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作文(共7篇)
1.中美教育作文 篇一
中美两国高中教育比较研究
摘 要
应首都基础教育界的邀请,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杨振宁,近日来到北京教育学院与来自北京及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示范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
杨振宁教授以深邃的眼光,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中国基础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讲述了他的看法。深刻的分析了当前中美教育差异和不足,为比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关键词:杨振宁,中国教育专业团,艾迪留学,中美高考
中美教育研究动态
2007年8月15日~19日全国第四届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对中美中学科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中美高中科学教育现状
包含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的对比
二、中美高中科学教育的区别 是对中美教育特点的分析
三、借鉴与思考
包含改变教师理念、拓宽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养等(摘自兴华科学教育网)
2010年1月中美教育行政组织对中美教育进行了对比研究 包含对研究两国教育差异的意义、目的和方法的具体分析,对两国教育方式与原则方面的对比,对两国交于历史沿革的比对分析,对现在中美教育组织之间的异同讨论,对两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改革所需要借鉴的问题和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摘自百度文库)
中国教育专业团职能为研究中外(中美)的教育改革差异动态为主要工作,及时进行研究分析,促进两国教育的发展(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
2011年4月21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校长访华,进一步加深中美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帮助在美留学生尽快完成毕业的目标。(摘自MBA智库百科)
2010年12月12日,中美校联盟美国知名大学”中国珠海站”教育交流会在珠海市第二中学举办,促进了两国教育文化的交流。为两国教育的互补优化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了解了两国不同的教育。(摘自天涯博客)
艾迪留学的首席顾问余露的研究 我们来探究中美两国中学的教育分类
在中国,中学阶段已经分成文科班和理科班,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就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分班分科,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理科或文科的能力,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所上的课是一模一样的。
而在美国,中学阶段不分文科班和理科班,对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并不高,高中只有代数和几何属于必修课,而且代数不强求背公式,几何也不大教授“如何证明”,三角对许多州更属于选修课,但对英文演讲写作训练的要求较高。学校设有很多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所选择的课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有可能没有两个学生的课程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基本上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来了解中美两国高考的情况
2010年12月推出的中国高考新政,再次将闻名海内外的“GAO KAO”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重要录取依据的口号下,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的高考内容是否也同时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恐怕答案的揭晓还需翘首以待。
而美国的高考,全国性的考试主要为两类,一是SAT考试,二是ACT考试,这两种考试的成绩都被各大学所接受,学生选任何一种考试都可以,目前美国绝大部分高中生是参加SAT考试,其考试内容主要涵盖英文和数学再加上写作。与中国高考不同的是,美国高中生可以在进入高中后的任何一年参加考试SAT或ACT考试,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多次参加考试。
对于学生各学科成绩的评估,并不在SAT或ACT考试中体现。高中开设的主要大学预修课程都有全国性的考试,学生在修完某一大学预修课后就可单独考这一门课,如果成绩达到所入大学规定的标准,这门课在大学就可以免修,并可获得相应的大学学分。美国的高考(SAT或ACT考试)并不是高中生进入大学或名牌大学唯一的通行证,大学录取学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的学业平均成绩、SAT或ACT考试成绩、社区服务表现、领导才能、个人的才艺(如音乐、体育才能等)、推荐信和自我谈上大学的撰文等。(摘自艾迪留学)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杨振宁教授对中美教育的分析吧
————2004年
中美教育传统区别很大
杨振宁说:“我一直认为,新中国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是在解放后中小学教育大大普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在原北平念中学时,北平的文盲不少于50%,甚至是百分之七八十;不算外来的人口,今天北京10到40岁的居民恐怕很少是文盲。中国能够有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其中,一个功不可没的大事就是大多数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印度、巴西、墨西哥都是很大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中国这么普及。这是一个有长远意义的历史事实。”
杨振宁接着话锋一转,向在座的校长、教师,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说:“今天美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是不是每个地区都应该抛弃原来的教育政策或教育的哲学,向美国这个方向学习呢?”他说:“这个问题我曾经想过。教育是非常复杂的事。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这些国家及地区的教育哲学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跟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传统有很大的区别。从中国、韩国、日本到美国读书的孩子,一般都比美国的同班、同岁的同学根基扎实,大学生、研究院的学生也是这样。可是所有的美国中学、大学、研究生院老师,以及美国学生,都有同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办法,有它的特长。这个我自己就深受其益,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老师都很负责任,教得很深入,我到美国以后发现,一些课我已经念过了;美国教育跟我在国内受到的教育完全不一样。这个现象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中学、大学学生到外国学习,成绩都很好,可是国外为什么会有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的印象呢。原因在于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学校教出的学生往往认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前人做过的,怎么能挑战从前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哲人所做的贡献呢。”
他分析其中原因,说:“对此应该讲得更清楚,中国学生是开始阶段不会做研究,在刚做研究工作时,胆子比较小,不敢向新的方向发展。可是到了真正做研究工作后,很多中国学生做的成绩很好,而且,他们很努力。在美国一个大的国家实验室,其中的机器通常是24小时运转,你会发现到半夜12点以后还在继续工作的,一般都是中国学生。到研究生毕业时,往往是中国学生做得很好。到获得博士学位时,中国学生并不比外国学生差。”
他说:“如果问我,是中国的教育政策好,还是美国的教育政策好,我认为这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任何一个简单回答都是错的,因为这关系到千千万万所学校、千千万万个家庭、千千万万个孩子,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回答。包括对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训练的方法,是好还是不好,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对多半的学生,我认为中国政策是好的。因为它可以把这些孩子引导到将来能够发挥他们社会作用的道路上去。要想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到美国看看就知道了。我在美国教过两年的大学一年级物理课,美国的学校不管是非常好的学校,还是不太成功的学校,大一的学生多半还在晃悠,对于世界是怎么回事,自己怎么回事,前途是什么样子都没有想过。这跟美国整个社会结构有关系,教育也占一部分原因。而在中国,孩子们就成熟多了。可是对于天资特别好的学生,中国的政策就不一定好。”
中国要了解美国教育的背景
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的杨振宁,非常重视定量分析,谈教育也不例外,他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名叫费曼,这个人有非常丰富的想法,做了很多很重要的工作,可是他从小说话做事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常说他要在中国的话,很难成为大物理学家,因为整个社会不准他这样,不准他那样。
又比如,比尔·盖茨,他在中国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美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美国风险投资办得比较成功。二次大战后,英国在生物工程研究方面得诺贝尔奖非常多,可是总体上生物工程不可跟美国比,这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好的风险投资制度。这是美国现在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
杨振宁教授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自身有很长的传统,不是一两天能改过来的,教育工作者,包括研究教育体制、教育哲学的人,一定要了解美国的成功背景是什么。”
他说:“在中国,一个显得高傲的人是大家不喜欢的,美国对这种人比较容忍。可以由一件事证明这句话,20世纪最重要的生物学文章叫做《双螺旋》,是1953年一个名叫Wat son的美国人和一个名叫Crick的英国人合写的。他们写文章的时候,一个20多岁,一个30多岁,过了一些年,他们得到诺贝尔奖。我认识他们两位,他们都是讲话不那么客气的人。20世纪六十年代,Watson又写了一篇名叫《双螺旋》的书,翻开这本书就知道他讲话和他做人的口气,其第一句话是有名的,说“我从来没有看过我的同伴不以高傲的态度待人”。这句话说明Crick讲话是非常冲的。Watson说话也如此,很冲。”
他说:“中国学术界对这种人是不喜欢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评委在讨论某某人是否应该得奖时,对讲话比较冲的人往往不喜欢,不愿意投这些人的票。这是中国和西方尤其和美国的传统的一个分别所在。我个人觉得,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向西方传统多走一点,这会对整个科学的发展有好处。美国对于这样的人比中国宽松一些,它的科技能成功发展是与此有关的。这是值得中国尤其是教育界注意的。”
照搬美国解决不了中国教育问题
杨振宁教授非常关注中国教育当前的热点问题。他说:“现在,中国社会有一个现象,就是一个孩子要考大学,全家人非常紧张,而且很多个家庭都非常紧张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压力,并在这个压力下出现了一些呼声,觉得中国教育制度有问题,把小孩压傻了。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他分析说:“一个孩子考大学,全家人都紧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学校不够多。今年秋天中国要招收380万大学生,这数目比改革开放之初多了很多倍,但是,拿13亿人口相比,这仍然还是很小的数目。如果中国大学数目大幅度增加,压力会自然减少。可是,办学经费从哪儿来?师资从哪儿来?一连串的问题都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不是把美国的哲学搬过来就可以解决的。”
他说:“中国4亿人口在城市,9亿在乡下,这9亿农民的思维状态,我不敢讲,因为我接触得太少。4亿中国城镇居民今天接受科学的思维,或科学的办法,绝不比美国一般人低。从教育成功率来讲,美国是12年义务教育,可是在纽约市,12年义务教育出来,文盲多得很。他们那里很多的学校认为,孩子在学校是一个祸害,得赶快把他们送出去,不管他们会不会念书,其结果造成两极分化,一边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一边是知识水平、思维方法、素质品位、价值观都不理想的人。从总体看,我觉得不如中国4亿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高。”
他说:“对小孩是着重启发,还是着重灌输,这是社会的传统,一时不容易改过来。美国小学一年级学生跟中国小学一年级学生不一样,中国学生比较听话,平均起来安静一些,美国的男孩子动来动去的,坐立不安。这是整个社会的结构不一样,社会的价值观不一样形成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到有这个分别,同时,要知道这很难讲哪个好哪个不好。中国小孩比较静,比较听话,当然容易有效地向他们灌输知识,于是就发展出中国的教育哲学;而美国比较容忍,小孩做奇怪的举动比较多,这有自然的道理,也有很深的社会结构,甚至有遗传因子在里面。不能贸然下结论哪个好哪个坏的。我认为两方面各有短长,不同的小孩也是不一样的,与老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有关系,假如一个老师,比较注意鼓励小孩向多方向注意,兴趣广泛一点,这是有利小孩健康成长的。我在美国教了很多年书,发现美国的小孩,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生,这也喜欢弄,那也喜欢弄,好处是接触东西多,坏处是注意力常常不集中。中国相反,比较集中,比较安静,好处是能好好念书,坏处是不利于向各个方向发展。”
他说:“美国喜欢改革,动不动就出理论。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是说在前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人认为美国落后了,并认为主要原因是美国数学教育不对,要有新数学,新数学的办法跟传统的不一样,要把很抽象的观念很早放进去,有很多学校采取了,过了一些年,发现这项改革非常不成功,到六七十年代新数学就没人弄了。还有一个例子,是费曼写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大学教科书,一些学校负责人说这些书写得非常好,可是一般老师不敢教,因为这些书牵扯的东西太多,内容太深,老师害怕被学生问得回答不出来。我讲这些是要说,中国教育改革要谨言慎行。但不是说不能动。”
他说:“20年前中国科技大学成立的少年班,那时在全中国都很有名,我在美国报纸上就看见了,有十二三岁的小孩被选进去了。这件事搞了20多年,从国家立场讲等于做了20年的试验,就应当认真加以总结。如有一个相当清楚的结论,不只是对于中国的教育,对世界天才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摘自育儿网)
杨振宁教授的分析深刻而明了,是对中美教育的明确分析,很有借鉴意义。
2.中美教育作文 篇二
首先是中美两国的课堂形式。在美国,学校对上课学生服饰规定不多,拖鞋、低腰裤、鼻环、唇环等见怪不怪。甚至还有教师组织学生将点心、饮料等食物带到课堂上,共同品尝。课堂气氛是相对轻松自由的,师生之间亦师亦友,这一种课堂形式当然有其弊端,比如学习注意力分散等,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得到提高。事实上,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重视的是个人的发展,包括能力、特长、个性等等,推崇标新立异,美国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个性化和多样化。课堂上,老师采取的是一种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善于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同时,美国的学校课程考查内容灵活多样,不拘泥于教材,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学校经常会开展一些学术训练营,户外求生等实践活动,以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完善。学生的课业、学业也不像中国学生那样由期末的考试成绩决定成败。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的潜质的挖掘,而不像个别中国家长在孩子出生之时就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天真浪漫的年纪却要天天上补习班、培训班,使孩子的童心荡然无存,甚至孩子的兴趣也得不到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安排的“兴趣”。所以,在美国教育熏陶下的他们学生很难接受呆板传统的中式教育。如何能在现有的影响因素不易改变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就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师专业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重视的是学生知识和人文修养。这个特点包括个人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等。因而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尤为重要,为了阐明清楚一个观点,往往会利用一节课甚至是更多的课时去解释清楚。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不能说没有,但是这个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少的,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在讲堂上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齐刷刷地做着笔记。当然中美两国的基本国情和教育发展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孰优孰劣,我们只能结合两种文化特点进行分析,为国际汉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教授汉语提出建议。通过对中美高等教育课堂形式的对比,我们了解美国课堂形式看似“散”但是却有较浓厚和轻松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放松,给予学生一种精神自由,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去探讨除了书本以外所潜在的答案,这一种散发性的思维模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此类课堂形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竞争力。中国课堂的形式多数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和学生合作为辅,当然,近几年,许多高校的课堂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在上课前会做好预习的工作,以便能够更好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多了,在一定的程度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避免了只有老师参与的课堂形式。
第二点是中美高等教育中的知识观,在课堂上,两国在知识侧重点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曾经有人形容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是在培养一群群会背书的“机器”,是呆板的,原有的教育体系使他们失去了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可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两国之间的教育观念有所差异,中国高等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教育质量的考察主要依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与教师的上课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上课的时候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甚至好些同学恨不得记住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字,因为只有记住平时老师讲过什么内容,到了考试的时候才会做题。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低,笔者认为这种知识灌输的体系有利也有弊,以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需要不断改进的。美国则是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教学中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往往“满堂灌”“一言堂”,墨守成规,比如考试制度、上课形式等并没有因地制宜,使美国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所以,面对中美教育文化碰撞的局面,如何能在现有的影响因素不易改变的前提下,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就需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专业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思考。美国教育观念的培养下,学生与教师亦师亦友,课堂气氛活跃,甚至表现得过于自由,课堂上形成了与中国中学生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英国学者怀海特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记忆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情况。”可见,知识是可以遗忘的,但是能力却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也知道即使是对那些业务知识和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也存在的知识更新的问题,所以学生自身能够有意识地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知识,有效传播教授汉语的能力很重要,这么做还可以在学与教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之所以在课堂形式和知识观方面存在如此大差异,究其根源是两国的教育理念有本质上的区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中国教育理念的核心部分,我们一直强调孩子应该是全面发展,但是真正能做到综合看待孩子成绩和个人素质方面的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作为应试教育的大国,“唯成绩论”是突出的部分,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理念。我们经常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少学校也会拿考试的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虽然近些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相关的措施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现状,但是短期内以成绩和学校等级给学生进行定位的事情还占据着多数。笔者认为这是在无形中给学生贴上标签,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成绩达标。美国教育系统中,对于学生的成绩单不会大肆地宣扬,因为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作为家长,也不会以成绩来评论孩子,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多数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去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美国的教育观念偏重于实践的研究,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学生向权威发起挑战。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公共场合上,他们都能够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实际上是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美国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培养自由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中国则是更为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强调要对知识点掌握到位,课堂上以老师的讲解为主,体现了老师的主体地位,学生较少会去质疑权威。中国的教育模式更倾向于学生个人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的人文情怀。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批判思维模式和创造力的发展较为缓慢。
最后,中国的教育观念和美国的教育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注重的是“本性教育”,提倡的是做人要善良、诚实和守信等等,这是“修身、治国、平天下”最为基础的素质。而美国教育强调的是宗教、自由和人文精神等。
综合两国的国情特点分析,美国属于移民国家,其包容、创新的特性明显地体现在教育领域之中,更多强调自由独立、个性发展等。中国大部分区域属于内陆国家,其保守渐进、稳扎稳打的特性体现在教育理念当中,更多强调修身养性、求同存异。中美两国的教育背景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两国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教学经验,以其之长,补我之短,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与中国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作为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二者的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管窥中美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发展历程的异同,利用“事件路径”法让我们发现了两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从中不难发现其对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潜在意义。除了顺应时势、与时俱进,商业思维和市场理念可以说是印第安纳大学教育技术系一次次走出困境、不断超越、走向繁荣的动力之源。这种商业化理念值得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和借鉴,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当然,要真正实现专业转型并不容易,但我们坚信:通过加强中外教育技术界的交流、学习与借鉴,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转型与超越将指日可待!
3.中美教育哪家强 篇三
中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注度一直在上升,但全球教育中首先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问题,所以非常难回答“哪种教育模式更好、哪种更差”。
比较教育的优劣,首先要看教育的目的,此外还要看衡量标准。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尤其是几个特定学科的知识)、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那么,中国等东亚国家的教育应该比美国教育的效率高得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在多项国际性考试(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PISA考试)中的排名往往都是中等偏下,而东亚国家学生则名列前茅。这促使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来赶超亚洲国家。
近几十年来,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就是模仿东方,联邦政府不断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增加考试、推行统一课程标准、不断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权。2001年,布什政府发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开始用联邦政府经费来控制教育。规定各州的中小学必须统考,分类看成绩,三年不达标要整改,从而推动各州实行统一考试和统一标准。奥巴马最大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是推广“通用核心课程标准”和统考,迄今已有43个州参与。同时,鼓励教师绩效与学生分数挂钩。
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教育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考试成绩上一直表现不佳,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是全球创新性领先的经济体,其在创新产业方面一直有强劲的发展。而包括日韩在内的亚洲国家虽然教育比较发达,但是引领的行业较少。迄今美国还是公认的极具创新力的国家,因而不少人认为,美国的教育体制长于培养创新人才。
从历史上看,全世界的传统教育走的都是同一个范式,即培养大批有专业技能的标准的雇员,而不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西方工业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消灭个性、塑造共性的过程。
实际上,美国教育也没有刻意培养创造力,学校没有设置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可以说,美国创新人才的涌现是美国教育作为传统教育“失败”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事故”,而不是人为的设计。创造力是与生俱来就有的,教育和文化可能增强、也可能削弱创造力。注重整齐划一的教育鼓励顺从、听话的学生,奖励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惩罚甚至排除叛逆或者不顺从的学生,这样的教育越成功,创造性人才就越少。
美国教育的“事故”来自其教育的地方化。美国联邦宪法规定教育为各州自己的事务。美国的教育起源于民间,最早就是由各地乡镇办的,由当地自己收税、管理,后来成为学区。学区的概念在美国非常重要,在很多地方是完全独立自主的部门。学区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当地社区。美国曾经有十几万个学区,相当于十几万个独立的教育系统,经过上世纪大规模合并后现在还有14000多个。
学区多、地方自治,在这种情况下多样性自然就产生了,导致没有办法有效贯彻统一标准:各地、各校甚至各个教室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态度和要求;追求的教育目标都可能不一样,不听话的学生“漏网”的机会大大增加,无意中让创造性人才有了生存空间,同时,与集中的教育体制相比,也很难用某几个标准的学科成绩来评价整个学生群体。
此外,美国文化不是以单一标准来论成败,而是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专长和自己定义的成功。例如,美国对于肄业生的容忍度较高,众所周知,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等都是辍学创业的。因此虽然美国学生在国际测评中成绩往往低于亚洲孩子,但是在信心方面他们却远远超过亚洲人,而创造力是需要信心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明的消亡不是来自谋杀,而是自杀。美国几十年来教改的方向则近乎自杀。近年来,美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已经开始下滑。好在学界和政界已经对标准化、考试化、集权化的教改方向开始反思。有几个州已经或正在决定退出“核心课标”,民间对其支持度也大大下降。
从传统范式上说,中国教育是成功的。然而,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弥补弱项,而在于发挥强项。文化和教育是相互促进的,美国的移民文化促进了其教育的多元化,同时也带来了差异大的弊端。而中国深受统一模式的束缚,应该更加强调个体化培养,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4.中美教育不同学习心得 篇四
5月8日下午,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工教师在梁邹小学报告厅聆听了邹平一中杨树海校长关于“中美教育的不同与反思”专题报告。
报告开始后,杨校长给我们看了一段在美国学校考察实录的视频,第一印象是他们的教室布置摆设比较自由,内容比较丰富,第二个就是它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第三是其中那个社会实践课,造船的科学研究,中学生已经在搞科研活动。杨校长以“加中美教育的不同与反思”为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设问的方式向老师们阐释了中美教育不同的文化内涵。
美国人也羡慕中国教育?一般人们意识观念中都是比较羡慕西方教育的,目前我国选择欧美国家作为出国留学攻读学位目的国者,多于欧美学生选择我国留学攻读学位者,尤其是到美国留学,增幅惊人,留学还未形成双向交流之势,仍然是单向流动。中国有不少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接受西方教育的培养。看到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难道美国人真的也在羡慕中国教育?这是为什么呢?西方教育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一些高科技创新领域有明显优势,西方教育羡慕中国教育的哪些方面呢?杨校长阐述了一个事件,中国以上海学生为代表参加的全球小学生在数学、科学、语言的考试中位列第一,而美国只在中下游位置。美国人的危机意识比较强,美国学生在国际竞赛中的考试成绩引起了美国教育的反思,美国政府决定在全国统考,像这种统考是中国比较典型的考核方式,他们在学习中国,希望通过统考来缩短与中国上海小学生数学的差距,加-1-
强自己学生在数学、科学方面的水平。看来中国教育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中国特色,并不可一概而论否认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好。毕竟中西方在文化上有很大差异和不同。如果把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理念直接拿来运用在中国学生身上是不甚合理的,不一定适合中国学生,西方在学习我们的方法,我们也在吸收西方教育中的优点,怎么融会贯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我觉得需要一个过渡,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反思,需要去探索。
最崇拜的人就在身边? 美国学生于中国学生崇拜的人物选择上很大不同,美国学生崇拜的是身边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人物,而中国学生崇拜的是伟人,杨校长说就这个崇拜谁他想到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我当即也想了一下,对,我头脑中首先想到的也是那些伟大的、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从小我们被教育树立远大的目标,就算问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你长大要做什么?他们的回答也多是航天员、科学家、电影明星、歌手甚至国家领导人,一些比较远大的目标,高高在上。而美国孩子崇拜的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最多的是父母。差别挺大,反思这一差别,在我们的教育中要多让孩子看到身边平凡的事情,懂得感恩、明白孝顺父母是怎么一回事,以感恩的心来对待近在眼前的人,从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伟大与美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讲讲父母的含辛茹苦,发现身边的感动,比如教师,清洁工,公交司机等一些平凡地默默奉献的人,而不总是将眼光放在天上,应该平视甚至低下头来发现那些可爱的绿化我们家园的小花小草。在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
教师是学校的生命?看到这个问题我随即就想: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竟然占了这么重要的地位、堪比生命?在美国学校中,教师投票选用教材,他们参与教师招聘和考核,仿佛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一样,而不只是一个工作者。那么在中国的学校能不能也学习学校西方教育,提高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论这符不符合中国的情况,我觉得这样作为教师的压力会变大,对教师会有更高的要求,当然因为教师的奋发向上和自然产生危机意识,对学生必然会更上心,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它给每个孩子都设立目标,学期末学生没达到目标教师就被辞退了。作为学校的“生命”,教师成为了主人,但是承担得责任也更大了,需要同学生一样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美国的教学管理很松散?我们从视频上看上去仿佛就是这样的现象。但是它背后有个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视频上我们同样能看出美国小学一个教室的学生比较少,因为它们采取小班化教学,小班的十几个人还要在进行分小组教学,比较细化,而我们一个班四五十个,很难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当然我们再努力。此外,它们有严格科学的学分认定机制。每个学习阶段都有必须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这些原则就使美国教育松而不散。
美国学生的学习很很轻松?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譬如,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课程教法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
一个热气球上。相比较,我国学校同类课程的教法则是,教师照课本讲原理,学生听讲后背熟即可。不难发现,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10分钟就可完成。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无关联的抽象理论;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同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当我们用10分钟完成美国学校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我们的学生就不能像美国学生那样得到多方面的知识收获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浅就意味者他们的学生会学得轻松吗,其实这个现象背后也有个原则: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从美国的公立、“磁性”、私立三类学校的建立与管理就可以看出,它们根据学生不同的才能,因材编班。
美国的课堂教学很随意?原则学生的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他们采用启发式教学,从来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社会实践。在社会实际生活与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自我表达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是基本忽略的,而美国的教育却极为重视。显然,美国学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多方面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非常细致的能力训练。美国的学校教育注重在“做”中学,而学生正是在完整地做完每一件
事的过程中,完整地体验了实际感受、完整地遭遇实际困难、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完整地获得新的发现。“做”的过程是增长智慧的过程。相比较,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要求学生完整地“做事”,我们省略了完整地完成一件事的大部分过程,只是取出其中一个细节要求学生做好,即熟记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内容。创造力是人的综合智慧的产物,需要多方面能力的支撑,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美国教师说:好教师会让自己逐渐变得不被需要。我也不能让学生只依赖于教师传道授业,应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成长。
5.中美教育制度对比 2 篇五
组员:段超,赵子豪,肖睿杰,庞毅飞,孟泽洲
指导教师:白如艳
摘要
我们通过对中美教育制度的研究,分析出两者存在的差异性,并找出我国教育制度的优缺点。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现在的社会。因此,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网上查阅资料。
前言
25年前的预言
1979年我国曾派出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其基础教育,旨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曾想,中方考察团回国后竟然兴高采烈的宣称:‚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样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因为在考察中,中方考察团见到‚美国学校重音体美,轻数理化。许多学生大字不识一箩筐,阅读能力低下,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课堂上,学生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或翘着二郎腿高谈阔论,或在教室里摇来晃去,如逛街一般。‛作为礼节,美方也派出考察团回访。在考察中,美方考察团见到‚中国的学生早上七点就起床上学,去学校时边走边吃早点。在上课时坐姿端正听课认真,课后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考试分数高的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成绩比任何一个国家学生都优秀。可以预测,再过20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如今25年已经过去,现实无情的讽刺了当年的预言家们。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9年,‚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世界权威科学论文半数以上出自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的美国人之手。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从建国到现在,几十年了教育确实是没多大进展,一说到这个肯定有人不服气,但试问我国从建国到现在除莫言外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吗?答案是没有(不包括外籍华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正文
不同国家的教育比较必须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正是由于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教育差异。美国的教育传统是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同样,中国的教育传统也必然根植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如何探索出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又能汲取世界教育精华的教育模式,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1.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首先在于两国初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
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2.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
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美国,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时间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那高分”.3.两国在知识观是存在差异: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即中国教育的静态与美国之间的动态差异,这一动一静这反映两国知识观的差异.4.两国在提供该学生的环境上不同: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5.两国课程设臵不同比如关于外国语言的学习.在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只有英语一种(除专业外).这是教育系统为全体学生做的统一选择.而在美国,学生选择德育的就大得多,包括西班牙语,发育,拉丁语等.还有在美国不用教材的课是存在的,他们通常叫做“家庭生活”课,.课程内容包括缝纫,烹饪和增强自信心等等.他教给学生的是书本以外生活之中的事情,是作为一个人或者的必需.他教给学生如何生活6.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不同:
中国的启发式教育存在着一个弊端,就是其实一直到某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诱导学生,使他们找到“唯一的答案”。在美国学校的教学法,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一致的正确答案外,还给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去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没未知但却客观存在着的潜在答案.在中国,除了少数人才不用看“高考”分数外,其余的均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人学得最重要的,唯一标准.但在美国学生年年都参加各类考试中的至少一种考试,一次失手,情有可言;两次失手,也可以理解……因此,这些考试成绩就可作为非常重要的录取入学考量标准.7.学习负担不同:
美国几乎每周都回放一天假.但在中国,周末可能被无情占有,就连绚丽多彩的假日也会因繁重的作业的充斥而黯然失色.8.家庭教育不同:
1)美国教育小时管得严,美国父母会立下许多规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中国父母恰恰相反,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处处限制,甚至连大学专业,恋爱都横加干涉.2)美国教育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这个教育差别使得美国孩子比中国更具自立性.中国的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改革与学生减负,是教育整体改革的三个方面,而考试制度是“牵一发而动身”的关键.只有应试教育改变了,素质教育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因而我国教育的完善必须抓创新来补不足.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应的是不同的文化内涵,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现在的社会.总之,我们需要的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中国现行在实行的新的教育体制,正逐步的改正教育的缺陷,趋向于多元化,国际化,这正是研究教育的成果所在.也是我们的本意.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考试制度不同。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由此可见,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是有的而且还不小,若想缩小差距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在我看来,教育不好一个人,比十个人吃不上饭更严重,现在的中国需要的是高端技术人才,而不是成亿成亿的给饭就干活的只会干活的人形机器。
参考文献:【中美基础教育考察报告】,《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等
6.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篇六
一、美国创业教育特征
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是在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的。它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之前是探索阶段;70-90年代是迅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趋于成熟。
1. 创业教育理念的战略性
《大趋势》的作者、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认为: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在美国, 创业类似于“社会黏合剂”, 它将高科技和“主流”活动粘在一起[1]。美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早,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创业革命催生了创业教育, MIT开展创业教育超过50年, UCB也有20余年历史, 创业教育成为创新型美国源源不断的动力。美国最早从事创业教育的教育家杰弗里·蒂蒙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速成式就业培训, 而应当是一种以开发人力资源为目的, 致力于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的理念追求, 这体现了该教育价值取向的本质创新[2]。这种明确而长远的创业教育教育观, 遵循了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 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自我雇佣”, 为美国大学生设定了“创业遗传代码”, 不仅教授了大学生就业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与知识, 更是培养了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胆识和能力。调查显示,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老板中有80%接受过创业教育时, 也不足为奇了。
2. 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性
1968年, 美国只有4所高校开设关于创业的课程;到2005年, 美国超过1 600个学院开设了2 200门创业方面的课程, 不难看出美国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当完备。注重创业实践、研究用于辅助、与产业界形成紧密联系, 是美国创业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明显优势。其创业课程紧扣整个创业过程, 系统地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面, 如创业商机的识别和把握、商业计划书、新兴企业融资、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盈利模式、创业涉及的法律等。这些课程特点鲜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广泛采用讨论、案例等教学方式。美国创业实践教育项目和载体非常丰富, 创业论坛、创业辅导、创业大赛、创业实验室、校企联合攻关项目等是美国大学生热衷的形式。百森商学院的“创立人之日”活动、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投资俱乐部等具有相当影响力。2004年, 美国创业教育联盟发布的《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为兼具适切性、创造性、个性化的课程实践提供了指导纲领。许多美国高校还通过建立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运作机构, 如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 广泛吸纳社会资源, 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 这也大大促进了创业实践。
3. 创业教育师资的多元性
教师的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关键, 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特征, 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求其必须具备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在美国著名的师资培训项目有普莱兹-百森项目、经验课堂项目等。为培养稳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许多高校一是重视创业教育教师的选拔和专门培训, 确保其掌握相关教学理论;二是组织教师开展模拟创业活动来增加创业体验, 如以经营商店为例, 让教师们以小组为单位, 亲历从店面选址、盈利模式讨论到财务预算、产品宣传等创业过程;三是鼓励教师率先垂范, 支持教师产学研结合;四是经常性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创业机构的培训和研讨;五是除了聘任专家学者作为创业教师外, 还注意吸纳企业家、创业者等担任兼职教师, 让他们通过短期教学、参与案例讨论等传授自身创业感受。如斯坦福大学工学院《技术创业》由3位有丰富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客座教师共同开设, 而商学院开设的《创业管理》课程由1位校内教师和1位客座教师一起授课。
二、中国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两个关键性的事件:创业教育项目的出现和全国性学术机构的建立。创业教育项目一方面是指我国自己培育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1997年, 由清华大学发起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而后大赛在全国学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机构的支持和配合下, 逐渐发展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计划大赛, 使其成为学生科技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创业教育才在全国高校中展开。创业教育项目另一方面是指从国际劳工组织引进的创业教育项目如SYB (专门为创业者、微小企业量身定做的国际化、标准化、社会化创业全程扶持指导体系) 、KAB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专门开发的项目) 等。2007年, 经教育部、民政部批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 中南大学为会长单位。2010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 中南大学担任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性学术机构的建立大力推动了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21世纪初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许多院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 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实践性探索。从开展创业教育内容上分析看, 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上海财经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有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中国传媒大学;有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北京林业大学;有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有与就业指导与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东南大学;有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南京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从开展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分析, 有成立专门教学机构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有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创业中心;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西南民族大学的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有组建大学生社团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多数高校的创业协会、创业者俱乐部等;有设立科技园区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北大科技园孵化器学生创业中心;有开设试点班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中央财经大学结合财经类院校特点组建“创业先锋班”;有建立创业实验室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创业实验室。从学校的办学定位上分析, 有以培养专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大学;有以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天津大学;有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业教育模式, 如中南大学。
《GEM2010全球报告》中有关中国的数据显示[3], 2010年中国的早期创业活动指数在60个GEM成员国中位列第15位, 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 属于较高水平。但高学历创业者 (指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创业者) 的创业活跃程度排在全球创业观察的60个参与成员中的第22位, 低于总体创业活动比较中中国在全球的排名。通过横向比较, 可见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仍旧比较薄弱, 与国外特别是美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笔者认为, 从整体来看我国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理论高度联系实际的、不同于一般传统课程的教学活动。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开设有围绕创业理念、实务、实践三个方面的课程, 不少学校采取了教师讲授、案例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模拟、基地见习、组织大赛等教学方法。比如:华东师大开设有创业教育课;中南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指导课、创业实训指导课;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设有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课等。但实际运作中课程机制建设不完善, 一是现有教材过于理论化, 没有很好地结合高校实际。创业教育不是MBA, 创业也不是专业研究, 太高深的创业理论只会将感兴趣的学生拒之门外。还有些教材直接从国外翻译, 也不适宜中国国情。二是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 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和体系。而美国的《创业教育国家内容标准》则通过内容指标设计指导学校按照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三是创业课程开设仅仅作为点上突破, 面上开花还有相当长时间。如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多以辅修、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设置, 开设面并不广;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或毕业生教育的补充形式;学校设立的学生创业机构也带有精英化机构的性质, 普通学生受惠较少。四是课程载体已有, 但内容欠缺, 或者说内容不扎实。如一些高校的创业计划、电梯演讲、创业周末等突破课堂局限、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 期待成效大于实际成效。五是创业教育没有真正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之中。突出表现为目前的课程体系总体上缺乏系统性, 操作上缺乏针对性。创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容连接度不够, 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结合度不够。创业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 创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创业教育质量。
2. 缺乏专门的教育师资
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环节。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严重匮乏, 没有形成专家体系, 数量上差距较大。很多高校想开设创业方面的课程, 但苦于没有创业教学团队, 师生比严重不足, 难以全面铺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体主要来自三个群体, “学工口”兼职教师、“教学口”专业教师、“社会口”兼职教师。他们根据自身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创业教育氛围, 但是尚缺乏很好的机制发挥他们的合力。“学工口”兼职教师缺乏创业体验, 非“专业创业教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 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经验的介绍在所难免, 从而直接影响创业教育效果。“教学口”专业教师虽理论知识丰富, 教学能力较强, 但参与度不够, 这些教师很多也以评委、导师的身份介入创业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少数高校已经开始邀请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等来校作报告、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评价等, 但社会资源整合力度显然不够。二是国内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不够。2003年教育部举办的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吸引了全国100多所高校的200名教师参加, 尽管这一举措标志着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的正式开始。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创业教育师资需求, 这样的短期培训式师资培养方式显得力不从心。现在如火如荼的SYB、KAB等师资培训, 价值不菲的培训费用使年轻老师望而却步。从根本上而言, 国内创业研究本身发展的不足制约了师资培训。三是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局限在讲授创业知识方面, 因人而异、平等互动、开放实践式的教学手段并不多见。现在宏观上鼓吹的实践教育层面多为创业比赛, 但此类比赛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创业计划书的比拼。近年来开始流行的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的软件和硬件设备, 由于价格太高也影响了普及性。
3. 缺乏足够的支撑体系
目前许多关心中国大学生创业的人都提到一个词语——“大环境”。河这边的人们都知道要去河的那头, 并为之不停疾呼, 可就是找不着桥在哪儿。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勇气和知识、技能、素质的学生希望在校创业, 但政策上没有有效的促进机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与就业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 大学生创业比较容易。虽然现在国家、各级政府甚至高校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起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北京市规定大学生创业贷款最高可达50万元, 且由区财政进行贴息, 复旦大学专门为学生设立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但我国目前仍没有系统的鼓励个体主动创业及保护创业者合法权益的政策机制, 在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政界、学术界、商界资源没能形成合力, 国内平台与国际支持也缺乏良性互动。只有获得社会各界的关爱, 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三、创业教育比较启示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创业教育的理念内涵、发展现状、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不同方面, 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 要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1. 树立理性的创业教育理念
在中国, 传统教育观念疏于对孩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多数选择为就业、考研和出国, 就业对于他们而言, 更多是为了找个雇主。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表明,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业教育本质上一种教育理念, 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强调对自我意识、实干精神的培育。它并不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或者毕业后马上创业, 而是为大学生在心里种下一颗创新精神的种子。创业是包含在大学的教育思想体系之内的, 不能用教育课程来代表我们已有创新型的就业教育。从这个意义而言,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 而更重要的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笔者认为, 如果把创业教育只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不甚恰当, 在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尤应注意走出企业家速成的功利性价值取向。
2. 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美国的创业教育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包括K-12创业教育、社区学院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创业中心的创业教育。因此我国构建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应重视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教育应该是终身的, 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 也存在于普通教育。其次, 必须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中, 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每个教学科目, 让创业精神的培养凝结到每个教学环节, 使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大学的远景目标联系在一起。第三, 完善创业教育的教材体系, 进行有机集成、整体优化的课群建设, 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充分吸纳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 努力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四是创建创新型师资队伍, 在专、兼职方面狠下工夫, 通过培训、教研、研讨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提高教师质量, 着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3. 加强政府和社会支持力度
创业教育不是高校“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的, 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与保障。据《GEM2010全球报告》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创业环境总体上处于有待改善的状态。在全球创业观察的60个成员中, 排在13位, 但这不是创业环境改善速度加快的结果, 而是创业活动受到整个经济大环境, 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而短暂下滑的结果。政府各部门的支持政策既要形成组合拳, 做好协调工作, 也要强调击中率、做好落实工作, 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创业政策, 提高其可操作性。其二, 社会上要形成创业教育的氛围, 增加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该报告还提到, 中国与美国创业环境比较的最大弱项在商务环境、文化与社会规范方面。受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及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晚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创业’、‘创业教育’的概念还相对陌生, 甚至对创业行为还有一些负面认识。[4]要想中国也像美国工商业界人士纷纷志愿在社区学校做“青年商业社教育”, 必需通过传媒手段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 为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其三, 学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 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使学校教学与社会创业实践相融合。学校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开展创业拓展项目, 或与社会合作创立创业基金、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器、创业基地等机构,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丰富实用的平台。
摘要: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 但即将开始爆发式、跨越式发展。通过对比美国创业教育理念、课程、师资研究, 发现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专门的教育师资、足够的教育支撑等。美国的先进创业教育经验, 启示我国高校应通过树立理性的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和社会支持力度等手段, 更好地促进我国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创业教育,中国,美国
参考文献
[1]Small BusinessAdministration.The new American revolution:TBusiness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8.
[2]http://www.netbig.com/news/4524/.
[3]张琳琳, 张桂春.美国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1) :80-83.
7.《虎妈战歌》:中美教育论战 篇七
最近,华裔作家蔡美儿写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讲述自己培养子女的超严格作派,在美国引发了媒体风暴和一场场激烈的论战。
蔡美儿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也是两个十几岁女孩的母亲。她的父母是华裔菲律宾移民。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的文章。这篇文章节选了《虎妈战歌》中的一些章节,蔡美儿在其中讲述了自己是如何用所谓更传统、严厉的“中式”教育法来培养孩子的。
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节选)
作者:蔡美儿
有很多人都很想知道,中国的父母如何能培养出那种典型的好孩子,也想知道这些父母是如何培养出那么多数学尖子和音乐天才的,他们还想知道这样的家庭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自己是否也能效仿。嗯,这些问题我可以回答,因为我就是这样的母亲。我从来不允许我的两个女儿——索菲娅和路易莎一做以下这些事情:
·在外面过夜
·参加聚会
·在学校里演奏(卖弄琴艺)
·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自己选择课外活动
·任何一门考试成绩低于A
·在除了体育和戏剧以外的其他科目中没得第一名
·演奏钢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不演奏钢琴或小提琴
我所谓的“中国妈妈”这个概念没那么严格。我认识的一些韩国、印度、牙买加、爱尔兰和加纳的父母也都称得上是“中国妈妈”。相反,我认识的一些华裔妈妈虽然几乎都出生在西方,却都自觉不自觉地脱离了这一概念。我所谓的“西方父母”的概念也没那么严格,西方的父母也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有时候西方的父母会认为自己管教得太过严格,可哪怕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还是跟华裔妈妈差一大截。比如说,我的一些自认为很严格的西方朋友会让自己的孩子每天练习三十分钟乐器,最多一个钟头。而对于一个华裔妈妈而言,练一个钟头简直是小菜一碟,要练上两三个钟头才算得上严格。
尽管我们已经烦透了中西文化差异方面的陈词滥调,但在教育子女方面,还是有车载斗量的研究显示,在中西方人之间存在着数据可以证明的明显差异。在对50名西方裔美国母亲和48名华裔移民母亲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有70%的西方母亲要么认为“逼着孩子学业有所成对他们不好”,要么就认为“父母有必要让孩子觉得学习很有意思”。相比之下,几乎所有的华裔母亲都不这么认为。相反,绝大多数华裔母亲都说她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最优秀的”学生,而“学有所成则是父母教育方法成功的表现”;如果孩子的成绩在学校不算拔尖,那就“有问题”,父母就“没有尽到义务”。其他一些研究表明,华裔父母每天跟孩子一起做课业练习的时间大约是西方父母的十倍。相比之下,西方的孩子们参与团队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更大。
华裔父母们认为,任何事只有“精于此道”才能“乐于此道”。而要想技艺精湛就必须努力,而孩子是不会自觉自愿地努力的,因此家长就有必要凌驾于他们的喜好之上。通常情况下,这就要求家长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因为孩子会对此进行抵制;采取这种方式一开始总是会很难,而西方的家长往往会在这时候就考虑放弃。但只要方法得当,中式策略就会促成一个良性循环。反反复复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是拔尖的关键所在,而死记硬背在美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旦开始在某个科目上表现出色一无论是数学、钢琴、投球还是芭蕾一孩子就会受到表扬和羡慕,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有助于建立信心,让曾经毫无乐趣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但这样一来,父母想让孩子再努力些就更容易了……
华裔父母是如何靠他们的做法来侥幸取得成功的,这个问题我努力地思考了很久。在我看来,华裔和西方父母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不同之处。
首先,我注意到西方父母特别在意自己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很担心孩子们在面对失败时的感受,也往往会努力让孩子们相信一次测试没考好或是背书没背好也没关系,他们仍然很优秀。换句话说,西方的父母更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华裔父母则并不这样,他们强调的是力量而不是软弱,因此他们也就表现得迥然不同……
其次,华裔父母认为孩子欠自己的。这背后的原因不甚明了,很有可能是儒家孝道的影响,再加上父母又为孩子牺牲和贡献良多。(华裔母亲往往会亲自披挂上阵,花费大量时间亲自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盘问和监视。)总而言之,这当中的观念就是华裔孩子必须终其一生顺从父母、为他们挣脸面,以此作为报答。
相比之下,我觉得西方人就不觉得孩子永远欠父母的。事实上,我丈夫杰德的观点就与此恰恰相反。有一次,他对我说:“孩子们没有对父母进行选择,他们甚至连选择是否出生的权利都没有。是父母非要把孩子生下来,所以他们有责任把孩子抚养长大。孩子们什么都不欠父母的,他们只对自己的孩子有责任。”……
最后,华裔父母坚信自己知道对孩子最好的是什么,因此就完全不肯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和选择。就因为这样,华裔女孩都不可以在中学谈恋爱,华裔孩子都不可以参加露营。也正因为如此,华裔孩子绝不会有胆量跟妈妈说:“学校的话剧选中我当演员了!我演村民甲。我每天放学后都得参加排练了,从三点排到七点,周末也得有人送我去。”要是有哪个华裔小孩这么干了,那就得求老天爷保佑了。
千万别误会,我并不是说华裔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愿意为孩子放弃一切,只是教育方法完全不同罢了……
《华尔街日报》上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当中毁誉参半。华盛顿火学巴索校区的市场营销学助教艾莉森·罗是在香港长大的,后来到了美国,在杜克大学研读博士学位。读过蔡美儿的这本书之后,罗就这场论战从正反两方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我并不认为美儿(作者蔡美儿)宣扬的是培养子女的最佳方法,也不认为成功和成就是评判美好人生的关键标准。可我也想得到,她两个女儿的大学申请书会有多强的说服力。许多家长的梦想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对他们来说,美儿不过是在跟读者分享自己的经验,让读者们看到,只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引导孩子,这个目标就可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才能不仅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另一些人则留意到,《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只从该书的开篇部分进行了摘录,完全没有涉及后面的一些章节。而在后面的章节当中,蔡美儿讲述了她已经对自己所说的“中式”教育方式有所反思。《旧金山纪事报》的乔恩,卡罗尔认为《华尔街日报》刊载的节选不能反映该书的全部内容,并且表示,“节选是《华尔街只报》的编辑和该书的出版商挑选的结果,编辑们只想着哗众取宠,出版商的目的则是多卖书”,与此同时,“它并不能反映书的全貌”。
【中美教育作文】推荐阅读:
中美教育对比中英11-09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08-05
中美文化差异教育09-29
中美大学教育对比优劣11-12
中美学生经济来源差异英语作文11-20
中美节日文化比较06-19
中美经济对话讲话09-28
中美师德规范差别10-03
中美小学教学比较10-13
中美临床药学工作对比08-10