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外美术式教学

2024-06-25

论校外美术式教学(精选7篇)

1.论校外美术式教学 篇一

校外美术教学内容及特点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校外美术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与探索,同一课题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扩展及延伸,提升课程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不同的画种与画法去绘制同一内容及同一课题,充分体会校外教育的自由性和广泛性,达到拓展教学空间及教学思路的目的。促进美术教学的多元化,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

关键词:校外美术;教学特点;多样;创新

一、探究校外美术教学特点

1.美术教学的多样性

美术教学的范围广泛,美术是集欣赏、艺术设计、手工制作、绘画手绘、装饰等于一体的多元素的学科。美术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价值观。美术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2.美术教学的融合性

校外美术课堂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含国画、油画、版画、沙画、水彩、水粉、面塑等多种类、多元素的课程,这些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培养,是对美育的要求的一种完美体现与表达,使艺术内容与表现方法达到统一。既能使学生钻研艺术内容,加深理解,又能使他们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掌握表现的技能和技巧。

二、校外美术不同授课形式的结合与实施

1.用水粉课、线描课、蜡笔课不同形式表现秋天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秋天的颜色,根据季节的特点发现秋天的美丽,同时将秋天这一主题课―树叶的学习方法进行系列的同一课题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开展《树叶拓印画》《树叶纹理黑白画》《树叶上的小瓢虫》系列课程,用水粉拓印树叶的形式,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观察及分析树叶间不同的纹理,根据树叶的不同的纹理特点,用黑白画线描的形式描绘并装饰,重点在于提升认识并学会用点、线、面的形式表现画面中的黑、白、灰,采用树叶及昆虫相结合的形式,用蜡笔进行树叶画法的系统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树叶画法的印象,从树叶画的拓展到树叶的黑白画、到树叶上的小瓢虫,再到稻草人一课,作为秋天的色彩系列教学内容。《树叶拓印画》一课用水粉拓印的形式将树叶拓印在纸上,同时通过不同的颜色组合形成美丽的画面;《树叶纹理黑白画》一课,用线描的形式进行树叶的描绘,学会观察,从整体到局部,同时用黑白画的形式进行树叶的装饰,体现画面的黑白灰,将画面统一;《树叶上的小瓢虫》一课,将树叶一课同秋天的小瓢虫相结合,用蜡笔上色的形式进行描绘,将前两节课所学的绘画知识在这一课中进行升华,同时考察了学生前两节课的学习成效,达到用不同形式进行展现的目的。通过三节树叶课的学习,学生对树叶的基本轮廓、树叶的纹理走势、树叶的不同质感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感受与探索,将美丽的秋天表现在自己的画面中,充分体现了感受―认知―表现的过程。通过同一课题不同授课方式方法的学习,将树叶这一课题进行了扩展与延伸。

2.用手工剪纸课、刮画课、蜡笔水粉结合课的不同形式表现狮子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题材学习狮子的表现形式。第一课先用手工课的形式对狮子进行造型;第二课采用刮画的形式,通过观察狮子的照片、分析狮子的动态关系及关注狮子生活的环境进行学习;第三课用蜡笔和水粉笔进行学习。在这一课题上,学生体验了多种绘画表现语言。通过三节有关狮子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狮子的造型、狮子的动态以及画面的整体造型有了深入的认识,从画面的效果看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有关狮子的同一课题,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绘画能力及绘画兴趣得到充分调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和接触了许多新的绘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用线描课、绘画与手工相结合课、彩泥制作课的`不同形式表现青花瓷

在校外美术教学中,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题材学习青花瓷的表现形式。中国的青花瓷在唐宋开始萌芽,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中国的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第一课,采用简单的单色线描及一次性餐盘的形式进行教学,重点学习单色线条在画面中黑白灰的变化,利用一次性圆形餐盘,在盘子上设计鱼形的纹样,单鱼、双鱼等,利用点线面的结合形式丰富画面内容;第二课,采用设计、绘画、剪、贴的形式进行绘画,重点学习青花瓷的纹理特点。通过青花瓷课的学习,学生对青花瓷的历史、表现形式及美感从不同的形式进行表现,从简单的绘画到剪纸,到手工装饰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学习与体验,在课堂中改变了单一的绘画形式,提高学生对青花瓷花样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同课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教师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论校外美术式教学 篇二

校外美术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技能与技巧, 单纯地掌握一些画法与作法, 培养职业画家, 而应体现在使每一个受教育个体自然流露强烈的审美感受, 提高新时期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 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生活的能力, 勇于创造, 能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首先要使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被社会所理解、所认同、所支持,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要的是参与各种无意识的艺术熏陶和有意识的艺术教育, 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判断能力, 注意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丰富教育手段, 立足能力锻炼。

校外美术教育具有灵活性, 拓展了教学领域。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及生理的特点, 首先从他们的兴趣出发, 对他们那天真幼稚的想象和随心所欲的表达方式, 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启智慧的心扉, 把幼小的心灵引向缤纷的艺术世界。

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活动内容, 立足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感觉能力训练、鉴赏能力训练、 创造能力训练、群体意识训练等各种能力训练。通过观察记忆、深入浅出传达主观情感。

2.着眼更新观念, 塑造美好心灵。

美术这种艺术形式, 不仅是孩子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语言, 而且孩子们可以用这种语言, 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情感。这种稚拙的艺术追求既不会自发地升华, 又不会持久地保持, 需要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和保护, 使稚拙的追求变成前进的动力, 经过努力上升到新的阶段。这阶段是十分短暂的。校外美术教学活动必须把握时机, 因势利导, 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行为能力设置辅导纲目、教学计 划、教学方案, 编写教材、教法, 调整教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到美术课中的愉悦和情趣, 使之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 唤起乐此不疲、学而不厌的学习之乐, 塑造美好心灵。在师生和谐的情景之中, 建立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教学体系, 实现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古往今来, “天才出自勤奋”似乎是一条真理, 但是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为后盾, 学习就是被动而枯燥的, 造就不了人才。那些小画迷、小球迷、小棋迷, 对他们所爱入了“迷”, 就露出了人才的萌芽。我看孩子的画是不是有发展前途, 不看现在画得好坏, 而是注意观察他入迷程度的高低。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轻松愉快的, 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 表现出超人的才智和坚强的毅力。

1.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具有无定性, 孩子感兴趣的、喜欢的题材, 孩子喜欢的教师, 适合孩子的教法, 浓厚的艺术氛围等都影响孩子的兴趣。孩子有了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因此要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教师, 在课堂上教师就容易组织, 学生能积极配合, 教师的课学生愿意听, 兴趣浓厚。

(2) 力求美术课的导入新、奇、趣。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要重视导入的新、奇、趣, 上课时利用热情的导语、小故事、小谜语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画《小蜗牛》时, 我先引用小谜语:“说牛不是牛, 去旅游, 背着房子到处游。”学生马上兴奋地猜起谜来, 注意力高度集中。

(3) 贴近学生生活, 多向学生了解, 寻找创作源泉。比如: 折纸飞机、纸船, 学生很喜欢, 会折, 我利用这点引导学生进行折纸创造, 纸船还可以变化为灯笼, 飞机也可以有多种折法, 再引导他们对折纸进行美化及游戏。

(4) 树立学习信心, 让学生体验成功。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原创, 不断鼓励他们, 让他们感到绘画是快乐的事情。比如:我教《穿花衣的热带鱼》一课时, 个别学生折了一条热带鱼, 涂上了红色。我问:“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画吗? ”他说:“我画的是小丑鱼。”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有的说:“不是小丑鱼, 倒像大鲤鱼。”有的说:“小丑鱼身上有花纹的。”有的说:“红色涂得乱糟糟。”……我最后做了小结:“这位同学折得很好, 并能根据自己记忆中的小丑鱼形象, 给鱼画上红色, 了不起, 但是海洋里的鱼色彩多样, 形态万千,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给更多的鱼穿上漂亮的花衣服? ”

(5) 孩子们往往喜欢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某类事物, 我们要为他们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 让他们画自己喜欢的事物。教师只要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为重点, 注意启发, 少定框框, 让孩子多点自由发挥的余地, 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构思, 就会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兴趣与热情。

2.注重对学生绘画思路的顺势引导。

“孩子本身就具备独特的个性, 而我所做的只是把他们身上的创造力尽可能地激发出来。我会适当控制孩子的绘画技巧, 但不是去规范他们的想法。我们做教师的应该给孩子一个开阔而高起点的平台, 如果你在他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候, 把他的表达冲动扼杀了, 那孩子将来怎样成长? ”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相信他们有选择判断的能力, 做到顺势引导。

从随意向有意引导, 发展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学生喜欢涂涂画画, 对生活的感悟带有情绪色彩, 有很强的随意性, 如: 太阳与公鸡, 孩子非常喜欢, 就将其涂上五彩的颜色, 而有些不喜欢的东西, 他们就常用灰暗的色彩涂抹, 对所画事物的好恶决定了孩子的用色变化。教师应引导他们用心表现画面色彩, 丰富多彩的颜色将让孩子感到快乐。太阳并不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红颜色, 四周是放射状的线条, 树在大自然里是多姿多彩的, 并不都是概念化的蘑菇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 使学生抛开这些概念性的画法, 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增强学习信心, 持续发展兴趣。

三、促进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美术兴趣的持续发展, 会使孩子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中, 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与动力, 促进孩子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1.改进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 以鼓励为主。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 :儿童一旦懂得了尊重与羞辱的意义, 对心理便是最有分量的一种刺激, 保护他、发展他, 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低年级学生一听到教师夸他画得好, 就高兴、兴奋, 心里就有一种成功和充实的感觉。表扬对他们来说, 是一种肯定, 使他们更加有勇气、更加有信心继续画下去。

(2) 重视学生的互评与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感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 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 缺乏成就感、亲情、人性的体验;缺乏兴趣、好奇与探究欲望。我在课堂上提倡无错原则, 学生可以大胆发表看法。要重视学生的互评与自我评价, 可以大胆描述自己的画, 也可以自打满意的分数或评价, 比如:小陈给自己打了90分或A, 小杜同学觉得自己比小陈好, 可以打100分或AA, 但是必须自己说明理由。学生都渴望教师表扬自己, 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其他同学画中的不足。如:小张同学画《帽子回来了》时, 画面上部空白太多, 构图不饱满, 他给自己打了80分, 另一位同学给自己的画打了90分, 我问:“为什么? ”他说:“上面太空, 还可以添加背景, 使画面更加美丽、饱满。”

(3)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教师通过建立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 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 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在学习观念与方法上的进步, 开发学生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我把每个学生都照了相, 贴在档案袋上, 通过定期交流, 使学生及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作出以鼓励为主的具体评价, 及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信息调查。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事实证明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家长参与评价与反馈, 让家长评价自己的孩子, 评价教师或提出反馈意见, 使教师从中获得信息, 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

3.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通过在教室后面的墙面展示学生作业, 通过学校展板展出学生作品, 通过参加比赛使学生的作品走出学校, 通过网上展览学生作品,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校外美术教育正是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将抽象的美术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的实际知识, 使学生在直接感受中了解、认识美, 在感知中理解鉴赏美, 在感悟中体现和创造美, 从而培养审美意识。

3.小学美术校外拓展教学 篇三

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学校普遍采用课堂授课制度,根据周课表和作息表,制订上课计划。一般美术课是一周两节,一堂课45分钟。教师系统地根据教学材料,结合一定的图片或影像向学生展示作品,学生根据图片绘画。这种课堂模式往往降低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对美术渐渐地失去兴趣。现在的美术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努力开拓出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一、美术教学场地的变更

美术与其他的科目有所不同,教师课堂上的讲述仅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它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用眼睛观察力来作业的,因而这就需要一定的场地作为保障。而现在的小学美术往往没有单独的画室,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校外拓展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在欣赏景物的同时提升自我探索能力。

二、丰富教学材料

学校美术教学缺乏课堂教材,教师仅仅根据教材和绘画图片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室外绘画的机会较少,为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增加了局限性。敏锐的观察力是学生创造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现代的小学美术只是让学生按照教材临摹,学生缺乏新鲜感,从而观察也就没有那么细致认真。而校外拓展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新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工具的填补

由于学校美术教学都是室内教学,很多艺术展品不能被学生观摩,使得手工艺术教学部分不能充分地展示它的魅力。虽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艺术图片,但这不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制作过程,使学生缺乏对艺术的感觉,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没有手工教学的美术是单一的,缺乏吸引力的。例如,陶瓷课,教师只能够根据教材展示陶瓷成品,虽然学生想要动手制作,但是却没有机会,在一再的失望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美术教学。通过课外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展品的制作过程,亲自体验创作艺术,从而更加热爱美术。

美术是学生对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校外拓展可以使学生看到更多的景色和事物,激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社会审美的观察力,能培养学生美术的创新精神。学生了解相关的艺术作品,激发内心想要学习的渴望,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校外拓展是美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何为.小学校内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 2014.

4.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反思论文 篇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艺术类科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美术,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活跃的景象。近几年,笔者都在从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每看到孩子们画画时那纯真的眼神,以及他们画面上稚拙的造型和鲜活的色彩,我总会‘偏执’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应该好好珍视这些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

一、现象

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趣味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有儿童画、卡通画、剪纸、软陶等等。这与校内的美术课是有一定区别的,许多课程内容也新颖有趣,深受儿童喜爱,就连有的家长听了课都心神向往,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一般会给教师提供固定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设置往往都遵循着‘出效果’的原则,换言之,就是保证学生的画符合家长及老师的审美要求。我想这种动机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快乐;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口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许多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得不顾及“上帝”的感受)。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这固然是好事,但第二种原因却多多少少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部分家长不能理解儿童绘画中的稚拙,认为花了同样的价钱,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所以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差。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驱使之下,美术教师们只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以最高的效率让孩子们创造出最好的‘效果’。然而在得到好的‘效果’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大、多的程式化构图模式;

2)对儿童吹毛求疵的造型要求;

3)色彩感知训练的缺乏;

4)艺术情感表达的缺失。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再通过儿童的手传达到绘画作品中,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纳德所观察:中国教育者认为美是和谐与平衡,鼓励孩子按照教育者自己的标准绘画。这样就不免会产生绘画创作的雷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反思

分析以上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现象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1、应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绘画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倘若用同一形状的黑匣子去锁住不同形状的自由灵魂,岂不是比扼杀它们还要残忍?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发展的潜能,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制造条件让这些潜能得以激发。笔者看过一些日本优秀美术课程的视频,在日本的儿童美术课上,学生是主角,从作品的酝酿、创作到工作结束,几乎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适当指导。但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寄托于老师的求助,而是尝试独立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体现。

2、应尊重儿童特有的绘画思维

儿童不似成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在绘画的过程中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常常表现出无目的性。许多儿童绘画作品,在成人看来可能是粗糙、变形甚至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正是这种儿童浑然天成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唤起了人类最原始而美好的心灵。感性思维实则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可以给绘画创作带来灵感,成人不应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为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绘画思维,而应尊重与鼓励。

3、珍视儿童绘画中的稚拙味

热爱绘画是大部分儿童的天性,当儿童不具备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往往会借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看,儿童所描绘出的事物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所画物象简单粗糙,甚至怪诞扭曲,实际上他们是在用稚拙朴实的手法表达自己主观的想象或情感。儿童用这种特殊的.手法表达了人类童年的特殊美感——稚拙美,是成人作品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陈丹青非常欣赏凡高的一幅油画作品,并用小刀从书上裁下装裱,以表喜爱。这幅画是凡高绘画初期的作品,画的是一位在海边的男人,将双手插在口袋里懒散的样子。这幅作品从造型到色彩再到笔触,均透着浓浓的稚拙味。技法上不够成熟,但看后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花一辈子的时间画得像个孩子。“儿童绘画的稚拙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伟大的画家毕加索都只敢说自己画得‘像个孩子’。可见,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三、结论

总而言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或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更要注重儿童个性与绘画思维的培养,好好珍视其绘画中的稚拙味,绝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对于美的标准,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对于孩子,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种答案!

5.分步式教学 让美术课堂轻松有效 篇五

磻溪小学

吴利英

小学美术课以精巧、丰富的工艺,五彩缤纷的画面夺得学生的喜欢。然而,我们的美术课堂要的不仅是学生的喜欢,而是要能开发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的学到知识,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习的有效性。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往往看是简单的造型、设计或制作,却常常因为它创造的抽象性或创作的多层次性(如:《泥条头像》既要学习粘泥条,又要想象头像的造型。两个知识点同时进行)而使学生在积极的发言,热烈的氛围之后,留下的是不尽人意的创作。根据本人的经验分步式教学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让美术课堂轻松、活跃、有效。

一、层次性分步教学

所谓层次性分步教学即在教学中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分成两个阶段来引导。因为在很多时候在我们看来极简单的东西,对大部分低年级学生来说却是有一定困难的。在一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一年级有一堂撕纸添画课,大致的过程是随便撕一个形状,让学生对这一形状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添画出来。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过程是这样的:

案例一《撕撕剪剪拼拼贴贴》

师:(随便用一张纸撕一个形状,问同学)你觉得这个形状的纸片像什么呢?(从不同的方向摆)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象鱼;有的说象房顶;有的说象人头……

师:选择1-2位同学对同一形状的纸(几张纸一起撕)进行添加(在实物投影仪下)。让想象具象化。

师:这一张纸片通过简单的添加真的变成一件件有趣的物体了。同一形状的纸片我们可以有那么多的想象,那更多的形状就可以有更多的想象了。师:(出示另一张纸片)你觉得这又象什么呢? 生:纷纷举手欲说出自己的想象。

师:(叫几个学生回答)。同学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那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小朋友的想象如何呢?(出示学生的优秀范作)师:他们把纸片想象成了什么呀? 生:鸡、手、火车……

师:那你也来撕一张纸片,并对纸片进行想象添加好吗? 生:(学生作画)

以上引导过程本以为十分详细到位,既有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又有学生的投影表现,加上完整作品的引导,何况学生发言时又是那么积极,心想这堂课肯定能看到学生奇妙的想象了。然而,事与愿违,学生在作业中出现普遍的现象:

1、纸撕得小。

2、学生有意识的想要撕出有一定形象的纸片(撕纸的过程就是有意识的)。这样,(1)就达不到培养学生想象了这一目标了,(2)纸撕得小,画面效果就差了。

面对这一现象,我思考发现,我忽略了撕的这一环节,我把它蕴涵在教师的示范里了,而没想到撕与添画是两个环节,这两个过程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连在一起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在第二个班里我尝试把这两个过程分开来引导,作业效果马上不一样了。在第二个班中我是这样引导的:

案例二《撕撕剪剪拼拼贴贴》

师:(拿出一张纸)对着同学撕了一个弯曲变化的形状?

师:我还能撕出其他形状,又撕了一个形状后问学生:“你能随意的撕出一个形状吗?

生:异口同声“行”。

师:那你现在就来撕一张,要求撕得稍微大些。生:撕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

师:撕完纸以后我就要变戏法了,(拿出我刚才撕的纸片)在实物投影仪下对纸片进行添加,变成一样物体。生:都惊讶极了。

师:奇怪吧!你看我的纸片还能变成什么呀? 生:鞋子、伞…… 师:是呀!?一张普通的纸片,通过添加就变成了一件件有趣的作品。看这些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做出来的。(出示范画)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说说你觉得哪张想象得最奇妙? 生:……

师:那你看看,你手里的纸又象什么呢?介绍一下。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你能把你的想象添画出来吗? 生:(学生画)

通过先撕纸再引导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内容就分解开了,难度也就降低了。通过这样的分层次分步引导教学,这节课的作业表现与前堂课完全不同了,作业既有变化、又美,课堂氛围同样热情高涨。由此可见,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采用分步式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将难点分化。

二、添加式分步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个现象:学生想象得很丰富,但在表达的时候却无法表达出来。

案例三:《奇妙的爬行》

师:引导学生观察、回忆不同种类爬行动物的外形特点。(1)欣赏爬行动物的录像、图片。

(2)讨论你印象深刻的爬行动物有哪些?它有什么特点?

生:纷纷举手,乌龟、蜈蚣、蜗牛、蚂蚱、蜥蜴、壁虎……。蜈蚣有许多脚、蜗牛背上有壳……

师:你知道它们平时会做些什么事情呀? 生:捕食、休息、吵闹玩耍……

师:那你能把它们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象一下吗?他们还会做哪些有趣的事情?

生:开舞会、野餐、比赛、学习、划船……

师:同学们想象得真丰富,赶快把你的想象用画笔表现出来吧!生:学生画

面对学生的我真的被他们神奇的创造力所感动,在他们的想象描述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个爬行动物的活动场面。心想,今天的作业肯定十分有趣,尽情的等待欣赏学生的杰作吧!但希望和结果有时总是不能同步,创作中有的学生临摹书中的创作,是自己创作大部分画的都是蚂蚁、七星瓢虫、毛毛虫、乌龟这几种爬行动物。你们课堂上这么有趣的想象为什么不去画出来呢?询问的结果是爬行的动物看过后有些忘记了,画不出来。他们画都不会画,又怎样来表达想象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决定采用添加式教学尝试解决这一教学冲突。

(书中临摹)

案例四《奇妙的爬行》

师:看看你画了什么呀?你的几只昆虫又在干什么呢?师:你能说出几种爬行的小动物吗?

生:乌龟、蚂蚁……

师:在大自然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爬行动物,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去欣赏一下。(出示一张有各种爬行动物的图片)。

师:你能找一个喜欢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长相特点吗? 生:蜈蚣有许多脚、蝎子的尾巴翘得很高……

师:这么多有趣的爬行动物选一到两只画下来吧!(画得有大有小更好看)生:每个学生选几只通过图片写生的方式快速描绘下来。师:画得真不错!这些爬行动物你知道他们平常干些什么事吗? 生:捕食、休息、吵闹玩耍…… 师:是这样的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欣赏一下。(欣赏爬行动物的录像)师:你看他们的生活多丰富。那你画爬行动物会干些什么呢?(师选一幅放在实物投影仪下)同学们看他画了什么呀?这几只爬行动物在干什么你知道吗?你来想象一下。

生:生展开了想象。(想象的非常丰富)赶去买东西、准备上学去…… 师:看看自己的画面,自己画的爬行动物在干嘛呀? 生:我的爬行动物要爬到树底下去乘凉呢……

师:根据你的想象对画面添加“背景或其他爬行动物”,让你的画面变成一幅完整的想象画。生:学生画。

在这样的添加式分步引导下,学生不再为画不出爬行动物而烦恼了,画出的爬行动物也不再千篇一律了,蚂蚱、蜥蜴、壁虎应有尽有。这样的创作才是展现了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的想象在无所顾忌下充分的表达出来了。添加式分步教学解决了学生技能表现弱的现象,让写生和想象同步,让创作有变化、有深度。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有效轻松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分步教学

创作最需要时间,它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而我们的有些美术课容量非常大,匆匆安排在一课中完成,得到的那只是形式中的走场。在二年级《演电视》一课中,做电视机和创作电视内容都十分重要,完成它们都需要花许多的时间,还要让学生来表演,非常紧张。我在备课时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创作时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两个合作小组相互配合,一个小组做电视机,另一个小组创作电视内容,然后拼起来一起演电视,这样才匆匆完成教学。但在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教学现象,学生都喜欢做电视机,但却只有一半同学做了电视机,虽然课堂完成得还是顺利,但从学生得表情中我看到了他们的不尽兴,而且教师引导、讲解得十分累,连续两三堂课下来得话,教师得嗓子肯定受不了。面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分课时分步教学,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课堂负担,又使课堂美满有效的完成,每一个学生做得尽兴、画得尽兴、玩得尽兴。

案例五《演电视》

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画电视内容。大致的教学过程为 师:你看过电视吗?你知道电视是怎么来的? 生:……

师:根据学生说的解说电视,如果我们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电视,就要用连环画的方式来表现。你知道连环画吗? 生:……

师:(出示)连环画,你看这几张画有什么联系性。

生:这几张画联起来讲了同一个故事,并且故事是随着画面慢慢发展的。师:假如《龟兔赛跑》用连环画来表现,可以怎么画? 生:……

师:你还能创作出怎样的连环画故事。生:……

师:根据你的想象,每组创作一个连环画故事。

第一课时,我们把重点放在电视内容的创作中,每组都有创作的机会,因为时间充足创作的内容质量也较高,为演电视创设了良好的前提。

第二课时:做电视机、演电视

师:电视机由哪些结构组成? 生:银屏、机壳、遥控板等等。师:你的盒子可以怎样做成电视机? 生:学生介绍。

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师作总结。怎样可以使你们得电视机变得更美一些? 生:彩纸、丝带等装饰,彩笔画。

师:你们组能做出怎样一只电视机呢,马上坐起来吧!生:做电视机,做完后一起表演电视。

通过这样的教学,每一位学生都尝试了做电视机,经历了画电视,尽情的表演了电视。每一个环节都学得到位、做得到位、玩得到位。教学目标落实得更到位了。这样的分课时教学带给我们的是教师的轻松,学生的轻松,学习的扎实。

6.探索体验式教学在美术课中的运用 篇六

揭东县锡场中学 林少佳

我的教学风格:

打破程式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打破程式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美术鉴赏课或者美术理论课的上课形式基本都是老师根据课材内容老师进行讲解介绍,其中鉴赏课,主要依据课材的图片内容来进行教学,说实在的,本人一直在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鉴赏课大多是任课老师讲解介绍。但是,对于作品的鉴赏,一万个人有一万种感受,甚至更多,而作为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讲讲自己的感受,而老师的讲解是建立在本身的学识、修养、性格、阅历上以及自己的切入角度的,有自己的个人特点,这容易被学生误会为标准答案,这其实有悖于审美的初衷。另一方面是因为鉴赏书里面全是图片,学生很难看到原作品或亲临其景,这本身就很难激发人们对艺术作品感觉,更何况这些图片又很模糊,根本就没办法看清,这从何谈起对作品产生感受产生共鸣呢?说老实话,作为老师我自己看了里面很多作品都没感觉呢。为了教学自能查阅相关作品的文字介绍的通过有效创设情境、环境、氛围、或实验条件让学生参亲自与活动,亲身经历、亲自实验、切身体验、自己总结,从中获得对知识的第一手经验的过程。研究的意义:通过体验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体验式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有价值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活动,从而获得经验。不难看出,传统的讲授式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身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体验式学习能给学习者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

所谓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让学生在自己做、自己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第一手经验。体验式教学在美术课中的运用要根据教学的知识点有目的、有计划、恰如其分的巧妙设计、合理利用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获得经验,让美术课更加生动活泼。通过体验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 面地传授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完全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研究方式:课堂教学

研究过程: 传统的美术课教学不管是鉴赏课还是绘画实践课,老师的教学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介绍学生接受。或者就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这就是所谓主动性学习了。但是我认为,这种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学习方式得到的终究还是别人的二手经验,因为网络上的资料也只不过人家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这样学生很难获得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得到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经验体系和知识体系。美术课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老师根据所要教学内容设计恰如其分的情境、环境、氛围、或实验条件让学生参亲自与活动,亲身经历、亲自实验、切身体验、自己总结,从中获得第一手经验的过程。这需要教育者在美术课教学中合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一、合理设计实验 让抽象的美术知识在具体实验中得到直观体悟,让学生自己获得第一手知识经验。体验式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在传统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参与活动过程,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而美术课的教学很多术语或作品都是比较抽象和生涩的,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或感悟得到的。比如色彩的冷暖性质,很多学生弄不清楚色彩的冷暖感觉,而教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说:这是由于我们看到红、橙等色彩时会联想到太阳、火焰等高温高热物质,所以产生暖热的感觉,而看到蓝色绿色等色彩时会联想到冰川、湖海等低温冰冷的物质,从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么教学是没错,但学生很难较好地体会到色彩的这种冷暖感觉的存在。所以我在教学色彩冷暖感觉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亲身体验色彩带给人的这种冷暖的感觉。首先我用两个玻璃杯,一个装着橙色的冷水,另一个装着蓝色的温水,让学生观看两杯水并判断哪杯水的温度高。结果,同学们都认为橙色水温度较高,蓝色水温度较低。此时我让同学上来用手试试哪杯水的温度高。同学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蓝色水的温度才是高的,这时候同学会惊讶于为什么凭视觉判断会产生这种失误,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候我通过播放大海、冰川、湖泊、阳光、沙漠、火焰等幻灯片给同学看。让学生说出哪些照片给他冰凉的感觉哪些照片给他温热的感觉?这时学生都回答说:阳光、沙漠、火焰有温热感,而大海、冰川、湖泊给他们冰凉感。我又让学生总结这些自然界图片的色彩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大海、湖泊、冰川呈现的基本都是蓝、绿等 色,阳光、沙漠、火焰呈现的基本都是红、橙等色。这时候我才告诉学生说:色彩本身没有温度差,只是由于我们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积累了某些经验,当我们看到蓝色绿色等色彩时会潜意识的联想到低温寒冷的物质,错觉这些色彩有寒冷感。当看到红色橙色等色彩时会联想到高温高热的物质,错觉这些色彩有温热感,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验来获得体验。这时我打开了教室的红、橙色光管(我把教室里六条光管中三条包上了红色、橙色彩纸,三条包上了蓝色、绿色彩纸),学生都说感觉到温暖了,过一会我又打开了蓝、绿灯光,学生又能感受到凉爽的感觉了。通过这样三个层面的实际体验,学生已能够深刻体验到色彩的冷暖性质了。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际的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具体的经验。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是“少说多做”,因为我们过去听别人的“二手经验”和“二手知识”都太多,更多的理论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受教育者亲身参与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受教育者得到收获。因为领悟力不是老师教给的,而是自己从亲身经验中体会出来的。我们的身体是极有智慧的,当一些经验通过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之后,它就开始在身体里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所用。所以我认为美术课的教学有时候一些术语很抽象,假如让学生慢慢领悟和体会需要花大量时间,有些学生还很难体会的到。老师完全可以通过有目的性的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体验形成个人经验,从而加快学习进度和提高学习质量。

二、综合利用、横向联系化抽象为直观 利用其它学科知识来解决抽象的美术学科知识点,实现寓教于乐。这就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巧妙地来解决美术科目中抽象枯燥难懂的知识点,而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 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在教授书法课的时候,虽然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传统国粹,但因为现代书写工具的变革使得写书法的人越来越少,学生对于书法的了解就更少,也因为书法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对学习书法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书法的线条美感。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懂得它的美才会去追求美。书法其实也就是线条的艺 术,但是刚接触书法时学生对于线条美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可能讲课的老师讲得自己陶醉其中可是学生就是一头雾水,根本感受不到线条的美、线条的韵律、线条的生命与气质。我在教授书法线条美的时候,在上课之前自己精心收集了张继刚、陈维亚、杨丽萍、黄豆豆等舞蹈大家的优秀舞蹈作品和一些优秀戏曲舞蹈作品,在讲解书法线条美时给学生播放这些优秀舞蹈,通过讲解舞蹈演员的身段快、慢、刚、柔、轻、缓、虚、实结合音乐旋律所形成的旋律、韵味、律动、节奏等美感。再让学生观看书法家书写书法的视频,直观观察到法线条的起、承、转、合、刚、柔、轻、缓、虚、实节奏的变化是如何产生。通过具象的舞蹈身段、舞蹈线条来感受抽象的书法线条,这就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深刻的体会书法线条之美。在理解线条美的同时感受音乐旋律的悠扬跌宕,将书法线条、舞蹈线条、音乐线条进行对比和结合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线条美。也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和美伦美焕的舞蹈当中学习书法,让学习变得多姿多彩,在轻松快乐充满美感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通过体验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 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体验式教学采取游戏、实验等形式,切合学生的实际,即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舒缓学习压力,又可以有所学,达到寓教于乐。同时通过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获得更立体的知识经验。

三、虚实结合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从而获得切身的体会和经验。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关键在于教师在实施情境化教学理念时应该对其保持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意识到情境化学习能让学生获取更好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深刻的体会。虚拟情境应力求逼近真实的情境,在引导学生体验时要尽量使学习者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方面都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空间中。在讲授毕加索的《加莱义民》这一雕塑作品时我并没有急于去介绍作品,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告诉学生说:“假设现在我们班被恐怖份子所包围,要求我们派出五个人代表我们班同学去受死,否则所有人都得被处死,请问这个时候同学们会怎么做?”通过这一假设性的情境充分调动同学们的情绪,引起同学们的讨论。当时讨论非常活跃可就是没有人自告奋勇站出来。这时我又说:“假如没有人站出来的话那么大家都没有活的机会,如果有五个人出来就可以救活四十多条生命了。” 之后陆陆续续有八九位同学站出来了,表示愿意代全班同学去赴难,这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首先表扬了同学的英勇和大义,然后又问这几个同学:“你们站出来之前想清楚了吗?有没有想过自己现处在美好的年华,还有很多自己的事还没去做、很多义务没去完成,有没有想想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朋友他们的感受?如果之前没有想过,那现在就好好的想一想,想完了再做选择。想清楚了做出的选择是你个人的权利,不会受道德的批判的。”过了一会,有两三位同学坐下了。我给他们报以真诚的掌声,理由是他们的行为是真性情的,他们很真诚没有虚假。我又问几个没有坐下去愿代表全班出去受难的同学:“你们真的想好了吗?”同学说:“想好了。”我问:“为什么不选择坐下?”同学说:“我们出来就我们几个死,大家都不出来大家都得死,横竖都得死,如果我们几个换回四十多个人活命这太划算了,何况老了也得死,现在为自己的同学去赴难比老死有价值。”同学的一席话引起全班暴雷般的掌声。我在激动地给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感叹同学的崇高和大义,我说:“一时义愤站出来愿为全班赴难非常可贵,但是经过理性思考、冷静分析之后还能做出牺牲、英勇赴难那更是难能可贵。”我相信通过刚才的体验大家都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内心挣扎,有了更多的心理体验。这时我才让同学欣赏《加莱义民》这个雕塑作品,介 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原型,有了刚才的心理体验,现在同学们在欣赏作品时就有更多更深刻的体会,能从更多的细节体悟作品,更好理解毕加索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以及内心情感的刻画。通过情境的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把自身的经历与作品相互交融获得共鸣,使遥远的、冰冷的雕塑图片变得动情、变得激荡人心,通过情境体验帮助学生与作者产生沟通和共鸣。

研究的效果:人的学习过程分成两类:一是左脑式学习,另一类是右脑式学习。左脑式学习就是我们过去很多年学校教育的特点,就是老师传授很多现成的理论和知识,让同学们记熟会背 ;而右脑式学习则是强调身体历行的“体验”,就是从你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左脑式学习重理论,而右脑式学习重实践。所以,体验式学习也可以被看作是“右脑式学习”。有研究表明人的右脑的智慧能力比左脑强,一些右脑极度发达的人,常常就是被我们称为有超能力和特异功能的人。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儿童教育家近年来都致力于开发儿童的右脑,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右脑被开发好的儿童才有可能有一个更智慧和更美好的未来。仔细想一下,那些完全靠左脑背下来的知识或理论在我们离开学校以后,就逐渐“还给老师”了,因为那些“二手”的知识没有经过我们的身体历行,其印象不可能深刻。而如果你曾经学过骑自行车,虽然有十几年没再骑过了,可是当你一骑上车以后,几分钟之内,你就可以驾轻就熟了,这是因为,你骑自行车的经验是来自你的身体,是一种右脑式学习,所以,它很难被忘记。

林 少 佳

2009年1月

我的成长历程

7.论校外美术式教学 篇七

【关键词】小学美术 校外拓展 实施途径

小学美术校外拓展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学校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校外拓展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校外拓展教学方式的认识不足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掌握较少,校外拓展教学的形式往往大于内容,学生的美术素养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想要实现美术校外拓展高效教学,就需要明确不同的校外拓展教学形式对于学生美术学习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并且明确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所在。下面,笔者将对小学美术校外拓展教学的途径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为小学美术校外拓展教学的实施路径提供一些可参考意见。

1 拓展空间资源

针对美术教育的空间资源有很多,本篇选择了美术馆作为探讨对象,来讲述一下如何运用美术馆这类空间资源进行美术校外拓展教学。

1.1对美术馆美术教育理解

美术馆可以作为学校美术教学的协助者,通过其专业性较强的美术作品展览,为社会公众提供作品鉴赏的同时,对社会公众进行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为提升全民美术素养提供路径支持。对于小学生来说,接触美术的时间较短,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容易受到自身个人经验缺乏的限制,需要通过接触优秀美术作品,来对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行提升,在长期的美术鉴赏过程中理解美术的真谛,为小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动力源泉。

1.2美术馆教育的现状

当前,美术馆教育虽然已经在多数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问题,影响着最终的美术教学效果。比如,美术馆中没有专门的讲解人员,许多美术作品旁边只是附着一些作品介绍,小学生在参观美术馆的过程中,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理解展览作品的创作意图以及表达情感,因此,难以得到实际意义上的美术素养的提升。而且许多美术课堂并没有真正将美术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为学生提供的美术馆参观的机会充满着随机性,难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3美术馆教育渗透的途径

为了充分利用美术馆这类空间资源,为小学生提供最贴合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接受能力的美术教育,在运用美术馆进行校外拓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教学的系统性与目的性。在小学生参观美术馆之初,老师要事先向学生们讲述此次美术作品展览的主题,让学生们提前对展览主题形成一定的认知,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此外,在进行美术作品参观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任由学生走马观花,老师可以选取几张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深度讲解,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本身呈现出的艺术手法,让学生了解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美术的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通过对专业性美术作品的学习与鉴赏,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其之后的美术创作提供参考。

2 融合社区供求

社區是学生们生活接触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成长所发挥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美术校外拓展教学也应该走进社区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得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1社区美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社区美术教育的载体是学生们居住与生活离不开的社区,社区中的风俗文化、建筑特色以及人情冷暖,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美术教育是通过回归社区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找到美术创作的灵感,或者通过自己的美术创作,为社区增添一些文艺色彩,实现美术陶冶生活的价值所在。学生通过参与社区美术教育,能够感受到美术中的人文性色彩,理解美术创作离不开人文主义思想的贯穿,美术作品只有充满人文情感,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共鸣,美术作品才能够触动人心。

2.2社区教学的现状

当前,多数小学美术课堂在进行校外拓展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社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尚未发掘社区可以作为小学美术校外拓展教学的场所。一些学校虽然看到了社区教学对于美术教育所存在的独特意义,但是基于当前对社区教学的操作性缺失,并未将其作为美术校外拓展教育的载体得以实施。

2.3融合社区供求的教学途径探索

社区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近学生生活背景的美术教学,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还能够帮助学生对社区相关建设形成准确认知。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漫画教育时,老师可以选取社区中常见的宣传漫画,让学生通过学习宣传漫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理解社区宣传漫画的内容,并且知晓漫画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字内容的协助载体,为文字内容润色添彩。

3 灵活开展美术社团活动

通过开展美术社团活动,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并在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3.1美术社团的特征

美术社团具有专业性、综合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所谓专业性,是指社团活动都是围绕美术所展开的,其所接纳的成员多是一些具有一定的美术特长或者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美术社团的综合性体现在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既包括绘画等与美术息息相关的表现手法,也涵盖了摄影、雕塑等与美术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活动内容。学生在社团中可以学到丰富多彩的美术知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内容学习,了解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所涵盖的范围之广,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兴趣选择。美术社团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对社团中的成员没有限制,而且社团的授课老师也没有过多限制,只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与美术相关的教学,都可以在社团中为学生进行授课。并且社团的活动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绘画与摄影比赛、服装设计比赛等都可以作为社团的活动形式。

3.2美术社团与学校教学的互补关系

美术社团可以提供给学生学校课堂教学学不到的美术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是视野范围,通过开拓学生的美术思维,实现学生美术表现与学习的更多可能。美术社团的活动举办以及内容教学没有教学大纲的要求限制,因此更能够保证校外拓展教学的丰富性与完善性。学生通过参与美术社团,可以拥有与自然接触的机会,通过观察自然,来发现自然中的美,为自己的美术创作提供创作素材。而且,学生在拥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之后,在参与美术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也会以此为思考导引,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美术之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与追逐。

3.3美术社团的途径探索

为了保证为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美术活动,社团的板块设置可以按照学生的美术基础,划分为基础班、特长班以及兴趣爱好班。基础班的社团活动多为一些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待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之后,再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色进行培养。特长班多由一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并且美术表现手法较为成熟的学生组成,特长班的活动开展可以是一些主题创作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兴趣爱好班由一些怀抱对美术的爱好但是又不想进行美术创作的学生组成,兴趣爱好班的活动主要是一些美术鉴赏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升华自身的美术鉴赏水平。

4 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

在网络大环境下,网络的发展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小学美术课外拓展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实现有效教学。

4.1当代网络媒介美术教学的几个显著特点

网络媒介所提供的美术资源具备广泛性、自主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应该保障美术教育中美术知识的广泛性,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其涉猎范围较为广泛,单是绘画一个门类就包括水墨画、油画、素描等多种绘画手法。因此,校外拓展美术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性美术教学,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美术表达方式,这样也便于发现学生不同的美术兴趣点。网络媒介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美术知识的有效平台,可以最大程度上发动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可以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美术知识,便于学生自主深化所学。交互性是网络媒介为美术教学提供的最为显著的特点,通过利用网络媒介,可以加强学生与老师间的有效交流沟通,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与美术学者以及艺术家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4.2网络媒介资源的有效开发

老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美术资源的获取,确保美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与美术有关的专业网站,在进行校外拓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搜索自己所需要的美术创作素材,给予自己创作灵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介与学生建立沟通联系,对学生的创作的美术作品进行指正,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当面指正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老师也可以通过搭建微信群的方式,不定期发布上传一些美术作品供学生欣赏与讨论,微信群中还可以加入一些社会上的美术爱好者以及艺术家,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并且还可以将学生家长也拉入其中,提升家长对于美术的认知,便于家长与学生间建立与美术有关的有效沟通。

5 结语

校外拓展教育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美术知识教学,还能够拉近学生与美术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热情,为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强大的助力支持。但是应该注意,在进行校外拓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形式大于内容,要在保证内容教学的基础上选择校外拓展教学载体,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校外拓展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11)

[2]莊丽娜.浅谈评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5(07)

[3]张兆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5(05)

上一篇:奉献与文明演讲稿下一篇:八上语文单元检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