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文化

2024-09-21

饮茶文化(共7篇)

1.饮茶文化 篇一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不但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人。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其饮用者的范围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然而,事实上,有关史料证明,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的时间还要早些,是在1567年。当年到过中国的两位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雷舍夫曾经描述过一种不知名的稀奇的中国饮品,这种饮品在当时的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亚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但可能因为哥萨克首领的描述没有引起沙皇贵族的注意,因此,这段历史也就鲜为人知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чёрныйчай”,直译为黑茶。之所以称之为“黑茶”,似乎有合乎逻辑的道理: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因而,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们用Спасибозачай-сахар(直译谢谢糖茶)来表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还喜欢喝一种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чайсмёдом。在俄国的乡村,人们喜欢把茶水倒进小茶碟,而不是倒人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托着茶碟,用茶勺送进嘴里一口蜜后含着,接着将嘴贴着茶碟边,带着响声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脸被茶的热气烘得红扑扑的,透着无比的幸福与满足。这种喝茶的方式俄语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时代替蜜的是自制果酱,喝法与伴蜜茶一样。在18、19世纪的俄国乡村这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饮茶方式。俄罗斯人重视饮茶,也就常常赋予饮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俄语里的“茶”(чай)一词有了更多的意义。俄罗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звать)начай(начашкучая)(请来喝杯茶)向友人发出作客的邀请,同时也是向对方表示友好诚意的一种最佳方式。另外,旧时俄国人有喝茶给小费的习惯,俄语里称之为“даватьначай”,后来俄语这一表达方式转义表示指在任何场合的“付小费”。中国的茶文化讲究茶具。谈到俄罗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罗斯茶炊(самовар)。俄国有“Какойжечайбез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还把“самовар”(音译“萨马瓦尔”)亲切地称作“ИванИвановичСамовар”(伊万·伊万诺维奇·萨马瓦尔),或是“ЗолотойИванИванович”(金子般的伊万·伊万诺维奇),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携带之物。俄罗斯人喜爱摆上茶炊喝茶,这样的场合很多:当亲人朋友欢聚一堂时,当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访时;清晨早餐时,傍晚蒸浴后;炎炎夏日农忙季节的田头,大雪纷飞人马攒动的驿站;在幸福快乐欲与人分享时,在失落悲伤需要慰藉时;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庆的佳节……在不少俄国人家中有两个茶炊,一个在平常日子里用,另一个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启用。后者一般放在客厅一角处专门用来搁置茶炊的小桌上,还有些人家专门辟出一间“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属。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俄罗斯茶炊出现于18世纪,是随着茶落户俄罗斯并逐渐盛行而出现的。茶炊的制作与金属的打造工艺不断完善密切相关。何时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无从查考,但据记载,早在1730年在乌拉尔地区出产的铜制器皿中就有外形类似于茶炊的葡萄酒煮壶。直到18世纪中下期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俄罗斯茶炊。在当时,有两种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壶型茶炊和炉灶型茶炊。茶壶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煮茶,也经常被卖热蜜水的小商贩用来装热蜜水,以便于走街串巷叫卖且能保温。原理在于茶炊中部竖一空心直筒,盛热木炭,茶水或蜜水则环绕在直筒周围,从而达到保温的功效。炉灶型茶炊的内部除了竖直筒外还被隔成几个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广泛:烧水煮茶可同时进行。这种“微型厨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而且深受旅游、旅行者青睐。无论在森林还是草场,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们都可以就地摆上炉灶型茶炊,做一顿野外午餐并享受午后茶饮的惬意。到19世纪中期,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或也称咖啡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烧水型茶炊(只用来烧开水的茶炊)。茶炊的外形也多样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规则形状的茶炊。谈到茶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产地。19世纪初,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厂主要生产茶炊,年产量约3000个。到19世纪20年代,离莫斯科不远的图拉市则一跃成为生产茶炊的基地,仅在图拉及图拉州就有几百家加工铜制品的工厂,主要生产茶炊和茶壶。到1912、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生产达到了顶峰阶段,当时图拉的茶炊年产量已达66万只,可见茶炊市场的需求量之大。俄罗斯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里也多有对俄罗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有这样的诗句: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诗人笔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时空的意境,又体现着俄罗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围。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巴·库斯托季耶夫以饮茶为题材作有油画《商妇品茗》,画面左侧靠边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铜制茶炊。通过人的视觉,传递俄罗斯茶文化的信息。在现代俄罗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离不开茶炊,只是人们更习惯于使用电茶炊。电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没有了盛木炭的直筒,也没有其它隔片,茶炊的主要用途变得单一烧开水。人们用瓷茶壶泡茶叶,茶叶量根据喝茶人数而定,一般一人一茶勺。茶被泡3一5分钟之后,给每人杯中倒入适量泡好的浓茶叶,再从茶炊里接煮开的水入杯。在现代俄罗斯的城市家庭中流行趋势是,用茶壶代替了茶炊,茶炊更多时候只起装饰品、工艺品的作用。但每逢隆重的节日,现代俄罗斯人一定会把茶炊摆上餐桌,家人、亲朋好友则围坐在茶炊旁饮茶,只有这样,节日的气氛、人间的亲情才得以尽情喧染。而传统意义上的питьчайзасамоваром(围着茶炊饮茶)在俄罗斯乡村的木屋里一直流传至今。来源:世界经理人

2.饮茶文化 篇二

关键词:饮茶文化,档案事业,影响

一、饮茶文化的历史起源及精神内涵

在我国, 饮茶习惯的产生源远流长。关于饮茶文化的起源, 它“源自于汉代的四川, 然后由西向东, 由南向北依次展开, 魏晋南北朝尚属萌芽, 而盛于唐代”[1]31。概览我国饮茶文化史, 饮茶不仅是老百姓陶冶情操之物, 而且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基础。”[2]7饮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是它的核心。“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当人遭遇到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时, 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璞归真, 在茶文化中, 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中国茶文化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舒静的心境, 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以实现和谐安乐之道。”[3]181从中可见, 我国古代饮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饮茶文化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有效结合及历史延续。

二、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特点

档案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结绳记事, 随着文字的产生, 我国古代档案事业也开始孕育。虽然在我国封建社会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档案事业体系, 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档案工作相比, 我国古代档案事业具有自身的特点。

1. 社会档案意识具有封建性。

社会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程度[4]64。马克思主义认为, 一定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社会档案意识也不相同。在“普天之下, 莫非皇土”的思想统领下, 封建君主专制社会赋予了档案意识浓厚的封建色彩,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档案作为封建君主政治统治的工具。纵观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史, 每个朝代更替之时, 新皇朝的统治者必会大量收集前朝代的典籍作为发展本朝的根据, 为其统治提供可靠的借鉴和经验。同时, 新朝代统治者还会大兴土木建设档案库房, 拟定库房管理制度, 任命史官掌管档案, 编修史书, 故编修史书很大程度上只是皇帝的专门御用。二是利用档案是封建君主的特权。封建统治者对作为皇家之书的档案的利用都采取严密的措施, 非皇室贵族一般不能接近档案。因此, 普通老百姓要利用档案, 简直是天方夜谭。三是把档案作为教化工具。“敬天法祖”是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则, 祖训祖制则是封建社会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统治的重要原材料[5]9。另外, 在君主专制社会里, 档案一般都是君主政治活动的原始记录, 故其自然也就成为了教化臣民的工具, 其实质是统治者的一种政治统治手段。

2. 古代档案工作重收藏而疏利用。

在我国封建专制社会里, 统治者把档案视为统治的工具, 例如, 统治者利用赋役档案作为向人民收取苛捐杂税的工具, 利用舆图档案了解统治的山川疆域。为此, 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档案的收藏与保管。三代时期, 档案被收藏于石室金匮之中。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 为了巩固统治根基, 封建君主们还建立了一座座坚固的档案库房来加强对档案的保管。从汉代的石渠阁、兰台东观到唐朝的甲库, 再到宋朝的架阁库, 再到明朝的黄册库、皇史宬, 这一座座的档案库房, 不管是从建筑风格, 还是从库房选址和库房环境来看, 都十分有利于档案的保管。然而在档案的利用方面, 尽管史官曾利用档案史料进行编史和编撰本朝的实录、圣训, 但这些利用多属于君主的政务活动范围, 其他方面的利用则是少之又少。

3. 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受封建专制制度、宗法制度、自然地理环境半封闭性和社会环境封闭性的影响, 我国古代档案事业遭受外部的破坏不大, 并且伴随着农耕文化的世代相传, 我国古代档案事业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尽管在某些时期, 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等, 战乱给我国档案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致使大量珍贵的档案典籍流入民间或者遭到销毁, 但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和新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我国古代档案事业始终没有断裂, 仍保持着强大的连续性和修复性。

4. 古代档案事业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统治者把档案作为其政治统治的手段, 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建设, 但档案事业自孕育产生之日起, 就一直处于社会发展中的弱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档案形成渠道单一。我国古代档案大都是统治者在其政务活动中形成的, 即大部分为文书档案, 即使在某些时期有其他载体档案出现, 如石刻档案, 这些新型载体档案也依然是对王权的歌功颂德, 带有很大的政治性。第二, 档案利用面狭小。我国古代档案的利用多仅限于档案编修史书, 或把档案作为“官府之学”。由于古代档案是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故统治者对档案的利用采取极为严格的措施, 档案的利用者大都是皇室或贵族, 而一般普通老百姓想一睹档案都十分困难, 何谈利用。故此, 古代档案事业的弱势地位导致了我国古代社会终究没能像欧洲社会一样形成系统化的档案学理论与独立的档案工作体系, 使档案工作始终依附于统治者的政治活动。

三、饮茶文化对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影响

在饮茶普遍盛行的中国古代, 它所形成的特有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古代档案事业产生影响。

1. 对社会档案意识的影响。

“茶道的内核是和, 茶道之和, 小中见大, 理义见于其事。致清导和、沁雅思明的茶道, 是通过茶事而表现中华文化前提下的自然精神与人文意义, 它依托茶的自然本性, 蕴藉儒家的处世机缘, 寄寓佛家淡泊的出世情操, 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 而成为传统文化的多媒体。”[6]222纵观我国饮茶文化史和我国古代档案事业史, 可以发现, 我国饮茶文化每向前发展一步都对我国古代社会档案意识产生影响。基于茶道为核心的中国茶文化不同于西方的饮食文化, 古代中国人爱好喝茶的习惯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喜爱喝茶的国人, 其性格大都是比较淡泊名利, 追求安定平稳, 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那么这种思想反映在社会档案意识中, 就是社会档案意识薄弱, 对档案只重视保存而疏于利用。例如, 基于儒道思想的饮茶文化对我国社会档案意识的影响, 可以反映在社会对档案的利用上。因此, 爱好喝茶的古代统治者所具有的薄弱的社会档案意识, 就导致了统治者对档案利用面的异常狭隘, 即使有统治者也十分重视编修史书, 但归根结底也只是为了巩固其剥削压迫人们的需要。

2. 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的客观反映,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档案意识比较薄弱, 在这种档案意识指导下, 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发展也相对缓慢。饮茶文化对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档案工作重视收藏与保密, 而不重视对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 饮茶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深刻的, 故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同受现实主义与冒险主义影响的西方人的思维大不相同。我国古代对档案保管与保密极度重视, 统治者视档案为其统治的工具。汉代时期, 统治者为了收藏秦朝的典籍而建立石渠阁, 明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关系其经济命脉的鱼鳞图册的收藏而建立了后湖黄册库。从汉代的石渠阁、兰台到明代的皇史宬、后湖黄册库再到清代的内阁大库, 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档案的保管, 维护其统治, 建设了一座又一座的档案库。“皇史宬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思想体现了封建宗法礼制, 象征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它是一座庑殿式建筑, 屋顶盖以黄琉璃瓦, 吻兽相向, 是最高等级宫殿建筑。”[7]264可见, 与儒家、佛家相结合的饮茶文化对古代档案工作的影响是深刻的, 反映在档案工作上, 就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加强对档案的保密, 视档案为压迫统治人民的工具而严加保管。

3. 对档案事业的影响。

几千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从未间断,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极为罕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统一性, 是中国档案事业存在与发展的思想之根、相承之源、物质之本。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中, 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8]263儒家文化强调和谐与统一, 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 以这两种文化为核心的饮茶文化折射到档案事业上, 就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一直向前发展, 从未间断, 具有强大的自我协调与修复能力。“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不断的天灾人祸的袭击之下, 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的档案文化尽管曾经盛行一时, 但最终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断层。而仅有中国传统档案文化能以其特有的机制闯过一道道艰难险阻, 一次次从废墟中崛起, 表现出了强劲的再生能力。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统一的特性, 为档案文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环境。”回顾历史发展的长河, 在每一次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我国古代档案事业都受到了破坏与冲击, 但新朝代建立后, 被历史的浪潮冲刷后, 档案事业依旧巍然挺立。

四、饮茶文化的影响对发展我国当代档案事业的借鉴

首先, 档案保密与利用要并重。在饮茶文化的影响下, 我国古代档案工作一直重视对档案的保密而疏于利用。在大力倡导信息公开的当今社会, 档案馆作为开放档案信息的重要窗口, 档案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认识并借鉴饮茶文化对档案事业的影响, 在开放信息资源的同时应处理好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尚处于保密期的档案信息, 要采取严密措施, 改善库房环境, 保存好档案, 以便为将来的开放利用奠定基础;对不在保密期的档案信息, 要及时开放, 简化利用程序, 以促进档案利用。故我国当代档案事业的发展, 既要从饮茶文化的影响中借鉴档案保密的经验, 不能一味强调利用而忽视了对档案的保密, 尤其是要加强对保密期的电子文件的保管, 进而避免类似“维基泄密”事件的再度发生, 也要从饮茶文化的影响中透视档案利用的不足, 从而为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其次, 要改变官本位思想, 发展民本位思想。经历了几千年绵延不断发展的饮茶文化, 它所蕴含的追求和谐及清新淡雅的精神境界, 对国人思维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鉴于此, 我国当代档案事业的发展要借力于饮茶文化对古代档案事业的影响, 就是要改变官本位思想, 发展民本位思想, 走亲民、为民、便民的档案建设路线, 以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档案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因此, 为了吸引广大群众更多更广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馆要做好各项宣传与服务工作, 积极树立民本的形象, 把处在“深宅大院”的档案馆之门真正向大众打开;要优化馆藏结构, 挖掘档案中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 完善服务方式, 简化查档、用档的手段, 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傅璇琮, 罗联添.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M].三秦出版社, 2004.

[2]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

[3]于丽萍.中日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 .

[4]冯惠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任汉中.中国传统档案文化问题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01 (3) .

[6]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7]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3.饮茶文化 篇三

摘要:《聊斋志异》494篇中有35篇涉及茶文化,其中“茶”字共出现39次,“茗”字共出现22次,蒲松龄的小说创作与伴随饮茶习俗的故事搜集有关,《聊斋志异》中出现了许多茶名、茶具和民间茶饮礼俗,多方面体现了平素交往之中的文人以茶会友。小说中还出现了宫廷茶饮想象、宗教茶饮,古老茶国的民族性情之光也在其中微妙地闪烁,其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民俗呈现功能,并且多方互补呼应,称得上是古代重要的茶文化文献。

关键词:聊斋志异;饮茶习俗;母题;名物;礼仪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国内《聊斋志异》研究多集中在各种精怪与形象研究,思想文化研究及叙事研究等,就茶文化方面的研究很少,成型较好的文章只见到一篇——蔡定益《论〈聊斋志异〉中的茶文化》,尽管文章以茶学家的角度对其中茶文化书写有所梳理,然而文本视域尚嫌不足,深度有待挖掘。而谨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底本统计,12卷中“茶”字共出现39次,“茗”字共出现22次,494篇中有35篇涉及茶文化。分别是《三生》《水莽草》《九山王》《巧娘》《鲁公女》《黄九郎》《白于玉》《小二》《宫梦弼》《辛十四娘》《捉鬼射狐》《胡四相公》《驱怪》《上仙》《窦氏》《西湖主》《河间生》《鸽异》《局诈》《嫦娥》《崔猛》《云萝公主》《素秋》《葛巾》《齐天大圣》《梦狼》《褚生》《绩女》《安期岛》《张贡士》《瑞云》《陈云栖》《乐仲》《王十》《丐仙》。这35篇涉及茶文化方方面面,展现出丰富的民间饮茶礼俗。

一、蒲松龄创作被看做与“茶馀昼话”搜集有关

我们知道,蒲松龄(1640—1715)七十六岁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少年游学、南下为幕、毕家坐馆、暮年家居几个阶段。蒲松龄久居乡间,对农事、茶事和医药都有研究,《聊斋志异》外还创作了聊斋俚曲及《婚嫁全书》《农桑经》《日用俗字》等实用性杂著。《日用俗字》的“饮食章”记载当时的饮食烹调方式,至今仍是研究明清山东饮食重要资料,现今也有不少茶界人士将此列为明清茶点的研究对象。《农桑经》中蒲公还纪录了一种经他调配的养生药茶方即菊桑茶。

《聊斋志异》的创作与茶及其饮茶习俗,至为相关。清末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六写蒲留仙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甖,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馀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1] 尽管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委巷之谈,不足取信,但却不应当简单来看,至少这则传闻明确提到饱含种种奇闻逸事的小说创作,有一个依靠作者摆茶摊,与人交流收集再加工创作而成,至少认为《聊斋志异》为“田野采集”的代表。上海市茶叶学会王家年写过《茶学家蒲松龄》,凯亚在《中国茶文化》专号总11期上发表过《聊斋先生的茶道》,汪从元高度称赞“蒲松龄也算得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位茶学家。” [2] 可见,蒲松龄不仅会喝茶,且掌握着较高程度的饮茶知识;而且,人们由于注意到小说文本茶文化资源蕴藏的丰厚,对于其成书过程,也有了与茶、饮茶密切相关的传闻。

二、关于《聊斋志异》中茶的名物

(一)茶名。《聊斋志异》中直接提及茶名的篇章不多,《巧娘》:“今夜月白星疏,华姑所赠团茶,可烹一盏,赏此良夜。” [3] 团茶,是唐代茶的早期制作方法,据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唐时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等形式,这里所说“饼茶”与宋时流行起来的团茶说法相通:“唐代及宋代最为盛行的是饼茶(团茶)。团饼茶是一种紧压缩茶,唐代的饼茶有大团和小团之分。” [4] 团茶发展到宋代,成了贡茶,以龙凤团茶最为名贵,进入明清,团茶逐渐衰微,散茶迅速发展。《水莽草》篇中尚可窥探“散茶”踪迹:“生求茶叶一撮,并藏指环而去。至同年家,觉心头作恶,疑茶为患,以情告某。……生大惧,出茶叶验之,真水莽草也。”这里祝生与三娘相授的就是叶片茶,散茶。由于明清时期制茶技术的成熟,散茶制作不再局限于鲜嫩茶青,茶叶的保存更加完善,以及明太祖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逐渐在明清普及,从《聊斋志异》中出现的“茶”来看,更多时候,小说中出现的是所谓“叶茶”。此与明清时期民间饮茶习俗是吻合的。

(二)茶具。聊斋谈及茶茗时也涉及饮茶器具。诸如:(1)《胡四相公》:“甫坐,即有镂漆朱盘贮双茗盏,悬目前。”《陈云栖》:“诸道士觅盏烹茶。”(2)《捉鬼射狐》:“公就枕移时,于月色中见几上茗碗,倾侧旋转,不坠亦不休。”(3)《鸽异》:“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4)《局诈》:“侍御伏谒尽礼,传命赐坐檐下,金碗进茗。”(5)《褚生》:“使人荷茶鼎、酒具而往。但见水肆梅亭,喧啾不得入。”(6)《丐仙》:“俄见朝阳丹凤,衔一赤玉盘,上有玻璃琖二,盛香茗,伸颈屹立。”

茶铛与茶臼是唐代煎茶的常用茶具,中国茶叶博物馆郭丹英女士曾言及:“茶铛造型与酒铛类似,也是直口,三足,带柄,只不过茶铛的腹部比酒铛腹部略深一些,可以有相对多的容量来煮茶或煎茶。” [5] 茶臼,则是制茶时用来捣碎茶叶的茶器。茶鼎作为与茶铛类似的煎茶器具,有盖,四脚。至于金碗、赤玉盘与玻璃琖,则属于宫廷茶具,结合《局诈》的假公主府邸背景与《丐仙》的仙境,反映出古代宫廷饮茶文化。王公贵族基于它们煊赫的身份地位与财力,喜用金银玉石及精密华贵的茶具,蔡襄《茶录·茶器篇》更是多次提及茶具 “黄金为上”,考古学家迄今发现的上千件唐代金银器多为饮食器具,早期以酒器为多,晚期以茶具为多。 [6] 而以上蒲松龄笔下的茶具,分别有茶盏、茶碗、茶铛、茶臼、金碗、茶鼎、玻璃琖、赤玉盘等。其中不无华贵器具的夸张,而茶盏与茶碗,则是明清民间常见的用于盛茶汤的茶具。

三、《聊斋志异》中茶的礼俗

(一)表现民间饮茶。客来敬茶,是《聊斋志异》中茶文化习俗展现的主要方面。《三生》写刘孝廉殁,冥王待之如先生礼,“赐坐,饮以茶”。《鲁公女》中,张于旦“夜梦青衣人邀去……生伏地稽首。唤起,赐坐;饮以茶,味芳如兰。”《白于玉》写吴生被白生接待:“甫坐,即有二八妖鬟,来荐香茗。少间命酌,有四丽人敛衽鸣珰,给事左右。”《胡四相公》张虚一见胡四:“甫坐,即有镂漆朱盘贮双茗盏,悬目前。各取对饮,吸呖有声,而终不见其人。”《窦氏》:“客既坐,主人始操篲,殷勤泛扫;既而泼蜜为茶。”《崔猛》:“过数日,客至,适无仆,使申瀹茗。”《素秋》俞慎在俞士忱家作客:“少顷托茗献客,家中似无臧获。”《齐天大圣》许盛手褐衣人相邀:“臾邀过诣其所,烹茗献客;止两盏,殊不及盛。”《陈云栖》写真毓生进道观:“诸道士觅盏烹茶……少间瀹茗,进佳果。”等等。不论人间还是非人间,都遵循了客来敬茶的礼仪。传统中国人认为,客来敬茶是待客常理,这一传统礼仪已延续了千余年:“早在东晋时,太子太傅桓温‘用茶果宴客,吴兴太守陆纳‘以茶果待客。” [7] 清代高鹗有诗:“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可见,客来敬茶也是蒲松龄不愿割舍的传统仪礼。如果仔细察看明清其他小说中的饮茶情节描述,几乎都涉及到客来敬茶的茶礼仪。

以茶代酒。由客来敬茶引申出待客茶礼还有“以茶代酒”。《辛十四娘》写广平冯生误入古刹遇一白叟,叟答:“老夫流寓无所,暂借此安顿细小。既承宠降,山茶可以当酒。”《乐仲》写其从此不复饮市上:“惟日对琼华饮。华茹素,以茶茗侍。”从敦煌遗书《茶酒论》等可以看出,茶与酒自古是文人几乎离不得的饮品,然而两者功效差别殊大,可为互补型饮品,茶性温和,酒性浓烈;有人、有时不能喝酒时,茶就成了最好的替代。《驱怪》有:“徐辞不胜酒,主人即罢酒呼茶。”就茶的药用功能与养生功效而言,茶能解酒,并减缓烈酒对身体带来的负担,于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与现实条件的约束,以茶代酒的风俗随之而起。《三国志·韦曜传》称:“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8] 或许自此,以茶代酒逐渐被人效仿。宋代杜耒有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钱起《过江成侍御宅》也有:“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渌水静留宾。”二诗亦反应了文人交往中的以茶代酒积习。

施茶行善。《水莽草》写祝生造访其同年某:“中途燥渴思饮。俄见道旁一媪,张棚施饮,趋之。媪承迎入棚,给奉甚殷。”反映出民间路边施茶行善之义举。如今赣闵粤地区还一直保留着道路旁边茶亭施茶行善的习俗,为过路人解渴并提供歇脚处:“在台湾乡间的道路上,经常在路边的树下或亭中放置一个茶桶,筒上写着‘奉茶两字,共来往行人饮用。至今在偏僻乡间尚可看到这种现象。” [9] 看来《水莽草》写媪张棚施饮也属明清常见的乡间习俗。的确,路边设下包括茶在内的饮食来结好过路神仙,得到关照,也是这一习俗的别致体现。[10]

宴饮之茶。宴饮间常以茶佐酒、解酒,《白于玉》写吴生被白生接待:“甫坐,即有二八妖鬟,来荐香茗。少间命酌……既而微醺,渐不自持……白令度曲侑觞,一衣绛绡者引爵向客,便即筵前,宛转清歌。”讲述吴生在宴饮之前饮茶。《胡四相公》写胡四与张虚一宴饮:“于是酬酢议论,意气颇洽。鳖羞鹿脯,杂以芗蓼。进酒行炙者,似小辈甚夥。酒后思茶,意才动,香茗已置几上。”讲述宴饮之后喝茶。《西湖主》陈生在仙境中宴请梁生:“顷之,美婢三五,进酒烹茗,山海珍错,目所未睹。”《河间生》书生与狐翁对饮“即坐,茶酒香烈;但日色苍皇,不辨中夕。筵罢既出,景物俱杳。”此间,茶亦因现实习俗而入幻境,成了蒲公笔下宴饮图景的构成部分。

宴饮中的茶分为餐前茶餐后茶,及茶宴之茶。茶学大家早年强调:“如果是宴请宾客,那么,还得敬上餐前茶和餐后茶……餐前茶以清淡一些为宜,目的在于清口……餐后茶以浓厚一些为宜,目的在于去腻助消化,还可以起解酒的作用” [11] 追溯历史,宴饮中上茶的习俗是伴随着客来敬茶的饮茶礼仪而来。宴饮上饮茶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前引《三国志·韦曜传》写东吴皇帝孙皓宴上因爱臣韦曜不善饮酒,暗中将茶汤装进酒壶以茶代酒。而茶正式进入宴饮文献载录,当在刘宋时的《世说新语》:“诸太傅初渡江,尝入东,至金昌亭。吴中豪右燕集亭中,诸公虽素有重名于时,造次不相识,别敕左右多与茗汁,少箸粽。” [12] 另以《茶经·七之事》所载文献佐证,东晋时期始在宴饮中饮茶。

茶宴,陈文华先生定义是:“在古代,茶会和茶宴都是指用茶来招待客人的聚会,聚会时,除了饮茶之外,有时也吃其他东西,甚至还喝酒吃菜。”茶宴普及在唐代,从屡见不鲜的茶宴诗可见一斑,如钱起《与赵莒茶宴》和《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刘长卿《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王昌龄《洛阳尉刘晏与府椽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鲍君徽《东亭茶宴》等。茶宴发展到清代似比前朝兴盛,据统计清代的茶宴盛行与清宫重视有关:“乾隆皇帝一生嗜茶,首倡在重华宫举行茶宴,据记载曾举行60多次。” [13] 茶宴始于东晋盛于唐宋,明清得以普及,成为清代饮茶之风盛行的突出体现。

日常茶饮。见于《九山王》:“入室陈设芳丽,酒鼎沸于廊下,茶烟袅于厨中。”《宫梦弼》:“嘤咛一声,大小婢媪奔入满侧,移金椅床,置双夹膝。慧婢瀹茗,各以隐语道寒暄,相视泪荧。”《乐仲》:“役二婢:一温酒,一瀹茗而已。”《聊斋志异》也不乏家常饮茶描写,虽与故事主体情节并无太多关联,但从中仍能体会到对世情家庭生活的生动刻画,亦能从中窥探日常生活中的家常茶饮,更多时候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推测清代民间饮茶在山东地区已成为非常普及的日常活动。此外茶与祭祀,体现在《上仙》写高振美为季文求药,上仙答曰:“归当夜祀茶水,我与大士处讨药奉赠,何恙不已。”茶在婚配习俗、祭祀仪式、丧葬礼仪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用茶祭祀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东晋干宝《搜神记》载夏侯恺病死:“宗人儿苟奴,素见鬼。见恺数归,欲取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人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14] 茶首次作为祭品出现于文献。《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用茶祭祀丹丘子,以期采到大茶。刘敬叔《异苑》谈到嵊州陈务妻年轻守寡,喜茶,以茶祭祀先人,梦先人入梦报以钱财。赣闽粤台等地还保留着茶水祭祀妈祖的习俗。《茶经》云:“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15] ,古人喜茶,认为茶精行俭德,是洁净高尚之物,用茶祭祀符合敬畏之心,蒲松龄对此也得其神理。

(二)文人平素交往之中以茶会友。《巧娘》写:“丽人左顾曰:‘今夜月白星疏,华姑所赠团茶,可烹一盏,赏此良夜。”《嫦娥》称:“一日父子过红桥,遇之,固请过诸其家,瀹茗共话。”《云萝公主》:“或朋旧相诣,辄窃听之;论文则瀹茗作黍;若恣谐谑,则恶声逐客矣。”蒲松龄极为重视文人雅趣,他晓得自茶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尤其唐宋时代饮茶成为文人士大夫酷爱的生活艺术,唐代煎茶斗茶,宋代点茶斗茶、茶百戏,饮茶艺术充分文人化 [16] 。饮茶共话,论文待客成为文人间传递情谊,表现雅洁志趣几乎不可或离的礼仪。茶饮不仅缘于茶提神醒脑药用功效,更多是由于被赋予了功效之外的审美意蕴。

相对品茶,娱情冶性。《小二》写:“暇辄与丁烹茗着棋,或观书史为乐。”《葛巾》有:“败军之将,尚可复言战否?业已烹茗,敢邀为长夜之欢。”茶文化史中少不了文人的茶诗,饮茶品酒,吟诗赏花,下棋论文等,文人饮茶行为更注重饮茶的情趣,茶之精行俭德,契合文士高洁志趣的内在需要与精神追求。卢仝《七碗茶歌》云饮茶七碗,喉吻润,破孤闷,发轻汗,涤昏寐,竟可飘然成仙而去,因而可以说,长夜相对共饮茶,也当来自唐代的豪饮习俗。苏轼咏“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因而饱读诗书的聊斋先生也借此展示极为文人化的交往细节。

(三)宫廷茶饮的偶或想象。《局诈》描写难得一见的宫廷空间场景:“侍御伏谒尽礼,传命赐坐檐下,金碗进茗。主略致温旨,侍御肃而退……”鉴于《聊斋》作者创作体验的有限性,文本中涉及宫廷茶饮的笔墨不多,《局诈》的故事背景属于假公主府,可看作是清前期宫廷茶饮一个缩影,也是蒲公心目中的宫廷镜像。这里的茶具华贵精细,饮茶过程恪守君臣尊卑秩序与宫廷规矩,显然也凝结了蒲松龄对于宫廷情况的粗浅认识。

(四)宗教茶饮。《鸽异》写杭州灵隐寺僧某:“以茗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应该说,茶从“神农尝百草”的药用功能,到入菜羹饮、干燥制作成为干茶,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期间茶被赋予了多重意蕴,提神醒脑,驱魔驱邪,宁静雅志,淡泊性情,修身养性……这些当与佛教入华,提倡“戒定慧”修行方式,本土儒道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息息相关。寺庙道观制茶喝茶,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陆羽《茶经·七之事》多次提及僧人饮茶制茶。而伴随着唐代佛教大兴,茶文化也随之推广。宋代普济《五灯会元》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盏茶。”《景德传灯录》记载的和尚生活更是明确列入吃茶,事事与茶相关,似离不得茶。为此饮茶逐渐发展成寺院生活制度之一,在寺院中形成庄严肃穆的饮茶仪式,最有名的当推径山寺茶宴,而现今风靡全球的日本茶道即由此开始,不赘。

一位美国学者在研究俄国小说家巴别尔(1894-1940)的叙事作品时,注意到其描写女人放弃堕落的生活方式,特别应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由喝酒转为喝茶,而幼稚的孩子与家庭的喝茶行为一起,组成了完整的家庭整体等等 [17] ,可见喝茶行为特有的民俗记忆及其文化意义,特别是在文本之中具有相应的审美表现功能。而在我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蒲松龄这里,则更早一些地多角度、多方面地描绘了文人对于饮茶习惯的坚守,古老茶国的民族性情之光也在微妙地闪烁,其系统性、整体性的民俗呈现功能,往往可以互补呼应,多方映衬,且与前代作品相关描写有着不必多言的互文性,是不该被忽略的。

参考文献:

[1]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六册)[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2]汪从元. 蒲松龄与菊桑茶[J].农业考古,1999,(4).

[3]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宋時磊.唐代茶文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郭丹英.茶铛[J].农业考古,2012,(2).

[6]陈文华.中国古代民间和宫廷的茶具[J].中国农史,2006,(4).

[7]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8]陈寿.韦曜传[M]//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

[9]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0]王立.《聊斋志异》灾荒与瘟疫描写的印度渊源及文化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2007,(3).

[11]姚国坤.饮茶习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2]刘义庆.轻诋[M]//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3]陈文华.中国古代的茶会茶宴我国古代的茶会茶宴[J]. 农业考古,2006,(5).

[14]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5]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16]王立,等.唐代饮食争竞豪侠的文化风神略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6,(6).

[17][美]亚·宙克沃斯基.妓女与喝茶——巴贝尔小说中的俄国和西方母题[J].王立,铁晓娜,译,俄罗斯文艺,2004,(2).

4.中国饮茶礼仪学问 篇四

态度谦恭:

既然以茶待客是一种礼仪,既然主人在以茶待客时处处以礼待人,那么作为接受款待的一方,客人在饮茶之时,也应对主人投桃报李,勿失谦恭与敬意。当主人上茶之前,向自己征求意见,询问大家想喝什么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可以在对方提供的几种选择之中任选一种,或告之以随便。在一般情况下,向主人提出过高的要求,是失礼的。如果自己不习惯饮茶,应及时向主人说明。若自己尚未说明,而茶已上来了,不喝就是了。千万不要面露不快,更不可因此而责怪主人或为自己上茶的人。若主人,特别是女主人或者长辈为自己上茶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即起身站立,双手捧接,并道以多谢。不要视若不见,不理不睬。当其为自己续水时,亦应以礼相还。其他人员为自己上茶、续水时,也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向其答谢。

如果对方为自己上茶、续水时,自己难以起身站立、双手捧接或答以多谢时,至少应向其面含微笑,点头致意,或者欠身施礼。不喝的凉茶、剩茶,千万不要随手泼洒在地上。在社交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正在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如果自己或交谈对象正在讲话时,自己突然转而饮茶,不但会打断谈话,而且也会显示出自己用心不专。只有在自己不是主要的交谈对象时,或是与他人的交谈告一段落之后,才可以见机行事,喝上一口茶润润嗓子。

认真品味:

在饮茶时,要懂得悉心品味。这样做,不仅体现着自身的教养,而且也是待人的一种礼貌的做法。饮茶之时,应当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心品尝。每饮一口茶后,应使其在口中稍作停留,再慢慢地咽下去,这样品茶才香。无论如何,饮茶时都不要大口吞咽,一饮而尽,喉咙咕咕直响,茶水顺着腮帮子直流。以这种方法喝茶,只能解渴,却丝毫谈不上对茶的美妙之处的品味。

在端起茶杯时,应以右手持杯耳。端无杯耳的茶杯,则应以右手握茶杯的中部。不要双手捧茶杯,以手端起杯底,或是用手握住茶杯杯口,那样做,或是动作欠文雅,或是不够卫生。使用带杯托的茶杯时,可以只用右手端起茶杯,不动杯托。也可以用左手,将杯托连茶杯,托至左胸高度,然后以右手端起茶杯饮之。饮茶的时候,忌连茶汤带茶叶一并吞入口中,更不能下手自茶中取出茶叶,甚至放入口中食之。万一有茶叶进入口中,切勿将其吐回茶杯,或是嚼而食之。

饮盖碗茶时,可用杯盖轻轻将飘浮于茶水之上的茶叶拂去,不要用口去吹。茶太烫的话,也不要去吹,或是用另一只茶杯去折凉茶水,而最好待其自然冷却。饮用红茶或奶茶时,不要用茶匙舀茶,也不要将其插放在茶杯中。不用时,将其放在杯托上即可。

若主人告之所饮的是名茶,则饮用前应仔细观赏一下茶汤,并在饮用后加以赞赏,不要不予理睬,或是随口加以贬低,说什么没听过这种茶的名字,喝起来不怎么,这茶有些走味或是没把好茶泡好之类让主人不快的话。

礼仪文化

我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茶礼有缘,古已有之。“客来敬茶”,这是我国汉族同胞,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现在,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我国汉族同胞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俗,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礼还是我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的。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定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要回送几缸绍兴酒。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仪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现在当然没有了,但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

注意事项

1,大红袍不是红茶,铁观音不是绿茶,它们同属于青茶,也叫做“乌龙茶”

乌龙茶(oolong tea),亦称青茶,属于半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汉族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著名的大红袍和铁观音,其实都属于乌龙茶。

2 普洱茶不是红茶,而是黑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由汉族茶农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的加工工序更加接近黑茶种类的评定,因此,一般将普洱茶归为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

判断黑茶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黑茶有一个后发酵环节。“后发酵”即是将己制成的晒青茶,在符合卫生条件的仓库中渥堆,洒水,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使之发酵,加速茶叶的后熟作用。

3 安吉白茶不是白茶,而是绿茶。

安吉白茶是一种汉族名茶,产自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这里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区分安吉白茶和福鼎白茶,最大的区别是:安吉白茶是干茶绿色,叶底白色;而真正的福鼎白茶(白毫银针)是干茶白色,叶底绿色。

4君山银针不是白茶,而是黄茶

我们都知道白毫银针是白茶,因此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君山银针也是白茶。但实际上,君山银针是黄茶。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黄叶黄汤是其主要特点。

5 洞庭碧螺春的产地不是湖南洞庭湖,而是江苏洞庭山

碧螺春是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

6 越存越好,并不是没有时间限制,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会达到最好

只有质量合格的普洱茶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茶品的品质会朝“好”的方向转化。一款茶品如果起初质量未能达标,或者是后期储存不当,那么不论放上多长时间,茶叶品质都很难脱胎换骨。1前的垃圾,放到今天还是垃圾。

普洱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在收藏过程慢慢氧化当这些物质被氧化光了这个茶也就达到最佳了,在这过程变化的同时由茶多酚等物质转化过的东西也在慢慢的又转化成其他物质,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物质,但稳定的物质随时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再氧化成不好的物质。

5.饮茶的礼仪 篇五

关于饮茶的礼仪

泡茶应用专门的茶壶或杯子。有条件的话,至少不要用一次性纸杯。首先将茶具用热水清洗干净,用茶匙盛出茶叶放入杯中。水的温度要看茶的种类。绿茶、黄茶、白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水泡,乌龙茶、普洱茶则要达到100度的沸水,才能泡出最好的味道。常言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茶水七分满就行,留下三分浓浓的情意。

用壶斟茶时从客人的右边斟,方便对方拿取。两位客人时,忌同时反手为旁边的客人斟茶。多位客人时,斟茶按顺时针顺序转一圈,如到了反手时,换一只手再斟。用杯时,端茶给客人要双手捧杯奉送表示尊重,不要单手或抓握杯口送茶,杯把应在客人的右手边。多位客人时,第一杯茶敬给职位、地位高的,年长的。身份差不多的话,则女士先男士后。

茶壶嘴对人,是公认的.不礼貌的含意。

茶,注重“品”,忌“一口闷”或者“亮杯底”。主人要随时关注、及时续水,在杯中茶水余一半左右就可以加水,不应等喝干再续,要勤斟少加。大家谈兴正浓,不能频频斟茶;茶水过淡时,应重新添加同一种茶叶冲泡,客人要求更换时除外。乌龙茶中的铁观音冲泡五六次香味仍浓,而其他茶冲泡不应超过三次。

身为客人,主人请自己选茶、赏茶或主人敬茶时,应在座位上略欠身,并说“谢谢”。也可以行叩指礼表达谢意。

用盖碗喝茶时,要一手拿着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盖轻轻掀开一道缝儿,然后举到嘴前小啜。主人不能随意掀开客人的碗盖续水。客人要续水时,应把碗盖拿起来靠在盖碗的托碟上。

不小心把茶叶喝到嘴里,应吃掉或不明显地吐到纸巾里处理掉,而不是明显地用手拿出来甚至吐出来。

交谈的时候,要注意对方是不是方便,应等对方喝完一口茶或休息的时候再说话。饮茶的时候,交谈应是文雅的,说粗话和笑话与饮茶的氛围不符,而且笑话也容易让人喷茶。

如果茶叶很好,特别是主人已经介绍过茶叶的特别之处,或者主人表现出娴熟的茶艺,抑或茶具很考究,作为客人都应该予以适时赞美。

客人还在,主人就不能倒残茶,否则在客人看来就是在下逐客令。

喝茶,当然并不是真的为了解渴,而以以茶为媒方便双方的沟通。所以,不要不停地劝茶、倒茶,那样既是下逐客令的意思,也容易让人觉得你缺乏修养。

喝西式茶有些不一样。西式茶讲究加糖、牛奶或柠檬。现在流行的清茶,如中国的绿茶、薄荷茶等,则不需要加糖和牛奶。但如果是印度茶、红茶或英国茶,就可以加,量多量少由自己选择。

红茶类可以加奶制品变成奶茶,或加柠檬而成柠檬红茶,但不要加奶又加柠檬,因为酸会使牛奶凝结,使整杯茶看起来很不美观。

6.俄罗斯民族饮茶习俗简介 篇六

一、俄罗斯茶文化来源与发展

1567年, 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 (Петров) 和亚雷舍夫 (Ялышев) 访问了中国, 品尝了当地的茶。1638年, 驻华大使瓦西里·斯塔尔克夫 (ВасилийСтарков) 给俄国沙皇带来蒙古可汗赠送的茶叶。在1763年恰克图展览会上, 俄罗斯和中国商人开展了自由贸易, 通过此展览会大部分来自中国的茶叶进入了俄罗斯, 俄罗斯人用雪橇把大批茶叶从恰克图村运到了俄罗斯其它地区。当时, 俄罗斯茶主要来自中国北部, 被称为“ча-и” (茶艺) 或“ча-э” (茶俄) , 但是在俄罗斯历史文献里茶最初被称为“中国草”或“中国的干草”。

到了十九世纪初, 茶已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 俄罗斯贵族热衷于饮茶, 并在欧洲传统饮茶习惯基础上增加了俄罗斯风味。到了1820年, 俄罗斯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被称为俄罗斯茶文化的一套规则和习俗。

二、俄罗斯民族的饮茶习俗

从过去的三百年到如今, 俄罗斯人不管是家庭聚会, 还是友好会谈都离不开茶。亲密的聚会、重要新闻的讨论、辩论, 甚至在进行商业交易时人们都会喝茶。茶不仅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 更是社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俄罗斯人平均一天喝六、七次茶, 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喝茶外, 下午休息时吃甜食也喝茶, 晚上也会在家里跟家人一起喝喝茶。

俄罗斯人喝茶讲究气氛, 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边喝一边聊天。茶不仅能给身体带来温暖, 也能使人们体会到心灵上的温暖。茶使不同时代和不同兴趣的人们聚在一起, 在俄罗斯喝茶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虽然历史上茶是贵族喜爱的饮料, 但是在俄罗斯也有所谓的“茶话会”, 这时人们一边喝茶, 一边吃各种各样的果酱、糕点和其他糖果。在俄罗斯传统里, 人们应该享受饮茶的乐趣, 更要享受和朋友交流的乐趣。丰富的茶桌是俄罗斯人好客的象征, 因此, 饮茶时茶桌上的食品丰富多样, 有蘑菇馅饼和煎饼, 以及乳酪蛋糕、面包圈、蛋糕、果酱、蜂蜜和甜食等糕点。在过去的150年中, 俄罗斯人的生活变化极大。然而, 茶传统仍然保留了下来。此外, 最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多咖啡馆和餐馆都沿用传统的俄罗斯风格, 传统的绣花桌布, 茶炊, 传统的食品。

三、俄罗斯民族的茶炊

在俄罗斯, 茶炊不仅仅是厨房用具的象征, 更是家庭温暖和舒适的象征。没有茶炊不能算是传统的俄罗斯家庭。茶炊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 甚至是家里最宝贵的财产。

茶炊是俄罗斯的发明。关于茶炊的首次记载是在1778年, 居住在扎列奇耶村什蒂科瓦街道上的伊万和纳扎尔·利西齐恩兄弟 (БратьяИваниНазар Лисицыны) 在一个当时很小的茶炊厂制造了茶炊。1823年, 纳扎尔的儿子尼基塔 . 利西齐恩当了工厂主管。利西齐恩制造的茶炊以形状和外观各不相同而出名, 例如有桶形的、花瓶形的、鸡蛋形的、海豚形的等等, 此外还有嵌饰和镂刻的, 容量从一到十升不等。另外, 比较老的茶炊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谚语, 如:“Чайпьешь, досталетдоживешь”。 (“饮茶, 就能活到一百岁”) 。

使用茶炊烧水, 水很容易沸腾并会很长时间保持温度, 当时面包圈是人们最喜欢的早餐, 而利用茶炊的温度也可以加热面包圈。茶炊始终是摆在茶桌正中间, 显示出其特殊的重要性。有趣的是, 人们总是赞赏它的“音乐性”, 因为水在沸腾的时候茶炊就开始发出很特殊的声音, 就像它在“唱歌”, 这给茶桌带来了舒适和温暖的感觉。因此, 茶炊既是很方便实用的工具, 也是艺术品。

四、俄语里跟茶有关系的俗语和谚语

俄罗斯茶文化历史虽然没有中国的那么长, 但是五个世纪的时间里也产生了不少跟茶有关的俗语和谚语。

在俄罗斯人的观念里, 茶和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 Чайпьешь, досталетдоживешь. (饮茶就能活到一百岁)

Чайнепьешь - откудасилувозьмешь ? (不喝茶, 能有力量吗?)

此外, 俄罗斯人认为饮茶不仅可以身体健康, 也可以增进交流。例如:

Самоваркипит–уходить невелит. (茶炊沸腾, 不许离开)

Ссамоваром-буяномчайважнееи беседавеселее. (有了茶炊, 茶变得更重要, 谈话更有乐趣)

也有不少谚语表明了茶和心情的关系或者茶和感情交流的关系:

Выпейчайку–забудешь тоску. (喝点茶就可以忘记悲伤)

Чайкрепче, еслионсдобрым другомразделен. (和朋友喝的茶更香)

Кольчаемугощают, значитуважают. (有人跟你分享茶, 意味着你得到尊重)

茶来到俄罗斯时间不长, 但是已经深入了俄罗斯人的生活里, 俄罗斯人也离不开茶。喝茶时俄罗斯人讲究气氛, 人际关系。俄罗斯关于茶的俗语和谚语充分的表明了这点。现在茶已经成为了俄罗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 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占据了较高的地位, 现在茶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中依然是最受欢迎的。

参考文献

[1]Ван Лин.Китайс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 чаепития[M].Москва:ЗАОЦентрполиграф, 2003.

[2]Н.П.Ивашкевич, Л.Н.Засурина[M].Искусствочайногостола.Лениздат, 1990.

[3]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胡子祥、李爱国等.茶叶甄选与鉴别[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5]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пословиципоговорок[M].В.П.Жуков.-4-еизд., 1991.

[6]Дойтидо Поднебесной[J].Журнал《Родина》, №10, 2004г.

7.防癌健身话饮茶 篇七

据流行病學调查,茶农患癌症的极少。在日本广岛、长畸原子弹爆炸后,幸存的人均有饮茶史。茶叶的主要成分是茶单了、茶色素和茶多酚,能抗突变、抗辐射、诱导癌细胞凋亡和消除自由基。自由基是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促使细胞、组织氧化的变性,最终可使正常细胞癌变。茶叶能清除自由基,为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绿茶有降胆固醇的作用,可使胆固醇水平降低25%,从而使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茶含锰、锌、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鞣酸也是茶叶的主要成分,对化学致癌物苯并芘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裂解癌细胞;还有抗菌、抑菌作用,医治口腔炎、咽喉肿痛和肠炎等。

饮茶有益,也有弊。主要是鞣酸的作用:当鞣酸与铁元素结合后形成难以溶解的沉淀,不能被吸收和利用,使红细胞合成原料不足,易致贫血。使用口服抗生素、酶制剂、洋地黄类药物同时饮茶,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活性降低,有出血、贫血、炎症、心力衰竭及服药期间的病人均不宜饮茶;生理需求铁多也不宜饮茶,如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儿童、少年时代和饭后1小时内均不宜饮茶。

茶的品种多,作为保健主要靠绿茶。在制作工艺中,没有发酵环节,营养成分较其他种类高,我国大部分名茶都是绿茶。

怎样饮茶好?历代都有人从产地、制作方法、品茶工具、泡茶效果、技艺等进行潜心研究。不要求喝多、喝浓,一般每日泡茶1~2次,每次2~3克比较适当,分两次泡茶比1天只泡1次的效果好,因浸泡出营养物较多,且茶的浓郁香气时间长。

初学饮茶者和有失眠症的人,从早上至下午为饮茶时间,这样不会影响晚间睡眠,且白天精神好,能帮助晚上入眠。

茶叶中咖啡因促进胃酸分泌,对溃疡病和多酸性胃炎者,只要不喝浓茶,不在饭前半小时饮茶,同样有益而无害。

上一篇:中学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下一篇:增进人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