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观后感(共8篇)
1.于漪观后感 篇一
《于漪教育视点丛书》观后感
凡是接触过于漪老师的人,都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她对学生的挚爱。一个教师,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好教师对学生都具有人格魅力的吸引力。我们学习于漪老师,不仅是在学习一种思想、一套方法,也是在学习一个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看了《于漪教育视点丛书》,用“震撼”两字似乎难以形容当时的心情:原来教师应该 这么当!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于漪老师对于孩 子的那份爱,让我深深感动掀起我心中的涟漪。我们经常会听见这样一种言论:假如你是孩子。许多时候,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确实和孩子不一样。有时,在我们眼中是不可思意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却是色彩斑斓充满趣味。所以,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更难以做到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但是,正是这样的挑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去克服,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于漪老师是一位语文老师,她主张每位学生都应当成为语文的“发光体”,对每位学生不偏不倚,尽量发觉其潜能于漪老师说: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面对这位教学泰斗的言论,” 我需要学的实在太多太多了!我要不断用于漪老师的话为自己加油!
老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也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有这样一句话:“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细小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我也曾是一名学生,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也深有感触。一名教师,他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作为老师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好的榜样,同时老师的教育要有远见,要有发展的眼光,敏锐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是特别的。
老师也有自己的追求,追求完美,追求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以启迪,有了追求就有了动力,有了向目标追求的动力。
子曰:我日三省我身。作为一名老师,每天我们需要反省是的就是对于上课中自己的所存在的不足,在反省中提高自己。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合格?于漪老师对“合格”有着自己的理解。“国家把后代交给教师,国家就放心了;老百姓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教师,他们就放心了。这才是合格。”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做人的道理,通过小事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于漪老师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但她还是投身于教育事业当中,为国家的后代做出她的贡献,这份精神我们值得学习。于漪老师把教育事业当作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几十年来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不懈探索、锐意创新、率先改革。于漪老师上过上千节公开课,但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三遍,也绝不重复。她的课每一堂都精彩,每一堂都能打动人心。于漪老师的成功奥秘,就在于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善于把知识传授和情操熏陶、智力开发融为一体;就在于永不自满、永不止步,不断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杰克·韦尔奇在《赢的答案》中提及:“事业的成功之路漫长而多坎坷,较少有一帆风顺的。这条路曲折向前,时断时续,有时候还要经历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坎坷。在这里,汗水和能力至关重要,而运气有时也能发挥一定作用。”汗水就是需要付出的努力,而于漪老师就很好地向我们阐明了这个道理。
于漪老师曾说过:“我们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应当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面对着很大的困难,但我们同时也有着取得更大胜利的条件。事在人为,问题还在于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当教师的很清醒、很努力,我们的工作就很有希望。”我们的孩子年龄小,但是他们非常聪明,只是由于控制行为的能力很弱,并且语言的表达也不完全能达意,所以要求我们教师付出更多的关心,从他们的角度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有时,对于一些比较顽皮、好动、或是有些特殊孩子我们很难做到关爱,但是,往往这些孩子更需要关爱,更需要老师付出耐心。
还是与学生的家庭有关,这就需要我们与家长密切沟通,希望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来帮助学生健康地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于漪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将继续努力,走好教育之路。
2.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篇二
(一)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细节,读罢此书,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个修炼都可以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领。在这里我要介绍自己体会最深的五点: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为教师本身就是美的传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教师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性。
三、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四、教师要与家长常沟通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二)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近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三)《教育魅力》一书是教育界名声赫赫的于漪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钥匙。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书中于漪老师和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的迷人的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切地体味到教育是爱的感化,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它是由爱衍生的。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
书中给我冲击力最大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满腔真诚。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经久不息,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3.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 篇三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一、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二、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三、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4.于漪《教育的姿态》读后感精选 篇四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前行离不开教师的推动,教师的推动离不开名师的引领。说到“名师”,于漪老师必居其中。江苏俊采星驰,于漪老师桑梓在此,她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形成了自我的教学风格,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教育家。她执着探索,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她著作等身,用文字唤醒教师的热情,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唤醒教育的春天。
《教育的姿态》文辞庄严,犹如黄钟大吕,处处体现了于漪老师对自身的要求——“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之师也”!她用文字来反观教育的现状,引领我们穿越喧嚣,聆听真知,告诉我们即使身处繁华闹市,也要心中田野芬芳,多一点敬畏之心,少一点功利之举,回归教学本原,将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在教学中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幸福,因为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她主张教育的过程中要牢记“爱”和“人”,注重生命的发展,让生命之花绽放。
正如于漪老师说“师风可学,学风可师”,高山可仰,清芬可揖,我们可以像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无论我们在教育战线上处于哪个阶段,都可以从中学到宝贵的知识,在这本书中有对回归经典的热爱和呼吁,也有对教育现状的批判和期待。在教学方面她否定“重技术轻艺术、重共性轻个性、重模仿轻探索”的传统理念,教育的生命力在教师的成长,如果进入了“三重三轻”的误区,必然阻碍教师的进步,而停滞和自满绝非教育的姿态。“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教育的姿态》让我们再度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我们不该盲目前行,而应从忙碌的工作中跳脱出来,多一些有教育高度的思考,学会从课堂教学的诸多细枝末节着手,从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着眼,捕捉教育的信息,这些捕捉的信息整理成文字将会是自身教育生活的积淀。
在教书育人方面,于漪老师强调“如果把‘育’理解为只是开发智力,或者理解为只是提高解题能力,这就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毛病”、“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注重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三方面。发展言语,是教书的基本职责;滋养心灵,是教育育人的追求;感受文化,是让学生成为有中国味道的受教育者,三者同时实现,既有智育又有德育,德才兼备,才称得上是素质教育。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评判体制导致素质教育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落实到每一方教育的土地。
可见,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是否要放弃呢?在《教育的姿态》中有答案。于老师在书中反复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多年失败的经验是她走向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可见,于漪老师取得今日的成就并非她天赋异禀、幸运相伴,其实她与我们一样面临教育中的难题,只不过,她更善于利用所经历的考验,反躬自问,不断突围,持之以恒,对工作永远保持那么一种热情,我想这便是我们要学习的教育的姿态。
5.《于漪老师教作文》读后感 篇五
有人说,如今许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作文不讲真话,他们照着报章上一些“八股文”的腔调写,空话套话,连缀成篇。这真令人忧虑。孩子本来是率真的,作文不讲真话,显然是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致,更直接地与“源远流长”的假大空的文风相关。不少孩子可能认为平常说话可以随意,一写作文,就须当成“经国之大业”,豪言壮语一番,或向壁虚构一番,而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懂这些话,是不是自己想要说的话。但是我们不能把原因推向社会了事,卸掉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要像于老师那样,关爱学生,养护他们的真性情,以引发他们对真和美的固有向往,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真人,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创造者、传播者。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的这种责任感,实际上也是一种着眼于改善世风人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点到“穴位”源于经常“下水”
在于老师具体的作文讲评中,有一个好处还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她分析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不但精细、周到,而且总能点到“穴位”,指明问题的关键。反观现在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状况是不作精心批改,评语不对症下药,只用一般的概念写一两句空泛的断语,很少进行像于老师那样认真、细致、切中要害的综合性讲评。而于老师之所以能够在讲评中点到“穴位”,切中要害,除了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我想还是因为她自己有颇为卓越的写作实践。
6.于漪教育思想 篇六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象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于老师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
阅读于漪的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对于“人”本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进度。于漪老师关注同学对于知识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于每一个“人”的培养,包括同学的学习兴趣,个人品德、爱国情操,等等。
于漪老师不是用单纯的言语去突出这些情感,她更以满怀激情来演绎她的名言,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她对于学生的爱撒在学生的心间,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爱的种子。这样对于身边的人和生活的爱的教育也扩展到对于爱班、爱国的教育中。
于漪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她愿意深入地“学生“,尊重学生的状况和现有水平,并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体会着她对于教育的责任感,对于同学的爱,她践行着“眼中有人”,即眼中有学生,时时想着学生的需要。她是有心人,经常分析学生的各种练习,了解学生现有的读写水平,并有意识的参加他们的活动,听他们讲话,看他们写的东西,了解他们在看书时遇到的问题,研究他们的学习方法。摸清孩子们的状况,就能依次为依据,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才会使得课堂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
于漪老师不仅认真地指导学生读教科书,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她“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味地认为只要自己讲得系统、完整、生动,学生就一定能理解得透,掌握的牢。她体会学生的状况,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她突破不讲时效的“形式主义”做法,努力把课上得对学生最有益处。她指导学生在新课之前仔细看书,提出要主义的问题,让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学习,就可以积极思维,打主动仗。于老师还主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困惑和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应的练习,使得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角。学生在生活中点滴的进步都给与及时鼓励,并提出新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于漪老师看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的内容。她积极在教学上钻研,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她让我也深深体会到“胸中有书”是老师不断的追求,着才能更好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服务于学生。胸中有书,要求我们“读懂教材”,根据文道统一的精神去钻研教材,明确每一篇教材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决定讲解的取舍详略。另外,要求我们不断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密切的练习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做相应的准备。
7.于漪老师报告体会 篇七
一、“一辈子学做老师”。“自己学,学别人”
像于漪老师这样的名人,都坚持“一辈子”学习,尤其是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后更加坚持“学习”,实在是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回忆自己的教学历程,已有数几年了,我学到了多少呢?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互交融,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并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老师只有多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学生要求,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尤其是在现代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学科交融,更加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做一个“智如泉涌”的老师。
于老师不光自己刻苦学习,他还学习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她说如果将办公室里17名老师的长处学来,他就成长了。可见在她的眼中,人人都有长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
二、“屡屡创伤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敢于正面自己的不足”
于老师说:她上的每一节课都伤痕累累。一个特级教师的课应该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她还说每一节课都“伤痕累累”呢?那是应为于老师和我们对课的要求不同;于老师对课后的处理和我写得反思也不一样。她每一节课后,都会记下自己的不足和自己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情况。敢于将自己的不足“光天化日”在众人面前,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境界啊。她曾经讲到: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因此,她说她的工作都在别人的监督下进行,而屈指一算,至少上了2000多节课,在这些课中,她都发现有毛病,没有一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她教的两个班教法也不一样,她认为她是教了一辈子的遗憾的课,而“屡屡的创伤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不足,于是我更加不断跨越,跨越过去以后,我就进步了。
重新审视自己写的教学反思,(在于老师的熏陶下,我在这里自我反思)
第一:写这节课的闪光点,只记闪光点,不计缺点。如果说于老师的课“伤痕累累”的话,那么我的课讲是“一无是处”,自己怎么没有看到缺点呢?有些时候自己感觉一节课上的很糟糕,教学反思上却没有记录。这样的教学能有进步吗?自己与成功的距离就是对待缺点视而不见。或者把自己的缺点看成是不光彩的东西,设法去掩饰,于老师却让我知道了缺点可以带来成功,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缺点。
第二:上课过程中,学生反馈的好多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是非常灵活的,如果及时将这些东西记下来,那将是以后备课中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于老师让我知道了要及时扑捉这些灵活的素材,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学生才会更喜欢你上的课。
8.于漪教学实录 晋祠 篇八
晋 祠
第一课时 [上课] 师: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
生[部分]:首屈一指。
师:首屈一指[竖起拇指)。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速度。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位学生)。
生1:青岛八大关。
生2:故宫。
生3:从化温泉。
生4:山西云岗石窟。
生5:西安的大雁塔。
生6:杭州的西湖。
生7:长城。
生8:甘肃的酒泉。
生9:善卷洞。
师:在什么地方? 生9:宜兴。
生10:福建厦门的鼓浪屿。
生11:南翔古猗园。
生12:北京的颐和园。
生13:普陀山的寺庙。
生14:西藏的布达拉宫。
师:好,讲得很响。
生15:河北省的赵州桥。师:河北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 生[部分]:课文《中国石拱桥》。
师:对。
生16:太湖。
生17:西安的大雁塔。
师:重复了。
生18:陕西的兵马俑。
生19:安徽滁县的醉翁亭。
师:醉翁亭,我们这学期要学《醉翁亭记》。
生20:承德的避暑山庄。
生21: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
师:岳阳楼,我们这学期还要学《岳阳楼记》。
生22: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生23:庐山的大天池。
生24:洛阳的白马寺。
生25:雁荡山。
师:在什么省? 生25:浙江省。
生26:广西容县古经略台真武阁。
生27:河北省保定市的古莲池。
生28:广东肇庆星湖。
生29:广西阳朔。
生30:长白山天池。
生31:济南的大明湖。
生32:扬州的瘦西湖。
生33:北京的天坛。生34:甘肃的敦煌。
生35:上海名胜豫园。
生36:西藏的拉萨哲蚌寺。
生37:绍兴的东湖。
生38:北京的卢沟晓月。
师:“卢沟晓月”我们也在课文中碰到过。
生39:西双版纳。
生40:四川的乐山大佛。
生41:宜兴的张公洞。
生42:庐山的花径。
生43:中岳嵩山。
师:中岳嵩山,你还能够说出其他的几个“岳”吗? 生43:能。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师:对不对? 生[部分]:对!师:记得很熟,好。
生44:浙江的瑶琳仙境。
师: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生[部分]:山西省。
师:因此我们查这本词典的时候,在山西省部分可以查到。“晋祠”在这本词典的127页[翻到127页],山西省太原市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晋祠”[出示给学生看]。我们听写一下。为了节约时间,把“晋祠”修建的时间以及后来重建的时间略去。现在请同学们把笔记本拿出来听写。[听写]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悬瓮山”请你们翻到教科书的137页,“悬”是悬挂的“悬”,“瓮”是酒瓮的“瓮”)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重复一遍],(请翻到书的140页,“天圣”圣人的“圣”),追封唐叔虞(唐尧虞舜的“唐”,追封唐叔虞——)[板书:唐叔虞](“唐”是地名,“叔虞”是人名,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汾水”的“汾”),并为大母邑姜[板书: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复一遍],(“圣人”的“圣”)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重复一遍],(“尊”在这里是量词,“尊敬”的“尊”),殿前鱼沼飞梁(请看140页最后一行,鱼沼飞梁)[重复一遍]。为国内所仅见[重复一遍](“仅”不仅而且的“仅”)。殿两侧为难老(“难老泉”的“难老”)、善利(“善恶”的“善”,“利益”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重复一遍],常年不息。(哪个“常”?)
生[部分]:“长短”的“长”。
师:“长短”的“长”吗? 生[多数]:“常常”的“常”。
师:(对,“常常”的“常”。常年不息)水温 17℃(水温17℃怎么写法?)[边做手势边讲],清澈见底[重复一遍]。祠内贞观宝翰亭中——(“贞观之治”的“贞观”,知道吗?)生[集体]:知道。
师:(“宝翰亭”,“宝贝”的“宝”,“翰林”的“翰”。有些同学看着我,大概不会写这个字)[板书:翰](注意,“人”下面没有一横)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重复一遍](“撰写”的“撰”,什么边旁?)生[集体]:“扌”旁。
师:撰写的御碑,哪个“御”?
生[部分]:“防御”的“御”。
师:“晋祠之铭并序”(加引号。“陋室铭”的“铭”,知道吗?“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柏树”的“柏”,“槐树”的“槐”。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重复一遍],隋槐在关帝庙内[重复一遍],(关帝庙是祭谁的?)生:[议论]关公。师:老枝纵横[重复一遍],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重复一遍]——(这个“长”是哪个“长”?)
生:[议论]“长短”的“长”。
师:(对。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重复一遍]被誉为——(哪个“誉”?)
生:[议论]“荣誉”的“誉”。
师:被誉为(被称誉为)“晋祠三绝”。
现在请同学们校对。我读一遍,不仅校对字,而且要校对标点符号,看看怎样点才正确。[师朗读,生校对]都对了吗?一字不错的有没有?举手。1、2、3、4[边数边扳手指]。错1到4个的有多少?[稍停,学生陆续举手]看来是绝大部分。校对好了以后,请同学们做一件工作:这里一共听写了5句,请你把每一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来。[生标号] 师:标好以后请你们用很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把条目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文章上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手势:两掌相对合拢]比如说,第一句“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这是“1”,请你看看,与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对应? 生[集体]:第1自然段。
师:对,与第1自然段对应起来。在有关的语句旁边写个“1”。好,现在很快地把这5句对一对,看有没有对不起来的地方。看谁对得准,对得快,要有速度。[学生专心而迅速地标号,老师巡视]有的已经对出来了,我们稍微等一等,可能有的内容找不到,仔细找一找就能找到。[X X学生小声议论] X X,你说。
生45:“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找不到。
师: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这一句对不着。[指问其他同学]你们呢? 生[部分]:没有。
师:也没有找到。哪个对出来的,请讲一讲,对得最快的是X X。X X,请你说说看。
生46:第1句话是对第1段。
师:第1自然段,这没有问题。生46: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
师: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对的。
生46:第3句话对第5自然段。
师:对吗? 生[部分]:对。
师:好。
生46:第4句话——
师:第4句话找不着,第5句话呢? 生46: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
师:第4自然段对第5句话。第4句话呢?这“御碑”对不着,有没有找到的?[学生举手]X X X。
生47:对第11自然段。
师:第11自然段。
生47:11自然段中“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
师:他考虑得对不对?“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是总的,而词典条目里只提出题咏中的一个,“唐太宗撰写的御碑”。要对应就对这个地方。X X X[指生47]的理解是对的。X X[指生46]同学,刚才说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你们认为怎样?有补充吗?[学生举手]X X X。
生48:还应该对第6、第7、第8自然段。
师:第6、第7、第8?
生48:还有第9。
师:第9。请坐。我们把听写的最后一句话读一读,到底应对哪几个自然段?前几句话是一句对一个自然段,一目了然,而最后这句话涉及好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句读一读,你们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读啊? 生[部分]:祠内还有——
师:祠内还有,预备,读——
生[齐]: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师:这里有哪几个说明对象?第一个是什么?[学生举手] X X X说。
生49:主要说了晋祠三绝的三个方面内容。
师:哪三个内容? 生49:一是周柏、唐槐。
师:周柏、隋槐[校正],对第几自然段? 生49:第4自然段。还有宋塑侍女像。
师:对哪一自然段? 生49:对第7自然段。其中还包括晋祠三绝,就是还包括鱼沼飞梁,对第9自然段,以及——[下面学生纷纷议论] 师:X X 有不同意见,X X表情上不同意了,看看包括不包括?请坐,X X说。
生50:我认为在宋塑侍女像内并不包括鱼沼飞梁、盘龙殿柱,这里说的三绝只是对第4、第5和第7自然段。
师:第4、第5、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学生举手]X X X说。
生51:还有,我觉得这句话还应该对——噢!我看错了。[学生哄堂大笑] 师:看错了。X X[指生50]讲得对,第4、第5,是树;二是讲什么?难老泉、水;第三是讲什么?圣母殿里面的宋塑侍女像,因此是4、5、7。刚才X X X [指生50]对得非常快,很好。把词典上介绍晋祠的语句和课文《晋祠》对照起来看,你们会发现哪些问题?这是一。
二、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食指、中指竖起示意]
三、请你们判断一下是文章写得好呢,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食指、中指、无名指竖起示意]有的已经思考好了。[学生举手]X X,你说。
生52:词典上说晋祠是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书上说是在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数据上有些不对。
师:数据上好像有些不大对?25公里是多少里啊? 生[集体]:50里。
师:50里,怎么一个50里,一个40里呢?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举手]X X X。
生53:词典里介绍的一段话中,“三绝”是指:难老泉,宋
塑侍女像和隋槐、周柏,而书上写的“三绝”是:圣母殿、木雕盘龙和鱼沼飞梁。两个“三绝”内容不同。
师:三绝的内容不一样,这又是一个问题。[学生举手]X X X。
生54:我认为X X同学[指生46)刚才说的问题遗漏了一点,在词典上的第2句中,X X同学[指生46]只对了第7自然段,我认为还可以对第9自然段,就是讲鱼沼飞梁。
师:对不对? 生[集体]:对的。
师:好,补充得很好。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举手]X X X。
生55:书上是唐槐,而词典上说的是隋槐。
师:到底哪一个对?是隋槐还是唐槐? 生55:[继续提问]书上写42尊侍女像,而这里写43尊。
师:是43尊还是42尊?[学生举子]X X X说。
生56:书上写的是唐槐,这里写的是隋槐,隋唐相隔时间不长,隋朝的统治很短,所以这里用隋槐、唐槐都可以。
师:可不可以? [学生点头] 师:隋什么时候建立的? 生[集体]:581年。
师:公元。
生[集体]:公元581年。
师:灭亡呢? 生[集体]:618年。
师:[笑]你们历史学得不错,因此我们讲“隋唐”“隋唐”,就好像秦始皇统一——
生[集体]:秦汉。
师:对。秦汉,秦朝很短,因此常和汉连起来讲。相隔时间很短[拇指与食指示意“短”],因此问题不大,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举手] X X X。
生57:我回答X X [指生52]的问题,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而词典上是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一个是西南,一个是西行,它们之间存在着方向的差别——
师:好,方向上有差别。
生57:[继续说]所以,距离也不相等。
师:距离也不相等,因此两个数据怎么样? 生57:都可以。
师:都可以的。
生57:[继续发表意见]还有关于晋祠三绝,书上与词典上说法不一样,《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说——
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怎么说?[出示此书,学生课桌上都有此书] 生57:“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别多。”
师:因此,可以说法不一样,对吗? [生57点头] 师: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在读某一篇课文时,总要到《课外阅读手册》中去找一找,看看有没有相应的文章读,这样对理解课文,扩大视野有好处。三绝可以有多种多样说法——[学生举手] X X X。生58:我认为对三绝作这样的解释不是最好,应该说,在课文上它是讲古建筑的三绝,在词典上是讲晋祠三绝,当然它们之间有区别。
师:对。读书要读仔细啊![学生举手]X X X。
生59:我来回答刚才X X X同学[指生55]提出的问题。他说殿堂里面有宋代彩塑43尊,而书上是42尊,好像有差错。其实,书上讲“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这样加起来也是43个。
师:42加1是多少? 生[集体]:43。
师:43。
生59:[继续讲]所以,并没有出入。
师:对,请坐。[学生举手]X X。
生60:刚才我们听写下来的一段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而139页第5自然段中讲“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些水主要是来自难老泉”,说法有出入,这些水到底是来自难老泉,还是来之于难老、善利二泉呢? 师:请坐。[学生举手]X X。
生61:词典和课本上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在写晋祠三绝的时候,写作方法是不同的,课文上是先总述,然后再分述,字典是先分述,然后再总述。
师:好,你看出了不同之处,仔细阅读,不同之处还多。我们刚才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解决了,比如25公里和40里是不是数据上有出入,刚才X X[指生57]解答了。一个是西南,一个是什么啊? 师、生:西行。
师:这没有矛盾。
42、43,42加1--生[多数]:43。
师:这也没有出入。至于三绝的讲法,词典上是晋祠三绝,书上呢? 生[部分]:古建筑三绝。
师:因此也并不矛盾。而X X[指生60]提出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到底发源于难老泉、善利泉,还是只是难老泉呢?请阅读思考[出示《中国名胜词典》]这里是一段话,这儿是一篇文章[出示教科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X X想好了,其他同学呢?[学生举手] X X X。
生62:课文里是描写说明结合起来写的,而词典上只是简单的说明。
师:只是简单说明,你看到了这一点。[学生举手]好,X X你说。
生63:课文中和词典里说的这两段话顺序不同。
师:顺序不同,怎么不同? 生63:词典上这段话先写圣母殿,然后再写难老、善利二泉,最后写周柏、隋槐,而书上先写隋槐、周柏,接下来写的是难老泉,最后写的是圣母殿。
师:次序前后不同,请坐。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
生64:词典上着重描述的是晋祠三绝,而书上写的方面比较多,除了写晋祠三绝以外,还写了另外的许多。
师:许多什么? 生64:许多美景和古迹。
师:美景和古迹,讲得好。一个比较简单,一个比较丰富。[学生举手,师示意讲] 生65:我认为书上说的这些水都是来自难(nàn)老泉。
师:不是nàn老。难(nán),nán老,青春长在,难老,难于老啊。
生65:这些水都是来自难老泉,这些水是晋祠里面的水,而词典上说难老和善利二泉,主要是晋[说不下去了]——
师:[提醒]晋水发源处,对不对?读书要十分仔细。[学生举手]好,X X。
生66:书上既写了晋祠的优美自然风景,又写了晋祠的悠久的历史文物,而词典上只讲了晋祠悠久的历史。
生:[议论]一样的。
师:噢,一样的。[学生举手]X X。
生67:我认为词典上也写了优美风景。
师:也写了优美风景? 生67:噢,[改口说]写了这个就是——
师:难老泉? 生67:不是。建筑。
师:建筑? 生67:不是光写自然风景,在第三方面“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这也不是写自然风景的。
师:没有说清楚。[学生举手]X X。
生邱:刚才X X讲词典上是先分后总,书本上是先总后分,我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词典上一开头也是写:“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这里也是先总说,只是具体说明时次序和书本上不一样。
师:在具体说明的时候不一样,请坐。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不同地方,综合起来是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词典上介绍的这段文字跟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内容来讲,一个比较全,X X X[指生64]不是刚才讲吗,介绍了风景和很多建筑;词典上呢,比较简洁。一个比较全面,一个重点介绍。就说明方法来讲,刚才有同学讲了,词典上主要是——
生:说明。
师:说明。文章呢? 生:说明、描写。
师:说明还有描写,这是从表达方法来讲,文字上也不一样,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词典上那段话比较平实,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则比较优美、生动。待会儿,我们进一步阅读就能体会了。从说明顺序来讲也不完全一样,词典上说明顺序是一件一件的,采取什么结构方式? 生[部分]:横式结构。
师:对!横式结构,是并列式的,而这篇课文刚才X X[指生61]说,先是总的然后分的。因此,词典介绍晋祠跟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课文,不管就内容,就表达方法,就说明顺序,就说明语言来讲,都有不同之处。大家看看,这段话写得好呢,还是这篇文章写得好?[学生议论纷纷][指定学生]你说。
生69:就作为词典要给读者以说明以简练的概括来说。师:[笑]这句话你们听得懂吗?[学生笑了]话没有说通啊,重来。
生69:作为词典来说,那段文字是和它的作用相符合的,而作为文章选进我们的课本要我们阅读,这篇是很适合我们阅读的。[多数学生笑了] 师:大家笑了,可能因为他说得不清楚,你胆子大一点讲。
生69:[继续发言]这篇文章把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具有形象和生动。
师:更形象,这个“具有”就不要了,更形象、生动。
生69:词典上这段话,就其说明性来说,它是很好的,很概括。
师:这句话说清楚了,对吧?[笑] 生69:所以说这两者都有可取之处。
师:两者都有可取之处,有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呢? 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70:我觉得词典是向别人解释的,它应该简洁明白。
师:给人家翻检,应该简洁明白,只要介绍精要就行了。
生70:如果用过多的比喻,用各种各样修辞手法,是不合适的。我们所学的《晋祠》这篇文章,说明十分具体,它的写作方法是它用了大量的形容与描述。作为文章来说应该像《晋祠》这样写,而作为词典,应该像刚才听写的那段文字,我觉得两者都有可观之处。
师:可观之处?这个“观”什么意思? 生[多数]:取。
师:可取之处。“可取”口气太大了一点,应该说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懂得,不能简单地说这段话好不好,这篇文章好不好,要根据什么来判断?作者的——
生[多数]:写作意图。
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词典是给人家翻检的,介绍的时候要要言不烦;文章呢,具体地说明描述,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除了说明之外,还要加以描写。这个问题我们比较清楚了。说明文,说明文得在什么上面下功夫啊? 生[集体]说明。师:“明”,说得一定要“明”。要“明”,就得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这篇文章里一句话就揭示了晋祠的特征,谁能把这句话准确地找出来?[学生举手)X X X。
生71: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融为一体。
生[部分]:风景。
生71:嗅,自然风景。这就是晋祠。
师:这就是著名的晋祠。请坐。[学生举手] X X X。
生72: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这句话和后面的“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在描写古建筑的三绝。我提的问题就是,既然作者在开头就揭示我们悠久的历史文物是着重描述的,要是我写的话,就会先写建筑、文物,然后再写自然风景,这样不是就和第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相一致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师:X X X同学坦率地讲了自己的意见,既然“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是揭示晋祠的特征,要是我写的话,就先写历史文物,为什么作者先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呢?大家动脑筋。[学生举手]噢,已经“动”出来了。X X X。
【于漪观后感】推荐阅读: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10-30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张思德》观后感09-30
观后感读后感07-04
墨子读后感观后感09-28
圆明园观后感后感08-31
读后感、观后感格式例文10-13
“安全教育”读后感、观后感10-28
作业观后感06-20
《喜酒》观后感06-23
弱点观后感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