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特征

2024-07-26

学习型组织特征(共10篇)

1.学习型组织特征 篇一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2006-11-14 22:01:09)

一、学习型组织的定义:

学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个体学习、其次是组织学习,最后是学习型组织。

(一)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

(二)组织学习

最早提出组织学习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1977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组织中的双环学习》一文,首次提出并初步定义了“组织学习”的概念。1978年,他与舍恩(D.A,Schon)合著的《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一书,正式界定了“组织学习”的概念,并划分了“组织学习”的类型。

1、组织学习的概念 组织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实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的过程。要确认一个组织在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2)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能力;(3)能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

2.组织学习的类型(阿吉瑞斯和加尔文)阿吉瑞斯认为组织学习包括两种类型: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1)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是组织学习的起步阶段。单环学习(Single--loop Learning)是这种学习的主要方式。按照阿吉瑞斯的界定,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当发现错误时,组织按照过去的常规和当前的政策、规范对错误进行修改。修改行为不触动组织规范本身,有关产品质量、销售额或工作绩效的规范等保持不变。

(2)创造性学习(Creative Learning)是组织学习的发展阶段。这种学习能够对组织规范进行探索与重建,它类似于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根据阿吉瑞斯等人的研究,当组织在学习时,由于只注意效果而与规范本身产生冲突时,为了解决这种冲突,组织的管理者首先必须对冲突本身有所认识;其次,组织的管理者必须探索、寻求如何解决冲突;再次,他们的探索结果集中于重建组织规范,与这些规范相联系的策略和假定也需要重新制定;最后,组织需要将这些重建的规范和假定等都植根在组织的映象和图景之中。这就意味着,在这样的组织中,组织成员已经培养起一种对组织本身批评的态度,并且组织成员具有意愿和能力改变已往既定的一系列规范。创造性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意义。

加尔文:组织学习的五种类型

1)

系统的解决问题

2)

试验 持续性试验和示范性试验 3)

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4)

向他人学习5)

在组织内传递知识

(三)、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的几个特征:

(一)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

(二)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三)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四)“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五)自主管理。

(六)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

(七)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八)领导者的新角色。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基本要素、真谛

定义:是指建立在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

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基本要素:

1、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2、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3、改变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4、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5、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应透过资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有三,即:

学习力(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即推动你、吸引你去学习的原动力。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就解决了学习的动力问题。学习毅力,即学习的恒心和决心,不管学习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能够克服,到达胜利的彼岸。学习能力,即,理解力、思维力、学用结合的能力)。学习力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根、竞争力之根;

快乐工作——活出生命意义,企业一个要营造一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让每个员工都深感到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员工能够快乐地、自愿地、竭尽所能地工作,让每个人都能活出生命意义(团队氛围浓);

持续创造。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把创新奉为主旋律的企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赢得竞争力。

2.学习型组织特征 篇二

一、黑社会组织是以合作为形式的利益群体

所谓黑社会组织无论用何种法律定义去标签, 都属于一种利益群体。[1]如果将所谓黑社会组织与同属利益群体的正当企业对比, 可以发现二者都有组织形态, 黑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与许多家族企业类似;都存在寻租行为, 并尽量以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方式保护已有资源;都具备利益群体追求利润、垄断的本能。而黑社会组织与正当企业的核心区别在于──有组织地从事法律禁止的违法行业和灰色经营, 并由此实现原始积累;使用暴力并依靠暴力手段以私刑的方式建立组织秩序, 以违法犯罪的方式参与资源竞争, 以暴力维护既得利益。[2]归根到底, 黑社会组织犯罪既可以因其组织的存在而被标签为犯罪, 又因为该组织集团性的犯罪行动而被认定为犯罪。求利益最大化、资源最优化本来是公平的权利, 只是当社会资源被利益集团或者国家划入专属区域后, 社会形成各种特殊利益集团后, 剩余的、有限的资源成为低阶层群体竞争的目标, 特别是已经形成的社会秩序, 如分配秩序无法实现资源缺乏者理想资源目标, 又因相对剥夺感而产生竞争动力时, 用武力获取区域、用武力保护区域、用武力维护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分配秩序成为黑社会组织应对资源有限的方法。[3]虽然对利益集团有多种理解, 严谨的概念指“对所有的利益集团来说, 一个共性是:它们是非公共性组织, 不用对公众负责, 然而它们试图通过影响与它们自身有关的公共政策来提高或促进集团内共同的利益。”[4]

二、黑社会组织是具有内部互惠的封闭式组织

合作并从中获取利益是黑社会组织的参加者加入该类群体的目的, 也由此成为黑社会组织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平等状态, 体会到相对剥夺感, 选择创新、反叛等方式应对失范时会表现地更为明显。个体行为选择总是与需要满足相关联, 组织或加入某个群体也同样如此。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 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 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7]形成社会群体的原因一般有两个, 一是“一些群体满足工具性需要──群体帮助其成员去做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8]属于因合作而产生;二是“为满足表意的需要──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 通常是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9]属于因追求认同和自我表达而形成。韦伯认为, “一种对外封闭或限制局外人加入的社会关系, 当它的规则是由特定的个人如领导者, 以及可能是管理干部 (他们通常同时具有代表性权力) 来执行时, 称之为组织。”[10]作为一种共同体, 组织的维系往往要通过组织目标实现, 如以信仰为目标, 包括宗教、政党理念, 早期的黑手党和我国的洪门均如此;如以经济利益为目标, 并使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取利益, 包括企业等社会组织;再有以武力作为维护组织秩序的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概念定义黑社会组织或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其关键词都离不开组织这一基本形态。在社会心理学中, 组织是群体的一种类型, 被定义为正式群体。社会心理学认为, 群体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 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组合。”[11]而黑社会组织无论在人员结构、关系结构、心理结构方面都完整地体现出正式群体的基本特征。首先, 该类组织具有明确的群体目标, 它是群体成员的共同期望, 是群体成员形成互动的基础。其次, 由于群体形式的作用, 参加者具有群体意识, 表现为黑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对群体的共同感与归属感。用“我们”的称呼表达对群体的认同, 并在心理上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再次, 群体规范是所有黑社会组织之所以被标签为“黑”的重要标志。这类规范是为保证共同利益, 实现群体目标, 协调成员关系而形成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成员在实现群体目标过程中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期望, 群体成员的行为与互动过程特别是角色扮演都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群体规范在黑社会组织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其最核心的作用在于建立群体内部的秩序。然后, 在群体规范和群体目标的影响下, 黑社会组织存在群体分工。群体分工是为实现群体目标而产生的, 由此导致不同的角色扮演, 使群体作为有组织的人群而形成一定的内部结构。最后, 黑社会组织之所以顽固与其具有的群体凝聚力有关, 即该群体对其成员有特定的意义。黑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往往来自于个体实现群体目标过程中得到的奖励与强化。而污名化、社会排斥、冲突的结果是更加强化了黑社会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正如社会心理学所证明的那样, “群际间冲突是群体确认其同一性的一种有效手段。”[12]

三、黑社会组织是具备明确违法认知的犯罪组织

明知所从事的行为具有违反法律的性质却仍然为之, 是大多数黑社会组织的恶性所在, 在这一点上不同于犯罪构成主观方面对行为结果是否具有危害性的认识, 而是在对行为的法律性质有明确认知的前提下产生的。探讨这一问题有必要认识组织或群体的互动机制所发挥的作用, 也就是说黑社会组织内部自我协调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对此, 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法律风险是犯罪的成本, 在明确犯罪认知的前提下开展犯罪决策的原因之一在于自认为具有规避风险的能力;二是在理论上, 由社会化形成的以良心为表征的超我对个体行为具有价值评判的作用。大多数黑社会组织作为具有内部等级与秩序的封闭组织, 是具有内部控制能力的群体。其组织的规章 (包括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首领地位、群体意识和目的对其成员的行为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在这种以群体意识替代个体意识的组织中, 服从与屈从乃至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组织的要求下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特别当惩罚手段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当利益成为黑社会组织的群体目标时, 虽然个体有可能惧怕法律风险, 又会由于违法犯罪行为并非出于单纯的个人利益而是服务于群体而产生明显的责任分担心理。简言之, 个人会将组织视为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承担者。当在暴力竞争的背景下, 为扩大区域以争取资源的犯罪方法, 常常被标签为黑吃黑, 因而也就难以产生罪恶感。黑帮文化所倡导的正义、复仇、侠义、同舟共济、劫富济贫等价值观, 对黑社会组织成员的犯罪态度具有很大影响, 事实上具有升华的作用替代了法律对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判断, 抑制了可能产生的罪责感。

综上, 黑社会组织是利益群体, 而非单纯的犯罪组织, 产生于民族冲突、资源 (行业) 竞争、社会存在灰色与非法行业的大背景下。与外族压迫、城市化、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生产关系变革等社会背景相联系。黑社会组织是与我们的社会具有共生或寄生关系的一种经济体, 而非简单的暴力组织。它具备正式群体的基本特征, 其群体意识、规范、目的、文化, 使其参加者具有“我们”意识, 在追求互惠的需求下结社、结盟;在获取资源与追求垄断的目的下暴力、寻租;在保障已有资源的要求下转型。

参考文献

[1] (美) 保罗·兰德著·有组织犯罪大揭密[M]·欧阳柏青译·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8。

[2][3]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238。

[4] (美) 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 (第六版) [M]·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1:195。

[5] (美) 乔尔·查农著·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M]·汪丽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84。

3.学习型组织特征 篇三

关键词 宫颈 微偏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资料与方法

1980~2006年妇科手术切除的宫颈微偏腺癌20例,年龄28~50岁,均为已婚妇女,其中1例为Peutz-Jeghers综合征,20例均以阴道不规则出血而就诊,组织学涂片大致正常,其中3例为ASCUS,1例为未明原因的细胞。

方法:对全部微偏腺癌切片进行复阅并做免疫组化CEA+KI-67。

结果

对宫颈微偏腺癌,HE切片镜下观察组织学特点:有向宫颈壁深部浸润的腺体超过8mm,并有乳头状突起突入管腔,宫颈大血管周围或神經周围及近浆膜面可见深陷的非典型增生的腺体、扭曲、畸形,有的腺腔螺旋盘错,有的引发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偶见核分裂,大多细胞核位于基底,核仁不显,异型性很小,有的细胞形态完全正常。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学处理结果提示:微偏性腺癌组与宫颈腺上皮轻度增生组,微偏腺癌组与对照组的CEA、KI-67相差非常显著(P<0.01);不典型增生组与对照组CEA、KI-67相差显著(P<0.05);而微偏腺癌与不典型增生组,轻度增生组与对照组相差不显著(P>0.05)。

讨论

肿瘤中心部位出现大血管常是诊断宫颈微偏腺癌的线索,尤其是冰冻切片时。但也要注意特殊情况,我院20例宫颈微偏腺癌,其中有1例在冰冻切片时肿瘤中心部位未找到大血管,患者28岁,后根据浸润深度超过8mm,术中又做了髂内1枚淋巴结直径2.5mm,见到转移灶,确诊为微偏腺癌,做了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从瘤细胞的异常程度看:宫颈内膜的腺体外形多样,大小也不一致,小而规则形状,大而不整形者均可见到,细胞形态看上去可完全正常,也可呈腺癌者。从瘤细胞成分看:腺体大都被覆有单层柱状黏液生成细胞,除了大小形状外,它们与正常的宫颈腺上皮无异,即便在转移灶,瘤细胞形态看上去也正常。

鉴别诊断:①弥漫性宫颈内膜的腺体层状增生:该病偶见于子宫切除标本,大小中等,分布均匀分化极好的宫颈内膜腺体分布于宫颈壁的内1/3,与其深层间质之间分界清楚。②良性宫颈腺肌瘤:分化极好的宫颈内膜腺体间分布有大量的平滑肌细胞。

微偏腺癌的病变形态虽然温和,但在病变早期即可出现深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对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患者,绝不放过,一定及时找到出血的原因,使微偏腺癌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漏诊。

参考文献

4.关于学习型党组织特征的思考 篇四

学习型党组织以鼓励个人、团队有组织地学习为特征,以增强组织成员的学习力、创新力为

目的,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现实背景。与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党组织更侧重于依赖成员的自主、自觉,依赖于组织内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而不是靠权力、靠领导意志、靠行政命令。学习型党组织能够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因此,学习型党组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有其基本的特征。我们认为应该有以下主要特征:

知学。简单说就是知道不知道学习,进而讲就是《大学》里所说的“知之而后能定”,就是说有没有学习目标、学习目的。一般来说“知学”至少有三个层次:一是“想学”,就是想不想学,有没有学习的自觉意识;二是“进学”,这里的“进学”不是过去所说的“中秀才”,而是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不能知难而进;三是“乐学”,“乐学”是比较高的学习境界,是在快乐中学习并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一方面是指快乐地学习这一过程,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中以快乐而非抵触的心态来学习,另一方面是指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这一结果,是在学有所得之后所得到的知识满足感。

“知学”表现在如何从个体自觉到组织自觉,又从组织自觉内化为个体自觉。一是制度的导向,即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对组织及组织成员学习意识的激发和学习行为的激励或鞭策;二是氛围引导,即组织软硬环境共同形成的氛围对组织及组织成员学习行为(来源:好范文 http:///)的引导、纠正;三是文化内化,即组织内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对组织及组织成员学习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的表现是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化,制度文化化,固化为组织成员的统一的思想认同和心理归属,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

好学。如果说知学是意识问题,那么好学则是能力问题,强调的是能否学,会不会学,就是学习力的问题。“敏而好学”就是既要聪明,又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好学”包括诸多方面:一是对学习时间的掌控问题,就是能不能科学运用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延伸时间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二是知识领悟能力,即对问题的感悟、理解、分析和把握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悟性”;三是学习效率问题,就是指是否善于学习,能否取得应有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好学”首先表现为有效的学习形式,即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如学习沙龙、座谈会、讲座、报告会等;其次表现为已成型的学习模式、学习品牌等。但这都不是根本,学习力不是就能力而能力,更注重的是要推动工作。因此,学习型党组织注重的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以致用,破解难题,推动实际工作。

为学。为学是方法问题,在意识和能力之上怎么学、如何学?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方法说到底是学习选择问题,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首先是提高个体素养,进而是提升团队素质,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但最根本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推动事业发展。学什么?为了个人和组织发展,政史经哲都要学,但必须有选择、会选择地学习。怎么学?从主体上不仅要求个体学习,而且更强调团队学习。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党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团队学习比个体学习更重要,它更符合学习型党组织的本质要求。“为学”贯穿于整个组织系统,覆盖了组织系统运行的全过程。不仅如此,还强调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边学习边总结。

长学。长学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长期学习,二是长于学习。长期学习的终极层次就是终身学习,这不仅是意识,更是一种目标、一种境界。长于学习是学习艺术,更是学习境界,长于静,宁静以致远,长于思,举一而反三,长于行,知行于统一。“长学”表现在一是制度机制,就是要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保证学习的活力,长久保持,长盛不衰。二是精神境界,不仅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更要引导把党员干部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5.愈伤组织细胞的特征 篇五

紧密型:愈伤组织内无大的细胞空隙,细胞间被果胶质紧密结合,不易形成良好的悬浮系统。

松脆型:愈伤组织内有大量大的细胞空隙,细胞罗列无次序,容易分散成单细胞或少数几个细胞组成的小细胞团,是进行悬浮培养的最合适的材料。

两类愈伤组织通过激素调剂可互相转变。其方法是:加入高浓度的生长物质,可使坚实的愈伤组织变为松脆。反之,减少或除去生长物质,则松脆愈伤组织可以转变为坚实。

愈伤组织用途

6.学习型组织特征 篇六

发布者:烘烘老师 阅读:1751 次

1996年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们开展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

一、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游戏性

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游戏性,电可用来描述和定义活动,这时,游戏性就成为活动的客观特征,活动可以被分为游戏性强或弱的活动”(刘焱,1999)。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指活动的客观特征),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化课程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2.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3.开放性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游戏化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因为前者关注过程,后者更倾向于关注结果;前者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后者常常是预设好的、事先确定的;前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者对结果的期望常常是确定的。传统课程的封闭性在游戏化课程中得以改变。游戏的开放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正向迁移。比如,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设计者开始关注活动过程,幼儿有了更多到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去体验的机会,而这种实践活动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儿选择的。再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戏相对于传统分科课程来讲,各要素及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为游戏不需要人为地划分领域;而传统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的,它追求的是知识和系统。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游戏的这一特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突出地表现为课程设计中整合技术的运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坚持按生活的逻辑(因为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拟),用游戏的精神和方式去组织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人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组织策略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在设计上有一些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呢?

1.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①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②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③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2.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1)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②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3)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7.广场舞传播类型与组织特征探讨 篇七

1 广场舞蹈的传播形式特征

1.1 内容日渐丰富

广场舞是在广场空地跳的舞,只要有领舞者和音箱,就能够带领一群人进行舞蹈。目前广场舞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吸取各种音乐以及舞蹈元素,融合各种流行的动作,不断迎合与满足不同层次的广场舞爱好人群的需要。动作上广场舞也越来越简单易学,其在风格上也体现出了丰富性,从国外引入的排舞模式、以及从原生态广场舞蹈加工而来的舞蹈等,都不断充实着广场舞的内容,向广场舞这一民间艺术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广场舞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1.2 创编参与者广泛

广场舞艺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能够在娱乐中起到健身作用。如今全国各个城市从早到晚都能够看到广场舞的影子,从中老年大妈到青年妇女,再到中老年男性甚至青少年的参与者,都在不断壮 大广场舞 的队伍, 参与形式 毫无局限 性。并且在 创作上,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创编与参与者越来越广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广场舞动作的创编者,创作内容题材上,可以创作全新的流行音乐、全新的舞蹈模式。如今市场上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成为了广场舞的音乐伴奏, 参与者也都不断地创编出新的广场舞蹈。

1.3 交流平台众多

目前广场舞传播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例如许多社区通过qq群、微信等新媒体的形式发布最新的活动消息,组织人员开展相关活动,交流的方式与平台越来越丰富,居民也更容易及时获取最新的活动信息,广场舞的传播范围也得到了扩增。并且如今优酷、土豆等视频门户网站上的广场舞视频层出不穷,各种类型的广场舞视频被放到网上,好评如潮,点击量不断增加,各个地方都能够通过视频模仿与喜爱而建,广场舞从动作编排、到服装制作等,都越来越专业化。

1 . 4 培训组织与比赛增多

广场舞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基本不需要任何舞蹈基础,也不需要舞伴,不限场地。因而广场舞队伍日渐壮大,所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培训组织比比赛也逐渐增多。目前许多县市都组织广场舞比赛,参赛人数众多,市民参与踊跃,许多参赛队伍积极筹划,刻苦排练,在舞蹈技巧、服装等方面都花了不小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了对于广场舞比赛的重视。

2 广场舞蹈组织特征

2.1 自发性

娱乐性与健身性是广场舞的主要特征,居民参与到广场舞当中,完全是为了娱乐与锻炼身体,而不是获取利益。因而从此角度来讲,广场舞体现出了自发性特征。广场舞作为群众参与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体现出了集体性,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都为自发集体性组织,场面热闹,氛围热烈,目前广场舞很少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跳,通常参与的人数越多,气氛越融洽,活动开展得更为完善。居民利用广场舞来抒发情感,培养情操,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并且观赏者也能够受到氛围的感染,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这也能够促使广场舞参与者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产生自我价值感。

2.2 赞助性

广场舞在广场当中表演,也是居民群众自发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其时间有着非常大的灵活性,活动场地也是因陋就简,这种简约的模式使得广场舞的受益面大,节省资金。与每个人都去健身房花费高额的费用相比,广场舞例行节约,注重活动的节俭性。并且目前广场舞活动也能够得到社会相关机构的赞助,例如一些广场舞组织中有些属于企业赞助创办的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所。其中也有广场舞,并聘请专业的教师指导。参与者每学期只需交几十元的参与费用,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非常合理的费用。

3 广场舞组织推广的对策

3 . 1 政府职能部门提升支持力度

新形势下,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紧跟时代与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广场舞的内在价值与内涵,加强对于广场舞活动开展的支持力度,开发出群众的创造才能,让群众在锻炼当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政府职能部门需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将广场舞的推广同提升社区居住生活环境、同提升个体素质等有效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政府首先可按照不同地区的特征,制定相应的地方休闲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资金投资,例如在城市规划以及绿道建设上给予支持,在民俗节庆以及法定休息日中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广场舞比赛等相关活动。其次需要完善广场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便于群众活动的开展,例如加强照明、电路设施的维护与保养,加强治安以及卫生工作。此外,对于一些广场舞活动开展较为完善的地方,可以给予更大的帮扶,使之成为广场舞活动推广模范区域,起到更好的展示作用。

3.2 成立管理机构

要完善广场舞活动形式与内容,需成立起专门的广场舞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可以由参与者自发性组成,加强对于广场舞活动点的规范管理,抵制一些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破坏社会安定的锻炼内容;对于一些靠近居民区、靠近工作区的场所,以及靠近交通要道的广场,需要避免活动的开展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避免妨碍公共秩序;平时注意调控音量,杜绝噪音污染。同时,管理机构需要充分利用qq群、微信以及微博等新媒体,通过此类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一些广场舞的视频、音乐以及比赛等信息,让更多的人与团队能够接受到更为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同时也能够促进广场舞队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在管理制度上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对于广场舞比赛项目的设置,轻器械与徒手应当明确分开,便于评分;参赛组可以按照年龄结构进行划分,分别制定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甚至少年等不同组别,并规定男性参与的人数比例;比赛时长通常应设置为4~5min之间,评分的方法也需要更为合理,应具体列出动作完成、舞蹈风格表现力、编排设计、服装服饰以及总体性;也可以通过加入大众评委的模式,从观众的角度对广场舞队伍进行投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广场舞比赛当中,同时也促进了比赛评比的客观性。

3 . 3 不断创新简化, 赋予时代气息

传统的广场舞基本上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所设计,这些广场舞内容也受到了中老年群体的喜爱。但要想更好地推广,促进广大青年乃至青少年的参与,必须要赋予广场舞时代的气息,不断创新与简化。例如目前许多流行歌曲已经在广场舞中开花结果,如《小苹果》《我的滑板鞋》等年轻群体非常喜爱的音乐,都被应用到了广场舞创编当中。但同时不同的群体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在推广中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例如可以在广场或者体育场规划不同广场舞场所,分为中老年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的鞥,让不同爱好、不同年龄的人群都能够参与到自己所喜欢的活动内容模式当中,起到良好的推广效果。

3.4 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氛围

目前广场舞活动通常由大众人际传播,传播范围、传播信息网络等相对较窄。广场舞艺术形式要想得到更大程度的推广传播,需要积极利用媒体传播的效应,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场舞,并积极参与到广场舞这种全民性的健身活动当中。例如湖南卫视打造的“大型广场舞节目”,将风靡全国、具备良好群众基础的广场舞搬到电视荧幕当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各级省、市级电视台也有必要加强广场舞运动的宣传,不断创新思路,利用新媒体等诸多形式,扩充宣传手段与内容,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广场舞活动节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广场舞组织除了要完善管理,提升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起良好的活动范围。例如可以购买团队队服,实惠实用,让队员们都有一种集体感,平时在活动或者比赛当中,队服向观众展现出了整个团队的形象与凝聚力,同时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4 结语

8.学习型组织特征 篇八

关键词:工作特征组织公民行为激励

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之外,组织成员是否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全力以赴也是企业致胜的关键。组织中的成员是否主动愿意并且积极地从事有助于组织绩效提高的行为,对于组织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其中不受正式职务规范、不受契约交换限制,却能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角色行为,即所谓的组织公民行为(简称OCB)。Organ指出组织公民行为包括五个维度,包括利他行为、文明礼貌、运动员精神、责任意识和公民美德。组织公民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地分配组织的财力与人力资源,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Podsakoff等人的研究发现工作特征(包括工作反馈、工作固化、工作内在的趣味性)与利他行为、运动家精神、公民道德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将就工作特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工作特征理论

工作特征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起源于Taylor在1911年所提出的“科学管理四原则”,即工作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和简单化。其后,Herzberg和Kibridge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积极从事工作扩大化和工作再设计的相关研究,两位学者认为增加工作的重要性及挑战性,可以避免由于工作单调或重复所造成的员工不满或离职,在该研究之后,有关工作特征的研究就成为工业心理学学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Tumer和Lawrence于1965年提出了必要任务属性理论,确定了工作特征的六个必要要素。在此之后,Hackman和Oldham提出了工作特征模型,他们认为任何工作都可用技能多样性、任务同一性、任务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工作反馈五个核心任务维度来描述。这五个工作特征会使员工产生三个关键的心理状态,即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和任务重要性使员工体验到工作的意义;工作自主性使员工体验到对工作结果的责任;反馈使员工了解工作活动的实际结果。而这三个关键心理状态会影响到员工个人与工作结果。这一模型认为工作本身能给员工带来内在激励。

二、工作特征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

在早期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中,Smith,Organ和Near(1983)指出,如果从事的是相依性较高的工作,人们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必须经常出现自发性的相互调整。于是逐渐养成合作、协助的社会规范,同时对他人需求的感知也比较敏锐,并产生一定的团队意识。由于团队凝聚力较高,所以会有较高的工作满足感,并进而成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潜在来源。在工作特征模型中的五个核心维度会影响员工的三个关键心理状态,而员工的心理状态将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其作用模型如下图:

在该模型中,工作特征的五个核心维度会使员工具有良好的心理感受,包括:体验到工作的意义、体验到对工作结果的责任、了解工作活动的实际结果。从激励角度讲,当员工获得这三种良好的心理感受时,工作本身就会使员工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效果,进而使员工拥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较高的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而这些都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简言之,工作中五种核心维度的工作特征越突出,员工感受到的关键心理水平就越高,做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工作特征各核心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1、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这三个维度能让员工体验到工作的意义,进而使员工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是一项重要而且有价值的工作。当员工认为所从事的工作有意义,就会受到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而做出组织公民行为。因为当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和任务重要性这些特征时,员工就更易于了解到组织中其他员工的问题和需要,从而更有可能做出组织公民行为。

Farh在199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技能多样性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当员工所从事的工作需要多种技能时,员工就能对不同工序间的联系有着更加宏观的认识。因此,他们更容易意识到同事何时需要自己的帮助。而每天从事同一技能工作的员工,对同事的工作知之甚少,也就不知道别人什么时候需要帮助,更不可能及时做出组织公民行为。

衡量一个工作是否具备完整性,关键看这个工作是否有明显的起点与终点,员工是否能明显看到工作流程的转变和工作成果。如果一项工作具备任务完整性,员工对该项工作的整个流程就有着清晰的认识,也就更容易受到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当员工所从事的是一个项目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就会对其努力的成果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例如,在汽车公司里,当一个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是从汽车的设计开始,直到整车性能的完善,就会比只安装汽车轮子的员工更了解最终产品。这也会使员工更能体验到工作的意义,更容易被工作本身所激励而做出组织公民行为。

任务重要性主要是指一项工作对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的实际影响程度。当知道工作对别人的生活或工作有影响的时候,员工就会体会到自己对别人的责任。当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别人的利益有重要影响的时候,就会做出许多角色外的行为去帮助周围的人。

2、工作自主性是指一项工作给任职者在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方面,实际上提供了多大的自由度、独立性及自主权。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工作自主性是工作特征五个核心维度中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最密切的一个。Turnipseed和Murkison于2000年在一项以美国陆军人员为样本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自主性与组织公民行呈正相关的关系。当员工在工作上有充分的自主权时,就会意识到工作结果的好坏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与否,因此,员工对工作上的成败得失就会有着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会激励员工做出组织公民行为。例如,当员工体验到对工作结果的责任时,就会对公司政策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运动员精神。

此外,当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自主性时,就有更多的机会做出组织公民行为,因为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工作、作息时间。组织公民行为往往是在员工的非工作时间做出的。当员工忙于自己的工作而不能休息时,就不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事。因此,当员工的工作缺乏自主性时,即使他们想做出组织公民行为,往往也没有机会做。

3、反馈是指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直接而且明确地获得有关自己工作绩效的信息。反馈的来源包括完成工作本身、主管的意见、同事的反应。Farh等人在199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反馈与员工的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关系。员工从工作中获得越多的反馈就越愿意做出组织公民行为来帮助同事。反馈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反馈能告诉员工何时需要员工做出组织公民行为。Renn和Vandenberg于1995年提出了反馈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基本理论。反馈让员工清晰地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成效,当积极的工作结果反馈给员工时,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是高效的工作者,进而让他们充分地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认为自己是高工作能力的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包括做出角色外的行为。

结论

综上所述,工作特征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员工对工作特征的认知会影响到其组织公民行为。如果企业使员工的工作特征的核心维度更加突出,员工就有可能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9.学习型组织特征 篇九

拉丁美洲的国家在自然环境、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由于历史的传统和相似的政治、经济经历,这些国家的文化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其表现在社团主义、官僚独裁主义、惠配主义、家长式专制制度.文化传统对组织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包括对组织的结构、层级、制度、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作 者:孙劲悦 孔文 SUN Jin-yue KONG Wen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MBA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刊 名: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D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5 7(6) 分类号:G05 关键词:社会制度   文化   人际关系模式  

★ Python查找相似单词的方法

★ 种养结合生态型养殖技术模式的分析论文

★ 红腰鹦鹉如何人工饲养?红腰鹦鹉饲养方法

★ 人工承包合同

★ 记忆再现周记

★ 五年级科学下册《相似与差异》教学设计

★ 构建虚拟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初探

★ 人工孵蛋作文

10.学习型组织特征 篇十

【中文摘要】信息时代全面来临,知识经济异军突起,学习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面对日益发展和变化的世界,面对世界政党政治变革潮流,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它的各级党组织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吸收并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先进理念,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成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这对于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新设想和新概念。是我们党着眼于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高党员素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具体体现,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最终目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最终成效。本论文以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宏观分析、历史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产生的渊源和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学习型...【英文摘要】With the advent of information age and a new force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emerging unexpectedly, learning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it has ever been.Faced with the world of increasing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party politics’ chang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ruling party, along with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step of times and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advance idea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what is mor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关键词】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党组织 状况分析 整体布局 【英文关键词】Learning organizations Learning party organizations Condition analysis Overall distributions

【目录】论中国共产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4-

5Abstract5-6

导论10-1

1摘要

第1章 关于学习

型党组织建设问题产生的渊源11-16生的社会背景11-1211

1.1 学习型组织理论产

1.1.1 学习型社会思想的生成11-1

21.1.3 学习型

1.1.2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12-1412-1

31.2 国内外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实践

1.2.1 学习型组织在国外的发展状况1.2.2 学习型组织在国内的发展状况13-1

41.3

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界定14-1614

1.3.1 学习型党组织的内涵

第1.3.2 学习型党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14-16

2章 中国共产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状况分析16-24学习型党组织的思想渊源和历史经验

16-22

2.1 建设

2.1.1 建设学习

型党组织的思想渊源16-172.1.2 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党2.2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

2.2.2 学习内

2.2.4

组织的历史经验17-22题22-24

2.2.1 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22

容缺乏更新22-23学习制度不完善23-24的整体布局24-39

2.2.3 学习方式较为单一23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3.1 变革观念24-27

3.1.1 树立“学

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24-25工作学习化”的理念的理念2525-26

53.1.2 树立“学习工作化、3.1.3 树立“组织学习、团队学习”

3.1.4 树立“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理念3.1.5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26

3.1.6 树

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念26-27设的关键点27-2927-28

3.2 学习型党组织建

3.2.1 成为带头学习的学习者

3.2.3 成为引

3.2.2 成为集体学习的设计师28

领学习的好教师28-2929

3.2.4 成为服务学习的仆人

3.3 学习型党组织

3.2.5 形成学习型领导集体的学习策略29-3629-30

3.3.1 愿景系统——建立共同愿景

3.3.3

3.3.2 学习系统——打造学习团队30-31

创新系统——变革管理模式31流程31-3636-39

3.3.4 执行系统——执行方法

3.4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推进体系3.4.1 制定学习培训制度36-37

3.4.2 建立健

3.4.4

全考核评价机制37加大投入和保障机制

3.4.3 导入引领机制37-38

3.4.5 设立奖励机制38-39

上一篇:幼教实验园第一学期工作安排下一篇:情绪温度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