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11篇)
1.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 篇一
吉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帮扶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在我市农村重点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强镇建设工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三新’文明新村创建工程‛、‚农村社会管理工程‛、‚农村‘三资’清理规范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七大工程。为确保七大工程扎实有效地开展,建立市、县两级领导、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度,现制定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未来三年,我市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突出发展农村经济和关注民生两个工作重点,强化帮扶工作。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要实行统一部署,统一帮扶,统一考评,统一验收,市县联动,分级负责,一帮到底,三年不变的工作机制。通过强化帮扶工作,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全面完成我市新农村建设任务。
二、任务目标
帮助扶持我市新农村建设‚七大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三、帮扶办法
帮扶工作采取领导、部门(单位)及企业一对一的帮扶制度,一帮三年不变。
(一)市、县两级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共同包保13个小城镇。
(二)由市、县两级领导、163个部门、163个重点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省里拟确定的全市165个新农村‚示范村‛。
(三)各县(市)区组织县、乡级领导、部门和属地企事业单位定点帮联‚提升村‛。
四、帮扶内容
(一)帮助强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快产业项目推进速度,提升强镇综合经济实力。
(二)帮助推进‚示范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和产业发展前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帮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培植新型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帮助‚示范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按照城镇服务设施的标准,帮助推进‚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质量和服务功能。重点是村内道路(巷道)路面硬化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小流域治理;标准化粮仓建设;村内给排水设施建设;泥草房改造;农村户用沼气和秸杆气化建设;农村风能、太阳能和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建设。
(四)帮助‚示范村‛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是村内中3-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做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工作;健全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机制,使村级‚三资‛管理工作达到公开、有序、规范管理的目标。
五、组织领导
(一)各帮扶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帮扶指导员直接负责的帮扶工作组。帮扶部门要针对帮扶对象,结合帮扶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实施,取得实效。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部门要选派一名处级干部,到所帮扶的‚示范村‛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指导员深入帮扶村每年不少于100个工作日。
(二)各帮扶企业要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针对所帮扶村的实际,发挥各自优势,采取村企共建、村企合营、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帮助‚示范村‛加快发展。
(三)各帮扶领导要负责组织调协各帮扶部门、帮扶企业做好示范村的帮扶工作,全市帮扶工作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日常工作和综合考评。
附件:1.‚强镇建设工程‛包保工作任务表
2.‚样板村‛建设帮扶工作任务表
3.‚示范村‛建设帮扶工作任务表
2.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 篇二
宽城满族自治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 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辖十八个乡 (镇) , 205个行政村。全县人口23.76万人。宽城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007年, 宽城满族自治县实现GDP81.5亿元人均GDP3.39万元, 财政收入达到11.2亿元, 在河北省136个县中, 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在第14位, 并被国家评定为“最有经济发展潜力县”。近年来, 宽城负荷增长迅速, 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 负荷年平均增长率为32%、售电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9%。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用电负荷急剧增加,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分公司党政一班人认清形势, 立足长远, 审时度势, 精心谋划电网发展。从2000年开始, 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亿多元, 先后完成了农网一、二、三期建设与改造、电网自动化建设与改造等工程。目前, 宽城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 总容量240MVA, 110千伏变电站4座, 总容量381.5MVA、35千伏变电站7座, 总容量85.3MVA、35千伏线路12条, 总长182.97千米、10千伏线路30条, 总长825.46千米、公用配电变压器696台。全县电网实现了以220千伏电压等级为中心枢纽, 110千伏电压等级为主网架, 35千伏环网运行的网络结构, 县城10千伏线路手拉手比率达到83.3%。
但是,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农村用电负荷不断增加, 农村电网发展缓慢、部分台区及线路老化、线损率高等现象又突显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充足、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 新农村建设呼唤着新电力、新服务。
在确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目标以后, 分公司针对山区县的特点, 对照国网公司《新农村电气化标准体系》的相关规定, 确定了C类电气化县的建设标准, 明确了建设9个电气化乡 (镇) 64个电气化村的建设目标。
在推行电气化示范村建设的同时, 分公司领导积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 (包括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技术和产品) ,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水平得以提高, 不断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繁多的信息系统中, 很多都是专有的、独立的, 由各个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业务需求建立的, 缺乏统一的标准, 虽然每个系统都可以发挥作用, 但对于整个组织或企业来说是孤立的、隔绝的使得企业的数据既不能支持高层领导决策, 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客户。
县供电企业是农电业务的基层单位, 是农电业务应用的实施者, 同时也是农电业务的数据来源。做好县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和电力行业的分析决策尤为重要。
为了达到国家“186”工程项目的要求, 我们必须从县供电企业底层建设好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数据结构, 同时把已有数据通过接口有效整合到新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中, 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和可传输性。
2 整体技术方案
2.1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工程。
在管理上, 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 把此项工程列为2007年政府督办工程, 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 发改局、林业、公安、土地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宽城满族自治县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程的全面协调工作。各乡 (镇) 、村也成立了相应的工程领导小组, 形成了县、乡 (镇) 、村三级领导机构, 为工程的全面、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利用开展阳光服务、安全用电宣传、优质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万家等活动的有利时机, 广泛宣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强管理, 保证工期。对9个电气化乡 (镇) 、64个电气化村的工程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 制定了时间进度表, 倒排工期, 确保了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在技术上, 本项工程将改造的电气化村临近和跨越村庄的高低压线路的裸导线全部更换为JKLYJ型绝缘导线并使用配套金具, 该型号绝缘导线在我县县城电网改造时已经投入使用, 技术较为成熟, 施工工艺较为熟练。绝缘导线的使用可有效地防止触电事故、相间短路和接地事故的发生, 提高了线路的供电可靠性同时也保证了居民用户的用电安全。
本项工程根据技术导则的要求, 满足用户平均4千瓦负荷的需要, 进户线都采用二芯6平方毫米以上并股线, 穿UPVC管地埋敷设, 进出地面处穿钢管保护, 出地面后穿UPVC管沿墙或沿房檐敷设, 进户线过道路, 采用玻璃钢管直埋的方式。本技术的采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容村貌, 且比较符合山区县改造的实际情况, 技术较为成熟, 故障率相对较低。对容量在100千伏安以上配变采用低压无功自动补偿, 可根据配变功率因数实时自动投切补偿容量有效的提高配变功率因数及台区线路末端电压质量。将原有台区配电箱 (柜) 更换为具备控制、电能分配、计量、集抄、无功补偿 (变压器容量在100千伏安以上) 、漏电保护等功能的GGD箱 (柜) , 该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台区设备的自动化水平, 技术成熟、适用且实施难度小, 运行维护简单可靠。
2.2 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工程。
2.2.1 本系统实施范围包括以下内容:
建立电力信息编码规范。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整合数据的全方位展示。
2.2.2 信息整合步骤。第一步:对现有系统进
行评估, 并建立需要整合的数据源。
第二步:确定数据访问的标准, 建立数据整合平台。
第三步:面向应用系统和在线决策分析, 对整合数据进行全方位展示
2.2.3 系统建设目标。实现宽城供电公司内部各个不同功能信息系统数据之间的连接与整合, 即横向集成。
实现宽城供电公司与市局, 省局, 国网等系统内部相同功能分系统数据之间的连接与整合, 即纵向贯通。
实现系统的协调、完整及规范性, 减少数据重复工作, 提高效率。
实现企业信息化投资回报率与成功率的提高。
3 建设运行情况
3.1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工程。
通过全体工程技术员工的努力, 从2007年8月起, 至2007年11月初, 分公司完成了9个乡 (镇) , 64个行政村的电气化建设任务。共更换10千伏绝缘导线6.4千米, 新架设10千伏线路0.58千米, 更换0.4千伏绝缘导线58.82千米, 新架设0.4千伏线路3.95千米, 建设和改造台区34个, 进户线改造4324户, 更换玻璃钢表箱1312个, 安装路灯592盏, 累计完成投资1866万元。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开展, 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低压电网结构, 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全部达到标准要求, 改善了电能质量, 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将S7型及以下变压器更换为S11新型节能变压器和SDH11-M非晶变压器, 农村低压线损率由原来的10.68%降低到9.11%。
3.2 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工程。
信息资源整合共完成投资98万元, 对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的信息编码规范、数据整合方案及功能规范、整合数据展现方案及功能规范和系统建设规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技术规范》。详细内容如下:3.2.1规范信息编码。参考CIM模型, 对县局管辖的110k V及以下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和设备进行建模, 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对设备资产的统一数据编码。该编码规范应用于县级供电企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能够实现各专业信息数据充分共享, 减少数据范围的重叠和数据重复录入, 达到简化管理和便于管理的目的, 同时有效指导县级供电企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推广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3.2.2数据整合方案及功能规范。研究数据整合方案并制订相应的功能规范, 为实现对分散异构的多数据源统一访问, 实时地、智能地将有价值的数据传递给分析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从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数据结构提取数据源, 能够完成在线转换和分析。3.2.3主题展现方案及功能规范。在县供电企业层面上, 基于数据整合的结果, 研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题分析类型、技术方案及功能规范, 为企业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提供指导。3.2.4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建设规范。从信息系统建设的角度, 提出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建设目标、系统架构、技术选择、系统接口、软硬件配置、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规范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施。
4 成果
4.1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工程。
“示范村工程”建设完成后, 2007年分公司农村售电量增长24.48%。比往年正常的增长速度15%多出近10个百分点, 预测2008年分公司农村售电量将达到4815万千瓦时;电压质量明显提高, 供电可靠性均达到99.8%以上, 农村配电网布局更合理、美观, 工艺先进, 与新农村形象相配套;晚上村内主街道和中心广场有路灯, 丰富了农村的业余生活。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新增台区4个/280千伏安, 解决了供电半径过长的问题。改造台区30个/1765千伏安, 能够满足农村居民未来几年内用电负荷增长的需求。
4.2 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完成《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技术规范研究报告》。
5 创新点
5.1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工程。
“示范村工程”建设的技术创新点为:采用S11新型节能变压器和SDH11-M非晶变压器, 节能增效;进户线都采用二芯6平方毫米以上并股线, 穿UPVC管地埋敷设, 进出地面处穿钢管保护, 出地面后穿UPVC管沿墙或沿房檐敷设, 整齐美观, 美化村容村貌。
健全机制, 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分公司党政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 要实现电气化县建设目标, 仅仅做好硬件设备的建设是不够的, 还需要在为客户服务上拿出新举措、做出新亮点。通过认真的研究分析, 为每个电气化村推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举措:如在前庄等电气化村设立供电服务室, 发现故障随时处理;村电工服务质量接受村委会监督;严格执行“五流程”制度;积极开展阳光服务活动, 努力落实社会服务承诺制度, 切实体现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
5.2 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工程。
5.2.1内容系统化。本技术规范用来指导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 内容涵盖了县供电企业门户、应用系统应用流程集成的指导、数据接口和电力企业统一编码的编制、综合数据库的规范、数据展现的设计、整合后系统的软件环境说明和硬件网络结构建议。为县供电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提供全面的细致的技术指导。5.2.2提升现有信息系统的综合效能。县供电企业通过信息整合, 可使企业对企业信息资源实施有效管理, 实现员工与农电业务应用系统协同工作, 综合并统一利用现有信息资源, 提高数据使用率, 为员工提供个性化信息平台管理自己需要的信息, 在不增加应用系统的前提下, 提高信息系统的综合效能。5.2.3规避风险、保护投资。利用信息整合技术可以将现有的农电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到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 而且可以避免不同应用系统、异构数据库间的集成问题, 通过分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逐渐提高县供电企业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 进而增加对县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操控能力。信息整合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有信息系统不必因陈旧而淘汰, 也不必因更换软件而进行再培训。5.2.4实现了“SG186工程”要求的数据共享。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发展规划,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决策在全系统实施信息化建设“SG186工程”。本设计规范指导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数据共享的需要。5.2.5突出辅助决策支持。企业的核心在管理, 管理的关键靠分析决策本技术规范指导的信息资源整合重点突出主题分析, 依靠灵活的主题分析和多维度的报表展现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分析决策依据。5.2.6前瞻性。系统设计应采用当前先进而成熟的技术, 充分吸收国际厂商的先进经验, 所采用的技术, 以SOA (面向服务架构) 技术为基础, 包含企业服务总线 (ESB) 、企业门户和应用服务器 (Application Server) 的完整框架并考虑到县供电企业自身的特殊性, 平台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本期工程的需求, 也应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保证系统平台具有相当长的生命周期。5.2.7异种系统融合性。本技术规范中的应用集成不仅要考虑对现有系统的集成能力, 同时还要考虑对集成这些系统时的技术支持程度。换言之, 如果在各个独立系统中的技术路线与EAI平台采用的技术路线相同或相似时, 系统的整合难度会大大降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6 效益分析
6.1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工程。
6.1.1技术性能效益分析。通过农网三期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 一个以1座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5座11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9座35千伏变电站所为网络的坚强电网已经形成, 以创建一流县级供电企业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为载体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也日趋成熟。供电可靠性由原来的99.75%提高到99.83%;供电半径合格率由原来的97%提高到100%;电压合格率由原来的98.57%提高到98.64%。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使农村电网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同时也给农电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员工素质, 分公司着力从以下方面入手, 全面提升了农电管理水平。一是从提升员工素质入手, 加大培训力度。二是从健全机制入手, 提升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6.1.2经济效益分析。稳定的供电, 成为推动农村消费的有力保证, 农村小型加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 按07年售电量4187万千瓦时计算, 年可增加售电收入327万元。使用绝缘导线提高了线路设备的供电可靠性, 减少了故障、检修停电时间, 增加了分公司的售电收入。台区无功自动补偿装置的投入改善了居民客户端的电压质量, 降低了台区线损率。节能型配变的使用, 降低了变压器本身的能耗, 降低了10千伏线损率, 2007年低压线损率为9.11%, 比2006年 (10.68%) 降低了1.57个百分点, 比2006年少损失电量65.73万千瓦时, 按分公司06年全口径平均电价 (0.489元/千瓦时) 计算可增加收入32.15万元。6.1.3社会效益分析。新农村电气话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了电网输配电网络, 满足了农村用电需求的增长, 提高了村民的生活用电质量, 而且为发展村级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后, 除了让村民们用上了高质量的电能, 还改善了村里的村容村貌。通过改造后, 村里进户线和低压电网布局整齐、合理, 面貌一新, 整个村显得干净整洁。
电气化建设重在服务, 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 做到在农电管理和服务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利益, 减轻农民负担, 宽城分公司扎实地做好了电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把电力真情撒满了宽城大地。
6.2 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工程
信息整合有效的加强了电网信息资源的透明性和共享性, 可以有效把握电网资源、全面有效的掌握局属资产和客户资产, 增强电网可靠性, 进行精细化管理, 提高服务和管理层次, 提高电网社会效益。
促进计划用电、减少服务响应时间、提高电网社会效益。通过信息整合, 全面掌握企业基础信息数据, 可以让各部门协调工作, 促进计划用电。通过整合各信息系统专业数据客户服务中心, 业扩报装部门, 故障抢修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掌握负荷分布和用户信息, 了解现场电网结构, 迅速提供有效的客户服务。领导经过综合的决策分析可以有效地调整负荷分配, 错峰避谷, 保证用电客户的有效服务。
7 推广应用价值
7.1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工程。
“示范村工程”建设中采用S11新型节能变压器和SDH11-M非晶变压器, 节能增效;进户线都采用二芯6平方毫米以上并股线, 穿UPVC管地埋敷设, 进出地面处穿钢管保护, 出地面后穿UPVC管沿墙或沿房檐敷设, 整齐美观, 美化村容村貌, 适应新农村发展的要求, 具有技术推广价值。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是国家“三农”政策在电力部门的具体体现, 承德供电宽城分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以服务当地经济为己任, 调整思路, 开展了一系列电网建设和电力服务活动, 使宽城县步入了电力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互动双赢的快车道。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也必将成为今后农电发展的必然方向。
7.2 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工程。
目前县供电企业大多数没有一体化的业务信息平台, 都是以独立的系统完成相应的业务应用, 于此同是也形成了事实上的“信息孤岛”, 不能满足数据的共享、重复使用和数据分析展现的要求, 也不能实现数据上传。为了达到“SG186”工程项目的要求, 同时又能节约农电企业成本, 加快信息化建设, 对农电企业现有业务系统的数据集成与资源整合是一条最佳的捷径。
本课题指导的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框架适合当前所有农电企业进行资源整合, 具体技术规范兼顾B/S、C/S两种技术架构提供不同的接入指导, 同时为了满足不同格式的数据集成, 给出了数据接口规范。
本课题不仅仅对当前数据集成与资源整合方面做了规范, 同时还考虑到实际业务发展的需要, 为后续开发留足空间, 为用户提供数据的分析展现,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农电企业数据集成与信息资源整合技术规范》为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范围内乃至全国农电企业的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责任编辑:杨春沂
摘要:针对宽城电气化县建设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3.海外专家帮扶青岛新农村建设 篇三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智力资金
2008年,青岛市共执行国家、省、市三级农业引智项目19项,占项目总数的32%,其中国家立项项目9项,省级示范推广项目6项,占省级示范推广项目总数的60%,仅国家级农业引智项目拨付引智经费24万元,占国家面上项目资助资金总额的42.5%,农业引智成为青岛市引智服务工作的重要一极。
2008年,青岛市果茶花卉工作站通过执行“蓝莓新品种引进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项目,先后从美国、加拿大、智利引进蓝莓、黑加仑等小浆果品种30多个,初步筛选出适栽蓝莓品种10个。青岛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通过执行“渗灌施肥技术应用”项目,示范面积2500亩,微灌施肥技术平均亩增685.6kg,增产率达17.7%,亩增收1028.4元,平均提高肥料利用率11.4%,效果十分明显。目前已在全市推广微灌施肥技术应用面积1.85万亩,增产率达20.8%, 平均提高肥料利用率10.45个百分点,总经济效益达1070.8万元。
引进来与走出去
近年来,青岛市外专局还不定期聘请国外农业专家来青授课。针对专项课题进行交流探讨,2009年3月2日,以色列驻华大使馆、以色列农业部与青岛市外国专家局、青岛市农业局共同举办“以色列(青岛)农业高新技术推介会”,以色列驻华使馆农业参赞雪山博士、商务参赞艾德山博士和数位以色列资深农业专家就农作物种子繁育、施肥灌溉、牧场管理、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奶牛挤奶等技术做了深入讲解,并对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合作项目做了专项推介。
2009年3月17日,日本花甲协会佐佐木省三先生来到即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这也是佐佐木先生第二次来青岛。即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先后聘请了德国、以色列、日本等多名外国专家来园区进行指导,并先后引进了170多个国外优良蔬菜品种,经培育试种成功后再免费向农户推广。
同时,青岛市共组织农技人员、农林站所研究员、乡镇党委书记、示范园区负责人等农业一线人员赴国外培训800余人次,学员回国后培训各类农技人员和农户5万余人次。此外,在青岛从事与农业相关工作的海外留学生现已达300余人,他们成为青岛市新农村建设的海外生力军。
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周边农村
4.新农村建设自查报告 篇四
为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为xx县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档案局的具体指导下,我乡认真研究、细致部署、全力以赴,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顺利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去年全县召开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我乡迅即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成立了以乡长xxx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管档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并与各村(社区)、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专人对20xx—20xx年档案进行整理归档,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加强指导,确保质量
为确保我乡各村(社区)、单位整理归档文书档案符合要求,我乡组织了专门队伍对各村(社区)、单位管档人员进行培训,对档案的年限划分、装档步骤和要求进行专业指导,提高了管档人员的档案整理水平,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达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增大投入,创造环境
为确保归档档案能更好的保管和利用,我乡在十分困难的财力中挤出专项资金2万元,增添了专用电脑一台,铁皮档案柜30个,除湿机1台,并购买了灭火器、干湿温度计、窗帘等设备设施,安装了防护栏,为档案的高质量保管创造了良好环境,做到了档案保管安全,利用效果明显。
四、存在问题
1、乡机关档案室设在乡政府机关办公楼,该楼系原木楼结构,已是危房,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2、各村管档人员大多是“大学生村官”,流动性强,人员不具稳定性。
3、乡财政十分紧张,经费投入不足,部分硬件设施不完善,达不到规定要求。
5.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 篇五
驻点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选派办电明字„2011‟1号
各市、县(市、区)选派办、新农办,省直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新一轮省直单位联系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通知》(厅[2010]52号)要求,从省直单位抽调联系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驻点干部人选已审核通过,128名驻点干部将于3月上旬到村任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抓紧做好驻点干部人村对接和食宿安排工作。3月初,省直单位驻点干部将在合肥进行为期3天的岗前培训,培训期间,各市选派办安排人员到培训班与驻点干部见面。3月10日前,由驻点干部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派送到村,各县(市、区)、乡镇要以适当方式对驻点干部表示欢迎,并对驻点干部介绍相关情况,提出具体要求。驻点干部参照选派干部做法,担任任职村第一书记,各县(市、区)、乡镇要按照有关程序,及时明确职务和具体分工,并认真落实好驻点干部在村工作期间的食宿安排,保障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驻点干部到村后能够安心工作。适当时候,省、市将派员进行督查。
二、认真执行驻点干部日常管理工作制度。驻点干部纳入省委选派干部工作范畴管理,具体参照《全省选派干部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执行。日常管理工作由乡镇党委负责,各级选派办负责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驻点干部要与原单位工作脱钩,每月在岗工作时间不少于22天。在村任职期间与原单位同级人员享受同等福利待遇,差旅费由选派单位承担,并享受每月300元生活补贴。省财政为每位驻点干部安排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审批按照《安徽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农字[2004]329号)的规定执行,于2011年拨付。省财政为驻点干部每人每年安排5000元办公经费,用于驻点干部在村任职期间的办公支出,主要包括:办公用品购置、报刊订阅、公务邮寄、通讯补贴、统一组织的省内学习考察的差旅费、体检费用等。由县选派办统一管理。
三、切实履行驻点干部派出单位工作职责。开展新一轮省直单位联系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单位联系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纳入省直机关效能建设考评内容。各驻点干部派出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定期研究帮扶工作,丰富联系帮扶内容,提高联系帮扶水平。要加强与驻点干部联系,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责任处室要定期到联系点开展调研,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支持驻点干部开展工作。要认真落实驻点干部在村期间的各项待遇,帮助驻点干部解决家庭困难。派出单位不得自行更换驻点干部。
附件:《省直单位联系帮扶新农村建设驻点干部名册》(略)
省选派办、省新农办
6.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 篇六
新农村建设自检自查报告
2010年开化镇干河村委会者白自然村被定为新农村建设点,在州、市、镇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市新农办的指导下,在驻村工作队与全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紧密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为了更好的总结建设经验,发现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现将工作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综合类(考评分15分,自评分15分)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考评分3分,自评分3分)州、市、镇各级政府下派指导员,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工作队驻村后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掌握新农村建设工作动态;及时研究、布署、检查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州、市领导深入我村督促、指导工作,关心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的工作、生活、学习。及时组织群众召开群众会解决群众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宣传动员工作(考评分3分,自评分3分)
(1)组织村党员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1
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使群众充分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多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40余次,召开群众会40余次。
(2)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及时上报项目建设进度。
(3)为更好地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及时将注意事项、各项进度、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公之于众,我村共建有宣传栏8个块。
3、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考评分2分,自评分2分)
我村新农村建设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编制了切合实际、特色突出、操作性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均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来实施。
4、资金管理(考评分2分,自评分2分)我村为了管好用好新农村建设资金、物质,制定了确实可行的资金管理制度,有效地杜绝了挤占、挪用、贪污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对项目资金、物质实行“三制度一公开”制度,及时将资金、物质的使用情况上墙公布,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上墙公开40余次,平均每月4次。
5、扶贫项目廉政承诺(考评分5分,自评分分)在项
目建设中严格制定和执行《扶贫项目资金廉政承诺制》、《贫困群众廉政评议制》等廉政制度,并与市扶贫办签订《扶贫项目廉政承诺书》,切实开展好各项评议活动,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二、基层组织建设(考评分10分,自评分10分)
(1)者白自然村是干河村委会所在地,目前共有正式党员16名(预备党员3名),自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共开展支部活动10余次,平均每月1次;
(2)召集村小组党员及干部讨论经济发展会议5次,在会上结合本村实际,重点讨论本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探讨本村经济发展前景、规划;
(3)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党组织、党员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并已将规章制度上墙;
(4)已建立共青团组织1个、妇女会1个、老体协1个、文艺队1支、联防队1支,目前各套班子已经组建完成并积极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当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5)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通过公开、透明的评比,评出十星级文明户60户、九星级文明户10户、八星级文明户8户;
(6)积极培养和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已经有3人向党
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三、项目建设及标准(考评分65分,自评分65分)
(一)项目建设内容(考评分30分,自评分30分)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及项目建设的标准,我村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及建设实施方案已完成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村内绿化美化和村内生态项目建设等项目建设。
(二)项目建设标准(考评分35分,自评分33)
1、基础设施建设(考评分20分,自评分19分)
(1)修通砂石进村道路和入户便道。完成村内主、次干道2439.8M/11552.03M;入户路999.1M/ 2694.98M。
(2)村内已通电,村民用上了小水窖,彻底解决了全村的安全用水。
(3)按规划实施危房改造21户,消除了危房,居住安全、卫生,人畜分开。
(4)78户均建有沼气池,完成改厕、改厩、改厨78户。
(5)建设有517平方米的一个科技活动室,40平方公厕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一个。
2、经济发展(考评分10分,自评分10分)
(1)建立各项协会,老年协会等积极发挥作用。
(2)种植油茶80亩、甘蔗700亩、辣椒20亩、花生200亩,种植核桃150亩。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养猪350头,2
2养耕牛90头,养禽600只,户均生猪存栏4头以上,牛一头以上。
(3)积极组织劳务输出30人,预计今后每年将输出劳动力40人,形成打工经济门路,支撑群众生活。
(4)在村内形成甘蔗、林果等产业,大部分农户均有增收致富门路2-3门。
3、社会事业(考评分5分,自评分5分)
(1)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农科培训4期/2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6期/310人次。
(2)安装“村村通”卫星接收器,户均能收看3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
(3)完成宣传旧貌、新农村宣传栏5块,标语13条。
4、生态建设(考评分5分,自评分5分)
(1)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环保意识,煮饭做菜用沼气,生食喂猪,有效地减少了砍柴的次数;
(2)实行封山育林300亩,保护生态环境和植被,组织群众植树造林50亩;
(3)畜禽实行圈养,柴堆、草堆、粪堆、垃圾堆,堆放整齐,公共场所有人打扫,随时保持公共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四、项目后续管理(考评分10分,自评分10分)
1、制定了规范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村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后续管理办法》并遵照执行;
2、充分发挥已建设项目的作用,利用现有科技活动室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共计10余次;
3、按照要求将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资料立卷归档,并将立卷归档的资料纳入微机管理。
以上四项共计:考评分100分,自评分
7.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 篇七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事关百姓温饱、民族独立、国家稳定的天下第一大产业。 山阴县地处塞北黄土高原, 山多沟深, 土地贫瘠,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 广种薄收, 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再加上我国加入WTO后, 农民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风险的约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连年徘徊不前, 农业投入减少, 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为此我们要爱护农业、支持农业、服务农业、为农民开绿灯, 要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
要坚持生态环境战略, 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常抓不懈。5—10年内, 全面实施数字生态战略, 重点绿化北部洪涛山系和南部恒山支脉1.2×104hm2, 大运高速公路两侧抓好1.33×104hm2饲草基地建设, 建设南部经济林区、中部生态景观林区、西部天然林区和北部生态林区1.6×104hm2, 建起南部7km恒山支脉防风林带屏障、大运高速公路41km防风林带屏障、中西部川坡区38km混交林带防风固沙屏障、西部山区防风林带及天然林保护屏障。通过生态治理, 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45%以上, 形成山阴遍地是绿草、到处是树木、满眼是绿色的美好形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2008年要高标准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0.4×104hm2, 启动世行贷款三期工程, 重点抓好“一带、两园、三线”工程建设。“一带”就是高起点建设万亩大运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两园”是高标准建设万亩生态畜牧经济园区和西山森林公园;“三线”是高质量抓好2008国道、元元路、山和线两侧的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建设。要创优生态建设机制, 鼓励企事业单位、城镇居民、农民以及社会能人等参与林业建设, 所造林木归投资者所有。要积极扶持居民办林业, 扶持种草大户, 给予资金倾斜。要完善“四荒”治理林权发放工作。要加强林木管护、封山禁牧, 积极推进舍饲养殖。
二、实施畜牧富民战略, 抓好奶牛规模养殖和园区建设
(一) 要把规模养殖和园区建设作为奶牛业发展的突破, 推动畜牧养殖业实现质的突破。全县重点抓好大运高速公路两侧奶牛规模养殖和园区建设, 力争今年年底奶牛达到6万头。各乡村必须抓紧去年铺开的规模牛场和养殖园区工程建设, 争取早日竣工, 早日养殖。要全面落实允许农户承包地上建牧场, 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干部职工走出机关兴办养殖场等政策, 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奶牛养殖业。
(二)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促进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要加强畜牧兽医站建设, 健全奶牛谱系档案, 引进高产优质冷冻精液, 普及推广奶牛良种、防疫治病技术、高产奶牛培育技术等, 进一步夯实奶牛基地建设。要在古城镇搞好奶牛兽医院建设, 在全县起到辐射示范作用。
(三) 瞄准主攻方向, 建畜牧强县, 打乳业品牌。全面建设新农村根本出路就在于推进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在山阴县加快推进这一进程的最易突破点就是畜牧业。因此, 我们要瞄准这一主攻方向, 抓住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良好机遇, 加快实施重点突破、龙头带动、科技兴牧、打造品牌四大战略, 通过创优环境、科技进步、政策引导、重点扶持, 把山阴县畜牧业这块蛋糕尽快做大做强。
三、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战略, 推进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山阴县最早是90年代初期, 以山阴古城乳业集团为代表的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了确保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不断探索出了公司+农户、产供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这种模式, 把分散的、盲目的、弱小的农户与公司连接为“效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率先进入市场, 并根据市场变化优化产业结构, 降低了市场风险, 获得了比其他农户多得多的生产经营效益。同时, 通过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不仅使参与企业化经营的农户可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带来的部分利润, 还为剩余劳动力开辟了就业门路。
(一) 要抓紧古城集团16×104t液体乳品加工专项项目建设。
力争年内6条灌装生产线投入使用, 新增生产能力6×104t, 新增销售收入达6.9亿元, 新增税收8271万元, 成为乳品强势企业, 推动农民大养牛、大发财, 促进财政增收。
(二) 要扶持山西伊利奶业的快速发展。
要发挥强势企业的拉动作用和名牌效应, 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 做强做大企业。力争2-3年内公司系列乳品加工能力达到10×104t。依托两大龙头企业, 争取到2008年全县系列乳品加工能力达到20×104t。销售收入10个亿, 建设名符其实奶都。
(三) 要整合乳品企业。
逐步消除无序竞争、浪费资源、重复投资、低效益运行的不良局面。
(四) 要扶持星火养殖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引导养殖向加工转化。
四、实施村镇建设战略, 建设高标准新农村
加快村镇建设, 能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 加快造就产业工人、聚集生产要素、提升产业层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对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
一是依托煤炭、乳品、城郊经济等产业, 高标准规划建设建制镇道路、市场、学校、医院、居民及加工小区、商贸小区、养殖小区等, 努力提高玉井、古城、北周庄等三个小集镇的品位。二是集中整治村容村貌, 实施道路硬化、门前净化、院落美化、沿街绿化、杂物堆放统一的“五化”工程, 改造农村落后面貌。三是要利用好国补资金895万元、完成5个乡4.5万口人2.9万头大牲畜除砷改水工程建设。解决好到户问题。四是要解决山区4个乡31个村1.4万口人2743头大牲畜吃水问题。五是高标准建设移民新村, 安置410户400口人, 完成占地10hm2的岱岳大滩扶贫移民并村工程, 安置110户600口人, 新建玉井镇山和线附近占地6.67hm2的扶贫新村。今年起, 农村新建设房屋要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集中连片, 做到整齐美观, 建设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山阴县坚持从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中央为推进新农村建设, 从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多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 落实好、运用好中央的扶持政策, 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山阴县“四个战略”既是对农村典型经验的总结, 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 融合于建设新农村的整个进程。只要山阴县把“四个大战略”落实到实处, 取得实效, 就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摘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实施畜牧富民战略, 抓好奶牛规模养殖和园区建设;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战略, 推进产业化进程, 实施村镇建设战略, 建设高标准新农村。
8.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 篇八
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007-12-16 13:44:1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调研报告
一、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情况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昂素镇昂素嘎查位于昂素镇区东南部,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总面积48万亩,下辖巴音哈达、桃里木、昂素、塔马哈赖、西日陶勒盖5个牧业社,居住着168户农牧民,总人口766人,其中蒙古族599人。全嘎查有大小牲畜51911头只(其中绵羊26819头只、山羊23593头只、大畜
1499头只),水浇地7866亩(其中青贮2500亩),2005年牲畜出栏率达42,粮食总产量达464000公斤,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5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
(二)农牧业科技推广、科技入户: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引进优良品种12个,推广适用技术14项,购进大中型农机具21台套,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科技入户率达100。
(三)农牧业基层设施建设: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2公里,距敖镇98公里,距乌审旗达掌线30公里,地下水资源和草场、耕地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占有面积大,饲草料资源充足,经济互补性强,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相对较好,各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现全嘎查有黑色柏油路15公里,乡村公路40公里。有10千伏输电线路公里、千伏低压线路公里。接入了二级光缆干线,建立无线接入基站,基本实现了移
动通讯无盲区。
(四)农牧业增长方式:昂素嘎查属于典型的牧业嘎查,其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畜牧业,增长方式依托牲畜改良、小区养殖、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等手段。现全嘎查已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牲畜改良站点3个。昂素镇南与乌审旗苏力迪牧业大苏木毗邻,北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牧业大苏木接壤,是鄂尔多斯地区畜牧业发展的中心地带,现昂素镇正在全力争取四季青肉联厂落地生产项目,昂素嘎查距昂素镇区较近,流通体系相对较好。
(五)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2005年昂素嘎查连户组建农机服务队3个。
二、农牧民收入情况
(一)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和非农牧渔业生产性收入:
(二)打工经商情况及外部增收渠道:
(三)补贴等政策落实情况:近年来国家推行“三项补贴”政策,增强了农牧民
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并让农牧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昂素嘎查粮食播种面积较少,加上补贴额度甚微,所以对当地的农牧民增收影响不是很大。2005年昂素嘎查直接补贴落实到位22万元,补贴标准每亩粮食作物补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自实行以来,补贴是按农机部门的售价做为标准,实行农牧民出资50,上级部门补贴50的方式进行,截止目前,我昂素嘎查农机具补贴落实到位12元。良种补贴一直以来是由旗与镇两级从财政中自行补给。
三、民主法制建设情况
(一)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3月份进行了嘎查党支部换届工作。现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6名,45岁以下党员11名,女党员6名,流动党员3名。近来年,昂素嘎查基层组织建设在上级党委和镇党委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双六”工程、“6668”目标工程、“1234”突破工程为主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
进性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根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为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两委”班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二是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计划明确,措施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党在农牧区的基本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推进,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格局。四是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
得较大成效,农牧民群众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良好,农牧区社会稳定。
(二)嘎查村民民主自治情况:昂素嘎查于2006年4月份进行了嘎查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一直以来能够坚持和完善嘎查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制度,并按要求成立了嘎查村民理财小组和嘎查村务监督小组,积极开展党员和嘎查村民代表议事活动,重大事项在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前,党支部、嘎查村委员会能够认真听取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能够严格实行由嘎查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嘎查党支部、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嘎查村务公开制
9.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报告 篇九
一、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
##区现辖5个乡镇,10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5.8万人,耕地23.3万亩。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8.7亿元,增加值4.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55元,同比增长11.5%。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区现有耕地面积23.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9万亩,共有配套机井3434眼,平均67亩地一眼井。特别是##乡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全乡4万亩耕地基本形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全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万余台套,其中大型机械300多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万千瓦以上,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机械化作业。农村公路建设,加大了对乡村公路的建设力度,现已实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村村通公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致富之路。农村电网,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陈旧、薄弱、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电网得以较大改善,降低了线路损耗,提高了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电能质量,减轻了农民负担。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全林木总株数达400万株,速生丰产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5%,实现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沼气建设,全共建设启用沼气池7100座,沼气池普及率达15%,加快了农村家居绿化、庭院美化、能源气化步伐。
(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农村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新建改建了1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村村都有卫生室,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形成了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区的良好局面。农民最低生活得到保障,区政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农民都纳入了救济范围;通过“温暖小区”工程建设,使农村“五保”老人得到了老有所养;通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病残孤害寡等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解决。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农村教育事业,抓住“中心村”建设机遇,中小学校布局得到合理调整,严格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快速发展,全区80%以上的乡镇建有文化站,乡村两级建有图书室50多个,各类文艺表演团体80多个,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执政基础工程”、“三级联创”活动,创建“生态小康村”、“富裕文明示范村”,制定了公民道德“十不准”规范,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党的执政基础工程不断加强。全面实施村民自治,发展农村政治文明,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级政务、财务全面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发展。
(三)农民收入情况。2005年我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7亿元,同比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5元,同比增长11.5%,是增幅较高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为:(1)工资性收入为1404元;(2)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375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897元(农业收入1019元,林业收入1元,牧业收入877元),第二产业收入44元,第三产业收入434元;(3)财产性收入为137元;(4)转移性收入39元。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35.5%,说明全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已明显加快,但需进一步提高;第一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48%,说明第一产业仍然是全区农民收入的主体,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二、三产业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12.1%,折射出乡镇、村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管理松散、经济效益滑坡的现象,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乡镇财政困难,没有能力对农业进行投入,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并且随着农业税和农村“两工”的取消,进一步削弱了基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此外,农业配套体系建设不健全,特别是动植物防治控制体系建设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仍然较强,农业生产起伏较大。
(二)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第一产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耕地、水资源等因素对农业增产增效约束力的加剧,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将面临更大的增收困难。同时,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也使农民稳定增收缺乏坚实基础。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初中升高中的比率低,农民子弟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不利于培育高素质农业后备劳动力。学生就学费用高,尤其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费用一般年支出在1万元左右,已成为广大农民难以承载的重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医药费用高、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四)农村体制改革步伐较慢。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使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近两年,由于国家加大了金融监管工作力度,银行紧缩信贷,加上缺少必要的信用担保机构,中小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缺少必要的发展资金等问题。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一)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加快致富步伐的高度热情和迫切心情,以及对富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强烈向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顺应群众要求,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的力量源泉,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二)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好的规划也是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我们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改造村庄,立足实际,坚持“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入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
(三)加快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没有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失去了基础和支撑。通过股份制经济、专业合作社、村企合一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村里教育、文化、养老等公益事业发展步伐,走出共同致富的新路子,带动困难群体一起过上小康生活。
(四)选准发展路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由于农村面广点多,发展不平衡性突出,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用城市化带动农村,用工业化提升农业,靠产业化培育特色,壮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商贸服务业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等各类新农村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新农村建设体系。
(五)改善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村村通公路、通班车、村卫生所达标、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合作医疗试点等工作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农村面貌有了一个大的改变。但就全区来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还有较大差(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距。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等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救济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建强支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村班子和带头人。从我区去年富裕文明村建设活动的情况来看,凡是新村建设成效明显的村,肯定有一好班子发挥着“火车头”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大胆地把那些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农村能人选拔到村领导班子中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打算
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将本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的原则,以深化富裕文明村创建活动为主线,采取农民自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发扬事实求是、务实重干、团结协作的精神,全面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把我区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打算是:
(一)抓好富裕文明村创建工作,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按照主导产业突出、经济发展领先、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原则,遵循新农村建设标准,2006年先选择10个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为全区富裕文明村创建重点,整合交通、城建、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国土资源、通信、供电、广电、水利等部门的建设资源,集中优势向10个试点村倾斜投放,有效改善试点村的道路、电力、饮水、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使各村初具新农村雏形,为今后发展树立标杆和典型。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扩大发展范围,推动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实施执政基础工程,建设健全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以农村保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不断深入实施执政基础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党员干部思想素质教育、工作能力提高、致富技能培训,使村级两委班子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培育特色主导产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深入实施“六区一带”特色农业工程,按照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突出特色,发展品牌农业。突出无公害蔬菜、优质林果、烟叶、畜牧养殖规模发展,形成畜牧、粮食、蔬菜、优质林果等主导产业。研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整合财政、计划、信贷、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强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促进创汇农业的大发展,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把所有符合条件的种养业生产基地都纳入申报范围,逐步取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到2010年,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四)强化培训转移,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订单培训”,加大对农民工输出的组织力度,打造源汇“劳务品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到2010年,全区所有富余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或劳务输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为1:1。
(五)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壮大各类中介组织。从引导服务,规范发展上求突破,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分工明显、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各级各类农民专业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破解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快速推动新农村蔬菜、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建设标准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五有八化”标准。五有,即: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双强”村级领导班子,有一项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有一套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八化,即: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村庄道路硬面化,住房整齐规范化,农民饮水安全化,医疗卫生合作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农民厨房沼气化。具体要求为:
(一)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经济发展思路明晰。
(二)村“两委”班子能够充分发挥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10%以上。
(三)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级政务、财务公开透明。
(四)村庄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村民住房整齐卫生,供排水设施齐全、饮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五)建有标准化学校和卫生室、中小学入学率、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户率、沼气入户率达到80%;实现宽带网络入户。
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篇十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 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村居民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及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小农意识浓厚, 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 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淡薄, 违法违纪行为仍有出现, 与社会主义现代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村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农村建设规划滞后
长期以来, 村级规划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 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 有的虽然有了规划, 但过于简单, 适用性不强, 难以指导建设;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 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 并且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 不靠科学规划, 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 严重阻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 也增大了农村管理的难度。
1.3 农村环境日益恶化
由于农民的环境自律意识差, 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苍蝇乱飞、污水乱流、摊点乱摆、牲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 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严重。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正当使用化肥、农药等, 也造成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受污染。
1.4 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到位
农村普遍存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 与农民自己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的观念。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 在认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以致造成在争取政府拨付资金时积极, 自己出资参与建设时却积极性不高。
1.5资金问题成为束缚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 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容村貌、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而要抓好各项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有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农村, 但自实行税费改革后, 村里无收入来源, 想办好一件事却很难。
1.6 农业产业化推进难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区域位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阻碍。现行分散的土地经营、土地流转中, 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与产业发展区域化这两者之间形成了矛盾, “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受到局限,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机遇与空间相对小,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1.7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一是农业生产设施、技术装备条件相当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许多农活仍然靠人工畜力, 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差、劳动效率低。二是农技推广应用滞后, 体制不畅。乡镇虽建立了农技推广机构, 但由于农技员的工资报酬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保障, 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营销上。三是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条件差, 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同时,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农民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2.1 更新发展理念
一是全面创新发展理念, 高起点抓好村庄发展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功能全的要求科学布局, 坚持“一村一图”、“一村一景”;充分体现科学性、实用性、超前性, 有利于生产发展, 有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统筹规划道路交通、水利电力、商贸通讯、教育卫生、文体休闲等公共设施。
2.2 创新发展机制
一是抓好龙头的带动性,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针, 切实抓好“一村一品”建设。坚持不断调优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发展链条, 提高科技含量, 实现产业经营上规模、上档次,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增强经济效益, 使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2.3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力度
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大量资金的投入作为物质保证, 这不是农村集体经济自身能够承担的, 因此必须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两个倾向、两个支持”的论断, 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加大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业的反哺力度, 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2.4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要加大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做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规范农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生产模式, 有效控制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要使用科技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加大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可降解地膜的力度, 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排污情况的监督管理, 减少农业自身导致的污染。
2.5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当前, 大多农民素质不高, 观念陈旧, 思想落后, 对建设新农村缺乏足够认识, 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不少地方存在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 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转变农村居民知足长乐、固步自封、怕冒风险、不讲效率的生活生产态度, 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2.6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 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城乡对接、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抓紧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 研究解决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问题。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7 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和基本内容
要细化和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内容, 要结合各地实际, 有一个指导性标准, 同时要强化示范, 实行打造亮点和整体推进相结合, 不能急于求成。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统筹城乡发展,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 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 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 2006-02-14.
[2]杨善民, 韩锋.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三板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 研 报 告
三板桥镇位于普安县城西部,拥有土地面积62.24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个居民社区,62个村民组,共居住农户4462户,人口17783人。我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320国道和沪瑞高速穿境而过,境内有着丰富的煤炭、电力等资源。全镇的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都比较高,分别达到38.3%和18.3%,人均耕地面积0.87亩。
“十一五期间”,我镇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截止2008年底,我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7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 %,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和 %。在保障传统种植业稳定的基础上,我镇还大力加快林业、畜牧业的发展,继续推进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同时,我镇大力促进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到去年底,我镇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程度,九年义务教育顺利推进,每村一所小学、镇一所中学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普及率达到100%。每村有 1
一所卫生室。“五改”已逐步实施,人均水泥住房和人均水泥路分别达到平方米和平方米,沼气池建设顺利进行,移民搬迁工作进展顺利。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拓宽各种渠道,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充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截止2008年底,我镇外出务工人数达3569人,占人口总人数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2346元。
在“十一五”期间,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争取到2010年,农村村级积累资金达15万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道路达到国家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实现村级道路泥结化;有完善的多功能水利设施,保证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基本实现信息化,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100%;电力、自来水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家家户户有电视、洗衣机等家电。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10元,全面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十一五”期间,我镇将抓住十里村作为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契机,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此,我镇将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夯实基层组织,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狠抓镇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带头致富的能力,使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领路人。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清除农村脏、乱、差等现象,不断完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对农村村寨的改造力度,实现所有村组布局合理、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村貌美化的整体要求。
三、加快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科学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格局,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村稳定增
长。
四、建立健全农村农民自助合作组织和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致富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力发展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民的互助合作、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十分高昂,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树立新风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是资金的缺乏。由于资金落实不到位,相关工程的建设、改造相对落后,已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加强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领导,把新农村建设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发展。
三板桥镇学科办
【帮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自查报告】推荐阅读:
帮扶建设新农村工作自查报告11-0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自查情况07-16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11-14
暑假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新农村建设10-24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试试题07-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问08-15
职工困难帮扶机制建设经验材料08-18
社会主义新农村林业建设标准(试行)07-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性别平等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