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张琳)

2024-09-07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张琳)(精选12篇)

1.《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张琳) 篇一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2.《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张琳) 篇二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健康,感恩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总目标,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在每一位教师心中,每一堂课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教材的每一门类、每一章节都无处不体现着知识传授和品德修养的有机结合。所以,特别强调真正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上好新的课程,也就实现了以德促学,以学育德的愿望。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要时刻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带着“放大镜”来看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人格,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就有了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也有了情感愉悦与积极进取的心理环境,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质量也就实现了同步提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了。但我个人认为,音乐课不应只是教学生唱歌,重要的是在教唱歌的同时要让学生的感知、感情等方面得到培养。要使学生在唱歌时做到入情入境,就要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内涵,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挖掘出内在的教育意义,从而让学生们在受到良好乐曲熏陶的同时,精神上品德上也能受到滋养,陶冶情操,学会歌唱的同时学会做事、做人。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孩子能力比教孩子知识重要,而教孩子做人,比教孩子能力、知识都重要。在音乐课堂上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会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的与众不同,更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做为音乐教师,必须首先牢固地树立德育教育的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全心投入,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和课堂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教育的渗透。比如,在音乐课上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次音乐课上,老师教唱完《不再麻烦好妈妈》一歌后,根据歌词要求同学想一想生活中你还会做哪些家务?然后写在小纸条上,教师有选择换帖在示范的原歌词篇上,同学们都争相踊跃的说、写自己会做的家务,希望能唱到自己的歌词,老师还适时的表扬鼓励,“你都会刷碗了,真了不起!”“你自己能洗袜子和手帕了,真棒啊!”并让大家为他鼓掌,同学们得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鼓励高兴极了,都争相恐后的说唱自己的会做的事情和歌词。老师又接着教导他们:“父母在外工作、在家劳动非常辛苦,我们要学会多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爱学习、爱劳动、听话懂事的乖宝宝!以后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再麻烦好妈妈、好爸爸,好吗?”相信在本堂课上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会唱了一首歌,更难得的是,也得到了要在生活中爱劳动的德育教育。

在《祝福妈妈》的音乐课上,课的一开始,老师就先和孩子们聊天,问大家会唱的第一首歌曲还记得吗?是什么呢?然后请部分学生给大家演唱,孩子们一下子放松起来,大家轻松快乐的哼唱起久远而又熟悉的旋律,孩子们都忍不住露出了天真的笑容,课堂的气氛也变得热闹了起来。然后,老师请孩子们欣赏一段《世上只有妈妈好》的儿歌。伴随着美丽的画面,学生们都观看的非常认真,观看后,在这种很严肃庄重的氛围中,老师便开始抛给大家一个话题,让大家一起讨论,什么是母爱?在你眼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一开始沉默,后来很多孩子争先恐后的讲起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讲起了自己的妈妈,然后老师在这时也适时地讲了两个因伟大的母爱而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感人故事,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开始带着激动的情绪谈母爱、谈妈妈爱自己的幸福往事,有孩子说无论冬夏冷暖,每天一睁开眼,就看见妈妈早已准备好了的可口的早餐,自己真幸福;还有一个孩子哽咽着讲到:有一天中午,天气酷热难耐,热浪中夹杂着风沙,吹得人们都睁不开眼睛,我和同学们都没有下楼去玩,可是妈妈却急匆匆地赶来给我送水来了,因为她发现我早上忘带水瓶了,而我们班级又有严格规定不让自己买零食,所以她担心怕把我给渴坏了,中午顶着烈日就来了,由于走得急,我看见妈妈时她满脸都红通通的,还一个劲的问我热不热、渴不渴、吃没吃饱等,而我当时还不耐烦地让她快走,可是,今天回想起来,我突然感到那一刻的我是多么幸福啊……这时,很多学生的眼眶都是红红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课堂上空一直回荡着《祝福妈妈》的乐曲,音乐烘托了氛围,让孩子们更投入感受更深刻,当然也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懂得了感恩,音乐促使了孩子们成长。

接着,老师问学生,是否记得妈妈儿时唱给你们的歌曲呢?大家又都兴奋了,然后老师播放了童声合唱的《祝福妈妈》,并配上了一组温馨的图片请大家欣赏,课堂的温度又得到了回升。然后,老师再请学生们闭上眼睛来欣赏,并感受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曲调特点和伴奏音型的特点。听完之后,并没有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而是让他们带着自己对音乐得理解来演唱这首歌曲,并请学生们来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来处理这部作品,再请学生自己来讨论,谁的演唱您们认为最好,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最后,小组合作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想到的是,每一组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总结出相关的音乐特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扩展,老师还准备了东北民歌《摇篮曲》,和学生一起欣赏。然后,老师再次问大家,唱给妈妈的歌曲是非常多的,你们都知道哪些唱给妈妈的歌?大家回忆探讨,说了很多,然后老师又播放了一首MTV《烛光里的妈妈》,孩子们也和音乐一起哼唱,在这堂课的最后,老师给学生们朗读了一小段散文,并选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内容大意是:用实际行动去报答伟大的父爱、母爱,学会感恩!把这堂课推到了最高潮,学生们也沉静在深深的思考当中。

相信这样的音乐课,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乐曲之美,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孩子们既学到了有对妈妈赞美祝福之情的歌曲,也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爱妈妈、回报妈妈。这就是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寓教于乐。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同时,要联系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吸取人类历史的文化营养。所以,我们在教学音乐课时,要十分重视音乐课中的德育渗透。

总结上面的一些做法,音乐课中的德育教育渗透有这样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立足教材,挖掘素材。教师们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发现并能充分发掘出音乐教材中潜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音乐知识的传授中。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一切教育都应该以人为本,积极围绕着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师和学校应该多在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数缺乏情感操行的教育,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公主一样的生活,如何能让孩子们明辨是非,正确判断人间的真善美、假恶丑,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已经成为学校、社会乃至家庭的首要任务。而在音乐课堂上,如何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真善美,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必须钻研的内容。

二是精心选择,传递正能量。音乐课上的体验,非常重要。体验是对音乐旋律表述的一种心灵拷问,是人们对音乐欣赏的不断理解,不断挖掘精神领域内涵的结果。让孩子们深切体验、感受更多更好的的力量音乐,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学生们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在自己的不断地对外界体验与认识中完成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关注孩子们的对音乐体验的德育信息传递,使学生们在音乐体验中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

而好的音乐会给人们带来好的体验,带来力量和能量,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教育,所以教师要学会筛选对课堂有帮助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乐曲,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一起体验。而且教师更要学会不同的音乐对不同孩子的成长帮助,比如有的孩子内向或者是自闭,那么通过体验相关的音乐让孩子们学会成长,学会交往,以摆脱自卑孤僻等心理现象。而面对每一堂音乐课,教师都要十分注意声音的柔美性,向同学们讲述一些与命运抗争的音乐家的故事,从而坚定同学们自我塑造的健康人格。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在初中音乐课堂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三

关键词:初中音乐;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80-01

学校教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对改进和增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起主要作用。新时代要求学校树立端正的教育思想,除了细致上好思想品德课,更要在各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初中教育中,音乐课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学校的音乐课既能让学生在接受音乐熏陶,又能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施展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让学生获得完美的心理品质。

一、德育和教师素质

音乐是一门蕴含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途径,从感性着手,运用体验的形式,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首先在于教师的正确指导。所以,音乐教师的个人素质,思想悟性,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

1、注重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教师要想教育学生,首先要自己做出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总觉得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无形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应当在音乐教师群体中大力倡导自尊自爱、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的道德行为,高尚品质对学生整个人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所以,笔者认为教师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于律己提高个人师德修养。

2、扩大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知识要求既要广博,又要更新。所谓广播,就是音乐教师不但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演唱、演奏等本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教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等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储备广博的知识可以让音乐教师的文化内涵提升,艺术视野更加辽阔,有助于新课程的教学。所谓更新,就是要求音乐教师不断学习与持续发展,通过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以满足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新要求,成为“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

二、德育和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手段去影响人、感染人,并把这种审美情感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生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人的道德情感、思想得到净化与升华。新课标中也强调要在音乐审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手段。

1、依据课本内容开采德育素材现在音乐课本中德育素材有很多,有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的歌曲,有全国各地的民歌等,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培养鉴赏能力,开阔视野,提高高尚的情操。德育教育也可在外国歌曲的教唱、听赏和对音乐家的生平介绍中渗透进去。

2、教师要根据德育素材加以情感的内化在平时音乐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状况:当教师讲授完一首革命歌曲的历史故事和创作背景之后,学生们对歌曲的表现很直白,没有丝毫的感情投入。与其说音乐背景的介绍,倒不如说是在开故事会或说是上政治课,只不过是用歌声画个句号。音乐课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通过音乐美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应把音乐课的思想教育和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从而到来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的目的。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歌声里自然地投入情感呢?关键在于教师自己先要进行一个情感内化的过程。即使自己的心灵先受爱国之情的启迪,才能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真实感情。要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教师自己就要有足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切入口,随着不同的音乐活动,将教师对音乐的正确的内在情感传递给学生,把握课本内容,从而进行正面教育。

三、德育和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门体验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不会有多姿多彩的人生感悟、正确乐观的价值取向,更不会有优秀的创造性的人生表现。音乐的情感体验是对音乐旋律表述的一种心灵考验,是人们对音乐欣赏的不断理解,不断开采精神领域内涵的结果。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事实上是在自己的不断地对外界体验与探索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学生们对音乐体验的德育信息传递,让学生们在音乐体验中培养健康完美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4.《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张琳) 篇四

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

任玉光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和谐中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中央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之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美术教师,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美术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点应该说是非常广泛的:

1、在美术教学的学科教学目标中,美术教学就拥有思想教育的内涵,这是我国教育体制和课程标准所决定的。

2、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也同样是美育的重要问题,在美术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民族美术,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美术教学活动中,从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方面着手,可以达到个人生活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品格修养、乐观心态等方面给予锻炼。

4、、美术具有审美功能,学校美术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懂得是非美丑好恶,所以,要充分利用优美的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基础,以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增强培养学生正义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5、美术教学活动中,除知识的传授外,学习方法和思想、技能的操作和实践均需要言传身教,从一举一动的点滴事抓起。通过教学,留心相关苗头、重点培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习惯形成时,要及时检查和评价;具体如卫生习惯,做画的行为表现等等,于细微处见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

二、充分认识美术作品的德育内涵

美术本身具备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一般来说,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见解,就是看到了美术的教育功能。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佐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于道德不尽符,然其立足于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近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有安。” 也就是说美术除政教性质的教育功能外,美术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现在对“道德”、“修养”的辅佐方面。有些作品立意鲜明,是有明确倾向性,政治功效突出,不言而喻。是不是自然风光,生活中的无生命事物,则没有其育人功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最擅长画竹子,他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方式,熔铸自己的主观感情,确立画意,它的作品格调鲜明。他借题言诗,道:笔下“萧萧竹”,“人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一笔一划间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着实感人。齐白石大师大写“白菜萝卜”的普通物事,笔意韵致、生动而鲜活的是一种朴实而又乐观知足的心态,一种平凡中见精神的生活态度。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都是作者价值观的展示,都是作者理想放飞,借画言志。

在教学中我感受到:要想在美术学科里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深刻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在美术教学中得以良好的渗透。学会运用辨证的观点处理好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三、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的美术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爱国史。在美术课堂上,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是品德教育主要内容之一。每一册美术教材的前面,都有美术欣赏图。例如五、六年级教材的欣赏内容有:“北京故宫全景鸟瞰图”、“北京天坛祈年殿”、“胡福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风景图有“苏州网师园”、“扬州瘦西湖”等等。我上课时,借助美术欣赏图和录像,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向学生介绍我们伟大的祖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知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秀丽山河,而且还有着勤劳人民的智慧。在教学中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说:“我国古代人真棒!”当我讲到“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时,有的同学兴奋地说:“我长大一定要建造一个比故宫更宏伟的建筑,给我们现代中国人争气。”

如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美术欣赏,会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激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而且也会使孩子们可以较早的树立起崇高的道德情操。

四、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当我们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提出两个教学目标时,就增加教学的难度,复合量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需要有一些方法措施切实保障这个教学实践的进行。首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坚持双效教育的目标。其次,注意美术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渗透、融合,将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的情感引导,始终贯穿于美术课堂教学中。最后,除美术课堂教学外,与校园艺术化工程相结合,在艺术化、美术化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思想教育。

5.《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张琳) 篇五

咸丰县丁寨乡万家坝小学

吴明亮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特殊的人口政策,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很受长辈们的宠爱,他们有个性鲜明、充满朝气、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强,容易偏激固执,易养成娇生惯养、霸道任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还缺乏对自我的全面了解,还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四有”新人。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德育教育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主要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的德育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将来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特区、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第二,合理的利用教材和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传统的德育习惯“高谈阔论”,大都是“一言堂说教式”教育,学生切身感受不强,现实针对性不足,收效甚微,落不到实处。现在的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所以学校可以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新颖的活动,展开德育工作,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不知不觉地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

第三,充分利用活动进行德育。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深化教学内容,也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第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教师不要回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而且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

6.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六

云县漫湾镇密竹林小学 何健惠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得和谐发展”。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册精选的课文都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佳范文,设计爱国、理想、坚强、勤奋、团结、友爱、谦逊、孝敬等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对学生一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奠基。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1.在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如一位老师在教苏教版《生命的壮歌》一文时,先引导学生理解“壮”字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根据经验说说见过有那些感人的壮举,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课题、读课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从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中收到感染。

2.在导入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的德育不是强加的,不是空洞的说 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在教到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深深体会到小女孩那颗善良而又美好的心灵。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尤其是我国古代、近现代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课文中人物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丑恶事物的揭露与批判,那些杰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会使我们的学生心灵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执教《祁黄羊》这课时,我让学生找出晋悼公让祁黄羊举荐人才时,祁黄羊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让学生体会从 中体会到他是一个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唯才是举,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必亲的人。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词在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字词学习不容忽视。

(4)在欣赏插图,利用图片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除了书中的插图外,再利用多媒体出示黄果树瀑布不同角度的图片,二者结合,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黄果树瀑布特点,再配之教师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产生了自豪之感。

(5)在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比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 用这些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争论的故事》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

4、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军神》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在知道刘伯承为了革命而拒绝使用麻醉剂做手术,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刘伯承一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5、在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 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自觉地、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机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写“我的妈妈”,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应该对父母做些什么?从中让学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于什么事都只从自身这一角度来考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养成自私的毛病。通过作文,渐渐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6、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安慰》、《学会鼓励》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 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宽视野,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将课堂内外德育做到有机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语文课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很受学生欢迎。小学生的可塑性强,课外活动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使他明白了应该如何“助人为乐”。

(六)通过语文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活动,对成绩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7.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七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 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 告诉学生, 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 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 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 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 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 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 (1+2) ”定理, 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 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数学应用教学,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 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 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 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 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 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 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 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 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 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 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 再进一步启发学生, 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 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 如自己制作测角器,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 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 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 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 市场经济变化态势, 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 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 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 (轴对称、中心对称) , 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 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 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 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 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 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 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 游离于集体之外, 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四、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 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 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 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 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 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 由它的两个坐标 (横坐标、纵坐标) 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 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 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 每个人进入社会后, 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 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 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 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惟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 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 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 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 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端正人生态度, 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五、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 它较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 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 (正和负, 整与分, 有理与无理, 实与虚) 、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 (加与减, 乘与除, 乘方与开方) 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 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 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8.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表明,语文学科除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外,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任务。实际上,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这个特点,利用课堂这个教育主阵地,将德育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品质。

一、品析名句,探究名言内在的教育因素

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佳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重点分析和讲解。比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不仅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也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教学鲁迅小说《故乡》时,不仅分析主人公闰土的艺术形象,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课文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也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二、紧扣主题,揭示文章的教育意义

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这是文章所要表现或阐述的中心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去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我利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导学生: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巨大的困难了。利用流沙河的《理想》教导学生:理想是美好的,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经千辛万苦的。利用《荒岛余生》,鲁滨孙一个人在荒岛上,面对生活困境时,他很好地进行了自我心理调整,在有了生存的愿望后,想办法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材料教导学生:要使自己生存下去,除了物质,还需要个人的知识、智慧,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气,有渴求生存的意识;要学会面对困境,学会生存,珍爱生命。利用《再塑生命》教导学生:海伦有如此成功的人生,得益于她有一颗健康向上、自由乐观、不屈命运的心。告诫学生切勿让灰尘落在你的心灵上,打开心灵的枷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向命运挑战。利用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教育学生在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而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

三、精析形象,探究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成功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如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领袖人物;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普通群众等。这些先进人物的言行,都体现了他们崇高的思想情感,这些情感所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能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在思想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热爱生命》一文,淘金人在前进时,恐惧与危险时刻存在,但他用自己的意志支撑着身体挣扎着前进,到后来漫长的人与狼的对峙,在半昏迷中与狼进行殊死搏斗,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坚韧顽强、不惧险阻的性格,这样,通过对淘金人精神性格的分析和把握,让学生认识到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搏斗,而且只有勇于去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把愚公这个人物形象当作重点分析,通过与智叟的对比,来体现愚公造福后代子孙的宏大抱负,对人的力量怀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相信自己的品格,不正是青少年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所具备的吗?因此,对这样一些典型形象的分析和挖掘,能使学生受到具体而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四、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抒情写景的佳作,读后能长时间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录音机、多媒体,通过声音或画面在课堂上创设作品美的境界,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其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乡愁》以回环往复、抑扬顿挫的诗句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思乡意境,我在课堂上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欣赏同题歌曲,把学生带进这种忧愁而美的境界。《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乡色酒》等描绘了美丽的杭州西湖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我指导学生对这些篇章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歌和散文不同的艺术手法所营造的画面美、情感美。学习朱自清的《春》,我引导学生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春景的美妙,激起学生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阅读这些文学佳作,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悟,从而激起学生追求美的欲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说的就是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标。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我们语文教师,更应坚持不懈地把德育渗透到自己的课堂上,使学生在精美的语言中、在深刻的内涵中、在典型的形象中、在优美的意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

作者①:济南中学

9.《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张琳) 篇九

耿家营乡民族小学

李昊翰

【摘要】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是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本文浅谈了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小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是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育人功能显而易见,它对于小学生的一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同时也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需要。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我们可以根据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以及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就是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浅谈了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小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教师要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中,我们发现语文学科在开展德育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主要是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它不是直接的说教形式,而是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耐读、耐看,深受小学生喜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树立起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的良好品德。

2、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德育教育,还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的重要手段。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并不是所有的小学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由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客观实际都严重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不断完善和充实小学语文的德育功能。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

1、狠抓课堂环节,用好教材,全面挖掘其德育因素

在小学教材中,有的文章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类教材的德育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另外,有些教材的思想性并不是很明显,他们的德育功能暗含于文章之中,需要教师进行挖掘,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这类文章的文质兼美、久传不衰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另外还有一类是科普文章,科学性很强,思想性不那么明显,我们可以把科学道理向小学生讲清楚,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科学的神奇、科学的魅力,促使他们从小学科学、用科学,懂得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总而言之,无论是什么文章,教师都应该在认真讲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三度的再创造。要知道,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有其内在联系,要了解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结构来表述思想,然后根据学情进行创造,达到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优化。

2、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

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对于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语文教师有着天生的信任感,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影响力。他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时时牢记自己的责任,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有纸屑,或者拖把倒在地上,或者黑板擦得很不干净,你会怎么做?当自己弯腰捡起纸屑时,学生会有所触动;当教师慢慢把黑板重新擦净时,下面一定是鸦雀无声。教师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用行动将德育的种子播洒到他们的心田,这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做的。

三、小结

10.《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张琳) 篇十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德育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凝聚每份爱》这首优秀歌曲激励和团结着华夏儿女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双双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都是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发挥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

《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欢呼。”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并在同学们的心中产生剧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用音乐之美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美,寓美于心灵之中。

三、通过音乐教学树立起起榜样的作用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当然,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11.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一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學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1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二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 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带领学生大扫除时, 我与学生一道擦窗子, 扫地, 重活儿我领头做, 有危险的工作我单独干, 这样大家个个积极干, 总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 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 站在队伍里我就端端正正, 学生也就自然照样守纪律了。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 备好课, 做好课件,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 我们自己要做到, 只有教师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 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 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用我们慈爱的目光, 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 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 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 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浏阳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 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 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 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 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 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 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 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上一篇:少先队礼仪规范讲座下一篇:生命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