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过零丁洋

2024-10-28

改写过零丁洋(10篇)

1.改写过零丁洋 篇一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对偶和比喻的巧妙作用。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一)预习检测题目中的“零丁洋”在广东珠江口外。作者文天祥,号(),字()

又字履善,()朝代()家、诗人。请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干戈()(2)寥落()(3)惶恐()(4)飘絮()

(二)课内探究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四)训练检测(12分,书写1分)诗中诗人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沉痛诉说国破家亡、动荡不安的痛苦的诗句: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的诗句:。诗中直抒胸臆,表达其誓死不屈的决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诗句:。诗中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国家危亡,个人身世坎坷之意的句子:

。诗中作者回顾自己的身世,重点写入仕和“勤王”的诗句:

。作者写兵败与被俘的情景与感慨的诗句:

总结反思

2.改写过零丁洋 篇二

一、引领学生走进诗人世界

诗歌的灵魂是想象,是情感。然而传统教学中,却先从释题、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着手,虽然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然而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己品读的权利。因此,笔者在执教《过零丁洋》时打破常规,避开以往俗套的环节,直接配乐,随着名家诵读的录音走上讲台。在录音播放结束后,教师再次纵情朗诵古诗,至于诗的内容、背景,什么都没有说。很多时候,读是最好的感悟。等朗诵结束后,笔者又伴随音乐纵情朗诵自己改写的小散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也遭遇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当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完毕后,学生一片寂静。之后,教师也没有讲解,而是让学生先大声诵读几遍,然后闭着眼睛自由诵读。这一听三诵,时间大约花了十分钟。其中没有讲解诗词,没有涉及作者,更没有通过渲染气氛,了解诗词背景,而是通过教师不停地读,学生不停地诵,引导学生积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文天祥爱国悲愤的情怀。

其实,诗词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张力,通过情感来感染、传递。作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感情是充沛的、真挚的,也更容易与诗词作品进入一种共鸣状态,从而陶醉其中。笔者认为,这堂课的导入较理想让学生直接接触作品,直接用心灵感受诗人所呈现的想象世界,从而感悟诗人的喜怒哀乐。这就是一次最美的情感教育。也许每个学生心中的文天祥都不一样,但至少都是文天祥。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真挚的。

在这次导课中,教师为何没有涉及过多的环节,而是直接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首先,诗词的体裁相对特殊,它追求的是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试想,诗词一旦失去想象,仅靠空白的几十个汉字来分析,又有何意义其次,让学生少点干扰,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文学的想象世界,让学生对诗词的品析、想象情感分析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这一课的导课中,教师只是通过纵情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在诗词教学中如果无法走进诗人世界,那对诗词的深度品析必然会造成影响。

二、帮助学生建构认知框架

尽管通过激情渲染,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诗人世界,但那只是整体感知阶段,而要深入理解诗人、感受诗词魅力,更重要的还需要进行理性解读。虽然学生知道这首诗写得好却无法说出为什么好。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感悟文天祥“悲愤”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究竟该怎么教?是从整体感知,还是从头到尾,从局部到整体?其实,方法不唯一,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而针对《过零丁洋》一诗,则可以从“叹”入手,从整体到局部来解读。以“叹”为线索,让学生串起整个教学内容,而这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一种结构,一种全新的认知结构,比如:

层次式的认知结构,不仅能让学生把握诗词重点,还能把握诗人情感的命脉,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层次式认知结构,逻辑性强,句子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图表展示,一目了然,也在形式上构建了一种形式美。从而让学生在进入诗人世界的同时,还能通过品味诗词内容体味诗人悲愤、明志的思想感情。

这种层次式图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能产生一种美的享受。学习时容易理解,学后容易巩固。层次式认知结构,让古诗词中美的欣赏与学习目标巧妙合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进而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掌握用诗技巧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教师仍在教教材。根源在于很多教师不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分不清课文内容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从而导致把教课文理解成教语文。其实,课程内容就是为了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材料、技能、情感、策略;而课文内容则重点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手段,一种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就是教什么,而课文内容则是用什么教。如果一个初中语文教师,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那么他眼中看到的只有这一首诗;如果他能够认识到课程内容,那么他会凭借这首诗,能教给学生学会“用一首诗”的方法与技巧。

因而,在学生大致了解《过零丁洋》这一首诗的内容与结构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引导他们用这一首诗来学习其他诗。相对而言,这首诗是前几联叙事,后几联言志。例如,先叙事或者抒情,最后言志的古诗还有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岳》、于谦的《石灰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其中《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望岳》前三联是写景,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是言志。

在学习诗词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要让学生知道,诗人选择意象,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在景物或者叙事中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哲理等;很多时候,尽管是言志诗,但也不乏抒情或者写景,毕竟“以情言志”或者“以景言志”也是古诗词的常态。只有让学生明白古诗词的结构和学会“用一首诗”的学习方法,才能举一反三,自己归纳,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当然,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诗人情感,这往往是内在的,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是需要学生透过表象去分析、品味的。

3.《过零丁洋》教案 篇三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4.《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篇四

济源市实验中学

张惠玲

《过零丁洋》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5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激情导入——预习展示——朗读感知——研读欣赏——拓展延伸——自主学习”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秦始皇挟强弩而平六国,开疆拓土,雄极一时。记住他,是因为他的霸业。霍去病,率铁骑驰骋沙漠,荡平匈奴,扫清寰宇。记住他,是因为他的应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记住他,是因为他的忠贞。而有一个人,我们一定也会记住他,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铮铮誓言。他就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大屏幕展示课题)生:文天祥。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预习成果,学生展示

师:关于文天祥,你知道多少呢?

生: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师:你的展示让大家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谁来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呢?

生: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都作了认真的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读一下。

生读。

三、朗读课文,诗意译文 师: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同学们倾听老师的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感情。师范读 生鼓掌。

师:请同学们练读三遍。生练读三遍。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读。

师:读得字音准确、节奏恰当,有点感情。谁再来展示一下?

又一生读。生评价后全班齐读。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来把诗的大意来翻译一下。

生:“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薄落的兵力与元军苦战四年。” 师:“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华美的,我们这样翻译已经不能表现诗的意蕴了,我想用诗意的语言来表现诗的意蕴。如何翻译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1.正确释字,诗意扩充。2.语言凝练、尽量押韵。”我特意再次提醒文章的韵脚那几个字要放到诗意翻译的句子的后面。生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四、字斟句酌,品味赏析

师:请同学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 生: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第二年在殿试中,被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状元。(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抗元,次年与元军讲和时被扣留。元方多次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只好将他押解北方。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生:“辛苦”、“寥落”。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生: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师: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可以这样说,作者心中充满 学生抢着说出了悲苦。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 生:读得感情充沛,读出一种悲苦的味道。生读。

师:诗的首联仅用14个字就把作者一生的经历的悲苦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语言凝练概括。你认为鉴赏诗歌还有哪些方法? 生回答:字词品味、修辞手法、情感体会。师:你最欣赏诗的哪一联?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赏析。

教师巡回指导。师:哪组来展示?

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和身世的惨淡。

师:为什么山河破碎像风飘絮呢?

生: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所以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师:老师很想说,在那时那地,元兵的铁骑在南宋的土地上恣意的践踏,南宋的大好河山处处受元兵蹂躏。

师:浮萍是什么?它与柳絮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方向。

师: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漂泊浮萍本无根”。何况这又是风雨中的浮萍,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国家将亡,自己身陷敌手,孤零一人,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诗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和身世的惨淡。师:那么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如果说首联是悲苦之情,那么颔联就是同学们说的悲哀之情。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生:语调低沉,语速要慢。师:你能来试试吗?

师:语速还要慢一点,再来一次。好,这一次真的读出了情感。师:哪一组赏析颈联?

生:这一联可以看出国家当时的形势险恶,个人境况危苦。师:两个惶恐和零丁一样吗?

生:第一个惶恐是惶恐滩,第二个惶恐是心情,第一个零丁是零丁洋,第二个零丁是孤苦伶仃。

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 生: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俘被押解到零丁洋。师:“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国家举步维艰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深感孤苦零丁。其时,当时诗人真正是家破人亡,妻子,女儿背元兵俘虏做宫役,诗人说自己是雨中萍,其实,我感觉诗人处境比水中萍更坏。看来同学真正读懂了作者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要注意,“说惶恐”、“叹零丁”应重读,读出重音。

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生:誓死报国的精神。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

师:如果前三联分别用悲苦悲哀悲愤来读,那么尾联应该是悲----拖长声调。生:悲壮。

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 生: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

师: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让我们全班朗读,用心读出诗人的爱国心曲。学生集体朗读。

师:通过我们的反复朗读,大家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集体背诵。

五、拓展延伸,厚实底蕴

师:《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说说

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师:你还知道哪些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吗? 这个地方学生说的很详细,也很好,我就不做记录了。

六、归纳方法,课后自学

师:学无定法,贵在有法。我们回顾一下学习这首诗的方法,师带领学生回忆归纳诗词学习方法,明确为:朗读——理解——赏析——积累,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用此方法课下学习《山坡洋潼关怀古》,同时大屏幕出示学习提示:“朗读——读出情感,理解——内容,赏析——名句,积累——背诵。

教学反思:

1、我认为本次讲课自己不紧张,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一改以往照搬教案,不能灵活应变的旧习。尤其到了最后,当自己没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自学时,马上把它留为作业。看到金梅主任会心的一笑,我感觉不拖堂就是好。

2、教师注重学生的整体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课堂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发言积极,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有发言的机会。

3、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反复朗读成诵,体现诗歌的朗读教学。而且,在朗读环节,师生互动效果特别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并在具体的范读中。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朗读。当然,学生也是很懂事的,当我范读完后,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给我很大的鼓舞。不足之处:

1、课堂语言不简洁,不凝练。自己为了彰显语文教师的文采,精心编写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等,孰不知课堂时间有限,哪有那么多时间给自己呀?对比社民,我的导语用了1分钟,她才用了1秒钟。这就是一个对比。

2、点拨、引导能力有待提高。也不知为什么,课堂上自己在学生回答正确之后,总害怕有人不懂,于是,自己一定重复一遍,解释一下才安心。缺乏巧妙的点拨和引导。对比社民,人家三言两语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费了半天的力气。

3、个人底蕴需要提升。想想一个语文教师,没有深厚的底蕴,怎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呢?扪心自问,从教这么多年来,自己读了多少书?因而,多读书,多积累,多写作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

5.《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篇五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虽然我不是主角了,但是我成了导演,任务更重。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环节:走近文天祥,走进《过零丁洋》,体会文天祥的感情。

孩子们在以前的课上曾经学习过文天祥的事迹,让他们介绍文天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对文天祥的了解也比较全面,老师稍微做总结就好。在第二个环节,走进《过零丁洋》的过程中,我着重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这样四个问题,就把本首诗的四联内容分析的很透彻了。在赏析颈联的时候,有一个难点,“惶恐”和“伶仃”有双层含义,这两个词又有什么作用?孩子们很难体会出来。我一再启发他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要他们说得完整还是有点勉为其难。正在这时,我们的赵财源“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语言流利而又顺畅的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称赞他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勇士,他还不好意思的脸红了。

6.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有关文天祥,你都知道什么?

2、拿出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二、学习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尝试读,小组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集体交流

(1)、齐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两句。

“寥落”是什么意思

思考: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默读“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自由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齐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三、品读赏析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五、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六、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 颔联——国破家亡 坎坷辛酸 丹心垂史

颈联——追忆过去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尾联——感叹眼前 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 教学反思:

7.《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篇七

崇相西初中 张祥 教学目标:

1、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

2、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

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学情分析:

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感情碰撞,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诗中涉及的多个故事。教具准备:

《二泉映月》配乐,渲染诵读气氛。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明确写作背景。

1、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一首能打动战场上兵戈相见的敌人,让千百年来无数国人为之动容的律诗,这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板书课题:过零丁洋]

2、请大家说说题目《过零丁洋》的意思。明确:路过零丁洋.3、激疑,解读插图明确写作背景:

文天祥仅仅是路过吗?为何会在零丁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8页插图,我想能从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明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浩淼的江水无边无际,那个站在船头衣着朴素、手带铁链的人就是文天祥,此时,他已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俘虏。《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这首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1279年,他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写下此诗严正拒绝,以死言志。

二、初读感悟,读正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律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抽一生读,请学生评价。

3、全班齐读。

三、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初读此诗,我们可以隐约感受到这首诗包含了文天祥后半生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本诗,老师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片段。请大家仔细听,同学们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老师讲的这些故事与哪些诗句相照应。

(一)学习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1、故事一:

1256年,文天祥20岁考中状元,出仕做官。但是奸臣当道,刚开始只是担任无足轻重的官职,直到1276年40岁时才官至丞相。[板书:出仕做官]

明确:遭逢起一经。从“遭逢”、“一经”可以看出来。理解难点实词:

①一经:经,经书;一经指一种经典。可见,文天祥他是读书之人。②遭逢不是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2、故事二:

文天祥生活的南宋末年,正是南宋王朝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1275年正月,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京城临安。进攻京城意味着什么?南宋王朝灭亡在即。大军压境之际,在南宋王朝生死存亡之际,朝中大臣却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有很多人“主和”、“主降”。就在此时,39岁的文天祥正任赣州(江西)知府,他弃文从武,相应太后的勤王号召(“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他捐献、捐尽家中钱财,招兵买马组织起义军。在作战中,因南宋各地官僚将领只求自保,勤王之师甚少,很多官员隔岸观火,他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4人。

1276年,太后执意投降。元军提出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当时丞相害怕,连夜逃跑,文天祥被调任丞相出城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惧怕元军武力,他痛骂元军,被扣留。后逃出,继续组织部队与张世杰等人对抗元军,终因寡不敌众,1278年12月,战败被俘,这期间正好是四年。[板书:勤王抗元]

明确:干戈寥落四周星。理解难点实词:

①干戈:借代修辞,指战争。

②寥落:稀少,挺身抗敌的人日渐稀少,连太后都主张投降。

③四周星:四年(从1275年正月勤王抗元到1278年12月被俘正好4年)。

3、理解“辛苦”含义:辛辛苦苦,历尽辛苦。辛苦应该指整联内容,并非只指读书。

4、请学生说说首联的意思。

(二)、赏析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故事三:

这四年间,文天祥历尽艰辛,但是仍未挽回局势。最终,谢太后带领小皇帝宋恭宗投降,临安失守,朝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立端宗皇帝,但是,端宗皇帝在逃亡的路上受惊吓得病而死,大家又拥立八岁的赵昺为皇帝,行朝暂设崖山海中,从此南宋王朝成了流亡中的政府。如果追兵一到,他们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国家局势就如同_________,迟早都要灭亡。事实上,就在文天祥写此诗之后约二十天,宋军的船队被元军冲散,张世杰战亡,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残余的宋军,官员及家眷也纷纷跳海殉国(史载有数万之众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明确:山河破碎风飘絮。

①理解“风飘絮”的比喻意:国家局势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板书:国家局势(命运)]

2、故事四:

在抗元斗争中,文天祥出生入死,一次被扣,两次被俘,写此诗之时他已家破人亡,老母被俘,妻女被困,大儿丧亡。

有人说漂泊浮萍无根。同学们,他赖以生存的国破了,他自己的家也亡了,个人身陷敌手,自己的命运就像_________,无所依靠。

明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①理解“雨打萍”的比喻意:个人命运如暴风雨中的浮萍,时起时沉。[板书:个人命运] 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国家灭亡了,个人还有什么依傍。在这里,作者将国家安危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一切都源于他有一颗——爱国心。

3、课标中要求初中生应该初步鉴赏古诗名句,请同学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明确: “风飘絮” 比喻国家局势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个人命运如暴风雨中的浮萍,时起时沉。颔联运用比喻修辞,将国家安危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爱国之情。

(三)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故事五:

1277年,文天祥军队被元军打败,从惶恐滩一带撤退。惶恐滩,激流险恶,水势湍急,人们乘船渡过都惊恐害怕。他前临惶恐滩,后有追兵。同学们,对于文天祥来说考虑的是什么?如何能够闯过这就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这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可见当时形势险恶,他对当时国家的艰危时局忧虑不安。

明确:惶恐滩头说惶恐。

2、故事六:

1278年12月,文天祥不幸在五岭坡被俘。1279年1月,元军率兵追击皇帝赵昺,文天祥被押解前行。元军主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仍在崖山坚持抗敌的张世杰。此时,随同他的将士多数已战死,军队溃散,家破人亡,一人被俘,个人境况危苦。路经零丁洋,他不免感叹自己——孤苦伶仃。

明确:零丁洋里叹零丁。

3、颈联中的两个“惶恐”与“零丁”意思一样吗?请说说他们的意思。

4、颈联被称作千古奇对,从品味字词方面来赏析颈联。[板书:形势险恶,境况危苦]

(四)、诵读前三联。

同学们,故事讲完了,我们也学完了前三联,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和语速去读? 明确:语速缓慢,语调深沉。那么前三联应该怎样读?请同学们先自由读,注意读出重音、语气和感情。

1、抽两生读,由学生评价。

2、创设意境,学生齐读。配乐渲染气氛,教师创设意境:

南宋大臣文天祥一生为国,无奈身边挺身抗敌的人日渐稀少,国家局势如同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国破了,家亡了,兵败、被俘,自己一人孤苦伶仃被元军囚禁,路经零丁洋,面对敌人的逼迫,面对浩淼的滔滔江水,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追忆往事„„(放《二泉映月》音乐)

(五)、诵读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丹心”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联的意思。

2、尾联表达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你能从中读出什么?[板书:直抒胸臆,以死明志]

3、饱含感情,齐读最后一联,读出文天祥诚挚的爱国之情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读出文天祥身陷敌手,但宁死不屈,以死明志的决心。读出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一身正气。读出文天祥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人格魅力。

四、随笔拓展。

南宋王朝统治者,并没有接受北宋王朝亡国的苦痛,政治上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回想南宋历史上,为拯救国家,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的英雄伟人不少:

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亭; 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豪放派诗人辛弃疾21岁开始抗金,但因仗义执言,多次受弹劾,最终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乡下,暮年发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感叹!

像文天祥这样的英雄生在南宋末年是不幸的,但文天祥又是可赞可叹的,他的一片赤胆忠心,坚贞不屈的铮铮誓言光照日月,气壮山河。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话想对文天祥说,请你用50字左右写出你心中想说的话。

五、结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回想我国历史上,为拯救国家,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的英雄伟人很多,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衷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我们的祖国才会想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于世界。他们的身躯虽然倒下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伟大梦想,在新中国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同学们,只要你努力,一定会梦想成真。

六、作业布置:

请以《文天祥,我想对你说》为题,把课堂随笔拓展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习作。

板书设计:

8.过零丁洋导学案 篇八

《过零丁洋》导学案

编制:刘晓旭审批:课型:自学验收领导: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4、激情投入,阳光展示。【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诗作。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3、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写在“我的疑问”处。

4、运用好双色笔,限时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独立思考。【知识链接】

1、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于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2、创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仍在海上坚持抗元的宋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敌帅张弘范称其为“好人!好诗!”(之后二十多天,只有八岁的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由大臣陆秀夫背负跳海殉国,誓死不降。)

【自主学习】

1.请写出阅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生词并注音。

2、作者是,字,又字,著有

《全集》。

3、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4、请找出诗中的比喻句。试赏析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该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延伸拓展】

1、收集有关爱国或不折气节的名人或诗词等资料。

2、诵读全诗,思考本诗给了你哪些启发,写一篇读后感,500字左右。

9.《过零丁洋》读后感 篇九

这个暑假我在读宋词的时候学习了《过零丁洋》这首诗词,诗词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记忆深刻。诗人文天祥面临死亡,面不改色,不屈服于敌人,与敌人视死如归,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这些都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抗日战争时代,有许多和文天祥一样的爱国英雄让我敬佩:抗日英雄王二小,小小年纪就帮助八路军参加抗日,把日本鬼子带入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丧命在日本鬼子的刀尖,他牺牲时才十三岁;刘胡兰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抓住,她面对敌人的铡刀、面对死亡,也不把同伴供出;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小兵张嘎面对敌人,不屈不饶……

和这些英雄相比,我是多么渺小,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不愁吃穿,能读书,还能愉快地玩耍。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和平、幸福的时光。做为一名小学生,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扎实学习科学本领,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长大后报效祖国,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0.过零丁洋反思教学 篇十

当然有成功之处就有不足之处,首现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对文天祥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实质还没有领悟到位,其实作者在文章的首联就说了他自己不会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从小饱读儒家经典,自幼就经过经典熏陶,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虽然我在课堂补充了十三“经”,但没有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也给学生对文天祥的认识带来一个浅浅的缺陷。

其次,在诗歌的教学上,我有了一个意外的设想,是不是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诗歌教学体现一个整体的序列。

上一篇:共产党员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教学工作目标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