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邻里品牌

2024-09-25

社区文化邻里品牌(精选10篇)

1.社区文化邻里品牌 篇一

历史近一月的邻里节活动,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在社区居委会的精心策划、组织下,围绕“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五大主题。共同营造“社区是我家,邻居是一家”的和谐氛围,在各居民群从的积极参与、配合下,已圆满结束,为巩固、发展活动成果,涉及其成功经验和做法,现就本次社区邻里节活动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公租房社区邻里节活动的通知》下发以来,我社区认真组织,精心策划,结合本社区实际共开展活动14场分别如下:

“邻里学”设有安全知识讲座;到场人数约为400余人,并发放安全宣传画、安全宣传资料袋等。健康知识讲座,会上特邀北部新区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医生讲解关于日常生活健康安全小常识,女性如何保养等相关知识,并发放《健康生活小常识》宣传册、避育用具等。

“邻里情”设院坝茶话会3场;举办趣味活动,拉近了社区居民间的距离。

“邻里帮”有快乐邻里易物对对碰,此活动开展后,大部分居民纷纷表示,此活动开展得好,让我们居们民各取所需。建议以后多开展此活动;“手牵手、邻帮邻”结对帮扶、建立文明劝导队;

“邻里和”有象棋比赛、义务清洁、评选好邻里;“邻里乐”设有跳绳比赛、蓝球比赛、社区歌手比赛。本届邻居节活动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规模大,参与面广。我社区和邻进社区共有1500多名群众直接参与了“邻居节”活动,增进了邻里间的互知、互敬、互帮、互信、互促和友谊,引导了居民树立“以社区为家”、“以社区为荣”的意识,加强了睦邻关系,促进了社区的融合度与和谐度。二是形式多样。我社区通过讲座、结对帮扶、易物对对碰、以及传唱邻里歌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加强了邻里居民间的沟通交流,为居民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邻里群众间既增进了友谊,又受到了教育。

二、主要成效:

1、搭建了“邻里互动、社区联动”活动平台,拉近了邻里彼此间距离,增强了邻里亲情感和社区认同感。通过组织趣味比赛等系列活动。搭建了“邻里互动、社区联动”新平台。

2、激发了居民们参与邻里节活动的热情,推动了社区文明与和谐建设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邻里互助的内涵。对推动社区文明、和谐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三、成功做法:

一是在深入细致的社区调研基础上,出台了切实有效的邻里节活动方案。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贴切实际,可行性强的活动方案,才能引领社区按预定的方向、目标有效实施。居民对社区邻里节活动的评价,普遍认为有新意、有深度、有力度、有风度,经实践应用有效果。

二是机制灵活、指导有方,邻里节活动推进效果好。主要表现在,第一、我们始终坚持将“感恩邻里、幸福社区”这一活动主题贯穿于邻里节开展的各项活动之中,使许多居民在施恩行善中分享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感和在感恩还情中品偿到回报他人的责任意识和快乐情怀。

三是通过邻里节活动,借着居民们的参与热情,激发了不少居民,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的中青年志愿者,自动加入到我社区志愿队伍中来。

2.社区文化邻里品牌 篇二

近日, “友善好邻里圆梦新社区”林校路街道第九届社区邻里节迎新春文艺汇演在大兴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剧场举行, 市、区等相关部门领导及辖区居民5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本次邻里节汇演从全年的活动中精选了11个优秀节目, 主要以居民原创为代表, 参演人员全部都是社区居民、辖区单位职工。舞蹈《东方红》、《在希望的田野上》跳出了社区居民对党支部的拥护、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原创情景剧《家长里短忙调解芽苗为媒促和谐》活灵活现地演绎了“家长里短调解团”的作用。诗歌《群众路线颂歌》表达了社区居民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与拥护。快板《市花月季进社区》表达了社区居民对促进社区环境改善、打造社区优美生活环境所做出的努力。社区体育健身节目串烧更是展现了社区老年人的精神风貌。活动中, 还对社区里的好邻里、特色志愿服务团队等典型进行了表彰。

据了解, 2006年以来, 林校路街道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 相继开展了9届社区邻里节活动, 在居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成为拉近邻里关系, 促进社区和谐的纽带。街道第九届社区邻里节以“友善好邻里圆梦新社区”为主题, 开展了乐在邻里间、美在邻里间、爱在邻里间三大系列活动, 突出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街道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为基层党组织、社区居民、辖区单位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进一步形成了“社区支部牵头、辖区单位协同、党员群众参与”的办节格局。街道、社区全年开展重点活动40余场, 参与居民2万多人次。通过文化活动加深了居民对街道、社区各项重点工作的了解和理解, 调动了居民以社区为家, 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社区, 落实新区“五有五提倡”工程搭建了有效载体。

3.社区文化邻里品牌 篇三

一、过程

1.知识竞赛出成果,文明礼仪促和谐

为更好地在居民中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提高居民素质,邻里节中安排了为期一周的文明礼仪读书周活动,并开展了“明礼仪、促和谐”知识竞赛。社区所辖3个小区的18位居民组成了6支参赛队伍,从日常礼仪到社交礼仪,居民们回答起来毫不含糊。虽然有些礼仪知识对拆迁居民来说还是头一次听说,但他们对这新鲜事还很较真儿,一定得老师解释清楚了才肯罢休,居民们高涨的热情也感染了我们。

2.邻居音乐会,邻里携手展风采

在“小邻居音乐会”家庭才艺比赛中,所有的节目都是居民自编自演,有祖孙三代载歌载舞的,有恩爱夫妻牵手对唱的,有邻里携手抒发情谊的。小小邻居音乐会为居民架起一座满载友谊的连心桥,营造了邻里之间相互了解的和睦氛围。

3.邻里显身手,厨艺大比拼

我们举行厨艺大比拼活动,退休在家的大伯大妈争相报名,比赛现场被大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参赛居民个个把自家拿手私房菜进行了展示。邻里乡亲们或“观战”或“尝鲜”或“取经”,好不热闹。参赛作品云集了川菜、徽菜、豫菜和宁波特色菜,比赛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这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厨艺比赛,锅碗瓢盆演奏的是一曲拆迁社区和谐交响乐。

4.巧手创造美,生活比蜜甜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准备和搜集,我们的手工艺品展活动收到来自居民的纯手工作品60余件,有邻里携手共同制作的丝网花,有手艺精湛的十字刺绣,还有匠心独具的各式毛衣编织,一针一线无不体现了拆迁居民的灵秀和智慧,更蕴含了大家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5.红红火火闭幕式

邻里文化节闭幕式上,我们为在邻里节活动中获奖的居民颁发荣誉证书,让他们走上舞台领奖,成为邻里和睦的榜样。在文艺演出中,大部分节目由社区普通居民参与演出,如由四位大妈自编自演的三句半《话说老高》、年轻居民表演唱《邻里之间》、社区扇子舞队自编舞蹈《海派秧歌》等,每一个节目都表达着社区居民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台上台下融为一体。

二、思考

1.从制度入手,建立邻里节活动的长效机制

我们制定和规范了《邻里公约》《邻里文化节主题活动制度》,使活动开展有章可循并形成传统,两年一届,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自己的节日。在此基础上,我们选配邻里和谐促进员,设置邻里模范楼道,使邻里文化节的内涵和意义不流于形式,倡导邻里节活动日常化、邻里沟通经常化。

2.从内容着手,使邻里节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邻里文化产生于家庭,交流于邻里,影响于小区,得益于社区,是最直接、零距离地接近群众的最简洁方式,这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因此,邻里节的文化不是一味地搞一些大规模、大场面、大舞台,应该从最基层抓起,树立几个家庭、楼道文化活动典型,以点带面,影响大众,改变观念。

4.特色社区邻里和谐创建方案 篇四

——“邻里和谐”工作方案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生疏、淡漠,很多人叫不出对门或楼上楼下邻居的名字,住的虽近,却形同陌路。一个家庭若发生急难,光靠亲情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邻居往往是能提供最直接帮助的人。丰源社区为了推进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以“邻里和谐”为目标,创建特色社区,树立“同在社区住,都是一家人”的意识。丰源社区从密切邻里关系入手,开展特色的社区睦邻文化活动,优化社区服务,加强社区平安建设,构建一种“邻里关爱、团结互助、共创和谐”新型邻里关系,全面推进了和谐邻里、和谐社区建设。为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区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争做文明市民、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为主题,牢牢把握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倡导邻里之间互知、互敬、互帮、互信、互促,引导居民群众树立“以社区为家”、“以社区为荣”的意识,形成人人支持、户户参与的良好局面,拉近邻里间的距离,促社区新风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大家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充实生活,获得欢乐,消除误解,增进友谊,实现邻里间的相识、相知、相助,把一个个温馨的小家庭串成和睦的大家庭,营造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社会之间团结友善、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构建温馨和睦的“大家庭”。

三、活动内容

(一)大力开展睦邻文化活动,营造邻里和谐良好氛围 邻里和谐,是社区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河西社区将创建和谐邻里工作纳入工作规划,把大力发展睦邻文化作为构建和谐邻里的切入点,充分发挥“邻里节”等睦邻文化的辐射效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德为邻、团结互助、情暖万家、共创和谐”。今年社区将举办庆“三〃八妇女节”活动,活动项目有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也将组织辖区居民参与各种合作性趣味游戏,增进各居民群众之间的感情。社区搭建邻里和睦相处的“大舞台”,从改善邻里关系、创建和谐邻里中发挥示范作用。从实际出发,社区开展:

1、紧紧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文明规范伴我行,争当文明好市民”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行为和文明礼仪学习教育活动,以社会礼仪、家庭礼仪、生活礼仪为主要内容,开展“读好书、促和谐”活动,向居民推荐一批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推广性较强的读物,举办社区图书日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等。《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结合社区开展的民情大走访活动发放到社区居民家中,以此促进我社区文明形象和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巩固文明城区成果、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

2、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广泛开展邻里相识、相知活动。通过发放邻里联系卡、居民服务卡、举办楼道茶话会、“邻里欢聚”谈心会、家庭才艺展示会、“以德为邻”公德知识竞赛、邻里同唱一首歌、讲述邻里间的感人故事等形式,把邻里互认联谊活动搬进社区楼栋家庭,吸引广大居民群众

积极参与,使邻居们由相识到相知,由相疏到相助,密切邻里关系,增进邻里友谊。

(二)邻里关爱成为新风尚

为了让困难的邻居幸福起来,社区将完善和优化社区服务工作作为密切邻里关系、实现邻里关爱的重要途径,社区开展“邻里帮”——文明互助活动。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增进社区一家亲的意识。积极开展“手牵手,邻帮邻,共建和睦大家庭”等系列特色活动,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党员志愿者、社区青年志愿者、社区老年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学生进社区实践活动,在校园营造浓厚的氛围。规范化“邻里互助”、“结对帮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社区独居老人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失学孩子重返校园,帮助特困家庭、残疾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

(三)“邻里守望”守楼护院,编织平安建设“居民网”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和谐社区的基本单元是楼院,也是最贴近居民的自治单位。社区在建设和谐社区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和谐楼院建设,深入开展“和谐楼院”创建活动,为积极推进社区平安建设,开展“我为邻里守望一天,邻里为我守望一年”的“邻里守望”活动,在邻里间倡导“互敲一扇门、互聊一会天、互解一份忧”、“出门离家打招呼,相互照看邻家门”的团结互助精神。社区将组织退休居民、党员报名参加“邻里守望热心人”队伍,主动参与守楼护院活动。年终社区将开展“平安楼院”、“邻里守望热心人”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共同编织社区平安“居民网”。“邻里守望”能增进了邻里间的友谊和信任,促进邻里和睦,维护小区的安全稳定。

(四)大家参与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1、引导居民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加强邻里团结,及时调解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要在95%以上。开展青少年阳光行动系列活动,开展道德评议、“美德夸奖”、评选好邻居、好婆媳等活动,征集邻里好故事、睦邻温馨格言、对联等。

2、搭建 “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抓好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推进文艺进社区,举办邻里厨艺比赛、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家庭才艺展示、社区歌手乐队大赛、社区文明形象评选、欢乐社区大家游、“我的好邻居”等活动为“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唱响美丽的乐章。

3、社区通过宣传栏、道德评议窗以及新闻媒体反映社区邻里间和睦互助的事,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评选“社区十大好邻居”。

团结街道丰源社区

5.社区邻里节领导讲话 篇五

大家上午好!

九月丹桂飘香、金色满园,在这庆国庆、迎中秋的美好日子里,我们上海路街道第三届邻里节开幕了!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及广大居民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在筹办“邻里节”工作中,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全体居民的热情参与,辖区各单位的不懈努力,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祝愿辖区广大居民朋友在我们这个自己的“邻里节”里过得开心愉快。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家庭是社区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家庭与家庭之间和睦的邻里情。邻里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的理解和沟通;更需要一份相互的关爱和帮助,更需要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更需要一个稳定有序的居住环境。

近年来,上海路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围绕创建和谐文明社区这一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从实际出发,开展了以弘扬团结友爱、邻里相亲、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为主题的“邻里节”,在广大居民中引起了较强的反响。许多居民在热心参与活动的同时,积极为社区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为社区实现和谐共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在活动中得到增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在活动中明显提升,社区精神面貌明显改善,社区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实践证明,以举办“邻里节”的形式,在社区开展活动,是激发邻里热情、倡导邻里互助、邻里友爱、邻里和谐的有效载体;是团结人、凝聚人,鼓舞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街道的有力举措。今年,我们街道先后获得了全省“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和谐社区”的殊荣就是最好的证明。

“邻里节”已成为我们辖区文化品牌。今天,以“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与国同庆、邻里同欢”为主题的第三届“邻里节”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居民同乐的嘉年华,是居民同庆祖**亲60华诞的深情表达。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千金难买邻里情。希望大家在本次活动中收获欢乐、收获友谊、收获邻里之间那份温暖和爱。

6.社区开展邻里互助、联谊活动方案 篇六

为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成团结、友善、互助、和睦的新风尚,现决定在社区举办一系列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邻里间的关系彼此之间多了一份陌生,少了一份交流,社区举办联谊活动,旨在营造一个快乐、和谐、文明、欢心的大家庭氛围,拉近居民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不再那么隔阂,见面多一句问候,说话多一张笑脸,平时多一点交流,为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大家共同努力。

二、组织机构

活动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社区群团组织实施,成立社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杨卫东,副组长:蒋维生,成员:张咏梅、项本荣、夏宝莲、李小娟、黄骏、徐立新、赵淑玲、包庆华、马仁珍、陈小云。

三、活动内容围绕微笑、友善、互助、快乐、和谐为主题,结合家庭、邻里实际,开展具有社区特色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活动。

1、开展端午节活动,增进社区邻里情。

2、组织庆六一社区慰问留守儿童、困难户活动。

3、春节期间送温暖活动

4、邻里互助关爱老年人活动。

5、邻里互助、清除卫生死角。

四、活动要求

1、报名方式:由驻社区单位负责人组织工作,楼栋长负责联络居民住户,使本次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2、参与形式:以小区单位、楼栋、家庭、邻里为单位组队参与,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人员不分男女,不限年龄。

7.社区文化邻里品牌 篇七

1949年后的台湾, 经过一系列土地改革与土地立法, 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有管控的私有制的土地制度, 开发商受此影响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活动。但同时, 台湾人口急剧增长, 住宅需求量增加。以台北市为例, 20世纪60年代人口达到110万, 且分布极不均衡, 主要集中于旧城区。应对人口剧增对住宅的需求, 台北迎来新城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更新的时代, 政府的计划性建设与居民自主性营造并驾齐驱。新城建设以欧美现代化城市为参考, 大多规划为开放式公寓居住区;旧城由于土地私有的政策, 大规模建设失去可能, 因此建设多为零星地块行为。从而逐渐形成以“街区制”住区模式为主导、封闭住区零星存在的现状。

然而不管是新建住区还是改造住区, 由于空间使用的发展与变迁, 极易偏离设计初衷而形成治安死角。虽然安全问题是由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导致, 但是作为犯罪事件发生的场所, 住区的邻里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决定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 在防范自然灾害方面, 住区空间的布置更能影响人们对突发灾害的应对与处理, 例如消防通道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火灾的严重度等。如何构建居住区邻里空间的安全性评价体系, 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来预防或减少犯罪行为、减灾防灾, 成为重要且紧迫的议题。

民生社区 (图1) 位于台北市东北角松山机场南侧,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规划新建 (1964年开始规划, 1973年正式动工) 的以欧美开放式公寓居住区为蓝本的最成功的大型居住区, 可容纳居民约4.5万人。本文以该社区为例, 探讨住区空间形态对安全性的影响, 试图从边界空间、节点空间、道路系统等空间层面讨论构建安全社区的可能模式。

二、邻里单元的空间要素与安全性评价因子

1.“邻里单元”理论与住区空间要素

1929年社会学家佩里 (Clarence Perry) 提出“邻里单元” (Neigh borhood unit) 理论, 目的是为了应对20世纪初美国城市快速交通的发展与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以美援基金兴建的民生社区在较完整地实践“邻里单元”理论的同时, 也有一部分因地制宜的举措。

佩里的“邻里单元”理论可概括为六要素:

一是规模, 即应当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

二是边界, 即过境交通大道应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 而不应穿越居住单元;

三是邻里公共空间, 即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系统, 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四是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 即单元内的公共设施如学校等应该集中布置于较中心的位置, 以满足其服务半径与单元边界相符合的要求;

五是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 即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元的周边地带;

六是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 即邻里单元内部的道路要符合其相应的承载量, 便于通行, 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穿越。

“邻里单元”理论的六要素, 包含了空间与非空间层面的内容。本文的安全性设计所研究的范畴是空间层面的内容, 因此省略与空间无直接关联的因素。筛选出的与住区内部空间形态布局相关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边界空间”“节点空间”“道路系统”三个部分, 涵盖了住区由内到外、由点到线的各种空间形态, 是居民除了室内生活起居外使用率最高的外部住区空间。

2. 空间安全性评价因子

在构建住区空间安全性评价体系之前, 首先对与空间安全相关的理论做简要概述。

1961年, 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在其《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倡开放的社区空间, 因为传统的充满活力的街道对于社区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她认为社区的安全性主要源于街道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必须清楚界定、自然监视、多样化。1971年, 美国犯罪学家杰斐利 (Clarence Ray Jeffery) 提出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即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 概念。1972年, 美国建筑师奥斯卡·纽曼 (Oscar Newman) 提出“可防卫空间” (defensible space) 四要素:领域感 (territoriality) 、自然监控 (natural surveillance) 、意象 (image) 、周遭环境 (milieu) 。[1]但随后有学者指出, 纽曼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偏执, 其环境决定论以及陌生人不安全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导向了“封闭住区”的模式。英国学者比尔·希列尔 (Bill Hillier) 及其团队所创立的“空间句法” (Space Syntax) 理论, [2]从计算机定量分析的角度, 一定程度拓展了雅各布斯的观点, 同时对纽曼的“陌生人有害”的思想进行修正。其他关于安全性的理论多未涉及空间概念, 此处亦不再深入探讨。

综合前人的观点, 笔者认为与住区空间相关的安全评价因子可以归纳为监视性、可达性以及领域感, 这三点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3]

高监视性可降低犯罪事件发生概率。暴露于人们视线范围之内的空间相对于隐蔽空间来说更为安全。无论是住区居民还是陌生人, 都能够对空间起到监视作用。区别于空间可达性, 监视性注重的是建筑与外部空间和边界空间的处理方式。例如雅各布斯认为应该增加建筑物与街道的接触面, 才能吸引室内居民对街道空间的监视。同时, 引入时间概念, 由于光线以及人的作息时间等原因, 白天比夜晚更为安全。因此, 可以通过夜间改善照明等措施来保证一定的监视性。

高可达性可在降低犯罪事件发生概率的同时减低灾害的严重程度, 可以到达或者穿越的空间能够更好地形成视线的监视。因此, 住区空间应尽量采用较为开放的设置方式, 避免尽端空间的产生。同时, 高可达性还表现在对空间形态的控制上, 应避免出现急弯、狭窄的消极空间, 以免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高领域感可降低犯罪事件发生概率。当空间具有一定的特性时, 就会激发居民的归属感, 居民将会自发管理及保护住区空间。同时, 这种领域感也将对陌生人产生精神震慑, 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关于空间领域感的塑造, 纽曼与雅各布斯存在着分歧。纽曼认为领域感必须通过围墙、出入口设置以及标志性构筑物等进行塑造, 这种空间形式极有可能导致尽端空间的产生, 以及空间可达性大幅降低, 给灾害发生时的营救行为带来一定困难。而雅各布斯则认为多样性的开放空间同样可以塑造社区归属感。笔者更倾向于雅各布斯的多样性理论。

三、住区空间的安全性评价与策略

根据“邻里单元”理论筛选出住区空间三要素 (边界空间、节点空间以及道路系统) , 并将安全评估因子作为参考变量,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确立参考变量在空间三要素中所占的比重, 构建住区空间的安全评价体系 (图2) 。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案例住区的居民及部分过客。问卷共发放360份, 实际收回304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79份。问卷有效率达到77.5%。相关问卷调查对象的信息详见表1。问卷调查显示:76%的人认可此问卷提出的评价体系, 13%的人认为此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 11%的人认为无法判断或弃权。总体而言, 问卷参与者认为边界空间最重要的评价因子为领域感, 节点空间最重要的评价因子为监视性, 道路系统最重要的评价因子为可达性。其中, 当地居民与过客的认知总体相似, 细节略有不同, 主要的不同为:过客较当地居民更能认知社区边界空间带来的领域感。结合问卷调研的情况, 住区空间的安全性评价 (图3) 与设计策略可归纳为三方面。

1. 边界空间的安全性评价

对住区边界空间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住区边界空间的安全营造以领域感为主者居多 (67%) , 可达性其次 (19%) , 监视性最少 (11%) , 3%的人认为无法判断。

以高发的入室盗窃案件为例, 有数据显示主要集中于外来人口聚集的开放式住区, [4]而新建的高档住区及物业管理较严、设施完善的大型住区则相对较少。民生社区作为开放式的住区必然要面对此类安全问题。因此, 选择从空间设计的角度增加领域感、可达性与监视性成为其可用的有效手段。

民生社区的边界空间多由建筑本身直接与道路相接构成, 即建筑边界构成道路边界。虽然边界开放, 却仍能限制人的动线,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隔住区内外空间的作用。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周边城市交通的引入, 同时保证了住区局部组团的私密性与领域感。同时, 丰富建筑边界与道路边界相接的中间地带, 营造多样化空间 (图4) , 让人可以进行停留活动, 增加监视的可能性。民生社区中住宅部分在初期规划时并没有设置沿街商业, 使得边界空间的监视性较弱, 后期逐步开发商业, 丰富了住宅底层界面的内容, 增强了监视性。如果进行合理的商业内容配置, 丰富营业时间段, 则将形成多时段的有效监控, 更能降低犯罪事件的发生。与民生社区毗邻的民生东路五段住区则为典型的封闭式住区, 周边设置有围墙、门卫等防护措施, 虽然利于领域感的塑造, 使陌生人无法随意进入, 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达性与监视性, 边界空间成为消极空间, 有些路段一天之中只有少量的人经过, 同样可能发生例如抢劫等犯罪事件。

由此可见, 边界空间作为场所区域的范围限定, 其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领域感的塑造上, 这种领域感的塑造除了单纯地通过封闭边界进行, 还可通过特殊的边界设计来实现。同时兼顾交通可达性, 避免出现使用率低的消极空间, 通过营造丰富的界面来增加日常活动场所, 以产生良好的监视性, 从而增加边界空间的安全性。

2. 节点空间的安全性评价

对住区节点空间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住区节点空间的安全营造过程中需同时注重可达性 (32%) 、监视性 (36%) 、领域感 (28%) 的需求, 4%的人认为无法判断。

民生社区共分为7个邻里单元 (图5) , 每个单元均有相应学校以满足该区域的学龄人口, 区内的学生就学半径均在400 m以内, 学校作为大型社区节点空间, 完全能够覆盖整个社区的使用。除此以外, 民生社区的节点空间还有:位于东半侧的少量公园绿地;位于东侧中央区域的大型商业中心及公园;位于西半侧的较多公园绿地。从公园的分布来看, 密度较高, 辐射影响力覆盖整个住区, 可达性高, 监视效果良好, 社区同时又有大型中央公园作为凝聚社区归属感的存在, 领域感较强, 成为台北市值得称赞的示范性社区 (图6) 。

住区节点空间作为人们聚集、休憩的场所, 主要承担临时避难及疏散的任务。因此, 节点空间最重要的是位置的设置, 尽可能地考虑可达性, 提高使用效率, 同时注重服务半径的覆盖程度, 根据节点大小及人流数量进行整体布局。在节点空间的设计上, 可以通过构筑物、场地设计等进行住区场所感与领域感的强化, 同时, 注重空间的可监视性, 例如儿童玩耍时, 家长可以从更多的场所直接监视其行为, 提高安全性。

3. 道路系统的安全性评价

对住区道路系统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住区内部道路系统的安全营造以可达性为主者居多 (54%) , 监视性其次 (29%) , 领域感最少 (11%) , 6%的人认为无法判断。

住区内部道路系统, 区别于住区边界空间, 以方便可达为主要设计依据。尽量采用分级道路, 按照住区、邻里单元、组团等不同的人口数量和使用频率进行设计。从道路系统的空间形态角度, 尽可能采用网格状路网系统, 避免出现放射状道路尽端空间。同时, 道路应当避免急弯、盲端等不利于视线观测的空间。

民生社区的邻里单元面积从8.312 hm2到16.612 hm2不等, [5]每个单元再划分成较小的组团, 总体保持较为均质的网格状空间格局。为了考虑与周边住区的衔接性, 在道路的处理上实行了主次分级的形式, 主要交通干道分布于邻里单元四周, 内部则布置网格状次要道路, 路网通达, 清晰明确 (图7) 。多级分层的路网系统, 有效阻隔了大量城市交通的涌入, 使得社区内部仍然保持相对隔离;同时邻里单元之间的道路又能渗入部分过境交通, 不完全割裂城市路网, 目前看来似乎更有利于区域内的交通疏导;组团级道路多为双车道, 道路的宽度决定了车流量的多少, 因此更大程度地阻隔了过境车流, 其主要使用者为社区内部居民, 从而形成一定的领域感。

由此可见, 对于大型社区而言, 如果完全进行边界封闭设计势必导致交通的不便以及城市空间的割裂, 因此可以考虑适度的开放。住区道路系统应当注意分级设计, 注意整体路网格局, 道路形态需结合建筑布局进行设计, 从道路空间层面解决住区的空间安全隐患并将城市交通渗入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论与不足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监视性、可达性、领域感三个角度对住区空间的安全性进行定性评估。

在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中, 以营造领域感为主, 封闭边界虽有更强的围合性, 但却减弱了可达性与监视性, 使得空间的安全程度反而有所降低。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增加建筑沿街面长度以及多样性来塑造领域感, 增加监视性, 同时不影响内部道路与边界道路的通达性, 可视为最佳边界空间方案。

在住区空间节点的设计中, 中心化与区域化并重, 扩大辐射范围, 在使用率提升的同时, 亦保证了其安全性。

在住区道路系统的设计中, 主要注重分级设计, 运用不同道路等级引导城市主要交通, 尽量避免干扰住区内部。路网格局尽量使用网格体系, 避免出现不规则的消极路段。

本文对台北民生社区的研究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 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 希望加入定量分析作为技术支撑。但必须承认的是, 通过空间设计的手段无法完全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必须与其他举措相配合才能真正提高安全性。

研究台湾住区空间中“街区制”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需注意台湾与大陆地区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本研究将为大陆地区未来大型住区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考, 从而避免因对中央政策的过度解读与住区的机械式开放而产生的空间均质化、碎片化以及空间意义弱化等消极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盈桦, 易永秋.住宅社区居民之社会空间安全意识[J].物理管理学报, 2011 (2) :9-16.

[2]希利尔.空间句法—城市新见[J].赵兵, 译.新建筑, 1985 (1) :62-72.

[3]李素馨.都市住宅小区形式与居民被害恐惧感关系之研究[J].都市与计划, 2000 (1) :25-45.

[4]袁晓芬.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安全性研究—以大连市地区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8.

8.社区文化邻里品牌 篇八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邻里互助” 社区养老

一、城市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优势

“邻里互助”模式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但是与二者存在着交叉。我们可以称其为社区化居家养老。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即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其次,从养老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顾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简而言之,社区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委员会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他的存在有以下方面的优势及现实意义。

(一)邻里互助,助人助己,和谐社区。据榆林市老龄办贺主任介绍,参加服务的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低收入者,他们本身的经济负担就比较重,参加服务的人员在帮助独居在家的邻居老人解决了生活以及精神等方面需求问题的同时,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了自身生存的保障,其实质是种助人助己的活动,增进了社区居民间的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灵活方便,服务周全,满足多方需求。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由于参加服务的人员和需要帮扶的老人在同一社区,可随时服务上门,方便办事,能够及时解决老年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大家彼此熟悉,感觉亲切,便于情感的交流,能够满足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三)低成本,高质量,老年人满意程度高。榆林市老龄办主任贺和平介绍,老龄办会定期走访被服务老人,若发现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好,就会将其解聘。“这种养老方式融合了机构养老的优质服务和居家养老的温馨,老年人满意程度很高。”另一方面,因为处同一社区,服务人员与被照顾老人感情基础比较好,切实把老人需要当成自己问题。在资金运作方面,采取的是政府补贴的形式,即政府承担大部分的资金,老年人子女承担小部分资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观念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

观念认识不足,来自于政府部门和老年人自身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社区“邻里互助”照顾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地方政府和社区本身但是,受历史习惯及政治体制的影响,地方政府和社区对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到又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另一方面,受传统“养儿防老”的影响,老年家庭认为子女供养及照顾父母,是必然的道德标准,也是自己必须承担的义务。因此,在老人看来,靠政府、社会的照顾是给孩子丢脸,给自己丢面子,对此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另外在我们调研过程中,这一利民惠民的服务项目,同一社区的很多人并不了解,只有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表示热烈的支持与欢迎。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一方面,发展社区“邻里互助”照顾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和社区的重视程度,改善和提高社会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得老人获得真正的心理慰藉,让老人明白养老问题不单单是自己的义务,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使他们放下心中的惶恐与不安。

第二,资金缺乏,筹资渠道单一,政府财政负担压力过重。

社区“邻里互助”养老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投入,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富先老”,在现阶段,对于较发达地区而言,财政尚可承担,而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如果想进一步扩大受惠面,势必会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压力过重。据老龄办贺主任介绍,实行邻里互助模式已經将近两年,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最终导致只能维持现状,不能进一步过大受惠人群。因此,不难发现,资金的缺乏最终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去完善相关制度、配置与之配套的社会资源。

要解决这一问题,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1、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发挥社会慈善机构的作用。设立相应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收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来。2.加快社区养老的产业化。改变传统的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观念,社区养老要从行政性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政府要做的就是严格把关,做好宏观调控,保证市场能够公平顺利进行。这样既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第三,管理体制不健全、权责不明,评估体系不完善。

由于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有限的社区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不能有效的整合相关资源。其具体表现在:l、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不畅。老龄工作的开展及民政、妇联、劳动保障及民间机构等多个部门。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使得主管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的民政部门无法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从而很难提高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2、评估体系不完善。参加服务的人员的管理比较松散,缺乏相应的激励奖惩制度,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更多的是依靠道德的约束,长期以往,必然会使得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下降。部分试点社区虽然出台了相关的资金补贴办法,却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评估制度。

要解决这一问题,1、政府应该健全法律法规及管理体制,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2、,加强行政协同,在社区内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服务管理,综合协调社区和各个部门的关系,使得各部门,共同制定今后开展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职责。3、为保证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完善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奖惩结合的规范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全国老龄办,2008

[2]王海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问题分析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陈卓颐.实用养老机构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

[4]祁峰.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ll

[5]翼志勇.中国养老[M].文汇出版社,2008

9.社区邻里节领导讲话稿 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居民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话中秋、促和谐、邻里节”茶话会。这是一次庆佳节、促和谐、邻里情深的盛会,同时也是一次以“真情连着你我他、文明和谐进万家”及“中秋月圆、邻里情深”为主题的邻里佳节活动,在此,我代表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我们的居民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小区物业、社区、居民是其乐融融亲如一家,开展和谐邻里节活动,是弘扬我国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我们社区邻里之间凝聚力、亲和力的有效载体,更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本次活动为社区居民们搭建起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大家由相识到相知,由熟悉到关爱,进一步巩固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扩大了特色品牌效应,营造了团结、互助、文明、祥和的邻里关系。邻里和谐是社区和谐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起点。希望有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到和谐邻里节活动中来,做一个邻里和谐的推动者,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举办物业、社区、居民中秋邻里节活动,是为社区居民架起一座沟通连心的桥梁,创造一个互相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平台。在此我们诚挚地希望和倡议广大居民朋友们,才现在开始、从此刻做起,我们大家伸出友谊的手,问句温馨的话,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让寂寞的楼道热闹起来,让困难的邻居幸福起来,共同营造“社区大家庭、邻居做朋友”的和谐氛围,为建设“和谐社区”、争做“文明市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衷心预祝茶话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合家团圆、中秋幸福!

10.新型社区邻里关系调查报告 篇十

小组成员:

信管

赵云鹏、赵政亦、朱博俊,蒋程佳

经管

成可立

小组分工:

调查意义:成可立

调查目的、方法、过程:朱博俊 概率统计:蒋程佳 调查情况综述:赵政亦 调查分析、结论:赵云鹏

小组组长:赵云鹏

目录

选题意义„„„„„„„„„„„„„„„„„„„„„„„1 调查目的、过程„„„„„„„„„„„„„„„„„„„„3 调查方法„„„„„„„„„„„„„„„„„„„„„„„4 调查情况综述„„„„„„„„„„„„„„„„„„„„„4 分析„„„„„„„„„„„„„„„„„„„„„„„„„10 结论„„„„„„„„„„„„„„„„„„„„„„„„„12 建议„„„„„„„„„„„„„„„„„„„„„„„„„13

新型社区邻里关系调查

选题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口不断增加。人民都逐渐从平房搬到了新兴的小区内,然而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居民邻居之间也会发生新的问题。

现在,人们总是怀念从前的大院生活,说那充分体现了“远亲不如近邻”。但这种密切和热闹是建立在住房窘困逼窄的基础上。说到底,是一种无奈——七十二家房客的拥挤造就了亲密,空间窄小,人的气魄也小了。相互之间了解得太多,彼此都熟悉彼此的性格和脾气,任何事都可以不胫而走,根本谈不上隐私权。新邻里关系实际上是居住条件改变下的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条件改变了,人的思维随之而改变,一味强调某种氛围显然有点不合实际。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很深奥的社会哲学。

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具有的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比如从生产互助的角度看,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共同发展生产、共同走上致富道路。这一点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各个家庭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对有限的农村邻里间表现的尤为明显。就目前的城市现状而言,由于许多家庭中的成员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的问题,因此良好的邻里关系也有利于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走上再就业之路。许多家庭事

实上在这方面已尝到了甜头。

再比如,从生活互助的角度看,一个家庭在生活上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甚至是不幸,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其处在邻里关系较好的环境里,这个家庭往往能及时得到邻里们的安慰和同情,照顾和救济,由此能及时地克服困难,摆脱不幸。这些得到过邻里帮助的家庭,当他的邻居发生困难时,相信他们也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活上相互扶助。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许多传统的美德,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远亲不如近邻”、“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就是这种传统美德在邻里关系中的写照。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大地倡导、发扬这些传统的美德。

另外,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分析,良好的邻里关系还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这也正是今天我们为何要选择“邻里之间”这一话题进行交流的主要原因。

同时社区的安全问题也存在,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治安问题,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邻里关系对促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具有的意义,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助于邻里之间矛盾的化解,能够直接避免或者减少邻里间因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治安和刑事案件。在一个邻里关系良好的环境里,邻里之间往往能够自觉地采取互谅互让的方法,求得他们之间矛盾的化解,和和气气地解决好他们之间形成的纠纷。相反在一个邻里关系不良的环境里,邻里之间常会为一些丁点小事一

触即发产生矛盾,轻者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重者大打出手,酿成流血事件,进而引发治安甚至是刑事案件。在社会发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中,因不良的邻里关系酿成的占有相当的比例。

邻居对于我们,是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重要纽带。“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话足以说明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邻里关系是社会中的重要公共关系,如果运转良好,将对人群素质、道德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我们也许不再为争过道而面红耳赤了,不必担心隔墙有耳了,可我们又都被水泥壁垒裹住了。与此同时,邻里关系由从前的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不断加大,人们总是喜欢躲在自己家的的那一块小地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人们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已经渐渐的感受不到了,总体体现为“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理他人瓦上霜”的情况。为此我们展开调查。

调查目的:

当人们悄悄从单位大院迁出,当人么逐渐从城郊大队搬出,搬进水泥钢筋建造的楼房时,亲密的邻里关系逐渐被冷漠替代。可是喧闹的都市之中,邻居依然还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人。针对逐渐冷淡的社区邻里关系,我们小组对我们学校附近的蚕花巷小区和运河一代的小区进行了抽样问卷通过对社区业主的问卷调查,了解和整合邻里关系的各种问题,对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调查过程:

我们沿着湖州街去了拱北小区的公园找了不同年纪的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很乐意帮助我们填问卷,也有一些对这些问卷有抵触心理,使我们调查进行的不是很顺利,接着我们沿着湖州街走到了运河边上,对一些店主进行了问卷调查。有的店主很乐意的接受了我们的调查,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大学生毕业生对我们的问卷很理解,但是有些中年的妇女不是很理解我们的方法,以为我们是搞传销的,把我们轰出店里,在巨大的压力下我们坚持发出很多的问卷。我们抱着不怕苦不怕晒的念头,长途跋涉十几公里,问了几十家店铺,和几百人.最后为了找到不同年龄段的人,我们又到各自居住的宿舍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派发问卷。

调查情况综述

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每个人难免都会有自己的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邻里关系总是个话题。邻里关系的好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生活、工作和学习,和邻居相处的关系侧面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发展变化及人文历史的变迁,那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的邻居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和以前有不同吗?

本次调查,我们发出200张传单,收回152张。以下是本次调查的情况: 1.你的性别?

你的性别?40%男女60%

2.你所在的年龄段?

你所在的年龄段?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10-1920-295.30%30-395.30%40-491.90%50以上27.60%系列159.90%

3.你什么时候去邻居家里走动或做客? 5

你什么时候去邻居家里走动或做客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经常去有事不得不去经常去逢年过节简单拜访尽量不去系列1有事不得不去

4.你认识你的邻居吗?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空间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现代人的隐私观念和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许多人不愿意多管别人的闲事,对于邻居的事情大多不会过问,对于自己的邻居可能只是了解到邻居的姓氏,而具体的情况不是非常了解,而主动和别人搭讪可能会被视误会,所以很多人即使居住了好几年也并不知道邻居的名字。

11.80%32.90%认识并有过交往认识,见面偶尔打的招呼不认识55.30%

5.你知道邻居家有几位成员吗? 6

7.90%47.40%很清楚不太了解根本不关心44.70%

6.你对现在的邻居满意吗?

7%24%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69%

7.你和邻居互相来往吗?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的居住环境已由原来的弄堂胡同式的大多变成了高楼大厦,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使得人们没有更多机会接触,而不似以前的老式住宅,一开门就可以见到邻居。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流动性也大,选择租借房子的人也很多,现代人已经不太可能像他们的祖辈那样一辈子居住在一个地方,故而也不可能会有很多的机会和邻居来往。甚至有一些人和他们的邻居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因此经常来往的人数非常少。

31.60%经常往来从不往来偶尔往来15.10%53.30%

8.遇到困难,你会向邻居求助吗?

9.90%36.20%一有困难就求助遇到重大问题又拿不定主意时才会求助从不求助53.90%

9.邻里之间有矛盾吗?

19.70%有没有80.30%

10.你认为引起邻里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0.00%40.00%30.00%噪音和环境的污染, 35.50%其他, 48%系列120.00%10.00%0.00%噪音和环境的污染占领空间, 8.60%宠物, 7.90%宠物

11.邻居之间发生矛盾后,你一般会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48.70%22.50%27.60%1.20%系列1争吵两句就适可而止主动调和互不理睬,任其发展武力解决

12.你曾经帮助过你的邻居吗? 由于对于自己的邻居的了解程度较低,平时又缺乏沟通和往来,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邻居比较冷漠。

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40.70%44.10%13.20%1.90%系列1有过没有如果邻居求助,会帮忙如果邻居求助,也不会帮忙

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正在日益变的淡薄,对于那种久违了的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邻里情变的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及,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着被关心被了解,但是在一种害怕别人误会的心态的驱使下,谁又能主动去关心接近别人?明略公司认为对于这种人情不断变薄的现象,整个社会都有义务提倡对他人的关心。不管是谁,生活在这世上就会和别人接触,每个人都需要关心和了解,在希望别人能关心了解的同时也应该对别人做出关心和了解。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形成这种良好的风气,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

分析

总结本次调查,可以分析出:

从性别方面来看,女性占到60.5%,男性占到39.5%。开始我们走进社区,女性更愿意接受我们的调查,而男性相对排斥我们,这从某些方面说明女性更远与人为善。

从年龄段来看,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配合我们调查,而老年人则表现出不愿意配合我们的调查,从调查结果老看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近九成。

从与邻居的关系来看。当问及是否认识你的邻居时,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只是偶尔打个招呼,认识并交往过的只占到了3成。对于邻居家有几口人,有47.4%的人表示是很清楚的,而44.7%的人不太了解,7.9%的表示完全不关心邻居家有几口人。只有31.6%的人表示会和邻居经常往来。而当问到会遇到问题时是否向邻居求助时,只有9.9%的人表示一有问题就像邻居求助,而36.2%的人从不想邻居求助,53.9的人遇到重大问题才向邻居求助。而40.75的人曾经帮助过邻居,更有44.1%的人表示如果邻居求助原意伸出援助之手。80.3%的人与邻居没有矛盾,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19.7的人与邻居存在着矛盾,而噪音和环境的污染时一个很大的原因。当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时,48.7%的原意主动调和来化解邻居间的矛盾,27.6%的人表示不愿然事情闹大吵两句就适可而止,22.5%的人选择互不理睬、任其发展,极少的约1.2%的人选择武力解决。

大家没有真正的交流,最多也只是表示面上的相互打招呼.以前人民的生活节奏较慢,居家时间比较安多,和和街坊邻居的交往时日常交际的主要方式。现在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居家时间少了,和邻居相邻不相识的情景随之增多。同时,现在人对邻居的依赖越来越小。随着通讯技术的不但发展,和远方的朋友在网上聊天比敲开邻居的们要容易的多,和邻居的交往不在不必可少。在人们对邻居感情上的依

赖减少的同时,实际生活中队邻居的需要也逐渐减少。真是这些原因,造成了都是邻里关系趋于冷漠。

结论

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我们的调查我们得知现在的邻里关系体现出几种特征。

一:由动态积极到静态消极

过去的邻里之间关系表现为:邻里之间相互接触频繁、关系密切,邻里之间相互走动的较多。现在的邻里关系表现为:邻里之间基本没有太多的走动人与人之间相对冷漠。二:由直接联系变为间接联系

过去的邻里关系之间都有相互接触,但现在的邻里关系中更多的时间接接触,对于邻居的了解很少。三:有背景简单到背景复杂

过去大家都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或者家里传下来的房子里。下载乃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单位甚至不同城市、国家的人成为邻里。四:由宣传共性到张扬个性;

过去大家以共性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生活相对平稳固定。现在打击生活的空间相对私密,接触不多,因此就更个性一些 五:由靠社会公德维系变为靠法律维系

旧的邻里关系更体现道德的力量,在新型邻里关系中,大家更多 的依靠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的遵守来维持。

建议

创建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对现代人来说更合适,社区居民和居民委员会都应该为此而努力。社区居民委员会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居民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趣味社区运动会、家庭厨艺大赛、邻里互助等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消除邻里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逐步加深了解,形成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对居民来说,要转变观念,从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不要人为制造一个个鼓捣,把邻居当成陌生人,应该逐渐消除心里封闭性,融入社区大家庭。社区的一切活动和倡导都只是个媒介,它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问题,它只是为大家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提供一个可以暖心的港湾,只有大家把心放开才可以真正的回到当初大家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大家庭。和谐的邻里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更是一种坚持的美丽。只有大家能够为爱而坚持,我们就能让生活充满阳光。

上一篇:图书捐赠活动讲话稿下一篇:商老庄乡中心小学关于全员培训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