦草, 甚至不完成, 有少数学生检查时经常拿不出;二是听讲不够专心, 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走神;三是不善表达, 回答问题表现不积极, 声音小;四是合作意识不强, 性格内向、孤僻, 不愿与他人交流。因此, 当今教育, 难点在农村, 农村的难点又在于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 难点又在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 谈谈我对这问题的认识。

一、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 我深知“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对这些留守儿童必须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育。

(一) 指导学生对教材的疏理如:知识的分类记忆, 把常用的一下些概念、公式、加以记忆;计算题、操作题等按知识点分类, 还可以按单元内容归纳总结。 (二) 教师还可以采取分层指导教学方法, 因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方式, 基础水平等各不相同, 有很大的差异, 将他们分成小组, 对课堂中提出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小组中讨论、解难、解疑, 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这样调动了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每个人的天赋、潜能。 (三) 对于较差的留守儿童采取一带一, 一对一, 做个小老师, 个别辅导, 这样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 调动了每个留守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课堂中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留守儿童合作意识不强, 性格内向、孤僻, 不愿与他人交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 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便会使大脑产生兴奋, 表现为注意集中, 记忆深刻, 思维敏锐。如:上《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 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 拼一拼的方法, 把一个三角形折叠然后组合在一起, 发现三个角组合在一起刚好是180度;然后再派代表上台说一说, 说出之所以, 台下的同学注意倾听发言, 适当的时候学生还可以补充, 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专心听讲的平台。由于我平时备课经常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一段时间以来, 惊喜地发现, 孩子们变得活泼了, 胆子大了, 课堂变得活跃了, 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留守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教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史

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课堂中融入数学史, 如祖冲之是怎样发明圆周率的、华罗庚是怎样成为著名数学家的、童第周、阿基米德的童年生活等精彩故事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光辉榜样,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数学史思想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 如:上三年级的《重复问题》, 教材并没有给“重复”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如何运用集合思想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体会和感知这一概念的意义, 进而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确实比较难, 而且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也不好把握。我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与改进。我知道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构成有利于创造的内部动机;社会责任感构成有利于创造的外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动机。数学史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它们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为课堂活动或是课后研究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二是一些历史上的数学家, 它们往往有生动的文化背景, 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介绍了数学家韦恩的生平、轶事。告诉学生所用的集合图就是韦恩图。事实证明, 数学史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种课堂调整与改进是有效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史不仅有效训练儿童数学思维的基础, 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逐步走进课堂, 运用于教学中, 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化静为动, 使抽象的概念、图形具体化、形象化, 还可以进行动态展示, 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如:教学“中心对称”的概念时, 若用传统教学方法, 拿一些教具比划演示, 总是较难讲清, 若利用CAL让几个图形各自绕着某一定点旋转180度的运动过程保留在屏幕上, 在旋转时可以把速度放慢些, 并配以适当的音乐, 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有兴趣地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 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 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加强。这样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发挥, 思维能力和空间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学生情绪高涨, 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8.留守儿童学习广播稿 篇八

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成为留守儿童。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这里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家庭,在学校里,留守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一部分是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时回家,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只由爷爷奶奶照料生活起居,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他们很少主动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认为孩子吃饱、安全就可以;另一方面又由于受当地农村风气、家庭观念的影响,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自己外出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读书没有明确的要求,致使“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生根。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学习。

由于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而他们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他们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性格十分偏激,做事不加考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便与同学大打出手,非常好动懒惰又善于撒谎。对语文缺乏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家长给的零用钱多是用于吃玩,用于购买学习上的资源少之又少。在课堂上,留守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部分学生存在信心不足,喜欢捣乱等等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呢?

我经过长期教育实践,认为要让这些留守儿童想学习爱学习,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调整学习心态,让留守儿童转变学习态度

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甚至一部分儿童从小就想着早一天出去打工赚钱,这种想法使得学生缺乏足够的上进心,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思想与心理特征,教师要加大学习重要性的讲解和宣传,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心态,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名人故事、名言警句等来激励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进而发展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润物细无声”,让爱走进留守儿童内心

作为语文老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感化每一名留守儿童。其中,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就是情感转化的一种主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感受。这时候,教师就要善于使用和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腻的话语,触动留守儿童内心的情感,引导留守儿童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善于放大闪光点,让留守儿童产生成功感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和乐于放大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闪光点,教师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实时的场合和环境,表扬学生的这种闪光点。通过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其产生一种成功感并让其他同学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感到有这么多的同学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积极投放学习中,才对得起老师和同学的那份真挚的爱心,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信心。

四、多开展课外活动,让留守儿童真正“动起来”

要想使留守儿童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我们就必须开展积极有益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在班上成立朗读小组、讲故事、每天小广播等。自从我们班开展了语文兴趣小组后,他们纷纷响应,相应参加了兴趣小组,每当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他们生动形象地讲故事时才真正感觉到这些留守儿童融入了这个大集体中。所以说,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留守儿童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正逐步形成,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语文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下一篇:面试过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